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培训方案范例

拓展培训方案

拓展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项目管理;培训;运营管理;事业部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培训成为企业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培训机构的运营模式将在提高培训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运营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培训市场的发展要求,纵向管理层次多,横向涉及部门多,必然导致培训运营管理效率低,培训效果不明显。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项目管理方法已经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培训运营管理中,通过目标优化、过程管控、效果评估等,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提高培训管理的竞争优势。

1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对项目及资源进行管理,实现项目目的的管理模式[1]。项目具有目的性、独特性、一次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柔性、创造性的特点,同时,项目管理面向成果,基于团队的工作,可以提供跨职能部门的、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2]。项目管理包含五大组织过程,包括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和收尾[3]。它的核心问题是对项目质量、进度与费用的协调控制。本文拟探讨如何将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运用到培训运营管理中,实现对培训运营及培训项目的计划、实施、监控等进行全流程的动态管控,从而达到提升培训运营的质量和效益目标。

2培训机构应用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1项目管理为培训全流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培训业务的运营管理包含培训业务规划、培训业务目标制定、培训市场拓展、培训项目实施、业务进度管控、业务成果(收支结算、文档入库)收尾等全流程的过程管理。同时,对培训业务较小单元的培训班管理来讲,也是包含培训需求调研与确认、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培训师资甄选与匹配、培训班务实施、培训收支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全流程管理环节[4]。因此,在培训管理领域中,无论是培训业务的运营管理还是单个培训班的管理,过程管理及过程目标实现都尤为重要。项目管理中的五大组织过程管理为培训的全流程管理提供了清晰实用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方法。借鉴项目管理理论思维及技术方法,能有效地聚焦培训管理中每个过程交付目标的动态管控与实现,能遵循培训管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培训管理的进度、质量、费用都掌控在预期的计划中,从而实现培训管理的目标,提升管理效益[3]。

2.2培训运营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

行业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培训业规模呈现递增趋势。以G学院为例,如图1所示,2018年实施培训班3940期,较2011年2036期,增长93%;如图2所示,2018年参加培训人数28.8万人,较2011年的13万人,增长121.5%。培训班与参培学员数量的快速增加,印证培训市场需求旺盛。但是,随着培训规模和培训人数的增加,部分培训运营管理问题逐渐突显:较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管理组织较混乱、管理手段较单一,阻碍了培训业务的运营效率[3]。因此,借鉴项目管理成熟的方法,对培训业务面临规模化发展所需的高效运营管理意义重大。

3培训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3.1培训管理的属性

培训具有项目的基本特性,一期培训班的运作可以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实施和管理;培训业务运营也可以按项目全流程进行管控。具体而言,培训具有目的性,一期培训班的目标可以就某一主题展开培训,达到预期培训效果,培训业务运营的目标可以是实现预期的业务发展经济效益,并追求客户的持续满意等。其次,培训还具有一次性,一期培训班就是一次性的任务,有始有终。再次,培训具有独特性,每期培训班都有自己的培训时间、目的,有不同的实施对象,不同的培训方式[5]。最后,培训具有整体性,每期培训班都是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到检验培训效果结束。

3.2培训项目管理的优势

培训运营过程较复杂,不确定性较强。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项目经理和团队的共同努力,有计划地配置培训资源,严格按照质量、进度和成本的预定计划,进行培训项目管理,这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出现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保障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3],同时还能够优化运营流程,快速整合内外资源,提高培训项目规模化运营效率,实现培训管理目标。

4项目管理在培训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4.1构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

一般培训机构较多采用的是矩阵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成立的跨职能部门的机构,项目组织与职能部门同时存在,但是矩阵型组织结构存在双重领导,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与职能部门之间容易发生矛盾,项目组织成员不易管理等缺点。鉴于此,以G学院为例,该单位在总结各类项目组织结构优缺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自身业务特点及实际情况,大胆实施组织变革,创新性地采用培训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按市场客户划分各个经营单元,确定其经营目标,配置相应资源,开展独立培训业务运营。其他职能部门按照职责支撑事业部的工作,按照内部协作关系,进行内部结算[6]。校领导作为战略制定层,统管企业运营战略、财务、人事,事业部为战略执行层,在校领导的指导、监督下实行独立运营,提高学校整体培训业务盈利能力。

4.2采用培训项目的全流程管理

4.2.1制定培训业务管理规划

在培训业务运营中,培训业务管理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G学院为例,首先,根据学院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三年培训业务发展滚动规划”,将学院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转为具体的、可描述、可量化的短期业务发展目标。同时,每年年初制定培训业务整体年度经营计划,明确各事业部的经营指标,包括收入、成本、利润等,制定季度/年度KPI绩效考核指标、年度市场拓展计划、年度产品开发计划、年度资源配置计划等业务规划,清晰地指引着全年的培训业务运营管理过程。同时各培训事业部迅速承接落地年度业务规划,对其业务环境、客户需求、渠道合作、项目产品四要素开展SWOT分析,进行分解指标、分配资源、搭建团队、调研市场、设计方案、投标应标、合同签订等管理动作,并投入全年的业务实施管理过程中。

4.2.2组织培训业务实施管理

培训业务实施管理过程,重点是各事业部按其市场拓展计划通过调研、投标等方式动态地从市场不断获取培训订单,并按照订单要求进行培训项目的全流程管理。以G学院为例,各事业部聚焦月度、季度、年度业务进度目标,以业务订单为项目单元,快速组建项目实施管理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培训助教、培训后勤支撑等团队角色,整合人力、物力等培训资源,完成培训订单包括需求确认、方案策划、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归档等工作。同时,针对培训规模化的业务实施管理,G学院结合培训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自主设计开发“培训业务管理系统”[7],实现从商机管理、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关闭以及财务辅助管理、质量管理、学员管理、师资管理、产品管理、数据分析等培训项目全流程的信息化集约管控。

4.2.3执行培训业务过程控制

培训业务过程控制主要包括业务预算管理、业务质量监测、业务风险管控、业务绩效考核。以G学院为例,业务预算管理从学院、各事业部、各业务团队都严格按照年初预算目标进行进度对标管理,及时做好所有培训项目的收支匹配管理。业务质量监测是按照年度质量计划做过程监测,包括培训服务巡查、培训项目的质量满意度调查以及不合格项整改管理。业务风险管控包括规范管理、效能监察、采购管理等系列制度。业务绩效考核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从战略层、执行层、应用层进行分类考核,覆盖所有部门、团队、个人,从业务指标、管理指标、个性化指标到日常管理,指标清晰且量化,操作性强。

4.2.4完成培训业务收尾管理

培训业务收尾管理重点强调业务的闭环管理,包括文档关闭与财务关闭,以及业务绩效考核的执行与应用。以G学院为例,每期培训班都有清晰规范的收尾管理,包括培训班收支匹配的财务关闭(指客户结算、业务开票、业务到账、业务报账等落实完成)、培训班资料归档关闭(指开班通知、合同或中标书、采购审批、培训策划书、培训班学员及授课信息等资料逐一提交归档)。培训运营的收尾管理按年度运营目标开展,首先检查全年培训班都完成了其对应的财务关闭及文档关闭,其次再进行年度预算目标的整体对标核算、激励考核以及评估总结,并最终编制当年的业务经营评估报告,分析成效与不足,提出来年的业务目标与发展计划。

5结束语

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培训管理中,一方面采用培训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按培训市场客户以及业务类型进行划分,独立经营。各事业部经营权利更独立,响应客户需求的行动更快,更有利于促进培训业务的拓展。同时,事业部的经营成效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干事的激情和活力,事业部制之间形成良性业务竞争,更有利于培训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采用培训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按项目管理标准管控培训实施过程,不仅确保培训过程中交付成果的质量实现,更确保了培训业务规模化运营的高效运转。事实证明,G学院经过多年的培训业务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培训服务能力,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培训品牌不断提升,推动了学校的培训业务持续健康地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波.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张忠义,李森林.培训工作中的项目管理[J].继续教育,2006(8):16-18.

[3]曹军武.项目管理在培训中的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4]黄艳春,黄嘉佳,王晓琳,陈筠.浅谈项目化管理在培训工作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6(6):130-131.

[5]李松玲.项目管理在培训机构的应用研究[J].中国培训,2014(5):56-57.

[6]李路路,沈丁.某航天企业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变革的探索与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50-55.

拓展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1+X;课程体系;新能源汽车技术

1概述

2019年1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3月教育部公示首批1+X证书试点评价组织,智能新能源汽车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相关标准由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称“中车行”)。[1,3]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对证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做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尽管将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已经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主题。但是对于如何实践,依旧是当前绝大部分试点院校关注的主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和研究的着重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车行1+X证书制度试点牵头单位,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探索实施课程融通。论文根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对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实践方法和实践思路,为其他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实践过程,提供参考。

2厘清1和X的关系

“1”代表学历证书,“X”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二者代表的含义不同,学历证书代表学校教育经历,综合反映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培养质量,重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的是企业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重在评价学生岗位技术技能水平。二者制定的依据不同,学历教育依据国家教育教学标准,按照学科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先进标准开发等级标准,建立技能培训和考评体系。二者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学历证书不能完全包含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的内容,需要制定另外的培训方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模块也不能完全替代专业课程。要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1]。

3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宏观指导的作用,各学校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及集体要求,推动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2]。《高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设置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专业基础课程包含汽车机械基础、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等6—8门,专业核心课程6—8门,专业拓展课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含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等8门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含汽车维修服务接待、二手车鉴定与评估等。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对标国家教学标准,同时结合学生主要的就业市场,保留了一部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课程,形成了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

4专业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包含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等5个模块,初、中、高级证书共13个证书,职业培训任务涵盖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以及新能源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涵盖内容非常全面、标准体系庞大。[3-4]一个证书可能涉及多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例如: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包含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内容。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由于学生学习时间、专业基础等,不能完全学习掌握全部内容,毕业生培养目标中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基本对应中级证书标准,需要选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对应的课程中去。[5]如下图所示,智能新能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个核心模块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接关系。

5学习任务对接工作任务

证书内容融于专业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1+X落地实施的重要一环,具体做法是将学习任务对接工作任务,使学习内容与职业技能对应。[6]智能新能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中每个模块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以“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初级)”为例,工作任务一对应课程“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中的学习任务一,学习内容完全可以依据证书标准中的职业技能要求构建,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标准的融合,如下表所示。

6结语

拓展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1+X证书;课证融合路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0引言

院校是1+X证书实施的主体。在实施过程中,院校需要统筹专业群资源,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有关专业教学标准,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见课证融合是1+X证书落地实施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证书标准与教学标准的统一、证书培训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合一,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课证融合。下面阐述我校汽车检测维修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汽修专业)实施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试点过程中,1+X证书课证融合的具体融合路径。

1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标准与汽修专业教学标准的统一性

1.1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简介

《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下简称“1+X”证书)借鉴国际汽车专业领域惯用的五大系统(动力、电气、底盘、安全、车身)、十大模块(能源、驱动;电器、网关;制动、舒适;车体、涂装)职业技能等级框架,对应11个工种28个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覆盖教育部汽车专业领域25个专业,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意)、实证四个维度综合设计实施方案和考核模式。证书包括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证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两大类型,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证书包括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汽车转向悬挂与制动安全系统技术等11个模块,第1到第3的每个模块,以初、中、高级三个等级模块,第4、第5每个模块以中、高级两个等级模块为职业技能提升评价等级模块。第6到第11模块是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企业岗位用工分初级、中级、高级共30个等级模块证书,各模块经强化培训就可以考一个证书,即是一个职业岗位技能。其中初级证书以拆装维护、中级证书以检测维修、高级证书以诊断分析为评价内容,从事汽车诊断分析需要较为充足的汽车故障诊断实战基础,对于高职生而言,难以在短期内达到诊断分析高级标准,可选择初级、中级等级证书考核评价。

1.2汽修专业教学标准与1+X证书标准统一性

教育部汽修专业教学标准中,专业面向机电维修、质量与性能检测岗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包括汽车五大系统检修、新能源汽车维护,拓展课程涉及汽车营销、汽车美容与涂装等。可见,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岗位覆盖面大于汽修专业的岗位面向,证书内容总和大于汽修专业课程内容,专业教学标准和证书标准在汽车职业活动范围和职业能力水平方面高度契合,因此,结合区域产业结构需求,选择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进行课证融合,能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课证融通。

2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与汽修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

2.1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而确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置和安排。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课程体系以机电维修岗位为核心岗位,以机电维修工职业能力标准构建专业核心课,以机电维修技师职业能力标准构建核心岗位能力拓展课,以汽车营销、车身修复、新能源汽车维修为拓展岗位,构建拓展模块课程,从而形成“平台(公共+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其特点在于核心岗位明确精准,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从就业的入门岗位机电维修工到上升岗位机电维修技师的成长路线清晰,与此对应的专业核心课和核心岗位能力拓展课设置依据充分遵循了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该校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面向汽车售后服务,在提升机电维修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汽车营销等拓展岗位的上岗职业能力。因此,课程体系中平台课程、核心课程和核心能力提升模块为必修课程,其余拓展模块均为选修模块,学生根据职业规划、学习兴趣及就业需求选择至少1个模块,满足第一就业岗位的上岗要求,拓展就业空间。

2.2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课程体系与1+X证书融合

如上所述,汽修专业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其嵌入性、易扩展的特点非常容易实现与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各模块的融合。如图1所示,证书体系中的36条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平台融合,专业核心课程以机电维修工职业能力为标准,对接证书1-1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初级)及1-3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中级),达到机械拆装岗位初级技能及电路检测中级技能能力水平,核心能力拓展模块针对机电维修上升岗位的工作任务如汽车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网络系统检修培养机电维修技师职业能力,对接证书1-4全车网关控制与娱乐系统术(中级)证书,其余拓展模块分别对接1-7汽车营销评估与金融保险服务技术(初级)、1-8汽车美容装饰与加装改装服务技术(初级)证书,培养对应岗位的上岗技能,课程体系新能源汽车检修拓展模块以高压系统为主要内容,对接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的2-1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初级)证书。本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了6个证书,符合企业需求,满足学生就业第一岗位、兼顾岗位上升的职业要求,按照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选修原则,学生选择1个证书考证,体现企业需求导向的学生自主选择原则,凸显了本校特色。

31+X证书职业技能项目与课程内容融入

1+X各等级证书工作任务包含若干个职业技能项目,如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中级)包含“工作安全、电子电气、空调系统、舒适系统”4个检修任务、“起动系统测试、控制模块检修”等30个职业技能。这些技能项目需要融入到对应的课程中,才能实现证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融入。融入原则是岗位需求导向选择任务,依据职业技能标准优化技能项目。如表1所示,一门课程可能融入多个证书的技能项目,因此课程体系的各门课程需要统筹整合,避免交叉重复。我们对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模块进行了整合,将原体系中的“汽车电气、安全与舒适系统”整合为“汽车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检修”,将核心能力提升模块课程“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整合为证书课程“全车网关控制系统检修”,汽车商务和车身修复模块直接对接1-7/1-8或1-9初级证书考核评价,较好解决了证书培训的课时膨胀、教师培训任务繁重问题。

4职业技能项目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入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标准性文件,1+X证书落地的落脚点就是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融合。将职业技能项目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对接到课程教学目标中,重新分解组合知识、能力,序化教学内容。将证书培训评价的六维度(安全态度、专业技能、工具设备、资料查阅、数据分析、表单填写)评分细则融入到课程的实践任务中,提炼各任务的素质目标,设计实践任务,修订课证融合课程标准。下面以《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检修课证融合课程标准》修订为例,说明2个标准融入的典型做法。课程是培养机电维修技师“网络系统检修”职业能力的提升课程,对接1-4全车网关控制与娱乐系统术(中级)证书。1-4证书包含工作安全作业准备、动力网关、中央网关、底盘网关、车身网关、信息娱乐网关、娱乐系统7个工作任务、26个职业技能、314个知识点及技能点,覆盖汽车控制模块如发动机、自动变速器、ABS等26个。26个模块的职业技能要求具有明显共性,每个模块包含11个技能点,共性在于都包含模块端子电阻电压检测、模块与网络之间线路、模块与控制元件之间的线路、波形检查及数据分析。掌握一个模块的检修即可知一推三,因此内容上进行了选择,结合汽车维修技能大赛,选择证书的“动力网关、车身网关”,并将证书技能要求提炼5个职业岗位能力,如表2所示。依据工作任务,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内容为:汽车网络基础、CAN网络检修、LIN网络检修、MOST网络检修。结合汽车维修技能大赛的难点“汽车动力网关”检测,制定了网络系统的检查流程:维修手册网络电路图识读→网络电路简图绘制→数据流及故障码读取→断开模块插接器→模块电源电路检测→模块线路检测→网络电阻、电压及波形检测→数据分析→模块安装→故障排除及验证。另外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对接设备配置清单,结合学校实际,采用整车如迈腾B8、科鲁兹进行课证融合分组翻转教学。通过课程标准修订及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我们将1-4证书培训学时控制在60学时之内,较好解决了证书培训与教学分离导致的课时膨胀压力,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模块学分,从而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实现真正的“课证融合”。(表2)综上所述,1+X证书落地实施的关键在于证书培训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统一,把学校的专业学历教育与证书的培训教育两个本来独立的学习阶段,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学习阶段。课证融合不能以考证取证为重点,盲目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培训成本,不能为考证忽视学历证书,“1”是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进入更高层次学历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高职院校“1+X”证书试点有利于学生通过“课证融合”获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从证书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盈盈.“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06):50-54.

[2]陈华,何少庆.国家资历框架下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16):36-42.

拓展培训方案范文4

1.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特性

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这一“心理具有文化属性”观点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在高校中,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文化环境存在的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都是其他社会亚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力,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奋进、健康的大环境来影响、引导大学生群体,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对环境也提出了要求,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学生适应和改善环境的动机和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思维、行为模式。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承载了心理的校园文化属性。因此,拓展训练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

2.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价值和作用

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校园文化的特点具有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创新性,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包含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而拓展训练突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色,强调通过参与者的实践与体验,挖掘自身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内驱力,感悟生命与成长的意义。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传承、创新起到了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补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开阔了参与者的视野,实现了思维与理念的更新与改革。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实践活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拓展训练中,注重教育引导和情感体验的力度,突出爱的教育,并把活动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拓展训练具有新颖的方式、活跃的气氛、立体的互动、深刻的体悟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能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2)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融入校园文化的拓展训练,借助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训练的活动方式营造团结共进、合作共赢、尊重接纳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团队建设,将个体融入到团队中,寻求其在团队中的定位与支持系统,通过协商与配合,参与和互助,让个体体验到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以及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感悟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学生亲自体验,独立完成,自主分享。这种方式即有利于启发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身边的人和事,还有利于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会客观认识事物,消除抱怨、不平、无奈等负面情绪,学会向他人学习,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做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有为青年。

二、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1.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具有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特点,让校园文化充满时代的气息和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丰富校园文化方式、手段的思路,即探索与实践以拓展训练为活动载体,促进各类教育之间、各专业之间、各系之间、各班级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资源整合,推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优化。

2.校园文化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策略拓展训练具备典型的“先行后知”的特点,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以学生自身体验和经历为起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透过把每个体验内化为生命动力的这种富有创造、探索理念的活动,推进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进程,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坚持“一核心”坚持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校园文化内涵,通过对拓展项目的精心设计,以感受性活动为方式,以学生领悟内省为提升,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探索和实践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2)把握“两结合”①自愿参加与协商安排相结合。充分发挥拓展活动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奇、险、有难度、具挑战和群体学习等元素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历奇和勇于接受挑战的需要,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拓展训练活动。而对于需要特殊辅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协商的办法,以尝试性的活动巧妙地激励这部分学生参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全员成长理念。②自主成长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探索性的活动,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体会“尝试错误”中主观与客观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成长。同时,适时的建议,平等民主的交换意见以及活动整合阶段中活动目的的阐述、导向性的感悟和理解等教师引导环节,促进学生将感悟体验升华为人生成长的经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

(3)遵守“三原则”一是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原则。在拓展训练内容的设计上包含着各类对象和团队的内容,包括针对学生、辅导员、新教职员工等个人成长要求的拓展方案;针对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团队精神培养的训练方案;还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心理训练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相逢是缘”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我是最棒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压力弹簧”职涯规划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二是多层次的人际互动方式。在项目实施中贯穿着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体验,例如“我是谁”、“自画像”等个人项目鼓励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罐头鞋”、“有轨电车”、“穿越电网”等团体合作项目为“个性独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同龄人相处、交流和体验的机会,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多角度的人格提升。在项目效果上以促进学生突破自我,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融入团队等内心成长为目标,帮助学生将包容理解、接纳合作等心理素质升华为全局意识,完善人格。例如“空中抓杆”要求学生独立爬上9米高25厘米的圆盘上跃起去抓住横在空中的单杠,为学生提供了充满信念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冷静、果断、坚韧的良好品质。

三、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启示

1.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拓展训练最初是作为企业管理、社会培训、军事训练等领域的培训方式引进的,当它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时,应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制定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接地气”的实施方案。

2.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让“软实力”不软

在学生自助成长过程中,专业教师在拓展训练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专业的指导水平决定着拓展训练能否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应结合学校自身人才、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优势,重视专业教师“软实力”的培养与职业认证体制度的建设。

拓展培训方案范文5

为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素质,水利部结合调研情况,针对水利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在增强培训针对性、拓展培训资源、完善考核评价、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在全面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推进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战略部署有效落实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价

为全面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落实《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有效提升水利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水平,切实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在水利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水利部采取基层走访、专题座谈、书面征求意见、培训测评调查等方式,多渠道调研了解水利职工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从调研情况看,水利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的愿望强烈,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要求迫切,但受工学矛盾、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经费保障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干部职工学习培训的需求,还存在培训办班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些显现为干部职工培训需求不能满足,反映为具体单位的实际问题,实则为可利用培训资源不足、激励约束不严、保障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的综合体现。结合近年工作实践,紧紧围绕拓展资源和规范管理做了一些实践探索,突出在增强培训针对性、拓展培训资源、完善考核评价、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推进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战略部署的有效落实。

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上下功夫

加强培训的计划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是落实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有力措施。经过多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水利部实行了培训计划审批、办班方案审核的方式,强调需求调研,突出中心任务,进一步规范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办班管理,着力提升水利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1.突出培训需求导向

无论是制定培训计划,还是审核办班方案,抑或考核测评办班效果,都将培训需求作为重要内容,形成了依据需求调研生成培训计划的工作导向,按需培训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年度培训计划需求调研、重点培训项目需求调研、主体班次需求调研、干部个体培训需求调研、反馈式需求调研逐步展开。注重与部党组决策部署结合,与业务领域重点任务结合,与干部成长需求结合,上级要求、岗位需求、工作需要和干部愿望相统一的需求调研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生成的必要环节,成为年度计划审批和办班方案审核的重要依据。

2.严格培训计划管理

为规范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办班管理,防止出现滥办班、乱收费现象,水利部举办的面向行业培训班都实施计划管理。培训计划采取主办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部长专题办公会审批、统一发文公布流程,主办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的同时即提出培训办班计划,人事部门商财务和业务主管部门重点对经费渠道、培训需求、培训主题、计划时间、办班地点及培训机构办班经验、考评情况等内容审核后,形成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经部长专题办公会审查通过后公布。通过公开公布年度培训办班计划,较好地规范了各单位办班行为,便于水利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人员培训,干部根据学习需求主动选取培训班次,相关部门依据计划进行考核监督。为超前谋划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中心的针对性,并试点编制三年滚动培训办班规划,通过逐年更新流动管理,强化培训办班规划对年度培训计划的约束。

3.严格培训方案实施

培训计划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班启动前,主办单位需将培训方案送人事和业务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对课程设置、师资选配、教学形式、办班地点、组织管理等内容的审核,突出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放在首位,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其中,把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结合起来,围绕差异化培训需求开展教育,强化群众观点,增强宗旨意识,不断提高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实行专人跟班制度,要求每期培训班承办单位都派专人,早期提前了解学员情况,开班前做好培训准备,过程中全程跟班,结束时做好培训总结,并认真做好课堂测评、结业测评、教学评估、年终总结,多措施保障培训效果。探索建立培训督导制度,邀请部属单位和地方水利部门的同志担任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督导员,受部委托对相应培训班次的培训情况进行测评考核监督。

二、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法,在拓展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上下功夫

建立并完善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干部教育培训规模大幅度提高,初步实现了全覆盖。从调研看,培训工作中还存在“需要学的干部派不出、安排学的内容不一致、想学的知识难满足”等问题,重点在解决工学矛盾和尊重干部学习意愿上下功夫,实行了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符合实际的干部参训机制,不断丰富培训方式,拓展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推动干部主动参学、单位积极支持、工学相宜促进。

1.认真抓好组织调训

根据工作性质、岗位类别、培养方向等要求,研究确定不同类别培训对象的培训措施和目标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制定水利干部教育培训调训计划。对马列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水利工作方针政策和各种知识教育,坚持实行组织调训,定期培训干部。注意干部管理和干部教育培训的结合,重点做好对主要领导干部、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岗位人员点名调训,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探索综合培训与主题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建设措施,逐步实行同类班定点办,既能充分利用资源提升培训成效,也可防患不必要的廉政风险。

2.大力推行自主选学

突出干部学习培训主体地位,鼓励干部自主培训,广泛应用菜单式选学、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形式,逐步扩大干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的自主权,实现干部参训方式的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相结合。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学时管理制度,采取单位推荐书目、群众推选书目、自主选择书目等方式,开展公务员自主选学。凡学完所选内容并通过考核的,采取折算学时方式记入年度学习档案。

3.积极推进网络教育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为缓解干部工学矛盾,加强网络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网络培训。大力组织司局级干部参加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学习,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开设专题班推动干部职工自主学习,积极推动干部职工的网络培训,拓展组织调训+网络自学,多形式鼓励干部职工参加教育培训。开展了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扩展建设和分级部署工作,扩大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的覆盖面。在优选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注意调动和发挥各单位积极性,不断丰富和完善水利专业课程资源。进一步完善网络培训内容,规范网络培训管理,推动网络培训资源共享,提高网络培训效率。

4.加强干部实践锻炼

鼓励干部通过挂职锻炼、基层实践、参与重点项目攻关等多种形式,在基层一线和具体实践中锻炼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实施了干部援疆、援藏、援青、西部扶贫、石漠化治理、支援地方水利建设等多方式锻炼干部措施,采取了机关干部到基层、基层干部到上级交流,单位与部门间横向交流,参与实际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研究等多方式实践培训,多途径感知实际,多方式积累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经验。

三、推行干部教育培训全程评估,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上下功夫

随着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深入推进,单位派员学、干部参与学、多渠道办学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提升了干部能力素质。但也还存在干部学得不深不透、理论掌握运用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培训资源相对过剩,培训针对性不强、办班管理不严、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考核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全程评估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水平,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将是努力的方向。

1.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采取跟踪了解、阶段交流、互动研讨、结业总结等方式,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个别面谈、电话访谈等形式,全过程多角度考核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理论和运用知识、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等情况;从加强学习考核、严格培训管理、严肃学风纪律等方面,了解掌握干部遵章守纪和学风建设情况,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促进干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

2.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评价机制

研究建立贯穿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着力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情况、培训质量的评估,全程评估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水平。采取派人跟班考察、委托机构评估、自行组织测评等方式,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评估、个别访谈等方式,组织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授课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进行测评,及时了解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教学情况。对评估较差的教师,及时进行调整。对评估反映问题较多的培训机构,采取约谈相关负责人、通报、减少办班数量、跟踪培训情况等措施,促使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流程,改进培训管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努力培育高质量的干部培训机构,选择并确立了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并发挥好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作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的带头示范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原则,推进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干部队伍。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研究制定分类培训大纲和相应的培训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水利培训教材。加强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和数据库,搭建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平台,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上下功夫

经过多年实践,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广泛推行,干部学习培训档案普遍建立,培训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的机制逐步形成。但也存在培训激励制度不配套、管训学结合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激励不够与约束不力并存等问题,有的单位重使用轻培训的情况比较突出,干部参训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自主参训方面未得到有效调动。坚持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大规划培训任务的落实。

1.建立干部主动参训约束机制

水利部制定了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的意见及实施细则,明确提拔担任处级以上职务的干部,要达到规定的培训时间要求,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要求的,须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补训;新录用干部未参加初任培训,以及培训不合格的,不能任职定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达不到培训要求的,不能申报职称;教育培训不合格的干部,年度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与新录(聘)用干部上岗、领导干部任职、专业技术干部技术职务评聘和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2.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

实行培训登记制度,统一《水利行业培训证书》式样,由培训主办单位发放,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登记确认,作为干部参加培训学习的凭证。实行了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双登记制度,按干部管理权限,建立部管干部培训档案。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利用教育培训网络管理系统及时登记,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为干部考核、提拔任用、评优评先、组织调训提供依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向单位主要负责人通报本单位人员参训、学习情况的方式,推动“一把手”关注重视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发挥培训档案管理的效力。开展干部参训情况年度登记,推行使用干部参加脱产培训情况年度登记表,有力推动相关措施的落实。

3.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监督检查

拓展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问题;完善措施

引言

现代智能化社会的不断建设,为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愈发提高。因此,室内设计需要结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依据文化内涵和使用者的情感寄托设计出高实用价值的房屋装饰。同时,在不断追求美观性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考量建筑质量的需求,以此满足建筑对人们的视觉需求。

1室内设计的价值

通过流程化的系统规划设计,能够不断满足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固性,使建筑基础构建能在设计中得到二次加固,进而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年限;同时室内实际突破了原有空间构建理念,使建筑的空间视觉更为秩序化和整洁化。另外,室内设计能够构建多元性艺术设计理念,使建筑设计能不断完善人们对房屋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此更好地衬托房屋的艺术感染力。著名设计师Babarabarry的室内设计主体是以柔和的视觉体验中融入开放、随意的风格,给人以休闲的水彩风格呈现出低调优雅的视觉感知,进而在设计中融入大自然的元素,使整体设计主体具有灵动性和生态性;另外LauraKirar的设计艺术主要是将室内空间与雕塑进行创意化的融合,进而将雕塑形式的立体感知融入艺术设计整体,使设计具有优雅性和艺术性,同时,她的主体设计通常会融入维也纳的元素,艺术型的设计理念深化使用者以全新的情感体验。

2建筑室内设计存在问题

2.1缺乏创新特点

由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很不完善,导致现阶段大多数建筑设计的设计风格大致相同,没有独特的特点,也没有创新型的构建模式[1],甚至直接将房屋设计模型直接套入室内设计当中。因此,很难满足创新型设计风格对实际本身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追求,进而使室内设计缺乏核心的设计特色。

2.2实用性不高

由于某些设计师过分追求视觉体验,导致设计方案只对于设计的美观性进行考虑,而并未将核心设计的实用价值考虑至设计当中。特别是在选择设计材料的甄选中,设计师没有针对材料的实用价值、环保价值、功能价值进行考虑,仅从材料的美观性方面开展设计,导致材料的实用性认知不周全。

2.3设计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由于某些设计师对建筑设计的专业性不高,且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技能培训,导致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得不到更新,进而促使设计师不能结合先进的设计方案运用至实际建筑设计当中;另外,设计师理念的细化理念不健全,也是新型设计的问题所在。

3完善措施

3.1提高空间实用价值

设计师应本着对空间功能作用的考量,并不断满足空间设计艺术形式的内涵,使设计能够拥有良好的空间布局,进而构建一个满足使用者实际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的设计方案。同时,还需要将房屋设计的采光功能、通风功能以及核心的舒适性做出深化调研,进而在满足空间实用价值的同时提高房屋的经济效益。

3.2引入创新型设计理念

3.2.1多元设计理念。设计师应基于设计方案进行创新,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计理念,使房屋设计能够在创新理念的引导中构建创意型、环保型的建设。同时,设计师应基于基础设计进行多元化创作,进而保证设计核心能够拥有新型视觉体验,进而拓展多元化室内设计理念的建设。3.2.2构建科学化理念。通过结合新型科学设计方案,并不断运用不同的设计风格进行设计创新,进而达到房屋设计的核心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基于科学化的元素拓展,使房屋设计趋于完美。如能够在房屋设计中融入城市元素、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风格特点[2],使流程化的设计基于不同的调研方法进行拓展,进而达到创新型设计的需求。

3.3优化材料理念构建

3.3.1细化设计方案。设计师应针对房屋建筑的重点部位进行多方面考虑,使重点部位能结合不同的设计材料进行细化设计,以此完善设计方案的整体运用性和功能性。同时,重点部位的材料选择应基于对其功能性进行考量,使建筑物功能能在不同的设计形状、设计色彩中得以健全,提升房屋的使用价值。3.3.2结合环境因素。设计师应基于周边环境进行深化调研,使设计方案能够与环境的融合中不断构建环境与建筑的可融性特点,进而能够保证材料的化学性质不会因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设计师需要将城市环境的特点进行考虑,使设计本身能够符合文化氛围,进一步构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设计理念。3.3.3使用新型材料。设计师应不断拓新自己对材料的认知,并能在保证房屋功能性的前提下使用新型环保材料[3],进而促使房屋设计趋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建设。特别是需要将低碳型材料的作用考虑至实际设计当中,促使材料的应用价值在环保理念的引导中不断完善。

3.4完善设计师的专业素质

3.4.1规范制度。必须针对实际设计需求制定规范的设计制度,使建筑师的设计能本着规范制度严格制定设计计划,进而严格的计划设计,完善不同使用者对设计的根本需求。3.4.2深化培训。相关部门必须要求设计师能够结合不同的设计培训,使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规范培训下不断提高,进一步深化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方便设计师能够在不同的设计中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制定合理的交流讨论,使设计师能够在讨论中发现科学的设计方法,并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设计修养中,完善视觉艺术细胞。

4结束语

功能性的房屋设计不仅有利于保障建筑质量需求,还能在多元环境的塑造下满足人们对室内设计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因此,通过不断完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创新型理念进行优化整改,使房屋设计趋于美观性和实用性,进而在完善使用者的理念需求中提高建筑设计的美观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尹宽.建筑装饰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6(13).

[2]杨雪琴.当前建筑装饰设计中的问题及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3).

拓展培训方案范文7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儿园管理;精细化管理;运用策略

我园区所处农村,属于一所农村幼儿园,教师资源欠缺,设备设施远没有城市幼儿园丰富和充足。但在《指南》指导下,作为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其的科学管理,希冀提升教育质量。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我认为可以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以“精心、精细、精品”的管理理念、措施和方案,将“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方案、制度、策略与素质”运用到管理中,提升幼儿园管理质量,关注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一、管理队伍精细化,提升凝聚力量

1.园长自强不息,做好全局规划

园长是幼儿园的领头羊,精细化管理需要从园长入手,园长的科学引领和精细引导,能奠定优质管理的基础。一是契合实际确立恰当的办园目标和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二是与时俱进更新管理思想,要站在前瞻性、科学性、依法办学的角度,设计精细化管理方案,科学安排、责任到人、以身作则、注重过程。

2.构建和谐队伍,相互配合团结

农村幼儿园教师资源少,这就需要资源优化利用,要从构建和谐的管理队伍出发,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团结友爱,才能落实精细化管理。

3.明确各自责任,成员选贤任能

对于管理人员少的现状,在实施农村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的时候,或许会涉及到一人多岗的问题。岗位人员的选择,要选贤任能,在考虑人员学历、资历的同时,综合分析成员的实际办事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等。

4.形成良好作风,以身作则引领

管理队伍是管理幼儿园的实施者,对管理质量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需要管理人员作风良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高凝聚力,形成和谐、团结、互助、友爱之风。

二、规章制度精细化,优化管理方案

1.建立管理章程,践行以章管理

精细化管理包括分工、制度、实施过程、服务质量等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需要用制度来管理,在幼儿园中实施“依章管理”。需要先制定《幼儿园管理章程》,展示在幼儿园的展板上,方便全园教师随时阅读。对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幼儿园特色、教育精神、管理思想,及师幼管理、后勤工作等,都明确、清晰的做出要求。

2.结合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到人

有了《幼儿园管理章程》,并明确制定出教师职责、后勤岗位要求、德育事项等相关条例的规章制度后,需要实施分级管理,一层管理下一层,让管理者和教师都有权力也有职责。建立健全的管理层,园长下是副园长,建立四层管理模式,园长、副园长、组长、班主任,分级管理,下对上负责,形成人人负责,分工明确、职责到人的良好风气。

三、后勤保障精细化,营造和谐氛围

1.提升人员素质,奠定管理基础

后勤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后勤工作对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也对管理质量有很大影响。精细化管理理念下需要重视后勤管理。

2.建立完善体系,优化管理质量

后勤管理质量应该有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结合园所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将其与奖金挂钩。

四、教师培训精细化,打造优质队伍

1.开展学习活动,关注教师成长

教师是管理工作的执行者,要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关注教师的成长,从道德品质、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社会公德等方面,组织针对性的学习活动。

2.鼓励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基于学习活动,给教师更多全面学习的机会后,还要坚持培训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结合农村幼儿园的特点,教师可能没有太多参与培训的机会。管理层可以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基于园本培训,让教师吸收更多知识。还应激励教师走出幼儿园,到外面去拓展视野,学习技能。选派教师外出培训,让教师在交流学习后,资源共享。

五、家园共育精细化,优化教育质量

1.设立园本特色亲子活动,奠定共育基础

家园共育是现阶段幼儿教育的主流趋势,只有家长和幼儿园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打造优质幼儿教育。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结合我园地处农村的特点,三分之一幼儿为留守孩子,为了积极调动孩子监护人的力量,邀请家长、监护人参与到共育中。建立家长学校,集中家长优势资源,邀请在民间体育、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文化、卫生育儿等方面有独特见解的家长,担任讲解员,为园所教师传授与园本课程“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经验。配合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开展了“温暖亲子阅读节”、“大手拉小手温暖亲子运动会”、“图书漂流”等活动,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带孩子多读绘本,提升家长的亲子阅读能力以及科学的育儿手段。

2.组织家长绘本阅读交流活动,合作设计方案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活动。”应该拓展多种渠道,树立家长或监护人正确的家庭教育、亲子阅读理念,提升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在多样化的渠道和活动中,一起制定家园共育方案,一起实施家园共育,重视家长的亲身参与。邀请家长、监护人参与到家园共育中来,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以交流经验的形式,家园合作一起设计更好的教育方案。进行《故事爸爸故事妈妈》分享故事交流活动,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亲子作业单,提升家长及监护人的亲子共读的能力,优化家园共育方法。

六、结束语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为保障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转,提升幼儿教育质量,需要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分工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的态度和科学方案,各层管理人员分工合作、责任到人,能有效优化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罗芳.幼儿园的精细化管理探微[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7):177

[2]高亚美.浅谈幼儿园精细化管理[J]教育导刊月刊,2013(6):64-66

[3]杨卫东.浅谈幼儿园后勤工作精细化管理[J]都市家教月刊,2017(3):100-101

[4]杨红梅.浅谈幼儿园教育常规精细化管理措施[J]学苑教育,2016(2):22

[5]高素环.浅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J]学周刊,2016(8):235

拓展培训方案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高水平专业群

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等政策文件的出台[1-2],以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实施,新时代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被舞起。其中,高水平专业群的布局是“双高”建设中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专业群建设正式进入国家顶层设计范畴,并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改革与发展的抓手和热点[3-4]。同时《方案》中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2019年4月,教育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5],标志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之前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同,二者的级别和定位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通过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给出的等级证明,是行业、企业颁发的所从事岗位应该具备的技术能力证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人社部门定职业标准,教育部门定教学标准,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负责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培训,培训评价组织负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开发建设,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考核评价、颁证等相关工作[6]。而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认定的国家证书,是对劳动者具有和达到某一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标准的认定。2019年4月、2019年9月、2020年1月和2020年12月教育部相继了四批试点目录,其中第四批试点目录[7]中才公布了适用于化工领域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针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的试点证书工作也在2021年才刚刚起步实施。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高水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并从2021年开始启动化工领域相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因此,如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开发与实施“1+X”证书制度,并与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条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8-9]。

1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专业群可以围绕学科基础、产业链构或职业岗位群来构建专业群。专业群应该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背景、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是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引领带动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发展,形成基于能源化工产业原料加工(石油炼制)—材料生产—材料深加工—产品应用与服务产业链,专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专业集群。开展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就能够把这些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专业集群,从而达到既加强核心专业的建设,又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专业的提升,提高办学效益。

2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1+X”证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1顶层设计,重构与“1+X”证书体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旨在培养对接能源化工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技术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将专业与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与“X”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将化工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并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使之与其相适应,并将学生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证相融合[10]。将“双证书”培养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要对专业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定位,重构“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

2.2课证融通,统整与“1+X”证书体系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在分析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已经纳入教学体系和将来能够纳入并能有效完成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将其转化为若干门专业课程,或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专业课程,并将其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群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及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等部分组成,实现底层的专业平台课程共享,中层的专业模块课程分立,高层的拓展课程互选,确保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11]。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共建9门共享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设备与机械、化工识图与制图、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安全技术、环保与职业卫生。在此基础上,以“X”职业技能证书为单位统整与“1+X”证书体系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融入化工精馏安全控制(主要对接课程: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危险及可操作性(HAZOP)分析(主要对接课程:化工安全技术)、化工设备检维修作业(主要对接课程:化工设备与机械)等“1+X”证书内容。内容基本重合或覆盖“课证融合”课程,使课程内容与证书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形成每个专业群一组“课证融合”课程的架构,为“1+X”证书制度试点奠定基础。

2.3引培互助,打造与“1+X”证书体系相适应的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是实施“1+X”证书试点的基础和保障,通过“行、校、企”协同建设,通过“自育”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1+X”证书体系的教师团队建设,打造一支熟练掌握并能有机融合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双标准师资团队,不断学习新技术与新技能,同时满足培训与教学的需求。一是实施“一教师一方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坚持校内外培养相结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校内实践锻炼,参与项目研发,赴国内外研修访学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1+X”证书试点制度,研读化工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专业教学标准,并加强与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考务相关流程与工作;三是建立“校企互聘互兼”机制,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学与培训,合理提升团队的培训能力[12];四是形成高效的培训分工协作机制。培训团队教师要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全局意识和整体认知,又针对团队中每个教师的擅长领域进行分类培养,形成错位发展、各有所长、能力互补、结构优化的教学培训团队,并积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组织交流互动,共同打造多元组合的混编高水平双师团队。

2.4资源增容,开发与“1+X”证书体系相支撑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条件,统一规划、共建共享与“1+X”证书体系相支撑的教学资源,对专业群的培训教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13]。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衔接,专业教学内容与“X”证书培训内容协同组合,及时引入或编写相适应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平台和在线开放课程,共同开发、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针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系统。对接理论和实践、融合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设计配套各类实训,如专业基础实训、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和跨专业综合实训等,扩建充实实训基础设施,保障教学与培训需求。制定融合证书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并加强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时的过关率。

2.5有效监督,创新与“1+X”证书体系相呼应的评价机制

一是在“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中,总结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能力训练方案,并根据动态反馈调整机制及时进行评价调整;二是学院按照程序申请设立为考核站点,配合培训评价组织实施证书考核。建立健全证书培养、组织管理保障机制,杜绝乱培训、滥发证。考核时以“能力为本、教考分离”为原则,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客观公正评价典型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14];三是建立技能证书学分认定体系。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分认定要求,做好获证学生的学分替换工作;四是建立纵向对比与持续追踪、横向对照与全面评估的机制。纵向对比与持续追踪就是建立试点学生的长期档案,追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判断“1+X”证书制度试点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而横向对照与全面评估,是将试点班级学生与常规班级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全面评估其差异及变化。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