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像论文范例

医学图像论文

医学图像论文范文1

目前,生物医学图像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医学图像传输、图像管理、图像分析、图像处理几方面。这些技术同以前的图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都有一定的联系,其在涵盖以往图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图像和医学影像技术相比,生物医学图像信息技术更加强调在医学图像信息收集、处理等过程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1.1图像成像

从本质上来看,生物医学图像成像技术(下文简称“图像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区别并不大,仅仅是人们更习惯将其表达为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图像成像技术的研究内容为:利用染色方法和光学原理,清晰地表达出机体内的相关信息,并将其转变为可视图像。图像成像技术研究的图像对象有:人体的标本摄影图像、观察手绘图像、断层图像(如ECT、CT、B超、红外线、X光)、脏器内窥镜图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活细胞显微镜图像、荧光显微镜图像、组织细胞学光学显微镜图像、基因芯片、核酸、电泳等显色信息图像、纳米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超微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像等等。

图像成像技术主要包括2个部分:现代数字成像和传统摄影成像。通常可采用扫描仪、内窥镜数码相机、采集卡、数字摄像机等进行数字图像采集;显微图像采集则可应用光学显微镜成像设备及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成像设备;特殊光源采集可应用超声成像仪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及X光成像设备。目前,各种医学图像技术的发展都十分迅速,特别是MRI、CT、X线、超声图像等技术。在医学图像成像技术方面,如何提高成像分辨力、成像速度、拓展成像功能,尤其是在生理功能及人体化学成分检测方面,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的重视。

1.2图像处理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软硬件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存储、显示、传输、加工等操作的技术。图像处理是对获取的医学图像进行识别、分析、解释、分割、分类、显示、三维重建等处理,以提取或增强特征信息。目前,医学领域所应用的图像处理技术种类较多,统计学知识、成像技术知识、解剖学知识、临床知识等的图像处理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另外,人工神经网络、模糊处理等技术也引起了图像处理研究领域的广泛重视。

1.3图像分析及图像传输

生物医学图像分析技术,是指测量和标定医学图像中的感兴趣目标,以获取感兴趣目标的客观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描述。通过计算测定的图像数据,可揭示机体功能及形态,推断损伤或疾病的性质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进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生物医学图像传输技术,是指应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开展医学图像信息的查询与检索。通过网上传输图像,在异地间进行图像信息交流,可实现远程诊断。同时,在院内通过PACS(数字医学系统—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也能在医院内部实现医学图像的网络传递。

2总结

医学图像论文范文2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策略为:主题=“Radiomics”OR“Radiomic”,限定文章类型为Article,文章发表时间不限定,检索日期截止到2020年4月17日,选择“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以纯文本格式导出。

2.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Excel2016验证布拉德福定律和普赖斯定律,其余数据的统计和处理均采用VOSviewer1.6.14软件实现3。首先对发表时间、期刊、国家、作者等字段进行统计,对来源期刊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得到核心期刊,对作者利用普赖斯定律得到核心作者,将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作为划分核心机构的标准,从而得到影像组学领域相关文献的发表年代、来源期刊和研究力量分布情况。随后,将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合并处理,截取频次阈值为1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构建高频关键词表。限定类中至少包括5个关键词,以“Associationstrength”作为标准化方法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并生成高频词聚类网络图。

二、结果

1.分布情况。2012至2020年共检索到1476篇文献,分别为2、3、7、28、66、160、323、675和212篇。共涉及288种期刊,其中核心区期刊8种(EurRadiol,SciRep,MedPhys,JMAGNRESONIMAGING,EurJRadiol,FrontNeuroendocrinol,PHYSMEDBIOL,PLoSOne),核心区文献503篇。共涉及56个国家,前3位国家分别为中国(611篇)、美国(529)、意大利(100)。共涉及7932位作者,核心作者122位。共涉及1535家科研机构,其中113家为核心科研机构,集中在中国(42家)、美国(35)。

2.研究热点分析。高频关键词表见表1,共56个。高频词聚类图如图1所示,共聚为5类,即涉及5个主题。主题1(红色)主要介绍了影像组学的实现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影像组学研究。主题2(绿色)主要介绍了基于MRI图像对头颈癌、肝癌、鼻咽癌等进行影像组学研究以实现对肿瘤的诊断与预后分析。主题3(蓝色)主要介绍了基于CT、PET/CT的影像组学方法在肺癌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图像纹理特征对肿瘤异质性的研究。主题4(黄色)主要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定量成像技术等方法来预测肿瘤治疗反应从而实现个体化医疗。主题5(紫色)主要介绍了神经胶质瘤的生存预后分析以及影像组学的基因组学研究。

三、分析

1.影像组学相关文献分布情况。影像组学是一个新兴领域,2012年发表了首篇文献。从期刊分布来看,平均每种期刊的发文量为5.125篇,但仅发表1篇论文的期刊有139种,占48.26%,说明发表期刊不均衡,载文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作者分布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来自我国,同时我国也拥有最多的核心科研机构,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2.影像组学相关文献聚类分析。关于主题1,Valdora等4对乳腺癌与影像组学的综述研究发现,基于MRI图像的影像组学方法可以潜在的改善乳腺癌的诊断。关于主题2,Hui等5人的研究表明基于MRI图像的纹理特征能够较好的预测肝细胞癌的早期复发。Zhang等6通过建立影像组学标签来预测鼻咽癌患者的局部复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测性能。关于主题3,Ma等7回顾分析了两个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队列,结果表明结合PET/CT图像的纹理特征分析方法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亚型的分类上显示出好的性能。MathieuHatt等8在综述中分析了基于PET/CT图像的纹理特征来量化肿瘤异质性的研究,提出了新见解。关于主题4,Liu等9回顾了影像组学的最新进展,概述了影像组学在肿瘤学领域的诊断、治疗计划评估中的作用,旨在实现个性化医疗。Lambin等10描述了影像组学的过程以及辅助临床决策的潜力,强调了其对癌症患者的效用。关于主题5,Lao等11利用深度学习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aini等12回顾了肝癌的影像基因组学与影像组学的最新研究,说明了通过临床成像能够揭示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结语

医学图像论文范文3

一、课堂讲解,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教师的备课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专业及所学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课程,在临床上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亚专业细化及交叉,掌握并应用好影像学不仅是影像科医生而且是临床各科医生所必须的.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医学知识背景(专科、本科)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编写具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的内容.

2、丰富课件的内容

影像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重视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及图表等,尽量减少板书,以缩短授课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影像征象的辨认和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是希望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教学模式可采用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以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

3、改进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

(1)多边互动法在影像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关注.它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使教学兼具双向和多向交流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多边互动交流活动.

(2)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3)病案讨论教学给学生提出一些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归纳、分析,引导学生将影像变化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横向的展开,使学生拓宽思路,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自主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授课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归纳总结等方法去分析和学习,从而避免机械地学习、记忆,面对医学影像,只能机械地按图索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诊断素质及综合各种影像学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间实习和实验课来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传统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也以集中灌输式授课主,最终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差别不多,且不适应影像医学的临床发展潮流,不能体现新时期医学影像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1、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2、实验室建立影像资料片库与教学医院现有的影像资料库联网.以往的片库均由大量的复制胶片所构成,或者由教师先选择典型的、适合的教学图片,然后通过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照像获得电子图片,图像比较模糊,费时耗力,不仅使用、保存不方便,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需要.因此,充分运用PACS系统与教学医院进行网络连接,建立电子图片库.在实验课上,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查询所有的影像资料,不仅可以对疾病的不同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像变化,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2.3“课间实习可以尝试配合学生的学习重点,安排专门的影像诊断的专题讲座,如‘呼吸系统影像基础与疾病’、‘胃消化性溃疡与肿瘤的影像诊断’、‘外科急腹症的影像诊断’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时,医学影像学能起到哪些作用,应该如何选择影像方法帮助诊断,以及不同影像方法在诊断与鉴别中的意义”.这种结合临床的专题讲座,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临床实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检查,发展成为包括普通X线、CT、MRI、SPECT、PE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综合科目,已经由“辅助检查”方法转变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的最重要工具,尤其是MRI、SPECT、PET等影像学手段已经成功实现了功能成像和分子影像.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双重领域的介入放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让实习生充分了解这些影像检查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从不同角度对病变影像资料分析比较,是重要的影像学教学方式,掌握了比较影像学,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技术,不但能使病人就诊费用减低,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损害.

2、教师在实习中要尽可能多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不放眼,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实习学生.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影像设备的操作,临床影像诊断工作流程,并掌握阅片的方法和步骤,逐渐形成规范的影像诊断思维.此外,在进行影像检查过程中教导学生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检查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有哪些处置方案.

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选用经过病理检查证实的病例作为病例讨论,可以提高影像教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利用PACS系统使学生能够同时感受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结果(比如x线检查、CT扫描成像、MR检查等),做到相互印证,增强实习生对影像医学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图片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像分析特点和分析过程,结合病史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充分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如何独立自主而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抓好教学过程中的的每一个环节,按照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合理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医学影像理论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影像技术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从事医学影像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把握影像医学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当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不断需要和发展.

作者:刘东宇 宋玲玲 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二)

一、加强研究生基础医学知识积淀,培养医学影像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实践中要多参与临床诊断工作,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影像学特征等,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各种奠定基础。具有医师资格,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经验,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益于研究生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另外,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与其他临床专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①涉及面广,影像科工作包括全身各系统,因此需对全身各系统的解剖及常见疾病有所了解;②影像诊断包括普通X射线、CT、MRI、超声及核医学等多种检查手段,这些手段其优势互补,需要全面掌握,方能更好地诊断疾病。基于这些特点,对研究生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综合培养。

二、重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导师的重要职责,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模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设计、从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实验准备、实验,到课题结题、论文撰写等,都要研究生亲历亲为,认真筹备。导师在科研选题及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指导,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创新观点从何处而来?在于导师的引导和自我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有助于了解目前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大家的研究中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了解相关研究方法,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优势和不足等,及时和导师交流,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课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考虑课题的进一步延伸性、发展性,便于课题纵深发展。科研能力同时包含表达能力,做得再好的研究一定要让大家认可,怎样体现这一点?善于总结,形成论文。因此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同时要善于吸取别人好的表达方式,应用专业的语言把研究结果提炼出来形成论文,在反复投稿与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得到升华。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团队,改革教学模式

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素质,加速学科建设,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我校的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育往往是先经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导师必需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科研方向、科研资金和时间。现在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大量的临床诊疗工作,缺乏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位研究生进行全程指导,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按照专业方向组建导师组,形成一个研究生培养团队,导师组的成员侧重点互不相同,同学有困难或需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找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或探讨。导师组定期举行会议,让学生从自己的文献阅读、课题研究、论文书写等各方面进行汇报,让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科研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导师组分别对每一个研究生给出指导意见。导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选择、临床技能的培训、科研选题、开题、科研过程、中期检查,最后到论文的撰写、毕业答辩的每项工作进行充分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让研究生的每一步在导师的掌控之下,从而顺利的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明显不同,现在研究生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怎样开展研究生教学?我们组织导师按照专业编写辅导教材,每一部分在强调基础的基础上尽量选编本专业的新进展等内容,列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对专业进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引导他们去阅读大量相关文献,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先组织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制定课件,根据教师特点将PBL、循证医学(EBM)等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激发了研究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激励他们寻找答案,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力。总之,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宽厚医学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素质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工作人才。

作者:胡兵 赵云 单位:宜昌三峡大学

(三)

一、科室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与要求的重要性

1、行政管理和医疗作风的培养研究生在校完成半年基础理论学习后回到科室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一切行政管理要求与日常医疗活动规范,一律按照科室工作人员的管理与要求严格执行,参加院所要求的相关活动,参加科室每天晨交班会,要求按医院科室要求着装,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素养,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2、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及诊断基本功的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培养是在科室循序渐进及科学规范与合理安排中有序进行。研究生参加科室每周安排的医疗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具体内容包括每天的晨间典型、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周二早上20分钟晨间小专题讲座,讲授临床少见病例或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周二下午的病案追踪会,主要目的是印证影像报告与手术病例符合率,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周三、五晨间进行8~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影像诊断相对容易的病例进行快速病例印证读片;周四晨间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安排一位年轻医师及研究生首先发言,上级医师总结发言,分析诊断要点,提出今后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周四下午5点由高年资或副高以上职称医生进行40分钟的影像专题讲座;每月最后一个周四下午进行全院疑难影像-病理-临床读片讨论会,有临床、病理、影像专家集思广益,知识相互渗透,达到各学科知识交叉,相互融合的目的。

3、基本工作量的考评与值班要求科室要求每位研究生与本科初级医师一样参与一线值班或跟班,跟班至晚上11点离科,主要是协助一线值班医生书写平诊与急诊影像报告,完成当天的图像后处理。要求每月完成200份X平片与胃肠检查诊断报告书写,450份CT和MRI诊断报告书写,并要求书写一定量的疑难病例报告,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工作量统计及报告质量抽查,对未完成工作量和诊断报告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便改进工作。

二、培养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训练是将来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基础,研究生的来源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应届研究生,二是在职研究生,他们各自的情况不一样,故要求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对应届研究生而言,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外语较好,但临床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影像诊断解剖基础薄弱,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及特点认识判别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同时也与研究生个人因素有关。而对在职研究生而言,他们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分析、判断能力优于应届研究生,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专业英语需要加强。因此导师就应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模式,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方式进行针对性培养。对应届研究生,应从医学影像基础的基本qA横断解剖开始训练,利用科室每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达到逐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特点,形成比较系统的、独立的诊断思维模式。而对于在职研究生,除在实践中巩固影像知识之外,更应重视新知识、专业外语及科研素质的训练培养。同时,要强化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外语能力是吸收国际先进成果与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的先决条件,也是获取国外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必须有熟练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科室每周四晨间疑难病例讨论之后,要求研究生与本科年轻医师在国外原版英文杂志上找一篇与该疑难病例相同的英文文献进行朗读,并译成中文,经过培养,英语阅读与口语交流能力大大提高。一名研究生在第全国放射学术年会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表SCI论文5篇。医学影像图像的数字化,网络及PACS的建立,为医学影像学图像与数据的获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研究生必须学会和应用从PACS系统上获取更多更新更直接的科研成果和信息来更新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会应用PACS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书写诊断报告,提高诊断水平。

三、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三项基本要素

1、树立一个观点:即“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观点。应具有高尚医德、同情心和爱心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要深刻领会:我们所获得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本上来源于无数病人的无私奉献。因此,我们应该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用于解除病人的痛苦,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只有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增强医务工作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不断激发自己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热情。

2、掌握一个方法:即唯物辩证分析方法。“存同求异”(非“求同存异”)是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在查找影像征象时,首先找出相同点,然后尽量找出相异点,即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只有找出特殊的个性,才能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具体的、正确的诊断意见。

3、具备一种精神: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实干进取精神。要用这种精神来引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对每一个可疑的病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一追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以求得该疾病的最后准确诊断。经验的积累要靠这种实干精神,科学研究也要靠这种实干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四、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四种基本能力

1、操作能力——获取疾病信息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同具体的操作方法息息相关。例如胸部肋骨骨折(腋段),若按常规摄胸部正位片,则容易误诊、漏诊,应辅以胸部透视,摄5~10度左或右前斜位片;若怀疑第10肋以下的肋骨骨折则应摄仰卧呼气时屏气片。只有对具体的病例采取相应的操作方法,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致误诊、漏诊。

2、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疾病的基础。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例如肺部球形病灶,既可以是肺癌、结核球,也可能是炎性假瘤、良性肿瘤等,这就需要认真观察该球形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内部结构、密度、边缘、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如有分叶、毛刺征和肋骨破坏则考虑肺癌;如边缘光滑,周围有卫星病灶,则考虑结核球等。

3、思维能力——推断疾病的核心。准确的诊断来源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影像诊断医生来讲,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意义深远。要将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用唯物辨证法来思考问题,确保影像诊断结论的准确性。

4、表达能力——是对思维结果进行恰当描述的技能,是前面三种能力的综合评定。表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口头表达,主要锻炼医务工作者的口才和反应能力;另一种是书面表达,可体现出影像诊断医生的综合素质。一份好的诊断报告,不但要将操作过程、观察过程和思维过程记录下来,而且要求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诊断报告的描述要科学规范、重点突出、层次鲜明。

五、应用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医学图像论文范文4

[关键词]脑膜瘤;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1956年在Dartmouth大学举办的会议期间首次出现的名称[1]。作为一个通用术语,它是指以最低限度的人为干预,让计算机自行模拟智能行为[2]。本文就人工智能在脑膜瘤的影像应用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1AI在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背景

AI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用机器执行通常由人的智力活动完成的认知任务。AI近来在感知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已能让机器更好地描述和解释复杂的数据。而深度学习的加入,强化了计算能力,加速了AI的发展。当前影像诊断专业的特点是大量的图像和报告以数字形式存在,这些特点在推动医学进入数字化时代的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为发展AI提供了契机。AI在影像医学应用的最初目的是在临床工作中提高效率和效果,减少专业人员的失误,增加客观性。近年来,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技术(AI的算法之一)可自图像中自动学习有代表性的特征,从而在肿瘤影像学领域帮助临床决策,如明确诊断、不同癌症的危险分层等。目前广泛使用的AI方法分为2种:第一种是手工裁切特征,如肿瘤纹理特征,再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量化;第二种方法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算法能自动从数据中提取特征,不需人工预定义特征[3]。AI在肿瘤影像的应用主要是发现异常(肿瘤识别)、特征提取、监测变化这3个方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开发通用术语以及在不同成像平台和患者人群中制定AI程序使用的验证标准。

2AI在脑膜瘤影像的应用现状

脑膜瘤AI应用的伦理问题由McCradden等[4]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认为,售卖医疗数据应该被禁止,但为了改进健康状况,也有小部分人认为暴露少量隐私是可以接受的。技术方面,脑膜瘤图像分割、智能识别的方法学研究不断进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使得影像结果输出更方便、快捷及精准。2019年1月,Laukamp等[5]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对56例脑膜瘤患者(病理组织类型Ⅰ级n=38、Ⅱ级n=18)的T1WI、T2WI、T1增强图像和FLAIR图像进行识别、分割,输入模型后结果显示检测到脑膜瘤55例,与人工分割效果相当。这表明尽管扫描器数据各不相同,但深度学习模型仍能对脑膜瘤组织进行准确的自动检测和分割。同年8月,Stember等[6]采用视觉追踪技术对脑膜瘤图像进行分割,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将来进一步优化,便可以通过更快、更自然的方式用于临床。2020年2月,Laukamp等[7]对56位脑膜瘤患者的影像数据分别进行两种处理:深度学习算法自动分割和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工作者手动分割,输入模型后结果显示为55个脑膜瘤是由深度学习自动分割的,其研究表明对脑膜瘤图像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具有较高的分割准确性,与人工分割效果相当。这种自动分割图像包括增强扫描T1WI和FLAIR图像,与Laukamp等[5]的研究相一致。鉴于脑膜瘤的瘤周水肿程度影响患者的临床结果,亦有研究者使用半自动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精准分割,Latini等[8]使用商业软件(VuePACSLivewire)在50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磁共振图像上采用半自动计算方法计算瘤周水肿量。结果表明无论图像信号如何变化,都可以精确计算水肿量且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且经过较短的训练后,便可简单快速的在临床实践中实施。应用方面,这些图像分割、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在脑膜瘤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判断、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和瘤周水肿的识别与分割等。其中以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判断研究最多,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早在2016年,Krivoshapkin等[9]设计实验,由一名放射科医生和两名神经外科医生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算法分析48例脑膜瘤切除术前1.5T磁共振图像并区分术前脑膜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结果表明高级数学算法在区分脑膜瘤病理级别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2018年11月,ArokiaJesuPrabhu等[10]研究团队使用一种新型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实现了对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判断。与此同时,Hale等[11]通过机器学习对1998~2010年间WHOⅠ级(n=94)和Ⅱ级(n=34)脑膜瘤的18~65岁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器学习算法是功能强大的计算工具,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脑膜瘤分级。到2019年,类似的研究明显增加,所用的研究方法和MRI图像也不断更新。2019年3月,Lu等[12]回顾病理数据库,纳入152例脑膜瘤患者的421张术前ADC图用于纹理分析,通过机器学习分类器可实现与经验丰富的神经放射科医生同等的诊断性能,可对脑膜瘤进行准确分级。表明基于ADC值和ADC值纹理分析的决策树模型具有广泛前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辅助诊断。同年7月,Zhu等[13]通过181例脑膜瘤患者的MRI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以非侵入性方式对脑膜瘤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在非侵入性个体化脑膜瘤分级预测中其量化能力十分突出。其实验组使用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分析方法也实现了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判断。同年10月,Zhu等[14]基于数据扩增和改良卷积神经网络自动预测脑膜瘤病理级别。同年11月,Hamerla等[15]使用了4种机器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分级并具有很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年12月,Laukamp等[16]通过MRI形态学检查序列、扩散序列进行病变的形态学参数、纹理特征分析,实现了脑膜瘤的病理分级。2020年6月,Ke等[17]利用多参数MRI图像也对这一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判断比较,AI在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2019年7月,Shrot等[18]通过队列研究,将141例患者(41例胶质母细胞瘤,38例转移瘤,50例脑膜瘤和1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形态学MRI、灌注MRI和扩散张量成像序列应用于机器学习方案来鉴别不同类型的脑肿瘤,结果显示使用普通和高级MRI序列的机器学习方案具有高性能的自动肿瘤分类算法,可应用于临床决策中优化肿瘤分类。同年9月,Li等[19]通过回顾性分析,在67例患者的MRI序列(T2-FLAIR,扩散加权成像和增强的T1WI)中提取498个组学特征(12个临床特征和486个纹理特征),将纹理分析应用于机器学习模型中。结果显示,与血管瘤性脑膜瘤相比,恶性血管周细胞瘤更大,肿瘤周围水肿程度更小,并且纹状血管更多。表明机器学习在鉴别恶性血管周细胞瘤和血管瘤性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2020年,AbdelazizIsmael等[20]使用残差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对脑膜瘤、胶质瘤和垂体瘤进行了识别,准确率高达99%。国内文献也对脑膜瘤的分割和机器学习有所研究,但与英文文献相比有明显的差别:一是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少,二是所涉及的内容不及英文文献广泛,三是研究时间晚于国外。目前国内文献在这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应用方面,如脑膜瘤的分级[21-25]、病变的识别[26]及鉴别诊断[27-28]。关于方法学的改进方面中文文献较少,唐青青等[29]应用体视学方法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3AI在脑膜瘤影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医学图像论文范文5

1直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发转载,延长论文生命力

传统期刊,在论文印刷出版后,通常会将论文发往各大合作的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编辑部会将论文在送印刷厂后甚至论文录用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论文刊载在自己的网站上,方便读者、作者阅读和下载。而刊媒融合时代,很多编辑部都会将已经发表的论文整期(通常只包括每篇论文的题目、作者、单位和摘要等)放在各个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或者向专业学术论坛、微信群、QQ群、邮箱等定向推送。由于每本杂志的新媒体粉丝群,绝大多数都是基于自己的读者、作者建立起来的,这种直接转载转发的形式,没有破坏期刊的整体风格。一方面方便读作者进行整体浏览,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延长论文生命力,进而提高论文被下载或者引用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读者或感兴趣的人分享传播。论文直接转发、转载的二次转播形式,是目前绝大多数期刊采取的方式,如《中国激光》《暖通空调》等杂志。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为例,编辑部会将每期论文的题目、作者等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微信服务号,供作者阅读浏览分享。

2论文包装,扩大作者影响力

科技期刊出版的论文,不论是在论文体例、排版或者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性,题目和全文呈现方式都比较严谨,甚至刻板,很难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2018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7.5%[10]。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APP等的大量出现,使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频次持续大幅提高,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成为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并且人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式都变得碎片化[11]。论文包装就是指不改变论文本身的内容,只是从题目、图文、排版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简单的外部包装,以更吸引读者。具体说来,包括将论文改变题目、排版、论文格式等来吸引读者,如将PDF格式转换成Word格式或网页格式,或者使呈现方式更活泼丰富,以更适合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通常像重点专题稿件或重要专家约稿等论文,可以采取此类方法,一方面提高论文的阅读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重点推荐专家和作者,扩大专家或者作者的影响力。如《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4期发表的专家述评《Klotho在慢性肾病和血管钙化中的作用》一文,编辑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上进行论文包装,将题目改成《揭开命运女神“Klotho”与肾病和血管病的神秘面纱》,使题目更有吸引力,同时配上一张希腊女神的照片,将论文排版改变成便于阅读的Word模式,并且添加一些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版式,在服务号上,该文的阅读量较同期的其他推文的阅读量高。

3知识重组,提高论文使用率

知识重组是指编辑部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根据某一特定的主题,重新集合已经发表的论文制成专辑,在新媒体平台上集中二次传播,以提高读者对热点论文的关注和阅读,提高论文使用率,延长论文生命。如“人工智能”近年来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也越来越广泛[12]。编辑部在知网数据库搜索“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发现,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单篇论文最高下载量达1325次,编辑部将在本刊发表的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论文中下载和引用频次高的论文,重新整理成专辑,以流媒体链接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受到了读作者的广泛关注。

4探索增强出版模式,拓展对读者作者的服务

增强出版利用新媒体进行“内容服务”,是在传统正式出版物的基础上加上研究数据、附加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等更多信息的出版形式,增加了论文的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期刊产品形态[13]。目前国内期刊增强出版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增强出版的模式包括纸质增强出版、网络增强出版和微信增强出版[14],本文主要指依托微信进行增强出版。由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属于医学类科技期刊,微信增强出版比较适合实验性研究论文,编辑部邀请作者提供附加图表、实验的关键视频、原始数据等,并加载到微信中与论文内容一起在新媒体平台展示,以加深读者对研究成果的理解,同时拓展对读者和作者的服务。

5内容科普化,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

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比较适合相同或相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或从业人员阅读,这样,一篇论文的受众面其实是比较窄的。内容科普化就是指将作者发表的某些适合科普和大众传播的论文,对论文内容进行提炼和深度加工[15],将文章转化成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文章、漫画、图文等,在杂志的各大新媒体平台,同时,可以与和本刊新媒体有合作的其他大众媒体,如华龙网、大渝网、健康报等合作,将文章推送到大众媒体上,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阅读了解,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与论文包装只改变论文标题、体例、格式等相比,内容科普加工,是基于论文内容,将专业、科学、拗口的学术论文提炼加工成适合大众阅读的图文或视频进行传播。

6二度创作,创新对作者的服务模式

科技论文二度创作主要是指依托论文原文,二度邀请作者或者该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与编辑部进行深入合作,进行论文的视频录制、人物采访、行业解读、PPT课件制作等。相较于内容科普化或者增强出版,二度创作需要编辑部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成本花费相对较高;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也更丰富,甚至是创造出了新的产物。该种形式比较适合对于专家述评或者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新理念,邀请专家录制人物采访视频,对论文进行解读或对相关行业进行解读;对作者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论文,邀请作者将论文内容制作成课件,或录制视频讲座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这种方式的二次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作者进行学术推广和影响力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编辑部巩固和团结核心优秀作者群,为杂志持续提供优质学术论文,保证期刊论文质量,促进期刊良性发展,提高期刊的竞争力。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17期发表的《VAP(+)在心血管剩留风险相关血脂异常药物选择上的应用》为例,编辑部邀请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梁纯子博士,根据论文内容,录制了一期关于《VAP血脂检测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特点》的视频课程,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和检验头条APP上,截至作者投稿之前,该视频播放次数累计超过2万次。

7多种形式二次传播同步进行,促进刊媒融合发展

医学图像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育,继续;医学影像学;网络化教学

随着医疗影像设备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由传统的大体形态学检查向生理、代谢和功能成像过渡,医学影像专科医生从医学院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医学影像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医学影像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模式来适合临床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的一线医生,值得大家重视。

1继续教育模式

1.1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网络化教学模式可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来共享发达地区、大型医院的教学资源,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内容[1⁃2],也使基层医院的广大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式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3]。网络平台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利用分散时间随时随地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积少成多地累及知识。目前,各种影像学的在线学习平台,如丁香园、微信公众订阅号“放射沙龙”等,内容更新快,操作方便,特别适合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的临床一线医生[4⁃5],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形式更加灵活,可以定期推送和分享一些相关专业医学影像教学PPT和学术视频,还可以利用上报表单系统功能,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罕见病例上传(由科室指定的病例随访人员将临床确诊结果和手术病理报告随时上传),供相关人员查阅学习,将循证医学思维应用到日常诊疗行为中[6]。当然,网络平台存在一些缺乏系统性的多余信息,也给大家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干扰,如打开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出来的结果可能大部分内容重复,还有一些错误或相关性不高的信息,也可能对目标信息造成干扰。另外,对于网络课程继续教育学习的认证还没有完善的学分认证系统,也不利于网络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措施进行规范。

1.2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交流

除了网络化教学,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继续教育模式。讲座形式可以让大家集中一段时间来学习,相对网络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同时还可以在现场与讲者交流沟通,对某个专业方向的促进和提高有很大帮助。利用网络进行实时的医院间的视频读片讨论,就是很好的交流形式。各个医院可以提供各自的疑难病例,听取同行的诊断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取长补短。医院还应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促进影像科医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影像科医生的综合素质。

1.3国内外进修、深造

医院应鼓励青年医生积极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进修、深造,培养业务骨干,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进修人员应将学到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带回来,促进大家共同进步,促进学科发展和建设。医院应有相关的考评方法和评价手段,也应有相关鼓励和支持政策。加强英语、计算机知识培训也是必要的,现在各种进口设备应用广泛,操作及后处理界面、程序的选择等提示均为英文,若不提高计算机及英语水平,仅满足于日常常规的操作检查,则不能进行细化、专项检查,不能对机器报告的错误信息进行及时更正。

1.4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

医院应鼓励医生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撰写、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这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在医疗、教学与科研能力方面缺一不可,科研工作不仅充实了医疗工作理论基础,更推动了医疗与教学工作的进步。同时,医院应鼓励影像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影像学的手段解决问题,多做一些前瞻性研究。医院及科室应制订相关的奖励措施,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等挂钩,营造良好的学习进步氛围,鼓励大家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2人才培养措施及目标

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是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的融合和优化选择[7]。数字式直接X线摄影技术较传统的X线技术更有利于图像的存储、复制与传递,在降低了X线剂量的同时,使X线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有利于诊断。多层螺旋CT机有利于三维立体重建、虚拟影像成像和血管成像,被用于临床疾病的筛查及微小病灶检出,进而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无须造影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脑功能成像和磁共振波谱等进一步突破了影像学仅应用于显示大体解剖和大体病理学改变的技术范围,向显示分子代谢水平的以至基因水平的成像方向发展。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图像存储、查询、管理、无胶片化、远程传输和诊断等问题,而且为影像学科一体化提供了必要条件[8]。影像学人才需要通过继续学习教育和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学科发展需求。

2.1医学影像学本科教育的弊端

我国本科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了影像医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与影像学相关基本功不扎实、对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相应了解和断层解剖学基础薄弱等问题。进入临床轮转后,医生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各院校在课程学习、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教学能力培养等关键环节上具有较大的差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导致毕业的影像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再加之影像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影像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射技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操作机器这一水平上,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9]。

2.2深化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

重视临床实习课程,适当增加实习课程的比例,对带教教师进行严格的定期考核,保证带教质量。不能简单地重复理论课内容,应更重视临床实际病例的展示,做到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加强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学习是学好影像学的基础,将病理表现和影像表现对照分析才能理解掌握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2.3继续教育在影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大家会发现很多疾病的影像表现与教科书上讲的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甚远,且教科书版本更新频率也总是滞后于影像技术发展速度。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加强继续教育是影像学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继续教育除了依靠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还需要一定的监督考评机制。目前,我国采用的学分制继续教育模式有一定督促管理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形式上不够灵活,多数学分需学员参加现场培训班和学术会议才能获得,这使得很多基层工作者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参加学习。即便有一些通过网上学习、参加考试获得学分的方式,但形势过于单调,缺乏吸引力,且很难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其次,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各地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虽然各具特色,但缺乏统筹安排,有时候会存在主题或内容重叠,不利于学员提前安排好1年的学习计划,只能等待临时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通知,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灵活制订学习计划。因此,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是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改进的方向。医学影像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应以掌握必需技能为目标,包括学术交流能力,与同事和患者沟通能力,通过网络平台、讲座培训等手段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能力,具备临床医学和循证医学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此外,现代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模式必须将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结合,才能实现现代影像学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促进影像学科和专业建设。

3小结

总之,影像专科医生需要通过有效的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模式不断更新知识,推动医疗水平的提高,促进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适应医学影像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动医学影像学向更高层次迈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林根深,彭小斌,张文峰.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共享的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6):50⁃51.

[2]崔光彬,颜林枫,南海燕.新互联时代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2):373⁃374.

[3]陆大军,张向阳,袁为标,等.基层医院影像医师继续教育形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0):1130⁃1131.

[4]王亚松,殷小寒,李振辉,等.医学影像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放射学实践,2014,29(12):1373⁃1375.

[5]宋泽.微信、QQ网络平台在影像诊断学课外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5,35(3):55⁃56.

[6]王文献,张冬,邹利光,等.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1,20(2):125⁃126.

[7]石明国,杨勇,赵海涛,等.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159⁃160.

[8]王敏,王建伟,刘俊.基于PACS的数字化影像资源库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0):132⁃133.

医学图像论文范文7

1、关于学术不端的定义和国家最新法律法规

学术不端行为(scientific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这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中国从2020年9月1日起实施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最全面的学术不端处理法规,该规定是由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签发的科技部第19号令。该规定除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做出明确规定之外,还对那些出售学术论文、捏造数据并代人撰写或投稿的“论文工厂”提出了查处方案。

2、COPE和ICMJE中关于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及区别

COPE与ICMJE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遵守并参考的权威规范,文章将对两种规范对期刊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及不同进行阐述:

2.1COPE对更正与撤稿的定义:(1)更正:√没有严重违反出版或研究道德;√纠正不影响结论的小错误。(2)撤稿:√有明确证据表明,由于重大错误(例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或者由于捏造(例如,数据)或伪造(例如,图像处理)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可靠;√构成剽窃;√研究结果先前已在其他地方发表,而没有适当地注明先前的来源或向编辑披露,也没有允许重新发表或提出正当理由;√未经授权使用其中包含的材料或数据;√版权受到侵犯或存在其他严重的法律问题(例如诽谤,隐私);√研究不符合道德伦理要求;√在同行评审过程受到破坏或操纵的基础上的文章;√作者未能声明主要的竞争利益(又称利益冲突),据编辑认为,这会不适当地影响编辑和同行评审对文章的建议和解释。

2.2ICMJE对更正与撤稿的定义:(1)更正:诚实的错误是科学研究与发表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编码有误或某个计算出错可导致普遍性的差错,以致在整篇文章中出现大量错误。如果这些错误没有改变文章结果、解释和结论的方向或意义,当发现错误时,应发表更正启事。对事实方面的错误进行更正是必要的。(2)撤稿:学术不端包括数据造假和剽窃,但并不一定仅限于此。数据造假包括欺骗性地篡改图像。错误严重到足以使文章报告的结果和结论不可靠,则可以要求撤销。若调查证实有科学不端,应刊登撤销论文的声明。

2.3区别:从两者的指导原则看,COPE更直接地列举出需要更正与撤稿的准则与事实,ICMJE则更倾向于向期刊编辑提供措施建议,并未明确指出更正与撤稿的原则。

3、更正与撤稿的流程

3.1根据ICMJE原则,如果需要更正,期刊应遵守以下最低标准:(1)期刊应尽快发表更正启事,详细说明对原文所作的更改,而且应注明原文出处。更正启事应刊登在电子版或编有页码的印刷版期刊上,并在电子版或印刷版的目次中列出,以方便编制索引用;(2)期刊还应论文的新版本,新版本应有对原始版本所有改动的详细说明,并注明更改日期;(3)期刊应存档论文的所有先前版本,读者可以直接获取或向期刊申请后获取该存档论文;(4)之前发表的电子版本应突出地注明该论文还有更新的版本;(5)应引用最新的版本。

医学图像论文范文8

【关键词】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且,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儿科医生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作为儿科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的儿科影像医生,需求量日益增加。儿科影像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儿科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由于受医院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教学人才短缺和教学体制落后等条件的的限制,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落后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这是我国儿科影像教学的现状。另外,儿童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尽管近年少数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网络教学数据库,但仍赶不上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医学影像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想要掌握不同疾病影像诊断,需要阅读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经验,达到一定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儿科医学影像学知识,在大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更需要学生加强儿科病例的阅读与实践。同时,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影像诊断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和医疗的进步。临床技能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医生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针对目前儿科影像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提升研究生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摆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科室教学改革的探索,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如下探讨。

1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技能

1)传统教学方式。是由带教老师负责全程带教,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影像诊断基本知识和各种疾病。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种与成人不同,儿童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五官及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需要由擅长不同系统的医生进行系统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儿科影像的特点。2)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病例教学法是以病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诊断真实病例,并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好比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临床教学实践证明[3],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准备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首先,由带教老师找出典型或疑难病例,让学生介绍病史,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体检结果。②然后,从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中调出所有影像资料,包括X-ray平片,CT及MR,超声等影像图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描述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诊断思路,列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③带教老师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带教老师再对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点评,加深对征象及疾病诊断的了解和认识。3)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通过创建微信平台或开辟网络专栏,促进学生和带教老师,影像学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沟通,定期上传儿科影像病例和影像诊断课件,在微信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有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导师团队需要事先制定好完善的专业科研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临床病例的文献检索、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科研综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针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和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索,提出科研问题,并进行科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课题等,这些都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创造国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让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演讲,介绍最新医学或科研进展,让医学生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继续科研深造的兴趣[4-5]。

3加强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很多领域的医学研究,国外医学及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和提高科研水平,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好医学英语与掌握好临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进而服务于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国际学术的交流[6]。首先,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学习,学生做幻灯,进行英语小演讲,并在学生中进行英语提问和交流,鼓励学生多说、多交流。其次,鼓励学生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高质量英文文献,每周1~2篇。既能增加医学英语阅读能力,又能获取医学领域最新知识,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最后,专业论文的撰写。作为临床与科研结合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专业论文的撰写能力[7]。从研究生完成病例收集,大量阅读相关中英文文献后,开始用医学英语撰写专业文章,争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一些英文专业医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数量越多,为今后专业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培养铺垫基础,有益于以后的职业生涯。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有两个评估系统,一个系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另一个系统是对带教老师的评估。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评估,采用出科考试制度,考核内容包括: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带教老师评价,实践考试主要是阅片能力的评价,包括影像征象的描述,影像报告的书写,诊断及鉴别诊断,从优秀到差分别给出A(优)、B(良)、C(中)、D(及格)、E(不及格)档,不具体给出分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估,带教老师需要从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的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课题进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予学生们及时的反馈[8]。并给出100分制的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对带教老师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学生学习的全面的知识反馈,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总之,要想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就必须依据儿科的临床特点,把儿科疾病的基本影像征象作为教学重点,结合临床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影像学知识运用能力,加强综合读片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科研问题,进而写成论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和影像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旭,孙文萍,朴荣日,等.整合医学模式下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5):561-562.

[2]王婷,于淼,刘琳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1-2.

[3]张东华,王莲,赵腾飞,等.基于网络问答和讨论为导向的教学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8(21):3592-3594.

[4]李新民,杨丽萍,李晓冰,等.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29-30.

[5]刘超,李虹,王顺,等.课程整合背景下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33-34.

[6]刘彦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20-1223.

[7]刘冰.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