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探析(8篇)

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探析(8篇)

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体验式课堂分析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原则

1.倡导参与性、体验式、分享式学习过程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索的欲望,而不是只知道结果,要懂得学会探索原因,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另外,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只有思考了,才能够得出创新式的思路;没有认真思考的话,也得不出创新性的知识。如果学生开始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就不会产生疑问。可能他们只会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并不会针对内容进行探索、创新。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对教学任务做出调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积极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是错的。教师也要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2.在开放性教学中寻找规范化

教师要掌握好开放性体验式教学的尺度,在实现开放式教学过程中不失规范化,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对教师最高的要求。比如,针对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勇敢表达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要有一个严格的知识整体框架,课堂纪律是不能破坏的,不能因为课堂的参与性而使课堂变成“一锅粥”的形式。同时,教师也要放手让学生大胆操作、想象,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出更多的想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体验式学习设计运用

1.情境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涉及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是其中之一。情境设计的应用已经被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了。比如,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关于挑战性、冒险性的生活情景练习等。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从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不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

2.课程实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理念,它更加具有科学性及创新性,需要小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传统教学,其教学理念更加新颖,教学手段更加创新,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体验式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一式讲授知识内容的方式,将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当中,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途径,能大大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关于设置动画效果知识内容的讲解时,教师会针对教学内容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练习,教师可以将小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制作一个关于动画片的介绍。小学生对动画片的喜欢是有目共睹的,将计算机课程与小学生喜欢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相信很多小学生会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时也实现了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迎合新课改的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逐渐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创新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技术等综合素质能力,而体验式教学模式也将成为未来教学创新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作者:吴燕 单位: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三小学

第二篇:信息技术化学课堂探析

一、以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化学学科本就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化学知识,每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不外乎都是一些抽象性很强的知识点,每当遇到这些知识点时,很多教师想要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讲清楚总是感到异常吃力,毕竟,让高中生理解一些深刻抽象的空洞理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来突破这些难点知识就成为了备课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了。例如,笔者在讲到“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这节的内容时,对于如何阐述微观粒子的形成、相互间的作用力以及粒子之间的联系等非常抽象的知识点,笔者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但最终下来,效果都不好。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想让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理解清楚是非常困难的。思考之下,笔者决定采用多媒体工具,希望借助于信息技术来辅助这一难点知识的讲解活动。在备课环节中,笔者制作了这样一个FLASH动画:先显示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组成,并且核外电子是呈现出三层分布的特点。接下来,让最外层的电子开始不停的闪烁,并逐渐从钠原子转移到氯原子,为了强化效果,笔者用箭头标明转移的方向,引出电子失去与得到的过程。再接下来,与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化合价相呼应,得到一个电子,显负一价,失去一个电子,显正一价,这样一来两个阴阳离子由于作用力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实现平衡,这样稳定下来形成的作用力就是离子键。通过这种夸张而生动的动画模拟,NaCl、HCl的形成过程被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也就呼之欲出了。最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本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上课效果。

二、以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工具给我们展示的知识点是以静态化、平面化为主要特征的,这种静态化、平面化的知识点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依赖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而这些恰恰是很多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对于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从而造就了思维上的阻滞点。例如,在讲到工业制取硫酸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依靠语言进行描述分析,为了增强直观性,教师最多也只能用实物、标本,或者是模型等方式来为学生尽量构建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但即使是这样,这些平面化、静态化的展示依然让学生感到十分空洞,学生对于整个工业制取硫酸的过程依然是懵懵懂懂,在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倘若这时候,教师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以真实的声效、逼真的画面把硫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制取过程完整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当学生看到沸腾炉真的沸腾了起来,看到生成的二氧化硫经过热交换器奔向接触室,变成了三氧化硫,而三氧化硫进入了吸收室以后,出来了一缸热气腾腾的还散发着烟雾的硫酸时,教师无需多言,在生动直观的情境感染下,学生早已经把该记住的知识记在头脑中了,且不会有丝毫的勉强。这种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通过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抽象的知识,同时,也能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一些生趣,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下从事学习活动。

三、以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化学学科中有很多的实验活动在课堂环境是是无法正常开展的,像是一些宏观的、微观的的实验,或者一些实验过程很长或很短的实验,如合成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腐蚀过程等,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实验活动在课堂上难以开展,这样一来,教师只能牺牲实验,而代之以语言讲解的方式。实验活动本身是立体直观的活动,而语言讲解分析则是完全的理论分析,这样的讲实验当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了。如果我们能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多媒体工具为手段开展一些模拟性的实验活动,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实验,但至少在多媒体工具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不仅如此,模拟实验下,很多的反应过程也可以被人为地控制,例如,一些反应过程过长或过短的反应现象,一些很难观察到的微观的实验现象,这些难以被观察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或者加快或者放慢,或者放大或者缩小,这样一来,整个实验的可观性就能够大大提升了,而有了较强的可观性,学生就能更加轻松有效地观察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这对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总结

在如今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化学课堂拥有更多的机会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对于化学教学活动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利的发展机会。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理性地对待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恰当的、有分寸的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优势。

作者:李新荣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增色添彩

一、内容的选择要适当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注重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情确定。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蟋蟀的住宅》一课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日记。课文以文字表述为主,对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不容易引起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选择“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这一抽象的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化被动为主动,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个重点句的学习,先用多媒体展示放大的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插图中的所谓“蟋蟀的住宅”只不过是隐藏在草丛中的一个简易的小洞穴。学生对作者把这个小洞穴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可能有些不解,教师便可抓住这个契机设疑: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简易洞穴说成是“住宅”,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是否觉得有点夸张?为什么?问题抛出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潜心读书,并在书上做批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中教师一边用课件展示蟋蟀“住宅”的结构图,一边跟随学生的回答,相机把“朝着阳光、隐藏、倾斜的隧道、平坦、阳台、墙壁很光滑、修理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等词语标注在“住宅”的相应位置,图文结合相得益彰。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说:“在我们人类看来,这个小洞穴的确称不上是什么工程,但对于身体弱小的蟋蟀来说,的确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工程”了,请看大屏幕———”音落画来,屏幕上播放教师制作的flash课件:几只蟋蟀正在草丛中忙碌着,它们有的用前足扒,有的用后脚推,还有的用尾部拱……进进出出,你追我赶地挖掘洞穴的热闹场面。这样,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生动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作者为什么会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蟋蟀仅靠柔弱的前肢和大腿,要完成扒土、挖土、搬泥、踏地、修整等繁重的任务,简直就是奇迹!所以作者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学生的学习的情绪高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出现的时机要适时

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一些媒体信息出现的时机要科学,过早或滞后出现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课在学习第二部分时,若让学生读文本或由老师讲解,学生都较难领会“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方向。”所描述的情景。或者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取悦学生的视觉效果,一开始就播放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飞行的课件,学生看似很快明白了蝙蝠是怎样的飞行的,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课件内容所定势,想象力受到禁锢,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师授的仅仅只是“鱼”。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化解重点,突破难点,但使用的时机要把握好。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蝙蝠夜里飞行时,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基本只停留在复述课文的层面,未见有创造性感悟和见解,便可抓住时机制造悬念说:“刚才同学们基本上能复述课文内容大意,但是还有不少同学的头脑中还无法再现出课文描述的情景,下面我们就到科学家的实验室去看看,究竟蝙蝠的飞行靠的是眼睛还是嘴和耳朵?请大家注意观察蝙蝠的表现,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待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唤起之后,教师开始播放蝙蝠在一间横七竖八地挂满铃铛的屋子里蒙上眼睛、塞上耳朵、封住嘴飞行的动画课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配上画外音解说,学生清楚直观地看到蝙蝠在不同的情境中飞行的状况,心里豁然开朗!像这样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学生疑难处,求知欲强烈的时候辅用信息技术,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抽象的内容化成具体形象的情境,启其所惑,导其所难,方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媒体的使用要适度

毋庸置疑,多媒体信息技术相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它必然的优势。但一节课里,如果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形式,不停地播放课件,弃学生与文本于不顾,把课堂变成了电影院,就会使教学的中心转移,虽肥了信息技术的“田”却荒了语言实践学习的“园”,甚至南辕北辙,因此课堂上要适度使用信息技术。我在一次下校听课调研时看到有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笋芽儿》一课时,完全引用教育资源网上的一个教学视频来教学,对整节课的视频未做任何修改,学生只是瞧着视频中的老师和学生在上课,课堂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这样无度地滥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课堂一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同样,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只安排两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合理适度,效果斐然。这位老师考虑到《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童话散文,课文虽生动活泼,但二年级的学生感知起来有一定难度。在熟读课文后,教师便利用多媒体配乐播放《小雨沙沙》,再把镜头对准笋芽儿,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的全过程,以及桃花盛开、柳枝摇曳、莺歌燕舞的春景,感受春雨“沙沙沙”、雷公公“轰隆隆”的美妙,让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到笋芽儿向往春光,冲破一切阻力奋发向上茁壮成长的精神。学生学得轻松又开心。在下课的前的10分钟,教师开始指导学生书写。这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显示每个字书写的行程和笔画生成过程后,让学生跟着书空,再认真地写三个。直观有趣的书写过程的演示比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真切,学生顿感眼前一亮,忘记了一节课学习的疲劳,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写字教学中。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适度使用信息技术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宛如朵朵鲜花绽放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只要教师能根据适当、适时、适度的原则合理使用,就一定会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精彩无限!

作者:廖满芬 单位:福建省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四篇:美术课堂策略信息技术研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知美

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多是让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如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的欣赏。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很多时候是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介绍,采用挂图、照片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美术、感受美术。单一的教学形式决定了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学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够感受更多的美。信息技术应用是指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综合使用,在美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充分、广泛地利用网络资源,这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学生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就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要求搜索到想要的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比单纯欣赏挂图更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欣赏中国山水画,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从而感受美、欣赏美。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往的美术课堂由于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的匮乏,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资源的搜索和学习。如,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的任务,在信息技术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热情。

二、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创造美

新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的革新,和以往的教学不同,新课改要求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情况往往相反,教师往往控制和主导整个课堂,安排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学生只是听讲就行了,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信息技术能够在美术教学中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中国工艺美术(如剪纸、篆刻等)时,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自己操作。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操作提供了很多便利。美术中涉及一些设计类的知识,如板报设计、贺卡设计等,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自由发挥,设计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表现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些简单的软件进行操作,如画图、Word、Photoshop等,计算机还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字形字体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自己的作品。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可以举行一些相关的活动,如板报设计大赛、校徽设计大赛、贺卡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学有所用。并且可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展示和评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创造美的机会,对于培养美术学习兴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美术会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学习任务甚至一种负担。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要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感受自然美和作品艺术美,从而逐步形成和提高审美趣味与美术欣赏能力。在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所谓的欣赏就是先由教师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然后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含义和艺术特点进行介绍,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进行讨论等。这样的欣赏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很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制作介绍美术作品的幻灯片,在班内轮流展示。如,让学生制作一个关于中国年画的幻灯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和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年画的创作目的,自己通过感受,总结作品的艺术特点等。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得知识。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并且在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还能够让学生得到美的启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重难点时,教师不要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把教材内容、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等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突出重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开拓学生眼界,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四、总结

总之,将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整合在一起,在信息技术创造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美术教学,享受美术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教学体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课堂教学也会更加形象和生动,有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者:楚瑞纪 单位: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

第五篇:数学课堂信息技术有效分析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巧妙导入不但能够画龙点睛、启迪思维,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可有效开启思维闸门、展开丰富联想、激励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的学习氛围由紧张变为愉悦,使学生的学习期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故事情节,喜闻乐见的画面与音乐,深深吸引了学生:炎热中的唐僧师徒口渴难耐。八戒抱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叫道:“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五分之一。”悟空乐了,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自言自语:“怎么比他们少呢?”同学们都笑了,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不仅诱发了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还使学生始终被吸引着,主动参与探究。

二、启引探究,提升学习能力,突破重难点

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关键。有些学习内容,即便在重点、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讲解,学生仍感触不深,即便一时掌握了,也是死记硬背,容易遗忘,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变繁难为简单,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巧练,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这一重点,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然后剪开,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继续演示剪拼过程,顺势而导: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注意力完全被吸引,通过动画演示、组内交流,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2πr2=πr),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巧借多媒体技术,轻易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妙用信息技术导学导练,增强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借助多媒体进行练习设计,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借助多媒体进行练习设计,能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借助多媒体进行练习设计,能把比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拓展思路,找出解法;借助多媒体进行练习设计,能提高练习趣味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乐学乐做”。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练习中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四个练习。一是“找线段”: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线段?学生会指出哪些不是线段,但不一定清楚怎样把它变成线段。二是“变线段”: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线段,接着第一个练习,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把非线段图形自动变形成线段,让学生直观看清演变过程;三是“数线段”: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由一条线段,延伸一端成为三条线段,再延伸……图形由简单到复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四是“比线段”:两条线段哪条长?学生判断后,利用多媒体将两条线段重叠在一起,很容易看长短,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的方法。四个练习,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性,时间节省了,趣味提高了,兴趣激发了,难度降低了,做到了轻负高效。

四、激活思维,调整情绪,保持学习状态

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对形象直观、色彩艳丽的事物感兴趣。课堂上教师的说教、练习、思维时间稍长,就易感到疲倦、厌烦,导致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创造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将学习内容生动呈现于屏幕,使学生乐学、愿学,促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内容较枯燥,需要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只凭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多媒体出示了“智慧爷爷”的思考题:将6个表面积都是18平方厘米的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题意拼一拼,然后多媒体动画演示。演示过程中,2种不同的拼法,接触面不断闪烁,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N个正方体,接触N-1次,表面积减少2(N-1)”这一变化规律。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学习状态被调动,思维被拓展,通过组内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发现多种不同解题法,同时把这一规律反推到“一个长方体切成几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的实际问题中去。这样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课堂实效。

五、总结

总之,借助信息技术,选准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黄金”结合点,就能“动一子而全盘皆活”。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张铭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市华城美地小学

第六篇: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探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活化需求适应学生生活

信息技术再现形象之能力极强,它给学生所能够带来的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形象载体,有形有声,尤其是一些实验或实践,操作的过程具体,还可以调节,学生看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暂停等。但我们必须思考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必须适应学生的现实生活。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可能涉猎得到较为丰富的生活,也不可能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些可以共享的课件资源,我们不能完全意义上的“拿来主义”。譬如教学《两位数的两步计算》笔者就设计了一辆公共汽车在行进中旅客上、下车的情景,这情景可以说就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因为当今小学生随父母亲外出的机会比较多,乘机动车远行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笔者发现,呈现上下车的情景时,学生观察得比较仔细。学生在观察后围绕着上下车的现象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还比较充满自信地想去自己解决“离汽车招呼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状况?应当说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能够高度地适应。学生借助于所呈现的生活载体进行观察,发现并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在相互之间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则在比较兴奋和愉悦中,探索思考,交流表达。当学生有了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后,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是那样的狭窄,而显得十分的开阔。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活化需求适应学生发展

小学生学习数学,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必须是让其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进而达到人人都获取充分发展的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根本,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是目的,而真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发展既是目的也是途径,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促进,则是一种策略上的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定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运用促进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发展上,笔者始终认为,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辅助手段比较好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时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进行趣味数学的探究,笔者就曾用影像资源,给学生讲述数学故事,出示趣味数学题,让《儿歌比赛》的内容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源泉。如将动物王国里的大象、小猴、小狗赋予人物的语言,模仿孩子去上课,学生听后兴趣盎然。如把小乌龟、小青蛙、小刺猬变成好朋友,让他们去叙述到底相距多少米的内容,学生听后再去进行比较仔细的辨析。学生通过倾听便发现三朋友中,有朋友的叙述不很全面,解决不了相距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活化课堂,不仅仅就是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如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智力再超群,也不可能比较迅速而又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而不应当完全是单方面的。我们不要以为课堂上反应灵敏的学生就是能够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学生,就是能够获取充分发展的学生。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活化需求适应学生探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近乎有一种通病,也就是遇到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就不思进取,尤其是一些存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丧失信心者可以说是相当普遍,这是学生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大敌。这不仅仅就影响着一个个有问题学生的发展,同样会影响智力超群学生的发展,也就从相关意义上说影响着整体水准的提高。所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在学生探究数学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探求习惯上去做文章,而且这文章还应当作得很实很实。信息技术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已经是有目共睹。其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活动中也已经是功不可没,尤其在引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思想的形成上。对此,我们必须坚守的阵地是,把信息技术用在学生探究数学的刀刃上。我们必须保证的前提是,凡需要学生真正探究的数学问题,就必定以信息技术手段去实施课堂教学流程。

四、总结

譬如教学《认识时、分》就首先让学生去探究相关钟面的内容和规律,如果机械地指着钟面讲解,那学生探究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于是就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呈现一个空洞洞的圆形,且没有任何数字。在学生茫然不解时,笔者在圆形的顶上格写上12,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便结合平时所见到的钟面思考起为什么来。那又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又在12的后面间隔两个数字的位置上写上了3,再相关的空格处写上6和9。而12、3、6、9之间的空格是一致的,那从12到3之间可以填上什么数呢?学生就从这个填数的规律上理解钟面上看时间是从12点开始的。先写12的主要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实际上学生对认识时、分的探究基本上就是随着画12以后的数字等方面开始的。

作者:徐燕 单位:盱眙县开发区实验学校

第七篇:学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创设

1问题情境的含义

什么是问题情境呢?简单来说,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或疑难蕴含于特定的场合(环境)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换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有冲突、不和谐,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人们的观点或信念中出现了不一致,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失调,他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自身认知与外界一致。

2问题情境创设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目的性,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要新颖、生动、有趣味。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问题情境生活化,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

2.1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情境的设置既要激发学生兴趣,还要让学生根据情境理解本课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环境。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数码照相和相片处理知识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时留下的照片,有运动会的,有春游的,有六一节的。学生们看到自己在照片里的身影都非常兴奋。接着,老师挑出一些照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拍照片的时候要多拍几张,这样就不怕拍坏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美图秀秀,有的学生说要PS下,有的学生说用光影魔术手。这样,新课知识的学习就顺势在学生的讨论中拉开帷幕。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最好有人物、事件。就是说什么人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这样学生就知道我学了这课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下次如果我遇到这种问题,我也可以用这些知识去解决。

2.2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要增强问题的趣味性,问题的设计要在新奇上下功夫。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信息技术《鱼儿悠悠》时,有同行创设了“变魔术”的问题情境。先是多媒体课件出示变魔术道具:一个圆形,多条单弧曲线和一块幕布。接着教师模仿电视上刘谦魔术表演时的经典动作和语调,将圆形和单弧曲线变成一只美丽的热带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本课知识。这堂课不是在导入部分创设了“变魔术”的问题情境后就弃之不用,而是在新知学习部分还继续创设了“魔术一”“魔术二”“终极魔术”等多个问题情境,学生们在体验当“魔术师”的乐趣中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情境中掌握了绘制曲线的知识。

2.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问题情境的设置,除了要关注知识以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我们不能只止于传授知识,也要在学生知识转化、升华为能力和素养上下功夫。例如,在学习《认识文件夹》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分类整理的重要性,笔者创设了玩一个flash小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帮助游戏里的主人公朵拉收拾房间。通过游戏里对房间各个物品的归类放置引出电脑文件也需要归类存放的认知意识。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荷塘美景》时,笔者先向学生展示初夏时节满塘荷花盛开的美景图片,接着再向学生展示另一张破败不堪的池塘照片和一只哭泣的小青蛙图片。背景音是小青蛙哭诉着它的家园被破坏的故事:“从前,在我居住的池塘里也开满了荷花。后来,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随意将污水倾倒进池塘里。现在,我的小池塘里再也看不到美丽的荷花了……呜呜……”故事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了一次环保教育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创设的问题情境越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也越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如果有时候问题情境不能启发深思或者内涵比较隐蔽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启发和诱导。

3总结

总之,要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心理生成,关键在于问题情境要设置得好。我们教师要在平常教学中多花功夫,多构思,多实践,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乐学习。

作者:孙玉妹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江南水都小学

第八篇:信息技术环境数学课堂教学探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已经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关键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就需要不断探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就能够将学习内容以情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能力。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那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能够很快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东西来进行引入,比如开窗的过程、开冰箱的过程、观光电梯的运动等,通过动画来展示荡秋千的过程,让学生从这些生活化的例子中对“旋转和平移”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求知欲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在进行接下来的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

二、注重课堂体验,拓展学生思维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自己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超文本以及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出来,并且建立成电子教学库,这样就方便学生的回顾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提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的应用题的时候,许多学生不喜欢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于一些应用题中的术语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因此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容易出错。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增强学生的视听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课件中呈现出小明和小红两个人站在不同的地点(强调两地),然后面对面着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然后小明和小红遇到一起(强调相遇)。通过这些动态的多媒体演示,就使得学生很快能够明白“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以及“相遇”的含义,这就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完成了认知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了解数学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将生动的现实场景模式出来,借助网络平台、搜索大量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数学。比如在学习有关“税收”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让学生对税收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比如税收的计算方式、各种税收政策等,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起来,也能够促进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和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比如在学习“统计”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各种表格和图形,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统计的直观认识。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的。数学学习的过程讲究计算和演练,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扎实数学基础知识的阶段,因此就需要让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比如笔算、口算的能力,不能够过于依赖计算机,否则这是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什么问题都求助于计算机,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此外,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时候,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不能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多媒体各种酷炫的形式制作上,避免本末倒置。鼠标接触并不能够代表实践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固然能够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电脑就能够了解实际例子。但是鼠标操作并不能完全代替实践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让学生多去接触现实的物体,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好处是巨大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需要能够把握运用的尺度,注重传统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融合,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优势,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就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马红梅 单位:江苏省盱眙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