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的方法范例6篇

学历史的方法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1

高二是同学研究时间段中特别主要的时间段,高二的同学得要碰触到不少新的科目,历史那便是其中的科目,不少同学在研究历史时肯定会碰上特别多的难点,只因为高二历史研究的特点和同学搞清楚的历史特点日子相差特别远。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怎么学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怎么学历史的方法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没有任何例外。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你对历史有个提前的理解,更加有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真正意义,让历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了解历史:很多人都对历史有所一丝的不屑,他们都认为历史不就是一个事儿吗,记下来就好了。但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这点意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代国家又为何那么大的力度去记录历史呢?只有了解历史,你才可以真正有了人生收获。

理解历史:历史,是需要你去慢慢了解和理解的,真正的去慢慢感受的。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只有慢慢地去理解历史,你才可以收获历史中的真正意味,爱上历史的感觉是美妙的。

感知历史:历史,不单单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和理解的,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的去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说历史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勾心斗角,到底有怎样的或许沉浮。

记忆历史,毕竟历史太多了,我们需要高效的去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准确的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建立三维乃至四维的历史思维导图来架构历史,搞清楚历史头绪。

怎么学好高二历史1.真正理解历史学科知识特征,掌握历史学科学习规律

宏观上而言,历史学科知识是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从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从微观上讲,就是要了解一个个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和大致过程。具有时空概念,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思想准备。

2.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历史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结构是中外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混编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识环节是跳跃性的,缺少必然的关联,尤其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两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和思考走进老师的课堂,将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一课的,也可以是单元的。单元导读建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而且阐述了本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的知识联系。

3.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够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

记住基本史实是基础,会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王道。在新形势下的各种考试,题目相对更为灵活,基本上很少考查某种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考查“为什么”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历史现象的问题。比如说高二年级即将面临的北京市全市会考,主观题部分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考查。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2

一、多看、多练、多想、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勤于做笔记。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记忆要不断的反复,即重复又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和晚修课时间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还有群体的记忆方法。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 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 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

三、自制辅助材料――历史小卡片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 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学无定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

四、努力培养对历史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6-01

高中历史一直是高考中的一门很重要的科目,这是让历史真实展现和传承下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其中来自于各方面的史料就是历史展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和模式。

文字史料、表格数据史料和图片史料,将的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的课文中史料系统地穿插起来,在教材和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师是对这些史料的使用起到主导作用,因为史料都是围绕着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的,所以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史料,思考题有思考,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史料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文字史料的学习

文字史料,顾名思义,是通过文字堆积来呈现历史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也在历史教材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因而掌握好文字史料的运用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挑选出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让学生在指导下品味每个字和句子,保证过关。每当遇到生僻的字和难理解的典故,要认真讲解。2、面对材料时要认真分析,为提炼有用的信息和体现课文本质的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3、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还需要在对材料的研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路。文字史料看起来是比较枯燥,但是只要很好的运用起来,发挥效果就会是其他史料无法比拟的。

二、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

表格数据史料和其他的史料相比,更加直观、形象和具体同时数据本身就具有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优点,可比性比较高。运用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从各方面理论知识出发,得到正确和有用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从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有突破。 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有以下几种方法:1、教师要学会将这些抽象的数字信息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和学生们仔细的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在图表的世界里,熟悉数字的魅力。2、数据在书本中常常是静态的,但是当通过图画出来时,将数字变成可以看得符号时,便会变成动态的样式,让同学更好的接受和直接理解。3、学生在学习常常觉得数据是个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问题。这时表格数据便会发挥它的作用,它让数据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

其实这几个方面,就突显出了表格数据史料的优点,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会变得不再沉闷,相反而是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就会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也会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被拓宽,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会引用不同种类的图片史料,这就包括实物图案、事件图案以及大量的历史地图,其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图片史料的运用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只要教师运用的好,学生们就能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把这些图片史料利用起来,将历史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要注意仔细准备问题,必要时补充有关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观察、分析还有综合想象的能力也会培养得更好。

首先从实物图案和事件图案的使用方面来看:

1、对于这样的历史图片,我们首先采用就会是图片联想法,这样的方法就需要教师与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眼前的图片仔细研究观察,获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学到的知识,充分联想组成完整的片段,这样就能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和研究。

2、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大概掌握以下要学的内容,对知识点有个大概的了解,有储备的知识,才会在讲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这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图片,联想历史场景有了一定的基础。

3、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的技巧,从人物和场景的比例方面出发,再看看人物的神态,中心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看图片的关键,任何细节都不能错过。然后才会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大概的含义时变得简单和顺利。

下面就是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很难看得,这还涉及到地理的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为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就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为了更直观的教学,因而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几个方法:

4、教师需要将地图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掌握要学的知识。

5、历史图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所以图上的内容我们要力求简单,重点突出,主次也要分清。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看图示、图标和重要的地名的能力,并且结合教学的内容,不脱离教材。

不同的史料是有不同的运用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史料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阅读材料,教学应该从各方面涉及史料学习,比如导学案、课堂上、课后的巩固中,都应该有史料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理解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做到巩固知识。其实只要多给学生更多接触史料的机会,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学生们利用史料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许多。

参考文献: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4

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上,战争连绵不断,数不胜数,仅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有100多起。其中有阶级间的战争,如唐末农民起义、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有国家间的战争,如中日甲午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按战争性质来分,又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一切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反之则是非正义战争。

讲授战争史必须讲清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第一,分析战争起因

战争的起因一般有两个基本方面:一为诱发事件;二为根本原因。诱发事件是指直接引起战争爆发的某一事件,习惯上称为“导火线”。根本原因是指引起战争爆发的内存因素(政治的、经济的或其他的)。

诱发事件与根本原因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任何事物的现象又都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表出事物的本质。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从现象上看,这次战争是因林则徐禁烟而起,学生也往往这样认为。实际上,它不过是战争的诱发事件,是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企图用武力打开中国关闭的门户,变中国为其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基地。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侵略者也会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其诱发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其直接根源则在集团分庭抗礼和更加激烈的军备竞赛,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胜即发,终以萨拉热窝事件而诱发成为世界大战。

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通过一定的诱发事件表现出来的,而诱发事件又能都从其特定的方面反映出战争的根本原因。因此,讲述战争的起因,要说明两者的互为表里的关系。

第二,叙述战争过程

历史上的战争都有其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全过程。有的战争过程波澜起伏,有的战争过程错综复杂,加上战争过程涉及较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要克服这一困难,把战争过程叙述得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就要依据不同的战争过程而选用不同的叙述方法。常见的叙述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是按阶段叙述,即按战争过程的阶段性来叙述。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来叙述:

第一阶段(1856年10月—1860年6月),主要事件有: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攻一大沽,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60年8月—1860年10月),主要事件有:英法增兵,再陷大沽和天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焚毁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二是按战场叙述,即依据战争过程的地域性来叙述。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依照以下研修战场来叙述:

西线战场——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构成西线战场。主要战事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东线战场——波罗的海南岸直至罗马尼亚战场。主要战事有马祖尔湖战役、德军突破俄军防线,占领俄国大片领土。

南线战场——巴尔干战场。

第三,突出重大战役

战役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战争离不开对战役的描述,突出对重大战役的描述与点评是讲好战争史的有效方法。以官渡之战为例。

描述:公元200年春,袁绍统精兵十万、战骑一万南下,企图与曹操决一雌雄,一举消灭曹军。面对来势汹汹、骄横庞大的袁军,曹操仅率二万兵马前来迎击。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相持达半年之久。10月,袁绍派兵运粮,命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士兵护送,将一万多车粮草、辎重屯积在袁绍大营背面四十里的乌巢。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曹操采纳许攸建议立即率步骑五千,“衔枚缚草”,打着袁军的旗号,乘着夜色,偷偷地从小路奔到乌巢,放火焚烧袁军全部军粮,并斩杀大将淳于琼。袁军粮草被焚,军心动摇,惊慌失措,纷纷溃逃。曹操乘机全线出击,一举消灭袁军主力七万多人,大败袁军。袁绍仅带八百多骑兵渡河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诚然,描述必须有声有色,扣人心弦;点评必须恰如其分,言简意赅。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达目的。

第四,分析战争性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论述,是我们分析战争性质的理论依据。

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是一个统一体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正义性总是相对于非正义性而言的。某一战争,对一方来说是正义的对另一方来说则为非正义的。例如,鸦片战争对中英两国来说,就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有时又有主次之别。主要方面处于领导、决定的地位,次要方面则处于服从、从属的地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帝国主义的裸的掠夺战争,战争的非正义性占据主要方面。虽然塞尔维亚人民所进行的是具有民族解放性质的战争,但这一正义性仅仅处于次要地位,因而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说明战争的性质,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观点,不能是非不分,曲直不辨;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不能附会牵强,机械硬套。

第五,讲解战争意义或影响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5

>>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学习方法浅议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探究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创新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提高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学案教学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中学历史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情境学习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探微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研组建设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及出路研究 新课改条件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 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历史新课改要求学生会主动学习,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钻研问题然后提高自己的能力,历史“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历史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历史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历史课本,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才是传授给学生自己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学生也只有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历史课堂学习方法历史新课改要求学生会主动学习,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钻研问题然后提高自己的能力,历史“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历史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历史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历史课本,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才是传授给学生自己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学生也只有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让学生自己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培养 学生 自主 学习 历史 方法

基于此,要求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从而把自学引入到教学过程,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

一、首先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辨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的发展。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他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所提出的下述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是怎样秦的统治?他在历史上有何重要的意义?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有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史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为什么说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但是,中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几年前,上海市有些中学生在短小精悍、题材广泛的学史小论文中,充分表现出其创造性思维。有的学生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阐述隋炀帝如何不容有才华学识的人,宠信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唐太宗怎样思贤望才、爱 护人才、善于用才,最后得出结论:“从隋朝的快速灭亡和唐朝出现‘贞观之台’的盛世来看,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他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不拘于教材,表现了可责的探索精神。他不是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的,而是他自己的创见,它突破了作为一个中学生的 知识水平的界限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

二、其次要善于运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挖掘教材的深度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如:我在讲述“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2.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代表人物画像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点、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图表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课本地图,加深理解。

3.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的整体性,通过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而体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