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范文1

早期教育的规律进行探讨,对超常儿童跟踪,对人类自身的智力发展规律和潜能进行研究应是正常的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种“研究”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在我所知道的一些早期教育方法中,其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很不科学的,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样本不足,二是没有经过广泛的实验和严格的评价价段。对于个别的“天才”儿童进行个体研究和专门的“实验室”培养,即使他在某一个方面有极突出的表现,比如说几岁就会微积分,几岁外语水平达到六级,也不能就肯定地说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成功的。因为你所做出的都是单项的成绩评价而非综合素质的评价,如他的语文程度、社会能力、心理品质、人格发展等等。同时你又如何证明他的长远发展一定优于在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呢。“小时好,大未必好”并非个别现象,现象,大器晚成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即使已经证明了这一切,也不能像袁隆平发现变异水稻植株在培育后进行大面积推广那样去推广神童教育计划。我不是笼统地反对早期教育,我主张对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天分和特长进行扶持和鼓励,问题是如何进行早期教育,我认为有目的的教育或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早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还没有找到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之前,我认为最好的、最可靠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但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惟诚惟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我认为这倒是可取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只有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全面的,均衡的发展,当我们对孩子进行某一方面的过度开发时,必然会抑制或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当然这也只是理念上的推想,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大脑的全部工作机制,至少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是一名最出色的学生,但他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其实早期教育在我国并非什么新鲜的,甚至胎教也古已有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有一节讲胎教和早期教育的文字:“古者,圣王有胎教之地: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接之。孝仁礼仪,早习之矣。”如果颜之推的记述有所本的话,则说明了古代圣王在妇女怀孕三个月也就是在刚发现怀孕不久就开始了胎教,婴儿一出生就请老师进行早期教育。据《巢氏病源》记载:一月名始胚,足厥阴脉养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脉养之;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形形质,子在腹中,随母听闻。欲子端正壮严、贤能,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见贵人,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务和雅,不可见壮貌丑恶人也,如此则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多鄙贱不寿而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不过其胎教之法似乎与现在不同,它只是给孕妇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条件,这和现代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胎儿发育的观点倒是一致的。比较而言,把录音机贴在肚皮上或其他过强过多的干扰信号一定会使胎儿们不胜其烦,说不定一出生就是个火爆脾气。让胎儿安静一点,也许是们最明智的做法。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但是也有人认为教育不是科学,而艺术。我认为概念并不重要,关键是具体的教育实践如何体现科学的精神和适用艺术的手法。事实上,马卡连柯本人的教育方法就是极具艺术性的,同时也处处体现了科学的精神。这是所指的科学当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的精密的科学知识,而应当是教育思想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体现在教育的形式上,应当是自然与和谐的。

早期教育范文2

一、儿童强壮的体格是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的物质载体。

身体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儿童的体质不仅直接影响到游戏活动和智力开发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日后学业与事业的成功,甚至有可以通过遗传基因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长期处于体弱多病、无精打采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坚持正常的生活,怎能享受各种游戏的乐趣,又怎样能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当然,更谈不上开发智力、培养人格了。如果一味地只强调智力开发和识字阅读,很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

二、儿童的抗病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或受到伤害。

儿童的身体非常娇嫩,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我国流行病学的调查说明,我国人口死亡率中,儿童死亡率居前列。这是因为,一方面儿童年龄小,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好奇心强,什么东西都要亲自探索一番、体验一下,都要去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嗅一嗅、尝一尝;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很有限,不可能认识到事物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和估计到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害。

三、儿童期是身体和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一旦有所失误,会贻害终生,将悔之晚矣。

孩子从出生到满1岁,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各种器官和组织迅速发育。以大脑为例,出生时,大脑皮质的沟、回还不明显,神经细胞体积很小,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较短、较少。脑的平均重量约为370克,相当于体重的1/8—1/9,到6个月时,即达700克左右,1岁时达900克左右,成人的脑重约为1500克,相当于体重的1/38~1/40。3岁时,大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纤维变长,分支增多,机能基本成熟。在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最需要充足的营养,氧和活动量。如果儿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身体或大脑发育障碍,甚至畸形,贻误终生。

四、严酷的现实告诫我们,把体育放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首位,非常必要。

(1)1994年编制的《中国儿童状况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0.03‰,大城市为20.86‰,农村为71.08‰,在极为落后的农村(四类县)高达99.69‰。”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儿童在生长发育曲线在6个月以内基本上接近国际参考标准,而后则明显地向下偏移,农村尤为突出。这就说明,我国儿童在6个月以后的体质发育水平明显下降。

(3)少数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营养不良的比率在40%左右,其中城市比农村严重、女孩比男孩严重。儿童缺铁性贫血比率在50%左右。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孩子缺锌。缺铁、缺锌都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

(4)许多地方的调查说明,肥胖儿的比率逐年上升。肥胖儿童中的50—70%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功能下降,成年后极易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预防肥胖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

(5)由于营养不均衡和用眼卫生做得不好,我国城市小学生近视率达20%,最高达32%。

(6)许多调查表明,当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据两大城市对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调查,心理变态率超过50%。患孤独症的儿童,约有50万人,并以每年千分之几的速度增加。打骂体罚儿童,不仅给他们带来皮肉之苦,还会带来精神创伤,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为对于心灵的伤害,远比皮肉的痛苦,更加刻骨铭心,还有什么舔犊之情可言?

把体育放在首位,并非成天都要孩子去搞体育和游戏活动。它的本质涵义是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它不仅要求孩子能成活,保证孩子有强壮的体魄,而且还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聪慧的大脑和健康的心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新近制定的世界保健大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又指出:“如果家长和儿童能重视自我保健,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全世界可望减少1/3儿童疾病的发生。”为此,家长应给孩子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保证孩子有良好、充足的睡眠,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三大功能:有利于生长发育,22点至凌晨1点是生长激素分泌的最高峰,但必须在熟睡后1小时才能进入高峰期;加强新陈代谢过程,有利于消除疲劳;有利于开发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据统计,7岁的小学生,每天少于8小时睡眠者,有60%的人跟不上班,39%的人勉强达到班上平均分数线,没有一个人名列前茅。

美国一位早期教育学家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努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同时,孩子会由于这些情感而患病,影响身体健康。要让孩子寄喜悦于明天,高高兴兴地进入梦乡,抱着喜悦的希望早起。”

早期教育范文3

1998年,布莱尔带领的新工党提出了第一项早期教育干预政策――“确保开端”(Sure Start),并首次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国家战略“国家儿童保育战略”(National Childcare Strategy)。以此为开端至2014年,英国政府换了三届(布莱尔连任两届政府),但对早期教育阶段的重视与干预却一直没有改变。这一长期、持续的政策与英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紧密相关。首先,人口、社会与经济的变化迫使英国政府改变传统的就业与家庭政策。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衰退意味着英国政府需要鼓励更多的妇女就业;而生育率下降、单亲家庭比例增加以及双亲家庭父母共同工作比例的提高意味着需要更具支持性的家庭政策,尤其是有关早期保育的政策,以解放更多女性劳动力和鼓励生育。其次,近二十年的多学科研究不断表明,早期干预对儿童未来就业和社会经济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而言,早期干预更被视为一种低成本高收益预防负面行为与社会后果的策略。最后,2010年的一份关于英国儿童贫困状况的独立报告鲜明地提出,儿童0~5岁阶段的经济与教育状况决定了其以后的贫困程度。由此,“奠基阶段”(Foundation Years)概念被提了出来,并深刻影响了英国早期教育政策。以上三方面因素,特别是解放家庭劳动力、投资儿童以期待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回报成为了英国政府积极持续地干预早期教育阶段的主要动力。这一背景也解释了为什么英国的早期教育政策都同时涉及家庭与就业政策(比如,不断延长母亲和父亲的产假时间与增加灵活性成为多项早期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以及始终关注贫困弱势儿童。

二、英国早期教育体制简介

本文将介绍英国从1998年至2014年的早期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在介绍具体内容之前,有必要先简单梳理英国的早期教育体制与机构,并明确一些重点概念。

1.英国早期教育覆盖范围

英国对早期教育阶段的定义可以等同于学前教育阶段。英国的义务教育始于5岁。所有在9月1日满5岁的儿童都需要接受正规学校(或获得批准的家庭)的教育。长期以来,英国的教育政策已经涵盖了5岁以上儿童的教育。新的早期教育政策则将关注点放在了0~5岁这一阶段,因而与学前教育阶段的概念等同。英国对早期教育阶段的另外一个称谓是“奠基阶段”。

2.英国的保教一体化

由于早期教育涵盖了婴儿(0~2岁)与幼儿(2~4岁)阶段,保育(care)便成为早期教育的重要部分。英国的各项早期教育政策都强调保育与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可以说,保教一体化是英国早期教育政策的特征之一。

3.英国早期教育主要机构

英国的早期教育机构种类繁多,英国国家教育标准局(OFSTED)将各种机构分成五大类:一是儿童保育员(Child minders),在政府注册的个人从业者,照顾一位或多位0岁到18岁之间的儿童;二是家庭组织(Domestic premises providers),在政府注册的家庭活动小组;三是非家庭场所的非政府早期教育机构(Nondomestic premises providers),私立和非营利的早期教育机构以及课外活动团体;四是地方政府举办的早期教育机构,特许学校、自由学校(Local authority-maintained,academies and free schools),地方政府管辖的早期教育中心、保育学校,或者公立小学以及中学里设立的幼儿班;五是私立/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s with nursery provision),包含幼儿班的私立学校。

根据英国最新的督导政策,这五类早期教育提供者/机构都要接受英国政府的质量监督,即定期的督导。在这些机构中除了地方政府管辖的早期教育机构外,其他所有的机构或个人服务都需要由家长付费购买。但是,后面介绍的很多政策都不断努力提升对家庭与儿童的资助范围,资助的经费可以用于以上所有五类机构。

从服务儿童的年龄范围看,公立小学、中学和私立学校的幼儿班一般都是从3岁开始;部分私立学校将幼儿班扩展到招收2岁的儿童。地方政府举办的“确保开端”的儿童中心则可以为0~5岁的儿童提供服务。儿童保育员、家庭组织的活动团体,以及一些非营利和私立的早教机构也可以招收0~5岁的所有儿童,甚至可以招收超过5岁的儿童。(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分类是根据英国教育标准局的督导类别总结的,在每一个类别中还存在更加多样化的机构和服务方式。

三、1998年以来早期教育政策内容

1.国家保育战略和确保开端项目

199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针对英格兰地区的“国家保育战略”(the National Childcare Strategy for England),开始高度重视早期教育阶段。“确保开端项目”(Sure Start Programme)则成为落实这一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1998年提出的“确保开端项目”受到美国的“确保开端”项目的影响,其核心为对处境不利地区的家庭提供早期干预和支持,以确保在这些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不会陷入继续贫困的恶性循环中。需要注意的是,2001年之后,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负面评估的影响而从“确保开端地方项目”改换为新的“确保开端儿童中心”(Sure Start Children’s Centre)。虽然两者在名称上有连续性,但是其不同也非常明显。

2.“每个孩子都重要”绿皮书

2003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每个孩子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绿皮书这一标志性政策文本。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是对2000年2月英格兰8岁女孩维多利亚・科里比亚(Victoria Climbie)受虐致死事件的直接回应。根据英国政府的调查,此事件主要是由于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卫生部门和警方之间联系合作不足导致的。因此,这一新的政策明确提出了跨部门合作的改革目标,并在以后的政策中得以延续。此外,绿皮书明确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五项目标:健康(healthy)、安全(staysafe)、快乐并有所成就(enjoy and achieve)、做出积极贡献(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和达到良好的经济状况(achieve economic well-being)。这五项目标成为以后十几年政策与规划的共同目标。

3.十年保育战略

2004年,即将迎来大选的布莱尔政府又颁布了“父母的选择,孩子的最好开端:儿童保育十年战略”(Choice for Parents,the Best Start for Children:A Ten-year Strategy for Childcare)。这一战略一方面是对“确保开端”的一些负面评价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是将“每个孩子都重要”绿皮书中的目标操作化的过程,规定了国家在2004―2014年的具体计划和目标。另外,重视支持家庭、支持父母实现工作/家庭平衡也是这一战略的重点,而这一侧重也成为以后政策的重点。

基于这一战略,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得以推广并实施,包括“确保开端儿童中心”、早期卓越教育中心(Early Excellence Centres)和社区儿童中心(Neighbourhood Nurseries and Children’s Centres)。

四、“儿童保育十年战略”

1.目标

2004年8月,英国政府颁布了由财政部、教育技能部和工作与养老金部联合出台的“父母的选择、孩子最好的开端: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草案,在历经3个多月的咨询后,进行修改,并最终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新的“儿童保育十年战略”。该政策于2005年4月开始实施。

英国政府在“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第1章第4条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政府工作的重点就是要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最好的人生开端以及父母具有更多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机会。早期教育与家庭和就业政策的紧密联系在这个文本中得以突显。基于这一联系,政策规定了三项实施原则:一是确保每个儿童的生活与发展都有尽可能好的开端;二是根据新的就业需求,确保家长,尤其是母亲能够获得就业机会,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持续进展;三是确保家庭在其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中可以自由选择。

2.具体内容

“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具体如下所述。

一是扩大父母的选择:确保父母能够在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方面具有更多和更加灵活的选择。具体包括:到下一届议会结束之前,实现一年12个月的带薪产假,而第一步是在2007年4月将带薪产假延长至9个月;到下一届议会结束前,确保母亲可以合法地将带薪产假转移给父亲;每一个家庭都能够通过当地社区的儿童中心而获得综合性的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健康、家庭支持、儿童保育和其他与儿童和父母相关的服务,到2008年建立2500个儿童中心,到2010年建立3500个儿童中心。

二是扩大保育服务的覆盖面:确保所有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子女家庭都能够得到支付得起的高质量和灵活的保育服务。具体包括:到2008年为止,确保地方政府履行新的职能,以满足当地家庭的需求;最终实现所有3~4岁的儿童都能享受一年38周,一周20小时的免费高质量保育服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是到2010年为止所有3~4岁儿童实现一年38周,一周15小时的免费保育服务;到2010年为止,所有3~14岁的儿童都能够在学校以外的机构中获得儿童保育服务,服务时间延长至早上8点到下午6点。

三是确保质量:提供世界一流的早期保育服务,任用高技能的儿童保育人员,并创设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环境。具体包括:所有的日间保育机构都由专业人员管理;从2006年4月开始,政府每年都确保投入1.25亿英镑至早期保育和教育,以确保服务的高质量、可持续性和可支付性;改革现有的监管模式以提高早期教育与保育服务的质量。

四是提供支付得起的保育服务:所有的家庭都能够支付得起自己所需要的保育服务。具体包括:到2006年4月为止,将政府资助的保育费用占据保育成本的比例由70%提高到80%;对于年收入为34000英镑的双职工夫妇,在新的改革政策下,家庭支付两个孩子的养育成本将从85%的比例降低到75%的比例,合计一年节约700英镑,而且在这一步的基础之上,政府的长期政策目标是将这些家庭的早期保育与教育成本降低到可承受范围之内;本报告同时宣布,从2006年4月开始,额外拨款五百万英镑在大伦敦区行政范围内开展试点项目,以探索创建可支付的早期保育的方式与方法。

3.特点

“儿童保育十年战略”与前期的“确保开端地方政府项目”以及“每个儿童都重要”绿皮书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其开宗明义地突显儿童保育与早期教育服务与父母工作之间的关系。“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政策逻辑为:通过鼓励父母选择早期保育服务来鼓励父母(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外出工作,然后通过工作,来改进这些家庭的经济情况,从而减少儿童贫困现象。但是,综观全文,强调鼓励父母工作的逻辑是这一政策的核心。鼓励父母选择早期保育服务的关键在于增加服务覆盖面,降低服务费用,以及提升服务的灵活性以适合家长的工作时间。另外,与其他政策相一致的是,“儿童保育十年战略”也强调早期保育与教育质量问题,提出高质量的保育与教育本身就是对儿童将来负面行为的有效预防。至于保育质量问题,这个政策提供了一个方向,具体落实是在后面的政策和督导的改革。

4.实施阶段

“儿童保育十年战略”还具体规划了实施的几个阶段,主要分布在2004年12月到2014年12月这十年期间,共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不同的分期阶段内,该政策都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内容。(见表2)

5.“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效果评估

前文介绍了“儿童保育十年战略”所设定的四个方向上的具体目标,评估实现这些目标的程度是评估这一政策效果的最直接方式之一。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目标在2010年之后,缺乏具体的时间表和实现方式。2014年是十年战略的最后一年,但在这一年里并没有看到英国政府公布专门针对“儿童保育十年战略”效果的评估报告,因此,对于一些核心目标,比如产假延长至1年,还无法对其评估。

评估这样一个长期政策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政策的实施期间超过制定政策的政府的届期。这就意味着,新政府对旧政策的评估可能会有不同侧重点,或者会结合新的政策进行。这也正是英国十几年早期教育政策评估所突显的一个不足――长期的政策是否能够在规定期间(如10年)之内得以延续是不确定的。

最后,由于“儿童保育十年战略”包含了英国早期保育与教育政策的多方面内容,对其的评估其实相当于对整个早期保育与教育服务的评估,也必将包括其他相关政策,比如“确保开端儿童中心”等。因此,对综合性政策的评估无法避免地将综合评价多项动态政策,而这很难说最终的评估结果是针对“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还是多项中央与地方政策互相影响促动的结果。

基于以上的讨论,下文对“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评估主要看:一是专门针对这一战略的评估报告;二是对于一些定量性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很多数据只公布到2010年);三是其他相关报告。

(1)2007年儿童保育和早期教育阶段调研报告

自1998年“国家保育战略”制定以来,英国国家社会研究中心就每一年或两年对早期保育和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虽然这个调研并不是专门对“儿童保育十年战略”设计的,但是2007年的这份报告非常鲜明地提出是对“儿童保育十年战略”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因为从时间点来看,1998-2007年之间的主要早期保育与教育就是“儿童保育十年战略”,针对这一阶段变化的总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对这一新政策的专门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对“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给予较为负面的评价:报告认为“儿童保育十年战略”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帮助低收入家庭方面效果甚微。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到2007年报告调查期结束为止(2007年1月至4月为调查期),与2004年相比,选择使用早期保育服务的家庭比例并没有继续上升。另外,虽然低收入家庭为“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关注重点,但是这些家庭使用早期保育服务的比例仍然很低,因此,很难实现政府所希望达到的鼓励父母工作来降低儿童贫困比例的目标。由此可见,目前的儿童保育服务和工作机制并不足以帮助这些家庭的父母返回职场。在调查中,这些家庭更强调早期保育服务价格太高,以及缺乏早期保育服务信息等问题。

二是针对3~4岁年龄段儿童使用免费早期教育的情况,调查显示,86%的3到4岁儿童使用了这一服务。但是,对于低收入家庭以及亚裔儿童家庭而言,使用政府免费早期教育服务的比例仍然低于平均标准。

三是虽然新政策规定更多的学校开展课后小组活动,但是对于课后活动小组的使用情况,与2004年相比,并没有发生变化。

四是虽然在早期保育与教育可支付性方面有一定改进,但是服务价格仍然成为多子女家庭以及具有年幼子女家庭无法使用这些服务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少数族裔家庭中更为明显。这一状况也很可能反映出很多家庭并不了解已有的优惠政策。比如,申请税费减免的家庭并没有因为政策的改变而得以增加。另外,复杂的税收行政管理方法也可能制约了更多的家庭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五是获得财政资助的家庭比例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更多的雇主提高了对雇员保育需求的支持。但是,高收入群体在这方面的受益明显多于低收入家庭。

六是大部分家庭认为幼儿保育服务的覆盖面和灵活性仍然无法满足家庭的需求。虽然近几年幼儿保育机构有所增加,但是很多少数族裔父母仍然认为无法找到合适的保育服务,而这也有可能与高昂的服务价格存在相关。无法满足家庭需要的其他原因是缺乏假期期间的保育服务和无法满足一些特殊上班时间家庭的需要。虽然新政策已经延伸了学校对家庭开放的时间,但是很多家长仍然无法在学校假期期间找到合适的保育服务。另外,对于单亲家庭而言,很多单亲父母亲的工作时间特殊,他们普遍反映难以找到适应他们工作需要的保育服务。

最后,很多家庭仍然主要依赖于非正式保育服务,尤其是依靠祖父母的免费保育支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的报告虽然是针对“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但是,显然只能算作一个中期报告。后面的报告,尤其是2014年的报告显示了以上不足的领域已经发生了改进。但是,2007年以后的报告都不是专门针对“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的,因此,只能看作是对整体早期教育政策与规划效果的评估。

(2)定量目标的达成

根据“儿童保育十年战略”中的具体三阶段目标,2010年之前的目标大部分得以完成,包括共建成3500所“确保开端儿童中心”;所有3~4岁儿童都享有一周15小时,一年38周的免费早期教育服务;母亲的产假延长至9个月;政府的年度拨款到位;政府的减税政策到位。但是,对于2010年之后提出的一些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不清楚,包括所有3~4岁儿童享有一周20小时,一年38周的免费早期教育服务;母亲产假延长至12个月;免费早教服务扩展到处境不利地区的2岁儿童。

(3)其他相关报告

除了政府主导的评估之外,英国的高等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也不断地发表针对整体政策或者某一方面的评估报告。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埃莉诺・布朗和卡罗尔・伯格的《在新的确保开端项目的框架下对有行为问题儿童家庭的干预项目的评估》报告。报告对如何能够使“儿童保育十年战略”发挥优势,从而让家长和儿童互动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服务进行了研究。报告发现,新的方案受到了多数家庭的普遍欢迎,并且在受惠者中年轻父母居多;参与家庭在健康行为、人际关系、父母角色以及产妇健康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变化。

早期教育范文4

关键词:幼儿 早期教育 阅读能力

一、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意义

越来越成为教育重心的幼儿早期教育,简称早教,已经成为众多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的第一选择。但对于早期阅读教育来说,很多家长还是把认识多少字,会读多少书作为早期阅读教育的评价标准。

实际上,识字量并不能代表早期阅读教育的成败,而能背多少诗,能认多少字更不是体现孩子阅读能力的佐证。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父母认为孩子的培养是“三岁看老”。如家长相互间比较的是谁家孩子能认识多少个字,谁家孩子能背下多少首诗,更有甚者为了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而去要求幼儿去背圆周率后多少位,而能背下越多位的孩子就被认为是“神童”。很多的幼儿园追捧这种想法,为了更多的生源,于是开设大量的识字课、背诵课,让正处于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的幼儿禁锢于一个个背诵任务中,严重违背了幼儿生长发育与智力培养开发规律。

实质上,幼儿的阅读能力是指学龄前的幼儿在成人的书面语言环境里能理解图书绘画里的语言意义,能了解图案文字所代表的意思,能尝试用同样的符号图为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里,幼儿是能在书写与描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熟悉与掌握一定量的文字。但认字决不仅仅是阅读能力的目标,识字量更不能成为阅读教育的评判标准,培养幼儿阅读兴趣,让幼儿在探索与尝试中培养起对文字的感知能力才是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意义。

二、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

(一)万万不能强迫

每个幼儿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所拥有的天份与兴趣也有所不同。作为父母与教师,只能根据幼儿自己的选择让其去阅读,而不能强迫幼儿去学各种家长教师认为有用的知识。幼儿在逼迫下强行记住了一些内容,扼杀的却是一生的阅读兴趣。

(二)万万不能灌输

幼儿天真烂漫,对于世界的看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而童心童趣就来源于幼儿的天真。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教师与家长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制灌输给幼儿,而是应让幼儿直接感受到阅读材料中的意境与故事,让幼儿自由想象与思考。如在《鹅》这首诗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很多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把这节课上成了动物大观,提问的重点放在了鹅的长相、鹅的生活习性方面了。幼儿在这节课上知道了鹅有白色的羽毛,有红色的嘴和脚掌,却完全脱离了诗意,对诗里的情境与画面感一无所知。这样的“阅读”只是识字,只是认物,与阅读完全不沾边,更不用奢谈培养幼儿阅读能力。

(三)万万不能限定

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而言,大部分教师与家长都存在一些理解偏颇。实际上,教育无处不在,特别是幼儿教育更不能限定。当今幼儿除了课堂与游乐场,去的最多的地方应该算是超市,而超市里阅读的课堂俯拾皆是。“熊大熊二光头强”玩具、“旺仔牛奶”“伊利QQ星”“雪米饼”“蜡笔小新果冻”,大量儿童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名字只需要教师与家长轻轻一点拨,配合着包装与颜色,幼儿就能直接认识每个字。而街道上各类广告与招牌店名更是阅读的好天地,只要教师与家长有心,幼儿从任何地方都能学到知识,提升其阅读能力。

三、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要点

(一)重视家长的影响力

在传统认识中,很多家长认为早教的教师更为专业,所以把孩子送进早教中心便以为完成了早教。更多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教师的事,与家长无关。只有幼儿的生活圈和学习圈都充满阅读的氛围时,耳濡目染下的幼儿才能在最轻松的状态下自然习得阅读能力。同时,家长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幼儿树立一个榜样,让幼儿不知不觉间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运用游戏活动的作用力

幼儿的天性好奇、好玩。游戏活动能最大幅度地提升幼儿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教育生活化,营造出游戏的氛围,把汉字与故事串成一个个游戏里的道具,让幼儿像认识游戏标志一样习得这些内容。对于那些童话故事,让幼儿成为其中的主演,通过角色对话,通过情景演练,配上幼儿喜欢的各类玩具与装饰品,让幼儿有机会扮演这些童话人物,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成为了幼儿全身心在做的事,越为投入的情况下,幼儿阅读能力提升得越快。

(三)强化亲子与阅读间的互动

幼儿时期的学生对于世界的观感就是其情感的厚度。越是有亲和力的,幼儿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就越大。在教师与幼儿间的关系中,幼儿越喜欢这个教师,也就越关注这个教师的讲话方式,甚至会刻意学习自己所喜爱教师的说话方式和做事方法。同样的,亲子关系越浓厚的家庭里,父母与幼儿间的交流就是最好的阅读教育。幼儿会去模仿父母的表达方式,模仿父母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也就无意识地习得了父母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束语

早期教育范文5

那天下午上学的时候,贝贝穿得漂漂亮亮的,一身粉红色的小裙子,很像个小公主,我就随口一问:“贝贝,你从哪里来的?”贝贝扬起可爱的小脸。天真地冲我一笑:“老师,我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我顿时一惊,倒是没想到孩子会这么回答。麻烦的是,当时在场的有好多个孩子,他们七嘴八舌地嚷起来:“我也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老师,我也是!”我当时那个晕呀!更麻烦的还在后头呢,班里一向很老实的小女孩蒙蒙眨着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甜甜的问我:“老师,我是从哪里来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同样问过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那时候的妈妈们的回答,大多数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水坑里捞上来的”……那时的我们虽然对这个答案不是很满意,但是由于那时信息渠道的匮乏,也不得不信,只是在相信的同时也在质疑:垃圾堆和水坑这样的地方不是很脏吗?为什么非要在这样的地方捡?现在的孩子要是这么回答他们,他们是肯定不会信了。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是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很重要。既然孩子们对于婴儿的出生这个问题都十分感兴趣,为什么不能正确的面对这个问题,告诉孩子们事情的真相呢?于是,我萌生了对孩子们进行早期性教育这个念头。

但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我对孩子们进行这种早期的性教育家长们会同意吗?于是,我利用接送孩子们的时间分别与每位家长进行了沟通,大多数家长都很赞同,可是部分家长还是持有不同意见,有的问:“有必要这么早就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吗?”有的说:“他们能听得懂吗?”于是,我向家长阐释了早期性教育的必要性,终于,在我不懈地努力下,最终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我查阅了中外教育专家在对这个问题上的回答,这一时期心里想的都是怎样把这个问题讲好,看得多了,心里也就有了一个雏形。

在课上,我允许孩子们自由提问,当然孩子们是不会让你失望的,他们的问题千奇百怪,真是让你措手不及啊!虽然这节课准备的相当充分,并且我早已为人母,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难免还是有些不好意思,还会脸红。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科学的概念,避免孩子走入早期性教育的误区。我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向孩子们讲述了从受精卵到婴儿出世的过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

早期教育范文6

家教故事:孩子俩的婴儿生活

孩子俩的婴儿期在塘下镇塘西村度过。我特别重视健康、游戏、习惯等几个方面。

婴儿期身体长得快,饮食平衡很关键。孩子俩从小养成了吃水果的好习惯,按时就餐,少有挑食的现象。身体锻炼也不缺少,孩子俩最早的玩具里就有篮球、排球。孩子2岁时,我买了儿童自行车,他们每天都有一定的运动量。孩子俩出生时都只有4斤多重,3岁时就与一般孩子一样健康壮实。

孩子最乐意的事就是做游戏。在摇篮里,我逗他们玩;会走路后,他们主动玩,先是玩撕纸片、摆积木、叠书、摆棋子、拍球,稍大些,摆筷子、下棋,尤其喜欢创新游戏,如下棋喜欢自己想出一种下法,讲故事也喜欢自己想当然地讲,摆筷子时喜欢按自己的方式来摆。这貌似“幼稚”的游戏,却让孩子俩着实拥有了快乐的生活,智力也得到了开发。

习惯培养则是我家教的重点。在婴儿期,孩子俩养成的良好习惯,有按时作息、讲究卫生、遵守规则、与人分享、自理等习惯。

我还特别重视坏习惯的预防与纠正。因从小避免了接触不文明的现象,孩子俩少有打骂的现象。偶尔吵架后,我就会进行分析、提醒。我特别反对孩子太调皮,经严格要求,孩子俩从小养成文明而又活泼的习惯,从来不会撒野。

我平时很少对孩子发号施令,如孩子喜欢玩什么游戏、怎样玩,看什么书、怎样看,都少有干涉。打个比方,卫生间的瓷砖一般都是竖着贴,如果横着贴,都认为不好看;实际上我们教育孩子也一样,不要以自己的习惯影响孩子的发展,应该尽量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

但是,如果发现孩子明显的错处,我却不会纵容。我不轻易发话,而一旦发话,一定会让孩子俩服从。我觉得,在讲民主的前提下,孩子必定要听大人的话。“子不教,父之过”,我不允许幼小的孩子挑战父母的威望,否则家庭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家教建议: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有学者认为,儿童的潜能遵循着递减规律。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儿童,如果拥有良好的早教,就可能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这些数据不一定科学,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家庭教育从婴儿期开始

婴儿期的孩子发展迅速,3个月起,孩子的手就会抚摸被褥、亲人、玩具;5个月起,孩子的手出现抓握动作;6个月左右孩子能坐起来;7、8个月左右孩子的感觉系统,如皮肤觉、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发展迅速,知觉开始形成;8、9个月孩子会爬;一周岁左右孩子能站立,四肢活动、言语交际能力,都有了显著的发展。直立行走后,扩大了认识范围,就更利于孩子的动作和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教育,重点是动作训练、感知训练、言语训练和情绪调节。婴儿期的动作和感知练习,既是技能,也是智力开发。如言语训练方面,家长应该每天与孩子简单对话,给孩子念唱儿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尽管不会说,但会听,训练孩子的言语,对发展思维同样大有裨益。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情绪反应,为此家长要多与孩子对话、逗乐,从而丰富孩子的情绪体验。

早教的重点是智力、性格与习惯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婴幼儿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后天所体验到的并作用其身体及神经系统的经验,会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一旦早期营养不良,或被剥夺了早期生活经验,孩子的大脑就会遭受不可逆的损害。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儿童,永远达不到他原来发展应该达到的高水平。

婴幼儿阶段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自尊感是与人格相关的重要情绪,3岁左右萌芽。自制力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年幼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弱,但如果从3、4岁开始培养,大多数孩子在5、6岁时都能形成一定的控制能力。因此,性格的培养要抓住婴幼儿这个关键期,一旦错过,可能就会产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遗憾了。

习惯如同瓷器的制造,同样的粘土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瓷器。刚出生的孩子处于一种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适应之后就会形成习惯。如孩子哭了之后,妈妈马上去抱,孩子就会形成哭了等抱的习惯;一旦哭时妈妈不抱,孩子可能就会一直哭。俗语说,“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年幼孩子的习惯教育。

顺其自然让孩子快乐是教育的悖论

教育应该顺应天性,但绝不是顺其自然。如果以让孩子快乐为理由,任由孩子自由,就是放弃教育的责任。实际上,快乐与教育并不矛盾,顺其自然可使孩子快乐,接受良好教育同样能给予孩子快乐。

缺少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智力、习惯和性格等方面都会留下缺憾。如习惯和性格方面,容易出现调皮甚至攻击性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调皮是聪明的表现。其实,调皮是行为范畴,聪明是智力范畴,两者并不等同。孩子应该活泼,活泼是良好性格,而调皮则是缺少教养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攻击行为更是恶劣的天性。儿童从2岁左右产生占有感后,侵犯行为就会逐步增长。如果家长不加以教育约束,就会使这种行为“合法化”,当侵犯行为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才给予纠正,教育必定相当艰难。

教育的价值,在于将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没有要求的自由生活固然会快乐,但基于自然人野性的快乐是不能持续的,从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起,野性孩子将面对更多的挫折。孩子天生会竞争,没有合适的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容易处于竞争的劣势,最终可能会影响幸福感,快乐更会成为“水中捞月”了。

游戏与学习是早教的基本形式

游戏是婴幼儿的基本需要,早教不能脱离游戏。让孩子自由游戏不是教育,早教介入游戏,主要以发展心理和个性品质为目的。从认知角度,家长要引导孩子玩不同类型的游戏,如机能游戏,重复自己的动作、反复摆弄物体等;建筑游戏,如玩积木、沙子;角色游戏,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人、某些东西;规则游戏,捉迷藏、下棋等。从社会化的角度,家长应引导孩子尽早从单独游戏、旁观游戏转向合作游戏。

早教更需要学习。孩子从2、3岁开始,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孩子长大的过程,不断面对陌生的世界,就会不断地产生疑问。婴幼儿的学习,应以基于生活情景的激疑、解疑为最佳形式。如识字,并不一定需要特别的教材,生活中现成的教材无处不在,如牛奶盒上的字,饼干盒上的画,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如思维训练,并不一定都要学加减乘除,摆积木、下棋等都是很好的学习。

早期教育不是拔苗助长

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宜通过让孩子多与阅读、实践、体育与艺术等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喝潜能。有的早慧儿童,在学习上会有点超前,对这些孩子,如果没有拔高要求,那很可惜。过低要求与过高要求,都不是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