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西藏生源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等特点,研究在该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西藏地区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和学情,对案例设计过程进行分析,选择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案例串联计算机文化课程基础知识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驱动学生实践,加快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教学法;互动;导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进入高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信息类课程,是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Windows、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Excel、PPT及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理解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的概念和应用。该课程实践性强,知识点多,应用广泛,是大学生的信息类普及课程,其重要性举足轻重。2010年西安九校联盟声明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作为一种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个人或国家竞争能力的大小[1]。目前,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素养是信息社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案例教学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是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前提,学生行为的转变为条件的[2-3]。此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包括构建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迁移理论[4]。案例教学法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它是“情景教学-理论-知识导向-任务驱动-实践”的一种教学过程。

一、研究背景

(一)西藏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背景

计算机文化课作为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虽然进行了不少改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基础差异大,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均衡。部分学生高中已经学习了不少信息类课程,而有些学生,特别是部分农牧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和计算机操作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吃不饱”和“吃不了”一直是学校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之一。2.目前西藏大学的计算机文化课程是13周,65学时,其中每周理论2学时,实践3学时。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灌输式”和“填鸭式”等僵化教学模式依然存在。3.部分学生思维固化,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甚至还学不会,没有形成计算思维,不能学以致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知识体现直观性较强,学生理解接受较容易。和传统的理论教学不一样,案例教学引入具有趣味性的生动案例,串联知识点,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技巧,积累应用经验,实现“通过树木见森林”的教学效果,达到“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效果,更具有实践价值,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生主体性更强。

二、案例设计分析

(一)案例设计要合理案例设计要合理、知识点全面、实用性强,兼顾特色化特色化、本地化、兴趣化

首先,案例要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覆盖该课程的知识点。其次,该课程案例要兼顾特色化、本地化、兴趣化。西藏大学的区内生源占2/3,区外生源占1/3;所有生源中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比例在1:1左右。而且区外学生毕业后在区内工作的比例很高,学校要求学生学习藏文。学情较有民族特色,如果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教学,学生将出现两极分化,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以上特点,案例设计要选取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实用案例。除了汉语(大部分)案例,还要加入藏文案例。这主要包括操作系统部分补充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微软藏文输入法、微软藏文输入法的键盘布局、藏文字体,键盘藏文练习的文本内容为藏文信息国家标准相关内容,Word中的藏文文档编辑和排版素材为藏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有关内容。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中的人名要有藏族学生的名字和一些本地信息,如地名、机构名等,增加课堂代入感,让学生对这样的案例更亲切,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案例要以需求为导向案例要以需求为导向,覆盖部分大学元素

学以致用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应该结合学生在校的应用进行设计。Word中的表格部分可以设计为“简历”制作案例,其中还包括成绩的简单公式计算。让学生学会制作参加社团、比赛等的简历。图文混排设计为该课程的“宣传简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课程,这也是学生学会宣传平时工作的一种手段。通过毕业论文的排版练习,学生能掌握长文档的排版。邮件合并可以采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结项通知书”制作案例,通过给学生展示近一两年的大创题目,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邮件合并的应用,还能给学生启发,激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让学生对专业课程更有兴趣,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创新能力。常用软件部分,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书阅读软件阅读图书馆电子书和CNKI资源;全文阅读器,让学生打开近两年的一些学科竞赛参赛题目,对其进行了解。这样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学好该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还能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做好准备工作。

(三)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西藏大学的学生入校时高考分数差距较大,即使考虑到不同省份的试题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性还是比较严重。而且不同的专业和班级,学生的基础差距也很明显,比如艺术学院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该课程的接受能力要弱。如果案例不考虑这些情况,统一要求,就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消”两个极端问题。在设计案例的时候,应体现差异化,因材施教。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基础案例,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在此基础上分梯度设计一些难的案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此课程针对的是全校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导向不一样,部分案例素材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有一定的区别。

(四)知识点融知识点融入案例的过程具有连贯性

特别是Excel章节,可以采用学生成绩单一个素材进行设计,每个案例在前面一个案例的基础上接着操作,最后一个素材串联所有Excel知识点,形成的案例包括所有知识点设计、分析、统计,让学生对数据处理的应用一目了然。案例的选取应注重学习、工作的实用性,实现案例串联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得以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

(五)案例知识点和课后习题具有一定的迎合性

目前,该课程是全校无纸化考试。一方面,我们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无纸化考试试题;另一方面,从一级试题里选择部分试题,把这些内容体现在案例和课后习题中,比如Excel中函数应用的If嵌套、求及格率、排名等,通过这样组织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

三、案例设计

根据案例设计分析,综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的部分案例设计如图1所示。根据几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上课更集中精力,会模拟案例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学习该课程更有欲望和信心,教学效果更好。

四、课堂实践及建设案例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实践,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案例建设和引导。学生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承担更多的任务。此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和建设。

(一)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进行“案例导入情景教学+知识体系+知识导向+任务驱动+实践+案例评价+课后延伸课后延伸”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达到“做中学”的效果

首先,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师不能“满堂灌”,包括PPT演示和演示案例。计算机操作具有跳跃性,如果教师表达和操作让学生思维分散,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比较差。其次,在实践环节,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自己仅当监督,学生得不到一定的引导,学习兴趣会降低。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在案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导入情景教学+知识体系+知识导向+任务驱动+实践+案例评价+课后延伸”的教学过程,先通过描述和学习、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案例场景,获取学生的关注,然后在此案例的基础上设计分解任务、讲解任务相关知识点,最后让学生有兴趣带着任务模拟完成整个实践环节,再延伸教学内容。期间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解惑,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内涵。在此过程中,辅以“传—帮—带”形式的分组学习模式,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授课经验和技巧都有一定要求,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二)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

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环节。教程、大纲、教案、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需要同步建设。特别是把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好的案例统一整理甚至编入教程,让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师生更容易接受把感兴趣和实用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

(三)搭建智慧学习环境搭建智慧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平台和优质的学习资源

2018年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之一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通过搭建智慧教室、建设智慧学习环境。针对内容多、课时少、实践学时不够的情况,建设慕课,线上线下教学,教学资源随处可以获取,方便学生学习。有专家指出:“要以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5],教师和学生都是学者,通过线上线下课程达到互动和随时学、随地学的环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目的也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西藏大学在和区内其他高校研讨后,已经着力该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慕课建设。学校同时提供开放学习的场地,如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电子学习室等,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四)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模式

实现案例式教学后,学生将是“自主+探究+合作+发现”学习模式。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另一重要环节。案例式教学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期末考核”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评价。自身评价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思维的提升过程。互相评价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此过程探索不同的学习思路。教师点评主要是对学生实践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技巧、经验的一种引导和强化。该课程传统期末考试方式是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测试软件或学院建设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模拟测试软件测试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果一直采用此方式进行考核,那学生过程学习和线上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应的考核模式应该兼顾平衡线上学习、线下实践、期末考试系统成绩以及综合运用信息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每个部分都应该有一定的权重比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西藏大学没有成立计算机课程公共教研室。由于师资紧缺,该课程开设时间全校较为集中,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包括兼职行政、不上专业课的、在其他部门工作的教师,教师水平具有差异性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技巧和经验,需要在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包括相互听课、相互研究,共同策划案例。由于该课程是全校的公共课,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应用领域,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此外,教师还要了解该课程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应用,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要改变“教书就是教”的观念,补齐教学短板,提高自己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只有师资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手段才能得到更好地实施。

五、结语

计算机文化课程在西藏地区的教学,要考虑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基础水平和认知规律。好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按吴岩司长在2019年4月29日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报告》中提到的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结合西藏本地人才培养情况和本地生源结构实际差异,基于案例驱动式,设计计算机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在开学第一学期就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挖掘学生的差异性学习潜力,为大学四年信息化类课程学习和应用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效提升该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蒋宗礼,王志英,等.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5):1.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焦康,边倩,王忠,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军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S2):297-300.

[4]惠明媚.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5]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N].中国教育报,2012-09-21(006).

作者:高红梅 高定国 任玲玲 次曲 单位:西藏大学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