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论文范例

心理因素论文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1

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于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理论目前还不能有效的运用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主要是这些科学的薪酬激励理论目前还没有得到企业的管理者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科学的管理理论渗透力度非常之小.所以企业的员工薪酬管理存在有很大的问题.企业管理中薪酬设计的问题及不足:第一,不能建立科学的薪酬设计体系,对员工的薪酬设置随意性太强,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不利的,不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会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没有章法就无法是企业继续发展。第二,保健薪酬和激励薪酬不能有效搭配,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有的企业通过简单的货币薪酬这一单一的薪酬模式,这种不计成本的单纯货币激励不能有效把握员工的各方面的需要,从而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起不到激励的作用。第三,薪酬设计不能体现个体化的差异或群体性差异,不能有针对性的给与特定的员工激励,对于不同的员工应该先了解其需要再有针对性的给与特定员工特定的福利奖金等薪酬,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得所需,都能促进工作的积极性。第四,缺乏薪酬与绩效的合理衡量标准或体系。大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没有建立合理的衡量薪酬与绩效的标准,只有通过绩效来定薪酬才能保证合理公平、公正,才能不引起员工的不满,所以建立薪酬与绩效之间有效的联系机制很重要。

二、双因素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薪酬是员工因向所在的组织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狭义的薪酬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企业的薪酬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好坏,一个良好的薪酬设计方案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良好的薪酬设计更为重要,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力资源对象少,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随意性的进行员工的薪酬的分配,这未能充分的认识到科学合理的薪酬设计的重要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尤为不利的。

1.基于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

根据双因素理论的内容,从保健因素方面的设计,主要是工资水平、同事关系及上下级关系三个方面来激发雇员的工作满意度,保健因素的薪酬既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感,又能依靠保健因素的激励作用增强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员工的基本工资。根据当地的薪酬政策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来增加员工的基本性工资报酬,再用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法对员工实行浮动工资就是奖励性工资,形成基本工资+浮动提成的工资形式。二是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优化主要有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工作物质环境的改进主要是从提高员工的工作舒适度和便利性两个方面来着手,舒适度就是要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美化优化可以使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情,便利性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要能时刻满足员工的生活工作的需要,人文环境的建设要从办公室文化建设上来增强员工之间的感情,建造上下级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渠道,共创一个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2.基于激励因素的薪酬设计。

激励性的薪酬设计,更多的是要注重酬的设计,主要有成长空间、成就感、责任和使命、尊重等四个方面。只有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才能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增强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形成凝聚力。一是营造有利于员工成长的工作机制。成长是指广义上的成长,既有个人成长,又包括企业的成长。个人成长就是要学习成长,给每个员工学习的权利,可以定期举行业务演练、培训、讲座等等,各种方式只要是能够从内在真正让员工获得成长,就可以满足员工的成长需求,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企业的成长就是要通过对员工的成长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从而达到企业成长的目的。让员工的自我成长和企业的目标相统一共同成长。二是设立良好通畅的员工晋升渠道。职位的高低往往是个人成功的判定标准之一,保证良好畅通的晋升渠道,结合员工的能力与岗位实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进取能够保证正常的职位晋升,职位的晋升能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并且能内心的价值实现上不断内化工作热情和工作激情。三是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主人翁精神的行为。针对不同的员工的自身特点分别给与其不同的任务,并且要保障每个任务对员工具有挑战性并且具有可实现性,这样当员工努力完成任务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应当对于完成任务的人给与认可和表扬,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四是建立员工参与决策的制度,也称之为授权激励,给与员工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能有效的内化员工内心主人翁的心态,可以对员工形成强大的激励力。

三、双因素理论对企业薪酬管理的启示

物质和精神双因素理论启发我们,要提高激励的效果,一定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的整合到企业的薪酬体系中。设计出一套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的薪酬体系,只有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或者只有激励因素的薪酬设计都不能对企业管理实践起到真正帮助。单一的激励因素设计在短期内对员工的激励可以有效,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无效的激励方式,只有将保健和激励两个方面的薪酬设计整合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才能激发员工最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四、结语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2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没有学习观念,更没有劳动观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收过碗碟,更没拖过地板。为了让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歌曲,在课堂上不仅播放给他们听,在又唱又跳的快乐氛围中体会到学习和劳动的快乐。如在教学《读书郎》这首曲子时,我不仅教会他们怎样打拍子,还让学生们自觉地走到教室中间,自编自演,要他们把“不爱学习,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那几个句子反复表演出来,在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歌之前,我让学生们把手举起来,然后让他们说说手有什么作用。小学生们踊跃地回答出很多有关手的作用,诸如吃饭、玩电脑游戏、打球、写作业等,但没有想到过用手去劳动,安静下来后我让他们听听这首歌,再数数手的其他作用。在音乐的播放声中,他们懂得还要爱劳动,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里,明白了劳动的光荣。

二、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多数人对音乐天生就有兴趣,小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爱唱歌、爱跳舞,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希望。音乐老师抓住这些特点,在音乐课中选取一些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歌曲,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歌声和趣味盎然的音乐活动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在教会学生如何识谱、如何打拍子的同时,我还通过这首歌醉人的旋律和令人奋发向上的歌词,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进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低年级学生中,边用音乐伴奏,边让学生做游戏,老师带领学生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甚至是玩过家家,营造一种快乐而又和谐的氛围,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无穷,又让他们觉得集体生活的无比快乐,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甚至打诨耍泼的事都做得出,不达目的不罢休。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廉,什么是耻;哪些事可以做,必须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该做。每一级学生,我所教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把这首歌的旋律、歌词的内涵详尽地诠释给他们,告诉学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要自尊自爱自强,才能立足于世界。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四、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3

相较于之前简单的建筑设计理念,将人们禁锢在混凝土建造的房子中,如今的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协调人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在建筑的设计上也力求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在建筑环境中得到满足。要想做出完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就应做好人体活动和心理情感因素的研究。

二、人体活动因素分析

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物种,人的存在和生活都离不开周边的环境以及与其他人的交往,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到环境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建筑环境对人体活动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首先,人们的感官接受到建筑环境的刺激,然后造成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再通过与人们的过往的经历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人们对建筑的行为上的反应。所以,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人体活动因素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使建筑真正做到服务于人。历史上著名的心理学家德雷弗曾经说过:“本能是神经系统的先天秉性,具有明确的神经联络上的关联和协调性能,以至于某一特定的刺激一定会唤醒某一特定的行为以及之后一系列的行为,无论其是否具有某种与其配合协作的刺激。这种先天秉性是由于生物学上的自然选择作用造成的,它决定了行为的模式,达到某种生物上有用的目的,而逼供不需要预见这种目的或达到这种目的的经验。”另外,人们在之后的研究中也得出:“正常的感觉、意识和思想只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才能维持下去,如果没有变化,就要出现丧失感觉的状态。心理实验也表明一成不变的环境容易产生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智力退减。”所以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顺应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满足人体功能的需要。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设计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做出既符合人们的需要,又能有最大的产量和最小的花费高效率模式,并且在建筑环境的设计手段、设计材料、设计风格、颜色、温度等方面达到完美。另外,当今的建筑环境设计更应该贴近自然,使人们能够融进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而不是像之前的建筑一样,一味地搭建钢筋水泥,修建高楼,将人们和自然隔离开来,这就是人类的悲哀。所以,现在的建筑环境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的流水、阳光、高山、坡地,修建于大自然紧密融合的建筑环境,这样也有利于保持人们的身心愉悦,直接面对自然的大好春光。

三、心理情感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只能顺应环境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的心理行为也是环境塑造的,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为了设计出适合人们的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心理情感因素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心理情感因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心理感受。

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人的感觉属性,这是人的基本本能,通过人的图形认知为前提,再综合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二是环境的空间属性,空间属性受到本国文化以及国外信息传入的影响,研究这一属性,能够研究出这一空间中人们的心理态势,得出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人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没有一定的标准,是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人们而有所不同的。随着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建筑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而已,他更是在人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场所、背景和媒介的作用,是人的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有思想,这也注定了人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是不断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扩大,建筑也在不断地向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着。所以在建筑环境的设计中应该强调人在建筑环境的认知、感知、情绪和行为的交往。建筑环境既应该物质的因素,也应该包括精神的因素,发挥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创造出能够带给人们积极的情感感受,激发人们积极性的建筑环境。

(2)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情感体验。

人们是能够感知环境的,而反过来环境也能够带给人们情感活动的变化。例如,当人们看到秋季落叶纷飞,会产生悲伤的感觉;听到悠扬的笛声,会不自觉地产生愉悦的情绪;看到春天万物生机勃勃,会产生一种激动的心情,这些都是人们通过对环境的感觉和感知而产生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体验也可以应用到建筑环境的设计中,所以建筑环境的设计要研究人们对建筑环境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大理石由于光滑的表面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大气整洁的感觉;在建筑环境中加入大自然的流水声,会使人心情愉悦;良好的采光效果,也能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还有建筑环境中色彩的应用,也能搭配出不同的效果,给人不同的感觉。例如,医院和图书馆这种安静的场所,就应以白色等冷色调为主,给人宁静的氛围;而快餐店等场所则应以红色等暖色调为主,烘托了热闹的气氛,也给人愉悦的感受。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追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来自于其对环境的情感上的追求,这才是真正让建筑的存在有意义的地方。建筑环境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研究设计中的心理情绪因素,领悟人们各色情感,并且将他们体现在建筑当中,完美地呈现于人们眼前,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四、结束语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4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没有学习观念,更没有劳动观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收过碗碟,更没拖过地板。为了让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歌曲,在课堂上不仅播放给他们听,在又唱又跳的快乐氛围中体会到学习和劳动的快乐。如在教学《读书郎》这首曲子时,我不仅教会他们怎样打拍子,还让学生们自觉地走到教室中间,自编自演,要他们把“不爱学习,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那几个句子反复表演出来,在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歌之前,我让学生们把手举起来,然后让他们说说手有什么作用。小学生们踊跃地回答出很多有关手的作用,诸如吃饭、玩电脑游戏、打球、写作业等,但没有想到过用手去劳动,安静下来后我让他们听听这首歌,再数数手的其他作用。在音乐的播放声中,他们懂得还要爱劳动,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里,明白了劳动的光荣。

二、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多数人对音乐天生就有兴趣,小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爱唱歌、爱跳舞,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希望。音乐老师抓住这些特点,在音乐课中选取一些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歌曲,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歌声和趣味盎然的音乐活动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在教会学生如何识谱、如何打拍子的同时,我还通过这首歌醉人的旋律和令人奋发向上的歌词,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进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低年级学生中,边用音乐伴奏,边让学生做游戏,老师带领学生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甚至是玩过家家,营造一种快乐而又和谐的氛围,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无穷,又让他们觉得集体生活的无比快乐,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甚至打诨耍泼的事都做得出,不达目的不罢休。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廉,什么是耻;哪些事可以做,必须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该做。每一级学生,我所教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把这首歌的旋律、歌词的内涵详尽地诠释给他们,告诉学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要自尊自爱自强,才能立足于世界。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四、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

音乐的本质是为了产生某种共鸣,这种共鸣来源于情感。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忽视了情感的作用,未能重视学生心理因素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视为错误,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优秀的声乐表演是情感与音乐的结合,寄情于音乐之中,才会让音乐充满生命力,包含着某种情感,才会产生共鸣的效果。为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时,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体会。

一、高校声乐心理学教学研究

(一)高校声乐心理学理论研究。声乐教育应该是专业技术和心理素养共同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学生声乐专业技能的成熟与发展被视为教学目标,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忽略并不能完全归责于高校,疏忽心理因素研究的现状并不是高校单方造成,而是教育体系综合忽略的必然结果。我们很少看到有关声乐心理学的研究书籍,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理论性强,与实践教学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市面上关于声乐心理学的书籍和论文有《试论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声乐艺术心理学》、《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尝试》、《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等,它们虽然与实践教学存在差距,但还是具备一定的声乐心理学理论基础,可以给高校教师的声乐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二)高校声乐心理学实践研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自觉地把心理学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并把声乐心理学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与专业课程相同的高度。在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教师完全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声乐教材只作为辅助性内容服务于教师课堂教学。课程随意性设置的弊端就是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态度,把声乐教学仅仅作为声乐技术学习,没有实现声乐与情感的结合,没有传授给学生声乐心理学相关知识,以至于让他们的学习和情感脱节,很难在声乐专业水平上得到较大的突破。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心理因素

(一)与学生交朋友,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潮流,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朋友,积极地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方式,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要主动地“研究学生”,去探索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信心,对于声乐学习非常重要。当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就会坦然地面对声乐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并自觉地解决困难。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让学生认为自己得到充分的肯定。(三)积极开展感觉训练。音乐是通过欣赏才产生意义的,而欣赏就是一种感觉的过程,或者称为一种体验,我们把它称为“乐感”。这种“乐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的“乐感”训练,帮助他们建立敏锐的感觉,安排学生视听经典名著就是很好的选择。(四)培养学生的声乐感情。成功的音乐总是饱含丰富情感的,一些歌唱家用动听的声音给予我们美妙的体验,实际上就是一种共鸣,而我们产生共鸣的基础就是感情,当情感得到深深的震撼,就会跟随音乐的节奏、起伏、高低和快慢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五)启迪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当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完全认可某部作品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对此进一步思考,对内容进行联想,接着眼前浮现画面,形成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把音符形象化,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斗牛士之歌》时,教师可以一边分析音乐,一边描述西班牙斗牛士与斗牛斗智斗勇的景象,增强学生的画面感。

三、总结

学生的心理因素体验是主观能动性的构成基因,他们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态度、理解程度伴随着心理因素体验的变化而变化,当他们的心理因素对声乐教学进行着积极的体验时,就会主动、完整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声乐相关知识与技能,为此教师要充分地重视学生心理因素的体验,在声乐教学中,积极地传递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声乐的专业知识,还要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潇.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探究[J].音乐时空,2015,(3):144.

[2]钟迪.刍议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训练[J].音乐大观,2014,(7):99.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6

1(略)

2(略)

2.1(略)

2.2AstridJunge的交互理论模型AstridJunge(2000)总结和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交互理论模型(图2)。该理论认为运动员是否发生损伤,由运动员对所处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理社会应激(特点是生活事件)、应对资源以及情绪的状态,并且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3]。该理论模式的优势在于:AstridJunge把心理社会应激源、情绪状态和外界条件的交互作用作为运动员对环境情况的反应的主要因素。强调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损伤的发生。不足之处是:他去掉了具有争议的人格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仅仅从调节情感和应对资源方面进行。从以上两个理论模型不难看出,应激是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的关键因素,同时还有一些情绪、认知、人格、日常生活事件和受伤史与运动损伤的发生和恢复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该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方面的研究。

3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研究的主要步骤与手段

3.1准备阶段基于Andersen和Williams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和AstridJunge的交互理论模型,结合时展的需要,研究者选择施测的对象,测量的工具,测量方式,把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运动员,其次就是学生;测量的工具主要是心理测量量表,包括应激量表、人格量表、应对策略、心境状态量表。其次是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测量方式主要是让被调查者采用主观自我评定的方法,即让受伤运动员根据自己对特定情境的感觉做出判断。

3.2实施阶段首先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调查者训练和参与他们之间的学习的方式与被调查者建立信任的关系。其次就是实施的主要部分。一种是调查者用调查问卷测量同一群体中受伤者与未受伤着的心理因素(受伤者调查时间一般在受伤后3天之内测量),寻找受伤的心理因素,两群体的心理差异,不同情绪反应。另一种是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同质的两组,在理论上两组完全相同,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调查者对两组样本采用前测,了解基本情况,然后对实验组实施康复的心理措施,最后对两组进行后测,目的是为了寻找心理干预在损伤康复中的作用。针对前面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调查者可以选择客观评价受伤者。从教练员、医生、受伤者队友三个方面寻找评价。教练员比较运动员受伤时和未受伤时的训练状态、情绪波动。医生评价受伤者接受治疗的心态和康复的长短。受伤者队友评价受伤者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3.3分析阶段分析阶段主要是数据的处理阶段,除了基本的描述性分析,学者主要采用的是多元回归分析,寻找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函数模型做评价和预测,寻找运动损伤中的主要变量在运动损伤中的影响效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测心理干预措施在运动损伤恢复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研究的主要测量工具都是从心里学的其它领域转借过来,相关方面研究专家很少研究出适合该领域的测量工具。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学校和运动队,其它人群很少涉及。研究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急性损伤,影响深远的慢性损伤极少有学者进行跟踪分析。

4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研究成果综述

体育参与者作为个体而存在,从个体心理角度看,运动损伤个体心理主要由心理动机、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三方面构成。心理动机可以作为运动损伤发生的预测因素;心理特征与运动损伤有内在稳定的一致性关系;心理过程伴随着运动损伤的发生、发展和康复。

4.1运动损伤心理动机研究

动机即推动行为者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每位体育参与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都在某种动力的支配下进行,不同的动机,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实验法或调查法寻找损伤结果与运动员动机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运动损伤与成就动机有重要关系。根据成就动机的心理倾向可以得知,成就动机高的运动员面对艰难任务时可能出现运动损伤,这一点已有相关资料验证。Mechelen[4]指出,成就动机高的运动员更可能受伤。因为成就动机高的运动员往往对自己期望较高,获得好的成绩是他们唯一且最终的目标,在训练过程中他们严格要求自己,面对训练和比赛的痛苦和困难,他们选择忍耐和承受,日积月累的疲劳和高度紧张的训练和比赛很容易导致他们最终的受伤。周晶[5](2002)研究表明成就高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严重的运动损伤,他们在训练和教学活动中,忍受各种类型和程度的痛苦,导致慢性损伤的发生。成就动机低的运动员,为了得到别人的谅解,在训练和比赛中选择自己明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避免失败后内心的安慰,他们的选择任务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很少研究运动损伤与这部分低动机运动员的高度相关性。从总体上说,运动损伤与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损伤与内部动机的研究,缺乏运动损伤与外部动机的研究。在研究运动损伤者动机的强度和方向上缺乏确切的数据研究,实践者在寻找动机和控制损伤的度时无法找到可靠的依据。

4.2运动损伤心理特征研究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损伤者心理特征的研究较多,后来论文逐渐减少。据研究者的调查和总结,运动损伤与心理效果是相互作用,一方面运动损伤产生的负面影响将给运动员带来极大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地位的创伤。另一方面不同的个性运动员面对体育运动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同时对运动损伤的恢复治疗产生不同的态度。心理特征各异的运动员在运动损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表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者性格和气质方面。Andersen和Williams[6](1998)提出的应激-损伤理论模型,指出了影响运动损伤发生的几个人格变量(意志、特制焦虑、控制点、成就动机),关于运动损伤人格特征研究就转向了对人格的几个维度的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特制焦虑和控制点。伴随该理论的出现,许多学者对运动损伤的人格因素方面进行研究,但关于人格的研究结果不一致。Gould[7]博士表明,很少发现运动员的个性特点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关;但Prentice博士认为,喜欢冒险的人容易发生运动损伤。颜军[8](1997)研究表明体操专项大学生运动损伤者具有情绪不稳定、多变、易紧张、高忧虑、自制能力差的个性心理特征。张丽珠[9](1988年)对114名学生调查研究发现运动损伤与个性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胆汁质及其兼型的气质类型者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兴奋高而抑制差容易导致受伤;多血质者灵活敏捷,但注意力不集中,较容易受伤;粘液质者安静,谨慎,受伤较少。总的来说外向性和易冲动的学生受伤几率大,而内向和性格沉稳的学生受伤几率小。戴群、吉承恕、李宗浩等[10]研究表明运动员越趋外向、承受的消极生活应激量越大,则发生急性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运动员在内外向上的特质与所承受的消极生活应激量对急性运动损伤的发生产生相互作用。#p#分页标题#e#

综上不难看出,运动损伤者心理特征研究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的研究。研究者发现运动损伤与人格、情绪状态有一定的关系。个人的人格和情绪可以作为运动损伤预测的行为因子。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格与运动损伤没有关系,这并不能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无意义,只是还没找出人格与损伤的内在一致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损伤心理特征的描述性分析,缺乏心理特征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同时研究者缺乏对各个因子的相互作用对运动损伤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心理特征在环境的作用下是变化莫测的,但在这变化中应发现稳定的心理倾向,并用特征心理特征来预测状态心理特征。

4.3运动损伤心理过程研究

运动损伤现象在个体身上发生时,在时间上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程,叫做心理过程。人有三种心理过程,它们是认知、情感和意志。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面对刺激与反应中间,个体的认识起很大的作用。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环境中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最后导致不一样的反应。关于运动损伤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员和教练员对运动损伤前后的认知,即运动员的应激和教练员的认识。Anderws.G.[11](1978)研究发现,受伤者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教练和队友的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心理损伤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魏烨,张中豹,田宝山(2006)[12]等人研究表明不同的应激源所引起的心理负情绪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压力是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同时社会支持是运动损伤恢复和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心理因素[13](TimRees,IanMitchell,LynneEvans,LewHardy,2010)。因此教练员对损伤的正确认识和对受伤运动员的关心对受伤者影响很大。

邱卓钢[14](2001)研究发现,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应激源为教练的批评、对手领先表现出色时。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应激源为身体或心理失误时、教练的批评、经受剧烈的疼痛或损伤后。因此临场的应激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知,面对突发事故的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知水平的调节对运动损伤有很大影响。关于运动损伤情感的研究,Heil[15]认为运动损伤对运动员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事故,因为它会对受伤者的身体、情绪以及社会生活方面产生极大的威胁(障碍)。当运动员受伤以后,他首先感受到的是身体上的疼痛,这是直接地感受,随着事故的发生,运动员面临损伤会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对自己的运动生涯和自己在队伍中的地位都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情绪的波动对运动训练产生深远影响。

Warren[16](2007)对98名足球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心境状态与运动损伤有高度相关性。它们成山坡形关系,当心境状态得分区间在低分区间和高分区间时,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较小,当心境状态得分区间在中等时,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最大。运动损伤引起心境状态变化,心境状态变化反作用与运动损伤。在运动损伤的应对策略方面,Couldetal(1997)[17]研究表明,最常用的应对策略是“挺过去”、寻求社会支持、分散注意力。Albinson&Petrie[18]研究表明,面对困难和突发应激事件,运动员选择积极行为应对策略而不是认知应对策略,而且积极的应对行为策略与积极心境状态呈正相关。可见运动员顽强的意志,积极的行为对运动损伤有利无害,积极的行为应对不仅有利于身体状况的恢复,也有利于积极心态的调节。国内外研究者表明,在运动损伤的恢复阶段,表象训练对康复很重要,受伤者通过回忆或观看自己在比赛中的情况,以维持他的运动技能和帮助他重返比赛,或者有些人可能使用表象去恢复想象受伤害的肌肉和健康肌肉的新生。

从以上举例我们可以看到,运动损伤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全过程,同时三者之间有其复杂关系。他们都是运动损伤引起的整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运动损伤的情感和认知研究较多,研究者缺乏对应对方式的深入研究,很少把生理恢复和心理恢复结合起来,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渗透不够,致使应对方式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总体来说,运动员和教练员关注更多的是成绩和短期的身体亚健康,运动员和指导者没有把运动成绩和身体健康调节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因此许多心境状态的不好因素是心理不健康的象征。运动损伤心理问题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水平运动员和大学生群体。还有一些中学青少年运动队和社区锻炼人群很少涉及,因此在这些人群中经常会出现突发事件不知所措,或者有许多慢性损伤影响一生的运动生涯。

5运动损伤心理因素思考

(1)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运动损伤理论模型的分析,实验性和调查性的研究较少,许多成果都是翻译国外的成果,因此国内学者应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多的寻找国内运动损伤者的心理规律。国外的研究把运动损伤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者通过实验法和调查法,并结合不同的人群和运动项目,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方面的结果。这一点值得国内学者的借鉴和学习。

(2)心理学因素影响损伤的发生率,反映在发生损伤和损伤的康复过程中。动机、应激、焦虑、日常生活压力是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心理致因。社会的支持、目标训练、表象训练和积极的心态是运动损伤恢复的主要心理因素。目前的研究发现了各个维度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但很少发现两个或多个维度与运动损伤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和结果。

(3)关于目前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的研究的主体都集中于运动员和大学生,使研究者忽略对教练员、指导员、教师的研究。因为每个参与锻炼或训练的群体都有一个指导者,在中国的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必须先教会领头人才能使他们传播知识,参与者才能健康锻炼身体。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7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本科生

一、毕业论文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

1.选题性质

对2015年—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性质和类型进行频数统计,选题研究性质以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为主,每年所占比例均为50%以上,科研课题和基础研究较少。选题类型除了1篇设计型以外,其余全是学术论文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研究、实验设计等设计类课题明显较少。

2.选题内容

毕业论文选题研究领域(内容)统计表毕业论文选题采用学生自拟与教师出题相结合,进行双向选择。从选题内容看,涉及领域较广,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或在研课题、所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及学生自己的兴趣相关。由表1可知,选题内容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居多。我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为专业发展方向,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比例不到8%。从普通心理学等基础研究看,相当薄弱,不过这与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相一致。选题内容反映出课堂教学偏重于心理教育。从纵向看,学生在选题方面,研究领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心理、人格心理、网络心理的研究在上升,特别是有些选题如《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倾向与网购满意度的心理因素———一项质化研究》《网络促销对大学生消费意向和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以H大学大学生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例》等,与时俱进,选题较新,聚焦社会发展的热点,突出心理学的应用性、时代性和新颖性。

3.选题研究对象

选题研究对象以大学生最多,其次是中学生。虽然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管理)三个方向,面向中小学、医院、社工机构、心理咨询公司及政府机关等实习单位,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及社工方向的研究对象相对较少。由此可见,毕业论文与实习有脱节的现象。

(二)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现状。

1.研究方法

参照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实际研究情况[1],从表3可知,量化研究最多,实验法、访谈法、个案法较少。在量化研究中,相关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能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单变量及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调查法所用的问卷基本是借鉴前人编制的问卷,自编问卷较少,创新性不够。同时,还可以看出,实验研究太薄弱,还需要加强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2.统计软件和方法

对2018届65份毕业论文的统计方法进行频数统计,由表4可知,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以均值和标准差为代表的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相关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运用,但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的掌握和运用较少。总的来说,描述性统计的掌握和运用要优于推断统计。在方差分析中,有3篇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但交互作用的分析存在解释不到位的现象。在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上,信度的掌握明显优于效度,对效度的检验方法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论文中的关系研究大多数只研究相关分析,涉及回归分析的较少。不过,最近中介效应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比例。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更新,学生开始涉及多变量之间及影响机制的研究,研究深度在增加。在统计软件的使用上,以SPSS软件为主,使用SPSS软件进行研究的有47篇,占18届学生毕业论文总数的72.3%。使用E-Prime编程软件的只有1篇,占1.5%,说明实验研究统计软件及使用能力有待增强。

(三)论文写作规范的现状

在论文结构上,按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正文包括绪论、毕业论文(设计)主体及结论。论文结构完整性总体较好。由于正文的序号、内容、表格格式等经常不统一,我专业于2018届开始统一按《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2]要求,正文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统一序号,用三线表,参考文献统一用APA格式。2018届毕业论文规范比往届明显较好。在论文结果的表达上,存在用词不专业、表达不规范等现象,如表格没有注明M±SD而直接写出数据,有的没有写出T或F值,有的没有显示P值。在研究方法上个别论文没有说明使用的软件及统计方法。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结果的解释和分析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混淆T和R值,在相关显著性结果中没有用星号做标示等。

二、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对策

从现状调查可知,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选题以学术论文研究为主,设计型较少;以调查法为主,实验研究较少;选题内容偏重于学校心理学;量化研究的基础不扎实等。结合其原因,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的写作意识,端正大学生的写作态度

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等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大四上半学期学生精力主要集中在实习或考研,下半学期集中在找工作,写作态度不够端正,表现不积极不主动不认真,应付了事,前期进展缓慢,影响后期写作,论文质量难以提高。建议每年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动员大会,让本科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大意义,毕业论文写作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而且对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写作技能、培养自律、严谨、认真细致等态度,提高独立批判等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基础类、研究类课程的教学,增加设计型研究

由于学生的统计基础不够扎实,统计方法运用能力不强,导致过程与结论深度不够。平时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从问题提出、形成假设到变量的选择、统计处理、结果分析等训练不够,导致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课程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基础类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注重学术研究的融入,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方法类课程。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基础上,通过科研训练逐步提高的[3]。研究类课程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类课程涉及“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与“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等。针对我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实验法、测量法、推断统计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测量法及多变量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增加实验设计研究,增加多变量的关系研究,训练学生的推断统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结合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实际的课题研究,毕业论文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要学以致用,重视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同时,研究对象范围也可相应扩大。可结合目前中小学心理教师面试资格的实际情况,增加教育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类研究,其毕业设计答辩时可以进行说课答辩,答辩包括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内容及回答答辩教师的提问等,可以与教师资格证考核中的面试及中小学心理老师入职面试的说课形式一样[4]。

(三)以学年论文为契机,开展写作的专题讲座,注重写作规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按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大三下学期会进行学年论文,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文献综述、制订研究设计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撰写论文等能力。通过训练学年论文可以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在小学期,可以开展心理学论文写作相关的专题讲座,如“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介绍”“脑电实验的介绍”“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等,培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四)端正指导教师的态度,提升科研水平,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由于专任教师少,学生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论文时,还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指导学生论文费心费力,给指导教师带来压力。同时,指导论文的课时报酬较少,缺乏激励机制,以致一些指导教师态度马虎,责任心不强。同时,虽然指导教师都是专任教师,但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不高,特别是统计和实验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论文的质量与教师的指导态度及科研业务水平息息相关。学校可组织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科研培训,也可通过自学,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合理分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课时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且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给予加分,对于不按规定完成指导工作或有不合格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则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对于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5]。

(五)加大过程管理和监控力度

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评定成绩、总结、评优等环节,但过程管理不够细化,平时监控力度不够,要上交材料时,一些学生才着急应付,保障不了论文质量。首先,在开题阶段,开题答辩小组要对课题的选题、文献综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内容、思路及方法等给予质量测评,写出书面修改意见。开题后,学生主动向指导教师反馈答辩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答辩后的指导,仔细研讨、修改和完善,最后由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统一审核,合格者方能通过答辩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其次,在过程阶段,一方面,对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监控,保留至少论文三次修改的电子版,不定期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度,若有明显滞后等现象,则给予通报批评。论文负责人还要进行书面的中期检查和汇报。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指导进行监控,对指导次数(不少于6次)、态度、指导意见等给予书面记录,保留原始材料,若有教师指导不力者,则应给予警告。最后,对评阅和答辩进行监控[6]。若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任一方不同意答辩,则要求学生返修后方能参加答辩。答辩前,为做好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工作,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并按学校相关规定严格处理。答辩时对其报告内容及其答辩情况进行质量考核,答辩不通过者,应重新修改直到达标后方能参加二次答辩,最终答辩不过者,将影响其正常毕业。

参考文献:

[1]吴杲,李超,顾海要.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五届学生毕业论文的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3,32(12):92-96.

[2]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刘德成,武慧芳,阎献彬.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看高校教学存在的缺陷———基于对河北省高校社科关系专业的调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0):52-55.

[4]丰向日.毕业教学设计: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桥梁———基于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36-38.

[5]宋国建,王倩飞.医学院校本简毕业生学术不端行为心理因素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3):207-209.

心理因素论文范文8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最直接、最活跃的平台之一。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旗下三大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的数据,截至2019年10月,英文期刊在这三个系统期刊总量中的占比分别是88.58%、89.25%和22.25%。可见,英文期刊举足轻重,无论是关注学术动态,还是欲、增进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表达,研究英文期刊论文的文本建构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关于英文期刊论文的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研究比较充分,但方法部分研究不足,而研究的创新往往就是从方法开始,因此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文本特点和建构方式,对文献阅读者和撰写者的意义不言而喻。文本作为对现实的反映,其特点会在学科与学科群的对照中更为凸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博学文库”新近专著《学术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文本建构研究》,就旨在对照和揭示不同学科群、不同学科的英文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文本特征,考察它们的生成机制,以形成对学术语篇研究和学术英语教学的实证支撑。

该书基于作者自建的大型英语学术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文本语料库,采用了文本分析、统计学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在词汇层面上,它采用语料库语言学与Coh-Metrix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词长、词汇多样性、词汇密度、高频实词和主题词特征。在句子层面上,该书借助同样的分析手段,描述了句长、句法复杂度、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等变量的特点。在语篇层面上,它主要结合体裁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考察了段落长度、可读性、衔接、语步结构和话目分布规律;在分析语篇建构的心理因素时,作者采用专家访谈法对方法部分的重要性、该部分与论文其他板块的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语料样本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该书还从主体、对象、方法、受众、规约和反思等六个纬度探讨了所涉五个学科群的学科性和学科间性特征。

通过这些研究,该书尝试回答了一些问题,如在不同学科群和不同学科中,期刊论文方法部分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上的异同;不同学科群、不同学科在方法部分的语言选择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方法部分文本建构的方式;学术语篇对科学研究的建构作用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