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范例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不动产登记;策略建议;实践探索

引言

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档案建设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提供利用。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通过档案工作系统查找、利用档案信息,满足其利用需求的行为过程,也是档案信息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是档案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有效途径。开发现有档案信息资源,切实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信息化改变传统档案的归档、管理、存储、利用方式,既方便了档案工作者管理,保护原始档案材料,又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利用者方便快捷地享用自己所要查询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档案利用便捷化、档案队伍专业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广大社会群体。

一、信息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1.信息化档案管理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各种新兴场景的出现,也对档案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档案工作在收集、保管、归档和利用等方面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2.信息化档案管理是满足利用者需求的重要举措。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也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公共服务机构还是广大社会群体对档案信息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数字化档案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时间以及效率的要求也不断促使其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最大化社会价值。

3.信息化档案管理是传统档案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档案管理工作要乘势而为,各方面发展都迫切要求转变观念,加快档案管理转型升级,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进程,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

二、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势

1.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更加省时省力。传统档案查找需要进行手动查找,效率非常低,而且很容易出现错误。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档案信息化管理有着明显优势,传统档案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分类查询复杂,分类归档、人工查询纸张原件需要大量时间。档案信息化后,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就可以多次使用,加快搜索速度,提高搜索准确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检索查询更加便捷。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对档案进行归档时可以编制检索工具,查阅时只需按照关键词、分类号等采用模糊查询或精准查询的方式即可实现即时查询,实现档案资料迅速利用,大幅度减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资源共享更加便捷,提高了查询的效率。而传统档案管理的检索方式,查阅档案要经过非常繁琐的程序才能查阅档案,效率低下。

3.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存储更加安全传统的档案是纸质文档,容易受潮和虫蚀,反复查阅对纸质档案损害较大,并且存在火灾隐患,需要不断改良和优化放置档案的环境。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后续使用来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于档案保管来讲,不仅存在丢失无法复原的隐患,而且需要大额的保管经费。相比较而言,信息化管理档案,存储和使用更加灵活,信息化录入可以随时增减信息,相比传统的纸质保存,存储工作更加便捷,大大节省存储空间,避免了因环境等因素影响档案存储问题。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添加密钥,可以避免信息失窃或泄露,利用更加先进的存储系统、云存储等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存储容量,有效保证了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4.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资源共享更加便捷。传统档案管理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而且档案管理不能复制,共享需要到相关部门调阅查询,然而信息化档案管理使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更加便捷。借助基于互联网的档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能掌握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工作重点和档案管理动态信息,不仅能共享档案信息资源,还能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教训,相比传统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更具便捷性。

5.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更具开放性和易用性。传统方式下,档案开放程度较低,任何档案保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挥最大价值,得到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使用者无需到档案部门(室)查询档案,通过网络即可得到所需的档案资料,既节省了使用者的等待时间,又节省了人力,进一步方便了广大社会群体,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效率低下。一是在当今时代,纸质档案管理向电子档案管理转变是时代所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档案部门没有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决定着我们将为党和国家、为当前和今后、为历史和后代留下多少文化财富和留下什么样的文化财富,但现在很多档案部门的档案工作人员存在身兼数职的问题,配备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外加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档案工作只是对资料的保存,只要保证其完好即可,工作态度不认真、不积极,这是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二是传统档案借阅需要借阅者手工填写查阅登记表,由档案管理员核对之后才能调取相关档案,并复印相关内容,借阅流程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多次借阅也造成了纸质档案的磨损,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缺乏资金。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在加大硬件投入、加强管理规范等方面需要较大资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也需要对软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构建都需要大量资金。而且在很多档案部门,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利用的目的,大量档案仍是纸质化,难以形成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规模化,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较慢。

3.缺乏复合型人才。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档案部门缺少具备专业档案管理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管理员,而且档案工作普遍待遇不高,导致档案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工作缺乏热情,工作效率低,档案部门缺乏综合型人才,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影响。

4.信息化安全存在隐患。档案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资源共享连通信息孤岛,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档案信息化为使用者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我们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档案信息化以互联网为基础,一旦遭到黑客攻击或网络故障,信息容易丢失或泄露,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安全需要,设备陈旧,网络建设跟不上,档案信息安全技术还需不断完善。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重视。创新观念,提高认识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基础,信息化进程下,改进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迫在眉睫,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引入新思路和新技术。各相关部门领导要提高重视程度,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设定目标,分解任务,精心部署,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重点工作计划,重点进行考核。

2.加大资金投入。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软硬件支撑以及人才培养,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相关部门需将档案事业信息化工作发展所需经费纳入制度化轨道,确保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对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及时对数字化设备更新换代,合理引入软件,加强安全保密管理,探索电子档案管理查询、存储和检索模式,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五、青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的探索与实践

青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对档案信息化做出了持续的实践和探索,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培训,强化登记信息安全管控,有效提升了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的整合、共享和利用。

1.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一是档案数字化扫描运行,引进专业公司,将纸质档案转化为完整、清晰的电子档案进行利用。二是不断升级档案自助查询机,档案信息自助查询,提高档案查询自助化程度,办事群众放入身份证,不用2分钟即可查询房屋权属信息、开具住房情况证明、进行权属状态验证,实现档案查询利用的全自助、便捷化。三是不动产登记信息实现网上查询。市本部于2019年12月上线不动产登记信息网上查询系统,办事群众不出家门即可查询所需信息,不必再为一纸证明、一条信息跑腿跑路。截至目前,不动产登记业务市内三区及其他部分区市实现了网上查询服务。办事企业和群众可登陆“青岛不动产登记”微信公众号和青岛网上房地产网站查询有关信息。实现网上查询,切实满足了查询申请人在前期了解不动产买卖、抵押、租赁等方面情况的需求,极大减少了往返查询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查询工作质量和利用效率,真正实现了“全程网办”和“零跑腿”。四是建设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使档案入库、上架、借阅等工作实现一条龙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迈上了新台阶。五是持续推进信息共享及金融平台远程查询。与多个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出台共享信息的管理规定。同时实现了金融机构远程查询,制定了远程查询管理规定。信息共享及远程查询可有效缓解一线查询窗口压力。六是增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信息时代,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与公安、税务、民政、社保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协同,彻底打破相关部门的“信息孤岛”,实现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满足相关档案信息全国范围的查询,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简化要件,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2.培养档案信息化人才。一是提高重视,为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营造良好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着重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信息化意识,并掌握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档案人员。二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主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掌握档案查询等档案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既精通档案知识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按档案信息化要求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观念,引进来和走出去,通过专题培训,实地考察和业务交流,为青岛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档案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档案管理干部队伍。四是设立档案工作人员考核机制,成立档案管理组织领导小组,定期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切实有效提升工作积极性,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水平。五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结合实际工作合理安排人才,优化人才配置,激发队伍活力,为青岛市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不断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

3.强化登记信息安全管控。一是制定下发《档案库房管理规定》,严禁任何人员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库房,做好安全巡查,重点检查库房用电和漏水等情况,切实做好防盗、防火、防潮、防鼠等工作,用制度保障档案库房安全。二是严格落实档案管理、资料移交、信息查询等工作制度,完善制度规定,签订保密协议责任书,使档案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制度上规范各项业务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三是严格“以人查房”操作流程,完善信息查询中的留痕和可追溯功能,梳理系统使用权限,定期排查信息安全隐患。四是开展消防安全讲座,进行档案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加强消防设施设备,定期对档案库房进行全面检查,科学备份数据,保障档案安全。五是召开全市不动产登记信息安全教育大会,定期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从技术方面进行全方位全程监管,确保信息安全,多方面加强不动产信息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六、结语

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迫在眉睫。要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尽快实现相关部门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方便社会和群众查询利用档案;要不断加强消防设施设备,科学保存数据备份,注重保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要汇聚人才,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信息化和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智慧型”管理的跃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为不动产登记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并为青岛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 莉.加快档案队伍建设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J].中国水运,2016

[2]刘 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点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7

[3]王玲玲.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重要性[J].卷宗,2016

[4]青岛市个人不动产信息手机可查了!包含八类信息.中国山东网

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浅析

1黄石灌区概况

黄石灌区位于湖南省桃源县东北部,灌区覆盖桃源县的10个乡镇91个行政村,33.3万人口,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利工程,水库集雨面积552km2,总库容6.0亿m3,是灌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水源。(见图1)黄石灌区现有干渠3条,总长100km。支渠31条,总长361.4km,主要附属建筑物有渡槽、隧洞、埋管、节制分水闸、泄洪闸、灌溉管、公路桥等。

2灌区信息化项目开展情况

黄石灌区自实施灌区信息化项目以来,积极探索智慧高效管理方略,努力建设新型灌区,实现管理便捷、运行高效的新格局。推进了现代化灌区建设管理步伐,解决了传统管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所述部分为黄石灌区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未述及枢纽与水文区块,其情况如下:

2.1信息化项目实施情况。黄石灌区自分年度实施灌区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来,主要实施项目有:对总干、南干、北干渠进行雨量、流量的监测设施进行建设,对总干分流处的南北渠口闸门远动控制系统及对中心控制室进行配套。项目由长沙某公司中标实施,并于当年进行了中心控制室、南北分流控制室、12处雨量监测点的机房与测点改造。(见图2)2016年开始对已实施的监测设施进行换代升级,主要实施项目有:对总干、南干、北干渠各控制闸门及28处水闸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原有的闸室,更新老旧启闭设备,淘汰传统的手摇式启闭机,安装太阳能自动控制设备。对部分支渠采用管段式超声波流量计+智能刷卡阀门控制器,支渠上7处采用巴歇尔槽计量设备,项目由省级水利专业科技公司中标实施,并于2019年初陆续完成建设。2019年末开始对现代化灌区试点的流量监测设施进行建设,为现代化灌区试点建设前期项目,主要实施项目有:对灌区所属架桥镇南干、北干各灌溉分水闸共35处渠系流量雷达监测设备进行安装建设。

2.2运行与维护管养情况。黄石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曾因年度项目投资空档,未能及时跟进配套,加上专业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及时,导致产生的系列问题凸显,维护与管养难度较大。2006年度实施的项目中,由于各监测点配套建设期延长,导致监测点数据传输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差,接收发送系统仅采集存储部分监测点数据。少数监测点仅当年有监测数据存储,次年或因人为损坏、或电池亏电、线路鼠咬等原因而停用。2016年度建设的项目中,也存在少数闸门遥测系统配套跟进不完善、太阳能电池故障、数传手机APP普及与使用度极低、常规维护费用较高等问题。而2019年度建设的现代化灌区试点项目中,也存在着数据上传断续、服务器年度使用费太高、维护管养能力不足等情况。针对信息化项目管护中产生的各种现状,如何管养好信息化设施,使水利科技产品更好地服务三农,黄石灌区管理局主管领导也对此极为重视,及时组织召开了多方技术人员协商会议,提出改进方案。选派相关专业技术骨干现场处理,对各类设备进行现场操作指导,排除常见故障,落实加强管护人员责任,使设备发挥最大功能。虽设备在运行中偶有断传、亏电、屏显及机械故障等问题,但经专业人员及时处理后能满足关键性数据采集与监测功能要求。

2.3项目实施主要情况 。黄石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自实施以来,至2019年陆续投入渠系项目建设,主要对灌区的总干、南干、北干三条干渠分测点进行雨量、水位、流量、流速等进行实时监测,对部分一级支渠进行水量监测,项目分别由长沙三专业公司分年度中标建设。对灌区三条主干渠的计量监测设施采用RM61S雷达式自动水位流量计,主要由雷达流速传感器、雷达水位(液位)传感器、流量积算单元、数据传输单元、安装附件等组成。用于灌区明渠流量监测的小体积雷达流量计,通过微波技术测量水体流速和水位,根据内置的软件换算断面的流量,通过数字方式传输测量结果。在一级支渠上主要采用的是管段式超声波流量计+智能刷卡阀门控制器,能够实现用水量测量和刷卡控制双功能;部分支渠根据现场地理条件,采用巴歇尔槽计量设备采集相关水位、流量值并上传实现监测。对于中心控制室,采用的是由湖南某专业水利科技公司的终端设备系统,主要对灌区各监测点的水位、流量、雨量及闸门开度进行全天候监测与遥控。该设备具有接收发送性能稳定、采集各监测点的数据及时高效、调取数据便捷、存储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发挥系统的综合功能。

3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效

黄石灌区实行信息化管理后,通过数据采集、监测、综合分析研判,可及时科学调整灌区的防汛、抗旱技术指数,充分发挥防汛的社会效益、提高抗旱灌溉水利用率。在减轻管理人员监测工作强度,避免人工监测失误,在数据及时传输与掌控上,均得到了相应的保障。黄石灌区历年来流量监测均以人工现场进行水位观测,再根据水位查对转换测点流率流量,来控制干支渠分水口流量,达到科学管水的目的。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启动,不断改造各水位、流量监测点断面、新建闸室与启闭房、更换手摇式启闭机为电动式,更新闸门等配套设备,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得硬件设施具备信息化建设前期要求。同时,在原有安装流量监测站点再次对流量监测仪进行换代,更新水位传感器、接收发送机,对原中心控制室系统进行程序更新升级。2017年至2019年,对干渠各流量测点进行分类改造,采用微波雷达流量计对分水口流量进行精准监测,在部分地理条件特殊的支渠采用管段式超声波流量计实现用水量测量和刷卡控制,部分支渠采用巴歇尔槽计量设备实现监测。换代监测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大大方便了灌区的水量调度与监测工作,年节约灌溉用水量达1200万方,渠道水利用率由原来的0.48提高到0.58,同时避免了人工监测引起的漏报与误报,对合理调度灌溉用水、高效节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实现了精准控制。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与投入使用,配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地方乡镇、村组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参与管理,达到了高效节水,提高了现代化灌区管理水平。奏响了灌区建设管理与科学接轨、智慧水利与时俱进的篇章,加快了灌区现代化管理的前进步伐,科技与水利共生,真正服务了三农。

4灌区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4.1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培训。灌区信息化自建设以来,陆续投入了各类设备,如:中心控制系统、巴歇尔槽及管状流量计、微波雷达流量计、太阳能接收发送系统、远动电力控制系统等。但此类系统均由中标科技公司独立完成生产与安装调试,对各管理人员只进行简单操作指导,部分设备无操作说明书、无相关应用参数可供操作参考,加之管理人员技能水平良莠不齐,缺乏对设备的相关操作和处理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如:因监测点周边树木生长遮挡太阳能板而导致充电失效,如何应急解决亏电与充电;水位、闸位传感器参数的合理调整;远程控制系统中手机APP的操作使用等。这些在平时管理上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水平,达到遇小问题能自行解决、遇故障能分析成因并协助解决的技能要求。

4.2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类型。目前黄石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以流量、水位、水闸控制等项目建设为主,许多设备功能相对独立,缺乏智能化系统建设项目。在今后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完善过程中,建议加大对智能化系统的项目投入,如:灌区水位、流量、降雨量自动警示系统、水闸智能控制系统、流量雷达传感智能监测系统、中心控制室综合分析系统等,建设完善这些系统,可更科学掌握管理灌区工程设施,发挥信息化项目科学便捷管控的最大功能。

5灌区信息化建设展望

(1)黄石灌区各级渠系工程线长面广,其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备,灌区干、支渠全面推广与完善各类监测设施还需时日。因此,在后续年度项目中还需继续加大渠系工程的续建配套,以利后续信息化项目投入和配套建设。(2)黄石灌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经验还在探索阶段,管理与应用、管理人员技能提升、维护经费投入等均还不足,特别是目前专业人员的培训需要及时同步跟进,确保科技产品发挥应有的功效,这方面需要加强组织领导。(3)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年度项目时有中断,需要借国家及部委推广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政策东风积极争取灌区信息化建设配套项目。

6结语

信息化建设范文3

1、信息化系统软件标准不一

现代化医院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是科学的工作流程,因此,信息化软件系统在医院方面的应用首先应当满足医院的工作流程,用科学的管理体系来满足医院高效运行的效率要求。因此,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者必须精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同时对医院管理和工作的流程非常熟悉。但是当前很多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在功能设置和流程设置上不够科学,与医院正常的工作流程不符,设计者对国内医院在内部管理中的规律不熟悉,对管理中的运行弊端也不了解,因此设计出来的一体化信息管理软件必然不能满足医院高效运行的要求,仅仅是把手工操作改变为鼠标键盘操作而已,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医院信息管理方面的质的飞跃,对医院业务和核心的管理过程没有触及,并更谈不上改造和改革,因此,对医院整体效益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2、系统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目前的医院信息化管理软件在临床软件的功能设计方面还不够全,不能满足临床医护人员的业务需求。很多医院在实行信息系统建设后,医护人员感觉到软件确实帮他们节省了时间,但是这些软件对他们的业务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变革性促进作用,这些软件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临床信息系统,比如在电子病历的管理上面由于病人的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在病历的描述过程中,医生的描述信息也去个性化、自主化的特点,因此,对便对电子病历的收集和管理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临床管理软件仅仅是将电子病历理解为临床文档,将其计算机和电子化,类似于word文档进行自由处理。这种理解理念是不正确的,电子病历是临床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完全化的结果,它以病人为中心集成了相关的信息和相关的服务,对病人的信息具有电子化的描述,还应当包括广泛的医学知识以及相应的医疗服务。

3、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盲目

很多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往往一开始就投资数百甚至上千万元的资金,购置各种先进的硬件设备,引进功能齐全的软件。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这种理念是对的,但是应当意识到医院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是长期的事情,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一开始就引进大量的资金来投入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开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则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对于软件和硬件的升级则不太重视,结果就造成了买了昂贵的软件,但是却只使用了一部分的窗口业务,如收费,发药,统计报告等,这就导致医院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收到应有的效益。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解决途径

1、科学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

在医院开始大规模实行信息化建设之前,首先应当科学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医院之间很难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因此,我们应当首先科学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当前我国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步伐缓慢,卫生部应当尽快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医院的基本数据格式手机存储标准等等进行规范化和统一化,这样才能够实现数字化医院的目标,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可行的标准和参考。

2、根据本身事实,确立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医院的领导层在医院实施信息化之前,就应当对医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科学事实,这样才能够节约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医院的领导层了科学的分析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医院当前的实际,下大力气解决那些急需信息化建设的紧缺项目,对于那些提高总体就医流程,作用不太大的项目则可以暂缓上马。在定制软件的过程中也要同样贯彻节约好用的目标,不应当花较多的资金来购买那些根本用不到的功能。

3、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维护人员的技术

信息化建设范文4

为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战略,财政部于2009年4月份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在促进会计信息化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提出要求并指明方向。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内部管理;意义;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管理活动中的过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网络、计算机以及通信设备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模式进行重构,进而在重构后的现代会计模式基础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管理过程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最终达到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实用效果,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很多人对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觉得会计活动实现信息化单纯为了使财务人员摆脱烦琐的手工劳动,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财务信息的输出效率。实际上,会计信息化的意义包含却不限于此。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信息及其他非财务信息集成化的过程,达到会计信息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提高单位资源使用效益、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并及时、准确地向单位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随着市场经济和财政管理的规范程度不断加强,信息使用者对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其内容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单位会计信息透明度成为单位的当务之急。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单位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准确、及时披露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例如,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单位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将会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集成,这样有助于提供给利益相关者更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化有助于单位内部管理

首先,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打破了会计信息流转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单位管理者管要了解各业务部门的活动信息,不用层层上报,就可以直接利用信息系统平台获取最新的信息,有利于动态地掌握全局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其次,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会计核算的信息化,而是要将整个单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面整合,消除会计信息的孤立性。使具体的业务活动在财务信息中得以体现,综合反映单位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使单位的运行与会计管理实现融合,实现对日常业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控制,合理支配资源,并为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翔实、充分的信息支撑。此外,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单位利用相关财务软件,通过日常的会计核算、正确的数据处理,有助于实时获取单位的准确财务信息,以及时了解单位的资源使用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从而进行财务分析,有助于单位内部的管理。

3.会计信息化有助于单位加强财务监督

《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七条规定,单位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使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自动控制业务和事项的目的。利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系统,单位可以借助各种介质将数据加以保存,并根据数据统计需求进行数据提取。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在提取目标数据之后,反过来抽调对应凭证,据以检查相关的业务流程、原始单据、数据处理等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单位内部的监督力度,大大降低各种财务风险。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管理层低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会计信息化等同于会计电算化,认为不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会影响单位运行,未把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从而忽略了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投入与落实。社会层面上,思想上不经意的忽略就会直接导致行动上一系列的滞后,如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的偏颇。

2.人才缺乏

没有形成专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工作推广困难,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将会计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精通会计和信息两方面专业知识。目前,单纯的会计专业人才或信息技术人才都很多,但是能将两者结合的复合型、高精尖的人才却是凤毛麟角。人才的匮乏直接体现在: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研究人员少之又少,造成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另一方面,会计实务中信息化应用、推广困难。总之,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脚步迟缓。

3.信息安全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务风险和数据安全问题突出。会计信息化要求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实现集成化,为了全面反映并有效控制三流,单位需要将信息系统延伸到各个业务部门,使各个部门达到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彼此共享。在这种环境下,电子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能够接触到会计信息的人和部门增多,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审批手段不断被削弱,财务风险增大,若单位内控不严,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的权限划分不当,极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严重挑战,系统一旦受到病毒感染或者黑客攻击,财务数据很有可能被篡改或者丢失,这有可能对单位造成巨大的且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还要着力解决,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进程。

1.提高认识

强化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政府部门应加强指导,提高宣传力度,规范引导,实施监督,使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加强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明确单位领导的会计信息化责任。因为各个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落实才是会计信息化实现的保证,只有单位管理层认为会计信息化是提高单位竞争力、降低成本、方便管理的重要工具,才能切实把会计信息化工作放在单位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2.加快建设专业的会计信息化队伍

会计信息化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会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第一,改革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学,设置复合型课程,根据会计信息化实务工作中的共性需求,确立相应的培养模式;第二,单位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如对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会计知识培训,以期用最低的成本打造最熟悉本单位业务和财务的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3.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

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会计信息必须保持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加强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应采取相应措施:合理区分、细化、设定信息接触者的权限;对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设定获取、查询信息的权限及身份验证;要求涉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接受法律约束;使用安全性能好的硬件和软件,建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信息系统安全。目前,会计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一个可以整合财务信息资源的集成平台,有效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处理速度,并降低会计信息处理成本。我们应该在财力和物力上加大投入,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单位乃至全社会的科学管理,使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

作者:刘燕 单位: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公安分局

参考文献

1.李战伟.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国总会计师,2011(02).

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公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医院工作效率,提高医疗质量

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公立医院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诊疗工作。在诊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医疗数据信息,医院档案信息化可以方便诊疗信息在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避免相同信息多头重复采集、录入、上报等工作,从而大大地节约工作时间,提升诊疗工作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医务工作人员的压力,同时也降低了信息重复录入的出错概率,能有效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医生能够进一步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往的诊查报告和治疗情况等相关信息,从而对患者病情进行正确的判断,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此外,对于急重症患者和转诊患者,接诊医院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调阅患者医疗档案,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健康信息,占用大量的库房空间,提供利用时需要人工翻找和复印,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错,工作效率低下。医疗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电子档案取代了纸质档案,利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轻松完成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二)降低诊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新医改方案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核心,让人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还要在医疗服务的成本、质量和可及性之间取得平衡,保障医疗体制可持续发展。从历年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情况来看,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患者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可能只在同一家医院就诊。目前,不同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不能互认,患者需要重复做相同的检查,既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降低了医院的诊疗效率,也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实现医疗档案信息互认、共享,可以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国家的医保支出。做好充分的救治准备工作,避免因患者意识模糊不能陈述病情,家属或陪同人员不了解情况、陈述不明或故意隐瞒与病情相关的信息等原因导致救治不力。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和推进,纳入该体系的人数急剧上升,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较之大型医院相对欠缺,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医院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通过医院档案信息化,实现区域间不同医院的网上会诊和双向转诊,能够降低基层医院的医疗事故发生率,减少风险,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通过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医护人员能够增进业务交流,提升业务水平。通过网络远程会诊,可以扩大各医院的诊疗范围,讨论出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从而增强诊疗的效率和成果。医疗档案信息化,减轻了医院档案管理的负担,大大提升了医疗档案管理效率。过去,医疗档案都是一些手写的处方、人工填写的表单、检查报告,这些纸质医疗档案保管和使用起来十分麻烦,而且会通过医疗档案信息化,还可以实现患者在当地医院就可获得其他医院专家的会诊,就地就近看病,既可以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又可以节省去大医院看病的往返路费、食宿费用和大量时间。此外,按照国家规定,大型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均高于基层医院,患者在基层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也可以节省一定的费用,而且医保报销的比例也高。因此,实现医院档案信息化,将会提高国家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诊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三)整合医疗信息,支持政府决策

现今社会人口流动量大、流动频繁,截至2013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45亿人。传统的人工定期普查、统计、上报方式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健康状况。通过建立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档案共享,可以对全员人口医疗健康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并将庞大、繁杂、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形成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全面地掌握各种流行病、传染病等分布情况,从而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像“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不能及时获取基本的统计数据。医疗大数据还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等群体的健康状况、计划生育情况及人口寿命情况,为国家制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支持政府决策。

(四)智慧医疗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大众对自身健康情况越来越重视。然而,目前全国并没有建立关于个体健康情况的完整的信息档案,只是患者在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期间形成的医疗病历档案。患者的医疗档案信息分散在不同的医疗卫生机构,各机构之间不能互相调阅,医疗档案是分开、独立的。即使是在同一家医院就诊,医疗档案也没有唯一识别编码,同一患者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银联卡、居民健康卡等多种介质挂号会分别生成不同的病历编号,诊疗记录无法连贯整合起来,医疗档案碎片化问题相当严重。通过建立居民整个生命周期的完整的医疗档案,用身份证号码作为档案唯一编码,借助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院档案信息化,无论在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诊疗信息都能够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国家通过对医疗档案大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掌握人口整体健康状况及分布情况,及时做好慢性病的防治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居民健康状况大数据信息可以支持政府科学决策,转变医疗模式,将治疗端口前移,由疾病治疗转向疾病早期的预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让智慧医疗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五)为政府监管提供便利

让患者及时了解诊疗信息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属于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家会给予部分财政支持。对于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部门会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目前,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人群,公立医院就诊患者基本上会涉及这两类保险资金的使用,有些医院为了谋取私利,想方设法骗取国家医保资金,严重影响了医保资金的正常使用,所以,国家对于医保资金的使用监管越来越严格,对医保资金使用的审计是一种常规监管手段。医疗档案实现信息化以后,对医疗数据统计、分析、对比非常方便,查找问题也比较快,而且容易发现问题,为政府部门对医院的监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公立医院档案信息化,能够让患者及时了解诊疗信息,明明白白看病。过去,医生给患者开处方都是手写,大部分医生的字体让人无法辨认,得的什么病、开的什么药完全看不出来。病历本上的字也是龙飞凤舞,让患者很难看明白。医疗档案信息化,无论是处方,还是一些检查报告,都是以电子文件的方式存储在医院的诊疗信息系统中,大夫可以随时打印出来交给患者,各种信息清楚明白。当有些患者需要使用病案时,比如办理保险理赔,可以去医院病案管理科室直接打印,也可以利用医院的自助设备自己打印,非常便利。

二、公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规范、标准制定滞后

“信息孤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范、标准制定相对滞后,各医院在最初开展信息化建设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不同医院根据自身的规模、收入等具体情况所选择的医疗信息软件系统大多不同,同一家医院也可能采用不同软件供应商的产品。由于不同供应商所开发的软件信息标准、硬件生产环境等不尽相同,造成各系统相对独立,系统对接困难,制约和影响信息化的实现。规范、标准的制定是实现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有专家曾指出:“从有标准到认同标准,最后才能实现互联互通,这是一个过程。”标准越早制定、越早实施,医疗档案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化就能越早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的障碍也就越小。

(二)监管、推进不到位

政府对医疗信息化和信息化进展情况并未进行有效监督和强制约束,缺乏相应政策和配套措施,导致医疗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缓慢,影响了医疗档案信息全面共享的进程。

(三)各级医院档案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公立医院既有省市级的大医院,也有县乡级的中小医院。在地级以上的城市中,既有医疗水平较高的三甲医院,也有医疗水平一般的社区医院。医院的规模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获得的医疗资源就会有很大差别,那些实力雄厚而且又有政府财政大力支持的医院,对于信息化的投入当然会比小医院要大很多,档案信息化不但起步早,而且水准高。这就造成了各级医院档案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利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四)利益分割阻碍信息化

公立医院属于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家给予部分财政支持,医院也需要依靠自身创造效益、提高收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必定追求最大化效益。公立医院虽然具有公益性,但由于其要独立承担一定运营费用,所以也存在逐利行为。医疗档案信息化要求不同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能够互认,患者在不同医院就医时不必重复做相同的检查,在减少患者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医院的收入。此外,医生从自我保护和增加工作业绩的角度出发,也会建议患者在本医院重新做检查,而不愿直接利用患者在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作为诊疗依据。此外,医疗档案包括门(急)诊诊疗记录、住院诊疗记录、住院病案记录等医疗服务信息,如果医疗档案实施信息化,医生的处置、处方将随之公开,对医院和医生的好处不大。基于以上原因,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全面共享存在一定困难和阻力。

三、公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促进措施

(一)加强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团队建设

公立医院尽可能地确保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整理规范化、档案存储数字化、档案利用网络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专业的科技及医疗档案管理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确保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懂得医疗知识,又要具备信息化操作能力。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医院档案管理业务培训、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二)制定法律规范,加快信息建设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相关标准和规范极其繁杂,医学术语超过200万条,同时更多的标准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全国实现互联互通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在标准与规范层面阻力重重,尚未统一。因此,要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化,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实施的相关规范有《卫生信息化文档编制规范》《居民健康档案文档规范》《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等。依照国家规范标准开展医疗档案信息化工作时,各省市应针对本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医疗档案建立、共享中不明确、不具体、不统一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规范标准,加快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化。此外,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进一步明晰电子医疗档案的法律效力、医疗档案信息化范围、医疗档案共享互认的责任划分、医疗档案信息的使用权限、医疗档案信息安全及患者隐私保护等相关内容,为医疗档案信息化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三)强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积极主动地总结具有自身工作特点的经验和方法,不断坚持使用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定高效工作流程图,不断增强公立医院档案管理效率,确保公立医院医疗档案在各个方面都管理到位,做到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医院的医疗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管理工作,确保能够承担管理职责。公立医院应该设置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医疗档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保证医疗档案的安全,防止医疗档案信息丢失、泄密。

(四)加强医疗档案信息共享

医疗档案信息化为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能不能真正实现共享,还要看医院的共享意愿。医疗档案信息化要求不同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能够互认,患者在不同医院就医时不必重复做相同的检查。这样,虽然患者能够受益,但却影响了医院和接诊医生本人的收入。所以,接诊医院共享医疗档案的意愿不高,势必会进行抵制。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加强监管,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对于共享医疗档案信息不积极或者变相让患者重复做检查的医院及医生,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医生的执业资格。同时,要制定一些鼓励措施,对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做得好的医院适当奖励,在政策方面多给予照顾。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应该不断地完善医疗档案信息化工作,推动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公立医院的发展更应该把握好大数据的优势和机遇,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医院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为医院的诊疗工作、国家的卫生事业、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帮助,推动我国各公立医院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0.

[2]赵航.H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3]陈红燕.公立医院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湘潭:湘潭大学,2020.

[4]刘国跃.全民健康医疗保险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7.

[5]徐洁.甘肃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D].兰州:兰州大学,2018.

[6]朱平华.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9.

[7]计光跃.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家庭医生信息平台理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6.

[8]王艳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利益博弈与合作机制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7.

[9]王乐.“互联网+”背景下苏北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10]柳羽珊.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研究[D].北京: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7.

[11]刘卓婷.县级公立医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7.

[12]肖海方.西双版纳农垦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7.

[13]黄威.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14]王晓倩.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探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1.

[15]徐雪枫.公立医院医疗数据共享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20.

[16]张敏芝.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

医院作为服务性机构,建立时间越长人事档案信息越多,管理问题也就越突出,因此需加强对人事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医院还要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1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1.1模式方法落后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阶段,部分医院在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时仍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但影响人事档案的管理质量,还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医疗环境需求。人事档案管理多为静态形式,未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严重制约着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

1.2更新缓慢,利用率低

随着医院建立时间的延长,工作人员和就诊患者一般会越来越多,导致档案资料持续增加,然而由于档案管理中未使用信息技术,会延缓档案信息的更新速度。并且,由于部分管理者并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导致出现新情况后无法及时使用档案信息,降低了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1.3容易丢失

目前,在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内容造假或缺失现象很多,从而会影响人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由于人事档案管理中对档案不够重视,前期投入不足,导致无法采购新型设备和引进新技术,进一步造成人事档案收集不够准确和完整,甚至部分管理者在使用档案时还出现失真现象,降低了档案的有效性。另外,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能力也有待提高,整理能力不足就会使档案资料出现大量的虚假信息,会影响人事档案的可信度。

2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的意义

医院人事档案是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对医院内部人员调动、管理决策有着重要影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要求,随着近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深入,医疗体系得以改革,逐渐体现出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还能提高利用率。因此,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借助医院内部网络建立统一的档案工作平台,不但能及时、传递和加工档案资源,还能共享档案资源,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档案信息的时效性。与此同时,医院还可使用一体化的系统,借助有效的权限管理,构建电子式的查询系统,能够节约医院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还可将人事档案存储于软盘、优盘中,减小了档案所占据的空间。此外,医院还可选用合理、高效的管理系统,预防信息外泄,提高管理水平。

3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使用计算机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能高效地分析、存储、查询档案信息,为管理人员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构建开放性的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作用。

3.1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要想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发展,管理者要在分析医院现状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首先,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相关工作人员都要重视档案信息,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信息化背景下,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要想实现该目标,就要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下管理人事档案。无论是人事档案的管理形式还是来源,都会在时代的发展中发生变化,要想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就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当前的档案管理来看,主要为电子资料载体、纸质档案,仅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无法满足需求,而新载体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管理模式转变。其次,服务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属性之一,因此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医院发展中出现异常时,管理人员要及时参考人事档案进行处理,特别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是要加强档案管理,便于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为开展日后工作提供保障。最后,在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室、科室使用的是不同的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呆板,故而需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3.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事档案管理需要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除要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外,还要具备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更要在实际工作中遵守相关标准和法律。但是从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看,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信息化素养低、管理知识缺乏等问题,因此需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此提升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时,医院还要引进优秀人才,适当提高工资报酬,让他们能够在自身岗位发挥价值。

3.3细化信息化建设的分析框架和制度框架

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管理人员需要借助计算机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对人事档案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便于提高档案信息的处理效率,保证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在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时,首先要满足宽带化需求,在原有的管理中心、网络结构上,借助计算机办公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另外,还要基于自身情况开发数据库软件,明确分项的录入和标注相关信息,尽可能提高存储能力和相应软件的可行性,利用行之有效的分析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以往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其模式多为人工管理,时间长、工作量大,再加上多反复性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人工处理也无法及时传递和分享信息,导致运行流程缺失。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能在保证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框架。由此可见,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就要合理使用网络,根据医院实际建立管理制度和条款,在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效能的情况下,优化处理策略,强化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约束性,以此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

3.4建立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库

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期间,除了要采购先进、合适的技术设备外,还要重视资源系统的使用,积极、主动地收集信息资源,通过对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实现最终的应用目标。医院内部还要建立针对性的管理数据库,并结合实际适当拓展使用范围,提高服务意识。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工作人员信息、学历、年龄、职务和工作时间等,需要调用时只需在计算机中查找姓名就能获得全部信息,能够缩短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同时,还要尽量用计算机进行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内部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计算机管理能预防人工处理带来的失误,减轻工作人员压力,节约工作时间,提高管理效率。部分医院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已实现网络微机化,借助现代科学的网络技术,可以借助介质交换输入档案资源,将人事档案资料保管于现代化的介质上,能保证人事档案资料的完整度,延长档案资料的使用时间,预防资料浪费。此外,还可使用远程技术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最终的共享资源目标。

3.5建立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的同步结构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管理机制、处理流程同步进行,借助规范、全面的机制来约束操作流程,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准确性,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后,对制度项目进行完善,能保证管理框架的完整性,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率,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另外,还要在建立同步结构时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能力,以此保证数据库的完整度。需格外注意,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比较强,不能单纯地使用市场上的管理软件,需要采用专业团队健全处理机制,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3.6提升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

医院人事档案中使用信息化管理机制,能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完整度,而且信息的传递途径也比较丰富,符合现代化的人事档案管理需求。当然,在运行人事档案信息处理机制的同时,管理人员要清晰、全面地了解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提高对原始信息的重视度,特别是针对不稳定性、可变性特征的信息,要借助信息化建设手段完善信息管理结构,并对原始信息加强管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电脑内部硬件因操作不当、病毒侵犯等因素会影响档案信息恢复,这就需要医院规范操作流程,提升管理人员的网络检查、维护能力,借助系统、规范性的管控机制提高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

4结语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更新缓慢、管理模式落后、内容易丢失的问题,不利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会阻碍医院发展。因此,医院需基于实际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同时医院还要细化信息化建设的分析框架和制度框架,加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库,在保证人事档案资料完整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昊.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途径[J].办公室业务,2016(19).

[2]陈艳军.浅析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J].医学美学美容,2014(7).

[3]谢婷.浅析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问题[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2).

[4]孙锐.刍议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势及实施困境[J].办公室业务,2016(13).

[5]张卫,李薇,刘丽娜,等.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院人事档案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J].中国急救医学,2015(2).

[6]赵红.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探[J].企业家天地,2013(8).

信息化建设范文7

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功能

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应提供电子地图平台形式的网格划分功能。其划分原则为:“大网格”以街道、乡镇为单元,“大网格”之间按照行政区划在地图上予以标注;“中网格”以社区(行政村)为单元,仍以行政区划予以标注;“小网格”以片区、社会单位为单元,根据行政指令或“七户联防”等联防形式确定的行政区划予以标注。为使各层级网格之间所属关系能够直观体现,电子地图平台应提供层级分解功能,即将一定行政区域以大、中、小三级图层进行分解。以某县为例,登录消防安全管理系统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后,电子地图平台应首先出现反映该县全部“大网格”分布的“大网格”图层,点击某“大网格”后,进入下一级“中网格”图层,继续点击后进入“小网格”图层,再点击“小网格”内的某单位,应为查询人员提供详细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信息。

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应提供全面的通用性和精确性网格消防管理信息。所谓“通用性”信息,是指大、中、小网格均应包括通用性的消防安全管理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网格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网格消防监督责任分工、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公共消防设施配置及日常管理情况、消防宣传教育、火灾隐患分析研判和移交信息、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落实、定期考核情况等。所谓“精确性”信息,是指根据大、中、小网格各自特点,应分别具备的具体化信息。其中,大网格“精确性”信息主要包括:大网格内各级消防安全管理组织、网格内火灾高危单位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情况、乡镇“四有”消防队和火灾高危单位志愿消防队建设情况、每月消防安全检查及所属中网格每周消防安全检查信息、定期目标考核等情况;中网格“精确性”信息主要包括:中网格内及其所属小网格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每周消防安全排查及所属小网格每日消防安全检查信息、网格内消防安全重点管理单位、“六有”社区(有工作站、消防器材、消防宣传栏、消防警示牌、防火巡查、防火档案)和“八有”农村(有专兼防火员、义务消防队、防火公约、消防宣传栏、消防水源、消防设施器材、防火巡查、防火档案)建设情况等;小网格“精确性”信息主要包括:小网格内联防组织各成员单位和片区的详细信息(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消防设施器材配备、志愿消防组织)、弱势群体名单及扶助措施、网格内消防安全重点地区、每日防火巡查、联合演练开展情况等。

消防安全管理系统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应坚持平台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或消防机构)和大、中、小三级网格“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原则。在“纵向贯通”上,应特别把握以下环节:一是对火灾隐患的层级整治。在各层级网格分别建立火灾隐患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分级督办和移交制度,即在落实“大网格月查、中网格周查、小网格日查”过程中,各网格应及时将排查整治情况录入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系统应自动将小网格自身难以解决的隐患上报中网格;对中网格仍难以解决的,上报大网格;仍难以协调解决的,由大网格移交平台管理机构依法整治。二是对各网格消防管理组织的层级管理。可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大、中、小网格消防管理组织之间的层级管理。平台管理机构和大网格可根据消防工作的需要,通过平台逐层下达消防工作任务,及时对下一级网格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和综合考评。三是对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层级落实。一方面,可建立对社会公开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系统,向群众普及消防常识;另一方面,可利用QQ群、微博等信息技术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的定期互动活动,向人民群众、消防志愿者以及网格内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就消防安全问题释疑解惑。在“横向互联”上,要加强以下建设:一是对本级网格消防安全形势的综合研判。各级网格应定期对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情况进行分析研判,从中找出本网格消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消防安全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加强平台管理机构和大网格内部沟通。在平台管理机构和大网格分别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将综治、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基层机构纳入成员单位。在大网格管理平台中,建立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为主线的运行机制,通过平台系统,及时向成员单位下达工作任务,努力形成网格化管理和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动态管控平台

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是社会单位。面对当前庞大的管理对象,消防监督专门机关应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对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状况的动态管控。主要提供以下服务:(1)开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平台。消防机构应根据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分类别开发供各类社会单位使用的消防安全管理平台。将有关消防安全管理的要求以表单等形式做条目化处理。例如:在对公共娱乐场所动态管控中,应将消防疏散、消防设施、用火用电管理等要求以表单形式列出,分别明确防火检查巡查的频次,由社会单位对照开展检查巡查,结果录入管理平台。(2)对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和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管控。目前,由消防机构或中介服务单位实现对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和消防设施的监控服务已得到有效普及。笔者认为,该服务方式可依托互联网,纳入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平台系统。此外,应积极整合现有各种监控资源,可利用城市街道、居民小区、社会单位视频监控系统,将消防安全纳入实时监控范围。依托街道、乡镇平安建设网,提高基层消防工作动态管理水平。(3)为社会单位主动申报消防管理情况提供平台。消防安全管理平台应结合网格化管理所提供的数据平台,逐单位建立专档,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安全管理人备案申报、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消防安全自我评估“三项制度”申报和对口管理平台。#p#分页标题#e#

消防安全管控平台由消防专门机关、社会单位和消防中介服务单位共同参与运行。管控平台应由消防专门机关开发,并依托互联网面向群众、社会单位和中介服务单位公开。消防专门机关应对社会单位和中介服务单位的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其基本运行模式为:由社会单位按照平台提供的条目化表单管理内容实施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管理;由消防中介服务单位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安全服务,其服务质量通过平台系统定期申报;由消防专门机关定期对社会单位管理结果和中介单位服务质量进行分析评估,不定期深入单位开展抽样性监督检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单位做好消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又可以实现科学用警,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平台可分为静态平台和互动平台。静态平台主要为群众提供单向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内容,由群众自行浏览学习;互动平台采用QQ群等集群信息技术,以双向交流的方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互动平台应与网格化平台在建立集群方面相结合,使大、中、小网格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参与人(单位)全部加入宣传教育培训集群。在此模式下,一方面,消防专门机关可通过互动平台向各集群第一时间有关消防工作信息、通知等文件;另一方面,既可组织集群内工作交流,又可开展集群间的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同时,对促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也将发挥推动作用。可利用的信息技术(1)注册消防微博。“博主”一般由消防专门机关工作人员担任,负责第一时间消防微博信息,回复群众诉求。(2)组建消防QQ群。“群主”由各层级网格化管理负责人担任,负责组织开展群内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和互动交流。(3)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微空间。由各社会单位分别建立微空间,组织本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以图片等形式记载活动开展情况。(4)组建电子邮局。用于第一时间向具体单位传达消防工作文件。

信息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同志早在2011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1〕在党的报告中,同志又强调党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2〕,可见,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如何将互联网应用到党的建设工作中也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部署。在“互联网+”背景下,党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党建信息化作为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互联网+”的策略选择。“互联网+”与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相融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性,为党建信息化工作找到创新之路。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

(一)适应“互联网+”的客观要求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高校贯彻落实的基础。高校党建工作的对象是教师和大学生,尤其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网络对他们的成长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高校师生都有较强的网络意识,是主要的网络受众群体。他们素质较高,对网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已将它作为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3〕他们更习惯并乐于通过互联网接触并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域、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党建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党建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信息交流更为通畅。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地贴近当今信息技术时代的变化,使党建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相契合,才能确保高校党建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加强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既是高校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互联网+”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效能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党建工作主要通过文件宣传、召开会议、举办专题报告与讲座、开展党日活动等形式来进行,覆盖面窄,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不高。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方式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能够使党建内容更加丰富,党建工作方式更加优化。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创建网上党校、论坛等思政宣教平台,使党建业务流程简化。凭借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即时性,能够实现党建资源共享,实现党员、群众、组织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效能。

(三)是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高校党建是党的报告提出的“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便捷性为党建工作的互动提供了强大助力。高校党建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才能全面研究网络信息新情况,妥善解决互联网新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技术,使之服务于党建工作,把高校党员管理、党务管理、组织生活等信息进行高度整合,为高校党组织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精确化、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现状和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党建信息化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经验。他们基本都建立了网上党校、党建网站、党员之家、远程教育平台、QQ群、官方微博微信等,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拓展了新空间,基本实现了信息、党务管理、学习培训等功能。但与党的提出的党的建设新要求相比,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还只停留在党建工作与网络的简单相加而无深度融合,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高校党委对党建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党建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互联网+”背景下会引发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目前,高校党建信息化顶层设计不够,处于“三缺”状态。一是缺少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制。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欠缺多校联盟战略实践,主要是服务本校党建工作,没有制订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乏统一规划,对党建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带来体制上的阻碍。二是缺乏信息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很多高校根据各自学校需求来开发信息系统,导致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科学、有效的应用软件,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三是缺乏经费支持。很多高校并没有单列党建信息化工作的专项经费,可用于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经费很少,导致党建信息化工作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二)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人员网络素养不高

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的专注、参与、协作、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以及联网技巧五种关键素养〔4〕。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许多领导干部还缺乏互联网方面的知识,不能适应互联网时展要求。”〔5〕目前,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政治意识强,但网络信息技术弱的问题。在巨量互联网信息面前,不少党务工作者对互联网的驾驭能力不足,网上信息认知与获取能力普遍较弱,网络研断能力以及运用互联网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亟需提升,尚不能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开展实际工作,不利于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党建信息化工作互动性不强,服务功能单一

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校的现有信息系统受客观条件限制,功能上还大多局限于信息传播及舆论宣传,信息更新维护不及时。2017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开通的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具有党员电子身份认证、组织关系网上转接、党员教育网上开展、党组织活动网上管理、党员和党组织数据网上统计分析等功能”〔6〕,但大多是具体业务的办理功能,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还不具有网上意见征集、线上支部生活、民主评议监督等功能,互动交流性依然不强。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引发党建工作思维的深层次变革,必然要求党建信息化要变传统“封闭式、命令式”党建模式为“开放式、民主化”党建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党建思维模式和运行体制进行创新提升,利用互联网增强广大师生对党的思想认同,探索破解党建难题之方,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一)统筹制订顶层设计规划

各个高校“单兵作战式”地开展党建信息化工作,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展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建立校际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联盟,多校联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享、经验共享,能够从宏观上、顶层上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对高校党建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主要措施以及推进的先后顺序进行统一部署,保证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有统一标准,有规范可依,确保共建共享,防止重复与浪费,稳步协调推进党建信息化工作。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通,迎来了互联网背景下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也为党建信息化顶层设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该系统的开通,基本实现了组织资源的共享和对党员的初步管理。建立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应该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并与之深入融合。还要尽快出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党建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党建信息化制度和标准的考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严格进行考核。此外,还要加大对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财政投入,努力提升高校党建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二)努力提升党务工作者网络素养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对于很多高校党务工作者来说,网络素养是一项全新的能力,但却是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必须要掌握的本领。党建信息化工作需要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懂得党务工作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新型党务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与内涵,还应该具备互联网领域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这就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聘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研讨会、业务培训等形式,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在培训课程中增加“互联网+”相关知识。只有正确认识网络,才能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他们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的各项能力,包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网络研判能力、与师生互动的能力等。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最新舆论动向,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

(三)积极构建良性党建网络共同体

在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中,党组织应该起领导核心作用。但由于“互联网可以让权力回归个体,而非剥夺个体的权力”〔7〕,互联网的泛在化和开放性正在不断消解着传统的金字塔式集权管理模式,容易产生网络个人主义。在互联网造就的“虚拟社会”中,为避免网络个人主义阻碍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需要积极构建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通过扁平式互动形式对各方利益诉求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党建网络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集教育、管理、交流、宣传于一体的党建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直观呈现,广大师生党员及群众具有强烈的网络自律意识,网络空间得到净化,网络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他们广泛参与到党的各项活动之中,形成和谐向善的网络风气。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沟通,推动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互联互通,使党员、群众、党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多向良性互动,使信息传达、意见征求、建言献策等变得更为直接、广泛和便捷,各方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党建信息化工作不断向前。“互联网+”对于党建信息化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互联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表面工作上,需要继续深度融合,做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让党建工作真正插上“信息化翅膀”。

[参考文献]

〔1〕.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2(1):4-1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

〔3〕林莉,胡玫艳.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2-44.

〔4〕霍华德•莱茵戈德.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

〔5〕金江军,郭英楼.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2.

〔6〕孟祥夫.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通〔N〕.人民日报,2017-1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