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工科高校初探

传统文化融入工科高校初探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教师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建设,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贯穿于自己的言行中,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等学校;文化修养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继承,是我们祖先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这种文化属于中国,它拥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包含着我国特有的传统习俗。第二,传统。它体现在了时间的划分上,与现代文化相比较,它既存在于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又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融入现在的文化中。第三,这种文化不仅仅只是文字的记载,它是可以传承的,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会融入新的东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儒是指孔孟之道,“仁义”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孟子又把“仁义礼智”四者并列,成为四德,在汉代,加了“信”,“仁义礼智信”也称为五常,它是两千年来影响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佛教(释)的教义是放下个人的贪嗔痴,通过无私的奉献,通达无我、自在的境界。道教伦理以“重人贵生”为核心宗旨,以“行善抑恶”为基本原则,以“积德成仙”为终极理想。不同时期,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会提出新的道德规范。如1912年,民国政府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立国之本,前四字见于孟子,后四字见于管子。孙中山先生很讲究忠孝,但他认为这个“忠”不是忠君,而是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效忠,这就是孙中山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转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一精神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基本价值观的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现状分析

2010年有一份《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重金钱实惠轻视理想追求。(2)重个人利益轻视国家集体利益。(3)重知识才能轻视道德品质。(4)重视奢侈享受轻视艰苦奋斗等。当代大学生形成的这种价值观、人生观,一方面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是紧密相连的,另外也与大学生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关。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比如更多的提倡物质文明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形成了当今社会衡量成功人士的标准是拥有多少财富,衡量优秀学生的标准是分数。在这种大环境下,家庭和学校的德育教育被大大弱化。由于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当学生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了解人们各种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观时,就会感到茫然困惑,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近几年发生的严重有失道德水准的事件说明了这一点:2011年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事件,2008年爆发的三鹿毒奶粉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等。改革开放后,以经济为中心,金钱和物质利益成为公众追求的目标,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则可能会迷失自己。我们必须清楚先成人再成才,只有学生先学好了怎么去做人,才可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帮助学生学好做人有着巨大的帮助。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中

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明确目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们往往注重物质生活追求,而忽视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设。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需要具有优良的品质、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自己更好的人生目标,才能使得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立于世界不败之地。2.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自身传统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承担着成为大学生榜样的角色,所以高校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自身修养方面,如孔孟之道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也就是不得志时应照顾好自己,不丧失道德的标准;发达的时候不可以背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儒家思想中的“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意思是作为人要心存仁爱之心,对别人要有尊敬之心,假如别人不爱你了、不尊敬你了,首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提高自身修养。儒家的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提倡的修身境界,这是作为学生榜样的高校教师不可缺少的。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践行在自己的言行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角色。3.融入课堂。在理工院校,大部分教师从事的是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课堂中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不合适的,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继承和弘扬既能完善个人的自身修养,也为我们提供了做人、处事的方法。在课堂上或与学生相处中,恰当而规范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老师在上课时看到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时,老师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礼”字,说明“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之一,指的是对人要有礼貌,遵守各种规定,学生对师长要礼貌,孩子对父母要礼貌,见到客人要礼貌,同学之间要礼貌。又例如老师在讲授知识时,有的学生能与老师的思维同步,态度积极,有些学生因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态度上表现的比较消极,甚至有抵触的情绪,老师又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他一生的教学中,处处体现着“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鼓励的话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你有父亲兄长在,为什么不听听他们的意见再行动呢?”,对冉有的回答是“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不同呢?孔子说“冉有做事缩手缩脚,应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让”。我们老师在授课时,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情况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案。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四、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藏,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界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提高民族的文化凝聚力,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中糟粕的侵袭。鉴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观问题,需要我们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将其引入教学中,引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大学生,这对将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辨别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筑敏.浅析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的方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70-72.

作者:杨秀芳 邵伟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