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浅论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浅论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联系,语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承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紧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基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学科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了许多文质优美的古诗文,这些文章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再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景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文章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品读历史文化,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进行探究。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

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渗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材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思想在语文教材都有很好的体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迪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组成部分,唐诗、宋词、元曲等都彰显了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古诗文大多是经典性的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例如《论语》中反映的一些道德理念,诸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应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再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修身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浩然正气。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现代文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些文章经过岁月洗礼逐渐沉淀下来,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诸如鲁迅先生《社戏》中的戏剧及乡土文化,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渲染出陕北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特色,《苏州园林》中隐藏着江南文化的丝丝缕缕。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也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方方面面,如走进小说天地、古代文化常识、文化知识积累等。面对语文教材,我们要悉心挖掘,精心引导,让传统文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放异彩。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古诗文教学中逐渐渗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力求让语文课堂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1.在诵读经典中积累文化知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璀璨的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炎黄子孙许多优秀的品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名篇不仅语言优美、文质兼备,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诵读。这些古诗文有着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教师在教学时要富有感情地示范性诵读诗文,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构建诗境,从而诱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激情。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时,课堂上灵活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先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当讲解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时教师可播放相关图像,让学生观看景观图像反思,教师合理的利用其背景来分析词句中的含义,使学生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重要内容。

2.亲近古诗文,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入选初中课本的古代文学作品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感悟与认识,而且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浓缩的形式延续下来,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丽奇葩。比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南宋诗人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是诗人一生爱国忧民情怀的真实写照,诗中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岳飞的《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珍惜年华,主战抗金,收复失地,誓志为国家做贡献的雄心壮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之歌;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他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语文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和领会诗词中蕴含的亲情教育,友情教育以及对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感染,强化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3.依托中华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知识。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组成,这些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传统节日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和审美内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如今依然红红火火的中国年,规模如此巨大的节日,在世界上着实罕见。几千年来,“春节”或“过年”的各项活动、风俗和仪式,已深深地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要让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中华美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回归传统。中学生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正确引导个人价值观,重拾一份精神文明的信仰,流芳百世。文化不仅仅是典籍和宫殿,更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心理的积淀。

三.丰富课外阅读,彰显传统文化精神

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外阅读既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继续与扩展,将语文课外阅读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建立和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要利用经典文学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可以在课外语文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八年级、九年级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委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质上体现了我国的精神史,这些诗词充分展现了古诗词人一颗颗的爱国之心。例如,可以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前的合作阅读、课堂上的探究与讨论以及课后的个人写作是文本材料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三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文本材料的初步感悟、把握内容以及较深理解的整个过程,这些过程的落实实质上就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体悟上升的一个过程,学生感性的认知以及思想碰撞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达到精神外化的最终目标。文化是民族的生命,美德是文化的灵魂。因此,中学生应树立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坚守传统中宝贵文化的意识,重振文化自信。

四.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内涵

在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有效开展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传统文化其实一直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春节的春联,元宵节的花灯、汤圆,端午的粽子、龙舟,中秋的月饼,窗花剪纸,戏剧国画,如此种种,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我们的生活既具有民族风情,又丰富多彩。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语文实践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去,观看一些风俗活动,例如端午节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吃粽子、吃咸鸭蛋、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节举办“纪念屈原”的主题活动;中秋节有“中秋花月”的知识讲座;春节可以探究春节的由来,也可以去欣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塑泥人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篇传统文化体会,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文化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如我们学校每学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和“我和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以及对联征集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再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品牌栏目:如观看《文明之旅》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的文字、礼仪、服饰、功夫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通过观看《百家讲坛》、听钱文忠教授讲解《弟子规》,听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等,使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心向往之。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探究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充满着无穷乐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新时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只有为学生提供感悟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精神世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小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7(21):32-32.

[2]邹艳梅.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2018(5):233-233.

作者:魏旭宏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