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安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网络文化安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升级,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言行、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网络文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引起了社会、政府、学术界乃至公众的极大关注。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新兴文化之一,以其多样性、共享性和创新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共存的今天,网络文化间接或直接产生的弊端日趋严重,网络文化安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逐步浮出水面,自由表达的思潮在释放中显现出失控的倾向,文化思潮所具备的快速渗透性也已经蔓延到各个领域。本文在阐明网络文化安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浅析了现阶段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网络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网络文化安全;传播机制;个体迷失

绪论:

网络时代蕴藏着希望和解放的潜力,能够带给人们超乎想象的变化,它正悄无声息地演变成影响转型中国的一股微妙力量。然而随着网络文化产品的出现,我国网民渐渐呈现出一种狂热的迷失现象,当盲目进行鼓吹与不加分辨的站队成为媒体的传播行为,当客观的探讨与理性的辩论与被道德的讨伐和偏见的嘶吼所掩盖,削弱了大众对知识的尊重,也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由此引发的精神文明危机是不可想象的,这对中国网络媒介生态乃至整个文化安全的发展存在潜在的危害。受众在这样的“群体狂欢”和“个体迷失”中被驱赶着向“群氓”靠近,成为乌合之众。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独立的新型文化领域,若不加以监管引导,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在当前网络文化中表现突出,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良好文化生态建构的重要阻碍。基于这些原因,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

1网络文化安全的相关概念

1.1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具有一定社会特征和传播功能的形式表达的文化成果,是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载体。目前主要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社交平台、网络游戏和网络金融。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转型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产业和传播形式。

1.2文化安全

早在数年前,地球村的概念就已经广为传播,这正是文化全球化的延伸,这必然会导致多元文化的共存。文化的多样性让传统本土文化受到冲击,价值观念产生变化,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然而,随着多元文化共存现象的发展,民族意识却在逐渐增强。面对标准化的信息和共享的现代消费模式,人们的内心焦虑和恐惧不断加剧。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坚持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并把文化作为一种手段和力量来源来决定自己的身份。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安全,维护文化安全已成为人们的关注的新焦点。

1.3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安全隶属于文化安全的范畴,只不过网络信息时代的崛起让网络文化安全成为近年来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网络文化安全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合概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代网络文化安全不再仅仅包括网络安全保护、网络检测、网络管理、网络响应、系统恢复、网络攻击等简单的纯技术操作,如今的网络文化安全涉及到人们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文化安全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社会稳定等领域,还涉及到个人利益、企业管理、金融防控和信息安全。换句话说,网络文化安全是指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趋势和环境下,网络、网络文化和网络系统的整体安全。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稳定、文化安全、国防安全以及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2我国当前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

2.1网络文化对冲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的精华,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慢慢体验。然而,网络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它迎合不同阶层的人的眼球,以获取巨大的利润。因此,网络文化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时下热点话题,形式多样,没有底线。这种网络休闲文化使人们将传统文化抛掷脑后,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此外,随着网络快餐的无节制发展,外国文化无孔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侵犯和威胁。

2.2网络文化传播方式对冲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电脑和移动客户终端办公或快速浏览信息,这就是网络文化快餐的便捷之处。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模式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巨容性是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果能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实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让传统文化活跃在网络文化之上,从而达到社会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

2.3网络文化滋生网络犯罪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个人、机构和企业加入到互联网大军之中。大量有价值的私密信息和财富都保存在网络中,这为犯罪分子谋取不义之财创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在人们享受便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承受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网络安全隐患。尤其是最近几年,利用互联网犯罪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网络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并且新型的网络犯罪层出不穷。尽管由国家网络监管,网络文化安全的宣传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网络中的色情、诽谤、恐吓、、诈骗等一系列网络犯罪依然频繁发生。

3提高网络文化安全的策略

3.1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公民的公共参与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所有社会成员都该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更需要网络力量的积极引导。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引导力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提高网络引导能力,应该有以下条件:第一,在网络运行时,社会相关部门要合理判断在线资源,识别网络舆论。这就需要合理利用网络掌握和收集社会舆情,运用互联网的互动性来做到正面引导。其次,执政者应该用政治的眼光来审视互联网。互联网已经给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和影响。如果执政者轻视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不加以处理,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安全隐患,把防护网络安全作为执政的基本任务之一。最后,加强网络的正面引导力需要提高网络文化信息的合理利用率。长期以来,我国对网络文化资源和网络媒体建设的重视不够,使得网络文化信息的利用效率低下,给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力发展网络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积极提高我国网络媒体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保障网络信息的形成、传播,使媒体“高效”、“优质”的服务与大众。

3.2健全网络法律,依法治网

从根本上讲,网络文化建设应以法律制度建设为主,以规范管理为辅。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的准绳束缚着,网络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然而,现阶段并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进行行之有效的制约和制裁。网络法律的空白让网络犯罪变得有恃无恐。因此,在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同时,要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文化的内容。例如:加强对网站文字上传审核的速度;加强对网站BBS的监控和管理;监控网络终端;屏蔽不良网站;便捷举报操作步骤。这些法治化管理不仅不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而且将为互联网的长久发展提供基础的保障作用。建设文明、法治、安全的网络空间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国家宏观管控,依法管网,维护互联网秩序,加强网络顶层设计,推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企业依法建网,提升企业创新管理能力,承担网络安全监控责任。广大民众依法上网,传播正能量。让网络真正成为工作的载体、学习的平台、生活的帮手。当然,依法治网并不是要给网络瘦身,而是要依法有序地进行,用法律手段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3.3提高网民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病毒、木马等一系列的恶意网络攻击以及一些垃圾网站、虚假恶俗广告等严重威胁着网民的用网安全。网络安全的竞技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无休止的战争。这不仅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监管,更需要提高全网民的网络文化安全防范意识。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做好相关防范工作,例如保护个人数据和个人信息不外露,谨慎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易,及时修复安全漏洞,防范个人主机或移动终端被木马或僵尸网络操控。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我们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提高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才能远离网络危害。

4结论

近年来,网络安全一词在我国互联网媒介中出现频率颇高,媚俗文化、低俗文化和庸俗文化是有普世性的。网络助长了消极腐朽文化观念的蔓延,除了直接的衍生物“中国价值观认同危机”,也不乏不理智的言行:盲目站队,非黑即白等弱化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从而引起中国文化的失衡和混乱。这种文化狂欢的参与者不只有大众,作为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也或多或少地加入了腐朽文化的潮流。随着网络多样性的出现和消费主义的兴起,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格局被彻底改变。大众获得了一个与传统精英话语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抗衡的广阔平台,而网络平台也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沦为大众需求的盲目满足者。我国新型网络文化生态面对的各种危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或精英话语权被瓦解的问题,而是外来意识形态霸权强加于本土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危机国家安全的问题。因此,只有大力培植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利用科学技术占领思想文化的制高点,防治网络中的消极腐朽文化的传播,全面提高大众的网络文化安意识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共同铸造社会主义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2][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杨文阳,张屹.试论网络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年第5期.

[4]丁烈云,赵刚.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J].理论探讨,2017年第10期.

[5]顾洪英.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求实,2016年第9期.

作者:王诗雅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