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评价

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评价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学术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都会有一批新创学术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之林,担负着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园地的责任,承载着推动学术交流和发展的任务,而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表达和传播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和学术面貌方面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学术期刊起到了某种拾遗补缺的作用。随着学术期刊的发展,期刊评价应运而生。不管是基于文献集中分散定律评选核心期刊,还是基于期刊影响因子遴选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期刊评价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发展。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下,被评为核心期刊或者被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往往关注度高,其稿源也相对充足。相比之下,没有被评为核心期刊或者未被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则面临生存困境。而新创学术期刊与其他学术期刊相比,更是存在创刊时间短、知名度低、获取与刊物评价相关的数据比较困难等不利因素,因此,基于一定年限定量数据的评价体系往往没有将其纳入到评价对象范围,以至于新创学术期刊往往游离于各家评价体系之外。但是,如果作为我国学术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创学术期刊,却在各类期刊评价体系中缺席,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一件憾事,说明现行的期刊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同时,很多新创学术期刊也有内容新颖、独特、跨学科、办刊条件较好、上进性强等优点,将这些期刊纳入评价对象范围,使其在期刊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其以后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因此,将新创学术期刊作为评价对象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完善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对促进新刊的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关于新创学术期刊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中有文献探讨如何提高新创学术期刊质量,也有文献从期刊创办和更名分析观察我国期刊发展趋势。关于新创学术期刊的评价,南京大学叶继元等学者从新创学术期刊的特点出发,提出应用“全评价”“六位一体”分析框架对新创期刊进行评价。该研究针对所有学科的新创学术期刊(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着重探索二者的共性。事实上,除了共性成分之外,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个性的东西,因此,本文拟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个性特点出发来探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的评价。

1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概况及特点

1.1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概况

新创学术期刊(简称新刊)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老刊而言,一般是指近期创办的期刊。但是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统一的概念。考虑到期刊评价中定量数据一般都含有影响因子或5年影响因子,叶继元教授将新刊界定为5年内创办的期刊。本文借鉴新刊的这一时间界定范围,同时考虑到新刊必须已经出版了一定周期,故本文专指的新刊时间界定为2013-2017期间创办的刊物。关于新刊的定义,顾名思义,新创办的期刊,那么国家新闻出版局新批准创办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无疑就是新刊了。但是事实上,新闻出版总局还批准了很多更名的学术期刊。由于该局对国内统一刊号管理比较严格,很多单位获批新的刊号比较困难,就会通过内部刊号“转让”的形式对期刊进行更名。期刊更名情况主要有3种:①非学术期刊转为学术期刊;②刊文方向有变;③高校改名或升级,其学报随之更名。最后一种情况中,期刊的刊文方向一般不会有大的改变,不能算作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新刊将界定为:2013-2017年内,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的由非学术期刊转为学术期刊或者刊文方向改变而更名的学术期刊。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文人文社会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因此,通过数据整理,剔除了具有明显自然科学属性的期刊和语种为外文的期刊,最后得到2013-2017年我国新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63种。

1.2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特点

不管是上述新创办的还是出于期刊发展需要而转型升级的新刊,一般都是经过了主管和主办单位的层层论证,国家出版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大体可以反映出新的时代特点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以下几种发展趋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主流声音。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表达、传播和形塑当代中国时代精神方面,无疑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特殊的作用。时代精神与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文化和思想观点密切相关,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我们这个时代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近几年,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期刊被批准创办,比如创刊于2014年、2015年的《研究》和《邓小平研究》,创刊于2015年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创刊于2016年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和《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等。紧随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推动相关研究。新刊的出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及其研究的增多促使了《大数据》这本刊物的诞生;智库建设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如火如荼的研究,催生了智库研究的学术刊物《财经智库》、《智库理论与实践》和《智库时代》;《南海学刊》则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关注南海问题研究,是我国首个以南海命名的学术刊物,也是第一个以南海和海南研究为主的学术阵地;随着当下网络文学热门的创作话题和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2017年创刊的《网络文学评论》是我国第一份网络文学学术期刊;中国特色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方向,近几年创办或更名的新刊就有《地方文化研究》、《中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文化软实力研究》等。跨学科的研究,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趋势之一。新创学术期刊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它们注意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等,推动了跨学科研究。比如《教育经济评论》重点关注教育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环境经济研究》是我国第一本环境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边界与海洋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唯一的有关边界海洋问题的多学科(甚至包括自然科学)研究期刊。期刊交叉学科现象是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是同时也给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和评审专家的遴选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报专业化。高校学报类综合性期刊发展的何去何从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期刊编辑部,尽管很多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学校学报在刊文上都有一定的学科专业倾向性,但多数还是并未明确定位。近年来由于综合性期刊有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学报也在不断顺应时代潮流,定位更加明确,逐渐向“小而专、小而精”方向发展,如《南昌高专学报》更名为《地方文化研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更名为《印度洋经济体研究》,《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更名为《青年学报》,《江西行政学院学报》更名为《地方治理研究》,《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开放学习研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更名为《东北亚经济研究》等等。集刊转为正式刊。集刊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普遍,尤其在法学、历史学这样的学科,但是目前集刊又处境尴尬,虽然归类于连续出版物,但是却没有连续出版物的编号,可谓名不正言不顺。但是部分集刊审稿制度严格,学术性强,在国内外同行中较具影响。因此,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局会择优配给一些质量高的集刊以CN号。比如《国际经济法学刊》创办于1998年,是国内唯一以“国际经济法”命名的全国性、开放性刊物,在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界具有公认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力,2017年终于获得正式刊号。《国际政治科学》、《武大国际法评论》也是在学术集刊的基础上创刊。正式刊号的获取为这些学术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新刊评价与其他期刊评价的比较

任何的期刊评价工作都离不开评价的三要素: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方法。与其他期刊评价相比,新刊评价的评价客体无疑就是新创办的学术期刊,而新刊因其存在历史较短、社会关注度低等特点也就决定了新刊的评价方法有别于其他期刊评价方法,比如新刊缺少定量数据或者定量数据难以获取,对其进行定量评价便困难重重,而作为定性评价主体的专家可能对很多新刊也不太了解,难以做出准确、切合实际情况的主观判断,因此对新刊进行定性评价难度也很大。对于新刊来说,定量数据的缺失,专家的不了解都加大了新刊评价的难度。作为评价对象的新刊界定难度较大。评价对象也即评价客体。虽然本文前面已经将新刊从时间和内容两个方面做了界定,但是这毕竟仅限于本项研究的语境范围。不同的评价主体基于多种考虑会界定出多种新刊的定义,我们在前期的调研中也注意到这种情况,比如有学者指出,需要确定一个新创刊物的时限,即创刊几年的刊物可以算新刊(如至少创刊两年以上),以便新刊稳定发展后才能进入评价体系。还有对于更名的期刊,本文前述是将刊文方向有变化的都归入新刊,但是刊文方向的变化也有不同程度,有的刊文方向完全转变,有的仅有少许变化。刊文方向少许变化的期刊中有一部分已存在于已有期刊评价体系,将此类期刊归为新刊重新评价还是放在原有期刊评价体系也是评价机构需要斟酌的事情。定量评价缺少数据支撑。期刊评价所用方法无外乎两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离不开定量数据的支撑,对于传统期刊而言,不管是单一的定量评价还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定量指标数据获取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对于新刊就不一样了。现行评价体系中基于期刊论文被引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比如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也就决定了期刊创刊至少应在两年以上。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因其学科特点,很多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较长,5年影响因子可能更适合评价这些期刊,这就决定了期刊必须创刊5年或更长的时间。由于几乎所有的新刊都难于或根本无法获取定量数据,因此有些定量指标不能用于新刊评价,有些定量指标虽然可能获取到部分期刊的定量数据,但由于数量有限,也不宜用于新刊评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更名的期刊,鉴于其定位完全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办刊宗旨变化、面貌全新的期刊,难觅该刊改名前的踪影,因此更名前的定量数据并不能代表现在的期刊状况,也就不能用于更名后期刊评价。社会关注度低,可用指标少。新刊作为期刊队伍中的新成员,创刊初期面临诸多困难,缺少固定作者群,优秀稿源可能偏少,刊载论文获奖的机会通常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因此也就不太适宜用“刊载论文获奖情况”这样的指标来做到以文评刊。相对于其他期刊,新刊社会关注度通常较低,比如不管是部级的出版政府奖、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还是省部级如新闻出版局评选的百强期刊,都很难惠及到新刊,当然这与新刊创刊时间短,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有关,但这也说明基于各种奖励的指标同样不适用于新刊评价。同行评议较其他期刊评价更困难。同行评议的前提是评审专家对所评期刊有较深的了解,对评审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但是客观地说,相对于办刊时间较长的学术期刊,很多评审专家对新刊关注较少,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仅仅通过专家的印象和主观判断来认知期刊质量,其评价结果可能会有失公允。因此,新刊同行评议尤其需要提供给评审专家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以使其能够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判断。

3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设计

3.1明确新创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综合质量评价

任何的期刊评价体系必须基于一定的评价目的,针对评价客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评价指标。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可以有3个层次:①整体的期刊综合质量评价;②局部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或者编校出版质量评价;③基于单一指标的评价。评价目的明确才会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指标和评价方法,新创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新刊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学术质量当然是学术期刊的命脉,但是新刊固有的不利因素也就决定了其学术质量短期内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对新刊编校质量、出版质量或者某一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可能会将新刊引入某一方面发展,不利于新刊整体质量的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新刊评价应该是全面综合的质量评价。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不同于核心期刊评价,主要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出版水平、政治方向等方面,那么评价体系设计时就要从期刊的政治方向、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3.2评价指标

根据前述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科期刊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期刊评价进行的比较,并结合新刊评价的目的,参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认为新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中可以设置以下几类指标。

3.2.1意识形态属性指标——突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

期刊特点,把控期刊政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期刊,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是毋庸置疑的,新刊也不例外。因此,新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时可明确设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评价指标,如明确将“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列为评价指标,并且意识形态指标应该处于所有指标之上,具有一票否决权。意识形态属性指标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督促期刊编辑人员在编辑各环节把好政治关,提高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把关能力。

3.2.2专家定性评价最主要的关注点之一——学术质量

既然评价的对象是新创学术期刊,那么除了政治方向之外,学术质量显然就是另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本,学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对一个新刊的学术水平做出准确判断比较困难。这是因为,除了学术质量研判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之外,与新创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和编校质量设计等各项相关指标相比,新刊的学术质量难以像其他期刊一样可以利用某些定量数据来衡量,很难设计相应的指标,这就需要借助同行专家智慧对新刊学术水平进行定性评价。虽然定性评价用于新刊也存在评审专家对期刊不太了解等问题,但是相较于多数定量数据的无法获取,定性评价的缺陷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比如可以通过搜集新刊的一些信息作为同行专家评审时的补充材料,以便专家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所评期刊。此处作为定性评价主体的评审专家,在遴选时既要考虑宏观层面专家结构的合理性,又要保证微观层面专家研究领域与期刊所属学科领域的匹配性。定性评价专家整体上可以有三类人群:对期刊业界发展熟悉的主管部门,此类专家可以从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上进行把控;学科专家,可以从学科专业角度对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期刊编辑专家,不仅可以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还可以评价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针对学科专家和期刊编辑专家,遴选时要多维度多层次考虑:尽量覆盖分支学科;平衡专家的机构和地域分布;兼顾老中青各年龄层次学者。微观层面就需要通过建立专家库汇总专家基本信息、专业背景、从业信息和诚信情况等,以便遴选出责任心强、品德高尚,且能与评价对象在专业领域上匹配的专家。定性评价也需要专家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进行评价。针对新刊的特点,定性评价标准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办刊宗旨、刊物特色、栏目设置;刊物在学界的影响力;选题方向(是否关注学科前沿和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文章质量(观点、理论创新、论证、资料、方法,是否存在低水平重复等);作者团队特别是核心团队在该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等(是否有本学科最有影响的学者和优秀的青年学者)。总之,要有利于同行专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另外,虽然新刊因其定量数据不完整而不能为定量评价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但是可以提供部分期刊的定量数据作为专家定性判断的参考,比如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转摘量或转摘率等。

3.2.3编辑出版规范类指标——评价期刊编辑出版水平

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规范是提高期刊编校质量的基本前提。编辑出版规范主要包括评审规范、编辑规范和出版规范几个方面。评审规范包括是否有匿名审稿制度和多级审稿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这些制度。编辑规范包括中英文题录信息完整(包含提名、作者、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等)、参考文献著录形式规范和参考文献引用真实准确。出版规范主要包括期刊是否做到按期出版,不拖期,不延期。

3.2.4新媒体类指标——引导期刊适应新媒体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快速发展,社交信息生产和传播领域的不断变革将人类社会快速引入到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即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发行方式、传播渠道、受众范围和运行体制机制都受到冲击和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内容、资源及平台方面的优势,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比如学术期刊办刊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实施自建网站出版、优先OA出版、微信平台出版、微博平台出版、学术社区出版、自建APP出版等出版传播方式对自身内容实施差异化传播管理以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期刊评价在较大程度上具有指挥棒作用,因此,期刊评价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新媒体环境下设置诸如OA出版、微信平台建设之类的指标以促进学术期刊尽快适应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类指标主要有三类:(1)网站建设。学术期刊自建网站具有显著提高期刊和论文的网络显示度作用,对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指标有动态促进作用。因此将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设为指标有利于促进期刊发展,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期刊网站建设指标可考察网站是否包括期刊基本信息(期刊介绍、投稿要求、编辑部联系方式、编辑介绍、编委会名单等)、刊物内容情况(期刊目录、摘要、全文信息等)和在线采编系统等。(2)开放获取。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采取开放获取出版模式,这也正在成为学术出版的一大主流趋势。开放获取具有低成本、高显示度的优点,对期刊,尤其是新刊是一种提高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开放获取指标可以从开放获取的程度(全部还是部分开放获取)、更新速度、回溯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3)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公众平台这种新媒体具有快速、动态、实时互动、受众多等特点,为学术期刊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指标考察的内容可包括期刊是否有微信公众账号和公众号是否及时推送信息情况。

3.3评价方法

意识形态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也就决定了期刊是否进入随后的评价对象,此类指标数据可以从政府主管部门那里进行核实。编辑出版规范类指标反应了期刊编辑部的管理能力,指标数据可通过刊物抽检的形式获取。新媒体类指标属于期刊发展导向性指标,指标数据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评价范围内的期刊进行调研获取。专家定性评审则可通过分学科将专家召集起来集中评审,评审结果以分数的形式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差四个等级。当然,专家评审时需要借助基本的材料才能做出比较客观地判断,比如可以提供给专家几期现刊以便专家可以对所评期刊有个直观的感受。通过翻阅现刊,专家基本就能对期刊有个整体上的把握。同时还可以让编辑部提供一定字数的刊物基本情况介绍,或者通过其他途径给专家提供部分期刊的定量数据,这些信息都可以为专家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指标权重方面,新刊评价要以专家定性评价为主,其他指标的量化数据为辅,因此具体操作时以专家定性评价的分数为基础,编辑出版规范类指标和新媒体类指标的分数仅作为加分项,且权重要低。

4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新入成员,一直以来都游离于各家期刊评价体系之外,而很多新创学术期刊又迫切需要通过期刊评价给自己定位,寻求学术共同体的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找准差距和发展方向。因此,新刊评价显得重要而紧迫。本文通过前期对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的摸底,发现这些新刊的一些特点,并与其他期刊的评价进行比较,探讨一套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但是这套评价体系目前也仅限于理论上的探索,真正将其用于实践操作时肯定还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需要给各指标设置合适的权重。因此,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此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前述195种期刊,验证新刊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另外,新刊作为期刊的一部分,评价机构应该有专人负责对其追踪,关注新刊发展,定期搜集新刊各项数据,将新刊列入评价机构自建数据库范围,动态更新数据库里期刊数据,这样不仅可以为后续新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以不断更新常规期刊评价范围,丰富完善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