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教学体系重构

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教学体系重构

摘要: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城乡规划专业中重要性日益凸显,其能够提升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效率与质量,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的综合分析能力。文章深入分析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及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存在的教师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衔接三个问题,提出从筹建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法、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性三个方面重构教学体系,为推进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大数据

0前言

2014年,大数据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研发应用,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3月,在考察杭州城市建设时指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1]。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加之“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运营管理新理念的提出,社会对能够开发和利用大数据的专业人才需求呈增长趋势。城市是人口、产业高度聚集的物质空间,是最大的人工构筑物,也是大数据的产生地与集散地。未来,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运营管理离不开既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又具备深厚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的复合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这将倒逼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重新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技术应用在城乡规划专业

中的重要性分析自学科创立以来,城乡规划专业即“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解决具体城市问题,这需要应用科学相关领域的技术方法辅助。特别是当今大数据及智慧城市时代,计算机云计算、数学模型、统计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运用,为城乡规划决策提供了强大的客观依据,促使城乡规划学科向科学迈进了一大步[2]。

1.1信息技术应用显著提升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效率与质量。城市大数据类型多样,如人口、用地、产业、交通、绿地等数据。城乡规划专业传统的收集资料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而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体[3]。依托上述方法得到的城市数据,已无法客观描摹、精准反映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和运营管理现状,由此推导出的城市相关信息也严重滞后于城市事实。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弥补上述缺憾,借助计算机技术、依托城市数据“大脑”,可以快捷高效获取相关数据,真实刻画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环境,显著提升调研效率与质量,为准确认识、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现代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2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城乡规划编制准确性的根本目标,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不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规划设计人员除了具备传统的定性分析能力外,还应掌握对城市基础库、行业系统等数据平台的海量数据的精确提取、量化分析方法,为规划设计方案提供数理支撑,建构预测模型、优化城市布局等。近年来,各类规划和设计的编制、评价与管理过程中,大数据在前期研究、方案预测与动态评价等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4]。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将切实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的综合分析能力。

2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及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于2008年设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专业培养、教学体系均趋成熟。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脱胎于《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体系由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两个环节组成,后者又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个性化拓展教育五部分,其中属于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城乡规划中的地理信息系统2门课设置于专业教育平台,讲授的信息技术软件主要有计算机制图与表现技法(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地理信息系统(GIS)。

2.2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现状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以下三个问题。2.2.1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多元,“专业性”有待提升因师资力量等原因,目前承担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的教师专业为设计艺术学、生态学等背景,缺少既具有城乡规划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知识的专门授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性”不高。2.2.2信息技术应用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按照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要求,城乡规划专业制订了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大纲,大纲要求学生了解借助专业软件绘制规划设计图纸的相关知识,掌握CAD、GIS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必要技能。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CAD制图技能和GIS分析方法,即掌握信息技术,并熟练运用于城乡规划设计实践中。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法采用的是理论讲授和上机实验的单一方式,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问题,单纯的理论传授和上机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2.2.3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存在局限性,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度差笔者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先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的设置,期望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后,更好地将其运用到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中去。但事实是“学完即忘、学而不用”,在高年级的规划设计实践课上,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制图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能力远未达到要求。究其原因是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内容设置脱离城乡规划专业课课程应用能力要求,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度差。

3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体系重构内容

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重构教学体系。

3.1精心筹建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团队。基于在城乡规划专业设置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初衷———服务于城乡规划考虑,将筹建一支兼备城乡规划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专门教学团队,在任课教师引进、遴选、进修、业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制订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沟通计算机辅助设计、城乡规划中的地理信息系统2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共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授课质量。

3.2以问题导引为授课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理论讲授-上机实验”单一形式为“问题导引—理论讲授—专业小结—上机验证”复合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的缺陷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学完上机实验交个作业即算完成学习。而复合式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由学生在课前总结自己在专业绘图能力、图面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解析,再融汇专业知识小点,促进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综合吸收,最后通过上机实际操作验证之前的环节,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

3.3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性,学以致用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中10门专业核心课为对象,分为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道路与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与环境规划6个主模块,并将CAD、GIS课程中的理论内容、上机实操、程序设计等进行“子模块”划分,6个主模块的规划设计、分析绘制通过相应的子模块得以实现。通过建立一一对应的结构关系,强化了学生在设计课中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学以致用的同时,也搭建起学生进一步认知专业的框架体系,加深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解。

4结语

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城乡规划从业者的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5]。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应主动求变,厘清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方法,致力于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服务于城乡规划设计,为大数据时代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运用信息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N/OL].

[2]孙昌盛,张春英,胡聚山.城镇化新常态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建构[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1):17-21.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吴莞姝.基于城市大数据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350-352.

[5]尹杰,宋斯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9(8):91-93.

作者:周宝娟 郭娜娜 梁鑫斌 贾媛媛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