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营造精神家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关怀;丰厚人文底蕴,走向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塑高等教育文化,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原因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就是优化课程形态和校园文化,唤醒大学生内心中的真善美,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品质。然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培养质量产生了广泛的质疑,这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评价标准的扭曲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错误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看重拥有的资产、成就的事业等外部因素,而不是一个人的品质、人格和社会贡献。这种过分关注一个人社会声望和地位的评价标准势必误导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扭曲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

(二)歪曲的人文素养评价标准

当今的学校,奖学金等评定仍然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而道德品质方面则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少数学校甚至只根据成绩排名来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的评价标准对大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不合理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相比之下,科学技术的教育成果是显性的,可以马上体现出来,有着“急功近利”的属性;而人文素质培育解决的是人的精神问题,是隐性的,是长期潜移默化作用的结果,它的价值无法在短期内马上体现出来,也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同时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竞争的增强和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都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影响,他们往往只注重短期技能的培训和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影响一生的人文素养。加之大学课程安排并不轻松,几乎每天都在上课和准备考试,大学生对社团活动、人文讲座和心理建设等人文素养培养的项目热情不足、参与度不高。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无论一个社会的物质成就有多高、生活水平有多好,如果人的素质总体很低,那么既不能说这个社会是文明社会,也不能说是健康社会。所以,人文素养的培养实际上是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是提高道德品质和人格健全的教育。

(一)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高度概括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身体的强健,还包含道德品质的完善,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统一。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素养,就会表现出某种不良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甚至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即使他拥有某种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或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职位,也很有可能被用于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目的。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纠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虽然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探索出的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但它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社会价值观容易产生金钱至上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精神文化产品容易盲目迎合大众的喜好,变成功利的商业文化产品,彻底失去它的教化功能;市场经济影响下的政治权力容易出现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当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现象、坑蒙拐骗泛滥,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失人文精神的直接结果。所以,除了用加强制度建设来规范市场经济等外在手段之外,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也是重要的内在手段。

(三)防范科技进步的潜在风险

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风险。20世纪以来,大部分科技成果都率先用于军事目的,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现代克隆技术、机器人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科技的发展,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科技成果能否被正确使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和文明的延续。而这些问题只能依靠人的自觉,即人的道德觉悟和人文精神的觉悟。

(四)缓解人类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虽然人类文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遇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例如,工业化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病和精神疾病等。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的人文精神危机,只有提高人文素养,加强人文精神建设才能让人类走出困境。除此之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镜像是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和折射,既离不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国人内在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使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是人才培养与输送、科技创新与知识再造的重要场所,同时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就决定了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有人文性和政治性双重性质。人文性体现在人文素质的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政治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的教育,带有政治教育的性质。总体来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做人”的问题,因此人文教育应该摆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健康的人格和基本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许多伟大人物因才能与成就对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树立了道德品德的高尚榜样。例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既是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人文主义者。后人终将超越他们在科学上的才能与成就,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永恒的,一直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指引人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在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着特殊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守法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提高科学知识和文化素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引导性的“方向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它的地位和使命是高校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营造精神家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关怀

营造精神家园,改变过分关注学科的现状,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以此来感染和熏陶大学生。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思想为主体,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其人文素养。首先,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具有人文内涵的横幅、标语、板报等,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角度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账号的作用,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不断宣传、渗透人文教育理念,营造出人文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其次,推广美好的师生形象。利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总结出大学生心目中道德品质高尚,具有人文特色的教师、学生形象,树立并推广优秀师生的形象和事迹来影响学生,引导大学生内心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情感。最后,在教育和学生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避免过于机械化、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处处为学生着想,体现出管理人性化,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从实际体验层面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丰厚人文底蕴,走向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属于意识形态概念,但可以兼具真理性和生动性。真理如果形式过于枯燥高深,可能无法得到大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而真理如果采用生动的形式就可以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赢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体系一定要采用生动的形式,避免过于拘泥于教条和原则而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首先,让学生阅读人文图书。可以通过教师的经验和畅销书排行榜,向大学生推荐一些精选的阅读书目,根据大学生的年级、性别、心理特点等,差异化地推荐不同的有益书籍。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允许学生相互分享流行书籍,但一定要包括有价值的元素。通过书籍的交流,实现师生的交流,唤起学生对读书的渴望,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其次,让课程体验变得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除了阅读图书外,更多的是亲身经历的体验活动。课堂上,要充分发扬平等民主的精神,让大学生处于活跃主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灌输,要帮助大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享受知识和探索生活的过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穿插人文精神的渗透,寻找各个课程背后的人文精神。还要开发一系列选修课程,包括电影欣赏课、音乐欣赏课、辩论课、校园实践课等课程,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走向“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把专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际生活去感悟知识,了解和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应当结合时下现实问题去讲解,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抽象。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表演、辩论、对话、观看电影、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都可以尝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探索拓展训练等方法。

(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大学教育必须打破空间的限制,深入社会去探索学习资源。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挖掘社会的人文资源。依托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探索当地的人文资源,例如地方“名厂”“名牌”“名人”等。挖掘地方人文资料,了解其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其次,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大学生感悟和理解自己的家乡生活,研究反思自己家乡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例如,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水污染和白色污染以及社会上部分不良现象的思考,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的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空有理论知识,善于纸上谈兵,毕业后进入社会,教育效果无法充分体现,一切仿佛从零开始。因此,道德品质、个人信仰等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固定,要经过实践的打磨,经历长期的磨练。

(四)重塑高等教育文化,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

当前的高等教育文化主要体现在固定的规范、价值观和标准,但这些不足以支撑真正的高等教育。因此,大学生无法体验到完整、全面、发展、严谨的教育,而这些因素必须作为绝对条件而存在,才能真正改变高等教育文化。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去改变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认真落实高标准的毕业条件,引导学生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形成学习至上的风气,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2]肖贵清,武传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3):73-77.

作者:臧平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