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教育范例

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范文1

(一)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办学体制概述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形成了政府包揽办学的集权式办学模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加上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紧缺,1985年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地制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逐渐放开对办学的严格控制,允许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随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则以法律的形式推进了我国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与此同时,国家还专门制定《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指出,出资人可以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这就摆脱了“办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非学历教育如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等因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和营利性特征而更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虽然就我国目前教育系统而言,办学模式已基本形成以“公办”、“民办公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民办等五种新型模式为主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但就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办学而言,办学依然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的参与明显不足。政府力量有限,这种办学格局不利于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扩大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覆盖面。

(二)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投资体制概述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开展的主要困难之一。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一方面,各级政府没有对于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专门财政预算,主要透过专项拨款的方式支持短期培训式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且不存在科学合理的经费投入和使用制度,无从评价经费的使用效率。经费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下拨的方式存在被截留和挪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农村成人对自身教育投资极少。教育投资亦称教育投入,可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按投入主体可分为社会投入和个人投入。直接教育投资来源有财政预算、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社会投入(捐资)、专项教育拨款、教育费附加、学校自筹投入、学生学杂费和学费。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终于占GDP的4%,但我国教育投资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集中在正式学校教育阶段,国家对农村成人教育投资微乎其微。目前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专项拨款、扶贫基金、涉农企业投资、学费、杂费等,来源单一而且总量小。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办学体制直接制约其投资体制,办学主体通常就是办学经费负责者,如政府就是政府主导的各大培训工程的买单者,“公司+农户”办学模式中公司就是教育投资者。民办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投资则存在举办者负担全部经费和部分受政府资助、部分受社会捐赠、部分来自学杂费等类别。

农村居民个人对非学历教育投资制约着非学历教育发展。农民也是经济理性人,在可支配的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我国农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的现金并不多,在当前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农村居民将有限的可支配现金投入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可能性不大。此外,一般农村居民教育投资主要集中在子女教育上,而不是进行成人自身人力资本投资。再加上教育作用显现的周期较长,但农村居民往往急于看到改变而不能,所以农村居民对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效能并不抱有很高的期望,进行投资的欲望也很小。个人是教育投资中最直接的投资者,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必须通过个人的投资才能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本。政府鼓励农村居民参与非学历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就规定基层财政部门要设立培训补助资金专账,按平均每期(19天~90天)每人按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但平均每天补贴5.26元~1.11元,当前物价水平下,补贴较低,不能充分消除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经济障碍。

(三)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对各种形式教育的管理和监督方式,其本质属性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和监督。管理体制与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密切相关。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决定着教育机构的产权———管理制度产生的根基。政府投资和举办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市、县、乡不同层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科层制管理制度。教育部下设职成教司,省、市、县教育机构下设成人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则由乡镇政府领导下的教育委员会或教育领导小组分管。不同类型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由不同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运作。如归属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非学历教育则是农业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进行管理。对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主推的各大农民培训工程管理则是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原则进行,首先中央有关部门根据党和国家发展政策制定全国性的发展规划,提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发展目标、规定发展任务、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其次地方各级政府则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中央规划制定本辖区的发展规划。这种管理体制表现为指令———监督的形式。涉及多个部门、团体的培训工程则组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农民工培训工作。

非政府投资和举办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更为复杂,一方面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按照成立章程进行运作(营利性运作、按援助方要求运作)。我国目前没有关于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专门法律法规,但从法理上看,《民办教育促进法》已授权政府相关部门对非政府投资和举办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些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涉及文化教育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类教育机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营利性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主要参照现代法人制度对民办教育进行管理。政府部门并不直接参与民办学校的具体管理过程,而是在民办学校成立前按公办学校设立标准对办学资质进行审核,民办学校成立后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督,每会计年度进行核算,要求民办教育机构保证足额的办学经费,并对教育质量进行督导。受到国际教育组织援助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则完全按国际通行的方法进行管理,自成一套管理制度。

二、办学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一)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

不存在万能的政府,政府包办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做法于政府自身以及满足学习需求方面有害而无利。政府包揽一切是不可行的,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主导。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具有弱质性,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公益性特质突出,政府有责任发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政府的责任在于主导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办好示范性教育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将部分教育机构推向市场,让市场机制来配置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资源,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二)增加经费投入、整合教育资源

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阶段,发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不再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权宜之计,具有补偿教育功能的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将在改造传统农村社会,促进农民提升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当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离开资源配置者的支持。政府对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整合教育资源。政府首要任务就是将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款专用的制度。这是保障经费不拖不欠不缺的重要保障。其次,城乡教育资源非配不公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具体到教育经费,政府必须改变教育经费重城市轻农村,重基础教育轻成人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对房地产开发商征收的教育税和教育费附加,政府应将大部分经费使用在失地农民的城市生产和生活技能培训上。最后,政府应增加农村居民参与培训的补贴,补贴不得少于地方工人的日平均工资。除增加经费投入外,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更好的服务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开展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需要一定的校舍、教学仪器和设备、需要师资,重头配置所需财力、物力和人力巨大。充分利用地方中小学和职业、技工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快而省的途径。但成人学习有独特规律,这些教育资源的使用必须符合成人教育规律。

(三)理顺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质量

学历教育范文2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实施,非学历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方式来为自己“充电”,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人才需求,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环境下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然后结合相关问题探求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提升非学历教育水平,让更多人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互联网;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问题研究

一、互联网环境下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性不足。当前中国许多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虽然运用了互联网技术,但是其创新性较差,教育理念缺乏战略性,大部分院校行政部门的改革意识不强,不能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内容,无法适应新时期中国非学历教育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非学历培训教育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虽然购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运用率比较低,依然采用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无法突出非学历教育的特色,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质量。[1]

第二,非学历教育培训组班比较困难。非学历教育具有开放性,因此生源来源多样且分散,如果高职院校教育培训部门不能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将会增加参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的学习难度,不利于非学历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教育模式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不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创新,将无法适应新环境下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2]

第三,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状况来看,中国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不健全,这样大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会缩小非学历教育生源范围。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制订的教学计划缺乏全局性;第二,忽视对非学历教育教师的管理,使得高职院校培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会降低人们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的信任度,给非学历教育带来不利影响。[3]

第四,非学历教育培训在线资源整合差。互联网环境下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该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员的培训需求,才能增强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但现实中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在线资源整合能力较差,无法明确各层次学员的知识需求,最终导致培训内容混乱,达不到非学历教育培训要求。[4]

二、互联网环境下提升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的有效策略

第一,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工作。互联网环境下要想提升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高职院校就要做好教育培训创新工作,首先要转变自身原有的教育理念,将学员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了解当前学员的知识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以达到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其次要做好培训形式的创新,要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思想,并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之中,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有益帮助;最后要增强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意识,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原则,构建良好的培训教育环境,做好教育定位,推动中国非学历教育形式的发展。

第二,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组班工作。面对当前高职院校非学历培训教育组班难现象,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应该要做好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展报名、选课、学习等功能,真正实现在线教育,以解决学员分散、组班困难等问题。比如社会人士可以通过在线报名、线上学习、菜单式选课、点单式定制课程等方式来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从而提升非学历教育的便捷性。又比如要注重非学历教育培训在线教学质量,提升该种教育培训形式的市场口碑,让人们对其产生信任,从而愿意参与到非学历教育培训之中,从而扩大非学历教育培训生源,提升中国民众的整体知识水平。

第三,健全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在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管理时应该要有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这样才能提升非学历教育水平,才能满足学员的教育培训需求。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聘用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以确保教育质量,推动中国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形式的发展;其次要突出非学历教育培训特色,让更多人对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参与到其中,感受非学历特色教育的魅力。

第四,整合非学历教育培训在线教育资源。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要做好在线教育,比如要做好在线咨询、在线培训、在线考核、在线解答等工作,让更多人有时间参与到非学历教育培训当中,实现他们“充电”的愿望。除此之外,在整合资源时,相关人员也要利用好信息技术,从学员需求角度出发,将各项知识的在线资源模块化,帮助学员更好进行培训选择,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育的个性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时应该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增强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相关培训中,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为其以后的工作提供有益帮助。高职院校也要做好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创新,做好培训组班工作,健全自身管理机制,整合相应的教育资源,从而满足非学历教育学员的发展需求,推动非学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作者:季婷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勇,赵秉文,王渊,马杰.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研究与创新[J].继续教育,2015(07):32-34.

[2]王慧.中国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30-32.

学历教育范文3

通过对欧洲地区和美国等国家学分互认,以及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分互认领域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之间进行学分互认,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

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分互认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属继续教育范畴,是继续教育的两个重要形式。这两种教育形式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发展,在社会舆论中也出现了较多的负面评价。如何发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优势,使其适应当代社会和成人学习的客观需要和特点,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一、学分互认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一纲要指明了自学考试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而四川省教育厅在《进一步推进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川教[2013]35号)中,对我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深入,自学考试、成人教育、远程网络等各种学习形式体系互通、学分互认将成为必然趋势。

二、国外学分互认的主要办法

学分是对课程教学量进行测量的基本计量单位,也反映了学生在课程学习需要花费的必要时间。学分互认是指,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或不同教育形式相互之间承认学生在跨校或跨教育形式接受课程教学并完成课程学业所取得的学分。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高等教育体制和形式之间的学分互通互换早有先例。

(一)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系统

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系统(EuropeanCreditAccomulationandTransferSystem,缩写为ECTS),起始于伊拉斯谟计划,是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旨在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域。自1987年开始至今,经过不断的完善,从建立之初只具有不同国家之间的学分认可转换功能,之后加了学分的累计功能,使得学分能在不同学校、不同国家之间流通并发展,所以被称为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系统。该系统目前已有46个成员国,加快了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进程,现在系统运行已经相对成熟,被欧洲大多数国家所认可。ECTS具有一套自己的运作规则:首先,ECTS制定课程学分和绩点,并将转入学校进行注册的程序、课程标准等信息提供给学生;其次,学生要与原学校和转入学校签订协议,若完成协议中规定的课程,原学校就可以认可其学分;最后,学校将学生跨校学习情况、课程学分和绩点整理归档提供给ECTS。整个过程透明、信息公开,课程标准被大家认可,使得该系统成功运作。同时,为确保ECTS有效运行,其上级机构欧委会还建立了专门的转换工作室、质量监督和保障机构,欧盟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

(二)美国的学分互认和课程衔接模式

在美国,已经普遍存在不同高等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互认。通过完善的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机制,建立起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或学院之间的转学功能。社区学院开设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教育课程,并且能与大学的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这样,高中毕业生在社区学院学习两年后可以转入大学继续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美国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科目繁多,社区学院与大学之间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而核心课程这一标准的推行,最终实现了社区学院与大学间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从基础教育课程中遴选出最基本和最具专业代表性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使得转学课程变得清晰和确定,从而推进了社区学院与大学,以及社区学院之间的学分和课程互认。

三、国内的现状

(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探索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通过免修和联合学分两种方式进行学分互认的探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用免修的方式承认学生在其他学校或教育形式中学习的课程。免修类型包括:①高一层次或同一层次课程的免修,主要表现在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分互认,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对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等学习形式完成的课程免修。②不同学校课程的免修,根据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可对其他学校转入的学生进行公共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免修。③资格证书的免修,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可免修相应课程等。20世纪80年代,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上海开展联合学分试点。上海市20余所职工大学和11所成人高校参与了联合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就近入学,各学校间课程互通。每个学校的学分包括联合学分和自管学分两部分,并专门设立联合学分处管理联合学分,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考试。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互认的实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直以来都有特定课程的免考规定,这本身就是一种学分互认。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的考生可以申请计算机和英语课程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和学分也在实施学分互认,具体方式是在全日制高校设立“自考助学点”,对已经取得该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籍的考生,可以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申请部分课程的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也有学分互认的探索,比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考试工作就由全国自考办承担。

四、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意义

虽然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都进行过学分互认的探索和实践,但两者之间依旧缺乏学分互认的尝试。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机制能满足目前学习型社会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同时在继续教育的不同教育形式之间推行学分互认能建立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联系,实现内容和功能上的互通,从而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学生拓展受教育的机会,使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不同教育方式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持续多样性要求。

作者:侯婉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EuropeanCommunities.ECTSusers′guide[R].Brussels:2009.

[2]EuropeanCoraniunities.Europeancredittransferandaccumulationsys-tem(ECTS)-Keyfeatures[M].Luxembourg:OfficeforOfficialPublicationsoftheEuropeanCommunities,2004.

[3]张王豆.欧洲学分转换和累计系统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6):23-24.

[4]王文礼.欧洲学分制和终身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2-13.

[5]王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及其对我国学分制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0(3):42-43.

[6]米红,李国仓.美国大学与社会学院学分互认机制研究:以北卡罗来纳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63-67.

[7]李志茵.中国学分互认第一案例调查[J].中国教育网络,2005(1):74-75.

学历教育范文4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解决不了,对新生的吸引力就减弱。新生数量不足或无新生入学,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积极开展辅修第二专业,即在就读护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二年级时,挑选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者利用业余时间统一学习第二专业———药剂专业。辅修药剂专业期满,各门主干课程考核后成绩合格,同样可以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药剂专业毕业证书。这样,不仅因为毕业生拥有双学历———护理与药剂专业学历而扩大了就业机会,还因为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初中毕业生而扩大了生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面,笔者从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角度,对中职卫校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1.入学情况。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二年度,学校开始进行辅修第二专业———药剂专业的录取工作,如对2006级护理专业学生,学校在2007年进行辅修药剂专业的录取工作,依此类推。该校2007级护理专业新生录取人数为880人;2007级辅修药剂专业(双学历)的录取人数为68人,学制均为3年。

2.毕业与就业情况。

以2010年毕业生为例,单纯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为813人;双学历毕业生人数为67人(另外1人休学)。单纯护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为337个;双学历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为32个。单纯护理专业初次就业率为92.1,双学历毕业生为100。

3.方法。

为避免2006级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包含双学历学生而引起计数重复,故以2007级单纯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对照组,2007年录取的护理辅修药剂专业毕业生为观察组。取毕业生的生均就业单位个数与初次就业率为观察值。

二、结果

对照组中毕业率为92.4,初次就业单位有337个,生均就业个数为0.41,初次就业人数为749人,初次就业率为92.1。观察组中毕业率为98.5,初次就业单位个数为32,生均就业个数为0.48,初次就业人数为67人,初次就业率为100。

三、讨论

上述比较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就业市场需求变化;辅修第二学历的毕业生在主修专业———护理专业毕业后即可就业,即2006年入学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2009年就进入就业市场,较第二学历———药剂专业毕业的2010年已早一年,因而在2010年取得第二学历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已以第一学历———护理专业毕业证书就业。但仍可得出以下结果:

1.双学历就业率增高。

有主、辅修专业毕业证,初次就业面明显扩大。即使在初次就业后仍会有失业危险,但因有双学历,在参加国家相关行业准入考试(如执业护士与执业药师等考试)后,可获两个专业从业证书,再就业机会也同样增多。

2.双学历学习减少学生流失率。

家庭经济能力较好、学习能力较好的可参加辅修第二学历学习。因为这些学生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学习意愿、积极性较强,家庭可支付相应学费,并且就业前景有扩大的预期,因而较单学历学习的学生流失率要低。

3.扩增学校经费渠道。

无论主修还是辅修专业均需交纳一定数量的学费,增加了学校经费来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拓展中职卫校内涵式发展资源。

内涵式发展是挖掘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现有的资源潜力,改善内部管理与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提高内部效率,实现在既定规模条件下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

首先,双学历毕业生不仅初次就业率有较好提高,就业广度有扩大,而且退学、转学率也有明显减少。

学历教育范文5

关键词: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流程化

1引言

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因此在社会上教育需求也逐渐扩大。高校学籍管理是学校对在学校学习学生学籍资格进行管理的统称。学籍通常是按照相关规定,对于取得在学校学习资格的学生,进行注册,登记成绩,以及记录学生在学校一切表现及毕业情况的材料。面对增长的生源人数,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下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繁复程度。因此,学籍管理流程化迫在必行。流程化管理方式就是对学生进行注册后的学籍及毕业后的学籍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将工作步骤规范化以及系统化,提高整个学籍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

2目前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当下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过程中,传统的模式仅仅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成人学历教育学籍作用和影响均十分重大,良好的学籍管理能够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目前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效率问题。因为成人教育所面向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的差别也比较大。借助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学校,其学籍管理的难度也比较大,学校很难及时高效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导致很多学籍不能直观并且准确地反映学生状态,以及很难完整无误地记录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其次,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并没有完善的跨部门系统,容易导致学籍上多项内容脱节,对学籍的准确性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3流程化管理模式的概述

流程化管理模式是以流程为管理主线的方法。在流程化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需要将做事的步骤、顺序和方法依次列好,并且在实际工作中逐渐规范化、系统化之后,在部门内完全推广,成为具有持续性的工作模式。流程化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是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流程体系,这对于革新陈旧的管理方式、提高效率以及提升工作效果十分重要。借助于流程化管理模式,高校学籍管理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注册、登记成绩、记录学生在学校的一切表现以及毕业资格审查等内容都具有流程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及时更新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状态,并且准确记录。在学生毕业之后,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完整记录他们在校学习状态的材料,有助于学生日后的求职或其他工作的展开。

4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流程化管理探究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注册后的学籍管理和毕业的学籍管理。注册后的学籍管理即意味着学生拥有入学资格,学校理应在学籍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属于学生的学籍材料。毕业后的学籍管理,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证明学生在学校已经结束所有学习内容的材料。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深入探究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流程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4.1注册后的学籍管理

学生在取得入学资格之后,注册后学籍管理即为流程化学籍管理的首要步骤。学籍管理的老师应当对列出配合学生在学校学习流程的工作计划。再由各个学院专业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处的负责人统一协作,分担每个工作步骤,将相关材料报给上级审批,再由学籍管理老师集中,对申请表或办理学生证等工作进行集中审核。再由各个学院学籍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完成学生学籍内容及时更新的工作。

4.2毕业的学籍管理

学生毕业时,在对毕业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方面,学籍管理部门应该完成对学生和对学校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学生的工作,学籍管理部门应当以书面形式输出其在学校内的所有表现,以及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证明。其次,在对学校内的工作,学籍管理人员要准确且完整地记录学生所有信息且留存。在环环相扣的毕业生学籍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复核数据,采用准确的数据形成相应的毕业生学籍库,完成对学生所有学习活动的记录。

5流程化管理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的意义

在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过程中引进流程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学籍管理部门与学校其他教育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形成一条高效运作的工作链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对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要求,将学校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完成对学生学习记录的真实记载,增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6结语

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反映学生从取得入学资格到获得毕业资格的全过程。因此,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相互协作,并且明确分工,在学籍管理上更加系统化和流程化,以高效率地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记完整记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方.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6).

[2]刘然,贺静.以流程化管理的方式进行成人学历教育学籍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3]任晟.天津开发区社区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4]符强.研究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异常数据检测实现[D].东北大学,2014.

学历教育范文6

一、概念简述

除国家机构以外,由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之外的资金,面向全社会开办的不能颁发学历证书的民办学校,我们将其称为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在当代教育事业中,民办非学历教育占据着关键地位。民办非学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但能满足人求知的需要,还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同时,发展民办非学历教育事业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进行,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项继续教育活动,教师培训属于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职前培训(师范教育)与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是教师培训的两个主要形式,本文主要对民办非学历培训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进行研究,即民办非学历培训学校在教育机构的组织下安排学校教师参加的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而进行的在职培训。

二、国外民办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外民办教育事业的研究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历史悠久,当前已经步入成熟发展阶段。西方教育一般分为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西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入机器化大生产时期,人们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民办教育培训也变得非常普遍。同时,西方在经贸、金融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有效推动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方较早就开始对民办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美国对民办教育的研究及立法较为完善。早在1998年,美国《劳动力投资法》中就提出了“一站式服务中心”的职业培训制度,旨在实现培训、教育与就业的统一,并在“TheBookofKnowledge:InvestingintheGrowingEducationTrainingIndustry”这本书中对这一项制度进行了深入论述。《美国教育培训产业的现状和展望》中阐明,美国培训业涉及幼教、中小学课外辅导、IT技能培训及企业培训、教育产品及服务等。德国早在1940年以前就开始重视民办教育培训的研究与发展,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2003年7月,英国颁发了《2003—2010年促进民办教育培训策略的白皮书》,完善了“现代学徒培训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与“英国教育与培训协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日本政府一直很重视民办教育培训、企业内训培训、教育信息咨询、外语培训等,于1999年并实施了《民办教育培训促进法》,并在2001年3月将培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容纳入《终身学习法》中,这也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国外民办学校教师培训情况

在国外,民办学校普遍称为私立学校。国外私立学校发展历史悠久,私立学校教师的管理也相对比较成熟。私立、公立学校的教师在社会身份上没有事业和非事业编制的划分,教师受聘于公立或私立学校都可自由来去,没有流动壁垒;教师培训上,私立和公立学校的区别也不是很明显。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中,对教师培训的主题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大会提出了在职培训的内容。在职培训,对所有教育界人士来说,既是权利,同时也是责任。大会强调:当今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在职培训已逐渐成为评判所有活动专业与否的重要标准,是必须要开展的工作。本次会议还对教师、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国际经合组织也比较关注教师问题,该组织在在职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998年,国际经合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还专门发表了一份关于“教师在职与专业发展”的报告文件。文件中指出,教师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权利,同时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承担相应的自我提升的责任,特别是,当前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较为复杂,只有不断进行教师在职培训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进一步补充职前培训的不足。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间,美国各地方的教育委员会都将提高教师学历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起,该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逐渐向提升质量的方向转变。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分成两类:工作中培训和职外培训。学校管理者更加青睐工作中的培训,并将其视为“最有效、开支最少”的教育培训形式。这种不出校门的培训方式对新任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职外培训指的是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教育以外的时间内接受的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其方式有以下几种:(1)由行政当局主导开办的研讨会,主要是对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2)大学、学院为中小学教师专门开设的培训课程,比如专业教育培训课程,教育硕、博士学位课程,以及其他一些学术性课程,这些培训课程常常与教师的晋升、提薪,以及更换教师许可证关系紧密;(3)联邦政府通过立法、财政拨款等形式在各地建立教师中心,并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和研讨活动,重点分析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学区和校内管理者经常会采用激励手段来激发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热情,在达成教师培训目标的同时,也能满足其个人需要。例如,在职培训直接与教师学分和学位的获取、教师薪资的提升甚至教师许可证的更换有关;借助在职培训这一手段,可以让教师向行政职务方面晋升,同时还是聘用制教师向终身制转变的一项有利途径。通常情况下,在职培训的费用主要由联邦、州以及教师共同负担,除此之外,美国政府每年也会为每位教师提供一半的选修课费用(一门),同时还赋予中小学教师每七年一次的年假机会。为推进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进程,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创立了教师教育大学中心。要想进入该中心就需要具备大学三年课程的结业证书或相关同等资格的证书,然后经过笔试和面试等选拔活动,成绩合格的人才能进入。同时,法国还为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创造了各种机会,激发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热情。日本全国大学师资的培养教育标准由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同时它还负责协调各地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各都、道、府、县都设有相关从事师资培养教育的国立大学,教育会馆和教育研修中心为教师的在职进修活动提供了场地支持。同时,日本的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经常承办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等行政部门所委托的教师在职进修活动。

三、国内民办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综述

(一)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研究现状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在民办教育形成之初,即“私学”形成阶段,孙培清在《中国教育史》中就曾提道:“私学的兴起,开始于春秋中叶,直到春秋末年,私学已经初步繁荣。春秋时期到当今,私学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时盛时衰。”在张志义主编的《私立、民办学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在1952年下半年到1954年间,全国的所有中学和小学都由政府来接管,并全部被改名为公立学校。这一时期,民办教育逐渐消失在我国教育体系之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我国民办教育开始出现。1982年11月26日,彭真委员长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提出了办教育的“两条腿”方针。1985年5月,中共中央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这一时期所出现的民办教育以非学历文化补习性质的培训机构为主,并将其统称为社会力量办学。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采用多种形式聚集社会力量办学和民间办学,并用其代替国家包办教育,改变办学格局。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规定打破政府办学的局面,不断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为辅的联合办学体制,国家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政策的提出和落实,使得我国民办教育事业逐渐向中、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方面发展。1997年7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1949年以来第一个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即《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打开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局面。2003年9月1日,国家颁布并且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4月1日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开始向快速发展阶段迈进。当前,《民办教育实施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及《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都为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制度,民办非学历教育至今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其发展时间比较短,发展速度比较迅猛,办学类型比较齐全。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中指出,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中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现在,已经形成了独具规模的特色民办教育体系。从统计数据来看,非学历培训学校分为八种类型:第一种是考前助学类培训学校;第二种是外语类培训学校;第三种是文化类培训学校;第四种是计算机类培训学校;第五种是体育类培训学校;第六种是书法美术类培训学校;第七种是艺术类培训学校;最后一种是技术类培训学校。对于众多类型的民办非学历培训学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办学校的产权、公益性与营利性、政府与民办学校的关系、办学水平评估、收费等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上。对民办非学历培训学校教师队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来源、流动性、民办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的心态等相关问题上,专门研究民办非学历培训学校教师培训的内容还比较少,较多的是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有所涉及。

(二)国内民办非学历培训学校教师培训情况

学历教育范文7

1开展科学管理

要想有效展开乡村医生在岗学历教育,就需要加强管理工作,构建出完善的规章制度,需要从乡村医生本身的特点入手,对在岗学历学习的乡村医生展开规范的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有效地将医学德育教育全面的贯彻在学历教育中,让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教师本身也要以身作则,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模范引导作用,让所有的在岗乡村医生直观地看到一个具备高尚医德的医疗工作者应该做到哪些要素,这样能让他们潜意识认同德育教育,从而受到正确的引导。在完成学历学习后,不仅提升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十分重视自身的医德。

2将德育教育贯彻在学历教育中

需要结合医院现有的资源,展开优化整合,并且在乡村医生的在岗学历教育当中全面地贯彻好德育教育。作为医疗工作为医疗工作者,必须要对自己进行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需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医德。乡村医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医疗能力对于乡村地区人们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若是乡村医生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了解的并不深,不明白这份工作的精神内涵,甚至有一部分乡村医生从事这份工作仅仅是为了争夺一个铁饭碗,他们在实际的医疗工作当中也很难全心全意地为当地的百姓进行服务。

3对德育的过程进行优化

德育过程的改进涉及到了德育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不仅需要构建相应的体系,还要将其充分实践。德育教育的目标需要具体化以及层次化,其内容也要注重实效性,让乡村医生可以接受。德育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以乡村医生为本,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医学德育教育还需要符合时代的特点,让乡村医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展开学习,将医德在实际工作中充分体现。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他们优秀品德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传承了许多优秀的品格精神,比如敬业奉献、团结友善等。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对乡村医生加强我国传统道德品德的教育。

4通过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展开德育

对在岗乡村医生展开学历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有效地贯彻德育教育,就需要构建出相应的情景。对他们加强专业技能以及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建立出深刻的爱伤观念,将人文以及道德教育务实到学历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使他们的三观得到完善。不仅如此,还要对他们展开人格以及心理的培养,让他们具备更加高尚的品质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医学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领域,医疗工作者是否具备坚定和稳定的思想和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职后教育。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对在岗乡村医生展开职业生涯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来的发展道路。

5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德育

学历教育范文8

1.个人负担重,社会角色多

成教学生大多是在职人员,有的还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平时工作任务繁重,经常出差,不能很好地保证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工作是三班倒休,经常下了夜班直接来上课,上课打瞌睡,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工学矛盾比较突出。与此同时,他们大多数已经成家,家学矛盾也比较突出。他们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小孩要抚养,有的甚至是孕妇,这些家庭因素制约着成教学生的学习精力和自由性。

2.学生来源复杂,动机目的各异

成教学生来源比较复杂,背景各不相同,学习目的有很大差异:极少部分高考落榜生,没学可上了,只能选择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习提升自己的层次;部分学生来校学习是因为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过少,来学习是“充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自己将来发展储备动力而学;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非常强,就是直接冲着文凭而来,缺乏学习动力,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还有一些是被父母逼着来学习的,没有什么学习目的,纯粹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年龄跨度大,基础差别大

目前成教学生的入学起点相对较低,其文化基础知识相互间的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已经高中或者中专毕业好多年,原来学过的文化知识几乎忘光,尤其是英语、数学知识;有的则是应届高考落榜生,其基础知识相对较好;还有少数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等教育,他们的文化基础就更加薄弱了。例如选定同一本高职英语教材,有些学生反映太难,有些学生反映太简单,学生间的基础知识差距比较大。

4.理论知识差,实践经验多

成教学生大多在理论学习上感觉比较吃力,难以掌握,例如英语、数学类课程。但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社会和工作实践经验,在一些实践类课程和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的学习中,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往往能够较快接受并取得好成绩。

二、基于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1.实现开放式招生,执行宽进严出策略

近些年,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一直在改革,高职招生制度正在逐步向注册入学制迈进,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有益补充的成人高等教育再设置门槛似乎很难说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实行开放式招生,无需考试直接注册入学。只要有强烈的求学意愿,具有基本的学习能力,都可以加入到成人高等教历教育队伍中来,把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真正办成一种“没有门槛的教育”。放宽准入门槛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相反应该提高要求,走宽进严出之路。国家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选择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统一组织考试,通过这种统一、规范的部级考试来严把出口关,有效地保证成教毕业生的质量,防止各高校滥发文凭。

2.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

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一般都实行的是学年制和学年加学分制,即使是远程教育也是实行的学年加学分制,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教学生还要有学习年限,在课程选择上的自由度也不高。依据成教学生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即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一定幅度内可以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时间等,只要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申请获准毕业,这就为每一个愿意并能坚持学习的在职人员提供学习机会,能够很好地解决制约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家学矛盾”。依据成教学生特点,真正落实学分制。学校要规定每个专业核心课程,开放所有课程,赋予成教学生灵活选择课程的权利。成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合自己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甚至跨校选择选修其他课程,达到毕业学分后可以毕业。学分制将使成教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对于成教学生的个人发展无疑有很大益处,也有利于成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受众面。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适合成人学习特点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是其浓缩版。其偏重于纯理论教学,实践方面内容明显不足,不适合工作在生产一线且文化基础水平较弱的成教学生。成人学生喜欢以应用为中心并理解性地学习。目前急需突破这种“普教化”的思维定式,基于成人学生生源特点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以成教学生为本,搞清楚他们想学什么和需要学什么的问题;其次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使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可以邀请部分行业、企业人员和成人学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来,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增强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成人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参照成人学生的特点,首先要体现分类分层培养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既要能够满足对于仅冲着文凭的低层次需求的学生的需求,其培养方案中的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只需要确保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即可,以必需够用为限度,专业基础理论要整合、精简,为专业学习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又要能够满足对于“充电”的高层次需求的学生的需求,其培养方案中的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就需要提升层次,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以满足他们为今后发展储备动力的需要。其次成人学生的培养方案一定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时效性。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用专业知识来解释、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更便于他们理解学习,提升工作能力,还要将职业证书考试涉及的内容吸纳到课程中来,激发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也为增强职业竞争力打下基础;同时,要多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工作实际、喜好,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此外,要建立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将社会发展变化急需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淘汰旧课程,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适用性。

4.改变授课内容及方式,注重实效性

首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纯理论教育,将焦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实用性、前沿性上。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实用,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理论以够用和实用为度,重点讲理论在实践方面的应用。即便在进行必需的纯理论内容的授课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讲授的理论内容将支撑到哪些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最新的学科专业动态,及时将最新鲜的资讯带入课堂,促进成教学生的知识更新。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改变“满堂灌”的模式。“满堂灌”的方式尤其不适合已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项目教学、实证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将理论教学融入项目、案例、实证分析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了理性认识。最后,教学手段上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例如MOOCS等)来辅助教学,综合利用Flash、动画短片、电影等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这样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

5.开发成人教育教材,突出实用性

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成教学生的教材比较少,成人教育大多数使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教材,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只是适当地挑选内容相对简单的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并不适合成教学生。要加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改革必须加强成人教育教材建设,编写符合成人教育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具有成教鲜明特点的教材。成人教育的教材要具有实用性、新颖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增加实例、案例分析等内容,使成人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成人教育教材改革需要国家制定相应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开发成人教育教材。成人教育教材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而言,其难度更大,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需要其了解成人学生的特点才能编撰。其不但适合成人教育学生使用,也将更适合其他社会人再教育、再充电的需要,受众面更大,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载体。

6.实行多种考核方式,突出解决问题能力

目前,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是期末考试“一卷定成败”的考核方式,受“工学矛盾”的影响,缺考率居高不下,毕业前补考突击的现象严重,有的学生甚至补考10多门课程。针对成人学生特点,其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能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尝试推进口试、论文、实操等考核方式;即使是试卷考核方式也应减少机械记忆类试题的比重,多设置灵活的开放性问题,增加应用能力测试的内容;减少期末考试权重,增加过程性学习权重,设置“3+X”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与此同时,有能力的单位应重点开发网络试卷考核方式,建立网络试题试卷库,随机组成试卷,这样便于学生在各个时间段和各个地区参加考试,打破时空限制,有效解决工学矛盾,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成本。

7.开发网络教育课程,打破时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