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捡垃圾活动总结范例6篇

义务捡垃圾活动总结

义务捡垃圾活动总结范文1

学雷锋活动月虽然即将过去,但通过本次系列活动,雷锋精神却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并不断引导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发扬雷锋高尚的风格,弘扬雷锋可贵的精神,使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校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校园处处绽放雷锋之花!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雷锋活动总结,请笑纳!

学雷锋活动总结1阳春三月,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本学期第一个重要的活动——三月学雷锋。学院准备了大量的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的活动并分派到了各个班级,我们水利1202班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特地召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主题班会。班会决定将班上所有成员分为六个小组,每组五名成员,分别开展不同的任务。

我们小组开展的活动是“美化树林,保护环境”,活动开展地点是梅岭,开展时间为三月十四日下午。我们组的原定组员有景玉婷、李冰、李凯、刘奇和丁颖,后来我们班的新疆女孩古兰也加入了我们。当古兰听到这个学雷锋活动后便把自己的事情先放在一边,毅然加入了我们。我们一行六人,穿着代表我们水利2班的班服,在中午1:20准时在综合教学楼后面集合,然后就拿着我们自己准备的垃圾袋和用于捡垃圾的简易筷子上山开始开展活动。

一上山,我们就被梅岭上大片的桃花吸引住了,来长沙理工已有一学期了,但大家在这之前都未去过梅岭,站在梅岭上面,放眼过去是一片桃红,学校的建筑一览无遗,田径场、体育馆、综合教学楼、综合实验楼、行健轩都出现在眼前,还可看到在认真学习的同学们。正当我们沉醉在梅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时,突然瞥到一片大煞风景的花生壳,猛地想起我们的活动,随即我们开始行动了。

我们沿着梅岭的石子小路一直往上,沿途有很多垃圾,都是些果皮纸屑什么 的,大多都是同学们在游玩时随手丢弃的,大家看到垃圾后都主动去捡。有一些垃圾在树林里面,有的同学因为去里面捡垃圾而被划破了手,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每个人都充满干劲,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大家还开玩笑的说:捡垃圾,为自己代言。就这样,我们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把梅岭上的垃圾都捡干净了,看着干净的梅岭,我们高兴地下山了。

在很多人看来,捡垃圾是一个很丢人的事情,也因此对环卫工人充满了不屑与蔑视,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没有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或许地球早已被我们随手丢弃的垃圾覆盖,而且,不少的人还是没有认识到随手丢垃圾是一种很不文明的举动。

通过本次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在劳动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也为自己的学校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同时在切身体验劳动时我们也才深入理解了一句话:劳动确实很苦,但苦中是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劳动时大汗淋漓的感受度不是能在课本中学习到的。

劳动人民最光荣,这次捡垃圾活动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同时宣传了雷锋精神,以后还要多参与一些志愿者工作,继承雷锋精神。

学雷锋活动总结2三月,是一个讲文明、树新风,让雷锋精神吹遍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季节。为了积极响应院团委的号召,我们48班如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学雷锋日中咧咧作响,20__年3月15日上午我们班开展了校园捡垃圾活动。现就将本次活动进行一下总结:

首先我们全班一起讨论并策划了活动的相关事宜,决定于20__年3月15日开展活动,并事先作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强调了各项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安全。其次我们班一致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我们的活动主要是服务和劳动,而不是玩乐”,同学们也一致表示遵守原则,展示我们二年级的风采,出色的完成任务。因本次活动我们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

3月15日,我们便开始了活动——护环境,捡垃圾。到学校操场后,我们就开展了我们的“保护环境,捡垃圾”行动。将草坪分成左、中、右三个部分,然后三组同学将对草坪垃圾进行“大扫荡”,将捡的垃圾各自放进自备的垃圾袋,最后,统一将垃圾处理。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干劲十足,不怕脏,不喊累,不仅陶冶了集体情操、增强了集体观念,而且还感受到捡到一片垃圾,就像捡到一分快乐的环保理念,积极地将践行雷锋精神和实际行动结合了起来。

对于这次活动,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活动内容意义深远。

本次活动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它让我们把言辞表现为行动,在付出中感受快乐,懂得了服务光荣这个概念。

2、通过这次活动,为同学们营造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同学们互助、合作意识,更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学雷锋活动总结33月5日,是孩子们永远记住的日子。五十余年来,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断进步、茁壮成才。我校少先队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召开全校动员大会,营造学雷锋氛围。

三月伊始,学校召开了“把握时代脉搏,学习雷锋精神,争做节能好学生”动员大会,各中队积极响应少先队大队部发出的号召,纷纷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了学雷锋活动月活动方案,营造浓厚的学雷锋氛围,由此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通过国旗下讲话、出黑板报、举行中队活动、开展讲故事比赛、歌唱雷锋、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近雷锋,了解雷锋的感人事迹,寻找雷锋的足迹,体验雷锋的精神。以雷锋精神为坐标,大兴做好事之风,在校园中开展互助和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互帮互助。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二、组织学雷锋活动,让雷锋精神绽放。

学雷锋就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队员们被雷锋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深深感染,纷纷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三月份的每个星期五,学校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来到社区进行清扫活动,并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这种活动我们学校要经常性的开展下去。

三、树立学雷锋典型,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活动月活动开展以来,各中队涌现出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好少年。雷锋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但要在“学雷锋”活动中发扬这样的高尚精神,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方方面面发扬这样的优良传统,让这种“雷锋精神”永远的流传下去,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广大。为此,各大队通过各种形式表彰“活雷锋”,树立学雷锋的典型,使雷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弘扬。活动期间,拾金不昧的现象层出不穷,校园内主动拾起垃圾袋的同学也多了起来,校园看不到垃圾更突显了校园的美丽。这些点点滴滴,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却折射出了雷锋精神的光芒。

四、召开“学雷锋”主题班队会。

通过主题班队会活动,让学生以雷锋精神为榜样,做到知行统一。各中队做了精心的准备,以多种形式歌颂雷锋,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会后学生写了自己学雷锋活动的心得体会。

五、开展“学习雷锋·关爱老人”志愿活动。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3月28日,__小学组织教师、学生代表到第三人民医院慰问老人,陪他们聊聊天,送些贺卡,表演小节目,帮助做手工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老年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使孤寡老人们感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播尊老、敬老的社会新风尚,为里村小学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学雷锋活动月虽然即将过去,但通过本次系列活动,雷锋精神却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并不断引导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发扬雷锋高尚的风格,弘扬雷锋可贵的精神,使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校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校园处处绽放雷锋之花!

学雷锋活动总结4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雷锋对待生活的艰苦朴素精神、对待他人的奉献精神、对待学习的钉子精神是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断茁壮成长。

在这热情洋溢的三月,我们校所有同学都积极参加了班上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宣传阶段(雷锋精神学习周)

1、3月4日,利用国旗下讲话,围绕“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这个主题,生动有趣地为队员们讲述了雷锋故事。

2、利用3月6日的班会时间,召开了以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班队会,各个班级都能按时召开,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雷锋的生平和实际,坚定了向雷锋叔叔学习的信心。

3、组织了五年级的学生走进社区,学雷锋,献爱心。

3月5日组织五年级学生到一矿小区进行捡拾白色垃圾的学雷锋活动,为自己的小区做贡献,献爱心。

4、以三八妇女节为教育契机,组织全校的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制作了一份贺卡,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妈妈表达了自己的孝心。

队员们通过重温雷锋同志的感人事迹,走进雷锋那伟大的精神世界,真正懂得“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学习雷锋精神不是刻意地去做好事、去助人为乐,而应该是时时处处的记住为人民服务,为他人做好事,以助人为乐为荣,把帮助他人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学雷锋活动总结5春风吹走了寒冷,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响亮的名——雷锋。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根据通知精神和我校学生实际,本次活动分四阶段进行:宣传发动——榜样激励——实践体验——总结评比。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大力宣传

计划是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根据县教育局、乡中心校关于学雷锋活动的指示,根据本校队员的实际情况,少先队大队部在2月29日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活动以“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从了解雷锋精神到以行动落实雷锋精神,循序渐进,激发队员活动热情。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少先队大队部撰写了学雷锋倡议书,并分发给各中队,向队员发出了倡议,队员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同时,还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创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道德讲堂,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校积极响应上级文件精神,开设了“学雷锋道德讲堂”,通过班班通观看“学道德模范”专题片、“雷锋故事”影片;通过广播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专题讲座;通过国旗下讲话对学生介绍道德模范故事和身边学雷锋事迹。“道德讲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雷锋精神内涵,感受中华传统美德魅力,激发学生向模范和榜样学习,争做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三、实践行动,争当雷锋

情感是行动的推动力,有了对雷锋、对道德模范的了解和崇拜,队员们学雷锋热情高涨。各中队纷纷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学雷锋日行一善”活动,有的在学习上志愿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有的高年级中队队员志愿帮助低年级中队进行劳动卫生;有的中队志愿为学校进行义务劳动;还有的队员课间志愿维护校园安全卫生。少先队大队组织全体队员进行了“三八节感恩大行动”,队员们在当天向女性长辈和女性教师送上一声诚挚祝福,做一件感恩服务小事,并用拍照、写日记等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恩行动。少先队大队部还进行了“见证美丽时刻”活动照片和优秀日记展览;进行了“我为校园增添一片绿”活动,队员们在植物园地栽花、植树,并积极开展护绿行动;进行了“为贫困学生捐款活动”,队员们踊跃捐款,有的10元,有的20元,还有几个队员捐了50元。全校队员共捐得善款4129.3元。

四、总结表彰,永传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次学雷锋活动中,队员们激情澎湃,勇于进取,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进步。3月30日下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学雷锋活动总结,表彰了0803中队、1105中队等几个“学雷锋优秀中队”,表彰了岳甘湘宁、廖凤凡、雷千雨、郭可华等30名“学雷锋标兵。”这次表彰大会,进一步激励了队员们学习雷锋、学习道德模范的热情,让队员们懂得了学雷锋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

义务捡垃圾活动总结范文2

校园捡垃圾活动总结1

活动时间;2017-3-18

活动地点;学校田径场

活动目的;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从爱护校园开始。

小组成员;王靖强,李思捷,王道海,田成,龙宗圣,刘宗昂,刘振洲,向毅,谢昊男,高巧林,郭娟,袁蕾,李慧,尹蓓蕾。

阳春三月既是明媚的好时光又是学雷锋的月份,借此思修的好机会,我们决定对学校卫生死角进行清扫,通过几日的观察发现人群密集的田径场看台卫生条件并不理想,于是我们决定对田径场看台做一次比较彻底的清扫!在清扫田径场看台时,那些厚厚的垃圾引发我们的思考!学校是一个育人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校园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然而,我们校园中常常出现一些甚于垃圾遍地的不良现象却不由得让我们对这个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究竟,我们的校园还是一个文明的校园吗?我们的同学是有修养的吗?作为中国跨世纪新一代的青年就是我们这样的吗?

同学们,为了自己,为了毕业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我们也应该是时候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了。学习知识,才能提高修养呀!同学们,“天下大事,必行于细”。让我们高度重视“讲文明”,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思想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个言行中。让我们共创文明的校园,争做文明的大学生!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成长期。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的综合素质,如果此时我们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使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也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因此,我们必须严于律己,不做“有才无德”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随地丢垃圾看是小事,可是却能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你的素质,甚至是学校更或是国家的思想道德文明发展程度!!

面对这些我们更多的是去思考我们该怎么做。

美丽源于爱的倾注,美丽的校园倾注了设计者的灵感,校领导的关怀,工人师傅的心血。在短短的一年里,荒地变成了美丽的校园。同学们,如此美丽的校园,你忍心丢下手中的废纸,去玷污它的一尘不染吗?你忍心大声喧哗,去打破它的宁静和谐吗?你忍心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去破坏它的美丽吗?确实,在我们的校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样的少数同学,比如: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不尊重他人,与老师、父母顶撞;下课起哄,追逐打闹;随地吐痰,乱扔矿泉水瓶,乱扔易拉罐,乱抛纸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等。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确实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我们需要一个优美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我们是学校的主人,理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美好校园而做出我们自己的一份贡献。为此,我们向全校的同学们倡议:一、教室专心学习,杜绝大声喧哗、打电话、吃东西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二、讲究诚信,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将考试舞弊行为驱逐出校园外。三、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不吸烟、不酗酒。四、科学上网,杜绝痴迷网络,合理利用时间,争做网络道德模范、文明使者、安全卫士。五、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是我们大学生应具备的优良品德。六、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保证上课纪律是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七、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不要损坏公物,拒绝课桌文化。八、男女同学,自尊自爱,举止文明,言行得当,不在公共场合有过亲密的行为。九、不随意张贴广告,乱摆宣传板,乱拉横幅。十、排队就餐、提高效率,主动收拾餐具,摆放好餐厅门前自车,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校园文明需你我共同维护

未上大学前,在很多人眼中,大学是一片没有被污染的净土,还美其名曰“塔”。但是,真正的大学没人们想象的那么“纯洁”。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校园文明正在遭受悄悄地践踏。在此并非吹毛求疵,因为许多小事恰恰反映了校园里的一种风气和不良习惯,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拥有优异的成绩了,更加重要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要提高,有德之人远远比有才之人对社会有用得多!

此次活动中,语多同学表现突出,尤其是我们的男同学,从活动开始到结束都保持着很高的热情,为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最后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我们的校园献出一份爱,校园是我们的家,希望我们小小的奉献能够对大多数同学产生影响,希望大多数同学能够爱我们的校园,从注重个人卫生提升到注重公共卫生,成为一个讲公共道德的人。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捡垃圾自愿者活动总结2

岳麓山上绿树环绕,每到周末,游人如织。而身为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的我们,那里更是我们周末经常去散心运动的地方,这不仅让我们觉得我们有义务去守护她的美丽。可是看到岳麓山上经常有地面垃圾的情况时,我们班决定开展了这项团日活动,要为这“山”美容——捡垃圾。

十一月的长沙,天气已经有些微寒。可是这并不能阻挡我们努力奉献的温暖。而且天公作美,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从中南大学的一条小路上山后,就开始捡垃圾,并且沿路鼓励游人注意保护岳麓山的环境卫生。

你看那假山错落有致得高高耸立,汩汩泉水从山上写进下面的水池里。碧波荡漾,水光粼粼。池边有几位老爷爷在专心垂钓,茂盛的垂柳遮下一片阴凉,柔软的柳枝飘舞在空气中,碧波上。起伏的草坪上散布着五颜六色的花和供人休憩的石凳……可是,这美景之中的瑕疵是无孔不入的垃圾——星罗棋布的烟头,成堆的啤酒瓶盖,无意中总能看见的塑料纸,袋,废纸……

为了让环境更美,我们顾不得多欣赏风景,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捡垃圾行动中。一寸草坪一寸草坪地前进,一桌一凳的翻看,捡的捡,扫的扫……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刚看上去那些“不和谐音符”一会儿功夫就被我们一扫而光。

看着变得更美的风景,我们腰弯的疼痛和脸上流下的汗水算得了什么?乘凉的人,来此游玩的人投向我们的赞许的目光和笑脸,就是对我们的最好回报

看着孩子们欢快地嬉闹,游人们惬意地欣赏风景。我感到我们做的这件事多么有意义啊!

时光很快逝去了,活动也结束了,然而这次活动却让我深深体会到环卫阿姨工作的辛苦,也增加了我对环境保护事业的热爱。同时我们也期望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保护岳麓山环境的行列,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增加一份和谐,一份干净,一份美好。

义务捡垃圾活动总结范文3

中队长总结

我是五年三班中队长徐安东,本月我中队的工作很顺利,各项由学校布置的任务我班都认真完成。

本月,学校布置的任务有:开好班队会……我班同学在通过这些活动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品德上,都有了提升。以前我班同学在看到垃圾后,最多会有5/1的同学会捡起来,而现在,见到垃圾捡起来的我班同学已经增加到了2/1,这个例说明这些活动对我班同学是有意义的,这也说明这些活动是成功的。作为五年三班中队长,我很骄傲。

但我又发现了一点:一次,五(二)班值周生来我班检查眼保健操,在对我班学习委员通知眼保健操情况时,竟不知不觉的坐在了桌子上,引来我班同学大为不满。

总的来说,我中队本月的工作很顺利。

义务捡垃圾活动总结范文4

只见校长在广播喇叭中滔滔不绝地进行指导,教室里的同学们都没精打采的耷拉着脑袋。想想也对,谁愿意在大太阳底下晒着来捡垃圾呢?终于,校长结束自己的讲话了:“同学们,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先人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地球只有一个!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请大家记住‘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下面开始绿化活动。”

终于,下课铃的声音打破了寂静闷热的校园,陆陆续续的有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周末嘛!大家都想好好放松一下自己,活动一下身心。这时,悠悠、筱筱和小玲三人一起,并排走出了校门。她们脸上的疲惫消失的无影无踪,三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时不时说上些什么;时不时又哈哈大笑。总之,她们特别开心,在分手的时候各自走回家的路时,开心果小玲约姐妹俩:“悠悠、筱筱,我们周日一起到小公园玩玩好吗?”悠悠和筱筱异口同声的答应了:“不见不散哦!”,她们约好了到附近小公园门口的那一个消防栓旁边集合。在回家的路上,悠悠和筱筱经过了一个垃圾桶,那里平时挺干净的,但今天却是臭气熏天,苍蝇围着“嗡嗡”飞。筱筱拽了拽悠悠的衣角,说:“姐姐,我们快点走啊!”

周日那天,太阳公公又露出了笑脸。一大清早,以往经常赖床的筱筱也没有赖床,和姐姐悠悠一起,快速的整理好了自己,一起跑出了家门。到了集合地点之后,她们发现,穿戴整齐的表妹已经站在那里笑嘻嘻的等待她们了。一见到她们,小玲特别开心,想飞跑过去,拥抱她们。谁知,小玲一不留神,被脚下的废弃易拉罐绊了个大马趴。为了哄小玲,筱筱“破口大骂”:“小东西,敢绊本小姐的妹妹,看招!”说着,便使劲儿的踩了易拉罐几脚。

这时,一个温柔甜美的声音和姐妹仨打招呼:“悠悠、筱筱、小玲?你们也在这里啊!”

姐妹仨抬头一看,情不自禁的大呼:“这不是教我们音乐的顾老师么?顾老师好!”

“这位是?”悠悠指着顾老师身边的年轻男子问。

“哦,忘记跟大家介绍了,这是我的男友,他在市环保局里工作。”说完,顾老师幸福地笑了。

在一番接触之后,小玲先发话了:“叔叔,咱们这里经常有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既不美观,有污染空气。您能给我们讲一讲吗?”

“垃圾堆,顾名思义,就是把单体形态的不同种类的垃圾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堆状。有时较有规则,呈金字塔状,有时则无规则堆积,通常伴有有强烈难闻气味,多为肉类或纤维散发之腐臭,颜色可以单一黑白,也可以为多彩,触感较为粘湿,不规则,宜有塑料化纤之体触。大部分无营养,人类再利用不能。”叔叔像背课文一样。

“哇塞!叔叔好棒啊,就跟百科全书上的一样!”悠悠也惊呼到。

“呵呵,这没什么”叔叔边说,变笑了笑。

“叔叔,您再帮我们讲一讲,人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悠悠抢着说。

“好吧。过去:垃圾堆为露天,长方形开口水泥造型,扔垃圾直接将其丢入其中,堆积到一定程度就原地焚烧;后来:人类发明了半自动扔垃圾设备,每楼层都有一个小口,可把垃圾直接扔入,所有楼层的垃圾都会掉入1楼,形成堆状,后被专人收走。虽然方便,可长久以来味道难闻,楼道民众身心都受损害。”叔叔讲到。

“原来是这样啊!”筱筱说。

“其实环保是我们大家举手之劳的事。”叔叔启发她们。

“你这么说,让我想起来:有一次,我们做早操去,大家都排着队,结果有一个塑料袋在地上,被好多同学踩了一遍,大家都视而不见。最后,我们班班长捡了起来。“小玲也说。

筱筱想了一会儿,说:“有一次,我下楼骑自行车,结果发现一个泡面的袋子在空中飞舞,我就把它捡了起来,扔到了附近的垃圾桶。”

顾老师表扬了她们,叔叔也说:“筱筱这么做很对,减少了一剑飘在空中的垃圾。”悠悠和筱筱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叔叔接着说:“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先人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你们要切记: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义务捡垃圾活动总结范文5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讲稿 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有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前工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而且是我们将来展翅飞翔的肩膀。

古语有言:“诚于中而形于外。”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当我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得体而优雅时,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也会信心百倍。周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楷模。他身为国家,却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出处处以礼待人: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站起来用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着点头表示感谢;外出视察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甚至在深夜回家途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礼貌行车,让外宾先走。外国记者赞美到:“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中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的令人神往。”周逝世时,一些外国报纸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情。”这就是独当一面的大国风范。

然而,同样是位居重职,清朝大臣李鸿章却因小小的细节问题而有截然不同的下场。李鸿章有一次出使~,在公众场合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肆渲染嘲弄。吐了一口痰,事何其小,丢了自己的人格,也无所谓大;但丢了国格,损害了民族的尊严,还能以小视之吗?

从清朝末年到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可是,我们有时遗憾地发现我们的文明素质在某些方面仍原地踏步,比如上面的事例。中国有无数我们引以为豪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仍在,文明礼仪剩几多?

反过来看看我们自身吧。在一中新校区这个怡人的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文明不太相衬的现象,种种陋习给美丽的校园留下了一串串不和谐的音符。例如,早食堂插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宿舍不时有高空抛物,从天而降下一袋袋垃圾;在观看电影后,往往留下形形色色的废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也许,当你下一次想这么做婶,请你望望后面苦苦排队等待的同学;请你看看宿舍垃圾桶旁边绿茵茵的小草;请你想一想辛苦的劳卫阿姨挥汗的情形……也许吧,你便会迟疑。在队伍里安分守己多等有一会儿又有何难?将垃圾随手带到楼下又有何难?将废纸随身带走放进垃圾桶又有何难?你也许会看见别人不遵守秩序,此时你可以走上去礼貌地劝阻,抑或是干脆洁身自好。正所谓“行为坦荡是潇洒,无愧天地自风流。”

今年是~奥运年,这个月又是“学雷锋月”。我们作为祖国的青少年,总该做点什么吧?美国的爱默生说过:“彬彬有利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时时刻刻克制自己。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不乱仍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等等。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之风吹拂过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讲稿 篇【2】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播撒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而我们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前不久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在迎客首日,内地游客在乐园的非吸烟区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胡乱吐痰、随意插队,种种陋习给迪士尼乐园留下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再比如到国外旅游,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等在国内已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外国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对外宾捡垃圾的行为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青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 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篮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还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三轮车老人推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也满意了自己。

还有,10月25日,由新华网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当选者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当选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年只有15岁;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一个只有两个手指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用仅有的两个小手指,从10岁到15岁的5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捡了6000多枚废旧电池。她就是潘娜威,营口的一个中学生,是她以自己真诚的环保行为为辽宁争得了惟一的“十杰”称号。

还有美国汽车公司的巨头——福特公司,它的总裁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一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门,他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便弯腰捡了起来,并顺手扔进了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 ”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不仅看见了小事,而且你的文明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并成为了总裁,而且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

所以,同学们清除陋习需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讲稿 篇【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一分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

一分文明好像一盏灯,照亮一个热情。

一分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可成燎原之势。

一分文明,有时只是举手之劳;

一分文明,有时只是一张纸的厚度;

一分文明,有时只是一点点关爱。

这一点点关爱,也能让人感动,感到温馨。

讲文明,树新风,相信我。

讲文明、树新风也凸现重要了.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很近,站在1米线外等候时,文明就是一米远;停车在斑马线前,文明就是几厘米远.文明有时只是一个手势,有时只是一个微笑。文明很简单,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相信“滴水汇成河,千河聚成海”,我们的社会自然就讲文明,自然就树起了新风,还营造了和谐社会的氛围。

要从具体的事情抓起,把“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从长远着眼,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的具体行为抓起。

抓好“十不”以改掉不良的恶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即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扔脏物废物;不说粗话脏话;不乱贴乱画;不攀折花木;不损害公物;不违反交通规则;不打架斗殴;不吸烟;不沾染黄、赌、毒。

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强科普和法制教育,深入学习宣传《管理守则》,《文明守则》等,不断提高文明道德水平,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要选准切入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贯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要把“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与“文明行业”活动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要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开始,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常抓不懈。一切遗风陋习要坚决改掉,一切高尚的道德风尚要大力弘扬。做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义务捡垃圾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布依巷 族群边界 同业聚居 社会排斥

作者何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木薇,女,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地址:昆明市,邮编650091。

挪威人类学家巴斯(Fredrick Barth)主编的《族群与边界》一书于1969年出版之后,“族群边界”成为人类学界研究族群问题的重要理论而被反复提及与运用。族群边界理论摆脱了从语言、宗教、种族、土地等因素寻找族群认同的“原生论”(primordialism)的束缚,打破了从想象、创造、记忆等因素探寻族群建构理论模式的历史主义或本质主义的分析框架,运用现象学方法“悬置”了族群起源、历史构成、文化特征等问题的探讨,转而讨论族群之间排斥与合并的社会过程对于族群边界形成与保持的作用,否定了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地理和社会的隔离为前提,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导致文化差异消失的论断,认为恰恰是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相互依赖所形成的互补共生的互动结构促成了族际交往的规则或惯例的形成以及类别式(categorical)族群差异的保持,有时甚至促成了比以往更为强烈的族群意识。

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当今人口频繁流动,族群密切互动条件下族群边界依然存在的事实,因而一直受到人类学界,尤其是国内人类学界的重视;但是,它忽略了族群之间权力关系的问题,并未看到相互接触与依赖的不同族群所拥有的经济、政治、话语等权力的差异对于族群的“自识”与“他识”、认同感与异己感的形成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族际间的接触与交往越来越频繁,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差异化文化变迁景观,为族群空间与族群边界理论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事实。城市中少数民族群体的分布,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分散居住、相对分散从业的网状分布;集中居住、相对集中从业的块状分布。后者形成了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又可分为城市中原本已有的少数民族社区(如许多城市的回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进城之后新出现的同族聚居并从事共同职业的少数民族社区。本文所讨论的布依巷,就是这样一种由进城务工的布依族在昆明市区新建的以捡垃圾为共同职业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为观察与讨论族群边界在城市中的建构和维持过程提供了具体案例。

在云南省昆明市,以“捡渣渣”(捡垃圾)为生的布依族家庭,聚居在布依巷这种特殊的城中村里,他们以族缘关系为纽带,以共同居住空间和共同职业为载体,在城市中建构了一种特殊的流动的族群边界。租金便宜、适合堆放渣渣的地方,几户甚至几十户布依族家庭便会将其租下合族而居。昆明市的拆迁改造并没有导致布依巷的消失,布依巷以流动的同业聚居模式还存在于昆明市的一些角落里。

进入昆明的布依族如何在城市里建构与维持块状的流动的族群边界?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对这样的经验事实有多大的解释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始了布依巷调查。2009年9-12月对位于昆明二环线附近的城中村社区,也是当时最大的布依族聚居点——五村——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田野调查,此阶段观察到布依巷流动范围相对固定在五村内;2010年9-10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调查,此时昆明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滇池草海北片区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项目》,五村内的布依巷由于城中村的拆迁改造迅速消失,2011年1月,五村最后一个布依巷被全部拆除,基于五村的调查至此中断;2011年4月底,笔者与重新“安营扎寨”于昆明西北边城郊结合部王村的布依族取得联系,发现布依巷在此重现,两个布依巷空间景观极其相似。本文主要以三个阶段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试图呈现布依巷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阐释布依族在移居城市之后族群边界构建的动因,从巴斯族群边界理论所忽视的族群之间权力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这种族群边界建构与维持的文化和社会条件。

一、布依巷自然空间边界的形成与演变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城市包围农村”的过程。随着城市的扩张,一片又一片农村和农业用地被开发为居民住宅小区或城市新区。在新区与旧区、新区与新区、小区与小区之间往往会留下供农民和因土地被征用而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的城市新型居民居住的“城中村”。城中村的“贴面楼”、“亲吻楼”、“一线天”建筑格局与新开发的城市新区和住宅小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现代城市中呈现出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昆明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边缘,留下一些尚未纳入城市改造开发的角落。在这些被遗忘或暂时被遗忘的角落里,如果租金低廉,够若干人家居住,有堆积捡拾到的可回收物品的空地,便可成为城市中以“捡渣渣”为生计来源的布依族的寄居之地。

布依巷的诞生地——五村——地处昆明市西山区新闻路延长线,紧靠昆明城区二环线,行政区划隶属西山区福海乡,临近大观河,它的北面与著名的大观楼公园相邻,属于典型的外来人口混合社区。据社区居委会2009年8月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该社区容纳了2万左右的外来人口,布依族大约占该社区外来人口数量的10%。五村最早的布依巷出现在大观河边,如果从大观楼公园一侧对望五村,一片狭长的黑乎乎的棚户区隐藏在高高低低的城中村自建房当中,与周围的景观极不相称。棚户区由两条棚户带组成,棚户带由一间一间的简易棚子拼凑起来,原是当地村民自建的窝棚。这些窝棚用于圈养牲畜,之后被“捡渣渣”的布依族租下。布依族利用“捡渣渣”的收获——黑色的油毛毡、废弃的纸板和石棉瓦、生锈的铁皮、大棚的塑料薄膜等对破旧棚子的外观进行修补,以发挥遮风避雨之效。这些棚子搭建在土路上,遇上下雨天棚户带中间的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各种细碎的“渣渣”嵌入泥土里,卫生环境较差,与城中村已被改造的柏油路形成鲜明的对比。走进棚子,几块破旧的三合板拼在一起成了门,棚子里仅有一扇歪斜的窗户,敞着,很难看到完整的玻璃,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渣渣”混杂的难闻气味,妇女们通常领着大一些的孩子在整理着男人们捡拾回来的“渣渣”,分类、清洗、装袋,小一点的孩子玩着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玩具,在已经装袋的废品堆之间打闹嬉戏着。棚户带中间堆满了大包小包待出售的废品,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被当地的社区工作人员形象地称之为布依巷。

城市空间是一种有价之物,成本最终成为了重要标准。布依巷是流动的,哪里有便宜的可以用于堆放垃圾的房屋,可以供几户或是几十户布依族家庭一同居住的房子,布依巷就在那里。它并不像“浙江村”、“河南村”、“新疆村”、“东乡村”等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聚居点那样显眼,从巷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它的聚居规模较小,调查所见的布依巷有6户到67户不等。较“村”而言,隐蔽性更高,它散落于城中村社区中某条小巷,或是某个院落,或是某处荒置地,在行政区划或是卫星定位的地图中是找不到的。上文提到的大观河边的窝棚,是五村出现的第一个布依巷。1994年8月,贵州省镇宁县马村的马荣为了逃避村中计划生育部门的管控,在妻子生下第三个孩子之后,辗转来到昆明。他在贵阳曾经有过“捡渣渣”的经验,到昆明后轻车熟路地干起了老本行。当时一家人住在离五村不远的二环线桥洞下临时搭建的棚子中,蚊虫叮咬,取水困难,遇上刮风下雨,棚子难以居住。在一次外出“捡渣渣”的过程中,他发现五村河边有一些没人居住的棚子,一间棚子大概十多平米。与棚子的主人谈好价格(20元钱一个月)之后,一家人就在这里开始了居有“定”所的生活。五村的周围有很多住宅区,产生很多生活垃圾,便于一家人就近“捡渣渣”。除了维持日常生活之外,一年之后还存下了700多元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于移居城市的布依族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1995年春节过后,马荣带出了自己的亲哥哥马平、马兵和马杰,同时也把昆明的“好生意”介绍给了邻村的好友——罗寨村的罗辉,四家人收拾行李,带着妻儿,踏上了来昆明的路。刚落脚的三户家庭又租下了连接着马荣家的三个棚子,并且和房子的主人商量再搭建了两个棚子,便于堆放杂物。继马家和罗家之后,一家又一家、一批又一批来自贵州镇宁、安顺、毕节、六枝等地的布依族汇聚于此,棚子越建越多,2009年时,这里的棚子已经有67户布依族家庭居住,形成了聚族的布依巷。

由于人口的增多,以及城管的整顿和清理,布依族可以租住的窝棚越来越少。在城市扩张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中村和城市边缘的农户,由于农村另选址建设新村,在新的宅基地上建盖新房,原有的牲畜养殖中止等原因,原来废弃不用的破旧土建平房成为了布依族新的选择。来自贵州安顺的王凯、王勇等6户家庭在2004年春节之后,分别来到了五村投靠亲友,他们聚居的布依巷是位于五村旧址上的一片联排低矮平房。房子的屋顶覆盖着参差不齐的石棉瓦,四周没有窗户,墙面的沙土被岁月剥离得斑驳不堪,电线如蜘蛛网般穿梭于房屋内外,居住空间比河边的窝棚扩大了许多,每间房分为门厅和里屋,门厅堆积着捡拾来的价值相对较高的回收物品,里屋则被作为生活起居的地方。由于房子的层高较高,又被隔出一层阁楼,夫妻和孩子能够分开居住,同时也给新来投奔或暂时落脚的乡亲留下了空间。联排平房的前面通常都有一块空地,既可以成为垃圾分类的场所,也是爱耍爱闹的布依族休闲娱乐的空间。布依族妇女们在闲暇时,会相约附近的老乡在此跳“广场舞”,不时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至2009年,以布依巷的形式聚居于五村的布依族达400多户、大约2500人。之后,在昆明强力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五村被纳入“城中村”改造对象。2010年10月,五村的窝棚和土建平房被全部拆除。在此期间,居住在土建平房中的王凯等几户人家,又打游击似的在五村的废墟房屋中住了两个月,最终在2010年的12月被拆迁队下了“最后通牒”,搬离了五村。布依巷类似一个“小村”,熟悉的人住在一起操着共同的语言,有着共同的身份和共同的生活经历。尽管布依巷是租来的,但给予布依族的是一种拥有感,安全感。五村拆迁后,被驱散的布依族通过同城居住的亲戚、老乡、拾荒时认识的同族打听租房的信息,在昆明找寻新“家”。

在城郊结合部,一些工矿企业因破产或搬迁而留下弃置不用但尚未拆除的破旧建筑。位于昆明西北部城郊结合部的王村曾是昆明最热闹的工业区之一,聚集了众多工矿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些企业纷纷被改制、撤并,居住人口锐减,一些建筑被闲置起来。被迫从五村布依巷迁出的一些人家选择了该社区林家院用木头和土坯建成的老旧院落,以每户每月150-250元不等的价格租下,重建了布依巷。小一点的院落住三四户,最大的院落住十多户。这些房屋通常为两层楼,原来大都是工矿企业职工集体宿舍,居住条件优于上述两类。布依族迁来后,一楼用来住人,二楼用来堆放回收来的价值较高的物品和晾晒衣物,还在过道和走廊上搭建起了厨房。这类院落可以利用的空间虽然比较多,但老鼠成堆,为此,居住在院落中的布依族,一改过去喜欢养狗防盗的习惯,而改为养猫,猫成了院落中的必备“新宠”。院中的天井不仅可以堆放垃圾和供孩子们相约玩耍,也成了逢年过节摆上几桌、老乡们喝酒打牌的好场所。

此外,据笔者调查,昆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布依巷分布在黄土坡片区的大小谷堆村、王家桥社区、普吉村,白龙寺片区的长地埂村和波罗村,白马片区的红联、白马和土堆社区,船房新村社区,平桥片区的平桥村至韩家湾。至今,布依巷仍似一块块马赛克星罗棋布地镶嵌在现代新昆明的西北部、西部和北部边缘之上,形成了明显的自然空间边界。

二、布依巷文化边界的营造

来昆明从事“捡渣渣”行业的布依族所建构的布依巷,不仅有着明显的自然空间边界,同时也存在特殊的文化边界。来自布依族内部共同的文化聚合力,不断营造着布依巷的文化边界,在布依巷族群边界的建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捡渣渣”是布依巷构建的物质基础,居住在此的布依族营造出“捡渣渣”的行业文化氛围,与其他流动人口居住的空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从客观的角度看,大部分布依族不通汉语,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那些需要用汉语打交道的职业或需要一定技能的行业,他们不具备从业资格,很多雇主不愿意雇用他们。“捡渣渣”中的垃圾捡拾、废品分类工作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活儿,不存在生计适应的障碍,并且不需要资金的投入,一个筐,一个铁钩,就可以走街串巷。从主观的角度看,第一,来自偏远地区的布依族长期从事农耕,更愿意选择自由性较大的职业,“捡渣渣”不需要被人监管,没有类似工厂工作等严苛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如果遇上雨天,布依巷里的男人们通常三五成群地相约在家中喝酒聊天,女人们可以选择在家一边领孩子,一边整理垃圾,或是骑上三轮车,用背篓背上小孩外出“捡渣渣”,“捡渣渣”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更大的随意性。第二,举家迁移的布依族,很看中“家”的观念。在迁移的家庭中,三代同迁的现象较为普遍,通常是妇女在白天分几个时段外出捡垃圾,男性傍晚外出捡垃圾直到午夜回来,孩子无人看护的情况很少见,垃圾的分类、整理、捆扎则是全家一起完成,老人和小孩也成为了主力军,达到了家庭劳动力使用的最大化,以此来适应城市生活。第三,“捡渣渣”的布依族在此交换工作信息,比如哪里的“渣渣”好捡,哪类“渣渣”能卖好价钱,或者是布依巷的家庭联合起来与上门收购的货商讨价。近年来,随着昆明城中村拆迁,涌现了一大批被称之为“敲铁工”的布依族。他们时常拿着铁锤、钢钎及高科技的金属探测仪,在一片片被刚刚拆完的旧房工地上用金属探测仪寻找钢筋,定位。男人挥起铁锤使劲敲,女人拼命挖土,然后将一根根埋藏于地基里的钢筋挖掘出来,再以一公斤20-4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收购商。他们建立起了布依巷之间的信息网络,一旦打听到哪里有拆迁的工地,他们立马行动。只需要一辆两轮摩托,后座上挂上两个竹筐,布依族男人们就可以三五成群地出动去捡“漏”。当所有的上层主体钢筋被承包商拿走之后,被剩下埋藏于地基里的那些钢筋就属于他们了。虽然“敲铁”是十分辛苦的工作,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因为钢筋的价格不菲,最多的时候可以挣到几百块。第四,“捡渣渣”的布依族聚居在布依巷中,他们相互肯定“捡渣渣”行业的劳动价值,并不以此为耻,使得“捡渣渣”成为布依族一直从事的行业,也使得布依族在拾荒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捡渣渣”行业,通常被看作是一项丢脸的事情。相比汉族的拾荒者而言,布依族认为“捡渣渣”并不丢脸。汉族的“捡”需要等夜幕降临或在天未亮的时候进行。一位来自四川的汉族拾荒者告诉笔者,由于找不到工作,她也会捡废品去卖,但大都选择在早晨天没亮之时,偷偷摸摸地捡,怕邻居和朋友发现看不起。而布依族的“捡”是从早到晚的,他们不畏惧旁人的眼光。一位布依族老乡解释到:“在布依巷的布依族都是‘捡渣渣’的,大家在外面遇到也不觉得丢脸,其他人我们也不认识,不怕别人看不起。”相比“偷偷摸摸”的“捡”而言,“光天化日”的“捡”使得布依族有更多捡到“好东西”的机会。

其次,从迁移的动因而言,流动布依巷不仅是布依族寻求生计的空间,更是为了实现其生育男孩偏好的避风港。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在贵州布依族向昆明的迁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布依族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民族,但与同一语支的傣族生育观念差异明显,高度重视生育,追求多生并有男孩偏好。与许多民族一样,布依族流传着龙崇拜。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布依族的龙被赋予了特殊的功能——生育和保佑孩子平安。耍龙时,布依族妇女争抢“龙须”以祈求生子,“龙须”被系于小孩的手上作为护身符。一些布依族村寨则以铜铸的龙宝作为神物,备下重礼,来祈求生育男孩。这些习俗呈现出布依族强烈的男孩传宗的生育观念,而这一观念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相冲突的。在传统生育观念的惯性作用下,布依族与计划生育政策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来自贵州六枝23岁的小王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5岁,二女儿3岁,小儿子8个月。在与笔者聊到迁移至昆明的原因时,她这样叙述:“老家计生部门抓人这事,相对于其他地方,昆明、浙江及广东这几个地方相对比较好一点的,其他地方抓得都很厉害。我当时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来抓人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即使来了也抓不到我们。你看我们住的地方都是比较偏僻的角落,他们也不知道我们住在哪里,老乡之间也会相互通气,来了我们就会避一避,所以基本不会被抓到。”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制定与颁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由于跨省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存在诸多困难,“超生游击队”成为难以彻底根治的顽症。一些布依族采用举家跨行政区划流动的策略与计划生育制度进行“博弈”,从贵州省迁移到云南省,建立起逃避计划生育管理的“港湾”。

再次,基于对血缘、地缘和族缘的依赖而形成的布依巷,借助强烈的族群认同感适应着城市的生活,以族缘身份形成的“抱团”文化是布依巷能够持续存在的关键。在调查中,很多房东都提到“布依族最团结”。这种“抱团”文化为初来者提供了落脚处,引导其更快进入拾荒行业,满足了其在城市谋生的基本需求。规模曾经最大的布依巷五村聚居点,几乎成为当时布依族在昆明的“招待所”。据最早到五村居住的布依族回忆,贵州的布依族都知道昆明有个叫“五村”的聚居点,只要家族、亲戚、朋友和同乡中有人到了五村,其他人家就会找来,而布依巷奉行的原则是“只要老乡来了都会欢迎”。依赖着血缘、地缘和族缘的网络,一家又一家的布依族从贵州各地来到五村,在这里老乡们提供了暂住的地方,工作的信息,甚至给予谋生初期的钱和物,帮助其渡过最初的生活难关。对血缘、地缘和族缘的依赖形塑了布依巷的居住格局,老乡关系在布依巷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1年7月,黄土坡片区大塘子村布依族院落共居住着6户、28人,全部为布依族。该院落所有家庭都来自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他们均为同乡。其中,王开波、罗安静、王志和杨军四家来自该镇的马道子村,廖俊和廖吉林来自该镇的平寨村,而王开波、罗安静和王志三家为亲戚关系。据说,马哥是最有本事的外出打工者,到深圳打工的过程中发现手机回收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于是把信息传递给远在昆明的老乡——马道子村的四家人。马哥作为手机回收上线,马道子村的四个家庭作为生意的下线,他们共同开拓了一条手机回收的赚钱渠道。廖俊和廖吉林也因为老乡的关系,相继进入了手机回收行业,他们把赚钱生意的窍门告诉了原先一同“捡渣渣”的几位布依族老乡。

“抱团”文化还体现在布依巷邻居之间以同族身份形成的朋友关系。布依巷的日常生活中,共同居住的邻里间的朋友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关系的存在,生活很难进行下去。友情有时与亲缘紧密相连,有时又会回溯到同村的地缘关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得更为紧密。一般来说,男人之间或女人之间的亲密友情更容易在那些已经存在的关系网(如亲戚、住在该地区并经常在一起的布依族男男女女们)中推广。与社区中其他的外来迁移者相比,布依巷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倾向反复动用与自己同质性程度较高的人,将自己的亲戚变成朋友、邻居和同事,或者把同族的邻居变成朋友、同事或是拟制亲属。这些动用行为都在族群身份的范围内进行。小杨和小马在贵州镇宁老家结婚之后,来到了五村的布依巷,随后小马的弟弟马三也来到了昆明,搬来和他们一同居住。就这样,马三加入了布依巷中小杨和小马的关系网中。当小杨同院的朋友小王告诉小杨最近可以去“敲铁”的地方时,小杨带着马三一道去了。从辈分上看,马兴才是马宇的叔叔,但他们年龄相仿,住在同一个布依族院落内。马兴才发现,昆明市附近富民县的农田里有大量废旧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可以回收,他把这条消息立即告诉侄子马宇。另一个院落的布依族杨根和杨杰也知道了这条信息,于是这五个人相约起来开着三辆汽油挂斗摩托去富民,把回收的废旧薄膜出售后就一同买酒回到院落的空地上分享。马兴才把其他三个人称为自己的“酒伴儿”。这些重叠关系最显著的一面,是把亲属关系当作朋友关系。在王村的布依巷里,住在一起的布依族之问大多是没有亲戚关系的。然而,为了加深朋友之间的联系,使之发挥谋生和互相帮助的功效,布依巷的人经常制造出一些亲缘关系来。以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在朋友和亲属之间相互转换。两个没有亲缘关系的布依族老乡之间可以拟制亲属关系,最为普遍的形式就是以兄弟或是姐妹相称,互相认作兄弟或姐妹是表示友情亲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种形式中,需求、职责和朋友问的忠诚都会得到最大化的宣示,他们通过请客喝酒的仪式来确立拟制亲属关系。认作兄弟或是姐妹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事实。伍姐和王姐就是在异地生活之后结成了姐妹。在拾荒的过程中,伍姐的脚遇到意外落下了残疾,作为邻居的王姐在日常生活中给伍姐提供了很多照顾和精神安慰,于是两人就请客,拜了“干姐妹”。她们的孩子互相称她们为“姨妈”,她们相互帮忙照看孩子。如果孩子饿了,而家里没有东西可以吃,就会自然想到姨妈家里去找吃的,不需要经过大人允许;如果有老乡和亲戚聚会,王姐和伍姐就一同到市场上买菜,她们不会因为谁用了谁几元钱而斤斤计较;王姐生小孩之后,小孩得了重病进了医院,伍姐拖着拐杖一次又一次地挤公共汽车去医院探望。孩子病好出院回来之后,伍姐又帮着护理孩子。大多数友谊产生于邻居关系。在日复一日的交往情境中,友谊通过钱财、物品及情感支持而逐渐培养起来并延续下去。布依族群众和笔者聊天时,曾明确表示以朋友多而感到自豪。布依族之间的朋友关系,不仅仅基于城市的生活境遇,更为重要的是来自族群文化和乡土生活中共同经历的回溯和共识。

最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习俗使得布依巷成为布依族彼此熟悉的族群飞地,成为布依族的精神社区、文化社区。具有明显民族边界的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新环境,更倾向于形成交往圈。无论是在家乡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布依族,还是在城市里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布依族,都能熟练地用布依族语言进行交流。据笔者的观察,在城中村小学上学的布依族小孩,在课问休息时会聚在一起玩,并且用布依话进行交流。“捡渣渣”的布依族在都市的生活中,复制了许多家乡的传统习惯。他们聚居在一起,喜欢同样的酸辣油腻口味,保留了吃狗肉的习俗,男人女人都善于饮酒。“打平伙”时,男人划拳饮酒,女人聊天饮酒。每逢布依族节日“三月三”、“六月六”或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他们会轮流聚餐,调节苦闷的生活状态。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节日是布依族真正的集体生活。对于布依族男人、女人、小孩来说,他们喜欢节日,因为节日期间能畅快地痛饮,能东家长西家短地拉家常,能肆无忌惮地嬉戏,节日的阈限效应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遇到布依巷某家男孩子满月,这个家庭会邀请布依巷的熟人一起为孩子“做保福”,场面十分热闹。

三、布依巷社会边界的强化

从五村的布依巷到王村布依巷,布依族的族群空间与边界并没有因为城市的改造而碎片化,它顽强而隐蔽地出现在昆明的城中村之中,并且有复制蔓延之势。位于城市边缘社会底层的布依族群体;遭受着农民工、少数民族和拾荒者多重身份的社会排斥。拥有经济和权力强势的城市主流群体与作为边缘群体的少数民族之间的社会张力,强化了布依巷的社会边界。相对于前面所述的来自布依族内部共同的文化聚合力而言,这种社会张力和排斥力,在布依巷族群边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作为进城农民工群体受到排斥。目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正在进行调整。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之中,与其他进城务工的许多农村人口相似,从贵州来到昆明的布依族未能平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相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捡渣渣”布依族的农民工身份意味着他们只能在成本较低的城中村栖身。由于脏乱差的城中村的存在与地方政府提倡的城市发展思路相悖,因此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布依族自然面临着不断被驱赶的命运。从五村搬迁到王村的布依族老乡这样说到:“我们是被驱赶着离开的五村的。”另外,布依族从事的“捡渣渣”行业属于自雇性质的非正规就业,没有用人单位和雇主,缺乏社会“安全网”的支撑,基本社会保障处于法律法规管辖的盲区,布依巷居民普遍缺乏抵御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一旦遭遇不测或患重病,整个家庭就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布依巷的邻里互助提供了一种族群社会支持网络,无论是提供物品、货币或是仅限于聊天的情感慰藉,都对布依族个体的异地生活适应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这种帮助毕竟有限。来自体制层面的排斥,无疑在不断强化布依巷的族群边界。

第二,作为少数民族群体受到排斥。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少数民族的制度性歧视与排斥已被清除。但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中,依然将少数民族视为与“我群”不同的“他群”或“另类”,依然用贫穷、落后甚至愚昧、野蛮等与事实不符的刻板印象来看待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表现出回避、疏远的态度。笔者在几次走访中发现,城中村的一些房东觉得布依族很脏,不讲卫生,其他流动人口不愿意租住曾经租给布依族的房子。笔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多次调查布依巷,布依族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热情而好客。但在五村的城市社区执勤队的工作人员处,却听到了不一样的描述:布依族男人看上去很野蛮,遇到收取卫生费等事宜要上门时,执勤队里总是要派3~5名强壮的队员一同前去。据笔者了解,布依族老乡从来没有拒绝过卫生费的缴纳。一种传统的主观偏见构筑起城市居民与布依族之间社会互动的鸿沟,将布依族与城市其他群体区隔开来。2011年初,妹花、素绢、小雪、小廖几个要回老家过年。他们都是90年代出生的布依族,平时不穿民族服装,遇到节日或喜庆的事情才穿。回家过年是件高兴的事,她们特地编了辫子包起头帕,围上绣花的围腰,穿上垂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一进入车站候车厅,很多人望着她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有人指指点点,有人小声议论:“这些是不是‘倮倮’?”一个候车厅里的工作人员走过来,要求她们把放在椅子上的编织袋挪挪地方,还用脚踢了踢妹花她们的编织袋,然后用奇怪的眼神打量她们问:“你们长得不像汉族,这么黑,是什么族?”妹花几个人都不做声,那人走远后,妹花说:“那个人真讨厌,用脚踢我们的袋子,一点礼貌都没有,还要问我们是什么族。”尽管上述现象不是普遍的,但是窘迫的生活,与城市住宅小区相比反差巨大的环境条件,无疑让布依巷的人们潜意识中有“矮人一等”的自卑感,敏感地接受城里人的表情和言行所传达的信息。布依族人很容易将其解释为轻蔑和歧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在时时地受到挑战。来自一些社会主流群体的排斥,也在人为强化布依巷的族群边界。

第三,作为拾荒者受到排斥。在昆明“捡渣渣”的布依族还承受着由其生计来源——捡垃圾所带来的特殊社会排斥。垃圾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以价值有无及其持有者的留弃为标准进行分类,物品被划分为有价值并留用与无价值并弃置两大类,后一类即“垃圾”。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垃圾至少可以划分为可回收的非生物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三大类。对垃圾进行分类,把其中的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与其他垃圾分捡出来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城市垃圾填埋和焚烧等所形成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值得大力倡导与推动的循环经济产业,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活动。

但是,具有环境保护意义的城市垃圾回收活动,却受到了社会的歧视、排斥甚至污名化埘待。笔者在调查期间,与一位城郊结合部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到布依巷了解人口居住状况。一进院落,看到几个布依族小孩正在院中嬉戏打闹。在笔者看来,布依巷的生活非常正常,但同去的工作人员却这样评价:“他们这些布依族又脏又臭,像老鼠一样东躲,生那么多小孩做什么。”此番话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些城市居民对“捡渣渣”布依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来自观念层面的排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因被视为“脏”和“乱”而被排斥。在城市居民的观念中,垃圾是肮脏的代名词。在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作用下,从垃圾中捡拾可回收物品的布依族被划分到“脏肮”的社会群体之中并被当作肮脏群体的代表。这种划分,虽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在笔者组织的一次王村妇女舞蹈兴趣小组的活动中,背着编织袋刚捡完“渣渣”的王姐,洗了手放下袋子,迫不及待地要加人手牵手跳舞的行列。由于活动安排在下午,布依族妇女大都在外“捡渣渣”,参加者除王姐外,都不是拾荒者,没有人愿意和她牵手跳舞。之后,王姐难过地离开了,其他参与者异口同声地表示,王姐的手很脏,身上还有难闻的气味。垃圾和肮脏不仅是事实的分类,而且是秩序的分类。现代都市一轮接一轮的“创建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等运动均以清理脏、乱、差作为主要目标,垃圾和肮脏成为整洁、文明、有序等正向价值的对立物,从垃圾中拾取可回收物品的行为被当作一种破坏城市文明秩序的行为而遇到禁止。许多城市住宅小区的物管部门阻止布依族进入小区拾取垃圾。专业性的城市卫生秩序和市容市貌管理机构同样不能理解垃圾回收对于城市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而是把布依巷的垃圾回收视为对立面而进行粗暴的干预驱逐。在昆明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期间,布依族一般不会到二环线以内的城区捡垃圾,因为会有城管的驱赶。

另一方面,因被当作“偷”而被排斥。在昆明,一旦公共空间里的物品遗失,经常会归罪于背着盛有从垃圾中捡拾到的可回收物品的编织袋,游走于大街小巷和住宅小区的布依族。一些人认为,遗失的物品被这些外来者“顺手牵羊”放进其编织袋之中。陈哥回忆了在拾荒过程中遭到别人殴打的情况:“那天早上,我在梁家河那边的马路中间,看到堆着一堆的衣服,没有人看,以为是没人要的,就挑了一条牛仔裤,放到装废品的三轮车上。这时,有人说那衣服还要。我听到后把衣服放了回去。谁知,从屋子里冲出一伙人,按住我就打。”尽管陈哥并无“偷”的动机,但存在被判断为“偷”的可疑行动,其被误会尚可理解。若拾荒布依族群体被整体性地视为“小偷”而遭受冷眼、歧视甚至身体暴力,完全是由于简单化的、未加证实的偏见所致。

诚如涂尔干所说:“事物的分类则再现了人的分类。”“实际上,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是要把它们安排在各个群体中这些群体相互有别,彼此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把它们清清楚楚地区分开来。”其实,也正是在这里道格拉斯延续了涂尔干与莫斯的学术谱系。道格拉斯认为,通过分类不仅确立了外在的边界而且确立了内在的边界,社会从而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而对无法归类的事物,则归为禁忌,要么视之为神圣予以膜拜,要么视之为异端加以规避。实际上,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就是要把它们安排在各个群体中,这些群体相互有别、彼此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把它们清清楚楚地区分开来。垃圾是一套二元对立的社会文化分类系统——无用与有用、肮脏与洁净、危险与安全、弃置与保留等等。由生物性垃圾的变质、腐烂和异味等特征而赋予肮脏、污秽、不良等含义,由其被废弃的特征而衍生出无价值(如垃圾邮件)或价值极低(如方言俗语“渣渣”),由其可能带有传染性病菌或含有有毒物质等而被视为玷污和危险。也就是说,垃圾不仅是指称被弃置物品的客体性实指概念,而且是带有诸多贬抑含义的主体性评价概念,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垃圾的象征意义放射到与之打交道的布依族身上,随之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排斥效应,布依巷的社会边界由此产生,居住在布依巷中的布依族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了。

四、讨论与分析

布依族从贵州农村迁徙到昆明后并未融于城市的经济产业、居住格局和社会关系之中,而是形成了以从事相同产业、聚族而居和以族内交往为主的社会网络——布依巷。布依巷的形成,是以下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价格低廉的租金。诚如城市生态学的实证理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麦肯齐(R.D.Mckenzie)所说:“全部城市隔离形式的内在因素都是收入和租金。”如前所述,“捡渣渣”处于废品回收产业链的低端,收入水平较低。举家迁入城市的迁徙模式需要能够容纳全家至少4口人的居住空间。以较低的收入支付全家人的住房,唯有选择退缩至被主流群体遗弃或暂时遗忘的角落,在城市边缘之边缘搭建简易棚子或租用被废弃的破旧房屋。其次,“捡渣渣”生计模式的需要。回收废品需要有堆放回收物品和分类整理的场地,城市中的居民小区无法提供此类场地,城市居民也无法接受在其生活环境中堆放如此之多的垃圾。此外,从事“捡渣渣”者集中居住,便于回收物品的集中收购,有利于市场竞争。因此,布依巷不仅是居住空间,而且是“捡渣渣”生计模式的实现空间。再次,族群认同的需要。布依巷虽然拥挤不堪并且垃圾成山,但在布依族眼中却是他们在昆明的“家”。当他们离开故乡来到陌生的都市时,这里是无偿寄居的“招待所”;当他们遭遇困难无处可去时,这里是得到收留和帮助的“庇护所”;当他们渴望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时,这里是“会所”;当他们的传统节日来临时,这里是共同欢度的场所。布依巷是布依族对都市“情感适应”(Volitional Adaption)的结果,也是在昆明讨生活的布依族价值表达和族群认同的符号。最后,社会排斥的促动。以“捡渣渣”为业的布依族,在昆明除了遭受乡下人、进城农民工等身份排斥之外,还受到把垃圾等同于“肮脏”并贬抑“捡渣渣”者的价值观的排斥,布依巷是被城市社会隔离而被迫形成的特殊社区。

布依巷的存在,展示了城市族群流动中族群边界的形成过程和维持条件,验证和回应了挪威人类学家巴斯等人在《族群与边界》一书中提出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