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技术范例

遗传学技术

遗传学技术范文1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

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讨论法是指通过传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及相关典型实验操作过程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学生通过主动了解病例,在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势必对病例本身产生疑问,疑问的解决方式有课堂讲授及课后查找、阅读、理解、讨论等;②客观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不同于演绎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结合理论,这种反向式的学习方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迁移、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刺激学生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法的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互动性,首先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得以体现。互动性还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得以体现。老师通过关键点的引导,刺激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2、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表现。

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学科特点,需要从几个方面侧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这几个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够成功教授本们课程的关键。这几个部分分别是:①遗传病传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病例自主的绘制系谱图并讨论图表内容,并通过讨论归纳传播规律,在讨论规律之后分析计算再发风险,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断遗传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各方面相关知识;②医学遗传学的技术方法传授,对于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直白的讲授方法本身就与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但实践操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讲授,便能够克服晦涩的理论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治疗该病例的技术方法,从而最终与所要讲授的医学遗传学方法“不期而遇”来实现教学目的。③遗传规律的讲授,对于遗传规律的讲授也是坚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讨论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终理解所授知识。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设想与构造

以上是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和案例讨论法这两种不同教育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终的作用以及表现的概括。本文的设想是结合两种工具,设计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一个整体构造。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1、资源分享平台设计及运用。

依托医学遗传学自身新型发展特性,建立静态与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网络平台设计需要专业软件工程设计,软件设计形式包括教育网站,网站内资源平台。①静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包含专业课理论知识核心展示及思考题、专业图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练习平台、主要经典案例索引资源库;②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主要为交流讨论组、网络模拟实验室、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平台。

2、课堂平台设计及运用。

遗传学技术范文2

一、“写意”观念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作为从中国传统诗歌与绘画借鉴过来的概念,“写意”与“写实”相对,要求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作品中的内在精神实质表现。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写意”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的广泛使用,将不可避免地令设计带有某种程式化的元素和一些假定性特征。采用传统“写意”风格进行的布景设计、家具设计与戏剧舞台设计,都会在假定性元素和视觉传达中一贯要求“以假乱真”的潜在冲突。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不仅要为日常工作学习提供适于具体要求的场景空间,还要为设计师进行对日常生活理解的表述提供空间,同时为普通人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发力依据。更关键的是,它要为最终能将这一切对于现实生活的反应预留出必要的反思空间。在标识、排版、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常见的视觉传达领域中,将“物”处理为“象”、令“意”蕴涵和寄寓在“象”之中,从而让带有人工雕琢痕迹的物件和设计上升为风格化的“象”,这样的一切事物,都内在地相应具有了表意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段。如某设计品牌在设计配套中式家具风格的钟表时,采用了磁盘作为表面,而时针与秒针别出心裁地设计为水墨画中的竹叶形状,墨色的竹叶尖端指向的便是时间,非装饰性的几何体量同时集现代主义风格的基本准则与传统美学中轻快明了的写意观念于一身,造型简洁大方。表盘面上只有水墨竹叶形状的指针,没有标出具体数字,但在12点方向留下了仿文人题词与刻印的痕迹。水墨画本身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它根据墨色浓淡的不同寓轻盈与沉重于一身,这款采用水墨画中国要素的钟表以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中国传统观念中朴素、崇尚简洁的自然观。其中,中国元素与“写意”观念的运用尤其出彩:“时间在叶落间悄然流逝”的设计理念令观众想到诗歌中对秋叶、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思考,也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身处于21世纪的都市生活氛围中,视觉传达有必要平衡现代与传统、实用与设计、东方与西方等艺术的天平,为现实场景和理想化的视觉传达提供具有艺术性与构造性的表述场所。

二、传统美学与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影像重构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类型多样、品种丰富,它诚然可以是某个具体的器物或道具,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空间,或为某个具体的思想构型的发力准备的降落点。传统美学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融合与其说是有形的具体物件,不如将其理解为是现代设计创造活动处理传统资源与现实生活的一种整体思维方式。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这部电影在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吸收借鉴中将视听叙事与民间传说相结合,在对传统文化与传统戏曲的坚守中不忘初心、大胆创新,为今后戏曲改编电影道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将单一的戏曲舞台转变为多个场景的电影镜头,《白蛇传·情》在多个方面对中国园林美学与文人画进行大胆借鉴,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将中国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元素加入影片,同时从宋元山水文人画中寻找设计灵感,围绕清新隽永的美术基调,展开了大量资料检索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工作。在平稳大气的对称构图下,美术团队以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为参考,许仙与白娘子的居所、杭州西湖风景等场景都以纯净的白墙灰瓦为基本背景,灵动的飞檐翘角与小桥流水则为端庄古朴的园林增添了活泼灵动之气;月亮门与格栅窗棂等建筑元素则以简约而流畅的线条为平面制景增添了层次感,在镜头中也起到了画框的效果,在空间造型上将白娘子与许仙框定在同一情感空间中,为摄影构图提供了巧妙的支点。《白蛇传·情》的美术设计也在色调、构图、空间建筑设计等各方面向传统山水画靠拢,在色彩上从中国文人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中寻找配色灵感,整体设计突出自然气韵,删繁就简,脱略形似;配色上大面积的留白带着传统美学的余韵款款而来,讲究水墨画法的黑白之韵,服装与场景颜色广泛使用山绿、石青等来自于植物、矿石的青绿色,强调还原朴素的自然神韵,归根虚空、清幽雅逸、疏简荒寒,以“深情冷眼”的方式为爱情故事创造出水墨画般的传统美学世界,最终使得影片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特效带来的大气。可见,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在现实空间中为打造理想空间所进行的一种艺术性的创作活动,以传统美学为思路的美术设计,不仅有可能从根本上支配和决定艺术作品最终的视觉形态,还有可能在观众感知认同以及文化想象的基础上讲述独属于中国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特征,以简洁流畅的线条与清幽淡雅的色彩勾勒出代代相传的永恒审美经验。

三、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解构与重构

遗传学技术范文3

(一)设计教育思维的单调性

近些年来,大多数院校又强调其综合性办学,专业全面性,在教学中开设了陶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舞美设计、动画设计等等的一系列热门专业。在内容上相对充实,但就这些课程体系而言,以目前国内的教学方式,确实要令人产生质疑。同时,在每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由于师资的力量不足,不可能是多名教师共同完成,这就会导致教育思维的单一性,千篇一律,出现知识较匮乏的现象。单一性的教学致使艺术设计专业输出的学生与中国设计人才需求错位的状况日渐严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走出来的应届毕业生严重缺乏职场上的应对能力,缺乏“实战性”。然而,所谓的“实战性”,正是每个学生在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和回馈社会应该必备的的根本条件,也是大学生的生存之本。所以对于每一位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都要不断的学习与完善自己,还可通过网络传媒这一直观又直接的途径了解国内外设计的动态,及时反馈给学生。

(二)设计教育思维的程式化

现代艺术设计虽说是现代的,但它却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模式下逐渐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它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是沿用早期工艺美术教育的模式,具有强烈的程式化格式,在教与学的这两个环节追求按部就班、规范化的教学课程,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完全抹杀了教与学的互动个性发展,设计与现实市场相距也甚远,教学成果与社会需求相背离,课堂与社会错位。而且在教学当中还仍然保留着前苏联时期的美术教学方法,注重传统全因素素描,根本区分不了纯绘画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例如:纯绘画的基础课可以要求学生画全因素素描,而设计类的学生的基础课则应该有所区别,应偏重设计、结构素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解决造型问题。可是现在有些学校的基础素描课与高考前的静物素描不尽相同,没有新意,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学校缺乏专业性的与时俱进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这样的传统教育思维束缚下,培养出的学生创新性能力不足,更谈不上持久的创新能力,这种程式化的教育模式面对中国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的迫切需求都是十分不尽人意的。

(三)教学重教育轻实践

众所周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高水平设计的专业人才是设计院校的首要目标,实践同理论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实践是验证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要切实符合此教学目标。然而,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存有重教育轻实践的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关起门来上课,学生就单是一个劲儿地使劲听,很少有实际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力不从心,还需重头学起。比如,在艺术设计课程中,老师习惯性的化大部分时间在图形设计、字体编排、设计程序等教育的讲解上,却忽略了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更不要说和社会、企业的沟通与融合了,这难免会为今后他们从事设计行业产生弊端。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创新性的专业,它不是几句简单空谈的理论说教课程,它囊括着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舞美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每一领域都要求设计专业毕业生能够面对实际业务,在实践中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艺术设计改变生活。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历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训练与积累过程,在不同的实际设计操作中总结设计心得,回到课堂上再充实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文化教育,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必然能得到大幅提升,而且提高的速度很快。而要想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校就应该主动与社会、企业等建立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把企业等的艺术设计专题融入到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当中,建立起以具体案例为中心的实践性的教学体系,从而为学生积累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实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则正是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用他们的专业审美能力去引导时尚、诱发潮流,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启发别人。正如蒙豪利•纳基指出的那样:设计并非是对物体表层的装饰,而是在某一个目的的基础上,把多种要素综合起来: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生理的等等,使其能够融入工业生产轨道的成品设计与技术中。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其实质就在于发掘和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自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使学生具有现代艺术设计意识、创新性思维,用科学技术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既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宗旨,也是从事设计活动的根本条件。现代设计教育思想的主旨是设计意识,它是贯穿设计活动的无形主干线,在设计中是起着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设计意识虽然决定着艺术设计的全部过程,但又往往被忽略,导致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仅限于枯燥乏味单调的理解而缺乏学生灵动的创造性的开拓能力。这个设计历程说起来简单,但其过程要经历长期、科学、系统的设计技法训练来达到创新能力的积累,以及渊博、丰厚的知识底蕴来做铺垫,才能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借鉴以往相关领域的设计实践,寻找到超越的基点和升华的契机,从而完成创作的过程。创新是设计的灵魂,一部艺术作品只有融入了创新精神才能充满活力。但是创新并不是无条件、无规律、无方向的,它是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总是片面地追求设计技巧而忽略了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要增加一些抽象构成训练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用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要改变以往的思路,形成独有的创造性思维。

(三)强调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

法现代设计教育的中心主旨就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借以补充传统教学方式的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此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开放式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市场的紧密接触,能使学生树立完整的现代设计理念,提高其实际操作、应变、协作能力,有利于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同时也可使企业和学校双方获利。而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并逐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同,启发性教学注重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灵活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p#分页标题#e#

结论

遗传学技术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播学;表意;艺术符号

以艺术传播的方向针对当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行全面性解析会发现,当前新媒体在传播中对于艺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播的推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科学视角分析艺术传播的发展方向,就无法避免当前新媒体对于艺术符号的展示。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发展就是未来艺术领域优化的方向之一,也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一、新媒体艺术中的符号化艺术类型

(一)新媒体艺术存在的符号化特征

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符号属于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述体系,是艺术作品能够在更广泛的媒介中流行的主要助推力,同时艺术符号本身也是艺术品上的基本单位之一,艺术符号本身就是比较直观化的内容,在展示过程中,要与数字化的技术相互联系,在保障推广意义的前提下,实现更强大的艺术可塑性。科技正在逐步改变当前艺术展示的模式,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是新媒体艺术诞生的基石,能够采用数字化的编码装置以及解码装置进行艺术的拓展,以独有的介质展示出艺术符号本身的核心内容。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有较为明确的数字性以及传播能力,因此,新媒体艺术也具备了更强的可塑性,在传播当中文化形式可以更加简单轻便的进行,同时能够较为轻易地完成后续的复制、修改以及最终成型的工作,这也就促使新媒体艺术具备更强的延展性以及可塑性。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媒体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整体艺术修改成本的降低促使人们更加专注于独特的艺术创造,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创新可能[1]。由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直接改变了整体的艺术符号性质,因此,反馈机制也提升了速度,伴随着符号交互性的增加,也就提升了艺术本身的多样性以及艺术性,对于艺术的进一步优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反馈速度的提升使得交互更加及时有效,从侧面实现了艺术的升级优化。

(二)影响新媒体艺术的表意性要素

艺术本身表意一方面有两项较为重要的要素:第一,就是关于系数本身所指以及能指的要素内容,这部分一般都是可以让普通民众感知到的内容,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体验性以及交互性,因此,能发掘出更加广阔的能指以及所指的范围。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完全超越传统的艺术模式,而是要在发展的社会语境下提供艺术实现多种艺术内容的深度融合,将各项艺术特性溶于其中,在保障艺术作品的结构与形态更新基础上,调节所指以及能指的作用。在当前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当中,要注意能指本身的可变性以及自然流动性,注意到艺术个体的差异,新媒体艺术能够保持艺术作品自身的差异性,但是要注意整体导向不能偏移,由于要素的增加,艺术很容易在融合之中丧失自己的独特性,因此,更好强调作品自身的与众不同,才能实现艺术的创新发展。第二,就是新媒体艺术当中广泛应用了意指的手法进行,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艺术的思潮也是不断变革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对美学的简介以及颠覆。新媒体时代中新媒体艺术的受众超越了各个时代,由于历史积淀的影响,当前的受众人群已经见证了艺术符号产生的变迁,在艺术鉴赏领域艺术家们更需要侧重于将艺术的创造技巧与当前的艺术创新技术相融合,进行巧妙地优化设置,从而推进艺术表意的进一步发展[2]。

二、新媒体艺术数字化文本的主要含义

新媒体艺术的诞生主要植根在电子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很大一部分的新媒体艺术也是依赖于数字化的模式完成呈现,而数字能够复制艺术品这一点容易产生机械复制的危机。当前,随着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占有欲望更加强烈,因此,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鉴赏以及对于复制品的占有欲,而是希望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积极参与艺术的鉴赏甚至创作历程当中,实现真实感的还原。艺术家也不再只是作为站在艺术品后面的创造者,而是占据了更加有利的控制性地位。在当前这个时代,创作的技巧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期,艺术品中涵盖的技巧成分虽然也是艺术组成的关键,但是由于技术发展,技巧所占据的比例不再如同往日一般占据决定性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艺术创作的理念以及创新表意,这些内容能够更加激发人们鉴赏的欲望。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中,当前的发展风潮集中在艺术家们创作的理念以及对于作品内容的升华决策外,不少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刻意不要将作品呈现出单一化、平面化,而是赋予了更多丰富且深刻的可能性,甚至一部分新媒体艺术创作者不会给予作品一个相对固定的含义,其中进行艺术创作的原材料、表达形式以及制作过程都能够成为艺术构成的组成部分,创作者更多地将自己的时间与创作实验过程融入作品之中,丰富作品原本的含义,实现了思想与创意在新媒体艺术之中的融合[3]。

三、新媒体艺术展示的互动要素

后现代艺术的兴盛发展促使读者的地位稳步上升,这也导致了后续人们对于艺术观念上产生了较大的变革。当前的艺术边界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边界模糊的同时艺术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反思,这种艺术的进步发展具有较强的当代意义。在新媒体时展过程中,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其中承载了时代的变化发展,由于鉴赏者本身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增加了对于作品鉴赏中的不确定性,同时职业会改变当前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边界,开启动态化的鉴赏观念,从而呈现出作品内部内容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提升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与鉴赏者之间的交互性。当前的新媒体艺术发展当中,互动已经成为艺术的主流,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壁垒被破除,能够直接进行深入地沟通,在完成艺术的过程中进行交互,但是也存在交互上给艺术品贴上既定标签或者是单方面理解的情况,但是这种交互是时代给予的进步,能够提升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从而引发欣赏者们更多的联想。由于现阶段机器与人类之间还未形成长效稳定的交互模式,比较常见的交互主要集中在鉴赏者与环境之间、鉴赏者与作品之间[4]。

(一)新媒体提供的鉴赏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在新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建设者以及环境之间的交互,鉴赏者作为欣赏艺术作品的主题之外,也同时要与周边环境进行有效交互。这是符号化艺术延伸过程中对于艺术各个环节的收集,人们在谈及艺术品过程中鲜少会只是将艺术品作为独立进行鉴赏对待,而是从更加全面地角度,以全面性的视角看待问题,在同一视域内即便是不同时间,鉴赏的角度也会产生差异,其中周边环境对于艺术品鉴赏的影响就变得尤为显著。当人们谈及作品时,要将环境因素融入其中,比如博物馆、艺术展示馆、音乐馆等文化场所,如果单方面置换为生活类场景,后续艺术的鉴赏也会产生错谬[5]。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交互过程中鉴赏者的体验,鉴赏者本身就是形成艺术氛围的重点要素,加强鉴赏者与周围环境的有效互动能够提升整体艺术作品的内涵。同时,鉴赏者也能够带入作品之中,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符号融入其中,对于艺术创作的互动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原始的作品内容比较个性化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更加广泛的环境下融入了鉴赏者与周围环境的反馈,则能够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创作者可以将这些艺术内容纳入艺术创作的范畴之中,不仅提升了整体艺术创作的美感,还能有效发挥艺术创作的包容性,促使作品更加充实、完整。

(二)新媒体提供的鉴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

在新媒体艺术推进发展当中,要了解创作发展的历程。作品对于传统的艺术家来说是一项创造的过程,艺术家将自己对生活的投射以及自我意识进行构思然后创造出能反映自我的实物,这一过程中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是禁止的状态,但是通过与鉴赏者的交互,这种静止状态则会转化为动态的模式。艺术的互动关系是需要进行维系的,艺术的完善也要注意加强艺术鉴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深入互动,由于作品本身不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概念,在鉴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当前作品发展的核心之一,要建立强力的互动关系,实现全面性的内容碰撞,促使传播的每个进程之间加强联系,从而保障艺术的展示更加全面化、立体化。新媒体艺术提供的艺术展示一般是较为抽象化的,鉴赏者与新媒体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有相互接近与伺机试探的过程,符号化的语言需要更加强烈的传播以及互动,才能将概念性的艺术创作拔高层次,从而实现艺术品自身的增值[6]。

四、结束语

遗传学技术范文5

1.学生民族文化知识水平较差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走向衰落,越来越多的国人为了实现富国强国梦,逐步向西方文明学习,但是由于前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充足,导致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衰落。这也是导致现代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原因之一。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时,只能够将作品设计做到形似,比如陶瓷制品时,学生制作的作品在形态上可以达到艺术的标准,但是由于他们对作品精神的理解度不足,最终也会影响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要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课堂为学生进行艺术讲解时,就应该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找到自身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学生也要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将其内涵渗透到作品当中去。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找到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最终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去,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生机。

2.学生设计理念存在缺陷

我国高校艺术生在中学学习阶段一般都很难进行系统的艺术知识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突击的情况下进入高校。这样就很难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创作效果。一些艺术生在进行作品设计时,单纯考虑作品设计中要应用的色彩或者其他因素,最终导致作品质量下降,影响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绘画中,学生在西方的技巧学习下比较重视光与影的结合,注重立体感和真实感。但是中国传统画法则比较重视写意,学生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将传统画法与之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水平的提升,加强艺术创新,在追求写实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写意的内涵体现出来。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它自身包含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而且不同的地区也会存在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去观察周围的生活,找到艺术创作灵感,能够充分将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到设计的作品中去。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缺陷,在文化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最终会影响到艺术作品的设计效果,不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

3.学生设计水平较低

我国高校在校艺术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艺术设计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设计水平低下就是问题之一。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也不能够发挥自身的艺术设计能力,最终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学生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为了减少自身的设计负担,往往采用网上的一些作品来进行设计,这样就不能够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力,减少他们对设计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借鉴相应的艺术作品时,不能够自己分析出作品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最终影响他们设计作品的能力水平。所以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不断提升学生设计水平。培养他们自身的创造力,积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学生自身水平的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艺术设计作品商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要想在商业化设计中赢得更加有利地位,高校在艺术教学中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就为我国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灵感,而且这样的作品更有深度和内涵,在市场中更能够赢得市场亲睐。由于学生自身的设计水平较低,这样就会导致我国艺术设计整体水平低下,从而影响到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高校艺术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渗透的措施

1.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

设计作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时,首先,就要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中国古典的艺术设计中,他们就遵循自然和谐美,从而设计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图形与文字转换之间能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将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当地文化的学习,找到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艺术设计中去,就需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才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理念,可以实现艺术设计的最终要求,保证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

2.处理好现代与传统设计观念之间的差异

随着国际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设计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化。每个国家的艺术设计人员都在充分开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以为了适应市场设计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要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的放矢,利用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来不断扎实学生的设计基础。其次在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使学生可以找到科学的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充分结合。但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时,也需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存在的差异,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保证设计质量,提高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能力。

3.丰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手段

在进行当前设计教育模式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对高校艺术设计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确保建立完善的教学、研究、实践理论体系。教师在对高校艺术设计手段进行丰富的过程中,要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理论作为教学基础,根据教学环境对教学手段进行有效选取,确保提高学生对高校艺术设计的学习效果。

(1)互动式探究教学

互动式探究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调动,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学习效果。通过互动式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当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完成对艺术的交流和知识的拓展。在进行互动式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式探究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自身的创意进行阐述。学生完成阐述后,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进行完善,提出相关的创意改正意见。其次教师要提出自身的创意,让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在进行互动式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开阔自身的视野和创意角度的转变。最后,由学生之间对创意进行探讨,将自身与同学之间的高校艺术设计思维进行拓宽,由教师完成总结和创意提升。

(2)以课题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高校艺术设计进行全面深入。教师可以根据课题形式对教学进行完善,注重对学生的创意性教育和艺术个性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保证高度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学课题,将传统文化和当前的艺术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创作阶段、侧重等方面由浅到深,由表面逐渐深入,确保从本质上提高对学生的课题教学效果。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课题进行准确定位,对教学内容、教学表达方式等要素进行确定,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框架。在进行课题设定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题进行深入创造,确保学生能够在课题教学中发现和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由想象力。

(3)加强艺术设计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官认识,减少课堂的枯燥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我国当前教学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多媒体进行充分运用,加强学生对创意的立体感认识。通过高校艺术多媒体实现对艺术的直观展现,提高艺术设计的形象效果,加强学生对高校艺术设计的兴趣,确保学生积极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艺术创意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多媒体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减少教师空讲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一个实体的创意展示,提高学生对创意的认识。

三、总结

遗传学技术范文6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艺术设计当中有很强的渗透性,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重要性作为切入点,结合当前艺术设计教学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对如何更好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提出建议,希望对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教学思想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它可以说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民族来说是极其关键的,它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正能量,培养对自然对艺术的感受力与个人的优良素养。让艺术创作者走出模仿的误区,有更多的灵感创造,在今后的创作中融入更多新元素。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延续,孕育出了传统艺术风格,是在传统文化当中融入艺术设计教学,对于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全面发展都有所帮助,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但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师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与形式都是采用老旧方式,没有多大新突破。当今的社会是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人们也在不断追求多元化元素。但是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导致社会发展只一味追求新鲜元素,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1、教学过程中无法清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

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中依然有很多误区。教师总是强调在作品当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学生就会误以为是把作品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就能符合老师的意愿,导致学生没有自我意识,作品毫无生气,就等于是把中国传统图案画入作品中。在错误的思想引导下学生作品并无法让人眼前一亮,给人的感觉只有昙花一现,在现代社会中属于没有任何时尚感的作品,没有体现传统也没有加入新鲜韵味,就等于是三无产品。所以,要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让传统文化能够真正的为艺术设计所用,是所有人应当重视并且认真研究的重点问题。同理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先认识与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传统图案规律有所掌握,把握住中国文化的精髓,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是需要指引学生创造出不失个人色彩又有中国传统元素沾边的作品,并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

2、一味的借鉴传统文化,作品缺乏个人色彩

自从中国开设艺术设计培训以来,都只看最后作品的美丑,没有考虑到艺术思维引导,甚至有教师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并到到位,只是一味的要求完成作品,并无考虑到作品的意义,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联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几乎都是先给学生一个课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设计草图,教师根据草图呈现出的内容好看来判定此次设计的成果。如果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学生画出的草图不尽人意,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画出不同的草稿。明显看出,要学生在短时间中完成不同风格的草图是相对较难的,特别对于一些新入门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教学更加是不可能的。

三、如何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

1、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艺术设计教学一定要把发展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但是传承的同时不能缺乏个人特色。教师一定要进行自我提升,先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有多大。引导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符合大众要求,同时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息。当前的艺术设计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解释,也是对现代设计的观念与思维的融合,做到这些点才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韵味的作品。同时,艺术设计创作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2、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与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市场更加注重于艺术与传统设计间的融合。艺术设计的重点应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当中,还需要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指引学生真正的走入到市场中,先去挖掘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学生的艺术设计培养中,没有理论知识的灌溉,所以无法理解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是有多么重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出炉,不仅是学生对艺术的认知程度加大,也是开阔眼界的证明。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不失传统特色有能符合当下市场需求时多么关键,让学生具备传统设计元素结合能力同时还要懂得如何打动现代人。

3、培养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图案在设计中也是具有独特特色,与现代的图案造型有较大差异。传统文化较为注重装饰,构成的过程几乎都是追求匀称与完整。我国的典型图案太极纹就是对称与完整的典型代表。现代的图案追求大胆新鲜,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立在传统文化图案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变,融入更多不一样的元素。总之,传统与现代图案各有千秋,传统的精华不能遗弃,现代的创新元素应当建立在传统基础上。

4、提高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教师是课堂当中的主导因子,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道授业。所以教师应当要先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把传统文化较好的贯彻到教学中去。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学还应当不断学习,自己多补充一些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我价值,并且坚持不懈的学习,只有符合这些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艺术设计中。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反应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发展中的不同文化思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留下了的结晶。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要注重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加入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鲜血液,真正做到把传统带入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在怀念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同时,还需要把创作作品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

作者:姜杨 单位:辽宁财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明辉.平面设计:整合与互动.美术研究,2013(1).

[2]隋慧文,张天殊.浅谈广告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艺术研究,2013(3).

遗传学技术范文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艺术设计当中有很强的渗透性,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重要性作为切入点,结合当前艺术设计教学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对如何更好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提出建议,希望对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教学思想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它可以说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民族来说是极其关键的,它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正能量,培养对自然对艺术的感受力与个人的优良素养。让艺术创作者走出模仿的误区,有更多的灵感创造,在今后的创作中融入更多新元素。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延续,孕育出了传统艺术风格,是在传统文化当中融入艺术设计教学,对于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全面发展都有所帮助,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但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师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与形式都是采用老旧方式,没有多大新突破。当今的社会是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人们也在不断追求多元化元素。但是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导致社会发展只一味追求新鲜元素,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1、教学过程中无法清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

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中依然有很多误区。教师总是强调在作品当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学生就会误以为是把作品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就能符合老师的意愿,导致学生没有自我意识,作品毫无生气,就等于是把中国传统图案画入作品中。在错误的思想引导下学生作品并无法让人眼前一亮,给人的感觉只有昙花一现,在现代社会中属于没有任何时尚感的作品,没有体现传统也没有加入新鲜韵味,就等于是三无产品。所以,要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让传统文化能够真正的为艺术设计所用,是所有人应当重视并且认真研究的重点问题。同理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先认识与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传统图案规律有所掌握,把握住中国文化的精髓,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是需要指引学生创造出不失个人色彩又有中国传统元素沾边的作品,并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

2、一味的借鉴传统文化,作品缺乏个人色彩

自从中国开设艺术设计培训以来,都只看最后作品的美丑,没有考虑到艺术思维引导,甚至有教师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并到到位,只是一味的要求完成作品,并无考虑到作品的意义,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联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几乎都是先给学生一个课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设计草图,教师根据草图呈现出的内容好看来判定此次设计的成果。如果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学生画出的草图不尽人意,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画出不同的草稿。明显看出,要学生在短时间中完成不同风格的草图是相对较难的,特别对于一些新入门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教学更加是不可能的。

三、如何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

1、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艺术设计教学一定要把发展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但是传承的同时不能缺乏个人特色。教师一定要进行自我提升,先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有多大。引导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符合大众要求,同时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息。当前的艺术设计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解释,也是对现代设计的观念与思维的融合,做到这些点才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韵味的作品。同时,艺术设计创作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2、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与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市场更加注重于艺术与传统设计间的融合。艺术设计的重点应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当中,还需要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指引学生真正的走入到市场中,先去挖掘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学生的艺术设计培养中,没有理论知识的灌溉,所以无法理解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是有多么重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出炉,不仅是学生对艺术的认知程度加大,也是开阔眼界的证明。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不失传统特色有能符合当下市场需求时多么关键,让学生具备传统设计元素结合能力同时还要懂得如何打动现代人。

3、培养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图案在设计中也是具有独特特色,与现代的图案造型有较大差异。传统文化较为注重装饰,构成的过程几乎都是追求匀称与完整。我国的典型图案太极纹就是对称与完整的典型代表。现代的图案追求大胆新鲜,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立在传统文化图案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变,融入更多不一样的元素。总之,传统与现代图案各有千秋,传统的精华不能遗弃,现代的创新元素应当建立在传统基础上。

4、提高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教师是课堂当中的主导因子,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道授业。所以教师应当要先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把传统文化较好的贯彻到教学中去。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学还应当不断学习,自己多补充一些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我价值,并且坚持不懈的学习,只有符合这些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艺术设计中。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反应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发展中的不同文化思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留下了的结晶。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要注重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加入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鲜血液,真正做到把传统带入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在怀念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同时,还需要把创作作品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

作者:姜杨 单位:辽宁财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明辉.平面设计:整合与互动.美术研究,2013(1).

[2]隋慧文,张天殊.浅谈广告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艺术研究,2013(3).

遗传学技术范文8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传承;发展战略;创新

过去的10余年间,我国高校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指导和探索中积极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给社会、家庭、学生带来了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原来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概念体现在两个层面,即传承和创新。传承是一种精益求精,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固然会有糟粕的部分,传承过程中应将其剔除和扬弃。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即融会人类思想之精粹,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之载体,既可以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也可以是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创造者,应当保留优良的传统,藉以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人类文明成果哺育广大青少年,让优秀文化世代相传。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

新时代,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对于“美”的传承与教育,是最容易让青少年接受的艺术文化元素,也是最容易体现青少年发展的方面。一所学校美育工作的实现,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艺术教育,它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科学求真、人文达善、艺术合美的综合教育模式作为我国教育政策下完整的教育体系,分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三个方面。而艺术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突出了它的审美功能,更与科学、人文有机结合,使真、善、美的特质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得以融合。第一,艺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优秀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文化传承中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有机反映,也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经过筛选而沉淀下来的人类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在时间中凝固,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清晰地看到艺术创作者的文化导向和情怀。在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氛围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在凝聚了社会发展的文化精髓之后得以长久流传,深入人心,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第二,艺术教育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开设的各艺术类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这些艺术中所蕴含的形式美,继而通过艺术形式的传播教育,培养艺术审美和修养。通过了解这些“美”的历史、“美”的进化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历史的眼光和哲学的态度,使他们更具有文化视野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不断追求艺术的执着心理,通过追求完美,传承创新,使我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三、学校艺术教育与战略创新

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传授文理工法、音体美技等系统课程,并与课余活动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教育体系。学校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功能,它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让青少年从小就得到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使他们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自由崇高的精神状态,在心灵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从而享受审美的愉悦。近20年来,我国适龄学生入学率逐年上升,教育普及以及受教育面越来越广(表1),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逐渐关照到每个接受教育的学生。

(一)学校艺术教育现状

1.局限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和艺术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个别地方政府没有把学校艺术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认识不到位;二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艺术教育的主体体现在少数特长生、技能训练以及艺术竞赛、成果展示等,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教育过程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出于某些原因,存在着一味追求演出、成长专业化,学习、传授成人化,表现、领悟时尚化的现象;四是把艺术教育当成营造宣传效果、占领市场和表现绩效的一种手段和表象。

2.轻视性

由于某些需要或者争取某些成绩,在具体教育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对艺术教育的轻视现象,表现在:一是重视艺术团、兴趣小组活动,轻视课程建设,学生的真实参与面偏小,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二是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课程中的文化传承,教育内容文化内涵不足,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

3.滞后性

艺术教育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缺少艺术氛围,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激励约束机制,这与教育体制有关。二是对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普通高中、高校艺术类课程大部分没有作为必修课,虽然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但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三是缺乏专业的美育师资。美育师资队伍整体数量偏少,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了学生参与美育的积极性和美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学生“被”学、教师“被”教、管理人员“被”管的被动局面。

(二)回归艺术教育轨道

艺术教育可增强人们审美力、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共享信息、工作与学习等多方面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知识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可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勇气,完善道德和开发智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艺术教育教学与交流过程也能够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乃至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1.身心塑造

音乐教育在艺术活动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其主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将音乐情感传递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启迪。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不仅需要身心健康,还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真切情感,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是在艺术熏陶中培养情感、净化心灵、强化素质、塑造品德。

2.有机引导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进行自主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来自文、理、工等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陶冶情操,培养兴趣,锻炼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个人与集体协作能力,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不仅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积极向上的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3.积极参与

高雅艺术,如交响乐、歌剧、民族声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大多只能在华丽的音乐厅、歌剧院才能欣赏得到,而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美丽的校园里,学生也能够得到这种高雅艺术的近距离熏陶。

(三)优化学校艺术教育策略

1.优化艺术课程结构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设置将影响艺术教育的成绩。不断进行艺术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和改进的过程,一方面,重视艺术教学课程功能性改革,除应增加艺术美学和相关人文知识课程外,还要增加艺术教学课程的数量,结合其他文化课的设置加以考量,进行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将专业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让艺术教育纵向发展,也就是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2.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人性化教学是时代赋予现代人的新的教育方式,艺术教育的教与学应该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个性发展机会,在施教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审美情感,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等对话关系,以及和谐融洽的互动关系。

3.创建和谐文化艺术环境

艺术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教育体系,艺术环境建设同样非常重要,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隐性教育功能。学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文艺社团等社会艺术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艺术熏陶和精神鼓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四、结语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美”的传承为核心的文化,是艺术的内在规律所蕴含的文化意识、精神内涵的传承。优质的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创新的动力,而求新求异恰恰是艺术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动力。通过艺术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中蕴含的多种形式的美,继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不仅能够促进艺术本身的发展,也将通过文化知识的内在链接结构带动受教育者意识、思想、科学和人文创新,使受教育者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薛正昌.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

[2]何光锐.文化传承呼唤现代作坊[N].福建日报,200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