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民众价值观影响分析

网络舆情对民众价值观影响分析

摘要:近年来,基于互联网而迅速发展的网络舆情已成为了解社会动态的风向标。人们无时不处在充满舆情信息的网络环境中,多元化的网络舆情对民众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含义及主要特点的分析为前提,探究网络舆情给民众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大众媒体、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优化网络舆情对民众价值观影响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情;价值观;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表现形式之一得以快速发展。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网络舆情也不可避免,因此它作为一把双刃剑,我们对待网络舆情给民众价值观带来的不同影响要予以重视并加以利用和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是人们展现其才华和奉献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机遇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当人们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极为重要。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舆情是在一定现实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社会事件和问题的观点、看法、态度表达的集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利益诉求。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无所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网络的大环境下,网络舆情与互联网、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息息相关,并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特点,其有着自由性与可控性、隐匿性与外显性、交互性与分散性的显著特点。[2]

二、网络舆情对民众价值观的主要影响

价值观对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功能。马克思主义指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的。网络舆情是对立统一的,它一方面能帮助人们进行准确的人生价值定位、发挥价值观导向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若未能对不良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也很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和情绪化的言行等,从而未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网络舆情对民众价值观的积极影响。1.辨别是非能力加强,进一步端正价值取向。人们在网络舆情的这片大海畅游的过程中会面对各种是非言论和时代杂音,能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价值选择来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等,不断丰富他们辩证思维方法,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进一步端正价值取向。在肺炎疫情初期,网络上存在许多关于此次疫情的谣言和曲解、误解权威医学专家的话语。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舆情信息,绝大多数的民众有一定的辨别舆情信息是非的能力,特别是从事医学相关的人们,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科普疫情相关知识,引导人们积极科学防疫。2.积极参与网络治理,增强网络责任意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参与网络舆情的热情高,他们的言行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绝大部分民众是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中较理性的部分,他们会通过自己不断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和不断储备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方向。例如,在2018年10月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中,不少“键盘侠”在相关此事件报道的评论下对救援速度进行攻击等,但也能看到不少网民评论为之解释说明。我们总会在类似事件中看到民众维护网络秩序的“足迹”,感受到他们在网络中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3.信息获取更加快捷,加强对时政的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通过时事新闻不仅能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现状,而且通过参与时事相关话题的讨论也是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网络舆情这种方式,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以关注、了解、分析时政,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体会民主实践的新形式,增强了家国意识。

(二)网络舆情对民众价值观的消极影响。1.纷繁复杂的舆情信息冲击民众的主流价值观。网络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载体,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治、文化的重要阵地,多元化的舆情信息影响民众的思维判断。一方面,当代网民绝大部分是刚步入社会缺乏人生阅历的学生,他们“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在多元化的舆论观点的影响下,对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更容易做出不全面或欠成熟的思考和判断,面临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困扰”[3],以及一些负面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西方的意识形态易破坏人们已经形成价值观,致使一部分人们盲目推崇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主流价值观。2.网络舆情隐匿性弱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人们在虚拟社区中,可以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塑造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个人,而这种互动的参与方式会导致互动的“局部性”(如不会产生眼神交流和肢体接触),也会使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降低。[4]人们在参与网络舆情的过程中网络责任意识普遍较强,但在片面化、群体极化、反向化的网络舆情中,人们容易受不良舆情信息的影响,难免一部分人漠视网络自由的约束性,沉迷网络的隐藏性,信谣传谣,成为不良网络舆情的助长者。[5]这不仅是自己淡漠法律领域的责任意识,而且弱化了对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3.沉溺于网络舆情易造成人们人际交往和网络心理障碍。参与网络舆情是一种网络人际交往的形式,往往不可避免的出现松散的人际关系和群体流动的频繁性。由于参与网络舆情具有隐匿性和开放性,长期以往,容易造成人们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中都可能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状况。[6]另外,舆情热点事件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好奇心会让其跟进热点事件的后续发展或顺藤摸瓜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无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势必会造成人们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之中,不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困扰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三、优化网络舆情对民众价值观影响的措施

民众价值观的塑造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今良莠不齐的舆情信息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应在尊重网络舆情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采取措施以规范网络舆情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一)国家层面。1.做好网络宣传工作的引导,弘扬主旋律。面对日益丰富的网络文化生活,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国家新闻媒体宣传部门应肩负着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相关部门应自觉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运用网络媒介传播我国核心价值观,弘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减少西方文化渗透,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观念。2.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有效防止不良舆情产生。网络舆情是人们话语权表达的一种方式,人们在参与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来源于自律的道德约束力量,还需要有法律的强制方式加以约束和规范。为培育求真求实、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一个充满道德与纪律、文明与和谐、友爱与团结的网络空间,立法部门应不断建立健全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硬约束来规范网民的舆情信息发表,定期举办有关《网络安全法》的知识竞赛,有效防止负面舆情的产生。3.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提高有效应对负面网络舆情的能力。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问题上,不断完善舆情的监管体系,提高网络舆情监管的技术。国家网信办应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提升网络实时监控的技术,特别是自媒体时代,更应注重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提高应对网络错误舆情的能力,确保在出现不良舆情信息时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避免负面舆情对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大众媒体层面。1.坚守职业道德,做好新时代的媒体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无论是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还是网络自媒体人,都应该要做到对新闻事件追求真实并加以报道,坚守职业道德,自觉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做新时代富有正直感的媒体人。2.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新闻舆论公信力。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但要坚守作为媒体人的职责,更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7]曾强调,“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因此,新闻工作者应时刻牢记的教诲,不断提高自身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做好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三)学校层面。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校园网络监管体系。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间中观察社会的晴雨表,学校网络舆情则作为学校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方式,学校必须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网络舆情传播和运行的特点,加强对学校网络舆情的研判、预警和干预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学校网络舆情的组织、制度和队伍建设,用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2.引导学生辨析网络信息,提升其参与网络舆情能力。重大新闻事件的即时性爆发,网民参差不齐的舆情观点紧随其后,在这种情形下,学校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醒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舆情信息的传播,帮助学生提升判断能力,引导他们辨析、评价及处理负面网络舆情信息,[8]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使学生树立符合时展要求和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3.重视学校价值观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学校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形式趋于单一、缺乏创新,学校应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给予重视,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课堂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和社会热点事件并加以分析,及时疏导负面舆情信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咨询辅导的方法,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提升学生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条理性分析和对事情本质了解的能力,从而学会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合理方向。

(四)个人层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客体。人们在参与网络舆情时,既是参与者又是受影响者。所以,这里应从民众作为实践的主客体角度来思考。1.民众作为网络舆情参与者的优化措施。首先,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规范参与网络舆情行为。人们作为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应当积极主动地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参与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做到懂法律、明事理、讲文明,弘扬尊道贵德的优秀传统,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并规范参与网络舆情行为,让网络舆情的发展得更加风清气正。其次,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增强社会责任感。现阶段,人们无时无处不处在网络之中,面对负面网络舆情,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应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以公忠爱国的整体主义精神和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对不良舆情信息敢于、勇于说“不”,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纠正不良舆情,尽可能地为网络舆情营造良好的风气,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2.民众作为网络舆情受影响者的优化措施。首先,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人们在网络舆情的世界中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受影响者,参与网络舆情的人鱼龙混杂,其舆情观点表现出来也是充满是非。人们面对负面、虚假信息要予以甄别,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为表面现象所惑,善于弄清事物的本质,使网络舆情能帮助人们进行准确的人生价值定位。其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更加显现。但在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无形渗透时,人们必须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主流价值观,必要时对恶意传播不实信息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予以抨击和辩论,不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真谛,坚持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的统一,自觉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作者:唐雪梅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