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履职报告范例

员工履职报告

员工履职报告范文1

关键词:现代治理结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

一体化运行随着公司治理主体的增加,内部控制主体相应发生变化,其职责体系和职责边界都会出现明显的改变。如何将国企风险管控、合规管理更好地与内部控制进行融合,从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控合规管理一体化新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综述

1992年,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2008年,由国家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4月,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此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实效。一是全面系统规范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科学定义企业内部控制内涵,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目标,统筹确定内部控制原则,合理构建内部控制要素,以指引的方式提出18项应用、专项评价及审计要求,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组织,战略,人力,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资产管理,全面预算,财务报告,采购,销售,研究与开发,担保,信息化及信息传递等,为企业建立和规范运行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详实的操作指引,指导性、操作性、规范性都很强。二是树立全员全业务全过程管理理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构建了覆盖全业务全过程的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结构。企业应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三是建立内部评价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改进提升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企业应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家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二、国企新型治理架构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影响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六大主体治理架构,各主体功能定位逐步清晰,党委会(组织)和员工民主管理贯穿上下和各层级,董事会组成及职责定位更为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受托关系。《基本规范》明确提出,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配套指引1号中明确了股东会(大会)职责,内部控制系列制度并没有提及党组织,新型六大治理主体架构及相互关系对内部控制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党组织领导核心应否作为内部控制主体。2021年5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指出,中央企业党委(党组)是党的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法定地位,在企业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笔者认为,党组织应该成为内部控制主体之一,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党组织是企业内部机构,且处于法定治理主体地位,按照全员管理理念理应作为内部控制主体;二是党组织在治理主体的职责定位决定了其应作为内部控制主体。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明确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保证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职责定位,强化党对国有企业实施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既然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有明确的职能交叉,相互关联,按照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一样,应成为内部控制主体。

(二)大股东外部控制是否导致内部控制繁琐。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对于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并不是内部控制的主体,那么大股东对企业内部控制有何影响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手册和权限指引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对于国有控股企业,大股东要求控股子公司承接上级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手册和权限指引。这样一来,往往存在集团公司主要业务与子公司业务不是一一对应关系,集团公司业务涉及面广线长,如果一味强调对口承接,势必会造成子公司内部控制冗余,浪费控制资源,降低管控效率。另一方面,子公司业务规模、面临的内外环境与集团并非完全一致,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差别很大,子公司内部控制要以本公司经营发展为目标导向,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总部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手册。

(三)董事会多元受托能否提升内部控制实效。国企改革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董事会实际上成为了多方受托人,不仅受托于股东、员工,还接受党委会(党组织)的前置决策。党委会(党组织)代表国家利益,董事会中还有不代表大股东而进行客观判断的独立董事,对股东、员工、国家、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谋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员工、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于新的治理架构中董事会的多方受托关系,其“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职责更加明确,应站在多方利益共同体的角度,自主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合法合规进行经营决策,有利于结合企业实际,做好内部控制体系的顶层设计,及时有效进行评价改善,提高内部控制规范性、有效性,有效防控风险。

三、各治理主体履职尽责构建内部控制新机制

内部控制新机制核心在于落实好六大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各主体有效行权履职、协同运转,共同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持续规范有效运行。

(一)推进党组织融入,完善内部控制主体。国企基本完成了“党建入章”,明确了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职责及运行方式,基本实现了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当前主要是以党委(党组)前置决策清单来履职。党组织(党委)应成为内部控制主体,需要进一步协调和处理好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明确、明晰、规范决策清单和界限,完善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把这些要求融入到内部控制相关程序、流程和权限指引。

(二)改革股东会管控,提升内部控制效率。股东会(大会)虽然不是内部控制主体,但大股东履行出资人职责及对出资企业的管控方式对内部控制体系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正在分类推进,从管企业逐步向管资本转变,管控更加精准科学,探索从垂直直接管控企业模式向治理型管控方式转型,主要通过委派党委委员、董事、监事及其他高管的方式履行出资人权责,分层、分类开展授权放权,从而使得对所出资控股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更为适宜有效。

(三)做实董事会权责,夯实内部控制主责。国企董事会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董事会构成中外部董事占多数,董事会议事规则持续完善,董事会决策规范性逐步提升。董事会负责决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审定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制,审定内部控制年度评价及审计报告,决定内部控制的重大事项。通过改变董事会构成,加强董事会建设,提高董事履职能力,提升科学公正客观决策能力,有利于真正落实防风险的重要职责,夯实其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的责任机制。

(四)保障经理层行权,抓实体系日常运行。经理层职责定位于“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贯穿全业务全过程,通过权责控制矩阵加强管控,经理层组织修订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审计,具体业务大量的控制节点,需要由经理层审批后执行,经理层全面介入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和内部控制管理流程中,承担内控体系有效实施的主要责任。国企改革正在推进董事会向总经理授权放权,制定总经理权责清单,对经理层实行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由董事长向总经理下达业绩指标,总经理向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下达业绩指标,董事会对经理层进行绩效考核,有利于激发经理层活力,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五)扩大监事会监督,建立协同控制体系。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国有企业推进大监督体系建设,整合党群、纪检、审计、监事会、工会职代会及职能管理和业务管理等监督资源,拓展现有监督对象范围,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国企改革探索推进监事会融入大监督体系,建立协调机制,把监事会内部控制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统筹衔接,与日常监督、项目监督、巡视巡察监督有效结合,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提高内部控制监督效能。

(六)健全职代会职责,完善全员参与机制。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每名员工都会处于企业不同的管理层级和业务岗位,都应在内部控制矩阵担任角色和承担职责。职代会是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国企通过将民主管理纳入章程要求,从法规层面确定和规范了职代会在国企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国企具有完备的职代会制度,每年举行职工代表大会或团组长会等会议行使相关职权;国资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通过选举委派职工代表董事或(和)监事,在董事会或(和)监事会中行权履职。部分国企已将职代会的职责定位和履职流程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保障民主管理和监督落在实处,有利于提高全民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热情,提高全民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内部控制走深走实。

四、推进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一体化运行

关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国资委颁布系列制度。2006年6月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18年11月《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2019年10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规管理都是企业治理的重要方式,是“一体多面、各有侧重”关系。合规管理是底线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本质上都是为了评估、防范、控制企业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合规是内部控制基本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合规管理需要依托内控流程实施,内控有效性离不开完善的合规管理,内控以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推动合规风险防控责任落实。笔者认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应实行一体化运行,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由于企业的管理资源有限,虽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各有侧重,具体的方法途径有所差别,但企业可以将领导机构及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及推进机制进行一体化统筹设计、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督导考核,依托内部控制体系流程,将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的要求、管控过程融入到内部控制业务流程,还可增加专项流程或章节,强化重大重要系统风险、国际市场合规管控,实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管控目标,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全面提升内控体系有效性,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徐春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01).

[2]黄超.关于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9(16).

员工履职报告范文2

一、总体要求

通过三年的努力,坚持和实现“三个导向”(即以“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为问题导向、以“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导向、以“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根绝重特大事故”为结果导向),加快完善和落实“六个关键”(即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开展“五项任务”(即压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培育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引导),全面落实企业“九项责任”(即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依法生产经营责任、制度和组织保障责任、安全投入责任、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安全管理责任、隐患治理和风险管控责任、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职业病防治责任);推进“三个转变”(即企业安全生产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

二、重点工作任务

以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为重点,督促全镇所有企业积极开展专项行动,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一)压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覆盖各岗位、各工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和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明确各岗位、各工种安全职责和责任人员、责任范围、责任清单,让每个员工都明白自己的安全责任。

2.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企业要建立健全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变化,及时更新,让每个员工都明白不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企业要全面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一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登记造册;一次全面安全隐患排查并上线运行;一次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对标梳理并补充完善;一次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一次彻底的反“三违”集中行动),深入查找在规章制度、风险管控、隐患排查、职业卫生、安全培训、高危作业审批、外委作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登记造册,提出整改计划。

3.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必须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职责,坚决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4.落实安全投入责任。在安全培训教育、按规定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重大灾害超前治理、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奖励、安全科技创新费用等方面,企业要确保资金投入。严格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确保足额提取、使用到位,严禁违规挪作他用。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艺、装备力度,及时更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企业要加强从业人员劳动保护,配齐并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安责险;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安责险。

5.落实安全教育培训责任。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措施。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要依法依规持证上岗。要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企业生产涉及的相关标准规范,纳入企业三级培训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学时及工作衔接点进行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实行培训人员责任追究制,未按规定培训且因此导致员工“三违”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凡未达到培训要求安排上岗作业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要严格落实以师带徒制度,新入职员工应经过实操培训、车间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生产岗位,确保新招员工安全作业。企业要创新改进安全教育方式方法,设立“安全日”、“小喇叭、小讲台、小展台”等,通过书面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各种形式,向员工宣传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警惕安全生产风险。

6.落实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企业要认真落实《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如实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报告事故,不得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企业要认真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针对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和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企业要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行。

7.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企业要及时如实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做好职业卫生培训工作。要规范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牌和警示标识,设置除尘、排毒、降噪、通风等防护设施。要做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二)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1.全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巩固“双千示范”工程成果,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各类企业要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和行业标准化评定标准的要求,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从目标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和持续改进等八个方面,建立与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相适应、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重点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企业要根据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因素的变化,持续改进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凡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或者没有达到所在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最低等级要求的,一律不得生产经营建设。

各村、镇直各单位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制定激励政策,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并将达标情况作为授予安全生产“流动红旗”和参与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评选的首要条件。

2.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企业要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企业管理层要全力支持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推动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持续提升安全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危险物品储存使用、矿山、金属冶炼企业应当有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规范承包租赁经营行为。企业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出租给其他单位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企业要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企业要将项目发包或场所出租的安全风险,列入企业统一分级分类辨识,建立重大安全风险管理台账档案,制定管控措施并落实到位。

4.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全面规划、总体部署,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主题宣传教育,促进员工自觉执行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企业要将安全生产宣传阵地向一线班组和工作现场延伸,利用岗前培训、班前班后会,引导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安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安全技能,逐步形成安全制度与安全文化、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融为一体的宣传教育新格局,让安全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传承载体。

(三)强化企业安全风险管控

1.落实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责任。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针对本企业类型和特点,科学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定期组织专业力量和全体员工,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风险辨识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要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实现“一企一清单”。

2.落实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企业要根据风险辨识评估结果,按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通用指南》(赣安办字〔2016〕55号),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建立管控责任清单,制定具体的管控措施,加强动态分级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

3.落实隐患排查责任。企业要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记录、通报、报告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鼓励企业开展“查身边隐患,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

4.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企业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要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和有关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现闭环管理。

(四)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引导

1.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推进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执法,健全重点监管和一般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要建立重点监督和一般监督检查单位名录库,重点监督检查单位由镇、村两级实行全覆盖检查,一般监督检查单位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检查。要突出对企业重点车间、重点部位、重点事项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查处率为100%,形成对违法违规震慑高压态势,督促企业夯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安委会关于印发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若干规定的通知》(赣安〔2018〕28号),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对未按规定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未按规定报告风险和隐患,未落实企业安全承诺制度、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的企业,要依法进行查处。坚持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既要严格执法检查,又要避免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一关了之。要组织专家对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指导服务。

2.督促企业如实报告主体责任履职情况。企业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履职报告与检查暂行办法》(赣安〔2018〕40号)要求,围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按照分级属地和分类分级监管原则,如实报告主体责任履职情况。要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对履职报告情况进行抽查,并及时报送总结情况。对拒不报告、不如实报告的企业,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

3.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承诺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公开承诺制度,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工安全生产双向承诺。企业主要负责人承诺书应依据主要负责人法定职责并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公布在职工易见常见的地方,接受员工工群众监督。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承诺书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员工岗位职责分别进行明确,经员工签字后留档备查,作为企业实施安全生产奖惩的依据。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结合企业实际,在进行全面安全风险评估研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社会和全体员工公开主体责任、管理体系、安全投入、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情况。要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完善和落实举报奖励制度,督促企业严守承诺、执行到位。

三、整治步骤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25日前)。按照统一工作部署,各村、镇直各单位要进行全面部署安排,广泛宣传发动;要结合实际制定细化落实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

(二)组织实施(2020年6月至12月)。各村、镇直各单位要对相关企业情况进行梳理研判,重点分析企业层面目前存在的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实际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推动重点工程、研究建立工作机制,不断推动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重点推动(2021年)。各村、镇直各单位要坚持统筹推进、持续深入、重点突出、务求实效,紧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实施等重点目标任务,按照时间进度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结合各相关单位和企业工作开展情况,深入分析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健全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逐项推动落实。

各村、镇直各单位要总结形成本专题年度工作报告和三年行动报告并报镇“三年行动”推进组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镇直各单位要统筹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安监员具体抓。要紧密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对主体责任落实差的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务求取得实效,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管理安全生产能力水平。

员工履职报告范文3

卫生专业技术职务是医疗卫生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科研业绩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标志,也是评价、激励医疗技术人员成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卫生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工作价值观和专业技术职称申报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与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由于企业职称申报审核的时间期限比较短,工作程序比较复杂,以往纯手工上报、人工整理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企业职称申报及评定工作采用信息化管理已成必然趋势。

1企业职称申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申报材料较多,工作量很大企业职称申报工作涉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各种信息,包括人员基本信息、工作履历信息、职称评定信息、绩效考核信息、奖惩情况信息等。涉及员工上述信息的修改、打印、汇总、统计等功能。存在信息审核、业绩核实、材料补充等工作环节。涉及的申报材料多,申报及审核的工作量很大。

1.2申报材料审核及反馈的时间较长企业职称申报涉及的工作过程繁琐,申报材料的审核及反馈需要的时间较长。一是在职称申报评定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企业员工现有职称期间的履职情况和工作业绩,往往要求职称申报人员把履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尽可能地填写完整,申报材料较多,初审工作需要的时间较长。二是为满足企业职称审核相关规定的规范要求,需要对申报材料进行反复检查、审核并反馈申报人员进行修改和补充,反馈和二次申报的时间周期较长。

1.3申报及审核的工作效率较低企业职称申报与审核工作的总体工作效率较低。一是层级较多的集团性企业,存在二级企业初审、集团总部复审的情况,申报材料的审核与反馈周期较长。二是在审核重新申报的材料是否遵从反馈意见的要求时,工作量较大且容易产生错误。三是申报材料的数据量大,因而对相关申报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的效率较低,出错的可能性较高。

2实施企业职称申报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

2.1规范企业职称申报管理的工作流程通过建设职称申报管理系统,企业能够优化、规范职称申报管理的工作流程,制订科学、标准化的工作程序,配置高效、严谨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职称申报和审核工作。

2.2构建企业职称申报管理的工作平台通过职称申报管理系统,企业建立了职称申报和审核管理的工作平台,申报工作的启动,各项工作要求,初步审核,修改意见反馈,重新申报,审核过程及审核结果都是通过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来进行,实现了职称申报的协同工作。

2.3提高企业职称申报和审核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职称申报管理系统,可对企业职称申报和审核的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不仅提高了申报和审核工作的准确性,而且实现了对企业职称申报和审核工作涉及内容的动态统计和分析,提高了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

3企业职称申报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企业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既是相关信息收集与的管理平台,也是开展职称申报和审核工作的操作平台。

3.1系统主要功能(1)信息采集模块。主要功能是收集职称申报人员的职称申报申请和职称申报材料,以及根据初审意见补充填报的其他职称申报材料。(2)审核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资质审查、意见反馈、审核管理等。(3)统计分析模块。主要功能是对各类职称申报和审核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以往职称申报和审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告。(4)信息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反馈初审意见,职称申报和审核结果信息,以及对以往职称申报和审核的结果及分析报告进行查询等。(5)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注册和设置用户权限,设置企业的组织架构及职称申报和审核的处理流程,设置各类统计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系统数据备份和维护等工作。

3.2核心工作流程企业职称申报工作涉及相关人员申报,本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初审,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复审,专家评审,结果公示,职称评定委员会授予等环节。申报材料包括申请人职称申报表,基本信息表,培训进修情况,工作业绩情况,履职期间情况,职称评审参评论文,外语考试证书,计算机操作考试证书等。

4企业职称申报管理系统的设计

4.1系统结构设计根据职称申报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将系统划分成5个子系统:信息填报子系统,审核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信息采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职称申报申请,职称材料申报,职称材料修订等。审核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资质审查管理,意见反馈管理,职称审核管理等。统计分析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分类统计管理,统计分析管理,报告报表管理等。信息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申报信息查询,审核信息查询,审核结果查询等。系统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流程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备份管理等。

4.2数据库设计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支持集团型企业的职称申报和管理工作,组织机构设计为集团公司、二级公司和三级公司共3个层次。职称资质和职称申报材料的审核权限分为集团公司层面和二级公司层面。注册用户的角色划分为职称申报用户和职称审核用户。不同用户对职称申报管理系统不同应用模块的访问权限划分为查询、提报、修改、删除4种类型。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4.3系统类设计

4.3.1系统实体类设计实体类是职称申报管理系统的操作和处理对象,主要包括职称申报登记表、职称初审情况表、职称审核情况表、职称审核统计分析情况表等。实体类中封装了对系统关键性信息的数据属性及操作,是对系统进行分析后抽象出来的数据模型,体现着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实体类的设计模型如图4所示。

4.3.2系统控制类设计控制类是职称申报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逻辑,主要包括底层数据访问,申报申请,申请受理,材料评审,统计分析等。控制类中封装了对系统关键性业务的处理逻辑,是对系统进行业务功能分析后抽象出来的逻辑模型,体现着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系统控制类的设计模型如图5所示。

5企业职称申报管理系统的实施

5.1系统架构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是由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3层结构构成,表现层是用户使用界面,业务逻辑层包含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业务处理逻辑,数据层保存应用系统的相关数据。#p#分页标题#e#

5.2实施方法

5.2.1硬件配置系统应配置中档PC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配置激光打印机作为各类报表的打印输出,配置中档笔记本电脑用于系统开发和测试工作。

5.2.2软件配置系统架构为B/S架构,软件系统采用微软的平台,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Server,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XP,开发工具采用ASP.NET,数据库为SQLServer。

员工履职报告范文4

关键词: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现状;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必要性

(1)促进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较为粗放,大多为“基数+增长”模式,尚未真正实现“零基预算”,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也不规范。传统的预算管理链条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履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索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质量和效率迫在眉睫。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和长期发展进行预测、规划、评价,实施全面预算、合理分配资源,促进预算编制和执行、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水平。(2)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环境和制度建设是管理会计有效应用的基础和载体,同时管理会计运用相应的工具方法,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内控环境和数据进行分析,对项目等各种决策的实施过程和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为内控管理人员提供有用的财务及管理方面的信息,促进内控制度的实施和完善。(3)促进传统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升级。在信息建设迅猛发展的时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懂得会计知识就能满足行政事业管理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大数据联网等不断应用于财务核算、财会数据的搜集、分析和使用,促使会计人员除了必备的会计知识,也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政策法规,更新理念不断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懂得搜集财务数据和相关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实现从传统的注重基础会计核算、监督的财务会计向参与预测、评价、决策的管理会计转型升级。

2.管理会计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可行性

(1)政策的出台使管理会计应用有依有据。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多样化和资金量的扩大化,传统会计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财政部于2016年6月印发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明确管理会计的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和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包括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服务单位管理层面的活动、使用和形成的信息与报告等四要素,使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技术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会计电算化、大数据、资金在线监管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效率,财会人员的精力也从基础报销、核算等业务转向管理层面的相关实践。信息和数据来源的多样化、应用环境的优化、管理会计工具的先进性,使得财务人员的知识面得到拓宽,能够对掌握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为单位决策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现状

1.管理会计理念意识不到位和应用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必须提高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管理会计是时展的产物,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改变财务管理方式、提升财务工作价值、助推财务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因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和管理会计应用的时间短,单位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大多对管理会计理解和认可程度不高,一是单位一般注重财务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项目分配和决策的集体研究,对项目的效益和监管及单位的运行成本等管理方面的关注程度不高;二是财务人员工作重点仍以基础会计核算和填报数据为主,对管理会计理解不透彻,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运用程度低,管理会计的职能发挥极为有限,使管理会计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受到制约,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内控制度建设与管理会计应用的环境不匹配

(1)内控制度建设具有盲目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2016年后才开展内控评价,随后进一步深入开展内控系列制度建设,形成内控报告,部分单位试点内控信息化建设。内控是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多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意识低,内控目标不明确,多数生搬硬套其他单位的内控制度或交由第三方实施,由于第三方对每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具体业务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内控制度建设并未实事求是地建设符合各单位情况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化制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建立内控制度,但内容固化,未能根据新形势及时进行修改,使内控制度未能符合时代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2)内控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内控制度涉及许多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缺乏忧患意识,内控制度的执行存在阻力,执行效果不理想,缺乏独立的内设机构对内控的执行进行细化监督,导致财务管理混乱,预算编制、执行的随意性大,绩效评价的不严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也得不到保障,内部业务和管理层面的风险性使得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受阻碍,目标无法实现。

3.管理会计人才稀缺

首先,管理会计引入运用的时间不长,企业方面的需求和应用相对较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相对比较单一,内部管理较为松散,管理会计应用少。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必须兼备会计方面的知识、财经政策、法律、管理、信息化技术等多方面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还需懂得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单位业务、管理层面的预测、绩效评价,能综合业务和管理方面的需求,为单位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建议,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极为稀缺。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难以量化考核,财会人员职称、职务晋升空间以及职业培训和学习机会有限,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财务人员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低,创新能力不强,职业能力难以提高,不利于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有效应用。

4.大数据对管理会计应用的挑战

(1)信息化数据共享平台创建的滞后性。会计电算化、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系统、资金监管系统、业务数据录入和审核等系统的使用形成了多元化区域信息数据库,云计算共享平台的构建才能将分散化的信息数据库有效整合,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使之服务于管理会计的应用。管理会计对单位管理和项目的规划、全面预算编制和执行、财政资金评价和监管等方面的应用有赖于搜集、转换的海量数据,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云计算共享平台的构建缓慢,无法满足的管理会计应用的需求。(2)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风险。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平台带来信息多样化和使用便利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建设相对薄弱,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执行不到位。

三、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策略

1.加强管理会计意识和优化预算管理

现阶段,经济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形成对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行政事业单位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实施民生工程、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等为依托,开展履职活动,履职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如何合理预算、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显得十分重要。管理会计能够分析、转换多维的信息数据库,能够为单位的项目决策、资金监督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增强管理会计意识,选择合适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优化预算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零基预算”,在开展年度预算之前深入分析、总结上年度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情况,结合当年度单位的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强化单位内部人员的绩效理念和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强化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应从管理和业务层面逐一梳理、分析存在的风险,探索建立健全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构,在内控报告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内控手册、可视化信息系统,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充分运用内部审计机构来监督内控制度的情况,为管理会计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3.培养和引进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

一是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对单位现有财会人员加强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和分析决策等方面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和决策能力,引导他们向管理会计过渡;二是招考或招聘具备一定会计、管理经验的人才,并辅之以计算机等其他管理会计应用方面所需知识的职业培训,建立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储备库。

4.构建大数据平台,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构建的资金投入,配备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有效融合信息系统形成的财务数据、业务等方面数据,强化数据的清洗、转换,提高信息使用的科学性。选购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软件,加强数据安全的维护和备份,搜集和存储数据主要内容,严格执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吴莉华.浅议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纳税,2020(03).

员工履职报告范文5

 

作者:蒋永良   一、尽职监督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尽职监督工作分工、责任不到位。《尽职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和各部门制定的尽职监督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督有明确的分工,《中国农业银行运营监管管理办法》(农银规章[2012]22号)第二十八条规定“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开、销户,电子银行业务的开户与注册,印鉴管理,业务授权以及挂失、止付、有权机关查询、冻结、扣划等重要业务处理情况”,对运营部门监督电子银行的开户和注册进行了明确;农银规章〔2012〕221号《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门尽职监督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第七条规定“各支行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辖内尽职监督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同时该文件还明确电子银行业务尽职监管的具体内容,要求支行电子银行部门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全面尽职监督。然而在尽职监督实际履职过程中,两部门均未对电子银行业务行使有效的监督与监管,内控合规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也未行使再监督,致使电子银行业务监督出现了“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   (二)尽职监督工作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首先,学习培训不到位。随着科技水平、同业竞争、实际业务发展的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系统、产品、流程变化较快,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文件更新较快、合同文本较多。但在基层行由于职责分工不清,培训、学习不到位,加之无独立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部门,业务监督从属于多个部门,导致文件流转不顺畅,如某分行在实施企业网银业务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网银协议就有2006、2009、2012三个合同本在网点同时使用。其次,履职监督不到位,《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现场检查周期、频率及覆盖面为:县(市)级支行电子银行业务主管部门每季度至少对辖内网点机构开展一次电子银行业务现场检查,检查数量不低于所辖网点机构数的50%。二级分行电子银行部门每半年至少对支行电子银行部门开展一次现场检查,检查数量不低于所辖支行机构数的50%。”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是基层支行分管电子银行业务的个人金融部属于前台业务部门,日常工作侧重于营销和计划任务的分解、统计和调度,对电子银行业务尽职监督疏于管理,同时也未按照尽职监督要求,设立专职尽职监督人员,尽职监督职责无法落实,同时也未向同级内控部门报送监督计划,牵头相关部门对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监督;运营部门现场监管未将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必查事项,致使电子银行业务成为监督、监管的盲区。二是同级内控合规部门、上级行涉及电子银行业务监督的部门也未履行再监督职责、对每季未上报尽职监督报告也未过问、督促和落实。三是奖惩考核不到位,上级行电子银行业务部门和本行相关部门考核未将尽职监督工作考评作为职能部门的考评事项,奖惩考核不到位。   (三)尽职监督工作协调、沟通不到位。《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行电子银行部门要与内控合规部门之间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机制,及时相互反馈尽职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重要可疑信息、重大问题及整改情况。”在实行监督过程中,电子银行部门、运营监管部门、内控合规部门缺乏相互信息交流、缺乏相互配合,相关数据、文件、信息不能相互借鉴利用。   二、改进尽职监督工作的措施   (一)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正确理解尽职监督管理工作。尽职监督管理是指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定位,对下级行分支机构的对口部门及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内部监督的行为,本质上属于管理范畴,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履行的内部控制职责,是职能部门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要求,也是对条线和同级职能部门监督的要求;是各部门对本条线的机构和员工所进行的内部监管。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尽职监督工作不是某一部门单独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尽职监督管理工作是“三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相较其他部门的监督而言,主管部门对本条线业务情况更熟悉,更便于掌握分管业务中存在的隐患,实施风险管控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完善相关措施,严格履行部门尽职监督职责。   一是加强培训和学习。各级职能部门应组织对《尽职监督工作管理办法》以及各部门出台的实施细则进行认真学习、掌握和落实;各级职能部门要完善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按尽职监督工作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切实将部门尽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尽职监督缺位;完善尽职监督方法,熟悉监督内容、流程和方法,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手段,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各部门监督成果,提高尽职监督的工作效率,对尽职监督情况定期进行检测、监督、分析和报告。   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按照尽职监督管理办法和职能部门实施细则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包括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现场检查信息的反馈、推动形成监督成果相互确认等;建立监督信息全面共享的信息沟通联系机制和非现场监测报表体系,利用各职能部门系统进行集中监控等多种形式,对各系统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和日常监测;同时相关部门按历史、现时分类建立文件、合同文本库,以便各级职能部门和网点查阅使用,既可以保持文件文本的连续性,又可以确保其时效性,从而提高尽职监督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强履职再监督。内控合规部门要做好尽职监督工作的计划管理,合理安排检查时间与频次,统筹配置检查资源,避免重复检查,消除尽职监督盲区;上级行职能部门、本行内控合规部门还要承担监督各部门是否切实履行尽职监督管理职能的职责,督促、协调各部门实施自律性检查和非现场监督,把职能部门履行尽职监督管理情况作为综合性检查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尽职监督管理专项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或提出处理建议。 #p#分页标题#e#   四是加强考核奖惩制度。各级行可根据本行实际,制定尽职监督管理工作考核奖惩办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将部门负责人履行尽职监督管理职责情况作为其年度考核和工作业绩评价的内容,尽职监督管理工作不落实的,应予以问责并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

员工履职报告范文6

尽职监督Z-作分工、责任不到位。《尽职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和各部门制定的尽职监督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督有明确的分工,《中国农业银行运营监管管理办法》(农银规章[2012122号)第二十八条规定“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开、销户,电子银行业务的开户与注册,印鉴管理,业务授权以及挂失、止付、有权机关查询、冻结、扣划等重要业务处理情况”,对运营部门监督电子银行的开户和注册进行了明确;农银规章(20121221号《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门尽职监督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第七条规定“各支行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辖内尽职监督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同时该文件还明确电子银行业务尽职监管的具体内容,要求支行电子银行部门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全面尽职监督。然而在尽职监督实际履职过程中,两部门均未对电子银行业务行使有效的监督与监管,内控合规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也未行使再监督,致使电子银行业务监督出现了“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

尽职监督工作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首先,学习培训不到位。随着科技水平、同业竞争、实际业务发展的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系统、产品、流程变化较快,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文件更新较快、合同文本较多。但在基层行由于职责分工不清,培训、学习不到位,加之无独立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部门,业务监督从属于多个部门,导致文件流转不顺畅,如某分行在实施企业网银业务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网银协议就有2006、2009、2012三个合同本在网点同时使用。其次,履职监督不到位,《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现场检查周期、频率及覆盖面为:县(市)级支行电子银行业务主管部门每季度至少对辖内网点机构开展一次电子银行业务现场检查,检查数量不低于所辖网点机构数的50%。二级分行电子银行部门每半年至少对支行电子银行部门开展一次现场检查,检查数量不低于所辖支行机构数的50%。”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是基层支行分管电子银行业务的个人金融部属于前台业务部门,日常工作侧重于营销和计划任务的分解、统计和调度,对电子银行业务尽职监督疏于管理,同时也未按照尽职监督要求,设立专职尽职监督人员,尽职监督职责无法落实,同时也未向同级内控部门报送监督计划,牵头相关部门对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监督;运营部门现场监管未将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必查事项,致使电子银行业务成为监督、监管的盲区。二是同级内控合规部门、上级行涉及电子银行业务监督的部门也未履行再监督职责、对每季未上报尽职监督报告也未过问、督促和落实。三是奖惩考核不到位,上级行电子银行业务部门和本行相关部门考核未将尽职监督工作考评作为职能部门的考评事项,奖惩考核不到位。(四)尽职监督工作协调、沟通不到位。《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行电子银行部门要与内控合规部门之间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机制,及时相互反馈尽职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重要可疑信息、重大问题及整改情况。”在实行监督过程中,电子银行部门、运营监管部门、内控合规部门缺乏相互信息交流、缺乏相互配合,相关数据、文件、信息不能相互借鉴利用。

改进尽职监督工作的措施

(一)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正确理解尽职监督管理工作。尽职监督管理是指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定位,对下级行分支机构的对口部门及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内部监督的行为,本质上属于管理范畴,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履行的内部控制职责,是职能部门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要求,也是对条线和同级职能部门监督的要求;是各部门对本条线的机构和员工所进行的内部监管。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尽职监督工作不是某一部门单独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尽职监督管理工作是“三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相较其他部门的监督而言,主管部门对本条线业务情况更熟悉,更便于掌握分管业务中存在的隐患,实施风险管控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完善相关措施,严格履行部门尽职监督职责。一是加强培训和学习。各级职能部门应组织对《尽职监督工作管理办法》以及各部门出台的实施细则进行认真学习、掌握和落实;各级职能部门要完善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按尽职监督工作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切实将部门尽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尽职监督缺位;完善尽职监督方法,熟悉监督内容、流程和方法,采取现场检查fHtlz现场检查手段,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各部门监督成果,提高尽职监督的工作效率,对尽职监督情况定期进行检测、监督、分析和报告。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按照尽职监督管理办法和职能部门实施细则的要求,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包括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现场检查信息的反馈、推动形成监督成果相互确认等;建立监督信息全面共享的信息沟通联系机制和非现场监测报表体系,利用各职能部门系统进行集中监控等多种形式,对各系统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和日常监测;同时相关部门按历史、现时分类建立文件、合同文本库,以便各级职能部门和网点查阅使用,既可以保持文件文本的连续性,又可以确保其时效性,从而提高尽职监督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履职再监督。

员工履职报告范文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要求,丰富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努力学习自然资源知识,从严规范干部职工工作行为,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端正“三观”意识、提高工作水平。

第二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坚持严管就是厚爱,不断提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条本制度适应于自然资源局所有在岗工作人员。

第二章学习教育制度

第四条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

1、学习成员:局党组成员、局级领导,可吸收有关股室负责人参加。

2、学习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种法律、法规知识;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法规和决议;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典型案例。

3、学习形式:专家学者专题辅导;利用音像资料辅导;开展课题调研活动;讨论交流学习。

4、学习组织:局党总支部负责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组织工作。局党组书记任中心组学、负总责,并指定一名党组成员为中心发言人,准备好集中研讨学习的发言稿;中心组成员应认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集中学习研讨时踊跃发言,工作之余加强自学,每年写出1篇学习心得体会,并开展1个重点课题调研;局党总支部副书记担任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秘书,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并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5、学习时间。原则上每季度不少于1次,全年安排集中学习应不少于上级要求的专题学习次数及学习天数规定。

第五条全局学习

1、参加人员:全体干部职工。

2、学习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的重要文件、指示或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等;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报告;先进典型事迹报告;法纪教育专题讲座;各类案件通报。

3、学习组织:局办公室负责全局学习组织工作。每次组织全局学习之前,局办公室应将有关学习内容及形式报请分管局领导审批,并发出学习通知。

4、学习时间:全局学习每年安排不少于6次。

第六条股室学习

1、学习成员:各股室工作人员。

2、学习内容:业务知识、法律法规、领导重要讲话等。

3、学习组织:股室学习由各股室按照有关部门下达学习计划或本部门实际需要组织进行;学习形式不限,但应以讨论为主,必须确保学习时间、内容、人员落实;要有专用记录本,指定专人负责记录;各股室负责人对本部门员工参加学习负有督促检查的责任,除了组织好本股室员工的日常学习外,还应不定期检查员工的学习笔记,年终局考评组进行考评各股室开展学习的情况。

4、学习时间:每月不少于一次,每次学习时间为半天(在全局学习计划中指定了学习时间的除外)。

第七条学习纪律

1、建立学习考勤签到制度,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由局党总支部负责考勤,全局学习由局办公室负责考勤,股室学习自行建立考勤登记,杜绝迟到和无故缺席现象;确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学习者,应向考勤责任单位负责人请假,提交请假条,并说明原因。

2、认真遵守学习会场纪律,参加学习应带好学习材料,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不得交头接耳开小会,不得翻阅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书报刊物;学习中途因故离场者,应主动向考勤人员说明原因,经同意后方可离开。各股室如有职工因工作需要未能参加学习,股室负责人应及时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传达给他们。

3、建立学习督导机制,局办公室负责全局各类学习活动督导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抽查《学习笔记》。加大学习教育效能问责力度,每次学习完毕,要对无故缺勤、迟到、早退者,按照考勤管理制度作出处理;学习教育督查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局考评组进行考评各股室开展学习的情况。

第三章工作管理制度

第八条热爱自然资源事业,自觉维护自然资源部门形象,爱岗敬业、务实担当、廉洁奉公、规范履职,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竭诚为人民服务,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任务。

第九条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干部职工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落实县局党组决议决策,切实把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心。

1、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凡“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坚决防止“一言堂”或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问题。

2、夯实局领导挂点联系国土所工作机制,挂所局领导应定期下点谈心谈话、实地检查、督促提醒,抓紧抓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并纳入年终考核管理,督促开展地灾防治、执法监察、干部教育工作,促进落实县局党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策决定。

3、切实增强国土所工作执行力,基层干部职工应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国法,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扎实开展工作,顾全大局、服从管理、依法履责。尤其抓好资源管控,做到肩上有责任、管理分片区、巡查有台账、查处显力度。建立督查约谈问责机制,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并予以通报曝光。

第十条严格国土所财务开支审签制度,由挂所局领导和国土所财务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双重审签”;建立财务内审机制,由局纪检监察工作分管领导牵头,每年1月上旬组织开展财务专项检查,对各所、各单位财务收支严格管理,并对年度开支最多的国土所进行约谈提醒,杜绝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截留罚没款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第十一条加强“八小时之外”纪律管理,自觉将工作纪律有效延伸约束,不得违规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干股,不得以个人或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不得跑官要官,不得借婚丧嫁娶之机收钱敛财,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不得用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不得在住房问题上以权谋私,不得违反规定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私车公养,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不得违规出入私人会所,不得违规公款接待以及接受服务对象吃请。

第四章岗位履职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岗位履职责任追究是指岗位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出现工作差错,发生事故案件以及违纪违法行为,依照规定追究其责任。

员工履职报告范文8

一、基层央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民银行基层行民主管理工作,是指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内部事务管理,履行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职责的活动。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为党组的民主决策建言献策、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对领导干部落实和执行民主决策制度,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群众监督;三是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设备引进等事项应纳入民主监督范围。

二、基层央行民主管理与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工民主管理形式有待完善。基层支行由于人员较少,基本是以工会会员大会取代职代会作为职工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主要途径,时间为一年一次,主要议程包括对支行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工会财务工作报告进行举手表决,解答职工提案,主要是讨论工会工作的有关问题,职工代表大会作用无法发挥,支行重大问题并不是经过大会讨论实施,而是以行务会等其他形式代替职代会或者工会会员大会的职能作用,广大职工的意愿很难真实地反映出来。

2.职工民主管理氛围有待提高。从近三年来的调查情况看,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和建议,给出建议率为5%,其余均为没有意见和建议,会员大会提案和意见的回收率约为63.5%,回收中的提案能够被支行采纳和具有积极意义的为11.5%,其余的提案涉及的内容多为老、小、轻的问题,对推进支行各项建设意义不大。具体表现为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职工认为,只要埋头干活就行了,不必多管闲事,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参与能力不强,部分职工缺乏必要的政策、法律、财务知识,往往想参与却又无从下手,“不会说”、“不敢说”、“说不好”,只“代”不“表”,或者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就支持,反之就反对,只“表”不“代”;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了解法律法规赋予自己的政治、经济权利,当自己民主政治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拿起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3.干群双向沟通有待增强。工会组织把握职工思想动态不够及时和全面,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模式,工会桥梁和纽带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据调查,工会三年来开展的活动共计18次,主要集中在节日文体活动、工会会员大会等项目,而涉及民主管理方面的活动内容仅有1~2次,影响了员工民主管理的热情。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与群众交流不够,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不详,时间不多。如很多支行制定了领导蹲班制度,但制度执行不到位,蹲班的次数和天数均不符合制度规定,甚至有些分管领导一年未进行过一次蹲班,从而无法真切了解股室员工的思想和工作情况,阻碍了民主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

4.工会干部积极主动性有待提升。支行工会干部均为兼职,从对他们的调查问卷情况来看,均对工会工作热情不高,表现为一是厌倦抬头,感觉工会为人服务,民主管理出力不讨好,一些工作成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产生情绪化思想,“无用论”、“务虚论”、“负担论”、“形式论”兴起,心存抱怨。二是工作“疲劳”,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推移,新鲜感、好奇感和冲动感渐去,凭个人兴致和情绪渐长,产生工作疲劳、兴趣感下降。三是紧迫感减弱,认为民主管理不是央行的主要职责,把自己游离于工作之外,把自己视为旁观者,消极应对,全然没有放在心上,闲着“看热闹。”

5.行务公开力度有待增强。基层行行务公开的制度不够完善,程序不够规范,凡属明确的职工民主管理内容,除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应当保密的事项外,在适当范围内均应公开,以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从调查情况来看,三年来财务公开36次,干部任用情况通报6次,评先评优8次,其他事项9次,可以看出公开的内容多为财务费用使用情况,其他如干部任用、制度修订、内部管理等涉及员工切实利益的内容,公开与监督的次数不多,力度不够。

三、影响支行民主管理成效的成因分析

1.领导干部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干部民主意识不强,一听到民主,心里就不舒服,错误的认为职代会是“麻烦会”、“无事找事会”、“矛盾交锋会”,认为行务公开就是揭领导的短、对党政日常工作的不支持等。因而,内心潜在着抵触情绪,凡是拖得过,能不开的职代会,都尽量不开,凡是能不搞行务公开的事,他们都主张尽量不公开。

2.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工会组织缺乏战斗力。一些工会干部不敢大胆抓工作,没有主心骨,没有原则性,习惯于看领导的脸色形事。从而,难以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不折不扣地坚持法律赋予“职代会”行使的权力、理直气壮地推行行务公开。一些基层支行工会组织机构不健全、民主渠道不畅通,从而导致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不落实,工作缺位。

3.法规制度健全不够。现行法律法规缺乏处罚条款,刚性不足。处罚条款是法律法规必不可少的要素,《职代会条例》和《工会法》分别对职代会的运作方式、职能作用、职责范围等做了一些规定,但只明确了该怎样做,而对不这样做的人和事,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批评、警告和处罚,在制度上缺乏法律的判定性,因而使一些领导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不重视职代会的职能作用和行务公开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基层央行民主管理绩效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规范管理。要将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单位工作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要制定一名专人负责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民主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工会是本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牵头机构,根据职责分工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并做好日常工作。要规范职代会工作程序,积极抓好会前筹备、会中组织、会后提案落实。职代会闭会期间要积极组织职工利用各种平台与载体,采取集中征集与日常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比如行长信箱、“金点子”、建言献策、献计献策等,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本支行建设与发展问计于职工的民主氛围。

2.加强培训,提升素质,提高效能。根据职工和职工代表对民主管理工作了解程度的不同,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职工思想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思想引导,为民主管理提供思想保证,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先进典型事迹学习宣传、知识讲座、主题研讨征文活动等,使干部职工充分了解民主的真正涵义,同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基层央行的建设与发展上。另一方面要加强职工代表培训,努力提升履职水平,如举办民主履职培训班、组织干部和职工代表参加地方部门交流学习等,为民主管理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3.健全机制,开拓模式,创新发展。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职工民主管理形式的具体制度、办法,保障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要做好职工民主管理各项工作机制之间的衔接与互补,确保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职工民主管理的模式,探索职工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走出一条适应基层行特点的职工民主管理的新路子。如可通过职工代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席会议纪要形式向职工通报,通过监督员制度参与本单位职代会闭会期间涉及职工民主管理内容的有关事项、会议的旁听和监督,通过微信、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密切干群之间的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