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范例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范文1

本文论述了设备管理的一种新模式,设备综合效能管理的基本思想、突出特点以及影响设备综合效能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分析和阐述了设备综合效能管理的的具体实施途径,介绍了石油行业推行设备综合效能管理的一些成效,针对设备综合效能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

设备;综合效能

我国的石油行业正在步入数字化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操作,自动化控制决定因素在于设备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石油行业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开采能力,加强石油的加工与利用,更好的促进行业内部的设备应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较好的提升设备的的综合效能,而设备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步入数字化时代的步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从多个方面进行提升经济效益,而设备管理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工作。科技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设备管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保证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生产。

1设备管理及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设备管理是提升生产效率重要措施,主要研究设备在设计使用中的效率,然后应用合理的理论方法,进行经济、组织,并对物质运动,以及价值运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其主要内容有规划设计、选型购置、维修保养、使用改造等等。在设备管理中,主要的任务是提升工程设备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使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创造较高的生产收益。

2设备综合效能及特点

在设备生产中,每个过程都存在独自的理论,工作人员要想保证这个理论得到合理的实施,需要防止出现干扰和质量损失。设备的综合效能,能够表现整体的生产能力与理论产能的比例,更好的进行独自测量。设备管理重要基础是提高设备使用率,控制设备材料费用、维护成本及油品费用等,降低设备故障停机率。而过去的设备管理工作一直是围绕保证设备完好,能否达到零故障。如果设备出现故障,要马上组织进行抢修,然后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在设备管理中,要合理规划计划外的停机时间,然后减小停机的可能性。工作人员要通过设备故障管理开展工作,在现代精细设备效率管理中,合理控制材料费用、维护成本并降低油品费用。针对设备故障停机率的降低,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进行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的延伸设备管理,提升企业的设备综合效能。

3影响设备效率综合管理的主要因素

3.1设备维护成本费用;

3.2设备能力利用情况(即设备使用率);

3.3人是影响设备效率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

3.4设备油品费用;

3.5设备材料费用。

4设备综合效能管理的实施途径

4.1首先要提升认识程度。

在设备综合效能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将这部分内容归入到企业的制度考核中,能够较好的认识到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保证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固定资产的60%以上。

4.2控制和管理设备资金投入。

在基本建设中,要重视项目和技术的改造工程,以及使用的设备,工作人员要明确单个设备的更新,并对此进行补充和添加。在投入资金前,要进行经济技术的论证,重点关注设备的投入,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比较其效果,应用最佳的方案。

4.3如何控制设备材料费用、维护成本及油品费用,需精细制定设备材料计划,加强维修质量。

本单位通过严格的设备材料审核制度,首先由技师和设备技术人员,通过摸索设备配件的维修周期,按时按量制定计划,然后经单位领导严格审核后上报计划。设备维修期间,技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商讨设备维修方法,尽可能的发现利用新技术维修,维修好后,经领导严格验收后,才能启用,这样既从专业角度去创新设备故障维修方法,又从操作方面去简单化处理了设备故障,同时又避免了设备重复故障停机的停机频次,这样就可使现有设备发挥更好的效能。

4.4制定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工作人员要将日常统计作为管理的基本依据,然后按照一定规律,对项目和产品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能够较好的实现目标。工作人员要砼上年同期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找出差距。通过这种分析,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4.5设备效率管理和管理方法的制定,工作人员要将经济指标,列入到领导的任期责任中,然后加强设备的管理,完善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增加经济效益,做好设备管理。

工作人员要对设备的各项损失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提高设备效率。

5设备综合效能管理的实施效果

设备管理范文2

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对象,追求设备综效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使其贯穿于设备周期的全过程。对于工业企业,设备管理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以良好效率和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取得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设备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的管理共性,与企业的其它专业管理比较,还有它的个性。作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设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其集合了现代科技的载体,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为了获得企业设备的最佳经济效益,设备管理包括工程技术,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方面,集合了企业多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设备的故障具有随机性,为了减少随机故障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和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设备管理必须应对随机突发故障,承担意外维修工作的应变能力,随时为设备服务,为生产排忧解难。设备管理的综合性需要实行专业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并适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才能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二、设备前期管理

1.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为了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力争达到理想效益,就需要投资,企业投资大部分将转变成为企业固定资产,而设备在固定资产中占绝大部分,所以,投资的主要方向是设备投资。设备前期管理,对企业的投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决定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影响着企业今后数年生产经营成本,设备技术先进程度的适合性,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否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影响着企业设备的运行率和利用率。总之,设备前期管理,决定了企业设备技术的性能,关系着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企业投资效率和投资回报。设备前期管理(非生产制造设备企业)内容是:从拟购置设备的立项到安装试运行。在转入企业固定资产前,企业设备管理部门须参加这个阶段的工作,为设备转入后期管理做准备。其主要工作:设备立项后的调研,对拟购置设备的市场情况、同类设备在其它企业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从企业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综合论证,在此基础上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为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决策资料,根据反馈建议对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充实完善。从系统工程理念看待,设备前期管理与设备后续管理形成了较为完整、切合实际的设备寿命周期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由此建立设备寿命周期投资最经济为目标的设备管理体系。

2.设备的立项、选型和购置

企业新增设备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一旦对新增设备进行立项,设备管理部门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总目标,撰写引进新增设备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该报告大致为:(1)企业当前情况;(2)新增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国别、实施时间;(3)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设备技术的对比;(4)新增设备技术的成熟性、先进性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5)是否与现行生产工艺相符;(6)是否能缩短生产周期,产成品质量在现有工艺水平上提高的程度;(7)设备的维修便利性(包括零备件的供应情况);(8)新增设备预期可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9)投资金额及安排计划;(10)资金来源;(11)投资回收期及还贷计划;(12)社会效益主要包括:目前市场需求情况,新增设备是否与国家环保法规相悖,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降耗减排指标,产成品主要服务对象,机台操作工的配备及技术培训安排等;(13)新增设备负责人、联系人。可行性分析报告在主管厂长的指导下,形成初稿后,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牵头,送至设备使用、设备管理、生产经营、质量监管、生产安全、环保、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会签,对各部门提出的建议,再进行综合平衡,经主管厂长审查后,报厂部办公会议决定,最后由厂长、企业法人签字批准、存档,并交设备管理部门按计划落实。外购设备的选型,则根据厂长批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从企业生产工艺整体出发,遵循木桶理论,既要生产上适合,技术上先进,满足市场需求,又要经济上合理,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设备管理部门通过初选、筛选,做到有针对性的与设备制造厂家或设备供应商沟通谈判,并与设备、生产经营、生产工艺质量监管等部门共同评估,选择出最切合实际的设备机型,报请主管厂长审批,由厂长、企业法人或授权委托人正式与厂家或供应商签订《设备购置合同》。该合同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合同法规,须注明设备生产国(地区)、设备制造厂家、设备型号、设备数量、技术资料、外包装规格、履约期限、到货地点、设备运输方式、意外情况的约定、违约责任、付款方式等。

3.设备使用初期管理

根据企业工艺要求及设备安装技术规范,将经开箱检查认可的设备,安装在指定的机位上,进行找平、固定,已达到安装要求,通过调试、运行、验收,使其满足生产的要求,此称为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由设备制造厂家或设备供应商按照《设备购置合同》的约定,将设备运抵企业现场后,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依据《设备购置合同》的相关条款,与厂家或供应商一起开箱检查。清查零件、专用工具、附件,说明书和技术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完备、有无缺失,检查购置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有无被损坏、磕碰、锈蚀,检查随机携带的设备安装图、电气工程图与设备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若无异议,由上述部门签署安装确认书(表)。当设备安装完毕后,就可以进行设备的测试,这项工作由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共同组织进行,设备的运转测试分为空转和载荷(工作状态)测试。空转测试是检测设备在安装后精准的确认及设备的稳定可靠性,设备传动、操作、油路等各子系统在运转时是否正常;载荷测试是检测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运行情况,产成品是否满足质量标准,误差分析与处置,须测试到设备在运行状态下,所有安全装置是否能正常开启、闭合;工作现场可否达到环评规范。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能测试出设备所有的功能,这为今后设备维修奠定了基准。设备在安装运行测试完成后,由测试部门与厂家或供应商共同签署设备安装认可文件,并正式移交给设备使用部门。设备使用初期的文件资料的管理主要内容:购置设备前的所有文件、信息资料,会议纪要,可行性分析报告及批准的文件;设备到企业后直至移交给使用部门前全部文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包括设备使用初期运行状态时的观察记录,误差分析及处理建议、改进措施,做好设备的原始记录,建立健全设备档案和台帐等。

三、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是对设备为企业创造产值、利润的专业管理过程。

1.设备的资产管理

设备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技术物质基础。设备在购进并得到安装许可和调试验收认可后,设备管理、设备使用部门须协助财务部门及时将购置的新设备纳入企业固定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维修、出租、盘点、清理报废、淘汰更新等管理工作;使用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正确使用、安全保管和认真维护,对有效发挥设备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直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对设备购置后,各种相应的凭证、批件、合同副本进行审查核准,补齐应办的手续并存档,协助各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与设备折旧的计算,为企业综合平衡提供依据。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根据自身管理工作的需求,须建立完善的设备基础资料,如设备资产的卡片、编号、台帐、设备档案等。与此同时,做好资产的变动管理,即对设备闲置封存、移装调配、借用租赁、报废处置等管理。

2.设备的使用、维护

设备的使用管理就是对从安装调试合格进入正常使用起,直到该设备退出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监督,使设备达到减少磨损,保持其应有的精度和性能,让设备稳定的处在相对较长的良好工作状态,以获得最佳经济效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使用方法、人员操作、工作规范、工作持续时间不定、维护状况及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其技术状况不断发生改变和设备工作能力衰减。若要控制和缓解衰减的进程,可运用“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方法进行现场管理,为设备创造一个符合生产环境标志产品的氛围,并且恰当安排生产,提高操作工人自身的技能,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制度,规范设备日常的使用。在维护设备时,主要由操作工人负责,在空车运转状况下,查有无异况,安全装置是否完好无损,查润滑装置内油量、油质是否需要添加、更换,正反转是否正常,若发现故障不能排除,则需马上报设备管理部门,由他们安排专业维修人员检修。

3.设备的维修、配件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零部件自然磨损渐渐加大,设备的技术状态将逐步衰减劣化,导致设备的功能和产成品的精度难以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要求,甚至发生设备安全事故、故障,这就须对设备进行维修,使其恢复原有的功能和精度,并且力争使维修费用与设备停修对生产的经济损失之和为最小。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维修一般有预付维修方式和事后维修方式。预付维修方式又分为统计检测维修和定期维修。(1)统计检测维修,是以设备日常维护的大量管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找出易损件的规律,在一些设备零件劣化造成事故前,适时进行维修,更换劣化零件,恢复设备的有效功能和应达到的精度。既充分合理利用易损件的使用时间,又能让设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确保良好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停机的时间,这对企业的重点设备极为重要,如印刷企业的四色胶印机、高速轮转机和胶订联动生产线等大型设备。(2)定期维修,这是以设备运行时间为周期的维修方法,以达到预防保养,这仍然以设备日常保养管理记录统计分析基础,找出本企业主要设备易损件劣化的规律,制定定期维修计划,融合统计检测维修方法,避免维修过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设备动态维修规律。事后维修方式。一般是设备特别是重点设备,突发故障或其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客户质量要求(客户不做让步接收)造成停机,采取事后维修方式。往往是遇到此类故障,给企业正常的生产带来措手不及的困难和被动局面。对于一些设备结构简单、使用率低、维修技术容易,能及时获得维修配件,发生设备故障后不会影响生产,也可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

4.维修类别

维修类别是根据维修规模、技术要求和工作量大小,分为大修、项修(中修)、小修。大修是设备工作量最大的维修计划,首先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要提交大修计划报告,阐明需大修设备的现运行情况,经企业年度设备技改工作会议研究,报厂部(公司)办公会议批准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与维修公司签订《设备维修合同》和《购置配件合同》,确定维修资金及维修时间,以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落实参与大修人员。大修须对设备进行解体,修复基准件,更换劣化零件,修复设备水(液)、电、气动系统,翻新设备外观,全面清除维修前的缺陷,进行整机测试,恢复设备规定的功能和精度。可以说,大修设备全过程不亚于引进同类新设备的整个工作程序。项修是根据设备运行的具体情况,其生产的产品已难以达到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劣化部件进行针对性维修。小修主要是根据日常设备管理统计分析出易损件劣化规律,适时更换和修复即将失效的零件,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功能与精度,减少停机时间。

5.设备配件

配件是设备维修的重要材料,其可以及时有效的为设备维修提供便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改变了配件的采购方式,企业可以在网上采购所需的配件,并通过物流系统送至。这样即节约了经营成本,又节省了时间,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至于颠覆了对配件存储的观念。设备管理部门要在保证企业主要设备正常运行,保证设备尽可能减少停机时间,找到企业配件储备与占用企业资金的动态平衡点,把配件资金控制到合理供给的最低限度,使企业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率。

四、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设备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十分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设备管理工作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由于设备管理人员是生产性脑力劳动者,他们所付出创新的效果,往往反映在其他职工的行为上。所以,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工作勤恳苦干、一丝不苟,钻研技术、耐得住寂寞、不计个人得失,实事求是、克己奉公,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学历是衡量设备管理人员文化水准和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应唯“学历”论,知识不等于“学历”,而知识则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作为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可以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中培养,也可以从工人技师、生产一线中优秀的高中级工中充实;设备管理的专业技能,是多种能力的集合,一名合格的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设备管理的“应知”,而且还要熟悉设备管理的“应会”,既能动脑,研究分析问题,又会动手,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乃至棘手的问题;设备管理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体能,能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在不断提高自己智商(IQ)水平的同时,需增强自己情商(EQ)的能力,与其他设备管理人员一起,带动生产一线的职工,团结协作,共同做好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设备管理范文3

设计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时,可以在遵循上述需求分析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中间代码以及前端等的设计,设计后同时进行数据库、中间件及客户端的部署。考虑到以后的管理及维护成本,可以采用B/S架构;数据库选择Mysql,其高性能及高并发性会给设备管理平台提供高效的数据引擎支持;为提供报表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平台也会提供数据导入导出工具。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能够对设备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论是进行设备的采购、维修还是报废等工作,都需要根据设备管理的操作流程进行,而且设备管理流程的每个步骤都要能够根据操作人员的角色进行业务处理,从而快速、高效的管理设备。作为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设备故障处理要经过故障申报、故障处理以及处理结果等步骤,每一步骤完成后会显示步骤的操作人员和处理时间。

2IT运维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缺陷管理模块中可以创建关联的变更单,此时有缺陷的被管理设备的状态被标记为“搁置”,缺陷问题被创建后,一旦缺陷问题被成功关闭,则可以根据缺陷的解决状态进行设备的状态变更,解决的缺陷其状态被变更为“已解决”。缺陷的记录一般由发现缺陷的人员进行,缺陷验收合格后,设备管理平台的运维人员需要注明缺陷处理的相关信息,并注销缺陷。IT设备经常会遇到变更关联设备的情况,如果某设备有关联的设备存在,那么此设备的关联关系在被关闭前,此设备不能被移除。其中,用户接入指的是用户提交设备变更单,对于处理完成的变更单,如果其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此变更单相关的设备变更流程即可关闭,否则此变更处理流程需要被返回。检修人员作出的检修申请形成变更申请单,如果此变更申请单涉及到的是通信的检修或停退,需要判断此检修过程是否存在检修计划,目的是让用户明确的知晓,从而指导设备管理。安装人员提交安装调试的变更申请,只有当所有变更资料都提交完后,才去验收安装调试过程是否合格;如果安装调试过程达到预期目标,则可以关闭此变更申请单。配置管理变更申请一般是由用户提出,配置管理人员会判断是否需要备份处理。日常巡检管理模块根据巡检的设备来执行不同的标准,巡检记录可以根据不同的预定义规则生成。设备管理平台的运维人员根据巡检标准、巡检周期等进行设备的定期巡检,并记录相关的巡检日志。相关设备的维护人员对此巡检日志进行分析,并给出是否正常、是否有缺陷等结论,如果发现设备的缺陷,则依据前文介绍的缺陷管理模块进行处理。

3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

设备管理范文4

关键词:压气站;设备管理;点检

前言

压气站是长输管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站内的压缩机更是整个场站的心脏,如果压缩机停机,就是场站的应急事件,恢复不及时,整条长输管道就得停输,上游采气单位也需要停机减少输气量,因此保证压缩机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压气站的设备主要由压缩机及其辅助设备空压机、冷却塔、循环泵、电气设备、自控设备组成。以提高设备完好率、减少设备事故率、减少维修投入为目的,站内员工总结多年设备管理经验,总结出值班人员加强巡检质量和技术员“日点检,周切换,月全检”的设备管理制度,及时发现设备隐患进行处理,将设备故障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1设备运行现状

由于全站始终处于连续运转状态,随着站内设备运行时间进入第九年,喷淋泵、润滑油泵等动设备逐渐进入故障高发期,温控器、加热器、电源模块、本特利等电气自控设备也故障频频。4台变频器顶部热交换风机、干气密封加热器温控模块等故障都在一年的时间接连出现,故障的频发,给首站的平稳运行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隐患排查工作将更为重要。

2制定设备管理新制度

榆林首站设备众多,如何及时有效的发现设备运行隐患,使备用设备保持稳定可靠,是保障运行的重要工作。针对榆林首站出现的设备老化严重、故障多的问题,榆林首站全体人员分析故障、总结经验、制定新制度,争取及时将设备隐患、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2.1加强巡检质量

值班人员每两小时巡检一次,因此他们是最快、最容易发现设备故障的。针对一线技术人员更新快,工作时间短,经验严重不足的问题,对各专业设备日常性操作与维护工作内容进行整理,建立分专业的设备岗位手册。将日常操作与维护内容分类别、分项目进行描述,力求详细,直观,可操作性强,以确保新入职岗位人员可根据手册完成基本的设备管理操作,满足现场的设备管理需求。针对压气站设备管理特点,榆林首站进行压缩机工培训,制定岗位标准。一是通过“导师+学员”制培养,根据值班人员先期知识掌握水平签订榆林首站压缩机工培训任务书,以《压缩机工教材》和《压缩机仿真系统》为工具,以月度考核、案例答疑、针对性培训为手段,系统提高压缩机操作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员工具备独立开展相关工作的能力,提升榆林首站压缩机及相关设备的管理水平。二是针对压缩机岗位制定了压缩机岗位顶岗标准,召集站内技术员及值班班长开会进行讨论,对于顶岗标准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最终确定了详细的压缩机及辅助设备顶岗标准。压缩机岗位人员及压缩机工对照此标准查找自身不足,通过自学提高自身技能,全面掌握站内压缩机及辅助设备相关知识。榆林首站技术员将压缩机各系统需要注意的数据、巡检各设备需要注意的参数、动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各设备常规操作等对值班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值班人员开展压缩机巡检、数据监测的能力。

2.2制定点检制度

点检是利用人的感官和对设备原理、参数等的了解程度,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方法,对设备规定的部位进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设备的异常、隐患、故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使设备保持良好运行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榆林首站在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先后组织60多人次,召开4次“点检制度制定”专题讨论会。以实用、简洁为目的,对点检的格式、内容进行简化、修改,针对压缩机管理的特点,分别制定了压缩机及辅助设备、电气设备、自控通信设备和工艺设备的点检标准和点检内容,定人、定时开展设备日点检,点检完毕后由各专业负责人对点检内容进行审核,并安排专人检查并通报点检情况,建立了工艺设备、电气设备、自控通信设备、压缩机及辅助设备点检制度。

2.3修改切换周期

在综合往年运行经验和厂家建议的基础上,改变辅助设备切换周期,如“空压机2000小时切换”、“循环泵1个月切换”统一调整为“周一切换”,切换时及时检查设备运行和机械振动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隐患,进一步保障了设备的平稳运行。

2.4制定全检制度

在做好每天、每周的设备检查工作后,还要加大月度设备全检的面积和力度,设备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员和有经验的老师傅,从设备的振动、噪音、润滑等情况,对设备的运行检查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到签字负责。

3加强设备备品备件管理

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增长,因磨损或污染而需要更换的配件越来越多,如何在需要更换配件时及时满足设备需要,减少因配件缺乏而造成的设备的不必要停机,使压缩机等各部件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备品备件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严格按照公司各项制度,完成备品备件管理的同时,根据榆林首站备件多、品种繁、管理工作量大的情况,改变物资管理员和各专业技术员的职能,将各备件分配到人,以压缩机、自控、电气、辅助四个专业为单位整理备件、清点库存,各专业技术员负责所属备件的季度盘库清点和卫生清理工作,由物资管理员进行监督、检查和出入库管理,合理分配工作量,对备品备件分类摆放并建立台账通过软件化的管理机制使压缩机等设备备件信息一目了然,提高压缩机等备件管理效率。由于投产9年多,榆林首站频繁出现电气及自控元件因长期运行老化损坏事件,如1#、3#MCC流体温度器线路控制板因老化烧坏,致使流体加热器不能正常开启等故障。针对这种情况,榆林首站在全面排查电气、自控设备隐患的同时,再次梳理易损件情况,丰富易损件的种类和数目,做好易损件的报备工作。锐意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面对变频器备件紧缺的问题,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首站员工大胆启用国产备件,用600元即解决了12万的风机问题,有效降低了设备维修成本,缩短了故障处理的时间,为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效果及评价

严格的日点检、周切换、月全检工作,是发现设备隐患、保持设备性能的重要途径。按照点检要求,榆林首站技术人员和保运队伍每天按工艺、压缩机、自控、电气四个专业检查全站设备,每周监测切换润滑油泵等辅助动设备,每月分析压缩机运行情况。年内完成点检1460次、切换设备2900多台次、完成月度分析和监测报告38份,有效地保障了压缩机等设备的平稳运行。以没执行设备管理新制度前的2017年为例,榆林首站发生各类设备故障274起,因设备故障造成停用的设备出现26台次。2018年榆林首站执行设备管理新制度,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先后发现并及时处置设备隐患337次,因设备故障造成停用的设备仅出现14台次,设备故障率明显较低。通过制度约束和养习惯使站内人员各司其职,自主完成设备管理的各方面内容,最终实现设备的体系化、标准化和自主化管理。榆林首站通过加强巡检、细化日点检、周切换、月全检制度的工作内容,及时将设备隐患消灭在萌芽中,极大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使设备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保证安全稳定生产顺利运行,设备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尹广增,伍焱,黄显中.输气管道压气站设备完整性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09(06):22-23.

[2]颜庆丰,王永周.论做好设备点检、润滑工作的意义及内涵[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22):191-192.

[3]陈鹏.如何完善石油场站设备管理工作[J].石化技术,2018,25(09):262.

设备管理范文5

【关键词】HL7协议;医疗设备管理;软件系统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医院业务快速扩展,医疗机构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医疗设备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部分[1]。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2]。但是目前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比较混乱,由于采购品牌不同,各厂家存在明显的技术差异,因为原有技术手段的局限及各品牌医疗设备的差异,给出的信息系统的技术与架构都以不同的独立形式展示,从而使信息等数据不能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共享[3]。设备资产的信息数据往往只能在自身品牌内进行交互,缺少跨品牌的集中管理能力。即使同一品牌的设备,由于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新老设备之间的数据无法完整共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无法优化整合各个医疗设备的患者临床指征数据、医疗设备的运行状况、维修维护情况对医护人员以及设备的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患者的生命保障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不能有效提高,成为医院管理发展方向的一大障碍[4]。因此,设计一套以医疗设备数据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和统一整合的系统,实现各品牌医疗设备数据的集成共享以及可视化是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5]。

1HL7协议

为了解决各品牌系统之间异构的问题,使得各系统间信息无阻碍的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行业内部以及行业间的资源的整合,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各方共同遵循一个信息交换的编码标准。其中国际间流行的HL7(HealthLevel7)标准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HL7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数据传输的协议,是由HL7组织制定并由ANSI批准实施的一个行业标准[6-7]。HL7的使命就是为了达成临床上跨平台的应用,支援医疗服务和临床病人护理管理[8],同时提供信息交换、管理和整合的标准,让各医疗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加简单畅通[9]。HL7协议作为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数据传输的协议,当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疗领域的集成应用是非常多的[10]。这些国家的医疗信息网中,大多数是以HL7为交换格式,汇集了不同厂商用来设计应用软件之间界面的标准格式,HL7协议支持基于多个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完成底层数据交换[11],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整合工作,对HL7消息的构建与解析,非标准数据通过HL7引擎转化为HL7标准数据,使数据得到了跨品牌、跨平台、跨系统的数据交互[12]。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医疗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对于信息系统的集成方面发展得也较慢,特别是参照HL7协议设计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医院又少之又少[13]。纵观国内医疗行业,几乎没有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多品牌、多系统、多种类的医疗设备集中展示的功能,只有单一品牌同类别设备的中央站呈现[14]。这无疑给医疗设备的监督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能尽量做到医疗设备的实时监管,了解病人病情的发展趋势,只能采用管理人员定时查看和手动抄录的方式。另外医疗设备本身也不提供标准化的数据输出功能,从而造成监测的数据往往无法长时间保存,比如重症监护室中很多病人的监护信息只能通过护士手动输入电脑的记录方式在报表中进行体现。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医生护士的工作量,并且由于人工抄录,容易发生不可控的因素,从而耽误了病人的医治,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情况发生,一个可以在各大品牌设备系统间采集和整合信息的管理软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2设备管理软件的设计

该设备管理软件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环境部署,数据采集,软件编写及可视化。

2.1环境部署

通过调研目前医院某病区现有的呼吸机、监护仪、中央监护系统的品牌、型号、数量以及各自的分布,完成硬件部署:构建局域网,完成网络信息的配置,使网络互通。通过对局域网的搭建,对数据采集器、接入点AP(Accesspoint)、以太网(Ethernet)等的使用,我们确保各个医疗设备即使在不同的楼层,信息网络也能通畅运行。

2.2数据采集

畅通的网络确保数据能最终到达中间站或者设备科的终端处理机器,依托该网络,各品牌医疗设备独立的HL7格式数据得以成功采集。此时的数据仍是各个品牌自己实现的基于HL7标准的格式数据。该数据包含了一些元数据(metadata),比如在信息头(MSH)里的数据来源(MINDRAY_EGATE-WAY)、编码方式(UTF8)等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但也包含了重要信息比如设备编号、病人信息、测量种类(如ECG心率)、测量结果等。

2.3软件编写及可视化

如上节所述,各个品牌的数据虽是基于HL7协议,但仍有不同。同时,作为源数据它的可读性(readability)很差,不适合作为可视化的最终输出。因此,我们的目标即编写一套软件,按照医院的具体管理要求,并基于HL7协议,从采集的各品牌原始数据中筛选出兴趣项(itemofinterest),并进行归纳处理,最终转换成易于管理、阅读及维护的格式(如json格式),写入数据库。为简化示例,假设医院有不同品牌的呼吸机(A,B)以及监护仪(B,C),数据的采集及转换流程。其中,转换软件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它通过接受HL7格式数据为输入,进行解析、分类,输出更为通用的数据格式(json格式)。json格式是javas-cript的脚本语言的子集,作为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有可读性、易用性、解析性、扩展性等特点[15],同时,json格式在数据传输效率方面也表现优异[16]。因此,无论是与数据库的交互以及后来的可视化,甚至于未来对系统的升级扩展,json由于其广泛的支持和使用都有极大的优势。该医疗设备测量的具体信息,如测量种类(ECG心率,呼吸频率等),以及测量结果。当我们拥有了json格式的数据后,我们将它们写入数据库,以便以后随便的查阅,调取。如图3所示。由于数据库的高响应和同步性,我们得以确保转换成功的json数据能够即时的以HTML形式呈现给医院管理人员。同时,Web网页也可以随时查询储存在数据库里的记录,比如某一台医疗设备过去一周的测量数据,并制成列表或图表,以求对病人的体征数据记录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管理。

3结束语

设备管理范文6

关键词:设备维修中心;设备管理系统;状态检修

国外在设备维修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上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工作流程,例如在运营中实行战略性的维护和运营,采用维护工单创建、审批、执行为操作主线,设计了实时数据采集集成系统,实现了有效的设备维护日程,管理工作单位流程,确保了维护的水平不断提高,库存水平不断降低,并且能够以最佳的资产水平按时交付,系统运行集中了资产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包括资产管理、维护管理、订单管理在内的模块,能够控制设备的维修预算,高效配置人员等资源,拥有了规范和成熟的设备管理制度。我国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在功能和设计上有待完善,因此向着专业化的管理系统迈进的步伐日益加快。

1当前设备维修中心设备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由于对于设备维修管理的认识不足,当前我国的设备维修工作多体现在修理为主,管理为辅的阶段,有故障就修是主流的管理意识,预防性维修和状态维修的意识不足。(2)由于管理工作的繁琐,因此导致了设备维修管理多停留在纸质报修的阶段。使用通讯工具进行确认和沟通,但是在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前提下,再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稍显落后,因此应尽快在计算机通信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加大开发力度。(3)由于维修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不强,因此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对于设备的故障发生的原因,设备维修信息的储存,难以达到数据化的程度,档案信息管理不足,为今后的维修工作提供参考的信息不多,人员一旦变更,维修就会出现迟滞的问题。

2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1)当前常用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包括了C/S模式和B/S模式。前者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WEB和工作流技术为基础设计出来的应用模式。在该模式中实行设备维修管理,利用服务器和客户端,进行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运行。可以实现远程服务器的安装和部署,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服务器和客户终端的交互。此模式需要在客户集中部署软件,对硬件也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进行跨平台的软件使用的时候,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费用较大。后者是通过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的交互,通过网卡等的安装,可以实现应用程序在多个服务器终端运行。该模式不需要在客户端安装和部署软件,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升级和维护操作,操作人员对于系统进行维护的时候仅注意应用程序,不需要关注客户端。用户能够使用单一的BROWSER软件,浏览文本、图像、视频、数据库。而且可以采用HTML语言开发,拥有开放性,支持众多流行软件运行。(2)当前,结合网络和短信的技术优势,采用混合结构模式进行设备维护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试将上述两种模式进行了结合,建立了系统拓扑结构。C/S平台连接短信猫,构建了短信服务器平台,开发了数据库,用户进行设备维修和管理,通过服务器平台即可实现。管理员在平台上可以实时接收用户的维修请求,管理员的终端计算机上设置了维修提醒程序,技术人员能够直接通过ODBC访问数据库,最新的维修申请以气泡窗体的形式显示在桌面。B/S平台采用WEB服务器进行开发设计,将用户的维修需求在服务器终端进行显示,管理员只要访问服务器,就能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用户使用浏览器进行操作(图1)。(3)维修管理系统采用数据库和WEB技术结合的方式,形成了WEB计算处理模型,在INTERNET框架里,形成了三层应用结构(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逻辑功能上分为表示层、应用层和数据层。表示层的应用程序采用窗体进行表示,窗体组成用户界面,包含了众多显示较低层的输出,用户通过输入字段实现信息的交互,硬件包括PDA和平板电脑。应用层位于数据层和表示层之间,逻辑处理上下交互的数据,数据交换应用程序业务功能实行数据的交互。数据层为表示层和引用层提供数据服务,对原始数据进行操作,实行数据库的所有操作,生成数据访问层的代码。

3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分为数据、用户、知识管理、状态监测等模块。(1)用户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设置了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的权限并进行了角色的管理,各类用户根据工作流程可被分类执行操作,普通用户拥有评价、报修单打印等权限,管理员可以实行报修审核等操作。(2)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数据转换模块对资产进行管理,允许用户从原有系统中将设备数据进行转换和导入,在维修管理系统中确保数据的全面和准确,管理员可以单独录入、修改少数特殊数据。(3)状态监测对于设备维修历史数据加以收集,分析技术和挖掘数据,对设备的状态信息和维修时间进行预测。(4)知识管理指的是对所有的产品进行故障信息的知识库的建立,包括故障的解决方案,故障的产生原因,设备仪表的资料、设计图册、设备的使用手册等文档等,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查询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节约成本和维修的时间。(5)维修管理是管理和跟踪用户的维修申请、故障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维修的结果等。用户的故障解决和维修信息能够为日后的排除故障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大量的真实有效的素材,为维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6)通过用户交流模块,系统对于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沟通问题进行解决,用户可以在系统平台上就维修问题和技术问题等进行沟通和交流。

4关键技术分析

(1)维修系统借用GSM通讯设备和网络传输技术,进行通信资源的运用和网络资源的利用。在无线通信技术运用上,移动通信网的优势是覆盖地域广泛,通信距离远且运行安全可靠性高。短消息平台的建立,为设备维修系统的数据传输提供了质量优越、容量较大的信道,能够完全满足报修信息的传送需求。而且短信信息传递不需要架设室外天线,通过识别AT指令实现操作。系统分析注册用户的短信内容,通过数据库接口对接维修信息数据库,反馈用户设备报修成功的信息,注册用户可以进行短信发送,系统每隔几分钟就会提示未读短信,并依照收理流程进行依次的处理。(2)维修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建模,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是IDEFIX法和E-R法。前者是一种语义数据库模型化技术,建立的模型是不需要转化就能达到标准规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后者指的是要求转化到关系理论中的第三范式的标准,使用E-R图进行数据信息模型的描述。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企业目前采用的是适合企业网站大访问量的J2EE分布式程序,在同一平台上,运行相关配置,进行系统的投产,多种开发工具结合,简化部署应用程序,拥有广泛的客户机支持,高性能和可伸缩性,丰富的部署选件和高可用性。J2EE平台是采用编写分布式应用组件,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基础核心就是标准版。能够在网络应用中维护数据,提供XML技术全面支持,开发人员不用对数据进行逻辑编码,不用关心管理状态,在开发和维护上具有更快的速度,使用一台服务器平台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将数据进行显示,实现人机交互,以新颖的用户界面为用户带来愉悦的使用感受。

5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进步,现代化设备的维修,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系统,提高维修管理效率。做好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就是针对维修的成本控制开发管理软件,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数据库,让用户能够通过高效科学的模块化管理对设备维修的状态和流程一目了然。作为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可靠度高的设备维修管理设计方案,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将为企业和用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洪斌.基于MVC技术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制造业自动化,2015,(6):127-129,147.

设备管理范文7

关键词:石化企业;设备管理;分类;指标;状态;效益

1油品调和车间设备及主要功能概况

永坪炼油厂油品调和车间隶属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化公司。主要负责全厂油品调和及成品油发放工作。车间内现有设备220台,其中机泵类80台,储罐类39台,容器类18台,机组3套,计器仪表类4台,化机类28台,其他48台。

2探究设备管理实践

2.1设备管理理念改善,注重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拥有一个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做好设备工作的前提保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TnPM理念,实施标准化、系统化管理,突出全员参与,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2统筹分析,对设备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石化企业的设备种类繁多,设备重要程度、使用频率各有差异,因此,要对设备的状况全面掌握,并且进行统计和分析。设备必须要按照不同等级进行管理,例如分为ABC类。

2.3完善设备管理,对设备完好率进行分析

设备管理指标体系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设备完好率。常见的用于计算设备完好率的公式为:(完好设备台数/设备总台数)×100%=设备完好率。

2.3.1设备完好率不能准确反映设备实际运行状况

近几年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也不断在改革,技术也更加先进,因此在指标统计的过程中逐渐出现问题,并不能真正反映设备的状况,也不能体现设备与生产经营之间的联系,主要原因是反映价值形态、反应设备重要程度都是比较有限的,而且指标量化程度也很低,无法真实反映设备的实际情况。

2.3.2修正后的设备完好率

综合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新的设备完好率管理指标。引入设备资产价值和设备重要程度因素来修正,修正后的设备完好率计算公式为: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净值×设备重要系数×设备运行系数)/∑(设备净值×设备重要系数×设备运行系数)×100%公式中以ABC法来明确设备重要系数取值,分为A类(设备系数为1.2),B类(设备系数为1.0),C类(设备系数为0.8)。根据车间实际,多数设备间断运行,设备运行系数确定如下:全天运行为1,大于8h为0.9,小于8h为0.8,备用停机为0.6。

2.4设备三种状态加强控制

2.4.1运行设备处于受控状态

运行设备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提高对于运行设备的监控。(1)建立设备巡检管理制度。我们日常工作结合了技术员精密点检工日常点检、班组长定期点检。不断提高点检效率。通过随时监测和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开展“六源”查找清除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处理,将设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2)严格执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我们一是开展“6S”活动,改善设备的运行环境;二是根据各类设备的性质分别制定维护保养周期和方法,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三是高度重视设备润滑管理,严格按照“五定”“三过滤”的方法执行;四是及时做好设备的盘车、检定和校验。

2.4.2检修设备处于计划状态

对设备检修进行计划,才能保证生产运行的顺畅。(1)建立系统化定修制度。实施检修系统化管理,根据设备状况进行针对性区分,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不修、可修、必修、抢修,将检修的重点明确,检修管理思路应该将抢修设备确保,对于必修设备也要保证,保养不修设备以及兼顾可修设备。对生产影响相对不大的设备进行事后维修,对生产影响较大的设备进行预防维修,在修理过程中进行改善维修,设备选型时注重设备的维修性。(2)质量监督制度建立。检修质量如果要得到保障,就要保证检修工作人员要对设备的具体情况完全了解,并且全程进行跟踪以及监督,经过认真检查后才能验收。(3)建立全员检修制度。为了更好协调生产和检修工作需要,要实行全员检修的思路,操作以及检修应该结合在一起,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操作人员不仅具备操作能力,还具备检修能力,才能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最好的维护。

2.4.3确定备用设备保持完好无损

为了确保备用设备的完好和功能,对备用设备和事故应急保护设备有计划、按周期进行盘车、检查、校验,对其完好性进行确认和记录,保证备用设备完好。

2.5设备经济管理加强,效益扩大化

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贯彻效益观念,对于设备的立项进行严格把关,减少不必要的投入;通过设备维护保养保证长周期完好;通过对设备进行技改技措优化设备运行;严格操作规程,杜绝设备事故;盘活设备类固定资产。利用上述工作进行综合管理,保证管理的科学性,让设备资源配置以及设备管理都是最优质的,设备管理更加趋向效益。

3结束语

在设备管理上,通过对TnPM的深入推进,对设备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对设备完好率管理指标改进,把握设备的三种状态,突出设备的经济管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只有不断加强设备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设备人员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对设备管理进行创新,才能够让企业设备管理做到标准,甚至更加优秀,才可使企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设备管理范文8

1热控设备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平时的生产活动中,大多数的发电厂都制定了相应的检修制度,对发电机组的热控设备进行定期的巡检。然而,如果生产流程严格遵循相关制度,热控设备一般不会出现故障,定期检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热控设备的可靠性,但是会加大电力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发电厂在购进热控设备时,并未对该发电机组的各项参数进行详细计算,导致购买的热控设备型号并不满足使用要求,这样就使得热控设备的使用性能大打折扣,同时也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不小的隐患。因此,加强热控设备的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极为重要。

2相关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

在工厂的日常生产活动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是导致绝大部分工业设备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设备也逐渐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这就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度智能化、集成化的设备虽然操作更为简单和方便,但是需要工作人员对详细的操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并不能完全掌握热控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求,在热控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等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章操作的情况,给热控设备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强热控设备管理,尽可能避免相关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

3热控保护系统的扰动和误动

导致热控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除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外,热控保护系统的自身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热控保护系统的扰动和误动。引起热控保护系统扰动和误动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电源的不稳定、热控设备自身出现故障、内部逻辑控制系统不完善、工作过程中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以及热控保护系统在调试、试运行过程中遇到干扰等,这都会造成热控保护系统的扰动和误动。当热控保护系统出现误动时,会导致整个热控设备系统出现故障,进而使得发电机组出现跳闸等状况,阻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加强热控设备管理的措施

1完善热控设备管理体系

完善热控设备管理体系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热控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电力行业管理人员应当提高对完善热控设备管理体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热控设备管理体系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购买热控设备时,要对整个发电机组的各项性能进行全面的分析计算,选购相关参数最符合使用要求的热控设备,确保热控设备在投入运行之后的使用性;其次,适当改变定期巡检制度,以安全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对热控设备出现的各次故障进行记录和总结,结合具体的生产流程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2加强热控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

如前文所述,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给热控设备带来了负面影响以及安全隐患,因此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对热控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热控设备操作人员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提高热控设备操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同时,热控设备操作人员也应当注重自身操作水平的提高,在工作之余多关注热控设备的发展动态,不断深入了解新型热控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在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操作规范,杜绝违章操作,为加强热控设备管理提供保证。

3消除热控保护系统的扰动和误动现象

前文中已经提到,热控保护系统的扰动和误动会导致热控设备出现故障,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整个发电机组的跳闸,阻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热控保护系统出现扰动和误动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要消除热控保护系统的扰动和误动,就要提高热控保护系统的抗干扰水平,比如在电缆外缠裹屏蔽层、安装机组振动信号柜等,尽可能地切断外界因素干扰热控保护系统的途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电力行业在进行热控设备的安装时,要对安装场地进行仔细的排查,及时发现干扰源并清除。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