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探索与实践

医疗建筑探索与实践

摘要:太原市为改善百姓就医环境、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启动“百院兴医”工程,逐步构建具有原特色的综合医院品牌化、专科医院特色化、公共卫生网络化、基层服务标准化的新格局。

关键词:“七位一体”;绿色环保;专科特色

1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

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项目,建设总用地面积193亩,折合128666.73m2,总体布局分为医疗区、康复区、教学科研区(未来发展)三大区块。设计床位规模1000床,未来可发展至1200床。院区内主要设置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用房、预防保健用房、科研用房和教学用房等。一期建设规模:一期工程设计主要建设医疗区及康复区建筑,建设地上最高7层建筑,地下一层。二期建设规模:教学科研信息中心,建设地上3层建筑。

2总体布局

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项目,位于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硬底自然村(旧村),晋源区龙山大街以南,旧晋祠路以东,规划路以西,南界规划路以北;场地地势高差变化大,呈东北高,西南低之地势,最大高差近10m。周边交通便利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良好。总体布局利用地形高低变化之特点,建筑布置分三区,东北侧面临龙山大街为主医疗区,西侧临晋祠路为康复诊疗中心,西南角面向晋祠路为教学科研信息中心,北侧龙山大街为城市主干道,于北侧龙山大街设置门诊入口,东侧规划道路设置住院入口,西侧晋祠路上安排为康复诊疗中心入口。主医疗区设医疗轴线通道连接门诊、医技、住院区与未来发展,方便了各区病患的交通流线,更好的满足医疗空间使用的需要。东西向设置的连廊,便捷的串联主医疗区与康复疗养区,有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提高了医疗效率与增加相互支援的便利性。东侧医疗区与西侧康复区之间疗养花园的设置,人车分道及优美的景观设计,丰富了医院整体的医疗环境。住院楼与康复疗养中心病房有一半以上能获得良好朝向,建筑机能与自然庭院互相渗透,创造太原市人民医院特色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

3场地概述

建设用地道路,北侧为龙山大街,西侧为晋祠路,东侧及南侧均为规划道路,建设单位目前无法提供规划图纸及相关市政设计资料。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宽度依照《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年11月)的各项规定退界。

4交通组织

新建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区人民医院),周边设有环形车道,满足全区的交通需求,主医疗区进入地下室的汽车坡道分设三处,靠近门诊入口的东侧及西侧各设置一个汽车坡道,供门诊病人家属与医护职工地下停车使用,其中东侧的汽车坡道,除了提供住院病人及家属地下停车之外也做为清洁物品运送的专用车道;靠近住院大厅南侧设置的汽车坡道主要做为污物运送的专用车道,定时管制污物的进出。建设用地内部人流、车流、物流交通流线分流设置,医疗区与康复区中间设了疗养花园,除了消防车道及景观步道贯穿其中,其他主要车道都设在建筑物,确实做到人车分道的交通组织。在车行环道的两侧设置人行道,有效联系各建筑入口及休息、活动场所,提供患者、家属、访客及医护职工的安全行走,人行道最小宽度1.5m。院区内设置机动车停车位1000个,其中地面机动车停车就近于门诊、住院、康复各区分区设置停车位370个,地下停车库则规划设计630个机动车停车位,充分满足使用需求;另于地面多处配置自行车停车区,提供5070个自行车停车位供全院使用。

5消防施救及无障碍设计

新建医疗区医技住院楼属一类高层建筑,环绕医技住院楼之高层及裙房四周,设置环行消防车道,底边有一个长边或超过1/4周长的消防登高施救面。医疗区住院楼高层南北侧连结消防车道分别设置8m×15m的四个登高操作场地,满足消防救灾需求。医疗区的医疗综合楼与医技住院楼高层裙房间距大于9m,医技住院楼沿着高层建筑物设置环行消防车道,康复区的康复诊疗中心则在南侧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单向消防车道净宽为4m,双向为7m,车道内侧转弯半径12m,车道内侧距建筑外墙大于5m。在首层各个主要入口,如门急诊入口、住院入口等院区主要入口设置无台阶式缓坡道,坡度均不大于5%,有台阶处的入口设置1:12的无障碍坡度。

6绿化景观

建设用地东北侧为门诊入口广场,入口端景采用规整的对称布局,东侧安排为住院入口广场,西侧则安排康复区的入口,主医疗区与康复区中间安排疗养花园,丰富了医院整体的医疗环境。医疗区与康复区中间的疗养花园为全院区的景观亮点,配合地形高差设置层叠错落的水景与观景平台、花园绿地,提供住院病人安静的休息场所,建筑、绿化、流水相辅相成,“亦院亦园”相互渗透,花园的自然绿意及建筑空间内涵,塑造成为太原市人民医院独特的疗愈风格,建构成具生态性的,亲和性高的,健康的,便利的,以人为本并达现代之国际水平的医院景观环境。

7建筑平面设计

新建太原市人民医院(晋源区人民医院)新建工程,一期建设医疗区及康复区建筑,包含全院总日门诊量达到3000人相应设置的门急诊、医技部门,及1000床住院病房与相关配套设施,主体建筑地上7层,地下1层,最高建筑高度33.30m,坐北朝南,室内外高差0.19~0.67m。一期工程为配合现有土地情况将分为二阶段施工,第一阶段建设医疗区地上建筑、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及医疗区附属设施等,第二阶段建设景观中庭地下停车库、康复区建筑及其他附属设施。医疗区总体分为门诊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公共空间等五大体系,在公共空间的有效组织下,将其它部门有机的联系着,形成完善、便捷的医疗体系。本着方便患者,科学布局,增强学科互补与、相支援的原则,及满足科室实际使用面积的需求。本设计将需要紧急施救、患者行动较不方便、人流量大的门诊、急诊区,设置在低楼层利于抢救及就医;相对患者病况较轻微、行动力较好、人流量较少的诊区设置在较高的楼层。将大型的医疗检查设备设置在1~3层,方便门诊与急诊病患共用,功能联系密切的门诊与医技检查部门临近布置,手术室中心及中心供应室、分别设置于3层及4层的中间楼层,便利上下楼层各科室的使用与器械用品输送。医院工程功能复杂,人流、物流复杂,交通运输的分布不仅直接影响病人的流线及情绪,也间接影响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必须有良好的竖向交通组织设计才能使各种人流、物流合理流动。通过合理设置的病床梯、客梯和楼梯,使病人、医护人员、探视人员均能合理流动;通过专用小货提、污物梯的设置,避免无菌、清洁、脏污物品相互交叉与污染。利用中庭的设置,有效的连接门诊电梯及自动扶梯,对医技和门诊部门交通的控制及疏导起到了重大的枢纽作用,给病人及医疗操作带来最大的便利,排除人流混乱现象,建立一个安宁、有序的就医环境。在住院区的中央区域分别设置病床梯及访客电梯,东西两侧设置污物电梯(兼消防电梯),采取分群管理原则,避免相互干扰。康复区设置康复诊疗中心,由体检养生、会议中心及老人康复三大区块组成。中庭挑空区与走廊连通,使每个等候区都是面向阳光的候诊厅,不仅是自然通风采光、宽敞明亮的空间,更结合公共服务区的人性化设计,造就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体检养生病房及老人康复病房朝向视野佳且环境优美,利于老人养老康复之使用。此处的低密度多层建筑,围塑出环境优美的的门诊及住院空间。

8立面造型设计

太原市人民医院造型风格是粹取该地域之山林、群山、汾水、平原与传统建筑文化脉络来设计,亦即以融合太原的文化与地域特色并配合地形高差所形成的地景与建筑。立面造型粹取当地的民居建筑,采用干挂陶板及幕墙搭配两披的斜屋顶,沿着传统建筑的脉络,产生现代简中式之设计风格,基座部分?树枝状设计,反应山林建筑之特色,亦使立面造型更显现代与灵巧,配合地形的平台,与层层之叠水疗养花园,更塑造出疗愈环境的特色氛围。裙房入口立面?拼接式DNA符号,更显现代科技与理性的医疗院所。立面造型设计总体概念:以地域性的建筑特色表达感性上的疗愈环境,DNA符号表现现性的医疗科技,也突出了建筑的时代性和现代性。

9结语

太原市人民医院定位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区域急救、公共卫生、康复疗养、中医药养生“七位一体”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立足市情,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及现有区域医院缺失的现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融合晋祠风景文化,建设立足长远,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科室设置齐全且专科特色突出的的精品医院。

作者:姬小容 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