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育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立足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这一系统工程中基础性的一环。义务教育的教学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创新性人才队伍的出发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初中的教学是义务教育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推进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紧跟时展的迫切要求。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深入推进初中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念对创新教育的施行造成了极大障碍,一方面,这一观念将教师束缚在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制约了教师与时俱进的开拓和探索,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

1.2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百行以德为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师德是教师思想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更是创新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党的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核心,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要求,是我国进行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师德建设的思想指南和重要内容。

1.3抓好教师业务培训

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推动数学教学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对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上岗资格培训和业务提高培训。应结合教学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促进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创新教育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2.1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在讲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时,课上就有同学提问:k=0时函数有没有图像?课本也无专门介绍。但在二次函数y=ax 2 +bx+c(a≠0)中出现对称轴x= -b/2a,这类无自变量函数的图形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遇到此类问题时,都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

2.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交流、增进情感的过程。教学和管理中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及轻松课堂教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进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形成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的思维在宽松、自由、友好的气氛中充实发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情感的树立和培养。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新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打破常规,跳出原有解题模式束缚,运用非常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体验成功的愉悦和欢乐,增强自信。

例如,方程x +1/(x- 2)= 9/4的一个根是4,求另一个根的值。

该题的一般解法就是把方程化为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求根公式或分解因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根。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巧更妙的解法呢?可以引导学生运用X-2与1/(X-2)互为倒数、2与1/2互为倒数的关系进行求解。

解:原方程可化为X-2+1/(X- 2)=2+1/2

因为X-2与1/(X-2)互为倒数,2与1/2互为倒数

所以X-2=2或X-2=1/2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是5/2。

2.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方面,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对于游刃有余且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5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3.1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

党的十八提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利。”要发挥好学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健全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教职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畅通教师人事争议处理途径,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依法维护教师权益。

3.2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做好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机制,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逐步提高。在制定涉及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以及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时,一定要认真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并且经过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3.3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

要定期对职业培训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岗位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否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素质教育理论并能在教学中予以运用;是否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探索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教师岗位考核结果应作为竞争上岗、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建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和显著成果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3.4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当前及今后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是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关心和了解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握教师所思所想所盼,切实为教师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关心教师的发展,注重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和骨干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校的认同感;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关心人、注重人文关怀渗透到学校改革发展和过程中;四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通过文体活动,以密切干群关系、增进教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释放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杜昌美.激发学生兴趣对提高初中生数学成绩的意义分析[J].成功(教育),2011(16).

[2] 李春兵.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才智,2012(14).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2

【重磅新闻】成都公布中考改革方案 中考升学总成绩调整为710分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

“两考合一”

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体制。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备考负担。统一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科目和时间。完善全市统一的考试评卷信息化平台,统一网上评卷,实现同考等值。

2

“全科开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

3

分类考核

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省教育厅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确定,由初中学校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课程测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

4

命题要求

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引导发展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范围,研制考试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5

“学完即考”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学完即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考试于毕业当年6月中旬进行。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统一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

6

成绩呈现

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毕业成绩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级。具体认定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

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市教育局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

3

评价程序

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基本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市教育局研发“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学校使用好记录管理系统,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含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将用于招生使用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九年级下期(毕业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

4

结果运用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初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

评价实施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控与评估制度、举报与申诉制度,确保公平公正。高中学校要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和统一公布成绩。

试卷的结构及分数。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化学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体育与健康60分(含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生物(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满分各100分。

升学成绩计分办法。升学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总分为710分。具体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化学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具体折算细则由市教育局、市招考办另行制定。

2

坚持普职协调发展

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对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类学校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制度,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来蓉工作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质量,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3

完善指标到校生分配办法

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学校推荐指标到校生要依据学生初中各阶段学业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四)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可面向全市自主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自主招生总数一般不超过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的5%。经批准实行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招生录取办法,综合考查,择优录取,并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

严格招生计划管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总量,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编制,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总体规模。根据各校办学条件、核定的办学规模确定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具体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各区(市)县要按照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办好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提供充足学位。中心城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经市教育局审核后由市招考办统一公布,其他区(市)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并公布。

2

规范招生行为

普通高中学校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和违规跨区域招生;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按省教育厅规定的范围自主招生。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学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3

严格招生时间管理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所属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市教育局规定开展招生工作,不得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

4

严控考试加分

落实成都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普通高中录取加分政策的意见》(成教发〔2015〕8号),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学生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5

实行阳光招生

各区(市)县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关键政策、群众关心的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录取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招考委、市教育局统筹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目标,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根据考试招生工作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各区(市)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和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质量。建立健全试卷命题、印制、运送、保管、阅卷等全过程保密制度,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标准化中考考场建设,到2022年按要求全面完成。

(四)做好宣传引导

各区(市)县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策解读

现就《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方案”)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中考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成都市中考改革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的。

近十多年来,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学校和中职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此次中考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坚持稳妥推进,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进一步优化中考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招生计划等。

中考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中考改革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开始实施,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中考改革实施后哪些政策将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保持“五个不变”,具体为:

01

坚持“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原则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继续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02

高中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保持不变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的规定,中考改革实施后升学计分科目与现行中考升学计分科目相同,继续保持不变。

03

9门科目录取计分分值保持不变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9门学科升学计分分值将继续保持不变。

04

高中招生分批次录取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仍实行分批次录取。

05

指标到校生录取办法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将继续实行指标到校生政策,将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中考改革主要有哪些变化?

中考改革将进行“五个优化”,具体为:

01

改革优化考试制度,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实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范围覆盖到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这是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的需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基础。中考改革实施后,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音乐、美术和地方课程,但新增学考科目不纳入升学计分,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合格即可。此外,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学业水平考试,避免考试过于集中。

02

改革优化考试方式,实行分类多样考核

按照学科特点,分类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将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纸笔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必修必考与选修选考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都市将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

03

改革优化考试内容,引导发展素质教育

01

优化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02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新增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值提高到15分。

04

改革优化录取方式,形成“一依据一结合”模式

中考制度改革以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制度架构,充分发挥中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破除唯分数论。

01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或参

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突出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写实记录,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

02

提高体育与健康升学计分分值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和“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的要求,中考改革实施后,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仍为10科,除体育与健康计分成绩由原50分提高到60分外,其余科目计分权重不变,升学成绩总分为710分。

05

改革优化招生计划,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01

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近年来,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201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已达60%。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加强统筹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普职比例调节机制,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目前,成都市正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到2020年底前,全市将新建公办普通高中9所(不含民办),改扩建24所,普通高中学位将进一步增加。

02

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

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

03

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中考改革实施后体育与健康考试怎么考?

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具体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中考改革是如何体现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的?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3

一、数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德,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等,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受教育,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学科的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全体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质的策略

数学家李大潜认为: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除了自身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的素质观,同时也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尝试“数学过程”的活动中来,使他们学会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素质。

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的素质观。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方面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其次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新课改下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比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 1573年才被德国人鄂图所知,其实已比祖冲之晚了 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学生在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作为教学科目的初中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地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上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精心施教,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1)注重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活,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 强化数学思想方法。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运用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运用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能力。

(4)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教与学相互沟通的桥梁。教师要用感情感染、人格熏陶、行为示范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义务感、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向往感和信任感,这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差生的赶队工作,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真诚鼓励,热情期待,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律于“天才在于积累”、“勤能补拙是良训”的环境中。只有在情感交融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谐发展,这是学生热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心理环境。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俄罗斯教育标准初等教育全面学习能力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备受重视,各国都在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反思本国当前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完善和调整教育目标并更新教育内容,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至今已开展了近20年。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开启了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19年初,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如何在各学科标准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

中俄两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俄罗斯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对我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深入研究俄罗斯国家教育标准及发展变化,能够为我国的课程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通过对俄罗斯第二代《初等教育国家标準》进行评介,为我国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以及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一、俄罗斯《国家教育标准》的历史沿革

1991年底,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废止《苏联教育法》,同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正式成立后,1992年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首次出现“教育标准”的概念,并提出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对国家教育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控,并且每10年左右要对教育标准进行修订。[1]

2012年12月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第2条第6款规定,联邦国家教育标准是俄联邦教育机构确定的学科、专业和方向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俄罗斯普通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迄今,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标准已历经两代。2004年通过的第一代国家教育标准,正式定名为《国家教育标准》。《国家教育标准》颁布以来,教育界围绕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2006年开始,俄罗斯启动第二代《国家教育标准》的研制工作,之后陆续颁布了各学段的第二代国家标准。第二代《国家教育标准》包括2009年10月通过的《初等教育国家标准》(1~4年级)、2010年12月通过的《基础教育国家标准》(5~9年级)和2012年5月通过的《中等教育国家标准》(10~11年级)[2],这些也是当前俄罗斯普通教育的现行标准。其中,《初等教育国家标准》于2011年全面实施。

二、第二代《初等教育国家标准》简介

(一)以全面学习能力为核心

俄罗斯第二代《初等教育国家标准》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独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习惯、开发天赋,达成以上目标的基础是学生必须具备全面学习能力。为更好地在学科中落实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按照《初等教育国家标准》的要求,俄罗斯相关教育研究部门颁布了《初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大纲》[3],内容包括全面学习能力的定义、功能、构成、特征、形式以及与各学科内容的联系,并结合各学科教材,对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例如,教师必须要结合教材配备相应的典型习题,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贯彻到日常教学中;教材通过设置学习目标和习题使学生了解即将研究的领域和学习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将每一课的具体目标和学习结果相联系。全面学习能力,广义上指学生通过有意识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而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可以被视为活动、学习、方法的整合,保证学生独立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也可以被视为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为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全面学习能力的多样性、特殊性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性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全面学习能力的基本形式可以分解为个性化、调节性、知识性、沟通性四种类型(见表1)。

(二)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结果要求

俄罗斯《初等教育国家标准》提出,在贯彻全面学习能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将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小学毕业生应该做到爱人民、爱家乡和爱祖国;认同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兴趣,学会学习,具备组织学习行为的能力;独立自主,为自已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责任做准备;待人友善,能倾听同伴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能论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遵循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

相应实施结果的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个性化的结果

学生为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做好准备,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形成俄罗斯公民和多民族社会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人文和民主的价值观,尊重他人观点、他国历史和文化等。

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形成学习愿望、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理解学习和求知的目的,有能力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同情心,愿意听取他人意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发展个性,树立对家庭、祖国、运动、友谊等的正确观点。

2.跨学科的结果

跨学科结果包括学生应掌握的全面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性”“调节性”“沟通性”三个方面,它为学生学会学习和跨学科理解提供了保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学生有能力确立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并寻找解决办法;学会解决创造性和探索性问题的方法;根据任务和条件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并确定最有效的达成结果的方式;寻找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并能够在不成功的情况下有效调整;掌握认知和自我反思的初级形式;利用符号建立模型、确定研究对象,利用图表学习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主动利用语言和信息通信技术解决交往和知识方面的任务;用各种手段寻找信息,根据沟通性和知识性的学科任务,收集、加工、分析、组织、转换和解释信息,包括会使用键盘,以数字形式处理和分析影像,用音频和视频辅助学习,遵守信息网络规范;根据目的和任务,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会进行逻辑性的比较,如分析、综合、总结、分类等;能倾听同伴发言,承认各种观点和每个人的权利,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修正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在合作中,确立共同的目标和达成的路径,根据具体的功能和角色进行分工,互相监督、客观评价同伴和自己的工作;在合作中能权衡各方利益,解决冲突;初步理解与学科相关的现象和本质,如自然界、社会、文学和技术;掌握学科和跨学科的基础概念;能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利用资源和信息环境开展活动。

3.学科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转化和使用新知识的活动中能够获得该学科特有的知识和经验。俄罗斯《初等教育国家标准》对各学科大纲中的达成结果做出了规定。以数学学科的达成结果为例:利用初等数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事物的过程和现象,并对它们的数量和空间关系进行估计;掌握数学学科的基础,包括逻辑思维、算法思维、空间想象、数学语言、测量、换算、估算、估测、计算、直观呈现数据等基础知识;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会进行口算和笔算,解决文字问题,掌握简单的算法,辩认基本的几何图形,会使用表格、图表、线段图等分析和说明数量关系;掌握初步的计算机知识。

(三)进行系统化的教育评价

《初等教育国家标准》提出了对大纲实施结果的具体要求,并指明了对所应达成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的必要性,学科和跨学科的结果成为整体评价的对象。系统化的评价既包括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反映其后续教育阶段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呈现了个体学习的动态成果,并推动大纲所要达成的计划结果。终结性评价描述了在后续教育阶段进行知识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水平。

对《初等教育国家标准》中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下:达成的结果与预期结果具有一致性;包括个性化、跨学科和学科三方面的评价;关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标准化评价(口试和笔试)和非标准化评价(制定方案、实际操作、案例分析、自我评价等)相结合。

可见,《初等教育国家标准》不仅从制度层面对教育结果进行了预设,而且对这些预设的结果采用新的途径和方法实施评价。与第一代《初等教育国家标准》将知识和技能作为评价对象不同,第二代《初等教育国家标准》改变了结果評价的途径,除了将知识技能(学科结果)评价作为其中一个维度外,也将跨学科结果和个性化结果纳入评价范围,关注对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的评价。

三、特点与启示

(一)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俄罗斯第二代《初等教育国家标准》的核心是全面学习能力。全面学习能力是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而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包括个性化、调节性、知识性、沟通性四种类型。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全面学习能力尽管与经合组织(OECD)[4]、欧盟[5]等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在名称上不相同,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极大的相似度,例如,都将“学会如何学习”置于个体学习活动的首要位置,都强调自我规划与管理、价值认同、沟通合作、信息素养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由此看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教育政策,俄罗斯第二代《初等教育国家标准》站在了面向未来的高度,具备一定的前瞻性。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并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要点[6]。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必然要考虑如何结合核心素养框架,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制定培养目标,保证标准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考虑到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为了更好地在学科中提高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按照《初等教育国家标准》的规定,俄罗斯专门制定了《初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大纲》,并在大纲中指明教材中的典型习题体现了何种类型的全面学习能力,旨在帮助教师理解全面学习能力并将其渗透在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这种措施保证了全面学习能力的落实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了推进全面学习能力走进教育实践,在该大纲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设立系统的学习活动途径,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教什么”转向“如何教”,从讲解型教学转向活动型教学,通过让学生独立补充、寻找和加工信息,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学生不再仅限于知识学习,而是在学会学习和组织自己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并在教育活动中按照目标,通过计划、执行、监督、评价、师生协同等步骤获取知识,达到个性化发展,最终促进全面学习能力的提高。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农村儿童 素质教育 有效策略

笔者今年有幸从事全区小学英语教研工作,在农村小学集体视导和走访教师、学生中发现,农村小学非常重视语文、数学的教学,综合学科遭遇尴尬,甚而有学校还设置“副科办公室”,编排“四功科课程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此类现象实属不该发生,但的确存在。因此加强农村儿童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素质教育是国家面向21 世纪教育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性、基础性)。我国有13 亿人口,9 亿农民,忽视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就是忽视了国家的大半壁江山的儿童教育,这样的教育缺少全体性。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化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又提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小学开设、开足整个课程是实施儿童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才具有全面性。

二、农村儿童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机制滞后。

目前各级考核主要还是看分数。“高中不行,怪初中,初中不行,怪小学,”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有关部门狠抓小学语文、数学质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学校安排精兵强将担任语文或数学教学,兼任其它学科教学,期末只考核语文、数学成绩,语数课挤占其它学科便成司空见惯之事。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儿童知识面窄小,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两全方针。”

(二)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欠稳定

1、教师缺编现象突出。以我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184 名为例,专职19 名,占11%,兼职165 名,占89%。全区59 所农村小学,缺编英语教师88 人,有7 所学校至今未开设英语课程。音体美教师也奇缺。

2、整体素质不高。第一学历合格率低。教师主要来自民办教师或“学历合同”转正。教师的成长滞后。全区184 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有3 人担任行政职务,占1%。教师职称偏低:中级20 人,占10%,初级164 人,占90%。

3、校本教研名存实亡。一般村小只有1-2 名综合学科教师,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教学问题,甚至多个乡镇都没有学科教研组,这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个别领导为节省开支甚至拒绝派遣综合学科教师参加区内教研活动。

4、农村教师队伍欠稳定。城乡环境差距较大,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很快调入城区,去年暑假,一个镇就调走了十几个教师,几乎让该所小学“揭不开锅。”

(三)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设备是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全区农村小学中,15 所有微机室;5 所有音乐室。在集体视导中,看到英语教师的录音机破旧不堪,还真有点心酸。近几年来,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体、美、劳器材配备较少,上劳技课无基地,语音设备基本上是空白,

教学设备的奇缺削弱了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三、提高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2012 年1 月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201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是前提,提高教育部门管理水平是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是核心,改善教学设备是保障。

(一)提高认识,转变人才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的人才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挑战,我国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多元化,既需要各种专业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专家、学者是人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

(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各级评价要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勤政廉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学校办学水平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等多方面对学校进行评价,期末抽查所有学科的学习情况。学校拟定方案从教书育人、教学教研能力、教学效果、教研科研实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心素质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师德修养,刻苦专研业务,打造“三心二意”的“一现”教师。“三心”指有良心: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学生;有爱心:指爱教育工作,爱学生;有信心:指对学生要有信心,对自己也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虽不能做得最好,但一定能做得更好,不断地超越自我,那也是人生的极致。“二意”指教师要明白生活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更多人的生活。“一现”指“你的存在要体现你的价值——尽自己微薄之力,助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四)加强课程管理,落实各科课程教学。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教育资源。因此各小学必须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并实实在在地完成各科的教学目标。教育部门还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深入学校课堂,督察课程落实以及教学质量情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农村儿童 素质教育 有效策略

笔者今年有幸从事全区小学英语教研工作,在农村小学集体视导和走访教师、学生中发现,农村小学非常重视语文、数学的教学,综合学科遭遇尴尬,甚而有学校还设置“副科办公室”,编排“四功科课程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此类现象实属不该发生,但的确存在。因此加强农村儿童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素质教育是国家面向21 世纪教育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性、基础性)。我国有13 亿人口,9 亿农民,忽视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就是忽视了国家的大半壁江山的儿童教育,这样的教育缺少全体性。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化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又提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小学开设、开足整个课程是实施儿童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才具有全面性。

二、农村儿童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机制滞后。

目前各级考核主要还是看分数。“高中不行,怪初中,初中不行,怪小学,”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有关部门狠抓小学语文、数学质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学校安排精兵强将担任语文或数学教学,兼任其它学科教学,期末只考核语文、数学成绩,语数课挤占其它学科便成司空见惯之事。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儿童知识面窄小,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两全方针。”

(二)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欠稳定

1、教师缺编现象突出。以我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184 名为例,专职19 名,占11%,兼职165 名,占89%。全区59 所农村小学,缺编英语教师88 人,有7 所学校至今未开设英语课程。音体美教师也奇缺。

2、整体素质不高。第一学历合格率低。教师主要来自民办教师或“学历合同”转正。教师的成长滞后。全区184 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有3 人担任行政职务,占1%。教师职称偏低:中级20 人,占10%,初级164 人,占90%。

3、校本教研名存实亡。一般村小只有1-2 名综合学科教师,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教学问题,甚至多个乡镇都没有学科教研组,这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个别领导为节省开支甚至拒绝派遣综合学科教师参加区内教研活动。

4、农村教师队伍欠稳定。城乡环境差距较大,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很快调入城区,去年暑假,一个镇就调走了十几个教师,几乎让该所小学“揭不开锅。”

(三)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设备是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全区农村小学中,15 所有微机室;5 所有音乐室。在集体视导中,看到英语教师的录音机破旧不堪,还真有点心酸。近几年来,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体、美、劳器材配备较少,上劳技课无基地,语音设备基本上是空白,教学设备的奇缺削弱了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三、提高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2012 年1 月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201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是前提,提高教育部门管理水平是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是核心,改善教学设备是保障。

(一)提高认识,转变人才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的人才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挑战,我国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多元化,既需要各种专业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专家、学者是人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

(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各级评价要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勤政廉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学校办学水平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等多方面对学校进行评价,期末抽查所有学科的学习情况。学校拟定方案从教书育人、教学教研能力、教学效果、教研科研实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心素质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师德修养,刻苦专研业务,打造“三心二意”的“一现”教师。“三心”指有良心: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学生;有爱心:指爱教育工作,爱学生;有信心:指对学生要有信心,对自己也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虽不能做得最好,但一定能做得更好,不断地超越自我,那也是人生的极致。“二意”指教师要明白生活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更多人的生活。“一现”指“你的存在要体现你的价值——尽自己微薄之力,助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四)加强课程管理,落实各科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