治安治理论文范例

治安治理论文

治安治理论文范文1

治安学理论体系研究是治安学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第一主题。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治安学(后一段时间称治安管理学,1998年教育部在进行本科专业目录时又改称治安学。当然,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但为了叙述的方便,除特别说明外,本文权且将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以来,广大治安学教学、研究人员和事务工作者围绕该学科特有的概念、范畴、学科体系和治安管理业务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治安学理论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使该学科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完善和发展。但是,该学科的理论体系至今还未建立起来,不仅理论不成熟,而且体系不完善,学术界对一些根本问题缺乏共识,甚至争论不休,这对于一个期盼走向成熟的治安学科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当前,教育部组织开展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公安学科有望成为一级学科,治安学作为公安学的子学科成为二级学科之际,积极构建治安学理论体系是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笔者认为,治安学理论体系是治安学理论的集合,是治安学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形成的有机整体。就治安学而言,在理论体系研究中必须或亟待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有构建理论体系的前提性、科学性、本土化等问题。

一、对治安学理论存有疑虑,亟待提高理论体系构建的前提性认识

治安学有没有理论,有什么样的理论,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事情。而且,来自治安(或公安)学其他领域(俗称“体制外”)和在治安学领域内(俗称“体制内”)的学者,对治安学理论存在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反差:来自“体制外”的学者,由20世纪80年代初治安学提出来时的不屑、不认同,转变到后来以至于目前的主动界入、参与,甚至将自己的理论引入到治安学理论中来,比较有代表性有华东政法学院金其高教授的“猫鼠理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均平教授的“社区治安群理论”等①;而“体制内”的学者,自国家2008年启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后,由于受此产生的负面影响,除少数学者还在坚持外,绝大多数反而怀疑治安学科甚至公安学科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如笔者在2010年全国第六届治安学学术研讨会暨治安系主任论坛上提出的“进行应用(术科)研究的越来越多,从事基础理论或纯理论研究的越来越少”的局面。

治安学理论研究出现这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源于治安学理论建设的薄弱。从历史上看,我国虽然正式提出治安学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今天治安学领域有关问题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对警察科学的研究,其背景是西方警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产生,以及警察高等教育的发展。[1]然而,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以1984年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编写的《社会治安管理学》教材为标志,并打破了长期以来治安工作无学问(学科)的局面,使治安理论得以真正起步。正是治安学学术研究起步晚,加之本研究领域的人员习惯于从治安管理业务分工的角度或治安管理工作层面来讨论、研究治安学,而不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了理论抽象,这就导致了治安学的理论积累是非常欠缺的,而不是像哲学、教育学、法学那样具有理论学科的性质。因此,有学者早在本世纪初就指出了治安学“理论无特色,概念不系统,专业术语少,知识欠规范”的理论研究现状。[2]继而,有学者针对治安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试图为治安学理论研究“号脉”、“开处方”。①当我们构建治安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应该优先回答如下的问题:治安学理论生成的条件是什么?治安学有哪些理论?如果不回答这些问题,治安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只会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而已。

首先是治安学理论生成的条件。任何学科理论的生成条件有三个: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达的文化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治安学理论的生成条件也不例外。第一,我国有丰富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实践经验。综观我国3000多年维护社会治安的实践,从以夏启“家天下”政权的确立为标志,经过夏、商与西周三代的发展,逐步孕育出一种政刑不分、军警一体的国家维护社会治安的管理体制开始,经历了封建社会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到新中国更加丰富的治安管理、治安防范和刑事司法实践以及不断改革创新的经验,为我们进行治安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第二,我国有较高度发达的治安文化。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与治安活动、治安思想有关的治安论著《显学》,以及东汉时期的《史记》。此后,历代的统治者和治安实践人员在长期的治安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安对策和管理方法,并不断系统化、理论化,使中国古代治安管理活动的文明化、科学化水准始终居于世界前列。20世纪初,当时的清政府一方面组建全国警察机构,引进西方的治安管理制度,兴办警察(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大量翻译、出版西方警政理论方面的著作。此后,我国学者开始对中外治安学与警政理论进行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操作性较强的教材,如《警察勤务须知》(1928年)、《行政警察》(1929年)……《派出所工作教材》(1956年)、《治安管理工作》(1981年)等,并成为了治安学诞生的先奏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当时公安部公安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治安秩序管理》、《治安基层基础概论》②等9本治安管理业务教材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为标志,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治安学研究课题与内容一直紧扣时代的脉搏,为治安实践服务,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反映治安实践及其基本规律的教材、专著、课题、论文(集)。[3]第三,治安学科自身发展与建设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我国16所部属、省属公安(警察)本科院校均设立治安学系,并开设了治安学本科专业,有的还招收了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然而,在我国的学科设置中,治安学一直被作为管理学门类中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所属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学之下的一个三级学科。治安学科的这一定位,已经完全不符合当前治安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也不适应社会对治安学学科发展的需求。因此,以我国公安工作中具有预防、发现、控制犯罪职能的社会治安控制与安全防范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治安学科,作为我国急需发展的最具有公安特色的学科,需要有更丰富、更厚重、更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发展,并不断提升学科层次,以满足更多层次或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p#分页标题#e#

其次,治安学有哪些理论?所谓理论,《辞海》的解释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理性认识”。[4]综观治安学理论发展过程,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以及广大治安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近30年地潜心研究和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治安、治安管理、治安秩序、治安管理原则、治安管理手段、治安管理方法、治安管理措施、治安效益、治安管理主体、治安管理客体、治安管理对象、治安勤务、治安防控体系、户政管理、公共复杂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群体性治安事件、治安案件、安全防范等基本概念或范畴,以及由这些概念或范畴所包含或衍生出来的治安问题、治安巡逻、堵截、盘查、安全检查、安全保卫、户口调查、户口迁移、大型群体活动、管制刀具、交通疏导、消防监督、治安区域控制等一系列专业术语。同时,还形成了“治安管理主客体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警务”、“治安工作社会化”、“治安动态稳定”、“治安秩序控制”、“治安防控体系”、“治安效益及评价”等原理或理论。①这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术语、原理或理论,是行政管理学及其他部门法学所不能包容或取代的,其中有的原理或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治安实践并指导着治安实践。

当然,治安学原理或理论是否完全具有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所认为的“理论”应当具备的四个属性,②是否科学和完备,这还需要广大理论研究人员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梳理、完善。因而可以说,治安学不是没有理论,而是有理论或者说理论的雏形已经出现,只是我们没有找到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结合点或逻辑关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治安学逻辑起点不确定,亟待解决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问题

逻辑起点是理论研究的最基本问题。特定学科是关于特定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逻辑结构。一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就其逻辑顺序而言,首先应当明确其逻辑起点,然后从逻辑起点开始,演绎出概念、命题和原理,从而形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聚性强的理论体系。如哲学学科是以“存在”为逻辑起点构建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构建的,教育学是以“学习”为逻辑起点构建的。因此,认清了学科的逻辑起点,在理解学科定位或进行理论体系构建时也就有了理论“归宿”。因而在建构理论体系时,逻辑起点的选择显然是无法回避的理论前提和基础,这也是评价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

何谓学科的逻辑起点?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工具书都没有作出解释!但人们对逻辑起点有许多不同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它是“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学科的出发点”、“学科的开端”,“是构建学科基本框架的基石范畴”等。这样的论述或认识,虽然没有太大的缺陷,但有不够深遂的理论浅析。因为,学科的开端或出发点与学科的逻辑起点并非一个概念,学科的起点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以起点概念而论,就有一般起点与逻辑起点之别。而一般起点是指依据学科自身所研究的特定对象而圈定的概念,是一个较为容易触及的概念且多为自然形成,如法学,往往将什么是法作为其起点,但它并非法学的逻辑起点,它仅仅告诉人们其研究本学科的自身概念(当然,也有许多学科是从什么法学———学科本身概念论及的)。但所有这样的研究都不能认为一般起点概念能代替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概念,那是因为二者的价值存在质的不同:一般起点有着自身特征———它仅仅是一种研究的开端,是研究的入手,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与方法;而逻辑起点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手段与方法,而且还是一种理论内核。它告诉人们的是学科建设的理论“基因”。因为,逻辑起点是学科理论大树的“胚胎”与“萌芽”,它孕育一门学科的内核。显然非学科开端所有替代。[5]根据黑格尔对逻辑起点问题的相关论述,学科意义上的逻辑起点有三个质的规定性:第一,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之中;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6]因而,我国学术界或理论界通常将黑格尔对逻辑起点问题的阐述当作权威解释,并把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以商品作为逻辑起点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奉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精典,并以此为依据或范式展开对特定学科逻辑起点的探讨。然而,对于各学科均予以高度重视的逻辑起点问题,治安学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一方面与治安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起步较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治安学在发展中遇到的层出不穷的焦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而无暇顾及本学科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有关,但根本的还是学术界没有充分认识到逻辑起点问题对治安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综观林林总总治安学方面的论文、专著(或教材),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治安学逻辑起点或对治安学逻辑起点进行论述的还非常少,主要有下列四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治安”是治安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治安学及其体系的逻辑起点;①第二种认为治安学的研究对象似乎可以从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含义中推导出来,应当以社会安全与秩序为逻辑起点来构建治安学的学科体系;[7]第三种认为社会治安现象的核心是治安秩序,治安秩序是治安学的基本范畴和最基本的价值所在,理应成为治安学的核心范畴和逻辑起点;[8]第四种认为“治安”的本意就是秩序,是对复杂的社会治安“最简单的抽象”,秩序内在包含的矛盾性和丰富内容为治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秩序概念的始终一贯的历史性特点正是治安学逻辑起点所要求的,因而,秩序是治安学的逻辑起点。[9]显然,第一种观点说的是学科的一般起点而非逻辑起点,而第二种观点将社会安全与秩序作为逻辑起点,并非是治安学这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三种观点将治安秩序作为治安学的逻辑起点,似乎接近逻辑起点的“本源”或“本质”,基于治安秩序与治安问题都属于“治安”概念的外延即本质属性的对象这一基本认识,②从话语逻辑上看,治安秩序也只能作为学科一般起点的一部分;至于第四种观点将秩序定为治安学的逻辑起点,则有将概念严重泛化之嫌。因为基于秩序而生发出来的学科,绝非只有治安学科!治安学究竟选择哪一个逻辑起点比较科学呢?#p#分页标题#e#

哪种逻辑起点能够演绎出一整套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的概念、命题和原理呢?可以肯定的是,已有的治安学理论体系并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有的学者虽然也提出了逻辑起点,但并没有按照这一逻辑起点来构建理论体系。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理论界一方面需要确立逻辑起点来证明治安学理论的科学性,而另一方却又没有能够按照已经确立的逻辑起点来构建治安学的理论体系。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结果:许多人认为治安学逻辑起点的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没有价值。只要治安学理论想靠近科学,那就不能回避逻辑起点问题的讨论,只要想构建科学的治安学理论体系,那就不能不选择经过论证并确认是科学的逻辑起点。对于一个还没有成熟的治安学学科来说,只有通过选择科学的逻辑起点才能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否则,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三、治安学理论中西结合得不够,需要解决理论体系构建的本土化问题

构建本土化的治安学理论体系是治安学学科健康发展的内在诉求。所谓治安学理论本土化即中国特色,应当是一种使国外的治安学理论的合理成份与本土治安或治安管理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进治安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治安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因而,要实现治安学理论本土化必须解决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治安学理论的内容以我为主,同时结合并吸纳国外或境外的合理成份,二是理论体系构建的方法论———演绎和归纳相结合,即在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演绎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归纳,两者缺一不可。

新中国对治安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与公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主要是治安管理工作层面的研究,其中有零星的理论研究,但不是主流;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主要是围绕治安管理学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初步形成了治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或学科体系,虽不尽完善,但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治安学的提出,主要围绕治安学,结合治安管理学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治安学的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得到初步发展,已经初见端倪……目前,在我国已有的治安学理论体系中,已被绝大多数或相当一部分治安学者接受并在学理界或实践中应用了的理论(或学科)体系框架,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治安管理概念为依据、归纳我国治安管理实践而形成的治安管理学理论(或学科)体系框架;[10][11]另一种是以治安概念为依据、归纳我国治安实践或司法实践而形成的治安学理论(或学科)体系框架,[3][12]并提出了相关治安学理论或原理。③因而,这是一种“自生自长”的本土治安学理论体系框架。这种理论体系框架,一方面由于实质上是以“治安管理”或“治安”为一般起点而非逻辑起点演绎的,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地借鉴与吸收西方警察(或治安)实践基础上的归纳,虽然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离治安学理论本土化即中国特色还有一定的差距。当然,这种理论体系框架,要比那些既不是依靠演绎方法提出来,也看不出归纳的痕迹,既没有进行任何的论证,也没有自洽性的说明而非常随意地提出的治安学理论体系要可靠的多、科学得多。

治安治理论文范文2

现状分析

保证城建档案完整、齐全、系统移交,依靠的是法律、行政、经济三位一体的制约保障手段。但在具体执行时,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法制手段不完善。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档案法制体系已初步构建,但细化不够,可操作不强。国家有关档案法规比较宏观,强制性较弱,只规定了程序过程,而对令不行、禁不止的行为监管处理办法相对欠缺。据笔者多次调研考察了解,内地很多省市地方性城建档案法规尚未跟上,针对性不强,执行档案法律法规力度较弱。二是行政手段不过硬。一方面,依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规划、质监等部门支持把关。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体制上的不足,容易出现工作断链和漏洞,监管责任不清晰,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另一方面,城建档案部门自身行政职能。据了解,湖南省内大多数城建档案馆尚未加挂“城建档案管理处”的牌子,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和执法主体资格。

加挂了牌子的城建档案部门又往往因为人员配备、执法经验以及体制阻力等原因不能充分行使行政职能。同时,城建档案部门是否应具有行政职能在业界意见不一。如瓦房店市档案局认为,城建档案馆是一个文化事业单位,不具备行政职能的基本条件。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城建档案部门尚未加挂“城建档案管理处”的主要原由。由此来看,在城建档案发展中“行政职能部门”给“文化事业单位”的让位,也逐步佐证了城建档案应注重的是其实效价值,而非其行政执法功能。目前,一些建设部门实行了联动机制,对移交城建档案在程序上进行了进一步理顺,迈出了规范治档的一步,但要把城建档案的依法管理与衡量工程质量的优劣挂钩,作为其重要参考数据之一,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三是经济手段不长效。经济手段一度是最重要的城建档案保障手段,即建设单位交纳一定档案押金。对确保档案的移交具有一定作用,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如占用建设资金,对重点工程和边施工边报建工程的档案报送缺乏制约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已取消档案保证金的收取,经济手段不再存在。

当今城市快速发展,社会对信息需求具有广、快、精的特点。城建档案信息量大、类别杂,必须实行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国家档案局办〔2010〕116号文件明确指出,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调研、立项、论证、软件开发、平台构建、资源准备、系统运行、项目验收、运行维护等诸多环节,需要各业务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单位的共同参与,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建设数字城建档案馆必须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个过程不像建设项目那样能很快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果。一些单位负责人缺乏长远眼光,不愿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档案经费紧张,管理和开发利用设施落后,还停留在计算机应用初级阶段。同时,档案宣传、调研工作也难以开展,社会对城建档案部门了解甚少,一些服务对象不知道到哪个部门查阅利用档案。此外,一些重要档案信息更新慢,与现状不符,服务被动,利用有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如城市地下管网档案等,不能发挥城建档案信息的优势。反过来,利用率的低下又严重影响了城建档案部门的口碑和形象,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要增加城建档案事业的动力与活力,确保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配套法规建设,完善档案法制体系依据《档案法》、《城乡规划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借鉴沿海城市做法,结合本省实际,可由省人大或省政府制定《城建档案管理办法》、《建设工程档案专项验收认可办法》、《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办法》,各地州市也可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注重针对性、配套性和操作性。一是应明确城建档案接收范围。城建档案的范围和城建档案馆的接收范围必须明确界定,同时明确规定城建档案的归档时间和报送要求。二是应明确城建档案机构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资格。赋予城建档案业务指导、行业管理和监督职能。明确城建档案经费纳入城建经费年度计划,特别是《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要立项,列入年度预算。三是城建档案法规应列入城建法规体系。即在规划、工程质量、房地产等法规中体现城建档案要求,明确城建档案的执法条款,明确城建档案执法人员职责和处罚细则。建立档案领导机构,理顺行政管理机制一方面,组建综合协调机构。

治安治理论文范文3

1.1档案记录形式呆板,缺少创新性

管理形式雷同性强是社会失范的突出症结之一,也称作“形式主义”。社会管理失范促生了呆板的档案管理形式,严重降低了档案的内在价值。现阶段,信息互动频率逐渐增加,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补性进一步加强,因此,档案管理方案和管理模式范本就会流行于各个单位之间。会议和文件是管理的主要方式,无论是领导的言论,还是文件的内容都要求具有真实朴质的特点,严禁出现“套话”和“管腔”等形式主义的语言模式,然而受社会中形式主义的影响,领导演讲和文件中大多出现了缺乏实用性、创造性的观点,从而导致档案中出现重复记录的现象。比如在不同级别的文件中屡次出现“科学发展”、“人本主义精神”和“和谐团队”等方面的内容,极大地降低了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管理方式也是提升档案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单位档案管理模式多是沿用社会上通用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增强单位竞争力无益,不利于企业的个性化发展。

1.2档案信息失真,可靠性降低

真实性体现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但由于受各种社会失范形式的影响,档案管理中出现明显的信息失真和浮夸现象。比如,在现代社会中,某些单位为了逃避税收,篡改经济数据;有些行政领导为了减少自身责任,少报或者隐报管辖内的安全责任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致使档案记录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国家及时做出指导政策。为了局部利益而背离客观事实的做法较为常见,是形成管理失范现象的根源之一,客观的社会实践记录才是确保档案生命力的源泉。档案失真包括两个方面,即记录内容失真和管理过程失真,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内容失真主要是指档案记录没有真实反映社会实践过程和实践情况,以造假和虚构出的文字或者数字记录活动情形,无实质性的档案价值。管理过程失真,是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将真实的记录进行销毁或者更改,弱化档案的原有属性,不能真实地反映不规范的实践过程。

1.3档案内容缺失,完整性差

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管理理性程度较弱,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内容的完整性。社会失范易导致人们做出一系列的不规范行为,比如,在会议上,某些单位领导为了推脱自身责任,而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作为处理意见,或者谈话时避重就轻,甚至要求相关记录人员对自己的发言不予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内容缺失较大,一些重大事项的处理决策和方案没有得到及时、完整的记录,或者方式较为含糊,不能为日后提供的参考依据。在社会管理缺失的环境下,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降低,因此,不利于日后成绩的发展。受管理缺失的影响,由于各种背景因素的影响,档案记录长期处于一种片面的记录状态,若不加以制止,不但降低了档案价值,而且容易造成档案管理短板,人们对档案完整性的追求也会逐渐消退,对社会的长远发展及其不利。

2提升档案价值的方法

2.1优化管理内容,改变虚假的记录习惯

在不同的社会中,档案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档案是密闭的、独有的,档案中的技术和经验可以成为企业对外竞争的优势,也容易导致企业陷入孤独的境况。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公开程度逐渐加深,档案内容日益透明化,单位之间的信息互动越来越多,并在相互借鉴中取得共同进步。如何使公共的档案管理经验成为单位特有的竞争性力,必须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档案管理办法进行革新。比如,对于单位内外部的技术文件、重大过失的处理方法进行收录,并进行长期保存,然而,档案的保存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对于价值较为一般的档案通过鉴定文献类型,设定保存期限,同时按照国家相关档案保存管理条例,定期评定档案的价值,及时更新和消除“过期”文件。

2.2建立档案管理体制,灵活创建管理机构

开展档案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也是提高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分为以下两种,即集中式和分散式,档案管理形式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情况相对应。目前,管理体制均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单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朝着团队化组织方向发展,企业档案的管理权逐渐公开化,单位领导需要进行统一设定设置专业的管辖部门,强调档案管理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单位采取单位总部档案管理和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即单位内部设立自上而下的档案管理机构体系,任命总部的管理人员为档案部门主管,各项目的档案管理员为部门成员,进行综合管理。

2.3创新档案管理方法,吸收时代元素

档案管理方法关系到信息的有效收集量和保存价值的大小,单位应不断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及时吸纳优秀的管理方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成形若干个范式,并在相应的时期促进了单位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信息化逐渐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又创造出更多的档案实体形式,为了更好地开展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工作,人们进行了多次尝试,但管理效果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向同时做好不同类型的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档案种类,确定相应的档案管理方法。比如,对于数量较大的、使用频率高的档案,使用胶片或者磁盘的形式进行存储,对于数据原始档案,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存储,对于机密性较强的档案则可利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储存。

3结束语

治安治理论文范文4

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对案例的合理选择。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正确选择案例,对教材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有效的引用,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抽象的知识形成一种初步的认识。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兴趣,对完成学习目标很有帮助性。经过深入的课程研究,教材当中有很多的案例对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都具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初中八年级第4课《教师伴我成长》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政治教师可以事先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筛选,并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如:一天,在数学课堂上,班长王明与几名学生不爱听课却在谈论动画片,声音很大并扰乱了课堂纪律,老师对此进行了制止。老师命令别的同学与班长换座位,老师提出建议后,那名同学却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设想一下,此时班级的气氛就会非常的紧张,根据这种课堂情况,老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理解学生的行为,并突出了自身行为与本课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联。通过这个教学案例,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不仅可以教自己知识,更像是自己的朋友,以及认识到如何在课堂当中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2、合理收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合理收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将生活与教学中的案例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也是最常用的选择案例的方法。合理收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要求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需要多看电视、报纸以及相关的教育书籍,并学会巧妙的运用网络浏览资料,也可以到当地图书馆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后,做到将有关的影音资料、图片资料或者是文字的资料融合成典型的案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周围的案例进行收集。

3、恰当的把握教学的时机,将案例呈现出来

恰当的把握教学的时机,将案例呈现出来,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案例应该同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与理论脱离的教学案例,就会造成教学目标和内容与所讨论的内容脱离,把握合适的时机是呈现案例时的一个主要的要求,不能以格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的时候,也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进行,还可以与所讲的新课结合起来进行展现,不管怎样呈现都要以基本的理论为主要的出发点,依据实际的要求来定。老师要对故事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地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将一定的文字资料发放给学生。同时,通过影音和图片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案例。此外,还可以通过辩论、小品的形式进行展现案例。

4、对案例进行自主的学习

对案例进行自主的学习,是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政治教学时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在对案例进行自主的学习的基础上,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确保学生可以认真的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并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大胆的畅想,使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可以认真的进行分析,对别人的一些观点学会倾听,学会将自己意见进行发表,学会同他人进行很好的协作。

5、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老师最后做好归纳总结

互相交流,归纳总结,可以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作为前提条件,鼓励班级的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所讨论实例发展过程是交流方式的主要依据,在这个阶段,学生要仔细的听讲,将笔记做好,不要出现反复的结论,之后发言的小组要推翻和补充前面小组的一些发言和观点。政治老师在进行讨论学结的时候,应结合讨论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相关汇报为主。对于学生所提出的相对正确的观点,在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表扬。对于案例讨论学习中,小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同时,对于提出不同讨论的同学,帮助学生判断其观点是否正确,富有创意结果同样可以获得表扬。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与启发的教学方法,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在政治课堂的具体表现,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并针对每一次的集体讨论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

6、结语

治安治理论文范文5

一、高职学院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案例教学的优点

1.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相关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不感兴趣或者是学不会而放弃学习,学生这样的行为,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对这个事例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兴趣。

2.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的案例,不仅要和课堂需要讲解的知识有关系,还应该是真实的案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但是,很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很吃力。在教学中引入具体的案例,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以直观的、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

3.能够集思广益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然后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学生在课后按照笔记自行复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讨论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集体的智慧,开阔思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学院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统筹兼顾

案例教学法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统筹兼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的应用,需要有理论知识做基础,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引入和知识相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学生对案例的讨论,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也是千变万化的,随着知识结构的改变,在选择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重案例的时效性,选择与时俱进并且具有前瞻性的案例,这种案例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3.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案例,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案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率。在高职学院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改革,案例教学方法的引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列举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以及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这样才能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为高职学院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胜华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高专学校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拉进理论和实践之间鸿沟的有利手段,是“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和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案例教学方法存在以下的优点:

(1)能够增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企业的管理中。因此,要求教师要增广自己的知识面,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了解企业动向。案例教学还要求教师增强教学掌控力和临场的反应力。不同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对教师管理水平和反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能够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2)能够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90后的学生大多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阅历有限,独立自主能力较差,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高职高专的学生往往原有基础较为薄弱,对新事物的接受和掌握能力也弱于其他的本科院校学生。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案例教学中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通过“头脑风暴”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开展中,教师不再独自站在讲台远离学生,而是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便于教师更好开展理论和案例教学。

2案例教学开展方法

案例教学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学生初次接触案例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接受能力。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课程教授过程要从以教师讲解为主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讨论和叙述为主题,教师引导为辅。第一步,采用演示型的案例。在这个阶段,依旧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详细地分析一个案例,并教导学生如何开展案例分析。在这一阶段,要选择能为学生提供逼真、具体情景的案例。这些具体、贴近生活的例子,能保证学生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而且,通过演示型的案例,将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教导给学生,做到不仅“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第二步,采用个别同学演示的教学方法。当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初步掌握了案例教学的流程后。根据上课班级的具体情况,在课上选择4~6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代表。给他们尝试一到两个案例,在课上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记录对他们案例分析过程中新颖的观点以及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进度,适当地引导所有学生代表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而不是让某一位或这两位同学在里面唱独角戏。还要注意,学生由于阅历和自控能力有限,会在讨论案例时偏离主题。此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掌控讨论方向,但不要干涉学生讨论和分析内容上的对错。案例教学中往往没有对和错,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就可以了。第三步,全体同学参与案例教学。经过第二步的铺垫,大部分同学对于案例教学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也通过学生代表的演示了解了如何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了保证案例分析的有效开展,班级的人数控制在30~40人,讨论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人以下。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教师能够关注到所有的同学,另一方面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要减少讲述的内容。主要工作是在教学前准备案例背景的纸质资料和简明PPT;教学过程中引导各个讨论小组开展有效的分析和讨论,维持课堂秩序上;案例分析结束后,批阅学生的讨论报告,提出改进意见。第四步,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素质选择是否进行实践活动。开展的方法根据开展场地不同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求学生总结实践活动,完成案例报告。总的来说,案例教学一定要考虑到高职高专类学生原有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由浅入深,逐渐加强案例的难度和广度,从而保证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3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然而,当下各个高校内开展的案例教学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合适的案例。

国内案例教学往往做不到如此大量的案例库。而且,国内高校的案例又多数引自国外案例。这些案例与我国国情、企业环境具有较大的差距。而高职高专类学校所能用的相应案例,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案例就更为匮乏。

(2)缺少合适的师资队伍。

高校的不少教师本身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外一个校门,自身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于企业的实践知识大多来自书本。在案例教学中,也只能应用已有的案例。由于自己缺少实际经验,也很难引导学生开阔思维。

(3)学生素质相对较差。

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偏向于听教师的讲课而不是尝试自己试着去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往往会表现为课前案例预习不到位,案例分析中不能灵活应用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讨论结束后无法撰写合格规范的案例报告。

(4)没有理清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不可偏薄。案例教学虽然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根基,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升华。没有理论教学将系统性地知识传输给学生,也就没有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条件。光有理论教学,就无法深刻理解和体会案例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课时比例。

4解决方案

(1)注意累积案例库。

通过教研讨论,交流合适的案例。要注意案例涉及的范围尽量要以理论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为主,还要注意案例调节难度。对于过于复杂的案例要进行适当的简化,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案例并能顺畅地展开分析讨论。

(2)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企业交流实习一段时间,亲自体验企业的生产。

(3)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慢不可快,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尽量灌输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

5总结

案例教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能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特点逐步展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时,教师一步步地减少讲述的内容,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直至学生能独立开展案例讨论为止。目前,针对高职高专类的管理学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增加案例累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更加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

作者:朱清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高职数学案例教学应用

1.案例教学法阐述

案例教学法最初开始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该方法又称哈佛教学法、案例研究法。是根据已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锻炼他们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2.案例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1教学现状。

高职高等数学是各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一门公共通识课程。大多数老师所用的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室演示讲解,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只会做照搬照抄教师课件上演示的例题,教材上中没有讲解过的例题学生往往觉得很费劲。

2.2教学实践过程

2.2.1教学内容的设计。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需要认识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这就要求应对所选的案例精心筛选和分析,为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对这些案例可以做适当地修改。

2.2.2多媒体课件演示。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电子课件讲解知识关键点,再选用一些结构清晰、运算简单、涵盖课程关键知识点的案例演示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掌握知识点。其次选用涵盖该内容知识点的有一定难度的案例,让学生知道结论,进而再考虑得出该结论的运算方法、要用到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处理该问题另外的特色方法。

2.2.3点评归纳总结。

在归纳和总结时,对于学生创意出的一些好方法,教师耍进行积极的肯定,并对学生创意出的同一个主题下的各种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提高学生合作、创新及探索的能力,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变化及学生实际情况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到最佳。

3.高职数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

3.1应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3.1.1过去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往往偏重灌输教材的理论知识,如此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各岗位对各级人才的需求。

高职数学主要内容中微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等知识点其理论知识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不再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而是教学案例的设计者、教与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评价者和讨论活动的引导者。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主分析和判断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1.2案例教学方法能丰富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经验。

案例教学针对高职各专业提供各自不同的案例,能呈现给学生真实、新鲜的情境,把所学的数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典型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巧妙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各种问题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的工作能力,可以有效弥补操作实践经验的不足。

3.2高职数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方法

3.2.1辩论式。

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综合性的实际案例,以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既可以选择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班级的同年级的学生,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这些案例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各自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协作进一步思索,深化自己的再认识。另一个方面,锤炼学生辩论能力,培养学生言语表达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3.2.2讨论式。

任教教师在传授某一章节、某一问题后根据内容具体提出一个教学案例,让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己的观点,锻炼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决策问题的能力。再者,教师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线索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正确和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要给予充分肯定,对那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和见解要给予纠正和引导,帮助他们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3.2.3穿插式。

治安治理论文范文6

1.1资料收集不全

由于许多教务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够,所以造成了资料收集不全。当前许多教务管理人员认为教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只是教务的管理,然而忽略了档案的管理,所以,使材料的手机和归档工作变得不再重视;有的人还认为归档所需材料是很重要的,在工作中常常会使用,在归档后会给工作带来不便,所以呈现消极的工作态度;还有的人认为教务档案可有可无,所以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使资料手机不全,并且影响了后期的工作。

1.2档案的利用率不够

长期以来,档案管理者忽视了档案的知识传递和学习借鉴功能,降低了档案的二次开发利用率。

1.3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各院系大部分档案还靠传统的管理模式,检索工具不全、检索方法落后,效率低下,不方便查考。

2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教务档案

2.1提高教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档案质量

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教务档案管理也要伴随着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脚步前进,这对教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教务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参照别院的管理情况,吸收经验,切实提升教务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积极探讨教务档案的管理模式,积极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探索管理的新方式,使教务档案管理更加专业化,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有对档案的使用、保管、销毁等工作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使学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在明确的规章指导下,就能提高教务档案管理的水平。

2.2提高认识,强化档案管理技能

各院系要充分认识到教务档案的重要性,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员,每学期结束要将分散存放在院系其他部门的档案材料收集起来,由档案管理员统一管理,并且要对档案管理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以强化其档案管理技能。

2.2.1收集

在工作中产生的所有文件、材料未必都需要保存,只有对日后工作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作为档案保存[3]。教务档案涉及面广,几乎与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有直接的关系,而有些人员对教务档案还不够重视,对档案材料的积累意识不够明确,总认为工作做完就行了,不注意档案材料的保存和及时上交。因此,只有向有关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对教务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进行事先布置,实行超前控制,才能确保教务档案的齐全与完整。其次,应对教务档案的管理、组卷工作预先指导,确保案卷质量。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深入到各有关部门,就如何分类,如何科学、合理组卷等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以确保案卷的质量。教务档案收集工作,仅靠某一个具体管理人员的力量不行,需要依托大家的配合、支持。平时要注意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事先与有关人员和部门主动配合,以掌握档案管理的主动权。这就要求管理者须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来鉴别哪些是需要存档的文件。否则“有文必档”会导致档案质量的整体下降,而不重视积累则会使材料缺失,造成历史的空白。

2.2.2整理

一般说来,教务档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行政管理档案。如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综合性文件,学校有关文件,学校党政会议教学工作的记录、纪要,人事变动的复批与决定,学校有关领导有关教学方面的重要讲话报告、学校其他部门的文件、材料等。第二类,教学管理档案。如专业申报及审批材料,各类上报材料及批文,教学管理规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使用,教学执行计划、各教学环节计划、课表,任课教师情况汇总,教师教学情况汇总,课程成绩单,教学通讯、简报等。第三类,学籍档案。如新生的录取材料及新生的名单,新生的入学登记表、学籍表、学生的奖惩材料,毕业证书发放表等。本着系统化、条理化、便查找的原则,在档案整理中,要做到分门别类,编目清楚,组卷合理,文体格式、行文规则都要符合档案的规范化标准[4]。

2.2.3保管

目前,对于学校的教务档案管理,又电子文件逐渐代替纸质文件成为办公活动的主要记录,由此对档案的保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保存纸质文档的同时,应注意妥善保管电子文档。电子文档有时会因各种原因(如存储介质的变异、病毒的攻击等)导致损坏,因此,应时常对电子文档进行备份。

2.3档案建立规范化

根据教务管理的规律,档案的建立要规范。首先,要坚持收发文的登记。文件正本需有主管领导阅示,事毕按期归档。教务文件发不登记,容易造成文件截留,甚至丢失,从而贻误工作。其次,要坚持平时立卷。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将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随时收集齐全,按照事先编好的案卷类目归入有关卷内,到学期结束或年终进行整理,正式组成案卷。坚持平时立卷,可以把办毕的文件、资料及时收集归卷,避免散乱丢失,有利于安全保密,有利于平时保管、利用,并可以节省时间。第三,要坚持规范立卷。从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到计算机著录、打印、编目等,这一流程的每道工序都力求做到统一标准、整齐划一,减少随意性,以达到装订美观、组卷合理、分类科学、编目清楚的要求,确保档案案卷的合格率。

2.4、档案管理科学化

教务档案的保存要分门别类、形成体系。按照归档类目,集实体排架、保管期限、主题语言于一体,并使各类目案卷的位置固定[5]。从纵向看,实现各年度同一条款案卷的排架位置相对稳定,同类案卷的保管期限和主题标引一致;从横向看,不同类目案卷的排架顺序也是相对应的。这使得分散、庞杂的档案信息做到系统、条理,不仅便于操作、便于检索工具的制作,有利于科学管理,并且为全面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对于移交校档案室的档案,要建立明细帐,以便平稳过渡,并在利用时能一步到位,从而建立起本单位利用校档案室馆藏档案的快速通道。

2.5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就是面向网络。同样,教学档案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档案管理的落后状况,要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6]。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已有档案目录数字化,建成目录查询系统;二是在学院尚未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前,对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产生的电子档案进行归档,并对其中的公开信息加以整理,建成各类数据库;三是对利用率高、具有参考价值的重要纸质档案,要通过扫描、录入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建成各类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这应提高档案利用率的工作方向。

治安治理论文范文7

抓好基础数据文件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认识,从管与监两方面入手,做为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提供资源保障,用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来要求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数据齐全,内容完整。要达到此目标,应该重视抓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地质项目建档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与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同步,坚持档案部门与基层单位相结合,把地质档案资料、工程勘察档案、桩基基础资料、基建档案、测绘资料、文书档案等正确区分,齐抓共管,进一步做好基础档案收集工作。抓好基础数据,比如地质档案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档案、固体矿产地质档案、石油地质档案、海洋地质档案、物理勘探和化学勘探档案、水文地质档案、工程地质档案、地质科研档案等。其具体内容是在地质勘探活动中产生的原始记录、表报、总结和有关的依据、指示性文件,以及成果报告和有关的图件、附表等。所以在收集和整理时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有关规定与标准,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片、图纸、声像等资料,应根据数据文件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在便于利用和保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按原始地质立卷归档规则,如:编号与编目、范围、术语与定义、规范性引用档、归档范围与分类、立卷归档要求等。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实施细则。

2.档案信息化,纸质档案数字化

我院采用的是科怡档案软件,档案信息化就是把我院现有传统档案转化为信息化档案。档案信息化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主向现代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收集、存储、转送,以信息化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过程[2]。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不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不同。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地质单位与其它企业一样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数据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进行收集、筛选、加工,使之转化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件信息电子文文件数据供利用的过程。把地质资料数据文件归档电子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例如在建立地质档案资料时,地质档案资料由分队,普查组提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及复制成果地质报告,经大队资料室严格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时分类、编号、立卷、归档,经过计算机数字化转换处理[3],建立科怡档案查询服务系统,实现地质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其它档案如工程勘察档案、桩基基础资料、基建档案、测绘资料、文书档案也都根据上述情形,将纸制档案信息化,建立全文数据库,既是地质工作现实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必然取向。因此地质单位必须快速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为地质找矿工作服务,推动其它各项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提高地质档案管理效率,加强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但使地质资料信息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可以使匮乏的资源得到开发,适应较复杂的工作环境,体现出地质资料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

3.1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地质档案检索效率。

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方式,绝大多数数据的收集和管理都依靠人工进行,收集数据相对麻烦、更新起来也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资料档案数据更新就慢。地质部门采用人工管理档案还会造成数据疏漏,首先从这方面来说信息化地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就比传统方式更为准确。其次,在对数据查找时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也比传统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检索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可以输入任意一项检索词,如类别、资料名称、编著、矿种、勘查程度或几项检索词的组合等,都可从科怡档案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的地质档案信息,节省了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的时间,提高了检索效率。

3.2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比较系统、详细、及时的资料信息,为制定部门提供合理、适时的技术支持和数据。随着新技术、新理论越来越多的在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应用,在管理方式上对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创新,地质工作就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适应社会环境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越来越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3.3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建立,在地质工作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化地质资料资源,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资料,可以为地质工作节约成本,节约无谓投资,提高地质项目成功率,为地质工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治安治理论文范文8

 

一、价值世界   价值,在马克思说来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   也就是说价值的产生是同人们的需要相联系的,它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范畴。但从哲学的角度,所谓的价值以主体为尺度,关注的是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以人的内在尺度或主体尺度为根据,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其根本特征在于“属人性”或“主体性”。这种“价值”既不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所构成的实体,也不是客观对象对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高清海也言道:“所谓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也就是人的自身本质。人本身也就是价值本身,人的存在就是价值存在,人的价值就在于把自己创造为真正的人。”[2]马斯洛也指出:“人或人性的完满定义因而必须包括内在价值,作为人性的一部分。”[3]主体正是通过这样一次一次不断的价值创造,才造就了不断提升自己,日益走向自由与全面发展之境的可能。为此,本文的“价值”主要是指主体人生观的重要部分,即人生价值。   同样,当主体的“价值”在导向自我认知及行为的时候,就形成了能使主体不断提升自己,日益走向自由与全面发展之境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取向”也就导向着主体对自身的生存方式、生存发展及生存意义。因为人的客观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带有一定的方向性,虽说影响人活动方向的因素很多,但根本的还是活动主体的“价值取向”,是它形成人们关于自己生存意义的观念,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实践途径。并且主体也总是从自己出发,按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客体、改造客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客体、事物的理解和理论概括都不可能脱离主体性因素而孤立达到。   二、价值取向   作为高级的生命形式———人,内在精神层面形而上的价值追求,始终贯穿协调人实践认识活动中,不断地追求如何与客观世界融合,追问物质层面及社会层面同人的内心心灵世界的方向性、目的性相一致。从而这种“价值取向”成为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在探寻世界意义时的根本追求,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超越性力量。“价值”根植于主体,督导主体如何变革世界、批判世界,追求对于现存世界的超越、否定,努力致力于建设理想的、应然的、合乎自我人的本性和目的的美好世界。那么汉末文人在面对经学的式微、政治昏暗的现实,饱尝忠而见疑、信而遭谤的痛苦,身经战乱饥荒、流落他乡、自然灾害的苦难,主体如何以“价值取向”最终实现、丰富、完善自身。   人置于世界,汉末文人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关系中,如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完善。首先表现出积极的用世精神,经过二次党锢之祸、功名无望的沉重打击,痛感“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开始意识到对现实的关怀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性命,从而把价值由社会、国家、民族转向了自我、个人。在此转向过程中又展示出了他们复归人性、忧患人生、企图改变现实人生的情感意向,迸发出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自我实现、求得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建安文学:个性中的“大我”价值   建安文学虽说个人抒情成分很多,但较之之前有很大不同:首先,建安文人各自地位不同、遭遇相应也不一: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家境富裕,二十岁举孝廉,踏入政界;曹丕、曹植均是曹操之子,后曹丕继承权位,曹植被放逐追杀;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本身也是东汉末年三大名士之一,在士族中享有极高声望;王粲出身士族官僚家庭,汉代三公、大将军之后;应瑒是著名的“汝南应氏”公子;刘祯出自于累世官宦之家;陈琳、阮瑀也是世家大族,还有蔡琰是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等都处在汉末动乱中,出身不同、自然对生活、生命的感受,会带着不同个人的烙印。   其二,在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汉末大背景下,建安诸子不仅亲眼目睹硝烟四起,白骨遍野的惨烈景象,而且亲自卷入其中,是身体力行的直接参与者,有的习武学兵、有的参加征战,又有随军出征,是经过血和火的洗礼,因而对国家、社会及自身的感情自然有别。   其三,同样是离乱的社会,置身其中的建安诗人有着各自独特的生命感受: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铺写当时关东将士正兴兵讨伐董卓,由于袁绍兄弟等军阀各怀鬼胎,大搞分裂,从拥兵观望到自相残杀,一发不可收拾。开场就展开了一幅烽烟不息、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社会画面及百姓死亡悲惨的局面,诗人用“义士”和“群凶”爱憎分明的字眼来表明对时局的立场,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灵涂炭的局面来表明对万民生命的愤怒,用“念之断人肠”的时代悲剧来表明诗人的忧患意识。   曹丕《黎阳作•其一》中“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涂潦是御。   辚辚大车,载低载昂。嗷嗷仆夫,载仆载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黎阳作•其二》,作者以“嗷嗷仆夫”“舆人困穷?”征夫戍卒在风雨泥泞中艰难跋涉及“载仆载僵”的悲惨情形,来触发自己的深切同情,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动乱不已、征戍频繁及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以及处在动乱中的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同曹操在《苦寒行》中写道路难行“北风声正悲”“雪落何霏霏”,曹植用“霖雨载涂”“沐雨栉风”“蒙蒙其雨”;曹操写军马“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话屈,车轮为之摧”,曹植用“班之中路,涂潦是御”;曹操表达军旅生活的艰难“行行日己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曹植用“霖雨载涂,舆人困穷”“傲傲仆夫,载仆载僵”,其情调之慷慨悲凉亦不在曹操之下。#p#分页标题#e#   曹丕在《箜篌引》中“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用前半部分描绘宴饮游乐,后半部分道出“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来体现诗人在欢宴之际,感叹时光易逝,盛年难再,并在领悟到生死的哲理时发出“知命不忧”的感慨,表露出了要与亲友共同建立功业的愿望。   还有如王粲《七哀诗》用“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饥妇忍痛弃子的典型事件来集中概括出当时千百万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用“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饥妇内心矛盾、痛苦来饱含广大人民的血和泪,这种以点带面展示社会惨相,无不是诗人在离乱中个人的切身感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用筑长城的历史来看劳役兵徭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阮瑀《驾出郭门行》“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躇,仰折枯杨枝。顾闻丘林中,嗷嗷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描写孤儿受继母恶虐,这在封建社会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从诗意看来,却是作者亲见的事实,孤儿的哀诉,触发出对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并控诉封建宗法制度产生的不合理现象等等。   诗人们能结合自身,感受到现实带来的残酷和疾苦,从中可以看出,建安文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跳出了自己的情感圈子,视野看到的不再是自己或者某个人的痛苦,抨击与针砭的是关乎国家、民族兴亡的体制弊端和制度的阙如,鞭挞的是水深火热的征战徭役,人性的善恶与优劣……诗人的情感所至,无不是对广大民众的同情与悲悯,扩展到忧天下、忧沧桑。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乱积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如果说建安文人有别于其他文人的情感,那么悲凉慷慨中的“天下”之情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引用别林斯基的论断:“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或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能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能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只有渺小的诗人们才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喜或忧。”[4]正因如此,汉末知识分子,将诸多感情交织在一起,对人生进行了立体的深层次思考,将宇宙、历史、现实呈现于一体,重视物我之间的感应及相互关照,使其得到鲜活的体现。同时人类个体在生命运行的过程中,不仅拷问生命的意义,而且反映出生命的意义,为此,要达到自我生命价值的澄明,生命价值的追问,则就成为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