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训总结范例

新闻实训总结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1

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自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已有9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加之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的办学审批权限越来越宽,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以满足社会的大量需求。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9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124个,仅仅过了9年,2008年即增加到878个,分布在全国400所高校。[1]虽然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目前高校新闻教育繁荣的背后仍凸显出来背景不同,层次丰富的各种矛盾,其中关于影视技能教育的讨论最具有代表性。

一、影视技能教育的投入

当前国内各类高校所开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不管是传统的新闻教育,还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都尤为重视传播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立。传播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应涵盖到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和网络传播等几大方面,并建立起以影视传播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导,配合多样化传播技能教育的教学新模式。鉴于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国内开办新闻教育类学科的高校均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设施优良、品种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教辅硬件体系。以四川省内引领西部地区新闻传播类学科教育的四川大学为例,早在2002年四川大学实施“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四川大学传播技能实验室,成为拥有“图像数据处理实验系统”、“广播影视实验系统”和“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三大实验实习体系的人文和传播实验实习基地。[2]而绵阳师范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开办于2003年,2008年初挂牌成立新闻与传媒学院,学院新闻类学科的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并不占有优势。影视技能教育因其在新闻类学科中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而被广泛重视,自2003年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专业实验室的建立。迄今为止,共建成专业新闻实训室、后期与动画制作实验室、专业新闻演播室以及普通话语音室若干。前后花费大量经费用于前期摄录设备和关联设备的采购,形成了专业级采、编、播、录设备的一体化的技术支持,在师生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新闻学科教育中,影视技能的教育日益被各高校提至显著位置,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对影视技能教育的投入。有数据显示,高校新闻传媒类专业的办学经费有五成以上被使用于硬件设施的购置和完善,而这一比重近年来还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影视制作技能教育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其技术性和专业性的高门槛。影视技能教育绝非像普通受众所理解的教会使用相机和摄像机就能一言以蔽之的,在当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掌握专业的影视技能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很大程度上倚重于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又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运用媒介传播信息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3]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4]这样的行业变化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科办学者的新思考:如何立足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兼顾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媒介融合的趋势扩大了新闻传播的人才教育涵盖范围,建立起与传统新闻学科相区别的教学规划,亦即“素质+技能”。素质课由公共基本素质课和专业基本素质课构成,而技能课则应覆盖目前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会展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等各类文化产业。两者中专业技能课是学生就业的直接支撑,并体现新闻从业者竞争能力的核心课程,如何设置尤为重要。而鉴于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和特点又以影视节目制作教育成为新闻传播教学重点。

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图像、声音、文字的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方式被逐渐确立下来。即便是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这一传播方式仍是受众接受信息最主流的渠道。因此影视技能教育成为了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办学思路为例,综合同类院校现状总结培养方式和路径如下表所示:如上表所示,新闻传播学科前六学期的教学中影视技能教育以占有相当比重,用以培训和加强学生影视制作能力,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影视技能之于新闻采写的辅助地位,成为了传统新闻学科除了新闻采编技能的第二大必备素质。这一变化在当前形势下被越来越多的办学者所接受和认可,影视技能教育广泛地渗透到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体系之中。

三、影视技能教育的深化和改革

影视技能教育在传统新闻学科框架中的地位被奠定和夯实,进一步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深化影视技能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和改革。

(一)教师团队的建设在影视技能教育中,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团队建设首当其冲。在国内高校目前的传统新闻传播学科办学思路下,理论水平较高、行业影响力较大的教学人才不乏其人,但最为匮乏的就是能够将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提高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影视技能就必须首先建立起一支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师队伍,要求不仅其能够从理论上引导学生,更能从实践中指导学生。就专业教师而言,加强影视技能的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不同专业的教师都面临着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更高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始终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才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创新型新闻人才。以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学院在教师队伍方面,就一直坚持着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等各种方式建设更加适应新形势的教师团队。自2002年专业筹办以来,学院通过召开学术讲座、聘用客座教授等方式先后引进国内外传媒行业的高职称从业人员数名,并通过这一方式使专业办学始终与行业最前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各专职教师也立足于高等院校的这一平台上,通过学院的安排,定期在地方传媒机构进行理论指导和业务提升,从而更好的为专业教学服务。#p#分页标题#e#

(二)实训环节的规范实训环节历来在影视技能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技能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掌握教学要求的影响相关技能。但由于受硬件设施和教学人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新闻学科的影视实训环节多呈现出有名无实、漏洞百出的弊病。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花费了大量物力和财力,却被闲置一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实验室管理的不规范更是司空见惯。部分影视技能教育的教师队伍水平良莠不齐则直接造成了实训环节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训环节的专业规范呼之欲出。规范实训环节应首先做到影视技能实验室严格细致的程序化管理,强化实验室管理教师的专业性和责任感;其次,认真把控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制定规范的实训内容,编写实训环节教学大纲,并根据学生实践情况撰写总结和建议,以实现实训环节的成果积累和专业规范;再次,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训是整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指导应当科学、系统、专业、规范,同时也应注意学生主观参与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前提。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应积极配合教学要求,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而在我校新闻学专业的办学实践中,历来对实训环节极为重视。已成功申请多项教改项目将于近期内我们的实训经验总结展示,这一部分将另作文详述。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公安学类教学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公安类本科院校的治安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求有公共危机类管理课程。通过对15所公安类院校调研发现,其中10所高校开设了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其中仅一所高校本门课程中没有安排实训课程(且为选修课),实训课开课率为90%。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课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本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开展,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训课程教学开展情况

通过调研,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常见的实训课具体设计有以下几种。

(一)案例分析实训。案例教学是实训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设计。选择国内、国外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案例,教师讲授,让学生对事件背景及始末有所认知。设置问题或者延伸特定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感知危机管理过程和关键环节的处理过程,以形成危机管理思维和认识。

(二)撰写应急预案实训。应急预案实训是指定的某类危机的情境和预案主体,按照预案制作的科学流程,小组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一个应急预案;预案要求格式准确、内容完整、切实可行。

(三)演练式的实训。演练式实训即根据设定,遵循一定的“剧本模式”,通过对事件中不同角色的扮演,体现事件发生、发展、演变、处置等多方面环节,达到对理论知识实践化的效果。从调研来看,公共危机管理课程通常有两种演练设计。1.社会安全类事件现场处置演练实训这是指将社会安全类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现场演练,用红蓝对抗、情境演绎的方式参与、感受整个事件发生、发展和处置的过程。这种实训方式,对警院学警来说,更具有实战性。2.媒体沟通或者舆情应对类的实训这类设计是本门课程比较新颖且热门的一种实训设计,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实训设计为一个突发事件的新闻会,通过预设情境、角色扮演、现实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来准备、完成一场突发事件的新闻会,体验新闻注意事项及记者应答的一些技巧,培养舆论应对引导工作中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四)参观体验式实训。参观式实训,指采用参观消防站、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警营一日体验等方式进行。通常由教师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课堂从校内延生到校外,统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与相关单位场所参观和沟通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实训。

二、不同实训教学设计的优势

以上实训环节设计能够有侧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不同的实训设计有不同的优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案例讨论实训的优势。1.知识覆盖比较全面案例都是既定事实,意味着危机事件信息丰富且发展趋势确定。教师在讲授时,可以穷尽案例中所有信息和知识点,将案例“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从“点”分析其中做得对的正向的信息,从“线”状分析其管理和处置的整体思路,从“面”分析危机成功应对的经验或应对失败的教训。2.知识讲解更透彻教师选择多为经典案例,案例中天然包含可供讨论、思考、研究的知识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对抽象理论做具体的讲解和理解,形成一定的危机应对思路。

(二)撰写应急预案实训的优势。1.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感强。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预案制作的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并掌握预案制作的目的、要求,思考加工撰写出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通过实训,将课堂讲授的预案内容要点和制作要求进行实际应用,学生体验感强,能够比较深刻地学习体会预案的撰写。2.衔接公安工作实际。应急预案的制作和检查把关,是公安机关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公安机关需要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制作出公安机关的应对预案;同时,日常治安保卫工作监督检查工作中,需要把控企事业单位各类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合理。因此,亲自撰写一份应急预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种工作能力,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三)演练式实训的优势。1.与其他实训相结合,使实训具有系统性。演练实训可以与预案撰写实训结合起来。以社会安全事件现场处置演练为例,第一步设计某个案情情境,先进行预案撰写实训。第二步展示讨论预案,筛选出一至两个有操作性、较为科学合理的预案,作为后续演练方案设计的模板方案。第三步根据演练需要,适当增减预案内容,使演练既能做到切实体验现场,又能仿真检验预案的目的。第四步演练结束后,通过对演练过程的分析总结,整理修订预案。这样的衔接,使实训教学具有逻辑性和一体性,更好地达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2.演练式的实训更加贴近实战。就危机处置来讲,社会安全类事件的现场处置是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来实施的;社会安全类事件处置演练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日常演练的重要项目。因此,这种演练实训对公安院校学生来说,很符合工作实际。媒体应对(新闻)演练实训是现在危机处置过程中不可或缺且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对以后可能面对相关情况有经验上的总结。3.角色多、体验感和参与感更强。演练实训包含多种不同角色,不同种类角色又可以按照作用分工进行细化。在演练实训中,一个班级或区队五十个左右的学生,可以人人都有角色,锻炼不同的能力。实训体验感更强,参与感好。

(四)危机管理中采用处置参观体验进行实训的优点。1.走出校门上课对学生来说有绝对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学生积极性高。2.参观式实训的直观感受比课堂上的讲解和理论的讲授更强,能更直接地呈现一些知识和应对意识。3.参观式的实训课作为一种校内校外的联动,可以结合其他课程同步进行;一次实训可以涵盖多方面的内容。

三、不同实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实训的不足之处。1.案例的选择、描述客观性不足。教师对案例做出描述和讲解的过程中,语言表述会带来信息重点的偏移和心理暗示。这种信息的选择和重点的倾斜,能够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和重点,但是同时也会使学生无法客观理解和分析案例。2.案例分析具有事后性。(1)案例是“回放”。“回放”事件发生发展,必定是逻辑明确,处置措施思维清晰。这种逻辑性和清晰度,无法体现“当场性”所出现的不确定、无逻辑等应急情况。(2)信息比较充足准确。案例分析是在掌握了大量的、准确的信息后进行的,无法还原事件发生当时“信息雾”的状态,跳过了对于信息“去伪存真”的重要环节。(3)没有“紧迫感”压力。案例分析是一种“桌面演练”,案例经过推演、思考、分析,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没有事件紧急、时间紧迫的心态和情绪的压力。3.从实训实践来看,学生受年龄、学识以及经历认知水平所限,对案例的分析多浮于表面或者过于片面

(二)撰写预案实训的问题。1.定位不准。如情境为一个基层政府应急预案,学生撰写时角度却依然大多从公安工作出发;或要求为学校的某个预案,学生思考的角度多放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进行。2.抄袭和模仿严重。有个别学生存在懒怠心理:网上找预案,全篇抄袭;或者不经思考随便拼凑,应付差事。

(三)危机管理中采用演练方式进行实训的不足之处。1.过于消耗课时。演练性的实训从准备到演练,至少需要8~10个课时;而本门课程一共32~40课时,实训课时基本要求为4~8课时。对一门课程来说,这样的时间过于消耗课时。2.可控性不强。演练实训效果如何,事先的设计固然重要,演练时每个学生的表现也会影响演练结果。学生参加演练,多依赖表演,而不是专业的反映和能力的行为表现。3.实训内容同其他课程交叉。这两种类型的演练,均涉及多方面的公安工作内容,总体来说是一项综合性的协调工作。如社会安全类事件处置演练实训是指挥战术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实训项目,由专业教师进行近一个学期课程的讲授和能力的培养。而新闻实训与新闻媒体管理和舆情处置课程也有知识点和能力点的重合。

(四)采用处置参观体验进行实训的不足。1.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无论是参观消防站、警务室还是博物馆、展览馆,对于危机应对的感受虽然直接但是有限。2.性价比低参观类的实训应用于消防管理学、社区警务或者公安群众工作类的课程上,其感受度、体验感、思考度都会更高;但是应用于本门课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后,学生仅有的一些体验感也都比较间接,事后的实训报告也多牵强附会;整体实训效果不好。通过以上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有多种实训教学设计可用,每一种教学设计所涵盖的知识点、培养的能力点都有不同,各有侧重:从知识覆盖面上来看,案例分析式的实训教学设计是比较综合全面的;从能力培养上看,演练式的教学设计参与感更强,能力培养度更高;从实训报告完成质量来看,预案撰写实训最终形成的报告形式比较完美、报告质量相对较高;从学生积极性和课程拓展程度来看,参观式实训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相关课程内容更容易拓展。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案例分析实训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最小的一种实训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学生以及授课需求等多方面的情况随时调整实训的进程;演练式的实训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一种实训方式,可以结合其他课程作为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进行,就一门课程而言,操作性不强;预案实训属于功夫在课外的一种实训方式,实训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影响较大,为避免学生“浑水摸鱼”,教师可以随机抽取或者全覆盖对预案进行当堂的点评;参观式实训受客观条件限制太多,可以结合学生实战实训进行,不必拘泥于在校或者课堂。这些实训设计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教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能力侧重和客观条件选择不同的实训方式。

参考文献: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3

1.“融媒体”与传统媒体从业者能力要求差异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决定了其从业者的业务能力要求相对比较单一,比如平面媒体记者主要强调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而电视媒体记者虽然要求采编播一体,但往往还是突出对采访现场的把控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融媒体”记者则应像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提出的“全能记者”一样,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其次,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为报纸写稿;最后,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

2.“融媒体”记者核心能力素养

上述三个层次并不是要求每名记者都必须具备全面的能力素养,当然这也不可能实现,应该是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从业者具备融媒体的全局观以及用户需求至上的观念。即要求负责文字报道的记者有深度、突出细节之外,还应该能准确、清晰的概括画面报道内容,并补充说明视频报道中遗漏的重要信息;视频新闻部分除声画合一,表现真实外,还应该运用好画面语言突出现场感,以弥补文字报道不直观的劣势;网络报道快速、及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筛选编辑用户提供的海量多媒体信息,并在超文本写作方面突出优势。特别是利用用户提供的海量多媒体信息,拓宽报道思路与角度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融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变记者采集新闻为用户提供内容(UGC),而且UEC将会成为“融媒体”的主要新闻信息源。“融媒体”记者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应是针对新闻事件整合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的报道策划能力。

二、传统新闻采访课程教学设计误区

1.试图让学生全面掌握所有媒介采访能力

许多高校新闻采访课程主讲教师(教学团队)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目前媒介融合的趋势,而采取了全面强化学生各种媒体采访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有人把一门采访课程平均分为平面、广电、网络三个部分,甚至直接分成三门课程教学。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破坏了“融媒体”环境中,采访工作流程的完整性,使多媒体报道信息相互孤立,缺乏有机统一,甚至使因媒体融合而带来的新的报道流程和报道机制被打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内容重复、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2.以不变应万变,教会学生基本知识技能

也有不少教师认为,面对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速度无论如何也跟不上变化的速度。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什么样的媒介形态,教学中只介绍基本的采访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再去体会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思路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突破传统媒体单一传播模式思维的束缚,具备融合媒体思维的大局观,并适应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以及充分理解用户直接参与报道的UGC报道模式。

3.复制模仿本科院校教学设计

部分高职院校将高职新闻类专业当做本科新闻学专业的压缩版,《新闻采访》等课程只是减少了课时数,并未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做出调整。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只能使人才培养过程变得不伦不类。高职新闻专业采访课教学更应该发挥其实践性强的优势,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

三、高职新闻采访课程设计新思路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按照“融媒体”新闻采访的工作过程,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即把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工作项目,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采访的方法和技巧等理论知识穿插安排任务、任务点评等环节进行讲授,重点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人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融媒体”的大局意识。

2.具体实施过程设计

(1)将课程分为7个工作项目其中每个项目都需要设计一份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该工作项目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及技能要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步骤,以及评价考核方法等。通过严谨而周密的项目教学计划,既可以突出实践教学过程,又能够使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到了如指掌。

3.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如上所述,高职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仅靠详细的教学设计和周密的项目教学计划安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托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平台,其中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微信公众账号等,进行常规模拟性项目实训。还可以与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合作,利用媒体或传媒企业的资源优势,参与本地区经常性举办的各类展会,大型文体活动的报道宣传,从而引入真实的多媒体采访报道项目,让学生参与整个工作流程,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四、总结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教学

一、高校网络营销相关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高校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新闻学等专业纷纷开设网络营销相关的课程,并配有专业的营销教材。但是教材理论内容和案例多较为老旧,难以与现代化网络营销相结合,难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发展需求。另外,也正是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营销思路及方式也随之不断更迭,而理论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实践总结,导致出现了理论书籍一经出版可能就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尴尬问题。

(二)课程设置上缺乏实践性

网络营销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理解网络营销基本理论、网络营销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以及各种网络营销手段等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偏向于营销理论的讲解,教学形式陈旧。教学模式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教学部分相对较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及学习热情难以被激发。学生实践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巧,很难开展真正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作为独立院校,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坚持与本科教学不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体现本校的教学理念,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校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下设的新闻系专门开设了《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一课,以往教学中虽然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成系统,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安排与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增加新媒体营销的实践实训,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加强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内容安排

(一)理论教学环节

保留课本中网络营销基本理论、网络营销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内容。b、压缩Web1.0时代的网络营销方法,电子邮件营销、搜索引擎营销、论坛营销等部分在教学中的比重,保留微信、微博营销等内容,增加今日头条、短视频营销等内容。

(二)案例教学环节

选取网络营销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案例及最新案例进行讲解。选取典型案例,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迅速抓住重点,透彻理解知识点。选取最新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实训,实训过程中注意学生营销思维的培养。实训内容包括账号的创建,logo、sologn及版面设计、账号定位及账号目标设定、内容、数据分析、营销策略的制定,实现系统性实践教学。由于a、本校新闻系已在之前的《新媒体导论》一课中进行了微信运营相关实训;b、很多内容运营、营销方法是共通的,例如账号定位、产品分析、用户分析、竞品分析、数据分析等;c、根据抖音2019年1月的《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5亿,国内月活跃用户数突破5亿,其活跃度远超其他短视频app,因此本次笔者主要带领学生进行抖音app账号的搭建及运营。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主要环节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反转课堂环节,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理论教学部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前布置任务,课前学习资料;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案例分析,期间学生可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课上进行案例分享,教师根据每个组的完成情况进行个性化点评,并进行总结。实践教学部分,笔者首先对国内热门平台,特别是抖音app的发展现状,各平台的账号搭建、版面设计、账号定位、内容、数据分析、营销策略等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其次,给学生布置抖音账号运营的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主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主要任务包括: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的平台特点、用户属性、算法机制、运营方法等的搜集、分享及总结。抖音、快手、微视、秒拍等短视频app大V账号定位、内容特点、运营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分组及岗位职责划分,之后每组按照小型新媒体公司的运营方式进行实操。实操内容包括账号创建及运营,包括账号名称、logo等的设计,账号内容定位,KPI指标设定,内容拍摄及,数据分析,账号内容方向调整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并最终进行总结,相较于往年课程实践部分单纯带领学生进行营销策划案撰写、修改,笔者发现此次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热情度、课堂活跃度以及综合素质、操作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结束语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ASP.NET技术;系统设计

一、网站系统开发技术介绍

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是集“教学、科研、技能训练、教师培训”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平台。中心网站是对外宣传、开展各类线上活动的载体。中心网站系统总体框架利用ASP.NET技术,采用Visual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用C#语言编写,使用SQLServer数据库存储数据,使网站更加简捷实用,易于维护。ASP.NET有着很好的扩展性、简易性、安全性,而且有着强大的平台支持。ASP.NET技术运用起来相对于Java、C语言更为简便快速,使得开发人员在开发难度上大大降低。在大多数系统中使用ASP编程较为经济实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好用的应用程序[1]。

二、网站分析

(一)需求分析

中心网站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因此设计统一友好的操作界面,降低网站操作的复杂性,保证其简单易用,便于不同用户的操作使用。设计丰富的网站内容,扩大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达到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节省工作时间[2]。

(二)功能分析

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主要承担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教学交流咨询指导服务、推广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建设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平台等任务。因此,中心网站主要分为七大模块:中心概况、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资源、专家团队、站内搜索、视频中心、在线预约等模块。通过各个模块的交互运行,实现中心网站的直观性和实用性。(1)中心概况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介绍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的历史来源、组织架构、工作职能、实训平台等内容,向全校师生和外界用户展示中心的整体概况。(2)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模块。该模块向师生展示最新的教学培训信息和公布教学研究项目,向师生预告近期的教学技能培训讲座,展示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等。(3)教学资源和视频中心模块。该模块向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及优秀教师教学案例视频,方便师生在线学习、达到资源共享。(4)专家团队模块。该模块展示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专兼职教师团队,从而扩大中心的宣传力度,提高中心的知名度。(5)站内搜索模块。根据用户输入的标题和关键字,对不同功能栏目的数据库表进行模糊查询。网站前端根据用户选择的栏目、分类和时间的排序以及用户输入的标题和关键字,通过WebFormajax请求传到后台,然后通过Sql语句模糊查询出结果。(6)在线预约模块主要是为全校师生提供实训教室的预约服务。

三、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DatabaseDesign)是指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设计了数据库模式并实现了数据库的过程[3]。本系统主要有首页新闻表、管理员表、在线评论表、视频中心表、在线预约表等。

(一)首页新闻表:用于网站首页显示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最新资讯和通知公告内容,记录了新闻编号、标题、内容、日期、作者、点击数等。

(二)管理员表:网站管理员实现后台管理的登录操作表,记录了编号、管理员用户名、密码等。

(三)在线预约表:实现用户的在线预约功能操作,记录了姓名、主办单位、手机、讲座对象、讲座主题、参会人数、参加时间等。

(四)视频中心表:视频中心表用于存放教师教学资源视频,记录了视频标题、视频文件类型、内容、时间、播放次数以及来源等。

(五)在线评论表:在线评论是网站提供给用户发表意见的平台,在线评论表专门存储用户的评论信息,有用户头像、评论内容、点赞数、用户昵称、评论时间、评论索引、评论编号等。

四、功能实现

基于ASP.NET设计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网站,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合理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确定每个模块均为独立完成任务,降低系统维护难度[4]。

(一)前端功能

网站的整体设计和色彩搭配合理,视觉效果良好,功能结构完整,栏目分类明确,布局清晰,管理方便[5]。网站首页设计中心概况、教师培训、教学研究、专家团队、站内搜索、视频中心、在线预约七个栏目,方便师生浏览对应内容,快速获取信息。

(二)在线预约功能

在线预约功能为用户提供表单提交功能,用户通过填写表单可以申请预约中心的教学设备、教室、多媒体资源等,通过前台提交到后台数据库,由管理员审核通过。当用户已经登录并且全部填写完毕,则按钮会过渡到蓝色。否则点击提交会提示“请先登录”或者“*号为必填项”。

(三)文件下载功能

文件下载功能为用户提供文件下载服务,当用户所浏览的新闻界面有需要下载的文件时,可通过点击文件下载即可将相应文件下载到本地电脑中。上传的附件有(word文件、zip、rar)等。

(四)后台功能

网站后台是管理员实现网站管理,网站信息和修改、更新、删除新闻等内容的操作平台,网站后台是动态网站不可或缺的部分。

1.管理员登录

管理员使用登录验证方式为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其中对密码采取了MD5散列算法加密,输入正确即可通过验证。确保网站、用户、数据库的安全性。

2.个人信息修改

为了方便管理员登录后台时修改个人信息,设计了个人信息修改功能,可对本账号信息进行修改。

3.新闻

新闻功能为管理员提供分栏目新闻、图片视频、文件上传、类别增加等功能。管理员可以点击下方的栏目列表,使页面左右滚动到不同的栏目。并且页面下方会有栏目介绍,栏目介绍也会随栏目进行上下滚动。

4.图片新闻管理

图片新闻管理功能为管理员提供首页底部的图片新闻栏目进行新闻、图片视频、文件上传、新闻搜索、类别增加等功能。

5.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功能运用可视化框架,布局直观简洁,为管理员提供所有的新闻栏目、新闻信息和评论的管理等,实现编辑、删除等操作。

五、总结

本文介绍了采用MVC设计思路,在.NET框架下,利用ASP等技术进行设计从而搭建了适合高校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网站。重点介绍了中心网站系统的实现过程: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功能实现。该网站的功能基本能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并且提供交互式渠道,增强了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互通,丰富了网站内容,扩大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的影响力,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捷,封俊红.Web应用开发实用技术[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

[2]杜萍.关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为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影响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

[3]王春玲,刘春军.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1.

[4]蒋永伟.基于ASP.NET的学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山东工业技术,2016(07):210.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闻宣传;校园文化;引领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发展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精髓和教育灵魂的直接体现,是教育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途径和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如何推动校园文化发展,承担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是学校宣传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校园环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建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校园环境可以发挥环境在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虽然校园环境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但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校风是全院师生和教职员工共同创造的校园精神氛围,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笔者所在的山东交通技师学院为例。学院确定了以“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灵魂,以“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基础,以“行为文化”为目的,以“中华传统文化、沂蒙红色文化和现代汽车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VIS系统设计,完成了包括校徽、指示牌、广告牌、名片、信纸等100多项在内的《山东交通技师学院视觉识别管理手册》,发挥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学院充分运用宣传栏、校园门户网站、校园广播等媒介,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内开展书画展、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技能文化周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师生的日常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的同时,学院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学院设有电子阅览室、室、舞蹈室、标准运动场、篮球场、大礼堂等,常年开放,为师生们提供了便利的活动场所。校园绿地率占40%,四季常青;设有“爱莲池”“文化长廊”“景观广场”可供观赏。设有“汽车检测、维修、驾驶专业技师工作站”“新能源实验室”“3D打印工作室”“无人机工作室”“络捷斯特物流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等,彰显学院特色,做到了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教室都在育人”。为师生文明生活、文明娱乐、文明学习创造了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学院通过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氛围,端正校风学风,弘扬工匠精神,锻造了“厚德、笃行、精技、有为”的校训精神;践行了“严谨、善教、尚德、爱生”的教风;形成了“励志、乐学、重技、强能”的浓厚学风。2017年11月,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二、新闻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直以来,新闻宣传工作一直扮演着喉舌、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宣传报道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和传播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作为传播校园文化信息,记录学院转型发展中的新动态,推进教育教学建设的途径,新闻宣传对校园舆论氛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技工院校的新闻宣传不仅肩负着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同时,还担负着树立学院良好形象的重要责任。因此,对于前者来说,学院宣传部门要通过挖掘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优秀教师、学生的先进事迹等,在校园内营造正能量舆论氛围。对于后者,学院宣传部门应当提升新闻宣传的公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宣传队伍专业化建设,以“求真、务实、奉献、主动”的姿态高标准完成的宣传任务,努力提高学院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2.及时宣传校园文化发展新动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师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校园宣传工作在及时传播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校园环境中,校园宣传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例如,校园内网、学院官网、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这些类型的宣传几乎完全基于学院的组织,并已经过了筛选和加工,具有正式性、权威性。是掌握学院发展动态、了解学院主要工作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学院新闻宣传根植于学校,它能及时反映校园的各方面最新动态,不仅有利于师生对学院校园文化的认识,而且对社会了解校园文化提供了最为鲜活的第一手材料。

3.新闻宣传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

学校新闻宣传是在对校内新闻事件的选择、加工、归纳、总结的报道,使校园的特色文化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因此,学校新闻宣传可以说记录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如此,新闻宣传本身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侧面反映出校园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实质。同时,宣传工作每经历一次创新改革,往往都会很大程度地促进学院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广泛传播

1.统一思想认识,突出校园特色文化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思想对于学校充分发挥宣传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直以来,学院宣传部门紧紧围绕学院各项中心工作,讴歌了交院人的凝心聚力、奋发图强,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学院的发展成果,发挥了传播知识、教育引导、服务师生、亮点宣传等功能,为建设和谐校园和铸魂育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学院宣传思想工作逐渐形成了新闻报道贴近教学一线,服务师生实际,宣传校园文化生活的特点,大量鲜活生动报道不断涌现。如在《山东交通技师学院邢凤娟:甘为人梯燃尽自己》报道中,学院通过密切与各级媒体联动,组织采访邢凤娟生前的亲人、朋友、同事,深入挖掘感人事迹,还原一个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全院上下形成了学习榜样、争先评优的良好效应,同时,学院将邢凤娟事迹推送至文明办,2016年,邢凤娟被评为“中国好人”。学院围绕各项中心工作,真实、全面地反映学院的发展成果,发挥了传播知识、教育引导、服务师生、亮点宣传等功能,如及时宣传半军事化管理成果、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大型活动、学院名师、大赛成果;如多形式、多角度地对学院2018年获评的第45届技能大赛重型车辆技术和原型制作中国集训基地进行宣传,为提升学院美誉度,建设和谐校园和铸魂育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注重对外宣传积极与各级新闻媒体建立合作

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宣传中,主流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新闻媒体通过公正、权威的新闻报道,与学校积极沟通、合作,共同致力于校园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建设。因此,学院宣传部门必须与主流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近年来,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手段,深挖宣传亮点,线上线下及时对外宣传学院特色文化。仅2018年,学院在人民网、中国商报等10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发稿达700余篇。重大活动,通过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闪电新闻”直播,并通过报纸、直播、电视台、微信等多平台,全方位,对学院活动进行生动、及时、丰富的报道。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媒体合作拍摄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

3.有效运用各类宣传手段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7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际环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一)导入任务(前任务)

首先,由教师引入任务,然后介绍完成任务需要的相关知识点,最后介绍完成相关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具体步骤。任务要具有实际意义,任务的引入本着由简到繁、从易到难,首尾相连,并由多个任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导入任务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主发能动性,在学习的初期,就让他们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氛围当中。同时,教师所引入的任务要与课程内容相互吻合,并将学生的切身经历课程教学相互贯通,让学生自我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学习内容是相辅相承的,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多媒体素材环境: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可以体现在多方面,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满足要求的材料。例如,图片、图像、影音、剪辑资料和一些与之相关的软件、网络资料等。

2.实训模拟环境:根据语文课文内容所需要的场景设计模拟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的环境进行阅读,从而进行语言体验活动,达到理解、强化运用知识的目的。

3.课外实训环境:以新闻报道稿件为实例,主要讲解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提出导入的相关问题:你曾经采访过什么人?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如果现在让你去采访一下你周围的老师或同学,你最想采访哪方面?新闻内容从哪方面下手?

(二)实施任务(任务环)

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就是任务环,也是最关键的步骤。教师会把具体的任务分配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够知道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可以参考教材中的对话,但不要照抄照搬,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每个小组演示的结果汇总上报,最终由教师做评价性总结。任务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

2.每个小组成员通过网络视频和群语音进行模拟演练,其他成员认真聆听,相关内容做详细笔录,并写出总结报告。

3.每个小组成员根据以上记录进行点评,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评价任务(语言点)

评价任务是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总结分析,是为了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变为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具体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表现和情况来评定他的学习效果,并对不准确之处进行讲解,这也有利于小组成员更加熟练地总结、理解和使用常用的短语和句型,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施的意义

新闻实训总结范文8

一、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对新闻学专业缺乏了解,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与现代媒体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大比重设置新闻学概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传统新闻类课程,而对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课程和新媒体课程的设置却显得欠系统。同时,新闻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课时数较少,学生的新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策划能力得不到针对性训练。

其次,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直接新闻实战经验的教师。很多新建新闻学专业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转行而来,毫无新闻学专业背景可言,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由于很多专业教师缺乏媒介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往往是书本知识的现学现卖,实践能力与一线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新闻学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较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学校办学经费长期不能满足该专业建设需要。[1]现有的部分实验设备由于先前选型不当,利用率低或被长期闲置。同时,由于实践经费的不足,很难与校外媒体建立长期合作的对口关系,学生实践途径很单一,有时学校把实践压力转嫁给老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地理位置的劣势也给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未来就业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地处距离省会和信息中心城市较远的内陆城市,所在地的新闻传媒机构无论数量和规模上都不及一线和省会城市,而有限的新闻机构大多人员饱和或机制不灵活,同时,经济发展和媒介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私营文化传播类企业类型比较单一,数量比较少,层次也比较低,想建立一批常态化和高层次的实习基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实践教学新理念———加强基础、强化应用、多领域培养、多渠道实践

(一)保持理论教学优势,重视专业实践教育管理部门和所在院校必须更新文科师范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新开设的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采取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讲述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应是我们构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扩宽实践口径,体现“大媒介”观如今,传媒机构类型和传播方式正在进行革命性改变。社会为新闻学毕业生提供的实践岗位已经不单单局限在新闻机构,可以说一切属于媒介传播的岗位都是我们专业的对口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新闻学就业形势的严峻,加上学校级别和地域劣势,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很多毕业生无法进入新闻媒体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学专业如果仅以新闻专才作为培养目标,显然不现实。[2]因此,我们的实践教学应摆脱单一新闻媒体平台的窠臼,把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体现多学科和“大媒介”观。比如在实践领域上可以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广告、电影、数码产品制作、商业传媒、企业传媒等,这种“大媒介”的实践理念真正体现信息社会学科交叉的特点,也真正能把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理论所学运用到实际,是符合新闻学教育趋势的。

三、建立新闻学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灵活性和持续性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得益于一套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多层次、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里面最重要的两点是方法灵活与连续性。所谓方法灵活,即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媒体和社会。所谓贯穿全程,是指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同时段、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连续设置,从而使四年的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一个有效、连续的体系,真正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性。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我们把实践教学学时从原来22%增加到30%。

1.针对性的课内实践课内实践是围绕课程理论内容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消化课程的理论内容,掌握新闻专业应具备的采、写、摄、录、编、播等基本技能。《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教学,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强化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带领学生采访高考、车展、秋菜买卖、新生军训等新闻事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现场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新闻眼、如何采访、如何摄录等,或指导学生制作合成广播电视节目,让学生在新闻实训中学习,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

2.灵活的第二课堂除课堂教学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我们实践教学的良好示范。如每年一次举办的大学生记者节活动,通过学生电视纪录片、电视短剧、电视音乐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展播及评奖,使学生得到新闻业务的全面训练,提高了综合能力。还有不定期举办的主持人大赛、摄影大赛、DV作品大赛等,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此外,经常邀请新闻界人士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前沿。“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通过组织学生去媒体参观,使学生对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机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当然,第二课堂实践也同样要形成常规化和连续化,并考虑纳入教学计划,效果才能显著。

3.常规的小学期见习小学期见习的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进工厂、进社区、下农村、走入各行各业、了解国计民生,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工作实践的了解。

4.总结性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必要的材料准备,为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践基地多元化,创新与媒体互动形式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初始平台,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我们努力打通多种渠道,实现实践基地多元化,同时创新与媒体互动形式,巩固与媒体实践基地的长期互利合作关系。首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联合党办、团委和学生会把校园广播台、校园网、校报、校刊等利用起来,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宣传部的一些重要宣传活动。其次,充分挖掘省内外的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仅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还在很多单位组织、工厂农村等建立了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对不同实习基地进行横向和纵向开发,最终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衔接紧凑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有效解决了学生无处实习、实践基地单一等问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用多元化的角度来定义实践平台,从电台电视台到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出版业、电影业、音像业、广告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只要对媒介传播类人才有需求的岗位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实践平台,这个思路是符合传媒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实际情况的。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赖于一种双向互利的合作关系。关注传媒发展前沿、主动参与传媒机构发展是我们保持与实习基地合作关系的一个得力措施。比如我们会定期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或报刊的栏目进行监评,或从读者角度对其改版提出更专业的意见。我们还与媒体合作,帮助他们策划有关大学生的一些节目,或者设立媒体的校园通讯员,这样即增加了学生参与媒体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实习基地从中也有所收获,真正体现了与实习基地的“双向互动”性。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业界与学界共育人才高质量的实践教学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的进人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进大量高学历、强实践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就被提上日程。首先,我们要求每名专业教师都必须进入传媒机构或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充分熟悉自己课程范围的业务操作,同时了解业界实践的新动向和新知识,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去。此外,为了解决眼前实践教师缺乏的情况,我们聘请新闻机构的资深记者、编辑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即实现了师生与媒体的零距离接触,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种高校和业界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