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论文范例

拓展训练论文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1

拓展训练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的训练学习方式,是保证学生团队协作和学生自主独立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训练有一定挑战性的课程,使学生可以和自然环境充分接触,将学生之间组成优异的团队,使用典型的活动、场景对学生进行体育竞赛。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使用拓展训练进行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接受合理科学的生存教学,培养大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属于体验式培训,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得出个人的体会,同时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对自己不正确的方式进行反思,体育教学中使用拓展训练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惰性克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使学生遇到问题可以迅速解决,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团体合作。

二、大学体育课堂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一)与课程改革要求相符合

我国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突出,对课程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是建设科学课程的核心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方式要分析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将学生的自练、自学能力提高。拓展训练可以将户外运动与体育教学科学融合,使学校中体育教学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将拓展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将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打破,还完善和丰富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方式,和当代体育改革趋势相符合。

(二)与学生个性特点相符合

当前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主,思维活跃,用于挑战自我,好奇于新鲜事物,在体育课堂中不满足于体育教师所传授的简单的、一般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拓展性训练将将一定挑战性的运动以户外运动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拓展训练的方式多样,形式比较灵活,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活动中,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从而获取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知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大学体育和中学体育相比,存在着不同之处,大学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时要和社会体育相接轨,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逐渐融入到社会体育教学中。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大多是以俱乐部或者社团的形式进行。虽然每个学校的俱乐部和体育社团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一致。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体育课程有游泳、球类、田径、体育舞蹈以及武术等。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是将社会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紧密融合的重要纽带,可以保证学生从学校体育教育稳定的向社会体育教学过渡。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多年来,传统大学体育理论教育始终在体育教学中占有核心位置,大学体育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特长和运动爱好,可促进终身体育教育有效形成。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过多的将重点放在传授学生体育技术、方法知识和技巧等,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根据我院拓展训练课程特征可以将体育课程分为原野课程、场地课程以及极地课程等,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分为解压课程、创新课程、团队课程、沟通课程以及激励课程等。在安排体育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场地安排选择具备操作性的场地项目进行教学。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培养学生开朗性格、积极行为以及规范团队的行为的创新课程、团队课程以及激励课程等。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我国最初将拓展训练引入至大学体育教学的是北京大学,于2002年率先引入,自此之后,拓展训练真正的融入到了大学体育教学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使用不同的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拓展训练,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拓展训练引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属于新型体育教学方式,还需要各高校不断引入使拓展训练在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使用。

四、结语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2

(一)核心概念界定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沃土,是一种体现高校的硬件设施、精神风貌、制度体系、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特色的综合文化。文明程度高、文化气息浓、活动种类多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焕发学校的青春活力,而且能够鞭策师生的言行举止,弘扬高尚品德,提升人文素养。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和学习模式,具有教育性与健身性、趣味性与娱乐性及易接受性与挑战性的特点。它通常利用典型的场景或环境,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以人格完善为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完善人格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教育模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它可以激发个人潜能,提高学生的领导力、沟通力、耐挫力,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通过运用归纳法的学习过程,每位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每位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各自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这种以“互动体验式学习”为模式的素质拓展培训在国内已经成了体验式学习的代名词。

(二)拓展训练的校园活动文化特性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活动的内容、开展方式以及文化内涵等直接呈现出校园精神风貌。传统的校园活动比如各类社团活动、球类比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方式不仅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而且提升其交际、实践、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拓展训练以独特的体验式学习为教育模式,以培养团队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克服心理行为障碍和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精心设计各项训练活动,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更能吸引参与者的眼球,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成效。拓展训练的校园活动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拓展训练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拓展训练采取精心设计的项目活动,让人接触一个全新的远离喧嚣的生活状态,通过各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活动,启迪大学生思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实践动手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类似攀岩、空中单杠等挑战高难度的拓展训练项目,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激发潜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熔炼团队。

2.拓展训练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测试已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一项基本标准。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受挫往往会走极端,从而酿成悲剧。拓展训练强调“先行后知”体验,通过精心设置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借助独特的训练方式和特定的器材,让学生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在安全的、充满支持、真诚、富有挑战的心理实验场中主动去体会、去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切实体验到每一个项目给心灵带来的震撼,不断克服心理障碍,锻炼挫折容忍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3.拓展训练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不愿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等表现。一些经典的拓展训练项目比如海上求生、过电网、扎筏等,促使学生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模式,充分运用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来克服所面对的共同挑战,激发大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使其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进而促使他们在亲身体验过程中自我成长。

4.拓展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适应力

娇生惯养的学生一旦离开父母,往往表现出生活不能自理、环境适应力差。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完善人格为目的,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团队合作学习方式让参与者努力克服阻力与困难,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训练项目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同舟共济、磨练意志,提高抵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团队凝聚力,领悟做人道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日后更好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供帮助。

5.拓展训练有益于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拓展训练以体能活动为引导,通过精心设置系列新颖、刺激的场景,借助独特的训练方式和特定的器材,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活动方式营造生动、活泼、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以团队拓展为契机,让学生体验激情挑战自我的团队精神与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感悟“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内涵,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结合思维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90后”,他们从小备受呵护,具有自我意识强、社会适应性差等特点。部分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挑战时,缺乏自信,迷失方向,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足,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集体意识薄弱、团队协作能力较差。拓展训练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设计相应的训练项目,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佳选方式。相同的“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将拓展训练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宽了思维,而且更加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育人手段、途径和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拓展训练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

为了提高资源整合的集成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本文对拓展训练理念进行创新,并对训练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提出“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原则”的训练模式。注重以学生为本,以素质培养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领悟其中奥妙,磨练意志,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进而提升自身素质。具体的训练模式如下所示:

1.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围绕高校校园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拓展训练项目,以同学们亲身参与“体验式”活动为方式,以反思—感悟—分享—交流—整合—再应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高峰体验为提升,使学生感悟不断积累,促进同学心智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拓展训练项目。

2.坚持主动参加与协调安排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引导教育相结合

参与活动的学生大致可归为两类:积极主动参加和被动参加。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活动阐述以及引导教育,从中获取愉悦的体验,感悟成长的快乐,积累人生经验,提升个人素质。拓展训练中的体验和感悟最终提升为经验和素质,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3.坚持三个原则:多元化设计、多层次互动、多角度提升

在拓展训练内容设计上,量身定做,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出不同的拓展内容和方案。对于新生,为其提供各种交流互动平台,设计有利于提高适应力的项目,如过电网、空中单杠、信任背摔等;对于大二学生,可为其设计室内分组群体讨论、户外实施潜能开发项目,如高空断桥、牵引横渡、野外穿越训练、团队体能竞技赛、攀岩、速降等;对于大三学生,设计求职场景进行职业心态、领导能力的训练;对于大四毕业生,设计情景进行择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各类社团,设计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的项目。多元化的内容、多层次的互动使得拓展训练更具时效性、针对性,这样不仅解决了大学各个年级最有针对性的和最棘手的问题,而且引导同学从游戏和活动中感悟和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

三、拓展训练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1.组建一支优秀的拓展教师团队

拓展训练项目的顺利开展须在专业拓展训练人员的安全监控管理下进行。聘请校外人员开展活动不是长久之计,而组建一支校内拓展教师团队才是明智之举。专业拓展教师须具备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户外运动等方面的经验,才能客观地、及时地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和安全监管。因而,可以优先从富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中挑选合适人员进行培训,打造一支优秀拓展教师团队,提高专业教师整体软实力,确保拓展训练能够良性开展。

2.互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出一系列经典项目。为保证拓展训练有序、顺利进行,可以开设相关拓展课程,在体验过程中边教边学、边学边行。这种互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受挫时及时得到支持与鞭策,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战胜自我,实现体验中的自我成长,因而大大提高训练成效。

3.校园文化融入拓展训练教学

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目的,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参与者都能去体验、感悟。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限于阐释活动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可以将学风、考风等针对性校园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拓展训练教学中去,两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四、结语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3

1、迎合现在教育的发展需要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尤其是高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力争实现文化和个性的一同发展。拓展训练以体能训练为基础,通过开展独特的极具特点并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新型体验式课程,采用具有典型特征的场景和活动方式,使大学生经历各种考验,增强应对困难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且能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很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双向健康发展的课程目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上课式的有教师传授学生一味的接受,而是改变了传统的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有外向内灌输的教育方式,变成了学生自我教育,自己通过自我实践获取结果,这样就会使开展体育课程由教师单向传导转变成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也同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更具启发性。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挖掘学习潜能,突出个性,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促进意义。

2顺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本国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是体能训练,没有和社会需求联系到一起,主要表现就是没有涉及到精神方面,学生心理等方面素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主要是突出个人竞技能力的提高,忽略了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即使现在我国的高校已经对集体的体育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的掀起,比如选择制体育课、俱乐部制体育课、保健类体育课等类型的高校体育课程相继产生,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体现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效果很明显。但是依旧不能改变体育课程集中在学校教学的现象,难以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体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拓展训练将体育课堂建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到了一起,使学校、社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就打破了体育课长时间以来所形成的封闭式格局,从而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起到了丰富和完善作用,顺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从以强身健体、德智共同发展为重点的价值理念,大学生现在则转变成追求新兴时尚、富有活力的运动项目上来,还有就是注重在运动过程中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竞争等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存。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且实用,形式灵活多样,趣味性浓,它把爱好和体育资源融合到现实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能够从应对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从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方法

1、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保证拓展训练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设计拓展课程的能力还有有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目前对于高校而言,拓展训练还属于比较稀罕的课程项目,教师没有开展拓展训练的经历,,有的高校老师可能对拓展训练一无所知,所以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之前一定要对课程相对应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首先应对拓展训练的课程理论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主要途径就是学习相关资料,从而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随后就要进行实地考察,比如拓展训练俱乐部等地方,从中能够了解到社会上拓展训练课程实施的项目内容、过程及其组织的方法。经过以上环节后,教师应该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的分析本高校的大学生特征,使社会上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为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

以前,高校从来没有专门开展过拓展训练课程,所以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没有经验可依,那么在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就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比如师资配备、高校的硬件配置及课程的内容设计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始后不会出现准备不充分等状况。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中要全面充分的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资源。学校比较小的我们可依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比如公园等地。在开展水上项目过程中,如果有的高校有天然的河流,那么就充分利用,没有的可依挖掘学校的游泳池。在训练器械方面,有的不一定必须购买,也可以充分发掘学校本有的资源进行训练。在项目内容方面,拓展训练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抓学生的自我提高,包括自我挑战能力的提高,挑战极限能力的提高,团队意识的提高。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如果高校有条件,还可以开展野外拉练和水上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主抓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素质训练主要采取户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模拟体验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案例先在室内互相沟通,协调讨论,然后再户外实施,从而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一定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为在校大学身和社会工作人员毕竟还是寻在差别的,所以我们应该从高校学生的心理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进行。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还要有同步性,由于专业不同,所以他们在开课前的状况肯定存在差别,所以在开展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专业环境下进行,力争学生共同达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

3、拓展训练课程的组织和管理

首先是管理机构:拓展训练属于以体能训练为基础,综合性比较强,很特殊的体育课程。它的综合性体现在涉及范围比较广,它涉及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心理教学等各个方面,就因为它的综合性,而现在体育教学的高校管理结构一般都比较单一,无法完成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管理任务。那么,可以在体育教学部下专设拓展训练管理机构,从而能够独立的完成管理教学任务,更好的促进教学。其次是经费问题:拓展训练课程需要的投资经费高校完全可以应对。根据不同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不同所选取的训练器材不同那么所需的经费也不一样。经费问题主要体现在户外场地建设方面,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训练器材,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拓展训练完全可以向社会开放,这样既起到了服务社会的作用有可以吸收投入的经费,以便后续拓展训练的扩展。再次是安全问题:拓展训练课程的各项内容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必须重视安全问题。表现在要备足充分的安全保护器材,在野外项目比如野外拉练前,一定要对所经的每个环节都要观察实验,排除安全隐患,另外在训练过程中还要严格督导。最后是评估管理:用过训练课程后,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不采取成绩单,而是采用证书的方式,证书上面记载着学生训练过程中的经过。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4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进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随着对拓展训练的持续研究与实践,拓展训练在经验与教学中逐步得到完善,使其更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即趣味性、挑战性、思想性变的更加强大,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我们知道初中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大,因此将趣味性较强的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非常有必要。

1.拓展训练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打击能力。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的,在家里父母视如掌上明珠,所以多多少少他们身上都会有些大少爷、小公主的脾气,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

2.这个社会是个双赢的社会,会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而拓展训练的开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拓展训练中有很多团队合作的项目,例如身体语言、信任背摔等。让学生体验到一起拼搏、一起努力的快感的同时,也从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3.现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带动发展的社会,而创新能力则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无论是对学生将来的工作还是现在的学习都十分重要。很多拓展训练的项目都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例如野外定向项目中需要打卡器、沙盘等,让学生用现有的东西自制自己需要的东西,有的学生就会想到用低成本的简易地图模仿沙盘,用签到的方式代替打卡器。抗打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和创新能力等都是学生将来应对这个多变的社会的必备品质。所以,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十分必要。

二、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由上文可知,拓展训练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人格、生存能力、体能、管理、心理等,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引进拓展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是十分可行的。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着重探讨下。第一,中学校园内的操场可以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场所,第二,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以及周六、周日双休时间组织学生去野外进行拓展训练。第三,拓展训练较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比,具有项目多、范围广的特点。第四,我国学校教育是我国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前沿阵地,由于拓展训练在国外应用已经跟多年,而在我国却刚刚起步,所以初中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的将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其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三、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研究

我国对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经验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多多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训,不能简单的模拟,更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要根据地域、文化和学生的不同来制定特色化、具体化、专业化的教学方案。在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理解拓展训练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自己的拓展知识和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届时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势必会受到广泛欢迎,而拓展训练在人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将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水平提高的要求。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汇总通过引进拓展训练,可以有效的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其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生抗击打能力、团队合作方法、自信能力方面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所以现如今我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引进、融入拓展训练是十分必要、十分可行的。

作者:梁金娜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中学

第二篇

一、拓展训练内涵

所谓“冰山理论”指把人们行为中的“潜意识”作为一座冰山,其中大部分的潜意识都处在水的下面,如果不进行开采,以往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很好地使用,而拓展训练这种体验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拓展训练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让学生处于逆境中,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进行挑战,并且把体验结果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它注重人和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包含游戏、跳水和跳跃等项目,虽然比较紧张,但是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模式,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趣味性。拓展训练不是一种游戏方式,而是通过体验训练来传递学生的思想情感,所以,它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体验和感受。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即根据自然环境或是一些刻意安排的室内游戏,让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判别对错的能力。

二、初中体育加入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依据

本文认为初中体育引入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起:首先,从整体来看,初中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的任务是有密切联系的。体育教学活动要求师生共同参加,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俱乐部,是为了加强培训人员的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包含很多层面,有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造力和团队的合作力等。由此来看,拓展训练和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合拓展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的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共同点。拓展训练内容和体育相关,虽然和体育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区分,但是都和体育相联系,也能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很多拓展项目都是根据体育项目改编的,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找到很多相似的原理和模型。再次,从课改的需要看,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学目标要围绕基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为目的,先了解这些课程中所牵连的基础知识,再以此为基础选用合理的方法和实际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情感和人生价值。而拓展训练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的任务和观念决定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状况,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对于体能的加强还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体育项目中有融合团队精神,但却没有建立相关的训练情景,所以这些集体项目中就没有融合团队合作的理念。另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人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人们就应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品德和强大的信心。也就是说在目前的社会中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不仅仅是知识方面,还有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等。拓展训练就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能力,加强人们的心理素养。所以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拓展训练以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提升学生间的信任程度

拓展训练主要是集体训练,具有风险性,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信任。人们在建立心理和社会依赖的时候,要先构建身体性的依赖。比如在做毕业墙时,需要所有人共同合作,作为人梯的学生和在上面拉人的学生都要尽力而为,中间的学生就需要建立彼此之间的信赖和支持。实践证明了利用这种活动构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团结合作,学会体谅他人。

2.有利于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能力

拓展训练中有许多看似比较危险、刺激的项目,但这些项目都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具有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的特点。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身不断努力,去更好地处理问题,实现更多的目标,把这些项目的压力都转化为成就感。这些经历不但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还让他们不断挑战自己,勇于面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困难,从而克服了内心防线,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

3.有利于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拓展训练中的很多任务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需要学生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这些问题,或者和队友一起探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进行前期工作的准备。这一过程正好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影响初中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训练的因素

本文中笔者通过本区体育教师QQ群,对部分初中体育教师进行拓展训练开展情况的调查,先后与25名体育教师进行了交流,问卷5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综合所得数据,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持力度不大

有92%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开展拓展训练上学校、家长的支持力度不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共同愿望,他们都期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崭露头角。但是现在的社会使人们产生了误解,使得很多人都认为学校的任务只是传播知识,学习是学生的中心任务,只要学习成绩优异,以后出社会就能成功,就会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和学习没有关系的事情,如培养兴趣爱好,与拓展训练相关的内容,就被认为是课外游戏,父母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当然也不会尽力支持了。

(二)场地器材不足

有68%的体育教师认为场地器材的不足是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受限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初中体育拓展训练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学校都不能积极参与,没有其他额外的资金来支撑这个项目,但有的拓展训练对地点和设备有独特的要求。比如“野外穿越”就要到丛林中去实行,有的训练还要在有山洞的地方,这样就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如果资金不能及时补给,场地和设备也就不能到位,拓展训练的执行也就成了问题,有的学校就不乐意在教学中加入拓展训练。

(三)安全措施不利

有82%的体育教师认为,安全问题是影响拓展训练开展的主要因素。说起拓展训练,很多家长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他们认为一个班级有许多学生,集体去户外进行体能训练,教师和学生比例差别较大,不可能看护好学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有的学校老师也觉得,如果学生较多,尤其是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纪律性差,若到户外进行拓展训练,管理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场面就更无法掌控了。

四、初中体育课引入拓展训练的实践与尝试

(一)室内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态度渗透

健康知识教育是进行体育拓展训练的关键环节,也是端正学生对其认识态度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初中体育教材中,针对健康知识的内容很少,甚至是草草撩过。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重视自身健康状况,这就对健康知识进入校园,小区和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并使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传播一些健康知识,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一日三餐在人们身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向学生生动地表达“早餐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句话的重要含义,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另外,初中阶段的男生、女生生理发展都有一些新的特征,在这个时候怎样注意个人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进行讲解,给学生普及有关安全、保护、意外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室外教学中进行学生拓展技能强化

体育拓展训练中的相关项目在教材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教师以以补充和加强的方法把这些功能技巧融合到室外的训练之中。而作为补充教学,它可以更好地丰富体育训练的内容,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加强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热情。比如,有的地区治安状况不是很好,所以就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我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入与自卫能力有关的拓展训练项目,给学生传播一些相关的技能,如向女生传授一些面临不法行为时的技巧,以及自我保护的技能训练,并且要求学生相互配合,在面对不正当行为时,应从什么角度对什么部位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模拟来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锻炼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针对男生来说,教师可以教给他们擒拿术和格斗术,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如今,很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自理方面有所欠缺,更不用说是生存能力方面。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可以利用体育拓展训练的机会,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例如,我在课外兴趣活动中进行了荒岛求生游戏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探寻怎样在荒岛中生存下去。游戏名称:荒岛求生游戏场地:将25块正方形的塑胶板(报纸)在草地上摆成一个5×5的正方形,代表大海中的荒岛。游戏过程:学生在岛上。接着,教师撤去中间的五块,使荒岛缩小分割成二大块,要求学生都挤在二大块上,脚不得触塑板外面。之后,又横向撤去中间的四块,使荒岛再次缩小面积,割裂成四块,要求大家再克服困难,团结合作,分散站在其上面,若没有做到,则要迅速调整。游戏要求:游戏过程中可以用各种方式相互支撑,但是脚不能沾地。这种仿真的练习虽然不能和野外实地训练的效果相提并论,但是通过这个项目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印象和知识基础,也能够使用。

五、初中体育有效开展拓展训练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需要是拓展训练引入的前提条件

从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得知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真正诱因并不是不喜欢体育,更多的原因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问题,即常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拓展训练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预先设计的活动,它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变,类似于游戏,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具有内容与手段丰富、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实施过程也多为有意识巧妙设计的独特场景,其改变了我们传统体育教学上单一、枯燥的组织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将拓展训练引进体育教学中,而其前提要看学生是否需要。

(二)推动拓展训练需强化拓展师资培训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强大的师资力量是确保拓展训练顺利进行的重要力量。而拓展训练还刚刚起步,很多中学不太注重拓展训练,很多体育教师对于拓展训练的掌握不够深入所以需要强化师资力量,加强教师对于拓展训练的认识程度。体育教师应拥有拓展训练课安排和计划的能力,还有可操作的能力。但现在的体育教师大多没有拓展训练的经验,对于相关知识还不了解,所以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具体来说,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拓展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和学习相关资料,知道拓展训练的主要任务和实际内容,然后亲身经历拓展训练,到有关俱乐部去实地考察和研究,掌握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方式和组织模式。在有了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之后,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中学生的特征,把社会中的拓展训练方式和初中体育教学有效融合起来。

(三)有效实施拓展训练需强化拓展项目管理

为了更好地完成拓展训练任务,就需要建立一定的项目管理制度。拓展训练与其他科目要求不同,课程类型独特,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所以普通的体育管理制度不能使用到拓展训练中。而现在的中学体育管理机构模式过于单调,对于拓展训练中管理和教学工作还不够熟悉。为此,我们应依照课程的实际特点,建立专门的拓展训练管理机构,使用先进的管理制度,确保机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具体来说,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评价管理。一是安全管理。拓展训练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进行拓展训练时要格外注意安全问题,对学生加强安全管理。在进行项目训练时,教师要明确实施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并且按时进行安全检查,而学校也要对其管理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二是评价管理。评价管理也十分关键,通过评价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符合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理念。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不是提升学生的体能,而是锻炼学生的精神。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练课只是加强中学生素养的一个环节,不同于其他的课程使用分数来确定评价的标准。它所主张的是让学生通过训练来锻炼自身的能力,不是依靠成绩来评价学生。拓展训练课对于学生评判的方式主要是依靠证书,不是单纯地依赖成绩单。证书客观书写了学生的具体表现,而未依靠主观意识进行评价,包括实践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处理问题的心态是否正确,是否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行动方案,是否缺少合作的意识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以便学生及时改进自身态度和行为,保持积极的心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迎难而上,并学会团队合作,尊重他人,与人交流。

(四)完善拓展训练需强化拓展内容安排

初中体育课程的拓展训练基本没有规律可以依靠。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我们应加强项目内容的安排,使内容具有实践性,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并合理使用校内外的有效资源,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展训练课程标准目标的设计安排,是依照中学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来制定和划分的,课程学习内容包括运动加入、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应变能力五个方面。原来的初中体育并没有建立专业的拓展训练课程,所以不论是在硬件设备上面,还是在软件设备方面都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在建立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拓展训练的课程安排、师资力量、硬件和软件设备、基本的管理方式等几方面,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学会使用校内外已有的资源和信息,来进一步开展拓展训练。学校可以结合周边的环境和资源,将已经拥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和统筹安排,从而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完成训练的任务。而拓展训练的项目安排都具有实践性,中学生还不够成熟,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对拓展训练的需求较大,我们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把社会中相关的拓展训练环节加入其中。

(五)顺利进行拓展训练需合理利用场地、器材

通过实践,我发现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换句说就是有些项目在无器材或者场地受限情况下也可以开展。教室、楼间、走廊、旧报纸、体操棒、呼拉圈等都可以为拓展训练所用。如“盲人方阵”拓展训练项目只需几根长绳、几个眼罩,场地可以是学校操场,也可以是教室。又如“穿越电网”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根据学生多少进行分组训练,场地可以利用足球门、排球柱或者两棵树,在其之间用橡皮筋(或细棉绳)结出15~20个高低、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洞”,就可以进行训练了。类似的拓展训练项目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积极准备,完全可以在学校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

六、总结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是有可实行的价值的,学校可以依照实际情况来确定训练项目,精心安排,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拓展训练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陈锡龙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学

第三篇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兴趣是体育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只有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这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则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很容易产生反面效果,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厌烦心理。而差异性教学法则不同,差异性教学法的实施是以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为基础,采用适宜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确保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会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体育运动所具备的精神。同时,体育教师会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并依据这些信息对学生进行分别教育,以便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快乐运动过程中,也能够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比如,在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学生所擅长的方面,以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过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使每组的实例和成员分配都能够合理的完成,再让小组之间进行篮球对抗赛,以便使体育课堂能够更加活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也能够增强自身的体质。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动力所在,有了目标,人们才有奋斗的动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其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有了教学的动力。而且,明确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不同学生所具备的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其每个阶段所能实现的目标也不一致。因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目标,从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采用差异性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并依据差异性教学法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不仅能够使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逐渐打破自身的极限。利用差异性教学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以便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而教师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够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方法

中学生都重视集体的荣誉,重视团体的合作。体育项目少不了集体运动,对于学生来讲,团队的荣誉是最重要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集体为出发点,对学生开展训练。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一些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课的学习就是玩游戏,做活动还有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把全体学生作为对象,教学没有针对性。第二,教师对学生不够关心,不清楚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体育特长,教学缺乏重点。这些都是差异性教学实行的限制因素。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对初中体育教学有客观的认识,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以足球训练为例,教师在分组时需要多加注意,不要对学生进行盲目的分组,教学内容也要有所扩展。在分配位置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所具备的足球天赋、学生的潜在能力,所确定的位置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潜能。在制定战术时,保证学生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果学生对任意球的技术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他当球队的第一任意球手。教师结合发球的距离以及发球的角度,把学生分配到特定的位置,确保学生可以执行发球。

三、总结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5

1.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特性

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这一“心理具有文化属性”观点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在高校中,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文化环境存在的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都是其他社会亚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力,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奋进、健康的大环境来影响、引导大学生群体,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对环境也提出了要求,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学生适应和改善环境的动机和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思维、行为模式。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承载了心理的校园文化属性。因此,拓展训练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

2.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价值和作用

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校园文化的特点具有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创新性,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包含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而拓展训练突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色,强调通过参与者的实践与体验,挖掘自身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内驱力,感悟生命与成长的意义。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传承、创新起到了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补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开阔了参与者的视野,实现了思维与理念的更新与改革。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实践活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拓展训练中,注重教育引导和情感体验的力度,突出爱的教育,并把活动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拓展训练具有新颖的方式、活跃的气氛、立体的互动、深刻的体悟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能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2)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融入校园文化的拓展训练,借助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训练的活动方式营造团结共进、合作共赢、尊重接纳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团队建设,将个体融入到团队中,寻求其在团队中的定位与支持系统,通过协商与配合,参与和互助,让个体体验到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以及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感悟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学生亲自体验,独立完成,自主分享。这种方式即有利于启发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身边的人和事,还有利于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会客观认识事物,消除抱怨、不平、无奈等负面情绪,学会向他人学习,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做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有为青年。

二、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1.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具有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特点,让校园文化充满时代的气息和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丰富校园文化方式、手段的思路,即探索与实践以拓展训练为活动载体,促进各类教育之间、各专业之间、各系之间、各班级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资源整合,推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优化。

2.校园文化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策略拓展训练具备典型的“先行后知”的特点,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以学生自身体验和经历为起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透过把每个体验内化为生命动力的这种富有创造、探索理念的活动,推进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进程,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坚持“一核心”坚持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校园文化内涵,通过对拓展项目的精心设计,以感受性活动为方式,以学生领悟内省为提升,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探索和实践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2)把握“两结合”①自愿参加与协商安排相结合。充分发挥拓展活动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奇、险、有难度、具挑战和群体学习等元素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历奇和勇于接受挑战的需要,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拓展训练活动。而对于需要特殊辅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协商的办法,以尝试性的活动巧妙地激励这部分学生参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全员成长理念。②自主成长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探索性的活动,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体会“尝试错误”中主观与客观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成长。同时,适时的建议,平等民主的交换意见以及活动整合阶段中活动目的的阐述、导向性的感悟和理解等教师引导环节,促进学生将感悟体验升华为人生成长的经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

(3)遵守“三原则”一是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原则。在拓展训练内容的设计上包含着各类对象和团队的内容,包括针对学生、辅导员、新教职员工等个人成长要求的拓展方案;针对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团队精神培养的训练方案;还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心理训练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相逢是缘”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我是最棒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压力弹簧”职涯规划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二是多层次的人际互动方式。在项目实施中贯穿着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体验,例如“我是谁”、“自画像”等个人项目鼓励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罐头鞋”、“有轨电车”、“穿越电网”等团体合作项目为“个性独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同龄人相处、交流和体验的机会,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多角度的人格提升。在项目效果上以促进学生突破自我,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融入团队等内心成长为目标,帮助学生将包容理解、接纳合作等心理素质升华为全局意识,完善人格。例如“空中抓杆”要求学生独立爬上9米高25厘米的圆盘上跃起去抓住横在空中的单杠,为学生提供了充满信念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冷静、果断、坚韧的良好品质。

三、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启示

1.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拓展训练最初是作为企业管理、社会培训、军事训练等领域的培训方式引进的,当它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时,应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制定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接地气”的实施方案。

2.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让“软实力”不软

在学生自助成长过程中,专业教师在拓展训练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专业的指导水平决定着拓展训练能否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应结合学校自身人才、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优势,重视专业教师“软实力”的培养与职业认证体制度的建设。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6

【摘要】

时代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需要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只有将信息素质教育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笔者就该门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力求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师资、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环境;文献检索课;改革

0引言

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能力。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按信息检索概述、图书馆服务与馆藏书刊的利用、事实与参考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特种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等大章进行教学,每一大章又细分为若干小节;教学方法上一般先讲概念,再讲检索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上机操作。但是目前《信息检索》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缺乏信息管理背景、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这势必影响到课堂效果、课程实践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调整文检课授课内容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如何用”向“如何存”转移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是顺应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的必然。

1《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上《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发现有些文检课教材滞后,内容未能紧跟时代需求,与专业课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已不适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文检课目前普遍存在地位不高,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差,授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直接导致文检课已跟不上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改革。只有认清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合理的提出解决的策略与建议。

1.1《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育存在的误区

教育理念更新慢,教学模式简单化。在课程建设上,教育理念出现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理论教学“填鸭式”;有些信息检索课是流于形式,教学与专业学习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信息检索重信息知识、检索方法的传授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轻信息素养的教育。个别高校信息检索实验课时少,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网络检索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1.2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重视程度不够

毫无疑问,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与否对文检课教改能否顺利进行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能为文检课教改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文检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它是一门方法技能培养课。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课程偏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校(图书馆)必须致力于文检课教学条件的改善。其次,领导的重视必将极大地调动文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身教学与改革的实践。再者,受到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并在文检课的改革过程中经常得到领导的建设性意见与指导,对于文检课教改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顺利地向前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3学生对《信息与文献检索》课态度冷淡

笔者通过讲授文检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查找文献很陌生,检索信息很少有人使用图书馆数据库,至于科技期刊论文他们从没有看过,检索信息只会求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文检课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对信息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完全无视,更谈不上重视,这也必定会导致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自主提出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较差;信息道德缺失,无视前人的学术成果,论文抄袭严重;信息检索能力较差,分析课题的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较差,在筛选、评价和利用信息能力很弱。

1.4文检课授课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都是由图书馆负责,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多由图书馆信息服务部的学科馆员完成。目前国内的图书馆员没有严格的从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比较少。同高校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相比,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教师存在学历层次不高、学科专业水平有限、科研研究经验不足等缺陷。

2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标向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大胆革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升。

2.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过程;倡导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实验教学手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发散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改变过去重实验操作培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做法,激发学生信息需求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发表学术论文。

2.2革新《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建设情况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既注重教学实践又注重系统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培养途径:

2.2.1开展专题讲座、开设独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新生入馆教育等

就课程名称和内容来看,针对不同学科的“文献检索与利用”、针对提高数据库信息检索技巧的“数据库与信息检索”,针对毕业生的“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针对提高低年级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图书馆概论、服务及利用”等课程名称。

2.2.2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存取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对于高级者(大学四年级、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并能更好的把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难点和趋势,缩短科研进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可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图书馆前沿科技信息分析与研究”、“论文与技术报告写作”、“求职书设计”等系列课程以前潜入式的专题讲座;对于专业型学习者(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好的判断信息、挖掘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使信息增值并创造新的知识,期间的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如何写好开题报告”、“如何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投稿技巧”等应对专业学习研究制定课程。

2.3做好《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宣传工作

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专场讲座、在线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等服务宣传工作。“一小时讲座”、“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等讲座信息通过图书馆主页较醒目的位置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公告信息。

2.4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的作用

在学科馆员不足的情况下,将专业教师加盟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从专业的角度,让专业教师(或学科馆员)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论文的写作。在电子阅览室,专业教师与信息检索课教师(或馆员)一道参与指导学生获取、加工、整理信息过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信息创新、深层次学科专业内容、课题申请等教学环节讲座还需和高校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而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与院系教师或聘请图情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比较少,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大图书馆与学院教师的合作,共同开设文检课的教学。

2.5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智慧

让学生自主设计论文课题,馆员参与课题分析、帮助查找信息,形成教学互动。从教师(或馆员)的“演示”中,学生学到信息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从模仿、思考分析、亲身体验中得到信息能力提升的满足。教师以身示教,激发学生激情。同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治学严谨的作风。

2.6加强交流、展开讨论、提倡争鸣

在基于网络的研讨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在课堂、课间、实验课,课余时间则可通过电话、短信、E-mail、QQ、博客等,开展相互讨论和争鸣问难,培植自由争辩的学习氛围。研讨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增强了师生的联系,激励了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考验和促进,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这种双赢的教学效果是融洽、亲密的。

3结语

紧跟形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在现今海量信息的年代,大学生具备良好信息素养是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要求,《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在高等教育中显得日益重要,其实施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作者:刘江宁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周毅华.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相关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3(5).

[2]李明明.文献检索课教材更新探索[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2):108-110.

[3]徐庆宁.关于完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思考及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10-112.

[4]刘彩娥.文献检索课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1):32-33.

[5]杨晓兵.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情报,2008(11).

[6]孙会清.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8,28(4):205-207.

[7]孙丽芳,刘赞.谈协作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实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6,(8):136-138.

第二篇:高校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目的系为市场需要培养人才。税收课程设计及教学则遵循市场规律,服从并服务于市场,以税收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础,以满足企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现就高校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略谈几点看法。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目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在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生存、发展环境相对较好。又根据近些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调查发现67.32%财经类毕业生就职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财务部门是大部分高校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落脚点、出发点。

二、市场对财务人才需求分析

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需求大致为三个层面:一是会计核算和涉税事项办理基本技能;二是控制财务风险、涉税风险专业能力;三是统筹运作,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管理能力。由此可见企业需要兼具涉税事项处理技能的财务人员。另控制税负成本已成为企业又一重要管理目标。税收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税务知识及涉税事项能力已成为企业财务人员招聘的重要考核部分。

三、高校税收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育、教学应立足于市场、以满足人才需求为己任。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科学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够。二是课程内容混乱、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难度大,专业性不足。老师教学只能蜻蜓点水,学生浅尝辄止。三是教学实践环节非常薄弱。

四、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1.课程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灵魂

首先在课程设置设计上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税收课程设计的“岗位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规律性”,同时要求课程设计遵循人类对未知事物从“认知”——“操作”——“运用”的自然规律,对课程按照一定的顺序性,递进式的开设课程。将税收课程系统的分为4个学期教学。课程时间安排要在学生基本建立会计知识框架体系之后方可进行,总体课时安排大概为200学时。4个学期的课时分配为48、48、64、36学时。这样的设计可以保障税收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也方便学生知识的不断累积、沉淀。避免单一课程下,学过不用就忘的弊病。其次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以实体法为基础,税务条文的落实为课程设置的核心,保障企业利益为重点。将“税法”内容与税收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科目内容相联系,与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联系。一是将《税法》知识分割为税法一、税法二教学,税法一以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重点。税法二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为重点。第二在税收实体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税务实务》课程,并根据税收程序法进行涉税业务的实训,课时安排为64学时。课程内容以如何履行纳税义务为核心,以税务机关要求的纳税程序为依据。如此可帮助学生熟悉税收征管的法律规定,熟知税务登记、变更、注销流程,发票领购、开具、缴销流程,纳税申报、交税流程,同时还将税一、税二单个的税种横向、交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办税能力。第三由于学生已经具有较为扎实的税收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办税技能,则可开设《税务筹划》课程,其课程开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税收统筹规划能力,在依法纳税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法利益。同时还可利用外部、内部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报刊等信息渠道,引领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接触真实的涉税案例,补充完善税收知识。

2.课程仿真实训、实践,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关键

税收课程,其课程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实作性,因此,税务实训要税收实体法为依据,以企业主要税种的纳税业务为核心,以企业办税流程为主线。必须尽快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仿办税流程的模拟实训室,采用纳税申报软件模拟网上申报、网上纳税。其二要有能跟进最新税收政策的实训教材,对学生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实训,开设如房地产行业、制造业、流通业等行业的主要涉税经济业务的实训。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核心

在课程设计改革的基础上,引入慕课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将知识点、法律条文转化成工作项目,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是工作任务目标。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给定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是否纳税以及如何申报纳税,最终要求学生拿出根据原始凭证通过核算得出的纳税申报表,完成税务处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处理流程一致。还可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或工作任务中的关键点,以慕课教学的方式予以分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还可根据税收贴近生活的特征,让学生将税收知识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得抽象的税收理论知识通俗化、实际化。

4.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手段

改革教学考核办法,引入社会认证评价体系。可将课程学分考试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接轨,参加此类课程的培训及考核认证考试通过者,可以申请相关学分,免试校内相关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认证培训学校获得更多知识。

五、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税收必然更加深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效益。本文通过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市场财务人才需求分析,揭示当前高校税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创新课程教学,提高税收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周鲲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燕.大学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白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2(5)(上).

[3]顾瑞鹏.高职院校税收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6).

[5]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

[6]杨则文.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会计之友

第三篇:高校体育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也有了新的内容。其不仅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发展,还需要学生从实际出发,对拓展课程具有全新的认识。本文主要针对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进行分析,并对优化课程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自新课改全面推行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的部分。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包含了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但是在很多高校体育的教学中,其往往容易将拓展课程进行忽略。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学习任务还相对紧张,如果学生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体育课程上,会影响文化课的进程。但是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十分关键。

一、拓展训练课程设计概况

1.1训练课程现状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目前训练课程设计已经在逐步完善。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中,逐渐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进行劳逸结合的学习,还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中依旧沿用的传统的学习模式,其在训练课程设计方面的意识还较为的薄弱,其更多的是以文化课程教学为中心,让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稳步的提升。所以,在国内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还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但是高校体育训练课程设计已经逐渐的深入人心,其在以一种稳定的趋势进行完善,让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1.2训练课程设计的意义

拓展训练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不仅有体育学、心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这些学科相互融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且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的体格进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较为的贴合实际,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训练课程的了解程度。其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其可以利用多种场景的变换模式,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感受到独特的创作性。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发。其三:训练课程设计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因为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很多课程项目都是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在进行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必然要相互帮助,这样在不经意间,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必然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二、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2.1投资、训练场地还不足

在进行很多拓展项目中,很多高校依旧存在场地不足以及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训练场地的不足,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训练强度。例如:一些百米冲刺课程设计以及长跑等项目在训练场地不足的情况下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发挥。但是进行训练场地的扩建对于很多高校也是一个难题。虽然部分学校将操场作为训练场地,同时还改为塑胶跑道,但是其对于训练场地并没有较好的改善。其次就是投资经费的不足,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的投资上还较为基础,甚至没有将其作为投资的重点,这就必然会让教学器材出现严重的匮乏。让很多体育器材出现匮乏情况。所以,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中的不足。

2.2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并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教学。并不是高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而是在课程的专业设计中,其还有一定的欠缺。因为拓展训练课程在设计中,一般会表现在多个角度,有心理学以及组织学等多门学科的融合,所以这就需要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辅导,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在体育拓展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能力。

2.3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很多院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谓是“百家争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度有所偏差。例如:在很多院校,只要是上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就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基本上在这一堂课程上一无所获。如果是进行理论上课,部分体育老师也会让学生进行室内活动,这就让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未能学到实处。所以,让教学课程设计的合理,让体育教师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十分关键。

三、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3.1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

在拓展课程的设计中,其课程设计一定要合理。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前提,与此同时。还要对课程进行深入的解析。例如:在进行组织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进行组织体验。在笔者高中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曾经在每个学生面前放一个鱼钩,用这个钩去钓饮料瓶。这是对学生耐心以及决心的一种考验,在期间很多学生都败下阵来,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能够较好的坚持下去。每一次的坚持都有一种美妙的成就感,很多学生都将这种思想反馈到学习生活中,从而使得学习成绩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2要加强对拓展训练课程的综合投资

在很多高校,其体育设施好较为陈旧,而且在拓展训练课程方面并没有较好的训练方向。甚至一些学生都没有拓展训练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在拓展训练上的资金投入,并建立强大的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其二: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拓展课程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结语

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十分重要。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训练课程进行综合性设计,然后制定合理的体育训练项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拓展训练课程中的综合实力。

作者:叶平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李晓婵,曲美儒.浅析拓展训练在我国学校的发展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115-126

[2]王贤峰.试论我国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3)18-23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文献阅读;化工;研究生;培养体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变局,当下前沿技术呈现群体突破态势,全球产业已走到发展“拐点”,产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经济范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对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化工、医药等行业面临结构优化调整,生产过程向绿色低碳转变迫在眉睫;在科技创新方面,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开发是目前重点发展方向,而国内外社会对化工专业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1]。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强的化工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成为当前高校化工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重点。

1培养现状

化工类硕士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化工领域坚实基础理论知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解本学科的研究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2]。何培育出优秀的高水平硕士是培养化工类高素质研究人才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我国化工整体科研实力的必要条件。优秀的化工类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选题应为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具有理论意义或较大实用价值,可以综合、全面地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2)在实验方案设计上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较大成果;(3)论文成果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潜在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学术论文应体现出作者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工作量饱满,论文结构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3]。但是目前我国化工类研究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存在大量重复和模仿工作,缺乏对真正科学问题的贡献;(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相比,研究内容偏少、缺乏深度,论文结果分析过于简单,缺乏有深度的探索与讨论;(3)论文书写缺乏科学逻辑性、严谨性与准确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反映出目前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素养训练。其结果表现为学位论文质量低下,不能在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文章[4]。由此我们认为,如何培育出创新型研究生是我国化工领域提高研究生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是目前培育出高水平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根本解决办法。

2总体思路

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包含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以及科学写作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科学素养的核心问题[5]。然而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课程内容与研究方向及内容严重脱节,不利于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选题的开展;(2)缺乏文献研究能力,不能有效开展科研活动,师生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使得研究生只是导师思想指导下的简单劳动力,缺乏对科学问题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其结果会导致研究生毕业后只是在实验动手能力上有所加强,而在创新能力上和本科生相比并无明显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以阅读文献为主线的研究生科学素养培养方法迫在眉睫。我们由此提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以阅读文献为核心训练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对研究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科学素养训练。这是因为阅读文献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产生创新想法的源泉,也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6]。因此,使研究生掌握阅读文献的本领会使他们更好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由此认为,在培育优秀化工类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应建立一套以阅读文献为主线的研究生科学素养培养方法。总体工作思路应遵循“阅读最好的文献,做出最好的研究”这一科学研究准则,从第一学期开始使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接触课题,并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形成自己的科学选题;第二学期通过进一步阅读文献完善选题,并参照文献开展实验研究;第三和第四学期通过深化阅读文献进一步从深层次理解课题的研究,并通过比较前人的文献解释和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第五和第六学期完成课题的研究,并通过参照文献的写作方法归纳总结出自己的学位论文,同时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有效的拓展,提出研究课题的展望。

3培养过程

3.1研究方法总论。在训练中首先围绕“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区别”,“科学研究的本质”,“什么是好的研究”,“研究组成要素”等几个方面介绍,由此让学生认识到思考是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进而引出做好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最好文献的阅读”,“最棒的思考”,“最佳的实验设计”和“最优秀的科学表达”。继而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例如,如何找到想要的文献,如何追踪文献,如何找到科学问题(researchgaps),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培养科学精神和素质等诸多方面内容,使学生对做研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以及熟悉研究工作的特点。最后举诸多科学家事例进一步激励大家做好的研究,为科学工作作奉献。

3.2阅读文献方法训练。此培训目的在于指导研究生阅读本领域中的一些经典文献,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套阅读文献的方法;继而引导学生从已有文献中归纳总结出寻找有价值科学问题的方法,并以作报告的形式将所发现的科学问题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表述,提高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针对很多研究生对于文献阅读的种种误区,我们进行了辨析。我们首先对研究型论文的结构做了分析,让学生首先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要素;此外,让学生们意识到阅读文献不是对每一句话均需深入理解,而是对全文观点的把握和理解。同理,研究生在不同研究阶段对文献的阅读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在选择课题阶段应对abstract和introduction以及conclusion部分重点关注,而在课题开始执行过程中对实验方法更关注,在完成实验后对数据分析和总结,甚至在后续书写论文过程中对数据的消化过程中应对resultsanddiscussion有更为深入的阅读。对于文章核心观点的理解,我们首先强调了文章句型的类型与结构,让同学们认识到科技论文存在fact和opinion两种组成,而作者的观点或前人文献的观点就是文章的opinion,也是文中作者的态度,应予以足够关注。对于文章中诸如however,although,but这类转折词汇的存在,应仔细辨析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此外,为了强调阅读连贯性的重要性,我们训练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通过速读几篇文章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以及conclusion,通过训练达到学生对文章整体观点和创新点的把握。通过阅读introduction中每句话逻辑的分析和关键科学问题的找出,学生们对于introduction的结构了然于胸,加深了对文章研究目标的理解。在开展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实验设计以及化工过程中常见的表征分析的介绍,使大家掌握了如何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实验和标准方法设计实验,进而实现研究目标。在resultsanddiscussion阅读中,通过对文章句型和句式的分析,使同学们进一步分辨出作者对数据的解释和观点,前人文献的观点以及如何证明作者的观点,进而强化同学们对于创新点的把握与研究目标实现过程的熟悉。最后,通过对文献如何引用,何时引用以及引用规则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有关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要求,进一步使学生们掌握了学术规范性。

3.3如何根据已读文献寻找科学问题。通过进一步拓展相同类型文献的阅读,启发学生依照现有文献以及现有知识寻找researchgaps,进而寻找到关键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为学生介绍了环境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分离与传质领域的最新发现,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阅读文献以及几次“头脑风暴”的讨论,让大家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指出寻找到课题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在后续环节中,我们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寻找相关证据,进而证明自己寻找到科学问题的正确性。比如我们通过“我从未踢过足球,但我怎样通过展示证据向大家说明我一定会是一个好足球运动员”等诸多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如何通过逻辑和相关事实用来证明论点的可行性。通过该项训练,我们总结归纳出一套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及通过实验与批判性思维形成一套自我创新的方法。

3.4如何根据已读文献设计实验。对于学生寻找到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文献以及通过与前人文献的比较,对自身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科学问题的分析方法以及对科学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原则。研究生实验的对照性原则、一致性原则、重复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明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特别是让研究生掌握了设计参照实验、平行试验、开展动力学实验、热力学实验的原则与方法。通过该训练,使研究生进一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实施与深入。

3.5如何科学表达。通过借鉴优秀文献的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英文写作训练。要求用英文撰写实验记录,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使用英文进行汇报总结,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归纳总结出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同时,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写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逻辑而非语言本身,我们之前通过文献阅读对学生们逻辑的训练对于后续写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的写作训练因此主要围绕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展开。通过对论文不同结构的写作训练,使学生们了解写作的技巧和原则。

4训练成果

研究开展后,我们形成了一整套“从高水平文献的阅读培养化工类创新型研究生”的新方法,并形成了16学时课件,总共培训了四届共计58名同学,并收到了研究生们满意的反馈意见。经培训的大部分同学在后面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寻找科学问题,提高了学术型研究生在化工领域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也提高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经我们训练后已毕业的学生(12人),高于80%以上可以在本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同时,我们也总结归纳出一套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及通过实验与批判性思维形成一套创新性想法的一般性方法;归纳总结出一套科学实验进行的方法与原则。我们的培养模式也已被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采纳,可为其它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5结束语

拓展训练论文范文8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学设计;信息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信息化技术向各行业领域纵深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众多专业深度融合,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课程学习、解决专业或工作中的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合,针对计算机课程特点,从计算机课程教学层面探索了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思维的途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信息素质教育简介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国内也将其译为信息素养、信息素质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判断出何时需要信息,有能力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相关实践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的一系列教育[1-3]。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和训练学生有针对性的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求解,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是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4,5]。

二、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笔者从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VB或VC)、数据库(VFP)等课程)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等课程)两个层面,本硕连读(绍?实验班)、普通本科、函授等不同层次,在两个或多个学期的相关计算机课程中持续开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传统的讲授计算机知识的授课模式,转变为融入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6,7]。授课教师结合课程大纲的要求,将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信息意识。通过查找与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解决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信息能力在自己学习及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2.提高信息检索能力。通过解决课程中的相关问题,将实际问题与信息检索结合,逐步提高学生在通过信息检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自主、协作、探究的氛围中开展课堂知识学习,探索知识学习新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

(一)准备与课程教学及专业学习相关的各种资源

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是授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除教材、参考书外,还包括各种信息化学习资源,主要包括:

1.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图书馆馆藏书刊、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2.学术文献

学术文献展示了较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介绍、领学,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同时培养查找、获取文献的能力。包括介绍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等的期刊、博硕士论文等,以及如何获取这些文献。阅读文献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和借鉴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掌握学术文章写作的基本框架结构。

3.网络资源

互联网是和传播信息资源的重要平台,网络资源包罗万象且更新较快,使用方便,且不受时间的限制,这其中涉及课程教学的资料、技术论坛等数不胜数。课程资源主要有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MOOC学院、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以及国外MIT等开设的相关课程。而与计算机相关的论坛则更多,如CSDN论坛、ITeye综合技术论坛等。百度或必应等搜索引擎更方便了网络信息的检索。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指导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计算机课程的课前准备、课中讲授、课后辅导等三个教学环节中分别引入信息素质教育相关内容,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前准备环节:授课教师在备课时,收集整理与计算机课程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清单、用到的信息工具,并制作PPT介绍相关信息资源、介绍信息工具的使用。课中讲授环节:在授课环节,首先介绍与课程相关的相关信息资源,并结合课程内容随时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培养信息意识;在课程实验时适当安排学生浏览各种信息资源的时间。课后辅导环节:结合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复习巩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程学习质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通过各种交流工具(QQ群、微信群或Email等)进行答疑和指导。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检索实践,提升信息能力,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论文)及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融入信息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在课程教学中相当重要。第一次课把了解信息、利用信息、拓展课堂学习、学会学习的理念传达给学生是在课程教学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第一堂课”包括自我介绍、本课程概述、教学目标、和相关课程的关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比例、教学参考书、教学纪律等内容。融入信息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在传统内容之外,介绍和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演示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利用信息资源辅助和拓展课程学习的途径[8]。在收集整理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制作资源介绍与利用的PPT,设计演示案例,为“第一堂课”实践做好准备。

三、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合模式的教学实践

在研究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班级的多门计算机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数据结构》课程中进行实践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教学内容多,算法较抽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课时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授课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把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9,10]。

1.课前环节收集整理信息资源

让学生了解信息资源是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前提。“数据结构”课程的相关信息资源清单中包含教材、教学参考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与MOOC资源、相关期刊与学位论文、技术论坛板块等。在课前环节,授课教师要完成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课中环节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

授课教师在“第一堂课”介绍并演示与《数据结构》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清单及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相关信息资源辅助课堂学习并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取信息资源助力专业学习,同时强化信息素质训练。安排课程综合性作业,强化编程实践能力训练,支持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式学习,加强同学、师生、同行之间的交流。

3.课后环节指导信息素质训练

多途径的课后信息素质训练指导是对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力支持。除辅导课程学习外,指导学生培养“内省”意识,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明确个人的信息行为要符合有关法律道德规范。通过训练让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潜能,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律能力。

(二)在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实践

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在给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本科、专科)讲授“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时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强调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介绍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的常规使用方法,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演示如何获取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给学生推荐与课程或工作相关的技术论坛。

2.利用精品课程和网络公开课等资源进一步提升

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等网络课程资源使得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可以缓解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他们可以在自己碎片化时间里利用电脑、iPad或智能手机等工具随时随地学习。

3.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资源推荐给学生,演示检索及使用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鼓励他们在工作中敢于创新,掌握文献资源获取渠道,追赶技术前沿。

4.多渠道开展辅导答疑与指导交流

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多为在职学习,他们在学校学习时间集中,离开学校甚至在校学习期间还需要工作。为保障信息素质教育的延续,使师生交流不受限制,特地组建了微信(QQ)群,或通过电话、Email形式进行指导交流。

(三)在普通本科生的《数据库(VFP)》课程中进行实践

Big6是一种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用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主要包括确切地了解探究的问题-任务定义、确认信息资源-信息搜索策略、获取相关信息-定位和搜索、选择一个答案-运用信息、把观点整合到作品中-综合和检查结果-评价六个阶段[12]。在普通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二学期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采用Big6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

1.确切地了解探究的问题

在此环节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学习数据库相关知识,结合自己专业或了解较多的行业,研究数据库在专业(或行业)中的应用,独立完成一篇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论文写作格式模板由指导教师提供;在指定时间之前以邮件附件的形式发送到指导教师邮箱;做好准备参加交流讨论。

2.确认信息资源

明确任务后,向学生介绍各种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授课教师通过具体实践操作,演示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利用图书馆的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检索相关文献,引导学生获取与论文相关的信息,强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3.获取相关信息

在获取相关信息环节,指导学生结合选题获取到和选题相关的信息。重点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任务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对检索策略进行调整。

4.运用信息

本环节强调学生关注信息本身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收集到信息进行阅读学习,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数据库相关知识,了解数据库技术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整理思路,记录有用信息,为完成后续任务做准备。此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资料情况进一步收集信息。

5.把观点整合到作品中

学生根据选题撰写论文,按照教师提供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制作PPT。在交流环节把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对问题的理解、搜索方法的制定、搜索途径的选择及收集信息的分析等)、学结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论文。

6.评价

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论文,从选题、利用信息资源、收集信息、撰写论文、Word、PPT等软件使用、汇报交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能切实体会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素质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