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案例教学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1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中十分重要,已被普遍采用,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角色颠倒。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包揽一切,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成为案例教学课堂的主体,颠倒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2.案理不合一。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缺乏典型性,没有针对性,与理论知识不相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忽视学生讨论的过程。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分析讨论探究案例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往往由教师得出结论,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精选案例,以例激趣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既适合教材又适合学生的案例,并且自身也要对案例驾轻就熟。教师选用的案例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真实性。每个教学案例不是虚构的,必须是真实的,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课外的知识。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多变的价格》这一章节时,笔者引用了最近蔬菜价格上涨的案例进行讲解。近期当地的市民发现,物价不断上涨,蔬菜价格的上涨尤为明显,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反响强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这个身边的真实案例来分析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以及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时代性。高中政治课极具时代性,但教材中已有的案例显得陈旧、落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政治生活》中,教材中引用的都是四五年前的案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容易置身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要选择符合时代的、新鲜的案例,让课堂教学更具有时代性和感染力。
(3)针对性。精选的每个案例不能从教师自身的兴趣出发,而必须从教材出发选择既适合学生,又对教材的讲解起辅助作用的案例。在教授《政治生活》中关于“民族问题”时,笔者选择了2013年在新疆发生的三起暴力恐怖事件,这一案例贴近时政热点,学生较感兴趣,又对教材的讲解有很大的帮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趣味性。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无味,通过选择趣味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生活与哲学》这本书时会觉得深奥、枯燥,因此笔者在开篇时就先介绍了几个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的哲学小故事。例如:晚饭后,母女俩在厨房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休息。突然,厨房里传来一阵打碎碗盘的声音,然后很安静。儿子看着父亲说:“碗肯定是妈妈打碎的。”爸爸问:“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因为她没有骂人。”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展示案例,创设情境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案例,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头陈述。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描述朗读能力有较高要求,一般来说,口头陈述的案例都是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就能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
(2)印发材料。对于篇幅过长、较难理解的案例采用印发材料的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情境。但这种方式不够具体生动,学生不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使用这种方式。
(3)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省时省力的优点。教师通过在课件中插入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再由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笔者在讲授《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时,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揭秘网络推广”,这期节目主要介绍了社会上的网络推广公司利用不道德的方式操纵水军引导网络舆论,从而引出网络的弊端,教师引导学生将案例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哲学原理相结合,探讨网络的利弊问题。
(4)学生呈现。教师事先布置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准备案例,让学生呈现案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在准备讲授《文化生活》中《体味文化》章节之前,事先布置学生去了解福州的文化,学生热情高涨,通过拍照、上网查询、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了很多资料,有福州的饮食文化,如鱼丸、太平燕、锅边等;南后街的花灯文化、民俗雕塑;闽剧等,都是具有福州特色的文化,加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有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
3.提出质疑,探讨研究
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1)提出质疑。教师展示案例后,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质疑。第一,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在设计案例问题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为课本理论知识服务,并且具有层次性,面向全体,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笔者在讲授《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知识点时,引用了近期事件引发的中日关系危机这一时政热点,进而提出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危机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中日关系在事件后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第二,学生提出质疑。由学生提出质疑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有时和教学目标、课本知识无关,需要教师对其加以引导,做到案理合一。
(2)探讨研究。这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每位学生的参与实践。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也许会导致探究过程的失效或者偏离主题,因此,首先,教师在将学生分组时应注意不同程度学生的搭配,起到帮带作用,在学生的探究偏离主题的时候,及时给予纠正引导;其次,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应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进度,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探讨的有效性。探究的方法灵活多样,有小组讨论、辩论赛、实地考察等等。例如在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哲学原理时,为了使案例(内容见上文)的探究更加深入,笔者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双方就“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辩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评价教学,体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切忌全盘否定,要正确公正地评价,对探究的结果及时归纳总结,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
(1)评价教学。评价教学是案例教学的收尾环节,起着总结升华的作用。教师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从而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在评价教学时,对教师的分析归纳能力要求颇高。由于学生程度的差异性,在评价提升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将案例与课本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案例教学并非只谈案例,忽视理论学习,相反,案例恰恰是为理论服务的,从案例中得出的理论是生动具体、不易忘却的。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2
数字化校园建设最近几年在许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地理新课程课本中有许多教学案例,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如果能善加利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1 做加法——适当补充,启发思考
教材中个别案例过于简洁,或虽有图形案例,但对图中信息的说明不够。有些地理原理的掌握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教师可补充一部分材料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探究出深藏其中的原理本质,这种案例资源的加工过程就是“加法”原则。例如:讲授“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可适当补充当地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自然条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未能突出“混合农业”这一主题,教学时可增加一些“混合农业”材料。做“加法”还表现在通过改变原案例的情景条件或某些要素,使其蕴涵的地理问题和结论发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分析,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地理事实和理解地理原理,进而提高案例的使用效率。
2 做减法——删繁就简,去枝留干
案例素材具有信息的丰富性、情节的形象性、生动性等特征,而一堂地理课时间有限,如果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在阅读与地理原理不相干的信息上,案例教学效率将无法保障。所以,在保持案例情境基本完整的前提下,精练地组织语言,力争使案例的每一句话都有阅读、分析的价值,对案例素材中不相干的内容大刀阔斧地删减就很有必要。另外,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完整,将本该由学生分析、归纳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削弱了案例的思考空间。例如,案例“美国硅谷”逐条列出了“硅谷”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优势,使案例成了“知识”的堆积,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用时,可以用“叙述”代替教材总结性的论述,在后续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据此分析其区位优势。
3 做乘法——精心设问,拓展延伸
某些地理案例素材,虽然表述极其简单,但其隐含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在案例开发中,老师可通过设问,让学生不断转换阅读思考的角度,扩大视野,训练思维,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就是案例素材加工中使用的“乘法”。
例如学习德国鲁尔区教学案例时,对于鲁尔区的整治措施,如果让学生从书本上得出结论,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时可充分利用“50年代的鲁尔区”和“90年代的鲁尔区”两幅图,根据“乘法”原理多角度设计讨论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对比两图,思考: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数量为什么减少?数量减少可能带来什么好处?他们的生产布局为什么要调整?化学工业的数量为什么会增加?增加对本地区经济有何益处?为什么90年代这里能出现一些电力、汽车、电子等工业?输油管道的建设对鲁尔区有何益处?综合来看,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整治,使其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4 做除法——选中要害,举一反三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3
关键词:慕课;信息安全;大数据;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背景下上海布局的新思维与新举措”;2019年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安全原理”进阶课程建设。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把握信息成为各国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关注点。信息安全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数量不足,而社会对信息安全领域人才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对高校信息安全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挑战。
高校信息安全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面对实际网络安全问题时,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信息发展给信息安全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版本过于陈旧,学生会面临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差距过大的问题;针对课堂上的教育模式,普遍还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也没有有效的手段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因此,针对已经开设的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更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结合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混合型教学互动方式,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缩写,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平台。它利用了现代的信息安全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整合了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教学资源。慕课自从美国起源后,全球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慕课的學习浪潮中。现在,慕课已经是教育方法中的重要工具。因此,研究如何利用慕课这样新型互联网教学平台,改进传统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尤为重要的。
慕课具有学习灵活、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难以表述的程序命令或者实验操作融入视频中,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另外,慕课的课程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对于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学生不会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在课余的任何时间,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手机、电脑等就可以进行反复学习,从而更好的巩固知识。
基于这些优势,结合在线资源和传统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自己,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加深理解。课程不光要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还要面向实际问题,进行课堂拓展实践,以及和社会中的优质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培养进入社会后能够满足信息安全岗位需求的学生。解决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缺失,研究拓展高校信息安全课程的培养对象,快速提升高校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信息安全课程的基本现状
1.1教材未与时俱进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却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但是由于当今时代信息更新迅速,传统的信息安全教材未能囊括前沿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所发生的相关网络安全问题。例如在数字出版方面,利用最新的区块链技术中的身份验证和公式机制与知识产权的确权、授权和维权等环节结合起来。能够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新型互联网技术,管理数字出版和知识产权,从而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1.2授课方式重理论
信息安全课程理论上包含了编码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数据库加密技术等,但是学生只是对相关算法理论有了初步了解,并未很好结合这些算法的实践操作,尤其如防火墙的基本配置、以及利用Internet密钥交换技术进行相关的加密解密等涉及信息安全的基本操作,所以学生普遍课堂积极性有所欠缺、课后思考有限。
1.3学习方式被动化
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院校授课的主流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老师站上讲台教、学生坐在台下学”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被动地汲取相关知识,自主性、积极性和接受度都有限。而且教学任务固定,每节课学生和老师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有效互动。而且受到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未能很好地应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共享化的优势,存在学生疑虑解决滞后的缺陷。
1.4考核方式单一化
该课程多采用课堂考勤和期末考相结合的这种单一化的考勤方式,但是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综合了计算机、数学、管理等学科,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高要求。且当前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所不足,未能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比如引入实践考核以及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以及创新能力。
1.5培养人才供不应求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时网络安全成了人们面临的又一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也愈加重视,正如《2019网络安全人才现状白皮书》指出,2016至2018这三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网络安全及相关专业开设院校新增数量达到98所,如图1所示,其中华东地区院校新增相关专业的数量最多,达到21所。与此同时,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这一方面的人才却远远供不应求。即使目前很多人可以自学成才,“网络空间安全”也成为一级学科,但目前该领域人才缺口重大。正如智联招聘的《2018网络安全人才市场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如图2所示,安全大数据分析师将会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最为稀缺的人才资源,且每年需求仍在不断大幅上升,2018年上半年增长率接近10%。
2、信息安全原理课程建设方法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课程不能拘泥于旧的课程体系,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培养新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如图3,在MOOC背景下,信息安全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教学基础建设”、“核心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内容”三大层次。“教学基础建设”是整个教学体系结构的基础和保证,“核心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手段,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后的延伸。
2.1教学基础建设2.1.1理论教材建设
由上一节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相对落后,读者在阅读信息安全原理教材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了解到过时的知识,而无法学习到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对“信息安全原理”课程六年的总结和发展,以及对最新时代信息安全课程的要求,结合最新的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理论及案例和相關试验知识,设计如下的教材建设方案。
第一点,结合最新技术发展的章节实验。在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章节,设立大数据、区块链体系等最前沿的安全应用相关的章节实验,读者可以通过完成章节实验,检验学习成果,并牢固掌握章节知识点。第二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原理理论部分的章节中,添加多种多样的真实案例,范围可以涉及政府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民生等等方面的社会应用问题。读者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思路,从而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第三点,强调书籍内容的新颖性。教材既要保留经典的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点,也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十三五期间的新观点、新理念,如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勒索蠕虫病毒的防范、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新型计算机犯罪的特征、数字水印等。读者不仅可以在教材中学习到信息安全理论的基础知识,还能从教材中了解到目前世界信息安全发展的趋势和我国信息安全建设的方向。
2.1.2MOOC网站建设
在课程前期,搭建信息安全原理这一课程的一个线上教学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提供。对于该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可由学校老师提前进行相关视频的录制,然后再提交至该在线课程平台;对课程于内容相关的实践操作知识、该知识在社会工作中的相关应用以及社会对相关人才的技能考查侧重哪方面的知识,都可以由企业的有关专业人士进行提前录制,后再上传至MOOC平台。对于提高学生MOOC完成率,可以通过课程个性化定制、提高远程实现技术的应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点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弥补社会在信息安全领域这一方面的人才空缺。
2.2核心教学方法
2.2.1MOOC教学
利用MOOC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反复思考,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同时,利用MOOC平台中的强大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视频观看完毕后进行自测,教师从后台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掌握。
如图4,教师和企业紧密合作,搭建基于理论知识和实现项目的MOOC平台,形成校企强强联手的知名MOOC资源。学生通过MOOC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与课后练习。
例如对于密码学、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概念性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制作MOOC课程,视频以轻松有趣的动画或者是案例来阐述复杂难懂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视频课程之后,学生可以在MOOC网页上进行简单的加密解密题目的解答,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升专业知识的能力。
2.2.2基于MOOC平台的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是对教学成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检测方式,也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实训中基于硬件实体和老旧的密码技术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应该着眼于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目前新的教学实验平台,对区块链、数字版权、用户隐私等方面进行实践训练。通过与时展最紧密的知识和实践,提升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的掌握能力。MOOC平台不仅仅能作为一个视频学习平台,更能成为一个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实验平台。基于MOOC平台的实验,不仅没有传统实验平台搭建难、维护贵、易损耗的缺点,还有便捷、快速、高效等优点。
例如在网络攻击与防御的专业知识课程之后,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在MOOC平台上搭建一个信息攻防实验平台,让学生分为两组对于OSI七层协议或人工智能病毒互相攻防,体验不同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信息安全的攻防原理的操作,加深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心中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3拓展教学内容
高校培养信息安全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服务,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对社会服务能力的一种提升方法。学生在完成信息安全相关的知识课程后,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才,还缺乏许多实战项目经验。同时,在企业中也缺乏高校的先进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
例如,高校可以与奇虎360公司进行合作。奇虎360公司作为我国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的重要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将奇虎360公司和高校资源互补,解决信息安全课程中的痛点问题。一方面可以邀请奇虎360公司的工程师来为学生讲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如云安全的原理与案例教学、大数据的病毒防范技术、企业信息安全的软硬件基础设置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企业,把教师、学生和企业结合起来,共同参与一个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带着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按照真实的项目工程要求,完成项目的各项任务。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加具备实战操作经验和能力。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4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高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来华留学司统计, 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18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此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在上升。留学生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和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在管理上暴露的问题也很多。留学生安全管理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针对不同宗教背景的留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是我们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基于宗教视角的留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敏感和棘手问题。我们一方面,尊重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一些别有用心地破坏性宗教活动予以警惕和制止。宗教问题事关国际关系,处理不好容易诱发一些重大矛盾和冲突,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何既能保证有宗教信仰的留学生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能防止一些宗教势力对校园和社会的恶意宗教渗透,是高校留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1 做好高校学生宗教知识的普及工作,防止恶意宗教渗透
加大对青年学生的宗教知识教育,通过开设宗教学、宗教发展史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正面疏导解答学生对宗教的困惑,宣传国家的宗教信仰政策,消解由于无知、好奇而产生的盲目信仰和被迷惑利用的可能。加强日常教育还要本文由收集整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要通过合理引导,利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活动等,增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向上的实践中,不给宗教渗透可乘之机。
通过日常教育,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被渗透、利用的学生误入歧途是因为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失意使然。非法宗教团体以提供物质资助、呵护脆弱心灵等手段为诱饵,吸引或者迎合部分现实学习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学生。因此,学生管理部门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管理变为服务,主动放下身段、俯下身子,通过深入学生调研、召开学生座谈等途径了解学生需要,及时提供服务和帮助,以对学生真诚的心、诚挚的爱感动学生、感化学生,以服务个别学生这一“点”带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面”,这样的教育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宗教渗透以此突破的图谋自然不会得逞。
建立应急程序既是事前的应急准备,也是处理宗教渗透问题的前瞻性意见,还包括事后的善后、反馈、提高。事前的应急准备包括但不限于领导机构的建立、工作队伍的建立完善、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强化提升、日常教育的规范有效开展。宗教渗透事件发生后,要根据应急程序处置方案,及时发现上报、妥善应急处理,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避免事件给学校和社会造成危害。宗教渗透事件结束后,要把渗透这一“坏事”变成完善工作程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好事”,形成“吃一堑长一智”的良性反馈结果。
在防止宗教渗透的同时,要尊重并保护留学生正常的宗教活动。不能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限制留学生正常宗教活动。同时也要学会辨别正常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的区别,提高判断力。
2 通过中国法制教育和文化教育,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不同信仰的人群和平共处的重要方式就是互相了解,理解对方的文化,明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文明的冲突有人认为主要是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价值伦理体系之间的冲突,[1]虽然对此说争议颇多,但是宗教至少是诱发文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了解宗教知识的同时,也要向留学生传播我们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适应,提高文化沟通和理解能力。
宗教背景下的学生往往有强大的精神价值体系,对异域文化环境难以融入和理解,特别是一些来自相对比较封闭国家的留学生,一直固守着稳定的宗教价值,任何外来的影响都会导致他们过度敏感,因为他们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社会文化。当然生活在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中的留学生,比如欧美的一些学生,虽然也有宗教信仰,但是文化包容性比较强,有着很好的文化适应能力,因为他们所在社会文化结构比较松散,文化价值也比较富有弹性。
3 科学地实施跨文化管理,防止宗教信仰引发的安全问题
文化社会学理论认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相遇时,冲突和碰撞几乎不可避免。特别是一个人在陌生的异域文化包围之下,会出现对自己原有文化的本能捍卫和对异质文化的普遍排斥。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各自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难免会有碰撞。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留学生为了庆祝各自的宗教节日而群体旷课的等情况,在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前提下,如何进行宗教活动管理,是留学生管理中一个难题。[2]
科学地实施跨文化管理,防止宗教信仰引发的安全问题是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所谓跨文化管理,“就是化解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实现组织中不同文化背景团组或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文化差异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外部干扰。”[3]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5
关键字:职业技能大赛;英语口语;现状;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互动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12BZJ022)。
一、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是:基础薄弱,发音不准确,说话不流利,表达生硬,词不达意,听力差,不具备与人日常交流的能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进行了一一解析:
1.1传统的教学模式
阻碍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问题――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是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教学中心,也称“三中心”模式。教师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即把课本上的内容以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授课内容侧重讲解语法和阅读,对学生的听说能力不够重视。而且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即便想给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机会,时间也不够充分。
1.2资源匮乏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所用的语音设备大多陈旧落后,不能满足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持续增长,加之高职院校较注重专业技术的培训,像英语这样的课程就放到次重的位置上了。往往采用大班教学,几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为每个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机会。所以这样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了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侧面反映出学校方面对英语口语方面教学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编写的英语口语教材几乎没有,大多是针对英语专业的,这也是影响口语教学的一方面原因。
1.3缺乏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和氛围
研究表明,对一种语言学习的成功,主要是需要让学习者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中,不断地与人交流,去习得该语言的语言习惯,时间长了自然就会说了。但是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是课堂,口语的练习也是基于课本的对话进行机械的操作,学生是在被动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地去用英语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平日,也少有机会接触外国友人,与同学多是用汉语交流,与同乡更是用家乡的方言交流,这又导致另一严重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发音带有严重的口音。
1.4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中学也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且更加强调高分,偏重对词汇、语法的讲解,平日的练习以语法习题、阅读和写作为主,甚少口语和听力方面的练习,这是学生听说应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当来到大学后,老师要求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自卑的心理,不敢开口说,怕说错被同学和老师笑话。越是害怕越是不敢开口说,一旦开口说错便会加重自卑心理,甚至产生抵触英语的情绪,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使英语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就是大多数学生现在所持有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空有满腹英语知识,却听不懂说不出。
高职学生生源庞杂,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到大学之后知识衔接不上,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管理相对宽松,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英语口语方面的职业技能大赛及其具体要求
由于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衡量学生是否是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各种英语口语方面的职业技能大赛不但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崭露头角,也鼓励了许多学生积极练习口语,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
全国性比较著名的赛事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中设有高职组英语口语赛项。该赛程旨在“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展现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风采,激发广大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赛程的基本原则是“以实用为主旨,以应用为目的。”笔者认为,该基本原则也应该作为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该竞赛的竞赛内容是选取职场中典型交际场景,通过陈述、描述和交流等环节,考察参赛者英语日常交际能力和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竞赛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职场陈述,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进入决赛最后一个阶段的参赛选手还将参加即席辩论环节的比赛 ―― 抽签分正反两方就某一职业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现场即兴辩论。初赛(各校选拔赛)和复赛(各省市自治区比赛)阶段包括“职场陈述”、“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3个比赛环节;全国半决赛阶段包括“图表描述”和“情景交流”2个比赛环节;全国决赛阶段包括“图表描述”、“情景交流”和“即席辩论”3个比赛环节。
通过对竞赛内容的解读,竞赛对参赛者英语日常交流能力、涉外业务交际能力、反应速度、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三、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案
基于上述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以及社会对高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还有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出一套旨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
3.1互动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满贯式教学,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方式单一,内容刻板,缺乏生气,极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口语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互动交际能力进行培养,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无法达到该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往的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学好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教师应首先针对这种情况尽早向学生阐述清楚其重要性,即英语口语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无处不在,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很看重应聘者的英语口语能力。其次,教师应尽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要高高在上,要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声,建立起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不断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但教师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也会使学生因为喜爱这个老师而愿意学习英语。以上两点是能够为以后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所做的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工作。只有打好这样的基础,以后的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培养学生的互动交际能力,核心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手段。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授课,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是组织课堂5分钟演讲。在开始时学生可以拿稿子,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开口说话。不必要对语法要求太严格。等进行到一定阶段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即兴演讲,即选择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很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描述自己喜欢的明星、崇拜的偶像,或针对当下的时事热点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等。在每次演讲结束之后,针对本次演讲内容,其他同学应参与提问和评论,并发表自己对本次演讲内容的观点,从而进行了有效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其次,还可以进行情景对话游戏。由教师设定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设定对话内容。这样的形式不同于以前用教材上的对话进行练习的方式,该形式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第三个方法是进行复述。可以阅读课文后复述也可以听完一段听力材料后复述。对于听力材料的选择,笔者比较倾向于故事类的,因为这类材料易于高职学生接受,与他们的水平相当,而新闻类则有些难度。该方式将阅读或听力与口语练习相结合,综合性很强,是一种很不错的提高学生互动交际能力的方法。
3.2策略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也可以通过发展策略能力来提高。那么什么是策略能力呢?文秋芳把交际能力分为语用能力,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交际策略能力可以定义为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等手段克服由于语言方面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的能力。这种交际困难现象在高职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针对此现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以提高交际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采取的策略有迂回表达,尽力争取思考时间,身体语言辅助,选择自己习惯的常用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等。比如说话人一时想不出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Let me think…,Well…等字句拖延时间,同时尽快思考合适的表达,一边想一边说,把握好说话的节奏,确保说话的连贯性,以避免尴尬的冷场现象出现。对于自己缺乏词汇进行表达的话题交际者可以采取回避策略,或者用近义词来代替相关词汇。实在表达不出时要借助肢体语言,以使谈话顺利进行。在理解别人表达的语句有困难时,要请别人重复,比如“Pardon?”“What do you mean…?”等,以正确理解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这项能力看似简单易学,但其中也有很深的学问,比如谈话的节奏该如何控制,如何在短时间内思考出最简单有效的表达。这需要大量的练习。课堂上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发挥,进行口语对话方面的练习,提高交际策略能力。
3.3应用互联网教学
信息技术在不断成熟和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熟练掌握互联网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其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传输信息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优点,逐步渗透到英语视听说学习。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趣味性,通过优美的声音和生动的图像信息,寓教于乐,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起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有利于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3.4第二课堂的运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正常的教学课堂而言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在此期间要把握好第二课堂的难度,难度太低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高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参与其中。第二课堂活动有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话剧小品等。应注意的是,这些活动的举办应有规律性和长期性,要定期举办,让学生养成参加活动的习惯,避免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英语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主题的选取应贴合学生的生活,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二课堂作为日常教学的延伸,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充分开发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新颖的授课方式,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第二课堂,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以提高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和社会当中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晓江.高专师范生英语口语交际策略能力研究[J].甘肃科技,2010(6)
[2]朱潘欣灵.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3]李宝爱.英语口语第二课堂[J].内蒙古教育,2002(8)
[4]刘杨.基于课堂演讲提高高职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姬宏,刘尧敏.浅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和对策[J].科学论坛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6
关键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案例;模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216-02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表达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同时大大增加学生信息量的摄取。至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以来,案例教学在法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有关农学类教学案例还很匮乏,“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的编写才刚刚起步,编写难度较大,而且没有明确的撰写模版。为顺利进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规范农学类教学案例的结构和格式、提高编撰案例的质量,本文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撰写模版进行了探讨。完整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撰写模版包括案例封面、案例正文和案例说明书三部分,具体如下。
一、案例封面
以河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撰写模版为例,案例模版封面内容如图1。
二、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即案例的主题和核心部分,包括标题、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案例主题必须正确,而且要集中、鲜明和深刻。
案例的主题即案例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或核心观点,它提供的丰富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因此,确定主题时必须以案例事件为基础,从案例事件最突出、最重要、最鲜明的内容中提炼主题,不能脱离事件随意确定;另外,主题角度要新颖,富有创新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启示;同时案例主题要有利于解决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点、关键点等问题。
1.案例标题。案例标题即案例题目,案例的标题应具有吸引力,让学生看后即产生兴趣,渴望继续阅读下去,选题时一般可在包含案例所发生单位的名称及案例所反映问题等信息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吸引读者,使其有兴趣阅读正文。案例题目要包含中文题目和英文题目,题目下面紧接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约300字左右,包括案例的基本内容,结构及基本信息。关键词通常3―5个,反映案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案例正文。正文部分包括引言、案例的发生过程及结尾等。正文可根据需要分节,以便层次分明。①引言。主要介绍案例发生的背景及涉及的人或机构的具体情况。案例中的事件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完整地把握事件的原委离不开背景,且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会有较大的差异。同时,交代背景也有利于读者在分析案例时参照背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判。②案例发生过程。重点叙述农业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措施,措施实施后的效果。案例必须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管理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能体现农学类研究生今后所从事专业的相关情境。实践证明,只有来源于现实生产中的案例,才能使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具有真实感,对学生学习和生产实践才具有指导意义。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是教师与农业产业界的联系互动,如各种纵横向农业课题、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咨询、各种农业协会等召开的会议、农业企业的实践等。③案例结尾。对正文进行概况性和精辟的总结或结论。也可包括案例作者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目的是点明案例的基本观点和价值。
3.参考文献。主要指在案例撰写过程中引用过的专业资料,包括参考书目、期刊文章、网络资料等,是案例学术思想的源泉和理论依据。
4.附录。是指案例在撰写和使用过程中的涉及的一些辅助图片、影像或视频资料、较大的数据表格等支撑材料。
三、案例说明书
案例说明书又叫案例使用说明书或教学指导书等。它是为了方便使用该案例的教师备课时参考使用,含有使用中要了解正文中未提及的背景等信息或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有案例撰写者在写作案例的同时撰写的,且没有权威性的约束力。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及用途、启发性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背景信息、关键要点及课时安排等。
1.教学目的及用途。①适用范围。包括适用的专业、课程等。②教学目的。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或技能,同时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2.启发性思考题。①针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提出一些政策性、原理性、概括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学习、理解、掌握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②围绕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的分析等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中需要讲授的概念、理论、技术措施等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3.分析思路。即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可以围绕提出的启发性思考题展开分析。
4.理论依据和分析。明确案例所揭示的某种概念、理论、技能、策略等内容,案例分析后要解决的知识点等。
5.背景信息。即需要学生事先掌握的背景材料,包括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以及案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6.关键要点。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技术关键等。根据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推荐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具体措施。
7.建议课堂计划。包括本案例教学的学时数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分配及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①课时安排。根据案例内容及该课程总的课时及安排确定本案例的课时分配及时间分配。②课前计划。要求学生在授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根据提出的启发性思考题进行初步思考,并查阅与案例有关的其他背景材料,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可分小组或个人写出发言稿或制作PPT初稿。③课中计划。主讲教师先介绍相关理论,使学生明确案例主题;然后按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小组式、情景模拟或辩论式等进行讨论,若按小组式可开展组内交流与讨论,明确发言要求,进一步思考、调整、深化案例分析,然后各小M代表发言;根据各个小组重点讨论且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等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④课后计划。要求学生以组等为单位提交案例分析的书面报告,以此评定学生的掌握情况。
⒖嘉南祝
[1]建华,宋楚主.怎样撰写教学案例[J].江西教育,2014,(8):6-8.
[2]刘爱梅,李红梅,高欢玲.护理院校推广案例教学的现状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7):149-150.
[3]王璐,赵士德,胡永政.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之创新实践――基于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0,(16):78-80.
[4]朱军.案例教学法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5]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6]丁枫华,周聆灵,张宏图.地方院校课程案例教学法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1,(2):97-99.
[7]王兰,刘军,王亚娟,等.案例模板教学法在软件工程学科中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9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