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论文范例

信息科技论文

信息科技论文范文1

1.1农业科研单位对科技档案管理重视不够,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岗位变动频繁

部分单位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本位观念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收集归档。基层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学识资历水平普遍偏低,专业素质缺乏,综合素质也不高,小类别分类存在混乱现象,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无法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档案管理人员在本单位不受重视,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变动频繁,导致熟练度、专业度下降。档案管理人员常身兼数职,能够用在档案管理上的时间有限。以上各种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制约了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发展。

1.2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很多都缺乏宣传,特别是当前年轻一代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导致档案遗漏的风险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大多数管理人员的管理监督意识不强,并没有对应归档的档案进行有效的定期督促。由于相关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设施、设备的更新不够重视,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也较少,出现了档案管理设施陈旧以及档案室空间有限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与科学管理。

1.3农业科技档案相关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弱

由于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移动介质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致使涉密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档案涉密载体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不强,对重要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不严格,对保密责任制的落实也不到位。同时,科技档案数量大,管理分散,部分档案分散在领导、业务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手中,档案收集整理困难,容易造成档案泄密。

1.4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数字化、网络化是科技档案起到更好服务作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目前,大部分档案还处于老式文件柜存储方式,档案管理实行单机输入,文件查阅是纸件传送,这极易造成档案的破损和机密信息的泄露,档案管理基本没有实现现代化办公。

2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档案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和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原则包括规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可有效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收集、整理、鉴定、编辑和装订等繁琐程序,使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实现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自动化、实时化和网络化。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了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从总目录中找到所需档案,然后根据目录查找所需,费时费力。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后,人机结合,即档案管理人员直接使用计算机开展工作。档案信息自动化统一管理,能使集中管理和利用相结合,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农业科研档案较理想的管理模式。档案实行信息管理以后的检索与查询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既简捷又方便。此外,提供网上查询手段,查询者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络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档案的收集和编研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有利于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服务水平

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档案在网络上共享,科技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查阅所需档案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资源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作用并服务于农村、农民,起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起步较晚,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档案信息化也随之迅速发展。提供一些农业生产技术资料和政策法规等信息,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农业远程信息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覆盖范围大,内容丰富,对设备要求较低,打破了空间局限,使农民能就近学到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还可以和专业权威、专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把最新的技术信息传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2.3有利于档案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很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是独立机构,隶属于机关某一部门,档案管理以经验管理居多,工作人员也以有档案管理经验者居多,这从某些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引进,部分单位还安排科研不出成绩、开发不见效益和岗位竞争没上岗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致使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没信心、没激情,其效率可想而知。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使档案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而引进竞争机制,择优上岗,增强工作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其工作热情,更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

3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管理工作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与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差距很大,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做好如下几点。

3.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技能培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档案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先进的技术需要懂技术的人去管理,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这是许多单位信息化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源所在。农业科技档案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既可为单位内部部门和科技工作者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本单位行业特征的各种服务。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增强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单位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涵盖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工程等方面的信息化技能培训。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创造条件,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3.2强化单位内部重要项目的服务跟踪与信息管理,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向档案实体通过信息化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转变的过程,更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过程。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才能促使科技档案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轨道。重点科研项目和成果代表项目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和团队的研究能力。因此,对重点项目配备专业人员对项目论证、立项和结题全过程进行档案跟踪管理和技术服务,做好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保证项目进行过程的每个阶段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均能及时地进行归档,可确保重点项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不能单单注重先收后管,而应根据科技档案的特点,对科技档案的形成提前介入,开展前期管理,使科技档案的建立贯穿于项目进展的全过程,做到收集的档案系统、准确和完整这是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3.3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安全管理

信息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信息不端变更;署名;第一单位;基金项目;内容

科技期刊往往会遇到一些作者在稿件被录用后,要求变更稿件相关信息的问题。稿件从投稿到发表这段时间,稿件中一些信息可能会因为作者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需要更改,即更改事实性错误[1]。然而,一些学术不端者利用信息可以变更的机会,在投稿时标注不真实的信息,录用后要求更改,或者偷偷地擅自更改,而信息变更的主要原因是造假。科技期刊或者严词拒绝,进而退稿,以免浪费科技期刊的人力、物力;或者由于出版计划不好变更,委曲求全,让一些有预谋的作者得逞。本文通过分析变更信息中不端行为的表现,提出相应的措施。

1信息不端变更的表现

1.1署名的不端变更。根据《著作权法》,科技期刊要严格维护作者的署名权,不能因作者的个人目的,随意更改作者的署名,而科技期刊对于作者署名的统一要求和规范较少,从而导致一些学术不端者通过变更署名达到其目的。1)删除名人署名。一些科技期刊更愿意接收有名人署名的论文,因此,学术不端者假借名人之名,希望论文能够更快更好地发表[2],录用后又提出删除名人的署名。理由是名人仅仅只是理论指导,可以删除。这些名人都属于学术造诣高、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专家学者,他们本身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论文上被挂名。《华侨大学学报》曾经收到一篇自由来稿,录用后,要求删去第二作者、某位院士的名字,理由是导师不同意。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与该院士联系,得知其对投稿始末并不知情,第一作者也不是其研究生,而是他带的学生的在职学生,鉴于第一作者的不诚实行为,即便论文的内容还可以,期刊还是决定退稿。2)随意增加作者署名。一些作者在稿件录用后,要求增加作者署名。理由往往是增加的作者参与了研究,投稿时忘记写其名字;或者增加的作者参与论文修改时的后续研究。实际上,很多增加的作者不仅没有参与研究,甚至从事的专业也与论文内容无关,这就涉嫌滥用署名、搭车署名等不端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帮助其他人完成课题,或者维系不良的人际关系,让更多的其他人共享带来的实惠[3]。3)更换第一作者。将论文署名靠后的作者提至第一作者,或者直接将第一作者换成其他人,理由仅仅是这篇录用的论文对其他人更有用。更换第一作者的典型现象是将投稿时为第二作者的导师变更为第一作者,要求变更的理由是导师指导这篇论文,在研究生不需要的状态下,如学生毕业了,导师的贡献最大。这类导师一般处于职业生涯的上升期,需要更多的论文。作为培养研究生的导师,言传身教往往会影响其学生,因此对导师的学术不端教育更为关键,科技期刊更应重视。4)增加并列第一作者和变更通信作者。近年来,要求增加并列第一作者和变更通信作者现象也呈上升趋势。有些学校规定并列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4],因此,一些项目负责人或者导师在利益和人情的驱使下,借用各种名义,要求科技期刊增加并列第一作者和变更通信作者,实际上是为“职称稿”“学位稿”等打开了方便之门。5)暗自更改署名。在录用稿件发排前,可能因为一些较为常见的编辑规范问题,需要作者修改。一些作者在修改稿中暗自更改署名,尤其是多作者稿件,出现减少、增加、更换顺序等不端行为。

1.2第一单位的不端变更。论文的归属单位应该是主持该科研项目的单位,或者是作者科研工作主要完成的单位。一般情况下,如果作者工作的单位是重点院校,那么他的科研起点较高,科研实力也较强,他的文章也较容易在科技期刊发表。一些学术不端者为了增加论文学术分量,投稿时虚挂第一单位,如在职业学校工作的科研人员在论文上标注曾经攻读硕士、博士时的更有名的学校为第一单位,在稿件录用后才提出变更工作单位,要求变更的理由是当前工作单位要求作为论文第一单位。

1.3基金项目的不端变更。承担基金项目以及课题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学校给出的学术研究指标,具有较高现实意义,也是期刊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比较容易在科技期刊上发表,随之出现了投稿论文为增加学术分量不实标注基金项目的问题。除了随意乱挂基金项目外,基金项目标注本身存在一些模糊性,如合作研究项目的标注,结题后项目的标注等,在录用后要求变更的理由是内容与基金项目不符或者项目结题超过3年等[5]。

1.4稿件内容的不端变更。1)变更数据。在稿件录用后,作者临时要变更实验数据,理由是导师认为稿件内容需要进一步修改。或者一些作者认为编辑在审查修改后发表的论文、校对稿时,可能不会严格审查,偷偷将原来稿件中的数据换成其他数据。更改数据有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嫌疑,变更数据意味着论文的理论支撑有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未经过审稿专家确定,是不能随意发表的。2)变更文字。一些作者在稿件录用后大改摘要、引言及正文的文字,或者将文字变更成图像或者表格。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稿多投的表现,作者在收到多个编辑部的录用通知后,担心一稿多发,选择一个录用稿进行改头换面,从而压低文字重复率。

2应对措施

2.1加强审核。严格审核仍然是防范作者借信息变更达到其学术不端目的的根本措施。通过勤查、多问,确保稿件标注的信息能够反映当时研究所处环境的真实状态。1)勤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基金网站可以查到作者标注的重要基金项目,以及基金项目的从属性、时间性,必要时让作者提供清晰的基金项目材料;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文献数据库,可以查阅每一位作者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以及其研究方向、写作风格、曾经所在的单位等。充分应用相关软件,如通过稿件采编系统,链接每一位作者的电子邮件,确定每一位作者知情;通过Word软件的比对功能[6],比对作者修改稿与录用稿的内容,检查作者修改的所有内容,防止作者借修改的机会擅自改动信息,包括署名顺序、基金项目、文中的文字和数据。我们建议将PDF版本发给作者修改,让其在PDF上标识修改的内容,这样不容易篡改内容。2)多问。对于有疑问的标注,利用电子邮件、电话,多问作者、相关负责人以及审稿专家以便更快地发现问题。如对于有疑问的作者署名,可直接通过电话询问稿件内容,如果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则署名确实存在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询问合作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课题被标注的信息,如果不知情,那么就存在空挂课题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咨询审稿专家作者修改的数据信息,如果是关键的数据,则作者有篡改数据的嫌疑。《华侨大学学报》在核实作者标注信息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信息虚假的问题论文很多都是来源于第三方的中介投稿。因此,现在中介投稿的学术不端行为发生了一些演变,金玉其外是其具体表现。

2.2坚持以质量用文的办刊原则。一些科技期刊在期刊评价指标的指挥棒下,渐渐背离了办刊初心[7]。在初筛稿件时,对非副教授以上取称或者博士的投稿论文不收、对职业学校的投稿论文不收、对没有国家和省的基金项目资助的投稿论文不收。这些收稿条件严重背离了科学性和公平性,反而一旦投稿让其“高看一眼”后,哪怕质量一般都愿意接收。一些中介机构正是利用科技期刊的这种定势思维的漏洞,达到发表的目的。实际上,历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大部分获奖者来自于普通的高等院校,而没有课题的硕士研究生则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科研实际工作中,他们的成果极具创新性[8]。因此,呼吁追求评价指标的科技期刊尽快摆正心态,对所有的投稿一视同仁,收稿时,不要以稿件的“出身”为判断标准,要以是否反映研究热点、最新研究动态、有较好科研创新性为标准,真正坚持以质量用文的办刊原则,从而减少论文信息不端变更行为。

2.3督促所有作者诚实守信。监督作者诚实守信,应从督促的对象、督促的内容2方面着手。1)督促对象。以往作者投稿时,科技期刊似乎只强调第一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而忽略了其他作者的诚实守信。作为论文的合作者,他们同样也要承担学术道德的责任、义务,尤其是指导论文写作的导师。因此,期刊收到来稿后,要向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发电子邮件,让其阅读投稿须知(包含不端变更的表现),并分别签字。这样,每位作者都能知道稿件的投稿情况,在形成共同利益的同时,对论文和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也能驱使他们互相监督。2)督促内容。事前预防。目前科技期刊对变更信息的主要规定一般为:变更作者署名或顺序、单位内容或顺序,须由第一作者以书面形式通知编辑部并经编辑部同意;研究生作者请提供导师(通信作者)的联系方式,稿件投稿须由导师同意并发函至编辑部确认。然而,无论是第一作者还是导师都有可能通过信息变更达到学术不端目的,因此仅仅是他们的同意还不能够防范学术不端。我们认为关于变更信息应该规定如下:当稿件被录用后,作者发生事实变化,需要变更信息,要提供相关事实变更的材料。事后惩罚。对于执意要通过信息变更来欺骗科技期刊的不端作者,期刊除要果断退稿外,还要让其对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首先,在5年内不允许论文中所有的作者向编辑部及编辑部的学术共同体投稿,将情况上报给管理其论文的机构,由他们负责管理和监管从编辑部退回的稿件[9],从而提高学术不端作者的心理成本。其次,稿件从收稿到录用,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编辑初审、专家复审、编辑部主任终审等,不端作者需要对科技期刊付出的劳动力予以经济补偿,从而提高其不端行为的经济成本。

3结束语

信息科技论文范文3

研究建立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县级工作站、村级服务站和村级农技员体系,形成市、县、村三级服务网络。构建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县级工作站—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村级服务站—村级农技员—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专家平台、农资产品服务平台和信息互动平台为一体的科技推广大平台。

1.1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

设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负责体系建设规划、技术研发、平台搭建、设备选购、组织安装维护、信息采编播、体系运行管理和农技员培训等。

1)“云广播”集成信息传播平台。

采用“云广播”集成技术开展农技推广和信息传播服务。通过“云广播”系统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由中心通过VPDN专用网络直接控制村级广播设备,具备“提前推送、自动开关、定时广播和差异化服务”的功能。每天及时、高效自动化广播,具备实时性、针对性、灌输性、广谱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信息采、编、播平台。

负责信息栏目设置、策划、采集、编辑、审核、制作和播放等。设置《农业科技之声》、《百姓身边事》等栏目,连接农业专家库平台,每天选择村民劳作相对休闲的时段传播实用科技信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专家库平台。

负责信息的提供和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包括省、市级农业、畜牧、林业和气象等系统的专家58人。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来源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林业局和石家庄市畜牧局等。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民问题,同时把新品种、新技术直接提供给农民。对于共性问题,录制成节目反复播放;对于个性化问题,通过互动平台专题回复,尽最大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4)差异化服务平台。

负责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服务。按照产业结构分区,分为大田种植区(小麦、玉米和部分棉花区)、果树种植区(包括梨树、枣树、核桃树和苹果树等)、蔬菜种植区和畜牧养殖区等。按照不同的产业结构广播差异化的信息,实现平台差异化服务的功能。

5)信息互动平台。

负责信息的搜集与反馈。建立新农村大喇叭网站,设立“新农村大喇叭”微博、微信(xncdlb)、QQ群(258368930)和热线电话(0311-66695369)等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多途径实现中心、专家和农民互动,广泛搜集农民反馈信息,方便群众查询补课。配备专业采访人员了解农民需求,完善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

6)应急服务平台。

负责灾害及气象预警。平台可随时进行实时广播,对农业的灾害预警作用非常突出。尤其是农业气象预警,能提前告知农民群众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2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

负责推广体系中心信息的接收和。采取试点、示范和推广三步走方法,搭建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先在灵寿县试点,后在行唐和正定县等地示范,到2012年完成了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的大喇叭推广平台建设。

1.3县级工作站

每县组建1家县级工作站。负责本辖区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站建设、农技员聘任,农资质量监督、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的组织实施及农资配送等工作。

1.4村级服务站

每村组建1家村级服务站。在推广平台建设村组建了4342个村级服务站。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服务站建设、设备安装维护、农技员推荐、服务模式落实和信息搜集反馈等。作为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户,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开展技物结合服务活动。

1.5村级农技员

每村选拔1名农技员。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的需要,在全市4342个村每村选拔1名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村级农技员。负责农技推广、技术培训、设备管理、信息反馈和技物结合示范田的选择落实等。适时对农技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建立起1支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吸纳新技术能力较强的村级农技员队伍,健全了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6创新建立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

国家鼓励推行技物结合,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该体系创新建立了灌输式大喇叭技术广播(信息流)与农资服务直接进村入户(产品流)的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大喇叭传播信息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村级农技员以建设技术集成技物结合示范田的形式组织产品流,把农业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农资产品集成配套,优惠直供。把科技成果、农技员、农民和科技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建了高效信息传播和扁平化物流服务为一体的技物结合服务体系,调动了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技术服务和科技产品直接进村入户,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效率。

1.7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机制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导作用。引进市场机制是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加快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举措。该体系由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由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供成果信息资源支持;引入市场机制,应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搞好体系的软硬件建设和运营管理;农民享受科技信息和农资集成配套的“双流”服务。

2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分析

2.1应用效果

该体系被成功应用于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广泛应用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推广,综合农业技术、国家政策传播,应急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每天向农民提供科技、气象等信息20余条,每年7000条以上,受益人口600余万人。推广新品种、新产品30多个,农业技术300多项。石家庄市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等部门利用该体系指导工作180多次。农民来信60多封,来电8500多次。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信息高速直通农家,探寻了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信息高速路,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距离,搭建了专家服务百姓的平台,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统一、规范、准确和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部、河北省农业厅等部门领导高度关注和支持,希望把石家庄市作为孵化基地,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2.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该体系推广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传播农业信息,经应用单位统计,2011~2013年,累计覆盖耕地面积76万hm2;通过新品种(包括种子、肥料)、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小麦、玉米两季平均增产5%,约1200元/hm2;通过种子、肥料直供节支300元/hm2;新增经济效益1500元/hm2,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亿多元。

2)社会效益。

该推广体系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升了服务“三农”效率。采用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新模式,充分调动了村级农技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基层推广体系的良性运转。让农民享受到综合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其科技素质,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3发展前景

该推广体系在规模上、技术先进性上、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是以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适应现代农业的新需求。其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农村科技信息传递呈现出点多、面广、内容交叉、用户需求程度和接受信息能力有差异等特点,该体系的推广应用将为河北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巨大作用,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普及、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结论

信息科技论文范文4

目前在科技档案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落伍,信息化时代下的科技档案管理涉及大量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背景下,科技档案的产生、分类、甄别、归档等工作量迅猛增长,继续采用传统模式对科技档案进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第二,科技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科研工作的管理,而多数科研工作都具有周期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涉及到需求论证、项目申请、科研实施、验收推广等诸多环节,持续时间长,涉及内容广,这一情况下,如果缺乏科学管理的手段和制度,往往会造成管理混乱和低效管理的情况发生;第三,科技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完整的科技档案全程记录了科学研究活动的全程,由于信息化手段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科技档案中涉及大量的设计图、工程图、照片、录像等新型记录形式,给管理活动带来更多的挑战,对其进行管理要求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但目前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综合来看,目前在科技档案的管理中主要存在管理能力不强、投入资源不足、人才队伍培养滞后以及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信息时代对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做法和思考

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计算机、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在国家、行业以及单位科技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框架下,用信息化手段来保障和促进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为科技档案资源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提供坚实的基础,科技档案开展信息化管理,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自动编目、检索、立卷和标引等工作。对科技档案实施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是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科技档案的基本要求,其中自动编目是将收集到的科技档案相关信息制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在不同要求下编制出不同的档案检索工具,包括全宗目录、分类目录、案卷目录、专题目录、作者目录等各种目录和索引,充分发挥信息化编目速度快、项目全等优势。自动检索是通过查找档案目录并利用档号、题名、责任者、分类号、关键词等检索标志,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满足要求的档案资料,与手工检索相比,自动检索速度快、线索形式多样,检全率和检准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要求。计算机自动立卷是计算机以科技档案目录中每份文件的有关存录项为依据将某方面具有共同点和联系密切的文件综合在一起组成案卷,并自动对同一卷的卷内文件进行排列和编号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立卷速度和立卷质量,改善了效率。科技档案自动标引是计算机通过对科技档案题名或全文信息进行字词切分、对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及给出正式主题词或分类号的过程,科技档案自动标引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第二,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统计、编研及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和统计工作复杂而繁琐,而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自动借阅管理和统计,对科技档案的利用登记、审批、检索、调卷、归档、利用情况统计等进行自动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完善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制度,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重点涉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的借阅资格验证、借阅情况登记、归还登记和自动统计。

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对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辑处理,不但能够提供对科技档案原文信息的检索和分类,还能够对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文字编辑处理和排版印刷等工作,实现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研。另外,在科技档案的管理环节中,对档案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非常重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排架进行自动管理,能够结合科技档案登记数据库的信息,给出档案库房架位的分配图,实现架位的自动分配,为新进科技档案合理分配架位,提高架位的利用率,还可以实现对科技档案保管环境的温、湿度以及防火防盗等进行自动监测和管理。

第三,加强培育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对科技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使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深入的关键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主体,也是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增值的主体,更是不断将科技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不断推进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培训,使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信息科技论文范文5

以文献收集量最大,数据最全面的中国知网(CNKI,http://www.cnki.net/)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统计数据来源,以冬枣和冬枣树为检索关键词,检索2002~2012年发表的冬枣业各研究领域文献,并剔除其中与冬枣业科学研究无关的内容、重复数据以及部分新闻类报道。参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文献的年度分布、地区分布、学科分布及作者单位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2002~2012年冬枣业科技文献分析

2.1文献总量及中文核心期刊发文量变化

2002~2012年,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共刊载冬枣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文献1649条,其中365篇发表于核心期刊。自2002年以来,冬枣业科技文献的总量总体呈逐年上升然后略微下降趋势,2006~2008年发表的文献数量高于历年平均值,并且其文献数量是2002年的2倍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呈明显递增之后略微下降趋势,基础研究的文献数量也呈上升之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其在文献总量中的比率亦呈相同的变化趋势。

2.2文献的地区分布

2002~2012年全国各省(市、区)冬枣业科技文献的发表数量统计见表2。发表文献总数排列前10位的省(市)依次为山东、河北、天津、陕西、北京、山西、河南、新疆、湖南和辽宁,其中山东省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总数占总发文量的34.99%,表明山东省的冬枣业科学研究非常活跃,这与山东省作为冬枣产业大省的地位相符合。发表文献数量排列前6位的山东、河北、天津、陕西、北京、山西2002~2012年的文献数量均呈逐年增长之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其中山东省和河北省的变化最为明显。陕西省和北京市冬枣生产虽然不多,但以冬枣为材料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主要以分子水平的冬枣基础研究为主。作为冬枣可能最初发源地的河北黄骅和故城以及山东沾化,冬枣业科技文献数量一直保持优势,这与河北、山东两地近年的冬枣产业持续发展有关。

2.3文献的作者单位类型分布

2002~2012年发表的1649篇冬枣业科技文献的作者分别来自60个单位,其中发表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的单位共21个。21个单位共发表文献701篇,占总发文量的42.51%,研究内容基本上代表了冬枣业科学研究的总体方向。这21家单位包括4个科研院所,9个高等院校和8个技术推广与管理单位,其中,8个推广单位227篇,4个科研院所150篇,9个高等院校324篇,分别占总发文量的13.77%、9.10%和19.65%。这21个单位中,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的有19个单位,共发表文献278篇,占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总数的76.16%。其中,9个高等院校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185篇,占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总数的50.68%;8个技术推广与管理单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57篇,占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总数的15.62%;4个科研院所有36篇核心期刊文献,占9.86%。虽然高等院校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不足20%,但在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则高达1/2,可见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在冬枣业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作用。

2.4文献的研究领域分布

2002~2012年发表的1649篇冬枣业科学研究文献,在冬枣园管理及生态建设、冬枣贮藏保鲜方面,占发文总量的64.28%,其次为冬枣病虫害及其防治研究,占发文总量的24.89%。

3结论与讨论

信息科技论文范文6

开发和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代替人工、信息共享、学科化服务、数据分析的快捷、准确、高效的科研管理新模式。其工作流程是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对科研工作进行日常管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信息的审计和更高层次的利用。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远程性、规范性、动态性、集约性等特点,能很好地收集、整合与传递科研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好地解决传统科研管理带来的程序繁琐且重复的弊端。系统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和参与性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日常科研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2系统设计

2.1基本原则与目标

研究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科研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在系统整体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规范性、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模块化的软件开发方法。系统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覆盖研究所主要科研业务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网络为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简化人工管理流程,通过信息的一次录入,实现信息多方共享、综合分析加工和信息的批量导出导入,满足不同管理层次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2.2功能设计

系统除了能够实现数据录入、权限浏览、报表打印、留言板等功能外,还需要实现节点推送功能、关联查询功能、统计/汇总功能和批量导入导出功能。节点推送功能:系统将业务流程串接起来,将节点任务推送给相关人员,并及时反馈相关工作任务和要求。关联查询功能:系统支持全信息的查询和关联功能,当用户需要了解一个项目时,系统能把项目相关信息一并展现给用户。统计/汇总功能:系统通过数据库层汇总分析原始数据,自动形成报表和数据,无需人工参与加工。批量导入导出功能:系统能够实现标准格式文件的批量导入,如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等,也可根据需求将数据批量导出。

2.3结构设计

根据科研管理的业务范围和管理要素,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信息模块:该模块由科技处基于门户网信息动态、最新通知和学术活动公告。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是系统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立项、开题、结题和成果申报管理。由用户通过权限账号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课题研究过程性文件和成果,科技处通过管理员权限进行浏览审核并反馈。成果管理模块:用户登录后,通过该模块对个人成果进行填报和管理,包括论文、著作、获奖等方面的信息。研究生管理模块:该模块属于用户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一体化的部分,主要包括用户基本信息、选课明细和课题管理相关内容。研究生通过登录该模块,填报入学基本信息,选课明细,提交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文件。科研条件管理模块:该模块对研究所科技资产进行统计管理。用户管理模块:该系统设置3种用户类型,分别为科技处系统管理员、各科室领导管理员、科研人员,并根据用户角色和单位不同分配不同的权限。另外,系统还通过网站提供日常所需的科研相关文件下载功能。

3系统技术实现

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框架的B/S构架,以Eclipse+JBossTools为开发平台,以MicrosoftSQLServer2005为数据库平台,应用Tomcat6.0轻量级服务器,采用JSF、JavaBean、JPA等多种开发技术,在WindowsServer2003或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环境运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和完善时需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系统的安全性。为确保研究所科研信息的安全,系统通过权限管理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使用户使用的系统功能和查看信息的范围得到控制。除系统管理员外,所有用户只可修改自己所添加的数据。此外,系统还提供了操作日志记录功能,用户在系统的所有操作都有所可查,进而保证了用户的操作都是可审计、可追溯的。二是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功能模块的编程、调试独立进行。三是与现有系统的集成。结合研究所科研人员内部局域网账号,系统开发局域网内部系统的统一认证功能,方便用户注册。

4结语

信息科技论文范文7

1.1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2年)指出,信息技术要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的自我操作练习来掌握技能,要求学生不但能够从理论层面上知晓信息技术,更要具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1.2中小学生学习特点

当前的中小学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又叫数字土著,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数字原住民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包围的数字化环境中,从小便习惯了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的中小学生崇尚自主学习,他们习惯于迅速地获取信息,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强等。

1.3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当前中小学生的特点,发现当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不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增加了教师辅导的难度;课下也没有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教学观念落后。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动手操作的课程,但是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仍按照传统观念教信息技术课,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仅体现在可以上网和玩电脑。最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目前的信息技术评价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考试内容陈旧,考试模式机械呆板,对操作技能的考核依旧是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

2微课概念及创新性

2.1微课概念

在国内,“微课”概念最早是由胡铁生老师率先使用的。黎加厚老师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焦建利老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结合上述定义,笔者将微课定义为:围绕某个知识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网络、反复播放的学习形式,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2微课的创新性

根据微课定义,归纳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等特征,它突破了乏味冗长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静态课件的弊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特别适合网络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组织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理念,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巨大创新。其优越性体现在:1)微课一般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主题突出,既有利于替代教师的多次讲解,也可实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与学;2)微课播放时间短,一般5~15分钟,符合数字原住民的注意力规律和认知特点;3)微课综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越性,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4)具有强大交互和反馈功能的信息技术微课,能够更好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尤其是测验类微课能够极大改善当前操作技能评价的弊端。

3信息技术微课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基础知识类、操作技能类、综合作品类等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不同类型的微课。类型多样的微课,配合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不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活动,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打造全方位的学习空间。

3.1作为学生课前的预习材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语数外等主课,它以操作为主,课时少,如果没有提前预习,学生很难跟上进度。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以微课的形式,给出每节课的学习清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来学习,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2作为教师课堂中重难点讲解的帮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可以把操作中的重难点录制下来,做成微课,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或是其他平台分发给学生。通过微课开展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重难点可以反复学习微课,或请教老师和同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辅导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吃不饱”和“吃撑了”的弊端。

3.3作为学生课后巩固提升的重要资源

信息技术课每周一次,即使学生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操作,没有复习巩固,间隔一周,很容易遗忘。信息技术练习型微课可以起到对所学操作技能的巩固和提升作用。操作技能考核一直是制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难题。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微型考核题,尤其是带有反馈机制的信息技术练习型和测验型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学生通过不断地操作练习,达到巩固其操作技能并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目的。

4结束语

信息科技论文范文8

1围绕课标,有效整合资源,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进行有效的备课。实施课程的教与学之前都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技术要点,梳理清教学内容与本册教材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如在教授《文本的结构化和形象化》一节时,为了体现文本的形象化,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绘制了生动的图形,来凸显表意效果。同时以第十三届亚洲杯小组赛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用结构图和图形图两种方式来制作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及冠亚军比赛流程。这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还使学生实践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创作给自我带来的愉悦。其次,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课前准备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之间互动与整合,通过知识的传授,实现学生技能的提高,最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师的备课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生个性特征。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同时还应体现本学科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最后是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一人或抄教案或查资料,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写在备课本上,备课成了“背课”。信息技术课程的备课在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必须依据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学情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关注备课中的信息收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信息量较大的视频、图片和图像,扩大信息来源,尽可能确保收集的信息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追寻学科前沿过程最能体现信息社会发展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2教师要紧抓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角色。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良好品质,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激励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乐于和学生交朋友,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会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应该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充分尊重,对有创意的解答要肯定更要赞赏,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师要学会有效管理课堂。管理课堂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建立以爱为基础的情感联系,“爱”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依托的,没有侮辱、贬损,更没有威胁、体罚,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课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教师的教是教学生学会和会学。因此,牢记“爱”的前提,适时的提示话语和眼神、动作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让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必备手段。再次,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学以致用。如:Flash操作演示动画、QQ、博客网络论坛、微博、网站等。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对于学生来说,既为他们上机操作和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又让他们学习了其它电脑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教学反思,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灵活多变,同样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级特征、不同的学生对象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反思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进行解决?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每一节教学总有它不足之处,总有需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的教学原则。

4总结

实施有效教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是教学关键。只有教师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的功用,引领学生积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一定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郭煜 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中学

第二篇: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探析

一、小组监督策略

师生分享管理权,建立以自我管理为特征的小组监督策略。建立学习小组,改变传统的“讲解、演示、练习、巩固、总结”的形式,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发挥团体精神互助精神,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合作解决。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互相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课堂气氛活跃。改变老师是管理主角的角色,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管理者,分组约束,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老师监督不过来,分身乏术的情况。一个小组内成员与成员互相监督,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监督,创造集体认真学习的氛围。即便这样的情况,依然存有侥幸心理的学生,这个时候一定要采取巧妙的惩罚措施让学生知道一时的玩乐将会失去更多的玩乐时间。如此循环几次,基本上能杜绝学生想玩电脑的念头。

二、任务驱动策略

中职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没有适当的任务驱动,学生极易利用上课时上网、聊天、打游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引发课堂管理问题。“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型学习模式。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

三、优化时间策略

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对于课堂时间的巧妙规划及安排,体验一个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时间管理的本质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足够的认知建构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课堂信息过少,内容松散,不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依然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应熟知学生的能力,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宜讲解重点难点,最好设计有趣的引导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重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不是活动的数量。教师不应该按部就班地根据备课计划开展课堂,更不应该为了活跃课堂而故意多设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处理。

四、筛选过滤策略

筛选过滤策略是帮助学生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中减少不必要搜索的一种重要策略。为了避免出现“大海捞针”的惊慌与盲目感,教师在开展有意义探究、专题研究性学习前最好提供特定范围的搜索,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检索,减少做无用功。如在学习研究性课题“网络搜索”时,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搜索引擎,避免学生盲目搜索等等。筛选过滤策略能够减少无谓的消耗,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时间。

五、及时引导策略

及时引导策略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遭遇困难时、专题探究中偏离探究主题或者小组讨论无从下手时提供启发式引导的一种控制策略,帮助学生通往知识的彼岸。身为教师的我们不必要满堂灌,关键时候的几句话就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及时引导让教师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让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学习。

六、情感激励策略

情感激励策略是运用鼓励性评价和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信心的一种调控策略。以往的评价措施注重考核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缺乏鼓励性。针对这一情况,评价措施增加“我进步了”“我帮助了谁”等等方面,从评价措施上帮助小组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鼓励低水平的同学坚持学习,让他们相信坚持不放弃就是赢家!

七、总结

除了同学的压力、集体的氛围驱使下学习之外,教师还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喜欢学习,构造良好的心里情境。针对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知识点+事例或者实践活动+知识点的深层思考”模式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比游戏还有趣的话,谁还会去玩游戏呢?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

作者:吕岩 单位:平凉体育运动学校

第三篇:数学课堂高效教学信息技术探析

一、使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陈省身先生所说的数学好玩,恐怕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单调、枯燥,大量时间都是用来做题。而使用信息技术则可能改善这样的局面。生动的图表、有趣的情境、活泼的动画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互动中保持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这种兴奋状态下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是较难做到的。

二、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无非就是一种工具,就像圆规和直尺一样。合理利用工具,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例如,计算机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在时间宝贵的课堂上,运用计算机做一些繁琐的运算,快捷且准确;利用计算机画一些复杂的函数图像或几何图形比用粉笔黑板更加方便和高效。这些工作本来也能做,只是用了信息技术能够做得更精准、更快捷,就像用圆珠笔代替毛笔一样。另外,在“电子黑板”上留下的痕迹可以随时被保存和调用,并且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改变大小位置和颜色,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学生。

三、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探究幂函数y=xα的性质时,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系列幂函数的图像,学生再根据直观的函数图像归纳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又如,让运动的点留下运动轨迹,利用excel统计数据变化,都可以在教学现场即兴发挥,随意操作。

四、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现代数学教育注重“问题解决”,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便得到了提升。比如,数学建模活动以及一些研究性学习小组能够在中学中开展,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撑,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曹一鸣指出技术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发现和登上数学与科学高峰的“云梯”。信息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衍生出了课堂以外的多种教学形式。一些新的网络教学形式日益盛行,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下面就谈谈当下最受欢迎的一些网络教学形式:

1.数学教育网站。

根据陈淼君的研究,数学教育网站可分为:数学教学资源网站、数学教育门户网站、数学论坛、教师博客、数学教育网校。目前我国已拥有上千个数学教育网站,毋庸置疑这些网站的建设者都希望对数学教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虽然各类数学教育网站已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支持,但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在我国的数学教育网站中,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占了大多数,而数学教学网站的内容又大多是课件、学案、试题。也就是说我国大多数数学教育网站的对象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缺少自主学习的资源。部分网站交互性不强,维护与更新不及时,导致内容陈旧。

2.微课。

微课是指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针对某一知识内容的某个方面进行讲解的微教学在线视频,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有针对性地重复学习,可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要,是翻转课堂、网络学习的基本素材和资源。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微课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信息技术应用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学习手段。因此,对于老师来说,最关键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我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在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本文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的选择要最优化。

各类信息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可谓各有千秋,使用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最能获得实际效果的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突出难点、突破难点、引导探究,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应用信息技术与原来的传统课堂相比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课堂节奏,注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表征问题的本质,防止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2)使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之处。

数学教育的改革之路从未停止过。各种教学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冲击着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东西毕竟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未必全都是不好的,而新的也未必都是好的。新的技术和理念虽然引人入胜,让人耳目一新,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所以面对传统教学,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时,传统教学中优秀的部分仍然应该被保留。

(3)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用信息技术,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专业素养。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已成为过去时。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掌握计算辅助教学软件的操作,例如几何画板、PPT、Z+Z、微课的制作等,做到能在课堂内外应用自如。

五、总结

展望未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势不可挡,却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孙欣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微视频思考

一、何谓微视频

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的视频短片。微视频的内容涉及面广泛,视频形态多样,通常涵盖微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短片、广告片段等。微视频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用于课堂教学的微视频除了场景实录之外,还有操作过程屏幕录制,演示过程动画模拟等。微视频一般还具有以下特征:

1.微视频具备互动性。

视频媒介可以由学习者选择快慢播放,停止甚至后退。因此可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学生。

2.微视频更具备专业性和趣味性。

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可能都有明星的长相,播音员的嗓音,演说家的口才。但在视频的录制过程中可以聘请有特长的人员,使完成后的微视频更加完美。

3.微视频要求时间简短,内容专一,重点突出。

4.微视频技术难度低、制作成本低的双低特点使得一般的教师都能独立完成课堂需要的微视频制作。

微视频与目前比较流行的微课是有区别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由此可知微课其实就是一段时间很短的教学过程。它可能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种活动。他的时间长度可以在10分钟以内,微课适合远程教育等教师不在现场的学生的整个自主学习过程。而微视频重视的教师的“教”,微视频中基本不需要出现学生的“学”,主要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微视频更适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间长度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微视频教学的主要优势

正因为微视频与微课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优势体现得更加鲜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课堂更具个性化。

《新课标》指出:“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要求强调我们教师不是简单的教,而是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微视频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正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载体。我们只要满足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和相关硬件条件,学生就可以通过微视频,结合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选择性地观看学习,从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已知知识的巩固,特别是重点、难点的理解,并克服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操作水平相差很大的难题,解决了是多讲还是少讲的尴尬局面。

2.让课堂更具自主性。

《新课标》还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唯一主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基于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微视频教学正是体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传统教学教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自学意识淡薄、自学行为缺乏自制、自学习惯懒散,主动性较差的局面。微视频教学以其丰富的张力吸引与诱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最终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释放生命潜能,享受超越的快感,然后再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面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已有的心理准备不尽相同,领悟的方式也各具差别,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有着渴望探究的冲动。微视频以其直观的情境性、多维的诱导性,在开启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深入发掘的正是学生源源不竭的潜能。

3.让课堂更具创新性。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自主体验促进个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传统的课程模式,形成了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动,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的依赖性和盲从性,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微视频融入课堂教学后改变了旧课程“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学生在师生双方互动中生成与创造性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实践中学习。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所以融入了微视频的实践教学课堂,在学生心灵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三、微视频应用的注意点

微视频是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能充分彰显时代性和创新性,对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可广但勿滥。

微视频作用很大,应用广,形式多样,可以是教师的一段讲解录像,可以是一段操作过程的录屏,还可以是一段演示过程的动画模拟等。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最佳的视频形式。视频的应用范围也很广,一个专业概念的解释,一步软件操作的关键过程,一个原理的动画演示等。应用虽广,但不可以泛滥,没必要的简单操作,或者极容易理解的概念,或学生已知的科学原理等,都不必要做成视频,否则浪费学生时间,也浪费教师精力。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微视频教学而制作微视频。哪些地方需要微视频呢?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后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接受,或者当时能理解,但自己操作时又会忘记,这些知识点都可以做成微视频。例如:绘制图形的工具,word中的绘图工具学生一看就会用,所以没必要制作操作微视频,而flash软件的绘图工具有很多细节上的用法,可以做成微视频,vb中的控件工具,涉及的属性参数众多,更需要制作微视频进行解析。总之,微视频应用可以很广但不要泛滥。

2.可多但必“微”。

既然是微视频就必须做到“微”,理由是:其一、学生注意力与时间成反比,时间过长的视频不利于提高注意力和增强记忆;其二、把一堂课的知识点打碎,分成细块,知识点分得越细,越有利于学生精确选择自己需要的视频模块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八年级课本中的“猜币”程序,如果把整个程序的设计制作,从头到尾制作成一个视频就不太合适,因为这样的视频时间又长又没重点。比较恰当的方法是做成若干个简短的微视频,“界面设计”制作一个微视频,“程序运行结构”制作一个微视频,“特定语句”分别制作成微视频。做到“微”而“多”,“微”而“精”。

3.可无但必“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即使在人类已经高科技的信息时代,这种科学的启蒙也是非常必要。而信息技术课程又是这种启蒙教育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口头讲授难免会有口误,有口误可以及时纠正;而微视频教学则不然,必须做到准确而专业,因为微视频一旦做成,分享给学生后,更改就没那么方便,况且在学生心目中视频中的观点就是教师的最终观点,如果日后发现差错,对教师的科学严谨态度和专业水平会产生怀疑,同时也会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今后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所以将微视频引入课堂,要么不用,要用就必须做到非常专业而精准。

4.可用但只“辅”。

《新课标》强调: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这种素养的培养是一种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更在于人对人的教育,人对人的影响。微视频充其量只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完全替代教师的现场授课。教师不是知识机器人,教师的授课除了传授知识,还有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成长不仅包括知识智慧的成长,更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重要阶段,一位优秀的教师能以他正直、真诚、友善、豁达、机智、勇敢等优秀的品质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言行中养成良好的品格,这是机械的视频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总结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的检测,微视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它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加以研究和完善。

作者:曾祥海 单位: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第五篇:中职化学课堂信息技术应用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化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让学生从主动获取知识到重组与再建构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

②发挥教师教的引导性。

师资培训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合作者,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2.减负增效原则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就是要将教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下解放出来,让其教得轻松。同时,也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二、智能课堂的创新方式

1.利用图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和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却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所要表达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包含更高级的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使得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信息技术拓宽和延长了。如在讲授《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大量动画,还链接了视频“新型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介”,并把一课时设计三次探究实验和两个讨论活动。三次探究实验是:“撕扯塑料薄膜”“加热两种不同的塑料”来鉴别塑料的种类,“燃烧不同颜色的线”来鉴别面料。两个讨论活动是:白色污染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这些不仅拓展了课堂,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创设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生活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案例1:《化学与生活》一课中,播放形声兼备的录像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沉浸在化学世界之中,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案例2:《有机合成材料》一课中,投影“鸟鱼共处”来激发学生兴趣,链接视频来介绍有机合成材料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体会到学化学、用化学可以打造精彩生活。案例3:《燃烧与灭火》一课中,链接视频“火灾现场和灭火方法”,视频中白磷在水中燃烧(水火相容)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投入。

3.运用智能化设备,优化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是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尽量亲自做实验演示,以便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接着,让学生观察实验演示,并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对于那些因设备和自身因素的制约而无法演示的实验,或者虽能进行实验,但是污染环境、反应慢、效果不佳的则宜采用多媒体演示。主要包括以下3种情况。其一是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对有毒害、危险物质出现的实验进行实验仪器仿真和实验过程仿真,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原理,尤其对综合实验的仿真,将学生由不可视的机械操作,带入主动介入的情境。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大,很容易造成中毒。类似的还有氯气、硫化氢气体等的实验。其二是模拟错误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化学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有时会带来危险和危害,而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不以为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此时,可以用电脑模拟,将实验操作步骤分解或通过播放慢动作,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加强警示效果。如加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时,液体会溅出试管;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等等。其三是难度大、反应慢、成功率低的实验。有一些实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成功或效果不够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如氢气燃烧时的火焰颜色、铁在空气中氧化生成铁锈的实验等。

4.辅助整合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教授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如化学实验的复习,若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很难把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仪器装置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遍。此时,如果利用电脑模拟或录像,就可以把各种实验现象搜集起来,插入到复习课件中,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记忆,使学生的化学实验知识系统化。

三、智能化学课堂的效果

1.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对知识的呈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微观世界的奇妙,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一节生动活泼的化学课,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教师要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坚持整体观点,重视多样化,贯彻综合观点,力争最优化。利用计算机灵活、强大的交互性,任意组合、安排课堂教学,从而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课堂教学具有严谨性、灵活性、多样性,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燃烧与灭火》一课中模拟火的燃烧与灭火,链接灭火的视频教程,并将课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当中和教师的讲解之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的独特性,可以使化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进行缩微处理。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信息技术上述功能的作用下,均被化解了,并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会因为教学形式的新颖、声画的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如《分子与原子》一课中利用微机模拟物质分子运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的微观解释,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能科学地、准确地理解化学变化。

4.大数据强化课堂教学反馈

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这个环境中学生一人一机操作,可以进行练习、检测等,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生的全部答案迅速搜集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迅速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的广播教学、实况转播、个别辅导、示范教学、适时监控等特有的功能,为知识讲授、知识反馈、知识释疑创造条件。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实现教师教的改革与创新,而且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过程中,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媒介,设计和探究学习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展示综合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把更多的实际生活案例引入教学,这对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专业意识也是事半功倍的,这也为中职化学教学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田玉霞 单位:鹿邑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六篇:语文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应用

一、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老师一直在讲,学生一定会觉得课堂很没意思,而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很多教师会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在幻灯片中教师可以加入声音、图片或是视频,这就为课堂增加了很多生机。小学生对一切都很好奇,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用幻灯片为学生设置情景,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或是给学生找一些动物世界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自然和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只有学生开心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二、用资源展现过程,了解重点

在语文的学习中,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将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小寓言故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能参透寓言所想表达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找一些愚公移山的视频,视频会带着学生在情景中遨游,视频可以让学生看到人物的表情变化,通过表情参透人物的心理,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想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小学生都很喜欢看这些视频,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观看,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生带着轻松的心理进行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生才会更加有学习的动力、有学习的热情。

三、利用资源,开阔视野

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只能通过教材获得知识,也只能阅读书本上的文章,这样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就很窄。在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之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课外知识,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到更多文章,开阔自己的视野。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拓展知识,例如在学习《夸父逐日》这则小寓言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为学生找一些寓言故事,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幻灯片让学生了解一些时事,让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总结

信息技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不再是只有教师讲课的枯燥课堂,而是一种由图片、文字、声音共同组成的富有生机的课堂。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还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高效地收获好成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灵活地将信息技术和教学联系在一起,使课堂轻松、高效。

作者:高殿全 刘亚军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大青咀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运用和网络技术也日益成熟,未来社会也将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的知识化社会,信息的争抢成为获得知识经济成功的一个关键,因此,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计算机及其网络,就成为当前的焦点,几乎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是拓展人类创造性能力的工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信息的采集、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其日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竞争的综合学习能力。然而,在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已经普及了电脑化教学,也致力于让学生从小学电脑、懂电脑、用电脑,却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喜欢电脑,对电脑非常好奇且具有很大的热情与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却只停留在对玩游戏比较感兴趣的层面上;小学年龄较小,信息技术入门容易掌握难,教师也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只会讲不会做的习惯。

二、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1.以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兴趣成为其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帮助其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与综合能力。例如,在利用电脑画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喜欢画画么?除了平常在纸上作画之外,你们还知道可以在哪里作画么?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在计算机中画画!这样,学生也会思考,在计算机里要怎么作画。从而在诱发学生感情参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并积极地主动研究、动手实践与操作,最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思考与探索。

动手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小学生,能够适应学生的好动性,培养其在亲自操作与实践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动手实践与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过程,也是技能形成的一个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索,提高其综合能力。比如:在“画图工具的使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践、去探索,尝试使用画图工具,了解每一个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从而将课堂变得更加自由、轻松、愉悦、丰富多彩。而学生在足够的时间与条件下,也能主动去接触、主动去实践,从而培养自身问题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等能力,进而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

3.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与竞争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与特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学习,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进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小组进行学习,注意小组成员在能力发展与个性上的互补性,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交流与讨论,促进发展。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竞赛活动,给学生灌输一定的优胜劣汰概念,形成正确的竞争观。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文字排版”“英文录入”比赛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设置显示属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安排《将自己所画的活喜欢的图画设置为桌面背景》的主题,鼓励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意,设置个性的桌面背景,最后由全班评比,选出内容最精彩、设计最合理、最受欢迎、最吸引人、最具创新的五个最佳桌面背景:并颁发一定的小礼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在信息技术课中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法,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与进取,更加积极地思考与探索,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基础上,帮助其学习、积累知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并不断提高其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与素养。

作者:刘啸 单位:盐城市阜宁县古河中心小学

第八篇: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一、导入的精彩预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中最原始、最神奇的推动力,能够带领他们去主动地认识信息世界,探索未知事物。在教学伊始,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向学习目标前进,有助于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问题导入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思考新问题、探究新操作。在质疑和交流讨论中实现思想的碰撞,进而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如何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在导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在网络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优美的文章、漂亮的图片以及动听的歌曲等)?找到之后如何保存这些信息呢?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自主操作步骤的引领下,配合上机操作,逐个解决问题,进而掌握课堂内容。2.故事情境导入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图像处理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张两人合影的照片,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如果小红需要在QQ空间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作为头像,但是她手里只有一张和奶奶的合照,我们应怎样帮助她完成她的想法呢?”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通过预设这样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教师趁机讲授图像编辑中的裁切操作。因此,精彩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事半功倍。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几百年前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而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无论如何也制作不出日误差低于十分之一秒的钟表,可入狱前在作坊里,他制作钟表的误差从来都低于百分之一秒。这是为什么呢?布克顿悟到,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学习也是如此。由此,反思传统教学方法对于知识的传授过于依赖授课教师的主观设计,难以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常常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产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多留给学生一些可供想象的空间,以便学生能创作出佳品。例如,在上网络交流课之前,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几乎都有QQ号,对即时交流已经十分熟练,而对于论坛的使用却比较少,但因为其与QQ空间有类似的作用,可以将QQ空间的操作迁移到论坛的操作。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非常顺利地完成相关的操作。而且,通过对比操作,学生明白了,实时通信和非实时通信的区别,整节课我几乎没有费多少精力去讲解,主要由学生操作、交流、对比、分析完成,效果非常好。因此,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究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各种技巧,加强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就如同狗熊掰棒子,会边学边忘。通过实践,我认为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1.百闻不如一练

在教学中,我发现与其滔滔不绝地讲解理论操作,不如让学生实际操作效果更好。在偏重操作的课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多练习操作,一堂课的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总共不超过10分钟,余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遇到问题可先是小组互相帮助解决。在小组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教师再对其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交流中熟练掌握技能,如此实效性更好。

2.运用交互性课件巩固知识

针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讲解,则难逃单调枯燥的结果。但是如果将知识做成交互性课件,发挥人手一机的优势,通过填空、拖拽、填图等方式,设置知识关卡,采用过关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效果就比较好了。例如,在VB的教学中,“设计界面”环节我设计了一个交互性课件,将控件和对象做成匹配问题,学生可以拖拽控件到窗体中相应的位置。做对了,屏幕上就显示笑脸;做错了,控件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具有趣味性,课堂效果较好。

3.设置游戏,巩固所学

游戏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他们在游戏中收获知识,发展操作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一般使用比赛和益智类游戏软件。例如,在打字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单纯打字就很枯燥乏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安装了金山打字通,学生通过该软件上的各种游戏闯关,锻炼了指法,实现了盲打,再通过打字比赛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打字的正确率和速度有了极大提高。

四、积极肯定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对学生认知的评价,就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价值所在。评价不仅仅是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对自身努力的认可。通过全面的评价,既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学习的价值所在。在实践中,我事先在教师机上做了一个FTP文件服务器,并设置了每个班学生上传作品的文件夹,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通过FTP传输到教师机上。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学生作品,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并加以评价,做得好的学生应加以鼓励;有问题的学生也应该在肯定的前提下,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在得到鼓舞之后,更愿意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