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德论文范例

小学师德论文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1

教师的教育责任心,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教育业绩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教师对于音乐教学事业、看待学校教育、以及对待学生的工作态度上。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的局限在对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进行培养使其成为音乐家,而是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更多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最终热爱音乐,通过音乐教学的美的品味使学生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纯净。音乐中的力度变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力度,我特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小音乐会,师生齐心合力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的乐曲——《铃儿响叮当》。首先,让学生们手握一串钥匙晃动,随着人数的逐渐增多模仿由远及近的铃声;然后,教师用电子琴弹奏音乐,一部分学生用低音打舌(XO|XO|XO|XO|),另一部分学生用高音打舌(OX|OX|OX|OX|)作为节奏。通过这次小小音乐会,学生们学到了音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互动式的音乐教育中,教师用心和音乐与学生沟通,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喜爱音乐的天性。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由于乐理知识的枯燥无味,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的年龄特点,使得乐理知识的教学成为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罪魁祸首”。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淡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但在音乐中,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都是体现音乐美感的要素,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对这些理性知识进行综合的学习,成为音乐教学的一大难题。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是人类心灵美的建筑师。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学的着力点——教师的自尊心

教师的尊严就是要求教师要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要为人师表,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以此去影响学生,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自尊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实力和人格魅力来支撑,为人师表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师是阳光下最美的职业,音乐教师又是美的使者,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书的同时还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位优秀教师,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他(她)的学生也一定不会差。教师的身教更为重要,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维护自己的尊严,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处处礼貌待人,自尊自信。因此,我平时一直坚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完善个人魅力。我认为个人魅力的提高首先需要渊博的知识作为其承载者,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其次,教师需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守得住自己一个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情怀;还应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给学生传授优秀的音乐,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天地中培养优秀的品德。

三、音乐教学的契合点——教师的爱心

爱心是音乐教师师德修养的集中体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更重要的是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师生之间有了感情,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记得一次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很快回到了教室,只有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生XX还没回来。我当时想:他一定还在操场上玩,所以才会迟到。正想着,这名男生就风风火火的冲了进来,我脸一沉,说“下课等着我。”下了课,我把他叫住,没等他开口解释就批评了他,突然我看见他眼里的眼泪在打转,他撅着嘴委屈地说:“老师您错了,我没出去玩,我是下课先问老师问题,后来又帮老师抱作业才晚的,”真的吗?平时他可是淘气的孩子呀!我半信半疑地没再批评他,后来经过核实,确实如他所说,我错怪了他,于是我决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去弥补孩子受伤的心灵。我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说明了这件事情,并向他赔礼道歉,还对他的行为作出了表扬。同学们看到老师向学生赔礼道歉,目光由惊讶转为真诚,并一起为我鼓掌。这次事以后,孩子们更愿意做我的朋友了。我认为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要坚持师生平等的信念。有些教师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于学生的解释则当做是一种借口,总以师尊居,高高在上。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不愿听从教师的教导。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要先耐心听学生解释,再努力去求证,最后再做出判断的。如果做错了判断,就应该敢于承认错误。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师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爱学生,就不要“伤害”他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有一次,在进行欣赏曲《青蛙音乐会》的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时的在下面学青蛙叫。开始我觉得他们是在扰乱课堂纪律,本想制止他们,可突然又觉得他们学青蛙叫也许不只是觉得好玩,他们应该是体会到了乐曲中所表达的含义,于是我想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听曲子想到了青蛙叫,我何不趁这个机会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于是我对学生说:“这么优美的音乐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池塘边可爱的青蛙正在鼓着嘴巴歌唱,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按捺不住想和青蛙们一起歌唱了,那我们就一起加入到青蛙家族的合唱队中来吧。”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男同学用浑厚的声音模仿老青蛙,女同学用清脆的声音模仿小青蛙。有同学竟然提出她的小梳子可以模仿远处的青蛙,于是,全班同学随着音乐的轻重缓急都创造性的参与到音乐中来了。这个案例,不仅遵循了“鼓励音乐创造”和“重视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欣赏了音乐,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是最无拘无束的,教师每一个细小的关怀,点点滴滴的爱护,必将帮助学生打开一个无边界的世界,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2

学生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接受教育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知识的武装变得优秀。每个孩子都具有各自的特长和缺点,如何按照每个孩子的不同资质进行教学将是学生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关键,但是家长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而是用金钱引诱学生多学,支付巨额择校费将学生送到最好的学校,甚至请学生的任课教师吃饭等。学生家长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但是这样的做法助长了教师的个人不良作风和学校的不良风气,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完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家长的行贿让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功利心逐渐增强,长此以往就会让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态度产生改变,认为只有给钱他才会关心学生,由此一来学生就不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作风终究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不良影响。

二、学校的教育环境方面

1.校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起决定作用

在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获得专业知识的进步和道德修养的指导,而以校长对于本校教师的领导又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情况。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要管理的不仅是教职员工还需要管理好学校的各种建设。领导的公平公正的管理教师,教师的不良作风就会受到遏制,为了评职称升职加薪等目的进行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以及尔虞我诈的行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当然,领导自身的修养也不能忽视,领导作为学校的领头羊必须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端正作风,踏实工作,这样才能起到模范作用;学校是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校领导对于学校场所的管理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有益的氛围之下学生更能融入学习和生活。一个好的学校可能离不开德才兼备行事公道的校长,但是一个办学比较差的学校却一定和一个品德低下徇私舞弊的校长有关。

2.学校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

学校的建设从狭义上讲就是学校校园各个场所的建设,但是广义上还包括各种管理制度和准则的建设,而且两者的位置没有孰轻孰重,都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现如今很多的学校都没有那么重视学校的制度建设,其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学校过于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因为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一个学校的教学状况主要是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以,虽然我们强调素质教育,还是有一部分学校以教学质量为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其次,就是师德师风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者完善起来,很多对于教师作风的规定只是一些道德方面的监督,少有被严格的规章制度明令禁止;最后,就是在教职员工和学生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时候处理不当,更多的时候都是放之任之,没有给予公平公正的惩处或者奖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的工作就难以得到正常的开展,更谈不上师德师风的建设了。

3.学习师德师风的机制

师德师风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约束层面,还要学校落实到纲要纪律制度中去,将师德师风作为一项比较严肃的工作定时的开展,及时地总结和评比。这样以来,师德师风的就会受到真正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学校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还有利于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尽可能的避免有损校风和教师风范的人和事出现。

4.教师工作检查、评价制度

学校一般都会建立一个制度专门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评价,但是在很多的学校,这样的监督制度根本不够不完善。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课期间还会接打电话,上课前没有及时赶到课堂,甚至对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等。这些问题从小的方面讲是影响学生学习,从大的方面讲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名声和信誉。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定目标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任务中务必要将师德师风的建设和管理作为重点。为了长期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领导需要成立一个小组,建立一个比较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并按照这个制度对教师进行检查和评估。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师风师德建设中去,按时地交上相应的承若书和报告,接受学校领导的监督。当然,学生家长也要和学校一起,共同监督教师的师风师德,而且每个班级都可以选择几位家长组成加长委员会,主要对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有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都将被记录在案以供今后学校进行评优晋级考核重要参考。

(二)强化管理,实施工程树师德

1.抓班子,带动师德转变。学校进行班子成员的作风建设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学校的教职员工树立一个师德榜样,班子的任务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起到表率作用,班子成员的行为准则都会比较高,而且每个学期都接受作风评议的测评。而这种无记名式的测评正是领导班子的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2.抓学习,强化师德认知。每学期都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教师需要进行教育法、心理学、道德规章制度和学校的各种工作细则等的学习。加强这些和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3

(一)德育工作管理模式不合理。

目前,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为切实达到使学生遵从学校的相关管理要求,或知悉国家有关规定的目的,多是依靠学校或教师自身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通过“教条式”命令来告诫学生,哪些是自己不能够做的行为,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学校相关规定的。从学生的外在表现上看,似乎已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学生在学校期间,表现出对学校相关规定的彻底服从,学校明确要求不允许的行为,坚决不做,而且对学校公布的学生管理等相关条例也背的滚瓜烂熟。殊不知,学生做出如此完全“遵从”的表现,很大程度是出于学校现行管理规定的压力下,从内心上真正将这些规定内化成自身自觉行为的比例很少。以学校外“我行我素”的行为表现最为突出。

(二)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缺乏系统性。

当前,各学校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内容方面与学生的个人发展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无论是以政治教育课的形式还是以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更多的是出于贯彻落实某些政治要求,而非切身源自于学生本身的需求。而且,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乃至高中、大学阶段施行的德育教育内容,存在着严重的交叉或是重复现象,导致学生经常会产生一种非常困惑的感受,即自己在小学时期就已经接受过的德育知识,到了初中阶段,仿佛又要重新学习一次,两次之间如果说有不同,也仅是教育形式的差异。德育教育内容的这种无系统性,使得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佳。与之同时,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德育工作方式的系统性也比较差。采用“教条式”说教的德育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的比较多,且这种课程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偶尔会穿插一些展现实际案例的宣传片或活动,但这种活动开展的连续性、系统性较差,还未被完全提上教育议程。所以,在举办这种活动的时候,学生经常会感到异常兴奋,完全没有将其视为是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德育知识框架的完整性。

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关键。

如今,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正逐渐向着家庭和社会倾斜。因此,要着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就不能停留在学校,而是要团结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着力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促进德育工作的不间断和全方位性。对于学校,要切实转变传统的课堂“说教式”德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校园广播等德育宣传阵地,在楼道、图书馆、操场等场所开展德育工作,不断拓宽德育教育的场所和方式。对于家庭,主要是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以身作则的向学生展现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具有道德的形象。对于社会,即多向学生免费提高参观道德模范纪念馆、科技馆等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理解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标准。

(二)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的全过程是实质。

德育教育虽然是作为一门独立的教学课程来教授,但它实质针对的是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而非纯知识性教育。因此,无关是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德育教育应该被融入到其他各个教学科目中。通过开展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性的夹杂着德育教育,或在其他科目教学中,遇到有关德育方面知识时,顺势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领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针对学校各个科目的教师,而不单单针对于专门的德育教育教师,树立德育教育的责任理念,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只与德育教育教师有关,与自己也密不可分。

(三)构建科学的德育水平评价机制是根本。

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德育水平的评价机制也要随着新问题的发生和新现象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因为只有随着社会变化不断更新的德育水平评价机制,才能更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情况。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德育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全面分析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补充到现行的德育评价标准中,不断完善德育评价的标准。

三、结语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4

师德在德育中的启动价值

学校的德育工作从师德开始,结合鲜活的社会生活与德育实践,以引导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生命和培养健全人格,进而形成强大的道德合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进步。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接受活动。教育接受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需要,而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理解、择取、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过程。学生的“接受”意味着他对于教师传授内容的认同和确信。在这一活动中,德育的特别之处在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一般知识教授不同,它是对人类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它受制于接受主体———学生的价值倾向性,这种价值倾向性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道德教育。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自觉有效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更要求教师对学生实施的道德教育具有可接受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品德教育能够有效进行的起始点。

师德在德育中的示范价值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衡量德育工作效果的关键是看德育目标转化为个体品质的程度。道德素质的构成是复杂多样的,它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品质的综合。道德素养的形成并非是从认识活动、情感交往、意志培养、道德行为等单一道德交往形式中一一对应实现,它们是交互融合发挥影响的。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其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方式去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在校园生活中,师生交往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往形式,一切宏观水平上的社会关系都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交往来表现。因此,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比单纯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因为这种交往关系不仅仅是主体间知识、信息的传达,而且包含着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师生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师生彼此从观察、理解对方之中学习其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方式、处事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从这个角度讲,师德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感染效果。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相互间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而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是一种受激发、诱导和帮助的主体,即非独立性发展的主体,一般都具有向师性。因此,师生交往关系中,特别是道德交往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帮助。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品德修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把对教师的崇拜之情升华到“像老师那样做人”的神圣目标,这便是成功的道德教育过程。如果教师的良好德行能够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外化为学生的实践,那么,在这“润物细无声”中,德育的效果便得到了强化。

当前强化师德价值呈现的路径选择

对高尚师德的追求由来已久,而在每个时期又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迫使我们认真思考师德建设的要求和内容、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期最大化地发挥师德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师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师德建设的内容多元化,设置不同层次的师德目标。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作为师德的要素,教师的价值取向将对学生人格、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细化到教师日常思想行为准则当中,使教师能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考验,抵御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诱惑,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观,坚持德才兼备的教师培养方向,注重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双提高。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也提示我们,在师德建设的具体工作中,还应把握师德结构的层次性,实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也是社会人,其业务水平、思想境界各有不同,如果用一个标准、一种规范去要求所有人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也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因此,师德建设要针对时代特点和教师实际设置不同层次的师德目标,确立“上有目标、下有底线”的师德标准,把最低要求和最高理想结合起来,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发挥其鼓励先进、肯定正当、带动后进的作用。

学校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将提高教师个人师德魅力与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相结合,将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与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期性相结合。党员教师是教育事业工作者,作为教师个体,他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直接面对全体师生;作为教师群体,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处于领头地位,党员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形象和素质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可以把师德建设融入到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中来,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渊博的学识征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道德和制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师德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依靠舆论宣传和教师的自我修养,更要通过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保障来实现。我们应该用制度权威来规范、奖惩相应行为、弘扬正气;开展优秀基层党组织和教研队伍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提高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探索科学的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广大党员教师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师德建设工作成为广大党员教师的自觉行为,以高尚的师德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内在动力。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5

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应该注重创设民主课堂气氛,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触思想品德教育,让教师与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和真实的心理状态,使品德教学工作更顺利地实施和开展。因此,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信任老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和前提。

二、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的教育,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另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让学生真正设身处地地感受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布置一项让学生课后给父母洗脚的作业,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一定会感受到父母的爱,更能体会到尊师敬长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三、充分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快乐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6

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中

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师是通过示范来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教师工作与其他工作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王道俊、王汉澜)。在师范类院校解释教育的群体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师范类院校学生的道德水平高低,将来注定要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因此,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中加强师德教育意义重大。师德的含义,从总体上讲就是教师的道德修养,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的德性。师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其次体现在教师个人应有的品德、意识的修养上;三是体现在热爱学生上,也就是应该具有“爱心”,能够以人为本。英语中的师范院校(NormalUniversity)的normal就是源于norm一词,表示标准、规范之意。可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师范二字最精准的解释。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中加强师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在校教师德育教育的问题,更是因为师范院校承担着培育职业教师和对现任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重大任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落实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是教育的重要主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承接的关键因素;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师德建设尤为重要。教师这个职业被人们普遍称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广大的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其实行力度影响着工作质量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是比较好的,能够做到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广大学生的认可。但是,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清,在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和改革开放攻坚的关键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师德建设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新变化、新挑战和新的现实问题,对提高教师素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正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诸多不适应科学发展、不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方面以及薄弱环节。强化师德建设的制度要求应该提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日程,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基础。

新形势下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师德教育的对策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教育的实践中传递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师要对学生传授先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比常人更高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师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高等师范院校党政应该不断的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与指导。把师德建设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师德建设领导机制,进一步强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师德教育的重视,要有专门的机构如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来负责师德教育,同时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师德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党委能够经常分析研究师德教育建设的形势,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师德教育的各项措施,并且通过检查、考核、奖惩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师范教育的不断进步,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更新师德观念。教师应该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优化教育内涵,在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的同时,对在校的师范学生进行合理可行的、长效的、有具体教育意义的师德教育。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师德教育,教师往往仍然使用简单的说教方式,很多情况下已经远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还在使用固定时间的政治学习,千篇一律的理论学习笔记,毫无区别的理想信念教育等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心里共鸣。这种与现实完全脱节的教育,实际的教育意义不大,甚至还会有负面效应。所以教师应该紧握时代脉搏,用科学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各种问题,认清形势,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更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进而帮助他们从理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起到“身教胜于言传”的效果,才会与学生形成心里共鸣,德育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7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的一生要承载太多的恩情:父母的养育呵护、师长的传道授业、朋友的悉心关照、素昧平生者的无私援助等。只有心怀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幸福,从而珍惜所有,否则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无缘由地愤世嫉俗。作为父母、教师应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让孩子明白感恩既是一种做人的道德,又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教育以日常生活中能时刻接触到的“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自然”为主线来开展。

1.爱国家

热爱祖国,懂得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域、疆土、国度,对祖国忠诚,为祖国服务,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所从事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没有国家的爱护,我们将无所依存、无立锥之地。

2.爱父母

爱父母,就是行“孝”。作为人“子”,应懂得孝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亲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怀念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和爸爸有力的肩膀仿佛扛着整个家庭重活,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去爱同学、爱社会呢?因此,每个人都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

3.爱老师

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老师因职业要求已付出太多的爱,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作为学生应由衷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啦!老师,我们永远感谢您”。

4.爱同学

懂得去关心、帮助同学和他人,因为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三人行,必有我师。”提倡向同学学习,完善自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正是从他们身上发现和看到了优点、缺点,才能有了进步的源泉与动力。

5.爱自己

在我们的成长岁月里,首要的一课是学会如何爱自己,我们称之为“自爱”。人类社会中,自尊自爱者方受人尊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才能得到他人信任。让责任心告诉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让自信心告诉每一个学生,永远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6.爱自然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优美的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花草树木、充足的食物、蔬菜……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索取,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与惩罚:旱灾、洪水、龙卷风、地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提倡低碳生活,节约水资源,不浪费每一张纸,是我们的行为准则。让我们张开双臂接受大自然赐予的恩典,阳光、空气、蓝天……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感恩我们身边的一切:感恩劳动人民,他们种出了口中的粮食;感恩工人阶级,他们制造了各种用品,是他们用双手创造了成果,千万个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世界,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只有感恩,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二、积极引导学生感恩

知为行之始。学生一旦知恩后,就会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去面对给予他们恩情的老师以及周围的一切,他们的言谈举止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他们的感恩行为也就是迟早的事了,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这时我们就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感恩的活动中,使之从中体验到感恩行为所带来的喜悦,从而使教育效果得到巩固。

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

首先从尊重给予他们恩情的人入手。比如态度谦恭、不事张扬、具有最基本的文明礼仪;有不同见解或想不通时不能使性子、发脾气、撂挑子,而应大胆提出,积极沟通;遇到疑难问题多与老师商量,获得成功要与老师分享……然后再逐渐将这种情感扩展到周围的人:尊重同学、不能我行我素、口无遮拦、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师长、认真完成作业、不给老师添麻烦;尊重陌生人、尊重大自然,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相处的氛围。

2.引导学生学会克制

遇到别人的误解能忍让,理解对方,克制过激行为,遇事考虑后果,多想别人,三思而后行,克制惰性行为,要有一种挑战自我、知恩图报的思想,从而培养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克制退缩行为,胸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气,进而养成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质,克制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行为,懂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报亲人、师长,更是为了服务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持久不竭的学习动力;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持久的,终生的,学习是一种品质,学习需要坚强的意志,学习离不开方法、技巧等。

4.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人之初,性本善”。一位哲人又如是说:“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成为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能承受得起各种挫折,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奉献;爱护集体,团结友爱;待人礼貌,行为文明。使学生真正懂得不要计较自己给了别人什么,而记住别人给你的关心与帮助,这样自己才会永远快乐。要将它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将它延伸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最终去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

5.引导学生学会干活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总认为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大出息。因此,不让他们动手干家务活。其实,适当干点家务活不仅影响不了学习,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还会让我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因为只有通过干活,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真正知道你们整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回家还要洗衣服、做饭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有让孩子了解家长对家庭的奉献,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否则就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6.引导学生参与献爱心活动

学生终将成为一个社会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仅仅感恩父母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和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奉献爱心行动,捐资助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暂时摆脱经济困境,定期举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进社区活动,积极为他人服务、奉献。通过捐款活动,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自己身边爱心的凝聚,更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爱心,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感恩社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7.引导学生树立感恩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理念指引人生。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感恩我们,更要让他们感恩社会,感恩整个生活,当然也包括生活中的挫折、磨难;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怀揣感恩之心走进校园,更要让他们怀揣感恩之心步入社会;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在师长的指引下付诸感恩行动,更要让他们将来在无约束的情况下自觉践行感恩思想,回馈社会。唯有此,我们才会实现教育的长期效应,延伸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唯有此,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

三、用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正能量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简单地说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它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根本的依靠,是永不断绝的民族命脉,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立国之本,是从古至今,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早在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联合国举行会议,共同商讨21世纪化解人类种种灾难的最好方法,他们的结论是:人类必须要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才能找到解救的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之本体分儒、释、道三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乃圣贤教育。圣贤教育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灿烂的文明,这个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实践证明: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基于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和校本文化研究的实际需要,中小学校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以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可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人格得以升华,生命接受洗礼。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必定能唤醒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爱的真谛,懂得拥有的幸福和付出的可贵,为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陈建华 单位:广东省始兴县马市中学

第二篇

一、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抓手

1.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要以党团建设为抓手

高校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一切党团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更加丰富的实践方式,几乎在大学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课堂。第一,在各类专题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如新生入学教育。每年的8月和9月,是大一新生进入新的阶段和开始自己人生新起点的时候。此时大部分学生远离家乡、父母、亲朋独自在外求学,心理上存在一个“断奶期”。这时学校利用开学典礼、军训教育、专业教育和家长座谈等契机开展感恩教育,对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帮助。形势与政策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都是开展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第二,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举办感恩专题辩论、名人讲座等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单位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寻找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等主题活动,增强党团员的奉献意识和感恩意识。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加强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效果显著。第三,在助学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目前,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高校辅导员和班级导师可有效地利用每年的奖、助、贷、减、免等资助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如在评选之前先开感恩教育会,明确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列举学生中的先进事例,由此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知道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都是恩情,从而树立知恩图报,进而上升到报恩的意识。

2.重视在管理和服务中进行感恩教育

管理和服务是高校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刚柔并济”的特点,用管理的强制性来规范人,用服务的渗透性来感化人,一方面,根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心理和生理方面还尚未成熟,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管理上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由于服务活动的广泛性和实践性,使得服务的过程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二、加强传统感恩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功利和浮躁,自身人文素质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更加崇尚个人奋斗的时代里,我们一定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大学生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固然重要,但离开了人文素质的渗透,“人将不人”,社会在向前发展,文化也需传承。只有将“致真知”与“致良知”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学生将来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处处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场所,时时都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时机。新历史背景下,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高校教育者应转变观念,努力探索,通过德育教育的引导,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赵琦元 张媛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第三篇

一、现状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心理暗示

从小学教育开始,学生即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以成绩划分学生的等级层次,这种方式虽然对激励学生奋进有一定的裨益,但对于一定学生而言,这种片面的划分容易造成强大的心理暗示。

(1)抵触者。将自己拘囿在“我不懂”的暗示怪圈中,从我不懂这些,到我不懂怎么弄懂这些,一步一步放弃对知识的探寻,如同蚕茧,周而复始的缠绕丝线只为将自己包裹在自我的世界里。践行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部分人本身存在求知欲,不断重复性的抵触造成了最后的完全否认。

(2)不屑者。是抵触者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部分人因为对知识的抵触,在面子光环笼罩下,行为表现为一种不屑的态度。施教者在面对这样的学生多数情况下表现的是暴躁易怒的态度,采取的也多为硬碰硬的方式,尴尬的师生关系也因之不断恶化,并逐渐走向晚期。

(3)自卑者。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多数的大专学生以考场失利者居多,因而选择大专教育作为自己“退而求其次”的保障,这些学生大多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在行为认知上及思想意识上都会表现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完全不同的态度。而这些往往为施教者所忽视。

2.学习动力不足

大专虽然给一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再次走向课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很多大专学生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走向最终课堂的“曲线救国”的契机,而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的终结,是对自己能力的最后的定性,对未来没有确切的把握。

3.抱负水平差异

抱负水平是个人主观的估计或愿望,它可能高于个人的实际成就,也可能低于个人的实际成就。学生的抱负水平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首先与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愈高,则子女所具有的成就动机一般也愈强烈;家庭影响相较于学校影响对于学生而言更为直接,父母对学生的期待,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力,不过过多的期待也往往会适得其反。其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其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一般也高。大专科目与传统的学科教育不同,不在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灌输,更多的实验操作,使得大专学生拥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最后,与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有关。他们所设立的学习目标较高,中等学生居中等地位,则往往采取中庸之道。至于差等生,其抱负水平并非完全低下,可常常显示出不符实际的现象,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不存希望。

(二)传统教育的缺陷

1.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

3.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

4.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5.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受教者和施教者互相认可对方的付出,并对对方的付出做出一定的反应。如学生在感恩于教师的教育,进而回馈到家庭,进而投射于社会,则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教师感恩于学生的配合,会提高教授热情,进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所学专业科目的内里,学术氛围愈加的浓郁。这种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教育理念虽然有诸多的好处优势,但仍旧是知易行难的教育模式。

二、可行性分析

首先,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应教育孩子从小懂得关心他人,体谅父母。对孩子应从小严格教育,不仅仅在学习方面,还应教育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明白事理,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第二,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还要给孩子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不要一味大包大揽,将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这样反而会害了他们。应当对孩子时不时做出的感恩行为加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是值得再接再厉保持下去的。第三,感恩教育的意义,做父母的应该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应注意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在感恩教育中,应注意与邻里间的感恩行为,最为重要的是对父辈的感恩,使孩子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感恩意识便会深入到他的内心并指导他今后的举止行为。第四,感恩教育的意义,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不能仅仅靠家庭中的父母进行教育影响,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在家中的时间,学校的环境对孩子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外,还得靠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对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意义

1.“态度”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人生

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心态,端正人生前进的方向。在生活和学习中应充分认识到感恩品质的缺失不仅极大地损坏了当代学生文明向上、积极进取的形象,而且还与学校培养出成才的学生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格格不入;认识到高职学生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祖国及他人对我们的恩情;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真诚回报的心态,是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是对帮助过我们的万物和生灵的真心感激;认识到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人,是不受人们尊重和敬佩的人;认识到感恩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既是自己成长需要,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2.感恩教育对家庭的现实意义

中国需要重视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的优良作用和价值。面对这些情况,感恩教育在家庭中就显出了突出的作用,感恩教育使青少年懂得什么是恩,为什么要报恩,报恩有怎样的良性作用。当孩子作为社会人开始感恩,那么他自身的价值也就在慢慢地得到肯定,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开始感恩,那么他的行为将使含辛茹苦将他养大的父母感到自豪与骄傲,并使得和谐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融洽,不是十分和谐的氛围开始变得融洽,感恩是具有传染性的,并对整个人生及家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合理实施将逐渐减少社会中“啃老族”不赡养父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使家庭,使社会都处于和谐的环境中,这也就是感恩教育对家庭的最大作用。

3.感恩教育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双重作用下迅猛飞速发展,物质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而高水平的其中一个指标便是金钱的数量,大多数人唯金钱马首是瞻,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强烈冲击。而这期间出生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仅在家中是倍受宠爱导致有些任性外,又受到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主义更加严重,对于他人多是冷漠处之,在这样的交际社会中,缺乏团队意识,对于他人给予的及时的帮助往往觉得理所应当,泰然接受,毫无回报可言。加强感恩教育对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的建设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感恩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使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降低减少,许多冲突矛盾都是因为没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造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即将发生冲突的时候想想他人曾经对自己的好,保有一颗感恩之心的话,那么争端口舌冲突暴力也就不会发生了,不再是一味的指责他人对自己的造成的伤害,而应常怀感恩之心去铭记他人的慷慨恩德,孩子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同事感激彼此的通力合作渡过难关等等,通过感恩教育的实施,感恩意识逐步提升,才能真正发挥这一意识在人心与社会中的调和作用,这也是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的和谐美好。

四、结语

感恩教育立足当代,承接素质教育的余音,以修身为最终目的,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郡谦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倡导三种理念,传递感恩的正能量

要深化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组织健康生活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及时疏导思想困惑,引导职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心态上的端正,心情上的平和。倡导“包容”理念,为精神“加油”。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企业包容职工,就会凝心聚力、汇集才智,为企业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职工包容企业,就会同甘共苦、众志成城,使大家发挥出最强的工作效力。面对思想有滑坡、工作有缺点、作风有毛病的职工,工会组织要坚持思想上不放弃,工作上不抛弃,加强教育,积极帮扶,引导广大职工个个知荣辱、人人争一流,形成“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进步”的良好态势。

二、突出三种途径,积累感恩的正能力

1、突出“以小见大”,积累干部职工队伍的向心力。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从点滴小事入手,从细微之处着眼,真正做到感情贴近职工所想,措施符合职工所需,做好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和“娘家人”。通过开展“青春光明、梦想远航”青工成长计划和外闯市场职工中秋网络联谊会等活动,为不同职工群体提供了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服务,送去组织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提升干部职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的向心力。

2、突出“由点及面”,积累企业和谐建设的感召力。要抓“点”带“面”,以“面”促“点”。要将感恩教育活动融入到工会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重点突破。要创新活动载体,选好工作抓手,从基层的热点和关键点入手,推动感恩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职工多彩的精神风貌,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争做感恩企业排头兵、勇当构建和谐主力军的热情和活力。

3、突出“以上率下”,积累企业科学发展的带动力。要强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理念,更要大力倡导“动车”文化,使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发挥出更大的带动示范效应。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的责任,切实把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现实的诉求、最紧迫的需要答复好、处理好、解决好。要完善职工困难帮扶中心、扶贫济困基金、互助互济金、大病救助基金等渠道,使关爱职工、感恩企业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和共同呼声。

三、发扬三种传统,营造感恩的正效应

1、发扬密切联系职工的优良传统,营造干群“一条心”。要建立健全深入基层和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要坚持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倾听呼声意见,了解利益诉求,及时解决职工反映的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通过开展职工大讲堂、技术技能比赛、岗位练兵、导师带徒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职工的成长搭建舞台,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的协调一致和同频共振。

2、发扬牢牢依靠职工的优良传统,营造全员“一股劲”。要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职代会提案工作,健全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制度,畅通职工表达诉求渠道,确保职工享有表达权、知情权和参与权。要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上下同欲,众志成城,不断激发广大职工为企业建功立业、多做贡献,营造奋发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小学师德论文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化素养;兴趣;素养

我国的诗词文化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含义深刻,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璀璨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经过历史的沉淀,在今天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发展壮大中华传统文化,并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因此,古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宝库,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并理解诗文大意,使他们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就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几点做法,希望能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古诗词文化素养不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网络环境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的心态变得浮躁,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不懂诗词,也不爱诗词,更不用说沉下心来研读古诗词了,这就造成教师的古诗词文化素养不高。教师对古诗词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教学范围内,古诗词的备课都是以教材和教参为主,没有丰富的诗词文化储备,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辨析、释义和扩充,无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思考,这就严重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我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学习古诗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但是由于教师对古诗词的价值认识不足,观念上不重视,造成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不当主要表现在重释义传授,轻意蕴感悟,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将生字词讲解、解释词义、语法讲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古诗词所具有的人文因素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三)教学方法程式化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解词释义—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程式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是将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呈现给学生,没有对其内在含义进行阐释,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硬背和重复默写,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不了解诗词的真意义,根本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对古诗词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逐渐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四)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

古代诗词的表述方式和现代文有很大差异,所包含的词语和词汇含义复杂,内容也比较烦琐,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在学习古诗词时很难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含义,会觉得古诗词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再加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有限,没有接触过古诗词中包含的大量的生僻字,因此,在学习古诗文之前就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缺乏教师的引导,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古诗文学习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古诗词专业素养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现代人缺乏学习古诗词的相关语境,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教师自身的古诗词素养是前提,学生只有感受到来自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的魅力熏陶,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爱上古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古诗词专业素养,首先,要丰富古诗词和古典文化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加强对古诗文篇目的诵读,在熟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反复推敲、玩味作者斟词酌句的艺术特点和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教师只有将这种感受带入课堂,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古诗词相关理论书籍,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古诗词理论素养,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自信自如地带领学生畅游古代诗文的长河。最后,教师在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储备之后,还要提高鉴赏能力。古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表现形式,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想象丰富、意向深远等特点,要想把握古诗词的精妙,领悟其深邃缥缈的意境,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品读、感悟、实践、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我感知的知识储备,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有40多首,以唐宋时期的作品居多,按照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写景或者叙事类,赞美祖国的美景,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思乡之情。三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忧愁、郁结之情。这些古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造成学生无法体会和感知,产生理解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和创作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对作者有所了解,就能为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打下基础。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教师在教学古诗词之前要先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与作者或者时代相关的典故或者成语故事,加深学生对时代的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作诗时的心情,领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去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内容。课上,采用学生汇报和教师补充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特点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夜宿山寺》这首古诗时,就可以给学生出示李白的图像,问:“这个人喜欢旅行,去过好多的地方,有庐山、敬亭山,天门山等等,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李白!”接下来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1.创设良好的古诗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诵读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和节奏等感悟诗文大意,体验情感,并能背诵诗文。教师可以利用晨读的时间读一读、背一背新课标推荐的篇目,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学生领读、齐读、接龙等,让学生读出新鲜感,教师还要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布置教室,营造古诗词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室里张贴古诗词的书法作品或者古代名家的画像并定期更换,使学生置身其中,始终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2.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诗词往往意境深远,有时候仅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述无法描绘出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这就形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是难以领会并感知诗文的广博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声音、图画和视频的形式,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使古诗文中简洁精辟的词句展现出“诗情画意”。例如《春夜喜雨》这一古诗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画面感十足,但是由于课堂容量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是无法表达完整透彻的,这时教师就可以用flash动画给学生展示一副“春雨图”。画面上有青山、小河、斜风、细雨、行人,再配上细雨的“沙沙声”,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很轻松地融入“春雨”的意境之中,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思,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到美的熏陶。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古诗词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生活的积淀和对生活的感悟,某些古诗词描述的诗境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古诗词内容和生活的连接点,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古人写诗源于生活,今人品诗用于生活”,我们要将古诗词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语文能力。

总之,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略到古代诗词的奥妙,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2]徐芳英.诵读古诗词是抚慰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3]张泽宏,于楠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