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构建探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构建探究

摘要: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是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本文结合当前的网络环境,分析在网络舆情处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阐释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构建的策略,为进一步提升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抖音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深入人们的生活[1]。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互联网普及率6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2.3%[2]。人们不仅通过网络和自媒体平台进行人际沟通、发表看法,而且也愿意通过网络平台对一些突发的社会问题表达见解和看法[3-4]。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可以方便人们之间的沟通,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因此,网络舆情的正确及时引导显得尤为重要[5-6]。若对网络舆情不加以处理,很可能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恶性发展,误导民众,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公信力[7]。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地提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规避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保证社会稳定和谐[8]。因此,对于来说,如何有效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方向,提升应对能力,降低舆情危害显得尤为重要[9-10]。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构建的策略。

二、需建立完整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2019年中国网民搜索引擎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59亿,搜索引擎的使用率达81.3%,同时97.1%的搜索用户通过手机进行搜索。可以看出,人们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络浏览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也越来越便捷,对于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流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留给的反应时间越来越少[11-12]。部门应加快对新技术的应用,例如现在应用较广泛的大数据,就可以用来对网络中出现的关键字进行监控与收集,利用舆情分析软件对这些高频词进行分析,当该高频词出现的频率瞬间提升,同时包含一些敏感词汇时,相关部门应该立即关注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同时,要组织相应专家团队以概率的方式对网络舆情爆发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且提前做出相应的响应预案。通过可视化、数字演变等方式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模型构建等,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从而使这些数据从量变到质变,创造出额外的价值。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演化规律的了解,可以大大减少应急反应时间,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从而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13]。

三、需建立完整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机制

(一)加强多部门沟通协作。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复杂性,其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才能解决,可将与网络舆情相关的部门碎片化,将网络舆情的处理细分为多个部分,使每个部门快速高效地完成各自的任务,追求责任最小化,使各部门清楚自己所负的责任,加强责任细分,同时简化各部门交流步骤,使信息可以在各部门共享。在多部门共同协作下,使网络舆情得到快速处理,实现数据统一汇聚,以及全方位多层次解决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问题。

(二)提高信息公开度。官方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及时发声,引导舆论发展方向,避免人们对事件产生猜测,同时将信息的公开渠道扩大,不仅要在的公开网站上发言,同时也要在人们常使用的多媒体平台上发声,例如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软件上开通的发声账号,使民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的公开度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舆论的发展方向,尽快扭转不良的局面,同时提升的公信力以及人民群众对党和工作的满意度。

(三)借助网络力量干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走向。建立一个以为中心,多方力量相辅助的全方位管理体系,借助社会公众与社会组织能力快速响应,同时建立多条有效途径对民众的意见进行获取,快速制定相应的举措,消除民众的消极情绪。并利用网络中消息传播迅速的特点,借助网络中有影响力的组织和个人对信息进行扩散,使民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通知,快速扭转网络舆论的走向,同时借助网络力量及时澄清网络谣言,尽快消除民众的恐慌。

四、需完善法律法规及问责机制

就法律层面而言,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相关的法律滞后性严重。就法规层面而言,地方对本行政区域网络舆情监控的探索不够,法规比较欠缺。就制度层面而言,一些地方缺乏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制度。地方层面缺乏健全有力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制度,比如专业人员缺乏、职责不清晰,导致出现突发网络舆情无法及时应对。因此,要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于不适应网络发展的制度要及时修改,明确执法结构,健全执法体制;地方要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明确部门职责,使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协调有法可依;同时强化监管制度,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五级网格化舆情监管体系,做到监管范围广、力度大。建立由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县、乡镇以及村(社区)组成的五级网格化舆情监管体系,同时明确各级部门责任分工,细化监管责任,从系统、制度、人员、装备、经费等多方面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五、需强化公民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

由于网络的快速普及,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对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就容易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和变形。这时部门就需要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心存敬畏,要有利用科学的武器战胜网络舆情的决心。应加强公民对网络舆情的合理认识。首先,开展传媒素质教育。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公益的公民素质教育,使公民对自己的网络言语有清楚的自我判断。其次,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用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引导民众文明上网。最后,增强网民的法律意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虽然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但是在网络上发言同样需要负法律责任。另外,要通过电视以及自媒体等途径,提高民众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为民众打好预防针,从而缓解人们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措手不及、焦虑、恐慌或围观猎奇心理,避免网络舆情因猎奇、焦虑、恐慌等心理带来不良舆论导向。

六、结语

网络舆情风险是社会发展中无法确定的因素,同时也是社会危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因而构建完善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使网络舆情带来的危机转变成社会发展的契机。同时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应做到公开透明,广泛听取民意,提升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梁瑛楠 于小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基础教学部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