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创新范例

医学科技创新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1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科学技术频繁刷新的时代,学习、工作、生活正在被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医学也不例外,医学检验技术作为一个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和融合的学科,受科学创新技术的影响比其他医学学科会更大,全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式的仪器和检测技术层出不穷,这在节约人力劳动的同时,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如若从事本行业的人员意识不到本行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意识不到自己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增加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头脑和能力就会被淘汰的局面,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很可能会滞步不前、无所作为,没有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可能面临择业难、新工作无法胜任。因此,要想避免以上不良状况的发生,在学生时代,就应该做好应对本行业高科技化、高智能化环境的准备。在未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紧跟行业、时代的前沿,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用科技创新能力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具备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才会在工作过程中从容不迫,才会有一番作为。然而,根据笔者从教以来的观察和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有所欠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和次数也是屈指可数。从他们的日常学习情况来看,对自己本行业没有危机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很欠缺。因此,作为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重任的高校教师,笔者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认识到本行业目前是一个怎样的高科技行业,有责任、有义务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在毕业面临择业时和参加工作后有更雄厚的实力。本研究针对本人所在高校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在校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影响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提高其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问卷调查情况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校医学检验技术2016级、2017级、2018级在校本科生,共301人。由于2019级刚入学一个学期,对科技创新了解尚浅,故未纳入研究。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学生情况、教师情况和学校情况。采用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结果,进行分析、归纳。问卷共发放301份,收回289份,回收率为96.01%。

1.3调查结果

1.3.1学生情况

参与调研的学生中,女生与男生比例约为4?1,这与实际情况中,女生人数本身偏多有关。调查结果显示,91.53%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十分必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帮助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开阔视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等。然而只有16.1%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参加了老师的课题研究和学校每年下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自主立项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类的并不多。而且,参与科技创新学生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是研究报告,单独和获得奖项的仅有6.8%。此外,本研究也调研了研究对象是否在网络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下载、查阅过文献,结果显示80.51%的学生只是偶尔下载、查阅过,有11.02%的学生从来没有下载查阅过文献,这也是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不高和成果不理想很重要的原因。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学生是为了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将来就业竞争力、为将来读研做铺垫等,说明其能正确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其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对于没有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其原因大部分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35.59%)和不知道如何开始(36.44%),其次是觉得自己没有机会(13.56%),说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至关重要。

1.3.2教师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任课老师从来没有(33.05%)或只是偶尔(54.24%)主动征集过让学生参加其研究课题,大部分老师只是偶尔(66.95%)在课堂上开展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教育,只有22.88%的老师会给学生开展此方面的教育。而且,大部分学生(66.95%)认为他们不太容易找到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以上均是造成本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在指导教师当中,有部分指导老师(47.46%)没有给学生开展操作技能的专项培训;61.86%的指导老师没有帮助学生撰写和;只有46.61%的指导老师能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从事课题研究,有一半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不够细致。以上均是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和不易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

1.3.3学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94.07%)认为我校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工作比较重视,有专门管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构;对已审批的科研项目,大部分(78.81%)均会有基金扶持;对于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或获得科学研究成果的学生,均有奖励,奖励力度也比较大,有荣誉奖励、金钱奖励、学分奖励、提高评优评先资格、增加推荐就业机会等。然而,大部分学生(59.32%)反映我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还有待完善,学生科技创新氛围的氛围不是很好,这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因。此外,超过一半的学生(55.08%)认为,学校举办的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的次数还有待增多。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看出,除学生本身的科研意识不高、对开展科研没有头绪以外,教师的宣传、教育、专业指导以及学校的管理方式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2.1学生因素

2.1.1学生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可,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有必要,但其本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并不强烈,在行动上也并未表现出对科技创新的热衷。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宁愿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上网、看网络电影上,也不愿意多花些时间在专业课的学习、科学文献的阅读上。他们虽然身处在一个不断被科技改变的时代,但其并未强烈意识到科技正是他们这些青年一代所承载着,总觉得科技很遥远,自己做出科技创新似乎不太可能。这种心理会在潜意识里让他们对科技创新并不太感兴趣,更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机会参与科研。

2.1.2学生的文献检索和搜集信息能力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或者只是偶尔会在网络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下载、查阅过文献,说明其平时很少在网络数据库搜集文献和相关专业知识,其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如课堂、教材或网络查询等方式。若学生能够习惯于在网络数据库中搜集文献和专业知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科研素养和对科技创新的参与度。

2.1.3学生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反映其未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部分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和不知道如何开始。这说明学生没有充分认清科技创新活动,他们认为科技创新只有科学家或者高学历的人才会完成的事情,他们一个尚未毕业的本科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其实科技创新无处不在,也不是只有科学家或者高学历的人才能完成,科技创新有大有小,有普通有高端,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本科生而言,只要能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即可,即便实验或课题失败也无关紧要,他们所要学的是科研的方法、思路和初步的科技报告撰写能力。只要跟随老师或同学或试着申报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踏踏实实地学习、实践、研究,他们就会认识到科技创新并不难,做起来也不是毫无头绪。

2.2老师因素

2.1.1老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和督促力量不够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大部分老师很少主动征集过学生让其参加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和教育不足。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知识和传播学习方法的责任,也担负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不足为奇,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来教育和开导。无论是科学知识还是科研方法、科研能力,都需要老师来引导和培养。这除了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之外,邀请学生参加自己所主持的项目或课题也能够很有效地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2.1.2指导老师对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指导不够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只有部分的学生科研指导老师能够做到全程耐心细致地指导,有不少老师只是偶尔询问课题进展,或只是辅助修改文字性的材料。学生从事课题研究,势必有很多操作技能、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知识不全面,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开始课题研究之前,给学生详细的讲清楚或开展此方面的培训,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部分老师开展了此方面的专项培训,有近一半的指导老师没有开展,这就会导致学生课题研究进展不顺利或实验结果不理想。很多学生都是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科技论文、科技报告的书写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陌生,而这些又是课题研究成果很重要的呈现形式,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其撰写和发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指导老师会帮助学生撰写和。以上情况不但会影响学生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和成果的诞生,还会导致学生继续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2.3学校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对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取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的扶持力度和奖励力度都很大,说明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可很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但根据学生的反映,仍有两个方面需要完善。

2.3.1学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有待完善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医学检验技术行业而言,学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上的硬件设施和科研条件不及医院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若学校能够改善本专业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条件,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2.3.2学校举办的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等的场次不够频繁

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除了教师要做好之外,学校的作用也是很重要。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等,开展次数不够多,说明学校的宣传教育还有待提升。学校可经常性地邀请校内外科研专家给学生开展教育讲座或论坛,或者让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典范,给学生开展讲座或交流。通过这些方式可很好地解开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疑问,而且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意识和动力。

3促进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对策分析

从以上影响因素中可看出,学生、教师和学校均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故若想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均要做出努力。

3.1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到科技创新,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因此,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的第一步。这就需要教师担负起此项任务。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经常性地给学生灌输科技创新的理念和重要性,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方方面面,如若自己不与时俱进,会逐渐被淘汰。在校期间,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相对充足,学生可充分利用在校的这段时间,锻炼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哪怕是从写一篇综述开始。在校期间,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之后,在参加工作时才会更有底气,更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3.2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要想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基本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必不可少,从事任何一项研究,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查阅当前的研究状况,或借鉴他人在此方面或相近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方法。但实际情况中,学生在此方面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对文献信息检索比较陌生,还不习惯于在网络数据库中去寻找知识和解决专业问题。这除与学生本身学习态度有关外,学校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可将《文献信息检索》设为必修课,加强对本门课程的考核力度,让在校本科生都能够具备基本的文献信息检索的技巧和能力。

3.3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能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开始和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这说明学生们对科技创新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如何开展,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们来引导。老师们可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做起,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来,做些简单调研、信息查询、数据整理、协助自己开展实验研究等,老师正可借此机会对学生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申报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如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这样手把手地教学,会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

3.4提高教师科技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育的承载者,如若教师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就很难给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己本人的科技创新意思和能力,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很重要。只有自己有了较高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才有能力更好地给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和指导学生;只有自己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才会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才会愿意教会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无论教学工作多么繁忙,教师都要抽出些时间来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高校里供教师开展的科技创新机会和平台都比较多,教师要充分抓住和利用这些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本科生也很重要,在自己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3.5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从调查结果中可看出,部分指导教师并没有在课题研究前给学生开展操作技能上的培训,并没有全程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这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课题实施不理想或成效不明显。以上说明,指导教师并没有尽职尽责。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不能对自己的学生放任不管。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研究比较陌生,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有时学生又不好意思询问老师,需要指导老师定期对课题研究检查、验收,及时解决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指导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撰写和,这是以后其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也是其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本科生大部分没有撰写和的经验,需要指导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指导老师做到了尽职尽责,学生才能在课题研究中收获最大。

3.6学校完善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学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有待改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智能化、自动化不断提高的专业,医院中的各种仪器设备都蕴含了很多高科技的技术,因此要求学生也必须有一定的科技创新素养。但学校的科学研究条件和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和不全面,这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能与时俱进,也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如若学生能够改善学生的科技创新条件,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也会更加容易出成果。

3.7学校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学校开展的并不频繁。本校教师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固然重要,但学校的宣传和教育也很重要。学校可经常性地邀请校内外科研专家给学生开展教育讲座或论坛,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对于自己学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也可选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典范,给学生开展讲座或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顺畅,他们的思想、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比较相近,沟通起来效果会更好。通过这些方式可很好地解开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疑问,而且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学生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学校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学生本身要能够吃苦、钻研、勇于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春潮,齐婉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其促进对策_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5:148-149.

[2]崔文彬,赵俊豪,等.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素质教育,2016.

[3]徐婷.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研究-以Y大学为例[D].扬州大学,2012.

[4]蔡雅萱,马丽媛,陈立娜.高校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调查研究[J].学术探讨,2011,5:204-205.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2

[关键词]医学科技期刊;医学科技编辑;创新性

医学科技刊物是广大医学工作者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的高度凝结,是进行学术交流、学术讨论和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医学科技刊物的传播,可以使医学工作者了解医学科技知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助于医学工作者完善自身医学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想要提高医学科技编辑的质量,扩大医学科技刊物的读者范围,就必须加强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指的是医学科技刊物中登载的内容具有首发性和独特性,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见解。不是只有发现新药品、发展新的治疗技术、发现新的病例才叫医学创新,只要观点独特、角度新奇,就算是面对常见的疾病,使用常见的药品,采用常见的技术,经过深入探索和研究,也可以写出具有创新性的医学作品。医学科技刊物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具有独创性,即文章为自己原创,最后得出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前未被披露。二是观点新颖,当研究的内容较为陈旧时,就要改变研究角度,从新的方面对内容进行阐述,保证最后的观点具有新颖性。想要提高医学科技刊物的创新性,就得提高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意识,医学科技刊物编辑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加强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医学科技在创新方面更上一层楼。创新是编辑工作的灵魂,是编辑事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性体现在医学科技刊物的方方面面。

二、医学科技编辑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1.信息采集。寻找信息、接受信息、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是医学科技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医学相关的信息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不仅改变了编辑发现信息、采集信息的方式,也为医学科技刊物的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来源。医学科技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最新医学信息,借助搜索功能查看其他医学刊物,为了使采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要求编辑人员掌握不同国家不同网站检索信息的方式,以便查找各种医学信息,为医学科技编辑工作打好基础。

2.选题策划。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永恒途径,想要促进医学科技刊物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性。医学科技编辑的创新性除了体现在信息采集上,还体现在选题策划上,选题策划是对医学科技刊物的整体规划,决定着期刊的主题和主要传递的内容。在编辑工作中,提出主题、选取主题、寻找素材和使用素材是编辑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新时期医学科技编辑在选题策划上多体现了精品意识和细节化意识,这既是对编辑人员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和掌握医学发展洞察力的考验,又是编辑人员思维能力的体现。选择符合当前情况的刊物主题,了解主题将要使用的素材,对素材进行筛选,进而使医学科技刊物质量得到大众认可。

3.栏目设计。做好信息采集和选题策划后,接下来就是栏目设计,栏目设计是刊物主题的重要体现。科学合理的栏目设计不仅对刊物的阅读有着引导作用,还能展示刊物的特点。医学科技编辑在栏目设计上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刊物的重点专栏,不但要求此专栏的医学科技稿件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专业性,还要将稿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展示。编辑要掌握与稿件相关的重点资料和相关信息,对稿件涉及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增强刊物的分量,提高刊物的质量。其次体现在普通专栏上,对普通专栏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考量稿件能否吸引读者的兴趣。

4.编辑加工。和以往的编辑工作相比,如今的医学科技编辑工作更注重完善作者的作品,提升医学科技稿件的核心质量。对医学科技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最重要的是把握稿件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在此基础上对稿件的细节进行创新。作为一名医学科技编辑人员,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不仅要有严密的语言逻辑,懂得各种专业术语,还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以便查找国外医学文献,了解国外前沿的医学信息。在修改文稿时,医学科技编辑人员要充分挖掘稿件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及时与作者沟通,通过适当修改使稿件的学术层次和创新水平得到提高。一些较权威的医学科技编辑人员在修改稿件时,还会增添具有时效性的研究成果,介绍最新的医学科技动态和医学信息。

三、培养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途径

1.抛弃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创新意识,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旧观念,树立全新的、符合时展需求的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对此,应加强医学科技编辑人员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他们能接受新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思想,并能运用创新意识从不同角度对课题和研究内容进行全新的分析。医学科技刊物的最终呈现效果离不开编辑人员的创新能力,编辑要做到眼光独到、观点前沿、懂得变通,才能更好地理解稿件内容,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读物素材,才能使刊物编辑的各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树立创新意识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树立超前观念,医学科技编辑人员要具有长远的眼光,能将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学成果介绍给读者。二是要树立求新观念,刊物的质量离不开作者,刊物的创新要求编辑开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作者。目前,医学科技刊物的读者呈多元化、宽领域的发展趋势,要想使医学科技刊物保持源源不断的读者来源,编辑人员就应该掌握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发展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2.提高编辑职业素质。医学科技编辑的职业素质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职业敏感度,编辑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采用多种手段对作者的投稿内容进行修改和加工,使最后传递给读者的是最为重要的医学知识。对于选题相似、内容相近的稿件,编辑应从多方面挖掘其新观点,在掌握最新医学信息的基础上判断稿件是否体现了创新意识。二是职业感情,良好的工作态度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前提保证,因此医学科技编辑人员要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情,不仅要加强与作者的沟通联系,还要协助作者修改稿件,在体现稿件创新性的同时,还要加强稿件的文学性和科学性,以便更好地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三是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与编辑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拓展,编辑人员想要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不断学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3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科技创新是医学高校引领医学科技发展,转变传统医疗模式,发挥科技引领与创新辐射能力的源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医科”的发展[1]。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素养成为很多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我校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介绍我校依托“三园一中心”、医学转化研究院和徐州市东湖医药创新港等平台,通过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和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以医学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搭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我校以临床医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龙头,以其他硕士学位点为侧翼,在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面向“新医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医学类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淮海经济区的区域优势,探索与医院、医疗企业、科研院所等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拓展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依托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园和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三园一中心”协同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首先,“三园一中心”是依托徐州医科大学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融合了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其次,“三园一中心”具有开放性、低成本性、便于协同合作创新、便利化的全要素服务体系[2],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基地相协同的教育模式;再次,“三园一中心”包含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全要素,对于手握理想和技术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平台;最后,“三园一中心”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以创业导师的角色介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依托我校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共建的转化医学研究院,通过探索两方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以在校大学生实践训练、课题兴趣小组、暑期见习等方式,积极探索转化医学研究院在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作用方式,探索医学类大学生医工结合、联合实验室、学生培养、平台申报与共享、产学研结合、校所联动等新机制:①共同开展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②实现医学专业知识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对接,密切医学专业学所学知识与新兴技术的联系。

(3)依托我校和徐州经济开发区共建的徐州市东湖医学创新港,将产学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以产业发展促进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促进医学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实践应用教学联动机制,实现实践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课堂学习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

通过进一步整合学校师资、“三园一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和东湖医药创新港等资源,按照医学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医学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新医科”和“新工科”融合发展思路,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协同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打破“专业垄断”,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大学学习阶段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专业具有涉及内容多、专业知识面广、临床实践性强、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多的特点。在“新医科”背景下,课程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首先要认真调研、反复比较筛选医学专业相关课程教材;其次要恰当划分教学模块,凸显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次要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课堂评价和实践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2)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三园一中心”平台机制和入园企业资源,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和企业医院管理、影像处理、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制、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等前沿技术、产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医学发展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搭建校企实践训练平台和人才互聘等机制,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依托转化医学研究院和徐州市东湖医药创新港,推动“新医科”和“新工科”融合发展,引导医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立足我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科技部重点项目研发项目,借助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实验平台共享等机制,结合苏州医工所和东湖医学创新港的优势资源,医工结合、产学研融合,实现“新医科”和“新工科”协同发展、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促进学校基础科研、工程转化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

3构建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最根本的是转变教师理念[3],让知识传授过程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教师的角色由“操控者”转变为“协助者”。通过教师的积极反思,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4],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

(2)制订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的有效手段。我校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并作为学生奖学金申请的加分项目纳入考核。此外,为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基金,以公开筛选的形式每年对优质项目进行资助和培育。邀请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园入园企业家兼任创新创业项目导师,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创新创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与大赛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常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有500余人,在校80%以上的学生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仅2019年就在14项大赛中获得各级大赛名次近30项,见表1。

参考文献:

[1]范舜,谈在祥.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医科”建设的挑战与变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9(7):56-59.

[2]安益强.基于众创空间的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7-10.

[3]骆雄辉.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56-58.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4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5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6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课程授课老师因长期从事本教研室《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养成了从本专业角度对授课内容的要求出发,进行教学,要求较高,缺乏教学的灵活变通性,所以导致学生学习吃力现象的出现。综合而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缺乏差异化。如何在上述那些专业领域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格外的迫切。教学内容如何选取,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运用什么教学手段等,才能做到既简单、低成本付出,又能取得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培养的要求?这里主要从教学改革原则和教学改革思路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国际贸易》教学改革原则

要对《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必须要依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及授业师资的实际情况,在一定原则下进行。

1.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原则。不同的专业,对于《国际贸易》课程需求是不一样的。市场营销专业更侧重于《国际贸易》课程里面实务部分内容;工商管理专业侧重实务部分的流程控制,理论与政策部分的基础概念;会计学专业侧重与基本常识及国际贸易方式及国际贸易类别,知识与会计做账的联系;经济学专业侧重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政策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以对接《国际经济学》课程及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教改时,与专业要求相匹配是最基本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对基本知识点的介绍,简略数理推导,重在结论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基本常识和基本结论;二是要督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基本结论去剖析与自身专业有关的经济、管理现象。

3.教与学关系共进。讲授是教师的职责,学习是学生的天分。教师进行教改时,要看到教学相长的关系。注重教的过程,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督促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进行解答。教与学的互动,共建和谐共进之关系。

4.动态观。《国际贸易》课程应因不同培养要求,与时俱进提供新知识、新结论、新思想,同时也要向学生传导动态的学习观点,把马克思发展的观点贯彻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之中。

三、《国际贸易》教学改革思路

为达到《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应专业培养的要求,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动态化。动态化的教学内容要切合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课程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处理好新旧的知识衔接,知识的层次的逻辑性。根据最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管理发展,调整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知识点。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动态化要求,需要教师经常研读外国最新文献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需要老师的精心总结与归纳。

2.教学方法多样化。《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根据专业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问题引导法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创新,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可以自己进行创新,也可以引用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

3.不同思维方式的引入。(1)演绎与归纳法。这一思维方法可以完整的运用到《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之中。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共同海损的构成条件,让学生努力去归纳,提升归纳总结能力;在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补贴的影响,督促学生作图、或者流程进行演绎分析,提升能力。(2)模型分析法。《国际贸易》课程理论与政策部分教学时一定要把文字模型+数理模型+几何模型分析思想贯彻始终,提升理性思维能力。(3)成本与收益思想。教学思维中,善于引入机会成本和经济收益的思想,去思考各种国际贸易问题,养成良好成本收益思维习惯。其他一些思维方式可以参考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思维与应用经济学类课程学习》。4.适当的练习。《国际贸易》课程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大量的基础性的选择题、判断题、实务题来锻炼学生的基础;编写时事国际贸易案例题,训练学生的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撰写专题小论文或者读书报告,培养学生学术开展的能力。

5.教学手段多样化。黑板书写传统教学加PPT教学手段,再加网络教学,采用立体交叉方式进行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入国际商务部网站,解读数据,解读新闻。偶尔进入国际商会、WTO、世界银行、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法规的颁布和管理机构网站、如福步论坛等其他外贸专业论坛,让学生掌握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渠道。

6.改进考核方法。良好的态度及关注细节的习惯,是一个优秀人才的惯常品质。针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可以依据上述两条品质,在教学课时里面全面考评学生,把考核贯彻到平时的互动过程之中。到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下课随手关电、擦黑板情况、帮助老师处理一些杂务所表现出的行为等等,进入考评范围。再结合面试、及一般的考试,全面而客观进行考评。让学生养成关注细节,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商。

四、结语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7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培养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研究生导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要在学术上有独到的思想和丰硕的成果;既要有站在学科前沿、洞察学科发展趋向的见识,能够高效地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还要在思想、品德、科学态度、人格等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有人格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南京医科大学作为江苏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在研究生导师的选择上遵循“按需设岗、坚持标准、择优聘任、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学历背景、科研项目、学术影响力等多重标准,遴选高水平导师队伍。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导师队伍均满足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对已遴选为硕导或博导的导师,每年也会定期考核,核查其是否具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如博士生导师下一年度招收博士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①目前正在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含省、部及部级重大项目的子课题);②近3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5的SCI论文1篇。以此为研究生创新教育奠定良好的导师基础。除满足学校导师的遴选条件外,我系导师很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定时定期的查阅大量文献,参加有影响力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清醒认识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思维局限性,从宏观、转化医学的角度掌握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有了自己的学术“根据地”、学术“栖身处”和学术“生长点”。此外也极其注重自身的品德建设、学风建设和人格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2构建和谐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

师生关系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探索,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于努力营造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的环境。因此,学系导师在研究生入学之后,会让其了解各个研究方向的情况,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其阅读相关方面的文献,指导、提供实际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路及实验平台,在整体实验理论规划和实践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上给予最大的保障。此外,导师对实验时间无强制性要求,允许学生自己合理安排。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目前一些临床医生的收入远高于从事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收入,使得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少,质量良莠不齐,男女比例失衡,感情心理问题易发。因此学系鼓励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将部分经费以助研经费形式发放给研究生,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项目基金的劳务费预算落实到位,一方面解决了研究生的生活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科研动力。学系导师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手段来构建和谐关系,如对性格内向、被动交流的学生,导师会每周去了解其思想、生活、科研动态,对其出现的问题、困难给出指导、建议或帮助;对于专业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导师会选择性地给予文献阅读导向,将文献的难易程度逐渐提升,并在此期间认真讲解主要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学生出现过失甚至错误时,导师不会进行严厉的训斥,而是先了解事情发展始末、了解学生出现过失的原因和理由,然后进行得当的教育,但不会迁就、姑息学生的过错,做到批评到位、教育到位、策略到位,这样学生才能进步,和谐的气氛才能产生,才有利于整体研究生的创新教育。

3完善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而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一系列课程教育来实现。制定科学、合理、完整、互相衔接,并且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通过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充分了解、调研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应各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当前本学科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

3.1校园文化、实验室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研究生一年级的公共哲学课(如自然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上,老师要在教学中明理、实在、深透,切忌空洞无物,应改变板着面孔训人、课堂教学语言枯燥的局面,要强化哲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思辨性;在此类公共课上应邀请校内外或省内外在该课程教育中受到研究生普遍好评的教师作相关方面的授课,而不是老师从头上到尾;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变单一教学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以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为形式,增设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哲学、艺术哲学等课程,从多方位的哲学熏陶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进入实验室课题组后,学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和优势、公共实验平台,加强对研究生文学、哲学、社会学、转化医学等知识的修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科学文化素质,并促进课题组内、课题组间、高低年级组间、同年级组间互帮互助、和平共处、和谐融洽的实验室氛围的形成,从而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实验室文化,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3.2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年级研究生,除学习学校安排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还要求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根据核心经典文献和最新文献,不断寻根溯源,融会贯通,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初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设学科领域新进展课程作为研究生的必选课(如内科学进展、博导论坛等),聘请本学科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3.3考虑到当今的创新成果往往出现在复合、交叉学科的特点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方向发展,应多开设专题研讨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参加各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全面提高创新思维。

3.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把教学内容的主体放在研究生身上。

启发研究生的思维,适当引导和点评,给研究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注重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题来调动研究生的情绪,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方式上,不断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激发研究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培养研究生基本的学术素养。

4重视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创新性

科研和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中论文选题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选题本身作为一个创新过程,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在研究生开题前,首先指导研究生借助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广泛查阅有关文献,独立思考、大胆设想,通过查阅、评估和分析文献,找出以往研究中的谬误之处、不足之处和矛盾之处,抓住尚未有人涉足的空白点,引发新的选题设想;其次,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以较高起点把学生带入学科发展前沿,使得论文选题与导师研究方向一致,与专业优势条件及学科长远目标一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找准国内外空白点;最后,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初步研究方案,通过开题报告征求同学科、跨学科导师和同学的意见,务必使研究方案既有可行性、创新性,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实现基础医学的转化研究。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再根据具体情况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随时进行调整或修改,满足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

5加强实践环节

医学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践环节,可促使学生加深对自身专业方向的理解,加大学习力度,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进行创新所需的知识储备和精神动力,更要加强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抓住创新的要求、触发创新的灵感、验证创新的成果。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心血管病分子干预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实验和技术平台。在研究生一年级上半年,在学系内开设基本实验技术系统培训,包括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常规仪器使用方法(如移液枪、离心机、流式细胞仪、酶标仪、PCR仪、消毒锅、电泳系统等)、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方法(如细胞培养、蛋白免疫印迹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蛋白浓度测定、RNA的提取、逆转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实验室已有的动物模型建立(如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心肌肥厚模型、糖尿病模型、高血压模型等)。要求研究生尽早进入实验室,使每个研究生尽快掌握必需技术,少走弯路,参与创新科研工作,为创新教育奠定良好的实践技术基础。

6促进学术交流

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climatesforinno-vation)是产生高质量创新学位论文的前提。创新氛围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被视为一系列影响创新主体各种创新活动进行与组织创新性表现的环境因素,描述组织是否具有创新环境的主观体验,也就是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系统、管理者工作方式及其他重要环境因素产生主观知觉后,形成成员本身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动机,进而影响其创新行为。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创新氛围。

6.1课题组每周进行最新文献的学习

引领学生体会学术论文精髓,采用辩证性及批判性的多角度方式阅读文献,既要指出文献中的不足、学术研究的局限性,又要能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最终挖掘有用的学术信息,为自己的课题拓展思路;通过汇报研究工作进展,及时与导师和同学沟通,科学调整课题思路;学系内定期开展大规模学术讨论,籍此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包括科研思路及科研技术的交流),启迪思想,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推进创新。

6.2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交流

如学校举办的博士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青年优秀论文比赛等学术活动,交流学术思想。利用我系是江苏省心血管病分子干预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心血管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单位的优势,定期举办院级、校级间的跨学科学术论坛,活跃研究生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为研究生创新学术交流提供稳定的场所。通过优势互补,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之间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使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6.3利用学系科研经费充足

师资力量优越的条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相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会议中与相关专业的教授进行学术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方向;同时定期邀请校内外、国内外的同学科、跨学科名师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多视角、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6.4营造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环境。

定期组织研究生及导师进行国外一流大学访学,推荐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合作实验室进行短期研究,营造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环境。邀请国外教师来实验室做学术讲座,介绍最新进展,并专门安排时间让研究生与专家面对面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互访、短期交流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2012年以来,学系在研究生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系共有8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南京医科大学优秀学位论文”。

7结语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8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从编辑主导向读者用户行为数据主导发生转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选题策划主要由主编和编委会完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倾向性、盲目性和随机性,而应用大数据方法则可以改变这一局面。以《医学信息学》杂志为例,医学信息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医学信息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该学科在国外已比较成熟,而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卫生改革背景下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为医学信息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该刊依托卫生信息创新体系的建设,应用大数据方法,研究分析读者信息需求,搜集相关网站信息,基于大数据语义技术在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基础上,通过对研究热点的持续跟踪,逐步形成了系列的自组织性的选题策划,实现符合时代需要的选题。聚焦国际学术新动态,及时介绍本领域最新发展趋势;跟踪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系统地深入报道;积极组织优秀稿件,提高论文的原创性、导向性和权威性。在年度内采取宏观和微观、重点和面上相结合的选题原则,力争每期有精品。通过专栏聚集热点、焦点及某专题研究趋势和进展,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学术方向。2016年相继报道的精准医学、医学大数据、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医学知识组织与服务、网络健康信息研究与应用、“互联网+医疗”、电子病历研究与应用、智慧医疗及其应用、医学信息学学科研究、人工智能在医学的应用等专题,受到读者好评。其中“互联网+医疗”专题获国家卫计委主题宣传“最佳期刊”(三等奖)。

2优化组稿过程

传统科技期刊组稿方法一般包括:参加学术会议;与专家、编委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通过他们获取前沿科研信息;通过多渠道获得国家、部委、基金委等资助的研究课题相关信息,积极与课题负责人联系、沟通,对课题进行定向跟踪,向科研人员组稿;通过广泛阅读专业领域期刊及相关网站,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作者进行组稿。大数据环境下为科技期刊组稿提供了便利,大数据时代大量的科研人员作者信息数据(即隐性信息)存在于各类搜索引擎、电子阅读平台、科研讨论网站中。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清洗和分析,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可以了解本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甚至可以获悉具体单位、课题组或个人的研究动态,进而制定出相应的组稿计划。基于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得到的精准、客观结果,为组稿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保证期刊发表具有前沿领域的文章。通过这种方法,也加强了组织一流稿件的力度,把握前沿信息和主动吸收最优质的稿件。如精准医学是目前医学领域里的最热课题,该刊2016年第1期通过搜索引擎向业内最前沿专家组稿,设置“精准医学”专栏,刊登了“精准医学对医学信息学提出的挑战与任务”、“精准医学的再思考”、“国外精准医疗研究可视化分析及启示”等文章,使读者对精准医学未来的发展、政策、规划等有所了解。为保证稿源质量,严格执行初审、复审、终审“三审制”的审稿流程。对审稿专家提出的意见及时通知作者,对修回后的稿件进行再审,尤其是在终审环节从宏观角度,综合考虑期刊栏目策划和读者等因素,最终确定是否录用。目前该刊已建立了2300多人的作者库,200多人的审稿专家库,形成了作者、审稿专家的大数据,为提高稿源质量保驾护航。

3严格数据制度

为保证稿源质量,避免抄袭现象发生,现在各科技期刊编辑部都严格对每篇录用稿件使用清华同方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该平台整合了所有的相关文献数据,形成了一个大数据库供检索使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作为学术论文大数据,无论对作者、读者还是期刊工作人员都有很大帮助,该数据库收录了从1915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共27455628篇文献,覆盖了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医药卫生、信息技术、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可以对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快速检测,检测后系统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单,标出检测文章与来源文献的详细比对信息,可以快速选择重合文字部分进行查阅。该刊录用稿要求重复率在20%以内,对检测不符合要求的稿件,把报告单发给作者,让其修改,直至合格为止。通过数据库平台检索,可以了解到文章观点是否有独特性,内容是否为作者完成,是否有抄袭的嫌疑;如果是借鉴他人的观点,可了解是否有新的论点,可了解是否仿中有创,是否能对最新热点进行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