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启蒙教育范例

早期启蒙教育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启蒙”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认识周边事物,即让幼儿在入学前学习基本的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其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就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是越早越好。

一、科学选择国学启蒙读本

(一)选择言简意赅的国学启蒙读本大多数国学读本

内容篇幅很长,不适合幼儿阅读。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内容简单、意义深刻的,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国学启蒙读物。定制版的国学启蒙读本具有文字少、内容精、幼儿参与性强、阅读趣味强等特点。

(二)选择注重感官发展和情感培养的国学启蒙读本

幼儿处于感官发展和情感培养的关键期。教师应选择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认知和情感表达的读本,并在教学中穿插幼儿喜欢的图画和相关朗诵音频,以音画相结合的形式刺激幼儿感官发展[1]。但是,当前大多数幼儿国学启蒙读本的寓意较深,离不开教师或家长的讲解。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编制一些特色园本图书供幼儿学习,并准备一些实物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国学启蒙教育活动。例如,在讲解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文章后为幼儿创设一个实物情境——出示两张大小不同、可以移动的梨的卡片,让幼儿把“梨”分配给画中的哥哥和弟弟。

二、开发多样化的国学启蒙教育形式

(一)将国学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目标相整合

在幼儿国学启蒙课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学作品的寓意。因此,幼儿园应将国学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目标相整合,将国学融入幼儿园课程中。

1.语言领域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中的一些内容是审美与应用并存的,句式比较短小,节奏不快不慢,便于幼儿诵读。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领悟到与别人交流时应吐字清楚、语速适中。

2.社会领域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内容包含基本的道德观念,不仅能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促进他们社会行为意识的发展。例如,《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章节里都详细介绍了要尊敬父母、尊敬师长,与长辈讲话时态度要温和、有礼貌,不能说过激的语言。

3.健康领域

国学启蒙教育内容还涉及幼儿的生活卫生、体质培养等方面。例如,宋元蒙学中提到“容貌必庄,饮食必节,堂室必洁”等,都在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卫生观念。

4.艺术领域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读本大多文字简单、语感优美、情感丰富,幼儿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例如,诗歌《小池》中最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将大自然的美景和美好的文字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幼儿对艺术的感知和表达。

5.科学领域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也涵盖了自然常识类内容,包含天文、地理、草木、鸟兽、建筑等方面,涉及大千世界的众多知识。例如,《三字经》《名物蒙求》中都提到了很多生活、自然、人文常识。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学习可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二)发挥游戏在幼儿国学启蒙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国学文化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看图猜国学故事,玩传统游戏(投壶、抖空竹、猜灯谜、放风筝等),好习惯卡片大赛,角色扮演游戏等。

(三)利用音乐和舞蹈帮助幼儿理解国学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各大社交网络平台分享优美的舞蹈和音乐。一些教育工作者研发了国学手势舞,其动作简单、优美,还蕴含着一定的国学知识。幼儿可以在这样的手势舞中进行知识内化,在娱乐中记忆和理解国学知识。“国学新唱”即把古诗词、国学经典等改编成易于幼儿传唱的歌曲。教师将其作为课前导入,或者穿插进课堂教学中,可以扩大国学教育范围。

三、重视幼儿教师国学素质培养

(一)开展教师系统国学文化培训

一些幼儿教师的国学文化素养不高,能够照着读本念,但无法透彻理解国学知识的内在含义。这样,幼儿自然难以得到良好的熏陶。所以,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国学文化的专业培训,还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国学文化知识考核。幼儿园领导层需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研讨会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角色,幼儿园必须重视其在课程中的参与性。幼儿园定期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研讨会,即汇集园内所有教师一起讨论国学启蒙教学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问题,制订相关教学方案,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研讨会。幼儿园应注意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把强制性布置教学任务改为一种参与式的讨论,让每位教师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把众人的智慧聚集在一起,制订适合该幼儿园发展的教学措施。

(三)观摩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优质课

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国学专职教师,一般由带班教师承担国学教学任务。现今网络资源共享便利,幼儿园可购买相关优质课资料组织教师一起进行学习和讨论,吸收专业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学习专业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

四、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

(一)召开国学启蒙教育专题家长会

经访谈发现,大多数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课程不了解,甚至有些家长反对此类课程的开设,可见家长与幼儿园缺少沟通。幼儿园可为此召开一次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国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实施意义、实践目的等,还可制作关于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的PPT或宣传视频,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享幼儿快乐的国学体验。

(二)家长参与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在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家长分享,可以给家长讲一个国学小故事,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是幼儿和家长共同学习启蒙读本,还可以制作一个“良好礼仪红花卡”,让家长根据幼儿在家中的一些行为表现在上面贴小红花,并定期反馈给幼儿园。这样能让家庭教育成为国学启蒙教育的一部分,让幼儿接受多方面的国学熏陶。

(三)开展国学趣味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实现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和孩子一起感受国学文化,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例如,幼儿可给家长表演国学礼仪舞蹈,家长和幼儿一起玩传统游戏、一起参观孔子学堂、一起参加家庭国学知识竞赛等。幼儿园用心设计或开展多样化的亲子活动,给幼儿和家长带来多种感官的享受,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枯燥的文字教学难以比拟的。

结语

“国学启蒙教育”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童蒙教育方式,它以乐教为主要形式,是一种立体化形式的启蒙教育方式。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启蒙读本、传统艺术和技艺。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孔子聚众讲学到唐诗宋词,即使中间经历过多次兴衰演变,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流从未中断,始终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国学启蒙教育可以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同时,使其形成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2

关键词:童心本位视域;朱熹启蒙教育;本土实践策略

“童心是人的根。它是自然之心、赤子之心,是未被异化的人心;它是人的天性的总和,是人的灵魂。”[1]童心本位则是一种教育观,它是指“以儿童最初的自然之心及儿童本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为中心;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童心观”[2]。童心本位与“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是一脉相承的,将儿童视为教育的本体,特别是将那个未被异化的自然之心、赤子之心视为本位,这是人本主义在幼儿教育的现代主张。那么,如何贯彻和落实童心本位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3]使儿童有一颗“自然之心、赤子之心”,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作为朱熹诞生地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幼儿教师,拟从童心本位的视域下,对朱子启蒙教育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的本土实践上做些思考。

一、明确本土实践的切入点:开发“一体两翼”的幼儿特色课程体系

朱熹诞生于福建尤溪,他的理学思想对尤溪的文化与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朱熹的《童蒙须知》在尤溪几乎家喻户晓,已然成为当地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资源。《童蒙须知》共有五节内容: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及杂事细宜,五个内容都强调在生活日用间的小事中去进行正心、修身、养德的君子人格培养。“随着当代对于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理念及课程关注度的提高,《童蒙须知》对于现在社会的孩童启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部行动指南。”[4]对此,立足童心本位,开发“一体两翼”的幼儿启蒙特色课程,成为幼儿启蒙教育本土实践的主要切入点。这里的“一体”,就是改编“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与“杂细事宜”为现代意义的活动课程体系。将每一部分的内容改编成既可让幼儿朗朗上口又可以在日常行为中践行的、图文并茂的儿歌,使之成为具有浓厚童真意趣的活动课程主体。所谓“两翼”,就是将《朱子问天》《沈郎沙画》《朱子面》等朱熹故事改编成绘本、制作成教育短片作为一翼;将《朱子家训》《朱熹诗词》中部分适合幼儿启蒙教育的内容进行改编,使之成为幼儿诵读经典,也是“两翼”的另一翼。本土实践课程开发切入的基本原则是朱子文化与童心本位的平衡与相互促进。对此,教师主要把握三个策略:整合——将“礼学”及尤溪本土文化:做尤溪美食、讲尤溪方言、诵尤溪童谣、唱尤溪山歌,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注重幼儿、家长和社区资源的利用,让资源得到合理整合;生活化——强调源于幼儿生活,着力体现“生活化、本土化、操作化、游戏化”的创建思路。从尤溪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入手,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寻找和收集幼儿身边的文化资源,共同体验实践;共享——形成园内共享的特色文化走廊,从各走廊、楼道到互动区域可跨班、可混龄,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找准本土实践的落脚点:聚焦幼儿一日活动

众所周知,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活动,固有“活动即课程”一说。幼儿一日活动皆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关键。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强调与幼儿生活的关联度。朱熹《童蒙须知》“衣服冠履”“语言步趋”等本身就涵盖了幼儿日常生活。如在“衣服冠履”篇中,强调幼儿教育要从日常的衣着做起,要求幼儿正衣冠,即:“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良好生活习惯,十分符合教育规律,也正是幼儿所需要的。只是这毕竟是古文,离现在年代较远,不适合幼儿诵读与理解。因此,改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师尝试将“衣服冠履”内容改编成朗朗上口歌曲《衣服鞋帽歌》,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每日渗透促进文化感知。朱子文化学强调“礼学”,因此,教师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契机,在入园活动、自由时光、餐后环节、离园活动中,都渗透着礼仪教育。如在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教师以故事解析为载体,结合幼儿日常行为,巧妙自编故事《这不是我丢的》。将发生在幼儿身边乱扔玩具不主动收拾的事例,以形象趣味的故事形式再现,有效引导幼儿在理解中学习经典诵读。同时从幼儿周围生活经验及兴趣出发,开展《朱子面》韵律活动。整个活动让幼儿跟随音乐旋律做“朱子面”和煮“朱子面”,并用身体动作随乐大胆创造出自己的创意动作,释放舞蹈天性,让幼儿感受尤溪人民热情好客、做事认真、坚持不懈的品质,将精神美和动作美完美融合,感受朱熹“礼学”文化真谛。

三、点燃本土实践的兴奋点:创建物态文化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5]如何拓展空间的开放性、发挥其多用性功能,要立足于儿童的眼光、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创建物态文化,创设具有童真的教育环境,从而守护童心,放飞儿童梦想。对此,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设立朱子文化阅读滋养吧。创设朱子经典作品阅读区,让孩子品悟灿烂传统文化,滋养心灵,做一个有根、有情趣的人;设有“朱子问天”等科普知识阅读区,推荐科学小知识、小故事等,让孩子走进科学的殿堂,播种科学的种子,做一个有心、有梦想的人。设立朱子文化成长展示厅。教师利用幼儿园的楼道、走廊、班级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富有朱子文化气息的环境,如,在幼儿园的楼道创设朱子文化长廊,幼儿用绘画、手工的形式展现朱熹画像、沈郎樟树等情景。或在大班语言区创设朱用纯《朱子家训》“每日一句”专栏墙,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图文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设立朱子文化情境体验场。结合游戏活动,巧妙创设朱子文化苑,如:朱子茶艺城、朱子小吃街、文公儿童医院、朱子图书馆、小沈榔超市等,各类不同的游戏环境创设洋溢着浓厚的朱子文化气息。在环境创设中融入朱子文化元素,可以很好地丰富环境创设内容,挖掘更多集教育性、艺术性、参与性、探索性于一身,并能激发幼儿探索、创作和表达的环境创设材料,无处不彰显着丰富的朱子文化。

四、聚焦本土实践的着力点:推进家园共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6]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共同协作、资源互补、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对此,教师着力解决三大问题:首先是引导家长成为“小老师”。引导家长更新观念,充当“小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记录并修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成为自觉。还将朱子文化深入千家万户,尤其《朱子家训》诵读易于幼儿掌握和理解,鼓励家长把幼儿在家的良好行为拍照并以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内容包括家教心得体会、幼儿的成长与收获等。及时捕捉幼儿成长变化的每一个过程,引领并督促家长给予幼儿更多的陪伴,并养成日志记录的习惯。同时,鼓励家长将收集的幼儿在家表现良好的照片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共同分享,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使幼儿逐步建立积极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其次是积极开展亲子活动。积极开展亲子活动或主题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读一本书、共唱一首歌、共画一幅画、共做一个游戏等。教师利用节日开展“喜欢的朱子文化苑”活动,向家长们发出“和孩子们一起来讲朱熹的故事”的邀请函,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讲述《朱子问天》《小沈郎坐沙画卦》等故事,惟妙惟肖地演绎勤学好问的小朱熹,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勤奋学习、做事认真的道理,更让亲子之间多了快乐、和谐与精彩。其三是坚持线上线下多维互动。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书香家长进校园等线下形式,与家长交流和沟通,共同研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养成的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园宣传栏、微信群、班级网站等线上形式向家长宣传各年龄段幼儿培养目标,形成家园共育默契,形成家园共育教育认识和统一家园共育基本方法,真正达成家园合作共育的效果。

五、强化本土实践的支撑点: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3

 

早期英语教育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及相关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早期英语教育至今仍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人才”随处可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短缺,英语启蒙教师的水平普遍低下,从而导致学生发音不准,自信心不足;英语教材选用不当,盲目地模仿英、美、加等国的英语教材,忽略了非英语国家普遍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错过了大好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的英语教材完全忽略了国际音标的系统学习,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的发音来学习和记忆生词,从而大大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强调分数。在英语试题的设计上,普遍存在客观题居多、主观题偏少的奇怪现象,从而忽略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习与运用脱节。   当前,实施早期英语教育,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优势。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伦内伯格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在儿童的成长发育期间,语言能力起初受大脑的右半球控制,然后逐步从大脑的右半球转移到大脑的左半球,最终形成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即左侧化)。大脑的左侧化过程发生在2岁~12岁之间,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快,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一时期,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事倍功半或终身难以弥补。可见,少年儿童在语言的习得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生理优势,而这种生理优势正是少儿在获取语言信息时有别于成年人的根本原因。   儿童早期英语教育的心理优势,表现在感知和认识事物上与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言语、推理和理解三个方面。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社会化特征,儿童则是以自我为中心。语言的认识过程表现出儿童对新的、复杂的语音信息具有一种忍耐力,这种模糊的忍耐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儿童不为复杂的语言信息所困扰,也不受诸多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束缚。所以,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人际交往能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言语交流上,也不存在诸多顾虑,不怕羞,不怕错,不怕别人嘲笑,心理压力小,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快,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从而给早期英语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心理优势。   学好英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并在语言信息不断刺激的情况下进行。一旦离开了必要的语言环境,儿童就不可能学好语言,尤其是标准、地道的口语。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门外语,中国人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受母语及各地方言的影响,所以很难学到正宗的英语口语,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便不足为奇了。早期英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研制能为儿童提供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的声像教材。目前,我国的英语声像教材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儿童学习英语的语境问题,为儿童早期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方面对早期英语教育给予充分关注,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英语教育状况,培养出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通才,我们认为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小学英语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决定英语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加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或培养的目的,旨在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小学英语教师是儿童的英语启蒙教师,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的教学重任。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结构存在极大差异,有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有的是高中毕业生,还有的是初中毕业生。从表面上看,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教师上岗前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但这只是针对普通的考试而已,没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小学英语教师上岗的资格证书考试,从而导致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为此,应让真正合格的英语教师走上教学岗位。⑴要求对在职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重点考核他们对国际音标、语音语调和英语口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出于公平公正起见,建议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来进行。对于发音不好或不准的教师,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班学习,半年后再次参加“人机对话”考核。对于培训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应要求他们离开小学英语教师这一岗位。⑵对于有志于加入小学英语教师行列的在校大学生,学校应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与小学英语教育息息相关的课程。如国际音标、语音语调、英语口语、英语歌曲、教育心理学、课件制作、简笔画设计和道具制作等。要求学生毕业前,务必通过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否则不予录用。⑶制定一套统一的、规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相关的信息全部融入其中,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循、有纲可依。⑷制定一套有关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的量化标准,定期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考核,以敦促他们不断提高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在自身尚未学好国际音标和语音语调的情况下,就去教授别人学习英语,其结果必然是教龄越长,被误导的学生就越多。小学英语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有一颗爱心。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学方法的生动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促进教学效果的优质化。课堂教学的魅力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会对学生是否喜欢英语课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小学英语的课堂质量和学生现在、今后乃至终生的英语水平。为了避免学生成为英语教学的旁观者,小学英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专门制定来帮助学生记录英语语音的一种符号系统,国际音标与小学英语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国际音标,小学英语教育很难开展;没有国际音标,小学生所学到的很多生词的发音都得从教师那里“进口”;没有国际音标,学生自学英语将成为一句空话。小学阶段(6岁~12岁)是儿童语言能力急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强,词汇增长速度快,在言语的交流上不存在诸多顾虑,不怕别人嘲笑,心理压力小。所以,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快,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从而给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条件。然而,只有内在的条件还不够,外部条件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应尽早教会学生国际音标和英语字母的组合读音,以提高学生认知生词和记忆生词的能力。国际音标对初学者而言并非遥不可及,一般情况下初学者仅需16个小时便可以学会国际音标,24个小时内即可将其牢牢记住。对于那些从未接受过英语启蒙教育的有识之士,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学好国际音标,目前年龄在5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如此。今天,我国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英语教材中,均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所以学生学习英语时每一个生词的读音都得依赖教师传授。英语启蒙教育又偏偏是从记忆生词开始的,不懂得发音或发音不准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困扰,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好英语成为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从汉英词汇的记忆特点来看,汉字是通过偏旁或笔画记入人的大脑,也是通过偏旁或笔画从大脑中反映出来。英语单词则完全靠读音记入人的大脑,也是靠读音从大脑中反映出来。如果没有拼音作为指导,汉字对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学生无法朗读和记忆英语生词。可见,国际音标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远胜于汉语拼音。假如小学英语教师在学生的英语启蒙教育阶段就教会国际音标,那么他们就能独立地处理各种英语生词的发音,从而走上自学英语的道路。国际音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好国际音标,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英语生词的正确发音,从而免受母语和方言的影响,为以后的口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通过音标来记忆英语生词,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学生通过音标来获取语感,模仿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自学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从而不必担心说出来的英语会惹人嘲笑;学生将告别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从此迈上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学好国际音标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建议尽快将国际音标教学列入小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并以声像教材的形式向全国推广。#p#分页标题#e#   声像教材是一种集声音、图像、语境、讲解和答案于一体的英语教材,其最大优点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进行反复学习。与现有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声像教材能给学生提供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和活泼、有趣的动态画面,从而使学生完全融入英语世界之中,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声像教材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言语学习氛围。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缺少会话环境,母语的阻力大,英语学习的效率很低。声像教材对教师的英语素质要求不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声像教材的形式来敦促学生自学,英语教师的发音不准或不好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声像教材能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声像教材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和传奇的故事情节,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紧紧地吸住,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初级英语,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开了便利之门。凡是参加过英语声像教材培训的学生,其语音语调、词汇量以及英语口语水平,均远胜于未参加过培训学习的学生。教师普遍反映这些孩子的英语素质好,喜欢用英语发言或回答问题。总之,声像教材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早期英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能直接地模仿声像教材中的各种语音语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普遍缺乏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所带来的诸多不足和缺陷。具有标准而地道的语音语调的学生,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高,乐意跟外国朋友、同学或老师进行英语交谈;发音不好或不准的学生则相反,总是害怕遭人嘲笑。可见,在早期英语教学中,声像教材不仅能解决语境不好的问题,而且能让语音、语调不准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得到自我完善。因此,建议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全部改为英语声像教材。   综上所述,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国际音标和小学英语教师着手,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和教师结构。在设计小学英语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语言的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交际性等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将讲解、模仿、游戏和练习四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改变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材几乎都是模仿英、美、加等国的英语教材的状况。上述国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而我国是以汉语为母语,采用外国教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学生在语音、语调和语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所以,尽快研发一套符合国情的英语声像教材,是我国早期英语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4

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攀升,中国对教育的重视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幼儿园教育则是作为启蒙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通过与国外优秀的幼儿园教育成功经验对比,人们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幼儿园的教学与发展水平。本文结合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来对幼儿教师职业准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目前的幼儿启蒙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

一、引言

幼儿教育作为职业的保育、教育工作人员,不仅负担着幼儿日常的起居生活,还要担负起幼儿早期启蒙教育的重任。所以说幼儿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及文化修养外,还需要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但由于中国的幼儿教师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对此加以要求。而对于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认证要求,还需要参照《教师资格条例》等国家文件。而具体的教育水平及素质每个省份还存在不同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了个别私立幼儿园教师水平较低、素质良莠不齐的居民。通过对国外先进幼儿教师准入标准的研究,人们提出四项指标,分别为:学历指标、职业道德指标、专业认知水平及实践操作经验。

二、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指标及标准

第一,幼儿园教师的准入的基本要求。对于幼儿园教师,主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基本要求的考核:首先要一切以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为出发点。幼儿园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灌输给学生数学、识字的机构,它由于处于幼儿的启蒙阶段所以更要从幼儿心灵所需的特点来出发,通过尊重幼儿的心理需求、保证幼儿权利出发,一切以孩子们的需要为目标,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来遵守幼儿成长规律,进行早教及保教工作;其中,师德为本。幼儿园教师的招募工作,必须要选拔那些真心热爱幼儿学前教育、具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他们不仅要具备爱心、热心、耐心,还需要在专业上履行教师应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通过对幼儿人格的引导建立,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有以此为标准,才能真正的做到一名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养料的启蒙导师和引导者;另外幼儿教师职业准入要将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重点考核项目。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将学校中所学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经验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对保教能力的实践来对幼儿进行专项教育,以遵循幼儿成长进度及规律来提升保教专业能力。坚持走改革、思考、改进、在改革的路线,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幼儿专业教学水平;其次以终身学习为幼儿园教师的选拔标准。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仅仅可以保证人们招收到基础及现阶段专业水平较好的教师力量。但从长远上看,幼儿园教育更需要那些能够不断通过自我学习来提升自身能力及教学水平的幼儿教师,幼儿园教育并非一劳永逸的专业,它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国内外先进的学前教育案例及改革创新手段,来取长补短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优化提升,通过对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来进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指标及标准。中国目前的国民教育主要将学历划分为:小学、中学(包括括初中、高中、职业高中等)、大专、本科及以上。而在中国现行的教师法中,则针对幼儿园教师资格明确必须具备幼儿师范专业以上学历,方可授课,而对于不符合这条的教师,则需要在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通过资格认证后,方可从业。由此可见,中国对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是非常低的,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则是需要本科学士,方可上岗。而在日本,更是有不到四百家的大学专门提供幼儿教师从业教育,而且在日本他们主要采取学历与学分相结合的教育体制,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幼儿园启蒙教育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提升了幼教从业教师的基本素质。第三,幼儿教师的职业操守及认知水平。除了学历以外,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情感及专业认知也直接影响到一群幼儿能否茁壮成长。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必须通过不断进修来完成自我完善,而这种完善则是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操守及认知水平等综合能力进行了必要提升。幼儿教师在拥有渊博的文化修养外,还需要担负着为幼儿学生起到身先力行的榜样作用积极全面教育工作。这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培养,更多的是涉及社会、语言、体能、协调等多种学科领域,只有幼儿教师拥有了这些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认知及修养得到保障。而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很多刚入学的小朋友在家很乖巧,但上了几天幼儿园家长便发现孩子变得爱骂人了,而且脾气暴躁。经过调查得知,原来是由于个别的私立幼儿园在对教师选拔标准有限,所以招聘来了一些个人素质较差的教师,而正是这些教师无意中的言语,对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样的幼儿园谈不上是幼儿早教的乐园,相反它是会影响学生一生言行的泥潭。

三、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在实践工作中,除了上述思想指标外,人们将幼儿教师准入能力,概括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引导能力。游戏精神是现阶段中国对幼儿进行知识蒙及认知的根本途径之一,所以说能否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必要支持及引导,也是考核一名教师是否胜任幼儿园工作的重点。而这种学中玩、玩中学的游戏精神则需要很强的创造力,需要让学生们在兴趣的牵引下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一种轻松而愉悦的过程。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会通过游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引导孩子们健康、全面发展。首先,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幼儿园教育活动并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过程,它需要有目标、有计划进行。幼儿园教师则作为设计者、引导者,自身必须有过硬的组织、实践水平。目前,个别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非常严重,这种现象貌似学生会在上小学的初期,有很多先人一步的优越感,但长期以往则会逐渐展露出各种不足。特别显著的一点,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最终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足,个人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所以,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选拔的时候,必须将此能力作为衡量标准之一,才能够筛选出具有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优秀教师;再次,对幼儿给予鼓励与评价、甚至批评的能力。鼓励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对幼儿都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手段,人们的内心通过恰当的激励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对实现既定目标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而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通过正确的表扬方式和奖励,将会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明显效果。不过要注意,有时候过分的鼓励会适得其反,产生负面作用。这时候,教师就必须通过对美艺绝名学生的内心性格进行分析,才会把握好尺度。所以说,适当的鼓励与批评也是人们幼儿教师职业准入的基本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除了对四大指标的考核外,对与教师的个人能力也要有相应的考核,而入职前的教育则是十分有必要进行推广。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实际出发,突出现阶段的教育重点,有的放矢的对幼儿教师进行入职培养。与此同时,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人员进行二次筛查,优化教育管理,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及专业管理者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真正的做到人尽其才。相信,每一所幼儿园都严格按照标准去选拔教师,那么中国的幼儿启蒙教育水平很快就会赶超发达国家,真正的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作者:李海先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周丽娜.幼儿园教师管理技巧及教育艺术[J].北京:教育创新,2013(7).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引言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要。国内外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不仅能够启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英语语音语感,还能够对幼儿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启蒙,丰富幼儿的知识范围和文化观念,从而为幼儿的后继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幼儿园为了适应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设幼儿英语教育,但是,在实践中部分幼儿园不重视语言学习的环境建设,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趋向小学化,家长将应试教育的压力传递给了教师。幼儿园教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减少活动或者游戏,只追求分数,使幼儿无法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遏制了幼儿学习英语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不能达成学习英语的效果。有学者指出,语言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整体实施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英语教育即幼儿园英语启蒙教育,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主要是通过启蒙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幼儿营造一定的英语环境[1],使幼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产生兴趣,形成一定的语音语感,启蒙幼儿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同,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和活动,根据培养计划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在幼儿英语教育中,需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则:第一,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幼儿园在制定英语教学计划时,应当依据幼儿英语信息输入—认知加工—输出的英语学习规律,在创设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时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因素[2],在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教师对幼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第二,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定位准确。幼儿园开设的英语课程是第二语言,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一切英语教育活动需要围绕幼儿展开,使幼儿的各项能力在英语活动中得到发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二、幼儿园英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英语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

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少幼儿园开展幼儿英语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事实上,有些幼儿园的园长或是教师认为幼儿园英语教育处于从属地位,幼儿学习英语用处不大,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认真备课、设计课堂游戏和活动,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使学生对英语丧失兴趣。另一方面有些幼儿园是为了打响牌子,吸引幼儿,以获取经济效益。这类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单纯地采用讲授法,让孩子记单词和句子,以学生掌握单词和句子的数量作为宣传的噱头。另外,有些教师认为布置的记忆和阅读任务,所有的幼儿都应该掌握,忽视幼儿的差异性,使幼儿对英语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强调主体性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主要内容,一旦忽视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因此,幼儿英语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将会直接影响着这些幼儿园进行英语教育的初衷,从长远来看,对幼儿未来的英语学习非常不利。

2.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从软件方面来说,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学历整体偏低,很多英语教师并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大专生或者本科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职前培训,教师的英语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足;教师教龄相对较短,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女性,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对于幼儿的性格养成和全面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虽然大部分教师参加过业余培训或职前半脱产培训,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对教师进行过任职前以及任职后脱产的专业培训。部分幼儿园邀请幼教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或者邀请英语专家来园进行授课,这样的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培训频率不高,因此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效果甚微,教师难以形成连贯性的学习,无法从整体上提升英语水平,无法更好地为幼儿提供系统的英语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3.幼儿园英语教育教材体系不完善

目前,幼儿园英语教育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种类繁多,幼儿园选用《迪士尼英语》《朗文少儿英语》《动感英语》《清华幼儿英语》《洪恩幼儿英语》等教材,部分教材过于简单,并未充分关注幼儿学习语言的潜力,有些教材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枯燥,无法引起幼儿兴趣。在这样鱼龙混杂的教材环境中,难以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有些幼儿园使用美国原版教材,如《用美国幼儿园教材学英语》,但是这套教材是否适合中国的幼儿以及对中国幼儿的英语长远发展是否有利并未可知。部分幼儿园以教材为依据,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整改和优化,教学过程过于随机性,没有形成固定的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计划。

4.幼儿园硬件设施配套不足

由于幼儿园无法满足英语教育的相关设施条件,英语环境创设简单,只有少部分幼儿园在楼道的墙面上涂一些英语字母。虽然个别幼儿园设立专门的英语角,但也仅仅张贴一些带有英文的水果、小动物等图画,英语学习环境创设严重不足。幼儿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氛围,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提不起来,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园教师的幼儿英语教育理念无法实施,英语语言环境创设不足会使幼儿英语教育的进程减慢,严重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家园合作学习英语效果不佳

目前的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强调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家长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不同孩子的智力水平也不同,如果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进行配合练习,单独辅导,则幼儿学习英语的效果会更好。家园合作也是考察幼儿园英语教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方面。然而,有些家长反映配合幼儿园英语教育困难,也有家长表示无法进行流利的日常对话,还有些家长甚至没有学过英语,无法用英语与孩子进行交流和谈话。

三、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1.实施目标未准确定位

针对幼儿园英语教育中价值观念偏差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幼儿园对于实施目标未进行准确定位。国内学者认为应该将幼儿早期英语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英语活动的主动性。(2)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英语发音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敏感性,提高使用语言交流的积极性。(3)通过英语活动促进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发展[3]。幼儿园在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时,没有将这三个方面的定位落到实处,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幼儿年龄小,不能主动参与英语活动,教师忽视了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和引导;英语的环境创设不足,幼儿受母语———汉语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喜欢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提供的情景存在严重的问题幼儿学习不能连贯进行,长时间单调无趣的活动幼儿不能连续进行;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使用英语礼貌用语能力较弱,教师组织的谈话活动内容不丰富,范围不广泛,也导致活动无法促进幼儿英语能力的发展。

2.幼儿英语专业师资欠缺

幼儿英语专业师资是指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知识,精通幼儿英语教学理论且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素质的专业人士[3]。由于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幼儿园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大部分去往小学和初中任教,大部分幼儿园的英语教师都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大专生或者是兼职英语教师。另外,幼儿园对于教师水平不够重视,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提高英语水平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大学时的英语课程学习或者是通过一些短期的、速成英语培训机构的学习。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有限,在英语教学中不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而且,幼儿英语教师对于幼儿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掌握灵活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不够严谨。另外,在输入语言的过程中,常常机械练习和重复,没有考虑到幼儿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

3.教材和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各个幼儿园在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都会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私立幼儿园选择的教材包含很多的儿歌,这种教材虽然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但是严重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对于幼儿学习英语意义不大。还有一些幼儿园选择的教材过于简单、单调,反复练习和记忆日常的、简单的单词和对话是幼儿英语学习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语言的巨大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另外,同一所幼儿园为不同年级的幼儿选择的教材不同,因此,教材选择的不一致性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效果也产生了差异。由于幼儿园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将英语学习整合进去,导致幼儿园英语课程分散,不成体系。

4.幼儿园资金紧缺,投入不够

幼儿园硬件设施配套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一些乡镇幼儿园或者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园资金紧缺,没有为幼儿设置专门的英语活动区(角),购置激发幼儿语言发展的玩具。另一方面是一些幼儿园领导对幼儿英语教育的观念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幼儿学习英语没什么用处,在幼儿英语教育中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

5.家庭英语语言环境欠佳

父母在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家长能够辅导孩子练习巩固,则幼儿的英语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现在的父母多数工作繁忙,几乎没有时间辅导孩子;要么就是英语水平不高,辅导不了幼儿。另外不少家长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老人们几乎无法用英语与孩子对话。因而,在家庭英语语言环境严重不佳的情况下,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英语无法及时巩固,英语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幼儿园教育发展迅猛,幼儿园英语教育成为诸多教育者研究的课题。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的幼儿园英语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学习英语从小做起,为幼儿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雯雯.大连市幼儿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2):120—122.

[2]马莉.浅谈幼儿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6):56—57.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6

【关键词】供给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

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二者形成一对相互存在的关系体,如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教育对劳动力的产出性供给与产业结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需求的程度又源于教育资源的布局状况。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须调整,人才的供给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教育结构分布的不均衡性。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长期以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一直处于劣势,吸引力明显不足,形成了中国职业准备教育之“两只脚”(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态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失效供给源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偏低,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乃是其生源供给存在严重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供给侧的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生源的供给视域,进而探究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问题。

一、职业教育生源供给的失范与问题探源

将供需均衡的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可以解释生源供需的矛盾问题。就职业教育生源的供需而言,需求方为职业院校,主要供给方为普通中小学,衔接桥为沟通二者的招考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生源存在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出现严重的结构性供需失范,基础教育供给的生源类型和质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真正需求。

(一)需求方:职业教育难以提振吸纳的“二流”生源

就生源的需求而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职业教育的生源应该是技能见长者,他们应该具有动手操作的技能潜质和对技能岗位的憧憬向往。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学术研究不感兴趣者就是技能见长者,而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从普通基础教育获取的生源恰恰是这类学生,他们被认为是普通教育的“学业失败者”或者被称为“二流”生源。而事实上,这些“二流”生源并不能完全胜任职业教育的学习生活。有调查显示,在所抽取的样本中有39.1%的职业院校学生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他们“上课总是睡觉,作业抄袭、找人代做或干脆不做”[1];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整体一般,样本得分均值只有3.14,在“有点符合”与“基本符合”之间,偏向于“有点符合”,知识获得和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得分均值仅为3.04[2];高职学生厌学情况尤其是消极学习情绪维度显著高于本科生[3]。可见,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并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学习,他们是学业失败者同时也并不是技能擅长者。值得反思的是,“学业失败”“学习力差”恰恰是阻碍这些学生技能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在生源素养的要求方面不仅仅追求技能见长,同样需要他们拥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衔接桥:招考机制的普教化遮蔽技能潜质的辨识

随着近年生源基数的总体减少,高职教育面临严峻的招生形势,生源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生源数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对生源质量没有太多的奢求,“二流”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尽管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手职业院校探索多元的招生机制,如单独招生、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高职、中本贯通等,旨在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但仍难以辨识学生的技能潜质,致使职业院校招录的多数学生还是“学业失败者”。首先,目前职业教育招生的主流方式仍是普通高考和中考的选拔招生,这些考试形式的初衷是为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遴选优质的学业见长者。在教育资源短缺时期,这些“学业考试”的失败者如果想继续高一阶段的学习,通常会采取“留级复读”的形式,以便来年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进入普通高校或高中。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到来,高职、中职学校的规模蓬勃增长,以致部分地方的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甚至大于基础教育毕业生的数量,使得与普通教育竞争处于劣势的职业院校吸纳的生源更是末流的“学业考试失败者”。其次,作为传统学术考试背景下延伸出来的注册入学,更使得职业教育雪上加霜。例如,山东省高职教育的注册入学是在学生没有被高考统招批次录取的情况下,为低分考生及落榜生提供的一种“兜底”机制,但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补录招生计划的一种弥补性招生政策[4]。这种招生形式在执行的过程中过于简单,仅仅通过考生申请、院校审核、考生确认三个线上阶段,二三天内就可以确定录取名单,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技能潜质考查。最后,为缓解生源竞争的压力,招收一些相对优质的学生,近年一些省份为高职院校搭建了提前单独自主招生的平台。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江苏省对学生的测试形式主要还是限于语数外三门文化课程的考查,且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除了对享受免文化课程测试的考生要求“必须进行技能考核或面试”外,对其他考生只是建议招生学校“可”组织技能考核或面试[5],并没有提出强迫性要求。因此,这种单独自主招生机制还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取向”,并没有严肃把握“技能考查”的机会。

(三)供给方:基础教育的学术化压抑潜在生源的萌生

从生源供给的视角,职业教育的供给方主要为普通中小学。尽管高职院校的供给者包括中职学校,中高职院校的供给者也包含各种类型的社会人员,但是这两类学生群体还是源于普通中小学。职业教育的供给倾向既受到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基础教育在供给职业教育优质生源方面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长期以来,普通基础教育一直在应试教育、压抑个性等方面饱受诟病,较少学生技能潜质、供给职业教育成长等相关问题,关注激发职业教育生源供给的反思更不多见。事实上,应试教育在扼杀学生个性的过程中,也在压抑学生未来的多元发展可能性,违背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发展规律,更多的是按单维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没有考虑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更没有顾及部分技能见长者的成长需要。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基础教育无论在课程实践还是教学评价中似乎都在为学生未来能进入普通的高中或本科在努力,功利味浓厚,缺失对部分有技能潜质的学生的谆谆诱导。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科学课程等旨在开发技能潜质的国家课程,但在很多中小学这些课程的开设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设施薄弱,更不具备开设这些课程的条件。对这些课程的不重视,致使本该具有的技能启蒙课堂经常被常规的知识型课程所占据。另一方面,中小学的教学评价更多地以“学术指挥棒”为导向,对认知能力、知识记忆等素养的考核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对动手操作潜能的考查和识别。尽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新的三维课程目标强化了对学生过程性、审美、兴趣、动作技能等素养的考核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太多的对“技能”的早期辨识性考查。学术化倾向严重的基础教育实践为普通高等教育输送了“智力超群”的“优秀生”,却埋没了潜在“技能优越生”的美好未来,使他们在丧失自信中成为“学业考试的失败者”,进而在进入职业院校后由于薄弱的知识基础很难助推技能的增长。

二、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的合理性审视

(一)职业教育生存的现实选择

由于职业教育招考机制普教化的选拔倾向以及供给方在早期培养中对潜在生源的学术化压抑,使得职业院校无法获得潜在的技术技能型生源,致使在后期的培养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无法为劳动力市场供给优质的技术技能型劳动力。可见,在高技能人才需求强烈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先天不足的职业教育很难在与普通教育的竞争中获得相对优越的位置,进而陷入马太效应。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责任,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必须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6]。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在危机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而破解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就是需要有优质的生源提供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在提升职业教育层次上找出路,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基础,在巩固和提升中职和高等专科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的基础上发挥其特有的市场价值。国际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要确保职业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处或入口处寻求突破,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意涵之蕴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20世纪80-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不同的智能类型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他进一步指出,尽管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的组合,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种类可能不同,如水手、雕刻家、画家等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间智能,手工艺大师则表现出高度发达的身体运动智能[7]。手工艺大师、画家、雕刻家等角色正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代表,表明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定优势智能。对于教育改革,加德纳建议学校应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要在开发多种智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使其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具有竞争力[8]。因此,基础教育就有充分的理由帮助每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做好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于有技能特长与潜质的儿童,基础教育应该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培养对技术技能操作的兴趣,引导他们对未来职业教育的憧憬和技术技能型岗位的向往。同时,加德纳还反对学校教育以“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作为选拔人才的铁定标准,认为这种教育评价模式具有“西方主义”“测试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偏见,严重危害社会的进步。这些偏见性评价模式是精英化测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被过滤掉的学生注定也不适合职业教育。因此,基础教育的早期培育是关键,教育的选拔机制是重要平台。当然,加德纳也指出,他并不鼓励过早地确定或决断一个儿童的发展方向,而是通过对儿童智能特长的早期鉴定,帮助确定他可能将从哪一种经历中受益[9],以便更好地加以引导。

(三)劳作学校模式的国际经验

20世纪初期,为培养德意志联邦的“有用的国家公民”,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Kerschen-steiner)提出了劳作学校思想,并进行了具体实践。劳作学校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国家伦理品性的国民学校,它具有三重任务:第一是帮助每个受教育者选择一种职业教育,并尽其所能做好这项职业;第二是养成个体面向职业的伦理化品格;第三也是最高任务就是在前两种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现有国家集团的伦理化发展[10]。因此,劳作学校与普通的基础学校具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后者是一种普及教育。这种劳作学校思想在我国现处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的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教育的普及化不仅仅在于提高一国国民的综合素养,还应该给予公民更多的伦理关照,帮助他们找到更加合适自身的职业兴趣,进而提高其为国家贡献的质量。凯兴斯泰纳这种劳作学校教育思想尽管是包容各种职业的广义职业教育理念,但是对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前置或者说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这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方面,劳作学校的实践场域是普通基础教育,它不是直接面向职业的就业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这种预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劳动过程、劳动工具、劳动器械等特定职业领域所需的素材,而在于培养公正的劳动方法、严谨的劳动习惯和真正的劳动热情[11]。另一方面,凯兴斯泰纳无论在理论描绘或实践操作中,涉及的很多职业或演习性操作都类属于手工劳动,并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了螺旋上升的阶梯式课程。因此,技术技能型人才或者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无论在实践形式还是在教育内容方面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国际经验。

三、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的有效路径

为响应国家战略性发展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长远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12],通过不同方式促进普职教育融通。因此,为破解基础教育对职业教育生源供给的症结,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劳作学校的思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职业教育和普通基础教育的各自优势,寻求职业教育生源早期培育的有效路径,从供给侧结构性视角解决职业教育生源供需不均衡问题。

(一)基础教育助力培养:开启学生技能潜质

基础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生源的主要供给方,对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学生主体即存在于普通的中小学,他们未来是进入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基础教育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1.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体,开展多元技能初训。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内容涉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这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一个主要载体,具有“劳作学校”的教育意蕴。因此,广大中小学应充分利用这样一门国家课程,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开启学生对动手能力的潜在兴趣和智慧。2.以普通学术课程为翼,渗透技能启蒙教育。尽管与综合实践活动不同,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等综合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识教育,旨在实现人文、社科、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为个体成长为一个良善的公民做准备,但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仍是这些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因此,为实现对职业教育生源的早期培育,通过综合课程进行技能启蒙教育的渗透不失为一种良策。以小学语文技能启蒙教育为例,主要有三种路径。第一,立足教材,深度挖掘职业启蒙素材。第二,践行教学,模拟职业体验。第三,拓展资源,激发职业感受。通过有意识的启蒙教育,可以在儿童内心中埋下工匠的种子,激发有兴趣者通过不断努力达到理想的职业彼岸。

(二)职业教育主动出击:吸引潜在职教生源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生源的需求方,要想在后续的发展中保持永久的活力,保证高质量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主动出击,与普通中小学协同合作,助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吸引更多优质的潜在职教生源。1.走出去,在中小学植入职业课程资源。由于先天的不足,普通中小学根本无法满足职业课程开设与实施的需要,更不能单方面完成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启蒙任务。为此,职业院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参与职业课程的设计与人才的培养。其中路径之一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将职业课程送到中小学的课堂中。这些职业课程由职业学校教师和初高中教师共同设计、实施与评价,这种特需型课程遵循宽基础、实用性和个性化原则,课程内容做到适度拓宽初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传授职业技术知识相结合,教学方式以项目教学为驱动,彰显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直观的职业体验、形象的学习效果可以激发对技术技能型岗位感兴趣的学生的潜质,增强他们对职业院校的向往,为优质生源的输送奠定基础。2.请进来,为中小学提供优越平台资源。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另一路径,则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校内的资源,将中小学生请进校园,让他们亲身感受职业校园文化,进而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综合起来,主要有校园文化宣传、职业活动体验、课程合作三种方式。首先,在校园文化宣传方面,以每年举行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为契机,组织中小学生通过参观校史馆、聆听优秀学生事迹、欣赏教学成果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职业教育,破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其次,就职业活动体验而言,既可以利用职业活动周为学生开放各种实训室,让学生参与简易职业活动的模拟,激发他们对特定专业岗位的兴趣;也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中小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体验机会。最后,课程的合作是职业学校参与普通中学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教育的重要路径,当中学实训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时候,职业学校将为“特需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场地,实现对职业课程的有机衔接,进而增强职业学校对普通中学生的吸引力。

(三)招考机制配套改革:甄选优质职教生源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7

【关键词】钢琴教学启蒙;传统钢琴教学法;应用钢琴教学法;识谱教学法

一、传统钢琴启蒙教学法与应用

钢琴启蒙教学法传统钢琴启蒙教学法以西方音乐作品弹奏为脉络,在培养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与诠释上,在强化钢琴演奏技术和音色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严谨性和规范性[1]。传统钢琴教学法从钢琴启蒙阶段就强调演奏技巧、音色训练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严谨性、专业性,更适合专业人才的培养[4]。在教材选用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约翰•汤姆森简易钢琴教程》为启蒙教材的钢琴教学法,书中涵盖多种音乐技巧与音乐理论知识,通过“1对1”的上课形式,学生自主模仿教师的弹奏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识谱与弹奏方法的练习,通过大量重复性的弹奏,逐步提升演奏技巧。应用钢琴启蒙教学法是星海音乐学院辛笛教授针对目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着钢琴教育面向大众的教育宗旨”提出的符合当今中国钢琴教育现状的新型教育理念。应用钢琴教学法提出以学生的钢琴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钢琴伴奏,钢琴弹唱,钢琴即兴创作等应用能力的培养[5][6]。强调钢琴启蒙教学应以儿童兴趣培养为教学目标,通过儿歌弹奏导入教学,把钢琴伴奏,钢琴弹唱以及乐理、和声伴奏等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弹儿歌,学伴奏》是由星海音乐学院辛笛教授创编的应用钢琴启蒙教材,教材中有大量的中国儿歌和自编小曲,左手是固定位置的和弦弹奏,右手是简单的单音,曲目简单容易上手,易于儿童成就感的产生和兴趣的培养。

二、传统钢琴教学法和应用钢琴教学法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优劣势

(一)教学形式对比

传统钢琴教学法通常采用1对1的专业授课模式,以培养专业的钢琴弹奏者为目的,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传统钢琴教学法选曲多为外国古典作品,不利于中国儿童的理解,“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结构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更缺乏对儿童即兴伴奏,弹唱歌曲,歌曲创编等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儿童在学习中通过大量重复性练习来获得弹奏技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应用钢琴教学法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大众性的特质,儿童学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容易产生成就感,伴奏声部规律性比较强,更利于开展钢琴集体课教学,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启蒙阶段易于提高儿童学琴兴趣[7][8]。

(二)识谱启蒙对比

识谱是钢琴启蒙最大的难点。能否快速准确地识谱,是钢琴能否学好的基础。很多儿童学琴不能坚持的主要原因,都是由识谱慢导致的信心不足所致。传统钢琴教学法启蒙阶段的识谱,是从钢琴中间的小字一组的“中央C”开始,逐步向两端小字组和小字2组两个八度扩张。教师通常通过教授儿童数五线谱中间和线的方式,来找到钢琴上对应的键。这种识谱方式看似合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不适合儿童启蒙识谱的教学,特别是识谱初始,同一个音“中央c”既出现在高音谱号上,也出现在低音谱号上,很容易让学龄较小的儿童出现混淆。应用钢琴启蒙阶段的识谱是从小字2组的do开始的,这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儿童在初学“中央c”时左右手混淆的困惑,但是在识谱方面,依然采用五线谱,线与间数数的方式在钢琴上获得想要的音,这与传统钢琴启蒙识谱方式如出一辙。此外在应用钢琴启蒙教材《弹钢琴学儿歌》中的指法标记和要弹的音一致性比较高,且左手弹奏简单的重复性很强,实际教学中出现很多孩子不看谱而看指法练琴的偷懒现象,一旦换了没有指法标记的稍微复杂的乐曲,孩子识谱慢的问题依然会显露出来。

(三)教材对比

常见的传统钢琴教育启蒙教材《约翰.汤姆森》《拜厄》《哈农》等简易钢琴教程,兼顾了儿童坐姿、手型的规范性训练,但是每首乐曲中的基本乐理知识点分布比较凌乱分散,缺少相对完整的乐理知识系统,学生的注意力多是放在运用五线谱数线间的方式找键上,无暇顾及音乐连接和乐句起伏。应用钢琴启蒙教材《弹儿歌,学伴奏》虽然具有简单易上手的优势,但其缺陷在于伴奏模式单调,音乐性不突出,儿童在启蒙阶段容易依赖于指法标记记谱,对儿童乐曲的音乐处理与感受的训练,相对于传统钢琴教育略显不足。由此可见,传统钢琴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儿童对乐句、音色上的把控和弹奏技巧训练上面,而在应用钢琴教学中,更侧重培养儿童即兴编配与弹奏弹唱能力,但对精细化音色控制方面要求甚少。两种教学法各有优劣势,在对两种教学法选择的态度上,需要二者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钢琴教学和“应用”钢琴教学两者选择性地统一结合起来,才能探索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钢琴启蒙教学法。

三、传统与应用并行式钢琴启蒙教学法

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是儿童整个钢琴弹奏生涯的根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旦儿童在钢琴启蒙教育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如何实现传统钢琴教学与应用钢琴教学元素的叠加,汲取两种钢琴教学法的优势,达到提高儿童的钢琴技巧的同时注重儿童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效果[9-10]。笔者将从识谱启蒙、教学形式、教材选用等方面进行如下阐述:

(一)识谱启蒙教学

从儿童思维的特点来看,年龄较小的儿童,其逻辑思维并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应用钢琴教学法中,通过数五线谱的间线的方式对应钢琴找键,大大降低儿童的识谱效率。相反,在学龄前阶段的儿童的记忆性思维是最发达的阶段,通过直接记住五线谱中的音符和钢琴上对应的位置来弹奏轻松得多,这正如,直接让孩子记住没有联系的26个英文字母一样,虽然他们还没真正明白这些字母的真正含义,却能很好地记住它们。例如,指出一个音,孩子会马上报出高音谱号第一线小字一组e,并让孩子在大声念谱的同时弹奏出来。

(二)音乐启蒙教学形式

钢琴教育传统课堂形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单向讲授,课堂多采用问答式教学,上课形式枯燥且单调,如果做些许改变,按照年龄段把儿童划分为4-5人不等的小组,进行小组授课与“一对一”个别课相结合的教授模式,使应用钢琴教学具有的趣味性、渐进性与“一对一”授课中对音色技巧等要求融为一体,弥补两种教学法的不足。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让儿童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知识难点,有利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释放儿童心理压力,培养儿童开朗型性格。

(三)教材选用和启蒙课堂方式

“传统+应用”钢琴启蒙教学可把辛笛教授编著的《弹儿歌学伴奏》等教材,作为传统钢琴教材《汤普森》《拜厄》的启蒙补充教材,以此加强对儿童的识谱能力、听力、伴奏弹唱及视奏等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弹儿歌学伴奏》教材简单易懂,重点突出,易于使儿童获得成就感,提高弹琴兴趣。同时,《哈农》和《拜厄》等传统教材的加入,不但能提高儿童弹奏技巧、音色控制的能力,也可以让儿童运用《弹儿歌学伴奏》中的和弦知识,对《拜厄》中的左手弹奏的和弦进行分析,建立早期的和声概念。

(四)授课技巧与教学措施

早期启蒙教育范文8

通过汉语经典传承民族之魂,正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从此意义上讲,该课程也与童蒙教育一样,具有启蒙性质,有别者唯有对象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懵懂稚嫩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用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涵养其品格,恰逢其时;而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则面临各种纷至沓来的诱惑,如何把持自己不被西化的狂潮淹没,尤须开设一批大文科通识课程强势介入高等教育环节,对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启蒙。这既可以调节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文明素质单一西化的倾向,又可以让他们真正恢复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的民族复兴做好最生动坚实的心理铺垫。作为通识启蒙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只有坚持大文科教育理念,以文史哲一体化的语文经典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方向,真正成为一门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高校必修再启蒙通识课程,其存在价值才会不言自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这个昔日曾被妖魔化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汉语学习的一股股热潮,很多地方还建立了孔子学院。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汉语“听说读写”,试图更深地认识“中国速度”,体味汉字这种神秘的象形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文化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交流活动,为了向世界科学地传播民族文化,帮助世界对中华民族建立真实、立体、丰富的知见,我们必须盘点家底、自我认知。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帮助世界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都不能停留于机械的转介说明阶段。活的文化与文字、文学的持久的美密切相关。汉字“法天象地”的创造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神奇的宇宙大美,让我们领略到华夏先人的智慧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本书,一个世界,一座文化的宝库,一个审美的舞台,是一个衔接宇宙先天与人类后天的脐带。从汉字,到汉语言、汉文学、汉文化,这是一个美的链条。只有民族的母语审美能力成熟了,提高了,民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之美,也即是民族化的美的创造才能征服世界,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只有充分民族的,才是充分世界的。在十七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时代,民族作家席勒正是出于德国文化启蒙和统一的紧迫要求,才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本小册子,希望德国人能从独特的民族审美中重拾自信,最终实现民族振兴。五四时代的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德育”。蔡先生的提法当然有待商榷,不过以审美教育代替功利教育,以汉文化之美熏陶学生,指引他们,在高度的物质文化条件下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也只有深入到这个层面去解读、传播华夏文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何以母语审美教育来自我认知、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杭州师范大学的何二元副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自编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以文史哲一体化的“母语审美教育”代替单纯的“语文教育”,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来强化语文训练,在感受汉文学与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感受汉语之美。这与当年胡适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提出的“文学的国语”(审美的国语)的设想是吻合的。简而言之,为实施民族文化复兴战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启蒙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理应纳入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体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母语审美教育,它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时代的雅俗共赏

狄更斯的《双城记》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其实这段话也非常适于当下的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然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已经使得这个时代陷入一种空前的精神危机之中。时代的症候引起了审美趣味的多元化、低俗化,作为审美主要形态之一的文学也趋于商业化与边缘化。面对种种病态的审美趣味和这一系列乱象横陈的文学现象,在这样一个尊重个体人权、强调平等意识和话语独立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以权威的身份令行制止,只能通过长期的经典教学展开“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式的审美熏陶。健康的趣味多一分,病态的趣味便少一分;经典的美熟悉一点,低俗的美便陌生一点。此消彼长,经典的审美教育总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然而,“经典”教育已经陷入了尴尬的处境。拿文史哲来说,随着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青少年们对孔孟老庄等圣贤经典、对荷马、但丁所代表的文学经典大多视若无物,束之高阁,倒是对网络影视、娱乐游戏情有独钟。面对这种现象,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所有通识课程恐怕都应该在教材教法上作出相应的改革。

(一)教材:经典阅读、时尚快读与审美理论导读三者有机结合据母语教育专家何二元副教授研究,语文学科创建于上世纪初,具体标志是1904年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分科教学的起点,国文成为独立学科。在此之前,中国学术是文史哲不分的,如叶圣陶所说,“整个就是一个语文学科”,也就是所谓“大语文”或者“大文科”。分科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分解,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常识等等都成为独立的学科。那么,现在,既然要正本清源,为“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定位,就必须回到“文史哲不分”的那个原点。其实,从这个原点生发出来的汉民族早期的母语美文也都是叩问人生、沉思天道,超越了简单的“为文学”、“为人生”而“文学”,大多是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天问”之作,譬如《庄子》、《老子》等。原点出元典。这些“文史哲不分”的元典既可以让我们领略母语丰富的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我们循着“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汉字长河,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元典字字皆可入门,入文情审美之门,入哲思智慧之门,入民族文明之门,鉴于此,大语教材实应加大元典的选入比例和教学的力度。其次,在当今学科化、专业化已成难逆趋势的背景下,“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早已成为知识界的口头禅,“文学”大众化、审美多元化在适应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之外,也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无中心,无主流,存在即合理”的审美错觉。许多流行的所谓“美学原则”作为现代“自大”症的垃圾副产品,已经背离了真实原则。“美”固然不是真、善,然而,最高、最正的美却离不开真、善。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理应在这个信息泛滥、经典缺失、审美多元的时代,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审美引导。在教材编选时,简要介绍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作品中披沙拣金,选择阅读和分析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纯正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教法: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综合教学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影视充斥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是非利弊,论者多矣,已无解说的必要。不过,单从教学手段而论,教师引导下的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化可以有效打破“一本教材、一套教案、一份多媒体课件包办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立体认知,给学生留下广阔、开放的思考空间,延伸课堂教学于课外。何二元副教授在这方面仍然是开风气之先者,他每堂课必用网络。作为“大学语文终身义工”,他曾免费建立了“大学语文研究”网站。在网站里,示范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从网站里各信息点之间的立体网状链接,到“二元教学”课程实例里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性链接,整个网站给人“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之感,更有如《华严经》“帝网重重”,相互映发之效。如前所述,民族元典与文学经典理应是大语课程必不可少的母语审美与思想圣餐,对其品读决不能成为快餐文化式的饕餮之举。何况,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为这一过程扫清了诸多障碍,提供了各种辅助学习的便利平台。这种便利长一分,对经典的理解便应深入透彻一分,而绝不是采用偷懒的做法:用网络搜索代替记诵吟咏,用相关视频代替文本阅读,拾他人唾余代替独立思考。网络技术只有以其工具性的存在服务于“人”对宇宙人生的直面叩问,才能发挥其价值。网络链接的大量运用,跨文类、跨学科、跨文化等现象在有限时空的频繁并置,大大凸显了知识(视界)之间的丰富联系,也因此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应。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比较教学法,以收振聋发聩、开权显实之效。例如,学习应用文写作,各类公文文种之间因用途不同,在基本格式与写作要领上会体现出一定差异,不过,从制发程序、发收方向上看,许多相近文种又可以归为一类。鉴于此,我们可以把各类公文模板乃至各式古旧公文的影印件排放在一起,开展形象生动的比较教学,这比起单纯概念层面的辨析和机械的特点分析自然要好得多,庶几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何二元副教授为旅游专业学生讲导游词的写作,不仅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与“最佳东方旅游网/旅游频道/精彩讲词”建立超级链接,引导学生在比较借鉴中学习范文的优长,而且特别拈出“杭州西湖导游词”与“浙江金华概况导游词”为例,说明导游词与景点解说词之间略有区别,导游词通常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景点解说词则相对比较静止。这两者说到底俱属应用文范畴,为了告诫学生导游词“不应该如何写”,他还更进一步从反例入手,比较了写景抒情散文和“导游词”等应用文的巨大差异。在《何二元自编讲义》中,从编排体例、章节设置到讲义演绎,我们随处可体会比较教学法的无穷妙用。《讲义》有如导游,时而来往于文学、音乐、绘画、摄影诸域,时而穿梭于雅俗文化之林,时而会心于文论、文本之互证,时而惊异于文学、科学之融通,给我们留下了最逼真、最丰富的“比较教学”样本。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