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制作心得体会范例6篇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微课;困惑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2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及实践推进。微课以其精小直观的特点,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受到各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引领微课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职业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更具灵活性,在微课发展的浪潮中更是走在了前面。体育教学改革也急需在信息化方面有所作为,微课的表现形式符合体育教学的改革需求。因此,职业学校体育微课发展需要我们去研究,并找到适合的发展途径。

1职业学校体育微课发展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微课发展借助教育信息化这股东风,凸显了其专业职业技术特性,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职业教育系统也举办了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课教学大赛,这大大地促进了职业学校的微课发展。体育课作为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是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理应搭上教育信息化的班车,体育微课也应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发展。可是,经本人调查最近多项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学校微课教学比赛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其中,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2015年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中,共评出一等奖17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52个,优秀奖102个,其中仅有一个体育微课《跆拳道后踢技术》获得了三等奖。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主办的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中,共有151个职业学校参赛,参赛作品988个,其中体育微课参赛作品13个,最后共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微课作品402个,体育微课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同时,本人还通过百度学术词条索引,查阅大量与体育微课相关的理论文献,发现作者大多是高校或中小学教师,这说明职业学校教师较少对体育微课深入研究。显然,职业学校体育微课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步伐,它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职业学校体育微课的发展到底受到了哪些限制,存在哪些困惑。根据目前职业学校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微课制作的特点,本人粗浅地进行了分析。

2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因此,其一切行为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发展。同时,职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通过“技能大赛”的形式来导向学校发展。在职业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凸显的也是专业课。因此,在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行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的“副科”势必容易受到冷落,同时,体育微课对于专业发展也并不会带来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很难有所发展。

3职业学校体育微课制作资源匮乏

从学校层面考虑,学校能用于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经费是有限的,它必须考虑到学校的专业发展,把钱用在刀刃上。一个优质微课的制作需要学校各项资源的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及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上的指导,缺少这两个因素,要想取得进展将举步维艰。目前,能参加各项比赛的微课都需要有专业的制作公司协助完成,而且价格昂贵,市场价在一万到二万之间。所以,体育微课要想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微课制作还离不开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例如计算机老师的技术支持,摄影的技术支持等等,这都需要学校领导的统一调度,才能顺利完成。面对如此制作资源匮乏的困境,体育微课的发展很难有所作为。

4体育微课制作技术瓶颈

从学科特点角度分析,体育课与其它课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体育课除了要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传授运动技能、运动训练方法、锻炼身体等,更加侧重于实践。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体育微课也将与众不同,它所体现的“知识点”可能是一项技术,可能是运动竞赛中的一个战术,也可能是一种身体练习方法。这就需要微课的表现上要通过人(老师或学生)的动作示范来实现,因此对视频拍摄就会提出很高的要求,后期视频的剪辑处理及制作也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这就像拍一部微型的电影一样,需要多部门协作才能完成,而这其中老师可能既要当导演又要当编剧和演员,身兼多职。其中,视频拍摄及后期制作可能是体育微课发展的技术瓶颈。

4.1体育微课视频拍摄难度大

体育微课制作最大的难度应该是视频的拍摄,体育课室外授课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微课的拍摄地点是在室外的运动场地或者是体育场馆内,在空旷的区域拍摄视频在各方面都会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例如,在选取一个能体现主题的背景时,不能有任何的背景干扰;取景的角度和机位的选择要能体现展现视频的意图;要保证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拍摄;声音的采集也要求不能受到周边环境的干扰。因此,要想拍出一段质量高、效果好的视频,除了需要一台高清的摄像机,一个具备一定拍摄专业知识的视频拍摄者外,还需要一个摄影工作团队。

所以,在拍摄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全面仔细的准备工作,制作者需要做好一个完整的剧本,并对剧本内容熟透于心,特别是对需要突出的动作要领、技术重难点、练习的方法等等,在视频呈现的细节上要考虑周全。在拍摄过程中,老师最好能亲自出镜,因为微课的价值体现就是提高“收视率”,而这能更多地吸引本校学生的“眼球”。但在视频中老师在语言的表达上,既要普通话标准又要做到谈吐自如,同时摄像机要具有收集声音的麦克风装置,这样才不至于声音失真;示范动作更要力争做到正确无瑕疵,同时拍摄时要多角度地展现动作的轨迹,因为这往往是一节体育微课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一节体育微课效果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视频拍摄的质量,而它需要一个技术团队的精心策划才能完美的呈现。

4.2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高

体育微课的各项素材准备好以后,就要对各项素材进行精细化或艺术的计算机处理。首先,对拍摄好的视频或网上下载的视频素材,需要进行筛选剪辑,并进行文字加注,如有必要,还要添置背景音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视频编辑软件,当前网络上可下载的有多种制作软件,例如,Corel Videostudio Pro Multilingual、爱剪辑、拍大师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视频格式的转换来放慢视频的播放速度,从而放大动作的细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要对所有的素材进行ppt制作。其中,对一些图片素材可用美图秀秀或图片转换器等软件进行编辑;或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和动画的制作。制作ppt时要力求背景素雅、文字简洁、图片及视频清晰。最后,要进行屏幕录制及制作。可以运用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进行录制,录制过程要注意分部录制以提高效率。录制完成后,要对视频声音的大小、插入视频效果等进行调整,最后生成FLV.和MP4.格式。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具备较高的专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也是广大体育教师所欠缺的。

5体育教师主观因素

体育微课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它的制作必须是由体育教师来主导完成的。因此,体育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及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微课的发展。职业学校以专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决定了体育课的价值在职业学校得不到完整的体现,体育教师的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容易产生职业懈怠。同时,体育教师也很少能得到学校教师的各种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专业素养得不到持续的提高。

5.1职业懈怠

教师在工作中出现职业懈怠现象,主要是因为对学校办学理念不理解而做出的消极反应。职业学校更是以专业发展为导向,技能大赛金牌数才是考量学校成绩的主要标准,专业课教师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体育教师只是学校的不可或缺的“标准配置”。体育教师大多曾经是学校竞技场上的尖子,是学校的体育明星,是广大师生目光的焦点。踏上工作以后,满腔热血碰到长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往往更容易出现职业懈怠,工作热情下降。在面对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行程中,自然容易受到忽视,体育教师甚至会对微课这种形式持排斥或怀疑态度。其实,体育教师大都性格直爽,学校领导只要能够真正关心体育教师,并采用一些激励机制,就可以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热情。

5.2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机会少

一名教师的成长,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开阔眼界,提高工作业务能力。目前,国家对于职业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视,教师有很多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些继续教育的机会往往轮不到体育教师,长此以往,体育教师的职业眼界、职业素养就很难得到提高。微课的信息化程度很高,而信息化发展是跳跃式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对于微课的认识以及了解微课的发展趋势,否则就很难跟上当前微课发展的节奏。

6结语

根据分析,当前职业学校体育微课的发展存在一些困惑。职业学校以专业发展为政策导向的现状导致了体育微课发展的资源匮乏,不能有效得到学校的资金保障及技术支持;体育微课制作存在技术瓶颈,其中,体育微课的视频拍摄难度大,后期制作也需要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因体育教师的工作较少能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主观上存在一定的职业懈怠,同时缺少能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职业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职业学校体育微课要想有实质性的发展,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钻研体育微课的制作方法,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修养;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关心体育教师的成长,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骨干,以点带面,营造学校体育学科的信息化氛围,体育微课的发展自然会有所起色。

参考文献:

[1]邱伯聪.体育微课的质性、制作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12):57-59.

[2]蔡志清.体育微课教学研究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8) :21-23.

[3]占玉珍,段宝斌.体育信息化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的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104-105.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范文2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43-04

引 言

教育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教育的各要素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如表1所示)。步入信息时代,微课这种新兴教育媒体应时代而生,正掀起一股学习方式改变的热潮。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见于美国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帮助大众在非正式场合普及化学知识,他将其设置为概述(General Introduction)、说明和解释(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具体实例―生活中的化学(Specific Example ―The Chemistry of Life),并认为可以普及到其他领域(McGrew,1993)。1995年英国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Key Points)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需求,并提出具体要求:演讲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并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2]。2007 年春天,美国克罗拉多州落基山 “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尝试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以帮助缺课的学生,学生在家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作业[3]。萨尔曼?可汗首先利用雅虎通、画图软件、手绘板等给表妹纳迪?I补习数学,后来改进方法,转为非实时方式――利用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上传教学视频进行辅导,紧接着可汗联合学校开展微视频教学实验,影响越来越大,创办可汗学院,得到谷歌、比尔盖茨等基金资助,从而将微课推向高潮。国内方面,广东佛山的胡铁生开展“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在国内首度提出了微课概念,内蒙古李玉平等围绕微课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教育培训工作者,我观摩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课例,发现不少教师对微课的使用存在误区,从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制作的微课作业来看,设计上也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道斯矩阵(SWOT矩阵)对微课内部的优势(S)、劣势(W),外部的机会(O)和威胁(T)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让一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微课,从而达到用之有道、用之有益的效果。

微课在中小学领域的SWOT分析

1. 微课的优势

(1)教学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不易产生认知疲劳。1996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约安?米登多夫和阿兰?卡利什的一项研究表明,上课开始3~5分钟后,学生才能静心回归课堂,并集中10~18分钟注意力,接下来就会分神,过段时间后,会再次集中,而且随着课堂实施的开展,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4]。微课将学习时间设置在10分钟以内,一般在5~8分钟左右,这正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2)教学容量小、主题突出、指向集中。基于问题和主题的学习,学生接触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不易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认知负担不重,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

(3)资源容量小,便于分享,方便学生学习。微视频一般只有几十兆以内,下载到终端设备和上传到网络平台都比较方便,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采用多种设备进行学习。

(4)可以反复学习。微课破解了后进生上课跟不上节奏,理解不透彻的尴尬,可以随意点取资源或拖放进度条,反复学习,直到弄懂为止,这正是精熟学习法和掌握学习理论的关键所在。

(5)技术门槛低,便于上手。微视频可以采用录屏、手机拍摄、剪辑合成等多种形式制作,对硬件设备技术参数要求不高,软件操作比较简单,便于一线教师学习制作。

2. 微课的劣势

(1)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内容进行学习,之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被打破,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难度。

(2)微课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学生面对的是终端设备,教师不能面对面观察,学习的成效需建立在学生诚信和责任心的基础上,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取帮助。

(3)知识点具体化,深度、广度不够。聚焦主题和问题的微课设计,受时间限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难免不能兼顾,对部分学生而言可能存在不能“吃饱”的现象,而且有的微课将知识点设计得过于形象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容易让学生形成视频依赖。微课以讲授为主,单向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动态画面容易让学生形成阅读惰性,限制感觉体验,缺乏想象力,懒于思考和探究,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养成只看视频不看文本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5)对学生视力等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长期注视电子设备容易造成视力疲劳,引起近视,久坐不动,对处在正在发育期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学生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容易沉溺上瘾,难以区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从而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3. 微课的机遇

(1)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Web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共享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硬件配置不断升高而价格更加亲民,软件操作日益简单,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微信、QQ、免费在线交互平台等)免费向个人开放,移动互联网络随处可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人人可用,这些都为微课的存在提供了技术保障。

(2)政府各级层面的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以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微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步入信息社会,数字化素养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素养。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技术素养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让教师们从理念到实践都得到了较好的引领,为微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4. 微课的威胁

(1)教师对微课在教学中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足,微课应用存在误区。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承担着教学辅助的角色,一些教师用微视频代替讲课,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无疑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2)教??对新事物存在心理排斥,对技术的自我效能感不强。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先前经验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认同感,先验知识不足的教师面对一个陌生的软件或应用,心理上的畏惧和排斥是不可避免的。

(3)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微课。一方面,一线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集各方压力于一身,制作微课这种额外劳动无疑增加老师工作量,让他们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微课的深刻理解,设计不合理,制作粗糙,应用不合时宜。此外,微课如果是不成系统就难以发挥它的优势,一线中小学教师要制作成套的微课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4)来自社会和家长的阻力。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社会对分数的认可度非常高,家长不希望学生过多地使用电子设备,担心学生不务正业,而且还伤害眼睛。

SWOT分析对中小学微课设计、开发和应用推广的启示

基于微课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增长型、多元型、扭转型、防御型等策略来促进微课良性发展[5]。

1. 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推动微课助学常态化

(1)在有政策鼓励、软硬件条件支持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和反思积累。成立以学科或备课组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团队,交流技术、实施心得等,制作体系化微课,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释疑、课后查漏补缺。

(2)拓展应用渠道,如疑难诠释、试卷讲解、课题教研、才艺展示、德育宣传等。

(3)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作好宣传引导工作。

2. 扩充微课相关实用功能

当微课的劣势凸显的时候,应当设法克服自身缺陷,完善功能,实现功用最大化。

(1)设计知识图谱。利用思维导图和二维码工具,将微课整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并在个人空间、班级主页或教室的宣传栏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有意识地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2)增加反馈和推送机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获取帮助,可以考虑增加视频回复功能,或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扩充交流渠道,同时还可以考虑运用Web挖掘技术,向学生智能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拓展知识面。

(3)设置学习适时提醒功能,及时提醒学生思考和休息。微课在知识逻辑结构呈现方面优势明显,然而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训练方面的劣势也曝露出来,学生长久地盯着电子屏幕,容易对视力造成伤害或沉溺于虚拟世界。综合以上问题,可以考虑设置学习实时提醒功能,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提醒他们及时活动休息或暂停播放,以便精心思考问题。

3. 培训与引导双管齐下

教师如果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没有用心专注于一件事情,是难以见到成效的。当教师技术素养不高,并对微课怀有抗拒心理,制作的微课水平低下,微课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理论和技术水平,在理论指引下才不会让教师顾此失彼,偏离教育的方向,技术素养是新形势下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自我效能感才会提升,才会有信心坚持下去。

(2)教学是一门艺术,用心才能出成果,学校层面采取适当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研究微课,并在家长会等合适场合引导教师关注教育,认识微课,也可以给家长推送与教育有关的微课。

4. 立足学情,有针对性地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有效结合,开展混合式学习

当教师对微课认识不足,技术素养达不到要求,设备和技术条件落后,向学生推送微课存在困难,让他们无法从视频中获益……诸如此类多种限制因素同时出现时,切忌跟风推广,教师应分析学情,立足课堂,适当地给学生分享微课,强化知识点,让学生尝试课后进行混合式学习。复习课中没学懂的知识点,让羞于提问或咨询老师也没有完全理解透彻的学生不至于过于尴尬而放弃学习,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结 语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范文3

微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授课方式,其时间短内容具体、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应用的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原则。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微课;英语教学;可行性;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近年新出现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微课2002年源于美国,2012年被引入到中国,短短五年间在国内中小学校、高校引起巨大反响,期间,互联网上不断涌现大量的微课课件,涵盖各个学科,其中也包括英语教学。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两年在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课堂也出现了微课的身影。微课所呈现的知识点具体、广泛,授课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微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认为“微课”以相关教学视频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体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学活动,这一特点比较适合语言类课程的教学。2014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高教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外语微课大奖赛”,吸引了全国24个省份超过122名外语教师参赛,本文以网上公布的参赛作品(网址:http://.cn/zuopin.asp)为例,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微课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一、微课课件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一)微课的特点

今天的大学生早已习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在网络上获取知识也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网络上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片段化、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的过程。微课正是为网络应运而生,是网络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资源。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微课课件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的形式展示各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方面目前基本形成共识,大多数教师认为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特性。

1.时间短

微课的“微”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时间短。笔者把“全国首届外语微课大奖赛”的25份高职组复赛参赛作品,连同对可汗学院、TED、佛山微课等三个国内外较有影响和知名度的项目中的140个微课作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微课的时长以0~10分钟为主,在被统计的微课中,小于十分钟的约占83.3%,这相对于传统课堂授课的4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短的。

2.内容精

通过对“全国首届外语微课大奖赛”中的高职组25个复赛参赛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均短小精悍,具有吸引力,针对性较强。这些作品或聚焦于某个语法点(文化知识点),或阐述某个常用的语言交际场景,通过活泼生动的视频、教师娓娓的讲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目前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既有用摄像机录制的视频,也有采用录屏软件录制的视频,还有用flash等软件编辑的视频,因此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二)90后大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高

90后大学生恰好是与信息飞速发展同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于信息以及承载、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体十分熟悉。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数字化产品,习惯于随时随地片段化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善于利用这一点,抓住学生的兴趣,利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制作微课课件来契合学生的兴奋点,则可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数字化教学条件的改善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分解知识体系,把知识化整为零,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将各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有关知识点进行预习或复习。这种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体现了微课作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有了微课视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就能得到化解,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成效感。

二、微课课件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分析

如何让微课适用于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是一直值得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微课,归根到底,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视频学习资源。微课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须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注重微课开发的连贯性和共享,逐步从制作单个微课向发展微课课程的转变,最终朝MOOC(慕课)方向延伸。

(一)选择适合制作微课课件的教学内容

微课课件的时长控制在10分钟内,这符合心理学里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的理论;制作微课课件重点关注在语言点的重点、难点讲解,尤其是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知识点,在英语课程中,有个复杂的语言点可能会频繁出现,制作好这类的微课后,可方便学生在需要时反复观看;一节85分钟的英语课,提供给学生的课件数量应尽量控制在1~2个,如果微课数量太多,则占用太多教师讲授的时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当然,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微课。那些主题相对独立、知识点较小、教学时间较短、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较适合制作成微课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或后续巩固,另一方面,也能营造一种轻松、优雅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

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对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英语课堂基于师生活动的真实情境,教师可以对学生注意力和学习进行实时调控。而在微课背景下,学生停驻于微课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教师难以调控的,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可创设出良好学习环境和视觉效果,增强微课的可观赏性。另外,微课的摄制和制作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投入,因此,集体备课、合作设计、实时分享、共同研讨,设计系列化、主题化的微课教学资源库是未来微课发展新趋势。

(三)发挥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当微课课件进入课堂,教师需作更为充分的课前教学设计,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应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结构等方方面面都要作精心的思考。在课堂现场播放课件时,教师不是守在一旁机械地等待学生观看课件,而是要积极的观察学生的表情,揣摩学生是否理解课件内容,必要时要给予指导,给学生以“脚手架”,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课后,教师要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及时总结心得,一步步地完善课件制作的技能。

(四)重视微课课件的教学设计

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课堂上引入微课课件要求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花费的功夫更多。目前对微课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就是在课堂上看微课视频。微课课件进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观看视频,其中的教师讲解和点评反馈,学生的思考、提问和成果汇报无一不是课堂的积极互动。教师讲解在微课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微课是碎片化的教学呈现,单一的课件不成系统,而语言学习是一个一点一滴、垒石成塔的系统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整合微课中未提到的知识和要点,加以扩展和延伸,以此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完善课后的评价

微课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不能为凸显微课的作用而忽略英语课程知识体系。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特点,按英语语言课程体系结构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来录制相关微课,起初可优先考虑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逐一制作成课件,条件成熟时进行微课整合,并最终形成系列微课课程。将微课课件融入到知识点的整合、回顾、归纳与提炼以及后续的巩固,这样才能更好地总体展示学科知识,体现微课优势,实现理想的教学。

(六)整合微课资源,协作开发

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语言点)进行微课开发的同时,更注重对英语课程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建设。鼓励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查缺补漏式的学习,也能选定某些学科进行专题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学习,而不只是获得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这也是当前微课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最后要注重微课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和开发。

(七)建设丰富的微课资源库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微课 情境教学 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强,信息量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把握问题的关键,特别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更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情境教学与微课的融合更是一种推进与创新。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情境教学法的核心便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体验,逐步引发和提高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基础会计情境教学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二、微课对情境教学的影响

微课是以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全过程,是一种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所继承和发展的新型教学资源。

(一)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利于情境设计的把握

微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涉及的范围更小,内容讲解的更加细致、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对于教师而言,会更容易建立一个准确和便于学生理解的情境。

(二)微课的“情境化”营造了一个更真实、更具吸引力的情境

微课整合了各项教学资源,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让每个微课系统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让学生在“微教学资源环境”中获得更直观、形象、有趣的体验,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的重点,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三)微课以自主学习为主,实现个别化教学,更利于问题的反馈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情境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效应,而老师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捕捉到每个同学的差异和变化,当然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差异化教学。如果仅仅是一个主流化的空间,角色的扮演和分配在某些情况下会固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部分学生的被边缘化,这是传统情境教学的弊端,同时也违背了情境教学思想的初衷。

微课教学恰恰能有效地化解这种现实或潜在的边缘化危机。在均等地接受微课资源的同时,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将自己塑造成认知世界中与微课主体相符的某个角色,这个角色课程教学本身就会是要求去边缘化的,因为在特定的微课学习环境下个体将会更倾向于角色融入,并喜悦于由此带来的对求知欲的满足感。同时,微课开辟了面向每个学生的师生问答通道,学习者遇到疑惑可以很方便地向老师请教,更利于问题的反馈,教学的效果也将进一步增强。

三、微课在基础会计情境教学法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可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上,让学生根据微课对即将要接触的新知识进行预习,并将所遇到的问题带入课堂,与教师进行探讨。

笔者在讲授《试算平衡》这一节内容时,就将平衡关系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进行预习。对于微课的设计,首先从生活中的“私房钱”话题引入,直接给学生展示一张试算平衡图,从“试算平衡”的产生到具体方法的操作,从对账簿记录的查漏补缺到生活中的运用,从一把摇摇椅的平衡引到简单的加减运算,再到账户借贷方相等的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集中反映了期末余额试算平衡的问题,笔者就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答。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变课堂结构,学生将问号带入课堂,在课堂中通过讲解、交流,问好就变成了句号,学生学习更主动了,教师也能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的恰当,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微课给学生创设一个或有趣或真实的环境,融合试听与画面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笔者在讲《错账更正》这一节内容时,就事先找几位同学录制了一段视频。在这段视频中,教师扮演财务经理的角色,A同学和B同学扮演两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在画面中,财务经理就会计人员登记账簿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跟他们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出现了这些错账后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学生在看了这段微视频后,首先觉得很有意思,在班级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且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知识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好。

(三)课堂新授

在基础会计的会计实训中,有些项目相对比较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讲+练”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这样对实训教学的进度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微课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局面,因为它是小而精的代名词,教师可以将每一个重、难点分解为若干个细小的内容并制作成小视频,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可以分步实施,逐层推进,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还可以暂停、循环播放,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在学习效果方面会有很大的提高。

如在学习《原始凭证的填制》这一内容时,由于会计实务中涉及的原始凭证特别多,即便是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的支票、发票、领料单等也具有多种类型。比如说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发票有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些原始凭证在填制的时候,侧重的注意点都是不同的,对于刚刚接触实务的学生来说,让他们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知识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笔者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支票的填制以及发票的填制分别制作成了两个微视频,让学生边观看边操作,这两个微视频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把课堂内容微细化、精深化),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学习实践操作的理论依据。

基础会计情境教学与微课的亲密接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对于课堂效果的提高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而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它的推进与深入,都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范文6

基于大学英语高校微课程建设的视频内容,视频形式进行设计与探讨。通过对微课程制作和应用,对教与学开展调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验法对参加微课程英语教学的学生群体和常规教学的学生群体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对大学英语微课程设计制作模式和微课的教与学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大学英语;微课程设计;研究

一、概述

2013年以来,微课在国内教育界掀起了一个热潮,不仅是学者发表了多篇文章对微课进行解读和研究,还有诸多一线教学人员对微课进行实践和推广。一年中,举办了四个全国性微课大赛,首先是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第一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第一届高校微课大赛,同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第13届全国多媒体大赛微课程组比赛,中国教育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课程比赛。2013年是我国微课的推广年和井喷年。老师忙于制作微课,积极参与竞赛。在“微课热”掀起的浪潮下,作者对我国的微课资源进行了研读和分析,发现微课的共同特点是“短小、聚焦、知识碎片化”。然而在微课程设计中关注了一门课程知识灌输的系统性,避免微课设计中知识碎片化,系列微课群建立能做到前后知识点相互照应。因此既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满足学习者学习动机和需求,又保证了学习者学习机会。大学英语微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是围绕学科知识开展教学,学习材料来自真实语言资料,要选用优秀教材,其教材内容要含有新信息,语言知识要详尽系统,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需求。根据这些标准,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使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机。依托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进行微课程设计,使微课内容更加贴切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使用微课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堂所学密切配合,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微课程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师教案和备课笔记,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组成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这个时代是“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处在这样时代,人们希望通过“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使得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自由,授课人和学习者之间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采取微时间学习。那么微时间学习在教学内容上要有“小而精”的特点,在设计上更要针对学科知识和文章中知识点进行安排制作。如何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为依托把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英语的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这值得精心设计与研究。

二、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教与学共同体设计

教与学共同体指教师与学生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首先要想到接收方的反应,要考虑学生参与方的学习背景、学习场所、学习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教师要选好微课程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设计的,那么微课需要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和补充适合微课设计的知识进行录制,如:文章背景知识,对新信息的补充和对学习难点进行分析和讲解等,要求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对文章内容的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具体的、真实的、老师自己或者课程组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是以电子教案为主要形式,大学英语微课程的建设将在校本数字资源与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改革方面是非常有力的突破点。

(二)学习活动设计

微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分三个主要部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同时还有三个支撑点:分工、规则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本研究主体指老师,他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和制作者,客体为学生是学习的对象,主体要根据客体的需求和水平来制作微课。共同体是微课的设计者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设计者三个支撑点中分工,是教师团队中要分工协作,在一门课程中选出制作微课的材料有多位老师参与录播,相互观看,修改;规则是要求制作者和学习者协调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老师要明确每段微课内容,精心制作。学生要在规定一段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规则还强调学习评价活动如定期测验或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微课程与微课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知识系统、承上启下,学生是在完成一门课的学习,既有一个小小知识点,也有统揽全局的概括和总结。

(三)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制作阶段

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包括微课主体资源的建设。微课的情景创设,微课中制作工具的设计,微课中管理和评价的设置。课程组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教学内容为主体资源,进行设计,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和课文,进而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表1)教师首先收集大学英语第一册真实语言资料,包括讲授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创设。并且注意所选取的教学资源同授课主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个十分钟教学视频教师要把语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炼出来,要突出重点,快速切入主题。本系列词汇学习课程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的拓展资源,以微课堂的形式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式。该系列课程以词汇学习者词汇记忆为着眼点,以表动作的词根词缀,计算机相关词汇,情感词汇,同义词和构词法等为着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高效的记忆词汇的方法途径,提高词汇记忆效率,养成良好的单词记忆习惯;能在语言实际应用中准确、恰当使用词汇。

(四)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微课程的制作是为学生个体学习提供服务和便利。学习阶段包括课前准备、教师课上授课和师生课后互动交流三阶段。微课是教师精心准备和认真录制的小微型教学资料,在内容上主要关注课程的知识点和新信息,微课虽短,但教学环节完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要认真看完微课所讲内容,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回答。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学生微课学习后集中反映的问题甄选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留存更多时间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探讨微课视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重难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学生认知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信息传递者。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后,需要完成教师在微课教学平台上的作业。微课给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

三、大学英语微课程研究方法

本此研究对象选取淮阴工学院商学院、交通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部分班级为研究对象。

(一)研究问题

本课题从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角度,把不同研究方向的英语教师利用其研究优势,通过录制微课程的形式,共同突破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多层次、系统地大学英语微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考察依托大学英语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微课制作和教学,对普通本科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和产生的作用。主要讨论以下问题: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产生什么作用?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参加微课英语教学的学生群体(实验组)和常规教学的学生群体(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参加研究教师既要上实验组课程也要上对照组课程。这样保证实验的科学合理。通过一学期的的学习,在实验开始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试,确定他们语言知识水平的变化。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课堂观察,了解课堂内外的情况。在教学实验结束时对微课外语教学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对象及设计

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共140名。他们教育背景基本相同,在学习和认知能力上大致相当。实验组70人,对照组70人。本次测试主要对学生语言知识(包括信息获得、词汇扩大)、语言能力(包括对信息分析、归纳和比较)和语言应用(包括翻译和短文写作)三方面进行考核。听说课单独测试占30%,不做为试验数据。语言知识以单项选择题型体现,语言能力考核短文材料阅读和回答问题,语言应用是翻译句型和短文写作。两组在实验前做了一次测试,经过一学期学习再次进行测试。从表2中发现两组受试的语言水平出现了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使用的试卷进行测试的内部信度一致性均达。80以上,因此,测试的结果是可靠的。通过对表2统计分析,能有效地检验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改进”。以上数据表明微课程合理有效的设计和应用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通过微课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的运用,实验组学生均分提高了4.35分,标准差在缩小,学生之间英语语言知识、阅读和翻译写作差距拉近。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