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范例

医疗设备

医疗设备范文1

1.1相关维护保养制度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其医疗设备方面都比前些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相关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但总的来说,重点在于日常管理与财务管理方面,对于设备管理的专门制度却并不是特别重视,因此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不是特别完善。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设备配件不足,维修不达标,设备运行故障率高。精密医疗设备的维修必须经过达标测试后方可继续运行,不能简单维修后就投入运行。但是不少医院为了保证经济效益不愿意在医疗设备的维修中投入太多,管理也较为松散。目前除了一些设置有医学工程科的大型医院外,中小型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机构仅限于设备处(科),甚至是医疗设备维修组,对于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未能给予充分重视。以制度建设中的控制指标为例,往往都没有明确,也难以达到。如相关指标主要有:设备修理率,主要反映医院设备的修理维护比重,应达到90%以上;设备修复率,主要反映医疗设备出故障后修复完好的比率。一般情况下,应达到80%以上;年平均故障排除时间,主要指医疗设备从出现故障到修复完好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情况下,对于普通设备的修复时间应在5天/台以下。如果相关制度对于这些关键指标没有明确要求,以及没有相关的考核制度,则医疗设备的实际利用率将大打折扣,也就实质上影响了医疗设备本身的使用率,使有限的医疗资源使用更加紧张。

1.2医疗设备详细资料缺乏

对于医疗设备而言,其维修计划与相关设备资料都是医院重要的文献资料。从设备管理的角度来看,也是重要的档案材料。医疗设备厂商在激烈竞争中为了保护各自的技术和售后维修服务上的利益,往往采取技术封锁手段。特别是如高档CT、大型生化仪、直线加速器等设备,涉及机械、电子学、光等众多领域,维修难度很大。设备厂家为提高设备稳定性和减小体积,广泛使用IC器件,导致维修工作中经常出现虽然维修人员通过排查找出了故障,却因为无法及时购买到所需要的元器件致使设备无法及时修复,影响医院相关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

1.3医疗设备维修保养中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较少

当前,不少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还大多使用的常规手段。我国大中型医院的医疗设备资产保有量大,每年的设备维修台次数目庞大,维修费用多达数百万。过去往往是依靠人工处理,由科室领导等少数人掌管,后期处理工作对经验有很大依赖;也影响设备维修计划的决策质量。在具体维修方面,医院技术人员也过多地使用原有经验与自己的理解,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这样的情况在大多数时候是有用的,但对于一些新设备,则维修效果不甚理想,往往一些设备维修后根本无法使用,或达不到必须的精度。

2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维护保养中的应用

2.1利用计算机技术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与系统管理

依靠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开发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不但有利于提高医疗设备维修效率,促进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还可以使医疗设备维修工作流程透明化,避免工作随意性和依赖性,为维修决策及时提供信息。能够实现对医院范围内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全面监管,促进维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数字化建设。在具体方法上,一方面是要建设全面的设备管理体系。通过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结合单位OA建设与财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医疗设备的动态管理,既包括设备的购进、报废、调拨,更包括其维修、保养以及检定的相关数据。二是要通过相关制度,对于各项设备的原始档案进行归类、收集,并且要对设备的变动、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主动资料收集,为下一步的维修、保养以及升级进行技术支撑。

2.2计算机网络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在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术,为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某医院有一台进口PH酸度计发生故障,而当日值班的工作人员对其维修缺乏经验,于是在谷歌中输入“PHs-3C”,通过搜索到的资料获得了进口PH酸度计的生产厂家,设备结构,维修方法等。合理使用搜索引擎可以获得同类设备的维修经验,提高维修效率。

2.2.1基于局域网技术搭建医院内的相关设备管理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医院应通过现有的局域网条件,对相关医疗设备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设备使用科室、维护科室与财务管理科室的信息共享。同时,在后台基于档案资料的共享,设备使用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资料。维修方可以了解到设备使用状况,特殊(异常)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维修保养计划,使医疗设备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

2.2.2通过网络查找技术资料与备件信息

一些进口的医疗设备对其维修保养都需要充足的知识积累,维修资料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对于一些备件在国内往往也难以买到合适的配件,进口设备及其备件往往由于其特殊性在国内难以采购,要寻找类似的替代件也存在一些难度。因此,在设备的维修保养中,我们可以考虑通过成立专门的备件库,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同时也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很多进口设备已经更换了国内厂商。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人员通过网络查找更新的商、生产商就更加现实了。

2.2.3对设备相关的专业文献的查找检索

医疗设备范文2

收集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设备档案资料收集与设备购置管理同步;二是设备档案资料收集与设备验收、安装调试管理同步;三是设备档案资料收集与设备使用管理同步;四是设备档案资料收集与设备检修管理同步。

二、医疗设备档案归案的基本内容

1、随机的文件资料:主要包括有安装图纸、设备操作规程、维修手册、合格证以及其它的相关随机资料等。

2、申购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主要包括设备申请材料、可行性论证报告、政府采购计划报批表、大型设备生产厂家三证、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复印件以及各种原始凭证。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进口设备,除上述资料处,还应包括电机设备进口证明、海关免税证明、报关单、外贸合同、商检报告、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等等。

3、设备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包括人员培训、计量校准、使用记录、折旧报表、收益报表、故障维修、维护保养、设备报废等各种记录。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的全部历史记录,其管理工作应随着设备的变化跟踪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归档。为了建档的完整性,应该实行医院、科室、操作人员三级管理网络,强调以购置、验收、使用、维修、报废为基本内容的归档原则,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要求和各阶段设备文件的形成规律,收集设备全部历史过程所产生的文件资料,明确归档内容,确定归档范围,完成相关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确保设备档案文件资料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应用

医疗设备范文3

医用耗材及医用试剂的院内物流管理

1使用科室根据实际需要,填写“医用耗材申请表”,申请科室写清楚名称、规格、生产厂商、数量等内容。由科室主任签字后交设备科进行汇总。

2设备科管理员接到申请后通知医院签订合同的供应商,供应商接到通知单后,在医院规定要求的时间内及时送货到设备库房,库房管理人员进行验收登记,包括名称、生产厂家、供货商名称、规格、数量、单价、有效期、批号、购买日期、送货人等,并查验发票、货物与申请备货单是否相符,包装有无破损,进口产品是否有中文标识等,如无误可办理入库手续。

3医院设备库房管理员根据配货单,由专人发送到使用科室,使用科室护士长或指定保管人验收货物,无误后在出库单上签字,医用试剂由使用科室低温保存。

4所有验收登记及单据保存10年,做到可追根溯源。

一次性植入人体医疗器械的物流管理

1使用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填写“植入人体医疗器械申请表”,写清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型号、患者姓名、住院号、病情诊断、手术日期,由科室主任签字后报医院设备科汇总。

2设备科收到通知后,通知中标签定合同的供应商按医院规定要求的时间内及时送货到设备库房,库房管理人员进行验收登记,包括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数量、单价、发票号,并查验发票、货物与申请单是否相符,有无包装破损,进口产品是否有中文标识、报关单、条形码、或统一编码的内容、位置、标识方法以及可追溯程度做出记录后办理入库手续。

3根据配货单、下送人员发放至使用科室,使用科室专人验收货物无误在出库单上签字,使用后,合格证及规格、型号、效期等标识贴在申请单上,有关验收登记及有关单据长期保存,做到可追根溯源。

医用一次性用品的院内物流管理

1一次性用品由医院供应室按全院使用情况做出计划,填写申请表写清楚名称、规格、生产厂商、数量由供应室护士长签字后交设备科汇总。

2由设备库房采购员通知供应商按要求时间、数量、规格送货,到货后库房管理人员必须进行验收登记,包括名称、生产厂家、供应商、规格、数量、单价、产品详细清单、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批次、出厂检验报告、购买日期、发票号、送货人等,并检查发票、货物、申请是否相符,有无包装破损,进口产品有无中文标识、报关单等,无误可办理入库手续。

3根据供应室配货单下送人员发放至供应室,再由供应室发放至使用科室,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由供应室统一回收。验收登记及有关单据使用后保存10年,做到可追根溯源。

医疗设备配件的院内物流管理

1医疗设备配件的申请由使用科室填写“设备维修申请表”申请必须写清楚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维修原因、拟更换配件等内容,由科室主任签字后交设备科。

医疗设备范文4

【关键词】HL7协议;医疗设备管理;软件系统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医院业务快速扩展,医疗机构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医疗设备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部分[1]。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2]。但是目前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比较混乱,由于采购品牌不同,各厂家存在明显的技术差异,因为原有技术手段的局限及各品牌医疗设备的差异,给出的信息系统的技术与架构都以不同的独立形式展示,从而使信息等数据不能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共享[3]。设备资产的信息数据往往只能在自身品牌内进行交互,缺少跨品牌的集中管理能力。即使同一品牌的设备,由于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新老设备之间的数据无法完整共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无法优化整合各个医疗设备的患者临床指征数据、医疗设备的运行状况、维修维护情况对医护人员以及设备的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患者的生命保障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不能有效提高,成为医院管理发展方向的一大障碍[4]。因此,设计一套以医疗设备数据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和统一整合的系统,实现各品牌医疗设备数据的集成共享以及可视化是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5]。

1HL7协议

为了解决各品牌系统之间异构的问题,使得各系统间信息无阻碍的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行业内部以及行业间的资源的整合,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各方共同遵循一个信息交换的编码标准。其中国际间流行的HL7(HealthLevel7)标准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HL7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数据传输的协议,是由HL7组织制定并由ANSI批准实施的一个行业标准[6-7]。HL7的使命就是为了达成临床上跨平台的应用,支援医疗服务和临床病人护理管理[8],同时提供信息交换、管理和整合的标准,让各医疗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加简单畅通[9]。HL7协议作为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数据传输的协议,当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疗领域的集成应用是非常多的[10]。这些国家的医疗信息网中,大多数是以HL7为交换格式,汇集了不同厂商用来设计应用软件之间界面的标准格式,HL7协议支持基于多个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完成底层数据交换[11],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整合工作,对HL7消息的构建与解析,非标准数据通过HL7引擎转化为HL7标准数据,使数据得到了跨品牌、跨平台、跨系统的数据交互[12]。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医疗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对于信息系统的集成方面发展得也较慢,特别是参照HL7协议设计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医院又少之又少[13]。纵观国内医疗行业,几乎没有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多品牌、多系统、多种类的医疗设备集中展示的功能,只有单一品牌同类别设备的中央站呈现[14]。这无疑给医疗设备的监督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能尽量做到医疗设备的实时监管,了解病人病情的发展趋势,只能采用管理人员定时查看和手动抄录的方式。另外医疗设备本身也不提供标准化的数据输出功能,从而造成监测的数据往往无法长时间保存,比如重症监护室中很多病人的监护信息只能通过护士手动输入电脑的记录方式在报表中进行体现。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医生护士的工作量,并且由于人工抄录,容易发生不可控的因素,从而耽误了病人的医治,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情况发生,一个可以在各大品牌设备系统间采集和整合信息的管理软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2设备管理软件的设计

该设备管理软件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环境部署,数据采集,软件编写及可视化。

2.1环境部署

通过调研目前医院某病区现有的呼吸机、监护仪、中央监护系统的品牌、型号、数量以及各自的分布,完成硬件部署:构建局域网,完成网络信息的配置,使网络互通。通过对局域网的搭建,对数据采集器、接入点AP(Accesspoint)、以太网(Ethernet)等的使用,我们确保各个医疗设备即使在不同的楼层,信息网络也能通畅运行。

2.2数据采集

畅通的网络确保数据能最终到达中间站或者设备科的终端处理机器,依托该网络,各品牌医疗设备独立的HL7格式数据得以成功采集。此时的数据仍是各个品牌自己实现的基于HL7标准的格式数据。该数据包含了一些元数据(metadata),比如在信息头(MSH)里的数据来源(MINDRAY_EGATE-WAY)、编码方式(UTF8)等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但也包含了重要信息比如设备编号、病人信息、测量种类(如ECG心率)、测量结果等。

2.3软件编写及可视化

如上节所述,各个品牌的数据虽是基于HL7协议,但仍有不同。同时,作为源数据它的可读性(readability)很差,不适合作为可视化的最终输出。因此,我们的目标即编写一套软件,按照医院的具体管理要求,并基于HL7协议,从采集的各品牌原始数据中筛选出兴趣项(itemofinterest),并进行归纳处理,最终转换成易于管理、阅读及维护的格式(如json格式),写入数据库。为简化示例,假设医院有不同品牌的呼吸机(A,B)以及监护仪(B,C),数据的采集及转换流程。其中,转换软件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它通过接受HL7格式数据为输入,进行解析、分类,输出更为通用的数据格式(json格式)。json格式是javas-cript的脚本语言的子集,作为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有可读性、易用性、解析性、扩展性等特点[15],同时,json格式在数据传输效率方面也表现优异[16]。因此,无论是与数据库的交互以及后来的可视化,甚至于未来对系统的升级扩展,json由于其广泛的支持和使用都有极大的优势。该医疗设备测量的具体信息,如测量种类(ECG心率,呼吸频率等),以及测量结果。当我们拥有了json格式的数据后,我们将它们写入数据库,以便以后随便的查阅,调取。如图3所示。由于数据库的高响应和同步性,我们得以确保转换成功的json数据能够即时的以HTML形式呈现给医院管理人员。同时,Web网页也可以随时查询储存在数据库里的记录,比如某一台医疗设备过去一周的测量数据,并制成列表或图表,以求对病人的体征数据记录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管理。

3结束语

医疗设备范文5

(1)定期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包括临床维护人员的日常清洁、本院工程师以及厂方工程师的维护保养活动。现代医院的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意义远大于单次设备的维修,临床医学工程师定期对某些特定的医疗仪器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也可以减少其故障发生几率,当然维护管理并不只是临床医学工程师的维护工作,还包括指导临床进行一些仪器的外部情节保养,以及联系厂家对一些损耗件进行测试更换。

(2)定期质量控制。质控管理主要是指针对某些类型设备的质量控制,比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影像设备、检验设备等等。通过检测设备定期检测其运行的状况,保证良好工作状态以及安全性。质量控制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规定的强制检定的医疗设备,可以请计量测试所进行检定并出具证书;对于非国家规定的部分,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制定周期进行检定校准、没有条件的也可以请计量测试所进行检定校准。该项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周期的连贯性。

(3)维修、保修信息的记录。定期维护的目标是减少设备的故障率,而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工程师除了尽快解决解决问题之外,还需要做好维修纪录,对于需要更换配件发生费用的情况,除了进行必要的采购流程还必须将资料归档,以备以后查询。而对于购买保修的设备必须在系统内进行设定,在保修到期前提前做好续保工作。这些数据也是后续效益分析的基础,同时在设备采购时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各个产品的故障率、维护成本有所了解。

(4)处置归档管理。设备使用一定年限之后,故障无法修理或者修理成本过高,或者设备技术上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或者设备可靠性下降导致使用风险过高,则考虑报废设备。报废设备需要有临床和工程师共同认可,负责人审核通过后设备管理人员操作。设备管理人员需要将设备的采购、维修、维护、检测、效益、报废等数据归档,供以后参考对比。报废的设备,处置方法也必须有后续记录,是拆维修件了,还是废品处理了,和采购流程一样,整个流程都必须有记录。

2数据分析管理

它主要是设备的运转分析,主要考虑几个方面:(1)设备使用率:非常重要的指标,这项指标可以让你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是否充分运转,有无闲置情况。(2)设备运行收益情况:主要体现该设备平均收益情况,可以按时间或者按例次计算,取决于该设备的收费标准。(3)设备运行耗材成本:与收益相对应的,设备工作时所消耗的耗材成本。(4)设备运行维修成本:设备故障维修或者设备购买保修以及设备的保养与质控的费用。(5)设备故障率:此项指标可以了解该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以便了解该设备的稳定性。(6)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收益的设备综合上述数据,再集合水电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以及折旧成本等进行效益分析,了解该设备的效益情况。

3总结

医疗设备范文6

医疗设备租赁中心自2008年3月1日-10月1日运行,检查情况如下:(1)设备购置情况见表2(2)设备使用情况如下:绝大多数呼吸机都放置在呼吸内科,使用呼吸机的科室也大多是呼吸内科,气垫床基本是老干病房使用,监护仪主要是肾内科使用,推泵基本摆放在心内科。(3)医院到处借用医疗设备情况部分缓解。

2总结

2.1实际效果

自医疗设备租赁中心成立并开始工作以来,有效缓解了医院抢救类设备使用不均衡的矛盾,科室之间借用设备明显下降,每个科室之间此类设备的投入明显减少,租赁中心的呼吸机使用率明显高于科室自购的呼吸机,有效降低了科室的运行成本,减轻了科室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医院在设备方面的投入。

2.2存在问题

(1)设备的租赁没有详细的记录,何时租出,何时收回,哪些科室需要使用或已经使用没有登记,所以设备使用费难以计算准确。(2)设备使用过程中,损坏多,既有搬动过程中的不小心机械碰撞,也有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故障,还有由于设备疏于保养引起的设备故障。(3)设备使用科室少。如:呼吸机绝大多数仅限于呼吸内科使用,监护仪基本都在胸外科使用。

2.3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1)没有详细记录、搬迁造成的故障、设备使用少等问题都有由于租赁中心工作人员职责不到位的原因。(2)由于租赁中心工作人员没有医疗设备或电子设备专业基础,更没有医学基础相关知识,所以无法承担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临床科室的操作培训,因此导致设备故障和设备附件遗失等问题。(3)设备仅限于少数几个科室使用,尤其是呼吸机,这与科室业务的开展和诊疗水平直接相关。

3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检查和运行中的问题做以下改进:(1)鉴于由于租赁部门工作人员问题引起的一系列现象,至2009年4月1日起,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归属设备采购部管理,医疗设备租赁中心为设备办下设班组之一,因为人员少的问题,暂归属于仪修室,由仪修室人员兼任。(2)责成仪修室制定严格的医疗设备租赁制度、交接班制度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严格遵照执行。

4具体制度

(一)医疗设备租赁制度

(1)租赁部实行24小时工作制,各科室需要使用租赁部仪器时,电话或当面通知。(2)凡科室需要租赁设备时,租赁部门工作人员需将设备送达科室,或在临床科室人员的协助下送达,并当场检测仪器各附件及各部分功能,确认仪器能正常使用后,由临床使用科室验收签字。(3)当临床科室使用人员不熟悉仪器的操作时,租赁部工作人员有义务对他们进行现场指导,并就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一并转告。(4)仪器使用完毕后,租赁部门人员必须在使用科室的配合下,检查仪器的附件及仪器功能,确认正常后,双方签字交接,由租赁部门人员收回。(5)仪器租用过程中,仪器的租用起始和结束时间,双方都需做好记录,并签字以备查。(6)各科室租用仪器时,须严格遵守仪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仪器,若发现有人为损坏仪器或因错误操作损坏仪器,租赁部有权要求使用科室全额赔偿由此产生的仪器维修费用。(7)租赁部所有设备均为医院所有,全院各科室均可以有偿使用,所有设备均不计使用科室折旧费、维修费,设备使用收入的50%上交医院,另50%算作科室收入;禁止各科室将仪器据为己有,否则租赁部有权按照仪器使用费的50%收取仪器占用费。

(二)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1)常用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

常用医疗设备实行三级保养制度一级保养:设备使用科室每天在设备使用开始前或使用完毕后,操作人员对所使用的设备,每天进行表面除尘、清洁、消毒和基本参数校正。发现问题及时与设备主管工程师交流沟通,及时维修,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二级保养:设备使用科室操作人员配合,由设备主管工程师对设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设备内部清洁、蓄电池充放电和技术参数校正等。三级保养:设备主管工程师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更换易损件,润滑机械部件,检查水路气路等,同时请设备厂商工程师对设备进行测量、校验、更新升级软件等

(2)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现将急救医疗设备作如下分类:治疗类:替代或有助于恢复人体器官功能的设备。如:呼吸机、除颤仪、萨博心肺复苏仪、洗胃机、吸引器、快速输液泵、微量泵、血液净化设备等。诊断类:血压计、脉氧仪、便携式B超、生化仪、便携式X光机等监护类:各种功能类型的监护设备。

5结束语

(1)自2007年,医院发现医疗设备使用不均衡性的问题,至2008年成立医疗设备租赁班组,我们严格遵循了PDCA循环管理理念。

(2)2009年底,通过检查发现,医疗设备租赁中心很好的执行了本部门的制度,很好的缓解了抢救类医疗设备使用不均衡方面的问题,也很好的扶持了临床科室业务的开展,同时也暴露出医疗设备租赁中心人员是电子类工程人员,无法对呼吸机管路进行消毒,也无法对使用呼吸机的病人的参数做设置和调整的问题,故成立了呼吸治疗组,将呼吸机的使用独立出来,使呼吸机的应用更加专业化,而且医院和加拿大汤姆逊大学合作,开展了每年一期的呼吸治疗师培训班,培训学员扩展到全国各地。很好的提升了医院甚至全国各地医院人员的呼吸治疗水平。

医疗设备范文7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设备管理;设备购置;管理制度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应用于医疗设备研发,为医务人员的诊疗提供了更可靠、准确、精密的资料和数据,也尽可能减轻了患者治疗时的痛苦[1-2]。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开展诊疗、科研、教学等工作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其配置水平直接反映出医疗机构的现代化程度[3]。据调查,医疗机构所拥有的医疗设备大约占其固定资产的1/2,而其所回报的经济效益约占医疗机构收入的2/3。因此,作为反映医疗机构生产效能的重要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已成为医疗机构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4]。但是目前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设备管理滞后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对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功效,保障医疗机构临床诊疗、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调整、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医疗设备购置程序缺乏合理性

1.1.1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程序不当

目前,医疗设备购置论证通常只需经过医疗机构管理层通过即可,流于形式。即使重视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的机构,关注焦点也是设备的价格以及其所能达到的预期目的,至于设备的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其他需要审核的项目并没有列入论证范围[5]。同时由于决策者认知不足,过分重视硬件配置,一味追求设备先进性,片面追求高精尖、大而全,导致单位盲目购进医疗设备,出现设备闲置、使用率低的现象。

1.1.2科室职能规范不足

医疗机构的专项资金有限,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都以诊疗收入作为经费主要来源,使得临床科室压力非常大。为盈利创收,医疗机构往往赋予临床科室更多自主权,临床科室一般根据自身需要自主确定所购医疗设备的规模及型号。由于缺乏专门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引导以及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往往造成购入的医疗设备质量难以保证,致使设备过早报废;科室之间的竞争和沟通不畅也容易产生重复购置的情况,增加了设备经费开支。

1.1.3医疗机构评价指标认识不深刻

医疗设备配置是医疗机构重要的评价指标,受医疗机构等级评审的影响,器械的先进性、设备配置的全面与否都关系到医疗机构等级的高低。为了达到等级评选的标准,医疗机构盲目购买医疗设备,难以全面掌握供应商和设备信息,不能保障采购的设备质量和最终带来的效益。

1.2医疗设备相关人员配置不合理且能力较低

1.2.1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配置失当

随着医疗设备的大量购置,医疗机构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长。通过对军医大学9个附属医院进行调查,发现其每2500万元固定资产对应配备1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而国外的医疗机构在每拥有100万元固定资产时就会配置1人[6]。当前我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层次相对较低,在三级医疗机构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与仪器数量之比为1∶194,在二级医疗机构为1∶510。三级医疗机构中超过50%、二级医疗机构中超过80%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这与过多引进大型进口仪器设备的现状不相适应[7]。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维修知识,仪器设备出现问题时,医疗机构过于依赖厂家维修,缺乏维修技术培训意识。医疗设备研发人才更为稀缺,导致创新创造能力欠缺,先进的医疗设备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

1.2.2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能力欠缺

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多数为设备操作人员或是其他科室调任的人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医疗设备的特性,但管理经验不足,对医疗设备整体管理和医疗设备对医疗机构整体效能认知存在偏倚,很难实现科学化把握和规范化管理;其他科室调任的人员对设备了解不足,更缺乏管理设备的实际能力。同时,医疗机构对设备科人员重视不够、培训不足,造成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能力欠缺,影响设备管理效果。

1.3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

临床各个科室分布在医院不同地域,医疗设备管理主要由各科室负责,每个科室有不同的设备管理要求,设备科功能相对萎缩,对设备综合评估和管理受到各个使用科室的限制。各科室在管理医疗设备时存在维修规范、保养制度、责任人员、报废制度不统一的情况,造成了设备管理困难,难以真正发挥其功用。与此同时,医疗机构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不扎实、保障方案不完善、应急替代机制滞后、不良事件监测落实不到位、登记上报不及时等问题突出,设备科能力难以有效发挥[8]。

1.4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财务管理不合理

医疗机构虽然对临床科室和医疗技术科室的医疗设备进行折旧,但是设备安装环境的装修、配套设备、人工投入等费用未计入成本,导致其成本核算的难度较大。有些医疗机构的科室还存在账目不清、账物不符的现象,也给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带来了困难。在推行科室成本核算之后,各科室虽然注重成本问题,但是许多医疗设备使用过度,导致其性能降低、安全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加大医患之间的隔阂,严重损害了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利益。

2改善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规范化、流程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2.1.1完善医疗设备论证的研究程序

医疗机构应组建由院长、主管院长、院外专业人员、设备科、财务科和临床科室组成的设备管理委员会,在进行医疗设备采购时严格遵循公开招标的工作制度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工作原则。院长、主管院长、专业人员的职责是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批、对采购与供应进行监控;设备科需要了解市场行情,采买仪器设备,并进行后期维护工作;财务科负责财务、资金的统筹管理;临床科室负责设备使用和日常的报告[9]。设备管理委员会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汇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和财务相关专家的意见,从而保证论证的科学性和决策的合理性,使采购流程透明化、公开化,杜绝仪器设备管理中的权钱交易、权物交易,防止出现牟取私利等行为。同时还可避免购置的重复性和盲目性,从机制上消除不合格设备进入医疗机构的可能,保障医疗机构的利益[4]。

2.1.2规范科室职能

医疗机构应对临床科室自主权加以规范。临床科室可以自主确定购置设备的型号,在购置医疗设备时需要提交申请和论证报告,由设备科和财务科共同做出设备购置预算,最后由设备管理委员会进行论证。申请通过论证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品质好的企业进行招标,招标购置过程中,要求医疗机构财会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了解产品价格和质量,防止劣质设备进入医疗机构,为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提供保证[10]。

2.1.3转变医疗机构对等级评审的认识

医疗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病痛、维护民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国民素质,不能只是为等级评选。医疗机构的领导决策层和管理层要转变观念和意识,树立为患者服务的观念,不能仅仅为了等级评选而盲目购置仪器、设备。在建设硬件的同时,注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高超的医疗水平和舒心的服务才是患者真正需要的。医疗机构将医疗服务做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自然随之提升,也就有更充足的资金购置先进设备。由此良性循环,也为等级评审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2.2增加医疗设备相关人员配备,提升医疗设备相关人员素质

2.2.1提升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素质

首先,增加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医疗机构设备应配备适当数量的人员负责,做到精密贵重的仪器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责任明确。其次,提高医疗设备技术人员知识层次。目前已有高等院校开设临床工程技术、医疗器械等相关专业,以培养专门人才。医疗机构应该积极提供岗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再次,提升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督促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同时加强技能的培训和再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与供货厂商进行交流和学习,为设备维修保养提供良好的保障[11]。

2.2.2加强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能力建设

医疗设备是医疗机构高效、准确开展诊疗服务的基础,目前医疗机构配备的医疗设备多为高精尖仪器,涉及电子、计算机、机械、声、光等现代综合技术,对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专业培训迫在眉睫。同时,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设备管理队伍是仪器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重视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作用,改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增加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在工作晋升、选拔等方面的机会,为医疗设备管理人员提升能力创造学习环境。

2.3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

医疗机构设备科应立足医院实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医疗机构发展的目标制定包括医疗设备采购申请、论证、招标、购进、检测、操作、维护、报废等完备的设备管理流程规范,同时明确各个科室的责任,建立设备使用档案,做好登记和报告工作,确保设备使用和维护及时有效[12]。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引进国外医疗设备管理标准,推动设备管理国际化;强化安全管理,加强设备质量与安全、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信息化是医疗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医疗设备纳入电子档案管理,对设备使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更正设备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疏漏,通过信息化管理分析设备资产的使用情况,掌握最真实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4妥善管理医疗机构设备财务

财务科要制订完善的医疗设备采购计划,对购置资金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招标购置所需医疗设备,对不同厂家设备的价格进行评判和比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用资金,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医疗设备的质量[13]。医疗设备的资产管理应由设备科建立统一的临床科室医疗设备账户,建立专门的设备档案,对各科室设备的采买、验收、使用、维修及报废等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进一步维护设备的性能、降低淘汰的速度,提高财务在设备资产管理中的效率和效用[14]。

3结语

医疗设备范文8

[关键词]医院;医疗设备;成本效益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非常先进的医疗设备,促进了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对医疗设备管理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医疗设备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其经济效益,就要对其整个使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2成本效益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设备投资计划的分析应用

在医疗设备的投资计划阶段,需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分别从设备购买的必要性和购入渠道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对医疗设备购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时,需要将设备的购置成本与设备能够为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量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还要对设备的购置利弊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有设备能够为医院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才能进一步制订相应的设备购买计划。在医疗设备购买渠道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引入差量分析法,对设备的各种购入渠道:外购、租赁以及租借等需要增加的成本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重点分析每个渠道的优缺点,进而最大限度避免医院的盲目采购。

2.2设备运行使用的分析应用

在医疗设备的工作过程中,为了确保其能够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就要结合其实际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和评价,准确计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结余资金,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医疗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在医疗设备的整个运行周期,需要对其当期收入、设备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等进行统计整理,进而就能得到设备当期的资金结余量。通过资金结余量就能对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进行准确的判断,当资金结余量为负数时,则表明设备的运行会给医院造成亏损,当为正数则表明盈利。对于发生亏损的医疗设备,则需要对其整个运行周期进行分析,查找亏损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对盈利的医疗设备而言,需要将其运行经验在医院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进而带动其他的医疗设备盈利。

2.3设备更新决策的分析应用

医疗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后,难以避免会发生自然磨损和设备老化的情况,进而造成设备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进行维修,或者其检测数据精度无法满足诊断的要求,对医院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不小的阻碍。此时,就需要对相应的医疗设备进行更新,但是设备的更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盲目的进行设备采购更新,不仅难以改善医院的工作质量,而且还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就要对医疗设备进行综合性的成本效益分析,为设备的采购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将设备更新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制定适合医院情况的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案。

3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3.1投资收益率法

投资收益率法是指投资医疗设备给医院带来收入上的增加量与所需要增加的投资数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年净收入/该设备投资总额×100%。其中,医疗设备的净收入是指该设备当年所创造的总收入减去该设备正常运行所需要消耗的成本。通常来说,医院所采购的各种医疗设备主要是通过收费检查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在医疗设备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例如,人员工资、设备折旧和维修费、耗材费以及试剂费用等,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3.2投资回收期法

对于医疗设备而言,其相应的投资回收期主要是医疗设备的收入达到其购置成本所需要的年限,对于同一类设备,会随着收费制度的变化,其回收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设备年净收入,其中,该设备的净收入主要是指设备运行周期内的收入减去除折旧费用之后的总支出。对于医疗设备而言,其投资回收期越短,则表明该设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回收成本,即设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否则相反。当医疗设备的投资收益率小于零时,则不需要计算其投资回收期,而直接将其判定为经济效益非常差。

4数据来源及方法

4.1分析范围

通过对某医院医疗设备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统计分析,可知其成本效益由2008年开始执行,由最初的影像类大型设备逐渐扩展到以医疗设备检查、治疗为主的科室如影像科、检验科等,其主要的设备包括:CT、MR、数字化X线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诊断仪、临床检验设备以及内镜机群等重要的医疗设备,整个统计过程是以年作为统计周期。其中进行成本效益统计的医疗设备价值占该医院医疗设备总价值的28%左右。此外,临床检验设备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生化系列、免疫系列以及门诊系列三种,在实际的统计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内镜机群主要指胃肠道内窥镜以及与其进行配套使用的清洗消毒设备。

4.2分析方法

本文中所分析的医疗设备成本与收益是指与医疗设备之间具有直接关系,而那些与医疗设备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的收入,例如床位费和化验费则不得列入医疗设备的收入,其基本的计算公式为:设备年效益=设备年收入-设备年运营费用。医疗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为医院所带来的收入主要有:直接使用费用、相应的耗材收入以及配套的治疗费用等。设备的年运营费用主要包括:设备折旧所分摊的成本、维修保养费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耗材费用、人工费用、水电费用以及设备使用过程中相关的管理费用。

4.3评价指标

(1)投资收益率和回收期,该类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医疗设备在某一个统计周期内所产生的净收入与该设备购置成本之间的关系,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展示购置新设备时的初始投入与回收期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设备管理者决策的有效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2)成本利润率,该类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医疗设备在某一个统计周期内所产生的运行费用与其创造的净收入之间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成本利润率=医疗设备净收入÷该医疗设备运营成本×100%。该类指标侧重于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运行成本与获得效益之间的关系,主要用于新设备购置时综合成本考虑和折旧期满后的成本效益情况分析。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所需要配套购置的医疗设备数量也逐渐增加,为了能够对医疗设备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购置,就要在确保诊断效果的基础上,对价值量高的医疗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根据相应的分析结果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进而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沈玲丽,朱人杰,范璐敏,等.基于综合净现值的医院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及改进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19(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