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批评论述

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批评论述

一、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形态

1.精神灵魂的批评

精神灵魂的批评实际是伦理批评;这种批评模式历史悠久,以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尺度来决定批评对象的取舍。正如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那样,要言之有物,要符合“道流”。因此,批评追求精神灵魂的内在价值,注重阐释文学作品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上体现的深层含义,是为了扩大批评主体的文化内涵,适应自我批评的需要。在文学批评的进展中,随着它从创作中分化出来,自身就产生了一种自我价值的追求。通过文学批评,从作品中发现作者不能言、所以言,以及所未能言的主要内容。在这种过程中,就要求文学批评家脱离美的感受,逐步转向对意义的追求。

2.服务于社会政治的文学批评

服务于社会政治的文学批评主要从功利主义文学观出发,要求文学应该发挥更多的社会作用,它在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在文学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批评作用,实现当时的“社会情怀”。这种文学批评形式不仅仅在中外批评史上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有合理性。因为,对于文学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意识的体现,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经济意识、政治意义以及文化意识的重要反映和体现。

二、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文体

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士大夫的“点评式批评”、思想者的“分析式批评”、思想斗士自杀性的“决斗式批评”、知识精英分子的“委婉式批评”、革命宣传家的“新闻式评论”、权威主义者的“公文加审判式批评”。

1.“点评式批评”的特征

第一,文章短小,微言大义;第二,语言精练,一语中的;第三,态度鲜明。从文法上分析,鲁迅的批评论调语言上基本变革了的“点评式”批评,只是基调定位是“否定”和“审判”。具有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批评家,如梁实秋、陈西滢,站在“决斗式批评”的对立面。而对第一二两点进行了升级,更看重个人悟性,内容丰富,采用娓娓道来的对话风格,讲究深入探讨作品的“灵魂本质”。这种评论方式,对批评者的审美情趣要求高,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著名批评家刘西渭。(本文来自于《黑河学院学报》杂志。《黑河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左翼的“新闻式批评”

从早期的马克思到后来的托洛茨基都一直坚持这种风格。“新闻式批评”的特点是想象力十分丰富,批评者可以天马行空般高谈阔论。马克思时期的文学批评虽然思维宽泛,想象力丰富,但其语言知识十分渊博,批评的素材都言之有物,而托洛茨其的批判与马克思相比则在语言方面显得激情四射,非常富有感染力。综合起来看,从马克思到托洛茨其,其批评方式虽然略有差别,但左翼批评风格却十分统一,在愤怒和多元化语言的基础上,构造封闭式的语法结构形式,将文学作品从艺术品的高度逐步降为日常用品,在淡化其劳动加工意义的同时,夸大其使用价值,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逻辑分析,将文学作品内部层面因素通过多元的语言和新闻播报式的语言模式进行挖掘。

三、关于现代文学批评的特点

1.评论家理论与批评个性千差万别

对现代文学运动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的人物,像鲁迅、周作人、茅盾、朱自清、胡适、胡风等,他们既尝试新的创作,又从事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仅“旧学”的根底深厚,而且学习了西方经典文化,更容易西学东用,创造出一种具有个性的批评理论。这也算是现代文学批评家的一个时代特色。

2.与中国古代文论有传承性

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在整个文化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因而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论中,儒家文学功利主义长期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思想强调文学作品的功利色彩和社会化色彩,即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文以载道”和“美善相乐”,文论应该和社会的政治目的、伦理道德及社会因素结合起来。除了儒家思想对古代文论的影响之外,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与儒家思想提倡的社会功利主义恰恰相反,道家思想强调“超越,超凡”,在这一思想影响下,文论更强调非功利性,而这一文学出发点的批评可谓一脉相承。比如,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也曾用“独辟意境”称公度诗。庄子讲“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到了近代,周作人的批评思想也借鉴了庄子的这一美学传统,还有一部分文学批评则吸收古代文化的中庸思想,甚至将儒家道家思想整合起来。例如,现代文化巨擘茅盾,便在文学批评领域独树一帜,整合了儒道两家思想,将古论中强调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相互统一,提出文学是社会改良产物,是一种舆论工具,进而运用更加现代化的眼光来解读这一问题。

3.引入一定的外来批评话语

在中国现代批评的活跃期,许多人对民族的命运坎坷和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有着紧迫的危机感,有识之士很快接受了西方文艺思想并学习西方文化,建立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步引入了一定数量的外来批评话语。一方面,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改良的先行者,首先提出“人的文学”这一口号,中国的现代文学得以被重新认识和塑造。他提出,文学的根本作用在于对人性的提升,对人类群体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若违背这一原则,那势必受到批评。这实际上是欧洲文学19世纪人道主义文化对现代中国文学的直接影响。在周作人之外,梁秋实在这一领域也多有建树,他首次引入“二元人性论”,并将其成功引入到现代文学批评思想之中,而李健吾则对西方印象主义进行整合,将其引入到文学批评之中,在强调传统批评的同时,提出感悟式和顿悟式的批评。在民国初期,大量的现代文化先驱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引入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并将其引入现代文学批评之中,消化改造的同时,继承传统文学批评的精华,创造出各种文学批评体系。

4.多元制衡,竞争与互补并存

1919年初,形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和创造社的“为艺术”两大派系的长期争论,但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人意识到功利主义的不足,希望超越争执,探索一条新路。重新探求新文学出路以来,文学的发展正是在主流和逆流的相克又相依中发展前进的。比如,周作人先领导新文学前进方向,后来又成为“反主流”人物;作为自由文人代表而闻名的梁实秋,因为与鲁迅关于“人性论”的论争,几乎家喻户晓。梁实秋推翻五四新文学成果,政治保守且对抗革命文学,但又时常指出主流派文学的某些弊病,这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是一种特殊现象。

四、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必定对当前文学批评有重大的影响,我们依然可以感受现代文学批评家的思想影响到当代,虽然那时所创设的评论体系已经不再辉煌。我们期待能腾空出世这样一种文学批评,既像现代诗一样简洁明快,又像现代散文一样多彩绚丽,更具有穿透历史的神力,当语言激活灵感,或者灵感催生语言的时候,当前文学批评便会有长足的进步。

作者:邓文华 单位:武警昆明消防指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