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学习计划范例

员工学习计划

员工学习计划范文1

根据本班的自身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一些工作计划。目的是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调动本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我的工作计划:

1.以身作则,为班上树立学习的榜样,认真学习,上好每一堂课。

2.及时传达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关于学习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提醒同学按时完成作业。

3.平时做好一些必要的记录工作如个人的会议记录等,及时传达给同学们。

4.与本班同学多交流,了解大家的需要和想法,采纳他们提出的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采取措施,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环境!

5.热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互帮互助。

6.监督好同学,让他们有好的学习态度及成绩,管理好作业上交情况。

7. 努力配合老师的工作,成为老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同学有意见可通过我传达给各位老师。

8.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了解大家的思想波动,努力使班风保持优良。防止本班同学有厌学或者作弊等不良思想,搞好考试动员工作。

9.抓好同学们的上课出勤率,对无故旷课的同学作好思想工作;

10.由于学校没有统一发作业本,组织同学们批发作业本,既让同学们有作业本轻松写作业,也节省了开支。

11.经常鼓动同学们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特别对于个别曾经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同学起了很大作用,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参加这些活动所带来的乐趣.www.17net.net 论文网

这就是我的初步计划,按计划行事不但需要坚强的毅力,还需要同学们的配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同学们的监督下,在坚持"三心"原则 -----信心、耐心、恒心的基础上努力践行自己的计划安排,将工作及时顺利完成。这计划在实践中还会不断的完善在不断完善中施行。争取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班干部。使我们班的同学变得更加优秀,我们的班级更加美好!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

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2010即将宣告结束。还记得9月底,辞别盛夏,伴着金秋的碎步,我带着满怀憧憬,迈进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门。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是又一个奋斗历程的开始。带着对大学生的无限激情,我选择了学习委员这一职位竞选,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信任。我成功的竞选上了这一职务。转眼见担任这一职位已经三个多月了,下面我介绍下在此期间我的工作心得。

众所周知,大一是积累基础的重要阶段,学习显得至关重要,我们班针对学风问题开展过很多次班会。作为学习委员,应该作到认真负责,严格考勤制度。早读时认真做好考勤纪录,收交作业时仔细清点,作好登记。我深知仅此还远远不够的。学习委员的要求是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发挥积极带头作用;要加强责任心,加强与同学和授课老师的沟通交流等。大学的学习委员和初中的高中的是不一样的。初.高中时只要完成老师分配的工作,而大学不仅要高质量的完成老师分配的工作,还要积极的寻找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提升班级学风和其他班干共同努力为这个班级服务.

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李开复说:"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学是个提高综合素质的地方云云,如果你的学习失败了,你也就什么也不是--不排除意外,处世能力出众而成功的人有的是,但你考虑好了吗,你会是那个意外吗?弄好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我们鼓励同学多参加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活有增长了经验,但是,多次班会上我们强调学习不能落,班上学风必须搞好值得称赞的是,班上的同学都很积极配合

这三个多月的工作期间,我深切体会到当一个班干不容易。必须以身作则,更多的为同学服务,但是我也深知,当上班干是班上同学的信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努力将学习委员的工作做的更好,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信任

蓦然回首,不觉已是学年之末了。透视过去的一学年,身为本班级学习委员,这一年工作的点点滴滴时时在眼前隐现。自从进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从进入10级护理(1)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不过,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结束自己本学年的班级学习委员的工作了,回望这一学年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学年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现我将这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作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在学习工作方面给我的感触最多了: 收集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委要及时切实地向专业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疑问;向学院反映考勤情况、了解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并且汇报同学们对各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等等,让导师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总之,回望近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有收获,有失落,有喜悦,有叹惋。而不论现在如何,我无悔,我以为进取是真。在一学年的班级工作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有的时候得不到大家的响应,大家不积极主动支持。我想在以后的班级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改正的。即便以后不再是一名班委,但我仍然可以作为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和大家进一步沟通交流等等,和所有的10级护理(1)班成员为把我班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的班风学风的班级体而努力奋斗。

感谢10级护理(1)班,给我这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在此,我衷心的希望我们可以携手共进,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我也希望每个同学都可以从这个开始,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展翅高飞!

员工学习计划范文2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技工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计算机英语成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为摆在技工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工作。下面进行简单探讨。

1计算机英语教学目标及现状

1.1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旨在为该专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网络安全及管理等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开设,正是围绕着这一目标,通过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快速准确地获取最前沿的计算机科技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历史,决定了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的行业语言。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开展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可以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支持;丰富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必然会促进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提高。相对普通英语来说,计算机英语专业词汇冗长难懂,内容更加枯燥,专业性强、实用性高、交互性广。

1.3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学生方面:技工院校的生源,决定了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成绩普遍不佳,学习信心不强,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教材方面:由于针对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英语教材不多,许多学校不得不选用普通大专院校的教材,这类教材的难度远远超出技校学生的水平:文章篇幅冗长,生词充斥段落,句子晦涩复杂。这些都让英语基础薄弱的技校生无所适从。有些针对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尽管降低了难度,看上去“高大上”,但往往和技工院校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联系脱节,并不实用。师资方面: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英语任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强,但计算机专业知识缺乏,对计算机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要求了解不深,教学模式陈旧。对涉及到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内容,常常照本宣读,一带而过,没有做到和专业的衔接,更别说英语对于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1.4一体化教学在技工院校的应用实践

当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被众多技工院校采用,成为技校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之一。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将各个技能模块嵌入到任务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这样,教师从传统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变成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导师,强调对学生的行动导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上分析来看,计算机英语教学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已经为我们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打开了一扇大门。

2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2.1“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根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教材及师资方面的问题,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要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如下: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围绕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教材的选择尽量做到难易相当,剔除枯涩难懂而又不实用的科普阅读,以学生未来岗位中常接触的英语为教学的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专业技能、经验和兴趣。教学模块设计方面:要为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项目和任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设计,要结合专业教学内容,突出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克服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

2.2“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原则

计算机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一方面,计算机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学科,词汇、语法、阅读能力的教学必不可少,仍然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反复练习。同时,要注重感知、操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把英语教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3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3.1遵循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步骤

计算机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可参考其他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的步骤,一般可包括确定项目、自主学习、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检查评价几个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等几个环节,将老师变成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导师,强调对学生的行动导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用英语来构建教学,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来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计算机英语也不例外。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能够掌握计算机方面的英语专业词汇并能阅读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科普文章即可,但是如果离开了英语的氛围,单纯的记忆就会变得枯燥。教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用英语来进行讲解和指导。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先用中文讲一遍,再用英语进行强调,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学生通过眼看、嘴说、心记,在英语环境中切身体验感受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构建模拟的工作环境,将实践所知归于实践

计算机英语的一体化教学更要注重实用性。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实模拟环境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素养,积累更多的经验。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大概的讲解,然后重点分析需要应用到的技术,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的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的是辅助和引导作用。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直接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主解决,适当地重点提醒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理论体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经验和知识,进而运用到下一个实践过程中。

3.4把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专业的英语教学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是分不开的,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要注重两者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当中要鼓励学生用所学的英语来进行实践过程的沟通,有针对性地背诵计算机专用单词,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巩固。另一方面,在计算机操作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已掌握的英语语言能力,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的实践能力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比如在相关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将常用的中文版软件换成英语版进行安装学习,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强化对英语的运用。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多元化发展,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英语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实施“一体化”教学可能存在不小的困难,但只要敢于尝试,不断探索,就能熟练运用,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涵.“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教育科学,2016(3):00005-00005.

[2]李鲲,王冲,曲艺.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33-134.

[3]蒋兆新.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0):47-48.

员工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基础

信息化教学是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需要在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并解决各个问题。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本枯燥难懂的文字变成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看不清记不牢的设备结构、操作步骤变成可仔细观察反复操作的虚拟仿真技术,学习热情和兴趣都得到提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机械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开设于我院机械工程系高技层次教学的第二学期,主要讲解机械传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选用原则等知识和方法。本课程内容贴近工程实践,是连接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桥梁,是技工院校学生深入学习机械制造维修等专业技能的基础。因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庞大,知识点多,内容抽象,枯燥难懂,尤其在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授课效果亟待提高。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一、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教学

现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的开发为信息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平台。我校在教学中就应用超星公司研发的一平三端教学平台学习通App进入课程辅助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该平台软件的应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帮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作为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和理论定义等知识。学生初次接触机械常识,对于里面的知识术语都较为陌生,直接看书预习效果较差。上课前教师在学习通App上课程预习资源,通过动画模拟的方式演示机械设备到其结构简图的转换过程,并采用关键位置聚光显示、图片对比闪动等方式明确展现构件的特点,给予学生直观明确的概念,吸引学生下一步的操作学习。课后随堂测验练习,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充足准备。

(二)方便教师对成绩进行记录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性考核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在传统教学中过程考核的记录整理工作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甚至会影响教学授课的流畅性。以最简单的课堂点名为例,课上占用教学时间,期末统计费时费力。上学期教学中我采用学习通App的手势签到等功能进行签到点名,省时省力,自动统计,杜绝了替人签到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使用学习通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将计入系统,并自动进行评分汇总,成为学期过程考核的依据。

(三)便于师生互动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几点问题,通过学习通App的主题讨论功能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通过查书、网络查阅等方式找寻答案并提交讨论结果,随时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还可以利用一平三端的直播投屏功能将学生的交流结果、反馈答案实时在教室的大屏幕上,互动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软件布置提问、下发课堂作业,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回答讨论,上交任务。这样大大方便了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提供充分的反馈资料。

二、利用微课教学,实现微学习

自2011年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主任提出中文微课的概念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的内涵和应用不断得以补充完善。微课大都是一段记录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且完整的教学活动视频,是现代信息化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将其繁杂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单一主题的短小、实用的片段,制作成一个个微课视频。微课学习,时间短,知识点主题明确,能够充分利用一段段的零碎时间完成学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所用的微课常见的有两类制作方法:一种是和操作实践联系紧密的知识点,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微课录制中要做到直观易懂,通常需要将所授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第二种是不易观察的设备内部构造或精细的零件操作,可采用3D建模和动画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辑录制,突出细节,展示内部关联。在录制微课时还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是一段微课只阐述清楚一个环节或一个知识点,时间不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为宜。较为复杂的内容甚至可以拆分为前后几个步骤,分别进行录制。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微课内容来说,大部分都与机械设备相关,在授课之前,教师需要先在实训车间对设备进行拆解,录制相关设备的安装维护的操作视频,制成微课并通过学习通App进行。学生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观摩学习,并根据视频提示,在学校实习车间等场地寻找各种机械结果及其应用,分析其安装维护过程。由于很多机械设备中的旋转部件都会用保护罩遮挡起来,学生在实际参观中很难看到传动机构的运行情况。这时借助微课视频展示内部运作情况和拆卸后的内部结构,两相对比,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将更为透彻。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中心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更加鲜明,简短的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进步。微课制作选取的大多是教学的关键点、重难点,制作完成后永久保存,学生在知识预习、课堂授课、课后复习、考前巩固等多个环节和时间段上可以反复使用、多次观看。通过微课教学,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均能获得大幅的提升。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翻转课堂

在可汗学院的推动下,翻转课堂开始盛行,其教学效果也得到大家的认同。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和微课的辅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开始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巩固。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上互动交流、课下复习巩固三个阶段。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教师要根据本节课内容编写教案,筛选出关键点,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接受水平录制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制作中,利用常见的日常生活设备,如健身器材、车辆、推土机等引入知识点,通过动画模拟将客观实物转换成专业示意简图,通过直观易懂的画面,有效进行知识迁移。教师在课前制作好课程学习任务单和微课等资料,一起在课前下发。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了解课题目标、重难点知识概要,通过观看微课预习课程知识,并根据任务单要求收集资料,动手探索,完成任务,并通过软件进行任务提交。教师则根据提交结果发现问题,为课上教学做好准备。通过课前的准备,学生对于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很多疑问。因此,在课堂教学阶段,按部就班的知识讲解将不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解决课前活动中收集汇总的各类问题、学生自主探索汇报、小组交流等活动变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总,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学习的机械机构的特点、运动形式、判别方法等内容。虽然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但是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好引领作用,掌控好课堂教学节奏,尤其要注意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取舍,监督讨论内容防止偏离目标,避免课堂讨论进入歧途,控制课堂气氛。在充分的讨论基础上,教师评价小组活动成果,归纳总结并最终指导性结论,引导学生根据结论判别解决各类习题。课后,教师需将课堂活动要点和知识重难点到学习平台,并下发课下拓展练习资源,便于学生学习巩固。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的讨论功能进行线上交流,对课上所学内容进一步提问研究。在技工职业教育中,有很多机械设计基础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连接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通常的理论课堂教学枯燥难懂,而结合实际现场教学又常常受到场地和时间等条件限制。而如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通过教学平台连接,将理论教室和生产实训车间联结起来,理论实践互联互通;通过微课视频,直观展示生产操作实况,通过模拟动画,展现内部细节,轻松理解结构特点;通过翻转课堂,增强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技能发展职业进步做好准备。总之,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2020年的春天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春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抗击肺炎疫情的情况下,信息化教学、网络授课等技术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钉钉在线课堂、微信上课直播等功能的大范围应用,网络直播平台的大量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让教学进一步摆脱课堂的空间限制,让学习的开展以各种方式来实现。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本领,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车启凤,方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

[2]李琳琳.浅谈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作用———以云课堂移动App授课为例[J].信息技术教育,2017(7).

[3]张略.微课在中职机电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8(11).

员工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优化策略

高等教育改革下的独立学院是对我国大众化教育下高校办学形式的丰富与补充。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同时由于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学院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独立学院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健康发展,学院管理者需要从其学生的管理现状出发,从根本上认识到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灵活有效的办学机制,及时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保证独立学院教育的顺利进行。

一、独立学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独立学院的创办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创新之举,其在丰富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方面具有开拓功能。学生作为独立学院构成主体,需要学院对其进行良好的管理,这对于规范学生行为、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院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招生录取分数线较低,无论是自身素质、基础知识还是适应能力都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有一定差距,形成了高校管理的特殊群体,学生主体的特殊性就决定了独立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强独立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纠正甚至改掉学生高中时期的不良学习习惯,规范学生行为,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良好校园学习氛围的建设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教育,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独立学院作为对普通高等学院的补充与丰富,教育部明确指出其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晚,可借鉴经验有限,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丧失了原本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推动学生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增强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同感,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增强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管理方式,才能顺利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优秀人才。

(三)有利于完善学校管理体系,促进学校长远发展。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我国独立院校的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成熟立体的管理系统,很多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统一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升级,有利于独立学院在实践中积累管理经验,增强学生管理力度,创新学生管理角度,促进学校管理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进一步加快构建综合、系统、立体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构建和谐校园氛围,进一步实现独立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对管理对象特殊性的正确认识。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律性差、个性张扬、表现欲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往往是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但是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管理者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群体特点,加之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经验有限,管理者们通常会采取普通高校的管理措施和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但这种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缺乏对管理对象特殊性的认识。因此独立学院在管理过程中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合理有序进行。

(二)统一管理,忽视个性化发展。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与进行。独立院校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使得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手段多存在片面化和过于僵化的问题,在一些涉及学生切身问题的管理手段处理方法上过于考虑自身的发展利益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考量。例如,对于重大校园事故处理、考勤管理等问题,学校往往不会去认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会将学生的利益进行优先考虑,而是使用“一刀切”式的集中处罚、延后处理等手段。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和约束的作用,但同时也打压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影响了管理手段的立体化实施,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叛逆心理,不利于学校整体发展。

(三)制度管理单一,学生认同感低。国家高等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动大发展背景下,许多高等院校都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了多样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行为都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制约作用。但是独立院校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下,并未认识到学生的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教育以及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并未将高校的学生教育与学生管理理念相结合,仍然认为每个部分都是单一的主体,从而导致管理方式的单一化,且常常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约束学生行为、限制学生活动来达到管理目的,这就严重脱离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初衷,恶化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低,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使得独立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三、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理念创新,转变学生观念,更新管理理念。学生管理工作是以教师管理者和学生为两个主体来进行的,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就需要从两方面考虑,在更新教师管理队伍管理理念的同时也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从根本观念上认同学校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加强学生观念的转变。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讲座,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校园是教书育人之地,规则是人类生存之本,要遵守学校规定,认同学校管理方式。只有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校园认同感,才能进一步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更新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这就需要学院领导者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

(二)方法创新,实行精细化个性管理。精细化的个性管理就是要求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独立学院的学生是一群个性鲜明的群体,自我意识较强,约束力较差,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就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管理。独立学院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通过加强教师专业管理培训来提升教师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首先,处理好“封闭式”和“开放式”教育管理手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激励手段强化榜样的作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另一方面,不放弃对学生应有的严格教育引导,从严治理,杜绝学生不合理需求,注重疏堵结合,回归“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属性。其次,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建立网络跟踪、反馈、评价平台,及时了解学生行为思想动向,帮助学生管理工作者减少管理盲点,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三)制度创新,制定合理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是促进独立学院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必经之路。进行制度创新就要求各独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强化管理过程,细化管理环节规范,从而保证学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首先,完善学生评价管理方式。独立院校要通过学生反馈机制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借助机制的灵活性优势,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在沟通交流中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调整。其次,打破传统制度模式的桎梏,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下移。独立院校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个性出发,从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制度等方面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这样,在完善制度管理,创新管理手段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明确日常学习生活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使学校的教育、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独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对于推动高等教育顺利改革,促进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积极顺应时展潮流,根据社会所需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自觉检查、改善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使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柳菁.高校图书馆云采购平台建设对高校学生阅读影响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241-242.

[2]戚彩霞.独立学院学生工作案例分类及实施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7):73-75.

[3]袁伟杰.浅谈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2):64-65.

员工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大学化学;网络资源

“供给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高等教育是经济供给侧的主体之一,承担着为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使命,这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2]。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需求侧改革转向供给侧改革,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发展过渡到注重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供给侧改革凸显了内部结构性变革,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3]。“互联网+”为高等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特别是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微课、慕课等教育资源相继出现。这些资源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生态,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侧变革。网络资源在“互联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网络资源的全互联网化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4]。大学化学作为重庆大学非化学专业实施化学教育的供给方,如何积极应对,如何创新教育以适应不同专业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大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重庆大学的大学化学系列课程虽然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和教育改革方向,拥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重庆市在线课程大学化学和大学化学实验、校级sakai平台等网络资源,但学习资源与功能模块整合不紧凑,缺乏多项有效交互,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无法更好地为创新教学服务。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提升教师整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的能力,满足学生自学的多样性和便捷性,成为推动大学化学创新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资源供给侧改革目标

大学化学系列课程作为重庆大学非化学专业实施化学通识教育的基础课,每年面向全校近90个专业的3000多名学生开课,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化学传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解决大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分散、单调、抽象等问题[6]。大学化学作为部级精品课程,拥有部级、市级和校级多类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整合资源,有效加强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沟通,解决教学的时空受限问题,实现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无缝衔接,使课堂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快捷;同时能够扩大数字教学资源,实现差异性发展,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教学提供方便,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供给资源、环境和服务模式。

二、网络资源功能划分

21世纪,科学发展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存的状态。“互联网+”时代既需要掌握“高精尖”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专业化人才,也需要大批具备多学科专业素养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4]。为了满足各专业的综合性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化学通过“互联网+”设计教学资源,建立了部级、市级和校级三层网络资源,在构建资源平台时注重资源的功能作用,解决资源不足、分散、单调、抽象等问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立体化、谱系化、个性化,为“教”与“学”提供了及时、高质量的服务支持,建立了有效的教育供给。1.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该平台主要突出了大学化学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全面展示了大学化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质资源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大学化学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使学习过程突破了人数与地域等限制,其开放性改变了传统的班级化课程模式,实现了师生互动效果的最大化。学生学习状态数据能够及时通过在线平台反馈给老师。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互动性、个性化的第二课堂。3.Sakai学习交流平台:针对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学科的不同要求,该平台实现了教学班级的个性化和教学资源的融合,从多维度满足了课程、资源、教学班三者之间的独立性、共享性和交互性。

三、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大网络资源虽然功能作用分工明确,但分别属于不同的网络平台,使用起来不方便。大学化学以sakai平台为载体,搭建了课程总网站,下设大学化学I、大学化学II、大学化学III、大学化学实验I、大学化学实验II、大学化学双语6个独立课程子网站。同时,本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在线课程两个高质量的部级和市级课程网站的链接也列入二级站点(如图2所示)。总站点兼顾系列课程的共性,以公共资源的形式设置了参考文献、电子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自测题,以及大学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大学化学在线课程的网址链接等资源。学生在总站点可以对系列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和课程特点选择课程,并获取相关的课程资源与扩充资源(资源共享课和在线课程)。三大网络资源从分散走向整合,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开放性、整合性,解决了教学时空受限问题,实现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四、网络资源的动态性服务

大学化学网络资源服务的动态性主要指资源内容的动态性呈现。资源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与组合,向学生提供资源知识服务[7]。二级站点的资源类型和内容供给会根据课程学时不同而进行调整和组合。如大学化学I与其他课程相比,增加了“化学动力学”内容,故该站点资源中增设了化学动力学方面的视频、文献和习题等资源。三级站点则根据教学班专业的特性,对课程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组合,使之符合不同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不同需求,以期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这种调整是基于对重庆大学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调研做出的一对一的调整。如重庆大学给排水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水工程与科学及水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教学及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运营管理人才,因此三级站点给排水专业教学班资源内容设置中侧重第四章“溶液与液体”和第九章“水污染及其治理”的资源供给服务,以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另外,重庆大学“十三五”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优秀人才,基于此,大学化学借助互联网新兴技术,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化学为出发点,以学科交叉为主方向,及时获取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科研动态,并以实验为载体,以开放实验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手段,在交叉科学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8],以满足专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五、网络学习空间的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的发展,网络学习空间成为老师与学生课下“时时处处”沟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集工具、服务、个人资源网络、人际交流网络于一体的“混合体”[9],可以满足师师、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教师也可在此空间开展知识共享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中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旨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10]。大学化学依托三大网络平台,以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交换作为最基本的技术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大学化学教学团队老师为交流平台管理者,整合线上线下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资源间的逻辑联系,实现老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答疑和专题讨论及作业提交与批改(如图3所示)。1.依靠资源共享课平台的网络支撑,老师以管理者身份上传知识,利用平台使之外化;教学团队其他老师则将其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新知识,实现知识内化。这样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减少教师独立备课和准备素材的时间,弥补教师之间共享知识的时空局限,扩展教师间对话讨论、知识共享的深度与广度,满足教师旺盛的知识流通与转化的需求,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动力[9]。2.在线课程MOOC平台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以便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掌握课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该平台强大的身份认证跟踪系统可方便老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在平台中围绕某知识点设置专题讨论,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专题讨论过程中,学生利用新媒介挖掘碎片知识,并进行整理、剔除、汲取、加工等,实现知识碎片到知识点的有意义重组,并完成知识点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11]。3.教师以sakai平台为媒介,利用其在线布置、提交、批改作业的强大功能,实现与学生个体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从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式、协同式、多元化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的主动式、互动式学习,使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培养逐渐成为现实。

六、小结

本研究立足教育供给侧改革,以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重庆市在线课程为依托,以多个市级教改项目为基础,基于“互联网+”构建大学化学信息化教学平台,深度融合优质教学资源,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立体化、谱系化、鲜活化,有效解决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在线化、功能化,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实现供给侧的转型升级,使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化学通识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佳宁,盛朝迅.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35-51.

[2]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3]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员工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教学资源库

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实施数字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也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重要路径[1]。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自 2013 年开始申报建设,2019 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由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牵头主持,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持,联合 29 家参建单位进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应用推广,通过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扩大优质课程资源覆盖面,以便为在校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等提供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为培养化工类相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一、资源库建设情况

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要求开展建设,参建院校和参建单位严格对照建设任务分配表,已制定资源建设标准、奖励激励制度、资源持续更新及应用推广等工作标准和工作制度;专业教师依托教学资源库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持续提升学习者的业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了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开发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按照精细化工合成、复配、分离、分析等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重构基于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5PMC(五平台、活模块、精课程)”课程体系(见图 1),既满足不同精细化工企业的共同需求,又适应不同精细化工企业个性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要求相对应。根据岗位工作过程开展模块教学,并通过课程标准及课程活动方案设计加以体现[2-3]。针对市场需求,结合精细化学方法及化工过程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的需求,及时将微通道反应器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配方纳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实训条件建设中,将有机合成工等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

(二)构建一体化设计资源库构架

以服务于全国精细化工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学生、在职人员学习、培训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据企业对精细化工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校企协同在广泛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运行模式,建设学习园地模块、素材资源模块、精细化工 2.0 模块、行业动态模块、责任关怀模块、国际交流模块、共建共享模块、认证标准模块、交易机制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和民族化工模块等 11 个模块资源,形成学习园地 + 资源中心 + 行业应用平台 + 推广应用平台 +国际交流平台“一园地一中心三平台”构架(见图 2),引领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三教”改革,助推产业升级。

(三)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情况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接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重点,根据国内精细化工行业从研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生产操作到贸易销售等不同职位,各参建校企在广泛市场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确定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跟踪精细化工产业高端,适应“互联网 + 职业教育”的需求,服务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确立“学生学、教师教、员工培、社会用”的目标,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运行模式。将“责任关怀”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责任关怀培养要求,开发教材、实训教学项目等,在企业、兄弟院校积极推广“责任关怀”相关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丰富范旭东先生“爱国、科学与实业精神”内涵,弘扬和传承范旭东精神,将匠心培育根植于具体的实践工作岗位与课程技能操作中,将范旭东精神培养融入高职学生学习与实践全过程。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组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校企共同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适应“互联网 + 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素养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开展专业调研,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改进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国际化工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技能综合评价体系,引领全国同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目前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中心已完成 12 门核心课程,近 20000 个素材资源,500 门微课,30个技能训练模块,34 门个性化课程,11 门社会培训课程,3 门创新创业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等,校企共同开发 20 余门活页式云教材。结合国家双碳战略,聚焦绿色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 2.0,引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标准,借助“VR”技术及各类信息化手段升级实训条件,建成集教学、实训、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各参建院校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优化,选派骨干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实践,共同参与技术研发、服务推广等,提升了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同时参建院校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联合开展专业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双师结构合理、社会服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高水平双师队伍。结合中石化南化公司等参建企业培训需求,开展企业新员工岗前技能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职业资格培训、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成了区域共享示范性社会培训中心。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组从资源库建设与推广应用、教学改革、经费使用和协同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系列制度,规范资源库建设与运行,加强资源库建设过程监控,明确责权利、保护知识产权,探索课程资源交易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平衡长效运行。我校设立“资源库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建设项目,针对校企共建共享机制、1+X 证书制度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推广应用教学改革成果。

二、资源库应用成效

(一)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数据

“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亦称“智慧职教”网站)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和运营的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在线教学服务平台[4]。智慧职教平台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指定建设平台,精细化工技术专业资源库也在智慧职教平台开展建设,特别是疫情期间,为各参建和参与院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在线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使得教学团队和学生能够利用建设的在线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从“课前 - 课中 - 课后”将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与建设平台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及讨论节约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项目组深入研究了学习平台,不断完善网站,设计了教师用户、学生用户、企业用户、社会学习者用户四类用户。根据智慧职教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数据统计结果,截至 2021 年 8 月 29 日,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用户 34060 人,其中学生25737 人、教师 2376、企业用户 2907 人、社会学习者3040 人;素材 18610 个,其中视频类素材 8211 个、动画类素材 2699 个、静态资源占比 37%。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自建设以来,资源库课程访问数达到595068 次,用户访问数达到 965997 人次。

(二)学生反馈情况

2021 年春季学期期中,选取参建院校 2019 级精细化工技术专业 562 名同学作为调查样本,针对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开展学生满意度、资源建设及自主学习情况调查,其中 532 名同学对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使用表示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 94.66%,521 名同学表示资源库中的视频等资源对于专业知识点学习有极大帮助或较有帮助,占比92.70%;527 名同学表示资源库现有建设资源极为丰富或较为丰富,占比 93.77%。从利用资源库开展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课前可通过智慧职教平台接收教师的教学任务开展预习,课后可根据各自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素材,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反复观看,加深理解与提升;同时还可利用资源库交流平台把不懂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在线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了学习效率[6]。

(三)企业用户和社会学习者反馈情况

针对企业用户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技能但又无法进行全脱产进修的实际情况,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企业用户提供了学习平台,可以更加灵活地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7]。项目组利用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培训课程和教学资源,与中石化南化公司等参建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入职培训和技能培训,自资源库建设以来,已开展相关在线考试 6245 题次,企业用户在线学习时长达到 65425 分钟;针对近年来的社会招生人员的实际情况,与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精细化工专业社会学习者的相关教学工作,目前利用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课程教学资源已完成 62人次的社会招生人员课程教学;项目组利用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等课程资源,积极探索与联建院校间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利用产教融合等企业交流的契机,积极与合作企业进行对接,加强推广应用。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教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中国高职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省石油化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等单位支持下,宣传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相关社会人员网络课程学习[8]。

三、结语

员工学习计划范文7

工学结合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该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在当前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需要正确认识到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化策略,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工学结合;中职;思想政治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运用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中职院校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尝试将新的教学思想应用其中,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在实际上,部分中职院校在应用工学结合模式过程中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以此为背景,以思想政治教学为切入点,对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对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

所谓工学结合模式,就是指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有效的联合在一起,通过学校与社会的配合,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培训,这种“知识+能力”的培训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主要措施应该包括:(1)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保证学生能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全面的掌握实践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2)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在满足当前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更多的向学生渗透就业思想,使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衔接在一起,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好的参与工作。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

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接受了工学结合模式,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策略存在多种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与企业对工学结合模式的管理未提出过高的要求,并且在操作上也不需要严格按照市场的相关内容展开管理。而另一方面,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上,所指派的指导人员多为技术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这些员工虽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对于学生的思政学习没有相应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处在企业的环境下,教师无法针对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教学,这也会影响学生学生的思政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而言,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开展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新时期工学结合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1.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为同学树立正确的三观。针对这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以多种方法让同学了解实际或与实践有关的内容,保证教学效果。对中职教师而言,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过程中应该做到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到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爱好兴趣。总体而言,我国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不高,“贪玩”、“不爱学习”往往成为中职学生的代名词,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过程中切忌采取探究式教学等具有钻研性的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因为无法解决教师的问题而出现厌学的情绪。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或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进行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本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本院校教学有关,并且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本中职院校为旅游院校,教师就可以选择与旅游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该行业在近些年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利用数据图表等,让学生们感受到本行业在进入新时期以来的巨变。通过这种教学,教师不仅将有关本行业的实践知识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社会变化;还通过列举重大成果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该行业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达到了思想政治教学中爱国精神的教育。

2.充分利用时间

在政治教学中,充分利用时间也是保证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也是整个学习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办法指导实习学生的学习,这也会导致原有的教学计划遭到破坏,影响教学。而对政治教师而言,也应该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以本班级为主体的微信讨论组和微博群,并定期向讨论组、微博群中上传与政治教学有关的资料;也应该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通过朋友圈分享的方式,向班级干部传递重要的思政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干部能督促其他同学学习。最后,教师可以将这些通过特殊方式传授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在期末考试中适当的提高这部分知识点所占的比例,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能有效的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时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做好教学评价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程的考评更应该注重科学性,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考评内容:(1)丰富考评内容。在考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职业修养与道德素质作为评价的重点,凡是思想道德与职业修养不达标的学生都应该认定不合格,从而引导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形成相应的准则。(2)完善考评方式。在考评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实习报告、实践学习态度、考试成绩、企业导师评语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迟到、请假现象都应该作为影响期末成绩的指标。(3)增加考评主体。在考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带队指导教师评价和企业人员意见。企业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得如何,能否经受起检验,这样的考评更有针对性、更科学。

四、结束语

主要研究了工学结合在中职政治教学应用的相关问题。总体而言,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实习对教学的影响,并能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针,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赵丽坤 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员工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电力企业;青年员工;能力拓扑;学习拓扑;三维培养体系

一、建设青年员工学习体系的现实意义

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是央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发挥“关键因素”的作用。同时,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是是满足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广大央企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战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性,努力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是国网公司“三型两网”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国网公司提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和“一个引领、三个变革”的战略路径,国网北京电力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首都标准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战略部署。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批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支撑,如何提高青年员工扎根基层岗位的意愿和热情,提高青年员工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培养一批掌握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高超技术技能水平、善于解决专业难题、复合性高、创新能力强、适应新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对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二、公司青年员工学习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公司招聘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对青年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在各专业部门内已初步形成“谁使用人、谁培养人、谁激励人”,以及“人资归口、专业负责、分级实施”的全员人才培养理念。但是,员工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员工能力没有被有效开发,还不能在公司核心岗位上发挥作业力量,部分员工虽掌握核心岗位能力,但是并没有从事核心岗位工作。这些问题在导致公司核心岗位人才依然紧缺的同时,员工职业发展不清晰、工作内生动力不足,即能力缺员、动力缺员。长此以往,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显现,“主力军”不但不能成为促进公司发展的“生力军”,还有可能成为严重制约公司发展的“消极军”。因此,如何以全过程有效培养促使青年人才在岗成才、在岗展才、积极发展,是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从能力拓扑到学习拓扑的个人能力提升路径

1.基于任职资格的专业知能提升能力拓扑路径建设

基于公司“管理+专业”全职业发展Y型复合通道任职资格体系中的各级任职资格模型,依据各级别不同工作要求对能力项进行分级,细化每项能力项内涵、不同岗位等级的具体行为表现。依次定义各能力项分级行为表现,构成完整的基于任职资格的能力拓扑路径,以任职资格要求为核心,明确后续培养目标。对能力项进行模块和对应知识点分解,对其能力定义及行为表现定义进行深入剖析,根据其内涵、行为特征、行为案例,将各能力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并针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能力知识地图,明确各能力项发展学习内容和方式,形成基于任职资格的专业知能提升能力拓扑路径。

2.基于能力拓扑的员工个人学习拓扑路径制定

首先,开展五维度自我评估,引导员工回顾以往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对以往职业发展进行评价,思考本人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同时,通过对职业满意度、职业锚、职业倾向、性格特质和个人能力五部分自我评价,促使员工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帮助员工选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然后,开展一对一辅导面谈,由直接上级和员工通过辅导面谈,根据员工自身特点、职位要求和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共同制定员工个人发展路径。最后,员工根据个人发展路径,依据能力提升拓扑路径,明确自身需要学习、提升和锻炼的内容,制定个人学习成长拓扑路径。

四、打造支撑员工能力提升的三维立体化培养体系

1.发挥公司层面资源整合优势,切实推进高层次交流共享

一是全面加强新员工入职培养,引导其快速融入企业。公司层面优化新员工集中入职培训课程设置。各单位进一步明确新员工轮岗见习、定向见习的职责分工,优化培养形式,加强过程跟踪,从严鉴定考核。二是扎实推进“三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坚持“统筹实施、需求导向、实效为本”的原则,在员工入职3年左右,由公司和各基层单位分层分级组织“三跨”(跨单位、跨专业、跨岗位培养)培养,帮助员工尽快熟悉公司各项业务流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系统掌握岗位所需技术技能。三是有效整合外部资源,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综合采用核心专业“回炉”培训、“驻厂监造”、“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青年员工交流培养。四是打造交流学习平台,促进经验成果交流。在公司层面积极打造员工众筹、众创、众享平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移动APP”三位一体的移动学习和交流平台、网络大学“青年岗位竞技园地”和双元制大比武活动平台等员工交流学习平台,促进员工工作学习经验成果交流。五是统筹开展资源建设,提供培养软硬件支撑。包括统筹加强公司实训设施建设,加强各类培训资源建设等。

2.落实单位层面培养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多元化实战培养

一是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现言传身教。紧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青年员工“双导师制”培养工作,即为青年员工配置专业导师和职业导师。专业导师即“师带徒”培养模式,重点培养青年员工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职业导师主要引导青年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引领,侧重发挥价值引导、职业咨询、心理辅导等作用。二是切实加强岗位培训,持续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充分发挥岗位培训在员工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强化各级基层单位在员工岗位培训的主体责任,发挥员工直接上级在员工培养中的主要作用,班组、工区应立足于“实战、实际、实效、实用”,积极利用现场工作的过程,以“压担子、多实践、快成长”为目标,主动创造条件,安排激励措施,统筹本单位各层级专业管理、技术、技能优秀人才,通过“一对一”师带徒方式,一级带一级,以现场(复杂)工作、创新工作室、班组大讲堂、QC活动、工程建设与改造项目等资源为培训平台实施人才培养。

3.强化个人层面主观能动作用,有效实现碎片化自主学习

一是营造自主学习良好氛围,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营造充满活力、富于创新、平稳有序、和谐发展的个人自学“生态环境”,鼓励员工参加社会职业资格取证、在职学历教育、个人能力提升学习。精心组织个人自学活动,利用下班时间开展自学课堂,大家畅所欲言,分享工作心得,解决工作难题,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做到有所学、有所获,扎实工作技术能力。丰富完善个人自学设施,建设读书角、读书专栏等设施,鼓励个人阅读、集中学习和相互交流,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用好各种网络学习资源,积极开展自助学习。用好网络大学北京分院学习平台和京电微课堂手机APP,实现“时时学、处处学”的自主学习。用好移动作业平台APP学习功能,有效实现工学融合。通过移动作业平台APP远程下发的培训学习课件和题库,充分利用碎片化闲暇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有效解决集中培训带来的“工学矛盾”。

参考文献

[1]王正英,王成海,张锐.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动人才队伍转型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8(01):11-13.

[2]程竹华.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1+3+5”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0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