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建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建筑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范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综合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着城市综合体的整体空间品质,还体现整个综合体的文化品位和现代感。本文对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进行分析,提出现有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改进措施。

【关键词】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引言

我国的城市综合体(HOPSCA)一般引入国内外服务业品牌,建立建筑群,功能多样,将酒店餐饮、商务办公、购物娱乐、公寓住宅和停车休息区等集为一体,投资大且带动能力强,相比一般建筑,城市综合体具有更高的服务品质,面对风险有着更强的抵抗能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城市综合体有利于实现具有城市特色的发展模式、消费模式,因而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项目。

1城市综合体及其外部空间环境

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是指综合体与城市衔接的地带。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的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综合体的第一印象。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段,通常位于新建城区的中心位置,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车流、人流可以再较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

2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的道路系统、广场和中庭是综合体集约化后的交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经过与地下、地面和空中走廊等高层次的空间体系,共同组成城市综合体的交通流量,与城市的交通紧密联系起来。综合体具有庞大的人流量和物流量,这就要求建筑物的外部要具备适时疏散人流、物流的能力,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为人们提供集散场地。同时,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是城市与综合体的过渡区域,其设计要适应城市的整体环境。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通过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均衡配置功能来满足自身需求,使城市综合体可以紧密地纳入到城市的体系中,实现城市交通组织的高效和便捷,缓解交通压力。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丰富多变,可以灵活运用空间,实现地下、地面、天桥等多重空间的紧密衔接,形成建筑群的交通转换空间与公共休闲空间的有机结合,组建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综合体的功效最大程度的发挥。

3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综合体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城市综合体缺乏与城市整体空间的联系。我国现有的许多综合体过于关注室内设计而缺乏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或是由于过于寻求外形的现代感而没有关注与附近景观的相互融合,造成对城市整体景观的破坏。②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缺乏亲和力,缺乏地域性文化内涵,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宗旨是为人们提供更舒适方便的生活空间,因此外部的空间环境设计要注重人们的需求。但是就我国现有的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来看,放眼望去是不能踏足的草坪,不够舒适的休闲广场,不实用的高级雕塑,或是对国外经典设计的盲目抄袭,难以达到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也造成了城市综合体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缺乏。最后,屋顶的空间没有有效利用。我国的城市综合体仅仅有少量的屋顶没有被闲置,大多数的综合体屋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大陆”。

4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针对我国目前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从综合体的交通、使用功能,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及其立体化、参与性、绿色景观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建议。现阶段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景观绿化设计的重要性并未得到重视、景观设计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并且理论支撑匮乏。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实事求是,做到对人的心理、行为两方面的考量,设计风格融入地域特色,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使得所形成的景观在艺术化、自然化方面实现升华。

4.1保证交通功能和使用功能

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应保证其交通功能:合理的组织人流、物流等,考虑各个商业店铺的地上、地下卸货区和卸货时间等。如果与城市的主要街道结合,结合部位要设置“港湾式”停车区,尽量减少地面机动车的行走范围,减少机动车与人流交汇。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承担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责任,其设计要保证可以提供使用者购物、聚餐、散步、游玩等所需要的场地和空间。一个商业性的综合体是否成功不仅仅依靠商品,商品以外的公共空间也是决定商业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要尽量使其交通系统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其环境景观也要成为城市公共景观的一部分,模糊城市空间的边界。

4.2注重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城市空间的大背景出发。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紧跟城市总体规划的步伐,从城市的空间环境角度分析,建立综合体与城市的联系,使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城市的大环境融合在一起。从城市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开始,就应当吧外部的空间环境设计融合到城市整体规划之中,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规划,防止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环境明显的分隔现象的发生,最终设计出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

4.3将外部空间环境立体化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建筑呈现高层和超高层的设计趋势,同时交通体系也呈现出立体化的设计,这就要求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符合这种立体化的趋势,多层次的利用土地、空间,提升外部空间环境的质量。佛山九龙国际家居广场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立体化设计,在此项设计中,多层次的利用了土地和空间,有较高的外部空间环境质量。引入连廊、阳台将商业、办公空间与绿化平台、屋顶花园相连,形成多种形式的交流、休憩平台,营造出多层次的立体空间。

4.4注重绿色建筑的设计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加大绿色建筑的设计可以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保护环境,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应对气候环境变化、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人员应注意充分利用低矮的建筑屋顶,采用建筑墙面绿化,使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环境可以最大程度的营造出更多的绿化,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的环境。设计手法亦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例如佛山九龙国际家居广场综合体设计中将商墅一、二层商业通过连廊连系,并通过人行天桥的设置将办公楼与办公楼间相连。连廊的设置方便了两个片区之间的联系。裙房部分全部设置骑楼,与当地气候相匹配,方便人们使用。立面则采用遮阳百叶,遮挡西晒,美观且实用。

4.5注重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景观绿化设计要注重景观功能的复合性,设计中要设置合理的滞留和复合空间,营造不局限于观赏层次的景观绿化设计,将景观绿化拓展至可以将休闲散步、餐饮聚会、文体娱乐等功能集于一体,增加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吸引力,解决其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景观绿化设计还要注重开敞空间的设计,提高其可达性,让人们可以置身于景观绿化区内。开敞空间由自然、非自然空间共同组成,是综合体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城市综合体其外部空间环境的景观绿化设计注重开敞空间的设计,促进景观绿化区内的人机互动,人们可以在绿化区内休闲散步、举办聚会或各项娱乐项目,大大提高综合体的活力,对促进交往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景观绿化设计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

4.6注重外部空间环境的参与性

城市综合体是综合多种城市特征的建筑群,因此其外部空间环境要可以符合不同层次人群的使用要求。例如大型户外广场: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景观、提供休闲与大型活动场地,同时也能成为连接综合体各个功能的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整体产品的附加值。城市综合体是为人们提供社交、休闲的场所,要让人们真正的参与进来,就要让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具有动态美感,使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参与到外部空间环境中。

4.7将城市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

一个城市的特征很大程度上由城市景观体现,而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和建设中使城市中许多富有文化特色,体现城市历史感的景观被现代化的景观代替,使城市逐渐丧失原有的文化特色。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留,深入的了解城市地域文化习俗,善于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提炼传统特色元素,与现代化环境设计手法结合将城市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提取名人轶事、历史事件、民间工艺或民俗风情等特色,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去,提升人们对综合体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5结束语

城市综合体是现代综合业态的概念,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项目。而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又是城市综合体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其设计并不仅仅是绿色植物的景观塑造,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注重与城市整体空间的联系和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遵循功能、地域文化特色、人性化、参与性、体验感等的设计原则,注重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中景观绿化设计,通过抽象或具象的手法将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到设计创作中去。打造有个性、有活力的外部空间环境,实现功能多样化、可达性高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

作者:黄神继 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岁丰,蒋涤非,刘庆.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株洲市城市色彩景观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10(3).

[2]孙大明,邵文?,邵怡,等.商业综合体建筑的“深绿色”设计[A].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3:170~180.

文化建筑论文范文2

自1987年在濮阳市西水坡出土蚌砌龙形图案墓葬至今,人们对濮阳龙文化的研究就未曾停止过,濮阳也成了龙文化的代名词。作为龙文化的发源地,如何充分挖掘这种文化资源,为濮阳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是当前研究龙文化的热点问题。然而,对于龙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也遇到了瓶颈。本文就从当前濮阳龙文化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龙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

濮阳;龙文化;研究现状;发展对策

自1987年至今,对濮阳龙文化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30个年头,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龙文化因此也成为了濮阳市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品牌。近几年,濮阳市政府利用龙文化这一优势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濮阳市文化事业,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资源。在濮阳市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濮阳市龙文化的研究也应当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因此,把握好龙文化研究发展的方向十分关键。

一、濮阳市龙文化研究现状及发展瓶颈

1、濮阳市龙文化研究现状

1987年6月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了三组蚌砌龙形图案墓葬,根据专家推测龙形图案墓葬距今大概有6500年左右,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400多年,这组龙形图案也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市龙形图案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这对探索龙的起源和我国文明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龙文化研究也自此开始。在濮阳市政府和诸多历史研究机构的支持下,龙文化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自从1987年开始,有关龙的起源、演变、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涉及龙文化的内涵、东西方龙文化的比较等一系列与龙文化相关的研究都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龙文化研究初期,重点在对龙文化的历史价值,并没有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到了2004年,对龙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对龙文化文化价值、龙文化产业化以及城市形象、龙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在国家层面上,中国国家体操队、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女子足球队等都选用绣有中国龙图案的服装作为参赛队服;国家旅游总局和中央文明办发起以龙文化为主体的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和开幕式都有龙文化的影子。在地方层面上,濮阳市多次组织以龙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对龙文化现实价值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濮阳市政府发起了“中华龙文化节”,每两年举办一次。另外,濮阳市在龙元素融入城市形象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比如龙雕塑、飞龙车站、天龙市场、龙乡雕塑、成龙石雕等等。虽然濮阳市有这些与龙文化有关的项目,但是就目前来说,对龙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对龙文化历史信息挖掘、纯学术理论研究上。

2、濮阳市龙文化研究发展的瓶颈

濮阳市龙文化研究虽然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龙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这也使得在龙文化研究发展方面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濮阳缺乏对龙文化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研究。从龙文化研究现状中就可以看出来,濮阳市对龙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对其具有的现实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经济价值都没有进行充分、系统的研究。这样的龙文化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站的不够高。首先在城市形象上,龙文化并没有成为濮阳市响亮的城市品牌。濮阳市具有“中华龙乡”的称号,但当提起龙文化的是时候,很难让人们联想到濮阳市。因此,濮阳市还没有把龙文化打造成响亮的城市特色品牌,在龙文化研究上的挖掘深度还不够,没有使龙文化成为自身的发展的文化动力。其次,在龙文化资源利用方面,濮阳市也没有抢占先机。许多城市已经敏锐地发现龙文化对城市发展方面的影响,深度开发有关龙文化的旅游与龙文化的产业化。而濮阳市在拥有得天独厚的龙文化资源的情况下,并未抢占先机。再次,濮阳市缺乏深度研究龙文化的平台。虽然诸多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都为龙文化研究提供了平台,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对龙文化浅层次研究上,没有深入研究龙文化的平台。也就是说,龙文化需要更为广阔的平台,进行研究和发展。

二、濮阳市龙文化发展的对策

1、深度挖掘龙文化元素,打造龙乡城市品牌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灵活,要想使一个城市的名字叫得响亮,这个城市必须有精神上的立足点,而濮阳市这个精神立足点就是龙文化。作为中华龙乡,龙文化不仅可以成为濮阳市的文化特色,也可以凝聚濮阳市人民的精神意志。因此,濮阳市必须深度挖掘龙文化元素,打造龙乡城市品牌。首先,在城市建设上融入龙文化元素。虽然现在濮阳市有一些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建筑物,但这些不具有代表性,要建设具有代表性的龙文化建筑物,比如说龙文化博物馆、濮阳市街道以“龙”字来命名、建造有龙文化元素的雕塑等等。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制作龙文化为主题的宣传片、在重点刊物上发表有关濮阳市龙文化研究的文章等等。再次,以中华龙文化节为依托,提升濮阳的城市知名度。濮阳市有许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国家非物质遗产在中华龙文化节中展现出来,让人们对濮阳市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2、充分开发龙文化资源,提高濮阳的经济实力

在如今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濮阳市龙文化研究发展的方向应当是开发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提高濮阳市的经济实力。第一,濮阳市政府可以打造一个以龙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在这个产业园区中专门开发有关龙文化的市场产品,例如融入龙文化元素的服装、玩具、生活用品、纪念品等等。让濮阳市成为龙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为濮阳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第二,将龙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相融合,增加濮阳市经济增长点。比如在一些影视制作、艺术表演等中融入龙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提升濮阳市的城市形象,而且可以形成新的产业产生,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开发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龙文化旅游项目促进濮阳市经济发展再好不过的方式,可以迅速提升濮阳市的经济实力。濮阳市可以建立以西水坡遗址为中心的龙文化博览区,规划起旅游项目,进一步进行招商引资,实现旅游强市的目的。另外,濮阳市也可以将中华龙文化节开发成旅游项目,将中华龙文化节与旅游结合起来,产生提升濮阳市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双重效果。

3、加大对龙文化研究的投资,打造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由于对龙文化研究的有限,龙文化并未在濮阳市经济文化实力提升方面起到多大作用,这也使得濮阳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龙文化的深入研究失去了兴趣。从实际情况来看,濮阳市政府在龙文化深入研究方面并未进行更多的投资。因此,从濮阳市政府的角度上来说,应当加大对龙文化资源的开发,为龙文化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首先,濮阳市应当制定以龙文化研究为内容的文化战略和经济战略,提升龙文化研究的地位。龙文化研究在濮阳市城市发展中应当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让龙文化研究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使得对龙文化的研究更为系统、综合,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信息的挖掘上。其次,加大对龙文化研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对龙文化产业园区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在龙文化城市形象树立方面濮阳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等等。再次,成立专门的龙文化研究协调机制。在龙文化理论研究和龙文化现实价值开发方面形成有效的链接,使龙文化研究为濮阳市发展服务。

三、结论

濮阳市龙文化研究对我国研究龙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经过多年的研究,濮阳市龙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龙文化的诸多问题也达成了共识。在新时期,濮阳龙文化研究应当更为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龙文化历史的挖掘和研究上,应当将龙文化融入到濮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为濮阳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申晓娟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本论文为课题项目成果论文,项目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濮阳公共艺术设施现状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pyzyzs02

参考文献

[1]杨晓新.濮阳龙文化研究综述—龙文化与濮阳城市形象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之预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文化建筑论文范文3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肇始于秦汉的羁縻政策,并演变形成于宋元、完善于明清、终结于民国的中国土司制度,成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政治制度,延续两千余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在各土司区内,也存在着不同民族和复杂的民族关系。各土司区的民族关系怎样,土司又是如何处理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制定民族政策、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云南临沧傣族罕氏土司为案例,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

云南临沧;罕氏土司;民族关系;文化

本文所称的云南临沧傣族罕氏土司,主要指1397年耿马建城到195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期间,先后在今临沧地区存在的罕氏家族统治的几个傣族封建领主制政权,主要为孟定土司、耿马土司和勐角董土司、勐勐土司。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史学大师方国瑜、民族学家江应樑、人类学家芮逸夫等曾实地考察过,留下了《摆夷地琐记》等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记录。此后,一些学者对罕氏土司作了实地考察和研究,整理出版了与罕氏土司相关的一批书籍,发表了一些论文,推动了有关研究的进展。本文在查阅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和开展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罕氏土司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梳理,旨在抛砖引玉,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民族关系

罕氏土司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进步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局限,存在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各民族之间也有矛盾冲突,但形成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企图利用一方削弱另一方、或使双方相互削弱的反动政策所致。20世纪初,英帝国主义频繁在阿佤山区开展情报收集、收买、颠覆活动,英国传教士在阿佤山区进行传教、收集情报等活动,使这种矛盾冲突又掺杂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成分。尽管如此,回顾几百年罕氏土司史,各民族之间交流学习、帮助支持、和睦共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丧共悲,喜同乐”①,政治上共命运,经济上互为依存,文化上相互交流和促进,交往密切。各兄弟民族在祖国西南这块土地上,共同抒写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体现了高度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意识。罕氏土司辖区“境内男耕女织,鲜习文字。九种杂居”[1]。傣、佤、汉、拉祜、布朗、德昂、景颇、傈僳、彝、回等各民族交错杂居,关系复杂。1938年,耿马地区人口1万余户、4万余人,傣族仅占十分之二。傣族人民把自己和佤、汉、拉祜等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视为兄弟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不仅有许多传说故事,还写在傣文史籍中。自古以来,耿马、孟定傣族民间有“尚过法,腊过勐”传说,意为混尚神开辟天,佤族人民开辟地,即便傣族在占据统治地位后,仍然承认腊人(佤、布朗族)是当地的先民。傣族居住在坝区、河谷,稻作农业发达,谷物等农产品丰富;山区民族则自然条件较差,出产有限,粮食缺乏,各民族之间天然形成了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互相交流生产经验和技术。傣族使用的铁制生产工具大多由保山、祥云等地的汉族供给或各族匠人打造,傣族妇女喜爱的各种金银首饰的制作技术也是汉族工匠传授给傣族工匠的。佛寺的龙狮鸟兽花木等雕刻多半是汉族工匠制作,铸钟、水碾、墓碑石刻碑文等均出自汉族匠人之手。傣族对白族“剑川木匠”非常欢迎。各民族还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佤、拉祜等民族会说傣语和汉语,傣族同胞也会说汉、佤等语言。傣族舞蹈深受当地各族人民喜爱。罕氏土司袭职,德宏、镇康、孟连等地的土司和班洪、绍兴等地的佤王也来庆贺,互赠礼物。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进步、友好相处的局面,与罕氏土司采取的一些措施密切相关。

1.跨族联姻。跨族联姻是加强各民族之间联系、促进友好关系的有效方式,也是罕氏族人进入阿佤山区并获得居留权、进而取得统治权的有效手段。通过联姻,有效避免了民族之间的流血冲突,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各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隔阂,稳定了土司的统治。其中,与佤族的联姻较多,使傣佤关系尤为亲密,如罕家公主嫁与佤族王子达芒钟、班洪王胡忠华娶傣族上层女儿宋炳良等。虽然民族上层的联姻主要是政治婚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劳动者之间的非政治婚姻关系,对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和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布摆精心养护罕氏孤幼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是傣佤人民友谊的象征。耿马土司罕真法执政时期(1452年—1472年),因司署内乱,印太罕妮携幼子罕沾到佤族部落悉尼大寨避难,让罕沾拜佤族首领布摆为养父,布摆将其抚养成人,并成了勤政爱民、百姓拥戴、有所作为的勐勐土司罕廷法。罕廷法临终前给子孙遗言:“对待别种人(别的民族),也要把人家当成我们家庭中的成员那样看待。否则家里一乱,外人就会来欺负你们了。”在他执政时期,勐勐地方安定繁荣,民族团结,成为顺宁府属三勐之中最强盛的地方。历代耿马土司都把大寨佤族视为亲戚,世代友好,相互尊重,使悉尼大寨佤族头人享有见到土司可以不下马、可在司署中挂刀自由出入的“特权”,被奉为上宾,大寨佤族也忠诚于土司,衙署亲兵卫队多由大寨佤族男子组成,成为智勇双全的忠义之士。傣佤民族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使两个民族紧密团结,共同建设边疆,保卫祖国。①

2.授予各族村寨头人以圈官、伙头职位,使其成为统治集团成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为土司征派赋役。

3.尊奉和祭祀臣服的各民族崇拜的领袖和英雄人物为勐神,使被统治民族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4.积极调解民族矛盾。在勐董芒弄佛寺旧址前,有一棵被当地人民称为“民族团结树”的菩提树。1905年,佤族绍兴部落的永莫寨与完冷部落的永冷寨因“猎头”发生械斗,绍兴王请耿马土司罕华基和勐角董土司罕华相出面调解,罕华基郑重邀请顺宁府官员前往调解,把两部落王和相关村寨头目召集到勐董会议协商。在会上,罕华基说:“你们以后不要再互相砍头了,更不要来我们傣族地方砍头。你们来我们地方赶街,我们也不让我们的百姓欺负你们。”会议一致通过封佤族头目为“捧勐”(地方事务总管)官衔、绍兴王由“过勐”晋升为“召足”(印官)。会后举行杀鸡问卜、剽牛敬酒仪式,歃血言和,使双方亲善如故。为纪念调解成功,绍兴王、耿马土司、勐角董土司、顺宁府官员在会议地点植下3棵菩提树,并勒石“化外葫芦五王酋要世代和睦,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对耿马土司的调解亦惟命是从,永不敌视”等铭文。令人称奇的是,天长日久,3棵菩提树竟然互相靠拢,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傣、佤、汉民族团结的象征。从此,耿马土司威信和影响大增,边地一带流传“佤王在绍兴,傣王住耿马”之说,罕华基墓志铭刻有“非则耿地人民心悦诚服,即化外葫芦地之五酋亦惟命是从,咸听驱使焉”[2]的记载。罕华基执政时期,“整个辛吐袜纳塔地方是一片繁荣昌盛景象,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没有战争,与各勐各地方友好往来,联姻亲善。”①民族关系的融洽,为各民族建设家园、保卫边疆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班洪抗英斗争等反对外来侵略斗争中,各民族兄弟坚定地站在一起,共同维护国家利益。勐角董土司辖地毗连班洪、塔亭等佤族部落王地,“四山皆倮黑佧佤,治理甚难”,民族关系尤为复杂。傣族约千余户,主要居住在坝区。罕氏土司规定的门户赋税各项,仅由傣族负担,对辖区范围的拉祜、佤等民族还由土司“随时予犒赏,以资联络”[3]。20世纪初,英国牧师永伟里父子在阿佤山区开展传教活动,积极为英国殖民者收集情报、笼络人心。“英国教会在卡瓦山、祼黑山,以岩帅入教最久,受毒最深,为基督教势力中心,凡入教者皆为土匪,平时以劫掠威胁其他寨民入教,不从则杀人放火之祸至,附近数百里莫可谁何。”[4]佤族和拉祜族地区,“人民信奉甚多,几占全人户四分之二”,②形成以岩帅为中心的一方势力,佤族教民只听教会而不听土司头人管理,甚至到了“永伟里行止所在,护卫如云,俨然一南面王也”[5]的程度。在经济上,“入教之人每次须交米一口、鸡蛋一个,否则交银两毫,月终复做大党一次,每人须交一元以上之现金。综计耿马区域附近野人山一带全年被吸去之金钱至少约在十万以上,民间财力枯竭。”③传教士还借机制造和扩大民族矛盾,向教民提供军火。教会活动已成为罕氏土司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1935年5~8月,永文生煽动指使岩帅佤族教民与勐角董土司作战,勐角董土司战败,罕华相逃到孟定,教民沿路烧杀,很多佤族、傣族村寨遭殃,勐角、勐董3个规模宏大的缅寺被焚毁,勐角、勐董市镇一片焦土。经过此次烧杀,勐角董傣族同胞由1000多户减少到100多户,勐角董土司与岩帅佤族矛盾空前激化,罕富民曾发出“有你(指岩帅)无我了”的感叹[6]。1940年3月13日,在教会的操纵下,沧源设治局长陈汝珍及其随从在岩帅查禁鸦片时被教民砍杀。沧源解放后,随着党的民族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勐角董傣族与岩帅佤族的仇恨才逐渐消解。

二、多元民族文化

傣族文化博大精深,主要融合了百越文化、中原汉文化、印缅佛教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临沧罕氏土司区为多民族聚居区,毗邻缅甸,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南传上座部佛教、缅甸掸族、傣族、汉族、佤族等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别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信佛的社会,佛教文化已渗透到礼俗、节庆、文学艺术、建筑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罕氏土司区域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泉。佛寺既是传教场所,也是傣族人民学习传统文化的学校。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沧源县勐董镇广允缅寺,是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现存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历史悠久、艺术价值较高、多元民族文化特色显著的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斗拱、飞檐等构件是汉文化建筑,而干栏式楼房、厅堂又是傣族建筑风格。大殿门外木柱上雕有两条巨龙,穿过木柱伸出头颈,张牙舞爪作抢宝状,制作技艺精湛。殿内绘有10幅具有传统中国画风格的珍贵壁画,内容有佛传故事《逾城上走》《黑他玛成佛》和清政府册封当地土司的场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礼俗制度、阶级关系、建筑艺术等丰富的内容,成为边疆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历史的见证。其中保存的沧源木鼓是绍兴佤族赠送给勐角董土司的,是有上百年历史的珍贵文物。多元文化特色还体现在建筑方面。司署衙门的宫廷式布局、对联牌匾等,显示出深厚的汉文化内涵。民国初期的勐董城市没有城墙,周围有傣家竹林环绕。城中有4座金碧辉煌的佛寺,司署建筑宏丽,居民多住瓦房。城中有溪流经过,街道大路以石块铺就。

“边区有此美丽之城,乃汉族文化之表现,土民咸赞美之。”[7]傣族具有兼容开放的民族特性,不仅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也成为受汉文化影响最大的民族。“今滇边民族中,以摆夷文化程度为最高,知慧不让汉人。”[8]《明史》卷三百十载:“土司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冥顽,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9]民国时期,开办有“裕卿小学”等,设立汉语、汉文课程。罕氏土司子弟如罕贵德、罕富民等通常送入昆明南菁中学就读。学习汉文化,既是中央政府对土司承袭资格的要求,也是土司为了提高统治能力,加强与内地文化交流的需要。耿马第21世土司罕华基不仅精通傣文,还能用汉文赋诗作对。年方50即传位长子罕富国承袭,宣布退位,一面扶幼摄政,一面致力于傣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他还聚集社会贤达和傣族知识分子,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汉文名著和民间故事传说翻译成傣文叙事长诗,促进与内地的文化交流。至今,耿马地区傣族民间仍然流传着他的《桃园三结义》《石猴》《唐王李世民》《姜太公钓鱼》等叙事长诗译作。孟定弄阁太爷罕定国“颇知中国史事,能以摆夷语述三国演义”[10]。在耿马地区,傣族人民也同汉族一样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期间,杀猪宰鸡,相互拜年,请客喝酒,年轻人穿新衣、放鞭炮、向老年人磕头拜年,开展荡秋千、打陀螺、吟诗等活动。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布朗、佤族也有同样的节日。在傣族和其他民族杂居地,其他民族也参加或应邀参加泼水节活动,被待如上宾。傣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文化灿烂,尤以傣历、傣文、文学艺术著名。文学作品如《朗金步》(又译为朗京布、朗鲸布)系列的“少女吃螃蟹”“少女吃青蛙”“一百零一棵接花树”;沧源县班洪、勐董地区的叙事长诗“婻金波”“娥并与桑洛”等故事,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傣族民间谚语丰富,其中不乏格言警句,凝聚着很多生产生活智慧,发人深省。傣文佛教经典是傣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傣族人民能歌善舞,乐器有象脚鼓、铓锣、笛、三弦等,舞蹈有跳摆、孔雀舞、马鹿舞、麒麟舞、白象舞、蝴蝶舞、手巾舞、花舞等。傣族的竹编、刺绣、剪纸、绘画、雕刻、制陶等技艺,是傣族人民长期实践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也是宝贵的民族艺术珍品。手工技艺孟定芒团白棉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一些山地民族而言,傣族拥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在与各民族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经济和文化优势。一些山地民族认为傣族物产丰富是因为信佛,因此也积极引进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积极引进傣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学习傣族的礼仪、语言和清洁等生活方式,使原有的一些粗鄙的民族性情也变得温和友好和细腻。芒洪、翁达等地的“山傣”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文化融合、通婚的必然产物。佤、拉祜、崩龙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佤族的木鼓舞、刀舞、芦笙舞、臼棒舞、拉祜族的葫芦笙舞、景颇族的集体舞等舞蹈,彝、傈僳族打歌等,生动地表现了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和生产生活情景。佤族的《司岗里的传说》在中华民族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有重要的民族学价值。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纳入版图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以夷治(或制)夷”“以夷攻夷”等歧视和反动政策,封建统治者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收取更多的贡赋,满足统治欲望。规定土司区有“纳贡”和“供征调”的义务,却很少或从未想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事业,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正常发展,客观上造成了罕氏土司社会发展缓慢的状况,但在岁月的磨蚀中,依然给世人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土司文化遗产。乾隆六年(1741年)土司罕信忠执政时期修建的沧源县勐董镇广允缅寺,以其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的南传上座部建筑风格、具有很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壁画,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耿马景戈白塔,至今仍然是当地僧侣和信众开展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耿马县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耿马总佛寺(官佛寺),建筑飞檐斗拱、雕龙彩绘,宏伟壮观,至今仍是全县佛教活动中心。位于勐永镇东南2公里的炳允山上的罕氏土司墓群,为耿马历代罕氏土司安葬地。其中以第21世宣抚司罕华基墓最为壮观。墓高5米,宽10米,长6.8米,雕有龙、凤、狮、象、鹿,置有高103厘米、宽54厘米、厚6厘米的大理石碑文,用西傣文(经文)记述罕华基执政功绩和21代土司名录。

留存至今的耿马土司府建筑,主要为议事厅和小洋楼,目前已成为临沧市第一家民族博物馆———耿马傣族佤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和民族研究所办公场所,展示耿马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土司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照片、实物,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耿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罕氏土司印鉴如“耿马宣抚司印”“孟定府印”“干城后将军篆”等,成为重要的文物,见证了罕氏土司区归属中国的历史。至今,耿马官佛寺仍保留有227部745卷傣文经书,沧源各佛寺藏经6666册,与《召伍定》《伍定满佐》等傣文珍贵史籍一起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近年来,以双江县勐库冰岛古树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王冰岛”已成为国内外普洱茶爱好者公认的好茶。该茶叶品种即为中国名优茶叶有性系品种———双江县勐库大叶茶,具有条索肥硕,多葺毛,显毫,芽尖红,鲜爽回甜等特点,其内含物质丰富,茶多酚和儿茶素较高,适合制成绿茶、红茶和普洱茶。溯其源流,即始于罕氏土司对茶树的成功引种。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勐勐土司罕廷法得知西双版纳农民种茶情况,即派李三、岩信、岩庄、散琶、尼泊5人到西双版纳的勐海等“六大茶山”地区带回茶籽200多粒,在冰岛培育试种成功150多株。之后,勐库的各村寨多有种植,源自西双版纳的茶叶品种找到了特殊的生长环境,逐渐形成有名的“勐库大叶茶”这一著名的有性系茶叶品种。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勐勐土司罕驼法与顺宁土司联姻,作为罕氏土司公主的陪嫁,送去勐库大叶茶种籽数百斤;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顺宁知府琦璘与县绅陈维寅各捐银50两,引进勐库茶籽,开辟凤山茶园,推广种茶,使这一优良茶种传到凤庆,演化为著名的“凤庆大叶种”,促进了凤庆成为中国著名的茶区。土司统治时期,茶叶已成为土司向农民派捐的重要物资之一。民国初年,双江县茶叶种植扩大到坝卡、懂过、公弄、邦改、邦木、邦协、勐库、勐勐等地,勐库和四排山成为全省著名茶叶产区,一度年产万担,收益在稻谷、棉等农产品之上,是茶区农民的经济命脉。茶叶销往下关、昆明、四川、西藏等地及邻国缅甸、东南亚国家,成为顺宁茶厂的主要原料产地。1923年,保山人封维德集资数万元,到勐库购茶种百驮,运至腾冲县窜龙、蒲窝两乡种植,这一优良茶叶品种逐渐在保山地区推广种植。优良茶树资源由西双版纳向临沧、思茅、保山等地传播,是以民族迁徙、民族间的婚嫁作为媒介,茶树找到了海拔较高、云雾更大、生态条件更加优越的环境,它们和当地原有的茶树品种进行了天然的或人工的有性杂交,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优良新品种茶树,丰富了云南西南部地区大叶茶品种资源,以茶为媒,品茗交流,使茶在民族文化和农艺交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云南各兄弟民族形成亲密和睦的民族关系。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白牛经》的故事曾经广泛流传在土司和民间。曾经是孟定土司宫廷里的道具舞蹈《蝴蝶舞》,现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傣族传统歌舞。

作者:罕燕 单位: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参考文献:

[1]刘文征.滇志•卷30•羁縻志•土司官氏[Z].古永继点校.王云,尤中审订.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111.

[2]耿马傣学会.罕华基墓志[J].耿马傣学研究,2010,(1):50.

[3][5]云南省档案馆.班洪事件档案史料选编[J].云南档案史料,1993,(2):49.

[4][7][8][10]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A].摆夷地琐记[C].昆明: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4.

文化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交互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

非指导性线上教学高等教育艺术类本科交互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以下简称毕业设计课程)是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门专业实践课,是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汇报,是个人学习综合能力的展演,更是专业人才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所以,从个人到社会都很重视该课程。为响应国家和南京艺术学院的号召,2019—2020年度第二学期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课程由面授教学转为线上教学。目前,学生已圆满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顺利毕业,并斩获冯健亲优秀论文奖等荣誉。回顾开展线上教学这段时间的点滴,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总结教学经验、归纳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水平。

一、线上教学的特点

在春节假期,教师已开始为新的教学模式忙碌地备课了。备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硬件准备、软件准备、教学计划和教学素材准备。硬件包括教学电脑、麦克风、摄像头等。考虑到授课和交流的需要,软件要准备好超星、腾讯会议等授课软件和QQ群、微信群等师生交流软件。教学计划受教学空间和条件限制,必须作出较大调整。在教学素材方面,教师需要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选择、整合出适用于教学的高质量素材。经过大量的教学备课工作,笔者逐渐总结出线上教学的三个特征。

1.未知性。与以往面授形式的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某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在线上教学中效果不佳,甚至不适用,如现场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等。因此,教师就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否可以创设一套适用于线上教学的新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创新,创新的途径与难点是什么,这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存在未知性,有待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

2.实验性。“实验”是指教师为了获得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体验,不断审视教学活动并不断优化教学活动的行为。课前,教师要研究教学对象并制订系统的线上教学计划;课中,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反馈和课后学生练习作业情况判断是否达到阶段性教学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计划、内容和方法等,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可见,线上教学是具有实验性特征的。

3.延续性。一方面,非指导性教学的理念提出于20世纪,经教学实践验证,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其与高等教育艺术类本科交互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线上教学紧密结合的案例还未被列入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关于我国线上教学的学术研究不少。笔者将从中学到的宝贵经验与此次课程教学实践结合,逐渐摸索出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将新的教学模式与交互设计专业特点相结合,创新交互设计专业的教学体验,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延续性研究。

二、结合交互设计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

1.交互设计专业的特点。交互设计指设计交互式产品支持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交流和交互的方式。交互设计是通过产品和服务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艺术[1]。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理解也属于交互设计的范畴。线上教学研究,便是探索基于互联网科技的教育类数字产品中师生的理解与行为的理论创新。正如艾伦·库伯所说,今天的科技环境已经大为不同,逾10亿人的口袋里装着功能齐全的电脑,能访问数以百万计的应用程序和网站;团队要设计出广为使用的数字产品,交互设计师不可或缺[2]。交互设计专业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紧密的前沿专业之一。开发者和交互设计师坐在一起,协同工作。交互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特性,要求该专业培养出有艺术审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擅长协同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2.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完整的交互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完成交互产品设计的技巧,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缜密的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向他们传授交互知识。这是选择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初衷。其次,师生共同把教学目标按设计内容、时间和分工拆分为两类任务。其一是阶段任务:包括课题开题阶段任务、中期检查阶段任务、设计实现阶段任务;以设计内容为标准,衡量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达成。其二是周任务:以时间和分工为标准,衡量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三、毕业设计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探索

面对教师如何适应互联网教学平台,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体验的问题,笔者一边开展教学实践,一边研究教学理论,逐渐发现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与该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最为契合。

1.罗斯杰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1952年,罗杰斯提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传播到欧洲后被称为非指导性教学(NondirectiveTeaching)。其要点为:人均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个体经验的获得构成了认识的基础;情感活动为心理过程之基础与动力[3]。非指导性教学指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这点尤其符合本科毕业设计课程的实际。学生作为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主体,萌发创新设计的灵感并建立项目,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实现设计创新和能力提高。教师作为促进者,通过理论讲授、方法指引、交流讨论、专业辅导等推进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2.毕业设计课程的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毕业设计课程采用罗斯杰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如,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独立创新意识,建立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但是,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如何利用好网络教育资源开展更好的在线教学活动值得思考。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统筹安排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针对三个时间段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挖掘不同的网络资源,设置不同的线上教学互动方式,以此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实现要通过不同的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此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的方式。图1展示了在毕业设计课程中,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师生互动三类活动在课程的不同阶段是如何实践并形成一个学习闭环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创新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方法的详细阐释如下。

四、毕业设计课程的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按照教学活动的先后次序,在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群作业前置练习法、教师直播讲授法、在线会议讨论法、小组工作周报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

1.群作业前置练习法。群作业前置练习法,即“前置学习任务、培养问题意识”,是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点。教师通过QQ群与课程相关的专业资源并设置练习。课程资源如专业书籍或设计作品,群作业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完成阅读笔记或快题设计。在线上课堂互动中,师生就前置练习展开专业问题的归纳与研讨。学生在前置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设置的课程教学重点。教师通过提炼重点问题、设置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吸收率,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直播讲授法。教师直播讲授法,即“讲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是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难点。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在线讲授知识,可事先自主录制好授课视频,准备好课件、展示作品等,通过线上平台远程展示并配合讲解。这一教学过程存在优点,也存在难点。优点是能够系统地开展教学。教师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比宽泛的在线学习资源更易于学生吸收。难点是教师如何及时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与线下教学相比,教师脱离了对学生“学”的状态的观察,“教”是有难度的。目前的解决方案是以在线会议讨论法为补充,强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观察,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3.在线会议讨论法。在线会议讨论法,即“及时交流、专业研讨”,是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重点。毕业设计课程属于实践类教学课程,学生必须动手完成创意和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书本中未讲到的具体问题。教师通过腾讯会议软件与学生及时交流,可实现文件共享、视频互动讨论等更为直接、迅速的专业研究讨论,为学生出谋划策、提供指导。学生设计作品采用屏幕分享的形式,更有利于师生对动态作品细节的研究。在线会议讨论可以让多人进行视频或音频互动,对设计作品各抒己见,这是师生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小组工作周报任务驱动法。小组工作周报任务驱动法,即“项目驱动、协同推进”,是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体验点。这里提供的体验,属于职业体验的一部分。从专业到职业,除了业务能力的培养,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设计师职业工作的规划性、责任性、协同性等特点。教师在QQ群在线周报文档,每个小组按时填写,做到团队工作进展透明化。这样的项目驱动体验如同在职场,设计工作常以项目形式出现,有明确的时间规划、内容规划、责任规划。项目成员按时按质完成分工,同时团队协作精神必不可少。项目成员应做到积极沟通、主动帮助、协同推进。在该课程中,学生通过每周汇报小组工作交流体验和得到锻炼。

5.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即“挖掘潜力、成就学习型人才”,是非指导性线上教学模式的焦点。自主学习可以呈现为很多形式,如阅读文献、检索信息、动手动脑实践等。自主学习法的起点在于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研究主体、学习伙伴的权利。学院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自选导师。每位毕业设计导师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学生在了解教师的研究领域后,选择与自身专业发展志向一致的导师。第二,自主选题。通过师生讨论,学生自主拟定毕业设计课题。第三,自组团队。根据项目需求,学生独自或组成2~3人的小组完成毕业设计课题。如,在“大运河”课题设计项目中,三名学生对于京杭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建筑兴趣浓厚,自主查阅、收集了大量关于沿岸的塔、南北园林对比、运河桥梁的数据资料。经毕业设计导师辅导,学生进行了数据洗涤和可视化设计,最终呈现出“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建筑数据可视化设计”作品(图2)。由兴趣引导向主动自主学习的过渡是教师辅导的重点,更是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型人才的过程。

五、教学体验创新

当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交互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线上教学既要创新又要传承,不能粗暴地割裂与以往教学方法的联系。教师应将该课程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创新教学体验,划分不同教学活动的目标、时间和交互方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都是教学活动的形式。线上教学更多地依赖互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和网络资源。师生交流从以往的面对面交流,转变为多种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平台的在线交流。笔者汇报了线上教学活动实践,摸索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教学体验,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仍在不断学习改进,并希望以此为开端,让交互专业的教学更具前沿性,并获得更佳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詹妮·普瑞斯,(英)伊温妮·罗杰斯,(英)海伦·夏普.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刘伟,赵路,郭晴,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美)艾伦·库伯,(美)罗伯特·莱曼,(美)戴维·克罗宁,等.AboutFace4:交互设计精髓[M].倪卫国,刘松涛,薛菲,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文化建筑论文范文5

【摘要】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目前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认清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积极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特色,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素质教育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极为重视。先后出台了《全面开展职业技术技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意见》和魏安邦校长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核的解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职业素质教育有了一定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清楚的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富有朝气和活力,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关系到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学院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将行业文化蕴涵到校园文化之中,以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和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物化展示的文化形态,使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有机融合,做到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二、校园文化积极推进职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特别重视和提倡的重要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仅靠专业教育、书本课堂教育,要想适应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远不能达标的。要全面提高地方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要加强校园文化课堂的综合育人作用。校园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各方面素质能力的重要园地,素质能力的培养无不带有校园文化的色彩。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突出高职校园文化特色,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高职校园文化异于一般高校文化的特质,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个性体现和独特“标签”。根据高职就业的特点,对接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缩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之间的距离;要积极实施做学教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适应高职教育的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以实践思维为主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符合技术技能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以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形成个性化学习为主的教学形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是职业情操熏陶的重要形式,通过实验、安装、维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逐渐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著追求。各种校园大赛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营造工程技术实践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我院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成立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发展的新模式。要在现有化工职教集团的基础上,根据学院专业群依托的行业,扩大职教集团的企业数量。要建立校企紧密结合的职教集团工作机制,提高学校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注重收集企业理念,了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用人之道等信息,再将企业先进的理念、优秀的制度创造性地运用于学生教育及活动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了解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基本掌握企业的生产技能,受到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体会和把握企业用人标准,促进职业技术技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等专门人才,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有利格局。

总之,通过建设具有化工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力的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2]兰成琼,黄晓初.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9)

[3]葛志亮,王金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精神”特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刘海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彰显职业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9(18)

第二篇: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探讨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思路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目标。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党的十八精神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职院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关注师生员工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成功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坚持定位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做到以特色来提高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效果。

2、坚持先进性与引领性原则。倡导社会的“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校园文化之中;把民主法制精神渗透其中,把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浸润其里。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努力营造高雅、先进、文明的大学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地赋予大学文化以时代性、民族性及科学性为一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4、坚持协调、和谐原则。追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默契、和谐、统一。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各方面利益。

二、树立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体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要树立人人参与、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发挥其率先垂范和根本性的建设作用;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敏捷、素质较好的特点,组织参加集知识性、娱乐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使所有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高职院校可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积极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校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应处处体现学校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职院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风格、精神和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

四、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

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学校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大力发展社团,建设好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3、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强健制度文化建设中枢

制度对于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

1、对学生规范的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而不是让他们在“禁止”、“拒绝”中发展成长。

2、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得到提升。

3、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结合。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术活动、人事管理、职务评聘、奖惩分配、校园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既体现法纪的严肃,又体现人文关怀。

六、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1、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七、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其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展提出的大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价值观在校园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引,才能实现稳步、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也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为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清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形势下的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3期.

[2]张奇.王成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364期

第三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日趋突显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校园墙体文化成为一大亮点,本文阐述了高职校园以“墙语”形式表达文化内涵的建设情况,同时也分析了此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文化;墙语;表达;研究

1.引言

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具内在联系与规律,校园建设是艺术、是文化表现,要繁荣校园建设,就不能忽视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追求,发挥地区性的文化特点、发掘文化蕴涵…,考虑不同设计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手法表达校园文化的共享性、实践性和延续性构成要件。

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有,以精神文化为主的隐性文化和以物质文化、语言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组织文化为主的显性文化。墙壁文化作为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显性呈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墙面文化曾经在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室的走廊墙上悬挂伟大历史人物、伟大领袖、英雄人物的画像、生平事迹以及名言警句等,教育学生要向他们学习,培养远大目标和高尚情操,近年来学校再度积极开展“让墙壁说话”的活动,在校园外建筑墙壁上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大做文章。我个人认为可以把这种表达形式称之为“墙语”文化。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墙壁文化的发展收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校普遍关注。

2.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2.1研究的内容

研究主要内容有:如何通过“墙语”设计表达校园内涵,树高职院校形象;“墙语”的表达内容及形式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墙语”表达心声,潜在教育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内在的、稳定的、积极进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容研究难点:文化特征在校园中体现研究;如何表达文化且用“墙语”形式突显高职院校风采;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形成一种意识——用正确、具创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防止墙壁的毁坏。

创新之处:利用墙壁语言设计去引导公共性及同学个体在墙壁上正确的书画,且体现地方性文化与高职院校间的关系。

2.2研究的意义

活化校园文化,树立地区高职院校形象,提高地域性、文化底蕴性表达,为高职院校添亮点;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潜在动力、信仰和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人文、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给喜爱表达心情的同学提供空间;以高校优秀个案墙壁文化的实际效果形式进行信息传递,通过院校交流、会议及比赛活动等方式,让兄弟院校认可,积极进行试点推广本研究理念,并尝试直接转化为应用成果;引导同学们正确的在墙壁上抒发心声,形成校园一道独特风景线。

3.研究基础及国内、外同类工作研究现状

3.1研究基础

3.1.1作为高职院校一名年轻、积极的教师,对校园建设、表达形式上体会颇深,对于此课题创新研究成果将能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参考依据充满信心。同时我也是一名在读硕士生,论文课题与此相近,参与研究活动的内在动机明确、热情高涨、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此课题的一系列研究,并逐步以论文形式展现其成果。

3.1.2我校地处红色文化之乡,又以人文学院和建筑学院相关专业为依托,研究基础坚实,加之可充分利用网络广泛性进行调查与研究,具实质开展实践研究条件。

3.2国内、外同类工作研究现状

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由于此课题的特殊性,在国内外鲜有人进行专门研究,多数学者对校园建设环境、办学定位、领导班子进取意识、办学基础、专业特色、毕业生就业率等做过系统论述,以一所高职院校的地区文化氛围营造及校园建筑“墙语”细节的设计让众兄弟院校称赞及效仿的甚少,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突显了本课题前瞻性、急迫性,同时也说明了研究的实质性探索意义。

4.“墙语”设计表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成果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观点。目前研究认识主要有:

4.1“墙语”的具体表达方式

4.1.1文字、数字、字母、音符等,不过多以文字为主

4.1.1.1与时俱进、具实质意义的标语

标语,主要以名人名言、警示语、宣传语为主。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尽可能杜绝宣传教育本身的文化内涵,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应多些如哈佛图书馆墙上对警示他人有很好作用的墙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再则,尽可以的杜绝平淡、较长的语言,如:建设平安校园,共创美好家园等。应多些有趣具嚼头的字眼,如:我的形象全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知道我在等你吗?(垃圾桶)。

4.1.1.2在学校墙面上给学生留有“随心小语”区域

纵观高校,随处可见干干净净的白墙上面写满了字,或许那是学生内心最直接的感受、最直观的校园生活认识及宣泄自己想法的方式,但他破坏了校园环境。如何让此改观为文化景点,让校园每个空间具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来正确疏导学生复杂情绪,培养他们健康的行为习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条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力和潜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常期待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才能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越学越好。我认为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学生喜爱的墙面上创设几块人人参与的空间,发挥并适度张扬每位同学的个性,更加直接的掌握同学的思想方向,以便更深层次的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4.1.2墙画艺术:以湖北两所学院部分书法、浮雕、平面色块、图案及挂饰等图片为例

4.2“墙语”设计时考虑的高职院校特点

4.2.1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建设表达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兼有职业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具有教育性、综合性、灵活性、先进性、多样性、和高雅性;且高职院校应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为发展思路。

其主要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具备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内涵和共性;另一方面应具备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应具备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要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再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引进与自己学校类型匹配的企业文化,把高职院校发展成为众人周知的高等学府,加强理念识别系统(MIS)建设,对校园文化诸因素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上进行全方面的整合,全方位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塑造良好的整体校园文化形象。

4.2.2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不足

4.2.2.1地域特征、人文教育缺失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对高等职业院校地域特征、人文教育的研究很少有实证分析或通过墙壁文化等视觉冲击率高的个案进行深层次的解剖。

4.2.2.2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个性、独特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与表现方面应体现职业人文教育。

4.2.2.3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培育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加强精神文化的渗透作用,把高职特色散布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去。

4.2.2.4引进企业文化,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墙壁视觉文化增强高职院校文化的竞争力及生命力。

4.3“墙语”设计应体现高职地域性、独特性、积极性、竞争性人文内涵

以湖北省高职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为例。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主要体现为红歌、红段、井冈山红色精神等。通过墙壁设计在学生中宣传红军奋斗史,建国艰辛史,教导学生要居安思危,忆苦思甜,努力奋进。

5.结语

当前,对校园文化建设及墙壁设计表达,各地学者已经开始作了有价值的工作,发表了重要的论著,但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强调以形式为艺术核心因素的审美观念方面,这将要求我们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建筑文化,2007,8:36-38.

[2]陈章龙,刘正峰,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要件与类型化分析——兼论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的引领[J],湖北社会科学,2011.

[3]朱麟,李嘉珊,21世纪的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J],未来与发展,2010.

[4]王国梁,论湖北红色文化的渊源、特色及地位[J],理论界,2007.

[5]本刊编辑部,首批“示范”集体亮相:精彩诠释“建什么,怎样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

[6]彭振宇,基于校训视角看高职院校精神的凝炼——基于200所全国示范及骨干高职院校校训调查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

[7]刘昀,大学校园建筑形象的个性化问题研究及案例分析[J],天津大学,2010.

[8]吴丹,中学校园墙面文化德育主题建设研究[J],苏州大学,2010.

[9]马红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0]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11]刘民,聆听五线谱墙上的天籁之音[J],四川建筑,2004,2:37-39.

第四篇: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在发展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师资结构,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化;建设

作为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高职院校“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精神风貌”[1]的高职校园文化立足于社会文化,以学校师生为建设主体,营造特定的高职校园生活方式和高职教育精神,是开放性、鲜明时代性、长期持久性、广泛参与性、独特创新性的综合体现。“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必然包含高层次的校园文化”。[2]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力求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上建设文化内涵职业化、活动内容专业化、文化载体现代化、学生组织社团化、学生活动社会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校内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建设同时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3],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制定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方针政策。

一、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明显区别,它立足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特殊性所诞生的一种文化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整体育人价值观、始终贯彻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教师道德修养、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其中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作为可视的有形文化是文化建设所展示的外表,而整个学院的制精神文化是建设的核心。除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协调等一般性功能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强调技术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特性。

那么,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从诞生初始,就强调“职业化”的特点,这就使其校园文化站能在企业所需要员工掌握的职业技能、拥有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综合人文素质基础上进行建设,所以导致具有了高职院校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实用性”特点,也就是高职院校所倡导的开放性和企业化。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两点,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紧贴企业需求,所以能够在自身的文化积淀之上去吸纳各种优秀文化。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比本科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其次从文化的需求性来看,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强调与地方接轨,满足地方需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求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企业所要拥有的职业素养,使校园文化符合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一致性,从而满足服务性和实用性这两点。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术性、理论性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对较弱,但在教师教学、学生技术训练及服务地方等方面更加现实意义。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程序与企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而专业和课程设置又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在人才的培养呈现面展示出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二、当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立的历史已有有20年余年的发展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的高职院校中也有成立和建设的历史较短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相对于招生的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校的盲目扩建,这些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展示出一定的落后性。具体表现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定位、规划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对高职院校建设何种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明确认识。有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解不全面,对其特点的认识过于肤浅,所以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照搬办成本科院校的模板,丧失其自身特色。又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生硬的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导致所在进行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高职院的特色。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社团活动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片面强调其物质功能及对学生表象性地促进功能,无法突出职业精神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对学生培养的全功能。

(二)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有步骤的系统化设计。对与目前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高职院校来说,国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建设等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结合国情提出了新的目标,但是有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这些要求并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行动方设计案和完成步骤的缺乏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和作用。

什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办学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宗旨和办学理念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的最终评价、吸收优点的过程,并结展示出自身独特的特性,从而使受教育的群体在语言运用、举止行为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显现出某种一致的认同性。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思考的是高职院校如何从发展自身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的优劣点,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把建构富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发展方向,让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学校的总体目标上相统一,最终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目标。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采取如下方针:

(一)紧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应教育者所制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最终目标来确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陪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适应培养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包括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能服务企业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

(二)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这是确定一所院校高职校园文化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长远规划是指站在整个学院长远发展的角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从而使校园文化与学院总体发展目标相互统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国家社会大环境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院校进行外部环境的考查和对内部自身环境的审视分析,明确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与自身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长久发展。同时,要清楚地知道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结合统一,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系统严密的规划设计,最终使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在结合产、学、研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活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全面增强德智体美劳”为主导的办学思想,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建设特色专业校园文化。总之,期望通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能够多方法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结构层次进行优化,这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根基。校园文化的最终形成是一个逐渐由内而外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所学校教师的育人宗旨和自身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区别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拥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同时又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既具有教师知识有具有技师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增加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载体。校园硬件建设是指各种校园物质实体的总称,是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对外展示物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建设好硬件物质设施,注重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校园硬件设计制作时,高职院校要秉承人文艺术氛围的宗旨,根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方针的特点在硬件物质设计上就要有艺术性地把职业与艺术文化结合,突出职业特色。

第二,增强校园制度方面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认同感凝聚方面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制度纪律等校园内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对师生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让制度拥有文化内涵,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结合,把“软件”与“硬件”两种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以人为本,情法并重,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加强民主机制建设,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师生成长和院校发展。并且加强院校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有关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使得各项文化活动有制度可循,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文明的陪育功能。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一所学校的一系列校园内意识形态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着重加强学校校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整体建设。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共同促进校风的形成,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同时,增强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使自身校园文化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文化融合贯通,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的精神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活力。

一所学院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院历史文化多年积淀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所院校发挥主观能主动性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与自身专业特点的个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手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只有从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多方法,全方位地来开展规划设计,才能真正建设起既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又富有浓厚文化内涵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

第五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策略研究

摘要:高职由于其办学性质和特点,在校园文化内涵及其形式上有着鲜明的特质,本文分析了高职校园文化的三个重要特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1]作为文化组织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其精髓和灵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失去文化之光的校园只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不能称之为大学。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也就意味着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特色化特征,在校园文化上必然表现出丰富多样和独特创新性。高职作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办学性质和目标上在区别于普通的高等学校,但校园文化依然是其存在和发展之基,其建设质量和水平影响着高职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大学文化生态繁荣发展。而从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来看,当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和实践建设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的丰富与深入,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因此如何针对高职的办学类型和办学特征探索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是当前大学文化研究的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及特质

“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它们涵盖于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特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定义为:高职院校人的群体意识及其外化物,包括凝结和提炼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和外化的行为模式、组织架构及规章制度和物质设备设施。也就是主观意识的客观化状态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当然从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当然由于意识及其载体的密不可分,精神文化必然要通过物质文化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基于高职的办学性质,其校园文化也具有以下特质:

(一)高职校园文化以高层次、高品格为基本特征的校园文化类型。高职的“高”决定了校园文化的高层次和高品格。高职从本质上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层次上来说,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决定了文化的高层次和高品格要求。要突出和坚持大学校园文化对高深文化知识和严谨治学精神以及良好道德品格和素质修养的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追求,不能降低品格,沦落为世俗化和功利性的文化类型,失去高校作为精神岛屿和人类文明净土的特征。否则,高职也就不成其为高校,也就只是职业培训中心。

(二)高职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性和应用性为鲜明特质的文化类型。高职的“职”,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鲜明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从办学类型来说是职业院校,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3],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一线建设、生产、管理需要的应用性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征。蔡元培则指出,“治学者可谓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两者有性质之别。”[4]这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其独有的竞争优势和存在价值。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要突出其职业性、实用性特征,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培养规格都必须强化职业特色。当然在在学生的素质要求上也要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培养现代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也是职业院校的理想追求和目标。

(三)高职校园文化是创业创新为独有特征的文化类型。高职是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办学模式决定了这类院校的办学机制不同于普通高校。市场风险、政策制约等使其在夹缝中生存,随时面临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这一点从每年开始的生源大战中可以窥见一二。从整体上来说,这类高校办学历史都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场知名度以及特色,处于创业阶段,因此以艰苦奋斗、适应市场需求的以创业和创新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及精神成为其致胜的法宝和这类院校的文化特质之一。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对10余所高职进行了专题访问,发现高职校园文化总体显得氛围不浓厚,内容不丰厚,无论是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都比较缺乏,也有一些学校有一些物质文化设施设备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但是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淀,世俗化、功利性文化盛行。特别是新办的历史较短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严重缺失。具体问题如下:

(一)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不足

课题组问卷调查和专题访问,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调查表明,在回答“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学校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时,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认可,有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认可,占调查总数的84.8%。综合调查和访问结果来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上都有明确的看法,无疑都认为很重要。在问到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没有财务预算时,与公办院校相比,高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基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可见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只是停留于形式上,经费保障不足。也反映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认识不高。与公办院校相比,高职从普遍存在设备、设施不足,有些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和文化设施,如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训室、图书资料等,人文环境弱于自然环境。

(二)文化建设形式大于内容,忽视精神文化的提炼与传承

有些学校领导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文化创建措施,总体上来看,侧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贴贴标语、口号、雕塑,多搞几次文体活动等,总体上来说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提炼和传承,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没有灵魂的文化建设,也就难以形成气候、也谈不上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办学历史短,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科学规划

高职校园文化缺失和滞后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普遍办学历史较短,也就缺乏文化的传承和沉淀。而且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显得比较随意和零散,虽然有些学校确定了长、中、短期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但迫于招生、就业、师资等一系列即时性与关键性的显性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只得脱离自己的规划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临时应付,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也处于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的状况。比如很多高职一到四月份就开始启动招生工作,往往从这时候期起学校基本十室九空,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和老师都有招生任务,被派出去招生,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走访中有老师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经常修改,让人无所适从。从客观上来说,这些都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四)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性不足

有人的地方才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广义上来说也包括其外化物。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其文化创建的重要主体毫无疑问是教师和学生。而高职这两大校园文化主体由于种种原因,参与性都严重不足,这也是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教师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居于主导性地位,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优良的教风,高素质的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学校学风、校风形成之根本。而高职教师队伍结构及不合理,主要由退休教师和新招聘的年青人组成,缺乏年富力强的挑大梁的骨干教师,而且兼职教师比例大,专职教师队伍也极不稳定。例如一个学校的学生反映他们大学三年就换了三个辅导员,任课教师基本上是兼职教师,有时一门课中途都可能会由于兼职教师的问题而换老师。高职教师队伍的缺陷造成文化建设中教师主体的缺位和无力,因此即使学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尚的价值追求也难以形成文化的力量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就是因为缺失了主要的文化践行者和传播者。

作为受教育者,无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作为教育组织,学生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体现者,我们经常说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看出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这个意思。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他们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因此,不可忽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由于高职的学生生源、学习心理等问题,从总体来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校园文化就表现出缺乏学术氛围和追求科学精神的学习文化,学生更热衷于选秀、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学术讲座乏人问津,因此校园充斥浅薄的世俗文化、娱乐文化。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虽然说文化是自然演进和历史沉淀的过程,但是如果高职业能够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问题,可以根据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自身特色优势、在先进文化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采用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应该也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加速文化演进的进程。给予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战略目标和计划。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之中,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给予专门的人财物的投入,从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系统的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保证校园文化的系统性,使其由自发到自觉,加快文化的生长发育进程,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内涵及要素,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着手推进校园精神文化体系的构建。并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凝练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校训、校歌等形式体现出来,使之清晰的宣示与人,并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文化活动予以践行和发扬,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三)以精神文化为灵魂,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形象。校园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知,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建设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使人们能够认识、了解和传承。这里也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导入CIS战略,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以学校精神文化为灵魂来设计校园文化的整体宣示形象,比如学校规划、建筑物、标示、标语、雕塑等,使校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浸润和蕴含着校园文化之美,从而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有一定数量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才能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强有力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要充分发挥教师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专职教师队伍。而且这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因此必须改革教师的管理体制,特别是松散的雇佣关系,要想办法消除教师的打工意识,以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和事业留人,增强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而反过来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成为留人和育人的重要条件。

(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激励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形成优良学风和校风。课内课外相结合是指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听课率。高职院校应利用本身市场机制的优势,在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教学上进行体制创新,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多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聘请校外专家或校内优秀的专兼职教师开设各种讲座来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活跃校园学术氛围,达到改善学风的目的。当然一系列健康向上有积极意义的文体的活动也是必要的。

校内校外相结合是指要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校园文化开放包容,实现和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校园文化处处育人、时时育人,每个学生教育的成功也就从根本上改善了学风和校风。

参考文献:

[1]方泽强,刘星.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0.

[3]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11-17.

[4]黄炎培.职业教育谈[A].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9.

[5]蔡元培.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A].杨东平编.大学精神(上)[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06.

第六篇:浅谈校企合作的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融合企业管理理念与文化,创新建设校园文化,在办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规范等与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高职院校在着力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将校企合作的理念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激励等功能,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助推力,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

1.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较,虽然缺乏深厚的理论氛围和文化底蕴,但其校园文化有其鲜明的特性。

1.1职业性

高职院校办学层次属高等教育,其类型特征属职业教育,因此,其校园文化具有高教文化和职教文化的双重性。高职学生为增强就业能力,在校期间需提前进行职业定位,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有职业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陶冶了思想情操,同时也得到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

1.2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同时,还辅助于各式的实践活动,如与专业相结合的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各种形式的创业团体等,学生在参加活动、比赛同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3行业服务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当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是依托与行业办学的,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高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浓厚的行业文化背景,浸染着行业文化理念,体现着行业行为文化特征。高职学生因职业的提前选定而明确了其职业的行业指向,就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主动吸纳行业文化内容,自觉培养行业文化意识。

2.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1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光体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还要求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要注重企业参与,尤其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文化实际需求的毕业生。使学生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亲自感受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毕业后即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尽快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2.2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的吸纳与内化。在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企业文化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层面的对接,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在校企合作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广泛吸收所属行业、企业普遍价值观,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进一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有利于树立有特质的高职教育品牌,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3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上千所高职院校,随着生源的逐渐下降,本科院校职业化改革,高职院校不可避免的面临生存问题。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本,它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更体现在文化特色方面。文化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根。只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才能凸显高职院校行业特征、企业特征,才能真正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另外,许多成功企业的创新精神、质量意识、营销观念和绩效考核体系等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学校应主动向企业学习,学会经营,善于管理,从企业文化中吸取更多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东西。

3.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涵盖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3.1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企业化特色

物质文化是指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环境、设施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物质因素,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是办学的基础和前提。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订班级制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气息,突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通过校风校训、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校史陈列、专业成果展示等传播工具和教室、寝室、食堂、办公室、体育场馆等场所文化体现,突出“企业化”的特色、“职业”的特点,尽可能模拟企业文化的氛围。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而建设的系列实训工作室,要参照职业岗位所对应的相关企业,使校内实训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工厂在总体构想、系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企业形态,使学生在完全职场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里,培养岗位意识和职业精神。

3.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抓手,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得以形成的保证,是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为核心的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在管理机构设置上,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建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等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要确保其建构组成、工作制度、运行流程等,在以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课程建设为主要宗旨的前提下,尽可能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使校企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为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上,要将企业因素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规划和考量,校中厂、厂中校建设,在高职院校实行灵活弹性学制的探索和试验中,将企业文化精神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加以渗透、融合。在学生管理上,学校要积极汲取行业、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学生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3.3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的传统办学理念所造就的文化氛围,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的信念,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学生在校期间,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高职院校可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创新,引入企业所举办的各项活动,比生产大比武、拓展训练等,这些活动融入了企业对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等内涵的要求,提前让学生接触这些活动,对于他们适应企业生活,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很有价值。高校也可应将课外活动的场所由校园向企业、社会转移。邀请企业的熟练工进行现场观摩、交流评审,再加上真枪实弹的实战氛围,锻炼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