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理论论文范例

音乐理论论文

音乐理论论文范文1

区域音乐文化结构

作为文化内容与形式表现之一的音乐及其事象即是区域音乐文化。把区域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单位,考察和探索区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用与意义,因此,区域音乐研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具体的研究,而是一项宏观的综合性研究。虽然区域是地理学核心概念,但是对于区域划定,根据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我们不一定按着一种模式为标准,而应提倡不同视角、不同文化含量进行研究。如有的[1](P11)[2](P73)可以按照行政区化,依据地区、省份进行,例如,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由于受到行政区域的影响,必须以省、市、县为单位展开。有的可以按照文化区划原则,按照具有“音乐地理学”色彩的音乐文化区、音乐风格区划进行。还可以按照自然地理区划等等。音乐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现象、音乐事象是形式与内容、表面与载体的辩证关系。区域音乐事象是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塑造下形成的人文现象,它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互融过程。以下以陕南地区为例展开论述。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形成或“爆发式”生成,历经了不同文化碰撞交融而趋于统一,由趋于统一而又不断吸收、生发新的文化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区域音乐事象是一个地区文化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以空间为单位,综合的呈现区域文化和音乐艺术的内涵与特质,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很多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继承、发展、吸收、丰富和传播,这一传统或体系变得日益稳定,形成了除自然因素之外,区别各地区的另一重要文化标志。影响区域音乐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口变迁、社会生产力较为重要,我们称之为“外部特征”。首先,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状况等要素,这些要素对区域音乐文化现象起着地域分异机制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不同地理环境特征,诸如地形地势复杂多样,水系众多密集,气候多变、差异大等因素,使得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音乐具有很强的地域和社会依赖性。例如,陕西南部地区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位于秦巴山地之间,雨量充沛,水网密集分布,农业以稻作景观相契合。自然条件不同,生产方式便不同,而生产方式的差异又直接影响地域农业景观的不同。地形、气候等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物质文化景观,尤其对民居的影响最为深刻,体现在音乐上便会出现不同的体裁与形式,通山歌、薅草锣鼓以及船工号子等便依自然环境而存在。

由于区域民间音乐文化在接受异质文化时,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交通条件的优越与否。因此,交通条件也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条件便利、优越,其区域文化就呈开放态势,反之,交通闭塞则导致文化的封闭和凝固。例如,陕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在不断接受本地区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邻近地区文化现象的浸染。相对于北方来说,由于有高大的秦岭阻挡,文化交融也远远比不上来自同一水系的汉江、嘉陵江下游地区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交流和浸润方便。其次,历史背景,包括族群文化渊源、政区管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对区域文化现象起着整合机制的作用。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存在,自然而然文化具有历史性特征。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和族群记忆。一群人、一个族群、一个民族通过历史建构、传承发展和文化认同,族群记忆成为了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历史源头,所呈现出来的品种样式则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标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有些地区或民族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歌、古乐器及其古老习俗。另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时候还受到外来人为影响。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加强统治,分设几级行政管理体系,对于不同文化区域以及对于区域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陕南在元代以前一直不属于关中所在的高层政区,不仅如此,兴安地区与汉中地区分处于不同的高层政区中。陕南原本与四川盆地共属同一方言系统,“西南官话的契入使当地文化景观大为改观,使陕南人的认同明显不属于北部的关中,而是南边的川、楚。”但是,元代以后,由于政区的作用,长安作为全省的中心城市,对地方无疑具有相当的辐射力。陕南方言逐渐受到关中方言的影响,使得中原官话不断扩展,呈地缘式推进,墨渍式扩散,逐步侵占西南官话的分布区域。所以,高层政区对文化有明显的整合作用。从民族文化的构成而言,民间音乐作为诸类文化事象的一个层面,历来都依托于传统礼仪和民间习俗。离开特定的文化现场,音乐的功能也就不复存在。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实际上就是民众生活的反应和体现,它与民间风俗、民间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三,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方式等,他们对区域音乐文化发展起着制约机制。如果说生产方式的影响与农业文化景观不同会深深地影响到区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那么生产力的高低及其经济方式就会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速度及其内在活力。

虽然都是以农业为主,但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限,一些自然现象令人难以解释,便会出现崇巫现象。陕南多山、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下形成的茂密植被与稻作农业区,使得当地人们具有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和信仰巫术、重鬼神的民风传统。高山、河谷、平原、盆地的差异,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风俗也会产生较大差异,以至于导致不同风俗区的形成。在汉、丹谷地与低山丘陵地区,充裕的热量与水分条件,适宜发展稻作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与川楚相差无几,故当地风土物产近于南方。而在秦巴山区的高山老林地带,风俗保留了许多原始特点,如今依然还普遍存在民间祭祀风俗等。第四,人口流动、族群迁徙是区域音乐文化的突变机制。纵观族群或民族历史,鲜有繁衍生息而局限于一地的,而大多数都有着本族的迁徙史。随着人口迁移流动,不同文化交融是形成区域文化特征的内在因素,也是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当具有某种特定文化人群在迁移时,文化随人口流动而发生空间变化。他们将原有文化带到新的地区,这些文化特质不仅为移民传承下来,而且还会为当地人所接受,或是与当地文化发生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成新的分布区,这种现象在文化地理学中被称为迁移传播。文化地理学认为,迁移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迁移传播也只有在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才能实现。移民是文化区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和最灵活的,大量移民的介入,常常迅速而有效地形成某种文化区或改变某种文化区的原有特点。#p#分页标题#e#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地区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较强,其文化变化也就较为丰富。由此看来,针对陕南文化区形成的影响则最大的莫过于清代初期陕南的移民浪潮,史称“湖广填四川”。陕南商洛地区,既有关中地区的特点,也兼有荆楚文化的特点,显示出较强的过渡性。汉水、嘉陵江流域在接纳了大量的川、楚移民后,其区内文化变化很大。由于陕南当时人口稀少,所以清初的移民迁徙基本上属于占据式移入。在移民大量分布地区,无论是语言、风俗、民间信仰、艺术样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原居地的烙印,如陕南花鼓的普遍流行,丧礼中的打丧鼓、唱孝歌浓厚风俗等等。近几十年,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兴趣正在逐步转向对“过程”,即对“作为过程的音乐”的研究。民族音乐学的历史研究主要关心口头音乐传统的历史,更多地从社会与文化角度去研究音乐历史。目前,国内民族音乐学也已注意到了学科的这一发展动向。“如果说梅利亚姆(AlanMerriam)关于“声音——行为——概念”的音乐三分模式体现音乐的文化整体观理念,那么,赖斯(TimothyRice)关于“历史建构——社会维持——个人创造与体验”的新模式则可以被看作是文化整体观在历史学意义上的扩展,或可以作为音乐动态演化过程的学理性阐释。梅利亚姆的音乐文化整体观以及赖斯的音乐文化历史观,正是我们研究区域音乐文化动态过程所值得汲取的学科理念和学术营养。民族音乐学家也正是从这样的文化整体观的理念出发,采用了“音乐事象”这一概念的使用,精炼而又丰富,甚为贴切。依笔者理解,即是和音乐有关的方方面面,如果涉及到某一文化区域,则可包括音乐类型、音乐主体、音乐事件等诸要素,从另一角度就是乐人、乐社、乐种、乐事等内容。其中音乐类型包括音乐品种、音乐体裁,音乐旋法,具有“形态感”;音乐主体包括操纵音乐的个体、群体,具有“主体感”,以及音乐事件包括使用音乐的时间和地点,具有“现场感”等。如果以一个空间概念——区域作为文化分析单位,区域音乐文化事象则有相应概括。

区域音乐类型(形态感)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之一,必有其自身内在发展规律,品种、体裁、类型、音阶调式、织体等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事物发展规律,音乐艺术不仅是一个人类文化相互交织的综合呈现,也是一个历经长久积淀的漫长发展过程。跨越地域,音乐文化有许多共同相通的、有章可循的普适性原理,这就是音乐艺术的同一性。然而,由于区域文化受到诸多外部条件和内部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其文化特质上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致使各地音乐艺术又有许多文化差异性。区域音乐在一定的空间内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区域音乐研究必然集中在区域音乐事象之上。这就如同人自身一样,既有人类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如何既能体现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又要表现出区域音乐文化作为区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就显得十分重要。陕南戏曲剧种有桄桄戏、端公戏、二黄戏,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不体现在剧本、服装、行当不同,而主要表现为唱词、唱腔不同;唱词不同,也不是因为内容不一样,而是因为念词方音不同造成了念白差异。方言的差异是影响戏剧唱词、唱腔发生变异的主导因素。因此,唱腔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各种戏曲都或多或少地掺有当地民歌等其他艺术成分,根据当地民众对民歌的审美趣味不同,以至于影响到这个戏曲剧种的流传范围。既然音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后才能有机地统一。区域音乐主体(主体感)音乐是人精神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民族文化审美习性等因素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主要依赖人们的口头传承,“口传心授”是其主要方式。相比较西方的艺术音乐的“书面传承”来讲,根植在两种不同文化生活之中的传承方式显然不是一种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纵览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与现实,区域民间音乐的生成与发展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一是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二是人类文化交流活动的结晶。

只有这样,中国民间音乐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形貌,区域音乐文化才呈现得如此丰富和鲜活。“一种音乐曲目或声腔,如果由彼地域传入此地域,由于彼地域人文环境条件诸如语言、民情风俗、经济状况等,与此地域不同,为其生存和流传,此曲目或声腔也要作一定程度的形态和内容调整,这样才能适应此地域人文环境。其结果也会导致曲目或声腔产生扩散性变异”。所以,虽然,区域音乐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一时一刻离不开人的作用。“民间音乐生态形貌相关地域范围内的居民,作为这一地域内掌握经济文化活动的主人,又是这些影响和制约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民间音乐生态最终成为何种形貌的中间环节”。陕南汉调二黄由“西皮”和“二黄”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早期科班艺人们的贡献;陕南花鼓与湖北、湖南花鼓之间的渊源关系,离不开人口的流动和再创造;陕南渔鼓的音乐风格基本与四川渔鼓相同,离不开民众的传承和发展;陕南孝歌则无论是艺人口头传说还是文献记载均认为是由湖北、四川移民带至陕南等等,不仅说明了文化的传播与扩散与人口的流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更说明了陕南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形成过程中,人占据核心地位。毫无疑问,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区域音乐事件(现场感)由于民间音乐的本质特征,从萌发至今在民间就拥有广阔的天地。从体力劳作到婚、丧、喜、庆诸种礼俗;从田野山乡庙会到城镇演艺舞台;从农民到市民等社会各个阶层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所以,民间音乐活动是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活动中的音乐事象和音乐事件中的民俗事象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民间文化生活。民间音乐是民俗活动的颂歌。它在民俗活动中成长、发展和扩散。民俗活动既是它的载体,又是它的内容。民间音乐事件中的文化传统是陕南区域文化的内在要素,传统文化形式与内容是陕南区域文化的外在表征。一个音乐事件的发生,必定有特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要么以家庭或个人活动为中心,要么就是以集体活动为中心,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是当地人民群众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的活态再现。我国历代文献典籍中,存有大量具有区域音乐研究性质的史料,虽然只是零星记载,但却为我们梳理区域音乐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基础。《诗经国风》按照十五个地区采集诗歌,生动地表现出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区域文化特征,是我国早期从音乐学角度对区域文化进行地域分类的肇始。再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6](P182)[6](P219)区域音乐事件(现场感)#p#分页标题#e#

区域音乐研究的学科基础

述了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结合鲁国所演奏的“十五国风”而发表的评论。其中所言国风歌乐的时代精神,即可以作为通过音乐事象来观察当时各地区域文化性格和特征的一种深层次探讨。当然,作为一门兼济古今的学科,区域音乐研究不会仅限于对音乐类型及其体裁的探讨,而是将音乐事象置于特定区域——自然的或人文的环境之中,结合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等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立体式研究。当然也不会停滞在对旧说的注释与阐述上,它将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剖析中国传统音乐的组合形式和流变方式,进而探索其现实意义上的深层结构。如果立足于这一文化视角,我们将从中国传统形式“大一统”和观念“大一统”背景下,看到一组生机勃勃的区域音乐文化景观。近二十余年中,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传统音乐区域划分进行了诸多尝试。有的以一个国家进行鸟瞰式的宏观研究;有的以一个民族为单位作民族志考察与梳理;有的从一种音乐类型或品种作形态学分析;有的依据空间单位进行区域整体研究等。区域音乐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类同于音乐地理学,都关注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区域音乐研究又与音乐地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音乐活动形态,文化区域的音乐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规律以及人类的音乐行为系统等等。但是,二者毕竟学科基础和体系有所不同,音乐地理学基于文化地理学,在文化地理学基础上的人地关系来衍生出音地关系。“它是一门以“音(乐)—地(理)关系”为理论基础,探索各种音乐现象(主要是传统音乐各门类)的空间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音乐活动的地域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学科性质上,音乐地理学属于音乐学和地理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在音乐学领域,它是民族音乐学下属的一门子学科;在地理学领域,它是人文地理学之下的文化地理学的一门子学科。”

区域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下属的一门子学科,基于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更多的强调与文化学的诸多联系。把音乐事象与其生成的地理环境相联系,以具体而又相对的空间及文化区为单位,通过梳理与之相关的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着力体现文化区域中各种文化现象之间,尤其是音乐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比较不同区域的音乐传统,从而分析出音乐的区域特色和区域差异以及区域音乐因素的特质。二者虽有诸多的相似,但关注重心、侧重点和落脚点不一样。区域音乐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研究,它是固定区域内文化特质组成部分与该文化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某一音乐类型、某一音乐品种的形成是其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区域音乐研究侧重于音乐与区域文化互动关系之研究,以区域音乐事象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探讨音乐事象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与环境与社会所发生各种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所以以区域为单位,以音乐事象为中心,以文化内涵为内容,以精神特质为根本,就会牵涉到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深刻影响。而中国有着数千年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积淀、生产方式、朝代更迭、人口变迁、行政管理等因素又会对区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地区音乐事象来说,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如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质量观等都成为了指导具体音乐研究实践的基础。不论“文化”的概念有多么复杂,“音乐”的概念有多么特殊,仅就我们每个人的经验性认识而言,音乐不能涵盖文化,音乐只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

因此,民族音乐学紧紧地抓住了音乐与文化两个核心概念,彰显了通过音乐事象理解文化和在文化中体现音乐的价值与意义。故此,其学科视野又不仅仅局限在与其他音乐分支学科的血脉联系之中,而且还与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其他分支学科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等,以站立在文化层面的基础之上,在音乐众多的学科分支领域独树一帜。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性质强调从音乐事象中体现文化内涵,或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事象。这种综合的跨学科性质为进行区域音乐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妨把文化或是音乐作为环境的一个“人造部门”,在地理与文化、文化与音乐相纽结的背景下,展开一种立体的(三维的)文化学研究。在这里,时间已成为匆匆过客,为一幕幕历史的话剧提供变幻的可能;空间却上升到了主导的地位,成为文化存在的依据。显然,以空间为主线的研究具有非传统的特征,但它不是反传统的,而是对传统的一种发掘和再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果按照目前的分类可以划分为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种类型。虽然,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从音乐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它们对地域或区域的依赖性不像民间音乐那样明显,但是民间音乐是其母源文化这一事实不可否认,其实也都多多少少具有区域特色。反之,其它类型也给予了民间音乐不断发展的营养来源,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区域音乐文化不一定就是地域音乐文化,地域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地域音乐强调地理环境对于音乐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而区域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则更多地关注文化互动与生成的作用。区域音乐文化相对于地域文化来讲,概念更为宽泛。就目前来讲,由于民间音乐依附于地域而存在,相对于其他音乐类型,对地域的依赖性更强烈,所以中国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的区域性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是人创造的。因此,区域音乐研究的主体始终是以人的音乐创造和使用为中心展开。民族音乐学中的区域[8](P44)概念是人们在自身生存的文化区域范围内进行的音乐实践活动,针对所呈现出来文化特性进而总结和归纳。以此用来研究在这一相对空间单位中人们的音乐实践、艺术审美、音乐风格等精神内核,探索人与环境、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域音乐研究通过描述区域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事实,解释区域音乐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时空关系,进而揭示人们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实质以及他们音乐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区域音乐研究即是一种对不同区域文化语境中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文化纷繁复杂,衍变错综无常。“区域性音乐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个案问题上对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归纳和综合各种音乐现象和音乐成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区域音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将其发展成为具有可操作的、有预测功能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使区域音乐研究成为即有自己较完整一致的理论,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的现代人文学科。”区域音乐文化整合首先是建立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之上的拓展。区域音乐研究是从空间角度着手,时空过程把握,跨学科运用予以梳理和整理。梳理区域内或区域间音乐事象中的实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归纳提炼区域文化特质,这种研究,经过“音乐是这样”到“音乐为什么是这样”再到“音乐原来是这样”的探索历程。因此,对于今天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总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p#分页标题#e#

从区域音乐研究走向区域音乐学

由于民族音乐学描述和研究的对象在留存和分布上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空间区域范围,而这些音乐事象又无时无刻不受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所以,把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变迁置于空间维度下进行考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区域音乐研究既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可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区域音乐学”。我们能否在方法论意义上搭建这样一个具有整合意义的平台呢?如果民族音乐学是“将某一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类型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类型的基本形态特征、生存变异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注重音乐的传统性和类型化而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和探索。那么,区域音乐学则是一门以空间单位为依据,专门研究和探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自然区、文化区、行政区、经济区)现存音乐的传统性及其类型化的学科,其特征是将传统音乐置入该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区域成员(个体或群体)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吸收、融合、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区域文化特质。笔者以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首先,由于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亲缘关系,从区域音乐研究走向区域音乐学就成为一种可能性。如果说民族音乐学强调对于传统音乐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是一种宏观研究、线索式的研究。那么区域音乐学则主要探索区域内音乐文化的一致性和区域间音乐的差异性,属于微观性质研究和点状研究。

音乐理论论文范文2

由于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喜欢东看看西摸摸,动个不停;另外他们求知欲强、要求上进,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依然用传统的模式,一味地按照书本教材进行讲解,就会使课堂变得沉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钻研教材,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踏雪寻梅》这首歌时,笔者考虑到“XX.X”这个节奏中前八分休止相对比较难懂,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不一会就有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在唱到这个休止符时用点一下头来强调。”有的学生说:“我是在心里默默地嗯一下。”还有学生说:“我用脚打节拍强调。”听到这么多学生的发言,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做法,然后进一步鼓励他们:“我们可以选择一种简单而又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唱。”这个前八分休止符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同学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让原本单调的音乐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巧妙运用奖惩措施,唤醒学生学习潜能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夸奖、批评、赞美、惩罚等手段。完善课堂奖惩制度,教师必须要在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运用得当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充分给予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音乐空间。例如在学习《送别》这首歌时,笔者在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时,有的学生在台下开始窃窃私语,影响其他学生听讲,于是笔者问他上课为什么要讲话,他说:“老师,这首歌我早就会唱了。”“太好了,那就由你来担任一下这节课的小老师吧!来教大家学唱这首歌!”这位同学很好奇,表现得非常积极,其他同学也没有尝试过同学的教唱经历,所以都很认真地学唱。很快大家就学会了这首歌。通过这样的奖惩办法,不但使学生改掉了上课爱讲话的毛病,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形成了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应抓住每一个可以夸奖学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透彻分析学生心理,机智处置纪律问题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还缺乏一定的自律性,课堂上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问题学生”、“多动症”儿童等,课堂上总能发现他们或是在讲话,或是在影响其它同学认真听课,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形,教师需要机智灵活,妥善处置,不能简单地停下讲课,严厉训斥一番了事,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或接话分析,用教学内容中的道理去说明,使之深化;或善意引导,晓以大义,以宽容的态度、渊博的学识、透彻的分析,去征服学生的心。为音乐教学提供良好、有序的课堂纪律。例如在学习《茉莉花》这一课时,课堂气氛很有些异样。这是一首广泛流行于全国的江苏民歌,很多学生都能从头唱到尾,上课时不少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或是埋头做其它事,根本提不起兴趣。面对课堂上松散的纪律,笔者灵机一动,何不尊重学生会唱的事实,从学生喜爱的角度选择曲目呢?考虑到这首歌有很多个版本,也被多位艺人重新演绎过,所以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歌的认识,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这样一来,课堂上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唱的现场版,很经典;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霍尊改编的《茉莉花》,很现代、很独特;还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梁静茹版本的《茉莉花》,小清新风格很好听。

四、结语

音乐理论论文范文3

我国的音乐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体情况向着积极的方向改善,但是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音乐教师队伍不完善

我国人口基数虽然大,但是在音乐领域的人才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优秀的能在高校帮助、引导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需要扎实乐理知识,还需要拥有教育工作者的耐心、技巧。在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这样的优秀人员并不完善,同时高校对于音乐课程安排并没有与教育人员和学生进行完善的沟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这样往往使得教材内容,授课知识高于普遍乐理知识素质偏低的大众学生。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老师授课时感到乏力,学生不能接收到想要指导。另外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课程一样对于实践的锻炼,想象力、创造力的引导是非常珍贵的,然而能这样的培养帮助学生的教师队伍在各大高等学府都是十分缺乏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众所周知,音乐是门十分广博的学科,每个人在其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和自己喜欢的,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我国的音乐教育都是普遍型的教育,所有学生接受统一的内容,而这些统一的内容更是在一届一届学生入校前统一安排好的。这样的教育与外国先进国家相比就显得不够全面。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适合当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开展前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方式套餐进行针对的系统教育更能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有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提高成为辅助式教学,更有利提升教学成果。

二、音乐教育管理策略及其发展趋势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音乐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快,甚至有点出现畸形成长的趋势,首先它尤其独特方面,在艺术的领域,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贯穿是最为紧密的,它是一种能被不同语种所共同理解的语言,更是不同的人能诠释不同含义、不同状态的学科。传统的教育有它的弊端,抑制了音乐教育中难能可贵的想想力、创造力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管理策略

首先是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引进不单单指的是将有相关知识体系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还包括开展先关活动,引入先关艺术家演出活动,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兴趣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工作中真正的管理者掌舵人是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人,既包括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参与其中的学习人员。在整个过程中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良好的沟通共同形成的一整套由上而下的方式方法,要得到上下承接方的紧密认可,需要在实践不断的摸索。使最终的目标是学生是希望提升自身的素质,拥有一项或者几项增添生活质量的方式方法,学校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过硬,良好的心理素质艺术气息,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希望传道授业,体现自身价值。在整体实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是策略的运行者,是实施的主体的。学生是管理策略的反应者,是受众,更是直接反应成果的群体。期间的承接则源于教学管理层支持,只有环环紧扣密切嵌接,才能有上而下的完整运行。其次,教育是提升一个人素质的最快的捷径,规范的体系政策则是保障教育切合实行的必要方式方法。在不违反学校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应该发挥灵活主观能动性,制定符合学生特性的教育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开展工作之前,提供给学生可供选择的范围,通过沟通进行有选择的自主教育。同时对于施教的工作人员,加强考核,通过考核评定出适合付出教育的受众学生,有特色的教学。

(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

音乐教学正在向着更为积极方向发展,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对于学生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面对思维更加活跃的学生,不但要传承千年文化大国的文化,更要有汲取国外优秀艺术的精华,形式上不但要沿袭传统的声乐,更是要引入,当下流行的各种元素,与时俱进。科教兴国教育改变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被动的吸取,从而缺少创造性,缺少作为艺术课程最难能可贵的想象力,新鲜气息。只有鼓励自主学习,调动积极性,自主自发自愿的参与进来才能增加创造性,提升艺术造诣,可一通过设立奖学金,特殊贡献奖等措施帮助促进学习自主能动性。同时艺术鉴赏上严格把关,鼓励支持优良行为传播,严厉打击不良风气的传播,建立学生个人艺术档案,帮促完善整体发展。

三、结语

音乐理论论文范文4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音乐却是最原始的艺术,同时也是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和人类文明辉煌结晶的最高层艺术而存在。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主要依靠人类的听觉器官,引起人们的联想,它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文学依靠的是文字表达、舞蹈靠的是肢体语言、绘画则依靠色彩纹理等,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通过音乐可以使学生们从其中的旋律和节奏听出作者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及所属时期和国家的风格特色,在脑海中产生一种共鸣并构建出某种想象的空间。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同构联觉”的作用。就像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热情奏鸣曲》,贝多芬在创作这一曲目的时候,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极为强烈的性格情感融入其中,贝多芬善于从观察美的过程中得到内心的享受,他通过这首奏鸣曲给人们很强烈的震撼和对哲学理性的总结,告诉人们虽然眼前是黑暗的现实,但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克服种种痛苦和不安,经过一步步的斗争终会获得美好的生活,眼前的痛苦只是十分短暂的。所以,现在的音乐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音乐的熏陶,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真实的看到生活的美好,对周围事物充满探索的兴趣、发现的愿望,对生活充满热情,让其知道即使未来的路充满坎坷,遥遥无期,但是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你未来的人生就是丰富多彩的。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艺术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人们以艺术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如合唱、合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些群体性艺术活动都是需要相互配合和交流的,成功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课堂上,也体现在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通过参加群体性的活动,可以不断的培养自己适应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因此,关心社会艺术生活,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艺术活动,将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三、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基于不同文化理念上的音乐又有其各自的特色,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和中国古典舞蹈等,更加了解和热爱艺术文化,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世界名曲欣赏课程可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家艺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高校的艺术教育使大学生们更具备艺术胸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汲取各民族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为自身的发展和素质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文化艺术修养是人类自身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其在对人的性格和自身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乐艺术教育深入人的心灵从艺术层次和领域为人的心灵进行洗涤,这种洗涤的效果可以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净化。同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教育融合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众多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思想观点,不论是从文化理念和还是从文化修养来讲都是对人成长的营养剂。换而言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对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四、结束语

音乐理论论文范文5

随着我国高中音乐教学不断的改革,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学的中心思想,建构主义理论通俗的来说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并且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同时还要降低教师的地位,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如今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性、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要更多的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程度,在进行教材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考虑,所设计的既要符合教学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对教材进行调整,为学生打造一个特色的教学课堂。

二、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感情的培养

建构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的设计上,精心的设计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所设计的环节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堂上。例如: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有“《高山流水志家国》”的这一课时,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播放美国发射“航行者”的太空船,科学家希望遇到地外文明就在太空船上放了一张唱片,在唱片有许多优美的乐曲,其中就有我国的琴曲《流水》,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的热爱民族音乐,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再多媒体呈现一些我国乐器的照片,并各自的介绍乐器的历史,例如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中华文明的载体之称,蕴含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随后让学生欣赏《流水》让学生体会音乐,感受音乐气息,更能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三、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比较漫长的一个过程,在学生有了音乐素养之后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做起,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音乐的欣赏能力,在音乐的聆听中体验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的魅力,同时在音乐的聆听中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设音乐鉴赏课程,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能更加的关注学生,亲近学生,很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鼓励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多参加一些音乐鉴赏活动,不断的充实自我,在每次鉴赏之后都要发表自己其独特的音乐见解,以此来促进我们音乐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交响素描《大海》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聆听大海,在音乐中感受大海的美景,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久而久而之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就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多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交流合作活动

在21世纪的几天,情商比智商显得更为重要,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情商,而学生情商的提升是通过交流而提升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背景下,交流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的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缺点,同时还能发散思维,丰富思想,不仅可以提升智商,情商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音乐交流合作活动,如: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模式,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学生同时听一首音乐,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舞蹈表达出来,或者是以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评出好的一组。在这音乐比赛活动中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

五、总结

音乐理论论文范文6

综合来说,当前部分学校在学生音乐课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偏重技能性,缺乏创造性

当前许多学校的老师经常会犯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在讲课时太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比如一些教师往往会在课堂结束后对学生们说:"请同学们把某个歌曲的节奏抄在简谱本上!"、"请把书上的音乐修饰符号写在自己的简谱本上!"等。殊不知,教师们的这种言行只会让学生对枯燥的课本知识不断的产生抵触心理,时间一长,不仅学生们完成作业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会受到影响。使学生丝毫享受不到音乐带给他们的真正乐趣。

(二)评价较单一,缺乏激励性

当前小学音乐作业布置方面存在的另一个现状和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忽略了课堂作业对学生们的影响或等方面内容。尤其是一些教师仅仅是用“阅”、“日期”等形式批改学生作业,缺少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客观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在认真完成作业后却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长期以往,不仅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得不到增强,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对他们的音乐学习无疑是一种严重的阻碍。

二、小学音乐作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体验型作业

体验型作业的目的是将学生从课本中释放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老师可在教学结束后布置一些到孩子们可以自己在家里接触和感受音乐的小作业,如在网上搜索相关音乐、表演节目给父母等等,这些类型的作业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压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所蕴含的不同的感情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引导型作业

引导型作业也就是使学生们循序渐进、由简至难的从曲目的创作背景,历史故事、风俗人情等各方面接触和了解学习内容,如:在老师教《我是少年阿凡提》这首新疆特色的歌曲后,可以就新疆特色等内容给学生布置灵活的作业。如"新疆的音乐风格特点是什么?"、"新疆有哪些风土人情?"等等,这样不仅孩子们乐于去探究问题,同时也在无形中起到了教育效果。

(三)活动型作业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不定期的为学生们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使他们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一般来说,可通过组织班级联欢会、演出或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或者鼓励学生在家长、亲戚、朋友面前进行表演,使学生和家人在音乐中交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表现和展示的平台,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门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提升。

(四)创造型作业

创造型作业的目的就是开动学生的脑筋,拉近学生和艺术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种作业的布置要求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适当的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当的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由演唱等等,如在五年级学生学习歌曲《乡间的小路》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歌曲中清新淳朴的情感,可组织孩子们进行学习讨论,通过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心中的乡间小路,这样以来,孩子们就能够去找、去感受、去创造音乐,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必然有一个显著的提升,让孩子们通过切身体会对音乐产生感触。

(五)多层次型作业

音乐理论论文范文7

激励性原则是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立足于整个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激励性原则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使课堂效率有所保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性原则,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激励性原则的正确使用是与小学生心理特征向符合的,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性原则的正确使用,能够促进教师与小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把自身所拥有的音乐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外,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对于音乐课堂所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增加学生的学习灵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沟通能力,推动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学习。

2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激励性原则及应用

2.1目标激励性原则的应用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小学音乐课堂要求立足于整体的教学目标,逐步实现下面的子目标,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实际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励学生进行小学音乐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目标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是有效的、可靠的,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制定的目标不能太低。如果目标太低,则会导致学生的不重视,从而只能学习表面上的音乐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受损;第二,制定的目标不宜过高。如果目标太高,学生很难达到,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厌烦的负面情绪,更有甚者会产生放弃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励性原则的应用,要求教师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学习。在使用目标激励性原则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达到教学目标后的成就感,还能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能一直保持这种教学状态,则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推动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从而向更深层次的目标努力。

2.2互动激励性原则的应用

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对小学音乐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教师都要能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对小学音乐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满足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首先,集中表现在语言激励上。立足于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语言激励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给予学生赞许和认同,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因此,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教授要充分借助语言鼓励的作用,给予学生语言表扬,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的学习;其次,是行为激励,即充分借助人的肢体语言来表扬学生,给予学生赞美和肯定,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的学习。另外,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牢牢把握住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教师要用自身规范化的行为举止来激励学生。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单元的《小手拉小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演唱《快乐小舞曲》这首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眼神肯定,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的学习。

2.3情感激励性原则的运用

情感激励性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也能够满足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要求。情感激励性原则,是满足情感需求的有效途径,与小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相一致。情感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运用,是借助学生的情感因素来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教师与小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来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情感激励性原则的运用,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自身的带头作用,重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为小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得到小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集中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自觉规范自身的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音乐综合素养。

3结语

音乐理论论文范文8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对于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据此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锻炼展示自我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相对孤僻一些,他们的外在表现就是内向、拘谨。据此,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如在歌曲练唱环节中,给每一名学生试唱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胆子较小,性格拘谨、内向的学生要予以更多地关注,并对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二、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和技巧,从而推动学生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需求。但是学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有的学生可能对于音乐课程感兴趣且悟性较强,但是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能相对较弱一些,这类学生往往因为不擅长而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是一种畏难、逃避心理,据此必须要予以引导和解决。所以,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引导,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要挖掘所学音乐作品的内在因素,实现对学生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引导。如在学习《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首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在学生学习、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认识,这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针对部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如声音条件不好、抓不住节奏、跑调等问题,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所学习的内容来给这部分同学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在这部分同学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同时在方法和信心上予以引导,这样可以逐渐使这部分学生摆脱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并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三、利用歌词来感染学生

歌词在一首歌中占有重要位置,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和感染力都在歌词里,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充分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在学习新歌之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会让学生用歌曲所需要的感情来朗诵歌词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如在学习三年级的歌曲《可爱的家》时,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怀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来朗读歌词,然后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最后,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来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四、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我们可以用抽象思维方式来演绎生活,而学生却只是具体的情感生活者。他们对来自于教师成人式的爱与关注不容易领悟,他们需要教师真正能触及并适应他们心理发展的爱与关注。教师要放弃成人的思维规律,让他们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尊重孩子,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允许孩子问题的存在和想法的表达,并适当地创造一些空间,让他们去经历、感受和体验。总之,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出自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会在感受中学、在游戏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真真切切接触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忌“五音不全”,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在他们打开音乐教室门时,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