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论文范例

信息平台论文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1

云平台是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网络服务平台,但是由于当前“云计算”技术还存在一些技术漏洞,所以为云平台的数据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1.数据安全问题

数据安全性的问题一直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中担忧的问题,云平台信息的管理亦是如此。由于“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存储云,让用户通过互联网络将自己本地的数据存放到“云端”来节约本地存储资源的开销,从而使得存储云内集中了大量的用户信息等一些重要的数据资源,极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近些年来,“云攻击”时间频频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黑客利用多家WordPress网站进行的DDos放大攻击事件、新浪微博蠕虫攻击时间等都是非常严重的“云攻击”时间。此外,当用户将个人数据放到存储云中后,用户并不清楚自己存储数据的具体位置,而数据存放后访问的优先权也就从用户转变成了存储服务的供应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的机密性。

2.虚拟化技术引起的安全隐患

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是为了充分利用系统的硬件资源来构建的虚拟化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的技术。由于虚拟化技术是完全依赖于系统硬件的,当系统的某个硬件出现问题后,整个虚拟化机器都会面临崩溃的威胁。同时,虚拟化技术实现的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会部署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所以不同虚拟机之间的数据隔离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非法用户非法获取了虚拟机的权限,可能会通过一台虚拟机来访问其他的虚拟机数据,从而造成数据泄露。此外,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终端用户存放的数据分散,具有无边界性,所以对于存储的数据无法提供明确的安全边界和保护措施,增加了数据安全保障的难度。

3.系统可靠性

云平台上的用户数据的存储、处理、网络传输与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该计算机系统出现了问题,直接导致云平台上数据的丢失,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利益。此外,云平台的信息安全问题对于供应商的信誉问题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供应商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终端服务,那么用户的数据也会面临丢失的威胁。

二、云平台信息安全保护策略

“云计算”是当前IT服务界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为网络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各个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搭建安全稳定的云平台来保证平台内部数据信息的安全也是巨大商机下提出的巨大挑战。

1.云平台构建

在云平台的构建初期,就要充分考虑到平台内的信息安全保护策略。由于当前网络安全最大威胁来自于黑客攻击以及破坏计算机功能和信息数据的计算机病毒,所以在构建云平台时,根据以往的反黑客和反病毒攻击的技术手段和经验,来构建安全的云平台,进而维护期安全运转。由于云平台的安全问题要比传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复杂得多,运行的系统性能要求更大,所以构建安全的云平台,要以强大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作为保障来是云平台建设顺利进行。此外,要增加云平台的系统开放性,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从而增加云安全的覆盖能力,保证云平台的安全运行。

2.云平台的数据保护

除了云平台提供的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之外,其他的云计算供应商对于隐私数据的保护力度不够,如果直接以数据明文的形式存储在平台内,则会是存储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所以供应商应该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从而增加存储数据的安全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进行数据隔离。此外,云平台供应商应该为用户设置公共云和私有云,并且加强防火墙的设置安装,而云平台用户则可以根据对企业的数据和应用服务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其放置在公共云还是私有云。比如对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关键任务,则必行将其放置在私有云内并通过安装防火墙来增加其安全系数。加强访问云平台用户的安全认证也是对数据进行保护的一项措施,对于云平台的用户安全认证,可以采用强制用户认证和单点用户认证结合的方式,从而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进入整个web应用,从而避免云平台用户的密码泄露。

3.云平台的网络安全

云服务的供应商在增加数据保护的同时,也要对加强云平台网络的安全监控,指定完善的监控策略,使用过滤器对离开云平台网络的数据进行监视,一旦发现异常即可采取必要措施来拦截传输数据,从而阻止隐私数据的外泄。对于云平台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采用数据加密技术来加密传输数据、VPN技术构建虚拟信道、身份认证技术加强数据传输安全,从而确保云平台数据出网后的信息安全。虽然“云计算”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应用阶段,但是对于云平台的监管仍相对落后,而且云计算相关的核心技术国内仍未掌握,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持云计算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云计算业务解决方案,加快建设云平台安全评估和监管体系,从而为云平台的信息安全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三、总结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2

档案信息化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与以往的纸质档案资料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1设备依赖性。

不同于过往的档案记载,信息化的档案资料再也不是一支笔、一份纸记录的过程,从输入到输出都是经由计算机与其辅助设备实现,管理与传输也都依赖各种软件与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处理速度与质量在某些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的性能与软件的适应性。

1.2易控性和可变性。

信息化的档案资料一般是以通用的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储存下来,这给信息共享带来了便利,但也增加了档案资料的易控性和可变性,对于文档资料可以通过office工具删除修改文字、对于图片资料可以通过photoshop轻易地改变其原有的面貌、对于音频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adobeaudition和premiere工具的剪辑变成完全不同的模样,这些都造成了档案信息易丢失的现象。

1.3复杂性。

档案信息量不断增加、信息存储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不仅有前文所述的文档、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不同格式之间的信息资料还可以相互转换,如视频与图片、文字与图片的转换等等,进一步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复杂性。

2目前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特性。

档案信息化有其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属性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表现在信息共享的无边界性,发达的网络技术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一张巨大的网,上传的信息即使在大洋彼岸也能及时查看,一旦信息泄露,传播的范围广、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档案信息化系统也存在着脆弱性问题,计算机病毒可以入侵系统的众多组成部分,而任何一部分被攻击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此外,网络安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无需面对面交流,不用对话沟通,只需打开一个网页或是鼠标轻轻点击,信息就会在极短时间内被窃取,造成严重后果。

2.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档案信息化安全意识薄弱。很多情况下,档案信息被窃取或损坏并不是因为入侵者手段高明,而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自身安全漏洞过多,其本质原因是档案信息管理安全意识不够。受传统档案管理观念的桎梏、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管理人员并未将档案信息看作极为重要的资源,对相关资料处理的随意性大,也无法觉察到潜在的风险,日常操作管理不规范,增加了档案安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2)档案信息化安全资金投入不够。现代信息环境复杂多变,数据量急剧增加,信息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对各种硬件、软件设备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需要企业在档案信息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定期检查系统漏洞。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3)档案信息化安全技术问题。技术问题首先表现在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特征中,互联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以效率和及时沟通性为第一追求目标,必然会导致安全性的牺牲,诸如E-mail口令与文件传输等操作很容易被监听,甚至于不经意间计算机就会被远程操控,许多服务器都存在可被入侵者获取最高控制权的致命漏洞。此外,网络环境资源良莠不齐,许多看似无害的程序中夹杂着计算机病毒代码片段,隐蔽性强、传染性强、破坏力大,给档案信息带来了严重威胁。

3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原则

3.1档案信息安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无需置疑的,是任何企业特别是握有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必须注重的问题,然而,档案信息管理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与传统档案一样,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保障,某一时期看起来再完善的系统也会存在不易发现的漏洞,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会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同时,档案信息安全维护技术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简单的技术可能性价比更高。

3.2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与非技术因素。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不是单一的网络技术维护人员工作,也不是管理人员的独角戏,而需要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不具备专业网络技术人才的知识储备量,但一定要具备发现安全问题的感知力与责任心,对于一些常见入侵迹象要了然于心,对于工作中出现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可疑现象应及时通知更专业的技术人员查看。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员工的力量,以系统性、全面性的理念去组织档案信息管理工作。

4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具体保障方法

4.1建立制度屏障。

完善的制度是任何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在现今高度发达的信息背景下,档案管理再不是锁好一扇门、看好一台计算机的简单工作,而是众多高新技术的集合体,因此,做好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包括保密意识教育与信息安全基础教育,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应注重责任制度的落实,详细规定库房管理、档案借阅、鉴定、销毁等责任分配,详细记录档案管理培训与考核工作、记录进出档案室的人员信息,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记录每一个操作步骤,将档案接收、借阅、复制等过程完整、有条理地编入类目中,以便日后查阅。

4.2建立技术屏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体现在通信安全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技术两个方面。1)通信安全技术。通信安全技术应用于档案资料的传输共享过程中,可分为加密、确认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几大类。其中,信息加密技术是实现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关键,通过各种不同的加密算法实现信息的抽象化与无序化,即使被劫持也很难辨认出原有信息,这种技术性价比高,较小的投入便可获得较高的防护效果。档案信息确认技术是通过限制共享范围达到安全性要求,每一个用户都掌握着识别档案信息是否真实的方案,而不法接收者难以知晓方案的实际内容,从而预防信息的伪造、篡改行为。2)计算机安全技术。从计算机安全角度入手,可采用芯片卡识别制度,每一名合法使用者的芯片卡微处理机内记录特有编号,只有当编号在数据库范围内时方可通过认证,防止档案信息经由计算机存储器被窃的现象发生。同时,应加强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设计,注意查找系统漏洞。

4.3建立法律屏障。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3

1.1记录管理模块

设计实施了患者生命体征录入查询、入院评估表单、住院评估表单、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风险因素评估表单、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表单、健康教育表单、危重护理记录表单、疼痛评估表单、手术风险评估单、手术安全核查表、基础护理计划单等,使电脑端与移动掌上电脑(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同步实施录入,保障了护士床边的工作时间、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病人一览卡显示病人总数、分级护理病人数、新入、手术、病危、压疮、跌倒/坠床高危、管道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高危病人数及基本信息。

1.2质量管理模块

依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及《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试行),我院设立结构、过程、结果护理质量检测指标,并制订了各种质量评价标准,将其以结构化形式嵌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将质量检查记录实时录入,检查结果可自动统计分析查询,实现了质量评价的数据化管理,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

1.3业务管理模块

包括了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的年、月度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查询、工休会记录、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等,实现了护士长工作记录的电子化管理。

1.4人员管理模块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规范了排班字典,实行电子排班,自动进行班次和人员的出勤统计,并纳入绩效管理,各级管理人员也可及时掌握全院人力资源的动态,便于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调配。增设了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档案及查询统计功能,使各级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护理人员的信息、接受教育情况及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开发使用了护理人员资质准入申请程序,资质审核可在网上完成。

1.5风险管理模块

科室填写、系统自动上传难免压疮预报表、压疮报告表、跌倒/坠床报告表、给药错误报告表、给药近似错误报告表、非计划性拔管报告表及其他不良事件报告表,并能完成各报表的自动统计分析功能。

1.6测评统计模块

设计实施了PDA使用率、入院评估率、住院评估率、压疮风险评估率、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率查询,以及压疮、跌倒/坠床、管路滑脱、窒息、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度依赖等高危患者统计查询,护士分管病人工作量统计、治疗护理项目工作量统计等功能。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能够实时监控,对偏离目标值的科室给予及时跟进督导,保障了危重、高风险病人的安全。

1.7手供一体化追溯系统模块

构建了回收→清洗→打包→灭菌→发放(手术室无菌间)→领取(器械护士)→使用(病人关联)→回收(手术室污物间)→回收(供应室)的闭环式无菌物品管理追溯系统。

1.8门、急诊输液系统模块

病人就诊→医生开具输液处方→药房发药→门、急诊输液中心护士收药→打印输液贴及条码→配药核对→输液时用PDA扫描腕带和输液贴条码,核查病人身份。

2护理管理信息平台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便利选取200名护士,在信息平台应用前(2012年6月)与信息平台应用后(2013年10月)重复测量,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7.0%、96.5%。

2.1整体护理质量检查

根据《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制订了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检查标准,项目主要包括病人病情评估、查对制度落实、护士掌握病情、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每项内容共100分。由护理部副主任、科护士长去临床督导检查,将结果进行汇总。2次检查分别在2012年6月(应用前)与2013年10月(应用后)进行(使用同一标准)。分别随机抽查了内、外、妇、儿科室共200名护士。

2.2护理工时测算

为减少误差,选取胃肠外科患者60例,病历30份,分别测算出构建信息系统前后同一名护士完成每名患者的体温单绘制、处理与核对医嘱、入院评估、健康教育所花费的平均用时及质控30份病历中护理文书所花费时间。

2.3护士工作满意度

采用自设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咨询5名临床专家进行修改、补充,量表主要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护理管理、工作负荷、工作认可、与同事关系,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由“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5个等级,3分为中等水平,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越高。本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2,平均CVI为0.95。

2.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x±s,2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以信息化为依托,全面提升体护理水平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经研究统计,信息平台应用前后病人病情评估、查对制度落实、健康教育、专科护理、护士掌握患者病情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①护理管理信息平台将多个护理模块整合,完善了护理记录的相关内容,并将入、住院评估单,压疮、跌倒风险评估等表单嵌入PDA及电脑终端,护士手持PDA对新入、转入、住院病人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第一时间掌握病人主诉、既往史、用药史及病情变化,在提高护理评估能力的同时使护理工作更加省时、准确、细致。②信息化实现了条码化管理,如静脉输液、静脉用药、口服用药、标本采集、测血糖等各项护理操作前均需经PDA扫描患者腕带进行查对,既落实了查对制度,又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③信息平台通过完善各专业、专科病种的健康宣教内容,使其更专业化、具体化。PDA的应用,实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的愿景,护士将大量工作时间花费在对病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护患沟通等方面,从护理角度对病人的用药、饮食、病情进行专业指导,提前干预,预防并发症发生,真正体现了护士职业价值、实现了人本位护理。

3.2信息无纸化管理,节约了护理工时,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本研究经科学测算得出,处理与核对医嘱、体温单绘制、环节质控(护理文书)、入院评估、健康教育5方面护理工作用时,信息平台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士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医嘱自动提取与核对、表单自动生成等功能,减少了办公室护士、责任护士及治疗护士转抄医嘱与手写输液卡花费的时间。主要体现在:①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体温单的自动生成,责任护士只需用PDA录入病人生命体征,系统将自动绘制体温、脉搏曲线,解决了因手工书写、绘制体温单而造成的反复修改等冗杂难题。山东大学研究证明,体温单单次测绘用时为13.29s,智能用法为7.5s,信息化不仅减少了绘制体温单时出现的错误,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②护理文书方面信息系统自动设置报警节点,对错误操作加以提示,强化了环节质控,减少了护理文书差错率,缩短了查阅病历花费的时间。③护士在病人床边利用PDA可完成病人生命体征、出入量的采集录入、各种风险因素的评估、入/住院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专科护理记录及相关健康教育工作,与以前护理评估相比,缩短了因资料查找、打印、索取、储存等环节所耗费的时间。有研究报道,护理信息化应用在质量管理、临床护理工作流程优化、绩效考核等方面,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有效。

3.3信息平台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满意度

本研究发现,在护理管理、工作负荷、工作认可、与同事关系4个方面,信息平台应用前后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护理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本院对工作体制、流程进行重组和改革,信息平台及PDA的应用,优化了护理工作与服务流程,契合了临床一线护士的迫切需求。首先,信息平台应用后,新设护理质量控制模块,将检查过程、结果、检查者、被检查者等信息录入数据库,护理管理者可通过电脑终端实时查看质控结果,责任到人,赏罚分明,使临床一线护士工作得到认可。其次,信息平台应用后,能自动统计护士护理不同级别病人的数量,电子排班实现了自动统计护士每月各岗位数量,并与绩效挂钩,做到同工同酬、优劳优得,提高了护理工作积极性。

3.4局限性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4

校园网信息平台建设目标是建立符合艺术类学院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教学工作的现代化,突出学院特色,为全院师生提供方便、优质的信息资源,创建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校园网络平台体现应用,以网络技术环境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为核心的思路进行建设。促进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构建更加完善优质的网络教学环境。

2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建设是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资源库的建设过程分为三步走:首先研究分析使用对象的需求,分析我院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对现有的信息化环境进行评估,明确硬件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其次,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之上,搜集资源库建设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包括应用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再次,做好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实施环节步骤。

1)材料准备。

资源库的材料准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沉淀,材料的准备可以将有效资料整理后,上传至服务器,方便师生在网络上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教学和电子阅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研究问题。①文档材料。文档材料主要包括电子版的教学案例、图片、照片、装饰图、背景图、按钮等等。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特点,准备相关文字资料。为教师制作电子教案、备课、教学研究等提供电子化的服务手段。②音频、视频资料。艺术类院校的动画专业、设计专业和影视专业对资源库的音频、视频内容要求较高,在设计网络平台时,要注意硬件支持条件。其中,资源库中要提供大量的经典影视片段、实验、动画、歌曲、特效声音、网络课程等等。为学生选择网络课程的学习提供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及内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2)搭建环境。

校园网络平台搭建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网络设备硬件及网络技术层面为基础,搭建网络应用平台。网络的硬件平台和技术平台作为组成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要遵循经济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成熟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等原则,采用校园网络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三层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千兆主干网络,百兆接入网络,使用国内高端网络产品,包含计费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系统体系,双出口带宽保障网络稳定接入运行。

3)网络应用系统平台。

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将相关应用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整合,形成完善高效地管理模式,提高使用频率和应用效果。

①教学资源系统。

建设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系统平台,是校园信息平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资源占据校园网络资源的主要地位。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将教学内容复制到网络上,实现辅助性教学,扩展知识的受众面,搜集优秀课程的教案、课件及相关学习内容,供校园用户使用,也可以将部分课程内容放置到互联网上,方便学生沟通和自主学习。学生作品:为保证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资源库中,搜集学生作品,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定期展示和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于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作品内容较多,可以采用电子相册等方式,将学生的作品长期保留,为学生后期步入社会提供学习期间的佐证材料。学生论坛:校园内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流,通过设定不同的主题或模块,引导学生依据兴趣形成学习小组,促进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资源:提供类型丰富的学习相关资源,其中可以包含国内外电影、动画、话剧、服装、美术等其他可搜集的各类型资源,丰富网络平台的资源储备和类型。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在业余时间有大量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②视频点播系统。

视频点播系统主要包含课程内容和非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建设主要包含: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国家及省级的公共课资源、校内优秀教师教学资源,采用剪辑视频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与同步现场学习达到基本一致的学习效果。非课程内容建设主要包含:学生课程以外,完成作业时扩展学习内容的相关视频内容。国内外优秀公开课、与专业相关的优秀作品集,社科文类优秀视频等等。此类内容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建设。

③电子阅览系统。

电子阅览内容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将电子类型的文献阅览、咨询、培训和服务为一体构建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为学生提供统一上网进行资料搜集和学习的地方,其中包含的数据库内容,为学生免费使用,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平台和场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总结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5

农机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主要包括五个组成要素:数字信息生成、数字信息组织、数字信息存储、数字信息服务和系统维护管理。五个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农机标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其中,数字信息生成模块将各种信息资源通过不同标准或协议转换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统一能识别的数字信息资源,即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以网络化方式交互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和利用知识的需要。通过分类、主题、分类主题一体化等方式,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有序化结构,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化整体。在有序化的基础上,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和简单快速的存储算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快速利用。图1中,将原始信息资源生成分为现实资源(放置于本地)和虚拟资源(通过网络获取)两部分。现实和虚拟资源的主要获取方式采用:(1)通过对传统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2)自主开发建设标准化文献资源;(3)建立导航网站,链接网上专业网站、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服务中心等虚拟网上资源系统,然后通过信息资源的整编、标识、编码等过程完包括元数据方式、分类法、主题法和分类主题一体化。由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存贮于网络环境下供用户利用,且在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所建平台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两个部分。前者重点在建设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基础标准库、农业机械技术标准库、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库、综合信息库等。后者主要包括标准化信息采集系统、标准化信息资源库管理和标准化信息三大部分。

2平台设计原则

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科学布局、资源共享”为平台设计原则,以“为农机行业提供科学、高质量综合决策信息服务”为目标,建设一个资源开放、机制创新、社会参与、创新主体受益、实效显著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农业机械行业各类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农机行业标准化信息资源在广东省范围内的共享共建,为农机行业提供及时、高效的数据信息支撑服务。

1)安全性原则。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从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对系统中的用户权限和角色进行合理规定和划分,对用户身份进行有效审核,对用户行为、基本信息单元的存取进行严格监控和审计。由于系统网络可与Internet对接,因此使用防火墙、防入侵等先进的安全保证技术,切实保证政府网络不受入侵,从而保证工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

2)实用性原则。

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人员的不同需要与使用习惯,将系统设计得简单、实用,让不同用户均可方便使用。

3)先进性原则。

综合利用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网络领域、信息处理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博采众家之长,在深入地分析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之上确定平台建设方案。

4)可扩展性原则。

考虑到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平台设计之初就遵守可扩充性原则,允许用户根据需要简单扩展系统应用。

5)开放性原则。

平台遵循软构件化设计原则,各部分采用标准的规范接口,支持不同部件之间灵活沟通与联系。在统一的安全控制下,实现信息数据的灵活集成和充分共享。

6)稳定性原则。

为了确保各种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平台在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开发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等各个环节均保证每个组件乃至整个分系统的稳定性,并在系统集成时严格遵守质量保证体系要求,使系统整体稳定性得到保障。

7)可恢复性原则。

平台设置了可恢复功能,防止因频繁或错误操作给数据资源甚至整个信息系统带来的损害。即使是造成信息不完整、数据资源丢失或整个信息系统崩溃这种毁灭性损害,也能完全恢复。

8)可管理性原则。

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旦投入运行就涉及管理,即用各种手段来对系统进行监控,减少故障发生率,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恢复手段,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从而减少系统维护的费用,保证用户能安全、可靠、正常使用系统服务。

9)事务性原则。

系统可实现事务控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支持将多个数据源更新纳入同一事务中,保证一系列更新操作的事务性,做到所有更新成功或所有更新失败,避免更新导致的数据不一致。

10)人性化原则。

人机界面和交互方式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文化差异,是系统能否成功实施与推动运行的关键。

3平台技术架构

3.1总体设计

为了建成开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本文采用先进的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内置全面而强大的功能模块,实现完整的架构设计。平台在设计上采用面向对象分析和组件式开发方法,平台架构包括基础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和表现层五个层次、各层次功能。

3.2技术架构

J2EE是一个基于Java语言的服务器端应用结构,支持平台独立、可移植、多用户、安全和标准的企业级应用,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应用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J2EE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可创建广泛兼容的企业解决方案而无需进行复杂编程的平台,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易用性、扩展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方便地开发出高质量的、适合企业使用的应用程序,还可极大地减少产品研发上市时间、成本和风险。因此,本平台系统的技术架构采用基于J2EE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支持INTERNET,在基于J2EE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基础上强调应用组件化。通过技术平台化和应用组件化,实现生产工厂化。采用在J2EE架构下开发,可以跨平台运行,并通过XML技术提供可跨平台交换和移植的业务数据。

4关键技术问题

平台建设需要对平台组成的五项关键要素分别进行系统分析和具体的技术攻关,包括信息资源生成模式、信息资源组织模式、信息资源存储模式、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和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4.1信息资源生成模式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其一是对原有传统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和转化,其二是开发建设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对两者进行科学的整合、重组、分类、组织,形成新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键盘输入技术及非键盘输入技术。非键盘输入采用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与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所生成的数字化信息符合国际上普遍采用并相对开放的标准。例如最终的生成数据格式采用以下的国际标准。

4.2信息资源组织模式

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使其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组织方法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选择。语法组织方法是语义组织方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语用组织方法是从用户检索角度去分析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语义组织方法是对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内容的揭示。本平台选择分类法、主题法和元数据法用于语义分析。

4.3信息资源存储模式

信息资源存储可分为物理存储和逻辑存储模式两种。传统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物理存储模式已难以满足数字信息爆炸式发展速度。本文采用网络附加存储技术(NAS)实现数字信息的快速存取和集中管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多媒体数据库(MDB)的逻辑结构实现存储,并用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MDBMS)实现管理。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存储信息特点,本文采用MDBMS实现技术中的三种:扩充关系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及超文本/超媒体数据库技术,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逻辑存储标准模式。其中,扩充关系数据库技术主要用于描述文本信息,她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DBMS)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数据类型,以描述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多媒体信息,克服了RDBMS只能描述字符和数字等符号信息的缺点。面向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从多媒体的数据模型入手,采用面向对象中对象、方法,属性、对象类的层次结构和继承特点来描述多媒体的数据模型。超文本/超媒体数据库技术采用非线性技术组织和表示块状信息,解决了如何用结点和链接来组织和表达多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超媒体的同步和协调等。

4.4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基本服务模式采用:用户通过统一检索界面发出不同的服务请求,经过系统分析后发送给服务器中不同的检索策略;服务器根据检索策略在数字信息资源库中找到命中的信息返回给用户;用户在利用命中信息之后会产生新的信息,新信息通过反馈机制收入至数字信息资源库中。

1)浏览检索服务:

建设方便实用的信息机构主页,面向各类网络用户提供开放式服务。利用主页提供的分类栏目,可浏览、查找和下载相关信息;利用全文检索系统,对各类信息机构所有的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和下载。

2)个性化服务:

根据用户请求,工作人员利用网上丰富的专题性、学科性信息资源,用信息推送技术直接将信息送至用户桌面。

3)集成化服务:

针对用户需求,将各种载体上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之有序化、浓缩化、精细化、专题化、知识化,重组成新的信息资源体系,利用网络或光盘方式提供给用户。

4)信息增值服务:

根据用户提出的请求,搜集本单位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和加工处理后,形成信息产品,包括光盘产品、专题信息研究分析报告、定题信息资源库等,实行有偿服务。

5)参考咨询服务:

在网上建立虚拟参考咨询组,及时解答用户提出的有关网络利用、网络资源分布、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等方面的提问;开辟参考咨询服务专栏,将最常见的问题和解答编制成文献存入主页,使用户自由访问。

4.5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采用统一的系统维护管理模式,见图5。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作为监督机构,统一制定全省农业机械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各地区建立地区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地区下属的图书系统、信息系统、档案系统和各类商业信息组织(如ICP、数据库开发商)的信息资源建设等。

5结语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6

当前“大数据技术”充满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在企业IT基础架构、数据管理、分析和服务这些关键规划领域的应用,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长远深刻的影响。大数据指的是从各种各样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具有数据量大、种类繁多、价值稀疏、处理速度快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目前社会各个行业的信息架构、系统的冲击非常大。大数据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必要性

根据IDC在2011年6月的《数字宇宙》(DigitalUniverse)研究报告,2011年全球新建和复制的信息量超过1.9ZB(1.8万亿GB),五年时间增加了近九倍。随着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数据源种类(包括结构化数据源和非结构化数据源,如社交媒体、富媒体文件以及地理空间信息)的飞速增加,以及数据产生速度的加快(如实时传感器数据),传统的数据库和架构无法处理、管理和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集。政府、金融、电信、互联网等大数据应用的行业先锋目前均面临大数据的问题。不仅如此,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数据资源。因此,IT产业界及行业用户都亟需针对大数据设计和优化大数据存储、管理和查询平台,来替代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平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阶段进行实验平台建设对我学院师生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最前沿技术的机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还为学生就业、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大数据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带来了很大的人才缺口,目前大数据技术平台开发、方案实施人才紧缺;由于云存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亟需大量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由于大数据技术在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方面的应用,对了解大数据技术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也更青睐。通过本实验平台的培养,感兴趣的优秀学生还可以尝试考取与大数据技术密切相关的Hadoop专业认证———ClouderaCertifiedDeveloper/AdministratorforApacheHadoop,为学校、学院在该领域带来正面影响,增加更多合作和就业的机会。该实验平台能够为信息系统专业试点班培养计划的很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统计学中的业务报表与分析、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商务智能实践、数据挖掘和BA综合实训等)形成较好的前后衔接关系,能够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学大纲的内容,从建设更合理的课程建设体系来说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近几年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不断突破创新,才能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增设本实验平台非常必要。

(二)可行性

教学计划中的相关程序设计课程为学生学习云存储技术、熟悉大数据开发平台、了解最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进行大数据平台基础上的开发、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可视化演示打好了基础。英特尔ApacheHadoop平台是目前大多数大数据处理的技术基础,目前该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随之产生很多基于该平台的大数据处理工具,可供实验室建设实验平台使用。

二、建立大数据实验平台的基本构想

(一)实验平台人员

实验平台人员负责实验平台的建设、维护,实验设计与指导人员由在大数据相关领域、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的教师与实验室工作人员构成,同时与大数据企业进行合作,获得其核心技术人员的支持、培训和大力配合,可以共同组成一个经验丰富、精炼实干的建设团队。

(二)软件调研

大数据的特点为4个“V”:第一,“Volume”,指的数据量大,包括大的数据块,或数据总量巨大,从TB跃升到PB;第二,“Variety”,指的是数据种类繁多,包含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例如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地理信息等;第三,“Value”,价值稀疏性,大量数据中有价值数据很少;第四,“Velocity”,指的是处理速度快,这与传统数据挖掘有很大区别。选择有数据分析基础、在业内发展领先的企业进行调研并选择适合高校规模的合作企业是建立实验平台的重要工作。很多公司给出了可供使用的大数据平台:IBM?InfoSphere?BigInsightsTMBasicEdition是一款基于开放源码ApacheHadoop的分析平台,用于分析大量本机格式的非常规数据,支持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内容,以实现最大程度的灵活性;IBM?InfoSphere?Streams是一个高级计算平台,帮助用户开发的应用程序快速摄取、分析和关联来自数千个实时源的信息;惠普公司Vertica分析平台6.1,能够通过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连接器来优化大数据;ClearStoryData大数据分析新创公司,通过Clearstory,公司客户可以将自身的数据与行业的公共数据融合,寻找统计上的新视角,目标是取代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QlikView和Tableau等老牌工具;Informatica9.1提供首款Hadoop编译器Hparse,这是一种针对Hadoop而优化的数据转换环境,该软件支持灵活高效地处理Hadoop里面的任何文件格式,为Hadoop开发人员提供了即开即用的解析功能,以便处理复杂而多样的数据源;Datameer:Hadoop海量数据分析平台允许用户在缺乏技术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分析大量数据;Infochimps平台以其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大数据解决方案,Infochimps是一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丁的创业公司,2012年2月从数据市场转型为大数据平台提供商后获得谷歌投资;甲骨文大数据机———OracleBigDataAppliance集成系统融入了Cloudera的DistributionIncludingApacheHadoop、ClouderaManager和一个开源R;微软SQLServer新增PDW功能,可以帮助客户扩展部属数百TB级别数据的分析解决方案;亚马逊将MapReduce作为一项服务,其弹性MapReduce编程是一项能够迅速扩展的Web服务,运行在aws的亚马逊弹性计算云和亚马逊简单存储服务上;Teradata是企业级数据仓库(EDW)的领导者,在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大部分非结构化数据领域几乎没有很大成果,因此收购了AsterDa-ta———一家提供SQL-MapReduce框架的公司。AsterData是高级分析和管理各种非结构化数据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和开拓者,为Teradata带来了大数据分析市场商机。

(三)方案实施

实验平台的设计同时立足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的前沿性与本学院学生专业特点,与学生前序的理论、实践课程均有良好的衔接,符合人才培养计划,深化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实践学时、内容和难度。本实验平台可以同大数据行业中的公司科研部门共同合作建设,双方确定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推动大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开展全面、广泛、长期、深入的合作。该实验室建设将丰富实践教学体系,也可推动学院科研项目立项、新课题研究、专项基金申请和联合开展商用项目开发等;该实验室使师生能接触高新大数据开发平台,了解最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进行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可视化演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提升就业质量;与此同时,提升了教师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结论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7

1上码种类

目前科技期刊上总共出现有7种不同的码,按照上码位置的不同可分为2大类:一类显示在期刊的封面和封底,另一类显示在论文中。按码的形态可分为条形码、二维码和字符码(中图分类号等不在讨论范围)。本文按上码位置分类进行介绍。

1.1封面封底上码

1)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科技期刊注册和运营微信公众号后,通常会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印制在封面或封底处,读者扫码即可关注公众号。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论文、信息、提供在线查询稿件和信息等服务,是科技期刊延伸品牌影响力、实践媒体融合、沉淀用户的首选途经。2)淘宝微店二维码。科学出版社旗下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提供期刊线上销售服务,为各刊生成淘宝微店二维码,用户可扫码订阅和购买当期杂志或过刊。目前已有超过500家期刊开通中科淘宝微店,其中部分期刊在封底印制二维码。3)ISSN条码。199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要求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版的所有使用ISSN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期刊均需印制977开头的条码[7]。条码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统一制作和提供,期刊每期的条码均不同,不可重复使用。条码通常印刷在期刊封面左下角或封底右下角。

1.2论文中上码

1)DOI码。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数字对象标识码,是国际通用且终身不变的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其可被视为科技期刊论文的“身份证”,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对论文等数字资源的永久链接和精确定位[8]。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和同方知网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成为DOI中文注册机构。DOI编码分为前缀和后缀,前缀由国际DOI基金会授权固定给予,后缀由期刊出版机构自行编制。科技期刊通常会在论文首页页眉或关键词下方标注DOI码,部分期刊会在参考文献中同时著录该篇文献的DOI码[9]。2)ORCID码。ORCID(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用于解决学术交流中作者姓名歧义问题,其可视为科研人员的“学术身份证”。ORCID码可免费注册获得,是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识别码,具有唯一性、国际性、持久性、互操作性的特点[10]。此外,ORCID码可以链接作者发表的论文,也可以将数据集、设备、媒体报道、实验、专利和笔记本等与码做链接。目前部分科技期刊要求作者提供ORCID码,并在论文的作者简介中标注。3)OSID码。OSID(openscienceidentity)是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是以二维码为入口为读者提供开放科学和增强出版内容,并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实时交互,以及帮助期刊实现移动端传播[11]。OSID码由SAYS系统生成,该系统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研发并以公益的形式提供给期刊免费使用,目前有超800本期刊使用OSID码进行探索尝试。当论文录用后,由编辑生成OSID码,由作者上传开放科学和增强出版内容并由编辑审核后,印刷至论文题目或摘要旁。4)自制二维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实践增强出版的技术门槛几乎可被忽略。部分科技期刊以H5、腾讯视频和HTML等作为载体,将与论文有关的视频、动画及HTML格式论文网址生成为二维码,并印刷在论文的题目处或文中,读者用微信扫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关内容[12-14]。

2科技期刊上码内涵

2.1上码的本质

科技期刊上码的本质是建立期刊与外部资源的链接,拓展期刊外延。通过在期刊上码,实现了期刊与平台的链接、期刊与内容资源的链接、期刊与用户的链接。1)链接网络平台。纸刊是科技期刊的元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构建了数字和网络传播平台,与纸刊构成媒体矩阵。科技期刊通过二维码将期刊与微信公众号、微博、淘宝微店、期刊官网、OA平台等链接起来,读者和用户使用手机扫码即可由纸刊访问网络平台,实现了由“1”到“N”的跨平台链接。科技期刊通过二维码链接构建了多个移动端应用场景: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社群传播、在线购买、移动端论文下载等。2)链接信息与数据。科技期刊可以通过DOI码、ORCID码、OSID码、自制二维码实现对信息和数据的链接,但四者之间有较大的区别。①DOI码理论上可以链接和定位任何一条数字信息数据,但目前科技期刊对DOI码的使用仅限于链接和解析到该篇论文的官方存储地址,实现对论文的“身份认证”。②ORCID码首先链接了作者的个人基本学术身份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链接作者发表的其他学术论文、学术成果等信息。③OSID码可链接至SAYS系统为各刊提供的免费专属云存储空间,由作者或编辑上传与该篇论文关联的信息和数据,信息格式包括音频、视频、动画、PPT、Excel、源程序等。OSID码通过链接数据与信息,实现了论文的增强出版。④自制二维码是科技期刊将论文相关的内容网址通过二维码生成器生成二维码,从而实现对更丰富内容的链接。目前自制二维码链接的内容主要有2个,一是链接和论文相关的增强视频,二是链接期刊官网上OA的HTML格式论文。3)链接用户。OSID码可以通过阅读论文时的扫码行为实现期刊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链接和交互。①读者可以在阅读论文时随时扫码向作者提出问题,系统会实时向作者微信发送消息提示答疑,作者点击即可用文字或语音答复提问者,实现实时链接和交互。②每一个扫码的用户都会在系统中被打上与该篇论文相同关键词的标签,编辑可以在后台选择不同关键词标签的用户精准推送对应关键词的内容,实现编辑与用户的精准链接。

2.2上码的诉求

科技期刊上码总体上反映创新求变的诉求,实质上是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创新和转型,而这些举措又都以期刊上码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1)扩大期刊影响,提升论文传播质量。一直以来科技期刊都把提高办刊质量、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作为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除了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外,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通过创新探索成功拓展了期刊的平台、品牌和内容边界。《中国中药杂志》《金属加工》《航空知识》等科技期刊通过成功运营微信公众号积累了数十万粉丝,延伸了新媒体平台、拓展了品牌影响。《心理学报》通过开通淘宝和微店在有效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期刊的发行量,2019年3月线上售卖242本杂志。《物理化学学报》为论文中的每一个参考文献都标注DOI码,并在期刊官网对论文进行OA和对参考文献链接DOI,在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论文的传播质量。2019年6月20日公布的2018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物理化学学报》影响因子1.05,涨幅达24%。《中国机械工程》于2018年初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OSID码实现论文的增强出版,大幅提升了期刊影响力和论文的传播质量。2019年1月,《中国机械工程》首次被EICompendex收录。2)提升媒体融合能力,加快数字出版转型。科技期刊通过上码链接各种平台、信息和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融合和数字出版进程和诉求。科技期刊通过在官网OA论文和链接HTML格式论文实现了全文移动端阅读;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实现论文的碎片化精编和传播;此外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内容形式也通过公众号等平台多元化呈现,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而OSID为科技期刊提供了免费的媒体融合工具后,科技期刊在不需要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即可实践增强出版,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能力和数字出版进程。截至2019年8月有近千本学术期刊加入开放科学计划。3)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用户服务水平。互联网思维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思维,科技期刊上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服务意识的增强。科技期刊越来越重视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栏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如稿件在线查询、论文在线阅读、诸多信息查询等服务。其中“煤传媒”微信公众号作为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的官微,提供54刊在线查稿、煤炭行业62刊查询、行业专家查询、54刊2010—2019年论文在线下载、在线提问、学术报告视频在线观看等功能和服务。另外科技期刊通过OSID码为读者提供与论文有关的丰富信息和增强内容,以及与作者问答交互、帮助作者通过扫码便捷签署版权转让协议、论文标签化精准推送等服务,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有效沉淀了用户资源。

3存在的问题

1)码种类多、彼此不关联。目前期刊所上的7种码中,封面封底上码的3种、论文中上码的4种,其中除ISSN条码为必上码外,其余6种由科技期刊自主选择。目前的7种码的建码机制不同、出处各异,彼此之间没有关联,科技期刊需分别对接和生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期刊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读者和用户的理解难度。并且随着技术和观念的进步和迭代,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码,造成管理、使用的混乱。2)缺乏标准和规范。除ISSN条码在编码规则、尺寸、印刷位置等有明确规范,与ORCID码编码规则明确、录入在作者简介处外,其他码均存在缺乏规范和标准的问题:①虽然DOI码编码规则明确,但是其在各刊论文中的位置并不统一,普遍录入在论文题目左上方、右上方,以及关键词并排、下方等处;有的单独设置,有的与其他信息或二维码等一同设置。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淘宝微店二维码、OSID码、自制二维码的尺寸、位置亦没有标准和规范,各刊差别较大。3)审美疲劳,扫码意愿低。虽然科技期刊试图通过上码进行创新和提供服务,但读者通常在新鲜感过后对各类码形成审美疲劳,特别是当码链接内容的质量不高影响扫码体验时,造成用户扫码预期和意愿大幅下降。此外,部分期刊大量在论文中上码,但又不能保证每篇文章的二维码链接内容的高质量,造成高质量内容链接的二维码显示度不高,也影响论文的传播质量。

4科技期刊上码策略

由于ISSN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淘宝微店二维码、DOI码、ORCID码的上码情况相对简单,这里重点分析与增强出版和媒体融合密切相关且在操作层面存在诸多可能性的OSID码和自制二维码的上码策略。1)深挖内容资源。内容为王是学术期刊办刊不变的真理,而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宝藏,除了论文本身直接展现的内容外,还可以挖掘出更丰富的优质内容。编辑可以根据论文判断,或在与作者的沟通中挖掘与论文和研究相关的可供拓展的诸如报告、PPT、现场图片、实验视频、三维动画等内容;编辑亦可以邀请作者录制讲解该论文的视频。论文中上二维码务必需要保证二维码内提供内容的质量,最好是能够提供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延伸内容,在丰富论文展现维度的同时有效地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扫码行为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动作,内容必须要带给读者超值的体验,否则论文上码就会起到负面的影响,客观上也要求期刊必须深挖内容资源。2)与专题策划相结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通过策划专题、租约稿件提升了办刊质量。在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可以考虑在选题策划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引导作者准备丰富优质的增强出版内容。以《煤炭科学技术》2018年第4期的“煤矿区钻进技术与装备专题”为例,该专题共组约15篇论文,其中4篇论文在专题策划的过程中就引导作者作了积极的准备:1篇论文作者提供了其PPT演讲视频;2篇论文作者准备了5~8页PPT进行讲解录屏;1篇论文作者以采访稿的形式回答了编辑提出的几个学术问题。这4篇配有增强内容的论文在同专题的传播中表现突出,截至目前分别被引20次、5次、3次和7次。3)尝试增加科普内容。由于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所以与论文相关的内容通常传播质量不高,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也极为有限。但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蔬菜》等核心学术期刊通过在微信公众号进行科普内容运营而获得成功,积累了数十万粉丝,在极大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用户流量。那么,学术期刊是否可以考虑在论文的二维码中增加科普内容来提升论文的传播质量呢?一方面可以尝试增加面向具有一定行业和知识背景的人群,对论文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解释说明,方便更多泛知识群体关注和传播该论文;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增加面向大众的科普,选择一个大众感兴趣的知识点,以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普及。当然,这对作者和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布局合理美观。目前论文上使用二维码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刊在二维码的尺寸和位置的选择上差别较大。部分期刊的二维码由于考虑到节省版面的缘故,尺寸过小(不足1cm),并且设置在关键词旁,既不醒目也不美观。学术期刊在使用二维码时,应尽量考虑版式的统一和美观性、并且合理布局,建议二维码尺寸为12~18mm为宜。在二维码的布置上,《科技与出版》将二维码布置在摘要的右侧,并与摘要通过竖线相隔,整体布局美观大方。对于其他偶尔在论文中使用二维码的期刊,为了不改变版式,可考虑在摘要和关键词处添加二维码,但最好保证二维码的尺寸,并和其他文字保持距离,整体美观舒适即可。

信息平台论文范文8

1微信推送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设计

1.1推送期刊科技论文

1.1.1根据论文选题进行选择性甄选推介

与科技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不同,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的科技论文时,编辑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大道至简思维和跨界思维,甄选科技论文的选题,即判断其是不是期刊报道的专业范围内的热点问题,是不是易于编写成科技期刊微信阅读群体易于接收的微信阅读素材,是不是立足于期刊专业领域、且涉及交叉学科,易受广泛关注的跨界内容。对于一些具备上述选题特点的论文,在期刊微信公众号推介论文全文的方式对其公众平台关注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此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首先将源文件转换为适合数字出版的XML格式,然后再转换为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文件,此类文件在界面展现方式、文件大小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而且能以目录的形式进行浏览和内容定位,特别适合手机阅读。

1.1.2论文标题、摘要和图文等的加工

此外,科技期刊论文内容的专业技术性较强且比较长,而微信平台有其特有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特点,因此借助微信平台推送期刊科技论文时,期刊论文内容的加工设计至关重要。在信息量繁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标题的吸睛度直接关系着微信内容的点击率和转发率,因此在推送科技论文时,标题宜言简意赅,突出核心亮点。大道至简,简单即流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具体题目的加工时,有如下技巧,比如一些陈述性标题可以变换成问答句,一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科技名词较生僻的科技论文还可以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调整成科普些的标题,以更好、更快地拉近期刊与阅读群体的距离,促进传播,从而巩固和扩大期刊品牌形象。此外,在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再次对微信推送论文摘要进行改写也十分重要。科技论文的摘要一般遵从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的原则撰写。而微信推送论文时,阅读群体先进行的是浅阅读,因此讲清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作者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往往是阅读群首要关注的。在微信推送论文的摘要加工环节,建议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导读的方式展开,再配以精选的、必要的图表、视频和音频内容以及作者团队的生活照,既简练、多元、高效地展现了原创作者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又拉近了作者群和阅读群之间的距离,还会对期刊的推介和引用带来益处。在微信论文的推送中,图片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恰当的与文字呼应的图片,可以高效地突出文字想要表达的内涵,使人在阅读文字时快速产生相应的视觉联想。为了固化读者群对期刊推送论文的印象,可以将科技论文推送固化成一个微信栏目,如“优文荐读”“好文快报”等,并在每次推送时,固化此栏目的背景图片,就像知名广告宣传画一样,以图文配合的方式固化和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1.2为期刊关注群体提供信息服务

结合《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两年来的运营经验,笔者发现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不但可以成为多维度承载和传播科技成果的窗口,还逐渐成为为期刊关注群,尤其是作者群、读者群和专家群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就是在实践中,立足期刊报道的专业领域,通过科技论文集锦、期刊近期策划重点、专业领域会议信息和通知、提供最新行业资讯和学科知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等提升期刊品牌形象和被关注度的,吸引优质稿源的。

1.2.1科技论文集锦

科技论文集锦,往往是对期刊报道范围的一个热点分支进行重点宣传。这种论文集锦针对性强,阅读群体集中,因此如果能结合专业会议应景、定点地向与会专家推送,对期刊品牌提升效果显著。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主办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17年3月9日召开了电力大数据技术研讨会,《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争取到此次会议的独家媒体支持工作。会前,编辑部汇编整理了2014~2017年期刊刊载的大数据相关论文,制作成HTML文件,以大数据论文集锦的方式集中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与会专家,获得了较好的论文点击率,也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1.2.2期刊近期策划重点

2016年起,《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邀请不同领域的业内专家为栏目特约主编,陆续开辟了“虚拟现实”、“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热点前瞻的专栏,并在微信平台专栏征稿通知。从微信公众号专栏的点击率看,选择期刊报道范围内的热点话题,及时开辟专栏有助于吸引和聚拢优质稿源。同时,通过邀请栏目特约主编的方式,既能更好地提升领域内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回馈支持期刊工作的专家学者,也能给特约主编在其朋友圈分享以及定点邀约稿件带去方便。

1.2.3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

关注期刊微信平台的阅读群往往是有投稿需求的。面对这一需求,适时开辟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传播的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和投稿须知,能更好地体现期刊服务意识,拉近期刊与阅读群的距离。比如《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微信平台创建之初就开辟了“投稿那些事儿”栏目,编辑以略带幽默而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道出作者写稿的重点、投稿的技巧等,因语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受阅读人群广泛关注。

1.2.4学术会议专家PPT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编审稿件、积累和跟踪专业知识和热点动态,还会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以开阔学术视野,结识学术专家。因此在参加学术会议时,留心与期刊报道重点相关的学术报告,积极与报告专家联络并获得其PPT权,既可结识学术专家(或与专家深度交往),还可为其提供宣传服务,并通过在期刊公众号其学术报告PPT给期刊公众号增粉,实现多赢。分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几次阶跃式增粉的数据发现,重大学术会议知名专家学术报告PPT很受期刊微信平台微信群体的欢迎,是给期刊微信平台增粉的好方式。

1.2.5专业范围相关的会议通知

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平台运营的积累和粉丝数量的增多,其渐渐会对期刊品牌有辅助支撑作用。因此,在一些专业对口的学术会议中,科技期刊应该多与会议主办方沟通,阐明科技期刊拥有的专业人群资源,最好能使科技期刊成为学术会议的媒体支持。这样,会前可帮助其会议通知,会后可尽快与会专家热点学术PPT,既提升会议的影响力,也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1.2.6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的书讯

科技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往往是业内知名专家。在让编委和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组稿、期刊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的同时,期刊微信平台也给这些专家提供了一个宣传其适合微信宣传的研究成果的好机会,比如专家在期刊的论文、专家近期出版的书讯及其研究团队的资质介绍等。这些宣传素材往往很受业内学术圈关注,因而也是科技期刊微信平台通过做好信息服务,从而助力期刊品牌提升的好方法。

2期刊微信平台增粉渠道和时机的把握

总结《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微信平台运营经验发现,借助为专业学术会议提供媒体支持,通过期刊微信平台向业内同行会议通知与会专家学术报告PPT是期刊快色增粉的好方法。同时在重大学术会议期间,适时推出期刊与会议专业相关的适合手机阅读的HTML论文集锦,也是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好时机。另外,科技期刊编辑还应主动思考,本着为读者、作者和专家服务的宗旨,积极开拓微信平台栏目内容和形式,激活和发掘好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宣传价值,助推科技期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