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研究范例

渔业研究

渔业研究范文1

渔业与渔业产业链分析一般而言,狭义上的渔业仅包括水产品的生产环节,即捕捞和养殖水生动植物。而广义上的渔业则包括水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整个环节。产业链形成于产业集聚理论’,是多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共同利益,并根据特定的业务逻辑关系形成的链条样式的互相链接的形态。渔业产业链实际上反映的是水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相关主体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分享机制陋。从渔业产业链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来看,渔业产业链是以广义渔业范畴内的各利益主体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从渔民到终端消费者的水产品生产周期中各利益主体的链式关系,包括水产品生产资料(例如水产品饲料、捕捞用具)的生产和销售,水产品的生产、捕捞和销售,水产品制成品的生产和销售,终端消费者的购买。目前,渔业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主要是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渔民(养殖户)以及专业养殖基地、渔民中介合作组织以及水产品中间商、水产品销售商以及水产品加工商、水产品制成品(例如鱼罐头)销售商和终端消费者。

渔业产业链与电子银行服务模式分析

(一)我国电子银行服务渔业研究现状从传统意义上的渔业金融需求来看,渔业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其主要的金融服务需求是现金管理、资金汇划、贷款融资、投资理财等各项服务。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渔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完成相关交易,很多学者也对渔业电子商务进行了研究。曹宁元认为渔业企业要提高认识,加快渔业电子商务发展眵;王莉认为基于B2B模式的渔业企业电子商务应成为渔业电子商务的主要选择;管红波对渔业企业的电子商务B2B和B2C两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代文锋提出了基于渔业企业自身应用的电子商务网站构建模型”;车斌研究了渔业电子商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安森东研究了渔业电子商务的4种模式,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各位学者对渔业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从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角度,基于网络商务提出了渔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但对从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应用人手,切人到渔业产业链各环节中的应用模式研究较少。从商业银行提供的电子银行服务来看,电子银行为渔业产业链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通过电子银行为渔业产业链各相关主体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包括POS支付、转账支付、在线支付、手机支付和自助银行服务等。

(二)渔业产业链各利益主体行为分析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主要是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完成相应的经济行为,渔业产业链中的各利益主体也不例外。我们不妨以“买方”的角度,从渔业产业链的起点和终点来解剖整个产业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首先,渔民(养殖户和专业养殖基地)从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购买生产资料。然后,水产品中间商从渔民(养殖户和专业养殖基地)购买水产品。再次,水产品销售商和加工企业从中间商购买原始水产品。最后,消费者从加工企业购买制成品。当然,水产品销售商和加工企业也可以采用“公司+农户”的协议模式,直接从渔民(养殖户和专业养殖基地)处购买水产品。渔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中贯穿了资金流和物流,即“交钱”和“交货”,包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先付款,后收货”、“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

(三)渔业产业链下的电子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根据对渔业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基于资金流和物流的运动轨迹,电子银行可以提供多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一是基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全在线服务解决方案。水产品养殖基地通过电子商务B2B方式从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订购渔业生产资料,水产品加工商再通过B2B方式从水产品养殖基地购买初始水产品,最后终端消费者通过B2C方式从水产品加工商处购买制成水产品,上述交易均通过在线电子支付方式完成资金交割,并通过线下配送方式完成物资交付。此种方案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订单生产、节省成本、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服务范围广、简便快捷,劣势是相关厂商须开办电子商务服务,且先付款后发货,存在潜在的道德风险。当然,该模式也可以调整为“在线订购,线下付款”,这种模式相比在线支付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货到付款,减少道德风险。二是基于手机支付的上下游绑定支付解决方案,通过“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养殖户+31_q2商+终端消费者”的手机支付圈建设实现手机支付的全环节应用(图1,图略)。养殖户通过手机在线发起渔资订单,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采用上门送货方式完成渔资配送,养殖户收货时通过手机支付相应货款。水产品加工商通过上门收购和手机支付的方式完成原始水产品的购买。终端消费者通过手机发起在线订单,水产品加工商采用上门送货方式完成产品配送,终端消费者收货时通过手机支付相应货款。此种方案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订单生产、节省成本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劣势是相关渔业上下游厂商均局限在相对封闭的手机支付圈,适用面狭窄,相对适用于产业链条完整的渔业小城市(城镇)。对于难以形成全产业链手机支付圈的地区,可以仅仅针对“公司+农户”性质的有明确上下游关系的渔业公司和农户之间应用手机支付方式,实现货款结算。三是基于网上银行和在线支付的订单融资模式解决方案。水产品加工商通过B2B方式发起订单,养殖基地以订单为基础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订单融资,并以B2B方式在水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处购买渔资,养殖基地完成水产品生产后将其卖给加工商并归还银行贷款,加工商通过在线支付完成相应资金划转,最后终端消费者通过B2C方式从水产品加工商处购买制成水产品。此种方案的优势是实现订单驱动型生产,通过订单融资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对养殖基地自有资金的占用,但因涉及订单融资,银行对养殖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商的资质标准要求较高。四是基于自助服务设备的非现金支付结算解决方案。养殖户在农资提供商处购买生产资料可使用POS支付货款;中间商(加工商)收购水产品以及养殖户在市场销售其水产品均可使用转账电话完成资金划转。终端消费者在超市、卖场购买水产品制成品可使用POS完成刷卡支付。此种模式的优势是减少现金携带、快捷简便,劣势是下订单和支付货款同步进行,无法实现订单生产,并需要部署相关支付设备。由于目前渔业分散经营较为明显,该方案应用面较广。虽然本文尝试提出了4种基于渔业产业链的电子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但实际上由于各地渔业经营环境的不同,上述4种电子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交叉搭配应用,从而更好的发挥电子银行支持渔业经济发展的作用。#p#分页标题#e#

电子银行服务渔业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已经历了十年的“爆发式”发展,但由于我国电子银行基础环境和金融生态的相对薄弱,结合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电子银行服务渔业发展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设备建设缺乏。在广大农村地区,电子银行设备较少,人民群众的日常交易还是习惯性的以现金交易为主,这些都制约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电子银行对相关渔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要求,但部分渔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实现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对接。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上下游关联产业链不够完善n”,流通产业链主体多元且分散”,难以形成相对封闭的支付结算环境。其次,我国的国民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当前,我国国民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表现在既不能实现实时的事前信用查证,也不能进行事后的信用惩罚,导致网络违规失信现象屡见不鲜。网上卖假货或收货不付款都有违网络交易规范的行为,将严重影响网上交易的发展壮大。第三,物流体系不完善阻碍了在线交易发展。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商品交易都是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体,虽然电子银行能够较好的解决资金流的问题,但物流的不配套极易形成在线交易的“木桶效应”,影响全部交易过程的完成。最后,渔业产业链相关公司和个人对电子银行的应用与认识不足。一是没有形成有影响力、成规模的水产品在线交易市场;二是相关厂商并没有认识到在线交易在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方面的优势;三是部分渔民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现代金融服务理念,对电子银行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四是物理设备缺乏,电子银行交易需要计算机、手机或电话支持,部分渔民(养殖户)缺乏相应设备,不具备使用电子银行的硬件条件。

结语

渔业研究范文2

 

1前言   水产品是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全世界食品总量的7.5%左右来自海洋、湖泊和河流,由于野生水产品资源的日渐萎缩,人们将越来越依赖于水产养殖业。在世界水产品的养殖业中,75%以上来自于亚洲,其中中国水产品的生产量占60%。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消费市场巨大,水产行业极具发展前景,加强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利于水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充分了解网络水产渔业信息并进行合理利用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水产渔业的发展。   2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分析   2.1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特点   Internet中的信息资源是以超链接的方式将文字、图像、语音和视频信息链接为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它不同于实体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多媒体、多类型、多语种;跨行业、跨时间、跨地域、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更迭、消亡无法预测;质量良莠不齐;无标准、规范、无统一管理机制等特点。就水产渔业信息资源而言,除了以上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2.1.1信息来源广泛   提供相关水产渔业信息的机构包括水产科研院所、水产渔业企业、农业和水产渔业政府机构、水产渔业专业学会等等。广泛的来源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水产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给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困难。据不完全统计,Internet上现有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的国内外水产网站有700个左右,各种水产信息资源链接更是数不胜数。表1为在Google、中文雅虎、Yahoo、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检索词“水产”、“水产渔业”、“Fishery”、“aquaculture”的检索结果,由此表可见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2.1.2信息内容专业性强   Internet上提供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站包括综合性水产网站、水产机构网站、水产学术网站、水产商业网站等,它们提供的都是与水产渔业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水产学术研究性网站,它们主要是由从事水产科学研究的机构或个人建立起来的,提供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源等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资源,也是导航库收集整理的重点对象。   2.2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分布现状及特点   Internet上的水产网站及水产信息资源的分布,大致有两大类:一是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二是在农业及相关的网站中涉及到的水产信息资源栏目。在水产专业网站中,根据其服务对象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以提供水产综合信息、栏目齐全、资源量大、服务功能强大的综合性水产网站;以提供水产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渔业法规、渔业科技动态、渔业政策等信息的水产机构网站;以提供分类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以提供商贸信息等有偿服务(如会员制、电子刊物、商业行情信息、在线交易市场等),并以营利为目的的水产商业网站。   2.2.1国外水产网站特点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Internet的发展已有多年历史。水产专业网站虽然只是无数站点中很小的一个分支,但也已比较成熟。目前国外水产网站总体特点是:1)数量多。例如,仅在Google(www.google.com,访问日期2007-2-19)搜索引擎里输入“Fishery”就可以找到1,630,000个相关网站。2)类型多,覆盖面广。依照建站者的不同,可划分为许多类型,如有国家渔业、水产行业管理机构建立的网站;有各种水产协会、水产服务机构设立的网站;有水产学术研究机构、水产院校、各种水产报刊杂志办的网站;有各种水产公司机构设立的网站;还有各种专业水产信息服务网站、专业水产搜索引擎网站等等,而且内容涉及到水产行业的方方面面。3)特色鲜明,个性强。每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有的水产网站专注于水产行业的某一领域,如美国龙虾保护协会TheLobsterConservancy(www.lobsters.org/),主要从事龙虾的保护、科研及龙虾知识的社会普及等等,特色非常鲜明。四、功能多样。大多数优秀水产网站都提供较多的服务,有些网站是交互式的,允许用户自己的信息资料,如英国MAILBASE(www.mailbase.ac.uk/),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与鳟鱼相关的信息和讨论。五、制作简洁实用。国外水产网站大都不追求过分华丽的页面,讲究简洁与实用。网站大都提供站点结构示意图,让用户能直观了解网站内容分布,易于用户查寻所需信息。   2.2.2国内水产网站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Internet上的国内水产网站也在快速增长,网站数量从1999年的20多个(不包括提供水产信息的相关网站,如农业信息网站等)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个。但与其他行业网站相比,国内水产网站还是存在数量少、类别单一、规模小、信息资源量小、更新速度慢、科研论文少、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等问题。但是,随着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家水产网站也在不断的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以突出自身的特色。   3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的利用   应该说,利用价值较高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水产渔业专业网站中的以提供水产政府组织、教育机构、渔业法规、渔业科技动态、渔业政策等信息的水产机构网站;以提供分类信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具体说可以采用制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水产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1网络水产渔业商务信息的利用   商务信息的有效性在于其时效性、即时性和准确性。因特网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方式和信息交流的方法,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全新而高效的检索途径。网络信息的另一特点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和直观性,咨询人员可以直接和商家在网上通讯联系,增强了提供信息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水产渔业专业网站对于水产品的报价、厂商名录、商标图像以及机构设施等各方面的商务信息资源为水产业者提供精确、及时的信息以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p#分页标题#e#   3.2网络水产渔业免费资源的利用   目前,我国网上信息资源和应用数据库已经达到4,400多个。其中包括国内数据公司、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单位提供的各种网上数据库,以及国外引进的高水平数据,但水产渔业类专业数据库较少,而且一些国外数据库需要较高的使用条件和收费。笔者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极有价值的免费的资源令科技工作者十分关注和青睐,原因在于大多的免费资源都是一些针对某种专业领域的,例如:书目数据库;专利、标准、商标文献数据库;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摘和部分全文;统计信息;参考工具书;以及一些商务信息。这些信息相对“快”、“专”,如书目数据库和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摘,通过它们可以很快了解到一些最新动态,然后根据需要再获取其详细信息;专利、标准、商标文献数据库和统计信息;参考工具书等免费资源就较“专”,可以为用户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   3.3建立网上水产渔业专题讨论组   开展课题服务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参加网上的学术讨论组,这是获取网上有关信息的最佳选择。网上的专题讨论组、专业新闻组和论坛,是一种更灵活,更直接的动态网站。有关的专业讨论组会涉及专业的各个方面、其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经常参加讨论组,可以开阔视野,掌握动向。水产渔业专题讨论组中有着丰富的水产信息资源,笔者经过多年的水产渔业资源整理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讨论组地址。需要说明的是讨论组也如互联网站一样,变化迅速,只有经常浏览订阅,才能把握其发展脉搏。水产讨论组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按其讨论问题的专一程度,笔者将其分为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和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   (1)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单一水产品种讨论组又可分为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以及其他几种类型的讨论组。其中有鱼类讨论,如热带鱼TropicalFish(联系地址Tropicalfish@topica.com,申请加入地址mailto:Tropicalfishsubscribe@topica.com)等;甲壳类的讨论组,如澳洲蟹网AUSSI-CRAB-NET(申请加入地址listserv@lists-dpi.qld.gav.au)等;贝类讨论组,如鲍鱼养殖ABNET(申请加入地址listserver@uct.at.za)等;藻类讨论组,如硅藻研究DIATOM-L(申请加入mailto:diatom-l@iubvm.ucs.indiana.edu)等;其他单一水产养殖品种讨论组,如丰年虫BRINE-L(申请加入mailto:listerv@uga.cc.uga.edu)等等。   (2)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综合性水产渔业信息讨论组又可分为水产渔业理论研究型和相关信息讨论组。其中较有价值的理论型讨论组有海洋生物养殖的交互作用EIM(联系地址Eim@lists.corenetwo7rks.com)、海洋研究信息网络-生物多样性Marine-B(联系地址Marine-b@listserv.heanet.ie)等等;相关信息讨论组有:海产食品SEAFOOD-L(申请加入地址mailto:listproc@ucdavis.edu)、水产期刊的讨论组RECIRC-L(申请加入地址mailto:listproc@upei.ca)等等。这些讨论组除个别标出讨论语言的外,均用英语进行交流;大多数标有申请加入地址的讨论组都是任何人可以加入的,但有些必须符合该讨论组规定的条件才能申请加入。

渔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水产养殖;渔业水域环境;影响;应对策略

引言

简单来说,城市水环境生态治理以及环境修复的开展,必须要以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系统为基础,利用其进行科学化的指导,不能对水环境进行损坏,不能损坏到水环境自身的行洪能力,同时还需要让人工改造和自然达到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保障水流通道的顺畅度。在总体的治理过程中,必须要设定好工作开展的目的,要实现水体的自净,保障环境修复的良好性,让其生态水环境系统始终维持着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

1水环境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分析

简单来说,城市水环境生态治理以及环境修复的开展,必须要以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系统为基础,利用其进行科学化的指导,不能对水环境进行损坏,不能损坏到水环境自身的行洪能力,同时还需要让人工改造和自然达到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保障水流通道的顺畅度。在总体的治理过程中,必须要设定好工作开展的目的,要实现水体的自净,保障环境修复的良好性,让其生态水环境系统始终维持着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在该项工作开展时期,工作人员必须要遵守各项基本性的原则。首先要以强化自我修复功能为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净能力会受到水环境内部的水量影响,所以只有保障及水源的充足性,才可以达到同行供水的需求标准,同时还可以让水分空气达到一种正常交换的状态。在进行水环境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工作时期,可以适当的增加垂直河岸的软质护坡面积数值,这可以给河流的生物构建更为安全化的生存环境。外还可以加大水面率数值,让地下水和河水完成交换的任务,改善城市水环境以及局地小气候。其次,需要以修复水环境功能为原则,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功能分析,排涝泄洪等的水环境功能出现的频率会比较高,所以在进行水环境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以其为需要以环保泄洪等方面为起始点,不断地强化其自身的通航等能力,让其综合效益变得更大[1]。再次,需要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为原则,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生态之间的面积有着较为紧密的连接关系,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数值越高,那么其自身服务价值也会越高,其和水环境存在的稳定性维持着一种正比性的关系,所以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扩大水环境的水域面积,优化绿化通道,让其水环境上下游的生物群落空间连续性得到保障,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性能。在选择植被的过程中,需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实际状况来分析,通常状况下,可以优先选择种植果木等一系列带有经济性的农作物,将灌木植被种植在河岸的范围当中,另外,还需要使用相对应的管控措施,保护好湿地等的位置,让各类生物的栖息环境变得更加的安全。最后,需要以景观和文化设计为原则,对区域水环境保护规划方案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完完善其治理方案的内容,综合考量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等背景,打造出更为更适合该城市发展的水环境绿地生态系统,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让经济和环境保持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

2防治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影响的对策

2.1合理规划,优化养殖模式

投饵集约化养殖需要大量人工饵料,对于整体的外源能量全面的传入到水体当中,直接导致生态系统出现较为严重的变化,并且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物质整体的循环会让水体的水质平衡受到破坏,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水体受到破坏,所以根据相关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具体化的规划,综合的让其能够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养殖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安排和处理,首先进行相关的多样化养殖方式,其次可以对各种海水产品都进行一定的混合养殖,保证相关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综合满足具体发展需求,维持整体的使用平衡,对水域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对相关投喂食物进行有效规划,综合的让其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饲料投放规则,减少饲料浪费问题[2]。

2.2加强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整体的防护性,可以制定有关的法律进行整体的制约管理,对渔业的水域环境进行整体保护,调查人员需要对水域都进行全面综合的安排,整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防止养殖户为了利用而盲目的进行大范围养殖,造成环境符合超载,如果出现有关的生物生病将会导致新型的疾病产生,为了解决相关疾病人们会使用药物,但是药物为进行全面合理的处理将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综合完成相关处理,最大程度的满足其实际使用需求,最后在整体的处理过程中应建设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方便全面的管理,针对我国水产业和相关的管理方式都进行全面的提高,综合的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2.3利用技术改善养殖水质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水质净化提供便利。例如:利用生物学技术培养具有降解功效的微生物,利用物理和化学技术进行换水、改良水域污染物质等。但是,这些技术常常伴随着一些缺点,所以水产养殖户要合理利用这些技术。我们也不能局限于这些已经被开发利用的技术,而是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建立一种独特的养殖模式,自主研发净化水质的方法,尽可能实现绿色水产养殖。

2.4修复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的存在可以较好的净化水体,同时还可以改善局域的小气候,其所产生的效用比较强。但是随着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发展,渔业水域开始被肆意的占有,这就在无形之中降低了湿地的面积数值,其在生物多样性等层面的效用开始不断的下滑,想要较好的改善这一问题,那么就必须要及时的修复人工的湿地,利用人工挖填推土等的模式,保障人工湿地的构建的合理性。

2.5实施生物调控

想要将生物净化水质的效用更好地发挥出来,那么就可以适当的在渔业水域内放养一些虾贝等各类的水生生物,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水生生物会为了生存不断的摄食与滤食,这种摄食与滤食对水体进行净化,将水体当中所携带的重金属的各类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另外,这些水生生物链的构建还可以分解水环境污染物质,让其沉淀,保障各类生物之间的滞后性,维持水环境内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3]。

2.6修建生态浮岛

想要给水域生物群落构建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那么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并修复水域水生态循环系统,构建生态浮岛。生态浮岛是目前我国一类新推行的水环境水生系统环境修复以及水体净化的有效形式,该项工作形式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环境修复工作人员的认可,需要在浮岛上种植一些香蒲等各类的植被。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水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全面的提升相关治理和保护质量,最大程度的满足对环境的整体保护,所以在相关的治理过程中需要对技术和管理意识都进全面提升,并且培养专业化管理人员,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整体的管理效果都进行合理保护,最大程度的提升整体管理效果,确保环境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光琳.“渔业大咖”谈渔业养殖新方向[J].农家之友,2018(02):20-22.

[2]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渔业强国新征程[J].中国渔业经济,2017,35(06):2.

渔业研究范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动态说明,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广东已全面进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实现广东的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广东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新一轮发展;而农业基础研究是农业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广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广东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这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创新。   l农业基础研究的内涵广义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以及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它包括通常我们所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农业基础研究泛指以农业生物为研究对象.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为目的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农业基础研究在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和机遇   近年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实力和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迎来大好发展机遇。然而,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底子薄、结构分布也不合理;加之广东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给广东的农业基础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2.1优势   2.1.1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近年来,广东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逐步在水产、畜禽、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形成繁育、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集群。2009年。广东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772家,带动农户245万户。年户均增收3189元;共有农业龙头企业2108家,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07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进入共同发展与合作的新阶段。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需求IIi。   2.1.2农业良种覆盖率和科技贡献率提高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极其需要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做支撑。2007年.广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猪良种覆盖率达95%田。2009年,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2.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水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6.78%、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蔬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65%,花卉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13%。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2002年的48%上升到2009年的5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40%,这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1。   2.1.3农业基础研究卖力增强广东涉农单位获得的农业基础研究项目经费逐年增加,拥有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平台也逐年增多。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农业基础研究领域所获得的奖励成绩比较突出。“十一五”期间,广东各主要涉农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递增,其中2010年获得217项、资助经费7485.4万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57.25%和67.64%。广东省涉农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其中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数的100%和20%;全省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成果在农业领域。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共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分别占总获奖数的40%和6.25%。在已公布的50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涉农领域有7项,其中广东占1项。说明广东的农业基础研究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这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2劣势   2.2.1农业基础研究先天缺陷首先,广东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人口承载能力有限,生态环境容量不足。其次,广东处于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水、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7813万hm2。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达1.9538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最后。广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不高。   这些直接制约了广东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141。   2.2.2农业基础研究后劲不足目前。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结构也不合理;支撑农业基础研究的科研平台少且布局不合理;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偏少。领军人物缺乏;高水平的农业基础研究团队不多。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多年以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财政拨款都维持在4500万一5000万之间,远不能满足基础研究的需求,导致一大批制约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无法得到及时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些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广东农业科技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研究发展后劲不足。   2.2.3农业基础研究定位不准一方面.现行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往往要求“一年一小成(果)”、“三年一大成(果)”,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定位于追求短期效益,而无暇顾及长远的发展。这将导致农业基础研究缺乏长远的、系统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广东基础研究绝大部分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社会筹集的资金相对较少,这将可能导致广东部分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结合不紧、与市场需求有些脱节,从而影响广东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2.3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创新举措增多、惠农政策健全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步伐的有利条件将越来越多、形势将越来越好,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发展迎来大好的机遇。#p#分页标题#e#   2.3.1低碳农业为农业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2010年广东编制完成《广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国家低碳省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低碳农业的目标,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流通等服务体系,实现现代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经营。大力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农业技术.使传统高消耗、高投入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农业”转变,探索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提高互相促进的路子。同时也为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3.2《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农业基础研究发展确立了目标2008年国家出台的《珠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确立了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0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决定,即在未来10年里,广东农业科技的发展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这一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这为下一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3.3科技强省、创新型广东建设为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4年以来,广东先后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等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以及若干配套实施意见。此后,广东省政府制订了创新型广东的行动纲要和战略目标。<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做好种质资源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农林牧副渔业等地方特色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提高安全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水平。这些政策措施为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保障   2.3.4省郝(中科院、基金委)为农业基础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2005年。广东与教育部、科技部率先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200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订了为期5年的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协议;2009年,广东又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的加入,标志着“三部两院一省”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在南粤大地拉开了序幕据统计,自实施以来,广东省、市财政相继投入70多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超过800多亿元用于产学研合作四:共投入资金2.5亿元支持联合基金,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投入7500万元、广东省人民政府投入1.75亿元。2011年政府将投入10亿资金支持“三部两院”省部产学研合作;第二期的联合基金也将安排2.5亿元(每年5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安排7500万元、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安排1.75亿元。政府大力增加资金投入。支持“三部一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和NSFC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为广东农业科技发展和基础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   3农业基础研究在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担当的角色   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广东的科学发展,只有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广东现代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广东经济社会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农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现代产业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又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关键.也是广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核心支撑。广东省委书记表示。广东之所以能够以占全国2.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9.8%的农业增加值,靠的就是科技创新和规模经营。   有科技含量的、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是关键,它决定着在多大范围内让农民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广东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既是广东农业生产发展的目标,同时173又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会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系统的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储备,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4对策建议   “十五”以来,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基因改良、生态修复等方面获得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在提高广东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广东农业基础研究受资源环境约束,加之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科技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农业发展模式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加快制定全省农业基础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基础研究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支持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发展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农业和优势农业。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保护、挖掘和创新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种质资源。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全省特色、优势农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和科学技术人员遵循服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原则开展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为创造重大原创性成果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省科技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当实行超前部署,重点突破,动态调整,科学管理。#p#分页标题#e#

渔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涉农专业

农业职业教育以服务“三农”为使命,担负着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农业技术进步的责任。由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办学深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职业教育育人机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不匹配。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可见,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全面发展道路,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链的必然途径,是实现职业院校良性持续发展和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与有效举措。

1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

1.1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自2016年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就2018年而言,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0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作物种植面积608.09万hm2,粮食总产量3632.7万t,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在350亿kg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53.6万t(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5252个,超亿元企业达到29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从事农林牧渔业行业人员达到478.68万人,但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办学定位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吉林省农业大省、松原市农业强市的实际情况,学院建院之初就创建了涉农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开设涉农专业的5所高职院校之一,办学较早,目前招生的专业有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临床诊疗技术,是吉林省开设涉农专业最多的高职院校,其中畜牧兽医专业群是吉林省唯一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尽管涉农专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限制着专业发展,存在与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衔接程度不够紧密,服务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范围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与农业产业紧密融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对接产业发展,优化“订单”培养

在原有校企合作“大北农订单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先后与华西希望集团(松原德康牧业有限公司)、正邦集团、中粮集团长岭分公司、松原市善德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使畜牧兽医和园艺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升级。“订单班”采取平时专业课学习(教师)+企业课程学习(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企业跟岗实践方式进行学生培养,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知识素养的学习的基础之上,全面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状况、员工职业素质,为学生以后更快地融入企业做好准备。另外,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定期到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基础技术和基本素养方面的培训,为企业解决员工能力水平提升的难题。通过校企合作,成立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

2.2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合作企业开展宠物临床诊疗技术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打造企业工作的真实环境,实现“校内师傅和企业师傅、校内学徒与企业学徒”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突出学生双重身份,双导师教学,即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由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师傅,由企业资深技术员工担任企业师傅,共同研制学生教学方案,进行联合培养。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依据学徒成长规律,注重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在重视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将职业认同感、营销策划、交流等职业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保证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快速转型。

2.3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农业行业企业调研,对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分析和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各涉农专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融入行业标准,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专项模块,淡化学科界线,将执业兽医师考核培训纳入第二课堂教学,开发适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岗位课程体系。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能力项目系列教材”7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涉农专业教学需求。

2.4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院在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动物美容与诊疗中心、葡萄与葡萄酒实训中心等,借鉴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为学生创立真实岗位工作环境,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引企入校成立土壤检测和农残检测中心、动物疾病检测与技术服务中心,拓宽学生职业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现有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农业企业进一步沟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创建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

2.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松原市各行业企业,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科教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企业员工和农业创新型人才培训,为“三农”服务。同时把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结合起来,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校企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新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等研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校企合作申报获批了“松原市休闲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基地建设”“吉林省优质肉羊经济杂交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松原地方品种猪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利用”等省市级科技项目,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

通过对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自身优势,与区域内农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互惠互利的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上取得很好的成效,有利于涉农专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吴薇,王云江.农业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05):7-10.

[2]李永洙,王鑫,韩照清,等.基于产教融合的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以农林科学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199-200.

[3]陈熔,桂文龙,胡海婧.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9):49-53.

[4]王富国,陈熔.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02):21-24.

渔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区域产业发展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即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度匹配。山东省是教育大省,经济发展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高职院校要为省经济发展输送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高职专科教育是山东省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专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是山东省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概况。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21》中有关数据显示,山东省从2016—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58762.5亿元增长到73129.0亿元,在全国排第三位。五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山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16年的48.27%增长到53.54%,占比最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呈下降趋势,从43.51%减少到39.13%,占比居第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占比也呈下降趋势但相对而言变化较少,从2016年的8.22%减少到7.33%,占比居第三位。可见,近5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布局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态势。

(二)山东省就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就业结构紧密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每年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也相应增加。从2016—202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从1706.9万人减少到1372.0万人,占比2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从1907.4万人减少到1840.3万人,占比33.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从2113.6万人增长到2297.7万人,占比41.7%。五年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多。可见,第三产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已经成为众多就业人员的主要选择。

二、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现状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概况。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从“十三五”时期就开始以实际行动向教育强省迈进。为实现教育强省的目标,山东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山东省有153所高等学校,其中,高职院校有86所(包含3所职业本科院校),占比56.21%。84所学校在教育部备案招生,其他2所学校停止招生。2020年山东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为72.99万人,专科招生数为41.42万人,占比为56.75%;2020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60.54万人,专科毕业生数为33.05万人,占比54.59%[1]。可见,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在山东省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省高职院校为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二)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分析。本文以山东省84所高等职业学校为样本,以全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公布的2021年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为依据,对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专科专业设置覆盖面广,专业结构体系齐全山东省2021年备案招收专科学生的高职院校有84所,共3177个专科专业点,不同专业有468个,涵盖了国家《职业教育目录(2021版)》专科目录中19个专业大类的所有大类,覆盖率为100%。专科目录中有97个二级专业类,84所高职院校覆盖了90个,覆盖率为92.78%;专科专业目录中有744个专科专业,84所高职院校开设专科专业468个,覆盖率为62.9%。可见,山东省高职院校在专科专业设置规模与结构上均较为齐全。2.山东省专科专业布局不平衡,差异较大通过进一步分析山东省84所高职院校的专科专业设置情况,发现不同专科专业设置所占的比重具有较大差异性。在19个专业大类中,专科专业设置覆盖率最高的是旅游大类,其开设二级专业类2个,覆盖率为100%,开设专科专业17个,覆盖率达到了94.44%。此外土木建筑大类开设专业数覆盖率为85.29%,交通运输大类开设专业数覆盖率为79.37%,新闻传播大类开设专业数覆盖率为77.27%,电子与信息大类开设专业数覆盖率为75.68%,财经商贸大类开设专业数覆盖率为75%,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开设专业数覆盖率为73.08%,医药卫生大类开设专业数覆盖率为72.34%,生物与化工大类开设专业数覆盖率为70%,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与此同时,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轻工纺织大类专业设置覆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48.98%、46.03%、45.83%、42.86%、34.48%;此外,诸如出版策划与编辑、出版商务、道路交通管理等276个专业,84所高职院校均未开设。可见专科专业布局还不平衡,差异性较大。3.山东省部分专科专业设置重复现象严重,布点过于集中84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专科专业中,设置重复率较高的是电子与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土木建筑、文化艺术等七个大类的专业。84所学校中,有68所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率为79.07%;有63所学校开设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率为73.26%;有54所学校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率为62.79%;有52所学校开设了现代物流管理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率为60.47%;有49所学校开设了大数据技术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率为56.98%;有48所学校开设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率为55.81%;有47所学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空中乘务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率为54.65%。专业布点数超过40个的专科专业已经达到16个,布点数超过20的专业已达44个。可见,部分专科专业设置重复现象严重,布点过于集中,需要优化调整专业布局。

三、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分析

山东省高职院校2021年专科专业设置中,面向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大类专业布点数为62个,仅占总数的1.95%。而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7.33%,就业人员占比24.9%。三者相比,第一产业对应的专科专业布点数相对较低,覆盖面不全。专科专业目录中有23个专业均未开设,如农产品流通与管理、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海洋渔业技术等专业均未开设,存在漏缺现象。这与第一产业的发展不适应,同时与山东省提出的“现代农业强省”和“海洋强省”的战略不适应。面向第二产业的专科专业布点数为860个,占总数的27.07%。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9.13%,就业人员占比33.4%。三者相比,专科专业设置布点数略低。其中,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布点数459个,占比14.45%,与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相符合。土木建筑大类专业布点数210个,占比6.61%,能够满足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而生物与化工大类专业布点数占比2.14%,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专业布点数占比1.42%,这与山东省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和打造十强产业中的高端化工产业不适应。面向第三产业的专科专业布点数为2255个,占比70.98%,2020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3.54%,就业人员占比41.7%。三者相比,第三产业对应专业布点数相对偏高。其中,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数474个,占比14.92%,与山东省“数字强省”战略和“十强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符;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布点数444个,占比13.98%,与“十强产业”中的现代金融服务产业相符;医药卫生大类和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专业布点数412个,占比12.97%,这与山东省“健康强省”战略和“十强产业”中的医养健康产业相符;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布点数280个,占比8.81%,这与山东省“交通强省”战略相符;文化艺术大类专业布点数209个,占比6.58%,这与山东省“文化强省”战略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相符。综上分析,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种类多,覆盖面广,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医药卫生、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旅游等专业大类的专业设置均能适应山东省三大产业的发展、打造“十强产业”、实现“九大强省突破”的战略。但农林牧渔、水利、生物与化工、能源动力与材料、新闻传播、公共管理与服务、轻工纺织和公安与司法大类的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的发展不符。可见,山东省高职院校面向第三产业的专科专业设置较为合理,但也需内部调整;面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科专业设置亟需优化调整,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和转型升级。

四、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发展策略

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动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加强统筹管理,做好专业建设规划。针对山东省专科专业布局不平衡、差异较大、部分专科专业设置重复、布点过于集中等问题,省教育厅、人社厅等行政部门应继续加强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合理调整全省的专业结构,鼓励高职院校开设面向三大产业的紧缺专业。高职院校也应做好顶层设计和专科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科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2]。

(二)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山东省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要主动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五大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五大优势产业等十强产业,尤其是增加农林牧渔、水利、生物与化工、能源动力与材料、新闻传播、公共管理与服务、轻工纺织和公安与司法等大类的专业布点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九个强省”突破战略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要还应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提前做好产业、行业、企业等调研分析,适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快专科专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配度,增强专业的吸引力。

(三)加强专业集群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山东省高职院校应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以产业为依托,打造特色专业集群。专业集群建设可以实现共建共享、资源互补,实现集聚效应。专业集群建设可以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及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建设专业集群,助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使专科专业真正为职业、企业与行业服务[4],提升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为山东省三大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2020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3-22)[2022-03-10].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EB/OL].(2015-10-28)[2022-03-10].

[3]李盼道,李宁.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6-12.

渔业研究范文7

蓬莱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区内特色“渔家乐”产业的兴起,凭借着味美价廉,客房干净、整洁且价格低廉的优势,“渔家乐”产业迅速攻占了旅游市场。随着“渔家乐”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较差、破坏城市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对蓬莱市特色“渔家乐”旅游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渔家乐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渔家乐”产业现状

蓬莱市“渔家乐”产业,从2006年起步至今,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由最初的4户发展到现在的450户,由百张床位增加到8000多张,渔家乐主年均收入也由不足5000元提高到6万元,经营范围从餐饮、住宿扩大到旅游纪念品、商店、海上捕鱼、垂钓等项目。“渔家乐”为蓬莱市提供近千个服务类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带动了出租车、食品等相关配套行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6月底,蓬莱市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做出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共接待游客3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57亿元,其中仅“渔家乐”产业就吸引了102.3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三分之一,实现旅游收入7.64亿元,同比增长18.7%和20.1%。“渔家乐”凭借着“住渔家屋,吃渔家饭,乘渔家船,享渔家乐”的宗旨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缓解了旅游旺季蓬莱市住宿压力,在丰富旅游业产品结构、满足游客多层次消费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由于入行门槛不受限制,大多数“渔家乐”由渔民自住房改造而成,不具有星级宾馆严格的审查标准,加上缺乏正规的市场监管,以致渔家乐主之间为了抢夺客源虚假信息、进行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蓬莱市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渔家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身方面

(1)整体卫生环境较差。“渔家乐”门前的空地上垃圾随意摆放,村镇道路沿线柴草、废旧地膜乱堆乱放,河道、景观带内垃圾乱倒乱飘,由于垃圾清理收集设施采用敞口式垃圾箱,许多生活垃圾被丢在垃圾箱外,不符合垃圾收集规范要求,街道两旁的部分排水沟被垃圾掩盖,里面的污水发出阵阵恶臭。占道经营、乱扯乱挂广告横幅、标牌设置不科学、门前车辆乱停乱放、门店面貌不整、污水肆意排放,渔家乐主私自乱修乱建、加层加蓬等都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严重影响了城乡整体环境面貌。(2)专业化经营水平低。“渔家乐”多是由渔民自住房改造、以家庭留守人员接待为主,无论是在硬设施还是软服务方面都与景区酒店和星级宾馆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渔家乐”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实行自由化、自我管理,缺乏正规的监管程序和专业化的经营模式,存在着产品系列化、层次化低,产品特色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规划和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经营模式单一、营销力度不足等问题。(3)渔家乐主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自律性差。“渔家乐”具有投资小、回报大的特点,以致临近海边的渔民们都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大力兴办起各式各样的“渔家乐”。为了使自家生意在“渔家乐”产业集群范围内突出重围、独占鳌头,商家们不惜违反行业自律管理,进行低价竞争,相互诋毁信誉。这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已经严重影响了蓬莱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更违反了行业自律组织的公平竞争原则。

2、政府管理方面

(1)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部分单位和乡镇工作人员对“渔家乐”区域内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渔家乐”旅游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是一项关注民生、惠及民生的活动。工作人员们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工作上的懈怠,整治工作存在应付心里、被动突击、应付检查等问题,工作中采取“上面逼,我就动;上级检查,我就突击;上级没有安排,我不管不问”的策略。另外,还有的政府领导人不作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2)宣传力度不足。“渔家乐”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工程,仅靠相关部门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使整治效果真正长久、高效。由于政府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时间不长、方式不佳、群众思想较为保守等,导致部分群众对“渔家乐”环境整治缺乏主人翁意识,认为“渔家乐”环境综合整治是政府的事,主动参与、积极支持意识不强,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3)整治范围不全面、存在盲点。“渔家乐”旅游区内存在卫生死角和整治盲点,如广告张贴、农贸市场摊点摆设、门前“五包”责任不落实等。农贸市场内随处可见在摊位旁、通道内堆积的垃圾,虽然配置了垃圾桶,但由于是“敞口”垃圾桶,绿色的垃圾桶内黑乎乎的,周围还有一些蚊蝇乱飞。保洁人员刚扫过,但很多摊贩直接把菜叶、塑料袋丢在路上。“渔家乐”旅游区内的农贸市场由于硬件设施落后、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清扫保洁不及时到位,无明确的功能分区,导致农副产品乱摆乱堆,场内包装盒、烂菜叶、垃圾袋、死鱼虾遍地都是,空气污浊臭气熏天,一到下雨天,市场外的道路是泥泞不堪,严重影响到“渔家乐”周边环境卫生的整洁程度。

三、解决对策

1、自身问题的解决对策

(1)卫生环境整治。做好“渔家乐”周围垃圾清扫、清运工作,加强垃圾清运管理,加大配套设施投入,增配保洁员20余名、户门前垃圾桶131个,改造垃圾收集容器,取消敞开式垃圾桶,建造封闭式垃圾房,对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不留任何残物。环卫局应加强清扫保洁力度和监管力度,对广告乱发、乱贴的现象予以处罚,确保“渔家乐”自住房门前广告垃圾不落地,落地后及时清扫到位。同时,要加强对门前、道路巡查力度,对于破损的门头和道路要及时修补,地面硬化平整,确保有完善的排水设施,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污水处理。(2)组织渔家乐主参与专业化培训。2015年年末,市政府联合渔家乐协会共同举办了“渔家乐专项培训活动”,活动主要在环境整治、规范管理、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方面对“渔家乐”经营业户依法经营、文明服务、明码标价、接待礼仪、实务操作、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入住身份登记手续办理、贵重物品寄存、禁止沿街揽客行为、从业人员健康持证上岗、门头广告宣传牌设置规范、污水排放要求、“门前五包”责任制、店铺门前车辆摆放标准、店外规范经营等方面对业主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3)渔家乐行业自律。2015年8月起联合小皂、抹直口、水城三家成立“渔家乐”协会,组织三社区经营业户现场观摩交流,做好新一批“双改”达标业户申报、审核的前期工作。指导完善三个社区协会的行规会约,自觉、严厉抵制相互诋毁、虚假宣传和低价竞争等不正当的恶性竞争手段,维护旅游市场正常运行机制。行业自律组织对“渔家乐”标牌实行动态化管理,对违反行业自律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经营户之间相互诋毁信誉的、拒不接受有关部门日常管理的在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仍整改不达标等情形,由行业自律组织向旅游部门反映,并经核实由旅游部门进行收回标牌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2、政府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监控,责任追究。针对政府单位不作为的情况,应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的监控,完善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定期对执法部门的信息库、信息公开平台进行有效地检查监督,核实、跟踪政府工作的完成情况。同时要对政府行政人员不作为的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完善惩戒机制。对失职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停职检查、待岗培训、责令辞职等处理,对领导不作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2)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以“渔家乐宣传周”活动为契机,组织政府工作人员积极深入开展宣传“渔家乐”产业整治活动。采取上街设点、发放宣传广告等形式宣传“渔家乐”产业的整治措施,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到“渔家乐”产业整治活动中来。在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快速、便捷的特点,在微博、微信、门户网站上、转载有关整改信息,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促使群众更好地参与到渔家乐整治的工作中,更好的了解工作动向,为整治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扫清盲点,全面治理。结合“渔家乐”旅游区的实际情况,对旅游区内农贸市场进行科学规划,全面推行分行列市,划分交易区域,固定摊位,并要求农贸市场经营者一律按照市场规划进入划定的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禁止抢占、霸占、乱摆摊位和随地交易。同时,负责清扫卫生的保洁员积极与路段商户协商,搞好与商户间的关系,劝导商户自觉将垃圾倾倒在垃圾车或垃圾箱内,每个摊位都要自备垃圾桶或者垃圾袋,尽量避免垃圾落地,做好日常保洁工作,减少路段的污染。建立健全农贸市场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三级考核处罚力度,要求路长加强巡查次数,定岗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对于在督查中发现的盲点问题要求整改但不予整改的,视情节轻重每发现一处罚款1000—3000元不等。

四、结论

蓬莱市特色“渔家乐”旅游文化产业,在开办之初对蓬莱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提升蓬莱市旅游形象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由于近些年渔民之间的一些不规范的竞争手段,以及“渔家乐”自身存在的问题,致使现在的“渔家乐”产业严重影响了整个蓬莱市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们在享受既得利益的同时,也要面临着恶性竞争、环境破坏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及其相关单位加强对“渔家乐”的规范性管制,不仅要做足表面工作,更要真正落到实处,从基层出发,惠民利民。

作者:吴飞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禹辰:蓬莱市休闲渔业发展———以渔家乐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2015(8)

[2]张群:山东省蓬莱市整合“渔家乐”产业初探[D].中国渔业经济,2015.

[3]路建强:试论蓬莱渔家乐旅游产品的提升策略[J].现代商业,2014(20).

渔业研究范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融合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众创空间,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2017年,党的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指明了方向,各大高校在此背景下积极响应,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比重,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轨,逐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合到课堂中去。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几近于九百万,比2019年增长了将近四十万人,党中央、国务院为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并以此提升就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也颁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以期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可见,双创教育已成为“互联网+教育”新时代教育变革的路径,也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全球创客运动的迅速发展为创客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高校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有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天优势。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坚持培养“大国工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做到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然而,创客教育也仅仅是处于萌芽的发展期,与专业教育仍有课程脱节、课程体系缺乏、束缚于传统教育方式等问题,使得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中遇到一定的困扰。因此,如何利用好当前发展契机解决目前存在的困难,有效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进行专业教育、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将双创教育的理念融入进去,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是各个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

(一)双创教育重视度不够。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虽说是“互联网+”极力推崇的时代,但目前的高校还是传统的理念,注重的更多是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堂的授课模式还是专业课为主,普遍认为双创教育是指创新创业课程或职业规划等课程,并不和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相关,在专业教育中没有顾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不清晰。双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是将学生的想法投入实践中,切实落地。而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单纯的还是看中了成绩,仅仅把课程成绩作为双创教育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创业想法和兴趣,流于理论层面,而欠缺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客教育大环境的营养滋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想法和创业兴趣,对于高校来说,教育的目标偏离了国家的宗旨。

(三)课程模式单一化。由于双创教育推广时间不长,各个高校的创客教育经验不足,没有开课先例等,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门类不多,多是以创新创业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为主,而且上课模式单一,大多数院校授课时是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堂上课,各个专业的特点没有办法进行深度和有效的融合,只能泛泛而谈。

(四)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推广,创客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双创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创客教育中不仅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宽广的视野,信息技术能力,灵活的创意课程设计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人格魅力。但就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来看,这类教师数量不算多,而且创客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五)多元考核机制欠缺。由于创客教育起步较晚,当前各个学校对于创客教育提供的设备、场地、空间等尚且不足,各学校间、企业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导致创客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环境封闭。若单纯的以成绩作为评价和考核依据,势必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激励学生创客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评价机制不适合创客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创新创业的特点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互联网+”,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行业进行融合。这一报告的,为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基础。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推动了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多方面的深度融合,也是顺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要求,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有效。

(一)构建智慧课堂,促进教学方式上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是教学方式的融合,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主渠道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要求在“互联网+教育”的顶层教学设计理念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新生态。

(二)构建创客空间,促进教学空间上的深度融合。双创教育不仅仅需要理论,更多的是需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创客空间是一个集创意共享、团队合作、产品孵化为一体的、开放的、共享的服务空间。在高校创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既是专业理论的传授场地,也是双创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实践基地,是两者有效结合的共同体。

(三)构建创客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上的深度融合。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已经无法满足双创教育的发展需要。利用已有的课程体系,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探究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通识课、专业课、创客教育以及跨专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相融合。

(四)培养创客型教师,促进教学团队上的深度融合。前文提到的双创教育对于专业教育模式提出来全新的挑战,也是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一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打破,势必要求教师革新。作为创客型教师,必须既具备熟练的信息化技术、跨专业的知识结构、课堂启发创新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又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五)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配套机制上的深度融合。既然双创教育不是一味的成绩考核,那就需要在评价和激励中,参考学生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素养,进行综合评定。为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创业热情,改变以传统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考核办法,非成绩性的单一考评,而是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现阶段的评优评先,参加“创青春”、“互联网+”比赛的同学,都有额外加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高校迫在眉睫的,这是对于当今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是任重道远的漫长过程,各高校要审时度势,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环境、师资、合作平台以及评价机制等,这是提升大学生实践水平的应有之策,也是完善高校培养机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曾露莹,洪华媚,程族桁.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J].教育现代化,2017,4(4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