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资源建设范例

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1

在分析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类型的基础上,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两个方面,阐述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的路径。

关键词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教学模式

1前言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其时间短、规模小、针对性强、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等优势,已经得到高中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使用。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基于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微课资源整合,以发挥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最大效应。

2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类型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不同于传统课程资源,但是它是在继承传统地理课程资源基础上的再发展与再创造,高中地理微课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主要在地理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馈、学习指导等多种资源的基础上,又根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领域,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2.1知识型资源

知识型微课资源是以传授地理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微课教学资源。教师围绕地理教学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微课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启发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基本知识与知识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总之,知识性微课资源以传输知识、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构建能力为主要任务。

2.2活动型资源

活动型微课资源主要是围绕高中地理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而开发的教学资源。为了推动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师借助微课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微课资源的引导下,开展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为了提升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地理教师往往借助微课,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以实践活动为主线,采用体验法、参与法、置换法、演示法等实践活动方式,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辅助型资源

辅助型微课资源主要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辅助作用的微课教学资源,它着眼于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辅助性微课资源尽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但是对学生地理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与辅助作用。如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链接型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开阔地理认知视野,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与拓展作用。因此,辅助型微课资源也是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与效益。

3.1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是针对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的资源整合,是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整合意识,推动地理微课资源体系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

1)新旧教学资源整合。鉴于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是整个地理教学资源中的一种新的资源,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加强地理新资源与旧教学资源之间的整合,使微课资源更好地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库,形成相对完善的、持续的地理资源体系。微课资源与旧资源的整合,首先,要继承与发扬传统资源的优势;其次,微课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地理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就要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提高新旧教学资源整合的整体效益。如教学“区域发展差异”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差异,对教学资源进行再整合。把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有机融合在微课中,使之成为微课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这样既发挥了传统地理课件教学资源的作用,又通过微课模式,凸显微课的教学优势,实现传统课件资源升值[2]。

2)不同类型资源整合。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具有类型多等特点,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在不同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较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如何才能实现不同类型地理微课资源的最大价值呢?整合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加强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微课资源的整合设计,使不同类型地理微课资源有机结合。这样就能避免微课因时间短小带来的容量劣势,更好地突出微课针对性强的优势,做到互为补充、互相支撑。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型资源”可以结合“知识型资源”,使“活动型资源”紧紧围绕“知识型资源”展开设计与开发,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吸收与运用;“辅助型资源”又紧密围绕“知识型资源”“活动型资源”展开设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链,实现课内向课外、知识传输向知识运用的有效延伸。

3)不同学科资源整合。现代教育理论注重构建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也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微课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这种整合既要立足于地理课程教学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抓住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点,这样才能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地理微课资源与其他学科微课资源的整合将进一步丰富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库,推动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迁移,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高中地理学科与高中历史、高中政治等学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知识互相交叉、互相渗透。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可以尝试与高中历史、政治学科微课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互为补充,通过不同学科微课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思维的发展,用联系的教学思维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含金量。

3.2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路径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思路和总体方案引导下,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和学生实际、微课教学特点,有序、有效推进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

1)合理规划。为了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的效率,避免微课资源建设中的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必须要进行合理规划[3]。地理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根据高中学校的统一要求,具体由高中地理备课组为实施主体。各位地理教师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地理考试大纲进行深入解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考纲要求,制定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方案与建设流程,尤其要把微课资源合理定位,使微课资源能够贴近教材,紧扣地理知识点;贴近学情,充分考虑微课背景下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习惯等,将微课与地理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2)搭建平台。平台是微课资源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离不开资源平台建设。高中地理要根据“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强化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互动,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此外,还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地理教师基于微课的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微课大赛、微课题研究等,激发高中地理教师微课资源开发热情,提升教师微资源开发与研究水平,使平台真正发挥出辐射作用,建构起地理教师之间微资源建设的桥梁,营造出融合“微课建设、管理、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立体化服务环境。

3)微课制作。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的关键是微课制作,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技术,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高中地理微课制作要重点突出“三性”,即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首先,微课制作要具有科学性。按照高中地理知识与能力发展的需要,科学地制作微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特点。其次,微课制作要体现技术性。高中地理微课制作必须要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微课资源,以确保微课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有助于凸显微课优势。最后,微课制作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为了更好地展示微课的魅力,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优化微课设计,融入艺术元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

4)应用改进。微课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为了推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应用,高中地理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价值,更有助于推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的改进。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将根据自身对地理教学的理解与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提升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水平[4]。此外,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改进还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同行点评、专家点评等形式,推动微课资源建设更大范围内的互动,促进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建设水平的再提升。

4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微课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必将推动地理教学的新发展、新突破。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强化实践探索,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路径,更好地发挥微课在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添更精彩的一笔。

作者:张正勇 单位: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教科室

参考文献

[1]何晓萍,蒋鑫.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3-46.

[2]苑雪.微课资源开发的实现路径分析[J].电子世界,2014(9):178-179.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2

微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讨了微课的定义,分析了《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为职业教育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微课;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而微课资源建设正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2015年11月,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持,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杭州启动。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库中《饮食文化概论》子项目成功落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子项目团队从微课的定义开始,开启了《饮食文化概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微课

微课,即“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DavidPenrose,而在国内,则是由广东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而焦建利教授强调,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则是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内容既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包括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习单,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尽管学者们对微课的定义有着不同表述,但是对于微课的特征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是微课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形式短小为特点;二是微课的内容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以内容精悍为特色。以微型化资源为基本需求,微课资源给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载体与学习情境。加快微课资源建设,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

三、资源建设的定位

《饮食文化概论》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于“辅教辅学”的功能。辅教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微课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辅学是指包括在校学生、校外社会学习者在内的具有学习意愿、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都能够通过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从业人员职前、职后的学习需求,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四、资源建设的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按照“辅教辅学”的功能定位,遵循资源库“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设计系统化”的建设原则,通过碎片化的资源,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饮食文化概论》微课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五、资源建设的的具体实践

1.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有分工有合作。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教师个人可以简单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饮食文化概论》项目组成员,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有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给予指导把关,也有教辅人员负责素材收集,联络推广等工作。团队成员明确分工,通力合作。

2.制定资源细化表,明确建设内容。通过对其他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听取行业对该课程建设的意见,项目团队最终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为导论、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四大块,并制定出资源细化表,罗列出该课程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选择和量化。具体到需要建设哪些资源内容,需要建设多少数量。比如多少个微教案、多少个微课件、多少个微视频、多少个微练习,多少个图片、案例等等。在最初设计时,就尽可能的做到资源碎片化,并将资源碎片化体现到所有素材收集、制作、传输的全过程。

3.依托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不可否认,一线教师通过手机、录屏软件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出微视频,但作为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在资源质量上有着更高要求,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还须依赖于专业的摄像设备和视频编辑人员。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教师也能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专业人员也能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现实化,并在微课拍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比如拍摄时主讲老师的着装、语速、眼神方向,肢体动作等等,都会影响微视频最终的呈现效果。

4.精心设计微课,完善配套资源。微课质量并不由视频质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它更多的,还是主要取决于微课选题,教学设计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微课选题是微课设计的首要步骤,根据资源碎片化的原则,选取内容充实,富有代表性,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某一个知识点。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对象、教学环节等进行分析,编写微课脚本,处理相关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根据知识点类型选择恰当微课呈现形式,完成微课的视频录制,同时完善相关配套的微课教学资源。《饮食文化概论》的微课类型主要有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两种。理论讲授型,如五味调和等知识点,可采用百家讲坛式,緑幕抠屏式的方法录制,实践演示型,如茶道等知识点,可采用实训实操式的方法录制。

5.做好平台维护,及时上传资源。一个好的微课还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微课网络应用平台,以便于向社会大众推广。智慧职教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子项目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智慧职教平台维护,在前期要完成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封面、课程简介、教学团队介绍的制作等工作。对已整理、制作完成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要及时上传平台,测试资源在平台上的使用效果,进行反馈和改善。

六、反思与建议

1.资源建设需要遵守技术规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和应用,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制定了资源库系列技术规范,供资源库建设团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循和参考。因此,各子项目团队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优化资源开发质量,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促进资源库项目与其他各级各类资源开发项目的衔接互通,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共建共享。

2.资源建设需要多做交流共享。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共有包括《饮食文化概论》在内的22个子项目。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子项目团队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尤其资源建设经验较少的子项目团队,应多向已建成示范性课程的子项目团队请教学习,在吸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寻求创新。各子项目团队之间也应互通有无,共享建设资源,既避免人力的重复劳动,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3.资源建设需要边建设边应用。微课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已经制作出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前期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一是可以对微课资源建设进行宣传推广,让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后续资源建设。学生是日后微课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过前期的使用测试,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资源。如由学生做出题人,通过学习微课视频,提出关于本节微课知识点的测试题,教师可以择优将这些测试题充实到微课的习题库资源中。

七、结语

微课资源建设既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对学生而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助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满足学生职前、职后的学习需要。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知识点的再梳理,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再思考。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将引领高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深化发展。

作者:熊明珠 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4]毛姣艳.高职教育微课资源建设策略探索[J]职业时空2015,(7):12-13.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3

微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讨了微课的定义,分析了《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为职业教育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微课;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而微课资源建设正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2015年11月,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持,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杭州启动。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库中《饮食文化概论》子项目成功落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子项目团队从微课的定义开始,开启了《饮食文化概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微课

微课,即“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DavidPenrose,而在国内,则是由广东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而焦建利教授强调,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则是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内容既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包括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习单,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尽管学者们对微课的定义有着不同表述,但是对于微课的特征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是微课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形式短小为特点;二是微课的内容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以内容精悍为特色。以微型化资源为基本需求,微课资源给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载体与学习情境。加快微课资源建设,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

三、资源建设的定位

《饮食文化概论》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于“辅教辅学”的功能。辅教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微课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辅学是指包括在校学生、校外社会学习者在内的具有学习意愿、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都能够通过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从业人员职前、职后的学习需求,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四、资源建设的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按照“辅教辅学”的功能定位,遵循资源库“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设计系统化”的建设原则,通过碎片化的资源,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饮食文化概论》微课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五、资源建设的的具体实践

1.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有分工有合作。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教师个人可以简单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饮食文化概论》项目组成员,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有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给予指导把关,也有教辅人员负责素材收集,联络推广等工作。团队成员明确分工,通力合作。2.制定资源细化表,明确建设内容。通过对其他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听取行业对该课程建设的意见,项目团队最终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为导论、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四大块,并制定出资源细化表,罗列出该课程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选择和量化。具体到需要建设哪些资源内容,需要建设多少数量。比如多少个微教案、多少个微课件、多少个微视频、多少个微练习,多少个图片、案例等等。在最初设计时,就尽可能的做到资源碎片化,并将资源碎片化体现到所有素材收集、制作、传输的全过程。3.依托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不可否认,一线教师通过手机、录屏软件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出微视频,但作为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在资源质量上有着更高要求,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还须依赖于专业的摄像设备和视频编辑人员。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教师也能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专业人员也能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现实化,并在微课拍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比如拍摄时主讲老师的着装、语速、眼神方向,肢体动作等等,都会影响微视频最终的呈现效果。4.精心设计微课,完善配套资源。微课质量并不由视频质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它更多的,还是主要取决于微课选题,教学设计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微课选题是微课设计的首要步骤,根据资源碎片化的原则,选取内容充实,富有代表性,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某一个知识点。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对象、教学环节等进行分析,编写微课脚本,处理相关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根据知识点类型选择恰当微课呈现形式,完成微课的视频录制,同时完善相关配套的微课教学资源。《饮食文化概论》的微课类型主要有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两种。理论讲授型,如五味调和等知识点,可采用百家讲坛式,緑幕抠屏式的方法录制,实践演示型,如茶道等知识点,可采用实训实操式的方法录制。5.做好平台维护,及时上传资源。一个好的微课还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微课网络应用平台,以便于向社会大众推广。智慧职教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子项目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智慧职教平台维护,在前期要完成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封面、课程简介、教学团队介绍的制作等工作。对已整理、制作完成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要及时上传平台,测试资源在平台上的使用效果,进行反馈和改善。

六、反思与建议

1.资源建设需要遵守技术规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和应用,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制定了资源库系列技术规范,供资源库建设团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循和参考。因此,各子项目团队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优化资源开发质量,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促进资源库项目与其他各级各类资源开发项目的衔接互通,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共建共享。2.资源建设需要多做交流共享。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共有包括《饮食文化概论》在内的22个子项目。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子项目团队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尤其资源建设经验较少的子项目团队,应多向已建成示范性课程的子项目团队请教学习,在吸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寻求创新。各子项目团队之间也应互通有无,共享建设资源,既避免人力的重复劳动,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3.资源建设需要边建设边应用。微课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已经制作出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前期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一是可以对微课资源建设进行宣传推广,让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后续资源建设。学生是日后微课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过前期的使用测试,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资源。如由学生做出题人,通过学习微课视频,提出关于本节微课知识点的测试题,教师可以择优将这些测试题充实到微课的习题库资源中。

七、结语

微课资源建设既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对学生而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助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满足学生职前、职后的学习需要。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知识点的再梳理,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再思考。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将引领高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4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微课资源

1引言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很多中小学都开始遵循研学后教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那么对于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来说,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授课,更能够提升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从自身经验出发,谈一谈在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应用策略。

2研学后教理念下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都是以教师主讲为主,很多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强制性接收各类知识,并不利于学生思维开发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在研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的教与学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一些教师开始相信学生,以学生学习为主进行课堂授课,并给予学生鼓励,为学生创造了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这种研学后教模式非常符合如今教育形势,但是教师要想在该理念下提高授课效果,就需要对课程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下面笔者就以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为例,探讨一下研学后教理念下的教学问题。

3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设计

3.1微课设计原则

在研学后教理念下,教师在设计微课资源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第一,要遵循精品设计原则,这要求教师在录制微课或引用微课视频时,尽量将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使微课资源短小精炼。第二,要遵循学科定向原则,微课资源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识字规律,要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录制或引入合适的微课资源,不可以过难或过简。第三,要遵循关联性的原则,不可以将识字与语文知识割裂开来,要将其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可以适当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第四,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可以在微课资源中加入音乐、动画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五,要遵循研学性原则,就是要让为了资源的应用具有意义,可以在微课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锻炼的机,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开发思维。

3.2微课设计方法

在具体设计微课时,除了要遵循以上原则以外,还要注意微课的设计方法,可以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个阶段,教师要从每个阶段入手,保持各阶段设计的合理性[1]。例如,教师在设计《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节课的微课资源时,可以首先对识字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核心知识点。之后教师要围绕这几个生字,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遵循趣味性原则,在微客视频中以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形象为基础添加识字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要在视频中加入研学任务,例如,让学生根据“脚、刺、铠甲、旅”等生字组词,创编小故事,将这几个生字串连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另外,在实际应用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效果,寻找其中的缺点与不足,并深刻总结,积累微课教学经验,促进以后教学效果的提升。

4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应用策略

4.1引导学生自行进行识字

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应用微课资源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应用的灵活性,需要给学生提供自主研究和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视频的声音进行生词朗读,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对汉字知识点进行延伸性的提问。例如在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节课的识字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视频资源作为导入,在微课视频中植物传播的行为,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植物传播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微课结尾处,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研学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是否知道其他植物是如何“旅行”的[2]。在学生交流分享之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研究生字学习记忆的简便方法,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创编绕口令或短语等,之后教师再让各小组成员汇报结果,寻找记忆方法,进行巧记。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识字微课视频,充分利用视频进一步巩固生字的笔顺、偏旁、部首等知识点,从而深化学生的记忆。

4.2微课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在应用微课资源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将微课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经验结合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授课。例如,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组词的研学任务,比如在讲解“光临”一词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总会在什么地方经常见到这各词语,之后学生就会进行思考,说出商店门口的店员经常对顾客说出欢迎光临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了解该词的用法,提升生字词的实际应用能力。

4.3利用微课资源巩固生字

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部分,每本教材中的课文古诗中都会出现需要学生记忆掌握的新生字词,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积累丰富的字词外,还要巩固以往的生字。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巩固字词,例如,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讲解后再加入一些与学生互动的内容,设置互动练习,让学生深化记忆。以《场景歌》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述生字之后,可以为学生提供每个字的提示,让学生在田字格本上写出对应的汉字,这样就是对学生字词基础的巩固。在之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并进行评价汇报,将学生掌握不好生字提取出来,进行重点讲解。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授课效果,教师可以按照研学后教的理念,遵循以上几种原则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为学生设计安排一定的研学任务,并将微课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实现教学的最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钟丽华,钟丽萍.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情况研究[J].课外语文,2017(24):85.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5

关键词:微课;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优势;现状;问题;思考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在我国微课的概念是由学者胡铁生在2011年率先提出,之后微课日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应用到各类教育范畴当中。作为新兴的课程教学资源,微课因其符合网络时代学习渠道的多元化及学习方式的微型化特征,日益受到远程学习者的青睐,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为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课在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微课及其特点

关于微课的定义,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焦建利认为微课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设计的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2]黎加厚认为微课应以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在10分钟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微课程。[3]总之,微课就是教学时间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练、便于学习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的出现,适应了当前网络时代移动学习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与传统的网络课程相比,微课呈现如下特点。1.微课学习目标单一,学习内容精练传统的网络课程学习目标较多,学习内容相对冗长,而微课是为了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而进行设计制作的,仅针对1—2个知识点进行剖析讲解,学习目标单一明确,学习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2.微课学习时间短,学习效率高与传统网络课程20—45分钟的时长相比,微课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紧凑,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习者传授必要的知识,相对于冗长的教学视频,微课有助于减轻学习的压迫感和疲惫感,提高学习效率。3.微课网络传输方便,利用率更高传统的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繁复,容量较大,学习者需要固定在电脑面前进行学习;而微课程的视频资源容量较小,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类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网络下载或点播观看,环境要求低,使用便捷,利用率则更高。

二、微课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1.微课符合开放大学远程教学的需要

开放大学的宗旨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多元化继续教育服务和学习机会[4],在线远程教学是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主要特色,教师与学习者不在一个时空,学习者往往依赖教师和学习资源体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微课高效便捷的学习特点能够极大方便远程学习者有效自主学习,使得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不再是一种理念,真正成为一种便捷的学习体验,契合了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教学需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微课依托网络平台,使得身处各地的远程学习者共享一段精彩的知识点讲解过程,能够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和开发适用于开放大学远程教学的微课是非常必要的。

2.微课有利于解决远程学习者的工学矛盾

远程教育学习者多为成人,因为受到工作或家庭等多重因素制约,工学矛盾是最大的学习障碍,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和保证,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微课对学习环境要求低,适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播放,便于学习者利用上下班途中,饭后睡前等碎片化时间实现远程泛在学习,符合远程学习者的切身需要,有利于解决远程学习者的工学矛盾问题。

3.微课更易满足远程学习者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远程学习者大部分属于在职人员,他们的知识背景、年龄结构不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差异较大,而微课知识内容的微型化、碎片化、情景化的特点,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满足了成人学习者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适应“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

三、微课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开发建设现状

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正式启用,旨在搭建微课资源汇聚、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实现微课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了23个类别的35261个微课,其中“专题”栏目包括科学、历史等21个类别的专题性质的120个微课;“机构频道”栏目上线的是地方电大或地方开放大学制作的微课,包含沈阳电大795个,江苏开放大学7大类401个,广州市电大9大类398个,浙江电大17大类348个,天津电大11类100个,四川电大33个,海南电大7个。经过几年努力,国家开放大学通过已有资源改造、引进外部资源进行加工、新建开发等方式已经建成了涉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内容广泛、资源丰富的微课平台提供给社会公众免费使用,充分发挥了国家开放大学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引领示范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各地开放大学和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响应国家开放大学的号召,通过开展教师微课制作培训、优质微课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投身微课的开发与建设,推动微课的传播和推广。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制订了微课开发与建设的技术规范,出台了激励教师开发微课资源的政策及经费保障制度;[5]福建开放大学开发的“微课在线”教学平台,应用效果显著。系统内教师制作开发的高质量微课在各种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奖,展示了系统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及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成果。笔者所在的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自2015年启动第一届微课教学大赛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大赛加大了河北电大的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了全省电大系统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深化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四、微课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开发建设中的不足

1.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

“五分钟课程网”上线的微课中不乏制作精美,内容完整,形式生动活泼的优秀作品,但是毋庸讳言,因为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大多微课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知识单向灌输模式,以讲授为主,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单向展示与传授;有些微课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方式,对教学内容或者板书进行了简单枯燥的呈现。这样的微课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2.微课平台的交互性功能不足

开放大学主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师生分散在异地,因为时空分离的限制,存在实时沟通与交流欠缺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持续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者的孤寂感和无助感强烈,因此,学习者交互性的学习需求更加迫切。在“五分钟课程网”平台,学习者可以看到每个微课的点击数量和评论数量,可以在发现错误后发送纠错信息,可以将微课进行播放、收藏,分享到微信、微博、QQ空间和QQ好友,但是并没有相对应的学习记录和学习评价,缺乏对学习者学习效果、接受反馈的跟踪,没有建立起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交互性功能不足。

3.微课内容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

在微课比赛中,参赛教师往往选取一门课程的个别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根本无从谈起。五分钟课程网汇集了海量的微课,覆盖面非常广泛,但是内容分布过于分散杂乱,课程简单堆积罗列,学习者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源非常容易迷航。以“历史”学习板块为例,汇集了1734个微课,学习界面首页的知识点依次为:“董仲舒的宇宙和人性论”“古朝鲜国家”“日本的原初文明”“日本与大陆农耕文明的早期接触”“董仲舒的社会政治哲学”“儒学与佛教在日本的传入与早期发展”“古代两河流域的日常生活”“孟子的政治哲学”,内容跨越了中国历史、古朝鲜历史、日本历史和两河流域的历史;在“专题”模块中进行了主题分类,每个主题呈现一系列性的微课。以“中国史纲要”为例,了24个微课,首页的知识点依次为:“唐玄宗与开元盛世”“隋文帝的改革”“李世民与贞观之治”“隋炀帝的政绩”“中国哲学的诞生”“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战国七雄的产生”“汉代的文化”“西汉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东晋的门阀统治”,跨越了战国、西汉、东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虽然课程介绍明确了该课程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按照“史前文明——各朝代的兴衰更迭——救亡图存、复兴逐梦的近现代”脉络呈现,但是并没有学习顺序的提示引导,不能满足知识系统性传递的要求。这样学习者最终获得的只是分散在各个历史朝代的零散知识,不利于理清我国历史各个朝代的时间顺序和发展进程,也难以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微课“碎片化”特点既是优点同时也是缺憾。有些知识适合碎片化获取,如生活窍门、保健常识、烹饪技巧等,但是对一个学科来说,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微课将一门课程的众多知识化整为零进行碎片化的讲解虽然有利于学习者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但是同时也使得该课程的逻辑性、完整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习者最终获得的知识过于零散,不利于建构完整的自身知识体系。

五、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微课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1.顶层设计系统开发,规范微课建设标准

建议由国家开放大学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课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微课的设计、制作、图像和声音的格式参数统一规范,促进微课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精良化,对不符合建设标准,质量欠佳的微课予以下线;组织系统内地方各级电大各专业知名教师组成微课开发建设团队,根据学科特点和各门课程的特点,整合和优化微课资源,实现协作共建、资源共享。这样不但可以为微课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系统办学的凝聚力,还可以避免微课的重复制作和资源的浪费。

2.完善平台交互功能,便于微课二次开发

在微课开发建设中要考虑增加交互功能,设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的模块,提供评论、提交疑问、学习反馈评价等功能,特别是使学习者可以评价课程的设计思路、知识呈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优劣,便于开发建设团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为微课的整合、利用、淘汰及重建提供依据,有利于微课的二次开发,保障微课的质量。

3.细化微课分类目录,形成系列化微课

一般来讲,知识构建的方法是首先在大脑里建立一个大体的知识体系,然后再根据联系性原则,选择性地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单个微课承载的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属于零散的知识碎片,但还是从属于某一知识模块或者某一个学科范围,若干个微课的若干个知识点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个知识点之间是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关系。建议以碎片化和系统化的有机统一为原则,对五分钟课程的两万多个微课重新进行分类整理,在23个大类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和微课内容进一步细化分类目录,设置若干个层级的子目录,形成系列化的微课。如将1035个法律微课,分为法理、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子目录,将分属不同法律学科的内容归类到相应的子目录中;再如上述“中国史纲要”系列的24个微课,按照历史朝代的发展在微课名称中标注观看次序。在分类整理中要遵循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注重单个微课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递进,设置合理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引导提示,保障课程知识(或者专题知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构建应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同一个专题系列的微课,应该实现设计思路、模板、制作流程和技术手段的统一。

六、结束语

开放大学肩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双重任务,“五分钟课程网”开发建设的初衷是国家开放大学未来将依托这些五分钟课程资源,方便地组合、生成服务于不同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形式的课程,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五分钟课程网”主要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服务,微课资源并没有直接作为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开放教育的教学支持服务仍然以国开学习网的学习平台为支撑,以传统的网络课程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微课尽管并不适合在开放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但是微课可以拓展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能够与开放教育原有的教学资源形成互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将微课融合到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环节和网上教学环节,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这样可以丰富开放教育常规教学模式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对于远程学习者的助学效益,能够充分实现微课资源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37.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黄伯平.开放大学视域下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6):77-83.

[5]余晖.开放大学微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12-14.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6

关键词:微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变革,随之也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乃至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深度变革。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变革也逐渐兴起。《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不断丰富教材类型,继续开发数字化教材……,鼓励编写、出版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高等教育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大学物理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承载着学生思维方法、创新和实践等能力培养的重任。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大学物理的纸质教材存在的不足日益凸显:形式单一、不易携带、知识更新慢等等。同时,作为教学的主体,现在的大学生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从小就接受互联网熏陶,他们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体验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些都为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和应用带来了契机。

1新形态教材的界定和微课的特色

新形态教材,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纸质内容和数字资源整体规划,打造多种形态的资源(视频、音频、图表、动画等等)相结合,支持多种媒介进行教学的教学资源综合体。新形态教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以文本+X.X可以是二维码、数字化教材、课程网站等等。有以“图标+资源序号+资源标题”,也有“图标+二维码”形式等。微课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主题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一般而言微课由视频、课程素材、测试与反馈等组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形成主题式的知识单元。微课教学具有以下特色:1)针对性强。微课授课时间一般为5~10min,围绕某一知识点、某一方法或是某个典型问题展开,能够实现小而精。2)丰富的展现形式。借助于多媒体制作、录屏软件等,文字、图片、动画等都可以用于微课讲授,从而使得微课具有丰富的展现形式。3)便捷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交互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当前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终端普及率接近100%,而微课具有流媒体特性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学习,并能便捷地实现再现与分享。

2微课与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结合

2.1微课教材与教材内容的重构

当前高校《大学物理》基础课教学普遍面临学时数被压缩的客观困难,相对有限的学时与物理学众多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互补和拓展,首先借助于微课教材的开发,将物理学的力、热、电、光及近代量子物理各部分模块化,知识主线、概念、规律及其演绎以纸质教材展现。然后各知识板块的重难点可以通过整体规划,将适合以微课形式展开的部分制作成微课教材,可以有效减少教材的厚度,有利于知识的更新。还有,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物理规律来源于实验,对于纸质教材来说,即使有实验讲解部分,也很难实现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微课通过视频录制或动画制作,对教材中涉及的实验进行再现,学生通过观看并在此指导下重复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不仅如此,结合微课,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大量学习物理学所需的准备知识。以矢量运算为例,作为大学物理的准备知识,大学物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矢量运算,然而矢量运算知识是放在高等数学的向量运算中完成,大学物理教材通常都没有此内容。通过将矢量运算制作成微课,不断可以强化学生对矢量运算的理解,还可让学生随时学习巩固,有效弥补大学物理教材对矢量运算讲解的缺失。同时,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教学内容更新方便,形式灵活,有利于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

2.2微课与对新形态教材在教学过程应用的促进

新形态教材的特色和优势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微课对新形态教材对教学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中都有充分的体现。首先,微课除了课堂教学内容以外,还可以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包含进来,有利于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知识的整体架构。其次在课堂上,通过针对教学重难点制作的微课教材,实现多种资源的精细融合,主题鲜明且重点突出,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在微课教材中设置问答、课堂练习等环节,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与点评等,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微课教材使得学生可以随时调用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答疑型微课,将学习过程学生的典型错误、疑难问题集中,及时进行学反馈,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2.3微课对教学团队的促进

无论建设还是使用,新形态教材的推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微课建设,从选题、脚本设计、视频制作到剪辑,然后在使用中优化;内容上从严谨而周密的教学设计,到丰富的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源建设及剪辑,以及主题讨论、作业、试卷乃至题库等等,这些单靠一个老师的力量很难完成,它需要一个甚至多个团队的协调和合作。另一方面,微课教材不设置固定模式,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从一个的“小”的典型问题展开,在编写和制作时可以充分体现自己的风格,并让自己的教学为其他人提供借鉴和启发。微课的这种自由属性,让每个老师能够展示自己的情感特质,这对于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建设大有裨益。微课建设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心得能逐渐沉淀,借助微课的便捷交流和传播,凸显优质教育资源的特色;对团队成员还能起到骨干、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促进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新形态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的思考

3.1充分考虑高考改革对教材内容的需求

作为基础课,大学物理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新高考改革的展开,高中生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储备差异性逐渐扩大。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在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的科目可以选择。考生可以在理化生(物理/化学/生物)、政史地(政治/历史/地理)以及信息技术等课程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是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高中物理实行“必修+选修”教材,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如热力学、振动和波等)。两个方面的变化,再加上即将全面推行的取消文、理科改革,必然对高校大一新生的物理学基础产生显著的影响。以热力学为例,此部分内容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被安排在选修3-3模块。笔者近期对大一新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共计400位有效调查对象,有近半数同学(196人)高中阶段没有选修此部分内容。他们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理想气体模型、气体的状态参量等没有形成初步印象。对于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以振动和波、光学为主),同样的情况也有存在。因而笔者认为在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中,有必要对类似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规划,并结合微课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借助于新形态教材的内容设计提前做好知识的储备。

3.2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质量和形式的统一

传统的纸质教材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结构和知识体系。而新形态教材作为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教材的形式、内容设置乃至整体规划等等,都还在起步摸索阶段,无论是数量、内容质量等均有待完善。无论是什么形态,内容始终是教材的核心和基础。以纸质教材为借鉴,新形态教材建设应该有高起点,摈除原有纸质教材同质化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充分考虑差异性和个体性,做好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微课教材与新形态教材的结合与建设,最终应该放在互联网平台接受检验。虽然囿于教学硬件条件(如网络、教学设备等)、学生使用习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目前还难以推行完全的数字化教材。但可以采用纸质教材为核心,通过微课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建设相对独立完整的碎片化资源。将二者通过互联网技术(如网站平台、APP等)加以融合,同时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平台,追踪学生关注的热点,对微课等独立的资源进行内容调整和完善。同时,作为新形态教材的使用端,当前智能终端产业也也在蓬勃发展,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转型需要“持续创新、不断迭代以及长期的进化”。将不同形态的大学物理教材打通,使之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学习终端,为教学双方提供一体化学习方式,是新形态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的必然方向,下图给出了笔者对新形态教材建设的设计流程图。

3.3充分重视教师的培训

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和实践离不开使用者的参与。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播者,首先要保证自己对新形态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新形态教材中大量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不断更新的知识内容,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才能充分发挥新形态教材的优势。因而在推进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普遍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使得很多教师对投入教学的意愿降低,相对于原有比较熟悉的纸质教材,他们对于新形态教材的接受度也有待提高。通过培训让老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强大,认识到新形态教材对教育教学的促进,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形态教材质量和数量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将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微课的开发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新形态教材的质量,并能更好的推动新形态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还有待于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本文得到大学物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航空大学)开放基金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面向不同专业《大学物理》基础课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2017BKJGLX122)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天魁,高建.高校物理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大学物理,2016,35(7):1~3.

[2]杨永林,张世蓉,丁韬,等.从“慕课”到“小微课”,看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45~51.

[3]郝振莉,吕良军,李新营,等.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课程热学部分的衔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5):47~50.

[4]毛骏健.新形态高等学校理工类课程系列教材:大学物理学(简明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杨凯超,杨正义,朱广天.现行高中选修选考模式下的大中学物理课程衔接[J].物理与工程,2016,26(4):18~21.

[6]曹培培,韩小燕.微课与新形态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11):51~53.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7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数据;简析

一、微课的意义

微课被称为“一场用视频再造教育的革命”。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不少成绩,微课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在中小学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资源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结合效益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铁生老师把微课开发的作用和意义概括为:(1)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质资源,移动互联时代学生学习的新手段;(2)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互联全媒体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3)日常课堂教学的好帮手,可以作为传统班级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4)助推翻转课堂,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5)微课与在线教育结合推动非学历教育发展;(6)服务市民终生学习。在此,我以一线历史教师的研究角度,在掌握一定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以图抛砖引玉、深入研究。

二、对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现状的看法

(一)基于研究论文的简析

我以目前国内公认的论文查询网站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主要论文检索网站,以“高中历史微课研究”为检索题目进行了浏览。

(二)基于研究论著的简析

毫无疑问,研究论文的数量是令人不满意的,那么研究论著的表现又如何呢?研究论著是研究论文的延伸和汇总,是带有研究性、学术性价值的著作。对这一课题研究论著现状的总体把握是我们的又一关注点。以“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的论著”为检索题目在上述三大论文检索网站中进行检索,均显示为论文,论著基本没有。在公开大众的网络环境下很难找到相关论著,于是我转换思路,求助于大学图书馆的检索。在相关教师的帮助下,基于权威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结果也很快出来,答案是令人失望的: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的专门论著为零。基于上述的数据,我认为,高中历史微课研究在论著方面的成果是寥寥可数的,它就像是一片待开发的学术宝藏,等待我们去探寻与挖掘。相关的学者与教师等群体,谁先能够深入地认识与实践,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惊喜与收获。

(三)基于微课网站资源的简析

我决定从收集归纳我国微课资源的相关网站(佛山优课、中国教育学会微课共建共享联盟、华东师范大学C20慕课中心、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四川省“文轩教育杯”微课大赛、李玉平老师微课程网、凤凰微课网、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五分钟课程网等)着手整理数据来说明情况。我以“高中历史微课资源”为检索关键词浏览上述相关网站。此外,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网、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微学习等微课资源网上内容由于关联性不强,暂时不纳入统计。上表统计基本上反映了高中历史微课资源的丰富程度。

(四)基于相关权威平台的简析

对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的现状还有一个重要的参照,那就是基于国家和省两个高级别的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我在此选取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基础上建设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来说明这一问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于2012年12月,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基础上,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行动计划、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库的具体体现,担负着推动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使命。可是具体到高中历史微课建设这一块,该平台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微课学习系统中,高中历史微课在人气课程推荐、精品课程推荐、人气教师推荐等方面是落伍的。在资源模块中,我们找到了高中历史六大课标版为数不多的一些微课资源,以人民社2003课标版历史为例,只有屈指可数的“美苏争锋”“市的发展”等四个历史微课,点击经常显示的是“抱歉哦,没有搜到相关的资源”;在发现模块中,只有罗丕瑶、李文元、朱小玉等24位高中历史教师在平台建立了个人主页,但基本没有微课方面的资源和研究。诚如央馆馆长王珠珠所说:“十年来,从学校教师到教育行政工作者,从各级各类学校到教育部,对资源的建设都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总体还是没有走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述四点,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对这一问题的个人见解,还有许多尚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本设想在研究理论的认识、研究的技术水平、发展策略等方面作逐一的详细论述,限于篇幅就不深入探讨了。我们深信,高中历史微课的研究在相关学者、教师的努力下,假以时日,一定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胡永春.微课的制作方法与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8

地方高校、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如何在教育课程资源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是我们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目前,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存在问题,只有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协作,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和人力资源,不断革新,才能解决这一难题。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技能等方面的积极摸索。

[关键词]

地方高校;社区;微课平台;资源;共建共享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学校和社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研究”(课题编号:JSS-C-2016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一旦实现融通共享,不仅能促使教学资源被有效地利用,不断创作出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各自的服务能力,更加优化各自的发展环境。目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在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并不深入,仍浮于表面。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两方面的共建共享机制,才能使地方高校和社区双方的资源进行更优化的配置。相信对于已身处“微时代”的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来说,只有共同构建面向高校学生和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微课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双方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构筑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

一、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不足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双方合作受限,资源共享不全面

地方高校虽然拥有众多的优质课程资源,稳定及高素质的师生群体等人力资源以及丰富的教学硬件设施资源,可这些资源对社区的开放力度不够深入与全面,共享率过低。特别是应当密切社区、社会的高职教育仍缺少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还没有建立起服务于学习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为学习型社区的构建提供完整的框架结构。高校的教材、教师及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教育活动相对偏少,与社区的联结基本没有,有些课目重心倾斜,忽略了文化建设,未能充分把区域环境、当地文化等资源考虑进去。而拥有着丰富社会资源的社区与高校在目前的合作上也仅局限于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这种合作毕竟是小范围的。社区教育几乎都是自主开发,缺乏整体目标计划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实施方式方法简单,系统性不强。在围绕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设计、目标设定、计划拟订、学习评估等方面未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工作需求与学习的自主性等特点。可见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仍停留于表面,两者有效整合才能更优化配置双方的资源。

(二)意识淡漠与理念偏差,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

通过对镇江市3个区(京口、润州、丹徒),3个县级市(扬中、丹阳、句容)下辖45个街道、镇的走访及所在街道及镇的社区网络进行调研认为:当前,地方高校与社区课程资源共享不理想的原因可归结为双方合作意识不够普及,理念跟不上,合作愿望不强烈,形式多于内容。地方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也是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认为参与社区教育并未给学校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会影响学生的课务,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而社区大众则认为,此教育非彼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回事,双方的关联性不大,对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需求相互融合的认识还不够。从资源共建共享形式、内容和制度上来看,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形式方面,双方以教学多媒体设备、图书馆藏、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共享为主导,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创新力及活力仍需增强;在内容方面,共享课程数目少,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内容方面,需多开设一些贴近社区的民众日常生活、就业创业类或民生问题的优质课程,如应急避险、家庭保健、饮水安全与健康防病、地震避险等课程;在制度方面,应更加明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内容、方法,仍需完善双方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不断推动共建共享项目的深入开展。

二、微课的含义、特点及效用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s)起源于国外,微课程是指在信息技术基础下,制作者为了让学习者理解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包括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精简的优秀课程的集合课程,其形式可以为文字、音频、图片或者视频等。微课的特点:教学目标清晰;内容短小精悍,具有一定的半独立性;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微课对于地方高校及社区教育的效用

身处“微时代”的高校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刷微博、玩微信、聊QQ、看视频等,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势在必行。作为现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的微课能更利于高校的学生理解和学习,也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微课也能促使教师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促成他们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课程开发能力,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以吸引高校学生。从如今的社区教育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也在尝试着不断创新。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以社区的需求来决定的,社区群众的学习要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途径也逐渐走进了社区大众的视野。因此高校与社区要想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只有共同构建面向全校学生和社区大众的教育课程微课平台,不断满足学习者方便、灵活的学习需求,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巨大支持。

三、创新作为,共建共享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新模式

(一)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研究受众群体需求

在对微课进行设计和开发之前,为了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明确高校学生及社区大众的最新需求,我们必须要从教育的开放性、全面性、交互性等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定位,结合其特点,合理规划建设微课程,提高其实用效果及持续发展能力。地方高校的微课建设应把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等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发一些高校学生所关注的创新创业教育、择业就业指导、当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微课,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方便。而社区教育,也应多开设一些婴幼儿和青少年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心理健康和食品安全等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课程,不断提升社区大众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社区大众的幸福指数,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

(二)融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所需

地方高校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是地方适用人才的“培养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科技转化的“孵化器”;地方高校拥有着社区目前无法具备的资源,包括在人力、智力、财力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能为微课制作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高校众多功能教室及其仪器设备等能为微课的拍摄制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支持,高校信息图文中心及专业技术人员能为微课的拍摄和制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社区所提供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和人文环境资源(当地历史、传说、革命传统教育、风俗习惯等)都能为微课提供良好的素材背景;社区的一些教育机构也能联合为微课的拍摄制作提供人员及场地的帮助;社区还拥有数目众多的便利性零售、服务、餐饮等商业形态,也能为相关微课的开发制作提供帮助。地方高校需与社区共同策划,通力合作,对微课的开发细节认真商讨,不断深入挖掘微课的素材、对各类微课资源进行合理的再调配,制作出符合大众群体所需求的优质微课。

(三)规划适宜的微课内容,确定有效的开发路径

1.微课内容的创设需有所选择。地方高校和社区要紧贴受众群体所需,因此基于两者资源共享的微课内容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内容要具有普适性。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广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第二,内容要系统化。微课的碎片化不是内容的碎片化,而是建立在一体化之下的碎片化,不是散落无序的,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有所关联的。第三,内容要有可扩展性。应注重一个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课程相配套的微媒体、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扩展性资源建设,从知识传递扩展到能力锻炼和情感熏陶,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社区群众和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微课的开发路径需进行加工改造。微课的开发路径是对原有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如视频的转录、按知识点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和设计开发全新优质微课资源进行加工改造。分课程分析、可行性分析、脚本编写、资源收集、资源整合、和修改等几个步骤。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以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各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极为成熟。同时,社区教育也拥有着数量繁多的大众化视频课程,其包括修养、生活、艺术、技能、农村等五大类型,涵盖范围广泛且贴近群众生活。通过这些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利用,形成动态、发散的网状关联。此外,还可以根据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年龄、性别、学历、学习足迹等不同,对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开发优质微课资源。

(四)调动人智资源,创建高质量微课

微课的开发和平台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开发团队。地方高校和社区要充分挖掘各自领域内的专业信息人员和行业专家等专兼职人员,组建优质授课讲师团队,创建高效的微课设计团队,认真开展授课前期的调研、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课程内容的规划;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及讲授课程;从事教学视频的拍摄,并对微课后期的制作进行编辑;成立技术保障后勤团队,搭建微课网络平台,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成立微课运行管理团队,及时更新微课教学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调控及日常管理。高校与社区可以通过有效组织与协调,鼓励高校及社区内外的教育专家、行家里手、教育工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为共同目标,在微课的建设过程中,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互助互惠,为微课资源的开发集思广益。

(五)多方配合,不断促进微课平台建设

秉承“互联网+”时代的理念,不断整合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借助好辖市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多重人力、物力,互相协助,共建共享微课教学管理平台。使微课资源平台不仅要具有网络社区信息技术平台所具有的知识存储、知识组织以及知识共享的功能,还要具有知识的下载上传,方便微课资源互动与共享。更要考虑平台的系统兼容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等。

四、注重管理,完善微课评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1.微课在进行选题设计时要突出精、简,选题思路明确,并要结合高校及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课程内容要抓住四个点: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避免臃肿及繁杂。把握住微课的思路和教学主线,主题切换要讲究新颖和直接。不断激发高校学生及社区群众课程进行自主研学的热情。

2.微课在内容方面要具有结构的系统性和学科定向性,杜绝一些科学性错误,将整门课程科学地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学习。以大学生及社区大众为本的教育思想,设计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微课。

3.微课浓缩的都是精华,控制课长在五到十分钟以内,微课界面布局要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效果好;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简明,对重点内容在讲解界面中需要重点标识或者采用较为鲜亮的颜色进行区分。

4.微课资源建设是未来教学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极具实践应用价值,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可以在地方高校和社区中聘请专业教师、美工师,软件工程师、教育技术人员等,可以通过交流、研讨的学习方式,向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呈现出优质的微课成果;制定计划,定期组织微课观摩、学习、讲评等活动,使地方高校及社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不断完善深入。我国的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同社区教育联系起来,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合作,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及人力资源。而基于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则是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模式的新探索,相信这一探索一定能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钱亮 吴君民 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2]范建丽.基于微课的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8):114-11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