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信息经济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信息经济学;国际贸易;影响

一、引言

信息经济是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重大发展的伟大成果,是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产物,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也离不开对信息的利用,信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将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改变工业化生产方式,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大推动国际贸易的信息化发展。合理利用信息经济将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虽然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但是通过国家的大力扶持,发现潜存的问题,改善措施,将会加速信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将会大力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信息经济学在国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搜集信息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速度较慢,虽然随着我国对信息经济的重视,加大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与资金投入,但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兴趣知识面较窄。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知识面较窄,对后期新技术的学习吃力,缺乏综合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无法承担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对信息的获取、积累、分析重视程度不够,无法进一步挖掘信息数据,了解市场的需求,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还尚未掌握信息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缺乏创新型技术将会严重限制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缺乏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硬件设施发展落后

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分析,政府对于信息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扶持仍旧无法满足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无法改善硬件设施设备资源。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对基础设备的需求,由于硬件设备的落后,使得我们的研发环境处于恶劣的条件下,无法跟上时展的速度,难以帮助信息的创新化发展,严重影响信息技术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相关政策的建立和政府的扶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

(三)信息技术各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加大了对信息经济产业的投入力度,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很大的发展,但就目前来说,发展环境尚不成熟,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方面存在很多不平衡,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不同,其技术水平发展也良莠不齐。有些行业对于信息经济的利用仍旧停留在原始局面,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缺乏高新技术和人才资源的投入,基础设施不完善,硬件设备仍旧落后,发展速度仍旧比较慢,特别是缺乏对于市场信息的收集利用,无法了解市场发展的新动态,无法充分发挥信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产生的巨大的价值等等。

三、利用信息经济学促进国贸发展的措施

(一)重点提高我国信息技术的水平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国家也日益提高了对于信息经济的重视,通过相关政策引导,进行法律法规规范化管理,投入雄厚的资金支持,完善信息技术设备,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培养专业的人才,完善专业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与信息经济的发展,通过规范化管理,创造适合信息发展的环境,创新技术,提高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将信息经济利用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拓展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保障各地区产业的同步均衡化发展。同时促进各大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关对于信息经济的研究、发展与创新,积累经验,创新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网络新兴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工业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跟上国际发展水平,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营造创新制度环境

信息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将搜集的数据信息加以处理分析后,应用于商业当中,创造实际的商业价值,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我国在信息经济时代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信息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通过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放宽政策限制,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信息经济当中,融合创新,加快我国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政府给予适当支持,促进信息经济发展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面临着挑战,又充满了机遇。为了更好的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全面跟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获取更多的利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力的地位,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贯彻落实对信息经济的扶持,支持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通过政府加大对信息经济的扶持,培养企业创新机制,加强对信息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益处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合理应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国际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信息经济学对国贸发展的益处

(一)国际贸易更方便快捷

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因为很多因素的限制,效率比较低。而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让客户迅速的了解产品的信息,接触不同的产品和销售贸易渠道,改变了传统的垄断行为,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同时,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性,通过不间断的搜集,分析信息,让客户更全面的了解产品的信息,缩短了了解产品的时间,减少了很多不必要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大大节省了贸易的时间,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提高了营销活动的有效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提高产品质量和贸易效率

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在迅速提升。通过利用信息经济,推进企业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推动企业优化产品结构配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同时,由于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推动企业生产出高质量,多样化,性价比更好的产品,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样由于提前对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产生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减少企业承受的风险,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常态”。

(三)提高企业知名度,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在信息经济下,企业可以通过借助网络的发展全面展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助于客户有效的获取和利用信息。进而,对企业产品进行综合化考虑和衡量,无须通过中间商,促进国内与国际企业的直接交易发展,降低了在交易环节中资金的投入,减少了差价。从而,为购买者和企业双方节省了不必要的仅资金投入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对产品的信任度。同样,通过对信息经济的利用,更好的宣传企业,提高企业的宣传力度和范围,树立企业自身形象。通过提供优秀的产品和卓越的服务,提升企业的世界知名度,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竞争优势。

五、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信息经济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得到了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信息经济的合理利用,将会提高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帮助我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信息产业逐渐在社会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信息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力要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詹洪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对我国外贸政策的启示[J].中国市场,2005(36):22-23.

[2]宋丽颖,张伟亮.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财政研究,2018(03):31-41.

信息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信息经济学;乳制品消费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发生后,整个行业陷入了泥沼,不仅损害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权益,更使得多家乳制品企业的企业信誉严重受损,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据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调查,仍有七成中国民众不敢购买国产奶。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民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研究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的成因及当前河北省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情况,有利于借鉴当时失败的经验同时了解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乳制品行业做了大量研究,姜冰、曹亚楠等从奶牛存栏、原料乳产量、奶制品贸易结构和贸易地理等方面对全球主要国家的乳业生产、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特点及趋势在国际贸易方面对中国乳制品企业提出提高竞争力的对策;SteveEdpin在新闻媒体的商业道德角度分析了2008年发生的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王东杰、董晓霞等人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中国奶业生产布局更加集中,消费稳定增长,未来十年奶制品价格将在波动中保持上升,进口将进一步扩大;袁可、陈世骄、管益杰等站在消费者消费心理角度研究发现产品质量危机会造成消费者信任度下降,为了修复消费者的信任,企业会采取相关的信任修复策略;梁玲玲、梁冉、石家宇研究发现我国乳制品行业产品竞争力和技术实力方面还存在短板,提出我国乳制品行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努力建设品牌形象的建议。

三、信息经济学分析

(一)乳制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行为人之间信息占有上的不同。乳制品销售市场中,消费者和乳制品企业掌握的信息不同,乳制品加工程序复杂,大多在工厂内进行,有些信息是只有乳制品企业内部人员才能掌握的,而消费者一般很难进入工厂获取产品质量信息,只能通过产品外包装的配料表、生产商和生产地址等了解一些信息,因此存在着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消费者掌握的私人信息较少,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因此在事件爆发之前并不知道乳制品里含有三聚氰胺这类食品添加剂,更不了解这种添加剂对人体有害,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有问题的产品。

(二)乳制品市场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针对的是人“行动”的不可观察。由于乳制品企业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乳制品企业采用何种质量的加工原料等行动都是委托人也就是消费者难以观察的。原料生牛乳在添加三聚氰胺后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企业行为太难被消费者所观测,被发现的机率较小,所以当时市场上大批乳制品企业包括三鹿等知名企业均采取了这只能够违法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乳制品市场产权制度的效率特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否通过有效的经济计算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效率争论的焦点。市场经济中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所有者能够拥有或者让渡企业的剩余。乳制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合同的不完整,乳制品的产品质量无法用合同规定时,为了提升利润空间私人产权的乳制品企业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例如当时的部分乳制品企业通过添加三聚氰胺这类有害成分达到降低成本同时通过质量检测的目的,损害消费者权益。

(四)乳制品市场的逆向选择。在乳制品消费市场中,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乳制品企业可能会利用自己掌握的多于消费者的信息增加自身利润,使消费者蒙受损失,在此情况下价格的作用被削弱,消费者无法单纯通过价格来做出消费决策。原本消费者认为国内乳制品物美价廉,质量高的同时价格低于国外乳制品,从而对国内乳制品的需求较大。但乳制品企业违法使用添加剂的行为曝光后,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的消费信任度降至零点,价格低的国内乳制品不再是物美价廉,反而可能被认为是产品质量低的劣质产品,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即使国内乳制品企业降低产品价格低,消费者也不会轻易购买。

四、问卷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发放回收的116份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个体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乳制品购买偏好、乳制品购买行为等。总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问卷1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6%,调研样本以唐山市为主,石家庄、邢台、保定等其他十个地区也均有分布,样本整体分布合理。

(二)数据分析。问卷数据显示,87.88%的消费者了解2008年发生的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6.06%非常了解,说明当年事件的影响力非常大,调研对象78.79%在此事件之后更加关注乳制品安全,12.12%的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企业失去信心。本次问卷于2020年5月,只有24.24%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完全购买国内乳制品,针对于国产奶粉购买比例为16.67%,说明当前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制品特别是奶粉消费信心仍然不足,据数据显示,53.03%的消费者仍会购买国外奶粉。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及收入也对其乳制品消费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越会选择国外乳制品,导致价格低的国产乳制品销量不佳,出现了逆向选择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同时乳制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但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根据调研结果显示,36.4%的消费者仍然认为乳制品消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国产乳制品质量并不认可。由于乳制品消费市场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数量不同,消费者目前最关心乳制品的营养成分、原料质量、卡路里等只能通过产品包装上的成分表进行了解,而乳制品企业掌握着这一私人信息,所以制作过程透明化,产品来源可追溯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有效手段。高达95.45%的消费者认为伊利等公司开放牧场的举措对提升其品牌信任度是有效的。

五、基于信息经济学角度的建议

(一)主动公开制作过程,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信号发送是指拥有私人信息的人采取某种可被观察的行为(即发送信号)来向委托人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乳制品污染事件爆发后,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任降至冰点,伊利采取了邀请消费者走进工厂参观的措施,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审视和监督,向消费者发送产品质量经得起检验的信号,让消费者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打造更好的消费者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消费者信任。因此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消费者判别力。信息甄别是指委托人设计某种行动方案来主动识别人的私人信息。当前互联网普及度不断提高,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政府有关部门可进行线上的公益课讲授食品安全知识。消费者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了解,提升信息甄别能力。这对乳制品企业来讲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使道德风险发生的机率降低,从而助力国内乳制品重塑品牌形象,振奋市场信心。

信息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在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前,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基本的内涵产生以及发展的现状进行初步的分析。互联网金融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互联网金融也可以理解为金融的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通过将金融产业与互联网发展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而且产生。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内涵没有明确的定义,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也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但无论研究者对互联网金融问题持有哪种观点,都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互联网和金融的跨界与融合,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因此,互联网金融体系具有金融市场的属性,也具有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如何更好地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是当前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与诸多的理论产生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金融中介等理论,本文主要尝试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首先,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所谓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融合在一起,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达到一种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范围。当前,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来进行消费理财也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产业经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在产业经济学所研究的领域中,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相关领域也在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赢得了产业的主动权谁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例如,当前支付宝、微信、QQ都有理财平台,如何将这些理财产品的市场进行最大化的发展,是在产业经济学基础上实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次,信息经济学与互联网健康发展。所谓的信息经济学主要是通过有价信息相关理论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信息是财富”这个说法已经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可。作为一种有价的资源,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谁就掌握了更多的有价信息,谁将会获得更大的主动权。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市场空间,其关键原因是因为它掌握了大量的终端客户信息。例如,可以借助不对称信息来实现对客户的搜索,实现对相关信用评价体系的支撑。通过不对等信息以及相关的理论,可以更好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金融中信息即使是有用的,在某种方面也是有害的。一段错误的市场信息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将会对整个互联网金融产生很大的冲击,例如,一些虚假的信息通过使用一些口碑或者说一些绝佳口碑来达到暂时的市场发展优势,一旦该优势不再出现,那么其所具有的互联网发展优势也将达到一个瓶颈。所谓的口碑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种所谓的互联网诚信经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诚信一样占有非常重要的信息价值。随着诚信指数比较高,或者说谁拥有较高的诚信,那么其在整个互联网金融中将会发展得更加顺利。互联网金融和一般的金融市场发展是有着很大相关性的,因此,如何做好互联网金融信息的科学管理也是今后互联网金融发展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后,金融中介理论与互联网金融发展。金融中介理论主要可以分为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不对称信息论和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论。这一理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在不对称信息里面,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相关信息的披露可以获得某些企业的资质,而扮演这一企业资助的平台就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达到一定的中介作用。例如,阿里巴巴所实施的支付宝其实就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中介平台,通过平和好企业、客户、消费者、银行之间的关系,来获得更大层面的发挥。从交易成本来看,在互联网交易和发展过程当中,每一笔交易都会存在着一定的成本支出。一旦成本支出超过了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利润,那么,企业将面临严重的发展阻碍。所以,从目前来看,在整个中介理论中,信用中介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凸显,随着我国对整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所谓的金融支付或者说金融中介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总之,无论是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还是从整体的信息经济角度,还是从中介交换理论来探讨互联网金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断提速,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寻找理论基础不仅关系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也关系着今后整体的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涵,然后从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中介理论角度出发,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今后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吕晓婷.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J].商,2016(25).

[2]陆岷峰,虞鹏飞.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与运用研究——基于仿生学原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应用[J].西南金融,2017(01):3-9.

信息经济学范文4

现代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博奕论、制度经济学等的前沿进展,坚持了新古典经济学,基于完全理性和完全市场的基本原理,放松了其严格的理论条件并把它应用于现实经济学生活的机制设计、制度设计、竞争策略、企业运作等真实问题中,从而使新古典基本原理真实化、情景化、可应用化,完成了西方经济学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本文对宏观经济学历史学派科学哲学与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方法论立场、制度生成路径、不同制度之间的比较分析等问题上的一致和相关性作出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的整体主义方法论

制度经济学正是与“范式论”的这两点思想保持了一致和相通。一是它把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作为分析经济制度问题的出发点和立场。二是坚持与新古典主义的不相容,对资本主义市场自动出清的理想假说持批判态度。制度经济学否认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静止的和完全的市场均衡,认为它不过是理论上的一个抽象而已。他们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内容不同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整体相互关联,只有从动态的整体效应中,从情景的生成变化中,才能把握社会经济系统。制度经济学在社会经济问题上坚持系统整体观,因而他们选择的是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而不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偏重于强调集体作用,他们认为集体对于个人选择有控制作用,制度本身也是一种长期的集体行动的结果,只有通过对于制度、集体行动的逻辑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人经济行为的作用和方向。

二.基于经济制度演化生成的宏观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因果动态过程”,是一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所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不能进入到实质层次,必须使用历史、文化、社会的制度变迁分析方法,只有这种历史主义的史实分析方法,才有助于经济学克服目前危机,达到创新。一些制度经济学家也因为他们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及制度的演化生成作出的精辟分析,使其原理成为社会经济分析方法的新的规范。经济学家凡勃仑把投资银行家、工业巨头、企业家、法律设计家等归纳为稳定的礼仪制度的一部分,而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工人则归结为动态的技术过程。这两个过程的结合,引起了经济增长、企业组织变革、结构调整、经济波动和周期、利润形成、国家起源与政府管制、劳工冲突、社会制度演进、财产分配等重大变化。一定意义上讲,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从博弈进化论分析,这也可以认为是经济演进过程中各个局中人,出于自利的考虑,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受制于其它局中人而作出的一种动态博弈过程。这是制度经济学的一次重要的系统集成与创新。

三.宏观经济学对社会经济价值的功效

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都承认并高度评估作为认识主体的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价值判断、选择倾向、心理预期、思维趋势、个人偏好、自然信念、美学标准及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团队文化”、集体意识等在科学理论假说的提出、检验评价、不同理论之间的竞争力构成等重大问题上的作用和潜在的影响,关心人的主体性问题。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甚至认为,科学理论模型与假说的竞争是科学家本人或科学共同体的利益之争和实力对抗,如同政治领域中的竞选一样,依赖于渲染力、劝服艺术、语言表达与感化等,具有明显的主体性。

信息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信息经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背景分析

(一)浙江省信息经济特点

信息经济,即InformationTechnologyEcono-my,是以高端科技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载体,通过创新而新生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是促进GDP增长、社会发展和就业率提升的一种创新经济形态。目前,全球化已进入“万联”时代,以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高新信息化技术已逐渐普及,随着带来的是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彻底颠覆。浙江省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信息经济这一概念的省份,一方面顺应工业4.0智能制造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趋势,另一方面浙江在经历弯道超车后,经济形态期待突破,力争“危”中求“机”、“慢”中求“快”从而实现区域竞争中的赶超。现阶段浙江总体呈现出产业层次总体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差距、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等现象,新经济的发展迫在眉睫。

(二)浙江省双创人才培养发展背景

2015年3月,国家首次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同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创新带动创业,推动“双创”建设成为当前重要政策趋向。创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经济效益的增长上,也表现在改善就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推动技术创新上,初生企业和新企业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在这其中,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成为推进“双创”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成为支持创业型经济,对接经济“新常态”的有力途径。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教育部推出《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并将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就业形势和文化内核呼唤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率也在逐年攀升,要使这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获取成功,不仅要求他们具备独有的技术技能优势,还要求他们有基本的创业精神与能力。这也从内源上推动着高职院校加快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步伐。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须破解,存在包括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偏差,对创新创业理解不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项目等“散装”出现等问题,对浙江省建设全国信息经济示范区形成了部分的阻碍。因此,深入探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即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又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力支持创新创业,事关浙江省建设国内信息经济示范区的早日建成,意义十分重大。

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发达高等教育界,没有将“创新”和“创业”分为两个概念,“创新”的理念和“创业”教育的理论融为一个整体,实践中,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由于其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较为成熟且制度相对完善。因此,在此主要对国外的创业教育研究情况进行概述。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创者,由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Mace教授率先将新创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引入到大学课程中,发展至今已有18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英国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端于1982年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目前至少45%的大学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日本目前已有247所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了形式和程度各异的创新创业教育,约占全日本756所各类四年制大学的32.7%。在双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与构建过程中,双创教育的专业性越来越得以体现。在欧美双创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创业教育在全校范围内的普及已成为大势所趋,创新创业教育不再自立门户,而是更多地在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大量融入了双创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排头兵,美国高校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主要分此时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三种(黄兆信等,2013)。英国则是用DE课程(DiscoveringEntrepreneurshipProgramme)把创业教育嵌入高等教育体系中(A.J.Smith,2014)。

三、我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年轻,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还多集中于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研究,包括其中政府、企业、学校多个主体多共创的包括创业平台、创业大赛等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资源优化整合,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多方资源,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载体,构建管理体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集普及性与层次感为一身的双创教育,并通过“教育”、“孵化”、“企业”和“综合服务”四个板块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共同扶持、孵化优质双创项目,帮助学生圆创业梦。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以企业与产业园为推手,组建了双创指导中心,完成了高职院校“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有一些院校已开始了双创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以优势专业为试点,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实践、师资队伍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探索了双创人才培育的共生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逐渐从一种新生事物变为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双创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能力,让创新创业助推学业,带动专业建设,提升就业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尤其是在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体系、高校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深入,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双创人才培育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未来,其许多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对本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然而我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探索,大多停留在狭隘且表面的研究,尝试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院校并不多。这意味着省内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认知仍不够清晰,而对于已开始尝试双创教育的高职院校而言,课程体系建构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些实践者。因此,此文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以服务信息经济为导向,基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既迫切又富有前沿性。

四、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

(一)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机理分析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按照师资培训、课程引进、人才培养理念突破、全方位融合的路径不断发展与深化。双创教育在高职教育领域曾被狭义地理解为创办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对创新创业的解读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双创更多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创造。创业教育的内涵也顺应社会变化,从最初狭义的“创办企业”转变为广义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定义为“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强调“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欧盟(2008)认为“创业指的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包括创新和风险意识,以及计划和管理项目从而达到目标能力”。“十三五”以来,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带动下,我省高等院校在双创教育领域做出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校双创教育从教育机理的视角下分析,经历了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再到专业融合的过程。

(二)校企协同提升地方双创教育质量

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急需校企协同共建高职双创教育新模式。当前“两创”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改革三十余年,浙江各地涌现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集聚了足够规模和多样化的创新要素,但仍然面临着转型扩张困难、技术升级乏力和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等困境。同时,大学学生已成为是双创活动的中坚力量,并成为追求创新精神先锋的排头兵。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近834万,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对此,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号),帮助并以政策导向支持大学生创业,提升社会青年双创精神和综合能力,从源头上解决青年就业率低的问题。据教育部哲社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86%。从区域来看,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在民企发达投资创业活跃的浙江省,2014届毕业生创业率(5.0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3.14%的毕业生从事自由职业,这也说明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的需求走在全国前列,急需校企协同共建高校创业新模式。

(三)构建创新创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战略所需适配,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以及对接度,构建“五位一体”模式、增强人才供给的支撑度是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双创”战略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态势进行了详细剖析,从需求、变革、影响等要求分析“双创”战略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耦合效应及机制,分析“双创”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趋势,提炼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模式,提出面向全过程的人才培育链。打造“专业教师+校外导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构建“基地+实践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树立“教师带学生+活动带实践+成果带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确立“专项经费+学生激情+教师热情”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营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普遍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四)打造全过程双创人才培育链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大方向,围绕校企协同模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内容,以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构建了以技术骨干、操作骨干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企业、学校、政府多方投入。在队伍建设方面,实现校企师资互融共育;在教学改革方面,实现课内课外融合,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衔接,强化双创实景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在受教育者方面,实现做人做事融合,把提高文化素质、传承工匠精神和开拓双创视野结合起来;在育人特色方面,构建学生学习、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渠道;在管理系统方面,探索校企协同全过程共同治理机制,引进国外双创认证评价,推动共建共管共享,打造全过程双创人才培育链。本文为“面向信息经济的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JG201913)成果,作者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职业教育、大学生双创教育。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2]金碧华.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发展策略研究——基于赛博(杭州)创业工场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11-15.

[3]杭州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王平.杭州“人才+资本”创业创新模式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5):87-90.

信息经济学范文6

(一)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对于专业课程的比例是否合理的调查上,大部分学生的选择都是比较合理。而对于专业课设置的内容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应该提高专业模块课的比例。而在调查学生们期望学习什么样的选修课时,77.6%的学生选择了金融方面的课程,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课程实践模拟方面的课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实用性是其选择较满意课程内容的原因。

(二)教学方式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发现,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主要教学方式为课堂问答、任务布置以及自由讨论等传统方式,而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较为欠缺。这说明在经济学专业授课过程中缺乏灵活化、生动化和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模拟就业、课程模拟实践,以及邀约知名企业家或学者开设讲座。

(三)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仅参与过课题研究及校内的社会调查,而到企业见习和参加相应课程实训的比例较低。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侧重实地实习,学以致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和相应的工作氛围。在实习方面,他们更愿意学校能够联系实践单位或给予指导,或是有共同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一起外出考察实践。

二、河北工业大学与其他院校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比较

(一)与财经类院校对比分析

本文将河北工业大学与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三所学校的经济学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专业建设上的共同之处,了解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差距与不足。

1.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不管什么样的高校,其专业的建设、管理、改革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原理的要求在四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都有体现。厦门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都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其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其法学背景在培养中突出了它在经、管、法三方融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天津财经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则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天津财经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财经专业表达素养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2.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四所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相似或相同,但是在专业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有所不同。厦门大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它主要设置的是关于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课程;天津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主要培养的是财经专业人才,所以主要设置的是应用性课程,例如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而河北工业大学更偏重量化分析课程,如数理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

(二)与同类工科院校对比分析

同类工科院校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有所差异。本文主要比较河北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之间的异同。

1.课程设置对比。

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专一、更有争对性。辽宁工业大学旨在培养国际运输与现代公司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人才,所以在其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交通物流的特色;河北工程大学经济学专业旨在培养房地产方面的应用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偏向于房地产行业的应用。

2.实践教学对比。

河北工业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暑假社会考察、课程实践、模拟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而河北工程大学的实验教学环节有三种形式:一是实验教学,主要包括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基础、房地产金融学、信息系统管理,这些课程实验主要是在学校机房或实验室进行;二是实习实训,学校牵头组建校外实习基地,并选聘现场指导老师,做好任务书或指导书,以评分制对学生进行实地的专业实习培训;三是毕业论文设计,这点和河北工业大学在过程中基本相同。相比较而言,河北工业大学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实习过程监管与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三、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与对策

河北工业大学作为河北省属工科院校,本科教育以为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应该重点关注京津冀地区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和规律,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将经济学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相结合,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应用“双轮驱动”模式,按照“应用型本科=本科底蕴+应用特色”这一指导性公式设置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我们侧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应用能力:一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二是金融投资基本技能。

(一)以服务地区经济为目标,完善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强调大学的定位要明确,指出“许多大学眼睛是向上的,不是向下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往研究型大学上靠,从文献堆里找题目,希望培养研究型学生,而不是考虑如何通过为当地经济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给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好的机遇。例如河北工业大学地处天津,背靠北京,面向河北,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趋势下,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瞄准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完善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机制,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面临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因此为了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为地方服务的能力,我们在产业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原来的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课程,开设了区域与城市规划课程。要求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知识时,应该增加一些更深入的案例与专题课,从而帮助学生对地方的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有一个理论上的把握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另外,根据社会需求,在现有金融学原理、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程基础上,增设了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证券投资实验等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做一些准备。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在继续加强原有实践课程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增设模拟性的实验课,为学生就业积累经验,如金融交易模拟实验,让学生进行仿真操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证券企业的工作提供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这对学生深入掌握课堂知识并能运用基本原理思考实践经济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通过对指导模式、考核制度等的改革,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信息经济学范文7

关键词:市场;信息;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专业设置;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家经济已有计划经济逐步转轨为市场经济,人们逐渐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改革,不断进取,锐意创新,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新时代。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因此,运用市场经济信息运作的基本原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指导高校专业设置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思考和提高,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更贴近于用人市场,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一、市场及市场信息

    1.市场:市场最早起源于古时侯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固定地点进行交易场所的称呼。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市场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它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今日的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社会经济运行的载体和现实表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市场信息:市场信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同商品交换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与服务有关的各种消息、情报、数据和资料的总称,是流通运行中运动变化状态及其相互联系的表征。狭义的市场信息,是指有关市场商品销售的信息,如商品销售情况、消费者情况、销售渠道、销售技术、产品的评价等。广义的市场信息包括更多方面,随时反映市场活动的相关状态,如社会环境情况、社会需求情况、流通渠道情况、产品情况、竞争者情况、原材料情况、能源供应情况、科技研究应用情况以及各种未来动向等。

    总之,市场是市场信息的发源地,而市场信息则及时反映出市场活动的现状、数据,是对市场上各种经济关系和经营活功的客观描述和真实反映。

    二、市场信息的作用

    1.市场信息是进行决策的前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掌握大量而准确的市场信息,就不会有办法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因此科学决策之前,必须要建立起及时而准确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并以此作为指导进行相关决策活动的前提。

    2.市场信息是相互沟通的工具:必须使自身的行为活动与市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在协调中求和谐、共生存、谋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市场信息的相互沟通是重要的手段和必要的措施,只有通过大量的信息交流才能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效的改善市场运行的外界环境,使市场经济能够良性有序,健康发展。

    3.市场信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信息完备的市场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类人员都具备完全的信息,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完全清楚关于商品的成本、质量、性能、种类和价格等信息,而且是绝对真实没有虚假。这是理想化的市场经济,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市场经济的现实表象为大量的经营者,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会千方百计的垄断商品的相关信息,甚至还会一些夸张和虚假的信息。而广大的消费者处于本身的利益,也会表现出虚高的需求信息。2001年10月,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成功的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成为研究现代信息经济学的基础。具体地说就是他们提出了当买方和卖方具有非对称信息时,市场运作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实际意义,为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很多现象,如商品促销、信贷配给、金融股市、人力资源、就失业状况等等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三、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是是客观存在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大于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常态。为了扩大需求,进一步刺激增长,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无限的,信息完全对称是相对的、有限的。虽然信息技术革命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信息不对称。

    第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社会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业已突破了特定团体、特定区域的限制,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社会环境,一旦条件成熟其趋利的本性就会迅速显现和膨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为趋利本性的滋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必然会产生垄断信息甚至虚假信息的现象,人为地更扩大了信息不对称,某些示范效应也使得信息越来越不对称。

    第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许多年里,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各种信息几乎全部由各级政府掌握,用计划调节,所有信息都必须是政府行为,信息是比较完全对称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少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干预,只是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而市场机制又是一种滞后反应,滞后调节,这就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与之俱来的产物。

    四、高校专业设置中的信息不对称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是一项以高校为核心,社会发展为方向,市场需求为杠杆,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指导下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信息不对称状况,使之不能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性协调、相适应。

    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信息不对称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有用的、具有较高层次的人才,要胜任这样一个任务,高校就必须想方设法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同社会产生交流,与社会零距离亲密接触。但是,现实中许多高校忽视了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严肃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不能充分地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发展信息,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信息,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是急功近利,趋热避冷,众多院校一拥而上都争相设置雷同的专业,如此行为,在短期竞争中确实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在专业设置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高校不能及时地进行专业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好后续储备,最后只能是表面上的人才过剩,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和制约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p#分页标题#e#

    2.高校专业设置与学生志向之间信息不对称

    高校招生过程中,学生只能获得高校愿意提供的且有利于高校方面的信息,与专业相关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往往是比较缺失的,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学生很容易做出遗憾的选择,失去了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不能在今后大学的学习中从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3.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

    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中,专业设置与调整作为政府教育部门的一项常规动作,这种机制确定高校专业设置全部由国家集中控制,统一规划,在计划经济时期具有一定的优势。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高等教育有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必须要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然而,高校在专业设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经常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当社会表现出对某一专业的高度需求信息时,众多高校急急忙忙的都设置这一专业,忽略了或者说也不愿意去了解、分析各高校专业设置信息,造成市场和高校之间专业设置信息不对称,结果是盲目设置了新的热门专业,经过辛辛苦苦的培养后,当学生走出校门才突然发现,昔日的热门专业,如今已成落叶黄花,各高校该专业毕业生的总供给量远远的超过了市场的需求,所有的努力皆付之东流。

    4.高校专业设置与政府教育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是宏观调控的决策者和施令者,应随时掌握教育市场真实完全的信息,并且不被虚假夸张的信息所误导,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与教育现状、教育规律、教育发展相结合。相当多时高校出于自身因素的考虑,为达到专业设置的目的,蓄意夸大了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也就自然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五、高校专业设置信息不对称对策

    1.高校专业设置政府教育部门宏观调控的极端重要性

    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但是过分鼓励高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发展,高校为了自身利益,必然会出现高校之间的博弈行为,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只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却阻碍和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教育部门在职能转变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地位,具备了市场力量所不可能具有的公共权力,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大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健全合理完全信息体系,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特别要做好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

    2.高校专业设置必须走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品牌之路

    高校之间之所以存在激烈竞争,根本原因是在于同质竞争,无序竞争,在相同竞争条件下,往往都会采用相同的竞争策略,导致了对各方都不利的信息不对称。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真实完全信息,确定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 力求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结构布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招生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走出一条具有自身专业特色和强势品牌之路。

    3.高校专业设置要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经济学范文8

关键词:数学模型;经济学;联系应用

现代数学与经济学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现代经济运行中的每一个计划决策,都与数学的结合运用有关,二者在联系中互相发展。尤其是经济学的大多研究都离不开数学模型的支撑,后者在经济评估、经济预测、经济分类等方面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加强经济学中数学模型的深化应用,对于推动数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数学模型的含义以及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数学模型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将其中的诸多要素字符化、数字化,进而建立出图表、框图等让人能够直观地看出要描述的事物的具体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简单的数学结构。现代社会中,随着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的逐步渗入,使得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科快速发展。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使经济研究受到来自地域、政策、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其研究难度。而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模型可以将变量以及各因素数字化、字符化,从而更好地研究变量间的关系,探索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解决边际效益和最大效益问题时应用的极限和求导;在研究成本问题时运用的各种曲线和函数;博弈论研究时运用的均衡理论;经济决策和研究已经离不开数学模型的支撑,后者已渗透到经济学的方方面面。

2数学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2.1在经济事项预测中的应用

利用相关理论预测经济决策后的收益以及风险,为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使企业和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经济预测中最常见到的则是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它是将经济问题中有相互依赖关系的诸多变量进行分析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目前高中阶段涉及到的是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推导出的回归模型,通过一种变量,即自变量的变化来推测出其他因变量的发展趋势。在预测后,还需对推导出的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来确认预测的正确程度。

2.2在经济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经济管理中对于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在一个有确定风险的环境中如何把所受到的损失和风险减到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定量化评估风险、风险处置策略等。经常用到的有运用概率分布期望值进行风险比较的期望值分析法,运用概率分布的分散程度来表征风险的大小的标准差比较法等。

2.3在解决经济最优化问题时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最大最小值问题,企业、工厂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也会在多方调研后计算出最优的生产数量,制定最优的价格,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利用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模型就可以分析出市场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最大经济效益和资源合理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例:根据市场调查,某冰箱厂商为了保证销量至少在10000件的前提下,将单价定为50元。如果冰箱销量增加,可按每销售增加2000件,单价降低2元的比例适当降低价格。已知该厂商生产冰箱的固定成本是60000元,可变成本为每件20元,设冰箱是以销定产的。则产量为多少时,才能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解析:设冰箱的产量为X件,则成本函数为F(x)=60000+20x,x>10000,价格函数为p(x)=50-(x-10000)/2000]*2,收入为D(x)=Xp(X),则利润为L(X)=D(X)-F(X),此时L(X)=-(1/1000)X2+40X-60000。利用高中的导数求L’(X),并令其为0,可以求出X=20000。再次求导得L”(x)=-1/500<0,所以L(x)在定义域内有且只有一个驻点,并且一定存在对应于利润最大的产量。综上所述,当冰箱产量为两万件时利润最大。此例题正是应用了高中导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了企业制定商品最优产量的问题,在经济领域中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数学模型应用于经济学的局限性

首先,数学模型虽然是经济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在经济研究时不能拘泥于数学模型这一种,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在利用数学模型解决不了时要尝试其他研究工具的使用,使经济学的研究多元化;其次,在应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问题时,要保证二者的一致问题,要确保符合实际,以免建立出无用的数学经济模式;最后,在运用数学模型时,要确保各项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度,如果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就是错误的,那数学模型无论如何是解决不了的,得到的理论也一定会是错误的,无效的。

4结语

数学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远不止于此。数学模型目前虽然在经济学应用中有一些缺陷,但仍然不能否认它与经济学的结合在企业生产、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效益。数学模型与经济的结合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未来研究者要加强数学模型的研究,使其更大范围的应用于经济学,应用到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赵增逊.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

[2]李艳,王晓譞.数学模型在经济学应用的相关分析[J].商业时代,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