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知识范例

治安管理知识

治安管理知识范文1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庭教育薄弱、学校规范系统创新安全教育缺失、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安全问题频发。高校应营造知识管理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家长应勤与学校沟通;学生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应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关键词]

知识管理;“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尤其是“失独”家庭,严重影响了高校稳定、社会和谐。这些事故的发生与大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均有密切关系。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已成为每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KM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KM的内涵。

知识管理简称KM,主要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这种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主动收集信息,即作为管理的主体要广泛收集对决策有益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到平台上,让每个人都能接收,知识管理者利用收集来的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提出更加有效的策略来加强管理。[1]

(二)KM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是提高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数都由于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所造成,KM要求学生作为自身的安全管理者担负起重任,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加大安全知识管理的力度,对安全信息进行提炼和积累,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安全防范。二是提高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知识就是力量,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运用KM模式加强对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革新管理观念,并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强化自身安全意识,进而引导高校学生重视安全问题,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通畅,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三是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传统的安全管理未能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人的积极性,故效果不显著。KM模式要求每位学生管理者和关系学生安全的成员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并对每位参与者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让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促进KM模式在高校实施,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再加上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文化、习俗、观念交织碰撞、相互渗透,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新媒体造谣生事,蛊惑、冲击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种安全事件偶有发生,给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形成巨大考验。

(二)家庭教育薄弱,家校联系不紧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对其生活能力、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涉及生存问题的教育反而不重视,[2]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多于教导,[3]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很多家长更是包办一切事务,不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安全防范能力严重不足,孩子进入大学后便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便演变成爆发式突发事件(如自杀、他杀事件)或者缓慢式的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值得关注的是,鲜有家长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学生教育问题,有的家长因为溺爱孩子,竟然质疑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导致家校信任危机。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学校规范、系统、创新的安全教育缺失。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都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只设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学生的行为,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未能使安全教育内容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4]一些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学校只是通过宣传减少传统安全隐患,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和规范的安全技能培养锻炼,导致学生安全常识不足,实际应变和安全防范技能缺乏,尤其是碰到突发事件时容易惊慌失措。

(四)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所导致的,如搭乘黑车、财色被骗、误入传销组织等。如果大学生能通过学习了解相关常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这些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KM模式

应用KM原理,笔者构建了学生学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

(一)高校应营造KM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领导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做到权责分明、层层负责,尤其是对学校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对其制定严格的安全知识考核制度,影响其年终考核、个人晋升等切身利益,以此来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其次,抓好安全教育教学,上好安全教育课。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指派专任教师(辅导员、法律专业教师、学校保卫人员、安全教育专家)分不同专题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修完后需通过闭卷考试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召开安全教育专题报告、安全教育班会,专人负责强化学生的安全演练实践课、案例分析课、安全知识竞赛等,敦促学生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其三,创新安全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QQ等)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常识、法律知识、安全事故警示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板块,每天给学生播放安全教育常识、法制教育内容,在校园内设置开放的网络电视,专门播放法制频道或相关安全教育专题片,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安全管理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其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防范演练等,使学生掌握安全防范实践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二)家长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勤与学校沟通,引导学生加强安全防范。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及安全状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发现孩子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学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形成家校安全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学生自身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保护自我人身安全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安全教育的资源,包括安全教育课程,QQ、微信、微博的安全教育信息,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等,不断学习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使家长、教师、社会讲的安全知识内化于心,自觉提高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防卫演练工作,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学习跆拳道等防身术,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四)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减少大学生安全隐患。

大学生大多虽已年满18岁,但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是社会应普遍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安全,及时妥善处理各种大学生安全事件,真正服务好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应与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整顿校园周边网吧、小摊贩以及住宿场所的治安环境,对出入校园、宿舍的人员严加盘查,减少学生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

作者:李馥利 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本文利用KM原理探索了人文与技术兼备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大学生安全并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郑文全译.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管理世界,2012,(05).

[2]赵崇峰.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

治安管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前言:

我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意识与施工质量较为重视,这也是电力施工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有利于电力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电力工程施工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所以提升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一)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的管理

图纸设计与施工方案的管理对于电力工程施工尤为重要,通过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能够有效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1]。另外,施工单位能够通过图纸会审对工艺流程及设计意图有较为详细的领悟和了解,有利于工程质量及施工方法的确定。制定施工方案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并且对施工可行性有较大的把握,同时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二)施工技术和施工安全的管理

施工技术和施工安全的管理能够体现出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能力,并且安全管理与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对提升施工质量有较大保障。另外,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提升经济效益的前提,并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握施工技术管理中的规范性,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质量。

(三)施工现场管理

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电力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环节,由于现场管理较为复杂,并且影响因素较多,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施工中主要环节、重要施工事项以及隐蔽施工事项采取有效方法实施严格管理,严格的管理手段与合理技术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管理质量,并促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一)制定安全、规范的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力度,比如制定安全检查制度、事故统计报告制度、考核奖罚制度等。全体工程施工人员一律按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对违反制度者实施处罚,管理层人员应当以身作则,对施工现场实施系统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有效解决方案。

(二)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管理培训

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管理培训是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免安全事故最为重要的环节,所以施工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员工安全意识防范[2]。另外,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之从思想上对安全隐患提高警惕,在提高施工管理质量的同时,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各级员工均要持证上岗,接受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有效增强施工安全意识。

(三)安全工作规范化、保证安全生产

工程施工规范化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最好方法,通过规范化施工,避免操作事故与人身事故的发生,比如在进行电气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电气操作流程[3]。另外,还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通过细化制度来保证安全生产。同时,工程施工不同岗位负责人对各岗位负责,履行安全监护职责。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是提升安全隐患治理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定期进行安全讲座、发放宣传安全手册等培训,使工程施工员工树立安全观。将技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方式,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三、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一)设计和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项目的详细研究主要是通过设计和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来完成,在此基础上确定可行性实施报告,并且进行项目任务书的制定,这也是实施总体设计的基础。同时,在项目设计阶段,需听取多方意见,优化设计方案,落实在设计和决策阶段对质量的有效控制。

(二)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需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管控,并对施工预算与施工能力进行详细检查,对施工计划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以保证工程设计与电力建设相符合[4]。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对质量控制进行审核,以此对预算实施合理考核。

(三)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环节是对施工工序的严格控制,且应根据规定流程进行操作。另外,各个不同工序都有执行标准,在施工中按照执行标准进行实施,以确保工序质量。同时,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最为重要环节,所以控制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是质量控制的核心。

(四)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竣工质量验收也是工程施工中较为重要环节,可对项目进行质量考核,是施工项目投入使用的保证。工程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将预期施工质量与实际施工质量进行详细对比,能够及时发现工程质量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四、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是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应将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应用于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有序推进。另外,目前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模式较为传统,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理念的合理创新,以提升电力工程建设水平,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闵小红,吴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J].科技风,2017(26):186-186.

[2]梁枫.论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1(9):99-99.

[3]朱颖峰,金振华,陈涛,等.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传播,2013(10):61-67.

治安管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安全控制

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其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控制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工程项目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同时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还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的管理与控制。目前我国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质量安全的管理措施以及安全控制手段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提高。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采取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安全控制的水平,从而为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1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则分析

1.1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要将有效预防放在首位

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要把预防放在首位,这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对存在的习惯性违章的情况从源头上予以杜绝,加强对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安全防范工作的认识,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同时要保证安全防护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以提高安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此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

1.2保证施工安全是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控制的出发点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必须以保证施工安全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施工进度的加快,严重忽视施工安全,这是很多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将保证施工安全作为施工质量管理的基本前提,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1.3应建立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长效机制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应坚持长效原则,并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应制定科学的应急处置方案,并加强日常的演习训练,提高施工人员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2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2.1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对施工过程中所有施工环节所涉及的人员、设备、施工时间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等进行动态化的全方位管理,同时施工质量安全管理要贯穿于从项目启动到竣工交付的全过程。在质量安全管理中要提高管理措施的实时性、灵活性和全时段性,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2.2建立科学全面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应建立完善的事故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对施工的所有施工对象、操作流程和相应的安全策略都要给出统一的、规范的执行标准。同时要加强对各种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的落实和执行,建立动态化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根据施工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管理,从而及时消除施工质量安全中各种风险因素。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经验,对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完善,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质量安全教育培训以及质量安全保证等各种制度的建设,并配置专业的安全质量管理人员,以提高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3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

施工单位要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施工操作的标准化程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检,确保各道施工工序中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落实到位,提高施工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此外,施工单位还应为施工人员配备各种安全防护设施以及防护用具,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能力。在巡检过程中发现违规操作行为要及时加以纠正,如违规情节比较严重的,应要求停工进行整改教育。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施工中违规问题要严肃追责。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加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管理各种制度的贯彻落实。

2.4扩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质量安全培训

施工单位应加大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配置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并帮助施工人员准确掌握施工操作中的各项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各种安全防护用户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应对突发性质量安全事故的技能。

2.5建立专门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

施工单位应组建专门的施工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加强监督管理。而监管部门应充分掌握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了解工程项目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气候因素等,对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监督。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技术交底工作加以监督,并加强对各施工工序和专项施工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

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有效途径

3.1通过组织建设加强安全控制

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相关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应组建专业的安全控制机构,并配置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安全检查控制人员,提高安全控制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度。

3.2对施工技术加强安全控制

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审核是实现安全控制的有效措施。因此,施工单位应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专家对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以及技术应用进行全面的安全分析,提高施工技术的安全性。特别是施工企业在应用新技术或者新工艺前,必须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必要的验证分析。

3.3通过安全检查加强安全控制

施工单位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安全控制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检查。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业的安检人员以定期或者随即抽查的方式来对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安全意识进行考核,确保施工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资质和技术水平。另外,安全检查人员还应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良好。另外,要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减少施工设备发生事故的机率。此外,安检人员还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佩戴安全防护设备的情况,以及各种防护设施的状态进行检查,避免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3.4制定科学的应急处置措施,提高安全控制能力

施工单位应制定科学的应急处置措施,并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在施工现场应配置救援小组以及相关的救援设备,同时要组织救援人员和设备进行演习训练,这样才能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

4总结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施工周期比较长,而且施工环节也比较多,其中隐含的质量安全风险因素也相对较多。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安全的管理和安全控制,通过建立高效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对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同时不断提高安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施工作业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庆超.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59-60.

[2]董钰国.分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1):157-158.

[3]张朝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6,24(1):18-19.

[4]李远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环球市场,2016(16):294.

治安管理知识范文4

第一,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的法律手段。

政府的法律手段主要表现在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通过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我国政府都先后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此后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在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二,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的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就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组建食品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管。2008年我国实行“大部制”以来,确立了“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2010年,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具体的行政执行手段,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第三,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的经济手段。

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就是运用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调节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政府的法律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通过税收支持等手段,鼓励食品生产流通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绿色环保的安全食品,从而实现了政府职能履行到位、企业效益增加和人民安全得到保障的共赢局面。

第四,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的思想教育手段。

行政活动的主体是人,政府的一切职能最终是依靠人来实现和完成的,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思想教育手段,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引导社会舆论来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另一方面要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应该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使广大消费者自觉监督食品安全,通过这些才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二、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职能实现手段有待提升

(一)法律手段有待提升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有效地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以及相关制度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在内容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内容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与实际还存在着脱节,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尚未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相应的法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各部门分散立法,相互交叉和冲突。而对于食品监管的立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空白,如对小摊贩的安全监管以及对于转基因食品、食品的新包装材料等的立法并没有及时加快。目前,猖獗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正戳中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中的众多弊端,体现出法律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力度有限,法律的威慑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行政手段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众多部门,且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的环节,这样就容易形成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管理缺位的现象,导致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执行到位,造成监管惩罚力度的效力降低,对食品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起不到约束作用。同时,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造成了监管部门在部分企业出问题的时候,把对人民负责的意识抛出脑后,自动变成“隐形人”,同时对企业的违法违规生产行为长期熟视无睹,导致在食品安全事故事件发生后政府的不负责任,对违反法律的企业采取的宽松处罚政策,导致企业由于违法成本较低,从而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肆意生产劣质且没有安全卫生保障的食品。

(三)经济手段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手段本身需要政府的让利和回报效果的长远性,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上忽视了对经济手段的运用,而国外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更多的是运用经济手段的调节来达到监管的效果。我国政府在食品市场的信息、信誉和激励等激励食品企业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食品市场各种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同时,由于对经济手段忽视,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上财政投入不足,这样造成了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日常化、全面化覆盖食品产品的安全检测,同时对于急需财政资金帮扶的绿色安全的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无法快速打开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安全食品。

(四)思想道德手段有待提升

食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如果没有在思想道德的正确的引导下,生产者就会为了一己私利,用非法手段生产质量不达标的食品,从而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扰乱了市场秩序。我国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时,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食品行业道德激励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食品行业的道德建设的教育培训活动很少举办。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并没有规范性的文件来引导食品行业的道德。一些经营者为了个人的私利,经营不安全食品,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这些不良风气就是企业和经营者缺乏应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表现。

三、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职能实现手段的途径

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有责任。在这其中,政府承担着更为艰巨的重任,这就需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切实发挥好其职能。

(一)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体系建设

第一,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食品安全法》制定配套法规增加可操作性;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强违法处罚力度,树立法律权威;各级政府机关和执法部门要加强规范执法;完善行政问责体制等。第二,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体系中,仍存在着各级标准矛盾、重要标准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协调各个部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力度。第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食品检验检测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判断食品卫生、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手段,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健全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制度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检验。

(二)提升综合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政府需要建立一套从上到下的综合监管机制。第一,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需要统一划定监管职能,通过将现有食品监管部门合并成综合的监管机制,统一行使监管权,将“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环节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中。第二,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引入责任追究机制,政府可以追究各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公众可以追究政府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从而使得政府严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第三,建立健全政府职能履行的监督机制。通过完善现阶段政府行政程序,完善监督程序,扩大公众及社会组织参与监督的范围,将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行政行为纳入公众的眼皮底下,及时发现纠正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

(三)建立有效的外部环境

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外部环境提供的支持,现阶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外部环境。第一,建立有效的意识环境。企业不仅作为维护商业道德、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道德意识。同时,政府应该广泛地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第二,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食品安全是公共信息的一部分,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就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构建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及时公开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第三,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社会第三部门和公众、大众媒体逐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行业协会管理,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通过有效地发挥公众及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督促政府及企业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结语

治安管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安全控制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确保国家农业生产、调配水利资源以及预防洪涝灾害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研究已成为水利工程领域内的热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改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效率的措施,旨在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一些指导。

1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控制面临的问题

1.1工程质量控制意识薄弱。水利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核心问题是建设单位和施工人员质量控制意识薄弱。就现阶段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而言,很多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利益,重视施工进度而忽视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而有些施工人员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无法完全了解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结果在水利项目的建设中出现许多不负责任的施工操作,产生了劣质的水利工程项目。

1.2施工未严格遵循程序进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遵循科学合理的施工流程是实现质量控制的有力保证。但是在某些水利项目施工中,施工单位没有严格遵循既定的施工流程,而且水利项目的建设需遵循相应的建设计划,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并未严格遵循施工计划,没有严格落实质量终身制。还有些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无视国内法律,进行非法操作,最终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构成了巨大的隐患。

1.3现场监督不足。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不足,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不足,制约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未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进行。一些施工人员经常违反安全规定,同时隐藏的危险也很难及时发现,不能进行有效处理。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又无法及时解决,就会降低整个项目的质量。

2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效率的措施

2.1强化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水利工程施工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每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均对水利工程质量有影响。基于此,必须重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从根本上讲,根据工程施工合同条款认真落实质量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所有施工步骤,依法进行所有施工作业,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特别是对于项目内部分关键隐蔽工程,更加要做好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按时召开质量控制会议,定期汇总质量管理报告,并由相关人员负责工程施工的质量检查。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质量控制时,有必要记录并及时解决施工质量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管理。

2.2加强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环节。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只关注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而安全管理方面则关注较少。因此,为了强化施工安全和质量控制,有必要将安全问题和质量控制结合起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首先,在施工准备阶段,有必要根据项目情况和施工现场环境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特别是危险施工项目更需要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和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其次,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要重视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还要反映在施工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此外,为了满足质量和安全管理要求,需要为特殊的分项目制定独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计划,并合理划分相关人员的权责。

2.3提高施工监理部门的管理效率。作为专业的工程质量控制部门,工程监理部门是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主要负责部门。但是,某些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忽视监理作用或者不给监督机构监督权的现象,导致监督部门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工程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水利工程的监督,可以建立奖惩制度以增强监理部门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也可以将监理融入项目付款结算环节以提高监理部门在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如监理工程师的签名验证程序,使施工部门可以在心理上尊重现场监理人员,从而提高监理部门的管理效率。

2.4做好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施工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其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和安全。首先,有必要在招标阶段严审施工单位资质,并通过招标优选实力雄厚的施工单位,避免“暗箱操作”。其次,施工部门在施工前与监理部门严格确认施工人员的工作资格,如电气工程师证书、高空作业证书等各种机器操作证书,未经授权的人员,禁止操作机械设备。此外,除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职前培训外,还应该定期向每个岗位的施工人员提供安全培训和教育,解释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所有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同时,有必要向有关各方传播安全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2.5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是安全管理的最重要场所,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因此,有必要严密监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完善施工现场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安全抽查制度、防火、电气安全、责任制等。如果发现安全事故或非法活动的隐患,应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并认真调查处理。严禁未经允许的施工。除施工人员外,严禁闲杂人等进入施工现场。除电气外,不允许任何人安装或修理电路,严禁闲人进入高空工作场所。易燃易爆危险材料储存仓库具有防火性,应远离拥挤的地方。为了确保适当的现场安全,需要以醒目的方式悬挂各种警告标志。夜班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和安全事故。因此,需要避免匆忙入夜。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赶时间施工也要确保员工的工作条件,加强监督检查,严防施工安全事故发生。

2.6抓好施工材料设备管理工作。材料和设备管理从采购环节开始,选拔诚实可靠的人作为采购人员,负责购买施工设备和材料,对购买的材料、设备进行质量检查。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当地的原材料工厂进行实地检查。选择的材料必须确保相关质量文件完整且成分符合施工标准,检查合格后才可使用。在施工现场调试机械设备时必须遵循制造商说明中指定的要求,在成功完成安装和调试工作后,应认真执行相应的安全监控工作,查看在设备实际操作期间生成的各种参数并记录在案,以便在以后的使用中获得可靠的数据支持。在正式施工前应先对各种施工设备进行仔细检查和校准,以确保其性能稳定。

3结语

治安管理知识范文6

 

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档案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全面展开。监督检查工作本着“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从而全面提高本地区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为中心工作服务”的考核目标,对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的档案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检查和评价,认真履行了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其影响广泛,意义深远。随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全面落实,权力阳光运行和政务公开等制度的不断推出,对档案监督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强化档案行政职能,提高档案执法水平,是各级档案部门今后一个时期档案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往我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我再谈谈自己的新认识。   一、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内涵   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是指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贯彻实施档案法规的监督检查,以及依法对违反档案法规行为的查处。它可分为以档案管理部门为行为主体和以档案管理部门为行为客体两大部分。以档案管理部门为行为主体的执法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形成部门制约机制,以及开展互查、联查、专题调查、重点抽查等实行执法监督检查。以档案管理部门为行为客体的执法监督检查则通过自觉接受政府、人大、司法及社会各界的指导、检查来实现。   二、加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必要性   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其间蕴涵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认识。总书记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民主法治被确定为首要因素,其它因素也皆与此息息相关。民主法治包括民主和法治两个方面,仅就法制方面而言,它是和谐社会诸要素中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要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严格依法行政,积极开展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这不仅是档案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档案法》的具体体现   《档案法》赋予县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的职责和使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利用档案法律法规给予的权限和空间,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积极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活动,对各级档案馆(室)的基础设施建设、馆藏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服务利用及妥善保护档案安全等方方面面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并查处档案馆(室)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推动各级档案馆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这正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切实将《档案法》贯彻落实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3.是规范、促进档案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积极地开展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是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档案意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不断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成立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小组,通过“一听、二看、三评议、四反馈、五整改”的方法步骤对各级档案馆(室)的档案工作如:档案事业经费及馆库建设经费落实情况;档案专业队伍建设情况;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和设施设备盈缺情况;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活动档案征集保管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全面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意见。这样将有力推动各级档案馆(室)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推动档案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三、目前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问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致使档案执法效果不尽如人意,档案执法监督力量显得薄弱,它影响了依法治档的进程。其主要表现如下:   1.档案执法细则不配套,难以执法修改后的《档案法》作为规范档案事业的根本大法,对档案管理主要事项进行了原则规定。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事业的发展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却缺乏相应配套的法规细则,执法无据,难所依循。如:我国档案法第十条:“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然而,在工作中遇到有些人员为了个人方便及其它原因不按规定移交或拒绝移交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时,由于没有具体配套实施细则,缺乏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处罚的可操作性,导致难以执法。   2.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无力一是档案执法监督舆论宣传力度不够。各级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宣传档案法律知识力度不够,造成公民与社会档案法律意识不强,使档案行政执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二是档案执法行政部门本身缺少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手段来推动档案法规的贯彻执行,大多需要其他部门来行使执法权,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部门的活动范围,也制约了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三是档案监督人员的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对依法监督有畏难情绪。四是执法监督系统不够健全,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主体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状况在县级表现尤为突出。档案局、馆两套牌子,一套人马,人员少,执法机构还不健全,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等等原因,影响了档案执法力度。   3.执法检查方式单一,效果差目前一般是集中检查:先下发执法检查通知———各单位对照文件自查、准备———接受执法机关检查。这种检查往往是被检查单位做好一切准备,执法人员例行公事进行检查,一般很难发现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实际效果不明显。一旦检查过去,问题反弹,滑坡现象出现。#p#分页标题#e#   4.条块协调不够,难以形成合力档案执法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中多独自行动,与新闻、宣传、公检法等机关联系较少,缺少协同,难以形成执法合力,影响了执法效果。   四、加强档案执法监督工作的措施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继续搞好执法监督工作   广泛开展档案法制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各类宣传栏,开展档案法制教育,举办知识竞赛活动,向全社会宣传国家档案立法、执法与监督的原则、方针及其具体的法律责任。同时还应全面详细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的内容,从而使全体公民了解《档案法》、了解档案工作,增强档案法制观念。特别要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档案法规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依法治档的氛围。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力度,结合典型案例,向全社会公布依法处理情况,使他们充分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切实履行档案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使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获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2.完善档案法规体系,提供档案执法依据   完备的档案法律、法规是依法监管的基础。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档案事业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尽快制定与档案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档案法规,将一切档案事务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以完善档案执法监督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效地解决执法监督工作中出现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的问题,增强档案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强档案执法主体建设   一是明确执法主体,使档案执法“名正言顺”。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要注重执法主体建设,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确定行政编制,明确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处罚权,为开展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建立档案执法监督网络。要根据新时期档案工作依法行政要求,积极努力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各级档案行政部门实施,权责一致、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监管体制,对区域内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相应的、负责执法监督的具体组织。在重点机关和单位设立专兼职人员,形成一个有领导、有组织的执法监督网络。要建立工作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管辖范围的档案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档案工作行为,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优化执法人员素质。要尽快充实档案执法人员,建立起一支与执法任务相适应的执法队伍。同时,要注重培养复合型档案执法人才。通过在职自学、组织专业培训努力培养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的档案执法队伍,以确保执法检查工作正常开展。   4.查帮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抓好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   根据目前的形势和档案工作特点,做好档案执法检查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坚持集中检查与平时检查、专项检查相结合。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大规模地进行执法检查,能在社会上造成较大的舆论声势,引起社会各方重视,取得较好效果,但受到人、财、物的限制,不能经常开展。平时执法检查应结合档案业务指导、目标管理考核、管理升级达标考评等工作来进行。档案业务指导等工作也是一种广泛的带有主动性的执法监督形式,通过这些工作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专项检查,针对性强,适合应对突发事件。如库房的保护是否安全,利用档案是否有失密、泄密和丢失。总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一种检查方法或多种方法,以达到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目的。   5.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不断提高档案执法效果检查   档案执法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注重加强监管协调工作。在档案执法工作中要注意同有关主管部门、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局及公检法系统各单位加强联系,搞好衔接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提高执法监督检查效果。

治安管理知识范文7

随着创业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不断涌现,但是各类组织机构面对伴随而生的大量知识产权档案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存在记录不规范、收集不完整和监督不落实等问题。建议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和指导知识产权档案管理行为。 

关键词:

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设计  

当前创业创新成为时代主流,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组织不断涌现。2016年国内外专利受理量约为346.48万件,同比增速达23.81%,较1985年增长约240倍。我国国内外专利受理量高速增长,累积了巨量的知识产权档案。虽然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短期内不能为企业组织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大量知识产权档案的累积和无序管理必然会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隐患,阻碍创新效率提升。

一、现状与问题

1.知识产权档案材料形成不规范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利。因为智力劳动成果的性质是多样的,可以是具体的实物、文字、代码、图形和声音等,而创造过程也是复杂的,所以知识产权档案作为知识成果产生、使用和保护等活动过程的记录载体,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甚至超出了档案部门对档案类型的规范范围。一方面,知识产权档案记录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不利于档案资源的统计和管理,更有碍于组织机构以后对知识产权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组织机构的领导对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不重视,侧重于知识成果的创造和运用,忽视了相关档案材料是否记录全面,是否归档完整;尚未严格执行规范文件与上级档案部门缺乏有效沟通。

2.知识产权档案收集不完整,管理分散

知识产权档案收集不完整的原因,除档案材料记录不规范或者因为不被重视而不记录外,还有知识产权业务分工不合理。知识产权的创造、使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是由一个组织不同部门或者不同组织不同部门分工协作完成的。知识产权活动的相关记录档案分散于多个部门,加之一些档案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缺乏对档案的整理和鉴定,只是机械被动地接收其他部门移交的知识产权档案,因此对移交的档案材料是否完整并不了解。加之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分散,某些部门存在分解档案的行为,即只向档案部门移交一般性的材料,而将核心材料留在本部门,或者篡改档案材料的核心内容,这不仅影响以后的研究工作,同时容易产生泄密风险。更严重的是有些机构没有设置档案部门,档案收集工作由办公室行政人员兼任。

3.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等多个类型,权利获得过程时间长,有效期跨度大。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类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全面,甚至不清楚应该收集何种知识产权档案材料,如果机构面临知识产权纠纷,因为相关档案的收集保管存在问题,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可能会让机构在纠纷中蒙受损失。

4.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对产生知识产权档案的业务部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对于不交、迟交或者所交档案材料不完整的业务部门,档案部门不具有约束权力,无法对其他部门的知识产权档案进行有效监督,容易导致知识产权档案在归档保管前就已经流散遗失。除此之外,形成档案材料没有纳入业务部门的考核范围,难以激励员工提高档案工作质量。

二、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制度设计

知识产权档案是开展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过程中重要的历史和法律凭证。整顿我国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乱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等方面规范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十分必要和迫切。

1.建立符合知识产权规律、适应具体情况的档案

材料形成制度知识产权档案形成形式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权威的、统一的和系统的规范指导。制订知识产权档案材料形成制度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具体的知识产权活动特点和规律,以及知识产权维权时所需要的法律证据;二是档案材料不同载体的时效性和凭证作用。除加强单个组织内的知识产权档案形成规范外,还要注意与其他组织的衔接,尤其是遵循上级档案部门的规范和建议,有利于档案资源的整合和监督。

2.建立有序分散、集中管理的档案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活动涉及领域广,档案材料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对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保管要求不单是针对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囊括档案的产生部门。由于知识产权活动的时间特点,如某些科研项目会持续数年以上,知识产权档案材料会在业务部门留存的时间较久,容易造成遗失,所以建议将档案的收集保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责任人身上,促使其加强与档案部门的协作沟通,保证档案在业务部门的有序管理。档案部门也要积极主动与各个业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认真查验核实各类知识产权档案资料,依照知识产权规律对收集的档案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实现档案信息可溯源管理;在档案保存利用中,要确保档案材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查阅档案的便利性。

3.建立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培训制度

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的切实执行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发挥关键性作用,这就必须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促使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与知识产权活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培训不仅针对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培训档案记录人员,使其对业务部门的档案记录人员逐渐养成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意识。

4.建立部门间的协作监督制度

赋予档案管理部门对其他业务部门具有知识产权档案监督权力。通过构建档案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作机制,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与业务部门的知识产权档案负责人合作监督部门内知识产权档案的记录、使用、保存和管理情况,严防档案散失、资料泄露。

5.建立奖罚分明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考核制度

将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当中。对知识产权档案记录的规范性、收集的完整性和保存使用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6.建立知识产权档案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管理制度

治安管理知识范文8

1.1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档案是进行社会活动后的产物,其社会活动的对象包括:国家政府相关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组织等等.它的保存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是文字记录、声音录制、视频图像三种.其档案种类繁多,包括科学档案、教学档案、人事档案等等.

1.2档案管理的主要性质和特点

档案管理秉承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相关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而档案资源信息的提供时社会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合理地对档案进行管理,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它的基本任务.它具有独立性,是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比较特殊的部门而言,档案管理是各项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科技档案管理师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其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1.3档案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档案工作作为国家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它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存在意义.它的发展与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存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档案工作扮演的角色是服务者,是国家建设工作的基础条件,对其发展起巨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2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作为高校档案管理方式的一种,它的重点体现在对高校资料进行收集、保存和历史记载.它的管理对象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活动、历史书籍等等,它的管理方式以纸质记录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档案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大,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具体问题如下:

2.1费力耗时、浪费人力资源

在进行传统档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收集、整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此环节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此问题在历史悠久的高校中较为突出.由于高校档案资料信息,来源于高校各个部门,比如:科研部门、财务部门、教学部门、管理部门等等,如果要每个部门逐一进行资料收集,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加上后续的整理、编制过程,消耗的工作时间不言而喻。

2.2不能有效满足用户需求

由于传统档案管理的局限性,用户进行资料借阅时,必须亲自前往档案室,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麻烦,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效率.而寻找资料的过程,也十分漫长,无法快速及时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3带来不必要的资源负担

传统档案管理,保存资料的方式,占据空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资源负担,尤其对于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由于他们的建校时间过长,因此档案资源信息也显得尤其繁多.占据的空间可想而知,对该高校产生了无形的负担和压力.这种情况下,想要有效地进行档案管理,也显得难上加难.

2.4不利于保存,具有安全隐患

传统档案管理中,大多是纸质的档案记录,具有时效性,不便永久保存,且容易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和困扰.例如,火灾、洪涝现象;鼠啃虫咬;偷盗现象等等.若一旦上述状况发生,将会造成相关资料的丢失和绝迹,影响整个高校的历史记录.

3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如今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被广泛应用.然而档案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变化中,它的管理观念和思想也在进行不断转变.如今高校档案管理主要特点是,方便资料的查阅和保存.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也逐渐信息数字化.多数还被刻成光盘,方便更直观的观看和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的局限性问题.加速了档案管理的发展进程,但在其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3.1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档案管理相关人才,但是,由于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档案不能进行及时地更新和被利用.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其中更严重的是,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以致于无法对档案进行及时的更新、整合和管理,导致档案缺乏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3.2不能将档案进行合理地分类

由于部分高校依旧无法摆脱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深受传统档案管理的分类方式影响,导致档案无法规范化、合理化、系统化.导致档案杂乱无章,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3.3忽略档案资源信息的多样性

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包含不同的种类,其中包括:数据类、信息类、知识类等等.然而不同的种类的管理方式又不一样.但是就大多数高校而言,他们将这些种类统称为信息.无法体现档案资源信息的多样性原则.

3.4网络信息化没有给高校档案管理带来实质性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如今已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如同一张巨型网,它将整个世界覆盖在这张网里.因此,档案管理也不仅仅只是档案工作人员一人的义务和职责,在21世纪的今天,档案管理者们处在高度的竞争意识下,由于时代变化过快,信息也在不断更新,而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繁重,他们将无满足教职员工的实时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信息化的出现并没有给高校档案管理带来实质的变化和改革,它仍然需要高校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4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4.1内涵体现

4.1.1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就是知识管理

简要来讲,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就是高校知识管理,即对高校的各类知识进行管理.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将高校知识的产生、积累、传递等阶段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方便教职员工快速掌握教学知识,强化工作能力,促进高校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4.1.2知识管理是管理者工作水平的有力保障

知识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和竞争力来源,而知识管理就是高校竞争力的有效管理.它一方面使管理本身进行知识化,也就是知识管理;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本身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不但能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它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知识管理是管理者工作水平的有力保障.

4.1.3将知识管理提升为知识资源管理

(1)将高校档案知识管理提升到知识资源管理是实际管理工作中必要的阶段,因为档案知识就是知识资源,它还经历过不断地完善和处理.而知识资源的管理需经过“一个应用”和“两个创新”、的过程.前者是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后者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的同时,实现工作创新.这个过程符合档案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可有效地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知识管理上升为知识资源管理很有必要.(2)知识管理的效益性.传统档案管理作为见证高校历史变迁的产物,其最大的价值是记载高校历史,而信息化时代的档案管理的基本价值是实现高校历史信息数字化管理.但这都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高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高校谋取更大的效益和发展.

4.1.4知识资源管理为高校创造新的价值

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作为高校档案管理方式的一种,它的重点体现在对高校资料进行收集、保存和历史记载.而现代化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在于让历史数字化、抽象化.但这并不是档案管理的价值体现,它的价值体现在实现高校效益最大化,提高其在全国各大高校中的竞争力和办学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它的发展性和价值性深不可测,有待教育者和学者们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4.2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知识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征.

4.2.1它们的主导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农业经济主导因素是土地,工业经济主导因素是资源,知识经济的主导因素是人才.而人才作为21世纪的基本需求,它对经济的发展起重大作用,也是财富的来源.

4.2.2它们的竞争对象不同

工业经济下,面临的竞争对象是劳动力和资源,农业经济下,面临的竞争对象是土地,知识经济下,面临的竞争力是人才、信息和知识.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够将知识、人才、信息三者纳入囊中,那么谁就成为了时代的佼佼者.

4.2.3它们的投资侧重点不一样

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它的投资侧重点是形象具体的机器设施等等,它注重的是有形资产的投资;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情形下,它的投资侧重点是:人才的培养、产品科技能力的提升、知识型企业的不断发展等等,它注重的是隐形资产的投资.

4.2.4它们的资源形态不一样

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作为所有资源的基础,它的存在是有限的,随着自然生态的恶化和人类的肆意破坏,它将慢慢的消失,因此自然与人类的平衡发展对它们两者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的资源是无限的,具体资源包括知识、文化、技术、智慧等等,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无限循环性.可进行无限的索取和使用.

5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5.1能够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

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及时地将高校档案相关知识合理配置在相应的环节上,方便决策者快速及时地获取知识,最大程度地保障他们的决策质量和水平.

5.2提高教职人员的工作效率

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提高教职人员工作效率的作用.还要想通过降低人力、资源,来对教职人员的学习效率进行检测,其主要方式是对他们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测.这主要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而这些经验都蕴含在高校的档案之中.因此,知识资源管理的进行很有必要,它能有效、准确地将档案中的知识平均分配给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5.3能够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水平

知识资源管理,通过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在进行知识创新的同时,实现工作创新.这样的过程对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有极大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