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信息技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1

关键词:Moodle平台;信息技术;中职

1引言

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为了为社会输出综合型人才需要不断改革,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更为重要。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已经全球化,学生们的学习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功能强大的工具。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也会大大提高同学们的上课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目前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已成为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必修课,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Moodle平台的优势

在Moodle平台上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各种学习资料进行上传和下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设立了各种讨论区版块,以供各位学者进行讨论交流。Moodle平台既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资料,也可以供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因此Moodle平台在中职信息技术教育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多用幻灯片讲解知识点,或者是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对学生的电脑进行控制,进行讲课,然后演示操作步骤,待讲解演示完毕后,随即释放对学生电脑的控制,让学生们开始实际操作,再针对学生独自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这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成果也不是十分理想,而且个别学生还会在此期间乘机玩游戏。因此Moodle平台的采用与引进将会大大帮助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成果育教学质量。Moodle网络平台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Moodle平台提供的讨论区或者E-Mail等平台上进行交流,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增强同学们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老师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它需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因此需要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Moodle平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它让教师讲解的课堂变为了教师引导的课堂。同时老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一些小测试上传到Moodle平台上,以供学生们进行下载学习。

3Moodle平台下的中职信息技术教育

Moodle平台下的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是以理论的学习为基础,不会受到传统网络简单演示的约束,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课堂活动的设计性。再具体的实施运用过程中还应符合以下原则:总体性、开放性、引导性、协作性、目标性、交互性、开放性、真实性等多个原则。安装Moodle平台软件是简单的,而且支持多个windows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XP,软件兼容性很好。而且Moodle平台为学生开设了界面,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开设了学习区版块和讨论区版块,以供大家交流学习,针对讨论区又分了普通讨论区和学习讨论区;还设立了通知区,方便老师和学校通知学生一些事情;还有资源共享区,供大家分享下载资源节省查阅大量文献的时间。当然教师也有自己的页面,方便学生对进行管理。教学方法的改变也要求教师做出一些变化。中职信息技术教育采用了Moodle平台,所以针对此课程一种相应的软件被设计开发出来,即Authorware程序。该多媒体工具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是每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都应该掌握的。我们在这里可以借鉴甘肃省平凉师范学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该学校就采用了Authorware软件进行教学。在上课前期老师可以先将自己的课堂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板”等上传至平台,让同学们提前预习讨论,上课时在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讲解一些具体案例等帮助学生学习,随后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课件也要保证简单清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以“主板”为例,该课件分片头、主体、片尾,片头主要是显示、擦除及等待等图标;主体主要是热对象交互的使用;片尾是退出对象,显示、交互及声音等通过二级流程线做的字幕效果。该课件十分简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在他们自己的具体操作过程也有很好的范例,以便学生能够容易的做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通过上传的教学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与预习,巩固学习知识。

4结语

Moodle平台在国际上十分流行,广泛用于教育课程,其优势明显,具有操作简单,交互功能优异,交流方式多样等优势。将其应用于中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树涛.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34.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2

如果说硬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骨架,那么软件便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血肉,教师的运用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

1.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全员培训:电教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教师队伍,使成为农村教育教学战线上掌握现代化教育的尖兵,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加快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培训工作———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各种电教设备使用的全面培训。骨干培训: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但如果不经常使用,同样不能熟练运用。因此,要求教师平时尽可能地多使用电教设备,进一步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使用能力的提高。学校要对骨干教师进行最新、最前沿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骨干教师当“二传手”传授带动其他教师大胆尝试、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农村的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全面推进微机辅助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

2.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建立得是否适用、能否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资源,关键在于系统的管理。资料的收集和材料的组织更新甚至比技术更重要。多媒体信息资源库的资源只有不断充实、更新,满足教师及广大学生的需求,使信息资源库不断保持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信息资源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支撑,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效能,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库要逐步建立。

3.管理制度化。昂贵的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要管好、用好,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要求设备和教材分类编号登记造册,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进出清楚。在使用管理上下工夫,为使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制定必要的奖惩制度,使用好的奖励,人为损坏的要写书面报告,必要时要赔偿。

二、重点应用

电教的广泛使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趣味性,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1.明确服务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这并不是说用媒体来找教学需要,用方法来找问题。而教学实际的需要才是选用电教媒体的前提。例如:教师用一句话或一个板书就能说明的问题,就不必牵强附会地运用电教媒体。如果教学内容与媒体不相符,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更谈不上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课堂上不论投影、播录音、放录像,还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为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绝不能为放录像而放录像,为播录音而播录音。如为说明物体形状、色彩的概念,用静止的图像符号辅助教学,效果最佳。

2.强调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电教媒体、班级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在选择电教媒体时,要尽量避免单纯呆板的静止图像和文字或图表幻灯,提供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电教媒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之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促进观察发展思维。

3.加强指导性:在电教媒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对它进行必要的交代与解释。如在听录音时教师事先要交代注意或思考的有关问题,在看录像时适当地插入解说和点拨,看电影后的必要评述等,这些都是“点铁成金”的手段。

4.注意适度性:电教媒体再好,也是课堂教材的辅助或配套教材,不可能完全取代教材,只有当非用电教媒体不可而用了电教媒体又能取得更好效果时,我们才适时地运用它,并且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多种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又要注意一堂课中不可用得太多、太滥,否则变换频繁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总结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3

1.1现代教育改革需要引入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我们教育事业服务。所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2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廉价的、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的、准确的传输信息,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反馈。

1.3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学号进入评价系统,对各个科目的教师进行评价,书写评价意见和建议。计算机自动的整合相关信息,并将相应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要求及时改正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4可以减少人力、财力和物质的消耗

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随之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物质消耗严重等问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可以减少人力、财力和物质的消耗。比如传统的学生入学信息的采集,大多是采用教育管理部门的人员到各个院系登记书写学生信息,收集回来之后,再统一的整合在一起的方法。

2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由于学校和地方的差异,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学校相关部门的信息化认识程度上,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都认识不足。其次,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应用软件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最后是教师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2.1对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教学生活的各个领域能否顺利进行,我们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可是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校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认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办公室内有几台电脑,平时用于统计学生信息和处理日常文件等等。

2.2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发展不平衡,导致效益欠佳

目前,学校的信息化投入主要是在教师教学上面,一般教室都配有计算机多媒体。学校里面的计算机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接触信息技术主要是在信息课上面,使学生不能独立的利用信息化技术。

2.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现在学校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差异很大,有的教师以为信息化技术只需要会用电脑,教学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上,对于学生和教师的相关信息,仍然是通过手工采集和整理,对于复杂的信息符号、表格和文档等更是一筹莫展。

3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认识水平,树立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

学校各级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加强信息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氛围,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例如,学校图书管理部门,可以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时刻强调信息化管理,每个月组织部门人员学习信息化技术,开展信息化技能比赛。定期总结自己的工作内容中,有哪些方面可以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需要哪些配套设施和软件,之后学校管理部门再开会讨论,确定可行性方案。

3.2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

采用多渠道筹备基金,通过地方政府拨款,学校自身努力和社会资助来积极筹备资金。相比国外学校的发展模式,我国中学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如可以借鉴国外的资金筹备方式——联系本中学杰出校友,制作杰出校友录,组织相关人员和他们保持联系,希望他们为母校做贡献。

3.3对管理岗位的教师进行专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主体是广大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信息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进行程度,所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是信息化得以广泛应用的前提。

3.4引进专业信息化人才和开发优质软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扎实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学习之外,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也是必要的。通过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可以对学校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障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5学校、社会和家庭资源融合

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内部,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配合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现代的教学管理体系不仅会方便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同时也会方便社会和家庭了解学校动态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联系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首要条件是信息互通,例如学校网页上的“校园每日资讯”、“学子风采”和“校长信箱”等校园管理项目,都能够向社会和广大学生家长反映学校生活。

4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4

目前,虽然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在基层和学校的关注程度仍不能让人满意,虽然大多数学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多数学校只是局限于国家政策和法规下,只有在形式。在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在加上家长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虽然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的一个课题取决于中学入学考试,其学位的入学比例,而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不包括在基本学科考试的范围,谁都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应该怎么走,谁都不是特别关注。他们关注的是“未来”,而不是“质量”,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受思想局限性影响,多数学校领导并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有足够的认识,从而间接导致学校计算机硬件落后,另外对相关信息教育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没有真正重视,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学校领导要提高信息教育认识。学校领导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师教学环境的部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等方面,充分调动教学和学习中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质量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得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健康。

2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组成比较复杂。人员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计算机本科,计算机专科,电(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数学或物理老师改行,也包括少量其他学科的转行和少量的教育技术或计算机科学。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是在小学开设,所以每个学校的教师少,相对分散。特别偏远地区的小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更是少之又少。总之复杂的人员构成造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参差不齐,对于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对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缺陷。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显然,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尽管这是对学生的要求,但是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力军一一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则需要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3学生的主动性差

Roxy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做老师的。”由于教学评价和人才选拔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迫于学习的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的学习任务,从而学习与升学考试关联程度不高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愿玩(喜欢玩游戏和上网)而不愿学,可以玩(喜欢玩游戏),而不愿意学习。由于信息素养的缺失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的一部分,所以学生很少关心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他们关心的是随着计算机性能的课程考核和考试,所以在实际上机时,是用很多时间玩游戏,上网聊天,而不是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信息的获取,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提高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来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所有的教育形式中,要创造一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学习环节和营造相关学习环境,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化学习环境包括硬件系统,支持系统,学习工具和学习和教学信息资源系统,环境应该支持“创设情景,启发思维,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元互动,自主探究的实施,对教学和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4总结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社会

前言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日益深入的现如今社会,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形成了积极的认知,加强了对信息技术培养和教育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高中教育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点的必修学科,落实到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较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新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式,强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足

现代化社会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发生了改变,当前社会和企业发展要求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实际的应用操作实践能力。根据我国教育大纲的要求,要从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出来,强化信息技术,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高中教育中,仍旧存在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教育重视不足的问题。这是由于高考科目中不包含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导致的,部分高中学校只追求学生的高分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甚至将信息技术课程削减,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减少,无法提高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应用水平。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随着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很多高中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制度和标准进行了完善和优化,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仍旧存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老旧问题,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造成了不利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一味向学生单方面讲述将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培养起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乏味、单调。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性思维,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而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仍旧选用陈旧的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二、课改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优化对策分析

(一)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教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上,培养起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使其成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潮流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应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增强信息化的意识,形成信息收集、处理、传输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等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教师应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高中生的个性发展。

(二)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技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作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材内容《人工智能初步》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可开展竞赛,自由讨论等模式,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讨论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现实应用,教师作为指导者,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适时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有效的转变。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学习发展的模式,灵活运用网络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上网络云端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下载观看,并且在网络上进行实时的互动和在线提问,教师会给予其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知识,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注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下,应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重视。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和会考考纲,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革新,创设起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制定和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营造起轻松、愉悦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信息技术方面的潜能激发出来。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展开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模式,针对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研究报告、多媒体作品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致力于普及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应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育模式。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指导,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革新新时期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娃.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风,2020(12):98.

[2]钟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3-4.

[3]魏文锩.高考制度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如何进行教学[J].学周刊,2020(08):123-124.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6

摘要: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各种信息设备也已经成为了21世纪内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尚不是重点教学内容,文中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教学困境;改善策略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智能化信息技术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并且这种渗透人才不断的加深。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目前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一、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

首先,从学校教学安排层面来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其一,相关教学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将来发展、就业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下,很多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比较少,甚至存在很多占课的现象,往往难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匹配。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内容相对浅显,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很多中小学为了完成和应对教学检查等工作,所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过于形式化。教师的教学大多围绕理论,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操作的时间很少,而且限制较大,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而不同学生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往往要花费角较多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但是受制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经济条件,很多学校并没有引进足够的教学设备。或者一些学校虽然引进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但是在教学安排上欠缺考虑,造成了教学设备的浪费。从教师的层面来说。受到学校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因此在教学上往往不够认真,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并且,很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水平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一方面,中小学校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的薪资较低,难以激起教学热情。甚至很多教师会主动将课时让给其他科目的老师,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这种现象十分常见,甚至有时一学期上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寥寥无几。另外,由于专业水平的不足,很多教师在展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并不严肃,导致在课堂中的威慑力不足,经常要花费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秩序,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未来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各中小学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加深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础信息技术能力为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集合科学性和实践性于一身,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融入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引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设备引进时,需要避免盲目性,考虑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偏好,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学校需要招聘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人才,构建一直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同时也应该注意加强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培训等工作,信息技术发展才迅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教授最新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基础信息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适当的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中小学一般都是教学生如何打字、做基础性表格这些内容,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是十分熟悉、熟练的。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教学生运用一些软件,比如如何利用word做图标,如何利用ppt制作动画等,使学生发现更多的乐趣。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之外,教师需要适当安排课外知识拓展,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资料收集,组成团队共同制作图片、图表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信息技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适当的简化教学步骤,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学生进行知识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观察,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加强指导,从而形成计算机教学课堂“教学-讨论-实践-自主创造”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想法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程度不一的不足,需要相关教育人员共同努力,改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使中小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

作者:石祖辉 单位:贵州省长顺县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走向[J].新校园(中旬刊),2016,(01).

[2]赵彩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和力,吴丽贤.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04).

[4]聂竹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再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12).

[5]刘玉菊.滇西北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习方式

【摘要】

在教育领域内,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原因就在于面对新课标的要求,众多教学科目在进行课程改革,一些新的教学方式被逐渐应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微翻转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用以后,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以小学教育为例,阐述了微翻转学习方式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

【关键词】

微翻转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促进

前言

在教育领域内,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教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水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教学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作用,微翻转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引导小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实践。

一、微翻转学习方式的概述

1.微翻转学习的含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微翻转课堂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微翻转课堂就是将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知识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课程的难易程度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会通过在线课堂或者查阅学习资料等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教学结构介绍。运用微翻转方式进行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前,学生要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借助于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微视频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完课程视频以后,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检测,这样就可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由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着重的讲解,然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及时的交流和讨论,共同取得进步。

二、微翻转方式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

1.利于掌握基础知识。由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的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教师在逐渐重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掌握,微翻转的学习方式也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微翻转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小学生的主体的地位,例如在小学生学习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的课后实训,要求学生自己或者在父母的帮助之下搜集5张实物的图片,要求图片具有不同的形状,在第二节课中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在接收到学习任务以后,就会选择在家长的帮助之下自己进行图片的拍摄或者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图片资源的搜集,这样在无形之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并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2.利于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需要被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去,这在运用微翻转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自主探究与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起到引导作用。由于如今很多学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为他们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并且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更好的使用互联网络与各类信息平台。例如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指导学生们以奇妙的汉字为主题进行小组表演,这样学生们就被分成若干个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进行小组的汇演。不同的小组会得到不同的主题,其中某一小组以动物为主题,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然后进行故事的编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利用网络搜集一些相关表演节目,然后进行课堂的即兴表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操作,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变得更加常态化。

3.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很多学习习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微翻转的教学方式所侧重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也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其学习的自主性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进而将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到今后其他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当中。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系统十分复杂,操作之后,想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就要运用其自学能力来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而微翻转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有效保障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

三、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微翻转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完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实践途径,将不断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作者:陈小云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东王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春雨.“微翻转”学习方式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2:76-79.

[2]李晶.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摘要: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下,我国中小学教育方向开始步入了信息技术时代,并开展了相应的信息课程,指引我国传统学科教育跟随时代的步伐创新教育模式。中小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技术型课程,其课程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基础水平,也关系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对该课程的教育方式进行精心策划,学校也需对该课程加以重视,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意识到该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此,为深入探讨该话题,本文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展开浅析。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引言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虽大部分都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机房,但其机房设备数量与学生人数却不成正比,许多中小学在开课时都出现了两人一台电脑设备的现象,这使得课程在进行时学生无法顺利进行操作练习,对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许多学校在对信息技术教育上出现了明显偏见,认为其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无较大作用,因此出现了课程数量过少,课程规划不合理,甚至出现停课等现象,这些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十分不利,与当前我国教育所倡导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也出现明显不符。

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浅析

2.1中小学教育对信息技术教育缺乏支持与重视

中小学是学生转型阶段的关键时期,许多学校在开展中小学教育时,其教学重点往往更倾向于德智体美等重点学科,对信息技术教育缺乏一定重视,对该课程也始终抱着疑虑的态度,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与中小学教育过于关注升学率有关,教育领导为更大几率的提高升学率,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中会更为关注重点学科的教学状况,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缺乏指导,这也就直接导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人员对该课程教学出现了明显偏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其不仅包含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包含了专业的实践技能,若在教学中缺乏正确指导,则会使得计算机教育效率难以提升,教学过程过于片面化,学生无法学习深度的知识,这直接阻碍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发展[1]。

2.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存在不足

因教学所需,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需通过电脑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许多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虽设置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也配备了相应的媒体设备,但许多中小学为控制成本投入,出现了明显的教学设备不足现象,学生人数和设备数量不成正比,在教学时学生需与他人公用设备学习技能,教学条件与教学所需严重不符,这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许多中小学在最初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虽购置的多为新型设备,但其在经过多届学生的应用和往年的维修其设备已十分陈旧,电脑问题也多,运行速度过慢,电脑技术过于基础,与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所需存在差距,各项功能也相对落后,无法完成现代计算机技术所需在的信息、信息存储等技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和学校投入的经费问题有关,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无法进行更新换代,许多设备在报废后也未及时进行替补,使得课程难以顺利进行[2]。

2.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匮乏

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项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当前,许多学校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开始与相关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教学资源,使课程结构更适合中小学的教学标准。但是,许多公司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不了解,其开发方向也仅仅只参考于教学教材,内容千篇一律,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且教学资源十分稀缺,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部分中小学教育仍在继承多年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当前我国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停滞不前,课程整合也存多个问题,而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效率还面临着许多阻碍[3]。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善建议

3.1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管理和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传统课程完全不同的教学科目,该课程教学无论是在环境还是教学要求上,都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要求上,其更需要具有高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此,中小学教育领到必须对信息技术课程加以重视,改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念,以长远的教学目标来规划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了解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改革中的重要性,认识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摆脱以往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偏见,对中小学课程做到一视同仁,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需做到的正确认知。另外,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管理与建设上,中小学教育领到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标准做到明确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选拔进行严格筛选,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维护教学秩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估。同时,信息技术教育还需做到分管管理,对小学及中学教师开展业务评分,不定期进行考察,建立信息技术考核制度,并为每位学生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以此记录学生学习的成长过程[4]。

3.2加大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媒体设备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重要设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其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由教师通过电脑操作和相关演示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练习过程也是在电脑设备中完成,若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顺利操作电脑设备,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过慢。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从课程的硬件方向加强完善,根据每个班级学生数量合理配备电脑设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掌握各个技能,跟随教师的指导逐步完成操作内容,这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着重完善的领域。另外,在面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过于陈旧的问题上,学校需根据时代进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新信息课程的老旧设备,对无法顺利使用和配置过低的设备进行更换,并对校园服务器进行升级,加快设备的运行速度,定期安排专业的维护人员进行全面维护,确保信息设备的使用效率。信息技术教育各项设备是学习该技术不可缺少的设施,学校在完善设备时应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大对设备配置的投入,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设施。

3.3合理开发教育资源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因此在教材规划上也存在明显的单一现象,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涉及领域广泛的学科,教学过程若固执于单一的领域,则会阻碍学生的整体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带来较大影响。对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正式教学前,学校应将课程教学的关注重点放于不同层面,结合现代技术和各个新型软件技术整合理论知识,在基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加强现代技术教学的引进。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并不仅仅只存在于教科书中,其在网络平台中也存在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仅具备纯理论知识,还包含了动态的视频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完善领域,这些不完善之处需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去逐步完善,改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看法,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以长远目光看待学生的未来发展,加强对课程的改革与投入,切实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

作者:马翠花 单位:宁夏同心县师资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王佑镁.基于共词聚类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2(5):15-19.

[2]李葆萍,孙双.从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3,34(1):37-41.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7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因材施教、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成为教育主体,因此分层教学方法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实施分层教学也是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分层教学;实施原则;实施策略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尊重学生的一切需求、因材施教、将学生的发展最大化,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分层教学的实施并不能随意而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制订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够更好地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服务。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要遵循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尊重个体的原则。面向全体是指分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针对全体学生制订发展目标;重视发展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在看到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尊重个体是指老师制订教学任务要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主要目标。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分层是实施信息分层教学的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分层。学生分层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根据每个层次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层辅导、分别释疑,再达到各有所得、各有侧重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分层,需要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拔高层、基础层、达标层三个层次,在学习“加工图片素材”这节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而分别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如拔高层可以让学生学会“素描、清晰、抠图”三种处理方法,而基础层则可以学习“清晰、抠图”两种,达标层则学习“清晰”一种,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教学能让学生同时达到学习饱和,实现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

(二)任务分层是实现分层教学方法的载体

任务分层是学生分层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层教学的好处、实现初中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制订任务时,达标层的学生应该以参与性为主,基础层则以强化基础、多加锻炼为主,拔高层则要以独立思考、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主,通过不同层次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得到充足、有效的锻炼,保证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分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制作‘摇动的树枝’动画”这节课时,针对达标层,老师可以要求其认真观看“摇动的树枝”动画图,模拟出动态路径即可;基础层教学即要求学生绘制出“摇动的树枝”路径,自主绘制一棵大树树枝摇动的路径;拔高层则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层教学任务的同时,绘制一片森林的摇动路径,并适当加入树枝的路径等。任务分层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达到有效的锻炼,是提高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三)动态管理是提高分层教学效果的策略

动态管理是指对学生的分层情况要时刻保持活性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的知识程度都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知识水平、知识面、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等不同指标重新对学生进行分组,达标层、基础层的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进入到拔高层,拔高层的同学也可能因为疏忽学习而降低到基础层或达标层,时刻保持学生学习的紧迫性及分层的弹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半学期之后,可以根据课堂提问、操作能力考核、作业表现、同学评价等分层方法重新确定学生的分层情况,同时对于进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退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达到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持分层教学的活性。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要求下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基础性和个体性的重要学习方法,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需要遵循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尊重个体的原则,详细制订分层计划和分层措施,为学生学习打好基础,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更离不开学生分层、任务分层、动态管理等分层方法,全面细致地将学生、资源和学习过程均做好分层管理,能够更好地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作者:刘明珠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8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点已经悄然发生转移。曾经对学生有很强吸引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如果不能改变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改革,那么学生同样会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无法完成教学目标。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从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及优化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实现。

关键词:

有效教学;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重教轻学,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较为典型,学生变成了听课“机器”,几乎没有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机会。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老师们大量使用电子课件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学生睁着眼睛看大屏幕,尽管教学手段进行了更新,但是如果电子课件里只有教学内容而没有教学设计,只是相当于从原来的“人灌”转变为“机灌”,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和评价的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做到教学并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做中学;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中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具体包括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学习所达到的目标及内容、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的方式等。

一、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是重要的,案例和实例是为传授知识服务的。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任务和知识是同样重要的,把完成任务的学习或活动过程及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主要是传授信息技术新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新技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一节课可以由一个任务构成,也可以穿插多个任务,一般以专业为基础选择任务。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转变天地宽。有效教学的理念是指一个人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系列活动。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应具有实用性,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例如,可以是一篇毕业论文的排版、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演示文稿的制作、一个班学生期末成绩的统计与分析等真实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实用的任务,获得了一技之长,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关注教学效益,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时,任务一般不要太小,要能分成多个子任务,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在PowerPoint2007中制作电子相册,毕业论文中图表的制作、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另外,任务的设计还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教师规定太死、太严、学生作品只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性。

(三)关注教与学的可测性和量化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该注意任务是具体、适当、可测量的。例如“完成一首诗的输入”不是任务,因为它不具体,学生不知道是哪首诗?怎样排版?如果改为“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诗词‘沁园春•雪’文档”,就可以操作了,如果再加上“题目黑体三号、居中、下空一行、作者名楷体四号、加粗、靠右”等,就更具体了。适当性是指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任务,新知识点、新名词一般不要超过5个,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45分钟内要掌握太多的新知识点和新名词,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任务的量化方面,教师可规定完成每一个子任务的时间要求、根据每个子任务的权重不同,给学生形成平时成绩,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

(四)教师不断反思、优化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是通过完成任务的活动或过程,学习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对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环节进行优化,会促成课程准备、实施及评价方面的创新。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5个任务来完成教学。第一,输入和保存毕业论文,涉及字词、标点的输入、换行、保存、中英文切换等。第二,编辑图文混排的毕业论文,涉及图表的插入与编辑、自动生成目录、文字的编辑与修饰等。第三,制作一份毕业设计演示文稿,涉及模板的设计、添加动画或特效运用、超链接、幻灯片的跳转等。第四,制作班级毕业论文及答辩学生成绩表,涉及插入和编辑表格。最后,制作一份班级毕业论文答辩电子相册,把班里学生答辩的场景照片全部放入电子相册中留存,涉及声音的插入、批量插入图片、自动播放等。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往往充当“导演”角色。教师不需要展示太多专业能力,而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不是各学习小组的领导,而是各小组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方法的辅导者;教师不是控制学习内容,而是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要指责学生,要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任务驱动下的有效教学课堂中应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往往充当“演员”角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是真实且开放的任务,所以它对学生像是一种“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同时,通过参与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思维通常不易改变,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强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一系列小任务,选择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思维就会相互匹配和相互喜欢。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可通过思维导图法、阅读思考法等来训练。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采用分组教学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个性特点迥然不同,因此,教师可按学生水平的高低和性格的互补进行分组教学,每5-6人形成一个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这样虽然各组成员有差异,但是优势互补,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充当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思想,给水平较低的学生安排“小组老师”,有利于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共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竞赛形式完成最后一个综合项目,例如在FLASH课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FLASH制作大赛。由教师设计竞赛要求和FLASH制作注意事项,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评委们可从动画的长度、画面的美感、动画设计的精细性、动画构思是否有创意、FLASH的用途等方面给学生作品进行判分。在竞赛评奖环节,评委可由老师和学生组长共同组成,并评出相应奖项给予学生物质奖励并颁发证书。通过教学技能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组织课堂是一门艺术,如何对信息技术教育类课程进行设计又是一门科学,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具体可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首先,教师应认真准备好各种素材、情境和任务单,并通过大屏幕将任务单(一幅画、一篇文章、一个表格等)进行展示,教师说明规则,明确各组之间的任务分工,讲解清楚任务单,学生应做好相关资料和知识方面的准备。其次,各小组成员交流有关理论和信息的意见,形成最终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间任务分工,完成小组作品。最后,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也可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保证任务结果的正确性。教学内容应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强化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每一个任务可以由一系列可分解的若干子任务组成,通过任务分解、任务训练、任务拓展与任务考核,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思、练、做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目的。

作者:李学荟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韩佳文.新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