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早期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范文1

[关键词]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调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素质”。随着学前教育快速发展,0-3岁早期教育教师面临需要快速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早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在职培训是师资力量建设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顺应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在职培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达到当今早期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鄂尔多斯市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进行了深入调查,找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一、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在职培训的内容轻实践,形式单一。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早教机构中,大部分教师普遍反映在职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内容和形式陈旧缺乏前沿性的占比为63.33%,在职培训的内容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教育教学能力、幼教专业技能、育儿理念和教学理念,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内容仍以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为主,培训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问卷结果显示,在职培训形式大多数是以参观和讲座为主。偏重专家讲座式,忽视了培训师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虽然培训专家从系统理论方面提供并介绍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新方法、新思想,但是对于早期教育教师来说,与早教机构的教育实践相符度低,不能达到专业化的培训需求,传统的学前教育理念,理论内容和单一的形式,不能满足当前早教机构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是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在职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存在差异。早期教育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专业,而在各类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却屈指可数,相对的早期教育专业毕业的人也就少,这就直接影响了早教机构的教学和质量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在公立和私立早教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师资来源多以学前教育教师为主,把自己所学的3-6岁幼儿教学经验的部分内容套入早期教育教学中,缺乏对早期教育指导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尤其在私立早教机构中的师资学历层次仅限于大专或中专,导致公立和私立早教机构的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加大了难度。大部分教师由于自己的年龄、教龄、学历、教学经验的不同和对在职培训的认识不同,对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而早教机构对于培训内容没有系统的规划性,忽视了调查和收集不同学历、层次教师对于在职培训的期待和需求,出现培训内容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培训内容缺少时效性、早教机构培训制度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在职培训效果不佳。

(三)在职培训规范化和系统性有待提高。在访谈中较多的早教中心管理者反思,导致教师在职培训规范和系统化程度低是制约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教师在职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经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私立早教机构早期教育教师获得系统培训的机会较少,而这一现象与教师流动性强有直接联系。但通过对普通教师的调查也反馈到因为在职培训机会少,没有系统性的职业培养模式,私立早教机构早期教育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受限,也就导致离岗或转行的概率提高,这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效应圈,影响早期教育行业的发展。虽然公立早教机构的教师相对来说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多,但在培训内容、形式、培训制度、培训模式等方面并没有做到系统化和规范化。

(四)在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评估体系在在职培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早教机构现阶段多为私立机构,多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教师入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教学整体水平受到影响。部分私立早教机构认为只要将培训的内容和消息通知下发下去就算工作完成,导致在职培训工作效果不符合各方面的需求,培训目的无法真正达到。通过调查显示有50%教师认为所在早教机构的在职培训评估制度不明确,在培训后续教学工作过程中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施性方面没有检查和评估。这是在职培训效果考核的评估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如果有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严格按照在职培训考核体系对参训完的教师进行一定方式的考核,将会巩固和强化培训效果,而不是为了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也可发挥提醒一部分培训不积极的教师,避免浪费培训机会,因此应该严格进行在职培训的考核,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使培训投入与效果成正比。

二、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提升对策

(一)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多样化,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早期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此0-3岁早期教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在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前沿创新理念和技术的引入,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和培训模式,都要保证培训内容与教育理念符合当今教育发展要求和趋势。作为早教机构应尽量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立足实践的机会,针对私立和公立早期教育机构中早期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期待,使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吸收与时俱进的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培训机构和早教机构要及时调整在职培训方向并强化教学知识和技能,改革一味采用“灌输式”培训方式,采用先进的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提升早期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整体水平。

(二)注重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保证教师的教学时效性。当今教育发展的改革对教师自身和早教机构教师的整体队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满足早期教育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就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达到发展要求,在学习的同时要注重过程,保障培训质量。相关的教育培训部门以及公立和私立早教机构应深入了解0-3岁早期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在培训之前进行广泛的调查收集,对于在职培训内容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制定和修改,以教师的需求为前提,教师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目标。考虑到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需求不同,还应制订不同的在职培训计划,完善在职培训内容,确保参与培训的教师需求得到满足,加强对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和教学培训实效性,让教师在参加在职培训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素养。

(三)进行差异化在职培训,完善在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教师在职培训的目的是弥补和改善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或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有些教师对岗位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不清晰,而部分教师对在职培训的需求和期待相对较高,甚至秉持着终身学习的优良思想。对于教师之间存在的参差不齐的差异,在职培训前应当征求不同教师的培训实际需求,也可进行一定的思想动员工作来提升教师的学习意识和内在动机。这导致对于那些有想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想转变教师的观念,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确教师的培训目的并加强思想引导。早教机构要制定严格的培训要求和培训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加大力度完善在职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位、不同学历的教师等多个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差异化培训,以此来保证在职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早期教育范文2

一、我国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现实困境

既往研究表明,实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基本任务进行操作,对常见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反思、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应用书本的理论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增加职业认同感,逐步形成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就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而言,其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训内容碎片化。早期教育具有“教不离养,养中有教,教养结合”[1]的特性,因此早期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必然涉及到0-3岁婴幼儿保育、教育、养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目前很多院校开展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实训内容涉及到婴幼儿的生活照料、营养喂哺、疾病及伤害预防、游戏组织、教育促进等多个方面,但内容往往碎片化,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思考,各实训内容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联系。

2.实训方式较单一。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倾听、模拟操作是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它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开展早期教学活动的技巧和方法,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缺少指导和训练。3.实训环境受限制早教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是正在发育成长、具有个性特征的婴幼儿,以及见识、思想较为成熟的婴幼儿扶养人。虽然很多院校的早教实训室为学生创设了人—机互动、人—物互动的实训条件,但仅有物化设施的实训环境限制了学生对婴幼儿真实生活的认知,限制了学生与婴幼儿扶养人的互动。

(二)原因分析

1.早期教育专业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成都师范学院最早开始设置专科层次的早期教育专业[2]。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也设置了三年制高职类早期教育专业[3]。此后,我国诸多普通院校及职业院校才相继开办早期教育专业。由于专业发展的历史短暂、经验匮乏,我国对早教师资的专业标准及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多问题至今尚未明晰。

2.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早期教育专业的短暂发展史,也意味着其自身师资力量的薄弱。很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的教师基本来源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专业或其他专业的转岗教师。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专业经验与早教师资培养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势必影响到早教师资培养工作的质量水平。

3.早期教育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早期教育服务的是“双对象”,既要面向婴幼儿开展教养活动,又要指导婴幼儿扶养人开展家庭教育活动[1]。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家庭抚养人对婴幼儿的保护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婴幼儿及其扶养人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提供的人—机互动、人—物互动的实训条件,只能引导学生掌握早期教育活动中一些程序性的较为固化的技能和方法,不能反映现实生活情境中正在成长变化、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婴幼儿行为表现,更不能体现出不同生活背景下婴幼儿扶养人的真实反应。缺少与早期教育服务对象的接触,势必影响学生对早教工作的直观感性认识。

二、互联网技术为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

(一)丰富了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资源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涌现出无数的数字化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它们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工具,大量而快速地向人们传播着各类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输的距离,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它将信息知识由抽象变具象,由静态变动态,突破了现实生活的实物界限,为人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丰富资源。在早期教育领域内,利用博客、小红书、抖音、公众号、早教APP、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可以浏览到大量有关0-3岁婴幼儿在不同月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表现、营养喂哺方法、教育指导技巧等文本与声像资源。这些资源有婴幼儿抚养人的自愿分享,有早教机构和托育机构的广告宣传,有一线早教工作者的自我展示,也有早教专家的示范指导。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丰富自身的实训教学资源。

(二)改进了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方式

互联网技术下,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开放性,以及传播内容的生动性,符合青年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依据实训任务要求,从各类网络平台获取相关资源,并将其纳入自身的知识经验体系。在实训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分享资源、分析资源、整理资源、使用资源,将实训教学中单边的师生互动过程,转化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多边开放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促使人人都可成为学习者、观察者、思考者、研究者,促进学生从个体学习走向学习共同体。

(三)拓展了早期教育专业实训的教学时空

互联网技术下信息传递的多源性、丰富性、自主性、重复性特点,使得实训教学在时间轴上可以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互助学习、课后重复练习一脉贯通,在空间轴上可以突破校内正式学习与校外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及自身发展实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方式。

三、互联网技术下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依据岗位任务需求

建设实训资源库依据婴幼儿生活照料、保健护理、急救处理、营养餐制配,促进婴幼儿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艺术启蒙、家庭教育指导、亲子教育指导等早教工作岗位多个任务,师生共同从各种网络平台上收集与之相关的文字和声像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设早期教育专业实训资源库。通过对实训资源库的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实训教学资源,提高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二)依据岗位任务分解

构建实训技能导向对岗位任务进行分解,概括对应的实训技能。在此基础上,以早期教育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对所收集归类的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梳理资源所反映的实训要点、方法、技巧。

(三)依据岗位任务指向,细化实训教学过程

1.实训内容全面具体。针对早教工作岗位任务要求,从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方面开展实训。具体包括: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声音具有亲和力、表现力,语言信息传递清晰准确。会用恰当的态势语辅助语言信息的传递。观察能力:能敏锐捕捉资源中婴幼儿行为语言发出的信号,正确判断其发展特点及发展需求。思维能力:能对资源中婴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能分析概括资源中运用的方法、技巧及对婴幼儿产生的影响;能就资源中的活动进行创新;能对伙伴展示的活动分析判断,提出改进建议;能按要求设计合理的可操作的教育活动方案。沟通能力: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对他人意见进行有效的回应。操作能力:利用身边易得材料或废旧物品制作简单且方便使用的早教教具;能利用仿真娃娃展开有效抚触、拍嗝、换纸尿裤、急救等操作实训;能与团队合作,组织实施所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

2.实训形式灵活多样。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是个体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成长的过程。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习需要进行思维的碰撞,需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实训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实训任务,制定小组学习目标。要求每个组员依据目标在各类网络平台搜索收集资源、分析资源,展开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全组成员共享资源,分享学习成果,复制、借鉴、改进、应用资源中的方法、技巧,完成实训任务,达成目标。让个体发展带动群体发展,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展。开展深度多维的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思考、整理的过程。每一次实训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跳出自我圈子,从抚养人、婴幼儿、早教教师的视角对展开的实训进行分析思考:能否给抚养人教养宝宝提供目标清晰且有质量的指导帮助?是否符合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并能促进婴幼儿的发展?育儿知识、示范指导、沟通方式等是否符合专业规范?对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这种对自己实训活动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工作能力构建深度联系。开展“仿研创”三段式学习。“仿研创”学习实际体现了实训过程的三个阶段,是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分析研究再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指导学生开展模仿学习。模仿学习或通过效仿来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认知方式[4]。在此阶段,学生依据实训目标要求,通过各种网络平台,选取目标资源,对资源中呈现的早教方法和技巧进行观摩学习,并将这些方法技巧模仿应用于自己的实训任务中。第二阶段是指导学生尝试使用专业理论知识,对资源逐一分析研究,既要找出资源中婴幼儿教养的显性信息,也要发现资源中婴幼儿教养的隐性信息;既能梳理出资源中值得学习的亮点,也能发现资源中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早期教育专业实训学习从散点走向系统,从粗放走向精细,从浅表走向深入。第三阶段是学生的自主创新阶段。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那么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思考“还能怎么做”“还能做成什么样子”。在此阶段,学生根据实训目标要求,对资源中提供的早教方法、技巧,甚至是思路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可能是对原有方法进行分析,衍生出更加多样的方法、技巧;可能是对原来应用的材料、工具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婴幼儿身心特点和他们的生活实际,应用起来更加便利;还可能是对原有活动的思路在步骤上、细节上进行丰富拓展,使活动更有延展性,能满足婴幼儿多个领域发展的需求。“仿研创”三段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进行主动内化,培养他们举一反三、提炼概括、实践创新的能力。

3.实训步骤科学合理。依据早教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将单项技能实训与综合应用实训相结合,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相结合。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技能是指早教工作岗位的某项内容或技能,是早教从业人员的必备基本技能。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喂奶、拍嗝、换尿布、洗澡、安抚、抚触按摩,急救处理、设计食谱并制备膳食等。实施单项技能实训时,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所收集的相关资源,对其中的方法、技能进行分析,反复观摩,对照练习。综合能力实训是指导学生能够根据早教工作岗位各项任务要求,将各种单项技能有机融合灵活应用。综合能力实训可以是组织学生对资源中婴幼儿出现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提出合理的解释或有效的应对方法。学生开展婴幼儿教育促进活动时,引导学生借鉴资源中各种早教知识、方法、技巧,设计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目标有层次可实施的游戏活动等,这些训练均可提高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单项技能的实训实际上是为综合应用做准备,综合能力的形成需要以单项技能的熟练掌握为基础,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相结合。一个岗位任务的工作流程由若干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观摩资源中的做法流程,对实训任务进行分解,展开局部各个环节的训练。局部训练可以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把每一步的知识要点、技术要领都能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熟练,让每个细节每个步骤更加完善。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所有环节融为一体进行整体训练,整体训练要求学生将在局部训练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去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熟悉整个工作流程。这种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实训过程,更易帮助学生形成点、线、面、体相结合的职业思维方式。

4.实训工具实用方便。借助语音训练APP,学生可以跟读语音训练材料,训练自己普通话是否达标;通过绘本故事APP,学习模仿故事讲述者的声音表现力、塑造力,并将自己的模仿讲述录制下来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把录制的音频发到班级群里,由教师同学共同评议。这种练习可以多次反复,最终提升自己的语音表现能力。利用智能手机高清人脸识别拍照功能,要求学生借助小红书、博客、抖音、微信视频号、各种早教APP等平台上的早教资源,模仿实施其中的早教活动,或者创新改编其中的早教活动,并将整个实施过程录制成视频。所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或小组中,由师生对视频进行片段分析,大到整个流程的逻辑性,小到使用的语音、语气、词汇、表情、动作、插入指导的时间节点等细节,一个片段学生可以来来回回反复观看评议,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存在的不足是什么,导致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改进不足的方法是什么。借助视频功能展开实训的优势在于,它实时记录实训过程,避免了由于短时记忆导致的信息流失。可以让学生像照镜子一样,反复审视视频中的实训行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问题的根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思维导图APP,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指导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游戏设计进行发散思维,利用思维导图将所设计的游戏活动整理归纳。对导图中的每个游戏活动是否契合主题,目标设定是否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活动过程所需材料或教具是否方便获得,活动是否便于婴幼儿及抚养人参与,活动是否便于实施开展,最终能否达成目标等进行分析研究,淘汰删除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设计,保留符合条件的设计活动。通过这样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基于互联网技术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成效

为了了解互联网技术下开展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效果,笔者组织了参加学习的两个早教班72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活动。发出问卷72份,回收问卷72份,回收率100%。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学生对这种实训教学比较满意和认可的结论。这种实训教学的优点为:

(一)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受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获得感的影响。参与调查问卷的72名学生都认为,将网络平台资源引入实训课程,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90.2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100%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收集的资源可以帮助其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或者理解凭空无法想象的一些情况。一些活动通过实训讲解很难体现出来,但通过网络资源就可以很好地呈现。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学生加深记忆。由于对课堂产生了兴趣,97.20%的学生在日常网络浏览中,看到适合的早教资源就会有意识去收集;54.17%的学生会经常性的主动的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源;70.83%的学生会根据实训任务要求在网络上查询相关资源进行观摩学习。

(二)促进了学生理解未来的职业

除了教师讲解、行业专家介绍、见习实习等几条认知未来职业的途径外,网络媒体平台的早教资源也是学生认识未来职业的有效途径。网络平台上的早教资源类型多样、具体生动、覆盖面广,涉及了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流程、服务对象等要件,可以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调查问卷中,88.89%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上的早教资源,使他们可以更为直观的观察婴幼儿,颠覆了他们头脑中想象的婴幼儿形象,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掌握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非常重要;84.72%的学生认为资源中的早教方法和技巧很有启发性,也让他们知道了要胜任早教工作还需要更加努力。

(三)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主要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主动参与,是否在认知上、方法上、技能上有新的收获,是否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调查问卷反映出88.89%的学生认为,课前通过主动学习相关早教资源,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更加清晰,能与教师、同学进行更加流畅的沟通;90.28%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小组讨论或者课堂讨论时,能够输出有价值的观点;79.17%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互动中,能够从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中受到启发;56.90%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自己能够举一反三;68.06%的学生都希望能在课堂上展示所设计的活动,认为每一次实训都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创设了学生个性化

学习的机会个性化学习是指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偏好、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初始能力和认知水平等特征设计教育项目、教学方法,以及学术支持策略,并为学习者提供独特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5]。上述概念反映出个性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特点、学习能力等,为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中引入网络平台资源、借助智能移动终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程度,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场所、方式、节奏,以促进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发展。调查中72.22%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方便害羞腼腆的学生参与;87.50%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可以鼓励胆小的学生课后多多进行自我训练,胆子大了,课堂参与度提升了;87.50%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以参与,非常方便;75%的学生认为可以对照检查自己发现问题,根据情况重复练习;65.28%的学生认为此种方法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觉察,包括觉察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自己对与所有关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6]。调查反映有88.89%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让自己变得胆大勇敢,变得有自信了;72.22%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课堂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潜能;87.50%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教学让自己学会了认真倾听;79.17%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训能够让自己从同学那里获得灵感,能拓展自己的思路,还能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调查中,有学生说:“说实话,这门课程对我有很大启发,我从刚开始对教案毫无头绪到现在的想法多样,更重要的是,我之前是一个不太自信的女孩,总觉得自己的好多看法都是错的,但是现在我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了,上讲台不是那么紧张了,我会继续努力的!”还有学生说:“我们在活动中能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能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更全面地提升。”这些反馈说明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做好了准备。互联网技术下开展早期教育专业实训教学,让实训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实训方法更加多样,学生体验更加丰富。借助互联网技术创设的情境交互式实训活动,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对未来有了期待,为学生今后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做了良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乌焕焕,李焕稳.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

[2]张远丽.0-3岁儿童早期教育师资培养的困境及建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4):47-50.

[3]罗小琴,杨莉君.论我国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三个维度:意涵解读、困境解剖与实践解答[J].当代教育论坛,2021(1):101-110.

[4]邱关军.伍尔夫模仿学习理论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3(9):25-31.

[5]付宇博,曾致中.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4):9-14.

早期教育范文3

【关键词】儿童;社区教育;作用

中国的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基于现有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试点的方式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逐步加深与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社会各界对于社区儿童教育的呼声日渐提高,全国各地积极发展社区儿童教育,其中社区家庭教育、社区早期教育和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儿童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社区家庭教育

2018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邓丽指出,需要通过立法解决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滞后、指导服务市场混乱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群众组织、社会力量等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任务[1],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标准之一。社区参与家庭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外,各省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以及2017年11月公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评审结果均显示,社区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社区家庭教育的内涵

社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主要来自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者因他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不同,对社区家庭教育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笔者比较赞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表述,认为社区家庭教育是指由学校或民间结合社区的人、物、钱等资源,经由社区内成员的共同策划、参与和学习,使社区内成员具备所需的知识和获得所需的服务,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观点指出了社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学校、社区内的成员和家庭成员。社区家庭教育资源不只是由社区提供,学校和家庭对于社区家庭教育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家庭教育针对社区内的所有成员。

(二)社区家庭教育的作用

社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区家庭提供教育服务,提高父母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协调父母、子女和社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在儿童教育中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儿童家庭教育和社区管理质量,解决“最后一公里”家庭教育问题,使家庭教育走向公众视野。[2]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家庭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1.优于通过学校推进家庭教育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存在学习任务繁重、身体健康和品格教育缺乏的弊端。[3]学校推广家庭教育有活动时间受限等局限性,而社区能号召同龄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活动,使人更有亲切感和熟悉感。社区能根据家长在小区活动的情况,更加了解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制订的家长培训计划更加专业,由教委和街道双重管理,更易于双方的沟通[4],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在一起相互交流经验。

2.有机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资源

家庭教育领导的主体是由社会群众所组成的团体,没有任何行政职能,需要进行家庭教育的部分工作,应建立包括社区参与机制在内的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5]社区家庭教育可以充分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仅可以利用社区的有利环境来增加教育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积极互动,以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相关附近单位招募志愿者开展各种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和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6]社区建立专业的教育咨询和教育服务等组织、机构,并提供固定的场所和服务设备。社区还可以建立专家资源库,开设讲座,并建立家庭教育网络、开设教育热线等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整合社区的各种资源,完善家庭教育服务项目,提高父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认知水平和实践技能。

3.拥有较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

社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家庭教育的价值,包括: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资源;国家、政府政策支持款项、社会捐赠和社区自发筹款等经济资源;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不同职业的居民、退休干部等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设备、家庭教育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数据等各种信息资源;自然资源、精神和文化资源、组织管理资源等社区资源。[7]这些资源构成了社区独特的环境和优势,组织管理者可以根据本社区的优势,开展各种活动,让儿童能够了解新知识,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社区除了拥有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外,学者普遍认为,社区可以充分让学校、家庭与社会紧密结合开展家庭教育,能更加了解和关注儿童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简而言之,家庭是儿童生活场所和实施早期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常见和最熟悉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之一。[8]对于儿童的教育,社区家庭教育在社区早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充分了解社区家庭教育现状,充分发挥社区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为社区早期教育提供保障。

二、社区早期教育

社区早期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模式,主要对某一地区内的婴儿和幼儿采用有计划和有规律的发展教育与终身教育。[9]本文中提及的社区早期教育是对3~6岁期间儿童的教育。社区早期教育对象不只是儿童,还包括家长及这个社区的成员。近20年来,国内外对儿童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更加清楚地了解人类的儿童时期,并更加确切地了解社区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于如何发挥社区早期教育的作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一)社区早期教育的内涵

早期教育是在充分了解儿童的特质、性格和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让儿童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内容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运动能力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建立。根据儿童的个体化差异及心理发展规律的不同,采用共同性和个别化的教育培养方式非常重要。早期教育是一种能把握成长敏感期的教育,是能适应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是充分将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是全面、和谐的教育。从根本上说,这是让儿童在以后能幸福生活和完整发展的教育。

(二)社区早期教育的作用

据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显示,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早期教育拥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分析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社区是最适合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场所,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①社区是儿童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是培训机构无法达到和超越的。②社区对辖区内的儿童进行日常健康管理,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儿童卫生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趋势等有更全面的了解,能够根据儿童的生长和发育特点给出具体的指导。③环境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而家庭是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家长一个小小的决定也能改变儿童的未来。在健康方面,社区免疫接种、儿童保健与家长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使家长重视儿童健康,利用社区卫生保健资源对儿童的健康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发挥社区的作用[10],建立家园共育互动平台,帮助社区散居儿童和家庭接受高质量的平等的教育,提高家长早期教育意识和综合素质。

1.教育公平的体现

这里提到的教育公平是指国家认为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规范或原则。“合理分配”是指符合基本社会发展计划,稳定社会结构,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并且将两者结合来衡量教育资源的分配。总而言之,我们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达到公平。社区早期教育还有许多优点,例如,缓解幼儿园教育高消费,缓解父母负担过重的情况,也可以使儿童得到更加科学的早期教育。它不仅反映了教育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普通家庭的惠民教育。

2.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

人的素质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两个关键指标。要提高人类文明水平,首先要从社区出发,提高区域人口素质。早期教育是提高人类文明水平的关键。人类大脑的开发离不开物质的补充和合理的引导。社区早期教育可以发挥其作用,让更多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实现提高人口素质从儿童抓起的目标。

3.提高科学育儿的意识

我国的儿童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许多父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社区早期教育开始。社区可以直接将科学育儿的概念传播给成千上万的家庭,让家长真正感受到社区早期教育的好处,让每个家庭都能感觉到社区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体验社区教育这一项惠民的服务,弥补家庭不能科学教育的不足,使父母能够获得最有效的育儿方法。家庭是社区教育的基础,社区同样担负着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增加我国儿童受教育的数量,提高每一个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利于促进我国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完成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任务。

三、社区健康教育

(一)社区健康教育的内涵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的居民为教育对象,安排合理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居民的健康防范意识,关心个人、家庭乃至这个社区的健康问题,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11]社区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行政干预能有效促进社区健康教育的实现。

(二)社区健康教育的作用

1.使家长对健康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父母对儿童的健康知识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接受社区健康教育后的父母,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对孩子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同,社区能够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把家长召集起来进行各方面健康知识的交流,这使得各种健康教育形式与儿童和父母紧密相连,通过交流建立稳固的信任,让父母对孩子的健康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愿意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父母对孩子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来改变居民对儿童健康的态度,提高他们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消除受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影响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2.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早期教育范文4

关键词:OBE;早期教育;课程目标;逆向规划

OBE理念亦称为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是一套“基于结果”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结果比方式和实践更重要,如果教育结构、教育课程不能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那么它们就要被重建。[1]从OBE视角分析,早期教育专业的学习成果产出应具备可操作性,并细化技能要求。课程目标须早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须先于教学内容制定。

1当前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现状

1.1培养目标较清晰,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

当前,湖南省所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依据知识体系而制订,缺乏对人才培养技能的支撑。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的普遍定位是开展“短、快、精”的培养模式,以构建学生专业素质为基础,培养其实践能力,突出“基础硬、技能精、能力强”的目标。然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课程目标定位不精准,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目标的核心诉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首先,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对早教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不到位,如0~3岁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区别于3~6岁幼儿的,应侧重亲子活动课程的构建和蒙台梭利敏感期思想的运用,而这部分知识与技能在早教专业的课程目标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我国早期教育政策出台较晚,在规章制度、发展模式、市场运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缺乏方向性指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教机构仅仅凭借简单的工商注册,就取得开办资质,以企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同时利用国际化注明课程和品牌的神秘招牌,各显神通。”[2]其次,专业课程目标研究深度不够,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存在拼凑现象,许多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直接对标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早期和学前之间的区别,在课程目标定位上不清晰,也未构建院校自身的特色早教课程。最后,课程目标描述空泛,对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典型性工作任务的分析不到位,对专业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平衡点把握不到位。从纵向结构来看,“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三者层层细化,即使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定义清晰,但具体执行的课程目标定位不精准,也会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果无法与早教市场契合。

1.2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不完善,成果导向不显著

由于早期教育为新兴专业,在行业发展规章制度、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非常欠缺,对于人才培养的成果导向性不够凸显,所以在构建课程目标和评级体系时,应准确调查市场现状,结合典型性任务分析,注重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多维度进行。在进行课程和评价体系建构时,绝大部分职业院校都采用“顺向”规划,流程为“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如何评价人—作用于市场”;而实际上,在许多专业领域只有“逆向”规划,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才输出的价值,通过“市场所需—量身定制—如何培养—如何评价”的流程,实行反向类推。早教市场的真实需求应当是专业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元素。高职院校所培育的学子最终要回归到市场根本,而“逆向”规划则能更好地以成果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成果导向是许多早教专业未能真正根植到课程目标中的核心要素,以最终考评成果进行倒推,才能真正解决早期教育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发展早期教育专业过程中因忽略成果导向的重要性而存在评价体系建构不完善的现象,具体包括:

(1)评价主体单一化。高职院校重视对所培育学子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检测和诊断,却忽略了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中还应包括早教机构、政府、家长、第三方机构及学生自己;

(2)学生学业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在技能操作上受限,注重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考核不到位,高校培养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初衷就是要作用于0~3岁婴幼儿市场服务,技能是重中之重,他们最终能否在早教领域大展拳脚、服务于早教市场,就是高校早期教育专业要考评的核心要点。

2“逆向规划”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内容与途径

2.1优化课程目标,明确制定依据纵观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程度的脱节,高职院校更多地倾向于从学校视角去培养一个优质的早教人才,而这批早教专业的学生最终需要通过早教市场进行综合考评,即不仅要进行专业理论的考核,更要考查其操作技能。就如同一台主机的两个端口,一端为学校,另一端则是早教市场,要检查从输入到产出能否准确匹配。因此,要优化课程目标,先要明确制定依据,其基本分为以下层面的来源:第一,源自早教机构。早教机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是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设置的重要源头,三维目标的制定无法脱离此项要求,高职院校要与早教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并对职业岗位进行过程性分析,明确对优质早教人才的考评标准,进行反向内推,来设置相关课程目标,以发挥成果导向作用。第二,源自早期教育领域相关政策和发展指南。在早期教育新兴专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这一背景下,国家所提出行业内相关引导政策是课程目标设置的重要指标,权威专家的学术前沿研究及市场调研数据也要融入课程目标设置。第三,源自对早期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需求。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还要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其明晰职业定向性,了解在读学生的现状及毕业生工作实际情况和诉求并进行分析,来审视专业课程目标的制定。早期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依据应与早教市场紧密相连,通过对早教机构管理人员、保育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岗位实际需求,并结合之前高职院校针对早期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目标进行校对和调整,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构专业课程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

2.2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加重技能实操的考核占比

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基于能力的教育和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的探索。[3]早期教育专业为教育部审批国控专业,专业招生人数和开设规模在高职扩招和托育服务政策的引导下呈现递增趋势,可见国家层面支持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4]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设置应结合三个层面的要求:“知识方面要求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要求能独立设计、验证和实现;素质方面要求通过系统培养,提高综合科研素质。”[5]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而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因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的特性,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有所区别。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目标设计应满足四个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清晰聚焦原则,这项原则意味着课程计划者和教师必须明确地聚焦于“他们希望学生最终成功地做什么”。[6]在设置早期教育课程目标时要能清晰聚焦,结合早教机构岗位典型性任务分析,让学生了解保育人员的职责需求。OBE理念的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明晰专业课程目标,然后进行“逆向规划”,依据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重构课程目标。基于OBE理念对课程技能目标进行重构,结合对早教机构的调研,保障课程目标清晰聚焦,使卫生与保健技能更加具体化。根据保育人员典型性任务分析,保育员的工作具有双向性,一是为0~3岁婴幼儿提供专业育婴和保育服务;二是面向家长,向其讲解育婴知识,教授科学育儿方法。

2.3改进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反馈机制

本文以成果为导向,探析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多维度、多元化评价,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类型、评价标准等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重点应与市场相连,课程改革也应与早教机构的人才需求相结合,评价的落脚点要实现“针对性培养、专业化成才”;专业化成才需要培养早教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理论功底、敬业精神;而针对性培养则要同步市场需求,提升操作技能、沟通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反思能力等。在设置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把知识、技能、素质三维目标量化出对应指标,来响应成果导向的初衷。评价体系是检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核心,为保障学生能达标技能考核点要求,应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实操、课程开发等途径,从理论制定到具体落实,需不断改进,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更可以测评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功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基于OBE理念的早期教育专业从课程目标设置到学习成果的呈现,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与早教市场的精准契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整合,并要保持与早教机构及专业学生的双项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实际情况,从而通过反馈机制及时解决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保持与市场同步、与学生同频。

3结语

OBE是成果导向原理,因此在进行课程目标设置时需“逆向规划”,结合早教市场和毕业生反馈完善课程目标的改革,以保障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早教机构岗位实际需求所相对应,实现无缝衔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性改进,融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到人才输出环节进行双项反馈。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所需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熟记0~3岁婴幼儿照护与养育的专业理论、方法;能力——掌握婴幼儿日常照护的相关技能,能与家长良好沟通;素质——能通过对婴幼儿的照护,产生对早教领域的热爱,增强职业认同感。此外,为更好地达成优质早教人才输出成果,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加重能力目标的权重,因此,可以将目标比例设置为:“知识目标”占比30%,“能力目标”占比40%,“素质目标”占比30%。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只有结合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即以应用型为主,倡导早教机构及毕业生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闭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迟红.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罗小琴,胡娜.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0(7):81-86.

[3]马文英.基于OBE培养模式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08-109.

[4]洪秀敏,张明珠,杨廷树,等.高职高专院校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与优化策略[J].中国教师,2021(4):91-95.

[5]陈彩凤.机械设计模块学生学习能力达成度评价方法及实践[J].科技展望,2016(34):318-319.

早期教育范文5

【关键词】早期亲子教育;社区教育;共同体

当前,随着脑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儿童0~3岁时的发展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政府、社会的多方推动下,我国的早期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各种早期教育指导模式应运而生,在促进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瑕疵。由此,着力于孩子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我们需要借力于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结构,将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依托,借助民间资本的运作,推动早期亲子教育的持续发展,以早期教育的发展带来社区的和谐、共同发展。

一、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

在我国,社区的概念是由街道这一基层管理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演化而来。因此,我国的社区除了共同的聚居地之外,更偏向于有一定行政功能的共同的聚居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紧密联系,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从社区教育的概念来分析,社区教育应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首先,社区教育是基于一定区域开展的教育。一定的区域有利于居住在此区域的人们便利地参与社区教育;其次,社区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它是一种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以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为前提的终身学习的活动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为社区教育承载多种多样的教育整合提供途径;再次,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行政性。正是因为社区教育特有的行政权力,社区对辖区内家庭育儿的支持与帮助才可以借助掌控的数据、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将社区教育平台的优势更为规范地融入亲子教育的管理与指导,惠泽社区广大的家庭。以上关于社区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为早期亲子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之中提供了可能性,即从地域的合理、内容的涵盖、管理的规范3个方面为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建立共同体提供了条件。

二、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早期教育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的早教机构:其一是民办亲子教育机构遍布各大中城市,其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富于童趣化,但课程设置缺乏体系、收费昂贵。同时,由于这类教育机构通常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其质量缺乏专业监管;其二是以儿童保健为载体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但是,此类指导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不够;其三是政府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的早期教育指导体系。此种早教指导类型主要以上海为代表,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选择,对于那些经济薄弱地区,此种模式实难开展。由此,将0~3岁早期教育纳入社区教育中,借助民间资本,与社区教育形成一种共同体就成为发展早期教育的必然。

三、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策略思考

所谓社区教育共同体,是由一定区域内的社区学院、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等不同个体,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分享合作,均衡发展”为基本原则,打破各自为政、自成一统的办学格局,整合区域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而成的互动、合作、分享的教育互助组织。将早期亲子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共同体,将有助于依托社区行政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社区信任体系,纳入企业单位的资金,支撑教育运行,最终满足社区内亲子教育的需求。行政力量的推动,民间力量的行动,促进了社区教育共同体的产生。共同体的建立必须既能满足各成员单位的共同愿望,又能为共同体提供差异性的合作资源。为了实现共同体的多方目标,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考虑:

1.管理上,政府建立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扶助与监督

早期教育建设工作涉及多部门的沟通协调,为有效整合多方资源,高效推进早教建设,建议由分管副区长牵头,成立以教育、卫计、妇联、残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在会议制度框架下制定政策、统筹部署,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0~3岁早期教育有序推进。

2.机制上,社区牵头,公办民助

社区作为具有一定行政功能的共同聚居地,其地理位置的一致性和行政社区的共同性,为某一管理措施的一致实施提供了便利。同时,社区本身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可以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在社区范围内实施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因此,在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具体实施可以是社区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参与早期教育工作的企业秉承社区教育的服务理念,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以贴近社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需求的服务为目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依靠社区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实现双向互动,建立早期亲子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体,将优质的早期教育切实惠及社区的每一个0~3岁婴儿的家庭。

3.收费上,公益普惠与市场运行并驾齐驱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政府是普惠公益教育的实施者,若目前政府尚无完全承担的能力,就可以借力于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完成学前教育普惠性、公益性的目标。具体做法可以是政府向企业机构购买一定数量的普惠性早教服务,由机构向社区家庭予以宣传与实施。数量一定的(如每个家庭8次/年)公益早教服务完成后,家庭若认可教育的质量,可以持续向机构购买市场化的早教服务。普惠与市场并驾齐驱,既保证了政府主导的早期教育的公益性,同时又在市场化的运作下保证教育的品质及可持续性发展。

四、建立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共同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1.管理制度的完善

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需要以政府牵头的多方联席会议制度的形成予以保障,进一步做到市场规范化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因此,政府应派驻人员予以牵头,建立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区域内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拟定和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政府指导、部门监管、市场运作、社区组织、家庭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确保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运行。

2.多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引领下的联席会议,按照规定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例会。教育、卫计、妇联、残联、民政从各个口子给早期亲子教育以支持。联席会议经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各职能部门应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联络员,负责具体联络事宜,协同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联席会议职责分工,主动研究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有关问题,及时向牵头单位提出需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及时处理工作中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

3.专业上科学的引领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鉴于孩子年龄的特殊性,其教育发展的不完善性,尤为需要专业的引领与指导。可借助社区内幼儿园教育的辐射与支持,也可借助高校的专业人员对师资予以培训,对课程建设予以帮助。同时,出台早期教育从业人员上岗标准,确保早期教养科学、规范地发展。

4.科学评估监督体系的建立

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离不开运行过程的科学评估与监督。因此,可委托专业研究机构或者专业协会在联席会议的引领下成立评估小组,对协同社区教育开展的早期亲子教育的机构环境、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运行成效进行专业评估,确定合格标准,并在区域公布评估结果,以确保早期亲子教育的品质。早期亲子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合理构建,基于早期亲子机构的专业性与社区教育的行政性特点,将更利于为社区家庭营造值得信赖的育儿环境,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杜嵩泉.社区教育的理论思考及基层实践策略[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2]叶忠海,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安蕾.早期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4,(11).

[4]李伟林.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5).

[5]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1).

早期教育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自主学习能力

1 茶文化视域下培养早期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升学压力下,很多学校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教学。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个人的涵养与文化深度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其道德形成的基础。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深层次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在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融入茶文化,为学生接触茶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学生暴露出很多问题,为了缓解自身的压力,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荒废了学生的青春,而且还出现一些网络暴力问题。早期教育专业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师资培养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而茶文化中蕴含的清正内涵可以让学生的心境清明,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积极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1.3 有助于更好的宣扬传统文化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早期教育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好的传播茶文化。茶文化中涉及历史、社交等内容,能够加强早期教育教学的灵活性,通过还能充分利用茶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让学生全方位认识传统文化,进而更好的宣扬传统文化。

2 当前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2.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计划意识,没有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对于教师要求制定的学习计划,一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计划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一些学生认为制定学习计划非常繁琐,产生了逆反心理。由于缺乏具体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在学习过程时缺乏学习动力,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对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也不太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相对于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教师监督、父母管教的学习模式,不愿意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来独立开展学习活动。对于早期教育专业的知识学习,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时间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的学习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和监督,就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后期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

2.3 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不强

与高中学习相比,职业院校的学习强度并不大,学习压力也不大。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只是偶尔学习,甚至自己彻底放松下来。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本来需要学生在课后时间多加巩固的,结果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差,无法主动学习。同时,有一些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态度认真,但是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学生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课前想要做好预习,但是不知该预习哪些内容,只能提前背背单词、课文等。此外,在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录教师所讲内容或者教师让记录时才会做笔记,但是在课堂结束后复习时,很多学生难以讲清楚课堂讲解的内容。这些情况都是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的原因,在参与实际教学活动时积极性不高,在遇到问题时不想主动分析和解决,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3 茶文化视域下职业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3.1 明确自主学习的地位,丰富教学理念

现阶段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职业院校的学生想要将学校里边学习到的知识作为一生的资源利用是不可能的,一些学者认为职业院校中获取的知识只能占到学生所需知识的10%左右,其余的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取。早期教育专业教出的学生是未来的准幼儿教师,这一工作岗位需要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明确自主学习的地位,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转变之前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丰富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关于茶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接受知识更加容易。

3.2 将茶文化与早期教育教学融合起来,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体系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学习氛围也非常好,这种条件下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学生对知识的辨别能力、对学习资源的整合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帮助整理学习资源。因此,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自主开展早期教育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在早期教育专业的学习中,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自主学习的重点之一。因此,要建立丰富的资源体系,不断整合学习资源,并且将茶文化的内容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 创新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早期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要想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第一,教师要转变之前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要改变固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讨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第三,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重视哦诶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要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限,转变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以后更好的发展而学习,并不是为了分数或者毕业证书而学,促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茶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的调整教学计划,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4 培养自主学习观,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便于学生发展自我管理能力。首先,早期教育专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概念,为学生寻求个性化教育的机会,在校园内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呼吁学生踊跃参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自主制定科学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并且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在长时间的学习形成了被动接受、被动学生的习惯,已经习惯了教师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但是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后,学生必须要明确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将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要积极主动,在学习活动中要自主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自身的学习成效。

3.5 合理运用自媒体,让学生自主组成策划小组进行早教公众号的运营

早期教育范文7

[关键词]小提琴基础教育;基础教材;教育方法

一、关于小提琴基础教育及教材的状况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小提琴音乐与小提琴教育也兴起于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长期的小提琴教育历史中,大浪淘沙,沉淀下来许多经典的教材,如《开赛36首小提琴练习曲Op.20》《克莱采尔42首小提琴练习曲》《顿特24首小提琴练习曲Op.37/35》《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Op.1》等。这些教材一直到今日都在国内国外、校内院外被普遍使用着。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入门阶段的教材,则因为历史上一些教材(如《霍曼》)的老化,以及学生的年龄趋小、学习进度加快和教育理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小提琴基础教育的要求。所以小提琴入门阶段的教材是一个不断地被研究和进化的领域,这是小提琴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特点。因为小提琴基础教育起步早,年龄小,所以我们通常把入门基础阶段的教育称为“小提琴早期教育”。说到小提琴早期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兴起小提琴早期教育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随着《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东京,全音乐谱出版社,1954)的出版,在日本各地形成了一个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浪潮,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小提琴早期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中国。铃木镇一主张孩子应像学习“母语”一样地学习小提琴,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开东方人学习西方音乐的一些观念上的障碍,所以他提出“学琴要越早越好,每天练琴要越多越好”等观点。铃木教育法认为孩子应从三四岁就开始学琴,并为此设计了“亲子教育”“玩中学”等方法,并提倡“快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也在他的教材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铃木教育法的实质并不属于专业音乐范畴中的小提琴教育,或者说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以为了培养小提琴家为目的,而是“才能教育”或者说是“人的教育”。这一点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就指出过,“铃木的才能教育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1]日本也有学者对铃木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其理念如果不是小提琴教育的话,让孩子尽可能多地练琴,就是浪费时间”。[2]必须要强调的是,铃木教育法只是日本小提琴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日本小提琴水平的强大是与其整体基础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它们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教材进化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实际上在比铃木教材更早的时期,就有一套重要教材《篠崎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由日本全音乐谱出版社于1944年首次出版。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音乐之友社,1964)在日本也是一套影响很大的教材,它是由三位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合著的,至今已再版60次以上。之后还有一套重要教材是由东京艺术大学的山岡耕筰教授编著的《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门》(音乐之友社,1989),也有近20次的再版记录。笔者在日本做研究时发现,日本其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此类教材,而以上的这些则是在日本使用率最高的和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基础教材。中国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风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兴起的“小提琴考级(业余)”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动了小提琴教早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小提琴的基础教材在当时还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入门教材,有赵薇《学琴之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徐多沁等《少儿小提琴教学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张世祥《初学小提琴100天》(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等,其中一些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时期里,还出现了“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联谊会”这样的教育者团体(1986),他们在各地建立分会,做学术交流,组织比赛和出版学术刊物《信息交流》。针对小提琴基础教材与方法的研究论文虽然不多,但已经开始出现,如俆多心、周世炯合写的《儿童初学小提琴的教材问题》;丁芷诺的《教材与教学法之我见》;徐多心的《儿童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方法漫谈》。

二、小提琴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与目标

在各种西洋乐器中,小提琴被认为是最难学的,而入门阶段又是小提琴教育阶段中的难点。小提琴教育有起步早、年龄小、成才快(指天才儿童容易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在我国还有受教育人口众多这些特点;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我国接受过小提琴早期教育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更有“成才少”“淘汰率大”、地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大的一面。而在这个“被淘汰”的大群体里,不乏具有音乐才能的好苗子,这是十分遗憾的。说小提琴入门阶段很难,是因为小提琴教育也含有技能教育的一面,先入为主的左右手姿势动作、发音的概念、音准的训练等方面的错误方法,一旦形成不良习惯就很难改正,就会严重制约以后的进步,甚至影响终生。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1873—1944)在论教学的话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初级教学的重要性是怎样估价也不会过分的,学生今后艺术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在初学时所建立起来的动作是否有用”。“在这个阶段上对某些问题的疏忽,在将来就可能变成妨碍你一生前进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小提琴基础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小提琴基础教育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我们说在入门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着小提琴演奏的基本问题来进行的,像持琴姿势;左手的手型;右手的握弓、运弓动作;音准训练;节奏训练;读谱训练等内容。而基础教育的目的即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就是要为以后的腾飞做好准备和打好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养成规律的练琴习惯与善于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姿势与动作的养成;树立起良好的听觉概念;培养表达基本乐句的能力即音乐感的养成;调性概念的培养;左右手的均衡发展三、入门教材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外小提琴的早期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在研究中我们基本上把它们划为两大类:一类是“曲集式”的教材,且这类教材占很大比重;另一类的教材则是以“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而在我国教材发展的初期阶段里,还有考级类的、强调“民族化”的,甚至在早期还有使用全简谱编写的教材存在。针对小提琴早期教育受众者年龄小、基础内容枯燥又必须每天坚持反复练习这一特点,在入门教材的课题里既要有充足的基础内容的营养性,还要兼顾到趣味性。两大类教材的区别就在这两者性质的侧重点上,把它们做一个形象比喻的话,就是一个是“玩中学”,另一个是“苦后乐”的理念。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与侧重点,这是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编著入门教材的关键所在。年龄小恰恰是小提琴“技能教育”属性的必然与合理之处,因为很多基本功正是要放在这个时期来学习才效果最佳,因此这个阶段也尤为珍贵,因为它不可逆。所以不断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寻求在教材上循序渐进,营养与趣味的最佳平衡点,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的有力保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完成早期教育的目标,才是成功的基础教育。教材中的课题设置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步骤,入门教材应该与《开赛》相连接比较合理,因为像《开赛》《克莱采尔》这样被推崇为“小提琴教育的圣经”的经典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像《铃木バイオリン指导曲集》(10册)、《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6册)、《学琴之路》(6册)这样的大套教材,后面的几册也多为曲集形式或与《开赛》《克莱采尔》等练习曲的混搭,使用率不高。到了这个阶段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课程安排交给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比较合理。而从入门到《开赛》这个阶段的教材编辑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节奏进度而设定,应该以三至四册为内容比较合理。小提琴基础教育的教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让“教师教学时好教、学生容易学、喜欢练”,从而来提高效率和教育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近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小提琴入门新教程》(三册)中,对小提琴基础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基础教材的编写方式都做了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早期教育范文8

(一)朱熹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

1、取便于童,循序渐进

在古时,童蒙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一些家长让其子女从很小就开始诵读古经,但是因为儿童在那个年龄并未长成成熟的心智,无法清楚地理解古代经典的含义,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朱熹针对此教育现象,想要为儿童读书取便,就得为那些古经典添加注解,如他后来编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方便儿童阅读,只有这样儿童才易汲取书本的精华。他认为除了让儿童诵读经书之外,还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即不断长成的心智,适时的更新教育内容,开展一些新的教育训练,提升其子女的心智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易子而教,督促教诲

朱熹非常怜爱自己的子女,教子心切,在平时著书和交友过程中,无不体现朱熹的教育子女的心境。在婴孩时期,朱熹都是亲身教诲子女,教以读书识字,培养日常品行习惯。子女长成一些后,朱熹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就采取了古时“易子而教”的方法,目的是给子女提供质量优等的教育,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别人教诲,希望老师严格督促其学习。期间他为了使儿子朱塾能有大出息,先后诚请林用中,名师吕祖谦等人教导,想用老师们的学术品行来熏陶朱塾的养成,使之成为国之栋才。

(二)朱熹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身作则

朱熹非常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作用,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不仅要“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正己以格物”,为孩子做好榜样。

2、立规训导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需要规矩,这样生活的轨迹才得以正常。朱熹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重视规矩的作用。朱熹根据自己成长经历以及结合前人的家庭教育想,在对儿女进行教育的实践中,编写了许多家规、家训,作为约束子女的规则,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可循。

3、严而有慈

做父母的应该怎样给予子女爱呢?有的家长说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让孩子受委屈,这就是很好的爱自己的儿女。然而,事实并不然,父母应该做到有原则的给予爱,要慈而有严,朱熹在进行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同样也体现了这个教育方法。在他的眼中,父母疼爱自己子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疼爱也要讲究原则讲求一个“度”,爱不能变化成溺爱,更不能成为放任自流,否则将导致“骄情坏了,当长亦凶狠”。

二、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现在许多家长谈及到家庭教育儿女的话题都是很伤脑筋,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在任何阶段都不能松懈。所以就有了从娃娃抓起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此外,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生养一个孩子,这样就会出现全家都围绕这一“宝”而转动的现象,即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众人呵护,十分娇宠,溺爱方式的家庭教养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需要我们采取怎么样的行动来指引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呢?我们应该怎样汲取古时蒙养教育的有益成分呢?作为一代大家,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古代蒙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注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必定为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重大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理性的对待其思想价值,防止在历史中丢失本我。

(一)重视开发早期教育的价值

朱熹非常重视早教,他认为儿童从诞生之日起就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利于其品行的培养。早期教育,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具有基奠的意义,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处于快速生长的关键期,如果能顺应儿童的发展习性和发展要求,顺势利导,将会收到很良好的效果。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早期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起点。此外对当今社会而言,早期教育是提升儿童素养的最佳途径,在开始阶段儿童是否得以正确引导、教育,关系到今后我国国民素质高低的严肃问题。因此,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意义深远,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那么应该如何有效的开展早期教育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儿童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盥洗大小便,自己收拾玩具等,培养独立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应该注重儿童智力的开发,应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多让儿童接触一些读物,做一些智力游戏,多启发儿童思考,敢问为什么,家长积极地给与解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最后要寓教于游戏,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不能无情的遏制。但也不能让儿童放纵的玩,要有教育的玩,即在游戏中贯穿教育的因素,让其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

(二)倡导循序渐进的家庭教育方法

朱熹分别对小学和大学教育这两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按照儿童的长成规律进行教育,符合每个阶段儿童的发展特性,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教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行教育,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和学习的。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要想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少若成天性,习惯之养成,儿童在小时候各种行为习惯还未养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该抓紧有利时机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对于儿童的养成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强求,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之人。首先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其原有水平上促进成长。有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为“全才”,僭越儿童的智力发展的阶段,报了各种学习辅导班,有钢琴,舞蹈,绘画,象棋等,五花八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身心俱疲,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在生活中观察儿童所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儿童鼻子前进,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一生下来,首先进入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所谓的“齐家”,目的就是创设一个理想的家庭环境,使儿童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集体的完整和团结一致是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环境对一个人身心发展影响是很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