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共7篇)

古代文学论文(共7篇)

(一)

一、加强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训练

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能读懂文言文。学生不掌握好古代汉语,就难以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古代文学教师在赏析作品前一般应先疏通文意,加强对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训练。这种基础训练,首先体现在古代文学教师在疏通文意时,强调学生注意把握语言文字的各种含义及相关知识。其次,要注意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古代汉语的内容分为文选、常用词与古汉语通论三部分。文选部分即语言学的经典,往往就是文学名篇,与古代文学重在赏析不同,其更侧重字、词、句的落实。常用词的用法与古汉语通论部分,是读懂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相关知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与古代汉语教师进行沟通,使二者的教学紧密衔接。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有了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和教师的语言学分析,学生就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欣赏、把握其文学特征。在学生课外学习方面,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引导学生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开始时可以选择简练优美的唐诗宋词,进而选择散文名篇如《聊斋志异》《唐宋传奇》《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通过多读多看,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语法规律。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态度决定行为,学生对古代文学意义的认识深刻,学习的态度端正,必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引导学生消除“古代文学无用”的错误观点。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可掌握古代优秀文学文化,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阅读、鉴赏、语言表达与文学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基础。古代文学作品既给后人美的享受,又给后人提供无穷的学习提高的机会。现代文化文学对古代文学的借鉴与沿袭永远不会停止,如金庸、琼瑶的小说创作得益于古代文学丰富的滋养,又如方文山等众多音乐人化用、改编古诗词,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积极意义,而且丰富了现代文化宝库。其次,如王慧刚所言:“古代文学课程不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的讲授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人格修养、修身养性都是必需的。从古代文学可以挖掘与现代人生的诸多契合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想人格。如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挫折,任运随缘;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坚守理想;《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坚强包容,君子品性。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教师讲授的方法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不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古代文学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情境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情境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文学作品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运用多媒体制作诗歌情境:秋水茫茫,芦苇苍苍,白露晶晶,抒情主人公徜徉在这寂寥的河畔,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同时播放背景歌曲《在水一方》。通过创设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投入诗歌的情感内涵感受体味中。“实践出真知”,通过自身实践,触发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深刻地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形式。情境教学,还可运用表演的方式。且不说宋元戏剧、明清小说,连一些简短小诗也有改编与表演的张力和空间。如布置学生表演岑参的《逢入京使》:“长路漫漫,诗人思乡之情顿起,不免双袖龙钟。马蹄得得,诗人与故友偶然相逢,一番寒暄之后,本想托故友捎带家书,偏偏没有纸笔,只好捎带平安口信。”诗歌情境的创设与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演出,也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兴趣的有效方法。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便于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传统的作者简介往往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将作家的画像、图片资料以及历史地图等引进课堂,配以文字介绍,形成的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音频文件,或播放《唐之韵———唐诗》《牡丹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像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古代文学教学,形象生动的图像、直观丰富的文字呈现,可有效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觉做学习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体会到学有所成、乐于学习。物各有理,学亦有法,古代文学课程也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诵读,是古代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熟读精思》中亦云“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古代文学基础薄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强化学生的诵读。诵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最基础的环节。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多读才能做到。诵读不只是教师示范诵读吟或放音像资料,更需全体同学参与。通过吟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解赏析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信心。诵读也不是光朗读,而应与思考、揣摩、感悟、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揣摩、感受作品的内容大意、遣词造句之妙、作品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诵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补充作品形象的内容,深入把握文章的旨趣。除了诵读外,还应注意泛读和精读结合。有的文章只要泛读即可;经典作品应该精读,有的需要逐字逐句地琢磨,做读书笔记,记下读书时的感想、看法和意见,名篇、名段、名句需要多背。长期坚持,不但能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空间,增强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平时多读多记,有了文言语汇的积累,有了文言语感的深切体会,阅读古代作品就不会有很大困难了。

作者:梁珍明 单位: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

(二)

一、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措施

(一)充分协调古代文学授课各个教学要素

对古代文学授课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人、物、时空和情感。人当然是指学生和教师;物是指教学所使用的教案、教材和辅助工具等;时空是指教学场地和课时的设定;情感指的师生沟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等。充分协调这四个主要的因素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的作用非同小可,教师要在讲课前充分备课,尽量脱稿讲课,教师是否能够灵活的掌握教材的使用和选取,这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很大。选择教材,不仅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还要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深造考虑。时空这一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较大,对古代文学教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和学习是有固定时间和场所的,要学习生涩难懂的语言,时间跨度较大、知识面也很宽广,文学社团也很多,这就造成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教授所有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也就不是很好。所以通常古代文学所设置的课时要比其他学科课时稍微多一些。最后是情感要素,对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来说,都必然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为主体,古代文学学科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包含对文学学科的爱好、兴趣以及情感交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这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改变古代文学授课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师,他有一句名言:教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将教学的目的、本质和真谛描述的十分透彻。教师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不教,教师讲授课程不能只是单纯的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后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哪部分才是核心,才是关键?笔者认为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教学资源、教师或者是教学方式等,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并进行优化的。教师要在古代文学类学科的教学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储备与讲课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讲课过程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也就是要做到具有针对性,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采取一种方式。另外,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和选择教材及辅助教学设备。对于设置古代文学课类课时,要结合学生正常作息时间,尽量不要占用周末或晚上。教学场所要保证明亮、宽敞和干净,教学设备和所有设施也要准备好。同时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都要和学生针对信念、兴趣和意志等积极沟通,有利于提高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古代文学类学科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古为今用和学以致用作为教学观念,将古代文学知识向当今社会开放,寻找古代文学对当今社会的启发,实现现实与古典的高度统一,使古代文学类课程不仅蕴含丰富的古典文化底蕴,还焕发着当今时代的勃勃生机。教师在教学和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整理、挖掘并快速领悟这些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让古典文学知识对学生的职场及人生规划都有积极指导的作用。古典文学很多典故中都蕴含着成功的技巧和为人处世之道,对学生日后择业和发展有借鉴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开设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运用到所学知识,例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素养的实践课程,或者为人处世及心态的调整等。

(三)增强古代文学类课程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对于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可谓是五花八门,每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根据教学方式理念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教材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听讲而已,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只是听教师的讲解。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很容易掌握课堂秩序、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师根据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和教师的观点存在矛盾时,就无法保证学生跟随自己的想法完成学习内容,这部分学生就被课堂教学所孤立,无法调动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根结底是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古代文学知识的某些问题无法以传统思想和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此时就需要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结合。现代式教学方式和传统方式有很大差距,多半是以真实案例或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引领者,对学生之间的探讨和矛盾进行沟通,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教师的思想可以持平,也就是当教师和学生观点产生分歧时,学生可以提出质疑。这种教学手段并不单纯注重掌握知识,还关注学生是否具备独立辨析能力。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思考的环境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了一种自主探索文学知识并追求真理的习惯,在课后也会为了个人兴趣而不断探索,由此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步入社会环境中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学生会受到学习知识和自主思考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在实际的文学类课程教学中,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依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关于文学史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传统陈述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跟随教师的思想脉络建立完整的文学史发展线路,基本掌握每个阶段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著作和文学流派、文学发展环境等知识,初步形成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认识,在具体学习古代文学著作时,就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采取小组讨论、随意发言、指定演讲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看起来是一项普通的教与学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繁复多变的教学项目,其中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教学元素。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秉承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的优化完善,进而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培育出优秀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韩霞 单位:吉林警察学院

(三)

一、实行“经典诵读”,回归文学本位

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以文学史为主,而是需要在文史结合的基础上的以文为主,回归文学本位。要想真正让学生回归文本阅读,实行“经典诵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文学经典是历经了几千年风雨历练和时间考验的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积淀着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之魂,充分体现了先人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那些反映积极进取、忧国忧民、识礼重义等儒家人文传统的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平复急功近利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很有启发和帮助。“经典诵读”能够使学生从道德修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等方面受到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比直接对他们进行说教更有效,而且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这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学发展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诵读和基本分析、鉴赏的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作品讲读、分析的时候,多运用古代文学的兴趣。对此,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使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文本鉴赏和阐释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先撇开围绕作品的外在说明,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并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审美氛围。比如使用一些诗性的、形象性的语言,或音乐等多媒体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进入一种自由的审美状态,鼓励他们对作品本身的结构、语言艺术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重新唤起学生的文学感觉。例如唐诗名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诗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按部就班地讲授作者生平、师生朗读作品、分析诗歌内容、师提问生回答等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审美感受。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专业人士的朗读录音,并让学生充分朗读作品,再加上教师在讲解中运用富于感性和诗意的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绝非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更是一个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领悟那些蕴含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包括经世报国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豪迈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等,使他们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和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偶遇风雨这样一件小事,苏轼却赋予了它深刻的人生哲理,那就是人生的起伏是多变的、是突然的,是无法预知的。在人生的风雨中,重要的是心态,如果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面对坎坷,泰然处之,总会有云散日出的时候。教师由此可以联系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背后,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精神。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古代文学知识的传声筒,更应该肩负起传道的责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文学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

二、结语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文史结合的基础上,以文为主并实行“经典诵读”,实行“经典诵读”,以此回归文学本位;教师应该努力想办法注入更多的时代内容,拉近学生和古代作家作品的距离,并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的人文价值,以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意义;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鉴于中国古代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和特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把审美教育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以诗性阐释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作者:陈欣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四)

创作型作业重在开放性思维的拓展和培养。笔者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感发式改写。比如根据某个神话文本、《诗经》中的某个篇章、某首诗的诗境进行改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后羿射日》、《伯兮》、《君子于役》、《击鼓》取得让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其中有对作品及时代本身的把握、情景的虚设,更有当代视角的观照。论战争可以观照家国情感,谈爱情可以知往鉴今。学生的写作能力、领悟能力、想象力、整合能力、再创造能力得以综合的锻炼。另外,续写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培养学生多维的思考习惯和能力。续写是在作品理解的基础上思维的延展,是课堂教学深入到人生体验的经历。如上文提到的《伯兮》,诗歌表现的是思妇因夫自豪为夫忧思的矛盾情感,究竟“伯”的结局如何,思妇最终将面临何种现实,诗歌并没有任何的暗示,这就给我的联想以多种可能。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有的以“伯”战罢凯旋,两情携手白头人生大团圆结局以告慰等待与爱情;有的则以“伯”最终战死沙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剧结局震撼人心,更加深化了战争主题的反思;更有学生以《千年遗梦———献给<诗经>中的女子》为题,用现代人的视角和口吻和《诗经》中的女子对话,交流对爱情、对生活、对梦想的看法和反思。改编表演也是一种训练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立足于学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改编成可操作的微剧本演出。如在上完《楚辞》后,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话剧《屈原》,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楚国的文化和政治,学习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学生的各种潜力得以广泛的发掘和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此的作业布置更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更能拓展能力,无疑给学生的启发和印象是一般传统的作业无法企及的。创作型作业的另外一种尝试是创作。创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实践。如在学完《论语》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和学习实际,仿写十则“论语”。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论语》语体特征的把握和运用,更了解了这个逐渐远离大众视野的语录体的魅力。又如在学完唐五代文学后,为了提高大家对诗歌更直观的认识,基于学生对古体诗(古风和律诗)的基本的了解,要求大家作一首自勉诗。在尝试写诗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以及诗歌的格律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参与教学型作业主要是指关于课堂教学讨论内容甚至是有关自主授课的资料收集、整理、综合的准备工作。

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有限,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相对而言只做概述介绍的非重点的内容或者由于时代和文学原因讲授有困难的内容,可用布置课后作业引导自学的方法,比如南北朝骈文、民歌、汉代的赋体文学、六朝文学批评等,既可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各自学习,亦可分组集中学习,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检查效果。对于一些比较熟悉的又是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自主讲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重要作家,可让学生自行分组准备规定内容(可以是生平,可以是具体作品赏析,也可以是评价影响),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参与教学型作业让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角色进入学习,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但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学生要有专业精神,教师要有掌控能力,否则,效果会和预期有很大的差距。调查型作业虽然对古代文学教学适用面有限,但可视为对学生知识面拓展一种有效的补充。比如讲《诗经》会涉及一些民俗的问题,可让学生调查生源当地盛行或保留的婚丧嫁娶等民俗习惯或生活禁忌,并与《诗经》中涉及的相关主题对比,在比较中一方面结合文化加深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做到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一所坐落在楚都故地———荆州的一所大学的学生,对楚文化的了解无论是历史遗迹,还是风俗遗存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讲到《楚辞》时,建议学生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当今楚地的楚风情况,在“非遗”的大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的教学得到了古今的结合和相关领域的广泛延伸。研究型作业更专门,要求最高。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锻炼治学能力和养成学术规范。可以是阐释型研究,可以是溯源流别研究,可以是考辨研究,还可以是整理研究,不一而足。可以说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作业方式,达成目标任重道远,此不深论。上述几个方面是对教学过程中作业布置的一种探索,或还有待完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

作者:刘砚群 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五)

一、古代文学的教学问题

古代文学的历史从先秦到近代,上下贯穿五千年,其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宛如星辰。古代文学中牵涉的内容不仅仅是几篇简单的诗词、歌赋,还包括文献学、文字学、传统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等,加上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为文言和现实社会有一定距离,现代考古学又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所以当代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是复杂、繁重的。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古代文学的教学时数不断的压缩,中文本科师范本科的专业由1994年的6到8个学期的开设,压缩为4个学期。课时量也有原来的400到500不等递减到现在的250课时,教学内容如此丰富但教学时间却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内容都无法深入探讨,只能让学生了解个大概,或者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上,文学作品的讲解根本无暇顾及。大部分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大多停留在肤浅的记忆阶段。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好的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分配文学史的授课和作品选讲的授课时数尤为重要。如何将这门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的课程讲好,除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当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快黑板”的教学手段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低下。利用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展示大量丰富的信息和内容,而且声音、画面的使用也让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活跃、形象,让原本难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体验,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很多教师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搜集大量的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压缩以往书面备课的时间,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单向灌输,不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和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导致学生上课要不就一味“看热闹”,要不就是不停记笔记,喧宾夺主式地俗用和滥用多媒体。在实际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究竟如何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面对的又一问题。

二、古代文学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1、明确教学目的,创新教学观念

古代文学的课程开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古典文学的常识和基本技能,对师范生来说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提高,一种气质的熏陶,一种底蕴的积淀,一种正直人格的培养。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其实就是炎黄子孙的心灵发展史,通过学习先哲们留下来的重要精神食粮,以感召后人,提高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人文素养内涵。学习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爱国信念;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磅礴的性格;学习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心系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的爱国之情。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形象生动的人文形象和风格多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砺和提升自己,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虽然古代文学对社会的贡献不像科学、经济那么直接,但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

2、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基础和支撑课程,应建立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应可有侧重,如专科生更多侧重于必修课,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科生则可侧重于选修课,引导学生更多的阅读原著,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特别要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关系。首先应当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完整、合理、充实的教学大纲,立足于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总体把握,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规定讲授、精读、泛读、背诵的作品篇目。其次,根据文学史和作品的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文学史的讲解应结合当时社会和历史的不同阶段讲解,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状况,理清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样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属于特定时期的文学的风格。如:魏晋南北朝这一部分,历史上这一时期是社会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朝代更迭非常频繁,如不理清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报国的情怀;南宋文学部分,如果学生不明白南宋政权建立的屈辱历史,也就无法体会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文人的作品思想情感的真谛。可以将文学发展历史分为不同阶段串联起来讲,同时可以使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并相应列出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这样就将学生被动学习化为主动求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不重视历史社会的讲解的局面。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笔者认为应针对学生情况结合作家的地位不同展开。对于程度较好的本科生应重点讲解重要作家的容易忽视的作品,而次重要作家则要重点抓住重点和有名的作品;对于程度较差的专科生应重点掌握重要作家的重点作品。如:李白,杜甫两位文学巨匠,对于本科生我们应以讲作家整体作品为主,突出初、高中未学习的但是对理解人物有重要作用的作品。如:杜甫可对其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重点讲解,其中的“黎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精炼的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在自己遭受了“幼子饿已卒”的人生至痛的情况下,他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种爱国情感是学生在学习杜甫时应该深刻体会的。李白的《长恨歌》可以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特别是作品的双重主题可以展开讨论,可以使学生收获文学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篇目;杜甫的《石壕吏》、《登高》等作品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如在精讲就有“炒现饭”之效果了。对于次重要作家我们就应该重点讲解名篇,因为其他的作品文学价值也不是特别的高,如岳飞最为民族应该我们学习他的作品,可以从《满江红》入手,因为此首最能表达其“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古代文学的授课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不断完善多媒体的使用,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不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重点难理解的内容我们仍然使用板书,方便教师的思路和加深学生的理解。重点作家我们应该多使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原本就比较熟悉的人物有更为感性和全面的认识,对于次重要或学生不了解的作家我们应该结合知识点展开,可以涵盖更多关于作家的信息内容。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性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化考核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传相关的资料和教案,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信息,构建自己的教学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能通过这一平台需求帮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古代文学这门传统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迸发出新的火花。

三、结语

总之,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要充分发掘利用古代文学的丰富资源,广泛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现代活力激发出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薛莹 单位:江西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六)

一、古代文学的教学问题

古代文学的历史从先秦到近代,上下贯穿五千年,其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宛如星辰。古代文学中牵涉的内容不仅仅是几篇简单的诗词、歌赋,还包括文献学、文字学、传统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等,加上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为文言和现实社会有一定距离,现代考古学又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所以当代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是复杂、繁重的。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古代文学的教学时数不断的压缩,中文本科师范本科的专业由1994年的6到8个学期的开设,压缩为4个学期。课时量也有原来的400到500不等递减到现在的250课时,教学内容如此丰富但教学时间却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内容都无法深入探讨,只能让学生了解个大概,或者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上,文学作品的讲解根本无暇顾及。大部分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大多停留在肤浅的记忆阶段。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好的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分配文学史的授课和作品选讲的授课时数尤为重要。如何将这门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的课程讲好,除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当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快黑板”的教学手段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低下。利用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展示大量丰富的信息和内容,而且声音、画面的使用也让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活跃、形象,让原本难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体验,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很多教师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搜集大量的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压缩以往书面备课的时间,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单向灌输,不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和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导致学生上课要不就一味“看热闹”,要不就是不停记笔记,喧宾夺主式地俗用和滥用多媒体。在实际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究竟如何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面对的又一问题。

二、古代文学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1、明确教学目的,创新教学观念

古代文学的课程开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古典文学的常识和基本技能,对师范生来说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提高,一种气质的熏陶,一种底蕴的积淀,一种正直人格的培养。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其实就是炎黄子孙的心灵发展史,通过学习先哲们留下来的重要精神食粮,以感召后人,提高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人文素养内涵。学习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爱国信念;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磅礴的性格;学习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心系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的爱国之情。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形象生动的人文形象和风格多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砺和提升自己,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虽然古代文学对社会的贡献不像科学、经济那么直接,但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

2、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基础和支撑课程,应建立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应可有侧重,如专科生更多侧重于必修课,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科生则可侧重于选修课,引导学生更多的阅读原著,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特别要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关系。首先应当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完整、合理、充实的教学大纲,立足于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总体把握,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规定讲授、精读、泛读、背诵的作品篇目。其次,根据文学史和作品的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文学史的讲解应结合当时社会和历史的不同阶段讲解,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状况,理清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样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属于特定时期的文学的风格。如:魏晋南北朝这一部分,历史上这一时期是社会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朝代更迭非常频繁,如不理清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报国的情怀;南宋文学部分,如果学生不明白南宋政权建立的屈辱历史,也就无法体会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文人的作品思想情感的真谛。可以将文学发展历史分为不同阶段串联起来讲,同时可以使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并相应列出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这样就将学生被动学习化为主动求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不重视历史社会的讲解的局面。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笔者认为应针对学生情况结合作家的地位不同展开。对于程度较好的本科生应重点讲解重要作家的容易忽视的作品,而次重要作家则要重点抓住重点和有名的作品;对于程度较差的专科生应重点掌握重要作家的重点作品。如:李白,杜甫两位文学巨匠,对于本科生我们应以讲作家整体作品为主,突出初、高中未学习的但是对理解人物有重要作用的作品。如:杜甫可对其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重点讲解,其中的“黎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精炼的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在自己遭受了“幼子饿已卒”的人生至痛的情况下,他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种爱国情感是学生在学习杜甫时应该深刻体会的。李白的《长恨歌》可以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特别是作品的双重主题可以展开讨论,可以使学生收获文学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篇目;杜甫的《石壕吏》、《登高》等作品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如在精讲就有“炒现饭”之效果了。对于次重要作家我们就应该重点讲解名篇,因为其他的作品文学价值也不是特别的高,如岳飞最为民族应该我们学习他的作品,可以从《满江红》入手,因为此首最能表达其“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古代文学的授课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不断完善多媒体的使用,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不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重点难理解的内容我们仍然使用板书,方便教师的思路和加深学生的理解。重点作家我们应该多使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原本就比较熟悉的人物有更为感性和全面的认识,对于次重要或学生不了解的作家我们应该结合知识点展开,可以涵盖更多关于作家的信息内容。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性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化考核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传相关的资料和教案,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信息,构建自己的教学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能通过这一平台需求帮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古代文学这门传统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迸发出新的火花。总之,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要充分发掘利用古代文学的丰富资源,广泛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现代活力激发出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周建华 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文学院

(七)

一、课中的教学对话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大学课堂教学主要依赖语言媒介传播得以实现。由于授课内容庞杂和教学课时有限的巨大矛盾,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往往以讲授为主,不可能进行大量专门的讨论,这就使课堂的有效交流受限,使师生之间基于课程的思维交流处于不对等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师生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和谐。笔者这里所强调的“课中的教学对话”,主要是指在自由开放、活泼灵动的课堂气氛里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教学文本的开放性互动交流,重在授课过程中对文学情境的营造和对作品的感知与阐发(感发联想),策略地利用交叉学科艺术如绘画、吟唱、方言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拓思维、培养创造理解能力。如绘画艺术的使用,在讲授《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神话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自己心中的刑天形象。这里并不着重强调专业的绘画技能,而重在“形”与“意”的把握。从“形”上必须紧扣神话文本中的要点:断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但有的学生虽然把握了上述的诸要素,却没有体现出刑天“操干戚以舞”所体现出来的“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品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比较,相互点评,大家不仅对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这种新的教学形态抱以极大的热情。又如在讲授《登幽州台歌》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此歌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呈现那种登台望远的情景,但有的学生画出了城墙、大河,甚至画出了宋人的帽子,就有些离谱了。笔者又结合陈子昂的《燕昭王》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历史感、渺小感、压抑感、孤独感,于是有学生设计构图人处中远景,以示人之微茫渺小,用远处丘陵、乔木以示天地空阔,用乌云压境示压抑,用雁阵、夕阳示孤独。大家又竞相补充,不断完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教学中,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思想作画,只求意到,不强求技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陆续出现了诸多关于神话、诗、词等作品意境的理解作品。古代文学里的很多文学形式都与音乐相关,可以统称为音乐文学,比如诗词曲,包括小说里的韵文部分等。这样就使得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音乐手段介入成为可能。和绘画一样,音乐的吟唱,一样可以促进课堂对话的有效增值。音乐的吟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据可循的唱,就是本来就有曲谱并流传下来,或者已经被改编走流行风并流传广远的。前者如姜夔《暗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阳关三叠》、李煜《虞美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越人歌》等。另一种是无据可循的,根据自己的理解率性而发的唱。两个方面都能有效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相对而言,后一种更具有挑战性。不必强求有乐律基础,重点在于理解性地尝试。比如原始歌谣部分,讲到南音之始的《候人歌》,笔者就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探讨,这简约而不简单的一句“候人兮猗”该如何唱好,或者怎样改编表达更好,并示范《渭城曲》的演唱和元代散曲对《渭城曲》的改编,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在激励下很活跃,大胆尝试。学生对此类教学环节感到新奇,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对话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适时引入方言。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而不同的地域总有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度引入方言,更有利于课堂对话,提高授课效果。虽然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语言及语言的表达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语言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方言的使用,并不是苛求还原古人的语言和语调,而是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语言表达的差异和特点,更直接理解语言表达习惯和情感表现的内在关联。比如讲授《楚辞》后,笔者就要求来自荆州江陵的学生用楚语颂《离骚》;学习《诗经》后,让河南的学生用河南梆子读《郑风》里的诗,让山西的学生用山西梆子读《魏风》里的诗,让陕西的学生吼《秦风》等。笔者也尝试过让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用他们本地区的语言唱诵《登幽州台歌》,大家可以通过现代方言的表现,直观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呈现出的文化气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增进学生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上文论及的课堂对话的几个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微观着眼,重在对作家作品的拓展式理解和深刻把握。对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文体研究等宏观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问课式的对话交流,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有选择地让学生讲授、大家质疑。

二、课后的作业设计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业基本上都采取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学期提交一篇或两篇与本学期授课内容相关的论文,要求不能统一,作业的次数有限。由于学习兴趣、学习耐心、自觉性和责任心的不强或缺乏,加上网络时代搜索各种资料的便利,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对待论文的写作,转抄、拼凑的现象突出,这样的论文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业完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新时期学生学习中凸显的这些问题,应引起古代文学教师足够的重视并努力解决。鉴于此,笔者的课后作业布置更注重课后作业与教学内容的延伸度、思维空间的开拓度、学生热情的激发度,这些或务实或富创造性的作业设计尝试,既可循序渐进,亦可多管齐下,但一定要做到具体可行。笔者根据作业性质,分别归纳为实用型、创作型、参与教学型、调查型和研究型五种类别。实用型作业简单说就是务实,重实用,接地气。古代文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作品储备量,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尚停留在中学水平,很多学生对背诵内容只是到了考试前才突击一下,对作品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应考做法并不能让作品在学生的记忆中长久保存。同时,电子时代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被鼠标键盘所绑架,因为缺少书写实践,提笔忘字、书写不规范、别字连篇、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现象十分突出。针对上述实际,笔者采取以抄代背的做法,要求学生在课后用规范的字体抄写与教学相关的重要内容,比如《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内容自选,形式不拘但求高质量,可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给抄写内容作注或者翻译。这样既能达到识记的要求,同时又训练了书法,更培养了一种静心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而言,好的书法和高的文本知识含量,是一种起码的素养。有的学生真的以此为契机,养成了一种抄写的习惯,也有的学生为了达到自己未来创作的需要,抄全本《山海经》。创作型作业重在开放性思维的拓展和培养。笔者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感发式改写。比如根据某个神话文本、《诗经》中的某个篇章、某首诗的诗境进行改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后羿射日》《伯兮》《君子于役》《千年遗梦———献给〈诗经〉中的女子》取得让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其中有对作品及时代本身的把握、情景的虚设更有当代视角的观照:论战争可以观照家国情感,谈爱情可以知往鉴今,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另外,续写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培养学生多维的思考习惯和能力。续写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延展思维,是课堂教学深入到人生体验的经历。改编表演也是一种训练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立足学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改编成可操作的微剧本演出。创作型作业的另外一种尝试是创作。创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实践。如在学完《论语》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仿写十则“论语”,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论语》语体特征的把握和运用。在学完唐五代文学后,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更直观的认识,基于学生对古体诗(古风和律诗)的基本了解,要求各作一首自勉诗。在尝试写诗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参与教学型作业主要是指关于课堂教学讨论内容甚至是有关自主授课的资料收集、整理、综合的准备工作。调查型作业虽然对古代文学教学适用面有限,但可视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比如讲《诗经》会涉及到一些民俗问题,可让学生调查当地盛行或保留的婚丧嫁娶等民俗习惯或生活禁忌;讲到《楚辞》可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当今楚地的楚风情况。在“非遗”的大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的教学得到了古今结合和相关领域的广泛延伸。研究型作业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锻炼治学能力和养成学术规范,可以说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作业方式,达成目标任重道远,此不深论。

作者:刘砚群 樊露露 单位:湖北荆州长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