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家教总结范例6篇

义务家教总结

义务家教总结范文1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为保证本次培训工作卓有成效,接到紧急通知后,学校领导马上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以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因地制宜、高屋建瓴,成立了以教科室主任张永祥为组长,政教处主任游华祥为辅导老师,彭华仿、王亮波为语文、数学班主任的远程培训专班,并决定以学校两个设施完备的电脑室作为培训基地。7月25日,远程培训班如期、顺利的拉开了帷幕。

二、教师积极参与

通知发出之日,全体语文、数学教师踊跃报名参加,至培训班开班,全校语数老师悉数到班。他们牺牲暑期难得的休息,克服炎炎夏日的高温,抛却众多缠身的琐事,将全身心的热情到远程培训之中。学员中有中层干部范三周主任、王健龙主任、张云莉主任、胡望林主任、李红兵主任……,他们以身作则,堪为楷模;有已知天命的李树生老师、卢建德老师、郭琴芳老师、叶彦勋老师……,他们率先垂范,行为感人;有初出茅庐的老师、黄玲老师、李平芳老师、倪杰平老师……,他们虚心好学,活力十足。培训六天,学员们总是早到迟退,有效的保证了充裕的培训时间;培训期间,学员们认真观看专家视频讲座,详实记载讲座要点,积极参与网络交流,认真完成网上作业。

三、培训效果明显

短短六天的培训时间,既营造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学习集体,展示了实中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又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增长了老师们的见识,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点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虽然新课标已颁布数载,新课改也已实施了四年,但对于其理念精髓的理解,广大教师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培训的短短六天,给了广大教师梳理反思的空间,他们在网上向专家提问,在课余与同仁交流,利用完成作业的机会思考自己平时教学的得失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现状,思想观念有了革命性的飞跃。

如针对个性化的阅读,就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客观实际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全新理念是对传统教师一言堂的革除。教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范三周老师:个性化阅读就是将学习的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重新回到文本当中。

王健龙老师:个性化阅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学习规律的具体体现,教师必须在如何落实和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上下功夫。

彭华仿老师:要实现学生的个性话阅读,教师就必须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上作研究,多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

肖善伟老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体现老师的教学机智。落实了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宗旨,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灌输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严莉老师则认为:强调个性的同时,我认为还有个共识。虽然一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个人物形象确实都站在了我们认同的一个支点上。

网络平台的热烈讨论,更新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点,为以后的教学规避了误区,指明了方向。

2、开阔了视野

培训不仅让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升华,更通过网络让教师们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教学片段的实录视频,让教师们近距离的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他们看完后的讨论交流,让整个培训活动变成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大课堂。

在进行“如何提高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大讨论中,教师们纷纷跟帖,各抒己见——

李红兵主任:首先必须让这部分学生信任你,他们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其次是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生以诚相待,多方面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李树生老师:让学生转换角色当小老师、让教师放低要求做好示范、让欣赏先行发挥加分作用。

卢建德老师:适时表扬差生,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循序渐进。

李平芳老师:真心地关心爱护他们,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帮助他们,且不可对他们失去信心。差生并不说明他们智商不行,给他们关注和鼓励,引导他们的兴趣。

黄友兰老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上课的内容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到上课的内容可以学懂;同时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方面不乏带些幽默,调节课堂气氛。

……

网上平台,功能无限,开阔了教师视野,催生了教师的学习热情。

3、看到了不足

通过远程培训,让更多的老师看到了不足,意识到了充电培训的必要性。

就语文教学而言,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老师们平时教学的盲区。在学习中,教师们明显认识到了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对比自己平时的教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万梅芳老师:农村多的是鲜活的资源,是上帝的花园,我们有什么理由忽视综合性学习活动?

李书华老师: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该致力于目标的提出和贯彻,致力于学生参与状态、质量的评价,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认识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对话的首席。

娄秋生老师:教师只有为学生体验和情感的宣泄搭设好了最佳的平台,他们纯洁动人的情感才会像黄河之水汩汩而出。

王支华老师:语文的语言本就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我们在课堂上过多书面语言了。加强口语教学,尽量结合语文思维而采用生活化的,贴和学生实际的语言教学,也许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呢!!

黄小红老师:与现实生活紧密的口语交际情境,能给学生亲近感,使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自由进行交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口语交际话题,能给学生真实感,使学生乐于倾吐心声,自由表述心境。

就数学教学而言,教师们也对平时教学中忽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我们常常讲注重数学本质,提高数学素养,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呢?”教师们的见解一语中的。

楮小华: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黄秋红:把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王亮波: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就是一种数学素养.

别利荣:我也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学会应用到生活中去.

黄国红:提高一个人的思维程度

张永祥:数学本质,就是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数量关系

倪杰平: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数学的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包括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维的培养。

李六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游华祥: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冯彦平:不仅仅是学"数"的知识,还要从中理解生活

张少平:数学的本质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韩石砚:教学应该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至用,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吴向明:数学本质,就是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本次培训,全体语数教师全员参与,保质保量的观看了网络资源,完成了课后作业,网上跟帖300余人次,充分的利用了网络这个无限平台。

总之,通过实施此项培训工作,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部实施远程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相信每一位实中人会以本次培训作为新的起点,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中学教学工作。

义务家教总结范文2

【关键词】均衡发展 投入总量 城乡差异

我国义务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之后,更要清楚的看到在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公平和不均衡的现象。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中,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所占比重维持在2008年才首次达到90%以上,在2000-2004年间,基本维持在40%-50%之间,剩下的教育经费则通过募捐、集资、摊派、教育费附加和学杂费等形式,由农民、企业和受教育者负担。而这笔庞大的数额就给接受义务教育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到2020年,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国的义务教育,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本文从义务教育经费(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差异来分析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资金支撑,更需要通过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制度来解决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水平较低、基础薄弱、质量不稳定的现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含以下一些基本内容: 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量的均衡,包括大致均衡的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基本建设与改造资金等等。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包括学校规模、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和电子设备等诸方面的均衡。③人力资源的基本均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教师的学历、素质、年龄结构等的大致均衡,二是指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的人数、年龄、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大致均衡。由于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特征,除了从“投入”层面上关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外还必须关注其“产出”是否均衡。否则,这样的均衡只具有形式意义,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出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高宗旨,它可以通过学生的辍学率、毕业率(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业成绩的状况来加以衡量。

二、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及构成

要发展运行良好的义务教育,就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作为坚强后盾,我国近些年来的GDP总量不断增加,近几年GDP保持了百分之八的增长率,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增加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量,我国近些年来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我国2012年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首次达到GDP的4%,义务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四成左右,义务教育经费年增长率约为22%。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占各级各类教育总经费41.41%左右,然而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0%以上,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短缺,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农村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是多年来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全国除大中城市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以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而且拖欠面积越来越大、拖欠时间越来越长。

2.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的报告,在中西部地区,学校危房比例仍然较高,有的甚至达到10- 15% 以上。另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购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构成中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应当占据绝大部分的比例,但是从2008年开始才首次超过90%(见表1),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

表1 我国义务教育总经费组成及比重数据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1.《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11 2.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综合报表)

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所投入的数额占GDP的比例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近些年增加了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国家投入,国家财政拨款总量逐年增加,根据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总量,经过指数平滑方法预测,到2013年将达到11789.565亿元,2014年预计为12952.68亿元,2015年预计为14115.795亿元,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将达到94%以上。

三、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差异

我国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从2006年到2010年总数整体变化不大,伴随着近些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也有所增长,城市小学义务教育经费2006年为906.76亿元,2010年为1770.49亿元,为2006年的1.95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经费2006年为1392.31亿元,2010年为3116.58亿元,为2006年的2.24倍,城市初中义务教育经费2006年为662.19亿元,2010年为1512.23亿元,为2006年的2.28倍,农村初中义务教育经费2006年为784.97亿元,2010年为1900.92,为2006年的2.42倍,不论初中、小学,近几年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费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城市。

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在不断的加大,小学的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差值在2006-2010年间增加了2.77倍,初中的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差值在2006-2010年间增加了3.17倍。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有了较快增长。2002年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906.51元,农村为795.84元,到了2009年,普通初中增长到了4331.62元,为2002年的4.5倍,农村增长到了4065.63元,为2002年的5倍。普通小学2002年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813.13元,农村小学为104.74元,到了2009年,普通小学增长到了3357.92元,为2002年的4倍,农村小学增长到了3178.08元,为2002年的4.5倍。不论初中、小学,近几年我国农村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城镇,但是生均教育经费确是城市高于农村,再加上近些年来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资金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战略,再加上自然、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实力的差距不断扩大。相对应的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明显,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对基础教育实行“以地方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以来,由于没有规定中央政府和省、县、乡(镇)政府的法定负担结构,各级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依赖于(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造成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产生。

1、加大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特别是对发展落后地区的资金扶持

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应该来自中央政府的投入,只有有了国家的财政支撑作为保障,特别是要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出才能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目前应从中央财政实力大于地方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他国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模式,实行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双轨制管理。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实行“以地(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省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农村地区,在中央现行的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两免一补”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扶助范围,优先照顾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2、加快扭转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落实和解决,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需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教育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1)加大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不能够按照原来设想的情况,就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城市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于中西部省份和县市没有能力解决的部分的可以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和县市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教育经费的困境,保证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得到同步迅速提高。

(2)提倡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横向援助政策

义务教育发展的横向援助,指由中央政府启动、各级政府配合实施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在我国叫做“对口支援”。也就是在中央政府的协调和干预下,各级政府在本地区从发达地区适当调集部分资源,无偿配置给欠发达地区,形成社会财富在城乡之间的再分配,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横向援助的方式同样分为间接(从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横向援助)和直接(直接横向援助教育资源)两种。

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无偿提供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和图书,选派素质较高的教师定期的到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为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民族地区)的教师提供高水平的职业培训,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本投资政策,充分调动各类主体投资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政策框架内利用教育市场的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自主确定教育资本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建设项目的布局。

注:本成果受北京市财政和北京市教委‘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M].教育与研究.2007.

[2]鲍传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和原则[M].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义务家教总结范文3

自从欧美国家率先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普及初等教育以来,义务教育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今天,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际,全球的192个国家或地区,已有170个宣布实施义务教育①。世界各国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与挑战,其中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涉及义务教育投资制度、教师工资制度以及特别扶持制度等三大方面。各国在长期的推行义务教育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了经验,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本课题在对各国义务教育投资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个案研究和较为深入的综合比较研究之后,认真总结了各国义务教育投资的一般经验或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相信这些经验或原则对于认识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对于完善中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对于推进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义务教育一般均由政府直接投资,但投资体制的基本模式有所不同在世界各国,以全民性、平等性、普及性为特征的义务教育作为各国公共教育制度的基石,一般均由政府直接组织、管理和投资,不过,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政治、财政和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各国政府干预和投资义务教育的具体方式又有所差别。从总体上看,各国义务教育投资虽然大多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参与,但投资主体却并不相同。本课题依据不同的政府投资主体,把当代各国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集中模式、相对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

1.集中模式所谓集中模式,是指一国政府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投资主体是中央或联邦一级的最高行政当局。在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国家中,法国、泰国、韩国、埃及均属这一模式。从世界更大范围看,根据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的统计资料,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希腊、捷克、匈牙利、土耳其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在上述各国,在各级政府对以义务教育作为主体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中,中央或联邦政府的投资比重,在政府之间财政转移支付前均在53%以上。在某些典型的国家,如葡萄牙、新西兰和土耳其,中央投资达到100%。

2.相对集中模式所谓相对集中模式,是指一国政府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投资主体是省、邦、州、都道府县等高层次地方当局。在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国家中,美国、德国、印度、瑞士、日本属于这一模式,在世界其他国家,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澳大利亚也均属这一模式。在这些国家,高层次地方政府的投资占各级政府初等和中等教育公共投资的比重高于中央和基层地方政府投资的比重,一般均在40%以上。在某些国家,如比利时占到90%以上,德国为76%,详情见表1。

3.分散模式所谓分散模式,是指一国政府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投资主体是市镇、县乡、学区、市町村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在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国家中,中国属于这一模式。在世界其他国家,根据表1经济合作组织对24国统计,英国、丹麦、挪威也属这一模式。在这些国家,基层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资占各级政府公共投资比重超过50%,成为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在一些典型国家,如英国占92.5%。

(二)政府公共投资应当成为义务教育的绝对财源

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一般均是多元的,除政府公共投资外,还有各种非公共投资的渠道。但是,在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上,各国经费来源却表现出基本单一的共同特点,即政府公共投资构成了义务教育的绝对财源。不仅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士、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而且在印度、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埃及、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来自政府的公共经费一般均占义务教育投资总额的85%~90%左右。这种作法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应由政府举办,其经费应由政府公共经费承担的基本原则。以政府公共经费负担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通过政府公共资源的再分配,排除各种因素对义务教育的制约和干扰,切实保证一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均衡发展,并为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较为平等的机会。至于各国政府公共经费的来源,不言而喻均主要来自于各国各级政府的税收。但在筹措方式上却有所不同,主要存在三种不同模式: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印度、泰国、埃及,当前均不开征用于教育的专门税种,而是从政府财政总收入或财政预算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一些国家如韩国则把某些项特定的税收作为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来源;还有一些国家如美国和中国,上述两种方式兼而用之,即义务教育部分公共经费来自于财政预算,另部分经费来源于专门税收。综合研究表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不少国家如法国、德国、美国、泰国,在实施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曾经采取了由地方当局独立开征教育税的方式筹措义务教育公共经费。但是由于这一方式要求政府必须适时地调整和改革税制,以使教育税的税种、税基和税率不断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有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在二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中,愈发成为各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事业。因此,在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多采用第一种筹措经费的方式,即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公共教育经费直接作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之中,从而使教育财政成为政府普通财政的组成部分,使义务教育公共经费全部来源于普通税收。

(三)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并非一定遵循“主管者负担”的原则,而是多由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合理分担

从管理体制上看,世界上无论是分权国家还是集权国家,各国对教育大多实行分级管理。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义务教育,通常多由基层地方政府主管。但是,各国当前的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并不遵循“主管者负担”的原则,而是由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合理分摊。即是说不仅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的基层地方政府负有投资责任,而且中央或较高层次的地方政府亦负有投资责任,甚至负有比基层地方政府更大的投资责任。例如美国将初等义务教育交给地方学区主管,但当前对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则主要由州和地方学区共同分担。法国的初等义务教育由市镇主管,对其公共投资则由中央和市镇政府共同分担。德国初等义务教育由市镇管理,对其公共投资由州和市镇政府共同分摊。日本的初等义务教育由市町村主管,对其公共投资则由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财政共同分担。一般讲,属于集权模式的国家,中央财政分担较多的投资责任,属于分权模式的国家,高层次地方政府分担更多的责任。中央或高层次地方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合理分摊公共经费,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经验证明,这一共同投资的体制对于促进一国内不同地区义务教育能够比较均衡地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保障作用。至于各级政府分摊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具体办法,从国际经验看,在一些成功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瑞士、俄罗斯等国,一般的分工是,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经费由中央或高层次地方政府负担,学校基建费和日常运转的公用经费则由基层地方政府负担。

(四)义务教育政府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不宜过低

欧美许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的早期,义务教育的公共投资体制多采用分散模式。美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在19世纪末推行义务教育之初,都曾将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全部交给基层地方政府。如初等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在美国曾是地方学区,在法国和德国曾是市镇,在日本曾是市町村。当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这种低重心的投资体制给基层地方财政以沉重压力,甚至使地方财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义务教育的推进则困难重重。面对困境,各国采取的对策是适时调整和改革公共投资体制的内部机制,加大中央和高层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使政府投资主体的重心上移:法国义务教育政府公共投资主体从市镇上移至中央,德国从市镇上移至州,日本从市町村上移至中央和都道府县,美国亦从地方学区上移至州。总的趋势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从原来的三级行政当局上移至一级或二级行政当局,使中央财政和州、省、邦等高层次地方财政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负有主要责任,成为投资主体。在当今世界,虽然各国财政体制差异很大,但是大部分国家当前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上选择了集中模式或相对集中模式,投资主体或是中央政府,或是高层地方政府。而完全采取以基层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分散模式的国家却为数较少。根据经济合作组织1993年对世界24个国家的统计,采取集中模式、相对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的国家分别为12个、9个、3个。③国际经验表明,义务教育政府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不宜过低,这是因为相对于低重心的分散模式,集中或相对集中模式在适应和保障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和均衡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五)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责任应适当集中

通过立法将义务教育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或地方公务员系列,其工资由中央或较高层次地方财政承担,这是许多国家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基本经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保证教师的工资待遇,而且有利于政府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质量的提高。在世界各国,教师工资经费即人员经费,历来是各国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最主要支出,一般达到80%左右。许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之初,曾将义务教育视为基层地方的责任,并将教师工资经费的支付责任也一并交给了基层地方政府。这种做法不仅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负担,而且无法切实保证教师的工资。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相继调整了教师工资的管理筹措体制,采取的基本办法是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上移或适当集中,由中央和高层次地方政府分担了主要责任。当前各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责任的承担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4种:①由中央政府独立承担;②由高层次地方政府独立承担;③由各级政府联合承担;④由基层地方政府独立承担。大部分国家选择了前三种比较集中的办法。在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各国,大都把教师工资经费或者列入中央预算,或者列入州、省的预算,或者各级预算共同分担,从而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集中在中央政府或高层次地方政府。

(六)充分关注处境不利地区和群体的义务教育,并在经费上给予特别援助

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经济发达国家,其国内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可能是完全平衡的。与此同时,一国之内由于经济条件、种族、性别、语言、宗教等社会问题造成的处境不利人群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义务教育就其性质来讲,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推行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在一国范围内实现基础教育基本均衡的发展,在于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提供接受这一教育的较为平等的机会。为了实现上述宗旨,各国政府均十分重视普及义务教育中处境不利地区与群体问题。许多国家在长期实践中根据具体国情和实际需要,形成了各自的针对处境不利地区和群体的特别财政支持制度。总结各国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第一,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即义务教育的全部费用支出均由政府公共经费承担。这一措施使义务教育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特别是为处境不利儿童少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当一国的财政能力不可能承担全国范围内的免费义务教育之时,一些国家的免费义务教育首先从经济落后的处境不利地区开始,并遵循社会贫弱阶层优先,初等教育优先的原则。第二,国家建立有效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处境不利地区达到一定的义务教育财政水平,以使义务教育能够在不同发达地区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第三,国家为处境不利的贫困学生就学提供直接财政援助,主要包括设立政府助学金,免费提供课本和学习用品,提供上学交通补助、午餐补助等。

(七)注重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内部效益,建立严格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和合理的学校设置制度

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支出是各国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最主要支出,因此义务教育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直接决定着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效益。许多国家对义务教育配置实行严格的编制管理,中小学校内部管理层次十分简洁。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一般规模的小学,除设一名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外,其余全部为专任教师。小学实行包班制,每个教师负责一个教学班的全部教学工作。在中学,国家对各类教师的周工作量有明确的规定,并严格地根据学校学生人数配置教师,要求所有教师满负荷工作。此外,许多国家建立了教师合理流动制度,以提高教师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当某所学校或某个地区学生人数减少时,教师岗位设置亦相应减少。此时,作为国家公务员或地方公务员的义务教育教师则必须服从调动和分配。一些国家如日本还建立了城市与农村、偏僻地区与内地之间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实践证明,上述措施避免了教师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在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方面,各国普遍遵循的两条原则是,既要提高投资效益,又要满足学生实际需要。考察各国对农村处境不利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可以发现几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在北美一些国家,多选择规模办学的模式,但条件是政府有能力为学生上学提供校车等交通工具或交通补贴,为学生提供午餐补助等。采取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向学生提供较为规范的现代化学习条件和环境。在西欧的许多国家,则选择了分散办学的模式,例如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一村一校的做法十分普遍,而且在这些国家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比例的超小规模的单班学校(类似中国的复式教学点)。采取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方便学生入学,让学生在本村即能接受义务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当政府没有能力承担学生上学交通和食宿的前提下,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村处境不利地区学校设置数量的多少对义务教育的普及十分重要。如果政府能在学生徒步距离区内开办学校设施,减少儿童到最近学校上学的距离,那么义务教育就易于普及。

二、中国义务教育投资问题剖析

当前,中国在义务教育管理和投资方面逐步形成了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这一体制的长处在于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感,缓解了许多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这一体制已经显现出其优势,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已经受益于地方雄厚的财政能力,率先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但是,中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亦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严重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尽管15年来各级政府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但距离法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公共投资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公共教育经费一直处于严重短缺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仍然没有突破3%,离4%的目标更有很大距离。在全社会义务教育总投资中,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一直偏低,以1996年为例,仅为74.58%,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只占55.28%。④

(二)现行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分担主体的重心过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缺陷

中国现行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属于低重心的分权型体制,它把行使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几乎完全交给了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的公共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基层地方财政。在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分担责任主要在县、乡、村三级。但是村并不是一级政府,村一级没有财政。而乡一级财政是各级财政中最薄弱的一级,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资金的能力都很弱,许多地区的乡财政只是县财政的“过路财神”,本身并没有独立的财政收入来源。至于县级财政,全国相当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县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财政不能自给。而地处边远、偏僻、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区域的贫困县财政更为困难。在中国现行财政体制中,虽然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能力相对较强,但其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却微乎其微。凡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承担责任的一级政府,均应具有相应的财政能力,这是其履行投资责任的基本条件。但在中国现行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中,由于投资主体的重心过低,更由于投资主体的责任与其财政能力不相称,导致农村许多地区特别是部级与省级贫困县的义务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缺少政府足够财力保障的境况之中。

(三)义务教育公共资金分布不平衡,对贫困地区和处境不利群体的特别支持不力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条件、生态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分布极不平衡:当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以地方雄厚的财力作保障实现“普九”之时,中西部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少数民族等处境不利的贫困地区却因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困难、吸收民间资金能力弱等原因而使义务教育处于财力、物力、人力全面匮乏的困境,相当数量的学校甚至没有有效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最低程度的师资与设施条件。这些地区更没有财政能力对处境不利群体实行经费支持,从而造成众多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或辍学。总之,义务教育公共资金分布的严重的不平衡以及对处境不利地区和群体特别支持措施的不力,正严重地威胁着贫困地区的教育进步,也在总体上严重困扰着进一步提高中国业已取得的义务教育成就的前景。

(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中国当前实行分散型的教师工资管理筹措体制,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部由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负担,从而使得教师工资完全属地化,完全取决于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恶劣,造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在此背景下,当地地方财政处于贫困状态。由于贫困地区自身财力严重匮乏,由于现行体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地方教育财政不具有宏观调控的责任,因此中国至今未能建立起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

(五)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利用效率不高

中国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一方面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有限的公共资金并未被有效使用,主要表现在作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最主要的使用者的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存在某些严重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总体上看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比率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明显偏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1995年中国小学学生/教师比率为23,中学为16,国际比较的结论是,中国的这项指标不仅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小学为30,中学为20),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小学为27,中学为17),而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接近(小学为16,中学为14。)⑤这一情况说明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总体利用效率不高,义务教育教师的配置在总体上不是短缺,而是过于奢侈,处在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经费的支持能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义务教育没有建立或者没有认真实行严格的教师配置制度和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其结果是造成教师分布极不平衡,各地均出现了一方面城镇教师普遍超编,另一方面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一方面尽力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另一方面大量招聘代课教师等各种矛盾现象。在教师的合理流动方面,缺少严格而又可行的制度,在许多地方教师的余缺即使在县乡内部也不能有效调节。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严重影响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三个问题是中小学校内部管理层次过多,机构设置繁杂。其结果是行政人员超编,专任教师中不任课或基本不任课者为数众多,造成许多地区学生/教师比率并不高,而班额规模却偏高的矛盾现象。它不仅造成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使相当比例的学生不得不在大班或超大班的恶劣环境中学习。

三、完善中国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和重构义务教育公共经费来源的格局,强化政府责任,重点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和财政供给水平在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因国家资源的不足而受到限制,这是事实,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公共教育投资战略重点的选择问题。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普九”这一国民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当前亟需完善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强化政府依法保证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和行为,重构义务教育公共经费来源的格局,把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在义务教育这一层面上,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非义务教育由政府、社会、个人分担的机制。为达此目标,必须实现两个指标的转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义务教育总投资中政府公共投资(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内经费和教育费附加)所占比例过低的状况,使义务教育总投资中政府公共经费所占比例由当前的72%(1998年)左右提高到85%以上的国际一般水平。其次,在中央、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必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资责任,改变当前上述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建议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最低财政标准的县乡,则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财政支持,以此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全国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供给水平,使中央和省级财政在义务教育投资中发挥实际作用。

(二)对农村贫困地区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进行调整,建立一种有别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的相对集中的新的分担机制中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人均GNP在县与县之间可以相差数十倍。在广大农村地区,当前统一实行的县乡村三级负担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体制,显然无法有效保障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可靠来源。鉴于此,建议国家对农村贫困地区现行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进行调整,建立一种有别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的相对集中的新的分担机制,即实行中央、省、县、乡四级共同分担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新机制。新机制的核心是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分担责任,可以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比重,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财政压力。新的分担机制的具体分工责任是,对列入“普九”规划的部级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建议由中央、省、县、乡四级政府共同分担公共投资的责任。根据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超出贫困县支持能力的义务教育事业费部分,部级贫困县可由中央财政保证,省级贫困县可由省级财政保证。基本建设费则由县、乡两级按比例分摊。对未列入2000年“普九”规划,2000年只能“普三”“普四”或“普五”“普六”的全国最贫困县,即全国15%人口地区,建议义务教育事业费全部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按比例共同分担,以彻底减轻最贫困县的财政负担。县级财政只负担基本建设费。

(三)以正税替代教育费附加在中国现行义务教育公共经费来源中,教育费附加是仅次于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的第二大公共经费来源渠道。但是由于教育费附加只属于准税性质,故其征收、管理、使用规范强度不够,不仅征收率较低,且被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建议以正税替代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及其他类似项目。可供具体选择的方案有两种。其一是开征独立的目的税——教育税,专门用于义务教育的需要,以补充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不足。其二是将教育费附加并入新的农业税中,并从新的农业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乡、村两级义务教育的需要。目前第二种方案正在酝酿之中。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面临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之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对农村进行税费改革试点时,应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在税费改革背景下即将受到直接冲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即将面临严重萎缩的情况。因此,应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的改革进行试点和论证,以便建立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新机制。至于新机制,建议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照全国与省、省与县人均财政收入的差额以及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通过转移支付补足下一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的缺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财政供给水平,发挥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满足义务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将保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责任适度集中为从根本上解决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亟需改革现行农村地区教师工资的发放体制。为此,建议除某些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应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发放的责任适度集中,即由乡一级上移至县一级。与此同时,教师工资应与地方公务员工资同步,实行财政统一发放的办法,年初即从县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对于贫困县,建议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扶持力度,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进一步上移。具体地说,部级贫困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超出当地支持能力的部分,建议由中央财政负担;省级贫困县教师工资当地负担不了的部分,则由省级财政予以确保;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15%人口地区,建议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部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负担,以彻底减轻最贫困县的财政压力。

义务家教总结范文4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为组织实施好本次培训,我县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县教育局局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县教育局分管师训的党委副书记和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担任领导组副组长,成员为县教育局师训、电教、教研室负责人和进修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分管理组、业务组、技术组,具体负责培训期间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

全县各培训点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为培训点第一责任人制度。各培训班的班主任由各培训点在乡镇中心小学、初中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等中确定。绝大多数培训点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人在现场,既是管理者,又是参训者,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准备充分,保障有力

在接到省教育厅通知之后,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快速行动起来。首先,按省教育厅教师范函【2010】16号文件要求对“农远工程”设备进行了抽检。县教育局刘春生副书记带领电教馆人员不顾天气炎热,奔赴各培训点进行“农远工程”设备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拿出维修方案。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了做好培训课程资源下载,添置了一套卫星接受设备,并专程至合肥购置“九州”卫星接收卡和高频头,提供给高频头损坏的培训点。

同时,县教育局精心谋划及时印发了《关于组织参加2010年暑期教育部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的通知》(无教职成【2010】481号)、《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无教职成【2010】506号)两个文件,指导全县各培训点的规范运作各项培训工作。

暑假期间,我县供电紧张,为应对设备故障、停电等原因导致无法收看教育电视台课程的问题,教师进修学校一方面提前下载课程并刻录成光盘供应非“农远工程”学校的培训点,一方面通过“无为教师教育网”的专题培训平台提供课程下载。此举得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肯定。

各培训点因地制宜,充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无城的杏花泉小学、北城小学等学校将培训地点设在空调教室,并提供矿泉水等。赫店中心校、土桥中心校等培训点为本次培训特地添置了立柜式空调。

 

三、加强管理,保证效果

本次培训,我县参训教师人数多、培训点多、培训班多,唯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为此,县项目管理办公室于培训开始前,印发了《无为县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检查指导工作计划》,明确了检查指导的主要内容。7月25日——30日,县项目领导组分成两组,冒酷暑、战高温,每天早出晚归,牺牲休息时间,赴全县40多个培训点进行巡回检查。实地查看,座谈,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培训期间,我们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教育部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的通知》(教师范函【2010】18号)要求,印发了《无为县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后期工作的通知》,从培训考核、成绩上报、工作总结和档案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各培训点按照《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省定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并按时完成了合格教师名单和工作总结上报工作等。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各培训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一些培训点增加集中学习地点,将观看课程视频、光盘的时间提前到上午7时。人数多的无城、白茆、泥汊等中心校,采用分校集中学习的方式。

 

四、有效引导,确保质量

引导参训教师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参与跨地域的研讨交流,确保培训质量。一方面,我们引导教师在“项目网站”注册、自主学习、发表文章、互动交流等。另一方面,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在 “无为教师教育网”(wwjx.org)开辟“2010中西部部级远程培训”(wwjx.org/?action-goods)专题研讨区,分设“快讯”“简报”“课程”“视频”“交流”五个栏目,提供教育部、省、县有关文件,报道各培训点培训情况,提供课程下载等。尽管时值假期,又是集中活动,教师使用学校计算机机会少。但是,到培训结束时,共“快讯”25条,“简报”19篇,“交流”文章157个主题,5000人次参与交流,点击数超万次。

襄川小学培训点,210名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他们克服高温路远、农活缠身等困难,积极踊跃参加活动,聚精会神听报告,边听边看边做笔记,撰写反思报告,提交作业,在研讨会上积极发表意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1】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土桥中心小学的黄光汉老师虽然年近花甲,即将退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到校参加培训,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研讨。

参训教师在交流中写道:“远程培训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听了专家们的示范课和报告,受益匪浅”“深有启发。牢固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感谢‘培训’”。

参训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学习状态,参训教师的感言,都充分说明了本次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通过巡回检查指导和培训点上报的总结发现,本次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不符合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实际;专家引领、跟进指导不足,针对性、实效性不高;集中在天气炎热的假期,影响教师的休息和其他学习需求(如,学历进修)的实现,等等。

无为县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八年八月十二日

【2】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0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义务家教总结范文5

「关键词义务教育财政/教育公平/教育转移支付

一、引言

回顾过去2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研究者对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在此试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建议。谨以此文庆祝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

二、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已取得的进展

评价教育财政体系有三个标准:充足、公平和效率。我们也可以简单地依此将教育财政研究分为三类,而在过去20年间,主导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主要是对充足性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了数项对国家宏观教育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1.关于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财政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探讨了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在我国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指出了教育投资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超前增长的必要性。

教育投资的问题如果按政策层次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国民经济中的教育投资问题研究。第二,教育部门内部的教育投资决策。第三,微观层次的教育投资决策问题,具体地说就

是学校、企业和家庭的教育投资行为研究[1].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学者的首要关注焦点是对于国民经济层次的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

“六五”计划中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值》探讨了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七五”期间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更新的数据进行计算。这些研究指出,到20世纪末,与我国预测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大约是3.7-3.9%,因此我国应该大幅度的增加教育投资,扩大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之中的比例[2].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研究在当时极具创新性。首先,使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作为研究基础体现了一种新的研究和决策价值观。研究者和决策者开始关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改变了主导计划经济时期的闭目塞听和夜郎自大的心态,这种“面向世界”的研究理念一直影响到后来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各个领域。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国学者在改革开放以后,较早使用比较规范和严谨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重要的教育财政研究的成功尝试。

这些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政策影响。相关人员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我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国民生产总值内应有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在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应达到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的建议,最终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表述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994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也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

在教育投入的发展目标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章针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政策[3]和“受教育者人均教育投资逐步增长”[4]的政策提出了建议。

2.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

王善迈教授在1989年就指出,在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高教比重偏高。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是中小学、尤其小学办学条件恶化的原因[5].使用此前提到的教育投资问题三层次分类法,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属于教育部门内部的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在90年代以后,研究者开始广泛地采用公共品理论来说明义务教育是政府投入的重点,而在高等教育应该实施成本分担的政策。我国较早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讨论教育产品性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善迈教授[6][7]和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王善迈提出,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不能通过市场交换提供,其供求由法律调节,而不能由市场需求和价格(学费)调节,这决定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核心特征[8].这一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将在后续章节中进一步阐述。

另外,研究者也对义务教育的经济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9].人们也尝试采用国际比较数据和回归分析方法,如同为确定“4%的比例”的研究一样,为确定各级教育在教育总投入中所占的合理比例提供依据,但是结果却发现,教育经费结构和教育规模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0].

3.多元化筹资体制研究

4.义务教育投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5.义务教育成本与家庭教育负担

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于义务教育成本和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应该回答的终极问题就是这种手段是否在发挥作用,义务教育资源在各类社会人群中的分布中是呈现着“累进”还是“累退”的模式。但是由于已有的研究采用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少,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十分有限。

王蓉(2002)关于教科书价格的研究中对于义务教育中委托—关系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义务教育收费问题中的道德困境进行了分析。她提出,这一关系的特征是儿童是教育过程中的终极委托人,但他们不是具有责任能力的人:他们没有充分的能力来界定自己的利益和意图,因而也不能在契约之下针对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其进行约束。政府鉴于孩子委托人——父母人之中问题的出现,进行义务教育立法,保护儿童和社会权益,而这种保护的后果之一却是政府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剥夺了孩子委托人和另一个人——父母——的决策自由[27].

6.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益与效率问题

7.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目前对于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有两种思路。一种以范先佐的“国家办学、分类承担”观点为代表。具体来讲,就是按照不同地区情况,各级政府分担不" 同的教育支出分类。例如,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承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向贫困地区学生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等[36].另一种观点是“缺口指标+标准生均支出”法。马国贤(2002)提出在“缺口指标”原则下,中央对缺口大的省应当多补贴,缺口小的省应当少补贴。而且只有低于某一财政支出标准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才能获得这项补助。另外为了获得可比口径,应当建立“标准生均成本”概念[37].王善迈(2003)认为省级政府应该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主要责任。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额度需考虑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义务教育标准收入,另外也必须考虑各县对义务教育的财政努力程度[32].

三、对未来的展望

虽然我国义务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学者们倾注了大量精力探讨和呼吁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例如,我国教育投入水平仍然偏低,到2000年底没有能实现“4%的目标”。在财政性经费占GDP 比例问题上,根据2002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我国的教育投资水平还是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38].时至今日,研究者对于我国公共教育资源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共识,但是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上,高等教育所占份额一直较高,且这种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修正[39].对上述这些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继续大声呼吁,提出更加完善的政策建议。那些由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奠基者在80、90年代就开启的关于完善教育经费立法方面的研究需要薪火相传、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直到现实有了更加满意的答案。其次,我们需要对我国财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第二,我国转型时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面临的挑战。在计划体制下,政府一只手决定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需求,包括对于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越来越体现为个人行为,受市场因素例如教育个人收益因素的驱动。但是我国教育供给体系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主要体现在公立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民办教育规模较小[41].由于公立教育系统中精英传统的深厚影响,目前我国最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公立体系中。因此,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重要挑战就是计划体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包括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市场体制下的对于这些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未来如何引导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发展将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

第四,在研究中更加彻底地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目前研究中以受教育者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是严重缺失的,这也和整体的实证研究基础薄弱密切相关。关注学生、关注个体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开端,而这样的态度也将可能帮助我们在研究中避免因过强的政治实用意识,而遗忘了需要冷静和甘受孤寂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3]黄尧,茆俊强。关于在《教育经费法》中确定“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1,(4)。

[5]王善迈。我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1989,(1)。

[6]王善迈。市场经济中的教育资源配置[J].方法,1996,(3)。

[7]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7,(3)。

[8]厉以宁。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9]胡喻山。简论义务教育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J].教育与经济,1999,(1)。

[10]顾清扬。关于我国教育经费分配结构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0,(1)。

[13]袁连生。论我国教育经费的匮缺——1977年至1987年我国教育投资的数量和比例的分析[J].教育研究,1988,(7)。

[15]解彦林,李惠芬。教育费附加计征率及课征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1,(8)。

[16]韩宗礼,高建民。城市小学生教育成本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经济,1990,(4)。

[17]王善迈,李春玲。我国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J].教育与经济,1991,(1)。

[18]王善迈。改革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J].教育与经济,1994,(4)。

[20]韩民。关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1)。

[22]王蓉。十五期间国家贫困地区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研究[EB/OL].教育部网页,2001.

[23]王蓉。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3,(2)。

[24]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5]王玉昆。教育成本问题初探[J].教育与经济,1991,(1)。

[26]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24.

[27]王蓉。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之价格机制及其对贫困地区儿童入学率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28]李含荣。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投资效益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1993,(5)。

[30]周元武,周守珍,尹" 以森。中小学校规模设置与投资效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0.41.

[31]苌景州。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J].贵州社会科学,1994,(1)。

[32]王善迈等。重构中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A].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3]王蓉等。努力建设中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A].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4]胡延品。政府财力分配与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主体困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3,(4)。

[35]王蓉。农村税费改革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J].教育研究杂志(台湾),2004,(6)。

[36]范先佐。构建“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37]马国贤。中国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财经研究,2002,28,(6)。

[38]岳昌君。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A].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义务家教总结范文6

【关键词】财政教育资金 结构优化 经济转轨 转移支付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所公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1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综述

1.1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政教育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

其次,我国目前的财政教育投资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表现在基础义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比重过低,影响了基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 企业 和社会团体投资比例过低,来自个人的家庭投资比例过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三是表现在对教育领域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方面,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最后,现行的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机制不尽合理。从国际上看,中央和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一般为60:40;而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特别是在社会受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投入是由地方财政,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而影响政府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收入。

1.2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支出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义务教育支出结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重要的战略地位同小份额的资源配给的矛盾日益凸现,分配失衡成为主要矛盾。二是地区及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不断加大——第一,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第二,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三是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

其次,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高等教育支出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目前

3 转型期优化 教育 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以高等教育事业 发展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