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论文范例

文化知识论文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1

1.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学生发展的个体主动性、差异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形成也具有影响。可是,由于家庭对教育的期望过大,社会上普遍追求升学,因此,教育过程中任何毛病和问题全让教师来承担。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从而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用爱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尽管现在班级学生众多,且每个学生的要求不同,但教师必须热情对待,尽力教学,而不能有懈怠、烦躁的情绪。因此,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会比较大。不规范、不科学的管理形成的许多人为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压力,更困扰着教师的工作,阻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发展。

2.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古时候有师道尊严,教师甘为孺子牛,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但现如今,市场意识,拜金主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用金钱来衡量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使许多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化。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职业价值低,无名无利,感受不到受尊重的自豪和骄傲,所以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史以来,一直以“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来维护,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护身符”,视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固有形象。这种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等内在精神的发展,应当引起反思。人们认为,教师不过是帮助社会需求的代言人,只需刻板的授课,达到社会的期望,维护社会公民的素质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于是,教师成为只是“传道”、“授业”,不需具备创新意识的工具,成为了古板的代名词。这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发展。

4.教师“文人相轻”。

长久以来,教师形成的是“知识的化身”和“知识的代言人”的思想,导致了许多教师孤芳自赏,在大多数情况下独自面对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很多教师很少涉及本学科以外的领域,形成了特有的“专业个人主义”。这种专业个人主义在教师的职业文化上,往往表现为独立独行、我行我素、刚愎自用,把自己孤立于教学与科研的“象牙塔”之中,遇到问题更不会向其他教师请教,对形成健康的教师职业文化,造成了严重阻碍。以教育活动为中介的教师工作群体中,同年级、同专业教师群体这种“文人相轻”的现象尤为突出。同年级、同专业教师群体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工资增涨中,由于名额、指标、编制等硬性指标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竞争。在推荐工作中,学校又缺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就会引发因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工资增涨等活动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会出现举报、投诉,甚至公开对峙。这种不健康的竞争客观上将造成不利于教师的心理伤害,产生消极影响,促成“文人相轻”的现象。

二、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

1.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求同存异”“、和谐向善”、“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职业文化的形成。千百年来,由于实用主义的需要,教师的社会功能被放大了,而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文化作用被忽视了。无论从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说》中,再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的《学记》中,都突出地强调了教师对社会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形态与民俗民风的影响作用,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的自我实现的价值体现,泯灭了教师个人的人性体现。自“”以来,以孙中山、、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极为关注民主、民生、民权,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教师作为这些先进思想的倡导者与推进者,教师职业文化也体现在社会改革中。

2.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文化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体系的一种职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职业层次构成的整个社会体系必然需要相互维系。社会以一定的方式赋予教师在社会的地位,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行为将受到社会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对教师的社会地位评价的标准,逐步倾向于德望、权威与财富。教师德望在社会层次价值取向中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的彰显,教师的就业取向折射出教师职业在社会职业层次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教师社会待遇的逐步提升已经成为教师财富的风向标。三者共同显示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与认可,影响着教师职业文化的塑造。另一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合理的教师职业工作环境会造成教师职业文化实现受到阻碍,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教师职业文化的形成,要求教师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用爱心、耐心对待学生。不论班级学生如何众多,学生要求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全心全意、热情周到、深入细致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职业文化建设策略

教师职业文化如何优化,并发挥良性作用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要解决教师职业文化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新型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育既不是道德的传教士,更不是知识与技能的传声筒。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教育肩负着要为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使命,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工程术。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情境时,教师的教育智慧至关重要。教师要因境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创造性运用教育策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相长是教育的另一特征,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教师可以获得宽慰与经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平凡工作中都与学生的成长,人类智慧与生命的延续紧密相连。这种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职业文化的塑造高度融合,是精神与文化的统一,是教师职业文化精神的诠释。教师在教育中的自我实现,教师职业文化外在的社会价值与内在的生命价值就会体现得更加明确。

2.宽松的教师职业环境。

社会及家长的教育效果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教师自身工作的压力与外在的压力,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积极向上的职业文化建设。破解这些职业压力,我们要从源头上疏导、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势必阻碍教师职业文化的提高。因此,创造适宜的、宽松的教师职业环境势在必行。学校在为学生创设心理咨询室的同时,也应注意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并在业绩评价中,有意识地减少评价对教师的压力。学校不仅尽力给教师创设成才的机会,充分运用各种机制,在发现、鼓励、理解、宽容和等待中让教师健康成长,让教师有“成就感”,并最终实现进步;学校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做到力求客观公正,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听取汇报等形式,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进行必要的监督,评价应该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要把奖励和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此产生激励作用,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应注意优化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集体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规定着师生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行为方式,以此来改变“文人相轻”的现象。

3.提升教师职业境界。

提高教师职业文化境界,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文化道德。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仅不能停留于对一般职业规范的背诵和理解上,而要把这些要求与自己和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明确自己的职业使命显然已不再只是学生获取升学机会或功名利禄资本的手段,而在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上。所以,教师要做到明确教育目的,热爱教育对象,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责任,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文化境界。

四、结语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2

1.寝室时间利用率低

每天在寝室里6小时以下学生占5.28%,6小时~8小时学生占22.64%,8小时~10小时学生占43.40%,10小时以上学生占28.68%。累计有72.08%的学生每天在寝室时间超过8小时,寝室已成为学生课余休息、生活、学习、娱乐的最重要场所。但是学生在寝室除睡觉外,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看电影,占43.58%,玩电脑游戏,占36.23%,两项累计占79.81%。另外,看小说杂志的学生占10.75%,做其它事情的学生占9.43%。

2.寝室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

当问及“寝室成员关系如何”时,27.36%的学生选择“非常好,有很强的整体意识”,65.66%的学生选择“较好,有自己的圈子”,6.23%的学生选择“冷淡,自己管自己”,0.75%的学生选择“很差,常发生不和”。可见,不少寝室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虽然寝室里只有几个人,但还有小圈子,甚至较为冷淡或有矛盾。寝室交流情况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有较多的交流占54.53%,一直有很多话要交流占33.77%,偶尔有交流占9.62%,极少有交流占2.08%。

3.部分高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

从早晨起床时间看,72.26%的学生早晨7点以前起床,14.91%的学生7点至8点起床,9.25%的学生8点至9点起床,3.58%的学生9:00以后起床。从晚上关灯睡觉时间看,22点以前占17.55%,22点至23点占50.19%,23点至24点占27.92%,24点以后占4.34%。这说明不少学生的作息时间没有规律,这必然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身体健康不利,对于熄灯晚睡觉迟的学生要加强教育管理。从寝室卫生打扫看,每天大家一起打扫占20.75%,每人每天轮流打扫占50.19%,不定期,脏了就扫占16.79%,有老师来检查的话就打扫占12.26%。说明部分学生卫生习惯较差,卫生意识不强。

4.部分高职学生基础文明较差

如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乱扔垃圾,10.38%的学生经常乱扔,16.42%的学生偶尔乱扔;有的学生在寝室里抽烟,1.13%的学生抽烟严重,27.55%的学生偶尔抽烟;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使用大功率电器,2.08%的学生经常使用,9.62%的学生偶尔会使用。抽烟和使用大功率电器易引起火灾,这是所有高校严格禁止的,但少数学生置他人和自己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不仅基础文明较差而且安全意识和纪律观念淡薄。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发现,抽烟的不仅有男生,还有女生。

5.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较为低俗

学生在寝室内谈论最多的是异性、情感类话题,占31.13%;其次是游戏娱乐类话题,占20.75%;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占17.17%;时尚、明星和八卦类话题及时政新闻类话题分别占14.15%和13.02%;其它话题占3.7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寝室里身心放松,展示了较为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层次不高。寝室攀比现象也较为严重,39.62%的学生有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学生电脑使用情况是:QQ聊天占26.42%,看电视、电影占22.64%,打游戏占22.26%,学习占15.66%,看小说占13.02%。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趋于低俗。

6.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学校举办的寝室文化活动(文明宿舍评比、公寓文化节等),认为“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的占5.85%,“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占21.51%,“还过得去,可以看情况参加”的占50.00%,“很有意义,积极参与”占22.64%。可见,寝室文化活动参与意识普遍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人员在组织寝室文化活动时要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成为寝室文化活动的主体,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二、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原则

当前从总体上讲,高职学生寝室文化较为健康积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对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解决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需做到“六个统一”。

1.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通常认为,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但说到底,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首先要保证物质和精神相统一。各高职院校要继续加大投入,对于老的公寓楼要进行改造升级,寝室内部基础设施和生活学习设备要配置到位,过于陈旧的家具要及时更新,对公寓楼周围环境要进行绿化和美化。新建的公寓楼可参照家庭式公寓标准进行设计建造,电视、空调、热水器等安装到位。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引领、激励功能,提升寝室文化品位,实现寝室文化育人功能最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当今的高职学生成长于经济市场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再加上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他们的价值取向多元,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各异。调查显示,对寝室内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排前三位的是:个人性格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分别占35.47%、19.81%和17.74%。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加强引导,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沟通,相互理解,彼此包容,相互适应。只有实现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局部与整体相统一

首先,单个寝室文化氛围要与整个公寓区文化氛围相协调,要服从整个公寓区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模范遵守公寓管理、寝室检查、水电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寝室布置要积极融入整个公寓区的规划,积极参加公寓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将公寓文化建设目标变为自觉的追求。其次,寝室文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要自觉体现学校文化的理念和核心追求,体现校风、学风,将校园精神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寝室文化的构建当中。只有实现局部和整体相统一,才能建成和谐高雅、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

4.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学生寝室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高职院校在寝室管理上往往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90后”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突出,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很强,不愿意接受一刀切式的管理,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因缺乏自信,没有目标而变得放任散漫。再加上后勤社会化的推进,现在住校生每年都要缴纳1000多元的住宿费,学生已成为消费者,他们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享受到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因此,高职院校在寝室文化创建中要突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效果会更好。

5.高教与职教相统一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和职教双重属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高职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育人使命。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既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要求,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要求,强调应用性和职业特色。

6.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统一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寝室文化建设中也要围绕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统一的原则,在寝室布置、寝室管理制度、寝室文化活动等方面都要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和印迹,让学生在寝室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和逐步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学分制的加快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公寓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让学生满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创新学生公寓管理和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1.高度重视寝室文化建设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加强内涵建设,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在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只是将寝室定位为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在公寓管理中重视卫生检查和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对寝室文化进行系统的规划,更没有得力的建设措施,没有将寝室文化建设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其实,小宿舍却是大窗口、大舞台。学生寝室是展示学生精神状态、品德修养和基础文明的窗口,是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窗口。寝室也是学生工作者和全体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寝室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构建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寝室文化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办学使命。

2.加强学生寝室硬件建设

首先,对老化的电线进行及时更换,安装智能控电系统,保障用电安全,在寝室里配置书桌和床铺一体化木质家具,安装空调和热水器,改善学生学习和休息条件。其次,学生公寓区配套设施也要跟上,在公寓区成立学生活动室和学生干部工作站,学生活动室里配备必要的娱乐实施,方便学生集会和休闲。在物管值班室配备电吹风、微波炉等生活设施,在公寓楼内安装开水器和洗衣机,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再次,要加大公寓绿化和美化的力度,在公寓楼周围栽种树木花草。最后,在公寓楼大厅安装电子显示屏,在墙壁上安装宣传橱窗,增强公寓区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寝室服务育人水平。

3.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寝室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有力推动健康高雅寝室文化的形成。通过制定文明寝室评比办法、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公寓报修规定、学生公寓物业管理考核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保洁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楼管理委员会章程和大学生公寓文明公约等系统配套的制度,为公寓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将寝室卫生守纪情况和学生在寝室内的各种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评奖评优,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的功能。

4.组建系统的管理队伍

一是成立专职公寓辅导员队伍。公寓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教育和疏导。二是建立班主任进宿舍制度。要明确班主任进学生宿舍的次数要求。三是物管人员主动联系班级。分学期选出若干名业务精、素质高的物管人员联系班级,通过联系班级,物管人员可以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成立学生楼委会。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五是加强寝室长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寝室长,加大对寝室长的培训力度,将寝室长纳入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统一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管理队伍,为强化寝室管理和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5.积极开展寝室文化活动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3

寝室是当代高职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有人认为:大学生寝室文化是一种以寝室成员为主体,以大学生寝室为空间,以寝室成员的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也有人认为:所谓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指在高校寝室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下,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共同学习、娱乐、休息生活等活动,逐渐在学识智能、审美情趣、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两个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内涵,但后者更接近寝室文化的本质。结合高职院校的特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寝室文化是在高职院校寝室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以高职学生为主体,通过共同参与的寝室活动,逐渐在学识智能、审美情趣、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

二、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整体来说,相对本科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显得较弱。寝室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阵地。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对寝室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寝室文化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寝室文化建设水平也直接受制于校园文化建设水准。反之,良好的寝室文化则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寝室文化建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保证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三年的学习,大部分是在寝室度过的,因此,充分利用寝室这一阵地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寝室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进寝室。此外,大学生在校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寝室度过的,寝室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积极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寝室环境,有利于培育优秀人才。因此,营造出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寝室文化也是学生积极学习,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三)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全面提高大学生在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技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尽管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但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技能操作熟练,兴趣爱好广泛,不少学生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特长突出,是各种文体活动的主力军。而寝室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成员之间的思想、特长和爱好,往往相互产生一定影响,并在无形之动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其中,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利于高职学生彼此受到正面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正能量”。

三、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鉴于其重要性,很多高职学校都倡导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寝室环境的育人功能不强

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环境,寝室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养成。因此很多学校也将寝室文化建设作为班级建设、考核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很多学校的寝室文化建设不如人意。笔者所走访的高职院校,寝室硬件条件较好,但寝室文化建设却不如人意。特别是有些男生寝室吸烟情况严重,学生学习生活习惯不好。不管家庭条件好坏,几乎人人都有笔记本或台式电脑。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都把电脑当成了游戏机和影碟机,其中网络游戏已严重转移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课余时间,甚至在寝室熄灯后仍有人熬夜打游戏,影响了第二天的学习。如何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已成为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和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寝室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也往往是不同学校间的主要差别之一。就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来说,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和管理方面都有具体的标准,如地面卫生、寝室被子的叠放、个人用品的摆放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指标。但这种标准往往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像工厂的生产车间一样,虽然使我们看到了标准化的一面,但特色却不明显,长期生活在其中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大学生是一个充分激情、个性和创造力的群体,寝室文化特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或丧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等先进分子在寝室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在寝室管理和文化建设方面,很多班主任老师都将班干部和党员中的先进分子利用起来,希望他们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以此促进寝室文化建设。在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表现一般,看不出与普通学生存在哪些差别,有些干部还不如一般同学,甚至起到负面作用。此外,对寝室长职责不够重视使寝室长在寝室文化创建活动中的作用不明显,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可见,在寝室文化建设上,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党团员队伍和寝室长的作用,提高其能力素质,利用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促进寝室文化健康发展。

四、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建设健康的寝室文化

良好健康的寝室文化,能够充分体现时代风貌,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寝室文化建设方面,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健康的寝室环境对自己成长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他律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在思想教育方面,除了依靠班主任老师、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之外,也不应忽略宿舍管理老师的作用。宿舍管理老师是大学生公寓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丰富的寝室建设和管理经验。宿舍管理老师以大学生寝室为基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将看到的现象和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这样,院校可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切实做到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当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大学生心里,学生们就会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教育实效,达到教育目的。

(二)充分挖掘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突现特色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寝室文化的形式,却忽略了对寝室文化内涵的挖掘,往往把寝室文化建设与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课余生活混为一谈。寝室文化是学生寝室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人文精神、育人理念。由于缺乏对寝室文化内涵的理解,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寝室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举办几场活动、提出几句口号等形式上。因此,在寝室文化建设上,首先要根据各院校的具体情况,挖掘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自身专业特色。唯有体现自己特色,寝室文化建设才能被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认同和接受。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特色;另一方面,各院校应根据自身历史条件、所处社会环境、专业特色等,确立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学生寝室文化。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建设起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

(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团组织等先进分子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团组织等先进分子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力量,也应是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学生干部及先进分子自身素质较好,积极性较高,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能起到较好的带头作用。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两者的先锋作用,使他们对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有较高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在寝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干部和先进分子工作热情足,但经验缺乏。因此,还需要引导他们注意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脱离宿舍的具体情况,以大多数学生的共识为前提,通过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把寝室文化观念渗透到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要引领广大同学倡导和树立正确的寝室文化理念,达到以寝室文化规范行为,以寝室文化塑造人格,以寝室文化锤炼精神,以寝室文化营造氛围,以寝室文化凝聚力量的目的。

五、结语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4

通过人们长时间的实验工作表明,规范化学实验是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保证化学实验室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还是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工作习惯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式。依据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按照高职化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可以制定出化学的基本规范,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一)确保化学试剂与仪器的摆放顺序,在使用完化学仪器之后,应当对其进行清洗,且将其放回原位;(二)对于他人的实验仪器,不能擅自使用,倘若仪器被损坏,必须向有关人员申报或者是补领,同时还应当依据有关规定予以赔偿;(三)在未经教师同意的情况下,不能将化学实验室内的仪器与试剂带出去;(四)在使用药品时,应当依据有关规定用量,不可擅作主张更改药品的用量;(五)依据有关规定对化学废液或废物进行倾倒;(六)不可擅作主张做一些没有规定的实验项目;(七)在实验过程中,应当详细、真实地记录实验的数据、现象;(八)一旦出现意外,必须保持冷静,及时向上级汇报,且采取有效的、正确的处理措施。以上的化学操作规范,对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树立务实、严谨的实验态度,提升化学实验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高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进一步加强化学操作规范,可以与实际的化学课程有机结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利用一段时间实施现场教学,以便将各项操作规范切实贯彻于化学基本操作当中,让学生意识到规范制定的主要目的;另外,对于一些操作不规范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说明不规范操作将带来的危害,进而对其予以纠正。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规范教育,且加强其基本操作训练,能够为之后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所谓的设计性实验,指的就是具有探索与研究性质的一种实验种类,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的条件与要求,选取合适的实验仪器和方法,自主对实验的线路进行有效的设计,对实验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安排,并且单独完成整个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必须自行处理,最终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工作。而综合性实验是复合型实验的一种,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由某个学科与有关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的一种实验技术与方式,将若干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把所学习到的各种知识都应用起来,以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素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鸡蛋壳中钙的提取与含量测定”的实验,要求学生自行对实验思路进行设计。在完成设计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加以评定。为了能够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都发挥出来,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仅仅向学生说明实验操作的要点与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由学生自主对实验试剂加以配置,而对于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仪器的选择等,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进而使其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制备方式,同时还能够培养其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加强化学实践教学

加强高职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个关键措施,就是对其探索求知的态度与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实验同样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物质进行探究与认识,理解化学的原理与技能,掌握化学研究的实验手段,锻炼科学探索能力,并且感受科学家实验探索的方式与过程,进而得到实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的感受。高职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便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探索当中。比如,化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化学实验,要求高职生动手做,在此过程中,教师先不告诉学生实验的最终结果,使学生在一边实验一边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实验的结果,然后教师与学生再对结果进行探讨与分析。上述这种措施使得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变多,加速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调动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提升高职生的实验技能十分有利。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与技术,对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例如,计算机、光盘以及录像带等,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官刺激,而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具备良好交互性的界面,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实现协作学习,都极为有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要阅读、训练以及模仿的学习内容,放在校园网络或者是多媒体网络当中,例如,把一些平时较为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上传至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可反复不断地观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五、总结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5

“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1990年彭英姿在《试论大学生的寝室文化》一文中对寝室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张文凯《寝室文化初探》以及卢和廷《高校“寝室文化”初探》中都表明寝室文化是以寝室为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寝室成员为主体,在寝室共同生活、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物质、精神和行为方式的组合并形成的一种文化,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整个学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估量,正因如此寝室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肯定了“寝室文化”这一概念,并要求“重视和加强社团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强化社团和宿舍的育人功能。”此后,这一概念不断被高校深刻认识,也逐步加深了相关研究。近年来,寝室文化在高校中的巨大功能越来越明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不但能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学生平均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寝室度过,他们休息娱乐、谈心交友、课余生活都离不开寝室,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不再有固定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对学生的固定活动空间以及学生课余活动空间都发生了变化,寝室文化自然地提上了培养人才的重要位置。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作为大学生寝室文化影响因子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研究和强化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寝室文化影响学生的作用,都是具有明显作用的。什么样的寝室文化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在新的历史发展中遇到的崭新而重大的时代课题之一。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结构

从寝室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理解,大学生寝室文化具有两种表现形式: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所谓表层文化是指大学生寝室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活现象,如寝室的公共设施、布置、消费行为、交际方法、娱乐行为、兴趣爱好等等。而深层文化则是指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如思想观念、心理心态、思维方式、人为行为等。其中深层文化是大学寝室文化的实质内容,表层文化则是深层文化的外在表现。此外,大学生寝室文化不仅蕴含理性的成分,也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经过长期的相处,每个寝室都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寝室之间各有特色,这也使寝室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和网络化。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因为结构取向的不同而体现出正负功能。

1、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相对一般校园文化而言,大学生寝室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思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交往人际、娱乐身心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养成和谐意识、培育人文情怀、提升国家理念等独特的育人作用。为此,我们须正视大学生寝室非理性因素的文化事实,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2、其负功能主要表现为在一些落后的寝室文化对寝室成员健康成长和整个寝室以后的发展形成的负面作用,也隐性存在大量的灰色潜流,弱化了寝室文化的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寝室文化中常见的问题

寝室文化虽然受到大学生自身素质及宿舍管理者的约束,但主流文化、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其他文化也会对寝室文化产生影响和冲击。

1、大学生寝室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但其组织功能滞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高教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也开始进行了转型。高校教学也变得更加多样性,具有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流动教室制等多种学制。传统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而相对比较固定的寝室取代教室成为大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据统计,我国高校学生每人每天平均在寝室停留的时间大约14个小时,除去睡眠时间,每天约有6个小时在寝室度过,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中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住宿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根据这项通知寝室就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休息、学习、生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大学生在寝室的生活时间增多,对寝室的依赖性也增强。寝室作为高校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独立性随之凸现出来。

2、寝室文化负功能膨胀,削弱了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

主要表现为一些落后的寝室文化对寝室成员的成长和整个寝室的文化养成产生负面作用。物质文化方面———缺乏人性化设计的寝室设计理念;制度文化方面———“以管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与“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互相矛盾;行为文化方面———以网络化背景的行为规范边界模糊;精神文化方面———大学精神的淡化、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负面情绪的滋生。许多高校的寝室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对作息制度和卫生的管理等表面文化,只关注到了文化建设的表层和中层,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心的建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建设。

3、大学生“禁婚令”被解除,管理机制等不能适应寝室文化建设的要求

高校公寓管理人员低质、低效的服务以及不尽人意的公寓文化设施,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害,由此引发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强烈不满,给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抵消作用和副作用,使得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4、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寝室文化建设的冲击

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与其他人交流减少、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寝室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因上网造成的寝室人际关系淡漠、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也是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5、社会环境的变革对寝室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人际交往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动,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社会条件下,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高校,“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行为开始在高校中滋长和蔓延,由这种观念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寝室成员间冲突频繁。近年来发生的暴力现象、施虐现象、群殴现象、自杀现象、精神疾病现象、心理健康指数下滑现象等诸多现象反映出非理性因素的重视不够,而这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寝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偏离了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本质。因而,须从人学的理论视野对大学生寝室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和构建。

四、构建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方法

1、建立“学习型寝室”奠定了良好基础

寝室作为高校学生中活动的最小单元,每个寝室一般住4~8个人,刚好能够形成“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一个小组织,而且学生课余时间大都待在寝室,因此寝室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正面的,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有奋发向上的渴望,这些都为应用“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寝室”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对寝室成员施以学风正相关影响

“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高校最基本单元———寝室,通过建立“学习型寝室”改善目前寝室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同时以通过各类特色寝室的引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建设学习型寝室,逐步形成从个体—寝室—公寓—院区—学校的整体化学风建设体系。

3、建立“学习型寝室”需要有坚实的基础

“学习型寝室”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抓手。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学生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达到改善学生素质的目的。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增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通过理想和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使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觉学习、修养、反省、总结、批评、改造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养不断增强。

4、组建寝室团队学习共享机制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认知、了解这个世界的思维。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通过成员的改善心智模式达到团队建立共同改变,创造出一个更有利于人性发展的氛围。在促进寝室团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交相互交流互相讨论的作用,使每个成员都能说出心中的设想,然后共同思考,在探讨和对话中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增进团队学习,建立学习互动及学习共享机制,使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从而体会到学习乐趣,进一步激发队员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5、以微观组织单位修炼心智的模式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6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分五批共181个,作者将其中86个列入中国商贸交通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这类型的古镇在中国地图上的分布情况,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人烟稀少。第二阶梯主要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在1000~2000米左右。第三阶梯主要是丘陵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从图1可以看出,86个商贸交通型古镇中,除了零星的几个古镇位于一二阶梯分界线附近外,其他全部位于二三阶梯。所谓商贸交通型古镇,顾名思义,即在历史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商业贸易或者交通运输对于该镇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理所当然,第一阶梯,人口稀少,不适合人类居住,就不具有商业贸易的市场;另外,地势高峻,在科技水平低下、以水运为主的历史时期内,交通条件较为恶劣。因此,从地形地势上看,我国商贸交通型的古镇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势和缓的二三阶梯。

这86个商贸交通型古镇大多数是沿着黄河和长江两岸分布。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借助便利的交通运输而发展成为一区域的商贸重镇。如湖北的程集镇,明朝初就是因发达的水陆交通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埠码头,渐成较大集镇;天津的杨柳青镇,明清时期是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业繁荣;重庆的安居镇因位于琼江、涪江交汇处,明初便为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诸如此类的古镇很多,因所处河流沿岸地势和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所以拥有了剩余粮食、剩余劳动力,人口也稠密,故逐渐发展为商业贸易繁荣的集镇。大多数的商贸交通型古镇都是沿河流分布,且是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外流区域。沿着商道分布我国在明清之际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经济区域形成了发达完备的古代交通网络。就具有全国性辐射能力的交通主线而言,水路上有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连接东西的黄河与长江,陆路上有许多省际的官马大道。将西南尤其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湘桂、华南、东南、华北与西北等经济区域紧密联系起来的是位于长江中游、被称为“九省通衢”的商业重镇———汉口;将华南与中原地区连通的则主要是赣江大庾岭古商道;连接闽浙的主要是杭州由江山县至福建省路;连接苏浙与江淮地区的则有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杭州府至休宁县齐云山路、苏州府由广德州至徽州府水路、陆路;而疏通粤与苏浙的则是苏州由杭州府至南海的水路[4]。此外,各区域内还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路线。这些商业通道基本上在明朝末期就已经成型,而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益发完备。中国商贸交通型古镇具有商道趋向性,基本上是沿着古代的商业道路、水陆商道发展,不仅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还有便利的交通便于进行贸易。如江苏的邵伯镇,由于靠近京杭大运河这条重要的南北水路交通大道,唐宋后日益兴盛,成为京杭运河上的繁华商埠;湖北红安县的七里坪镇,就是位于连接我国西南和东部的长江中游大商道,人称七里坪为“小汉口”。另外,还有一些古镇分布在驿站附近,如重庆的走马镇,位于重庆到成都大道上一个驿站,交通发达,明代中叶形成集市。

我国有86个商贸交通型的古镇,造成它们衰落的原因并非千篇一律的。但大多数都是基于以下原因:统治阶层的态度与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唐代陆路商运也十分发达。服务于商运的附属辅助性的经营形式,如客舍、邸店、车坊等,生意也非常兴隆,甚至许多官吏也纷纷参与争利,朝廷不得不严令限制。如: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正月,“禁九品已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旧唐书•玄宗纪下》)宋明时代,商业空前发达。在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商人奔走四方,在商海大潮中拼搏的生动形象[5]。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江南丝、棉纺织业最为明显。清朝空前繁荣的商业与当时统治阶层的一系列政策是分不开的。在产业政策方面,康熙进一步打破旧制,在官营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盐业、纺织业、陶瓷业、矿业以及手工制造业等行业的私有化进程;财政与货币政策方面,大力整顿市场交易秩序,又统一度量衡;康乾盛世时的政策带有尊重市场规律的趋势。

清政府重视粮食贸易,打击各地粮商囤积居奇,还取消针对商人额外征收的资税。统治阶层对商业的态度,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以及长期藏富于民的结果便是有了一个新的经济体的出现,其突出标志是城镇商品经济的崛起。在统治阶层对从商放宽政策的时期,商业贸易繁荣,涌现了大量商贸交通型的集镇。如,唐宋以后日益兴盛的邵伯镇,南宋时就商贾云集的南浔镇等。86个古镇中大多数都是在明清时期商业贸易最为繁荣,或者是明清时期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成为一个区域的商贸重镇。如作为商埠码头的水东镇,明清时期商品云集,有“小南京”之称;皤滩镇,连接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的优越地理位置,与清中叶,商业达到鼎盛。交通线的改变在明清时期会涌现出大量的商贸交通型古镇,和当时水路作为主要交通要道是分不开的。从明代开始至明末清初,全国范围内水陆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为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位于河流沿岸的集镇慢慢发展成货物集散的码头,进而成为一方商业重镇。如湖南的靖港镇,位于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民国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荣三镇,素有“小汉口”之称。1957年沩水河改道,由新康(乡)注入湘江后,繁华地位渐渐逊色。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个时期,北京以及运河沿岸的城镇也是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时期。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天津到镇江)通车,加之黄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断航。

而铁路的建成对于依靠水运发展起来的城镇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更多的人会选择速度快、运量大的铁路而放弃河运。这样一来,凭借优越的水运枢纽位置发展起来的商业重镇免不了衰落。如江苏省江都市的邵伯镇,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早在唐宋时期就成为京杭运河上的繁华商埠,但津浦铁路的通车,使得交通改道,商业重心转移,利用运河的频率大大减小,河道堵塞,昔日的繁华终于不复存在。资源对于古镇兴衰的影响资源型城镇,即城镇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在上述86个商贸交通型古镇中,有一些即是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集镇。如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这里硫磺、煤炭资源丰富,凭借着硫磺资源的优势,一度成为商业重镇。硫磺冶炼是润城镇最早的化学工业,冶炼历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这里就已经有了冶炼硫磺的手工作坊。到了明初,又创造了土窑生产硫磺的技术。明清之际,硫磺大量用来制造火药,抵御外来侵略,这自然促进了硫磺工业的发展。但是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发展硫磺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国家政策改变对化工业的限制,当年的辉煌也就不复存在。另外还有江苏的安丰镇,主要是依靠盐业在明清时期发展成商业重镇;四川省的平乐镇,发展造纸、冶铁业,经济一度繁荣;四川省的仙市镇、江西省的瑶里镇、云南省的黑井镇等,皆凭借当地的资源一度成为区域商业重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但是资源不是无限的,还有更多的因素限制开发,因此,凭借资源兴盛的集镇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终究也会因为资源而衰落。#p#分页标题#e#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7

1.1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如下特征。知识是主要资源。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基本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离不开知识。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信息化是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主要区别。信息化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加剧了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传统的诸如农业经济等经济形态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其竞争的对象也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等重要的资源。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才是首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的产生传播、继承、创新更加离不开人,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1.2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时相对于传统出版的一个泛化的概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出版的认识,大大的拓宽了出版的领域,对于出版物的种类也是一种丰富,同时还打通了各个出版环节。数字出版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出版过程数字化、内容产生的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技术包括数字化编辑技术、数字化复制(印刷)技术等其它与出版相关的其他技术。数字编辑所编辑的对象不仅仅是数字文本,也包括数字图像、数字音频和数字视频。数字文本的编辑在大多数的windows应用程序中都是一致的,需要掌握以下基础:定位插入点、文本选定、字符删除等。对于数字图像的编辑需要掌握图像的裁切、拼合、修整,例如为图像添加文字等。数字化复制(印刷)包括了生产流程数字化、媒体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集成化、传输网络化。生产流程数字化是将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多种控制信息纳入计算机管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使得生产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

2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出版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2.1消极影响

外来文化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经按照承诺逐步地对外开放了我国相关的文化市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水平。为了能够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国禁止了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团体、电影进口和发行等等。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数字出版则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通过新的渠道与形式进行传播。通过数字出版使得外国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通过这些文化入侵,西方资本主义国际不断的推销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引起了部分国人对传统民族文化产生怀疑、否定,对一些传统美德视而不见,民族精神被大大的弱化,十分不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传播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提升,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跃进,数字出版虽然对促进知识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却不可避免的为某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网络出版发展也在不断加速。然而网络却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使得各种涉嫌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的广告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在网络上充斥着淫秽色情及其他的各种低俗信息。整治这些不良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文化的环境的重要举措。

2.2积极影响

文化知识论文范文8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方法

现有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方法评述随着2003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的进行,在赵勇等人研究[4][5]的基础上制定的《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大部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价值是与历史文化村镇的自身特征密切相关的.对于历史文化村镇核心价值的提炼也应该建立在特征评价的基础之上.如上文所述,这些整体性的特征既包括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普遍相似性,更包括了历史文化村镇之间的特殊差异性.对其核心价值的评判,则往往需要更多考量历史文化要素保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体系应该包括特征评价和真实完整性评价两个方面.但从现行的《指标体系》来看,为了评价的方便,指标的简化,人为地将“特征评价”与“真实完整性评价”混在一起,造成评价的结果或者看不出该历史文化村镇的真正价值所在,或者看不出其真实完整性方面是否有问题.因此,将真实完整性评价指标从价值特色评价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评价子系统,并与价值构成要素建立对应关系.这样,有关价值构成要素的指标权重将可以得到重新的分配,同时也可以对它们各自的与整体的保存情况进行系统评价[6].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体系的建构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四个关键环节:①评价因子的确定;②建立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③制定评分标准;④评价体系的操作.本文着重对前三个环节进行说明.首先,遗产是否具有历史、文化、社会等价值,是一个评价的结果,而不是评价的对象.因此我们不能从“价值构成体系”出发去寻找证据,而应该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研究以后,确定其“特征要素”(CharacterDefinedElements,CDE)作为评价因子.其次,对于目前大多数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是一种能有效地处理难以用完全定量方式来处理的那些复杂问题的方法,比较完整地体现了系统工程中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观念,特别适用于兼有定性和定量因素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评价.它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效层次,根据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就每一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并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表达每一层的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根据上文所述,评价目的决定了评价体系需要具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功能,而AHP显然是有利于建立这种比较结构的.第三,历史文化村镇的评分标准应该简便易行,权重的分配应该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符合逻辑性.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构成要素———评价因子的确定

通过对法国[7]等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不仅仅关注大的自然背景以及聚落空间中的人工环境,还非常关注村镇中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要素,因为这是构成乡土特色的原因,同时这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乡土环境的整体.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其评价因子确定的原则,并且选定评价因子.符合中国特色原则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自然、人工、人文三大方面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历史文化村镇往往包含了显性物质构成要素和隐性的非物质构成要素两类,物质环境往往是非物质要素的空间表达,如中国的风水理念曾经是历史文化村镇在选址、规划、营建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聚落内部往往体现非常强烈的宗族关系等等.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在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往往发展成较大的规模.如很多历史文化村镇核心区的面积往往在10ha以上.因此,聚落内外部往往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体系”特征,如街巷、节点空间、公共建筑等在功能上、空间层次上都有分级、分类.尊重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原则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其整体性,因此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在再分解过程中需要尊重关系的逻辑性,避免现行的《指标体系》中指标与分解指标之间的“偏差”甚至“无关”的问题.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层次结构

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评价和真实完整性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特征评价与真实完整性评价.前者是为了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后者则是说明目前的保存状况.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村镇如果现在的保存度很低,则其整体价值就不高.特征评价具有地域性、复杂性、模糊性的特点.如历史建筑的典型性、聚落环境的优美度等.因此,特征评价往往会采取主观评价、定性为主的方法.如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对“突出普遍价值”的阐述,用非常精辟的文字说明该遗产地如何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确定的标准,并通过比较分析说明其独特性与重要性.为了更加客观地说明特征评价的结果高低,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定量评价.但是在评价标准中应该是简单的、清晰的、非此即彼的,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评价的模糊性.真实完整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历史文化村镇原生价值的评价,因为原生价值是派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真实完整性具有可量度性的特点,如原住居民的比例、历史建筑的年代与数量等.因此,适合采取定量比较的方法,通过包括面积类、数量类和百分比类等指标进行评价.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目前的指标体系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指标体系与多指标体系.对于单一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处理,层级划分的多少有一定差异.第一层多为目标层,表征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第二层到最后一层主要是由项目层、指标层、因子层等构成,表征的是具体的评价内容.根据前面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大量的调查,确定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层次结构.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评分标准

现行的《指标体系》采用了综合评分法来确定权重.这种方法简单明了:首先,对需要做出评价的对象选定评价的具体指标,参照有关标准,对各个评价标准标定出评价标准,并规定每个指标的最高分、最低分、等级标准,以及评分的具体处理方法;其次,根据评价标准和指标的具体数据对具体指标进行评分;最后将各个指标所得分值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得出总的评价分数,由此来判断该评价对象的状况.本文借鉴了现行的《指标体系》的因子权重确定方法,确定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