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市场监管范例

网络市场监管

网络市场监管范文1

关键词:日照市大学城;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

1日照市大学城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日照市大学城食品安全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日照市大学城的学生中70%以上的学生曾经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仅有不到30%的学生从未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且有30%以上的学生经常遇到食品安全问题,说明日照市大学城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广泛存在的。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笔者由此设计问卷选项为食物上面有异味、食物上面有异物、食物外表无异常但吃掉后身体不舒服、食品为假冒伪劣产品及加工作坊不卫生等,得到如下结果。日照市大学城的食品安全问题种类是多样化的,在参与问卷回答的众多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遭遇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食物上面有异物以及外表正常但会让人体不舒服的食物占大多数。同时也可以看到加工作坊不卫生的情况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根据问卷调查,许多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有多重来源,其中占比最多的还是来源于电子媒介电视网络等(65%),这与当今智能手机飞速发展,网络连接世界各地关联很大。但同时,由于网络上自由度太高,其中的各类信息往往不经审核便能传播,无法保证其知识的准确性[1]。而且日照大学城学生们也只是信息的直接接受者,不会刻意查明各类信息的准确与否,因此只能说明学生们有基本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防范意识,而不能说明学生们从各处掌握了大量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

1.2日照市大学部分城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2018年11月日照市东港区食药监局开展大中型商超“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活动,发现两家大型商超在食品操作加工过程中存在部分安全隐患;2020年12月日照市场监管局设立日照市餐饮食品红黑榜,每过一段时间便放榜日照市优秀餐饮及较差餐饮门店;2022年4月开展“你点我查”让市民把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日照市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公众号进行留言,让市民直观了解和感受监督检查情况。上述是笔者在网络报刊上收集到的相关食品监管信息,日照市场监管局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检测中处于上游监督地位,对不合法不合规的商家进行处罚,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是处置日照市大学城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部门。同时在疫情暴发后的今天,一些新增的管理制度及法规无疑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并且对于监管的力度也提出了要求[2]。

2大学城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不足

2.1日照市场监管局无法全面覆盖日照市大学城

大学城只是日照市监管局辖区内的一小部分,其负责全市食品安全检查,对于包含在日照市中的大学城来讲,被抽选到检查只能占据其中一小部分。同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检查也不过是市场监管局的部分职能,这进一步导致日照市场监管局无法分到足够的精力覆盖大学城食品安全问题监管上。

2.2投诉渠道宣传力度不足

日照市场监管局为日照市大学城食品安全问题的总负责部门,但其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官方抖音号粉丝数1.6万,相较于日照市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的306.56万人,占比不足1%都不到。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有50%以上的学生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选择不投诉,且这50%的学生中有接近3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投诉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足50%的渠道认知投诉率,说明其投诉渠道宣传力度着实不够。

2.3日照市场监管信息维护不完善

日照市场监管局的举报平台不够完善,除了部分进行的活动外,直接举报平台为12135或12345,举报过程较为烦琐,且处理时间较长。这也是部分学生感到投诉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的原因之一。同时,在日照市场监管局官方抖音号中,不少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论留言,但却很少见到其后台维护人员的回复,也没有定期告诉之后的处理结果,或许日照市监管局已经处理了相关案件,但没有公之于众,处理结果不被人所知,影响了日照市场监管局在人们心中的威信。

2.4学生参与监督少

大学城的主要构成人员是学生,他们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问题的主要受害人,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从物质角度来讲,日照大学城的学生们才应该是食品安全监督的一线人员,并且应该是最热情的人员。但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积极进行行政投诉的学生占比不足50%,说明日照大学城各高校以及日照市监管局在开展学生参与监督、信息交流引导等方面工作有所欠缺,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校园网络监督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到位、不规范现象。目前的情况便是受到伤害最为激烈的受害者没有参与到监督不法商家的合法过程中来,天然的监督积极性无法发挥,导致监管效率不够。

3日照市大学城食品安全及监管合理化对策以及难点

本文仅从现有监管体系以及过程入手,提出合理化的改良建议。针对如何加强相关执法力度完善相关监督体系,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其辨别能力,增加新闻监督,提高关注度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3.1实行区域责任划分

在搜集有关日照市场监管局红黑榜信息时,笔者发现同步更新的还有日照市高新区监管红黑榜,专门负责日照市高新区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这给了笔者启示,既然前有日照市高新市场监管红黑榜,那么出现日照市东港区红黑榜乃至日照市大学城红黑榜也是理所当然的。甚至于可以继续划分,以高校为主体,附近商家为辐射范围,细化责任范围,并且由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管,无疑会提高监管的质量以及效率。

3.2日照市监管局增强宣发力度

通过大数据维护下的高校食品安全监管,是以互联网技术为监管手段,在互联网思维和先进技术条件下,确保食品安全的一种全面、无缝的监管模式[3]。日照市监管局拥有众多监督管理的职能,但却在大数据网络宣发层面不如人意。由问卷结果了解到有接近3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投诉,这是宣发层面的力度不足导致的。建议日照市监管局可以从日照市大学城开始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通过和各高校联合举办一些“食全食美”食品安全知识小竞赛,开展“食为天探店”等寻找身边食品安全案例的有奖征文大赛,奖项可以和各高校联合以课外活动的名义二课分,或者“食品安全校监督者”奖状等方式,扩大自己在学生群体间的知名度,借用活动之名推广自己的公众号、官方视频号等监督举报平台,使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好为人民服务。

3.3提高官方媒体的活跃度

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于2003年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颜笑宇[4]又将其于“网红粉丝”联系起来,认为当“粉丝”将兴趣关注放到一点时,该点能够给予一定回复,“粉丝”得到情感能量,便会对其产生依赖,通过自身的辐射作用放大该点影响,吸引来新的“粉丝”再从其得到回复,持续往复下去。根据颜笑宇的研究,日照市监管局应该提高官方媒体的活跃度有选择性地回复关注自己的“粉丝”提出的问题,并将以后的结果继续公开,给关注的学生一个正面回复,切实照顾到他们的情绪,注重舆论引导,发挥主导作用[5]。

4提高学生参与度

日照市大学城的主体是各高校中的学生们,食品安全问题是切身关乎日照市大学城学生利益的事情,相关部门不仅要提升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还应通过第三方诱导来提高学生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参与度。

5实施相关对策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日照市大学城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只是监管层面的问题,监管层面的问题只是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以及改进在组成群体中包括食品企业商家、消费者、政府监管3部分。但笔者仅从监管层面探求解决日照市大学城食品安全的解决方案,故不能高屋建瓴,从整体出发看到并解决问题,所以可能会遭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如何进行具体责任范围划分,如何使学生们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素养提高,如何保证举报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个人报复或者竞争对手恶意抹黑[6],是否有需要在大学城再设立监管监管部门的部门,防止别有用心的人从此处不法谋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仍需从实践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证明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于桂芹.何鹏.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5):85-86.

[2]王帅.筑牢冷链食品安全“防火墙”:东港区市场监管局强抓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纪[N].日照日报,2020-12-26.

[3]杨慧舜.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9.

[4]颜笑宇.网红与粉丝在微博中的互动仪式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5]史容淼.自媒体环境下政府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8.

网络市场监管范文2

从理论上讲,网络直播营销完全具备营销性、媒介性、自愿性三大商业广告的核心特征,符合《广告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活动,适用本法”的调整适用范围,这也是此前不少学者专家主张依照《广告法》调整网络直播营销的主要依据。后于《广告法》出台的《电子商务法》则规定“本法所称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网络直播营销是电子商务从业者所采取的销售商品(服务)的一种模式或一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密切关联,是电子商务从平面静态发展升级为视频动态的结果。电子商务活动严重依赖网络这个媒介,因此如果简单判断网络直播营销这一新兴电子商务模式(环节)是商业广告的话,必将遏制电子商务的升级发展。

正是出于对新兴商业模式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考量,国家没有急于出台新的管制措施。《指导意见》的出台,终止了当前关于网络直播营销属性的争论,明确了网络直播营销的性质——不是简单的广告非广告问题,而是兼具“电子商务+宣传促销+导购卖货”等特点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新业态。基于其模式新、主体多、法律关系复杂,一个主体或行为可能涉及多部法律、法规,在不同模式下主体或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法律性质也不相同。《指导意见》抓住了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中网络平台、商品经营者、网络主播这三类关键主体,进一步明晰了他们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明确直播营销活动中网络平台和网络直播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对监管执法和行业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根据调研结果,指出法律适用方向,明确重点监管领域与重点查处事项,给接下来的网络直播营销监管执法亮明了路径与武器。这种没有急于立新法规制,而是利用既有法律规范资源综合规制监管的模式,也是一种监管执法的创新,更是监管理念的进步,不仅节约了立法资源,更将大大提升既有法律规范的执行效益。

《指导意见》来源于实践,也将付之于实践。网络监管执法不同于线下的监管执法,没有网络监管工具上不了网,就只能望网兴叹。故此,接下来最为重要的是亟须开发建设具有网络监测、同步固证、指挥协调功能的综合性市场监管网络监管执法系统,链接市场监管部门的各条业务线,同时打通市场监管部门与网信办、公安局、广播电视监管机关等网络安全监管机关,网络视频节目监管机关,网络违法犯罪执法机关的信息传输合作通路,共同提高网络违法信息处置应对效率。

网络市场监管范文3

【关键词】网络直播平台;市场失灵;政府监管;合作监管

0引言

当前,快捷方便的直播方式将我们带入互联网普及的时代,门槛低、互动参与性强的娱乐直播已成为多数人减压娱乐的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从直播网络广播的内容类别来看,直播游戏和真人秀的网络用户占总用户的比率很高。而在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下,整个行业必然会充满泥泞和挑战。本文从经济法的视域下,运用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理论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通过对网络直播平台的历史发展与传统媒体行业和同类平台企业的发展进行比较,深入探讨和分析了网络直播平台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而网络直播监管应采取政府监管、平台自律、社会监督等主体协同监管的模式。

1我国网络直播发展概况及其法律规制

1.1我国网络直播的发展

2018年,我国直播行业观众总数达到4.25亿人,比2017年增长53%,占视听用户总数的53%。新一轮资本催化产业的洗牌,扩大了直播平台的规模与发展前景之间的差距。首发平台掀起了上市热潮,寻求资本收益机会,强化了资源和流动的集中效应。整个直播行业朝着稳中向好方向发展,未来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1.2网络直播平台的消极影响

1.2.1直播内容侵犯公民人格权

随着网络直播渐渐进入日常生活,直播范围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当下已经进入全民直播时代。一些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故意或者过失侵犯他人人格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1.2.2直播内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网络直播行业自出现以来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一直存在许多问题,侵犯著作权的直播时有发生,例如未取得转播权而现场直播体育赛事、娱乐节目等。因为直播平台本身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而且很多主播法律意识淡薄,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监管亟待加强。

1.2.3不良网络直播内容扰乱社会秩序

一些直播平台主播为了一夜走红,博得更高的关注度,成为所谓的“网红”,获得更多的礼物以换取更多报酬,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有违公序良俗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1.2.4不良网络直播行为危害未成年人成长

网络直播在给未成年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影响着未成年人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作为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尤为关键,所以针对网络直播的监管中,要坚决取缔不良直播内容。

1.3我国网络直播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1.3.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从我国网络直播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针对行业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并不多,这就要求立法机构加强立法。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国务院、地方政府部门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效率,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克服网络直播平台监管无法可依的问题。

1.3.2相关立法理论实践不完善

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国内外对其理论研究也较为缺乏,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故针对网络直播的立法条件还不是很充分。

1.4我国网络直播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1.4.1政府部门监管不明确

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主播数量之巨给监管带来了困难。当今已经进入全民直播时代,由于网络主播进入门槛较低,群体扩张迅速,主播的增长速度甚至快于观众。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机制创新,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全方位监管模式,努力提高监管效率。

1.4.2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

我国网络直播的自律监管机制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自律监管机制。在网络互动过程中,观众与观众、主播与观众之间的实时沟通是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然而,因为人工审计仍是很多网站监管的方式,要全面、及时地找到覆盖范围有很大的难度,在此建议所有主播的直播内容应该予以录像并保存。

1.4.3社会公众监督不普遍

一方面广大网友对网络直播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了解,另一方面国家关于这方面的立法也少之又少。在网络直播过程中遇到违法行为后,网友的态度多为冷漠对待,听之任之。而且公众的举报渠道也非常封闭、狭隘,并没有相对高效、公开的途径。

2我国经济法对网络直播的监管

2.1市场监管方面

当今社会是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通讯工具,与之伴随的网络犯罪也时有发生。2018年7月31日,江苏网警通过微博公开:接到网友举报,斗鱼直播平台主播陈一发儿在早年直播过程中,曾公然诋毁史实、民族英雄的行为引发诸多网友的不满,更有损国家形象,最终被斗鱼直播永久封禁。这一事件提醒我们,网络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应以身作则,注意社会影响,不要挑战道德底线、僭越法律红线,同时网络直播平台也必须加强自我监管。

2.2宏观调控方面

《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是由公安部、信息化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6个部门在2018年8月联合,严格要求网络直播平台落实实名制、黑名单制,也进一步表明了国家整治网络直播平台的决心,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对直播平台实行实名制管理是一个普遍的监管规则,实名制长期以来一直被应用和实施于社交媒体的监管中。例如,微博在2017年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因为有微博开辟了实名制的先河,所以直播平台实行实名制也势在必行。

3网络直播市场中的市场监管失灵

3.1网络直播行业中市场监管失灵现象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竞争是用户的竞争,有用户才有人气、有流量,才能盈利。在网络直播平台中存在两种不正当的竞争现象:一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提高人气;二是造假直播数据。首先,因为数据欺诈引起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层出不穷。在网络直播行业中,网络直播平台进行数据欺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观众的从众心理吸引人气和流量,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和利益;二是为了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首位,利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公平、平等、诚信的原则。其次,平台驱使互联网企业通过竞争增强流量,然后通过流量实现获益。对于平台来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主播,就等于失去了核心竞争能力,导致市场占有率和平台的综合能力下降。如果擅自使用他人的签约主播,其性质就跟窃取他人的竞争成果一样,存在不公平竞争。

3.2网络直播平台中市场监管失灵现象

3.2.1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权益

网络直播平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收入。而广告形式不管是赞助广告,还是嵌入虚拟奖励项目中的广告,只要广告本身有虚假宣传、夸大效果或虚假成分误导观众,就应当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惩罚。然而,自从《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来,低俗、色情、虚假广告在平台上的渗透率并未下降,这一类虚假广告严重侵犯了网络直播平台受众和消费者的权益。

3.2.2打赏机制引发负外部性

随着直播平台不断崛起,打赏主播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对主播没有设置相应的门槛,有移动终端的都可以成为主播,直播内容来源也不同。打赏模式导致的内容违规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平台直播内容审核工作和直播相关法律法规都没有普及,使得主播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另一方面,由于高额利润的诱惑,一些主播存在故意制造事故、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随着政府互联网直播监管文件,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快,人力、财力不平均,监管薄弱,违规现象依然存在。

3.2.3直播导致隐私安全隐患

当今的网络直播平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播,各种形式的直播扩大了公众隐私的传播,那么在直播平台上逐渐出现监控功能的直播是否突破了原来的监管局限呢?带有监控功能的直播在直播平台上出现,已经突破了原来安全监管的权限。毫无疑问,在公共场合安装监控对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起到无形的保护作用,使违法事实能够更清晰地呈现,便于公安和司法机关侦察、审判违法案件,而且又不会侵犯公民在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又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然而,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监控视频的行为是否侵犯公众隐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网络直播平台监管中的政府失灵

4.1多类型行政许可使政府有寻租空间

在网络播出平台的操作中,有多达6项涉及行政许可。一方面,行政许可程序延迟了效率;另一方面,权力的过度集中会导致政府腐败。截至2016年,我国网络直播平台达到200多个,每个平台至少涉及4种行政许可审批,给政府部门带来寻租空间。

4.2政府单方面监管效率低

网络直播平台由政府单方面监管。由于政府监管的区域性特点,互联网全网是网络直播平台的基础,政府部门只对辖区内注册公司进行监管和执法,这将导致网络直播出现问题。例如,A处建立平台,A处监管机构无法及时发现,而其他区域的网络监管机构虽然发现,但却没有执法机关,监管滞后,效率低下。

4.3监管内容多,导致政府部门扩张

当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和对利益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政府部门,部门利益的不当扩张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网络直播平台领域同样存在。这些都是监管部门众多带来的副作用,进一步导致部门间相互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机构冗余。

5完善我国网络直播平台监管的思考

首先,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应该由多部门监督、平台自我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联合监管。具体来说,公安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门、网络安全监管部门等政府相关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和程序严格执法,努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网络直播的公平竞争。其次,网络直播平台应当建立起高效、协调的自律监管模式,例如运用工作人员专门针对固定板块的主播进行专门监管,建立工作责任制。由此实现人工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大大加强了监管的效率、准确度和及时性。此外,还应当加强对网民的法制普及宣传,提高网民在观看网络直播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及时举报直播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这也要求平台建立相应的举报机制,及时、公开受理网民的举报。就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加强网络直播方面的立法工作,使得政府部门有法可依。最后,建立起政府部门监管、企业自律监管、社会公众监督的多方位、立体化的监督管理模式。就政府部门监管来讲,各部门间应加强合作,明晰权责,网络安全监管部门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完善监管模式。对企业来说,为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违法乱纪主播的黑名单,坚决取缔非法直播间。组织主播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各类主播进行普法宣传活动,努力提高主播的整体素质,实现主播审查实名制并从入职门槛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对主播的信誉、学历、犯罪情况进行审查,对违规直播绝不姑息。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网络直播平台监管需要人人参与,要提倡公众主人翁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监管的热情和信心。作为网络直播监管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公众进行普法教育必不可少,让公众监督得到高效运作。网络直播平台在提供网络直播过程中,将涉及多种技术、多个主题,这就要求监管部门紧贴实际,增补相关专业人才,加强网络人才储备工作,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请求专家指导,做出合法、合理、正确的行政决定,引导网络直播走向良好的轨道。

6结语

网络直播平台飞速发展,这种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对于网络直播市场的监管。目前,在网络直播市场内容导向的趋势下,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平台出现了许多市场失灵现象。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更强调单边监管。这种监管模式显然存在弊端,不同的监管部门对网络直播行业的监管边界、监管目标和监管定位存在模糊不清、相互交叉的情况。由于网络直播平台是多重属性的,政府部门单方共同管理,造成监管部门职责交叉不明确、监管缺位和错位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借鉴了相关论文中的一些先进的观点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网络直播平台监管理念,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联合参与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司徒玉琴.双边市场中平台经营者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8.

[2]陆高峰.治理网络直播亟需创新思路[J].青年记者,2016(33):118.

[3]徐晋,张祥建.平台经济学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2006(5):40-47.

[4]李昌麟,岳彩申.经济法学[M].第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5]魏小雨.互联网平台经济与合作治理模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1):105-111.

[6]刘权.分享经济的合作监管[J].财经法学,2016(5):46-52.

[7]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J].法学杂志,2005(5):111-114.

[8]许青.网络移动直播热潮现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9]王勇,冯骅.平台经济的双重监管:私人监管与公共监管[J].经济学家,2017(11):73-80.

网络市场监管范文4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区市场监管系统体制改革期、效能提升期。全区市场监管系统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有力指导下,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工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监管制度创新成效逐步显现,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市场监管新体制基本建立。市场监管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完成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实现部门分权设置向整体性设置转变,职能配置由分段、分事项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监管方式由传统手段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基本实现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市场监管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

    ——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基本建立。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深入推进,以清单管理模式厘清行政执法职责边界,大幅减少不必要的监管执法事项。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监管业务的进一步融合,建立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及联合惩戒机制,提高了信用风险预测预警和动态监测能力。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建立。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共治格局正在形成。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依法行政的法治基础进一步夯实。

——市场安全监管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4%以上,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持续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了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培训全覆盖机制,督促企业完成风险点自查,落实企业风险管控责任。建成覆盖全区市场监管高风险领域的风险管控系统,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责任。

——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住所(经营场所)、简易注销、“证照分离”、外资企业单一窗口办理等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全面实行名称自主申报,推进“政银合作”,将办照服务延伸到银行网点。建设企业开办“一网通”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将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压缩至3个工作日;市场监管系统首批1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十三五”期间,全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1.82万户,总量达到226.50万户。开通企业注销“一网通”服务平台,将简易注销公告时间由45天压至20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

——竞争环境更趋公平。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不断巩固,印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7〕15号),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政府全覆盖。开展口岸进出口环节、银行、教育和电力等领域价格检查。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网络监管、广告执法、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力度,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查办了一批典型案件,市场秩序稳步向好。

——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畅通消费投诉渠道,整合投诉举报热线,实行“五线合一、一线受理”;大力推进“放心消费在”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放心消费示范企业、示范商圈、示范餐饮、示范景区等示范点;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消费者理性消费理念提升,强化消费维权行政保护工作,持续开展“衣食住行”领域专项整治,查处一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

——质量强区建设成效显著。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产品质量统计调查合格率达到96.16%,制造业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96.9%、94.85%,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从81.09提升到81.55,农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种子等5类农牧业投入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4.4%;建设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达81.41分,处于满意水平。质量发展机制更加完善,质量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由C级上升为B级。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截至“十三五”末,拥有地理标志产品28件,地理标志商标167件,位列全国第12位,蒙草集团、伊利集团获得中国质量提名奖,金海伊利、蒙草生态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全国质量标杆”。创新实施标准化提升、服务百家企业高质量发展、“蒙”字标认证打造品牌、推动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四大行动”,服务大局能力显著提升。质量基础不断夯实,建立了锡林郭勒羊肉等31大类自治区特色产业标准体系,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1075项,包头市成功创建全国“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党的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优化和完善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完善产权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产业政策要逐步由差异化、选择性转向普惠化、功能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未来较长时期,我区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牢牢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从全区情况看,市场监管的基层基础还比较薄弱,队伍专业素质不强,监管效能有待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监管中的高科技应用水平还较低,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监管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空间;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还有薄弱环节;质量管理水平不高,质量基础设施不够扎实;法治还不够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这些问题影响市场监管效能提升,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强化商事制度改革,着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着力构建高标准市场监管体系,全力推进质量强区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市场监管各方面和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快完善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要求落实到位。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法规规章制定、监管制度设计上体现人民利益至上,在监管执法的内容上重点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在监管效果的评价上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守住安全底线。认真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持续抓好“风险点责任链”管控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坚持服务发展大局。增强战略意识,强化全局观念,更加自觉地把市场监管工作放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和把握。围绕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进一步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进一步增强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围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着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围绕全方位对外开放,对标对表国际规则,加强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和融合,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国际竞争力。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品和服务、线上和线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技术、信用等手段,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体的作用,强化部门协同监管,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打好服务“组合拳”,形成系统监管、共治共管格局。

——坚持依法监管。强化法治思维,严格依据法定程序、权限、职责办事,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职能边界、明确权责范围,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化法治约束,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市场监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强化法治保障,坚持把依法监管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固根本、强基础、利长远的重要支撑,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市场监管中的保障作用。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目标

围绕“守住安全底线、聚焦民生关切、服务发展大局”三大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第二节  主要目标

——激发主体活力,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准入机制。市场监管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压减。市场活力持续激发,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企业开办时间缩减,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活跃发展,新设企业生命周期延长。

——优化营商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规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取得显著成效,侵权假冒、地方保护、行业壁垒、垄断行为得到有效治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基本建立。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商标品牌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质量显著提升。

——保护合法权益,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进一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新需求。消费维权机制进一步健全,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发展壮大,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持续提高。到2025年,初步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治理体系,确保“十四五”期间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安全事件。

——强化质量提升,品牌建设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持续推进质量强区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农产品食品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消费品优质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工程品质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

——提升监管效能,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各级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市场监管格局进一步完善,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体系。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以及多元共治等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第四章  重点任务

持续推动全区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消费环境、质量发展环境建设,不断创新完善重点领域市场监管体系、综合执法体系、协同共治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实现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

持续提高登记便利化水平。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审批许可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提升准入政策透明度。建立市场监管领域准入隐性壁垒台账,定期排查、清理。推动商事主体登记、名称自主申报、全程电子化登记、经营范围规范化等改革,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推进“跨省通办”,拓展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并探索全国互通互认模式。优化企业开办服务,建成企业开办全流程掌上办系统,实现“零见面、零等待、零费用”。严格执行市场主体登记业务规范和数据标准,提升企业办事的便利度和体验感。培育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市场主体,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

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建立便利、高效、有序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规范市场主体退出程序,优化企业注销“一网通”平台,简化普通注销程序,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化水平。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

不断提高审批许可效能。巩固和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成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部分行政许可事项探索实行“先证后核”“一单受理”、容缺受理机制。

第二节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等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研究建立配套规则,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统筹做好增量审查与存量清理,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制度保障。

不断提高反垄断执法水平。强化保障民生、促进创新等重点领域反垄断执法,坚决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依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宣传和合规培训,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守法,推进反垄断合规体系建设,广泛形成竞争文化氛围。加强反垄断执法和司法保护协调。

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不断强化联合整治工作态势,重点解决虚假宣传、商业混淆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强教育、医药、电商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加大价格监管力度。落实降费减负政策,持续开展涉企收费检查,突出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价费行为监管,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价费环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严肃查处养老、旅游、医疗、水电气暖等重点领域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由专利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清理优化专利申请考评、资助政策,减少一般性专利数量指标,引导资源向高质量专利投入。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严格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案件快速受理和科学分流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设立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和维权援助工作站。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海关等部门协作配合,有效遏制侵权假冒易发多发现象。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按照《自治区“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第三节  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完善地方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全区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快重点品种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重点实施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牧区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优质粮食工程”行动、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和“双安双创”(部级、自治区级)示范引领行动,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高风险监测覆盖面和问题发现率。持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机制,深化食品安全抽检制度改革,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强化抽检监测的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作用。严惩重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建立完善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刑衔接、案件会商、联合督办等制度,试点实施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相关部门、各层级间围绕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的联合整治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宣传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构建群防群控的社会共治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6号)精神,创新药品监管方式方法,健全“双随机、一公开”药品市场监管机制,提升药品监管现代化水平。推进药品监管法治建设,构建科学完备、运行高效的药品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深入开展药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防严管严控安全风险。继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服务指导工作力度,助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药(蒙药)特色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力推动中药(蒙药)质量提升,不断激发中药(蒙药)产业发展活力,促进中药(蒙药)传承创新发展。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两品一械”安全突发事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作用,加快形成药品安全共管共治格局。组织实施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药品智慧监管建设、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中药(蒙药)质量提升、服务医药工业发展等重点项目,以最严格的监管,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全力推进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自治区“十四五”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推动修订《自治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督促企业全面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的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机制,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建设自治区高耗能特种设备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中心,不断提升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环保水平。加强智慧监管,完善特种设备大数据分析、电梯应急处置等信息化系统。推动开展特种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升特种设备本质安全。

强化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完善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重点抓好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品、涉学涉童产品、电子商务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反溯机制,落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完善配套制度,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曝光力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制度改革,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严格落实抽检分离,推广“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强化监督抽检后处理。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推动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督促企业自主排查、主动报告风险隐患,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加强生产与流通领域监管联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监管合力,全面提高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能力。

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加大消费宣传教育力度,及时消费警示,推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破解消费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消费者预防风险、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开展“放心消费在”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消费升级。持续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推进投诉举报热线和平台一体化建设。完善消费维权制度,加大消费维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力度,建立完善110报警平台涉案线索双向推送机制,推进“诉转案”工作,严防“以调代罚”现象。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消费仲裁机构,健全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专业组织和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相衔接的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的质量发展环境

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围绕“两个基地”建设,持续深化质量强区战略,迭代升级质量提升行动,健全大质量工作机制。发挥自治区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强质量工作组织领导和部门联动。激励、引导、推动市场主体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推动质量创新,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营造崇尚质量第一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质量工作考核,落实地方质量工作责任制。发挥质量基础设施融合效应,大力推进协同服务,开展服务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和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行动,鼓励中小企业做专做精,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同中小关联企业的合作,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持续开展质量统计监测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引导各方共同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实施品牌培育工程。运用政府质量奖、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等质量激励措施,推进品牌建设。科学开展品牌培育活动,围绕自治区商标品牌、地理标志,优选经济效益好、发展规模大、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分层次进行品牌培育。以“扩大商标品牌总量、提升商标品牌质量”为主线,帮助市场主体注册商标、丰富商标内涵、增加商标资产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进行国际商标注册,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打造更多优势特色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实施“蒙”字标认证行动,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提升自治区绿色资源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助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地理标志挖掘、培育、申报、运用等工作,打造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完善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夯实计量基础,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加快推进计量一体化发展。健全完善自治区计量监督管理法规规章体系。调动发挥地方、部门和行业组织作用,保障计量监督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加强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完善并推广e-CQS系统(强制计量器具管理系统),提高计量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推进自治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延伸连接和数据采集,支撑企业积极融入碳交易市场,为自治区节能降碳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建立服务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平台,继续推进国家乳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申报建设国家和自治区能源计量相关重点实验室,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深入开展与民生相关的计量器具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行为。

推动建成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动自治区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标准建设,加大绿色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服务力度,每年建设约20个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指标特性、环境要求、管理、检测、服务等标准,到2025年基本建成自治区重要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加强新业态新模式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大力推动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养老、家政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等标准化专项行动和工程。持续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做优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典型,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继续抓好乳业、稀土两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进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继续推动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引导社会团体制定高质量的原创标准。完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开展标准质量、标准实施评估工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标准实施监督职责,推动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应用先进标准,提高标准应用效果。深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与俄罗斯、蒙古国在标准领域的对接合作,开展标准比对、互认,拓展标准研究和转化应用领域。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标准组织。

提高认证检测服务能力。加快质量认证法治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类监管的认证执法监管模式,提高行政监管科学性、有效性。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性认证,积极推行高端品质认证,支持运用认证手段推进区域品牌建设,进一步优化“蒙”字标标准体系、制度体系、产业体系、质量链体系、推广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落实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管任务,严厉查处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产品无证生产销售行为。

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发挥市场在检验检测改革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时智能监管。加大检验检测监管力度,建立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异常经营目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监管措施相衔接的机制,强化失信惩戒措施,增加违法成本,推动落实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和连带责任。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检验检测技能大比武等行动,提升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员、资质认定评审员和基层监管人员业务能力。着力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   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监管体系

加强信用监管。进一步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信用监管制度体系,提升信用监管的基础地位。加大信息归集共享公示力度,完善协同监管平台功能,扩大信息归集共享范围,实现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登记注册、消费投诉举报等信息“应归尽归”,支持利用多种渠道公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以信用分级分类为主要手段,强化信用监管对重点领域监管支撑作用,提高重点监管靶向性,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落实国家联合奖惩备忘录制度,强化信用约束,规范失信行为等级划分、约束及解除措施,完善企业信用承诺制度,健全信用修复工作机制。

加强网络交易监管。按照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原则,大力推进线上市场生态治理。坚持促发展和强规范并重,明确线上各类市场主体责任,督促网络交易平台加强行业自律、落实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产品质量等审核把关和监督责任。不断健全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以食品、药品、保健用品、防疫用品、老人儿童用品等民生领域商品为重点,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违法、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规范线上经营秩序。加强网络交易监测,提高线上市场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着力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交易形势,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大力加强新业态新模式交易监管,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加强联合联动,充分发挥网络交易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用,形成网络交易监管执法合力。

加强广告监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强化广告导向监管。健全完善广告监测体系,加大互联网广告监测力度,落实互联网平台广告审核责任,丰富广告监测手段,以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线上线下虚假违法广告为整治重点,加大执法办案和整治力度。扎实做好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服务。创新监管方式,完善广告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有效遏制违法广告行为。

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建立完善打击传销工作机制、执法协作机制、群防群控机制,把打击传销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建立“党政主导、政法牵头、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综合治理”的打击传销工作新格局。加强对网络传销的查处,遏制网络传销蔓延势头。加强对新形势新业态下新型传销的研判,加强风险预警提示和防范,强化案例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识别和防范传销能力。加强直销企业监管,引导企业规范经营,严厉查处直销企业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相关领域市场监管。对近年来消费者反映强烈、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进行重点整治。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开展房地产乱象集中整治活动,加强物业服务质量监管,强化教育领域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力度。加强中介合同监管,规范中介市场秩序。强化要素市场交易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第六节  构建高效能的综合执法体系

持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根据市场监管实际需要,加快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相关制度、权责清单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推动构建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推进事权规范化、法治化。着力建设完善落实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协作相关规定。

积极构建法治监督机制。完善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事中事后监督。强化执法考核和行政问责,综合运用专项执法检查、执法案卷评查等方式,大力整治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以罚代管、以“放”代管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施,优化改进行政执法方式,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程序,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执法案卷标准化、记录方式科学化、监督管理便利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执法上下协调联动,强化区域协查联办,对涉嫌犯罪案件严格落实行刑衔接制度进行移送。

第七节  完善多元集成的协同共治体系

推动企业自治。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履行法定义务,积极开展自检自查,落实风险自查报告制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维护自身信誉,自觉守法诚信经营。

加强行业自律。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引导和促进生产经营者依法竞争,减少行业壁垒和行业垄断。建立健全行规行约,规范行业内企业行为,维护行业内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和正当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功能,推进质量社会共治、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鼓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消费者、中介机构等发挥监督作用,积极开展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活动,曝光相关典型案例,引导守法诚信经营。充分重视群众监督举报线索,全面完善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有效发挥社会协管员的监督作用,营造全民参与市场监管氛围。

推进部门协同。厘清监管职责,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同机制,消除监管盲点,形成监管合力。完善部门间信息反馈、归集共享、线索通报、证据移转、案件协查、联合办案以及检验鉴定结果互认等制度,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间的协同执法,实现多部门联合监管。探索推行区域一体化市场监管,形成区域市场综合监管体系。

第八节  夯实市场监管的基础支撑体系

加强人才技术支撑。树立人才工作新观念,鼓励引进与培养并举,坚持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三结合,持续做好常态化培训,充分发挥“每周一课”作用,深入打造市场监管执法“千人铁军”,加快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担当、能干事的干部负责。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投入,鼓励技术人员参与、主持重大研究项目,为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科研攻关提供支持。 

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理顺市场监管各层级关系,合理划分市场监管层级事权,优化事权层级配置,优化市场监管基层组织职能,形成有利于发挥各层级履职优势的事权体系。稳定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探索建立执法办案人员激励制度,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人才配备整体水平。全面开展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加强智慧监管。建设全区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实现各类监管数据集中管理,形成“大平台支撑、大数据慧治、大系统整合、大服务惠民、大监管共治”的市场监管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1613”重点任务,即建设“一个大数据中心”(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六大业务平台”(“一网通办”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市场监管及风险管控平台、执法办案平台、教育培训平台、消费维权平台、质量服务平台);“一个基础设施支撑”(包括网络资源、计算存储资源、备份资源等基础环境资源在内的保障有力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强化运行维护体系)。加快推进涵盖“小个专”党建在内的智慧党建平台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政策研究。深化市场监管理论基础研究,加强对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积累务实管用、科学精准的具体举措,不断丰富完善市场监管有关政策措施。

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好政策业务宣传,强化新媒体运用,充分挖掘外宣、内宣平台潜力,推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知识产权宣传周、药品安全宣传月、全国质量月、世界计量日、“蒙”字标认证、推动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等专题宣传活动的开展。加强舆情引导力度,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重大舆情监测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开展网评员培训,提升网评工作水平。

开展市场监管文化建设。注重市场监管核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精神信念建设,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意识、服务理念、制度体制、监管模式。

第五章  保障机制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将实现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市场监管工作的各个方面。要将规划纳入地区、部门年度工作部署当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保障规划实施。市场监管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全力推动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

第二节  明确责任分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注重协同配合,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形成年度计划,扎实推进规划实施。要勇于改革、积极探索,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革性举措,确保规划任务顺利落实。

网络市场监管范文5

关键词:金融证券监管;问题;对策

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政府监管力度不大,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中,导致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操作,想要让金融证券市场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则需要对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多种有效的策略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避免风险因素的产生,保证市场的经济活动可以有序开展。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方面存在问题

(一)证券市场结构单一化

我国的产业比较多,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产品市场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发展的状态,整体规模也比较小。主要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融资制度较为落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渠道比较依赖于贷款,内部制度不完善,这就导致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结构比较单一,抑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

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也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在这种发展形势的影响下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市场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只是一味的注重经济方面的建设,没有从市场自身的情况出发,导致金融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会遇到许多风险。监管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部门的监管方式较为落后;相关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证券市场发展环境混乱等,制约着金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提高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相应对策

(一)顺应时展,加强网络化建设

目前是互联网时代,许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融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建设。科技水平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环境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变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以往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在目前的金融证券市场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金融证券市场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证券市场进行全面监控,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对风险因素的有效规避。

(二)健全监管体制

想要提高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水平,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则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对监管工作的约束和管理,以此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要了解监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要建立到多元化的监管体系,对政府监管职责控制合理的范围内,并通过其他力量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管。

(三)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想要对目前金融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各种经济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加大监管力度,保证金融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运行。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结合证券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由此可见,要对证券市场中的法规制度进行完善,保护人们的权益,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不断对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建设,才能满足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在目前的金融证券市场中,存在着许多因素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市场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法治监管力度不强等,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这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将金融证券市场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对监管制度进行完善,可以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应用,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荣蕾.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29):31-32.

网络市场监管范文6

关键词:经济形势;工商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一、经济发展力促工商管理必须改革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市场交流日趋紧密,尤其是大数据网络技术在人们生产生中的广泛应用,淘宝、网购、微商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有形市场和虚拟的无形市场,在经济活动中起伏多变,市场监督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工商管理必须立足本职,放眼世界,盯紧市场,围绕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转变,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开拓进取,创新改革,才能确保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二、工商管理的面临的困难和现状

1.工商管理缺乏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从社会职能上来讲,工商管理主要是搞好市场监管,既保障市场发育体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的流通,有效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尤其是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应用,智能手机的发展,网络市场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商品的流通过程隐秘性较大,网店、微商等没有在工商部门办理实名登记,对众多的消费者的投诉,工商管理部门爱莫能助,主要原因是工商部门缺乏网店、微商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市场运行有效监测的专门人才,对市场监管有经验的老同志,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较低,不专业;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年轻同志,缺乏市场监管经验,因此,新形势下,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工商管理的人才非常缺乏,制约着工商管理工作水平的快速提高。

2.工商管理缺乏科学适用的新体制

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市场管理体制,只不过是在市场经济改革运行的过程中,管理体制只不过是做了一些名称的变更,核心的工作机制传统性很强。因此,造成市场上的网络欺诈案件频发,消费者的利益不断受到损害,尤其是一些重大传销窝点的出现、毁灭、再出现、再毁灭的反复出现的过程,暴露出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对违法的市场经营行为打击不力的现象,单方面来看,许多市场非法经营行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商品交流中的应用有关系,但是,从工商管理体制上来看,对网络条件下市场发育发展的监管内容几乎空白,形成了较大的监管漏洞,市场管理体系失衡,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非常明显。

3.工商管理过程的执法力度减弱

随着法治社会各种执法行为的健全,工商管理执法日趋规范,力度不断减弱。传统的工商管理执法中对市场违法经营者见人就抓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由原来的一级执法机构规范为二级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只管处理违法经营者的立案调查,对市场经营中的违法行为的处罚,须由工商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裁定执行。当前,经过几十年的经济管理改革,市场环境的恶化和复杂性,非常突出,加上法院对一般的行政诉讼案件不重视,结案率较低和不健康的人为因素,使市场违法经营行为,虽经工商部门一再查处,却屡屡得不到打击的怪现象,一直存在。大大减弱了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

4.工商管理的内控机制不健全

由于机构改革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工商管理部门机构几经调整,很多内部控管机制不断变更,内容有增无减,界限不清,国有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审计功能不足,机构臃肿,内控监督力度较小。首先内控管理机构发挥作用较小。一般情况下,从事内控管理的工作人员,形同虚设,职能难以发挥。其次,内控管理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无安排,根本不触及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诸如,国有资产的监督控制没有统一的协调和管理程序、制度和系统。最后,内控管理目标不明确。内部控制管理是节能增效的有效办法,工商管理部门的机构随着职能的转变,有些机构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仍然冠名,这样就使内控管理目标很难具体设置,造成管理空位较多,难以提高效率。

三、强化和提高工商管理工作质量水平的方法措施

1.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队伍

一是加强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结合实际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把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干部职工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行为规范,培养敬业精神。二是通过培训建立工商管理的职业道德规范、价值观和理想。三是强化转变职能,热心服务的工作理念。各级工商管理的干部职工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是健康市场的保卫者,必须坚定忠实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信心。

2.完善工商管理运行体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管理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商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体制也要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更新和完善,以提高管理成效。首先结合国家出台的经济管理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着眼于市场监督管理的实践需要,完善工商管理的机构设置,健全岗位和人员,实现人尽其才,责任到位。其次,创新工商管理的形式和途径。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寻找市场监督管理的切入点,转变职能和服务方式,开拓管理空间,增强工商管理的市场全覆盖,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3.强化工商管理行政执法的力度

一是用足用好法律武器,搞好精准执法。由于市场发展和运行机制的多元化,一些违法经营的市场主体,善于寻找法律法规的漏洞,打擦边球,致使一些不合格产品在市场流通,坑害消费者的利益,负有市场监管职责的主要部门工商管理,要立足新形势下的需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执法水平,掌握好法律武器的执法角度,做到行政执法更精准。二是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切实转变服务职能,把行政执法与支持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执法的人性化,做到有理、有据、合理、合法,力争得到广大市场经营者的支持。三是开展集中性的执法宣传,提高工商管理行政执法的影响力。

4.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措施

一是根据市场监管的新形势,设置适应新形式需要的内控机构,提高工作效能,实行专事专管,杜绝推诿扯皮。二是根据市场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审计结构,或者与审计部门制定市场监管审计工作的专项文件,以推动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督管理,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促使整体工作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交流的日益广泛,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实施市场监督管理的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工商管理要立足新的起点,整合资源优势,做好调查研究,瞄准主攻方向,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措施,就会提高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确保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康岭娣.浅析新经济形势下的工商管理[J].北方经贸,2017(6):111-112.

[2]周燕.浅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思考[J].智富时代,2015(3).

[3]陈龙.新经济时代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善路径[J].商场现代化,2017(17):177-178.

网络市场监管范文7

2019年,市场监管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深化、三提升”活动为动力,强化市场监管,推进高质量发展,守护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强化综合执法,加强企业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努力提高消费维权水平,为建设新时代活力之城幸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市场监管,着力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1.突出重点,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一是开展了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检查保健品经营单位330家,关停保健品经营户15家,注销保健品经营商户22家。二是开展了“合同行政监管”专项行动,对通讯器材市场、交通工具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三是以清理“住改商”、老城区临街商户无照经营行为及危害严重的无照经营为重点,开展了两次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立案查处无照经营案件46件,收缴罚没款72980元。四是查处违反物价法规案件49起,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滥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五是以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为重点区域,开展了打传排查,端掉黑茶传销窝点2个,驱散传销人员40余人。

2.加强企业信用监管,认真开展2018年度企业年报工作,为9000余户市场主体提供了年报指导。截止2019年10月,完成企业申报公示10309户,申报比例为87.51%。加强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完成两次省局派发的“双随机”抽查,共抽查企业372户,其中145户企业被列入异常名录;区本级个体工商户“双随机”抽查345户。组织“双随机”跨部门联合抽查2次,将49户住所无法联系的投资公司依法载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截止10月底,全区移出异常企业296户,恢复个体异常状态398户。3870户企业载入异常名录,14543户个体工商户标记为异常状态。

3.扎实开展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和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查办商标侵权、假冒专利案件各1件,商标权投诉、举报5件。推进了互联网广告整治,约谈了网络技术公司负责人。严格先审查、后原则,加强了医疗广告监管。对都市妇科医院、九洲医院虚假违法广告行为给予了行政处罚。

4.强化服务和消费领域监管。一是联合市局消保科、市消协,“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市中心广场开展了消费维权宣传活动,在广播电台开办了“信用让消费更放心”专题讲座。二是开展“品质消费教育乡村行”系列活动,培育省级消费教育基地1家。10月份启动了“美丽·诚信商家”放心消费创建活动,预计年底前在全区创建消费文明示范单位25家。民用品维修行业“星级服务示范店”创建有序进行。三是开展了12315护民生专项行动,全年共接待消费者咨询140余人次,受理调解来访投诉举报80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近14万元;12315、12331、12345、961890平台受理分派消费者投诉举报3430件,受理办结率均达到100%。查处案件14件,涉案案值21万元。四是扎扎实实开展流通领域商品、食品质量抽检工作,1至10月份,完成了18类989个批次的商品、食品抽检,收缴罚没款40万元。

5、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了散煤治理“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协调镇、街和有关部门,严格散煤管控,坚决取缔违法散煤销售网点,严厉打击流动散煤销售行为,强化洁净煤、洁净煤炉具推广。截止10月底,取缔散煤经营户20余户,查扣散煤140吨,收缴罚没款4万元。23个加油站全部设立了成品油经营承诺书公示牌,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二)着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

1、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为抓手,积极开展质量提升与名牌培育工作,会同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制订了《中共委、人民政府关于开展2019年质量提升行动加快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区质量强区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深入推进质量提升十个专项行动开展。对辖区内7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进行了质量竞争力指数调查摸底,组织华富玻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开展了“质量提升示范岗”创建活动,推荐医学院附属医院为省政府质量奖培育对象。开展了“质量月”、“质量开放日”、“世界认可日”宣传活动,营造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

2、深入开展“认证乱象”专项整治,强化自愿性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监督检查,配合省局检查组对我区21家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了全覆盖专项监督检查,查处违规企业1家,检查和整改结果全部录入“河北省认证认可监管信息系统”。

3、加大对生产企业执行标准监督检查力度,6家企业公布了企业执行标准。截止10月底,全区在网上公示的企业达到28家,公布标准73项、产品99种。申报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修订企业标准各1个。80余家单位计量器具录入了管理平台。开展了节假日期间标准计量器具、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及食品相关产品企业等监督检查,提高了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三)履职尽责,守护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

1.积极开展食品专项整治,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一是建立完善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和事故处置协调联动机制,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深入开展了食品销售质量提升行动,检查食品经营企业643家,对其中26家问题企业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继续推进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整治提升工作开展,裕华路市场通过省级验收,创建“放心肉菜超市”2家。开展了校园及周边地区“五毛食品”整治,配合市局抽检20批次,查处无证经营“五毛食品”企业1户。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加强了农村学校周边食品经营户、经营品种监管,对生产经营“山寨”食品、“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提升了农村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开展了化妆品专项整治和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加强了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监管。三是加强了餐饮食品监管。“明厨亮灶”食品安全工程持续巩固,其中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达到100%。开展了餐饮单位、夏秋旅游旺季风险隐患排查和单位食堂、无证经营、餐饮具清洗消毒等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各类食品安全隐患,切实防范了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围绕“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重点活动,对相关餐饮服务单位实施了全程监督或重点监督,确保了活动顺利进行。开展了春、秋季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和学校食堂专项整治,创建校园食品安全标准食堂7家。以居民聚集区、校园周边、大型商业服务中心为重点区域,实行线上线下同步监管,净化了网络网络订餐市场环境。强化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管控,督促3家公立养老院、7家私立养老院规范了食品加工制作流程,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受市局委托,牵头制定并贯彻落实《“小饭桌”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妥善做好“小饭桌”管辖移交工作,协助镇街加强了对全区528户“小饭桌”的监管。四是积极开展“食品生产主体责任年”活动,2家企业通过了HACCP认证,全区获证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3家。加大非法使用和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检查力度,检查企业100余次,对1家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企业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收缴罚款6万元。围绕“食品生产主体责任年”活动,开展“双创双服”,加强了对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守护用药用械安全。一是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指导各药械经营单位建立自查制度,增强了从业人员守法经营自觉性。二是加强了对药品流通领域中涉及面广、易造成恶劣影响的品种监管,开展了接种点疫苗、3.15晚会曝光药师挂证行为、回流药品等9项专项整治,药品经营单位检查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完成药品抽检37批次。三是对违法违规经营使用医疗器械、“无菌和植入性”、“美瞳专项检查”等涉嫌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加强了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保障了群众用药用械安全。四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跨部门双随机抽查工作,对涉及医疗服务领域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质量加强监管。

3.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筑牢特种设备科学监管防线。一是将特种设备监管责任落实到分局和责任人,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现了监管全覆盖。二是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52家,发现隐患111处,完成整改107处。查处特种设备使用违法案件3件。三是“双控”机制建设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四是开展了校园内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化工行业特种设备安全整治攻坚、集中使用起重机械重点场所专项检查和快开门压力容器等专项整治,对避暑山庄环山旅游观光车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保障了游客的安全。五是结合“安全生产行”行动,对全区800余家使用液化气钢瓶餐饮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钢瓶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进。

(四)优化法制建设环境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一是加强培训学习,提升行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组织一线执法人员、办案单位负责人和法制员共70余人参加了《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专题培训,促进了行政执法规范化。二是加强执法监督,推进执法办案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案件质量,化解和防控行政败诉等风险。1至10月份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68件,其中万元以上19件,收缴罚没款113.4万元,无行政赔偿案件。三是加强政务服务清单梳理,推动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实施。梳理认领录入“政务服务事项”1项,认领上级部门目录清单并形成本部门监管目录清单和检查实施清单339项,经审核全部纳入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为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夯实了基础。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业务水平

1、深入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整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发展改革局和区商务局相关职责,组建了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重新设定了职能,新时期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

2、深入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赴唐山乐亭纪念馆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重温了入党誓词。利用电视和学习强国平台,组织全局党员收看了《榜样四》,学习了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开展了“扶贫济困助残送温暖”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局党员干部为贫困村、残疾家庭和本局因病住院职工甄海峰捐款16000余元。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全局党员干部切实感到了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树立了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信心。

3、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参加了全国“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开展了支部书记述职活动,认真抓好党费收缴管理,对近3年党建工作档案进行了规范,加强了党务管理软件维护和管理。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1名入党积极分子被发展为预备党员。

4、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了区局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建设,对区局机关干部办公用房使用情况进行了回头看。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专项整治。针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及违反工作纪律等问题,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了干部作风、公车管理、加油卡使用整顿,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工作秩序和工作纪律,促进了监管职能到位,防止了四风反弹。

5、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加强了市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全局市场监管人员参加了2019年全国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网络培训和省局组织的“市场监管大讲堂”学习,137名公务员参加了河北干部网络学院线上学习。每人每项学习年均达到50课时以上。选派1名主管食药安全的副局长参加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疫苗安全管理法规培训,2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了全省市场监督管理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促进了干部理论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六)利用市场监管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利用动产抵押职能,为企业融通资金。累计为丰凯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金时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办理动产抵押11件,为企业融资21525.72万元,创历年融资最好水平。积极推行商标兴企战略,支持三源生态米业有限公司以该公司生产的“三河源”大米为依托,申报“大米”地理标志商标,已上报国家商标局待批。依托本区特色农业、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推进广告公益扶贫活动开展。通过976广播、晚报、LED显示屏等渠道公益广告2700条。

(七)积极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配合司法机关查办相关案件,为司法机关提供黑恶线索6件,为推进平安建设做出了贡献。我局承担的丰宁县四岔口乡缸房营村精准扶贫整村脱贫工作通过市县初审,已上报省政府等待验收。组成工作组,深入双峰寺水库库区3户居民家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终3户居民同意签订协议,保障了双峰寺水库按期成功蓄水。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规范“双随机”抽查工作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采取多种方式推动企业年报工作开展。截止2019年10月,完成申报公示企业10309户,申报比例达到87.51%,。牵头完成了两次省局派发的“双随机”抽查,异常企业的移除工作全部采取实地核查和书面检查的方式,确保了异常名录管理工作零差错。

(二)贯彻品牌兴区战略,扶持“三源”米业公司申报“大米”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协调各县区大米生产厂家成立了大米产业协会,作为“大米”申办主体,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申请材料。

(三)进一步完善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和事故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全面落实了街道、镇、村属地监管职责。承担了区内3个集贸市场、10个超市、800余个餐饮经营户创建文明城市规范管理工作。在全区643户食品经营企业开展了食品销售质量提升行动,确定2家大中型超市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明厨亮灶”食品安全工程持续巩固。开展了“五毛食品”、生产经营“山寨”食品、“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和“食品生产主体责任年”活动,有效防止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按照市政府和市局统一安排,开展了对市中心区“小饭桌”调查研究,起草了《“小饭桌”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在全市实施。妥善做好“小饭桌”管辖移交工作,协助镇街加强了对全区528户“小饭桌”的监管。

(五)建立了疫苗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了监管能力建设和监管方式创新,做到检查标准公开、检查程序公开、检查结果公开。购进疫苗、疫苗储存、运输的各项规定专项检查覆盖率达到100%,疫苗管理实现零差错。

(六)扎实推进特种设备“双控”机制建设,总结出了一套企业风险辨识“六步法”和隐患排查治理“八步法”标准化模式,并制作成培训课件在全区推广,促进全区特种设备使用及维保单位“双控”机制建设工作开展。

(七)保健食品乱象百日整治行动成效显著。累计出动市场监管人员290人次,检查宾馆、酒店、保健类店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266个,关停、注销保健品经营户24户,变更保健品经营项目企业8户,维护了保健品市场稳定。

(八)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行使散煤管控部门职责,协调镇、街和有关部门,严格散煤管控,坚决取缔违法散煤销售网点,严厉打击流动散煤销售行为,强化洁净煤、洁净煤炉具推广。截止10月底,取缔散煤经营户20余户,收缴罚没款4万余元。

(九)加强执法监督,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案件质量不断提升。1至10月份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68件,1至10月份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68件,其中万元以上19件,收缴罚没款113.4万元,无行政赔偿案件。

三、存在问题

(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滞后,队伍年龄老化,执法人员少、力量弱,人员思想认识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

(二)市场监管工作协调机制、规章制度尚不完善,信息资源不统一,需要进一步完善整合。

(三)基层分局基础设施、装备薄弱、执法手段、监测手段落后,满足不了一线工作的需要。

(四)存在着执法不严、标准不高,偏松偏严的问题,少数执法人员不善于学习,政策水平低。

四、2020年工作谋划

(一)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围绕校园食品安全、旅游市场、保健品、酒类、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强化服务和消费领域监管,持续整治无证无照经营。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建立企业长效监管机制,推进市场信用管理工作开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继续做好市场监管领域扫黑除恶各项工作。

(二)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商务执法,加强公平竞争审查,严格限制行业壁垒、企业垄断等减损市场主体利益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生产集中区治理提升、餐饮质量安全专项行动和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加强对“三小”监管。开展旅游市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夏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加强药械流通领域监管。把药械日常监管的重心转变到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风险控制上来,积极做好药械不良反映监测评估工作,加大药械流通领域和药械从业人员监管力度。

(五)坚决守护特种设备安全,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双控”机制建设开展,加强风险识别分析,针对性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企业全面开展自查自纠,不断提高使用单位主体责任意识。

(六)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充分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劣质散煤管控和成品油市场监管,打好蓝天保卫战。利用动产质押和股权抵押职能,为企业融通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七)扎实推进质量提升“十个专项行动”实施。实施质量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测量管理体系,强化加油机、民用“三表”等重点计量器具监管。积极开展认证专项监督检查,大力整治“认证乱象”。积极探索建立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抓好有关国计民生重要产品、商品的质量监督检查。

(八)加强市场监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办案、检验检测、法律法规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升行政执法水平,整合投诉举报平台。实施基层建设提升工程,补齐市场监管人才短缺短板。

网络市场监管范文8

2007年3月,一则《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报道宣称,广州香蕉林大面积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经过各种媒体转载与广泛传播,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不少消费者误解为吃了香蕉易患癌症,结果导致香蕉价格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直到一个多月后,农业部新闻办权威消息,澄清香蕉生病根本不会挂果,所以市场上能看到的香蕉都没有染病。吃香蕉有毒的错误说法才被消费者接受。2012年,传得沸沸扬扬的西瓜“膨大剂”,起因是媒体放大食品安全中的问题。“膨大剂”名为氯吡脲,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种,具有加速细胞分裂、分化,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朝贤辟谣,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明膨大剂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我国的膨大剂使用量都是严格控制的。此事被媒体诬陷放大后,消费者谈“瓜”色变,直接导致西瓜滞销,价格大大下跌,瓜农欲哭无泪。

二、专业报告通俗化有效解读检测信息

一方面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具有专业性,很多情况下媒体从业人员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遇到有关食品安全报道时政府、专家大多处于失声状态,由于害怕承担责任,政府专家很少有愿意在风口浪尖谈问题,这就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类报道信息不畅通。笔者常年接触市场监管部门,发现很多情况下,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食品监管问题做了很多工作,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舆论压力,大多数选择不公布信息或有限的公布信息。例如,不久前,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宁波东钱湖麻糍特别软糯好吃是因为加了塑化剂的原因,对于这一舆情市场监管部门反应很快,立刻做了检测,说抽检13家企业没发现塑化剂。如此简单的回复对公众来说,信息量并不完善,也无法体现监管部门及时有效的管控。得知这一信息,笔者与市场监管部门探讨决定邀请检测专家深入来解读检测报告,有力破解谣言。报道请专家还原实验过程,解释分析检测10多种塑化剂以及其他增白剂、糖精等添加剂的情况,用实验数据有力回击谣言。对于这类检测性报道,如果只简单公布结果,而不还原过程,读者获得的信息有限。比如上例中,就有网友仍然提问,只是检测的13家没问题,怎么保证全部麻糍没问题。而笔者通过还原现场执法所见的原料、还原商户制作过程、还原试验检测分析过程的“三还原”,渐进式呈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力击碎谣言。

三、疑惑话题不妨实验求证

除了运用专业的检测手段检测商品,邀请专业检测机构设计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实验,把实验过程有效进行展现,也能达到消除疑虑,以正视听的目的。通过本报曾联合宁波市第二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模拟现实中隔夜西瓜、隔夜菜惯用的冷藏方法,对于覆盖保鲜膜能否减少细菌的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覆保鲜膜的西瓜,细菌几乎没有,未覆保鲜膜,细菌数量每升40万个,简单通俗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网络中“覆盖保鲜膜西瓜细菌猛增”一说属谣言。如今,一句官方或专家的简单答复,已经很难让受众信服。公众知情权意识的增强、专家公信力的下降,都要求“求证新闻”必须更加具体化和细节化,含糊、大而化之的表述只能让人们产生更多疑问。

四、问题食品报道展现动态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