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培训总结范例

心理培训总结

心理培训总结范文1

培训计划是按照培训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框架。制订培训计划,包括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教师、培训形式等。根据国家心理咨询师报名考试时间,培训班适当延长了培训时间跨度,注重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包括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及心理测量;二是实践部分,包括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心理测验技能;三是考试技能部分,主要是根据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进行诊断、咨询、测量方面的复习。授课教师以学校心理系教师为主,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组,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系副主任担任教学秘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将培训目的、培训要求传达到全部任课老师,将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到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教学计划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需要灵活多样,培训目的是提升专业能力,在必要的理论教学外,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与参训教师的互动,注重参训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开发从开发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完全定制开发、半定制开发和直接引进。完全定制开发是完全基于课程的开发流程进行开发,需要解决的是既定的问题,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或财力。半定制开发是进行内训的课件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培训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培训课程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结构和案例,使得单次培训的内容和背景资料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直接引进的课程一般来说并不是很多,一般直接引进的课程大多是专门做课程开发的公司开发的课程。本项目采用半定制开发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突出“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的特点,将授课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考试辅导三个部分。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变态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专题。安排心理学系具有丰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的专家和教授授课,参与授课的13名教师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

三、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过程的中心环节。培训目的能否实现、培训计划是否有效、培训课程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全依靠培训过程的实施。本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为提高培训质量,便于参训教师自学和消化吸收授课内容,适当延长了授课时间跨度,培训班从6月7日至11日1日,安排周末和暑假期间共面授学习20天。通过培训,进一步打牢了参训教师的理论基础、更新了观念、提高参训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掌握解决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沟通技巧,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提出解决策略和解决方案;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能力,能够满足教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策略、方式方法、经验技能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需要,满足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在现有生存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心理引导、辅导、咨询和服务的需要。在培训实施中,严格执行考勤管理制度,并定期公布考勤情况。提高考勤主要依靠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以及周到细致的服务。依靠授课教师是指要有一批知识丰富、教学生动,能让参训教师通过学习有促动、有提高,从而愿意听、愿意学。授课教师与参训教师的互动包括课堂上和课堂外,参训教师都是一线的老师,在培训期间希望能通过培训能够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授课教师要乐于答疑,与参训教师多沟通交流,增强学员的认同感。周到细致的服务,主要是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方便的午休、就餐,以及停车服务等,让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感觉到处处被关怀,时时被关注。

四、培训效果评价

心理培训总结范文2

(一)学生方面

1.对实习机会不重视、不珍惜,抱怨多实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不懂得珍惜这是一次利练与成长的机会。对实习工作岗位挑三拣四,偷懒,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抱怨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心态不端正,工作态度不积极,对酒店辛苦工作感到厌烦,成就感降低,有的甚至顶撞客人与领导,出现迟到、早退、矿工的现象。

2.人际交往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学生不善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与人交谈、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对老师依赖感强,遇到问题找老师,独立能力较差。

(二)学校方面

1.对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实习前教育培训不到位,仅仅依靠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学生法制观念不强,不懂劳动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2.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多数指导教师任务繁重,既要保证学校的课堂教学,又要分身指导实习,实习效果难以保证;有些指导教师负责几十个学生的实习工作,沟通交流不及时;有些指导教师缺少实习管理指导经验,或指导方法不科学,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把指导责任推给酒店。对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励机制,有些指导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实习生疏于管理。

3.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合作机制不理想

选择实习基地时片面强调酒店的星级、品牌、所处城市等硬性指标,没有考虑到酒店的软性指标,如酒店文化、内部管理是否人性化、是否接收过实习生,是否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规章制度与福利制度等。经常更换实习基地,合作缺乏稳定性,酒店从经营效益考虑,对实习生的数量要求变化大。

4.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实习计划与实习管理、考核制度是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尽管很多学校都有实习计划,但很多都不够周详,完善,缺少应急预案,具体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也够完善,实习管理的主动权多是在酒店手中,学校较少参与。

(三)酒店方面

1.对实习生不够重视,缺少系统的实习培训体系

有些酒店对学生培训时间过短,仅仅培训两天就上岗;有些酒店将实习生培训与新入职的正式员工一起培训;学生对酒店历史、文化、部门规定等不是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上岗,没有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岗位。

2.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系统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没有充分调动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当实习生的工作受到肯定与嘉奖时,积极性、示范作用才会起到作用,才会更愿意出色的、积极地、主动地去完成工作,缺少针对实习生的奖励与激励机制。

3.对实习生的考核不到位

考核项目不全面,仅有硬性指标,缺少个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发展潜力地考核。酒店认为实习生实习几个月后就离开,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去对实习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4.人力资源潜流失

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在酒店实习时很苦很累,只看到了辛苦的一面,对未来从事酒店行业信心度低,毕业后不愿选择酒店行业,造成了潜流失。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优化对策

(一)学生方面

要调整心态,转换观念,合理、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意义,认识到酒店实习是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升华和补充,加强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与理解,准备迎接各种挑战。在实习期间要有吃苦的精神,树立大局观,摆正心态,不患得患失,不怕脏不怕累,爱岗敬业,多看多学多问,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与酒店的各种活动,如参加酒店技能比赛、足球赛、联欢会等,融入酒店这个大群体,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工作中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如何更好地服务客人,培养酒店职业人的意识、能力,不断思考、总结,提高实习收获,通过自身的不断总结与教师指导分析,找准职业发展方向。

(二)学校方面

学校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和教育的职责,应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身份的转换与过渡。关注整个实习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职业选择心态和职业规划。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提升实习效果,优化实习质量。要选择有经验、认真负责的专业指导教师,做好酒店与实习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要精选实习基地,选择有接收实习生经验、有实习生培训系统、管理制度、重视实习生发展,软硬性条件均适合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准备期,做好周密的实习方案,包括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成绩的考核、突发事件的预案等等。让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酒店行业的工作性质与具体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服务意识,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酒店行业是一个需要从基层做起的行业。坚定学生顶岗实习的信心,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化被动为主动,既要避免过份自卑又要避免盲目乐观,要帮助学生预见实习中的各种困难,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在实习初期,指导教师要与酒店、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帮助学生心理上、身体上适应酒店的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微笑乐观面对工作。学校要健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来考核、管理学生。实习中期,要加强过程指导,此时学生们已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对工作可能会有新想法,如想轮岗换岗,想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想参与技能比赛等,学校应鼓励、支持学生的新想法,不要怕麻烦。实习末期,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浮躁、偷懒、想家等的心理,要加强引导,珍惜实习机会,为将来走上社会,积攒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实习结束时,要注重实结,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在以后的实习避免这些问题与改进。

(三)酒店方面

心理培训总结范文3

一、整合多元资源,升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前提,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保证。在幼儿园,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比如:1.解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细读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3.前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心理,开展相应的互动讲座,从中提升职业幸福感;4.开展相关的师德主题活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等等。

二、自主阅读书籍,将理论内化

在幼儿园,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教师的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组织教师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了解“三生教育”的内涵,在年级组中定期开展小型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分享阅读心得。开展多次的阅读活动后,让老师们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每一次分享都能更深入地了解“三生教育”,将这些理论内化,融入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实施“三生教育”,更好地提升自我。

三、创新园本教研,促教师发展

想要让90后教师更加积极参加园本教研,就必须先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等等,并且结合当今流行综艺的板块设置,比如《快乐大本营》、《最强大脑》等,借鉴其模式,给予教研活动灵感,量身定制一个符合90后教师特点的新型教研模式。举例如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研活动,我以公益短片为切入点引出幼儿心理健康,再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头脑风暴,以关键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教师学会提炼。思考的过程,总结的经验一定得融入实践中,通过观看几个不同年龄层的幼儿视频,让老师们分组讨论,运用大家所总结的方法,进行实践、分享,从而加强遇到实际问题机智解决的能力。心理健康游戏的加入,使整个活动气氛拉向高潮,教师角色互换,扮演小朋友,在心理健康游戏中体会心理的变化,从而换位思考孩子的想法。最后再以公益片及好书推荐为本次活动画上完美句号。改革以往比较枯燥、乏味、容易冷场的教研活动模式,以教师多参与、多互动、多体验的理念,制定了符合教师年龄特点的特色教研活动,教师参与度高了,积极性高了,体验感足了,教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以培训为核心,升教学水平

1、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如今是多媒体时代,我们不仅邀请相关专家来园,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比如《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的研讨》、《三生教育小专题的制定》、《幼儿心理辅导团训》等多样的讲座培训内容),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利用网络进行培训,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主题,通过观看专家视频、ppt,学习重点,做好笔记,同时还能和线上的同仁互动交流,分享心得。这样的培训模式,紧跟教育潮流,多样方便又深入人心。

2.培训心得互分享,共成长

由于区级、市级、省级等机构组织的培训名额有限,每次培训都需要轮流,机会宝贵,人人都想参加,如何能保证培训质量呢?我们倡导参加培训的教师将自己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再以分享的方式,对园内其他教师“再培训”,这样一人培训,多人学习,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五、骨干教师引领,提教学质量

1、为教师规划成长方向,制定相应的目标

在幼儿园里,每位教师的特长是不同的,成长道路也是不同的。针对每位教师的特点,我们都会有一个预期规划,完善教师自己制定的成长目标,形成一份“教师成长档案”,每三年进行一次规划,看看自己是否达成目标,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等。同时,每学期我们会发放“成长提醒单”,其内容有本学期的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发展的思路。更有助于教师形成计划工作的状态,以此来激励每位老师扎实踏稳每一步伐,对教师的发展负责。

2、师徒结对互帮互助,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心理培训总结范文4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窗口科室,担负重要的职能,因急诊科患者病种复杂多变、病情急、病情重、不定因素较多,使其成为医患纠纷多发科室。本院急诊科近3年来实施持续服务质量改进方案(发现问题-分析总结问题-制定改进方案-评价实施效果-持续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急诊护理风险评估

1.1护理人员缺乏应具备的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的同情心医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应本着“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解除患者病痛。急诊科为重要职能科室,患者病情急、病情重,急需快速、高质量的治疗护理,患者及家属心情急迫,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的同情心,解除患者病痛,从疾病本身及患者心理、精神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同情心及关怀。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待遇、学历、工作年限、思想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人员缺乏足够的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的同情心。

1.2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不熟悉各项规章流程急诊护理对专业技能及各种流程的知晓要求非常高,急诊科很多纠纷与护理工作有关,因此积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非常重要。本院部分急诊护理人员存在如下问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对抢救流程及各种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急诊急救药品、设备仪器使用欠熟练,经常能影响抢救工作的进程。

1.3护理文件记录欠妥当医疗文书是治疗护理所有过程的记录,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凭证,高质量的护理文书应明确详细地记录患者的治疗、护理操作,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本院部分急诊护理人员存在如下问题:对护理文书的书写认识不够,不能详细、准确、及时地书写护理文书,亦存在漏记、错记的情况。

1.4护理人员不能进行高质量的护患沟通急诊护理作为重要的护理单元,对护理工作要求非常高,积极有效的沟通可以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配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因学历、工作经验等导致部分人员沟通质量欠佳,部分沟通常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和问题。

1.5护理人员自身多方面的压力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对突发事件及重要事件的处理及应变能力常较男性弱,急诊工作中不定因素及事件较多,这就增加了护理人员精神及身心的压力,部分患者的不理解情绪及所作所为常伤及到护理人员的自尊心,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本院急诊护理人员存在以下问题:对工作的抵触心理,来自家庭及工作上的压力过大,对于心理压力大的人员无有效的沟通开导等。

2实施方案

2.1加强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同情心的培养培养护理人员健康良好的人格,使其具备工作责任心及对患者的同情心,根据持续服务质量改进方案逐步实施。对于评估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制订改进方案,如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不满意,给予调整工作休息环境;布置较温馨、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明确奖罚制度,给予积极的物质及精神奖励,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对工作的热爱度,形成把工作的好坏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意识;同时定期培养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心,体贴患者,理解患者的难处及病痛。通过以上方案的制订及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次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制订进一步整改方案,做到持续改进,逐渐积累,每天进步[1]。

2.2定期给予专业技术培训针对本院急诊科部分护理人员学历低、工作年限少,考虑其专业技术水平欠缺,组织本科室高年资护理人员和上级医院管理人员定期给予培训,包括各种专业技术,常见抢救技术、抢救流程、各种操作制度,急诊急救药品、设备仪器的使用技术,医护之间的配合,对于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组织定期的考核,并对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成绩不理想者给予再次培训,不可让任何人蒙混过关,严格管理。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再次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制订进一步整改方案、实施,做到持续改进。

2.3注重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书的书写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方面。首先要让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文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对正确书写护理文书进行正规的培训,使其能准确、详细、及时地书写护理文书,杜绝漏记、错记的情况发生,同时科室专门成立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护理文书的完成情况,总结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再次检查整改效果,再次提高书写护理文书的能力,做到持续改进[2]。

2.4加强护患沟通能力教育针对护理人员学历、工作经验等的不足,定期邀请上级医院资深护理专家进行护患沟通讲座培训,组织人员到外院或上级医院学习交流,实景模拟培训,设置特殊事件场景,组织护理人员模拟考核,从多方面提升护理人员沟通能力,营造人性化的沟通环境,倾听患者的诉说,微笑服务,使患者得到温馨舒适的护理服务,提高急症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

2.5多方面缓解心理压力急诊护理人员身兼多职,充当多种角色,对其要求特别复杂,导致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较大,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谈心,帮其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问题,缓解其压力,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外出旅行,缓解压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对以上整改措施定期评估效果,进一步完善,再次发现新问题并再次改进,做到持续改进。

心理培训总结范文5

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职业素质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理念的指导,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其实体现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使得职业素质融入课程的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系统性,甚至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取向,自发形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各类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班、研修班、论坛纷至沓来,宣讲世界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由于各国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这些理念和经验不同程度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阶段为学习和研讨阶段

1.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的过去,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规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性特征,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公共基础素质为基础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培训及职业素质

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研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根据职业素质的概念,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礼仪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意识及能力、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坚持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职业素质教育。以下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几门公共基础课为例,说明基础素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的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在、教育部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突出职业道德训练和突出企业文化教育;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就业与创业课程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借鉴职业发展理论,在分析各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即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以基础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和面向学生专业特定岗位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搭建实训平台,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三大教学模块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用、够用”。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既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职业指导课程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又具有系统性。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行为引导,更应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构建“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有意识地结合本专业、行业员工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各课程单元教学中结合各专业、行业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面对就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第二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

这一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主要通过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修订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教学实施竞赛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理念和技术技巧,将设计落实到课堂。同时,根据各项竞赛的动态测评中出现的问题,再动态调整测评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具体的培养内容,再测评、再调整,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达到螺旋递进的效果。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及奖励

由教师全员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及竞赛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培训教师和接受培训的教师中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总结和奖励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摸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推广经验,提高工作效益。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手段,可以充分体现院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期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千百年来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

三、结语

心理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复原力;书院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复原力

(一)复原力的概念与结构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对生活压力事件、疾病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在同样的压力事件之下,有些人容易出现心理异常或各种生理疾病,而有些人却能适应良好。两者的差异在于面对压力时恢复的过程和能力,也就是“复原力”(Resiliency)高低的差异。具有较好复原力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或遭遇创伤以后,仍然能表现出良好适应状况,甚至回复到更好的状态。从过程取向的角度看,复原力是个体在压力或逆境中实现良好适应的过程,实质是一系列保护性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达到的良好结果。所谓的保护性因素,依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种: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具备的,有自我保护作用的能力和个性心理特质,如积极、乐观、独立、高自我效能感等。外在保护因子则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支持系统以及良好的情感支持,如和谐的亲子关系、积极的校园氛围、团结的同伴关系等。复原力的作用过程,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挥自身抵抗压力及逆境的能力,凭借环境资源的支持,打破负性事件引起的消极连锁反应,促进个体的情绪调整,从而更好地应对和掌控环境。

(二)复原力的作用机制及模型

1987年,Rutter在对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归纳总结后,提出了四种复原力的作用机制:1.减少外部危险因素的影响,例如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避免或减少个体与危险因素的接触;2.消除负性事件的消极连锁反应,如对丧亲儿童提供良好抚养,以减除父母双方或单方离世所带来的消极连锁影响;3.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例如,与他人建立支持与信任的融洽关系,积累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让个体在未来面对不利处境时能更有信心;4.为个体获取资源和希望提供机会,帮助他们产生希望和获取成功。1999年,Kumpfer在综合他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复原力框架。该框架从发展系统的角度,关注复原力在个体、环境和适应结果三方面之间发生中介作用机制的动态过程。Kumpfer的复原力框架由以下内容构成:1.作为前提条件的环境刺激(如危险因素、保护性因素);2.个体的复原力特征;3.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心理调适机制。按照框架描述,环境当中的保护性因素对于个体遭遇的压力或挑战具有缓冲作用,而危险因素则会放大压力的影响。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体现在个体对环境的积极改变或者选择性觉知。个体内在的复原因素,与环境(危险及保护性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就导致了复原力的过程及图框最右侧的三种可能的复原结果———更高的、初始的、更低的复原水平。该模型的整合性较强,同时兼顾了外界环境、个体内部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并解释了三种不同水平的适应结果的成因以及发展过程。

(三)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近年来,人们对复原力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个体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二是关于复原力的干预研究。其中,因素研究摒弃了心理学应用中的一些传统障碍性模式,将研究的视角从辨析危险性因素,转移到挖掘保护性因素的力量之上,强调激发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和正能量。而在干预研究中,人们发现复原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时候,高复原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低复原力个体,表现在学习当中,复原力高的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更好,这是因为高复原力的个体在面对困境、遭遇挫折时能够更勇敢、更积极,避免了压力与负性事件的持续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其次,复原力强的个体能够不断地去认清自己、发掘自己,而不仅仅是困囿于过往的挫折与失败。此外,复原力水平高的个体人际关系协调,得到亲朋好友等的支持相对较多,可以利用正面的情感态度和进取的行动,如良好的内控力、活跃的社交行为、灵活的情感转移去应对生活的压力,从而维持对未来的强烈的乐观精神。综上所述,在高校当中开展以提高学生复原力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掌握应对负性事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环境支持资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各种异常心理的产生。

二、书院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实践

书院制改革是近年国内高校在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一种创新性尝试。书院以宿舍区为基础,既是学生的生活空间也是文化生活空间。书院较一般的高校宿舍,有更先进完备的生活设施,有常驻的导师以及学生自组的各类团队机构,可以独立举办各类文体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支持、教学辅助、文化教育等功能。肇庆学院博学书院成立于2012年9月,一直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文化特色,探索各种创新而高效的教育模式。复原力概念的引入,帮助书院导师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升书院整体育人环境以达成更全面的学生培养目标。

(一)创造“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素

外在的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状况与社会资源获得,书院主要针在宿舍环境、书院氛围、人际关系以及提供有意义的实践机会这几方面,为学生构筑外在的保护。

1.积极向上的环境

总体而言,书院内的住宿条件较普通宿舍要更为完善。目前,博学书院内除了一般的住宿设施,还针对学生活动需求设置了多种功能区域,如心理咨询室、社团活动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书院通过在公共区域展示雕塑、标语、布告栏等,弘扬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传达书院“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齐全的社区功能使学生的学习、交往空间从教室延伸到宿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了更有效的保障,相互间的交流更加充分,学生在书院里里感受到家一般的融洽氛围。

2.支持性的师生关系

博学书院实施导师制,由一线辅导员或专职导师,负责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成长。书院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开放、协作、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导师们以个人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素养,为学生提供生活及学习指导。导师工作内容的专职性,保证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高等教育所赋予的“服务者”角色,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宗旨,通过科学的方法为学生发展提供持续的助力。

3.自治性的学生社团组织

博学书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手段来实现学生培养。其中,社团作为以共同兴趣和意愿为基础的学生组织,是引导学生参与书院生活、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书院依照学生的兴趣需求,建立各具特色的社团,学生们依据自愿的原则参加社团,社团活动的选择与具体开展由学生们经过民主商讨、自主完成。学生通过参与团队活动,有助于提高个人能力、肯定自我价值、获得生命意义感。同时,社团活动带动了书院内的良好风气,激发书院学子们的青春正能量。通过以上方式,书院营造了一个温暖而充满活力的互动环境,学生对于书院更有归属感,书院的集体凝聚力更强。和谐积极的氛围也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积累的压力以及遭遇的挫折,成为学生的温暖港湾和强有力的支持。

(二)塑造“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素

有稳定的外在保护性因素,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复原力。个体的内在保护性因素也需要一并发掘,个体要了解保护性因素与环境之间是如何作用的,学会利用自身以及环境的资源,才能获得更好的适应性。书院在相关实验成果的指引下,通过逐步实践,依据培养目标选取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形成更专业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掌握调节心理健康的技能。

1.团队辅导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团体干预可以提高个体的复原力,因此书院选取团队辅导作为提供积极体验的有效途径。团队辅导中,成员们经过“助人自助”的过程,可以消除不良症状、改善生活适应、发展健康人格。书院团队心理辅导一般分为团体相识阶段、相互信任阶段、辅导阶段、结束阶段。辅导首先关注团体信任氛围的营造,成员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大到对周围其他人的信任,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在辅导阶段,首先提升成员的自尊水平,让成员获得自信和自我认同;其次是帮助成员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如何管理;再次是让成员试验各种社会技能,并获得成功体验;最后锻炼成员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磨难。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后的书院学生,复原力分数较辅导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效果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2.主题讲座

书院的心理讲座通常是针对某个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以集体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期间穿插情景剧、案例分析等互动和体验的环节。课后,学员可以将个人感想与体会写下来作为总结。过程中学生复原力的提高和保护性因素的增加,并不是得益于培训内容本身,而是源自于其个人参与培训的经历和体验。学生从体验中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自我,了解自己与生俱来的复原力因素,发挥个人潜在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此外,讲座培训能够更直接地引导学生改变对自身环境的认知,从而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相关实验也证明,主题讲座对于复原力的提升效果与团队心理辅导相当,但是在过程响应方面稍为欠缺。

3.心理咨询

书院设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由具资质的心理老师或经过专门培训的朋辈咨询员,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中,咨询员对学生的复原力相关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恰当的咨询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个人所处的环境,辩证评价外部情况与自身的关系;帮助学生客观认识个人的内在精神、身体、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技能因素,合理地进行扬长避短;教导学生如何理性地对自己及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消解异常情绪的产生。

4.心理剧

心理剧是创造性治疗的一种形式,强调个体自发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它营造的特殊情境要求个体通过演出,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促进个体成长以便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心理剧采用小品表演、角色互换、情境对话等艺术形式表现个体的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参与者在“演”的过程中投射出自己的问题解决方式、个性品质、价值倾向等。当中模拟现实的故事情节,让成员对于个人内在特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与结果有了更真实的体验,因此能够更积极地去完成自我改善。

三、总结

心理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朋辈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状态,在调节人际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此,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并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应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学生的成长状态。

1朋辈心理辅导

所谓朋辈,代表着“朋友”与“同辈”的概念,是年龄相仿、心理特征相近的一类人的总称。在心理辅导的专业领域内,引入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主要强调了朋辈概念中心理暗示特征。这一特征条件下,需要对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可以适应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在展示朋辈状态的同时,获得对方的信任,并以此完成心理疏导工作,保证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执行效果。在大学教育工作中,可以在学生的管理中,通过“朋辈”模式,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分析。同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输给被辅导对象,使其可以获得更好的心理教育体验,维持、调整、实现自身的健康心理状态。

2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应性

心理健康教育带有的理论价值意义,在内容上,可以将此类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并在辅助协作、助人模式、榜样效应这三个方面,强调此项应用模式对于高职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适应性状态。首先,在朋辈辅助协作的内容上,可以设置相关的组织活动,在兴趣爱好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并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辅导与讲解[1]。其次,在助人自助的模式中,可通过朋辈模式,更好形成正能量氛围,使学生在自主调节的同时,也对身边的朋辈同学产生影响,进而保证心理素质的全面成长。最后,在榜样教育内容中,通过朋辈辅导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关爱,由此体现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应用条件,并在榜样化条件下,帮助学生适应并渡过心理困境,从实践角度完成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辅导。

3朋辈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3.1设置合理化流程

朋辈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虽然不是专业性的咨询辅导工作,但由于工作形式的特殊性,也要在教育工作的内容中,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朋辈辅导工作流程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朋辈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执行效果,使其工作中的应用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首先,在选拔过程中,应对参与朋辈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遴选。将保密原则作为选拔内容的基础,并使每一名参与者都对自己的工作范围产生清晰认识。同时,要保证每名参与者,都能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并拥有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个人的能力与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另外,在朋辈辅导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一名优秀的倾听者,通过耐心品质与真诚态度的展示,以负责任的行为参与到朋辈心理辅导中。以此,利用人才选拔与专业的培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朋辈辅导工作的有效展开。其次,在培训工作中,要对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展开全面且系统的培训。不仅要帮助其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在思想沟通过程中,使其更好的展现出“朋辈”模式的特征,成为成长中的倾听者与陪伴者。例如,在初入学阶段,学生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心理,对此,需要朋辈心理辅导这进行疏导,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有效地陪伴,使其顺利地渡过这一心理成长时期,并能够正视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而此时,就可以应用培训活动中的知识内容,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与普及,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状态。最后,评估与督导,也是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流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构成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重要组成条件[2]。内容上,应执行辅导者的自评工作,并在相关岗位教师与负责人的督导下,保证其工作的执行效果。例如,可阶段性地对被辅助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判断其心理健康成长效果。同时,也需定期对心理辅导者进行调查,帮助其解答工作中的疑惑,消减压力状态。

3.2建立系统化结构

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展开应用,应该关注其应用的具体模式,并在创设多样化应用形态的同时,保证对于学生的教育与指导意义。例如,在某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采用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模式,建立起二级化朋辈辅导模式。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师为核心,选拔并设置二级心理辅导人员,在学生中,以朋辈化姿态,完成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贯水平。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可以班级、宿舍为管理单位,在设置朋辈心理信息员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落实到具体条件上。由此,将班级与宿舍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与心理辅导员,从而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层级化服务体系,更加针对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而这一朋辈模式,也可以在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形成有效指导,并提升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状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朋辈模式的支撑下实现优化升级。例如,可以将朋辈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活动,与学生社团模式相结合,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中。综上,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条件。尤其是在高职教育阶段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凭借合理化的流程方案与系统性的组织结构中,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角度的成长,也可以在适应高职教育工作特色的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升级,助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嘉嘉.探究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与心理委员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1):41-44.

心理培训总结范文8

1.意识先行。第一、强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课堂,而不仅仅是课程表上欺上瞒下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第二、教育者要有意识。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使自己走向专业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注重心理训练的实践以及案例的反思总结,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坚实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长要有意识。在这一点上,学校是家长产生意识的助推者。学校应适时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对于留守学生的监管人而言,无论定期举行家长会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背景,还是有关训练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都要与家长进行讨论,进而制定方案。

2.行动跟进。第一、做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资,在本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第二、做好各学科教师的延伸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及训练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三、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愉悦的心境,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投入到教育中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第四、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包括各学科教学成果、师生的情感体验、健康水平测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第五、做好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概念,发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长的朋友,与学生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细、实、巧,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根据不同学生地不同心理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3.文化陶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种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给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可通过橱窗、板报、专栏、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活动能力,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

4.爱的滋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爱当做心理教育的催化剂、灵丹妙药,你会发现走进学生心灵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社会、学校、家庭的爱的教育资源,实施爱的教育,营造爱的氛围,让感受爱与奉献爱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