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范例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范文1

[关键词]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调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素质”。随着学前教育快速发展,0-3岁早期教育教师面临需要快速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早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在职培训是师资力量建设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顺应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在职培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达到当今早期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鄂尔多斯市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进行了深入调查,找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一、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在职培训的内容轻实践,形式单一。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早教机构中,大部分教师普遍反映在职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内容和形式陈旧缺乏前沿性的占比为63.33%,在职培训的内容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教育教学能力、幼教专业技能、育儿理念和教学理念,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内容仍以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为主,培训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问卷结果显示,在职培训形式大多数是以参观和讲座为主。偏重专家讲座式,忽视了培训师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虽然培训专家从系统理论方面提供并介绍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新方法、新思想,但是对于早期教育教师来说,与早教机构的教育实践相符度低,不能达到专业化的培训需求,传统的学前教育理念,理论内容和单一的形式,不能满足当前早教机构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是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在职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存在差异。早期教育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专业,而在各类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却屈指可数,相对的早期教育专业毕业的人也就少,这就直接影响了早教机构的教学和质量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在公立和私立早教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师资来源多以学前教育教师为主,把自己所学的3-6岁幼儿教学经验的部分内容套入早期教育教学中,缺乏对早期教育指导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尤其在私立早教机构中的师资学历层次仅限于大专或中专,导致公立和私立早教机构的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加大了难度。大部分教师由于自己的年龄、教龄、学历、教学经验的不同和对在职培训的认识不同,对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而早教机构对于培训内容没有系统的规划性,忽视了调查和收集不同学历、层次教师对于在职培训的期待和需求,出现培训内容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培训内容缺少时效性、早教机构培训制度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在职培训效果不佳。

(三)在职培训规范化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在访谈中较多的早教中心管理者反思,导致教师在职培训规范和系统化程度低是制约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教师在职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经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私立早教机构早期教育教师获得系统培训的机会较少,而这一现象与教师流动性强有直接联系。但通过对普通教师的调查也反馈到因为在职培训机会少,没有系统性的职业培养模式,私立早教机构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受限,也就导致离岗或转行的概率提高,这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效应圈,影响早期教育行业的发展。虽然公立早教机构的教师相对来说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多,但在培训内容、形式、培训制度、培训模式等方面并没有做到系统化和规范化。

(四)在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评估体系在在职培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早教机构现阶段多为私立机构,多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教师入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教学整体水平受到影响。部分私立早教机构认为只要将培训的内容和消息通知下发下去就算工作完成,导致在职培训工作效果不符合各方面的需求,培训目的无法真正达到。通过调查显示有50%教师认为所在早教机构的在职培训评估制度不明确,在培训后续教学工作过程中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施性方面没有检查和评估。这是在职培训效果考核的评估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如果有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严格按照在职培训考核体系对参训完的教师进行一定方式的考核,将会巩固和强化培训效果,而不是为了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也可发挥提醒一部分培训不积极的教师,避免浪费培训机会,因此应该严格进行在职培训的考核,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使培训投入与效果成正比。

二、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提升对策

(一)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多样化,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此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在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前沿创新理念和技术的引入,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和培训模式,都要保证培训内容与教育理念符合当今教育发展要求和趋势。作为早教机构应尽量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立足实践的机会,针对私立和公立早期教育机构中早期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期待,使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吸收与时俱进的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培训机构和早教机构要及时调整在职培训方向并强化教学知识和技能,改革一味采用“灌输式”培训方式,采用先进的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提升早期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整体水平。

(二)注重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保证教师的教学时效性。当今教育发展的改革对教师自身和早教机构教师的整体队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满足早期教育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就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达到发展要求,在学习的同时要注重过程,保障培训质量。相关的教育培训部门以及公立和私立早教机构应深入了解0-3岁早期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在培训之前进行广泛的调查收集,对于在职培训内容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制定和修改,以教师的需求为前提,教师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目标。考虑到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需求不同,还应制订不同的在职培训计划,完善在职培训内容,确保参与培训的教师需求得到满足,加强对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和教学培训实效性,让教师在参加在职培训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素养。

(三)进行差异化在职培训,完善在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教师在职培训的目的是弥补和改善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或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有些教师对岗位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不清晰,而部分教师对在职培训的需求和期待相对较高,甚至秉持着终身学习的优良思想。对于教师之间存在的参差不齐的差异,在职培训前应当征求不同教师的培训实际需求,也可进行一定的思想动员工作来提升教师的学习意识和内在动机。这导致对于那些有想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想转变教师的观念,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确教师的培训目的并加强思想引导。早教机构要制定严格的培训要求和培训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加大力度完善在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位、不同学历的教师等多个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差异化培训,以此来保证在职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早期教育范文2

一、我国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现实困境

既往研究表明,实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基本任务进行操作,对常见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反思、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应用书本的理论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增加职业认同感,逐步形成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就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而言,其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训内容碎片化。早期教育具有“教不离养,养中有教,教养结合”[1]的特性,因此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必然涉及到0-3岁婴幼儿保育、教育、养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目前很多院校开展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实训内容涉及到婴幼儿的生活照料、营养喂哺、疾病及伤害预防、游戏组织、教育促进等多个方面,但内容往往碎片化,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思考,各实训内容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联系。

2.实训方式较单一。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倾听、模拟操作是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它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开展早期教学活动的技巧和方法,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缺少指导和训练。3.实训环境受限制早教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是正在发育成长、具有个性特征的婴幼儿,以及见识、思想较为成熟的婴幼儿扶养人。虽然很多院校的早教实训室为学生创设了人—机互动、人—物互动的实训条件,但仅有物化设施的实训环境限制了学生对婴幼儿真实生活的认知,限制了学生与婴幼儿扶养人的互动。

(二)原因分析

1.早期教育专业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成都师范学院最早开始设置专科层次的早期教育专业[2]。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也设置了三年制高职类早期教育专业[3]。此后,我国诸多普通院校及职业院校才相继开办早期教育专业。由于专业发展的历史短暂、经验匮乏,我国对早教师资的专业标准及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多问题至今尚未明晰。

2.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早期教育专业的短暂发展史,也意味着其自身师资力量的薄弱。很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的教师基本来源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专业或其他专业的转岗教师。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专业经验与早教师资培养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势必影响到早教师资培养工作的质量水平。

3.早期教育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早期教育服务的是“双对象”,既要面向婴幼儿开展教养活动,又要指导婴幼儿扶养人开展家庭教育活动[1]。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家庭抚养人对婴幼儿的保护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婴幼儿及其扶养人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提供的人—机互动、人—物互动的实训条件,只能引导学生掌握早期教育活动中一些程序性的较为固化的技能和方法,不能反映现实生活情境中正在成长变化、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婴幼儿行为表现,更不能体现出不同生活背景下婴幼儿扶养人的真实反应。缺少与早期教育服务对象的接触,势必影响学生对早教工作的直观感性认识。

二、互联网技术为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

(一)丰富了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资源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涌现出无数的数字化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它们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工具,大量而快速地向人们传播着各类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输的距离,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它将信息知识由抽象变具象,由静态变动态,突破了现实生活的实物界限,为人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丰富资源。在早期教育领域内,利用博客、小红书、抖音、公众号、早教APP、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可以浏览到大量有关0-3岁婴幼儿在不同月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表现、营养喂哺方法、教育指导技巧等文本与声像资源。这些资源有婴幼儿抚养人的自愿分享,有早教机构和托育机构的广告宣传,有一线早教工作者的自我展示,也有早教专家的示范指导。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丰富自身的实训教学资源。

(二)改进了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方式

互联网技术下,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开放性,以及传播内容的生动性,符合青年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依据实训任务要求,从各类网络平台获取相关资源,并将其纳入自身的知识经验体系。在实训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分享资源、分析资源、整理资源、使用资源,将实训教学中单边的师生互动过程,转化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多边开放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促使人人都可成为学习者、观察者、思考者、研究者,促进学生从个体学习走向学习共同体。

(三)拓展了早期教育专业实训的教学时空

互联网技术下信息传递的多源性、丰富性、自主性、重复性特点,使得实训教学在时间轴上可以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互助学习、课后重复练习一脉贯通,在空间轴上可以突破校内正式学习与校外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及自身发展实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方式。

三、互联网技术下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依据岗位任务需求

建设实训资源库依据婴幼儿生活照料、保健护理、急救处理、营养餐制配,促进婴幼儿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艺术启蒙、家庭教育指导、亲子教育指导等早教工作岗位多个任务,师生共同从各种网络平台上收集与之相关的文字和声像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设早期教育专业实训资源库。通过对实训资源库的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实训教学资源,提高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二)依据岗位任务分解

构建实训技能导向对岗位任务进行分解,概括对应的实训技能。在此基础上,以早期教育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对所收集归类的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梳理资源所反映的实训要点、方法、技巧。

(三)依据岗位任务指向,细化实训教学过程

1.实训内容全面具体。针对早教工作岗位任务要求,从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方面开展实训。具体包括: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声音具有亲和力、表现力,语言信息传递清晰准确。会用恰当的态势语辅助语言信息的传递。观察能力:能敏锐捕捉资源中婴幼儿行为语言发出的信号,正确判断其发展特点及发展需求。思维能力:能对资源中婴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能分析概括资源中运用的方法、技巧及对婴幼儿产生的影响;能就资源中的活动进行创新;能对伙伴展示的活动分析判断,提出改进建议;能按要求设计合理的可操作的教育活动方案。沟通能力: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对他人意见进行有效的回应。操作能力:利用身边易得材料或废旧物品制作简单且方便使用的早教教具;能利用仿真娃娃展开有效抚触、拍嗝、换纸尿裤、急救等操作实训;能与团队合作,组织实施所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

2.实训形式灵活多样。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是个体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的过程。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习需要进行思维的碰撞,需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实训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实训任务,制定小组学习目标。要求每个组员依据目标在各类网络平台搜索收集资源、分析资源,展开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全组成员共享资源,分享学习成果,复制、借鉴、改进、应用资源中的方法、技巧,完成实训任务,达成目标。让个体发展带动群体发展,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展。开展深度多维的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思考、整理的过程。每一次实训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跳出自我圈子,从抚养人、婴幼儿、早教教师的视角对展开的实训进行分析思考:能否给抚养人教养宝宝提供目标清晰且有质量的指导帮助?是否符合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并能促进婴幼儿的发展?育儿知识、示范指导、沟通方式等是否符合专业规范?对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这种对自己实训活动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工作能力构建深度联系。开展“仿研创”三段式学习。“仿研创”学习实际体现了实训过程的三个阶段,是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分析研究再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指导学生开展模仿学习。模仿学习或通过效仿来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认知方式[4]。在此阶段,学生依据实训目标要求,通过各种网络平台,选取目标资源,对资源中呈现的早教方法和技巧进行观摩学习,并将这些方法技巧模仿应用于自己的实训任务中。第二阶段是指导学生尝试使用专业理论知识,对资源逐一分析研究,既要找出资源中婴幼儿教养的显性信息,也要发现资源中婴幼儿教养的隐性信息;既能梳理出资源中值得学习的亮点,也能发现资源中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早期教育专业实训学习从散点走向系统,从粗放走向精细,从浅表走向深入。第三阶段是学生的自主创新阶段。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那么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思考“还能怎么做”“还能做成什么样子”。在此阶段,学生根据实训目标要求,对资源中提供的早教方法、技巧,甚至是思路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可能是对原有方法进行分析,衍生出更加多样的方法、技巧;可能是对原来应用的材料、工具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婴幼儿身心特点和他们的生活实际,应用起来更加便利;还可能是对原有活动的思路在步骤上、细节上进行丰富拓展,使活动更有延展性,能满足婴幼儿多个领域发展的需求。“仿研创”三段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进行主动内化,培养他们举一反三、提炼概括、实践创新的能力。

3.实训步骤科学合理。依据早教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将单项技能实训与综合应用实训相结合,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相结合。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技能是指早教工作岗位的某项内容或技能,是早教从业人员的必备基本技能。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喂奶、拍嗝、换尿布、洗澡、安抚、抚触按摩,急救处理、设计食谱并制备膳食等。实施单项技能实训时,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所收集的相关资源,对其中的方法、技能进行分析,反复观摩,对照练习。综合能力实训是指导学生能够根据早教工作岗位各项任务要求,将各种单项技能有机融合灵活应用。综合能力实训可以是组织学生对资源中婴幼儿出现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提出合理的解释或有效的应对方法。学生开展婴幼儿教育促进活动时,引导学生借鉴资源中各种早教知识、方法、技巧,设计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目标有层次可实施的游戏活动等,这些训练均可提高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单项技能的实训实际上是为综合应用做准备,综合能力的形成需要以单项技能的熟练掌握为基础,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相结合。一个岗位任务的工作流程由若干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观摩资源中的做法流程,对实训任务进行分解,展开局部各个环节的训练。局部训练可以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把每一步的知识要点、技术要领都能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熟练,让每个细节每个步骤更加完善。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所有环节融为一体进行整体训练,整体训练要求学生将在局部训练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去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熟悉整个工作流程。这种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实训过程,更易帮助学生形成点、线、面、体相结合的职业思维方式。

4.实训工具实用方便。借助语音训练APP,学生可以跟读语音训练材料,训练自己普通话是否达标;通过绘本故事APP,学习模仿故事讲述者的声音表现力、塑造力,并将自己的模仿讲述录制下来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把录制的音频发到班级群里,由教师同学共同评议。这种练习可以多次反复,最终提升自己的语音表现能力。利用智能手机高清人脸识别拍照功能,要求学生借助小红书、博客、抖音、微信视频号、各种早教APP等平台上的早教资源,模仿实施其中的早教活动,或者创新改编其中的早教活动,并将整个实施过程录制成视频。所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或小组中,由师生对视频进行片段分析,大到整个流程的逻辑性,小到使用的语音、语气、词汇、表情、动作、插入指导的时间节点等细节,一个片段学生可以来来回回反复观看评议,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存在的不足是什么,导致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改进不足的方法是什么。借助视频功能展开实训的优势在于,它实时记录实训过程,避免了由于短时记忆导致的信息流失。可以让学生像照镜子一样,反复审视视频中的实训行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问题的根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思维导图APP,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指导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游戏设计进行发散思维,利用思维导图将所设计的游戏活动整理归纳。对导图中的每个游戏活动是否契合主题,目标设定是否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活动过程所需材料或教具是否方便获得,活动是否便于婴幼儿及抚养人参与,活动是否便于实施开展,最终能否达成目标等进行分析研究,淘汰删除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设计,保留符合条件的设计活动。通过这样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基于互联网技术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成效

为了了解互联网技术下开展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效果,笔者组织了参加学习的两个早教班72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活动。发出问卷72份,回收问卷72份,回收率100%。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学生对这种实训教学比较满意和认可的结论。这种实训教学的优点为:

(一)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受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获得感的影响。参与调查问卷的72名学生都认为,将网络平台资源引入实训课程,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90.2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100%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收集的资源可以帮助其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或者理解凭空无法想象的一些情况。一些活动通过实训讲解很难体现出来,但通过网络资源就可以很好地呈现。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学生加深记忆。由于对课堂产生了兴趣,97.20%的学生在日常网络浏览中,看到适合的早教资源就会有意识去收集;54.17%的学生会经常性的主动的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源;70.83%的学生会根据实训任务要求在网络上查询相关资源进行观摩学习。

(二)促进了学生理解未来的职业

除了教师讲解、行业专家介绍、见习实习等几条认知未来职业的途径外,网络媒体平台的早教资源也是学生认识未来职业的有效途径。网络平台上的早教资源类型多样、具体生动、覆盖面广,涉及了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流程、服务对象等要件,可以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调查问卷中,88.89%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上的早教资源,使他们可以更为直观的观察婴幼儿,颠覆了他们头脑中想象的婴幼儿形象,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掌握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非常重要;84.72%的学生认为资源中的早教方法和技巧很有启发性,也让他们知道了要胜任早教工作还需要更加努力。

(三)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主要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主动参与,是否在认知上、方法上、技能上有新的收获,是否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调查问卷反映出88.89%的学生认为,课前通过主动学习相关早教资源,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更加清晰,能与教师、同学进行更加流畅的沟通;90.28%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小组讨论或者课堂讨论时,能够输出有价值的观点;79.17%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互动中,能够从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中受到启发;56.90%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自己能够举一反三;68.06%的学生都希望能在课堂上展示所设计的活动,认为每一次实训都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创设了学生个性化

学习的机会个性化学习是指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偏好、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初始能力和认知水平等特征设计教育项目、教学方法,以及学术支持策略,并为学习者提供独特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5]。上述概念反映出个性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特点、学习能力等,为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中引入网络平台资源、借助智能移动终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程度,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场所、方式、节奏,以促进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发展。调查中72.22%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方便害羞腼腆的学生参与;87.50%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可以鼓励胆小的学生课后多多进行自我训练,胆子大了,课堂参与度提升了;87.50%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以参与,非常方便;75%的学生认为可以对照检查自己发现问题,根据情况重复练习;65.28%的学生认为此种方法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觉察,包括觉察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自己对与所有关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6]。调查反映有88.89%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让自己变得胆大勇敢,变得有自信了;72.22%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课堂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潜能;87.50%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教学让自己学会了认真倾听;79.17%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能够让自己从同学那里获得灵感,能拓展自己的思路,还能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调查中,有学生说:“说实话,这门课程对我有很大启发,我从刚开始对教案毫无头绪到现在的想法多样,更重要的是,我之前是一个不太自信的女孩,总觉得自己的好多看法都是错的,但是现在我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了,上讲台不是那么紧张了,我会继续努力的!”还有学生说:“我们在活动中能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能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更全面地提升。”这些反馈说明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做好了准备。互联网技术下开展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让实训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实训方法更加多样,学生体验更加丰富。借助互联网技术创设的情境交互式实训活动,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对未来有了期待,为学生今后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做了良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乌焕焕,李焕稳.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

[2]张远丽.0-3岁儿童早期教育师资培养的困境及建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4):47-50.

[3]罗小琴,杨莉君.论我国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三个维度:意涵解读、困境解剖与实践解答[J].当代教育论坛,2021(1):101-110.

[4]邱关军.伍尔夫模仿学习理论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3(9):25-31.

[5]付宇博,曾致中.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4):9-14.

早期教育范文3

【关键词】早期亲子教育;社区教育;共同体

当前,随着脑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儿童0~3岁时的发展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政府、社会的多方推动下,我国的早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各种早期教育指导模式应运而生,在促进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瑕疵。由此,着力于孩子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我们需要借力于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结构,将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依托,借助民间资本的运作,推动早期亲子教育的持续发展,以早期教育的发展带来社区的和谐、共同发展。

一、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

在我国,社区的概念是由街道这一基层管理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演化而来。因此,我国的社区除了共同的聚居地之外,更偏向于有一定行政功能的共同的聚居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紧密联系,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从社区教育的概念来分析,社区教育应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首先,社区教育是基于一定区域开展的教育。一定的区域有利于居住在此区域的人们便利地参与社区教育;其次,社区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它是一种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以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为前提的终身学习的活动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为社区教育承载多种多样的教育整合提供途径;再次,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行政性。正是因为社区教育特有的行政权力,社区对辖区内家庭育儿的支持与帮助才可以借助掌控的数据、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将社区教育平台的优势更为规范地融入亲子教育的管理与指导,惠泽社区广大的家庭。以上关于社区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为早期亲子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之中提供了可能性,即从地域的合理、内容的涵盖、管理的规范3个方面为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建立共同体提供了条件。

二、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早期教育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的早教机构:其一是民办亲子教育机构遍布各大中城市,其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富于童趣化,但课程设置缺乏体系、收费昂贵。同时,由于这类教育机构通常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其质量缺乏专业监管;其二是以儿童保健为载体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但是,此类指导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不够;其三是政府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的早期教育指导体系。此种早教指导类型主要以上海为代表,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选择,对于那些经济薄弱地区,此种模式实难开展。由此,将0~3岁早期教育纳入社区教育中,借助民间资本,与社区教育形成一种共同体就成为发展早期教育的必然。

三、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策略思考

所谓社区教育共同体,是由一定区域内的社区学院、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等不同个体,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分享合作,均衡发展”为基本原则,打破各自为政、自成一统的办学格局,整合区域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而成的互动、合作、分享的教育互助组织。将早期亲子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共同体,将有助于依托社区行政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社区信任体系,纳入企业单位的资金,支撑教育运行,最终满足社区内亲子教育的需求。行政力量的推动,民间力量的行动,促进了社区教育共同体的产生。共同体的建立必须既能满足各成员单位的共同愿望,又能为共同体提供差异性的合作资源。为了实现共同体的多方目标,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考虑:

1.管理上,政府建立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扶助与监督

早期教育建设工作涉及多部门的沟通协调,为有效整合多方资源,高效推进早教建设,建议由分管副区长牵头,成立以教育、卫计、妇联、残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在会议制度框架下制定政策、统筹部署,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0~3岁早期教育有序推进。

2.机制上,社区牵头,公办民助

社区作为具有一定行政功能的共同聚居地,其地理位置的一致性和行政社区的共同性,为某一管理措施的一致实施提供了便利。同时,社区本身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可以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在社区范围内实施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因此,在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具体实施可以是社区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参与早期教育工作的企业秉承社区教育的服务理念,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以贴近社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需求的服务为目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依靠社区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实现双向互动,建立早期亲子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体,将优质的早期教育切实惠及社区的每一个0~3岁婴儿的家庭。

3.收费上,公益普惠与市场运行并驾齐驱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政府是普惠公益教育的实施者,若目前政府尚无完全承担的能力,就可以借力于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完成学前教育普惠性、公益性的目标。具体做法可以是政府向企业机构购买一定数量的普惠性早教服务,由机构向社区家庭予以宣传与实施。数量一定的(如每个家庭8次/年)公益早教服务完成后,家庭若认可教育的质量,可以持续向机构购买市场化的早教服务。普惠与市场并驾齐驱,既保证了政府主导的早期教育的公益性,同时又在市场化的运作下保证教育的品质及可持续性发展。

四、建立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共同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1.管理制度的完善

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需要以政府牵头的多方联席会议制度的形成予以保障,进一步做到市场规范化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因此,政府应派驻人员予以牵头,建立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区域内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拟定和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政府指导、部门监管、市场运作、社区组织、家庭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确保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运行。

2.多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引领下的联席会议,按照规定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例会。教育、卫计、妇联、残联、民政从各个口子给早期亲子教育以支持。联席会议经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各职能部门应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联络员,负责具体联络事宜,协同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联席会议职责分工,主动研究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有关问题,及时向牵头单位提出需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及时处理工作中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

3.专业上科学的引领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鉴于孩子年龄的特殊性,其教育发展的不完善性,尤为需要专业的引领与指导。可借助社区内幼儿园教育的辐射与支持,也可借助高校的专业人员对师资予以培训,对课程建设予以帮助。同时,出台早期教育从业人员上岗标准,确保早期教养科学、规范地发展。

4.科学评估监督体系的建立

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离不开运行过程的科学评估与监督。因此,可委托专业研究机构或者专业协会在联席会议的引领下成立评估小组,对协同社区教育开展的早期亲子教育的机构环境、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运行成效进行专业评估,确定合格标准,并在区域公布评估结果,以确保早期亲子教育的品质。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合理构建,基于早期亲子机构的专业性与社区教育的行政性特点,将更利于为社区家庭营造值得信赖的育儿环境,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杜嵩泉.社区教育的理论思考及基层实践策略[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2]叶忠海,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安蕾.早期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4,(11).

[4]李伟林.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5).

[5]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1).

早期教育范文4

早期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美国十分重视幼儿早期阅读,并针对幼儿早期阅读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促成幼儿早期阅读的标准化。康州作为美国的一个州,幼儿早期阅读做的非常好。本文以美国康州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特点为例,重点介绍美国康州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现状,对美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思考了这样的教育特点对我国的早期阅读的启示。

[关键词]

早期阅读;幼儿教育;美国

一、美国康州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特点

(一)注重培养幼儿阅读技能

美国康州以《康州阅读成就蓝图》和《康州PK-8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两个文件作为指导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准则,十分重视儿童对阅读技能的培养。《康州阅读成就蓝图》对儿童阅读技能的构成和发展顺序规定依次为:识词技能、阅读流畅、词汇学习和阅读理解;《康州PK-8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对儿童阅读技能的构成和发展顺序的规定也较为相似。两个文件都把儿童早期阅读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指导教育,但这几个内容是环环相扣、互相促进的。在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工作中,将幼儿阅读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细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能力来决定不同的阅读技能学习,从而实现通过早期阅读培养幼儿阅读技能的目的。

(二)重视早期阅读音位意识的教学

很多研究都已证明,音位意识对儿童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是由英语这一语种的发音特征和书写特征决定的。音位意识在本质上就是每一个单词的每一个音位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充分重视音位教学。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押韵的歌谣和诗词,通过朗读这些歌谣来增强儿童的音位意识;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字母的内在规则和逻辑,并学会拼音、拼写,以及准确的音位发音。

(三)营造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环境

美国康州幼儿园对儿童的阅读环境非常重视。美国学者杜京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图书读物的优选程度成正比。美国康州幼儿园的教师会为处在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认知阶段的儿童选择最适宜的阅读材料。对于3岁及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他们准备内容以图画为主的书籍,例如,插画书,动物故事等等;对于已经有一定阅读基础、平均年龄在3-5岁的儿童,则为其提供一些图文穿插的图书,或是文字较多、但较为直白的简单读物;为5岁以上的儿童准备的读物,则更加注重内容的丰富性。[1]

(四)增强幼儿教师阅读指导意识

美国政府强调,培养儿童阅读兴趣、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树立美国幼儿园的教师的阅读指导意识。美国康州幼儿教师不断探索对儿童进行阅读指导的方法。其中,最有效也是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有:朗读、提问、讲解等。在为儿童朗读时,教师应选择与儿童年龄特点和有教育意义的两方面选择。在美国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提问的方式来突出重点,加深记忆。美国教师讲解时会指导儿童观察画面,并引导儿童对画面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能让儿童对阅读产生兴趣。多种指导方法灵活穿插运用,对于激发儿童识字的兴趣有莫大的助益。并且,方法的多样性也能更加促进儿童进入独立阅读阶段。

二、国内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对早期阅读的认知单一

国内不少幼儿教师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很多教师认为,为儿童提供一些书本,或是为儿童读一些书本故事就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全部,[2]所以,在具体的幼儿教育中,会将早期阅读和知识背诵等同起来,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儿童读书活动作为孩子以后升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不注重早期阅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以上诸多因素,是导致早期阅读教育在我国幼儿园得不到开展的主要原因。

(二)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自古以来,“因材施教”就是教学的一个经典原则,具体到幼儿早期阅读,教师应针对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并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指导,[3]国内的很多幼儿园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影响甚至拖慢了儿童阅读技巧的提高和阅读理解理解能力的进步。

(三)家长缺乏与教师合作教育的意识

我国近几年的早期教育研究显示,幼儿园家长的配合程度非常低,直接导致家庭亲子阅读效果甚微。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很多父母带来了很大压力,忙碌的父母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读书,即使有些父母陪伴孩子完成读书任务,也是流于形式。

三、美国康州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层面———制定阅读标准,完善政策

美国康州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发展,美国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和高度社会关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仅为个人的成功打下基础,更能够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对比美国,我国政府和社会层面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远远不够重视,这导致整个社会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积极研究和实践状态。政府层面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指标来指导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教师层面亦没有良好的教学理论和指导技术。因此,我国政府相关机构有必要把早期阅读教育重视起来,并且积极的制定相关的阅读标准,科学的阅读标准,以供我国幼儿园在早期阅读过程中借鉴。同时,完善关于早期阅读的相关政策,对促进我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样十分重要。

(二)幼儿园方面———改变教学方法

现在很多人仍然会将早期阅读和早期识字等同起来,其实不然,在理解早期阅读真正的概念和重要性之上,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幼儿,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早期阅读的科学性落到实处,才能让幼儿真正从早期阅读中受益。例如0到3岁的幼儿注意力时间短,保持安静的阅读时间不能过长。这就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教师可以坐在中间,让儿童围坐在周围,能近距离的看到教师的动作,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让孩子有序的翻看读物的封面、封底和页码,对读物的结构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开始有感情地读书,并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翻页。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读物的感知,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4]而对于大一点的儿童,如3到4岁的孩子,可以对孩子进行分组,方便教师对孩子做全面的观察和指导,从而实现个别的指导,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应该十分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断的学习创新,理解自己的学生,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的,轻松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幼儿充满活力,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幼儿实现素质教育。

(三)教师方面———加强对儿童语音意识的培养

美国在“早期阅读优先”计划中,要求对学前儿童,要提供高质量的口语和文学学习的环境;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十分强调音位、语音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美国早期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通过音位识别、分类、合成、要分等练习,以发展儿童的音位意识和对音位的操纵能力;通过单词押韵识别练习、句子重音对比练习、经典对白模仿等方式培养学习对语音、重音、连读、意群、语调的识别和操纵能力。这给我国的早期阅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语音对儿童早期阅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孩子语音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儿童讲述自己对某个故事的看法,从而帮助儿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同时增加儿童对语音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语言游戏,如念儿歌、选择一些律诗来提高儿童对语音的敏感度,进而加以区别,提高儿童对汉字语音的兴趣和喜爱。

(四)社会层面———专业教师的培养

幼儿早期阅读教师专业化,对幼儿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提高和养成至关重要,教师是否有丰富的行为和认知科学、社会科学、评估管理知识、家长工作知识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熟练掌握相关阅读技能的标准和语言文学常识。美国“早期阅读优先”计划十分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如是否能给幼儿早期阅读提供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指导,能否发挥自己的优秀示范作用。总之,我国幼儿阅读的提高,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在投入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专业型教师也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反思的循环过程。只有不断地在实践和理论上循环学习和进步,专业教师才能不断找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我国对儿童早期阅读的指导教育,最需要的是一大批专业型的早期阅读指导教师。

作者:李永发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早期教育范文5

关键词:早期STEM教育;应用价值;实践基础;实施策略

一、STEM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STEM是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数学(Mathematics)这四个学科的英文单词首字母构成。这四门不同领域的学科整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全新的STEM教育模式。STEM教育是基于这四门学科的跨学科教育。科学主要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改造自然界的方法,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其目标是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方案和制造的过程;数学是使用技术与实施工程的基础工具。STEM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强调实践性,解决真实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情境性和真实性。STEM教育是基于真实问题和真实情境的学习,强调通过动手实践并运用相关知识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探讨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动手动脑质疑碰撞,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在STEM教育中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解决问题时涉及到观察、推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等一系列能力的养成。第二,强调个性化,关注所有学生。STEM教育关注的是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能力、不同文化背景和特殊需求的所有学生,是多样化和多维度的教育。STEM教育强调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同,要根据学习需要和兴趣创设环境,包括学什么,怎么学等做出个性化选择,使学习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第三,强调合作性,注重团队能力提高。STEM教育鼓励学生立足实际问题通过协作互助,互相启发探究等解决问题,当然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教师与专家的支持与引领。第四,强调融合性,整合多学科知识应用。基于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STE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融入艺术等多领域知识,体现了“STEM+”的教育模式,融会贯通分科的零碎知识,实现完整认识世界的目标,有利于创新素养的形成。

二、国内外STEM教育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提高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建议加强K-12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素养,尤其强调应更多关注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在K-12教育阶段的渗透,更新了对STEM教育的认识,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为此发表了被视为STEM教育开端的《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该报告对“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提出总体性建议,同时也为美国STEM教育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美国政府十分重视STEM教育,在各层面部门都提出了与STEM教育相关的法案报告和行动纲领,美国国会、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委员会、能源部等部门,都相继设立了STEM教育项目,并通过政策与财政两个方面着手推动STEM教育的发展,通过政策调控系统培养STEM教师,通过组建教育联盟共同促进STEM教育的发展。近年来,英国、韩国等高度重视STEM教育,并且教育的多学科整合度朝“STEM+”的方向发展,整合度更宽更广。相对于美国的STEM教育研究,我国STEM教育研究起步晚,文献量和实践都很少。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的应用”。2017年6月,中国教育科学院正式成立了STEM教育研究中心,并连续《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和《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白皮书中明确提出STEM教育应该纳入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是跨学科跨学段的连贯课程群[2]。2014年9月,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STEM教育开始被广泛关注,研究数量大幅上升,由于STEM教育具有多学科融合性并且整合的取向宽广,在STEM教育的基础上,不仅出现了加入艺术(Arts)后的STEAM教育,还出现了强调读(Read)和写(Write)的STREAM教育,朝“STEM+”的方向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新热点[3]。

三、早期STEM教育的应用价值和实践基础

(一)理论价值

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STEM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核心,在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实施STEM教育能够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STEM教育以建造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解决真实问题;强调个性化,关注所有学生;强调知识融合,整合多学科知识应用,力求达到心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协同发展,幼儿在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探索,既是问题的发现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能充分获得个性化发展,实现多种自我能力培养。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体制不同,对于STEM教育的推动方式和目标不同,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速推进早期STEM教育,为国家发展储备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教育理念应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引领其他领域的发展。

(二)实践基础

从STEM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来看,以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为目标的早期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和紧密的联系,幼儿每天在园都会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单一领域知识的学习,如探索“玻璃和金属”“砂石和泥土”的不同,认识简单的器械等自然材料,而STEM教育呈现的是多维度和复杂的真实情境,幼儿可以从不同角度探寻获得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个性化发展。就幼儿本身而言,他们具有学习STEM的能力,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已经包括科学和数学两方面的教育,融入技术和工程教育,就使科学与数学之间的关联“看得见、摸得着”;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看,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以综合的方式来组织的,幼儿园具有丰富的综合教育和项目活动的开展经验。因此,在幼儿园实施STEM教育研究十分必要且可行。

四、早期STEM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1.我国是教育大国,教育质量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推动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顶层规划和完善的STEM教育政策,搭建早期STEM教育平台,消除可能阻止早期STEM教育发展的限制,充分了解应用情况,不断反思遇到的问题,与基础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交流,不断优化早期STEM教育政策,明确教育定位,科学规范早期STEM教育体系,有效提高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同时保障项目资金的落实,确保早期STEM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2.我国刚开始推行早期STEM教育概念,需要体系完整的早期STEM教育课程,尤其需要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和专业幼儿教师,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师培训方案,提供早期STEM教师专项培养和系统化专业指南,为幼儿教师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机会,支持一线幼儿教师与高校专家研究合作,以科研带教研,支持并引导幼儿教师有效运用STEM教育技巧和活动材料,使教师能够整合使用与STEM教育活动相关的主题和内容,有效解决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和实际问题,为我国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制定实施范围和实施策略

1.幼儿园STEM教育的实施范围优质的幼儿教育是儿童在幼儿园和生活中茁壮成长的基础,幼儿园科学教育融入STEM教育,将使幼儿教育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幼儿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模式发生变革。研究范围主要应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性研究。早期STEM教育和传统的独立的学科领域不同,特别强调跨越学科界限的整合学习,强调利用科学、数学、工程、技术等相关联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重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幼儿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孩子知识体系的充实和完整。

(2)体验性研究。STEM教育强调幼儿动手做的学习体验,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思考、描述对比、假设推理、讨论探究。真实情景往往是多维度的和复杂的,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探求需要,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可以多角度学习、自主活动、自由探索,应用所学的数学和科学知识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技能,同时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3)协作性研究。在幼儿园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幼儿的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然而成人的设计思路往往难以与儿童的视角完全吻合,幼儿在活动中整体能力的发挥会受到限制,难以达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STEM教育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环境创设和活动设计以儿童为主体,强调师幼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激发学习潜能,有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和整体能力发展。

(4)趣味性研究。STEM教育为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然而单一枯燥的、远离幼儿生活的教育活动不利于幼儿核心素养养成,STEM教育要求把多学科知识融于具挑战性、趣味性的活动中,活动设计以趣味性为源点,强调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内在的动机,要求教师给幼儿创设更大的操作空间,营造更加宽松有趣的操作氛围,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全过程,并不断反思、探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让幼儿在分享和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1)构建园本课程,促进STEM教育本土化。首先,教师要掌握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教育方法,STEM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取代幼儿教育原有各个领域,而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相融合。因此,需要正确理解STEM与原有科学领域、数学领域的关系,将STEM教育落实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建立一个标准的、科学的、可以不断完善的早期STEM教育体系,并围绕这一体系不断加强STEM教育实践应用,让幼儿的学习变得直观具体、可触摸,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其次,教师要重新构建幼儿园的学习空间,促进幼儿更有效地使用活动资源和玩具教具,打造灵活并具有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还要创新活动设计与活动区域建设,为STEM教育提供自然世界和虚拟空间,让幼儿感受真实的问题情境。

(2)研究活动变化,促进幼儿发展。一是主题活动的变化;二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变化,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一些科学领域的活动,如何将幼儿的兴趣点延伸拓展为STEM教育;三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变化,在区域活动中探索STEM教育,让幼儿不受区域和内容资源的限制,能够运用多种知识整合经验,自我尝试解决问题;四是创设STEM学习区,投放跨区域材料,让STEM区域中的孩子能在更加丰富的材料中探索。

(3)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孩子创造欲望。在早期STEM教育中“做中学”起着关键作用,在幼儿园各阶段的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特别设计的游戏活动,从多领域的角度去思考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将竞技类的活动整合到活动中,此类活动门槛低容易掌握,适合所有孩子学习(包括特殊孩子和双语学习者)。在各类STEM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亲身体验亲自探索,并坚持长期训练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教师要重视孩子的坚持性,引领孩子深入探究“为什么?”鼓励他们在探索失败时不退缩不灰心,帮助幼儿思考确定新的探究思路和目标,以保持幼儿对活动的持续兴趣和持续探究的动力,激发创造欲望,通过对未知领域的实践探索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发展逻辑思考、复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4)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与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孩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STEM教育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重视问题解决的真实性情境性,在STEM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为幼儿提供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资源,让孩子能自由开放地获得学习所需要的各项资源,包括技术支撑和教师引领;教师要善于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支持幼儿持续进行细节观察;鼓励孩子交流、记录,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支持孩子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得出的结论;鼓励孩子以绘画、书写、测量等各种方法表达他们的思想。另外,教师要善于设计趣味性和风险性强的教育活动,这类活动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进取心和发现能力,风险性活动的引入能让幼儿在“试误”中学习,不怕失败,学会承担。孩子在真实而复杂情境中不断提高观察推理、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纠错创新、总结表达等各种能力,有利于核心素养与创新素养的养成。

五、结论和展望

早期教育范文6

【关键词】供给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

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二者形成一对相互存在的关系体,如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教育对劳动力的产出性供给与产业结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需求的程度又源于教育资源的布局状况。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须调整,人才的供给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教育结构分布的不均衡性。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长期以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一直处于劣势,吸引力明显不足,形成了中国职业准备教育之“两只脚”(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态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失效供给源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偏低,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乃是其生源供给存在严重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供给侧的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生源的供给视域,进而探究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问题。

一、职业教育生源供给的失范与问题探源

将供需均衡的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可以解释生源供需的矛盾问题。就职业教育生源的供需而言,需求方为职业院校,主要供给方为普通中小学,衔接桥为沟通二者的招考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生源存在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出现严重的结构性供需失范,基础教育供给的生源类型和质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真正需求。

(一)需求方:职业教育难以提振吸纳的“二流”生源

就生源的需求而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职业教育的生源应该是技能见长者,他们应该具有动手操作的技能潜质和对技能岗位的憧憬向往。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学术研究不感兴趣者就是技能见长者,而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从普通基础教育获取的生源恰恰是这类学生,他们被认为是普通教育的“学业失败者”或者被称为“二流”生源。而事实上,这些“二流”生源并不能完全胜任职业教育的学习生活。有调查显示,在所抽取的样本中有39.1%的职业院校学生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他们“上课总是睡觉,作业抄袭、找人代做或干脆不做”[1];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整体一般,样本得分均值只有3.14,在“有点符合”与“基本符合”之间,偏向于“有点符合”,知识获得和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得分均值仅为3.04[2];高职学生厌学情况尤其是消极学习情绪维度显著高于本科生[3]。可见,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并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学习,他们是学业失败者同时也并不是技能擅长者。值得反思的是,“学业失败”“学习力差”恰恰是阻碍这些学生技能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在生源素养的要求方面不仅仅追求技能见长,同样需要他们拥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衔接桥:招考机制的普教化遮蔽技能潜质的辨识

随着近年生源基数的总体减少,高职教育面临严峻的招生形势,生源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生源数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对生源质量没有太多的奢求,“二流”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尽管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手职业院校探索多元的招生机制,如单独招生、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高职、中本贯通等,旨在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但仍难以辨识学生的技能潜质,致使职业院校招录的多数学生还是“学业失败者”。首先,目前职业教育招生的主流方式仍是普通高考和中考的选拔招生,这些考试形式的初衷是为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遴选优质的学业见长者。在教育资源短缺时期,这些“学业考试”的失败者如果想继续高一阶段的学习,通常会采取“留级复读”的形式,以便来年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进入普通高校或高中。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到来,高职、中职学校的规模蓬勃增长,以致部分地方的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甚至大于基础教育毕业生的数量,使得与普通教育竞争处于劣势的职业院校吸纳的生源更是末流的“学业考试失败者”。其次,作为传统学术考试背景下延伸出来的注册入学,更使得职业教育雪上加霜。例如,山东省高职教育的注册入学是在学生没有被高考统招批次录取的情况下,为低分考生及落榜生提供的一种“兜底”机制,但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补录招生计划的一种弥补性招生政策[4]。这种招生形式在执行的过程中过于简单,仅仅通过考生申请、院校审核、考生确认三个线上阶段,二三天内就可以确定录取名单,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技能潜质考查。最后,为缓解生源竞争的压力,招收一些相对优质的学生,近年一些省份为高职院校搭建了提前单独自主招生的平台。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江苏省对学生的测试形式主要还是限于语数外三门文化课程的考查,且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除了对享受免文化课程测试的考生要求“必须进行技能考核或面试”外,对其他考生只是建议招生学校“可”组织技能考核或面试[5],并没有提出强迫性要求。因此,这种单独自主招生机制还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取向”,并没有严肃把握“技能考查”的机会。

(三)供给方:基础教育的学术化压抑潜在生源的萌生

从生源供给的视角,职业教育的供给方主要为普通中小学。尽管高职院校的供给者包括中职学校,中高职院校的供给者也包含各种类型的社会人员,但是这两类学生群体还是源于普通中小学。职业教育的供给倾向既受到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基础教育在供给职业教育优质生源方面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长期以来,普通基础教育一直在应试教育、压抑个性等方面饱受诟病,较少学生技能潜质、供给职业教育成长等相关问题,关注激发职业教育生源供给的反思更不多见。事实上,应试教育在扼杀学生个性的过程中,也在压抑学生未来的多元发展可能性,违背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发展规律,更多的是按单维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没有考虑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更没有顾及部分技能见长者的成长需要。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基础教育无论在课程实践还是教学评价中似乎都在为学生未来能进入普通的高中或本科在努力,功利味浓厚,缺失对部分有技能潜质的学生的谆谆诱导。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科学课程等旨在开发技能潜质的国家课程,但在很多中小学这些课程的开设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设施薄弱,更不具备开设这些课程的条件。对这些课程的不重视,致使本该具有的技能启蒙课堂经常被常规的知识型课程所占据。另一方面,中小学的教学评价更多地以“学术指挥棒”为导向,对认知能力、知识记忆等素养的考核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对动手操作潜能的考查和识别。尽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新的三维课程目标强化了对学生过程性、审美、兴趣、动作技能等素养的考核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太多的对“技能”的早期辨识性考查。学术化倾向严重的基础教育实践为普通高等教育输送了“智力超群”的“优秀生”,却埋没了潜在“技能优越生”的美好未来,使他们在丧失自信中成为“学业考试的失败者”,进而在进入职业院校后由于薄弱的知识基础很难助推技能的增长。

二、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的合理性审视

(一)职业教育生存的现实选择

由于职业教育招考机制普教化的选拔倾向以及供给方在早期培养中对潜在生源的学术化压抑,使得职业院校无法获得潜在的技术技能型生源,致使在后期的培养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无法为劳动力市场供给优质的技术技能型劳动力。可见,在高技能人才需求强烈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先天不足的职业教育很难在与普通教育的竞争中获得相对优越的位置,进而陷入马太效应。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责任,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必须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6]。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在危机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而破解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就是需要有优质的生源提供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在提升职业教育层次上找出路,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基础,在巩固和提升中职和高等专科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的基础上发挥其特有的市场价值。国际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要确保职业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处或入口处寻求突破,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意涵之蕴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20世纪80-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不同的智能类型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他进一步指出,尽管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的组合,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种类可能不同,如水手、雕刻家、画家等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间智能,手工艺大师则表现出高度发达的身体运动智能[7]。手工艺大师、画家、雕刻家等角色正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代表,表明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定优势智能。对于教育改革,加德纳建议学校应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要在开发多种智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使其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具有竞争力[8]。因此,基础教育就有充分的理由帮助每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做好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于有技能特长与潜质的儿童,基础教育应该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培养对技术技能操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对未来职业教育的憧憬和技术技能型岗位的向往。同时,加德纳还反对学校教育以“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作为选拔人才的铁定标准,认为这种教育评价模式具有“西方主义”“测试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偏见,严重危害社会的进步。这些偏见性评价模式是精英化测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被过滤掉的学生注定也不适合职业教育。因此,基础教育的早期培育是关键,教育的选拔机制是重要平台。当然,加德纳也指出,他并不鼓励过早地确定或决断一个儿童的发展方向,而是通过对儿童智能特长的早期鉴定,帮助确定他可能将从哪一种经历中受益[9],以便更好地加以引导。

(三)劳作学校模式的国际经验

20世纪初期,为培养德意志联邦的“有用的国家公民”,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Kerschen-steiner)提出了劳作学校思想,并进行了具体实践。劳作学校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国家伦理品性的国民学校,它具有三重任务:第一是帮助每个受教育者选择一种职业教育,并尽其所能做好这项职业;第二是养成个体面向职业的伦理化品格;第三也是最高任务就是在前两种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现有国家集团的伦理化发展[10]。因此,劳作学校与普通的基础学校具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后者是一种普及教育。这种劳作学校思想在我国现处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的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教育的普及化不仅仅在于提高一国国民的综合素养,还应该给予公民更多的伦理关照,帮助他们找到更加合适自身的职业兴趣,进而提高其为国家贡献的质量。凯兴斯泰纳这种劳作学校教育思想尽管是包容各种职业的广义职业教育理念,但是对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前置或者说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这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方面,劳作学校的实践场域是普通基础教育,它不是直接面向职业的就业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这种预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劳动过程、劳动工具、劳动器械等特定职业领域所需的素材,而在于培养公正的劳动方法、严谨的劳动习惯和真正的劳动热情[11]。另一方面,凯兴斯泰纳无论在理论描绘或实践操作中,涉及的很多职业或演习性操作都类属于手工劳动,并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了螺旋上升的阶梯式课程。因此,技术技能型人才或者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无论在实践形式还是在教育内容方面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国际经验。

三、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的有效路径

为响应国家战略性发展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长远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12],通过不同方式促进普职教育融通。因此,为破解基础教育对职业教育生源供给的症结,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劳作学校的思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职业教育和普通基础教育的各自优势,寻求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的有效路径,从供给侧结构性视角解决职业教育生源供需不均衡问题。

(一)基础教育助力培养:开启学生技能潜质

基础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生源的主要供给方,对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学生主体即存在于普通的中小学,他们未来是进入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基础教育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1.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体,开展多元技能初训。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内容涉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这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一个主要载体,具有“劳作学校”的教育意蕴。因此,广大中小学应充分利用这样一门国家课程,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开启学生对动手能力的潜在兴趣和智慧。2.以普通学术课程为翼,渗透技能启蒙教育。尽管与综合实践活动不同,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等综合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识教育,旨在实现人文、社科、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为个体成长为一个良善的公民做准备,但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仍是这些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因此,为实现对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通过综合课程进行技能启蒙教育的渗透不失为一种良策。以小学语文技能启蒙教育为例,主要有三种路径。第一,立足教材,深度挖掘职业启蒙素材。第二,践行教学,模拟职业体验。第三,拓展资源,激发职业感受。通过有意识的启蒙教育,可以在儿童内心中埋下工匠的种子,激发有兴趣者通过不断努力达到理想的职业彼岸。

(二)职业教育主动出击:吸引潜在职教生源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生源的需求方,要想在后续的发展中保持永久的活力,保证高质量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主动出击,与普通中小学协同合作,助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吸引更多优质的潜在职教生源。1.走出去,在中小学植入职业课程资源。由于先天的不足,普通中小学根本无法满足职业课程开设与实施的需要,更不能单方面完成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启蒙任务。为此,职业院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参与职业课程的设计与人才的培养。其中路径之一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将职业课程送到中小学的课堂中。这些职业课程由职业学校教师和初高中教师共同设计、实施与评价,这种特需型课程遵循宽基础、实用性和个性化原则,课程内容做到适度拓宽初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传授职业技术知识相结合,教学方式以项目教学为驱动,彰显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直观的职业体验、形象的学习效果可以激发对技术技能型岗位感兴趣的学生的潜质,增强他们对职业院校的向往,为优质生源的输送奠定基础。2.请进来,为中小学提供优越平台资源。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另一路径,则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校内的资源,将中小学生请进校园,让他们亲身感受职业校园文化,进而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综合起来,主要有校园文化宣传、职业活动体验、课程合作三种方式。首先,在校园文化宣传方面,以每年举行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为契机,组织中小学生通过参观校史馆、聆听优秀学生事迹、欣赏教学成果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职业教育,破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其次,就职业活动体验而言,既可以利用职业活动周为学生开放各种实训室,让学生参与简易职业活动的模拟,激发他们对特定专业岗位的兴趣;也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中小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体验机会。最后,课程的合作是职业学校参与普通中学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教育的重要路径,当中学实训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时候,职业学校将为“特需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场地,实现对职业课程的有机衔接,进而增强职业学校对普通中学生的吸引力。

(三)招考机制配套改革:甄选优质职教生源

早期教育范文7

 

早期英语教育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及相关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早期英语教育至今仍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人才”随处可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短缺,英语启蒙教师的水平普遍低下,从而导致学生发音不准,自信心不足;英语教材选用不当,盲目地模仿英、美、加等国的英语教材,忽略了非英语国家普遍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错过了大好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的英语教材完全忽略了国际音标的系统学习,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的发音来学习和记忆生词,从而大大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强调分数。在英语试题的设计上,普遍存在客观题居多、主观题偏少的奇怪现象,从而忽略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习与运用脱节。   当前,实施早期英语教育,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优势。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伦内伯格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在儿童的成长发育期间,语言能力起初受大脑的右半球控制,然后逐步从大脑的右半球转移到大脑的左半球,最终形成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即左侧化)。大脑的左侧化过程发生在2岁~12岁之间,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快,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一时期,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事倍功半或终身难以弥补。可见,少年儿童在语言的习得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生理优势,而这种生理优势正是少儿在获取语言信息时有别于成年人的根本原因。   儿童早期英语教育的心理优势,表现在感知和认识事物上与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言语、推理和理解三个方面。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社会化特征,儿童则是以自我为中心。语言的认识过程表现出儿童对新的、复杂的语音信息具有一种忍耐力,这种模糊的忍耐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儿童不为复杂的语言信息所困扰,也不受诸多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束缚。所以,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人际交往能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言语交流上,也不存在诸多顾虑,不怕羞,不怕错,不怕别人嘲笑,心理压力小,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快,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从而给早期英语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心理优势。   学好英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并在语言信息不断刺激的情况下进行。一旦离开了必要的语言环境,儿童就不可能学好语言,尤其是标准、地道的口语。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门外语,中国人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受母语及各地方言的影响,所以很难学到正宗的英语口语,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便不足为奇了。早期英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研制能为儿童提供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的声像教材。目前,我国的英语声像教材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儿童学习英语的语境问题,为儿童早期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方面对早期英语教育给予充分关注,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英语教育状况,培养出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通才,我们认为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小学英语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决定英语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加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或培养的目的,旨在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小学英语教师是儿童的英语启蒙教师,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的教学重任。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结构存在极大差异,有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有的是高中毕业生,还有的是初中毕业生。从表面上看,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教师上岗前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但这只是针对普通的考试而已,没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小学英语教师上岗的资格证书考试,从而导致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为此,应让真正合格的英语教师走上教学岗位。⑴要求对在职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重点考核他们对国际音标、语音语调和英语口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出于公平公正起见,建议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来进行。对于发音不好或不准的教师,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班学习,半年后再次参加“人机对话”考核。对于培训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应要求他们离开小学英语教师这一岗位。⑵对于有志于加入小学英语教师行列的在校大学生,学校应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与小学英语教育息息相关的课程。如国际音标、语音语调、英语口语、英语歌曲、教育心理学、课件制作、简笔画设计和道具制作等。要求学生毕业前,务必通过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否则不予录用。⑶制定一套统一的、规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相关的信息全部融入其中,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循、有纲可依。⑷制定一套有关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的量化标准,定期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考核,以敦促他们不断提高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在自身尚未学好国际音标和语音语调的情况下,就去教授别人学习英语,其结果必然是教龄越长,被误导的学生就越多。小学英语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有一颗爱心。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学方法的生动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促进教学效果的优质化。课堂教学的魅力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会对学生是否喜欢英语课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小学英语的课堂质量和学生现在、今后乃至终生的英语水平。为了避免学生成为英语教学的旁观者,小学英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专门制定来帮助学生记录英语语音的一种符号系统,国际音标与小学英语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国际音标,小学英语教育很难开展;没有国际音标,小学生所学到的很多生词的发音都得从教师那里“进口”;没有国际音标,学生自学英语将成为一句空话。小学阶段(6岁~12岁)是儿童语言能力急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强,词汇增长速度快,在言语的交流上不存在诸多顾虑,不怕别人嘲笑,心理压力小。所以,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快,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从而给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条件。然而,只有内在的条件还不够,外部条件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应尽早教会学生国际音标和英语字母的组合读音,以提高学生认知生词和记忆生词的能力。国际音标对初学者而言并非遥不可及,一般情况下初学者仅需16个小时便可以学会国际音标,24个小时内即可将其牢牢记住。对于那些从未接受过英语启蒙教育的有识之士,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学好国际音标,目前年龄在5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如此。今天,我国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英语教材中,均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所以学生学习英语时每一个生词的读音都得依赖教师传授。英语启蒙教育又偏偏是从记忆生词开始的,不懂得发音或发音不准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困扰,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好英语成为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从汉英词汇的记忆特点来看,汉字是通过偏旁或笔画记入人的大脑,也是通过偏旁或笔画从大脑中反映出来。英语单词则完全靠读音记入人的大脑,也是靠读音从大脑中反映出来。如果没有拼音作为指导,汉字对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学生无法朗读和记忆英语生词。可见,国际音标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远胜于汉语拼音。假如小学英语教师在学生的英语启蒙教育阶段就教会国际音标,那么他们就能独立地处理各种英语生词的发音,从而走上自学英语的道路。国际音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好国际音标,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英语生词的正确发音,从而免受母语和方言的影响,为以后的口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通过音标来记忆英语生词,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学生通过音标来获取语感,模仿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自学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从而不必担心说出来的英语会惹人嘲笑;学生将告别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从此迈上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学好国际音标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建议尽快将国际音标教学列入小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并以声像教材的形式向全国推广。#p#分页标题#e#   声像教材是一种集声音、图像、语境、讲解和答案于一体的英语教材,其最大优点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进行反复学习。与现有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声像教材能给学生提供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和活泼、有趣的动态画面,从而使学生完全融入英语世界之中,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声像教材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言语学习氛围。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缺少会话环境,母语的阻力大,英语学习的效率很低。声像教材对教师的英语素质要求不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声像教材的形式来敦促学生自学,英语教师的发音不准或不好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声像教材能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声像教材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和传奇的故事情节,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紧紧地吸住,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初级英语,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开了便利之门。凡是参加过英语声像教材培训的学生,其语音语调、词汇量以及英语口语水平,均远胜于未参加过培训学习的学生。教师普遍反映这些孩子的英语素质好,喜欢用英语发言或回答问题。总之,声像教材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早期英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能直接地模仿声像教材中的各种语音语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普遍缺乏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所带来的诸多不足和缺陷。具有标准而地道的语音语调的学生,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高,乐意跟外国朋友、同学或老师进行英语交谈;发音不好或不准的学生则相反,总是害怕遭人嘲笑。可见,在早期英语教学中,声像教材不仅能解决语境不好的问题,而且能让语音、语调不准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得到自我完善。因此,建议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全部改为英语声像教材。   综上所述,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国际音标和小学英语教师着手,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和教师结构。在设计小学英语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语言的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交际性等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将讲解、模仿、游戏和练习四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改变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材几乎都是模仿英、美、加等国的英语教材的状况。上述国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而我国是以汉语为母语,采用外国教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学生在语音、语调和语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所以,尽快研发一套符合国情的英语声像教材,是我国早期英语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早期教育范文8

识字对阅读肯定是有帮助。那些识字越早的孩子,他的自主阅读的能力就越早得到培养,他的自学能力也因此建立起来。早期阅读多了,即便你没有教孩子识字,他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很多的字。比如,某一天你可能突然发现孩子居然认识了自己根本就没有教过他的字。所以说,要培养孩子对识字与阅读的兴趣,阅读和识字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阅读兴趣的培养

3岁前孩子学习的方式跟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在瞬间吸收他感受到的一切,因此,他能同时感受到很多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会同步地进入他的大脑。他可以芝麻西瓜一起捡。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一边放故事给他听,一边玩游戏,时间一长可以把里面内容都能说出来,觉得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三心二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孩子确实是有这种特殊的能力的,蒙台梭利提出孩子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吸收性的心智,所谓吸收性心智,说白了,就是他的大脑就像一架照相机,周围环境给他的一切刺激,他都会照单全收。有时候如果宝宝兴趣点转移,不要强迫他。坚持宝宝阅读的兴趣可能是一阵一阵的,有时候满腔热情,有时候又不感兴趣,有时候喜欢某本书,有时候又特别讨厌某本书。有时候喜欢自己阅读,有时候又特别依赖妈妈来读给他听。这都很正常。他喜欢没完没了地阅读某本书,那是他想要一再地体验这本书带给他的乐趣。他现在不喜欢某本书,并不代表他将来也不喜欢某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为孩子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增加兴趣,阅读游戏可以很简单,仅仅是一些重复的动作。比如给宝宝看了小白兔的故事或者图片以后,妈妈就可以给宝宝设置一个将手指竖起来扮演小白兔蹦蹦跳的游戏。如果宝宝比较小,妈妈可以称当表演的主角,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他觉得很有趣。

三、阅读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