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范例

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1

(一)2013年我县共发生突发公共事件62起,与2012年相比,起数增加6.9%。一是自然灾害类中水旱灾害2起,气象灾害4起,地质灾害5起,森林火灾3起,无人员伤亡。二是事故灾难类中交通事故6起,死亡2人,伤2人;民房火灾事故18起,死亡3人;工伤事故3起,死亡3人,伤2人;无校内外学生安全事故。三是公共卫生事件类中发生一起公共卫生事件,经济损失1万元,无人员伤亡。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中群体性事件2起;八大刑事案件立案18起,伤2人。(具体统计结果详见附表)

(二)2013年我县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灾害事件中遭受台风和连续强降雨与去年相比减少,自然灾害有所增加,气象灾害增加,由此造成12961.33万元的经济损失。二是事故灾难类事件中发生起数减少,伤亡人数明显减少,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显著,未发生安全事故,全年未发生学生伤害事件。三是公共卫生事件类发生一起。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中群体性上访事件较去年减少。八大类刑事案件立案起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二、总结评估

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救援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我县处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13年在市应急办的指导下,重新修订了一些应急预案,促进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一)完善预案体系建设,促进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我县在原有预案体系较为完善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县突发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县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县突发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县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县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县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县突发事件信息直报制度》、《县农村有线广播应急预警实施方案》、《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共10多份应急救援预案,《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加强应急组织机构、队伍、预案、制度、培训、演练、处置、物资储备等体系建设和编制预案分类目录,进一步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确保预案的时限性。通过逐渐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切实做到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健全指挥组织体系,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平台

我县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调整充实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即应急组织体系领导机构)、防灾减灾、传染病防控、医疗救援、自然灾害救援、安全事故救援等方面应急处置领导机构、专家组和应急专业队伍,建立全县应急管理机构队伍网络,加强应急保障工作,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调查评估,进一步健全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后勤保障、信息通畅等网络体系和组织建设,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平台。

(三)抓好常态演练工作,提升应急处置救援能力。

组织应急救援演练,能有效提高应急组织体系的战斗力,也是提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根本措施。县消防大队、运输管理所、中石油、危化企业、中小学校等行业、企业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救援体系反应的灵敏度,预案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为预案的完善提供实战资料和参考依据,提升了处理危机和事故救援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县政府组织开展了综合应急预案桌面演练,通过演练重点检验我县各有关部门在应对处理突发事故的综合能力,在应急响应、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等方面的应急处置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落实信息报告制度,规范应急工作信息报告程序

县总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保证通信畅通。并严格落实《县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要求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规定的方式向县政府总值班室报告,县政府按相关要求向市政府报告。特殊情况必须在事发后第一时间按程序电话报告县政府总值班室,随后以规范信息报告样式补报。同时,处置救援情况应及时续报,事件结束后实行终报。对发生在敏感时间、敏感部位的事件,达不到上报标准的,也要及时向县总值班室报告。对迟报、谎报、漏报紧急重大情况或传达领导及上级批示指示不及时,协调落实不到位的,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2013年我县各乡镇及各部门、各单位都能坚持信息报送制度(节假日照常值班值守),未出现信息迟报、谎报、漏报现象。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在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做好全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救援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不足问题突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参与部门多,涉及面广,应急物资储备所需数量多、品种杂、费用高,要达到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的指令性计划要求,须投入大量的资金。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植物疫情等应急物资储备资金都已列入财政预算,但因目前我县财政资金较困难,在应急资金保障上还比较缺乏,距上级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他如为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购置药械设备资金均无法全部到位等。二是应急组织体系中专家组建设滞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专家组机构是应急组织体系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机构,其职责是为各相关应急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方案。目前,我县虽有组织防火、防汛、动物防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但在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专家组机构建设上还十分滞后,还未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应急专业人才库。三是应急组织救援演练仍需加强。虽然我县在防火、卫生防疫、公共安全系统方面均有进行常态性救援演练,但相对于整个应急组织体系来看,明显表现出演练系统少,演练规模小,演练周期短等弱点,在实施常规演练方面仍需大力加强。

四、工作建议

(一)依托平台,整合资源,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按照“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全社会树立共享观念,逐步扩大共享范围。要求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结合应急预案的具体启动实施过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汇报材料,由总值班室汇总,分发部门和乡镇,并动员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踊跃建议,给予他们法律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激励,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为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支持。二是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进一步健全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建设,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纳入地方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提高应急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实用性,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网建设进行多网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加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同步建设,实现业务系统与技术体系的高度融合,全面提高信息平台的整体效益。三是建立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布署下阶段工作,完善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各部门、各乡镇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的路径和方式。

(二)健全机构、强化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是一次涉及面广、组成机构多、工作难度大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从健全机构入手,进一步强化机构内部管理。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比照市政府的做法,以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为龙头,以县政府总值班室为枢纽,不断调整机构组成,充实机构力量,以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要求总值班室充分履行应急职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要求县直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实际,健全办事机构,明确职能定位、业务划分;督促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抓紧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做到预案衔接,不留空档,尽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层次、全方位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同时,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建立并强化县乡两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突出责任意识,从源头上保障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的真正落实。并根据国家和省、市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方案,健全我县相配套的实施方案,依法依规开展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工作,逐步使这项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在充分利用现有应急队伍的基础上,抓好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以公安、消防、医疗救护队伍、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基本力量,以社区自救互救组织、企事业青年职工、青壮年农民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体系,加强演练,抓好培训,提升救援作战能力.逐步整合现有各专业救援力量,形成一支专用、一专多能的专业队伍,提高应急管理的指挥和处理水平。加快建立专业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2

1.特点

1.1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虽然目前突发事件数量增多,但是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日常工作生活中接触的较少,受到的教育培训也不足,这意味着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其发展趋势和可能涉及的影响等都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特点也严重阻碍着政府决策部门的处理方案。

1.2社会影响巨大

突发事件后果造成的冲击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秩序的重要因素。从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金融危机等等,到2009年的玉树地震、泥石流,2012年的北京水灾,2013年初的上海死猪时间等。随着传播媒介在中国的高度普及,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这些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再到决策者的处理、善后等,均会被详细、及时地公布,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在公众面前,除了突发事件本身,政府的应急能力、决策能力也在经受广大群众的考验,稍有疏忽,就会给社会的稳定制造致命危害。

2.产生原因

产生事件的原因主要存在着主、客观因素。其中在主观因素中,人为原因起了关键作用。比如因为过分追求经济上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建设,使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人为因素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这是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内部矛盾无法做到完全的消除,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等社会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客观上主要是物的原因,如设施设备故障、气候环境变化导致媒介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出现改变等原因。民族、宗教等人为灾害也是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原因。

二、传统方法处置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1.处置理念落后政府部门在对待突发事件时一定会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行动。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落后的环境造成了一些政府人员重视权利但不愿意承担责任,重视大的功绩不愿意谋求小的人民福祉。这势必影响其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上的行为,在面对严重事件时,常常会因为缺乏创新的理念导致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

2.处理手段单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政府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权力、职责划分不清的情况,结构合理的管理体制设置目前还没有形成。这就导致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由于责任划分不清,各级管理部门互相推诿,有的甚至采用瞒报的手段来逃避责任,或者是置事件的优先处理于不顾,还是依照最原始落后的处理方法一级一级请示,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以2000年发生的非典疫情为例,虽然最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在疫情发生之初,某些管理部门面对疫情的盲目乐观以及在处理最初疫情时手段的落后和愚昧。尤其是在面对现如今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情况下,突发事件越是推迟一分钟解决,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也越大。

3.缺乏灵活性一直以来由于部分原因,大多数政府管理人员在群众心中都是威严的,高高在上的,这就决定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果政府处理好了,群众认为这是政府应该做的,是理所应当做的,但是倘若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是现如今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有的政府部门还是遵循老办法,不会根据形势灵活变通,以群众上访为例,地方政府组织不是将精力放在解决人民的诉求上面,而是采取截访、扣押等手段,长此以往,必将引起民怨沸腾。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法制等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解决,如果实在无法解决主要问题,也不能一下子回绝,而应该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非主要问题,这样只要政府有所为,群众也是会理解的。

4.处理中的法制基础薄弱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处理事件上起基础性作用。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还是缺少完整的法律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提高管理系统的执行能力,是管理效率高低的根源。实行过程中提供的法律依据直接影响了行动速度。所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

5.处置预案的实际应用程度弱目前大多数预案都比较倾向于理论性,在技术战术方面显得指导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实际操作中常常会有管理人员不清楚应该做什么。这就导致了在事件发生后对困难和问题的估计不够全面,准备不够充分,由于理论和实际没有结合起来,处理中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平时的演练还不够,经验教训也总结得还不够全面。任何事情只做不总结就不会提高,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保证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够合理应付。

三、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1.保持忧患意识,以做好有效预防由于事件的突然性,我们不能具体保证它们何时会发生,所以为了能够第一时间内做出有效应对,就需要随时保持忧患意识。如前所述,这种类型的突发事件由于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不完全消失的所以总是会发生,因而应对突发事件决策应该是现代社会一种“常态决策”,不能单纯的将事件视为“偶发事件”。所有现象都有其原因,在处理过程中不能流于表面,不能只在事件发生时忙于应付而疏于总结有用的经验。也还要有民生意识,在经济利益之前不要忘记人文精神。

2.应急决策方面需及时应急决策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种假设以备不时之需。在决策时也需要有关键的有效措施,决策过程中也应保证一定程度上的民主。重点在于事件发生后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成功控制事态发展,将因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努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们的素质增强公民的安全意识,可以减轻事件发生的影响。不仅要加强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组织建设,也要做好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最后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也不能疏忽实际演练。做好有关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普及教育。掌握预防、应对、维权本领.使之常备不懈。

4.加强基层组织的应对建设,落实责任制,注重事后修建事发后要对社会突发性事件进行评估,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改进管理和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时候重建,改良机制、管理、设施等方面显示出来存在的不足,并利用各种渠道对事件的参加人员进行紧急疏导和善后工作,尽量争取能够从本质上预防事件的再度发生。

5.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化,以便实行依法处理原则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处理事务时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如果有了完整的应对体系,就能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找到合理的应对方法从而抓住最佳解决时机。而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行动时起到了保障作用,依法处理有利于保证群众的利益。在处理社会突发性事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迅速控制事态发展。(2)提出整体方案和对策。(3)统一行动。(4)主导舆论导向。(5)组织纪律约束。(6)采取法律措施。

四、结语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3

关键词:肺炎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

肺炎作为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疫情,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取得了战略性、阶段性胜利。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承担了民众居家隔离期间的信息传递、沟通等需求,网上舆情规模达到历年峰值,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如何正确地监测和引导网络舆情,对于科学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以肺炎疫情为例,通过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分析其网络舆情演变的特点及规律,旨在为今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监测与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一、网络舆情演变的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网络舆情演变的分析工具——百度搜索指数。百度是免费大数据分析平台,百度搜索指数反映了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及自身关注话题的点击浏览量,体现的是公众关注度;媒体指数反映了媒体对于热点事件的跟踪报道,体现的是媒体关注度。以百度网民搜索行为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进行分析,可以深度挖掘舆情热点,客观反映舆情变化规律。以百度搜索指数作为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热度演变分析工具,并结合疫情期间重大标志性事件,综合分析该事件各阶段网络舆情演变特点及规律,可以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提供经验借鉴。

(二)网络舆情演变的分析材料与方法。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由武汉暴发,进而快速蔓延至全国,所以本文样本选择全国作为研究区域。由于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我们选取2019年12月27日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至2020年9月8日举行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这段具有代表性时间段的百度搜索指数数据进行研究,通过百度官网,以“肺炎疫情”为关键词进行数据检索,包括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以分析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热度演变特点及规律。

二、肺炎疫情网络舆情演变的阶段分析及研究结论

从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演变趋势可知,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走势基本一致,且均出现多峰值波动,但峰值时间点有所不同。根据舆情走势,结合肺炎疫情的现实演变,发现该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变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快速上升期、集中暴发期、平稳下降期和衰退波动期五个阶段。

(一)肺炎疫情网络舆情演变的阶段与分析。1.萌芽期(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19日)。2019年12月27日,武汉市卫健委通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1日,国家派出工作组赶赴武汉指导疫情处置工作,疫情开始引起关注,舆论开始在网络上酝酿。2020年1月7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病毒毒株;1月19日深夜,高级别专家组经过认真研判,明确出现人传人现象,立刻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当日,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开始迅速上升,正式揭开了全国疫情防控的序幕。在舆情萌芽阶段,由于对病理还未完全了解,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不够、政府的信息量有限、真相相对滞后与缺位,极易引发公众的质疑与猜测。一些自媒体平台为了博眼球、要流量,捕风捉影地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各种疫情言论,这些信息源真伪难辨,大多比较偏激、消极,稍有不慎会使舆论迅速发酵,引发舆论风暴。2.快速上升期(2020年1月20日~2020年1月24日)。2020年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疫情防控工作;22日,作出重要批示;23日凌晨,武汉实施对离汉通道实行严格管制;同日,火神山医院开建,浙江、广东等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4日,从全国各地和军队调集医疗队驰援武汉市。这一系列防控措施,立刻引发关注,再次将肺炎疫情推向了舆论高潮。此阶段,百度搜索指数迅速上升,媒体指数迎来第一个峰值,网络舆情持续高涨,全国抗疫战正式打响。由于武汉实施对离汉通道实行严格管制,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恐慌不安情绪。为了缓解焦虑情绪,部分公众在社交媒体上通过阅读、转发、评论等形式实时关注疫情的最新进展,在“肺炎”主舆论场周围产生了很多子舆论场,如“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但舆论存在博弈现象,在消极情绪的煽动下极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挤压理智正面舆论的传播。3.集中暴发期(2020年1月25日~2020年2月20日)。2020年1月25日党中央成立疫情工作领导小组;1月26日雷神山医院开建;1月27日再次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随着各级政府各项防疫工作的有序部署、扎实推进以及媒体的持续跟踪报道,但媒体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搜索指数在25日、28日迎来了两个高峰。1月30左右,政府的防疫工作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搜索指数出现短期回落,但媒体指数继续高峰值波动。2月7日李文亮医生因感染离世,同日,国家派出调查组前往武汉进行调查,舆论热度再次升温,搜索指数迎来又一个小高峰。随着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再加上2月中下旬开始,国内每日新增确诊人数逐渐减少,每日治愈人数逐渐增多,国内疫情得到初步遏制。集中暴发期的后阶段,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公众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关注点开始转向其他相关的抗疫问题。短期内网络舆情出现峰值波动、次生舆情频发。如湖北红十字会事件、大理扣留重庆口罩事件等,都是典型的肺炎疫情引发的次生舆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舆情热点频繁更迭,导致媒体指数持续居高不下。由个别政府机关疫情应对不力引发公众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讨论,也直接导致了政府机关形象受到影响,疫情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便,也转移到了对政府的不满上。4.平稳下降期(2020年2月21日~2020年4月28日)。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疫情发展迎来拐点。各地因地制宜,陆续下调疫情响应应急级别,宣布有序复工复产,肺炎疫情的舆论热度开始稳步回落。3月11日至17日,国内每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维持在个位数,新增发病数持续下降,直至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首次实现零报告。4月8日,武汉解封。4月26日,武汉市所有肺炎住院病例清零。4月27日,中央指导组离鄂返京,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从3月中旬开始,随着本土病例降至个位数,除湖北之外的公众生活也逐渐恢复至疫情之前。此时,公众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致敬白衣天使、抗疫必胜、复工复学等正面热点方面,疫情话题的讨论热度大幅下降,搜索指数开始稳步快速回落。平稳下降后期,即从3月中旬至4月底,随着武汉解封,全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政府的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验证,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公众前期的质疑恐慌情绪也得以完全释放,疫情的网络舆情热度降至较低值并趋于平稳。5.衰退波动期(2020年4月29日~2020年9月8日)。2020年5月开始,党中央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及时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境外输入性病例基本得到控制,境内疫情呈零星散发状态。6月11日,北京出现新增本土病例,再次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政府立即采取防控措施,严防疫情二次暴发。次日,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开始上涨,网络舆情迎来另一个小高峰。北京疫情刚刚结束,7月15日新疆出现本土病例,22日大连出现本土病例,百度搜索指数在16日、23日均出现小幅上涨波动。随后哈尔滨等地也陆续出现了本土病例,无疑再次给我国的疫情防控敲响警钟。此阶段,境内本土病例局部零星出现,网络舆情出现小幅波动变化,但波动峰值相比快速上升期和集中暴发期来说处于一个非常低的值,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国内复工复产复学全面推进,公众生活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但境外疫情防控局面依然复杂,美国、印度等国疫情还在持续增长,疫情输入风险很大,政府疫情防控不能放松,媒体在疫情报道方面还在持续跟进,公众对疫情的关注度短期不会完全消失,但网络舆情热度将长期处于较低平稳状态。

(二)肺炎疫情网络舆情演变的研究结论。1.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特点。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具有快速上升期突发性裂变性强、集中暴发期热点更迭快、衰退期波动频繁等特点。第一,舆情快速上升期突发性裂变性强。这期间公众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突发性增长,与疫情相关的舆论热点快速裂变,网络舆情热度呈直线飞速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肺炎疫情直接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社会关注度极高。第二,舆情集中暴发期热点更迭快。此阶段公众高度关注政府的疫情防控处置进展,新闻媒体持续跟踪报道,舆论热点频繁更迭,导致网络舆情集中暴发、次生舆情频发。第三,舆情衰退期波动频繁。此阶段国内疫情防控基本结束,但国内疫情局部零星出现,导致网络舆情热度小幅峰值波动频发。自身的属性特点决定了疫情防控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整体战、持久战,中国取得疫情保卫战整体性胜利后,还面临不断暴发的境外输入病例;只有全世界联合抗击疫情,才能最终取得疫情保卫战的全面胜利。2.网络舆情演变趋势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密切相关[2]。2020年1月19日,专家组明确人传人之后,百度搜索指数、媒体指数都从当日开始迅速上升;1月23日武汉实施对离汉通道实行严格管制,搜索指数继续上涨,媒体指数迎来第一个峰值;1月25日至28日,政府展开了各项防控措施,媒体持续跟踪报道相关工作进展,媒体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搜索指数也迎来了两个高峰;1月30左右,政府的防疫工作得到了公众认可,搜索指数出现短暂回落;2月7日,李文亮医生的离世,舆论热度再次升温,搜索指数迎来井喷式暴发的小高峰;从2月中下旬开始至5月,境内疫情趋于平稳,网络舆情热度也开始稳步下降;6月11日开始,北京、新疆等地陆续出现新增本土病例,政府立即采取有效地管控措施,避免了疫情的二次暴发,网络舆情只出现了短期小幅波动。通过对疫情期间重大标志性事件及各个峰值的分析可见,突发事件的处置进展,直接影响舆论热度的变化。因此,疫情防控一刻不能放松,解决疫情带来的舆情问题,最根本还在于政府的疫情处置和疫情防控。

三、网络舆情演变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新技术给信息传播、公众交流提供了便利,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准确把握舆情演变特点,及时透明地权威信息,构建合理的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全媒体传播体系,使网络舆情治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一)及时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应对。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准确地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不仅是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的基础,更是消除公众恐慌情绪、增加政府公信力的良方。政府在具体实施时要做到:第一,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权威信息。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发声,回应热点问题,把握话语主动权,引导公众理性应对。如及时疫情防治措施、通报临床病例详情、公布疫情调查进展等,避免因疫情信息不及时、不透明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造成公众恐慌。第二,要做到“一个声音说话”[3]。相关部门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认真核实,保证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情况的出现,并减少公众的质疑和猜测。第三,要学会运用“平民语言”,为舆情回应注入“暖色调”。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心理较为脆弱、情绪起伏较大,因此,相关部门在回应舆论热点时,不仅要兼顾准确、客观、全面这一原则,还要采用更加温和的语言,为舆情回应注入“暖色调”,以安抚公众的恐慌情绪。

(二)完善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做好舆情风险评估。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世界,信息量大、准入门槛低,导致关键信息容易被忽略,而且由于信息源真假难辨,容易产生舆论旋涡,引发舆情危机。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抢占舆论先机,引导网络舆情向积极理性的方向发展,成为舆情治理的重要环节。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第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舆情监测系统,为舆情研判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具体实施阶段要坚持在时间上全过程不间断监测、内容上全方位有重点监测。特别是舆情暴发期,网络舆情热点频繁更迭,次生舆情频发,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测。第二,要健全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对于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要从舆论对象、影响因素、涉及范围等方面进行分级、分类研判,做好舆情风险评估,找准舆论引导的切入点,对症下药。第三,要建立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完备的应急处置方案,设立专门的舆情干预处置管理部门,以协调多个相关部门的联合联动,确保应急处置措施的高效执行,更好地实现舆情信息的早发现、早化解。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4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网络舆情;疫情

在互联网时代,国际网络媒体和社交软件在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形成了新的涉华国际舆情平台,形成了国际社会对华特殊的舆论场,影响了各国人民、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涉华思考方向、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民对抗疫情的关键时刻,要正确把握国际网络涉华舆情,做好应对和引导。

一、国际网络舆情基础数据概况

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出“舆情”的定义: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本文中,国际网络舆情主要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德等国家的民众在互联网上利用主要社交媒体,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对中国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通过信息显示出来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观点)总和的统计分析。笔者通过鹰眼速读网获取国际网络舆情数据,并展开分析。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暴发初期,针对国内有“类似非典传染病发生”的非官方信息,武汉市卫健委于2019年12月31日通报:武汉确实有27例病毒性肺炎,但是没有像非典那样人传人,也没有医务人员受到感染。第二天,武汉市公安局官方网站平安武汉信息称有8名散布传染病的谣言者被查处,同时华南海鲜城予以整治。2020年1月9日,中国卫生专家组通过调查和研究确认不明肺炎是一种新型病毒引起,称为病毒肺炎。1月10日,媒体报道:“疑似患者”激增,武汉的定点医院爆满,床位不够,同时一些医护人员也被传染。1月19日,武汉通报一夜新增136名患者。1月20日,在武汉实地考察之后,钟南山院士通过媒体表示“新型肺炎可以人传人”。央视新闻报道称,截至22日24时,湖北确诊444例。紧接着,副总理孙春兰亲临武汉开始检查指导肺炎疫情防控工作。1月23日,病毒肺炎防控进入战时状态,武汉宣布“封城”,湖北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将视线转向国外,在2020年1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一份声明:泰国确诊一名中国旅客感染病毒的报告,这名患者正在康复中。病毒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以此衍生出的国际涉华网络舆情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通过鹰眼大数据抓取软件,选取微博、新闻、Facebook、视频网站、网络论坛、博客6种境外媒体形态,从1月15日11时至2月15日11时,国际媒体对疫情的网络信息数据进行研究。所选取的具体研究对象分别是Facebook,Youtube,Asiatimes,Talkvietnam,News.naver,Yahoo,Uk.news.yahoo,雅虎经济网,MSN中文网;设置关键词有coronavirus,Corona,virus,Outbreak&China,Hubei&province,Wuhan等。从数据抓取上看,有关“肺炎疫情”的舆情主要集中在“微博”平台,共8094487条,占总量的91.5%;其次为“新闻”平台,共350627条,占4%;还有facebook.com,共258318条,占2.9%。

二、国际网络舆情的特点与风险点

面对疫情,中国的快速反应,科学的应对措施,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的集结与到位,以及两大临时医院的快速建成,收获了良好的国际舆情。特别是国际网民通过在线直播观看“武汉火神山医院”十天建造过程,无不惊叹“中国速度”。有评论认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这样的工程,这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如果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他们的国家,可能整个国家都已经崩溃。不过即便如此,在某些国际主流媒体的误导下,国际网民也有很多负面的态度与评价。1.“阴谋论”:利用谣言攻击中国体制。尽管许多国际网民对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给予赞叹,但伴随疫情的蔓延,与之相关的阴谋论也此起彼伏。从网络舆情数据来看,有国际网民称此次疫情的暴发是某个国家或组织奴役中国人计划的一部分;更有甚者,结合此前香港游行、中美贸易事件,造谣中国政府利用此次疫情,实行隔离封锁措施,逃避贸易谈判等。2.新的“种族歧视”:利用疫情排挤华人。国际网络信息中出现了利用此次疫情就种族主义展开争辩的言论,从而引发国际社会出现强烈的排华情绪。受互联网谣言的影响,部分境外民众表示拒绝接触亚洲人,甚至公开歧视亚洲人。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极易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忽视他国利益,导致网民无法保持理性态度。3.情绪极端化:非理性思考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国际网民对中国经济变化尤为关注,他们注意到此次疫情影响波及中国经济多个领域,如出境游被取消,国内景点纷纷关闭,股票下跌等。舆情显示网民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呈现极端化,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崩溃,进而影响世界经济。4.话语暴力:对中国人的抵制及言语攻击。随着疫情的发展,有国际网民开始针对中国人采用直接的语言暴力。例如,一名知名美国人在《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Twitter上留言。这一系列言论的和传播,导致更多不明真相的国际网民在网络上抵制中国人,甚至言语攻击等。

三、国际舆情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

从疫情暴发至今,国际舆论紧密关注事态发展,对中国友好以及怀有敌意的舆情持续并存。我们应该总结在此次疫情中获得的国际舆情应对经验,改善不足,建立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以此降低未来重大突发事件给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1.完善舆情体系:健全国际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舆情应对机制开展舆情应对工作,积极培养和建立国际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实时分析研判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舆情;其次,重视国际网络舆情管理技术更新和资金保障,提升国际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能力。最后,建立以中央相关部门为领导,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际网络舆情专家为支撑的智库,对国际涉华舆情深层次研究与分析,从长远角度为国家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支撑。2.信息及时公开: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引导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Facebook都具有强大的舆情引导能力。但从传播内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传统主流媒体及其网络媒体依然在社会民众注意力中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对于重大公共事件的求证,观点的引导和信息的综合分析,都离不开传统主流媒体。因此,对于此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应通过完善新闻制度,及时公开信息,设置议题,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国内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前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预案。尤其要注意节假日期间舆情监管与疏导机制建设,防止管理部门放假期间,出现管理空档期,让境内外负面舆论联动、共振。另外,我们可以主动向国际网络主流媒体和更新疫情相关信息,强化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体系中的地位。3.掌握对外话题体系:消除认识误区。应当尽快统筹国内智库和主流媒体的力量,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用各国听得懂、可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避免只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才能明白的“自说自话”及口号式的宣传,构建“自下而上”的对外传播体系。应在掌握国外受众文化背景和接受心理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宣传用语翻译成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语句,而且要做具体化的阐释,逐步培养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背景下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的认同。例如,可以请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等权威专家、央视发言人与境外主流媒体进行对话与交流,提高境外舆情监控与应急机制的高效性和权威性,提升中国关于此次疫情的国际话语质量,增强引导力。4.国际信息共享:提升全球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在发生可能会影响全球的公共事件时,为应对国际上部分网民、不法组织等出于各自利益、目的制造不良舆情、恶意煽动社会负面情绪等问题,我国政府可联系各国相关部门,联合各国社交媒体等主要传播媒介,建立长期应对机制。各国间资源互享,及时掌握突发事件舆论状况,通报最新疫情走向,减少国际间因传播速度等不可控因素而产生的不实新闻。同时,各国互通舆情,可加快有关政府根据民意进行政策调整等行为,进一步完善政府舆情处置体制机制。5.发动民间力量:与国际网民交流和对话。在2003年,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只有通过互动才能获得人类交流的核心:情感能量。中国的对外传播系统,更多依赖的是官方力量,民间应对力量较弱。这其中有语言的原因,也有其他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自媒体的无中心、分散的特点,基本全部依靠官方力量对外传播,应对国际社会各种类型的舆情,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此时国内民间力量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中国网民将身边与国际网民展开相关信息的沟通与对话,能够让外国普通网民更好地认识中国。6.培养舆论意见领袖:发挥“朋友圈”功能。从“疫情”等相关话题的传播路径看,国际网络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中存在明显的二级传播或多级传播的特点,意见领袖的影响很大,一些影响力强的主流媒体账号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但在国际上,有关“病毒肺炎疫情”舆论场,中国方面鲜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意见领导。国内主流媒体通常采用政府机构话语,相对更加重视疫情控制的正面宣传,少有意见领袖对潜在问题做深入分析,但西方媒体几乎不引用中国官方信源,较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制造“中国病毒”的误读,因此民众很难掌握相关事件的真实情况。鉴于此,应该进一步重视和鼓励培养舆论意见领袖,发挥他们“朋友圈”的影响力。7.对外实施援助:建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此次疫情影响面极广,很多欠发达国家应对体系极弱,缺乏相关医疗设施,可能会导致疫情扩散,民众心理恐慌,我国充分利用5G技术进行远程指导、援助,并提供一定物资,同时开展相关国际报道,从实际行动和报道中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丁柏铨.对舆情概念的认知和思考[J].编辑之友,2017(09).

[4]夏玲.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的对策研究[J].行政科学指南,2018(12).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5

2013年10月9日,临汾市安泽县太岳焦化有限公司脱硫工段脱硫液3#循环泵出口软管破裂,导致脱硫液泄漏,部分脱硫液排入蔺河。9日7时39分,接到该焦化公司的报告后,当地环保部门第一时间向上级环保局、本级县人民政府进行了报告,第一时间责令该焦化企业采取封堵外排口等处置措施,并对该焦化公司下发限产保炉的通知。该县人民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加强抢险指挥部领导,为确保事故得到科学、合理处置,指挥部快速成立了专家组,同时安检、环保、水利、公安等部门18人组成调查组。应急指挥部按照专家组意见,采取了层层设坝、清污截流等措施,共在蔺河设置9道水坝,将上游清水与受污染河水分别设坝截流,确保事故不对沁河造成影响。应急指挥部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a)通知沿途村户禁止使用蔺河河水;

b)将受污染的河水全部拦截在事故点下游约7km的坝内,随即调用了21台消防车、运水车等将污水运送至该焦化厂污水处理站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部分运至周围洗煤厂、煤矿等企业事故池暂存或喷洒至煤堆;

c)立即组成200余人的专业施工队伍开始施工,将上游清水截流在坝内,并通过2800m管道引至坝下游,以减少河水流量,减缓受污染水体流速。同时要求上游焦化厂停止排水,在上游设置多道清水坝层层截留清水,并采用大功率抽水机将清水提至农田,以减少河水的流量;

d)抢险过程中,为了减少河道的污染,在水体投放活性炭80t余,用于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

e)当地环保局第一时间责令该焦化公司采取封堵外排口等先期处置措施,并下发通知,要求限产保炉。该焦化公司焦炉结焦时间已延长至50h,焦炭生产负荷已降至45%;

f)共布设21个监测点位对污水流经河道(约7km)浅层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污水流经的河道浅层水未受到污染。未发生人畜伤亡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情况:监测站共布设14个监测断面对蔺河、沁河水质进行了监测,同时为了了解蔺河过污河道潜层水受污染情况,在7km河道内布设21个监测点位对潜层水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过污河道潜层水未受到污染。从15日22时到17日2时,蔺河入沁河前200m断面COD、氨氮、挥发酚浓度稳定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本次事故未对沁河水质造成影响。在本次污染应急事件中环境监测站出动应急监测车7辆,动用监测仪器、设备20余台(套),每2h采集1次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共出具监测数据2000余个,为指挥部科学处置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2012年12月31日山西长治市潞安市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苯胺泄漏造成浊漳河水体污染的环境突发事故。事故原因是,该公司苯胺罐区一条软管破损,而雨水排水系统阀门处于开启状态,如果企业的管理到位,雨水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泄露的苯胺就会流入事故池,出不了厂区,恰恰就是企业的疏忽导致泄漏的苯胺通过下水道排进浊漳河。2012年12月31日早7时40分,事故发生,省环保厅1月5日才获知消息,中间间隔了5d。

2012年1月6日,长治市政府和天脊煤化工集团才实施了应急预案,在浊漳河河道对水质污染物进行活性炭吸附清理。泄漏事件导致河北邯郸市区从1月5日下午起突发大面积停水事故和居民抢购瓶装水,河南安阳境内红旗渠等部分水体有苯胺、挥发酚等因子检出和超标。根据2012年3月山西通过的《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较大以上和暂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报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2h内报告省人民政府。山西长治出现苯胺泄漏污染水源迟报,事故在12月31日发生,直到1月5日才得以披露,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和当地的环保部门对苯胺泄漏污染浊漳河水体的事故严重性认识不够,当地相关主管部门如果把化工企业作为一个重点监管对象,尤其是在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企业对自身设备、设施管理到位,完全可以避免外泄的苯胺通过雨水、污水管道流入浊漳河,造成污染。也不会由一般性安全事故发展成环境污染大事故。以上两件突发环境事件如出一辙,但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污染事故的认识不同、警惕性不同,造成了处置方式的不同。长治市政府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故后,未按照《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在5d之内,长治政府和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只是将污染的河水拦截在市境之内,结果事态无法控制、污染了的河水已流出市境(同时是省境),当地才急忙上报。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没有认真核查苯胺泄漏量,误报为1t~1.5t,迟报了苯胺泄露导致浊漳河污染事件,误导和延误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此次环境污染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处置。

造成了应急处置失当,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存在疏漏等问题。企业在日常巡检维护中,没有重视对雨水阀的维护,雨水阀处于开启状态的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长治市环保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规定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不高,执行力不强。在得知苯胺泄露的事件后,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未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不能向领导和上级提出正确建议,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仍坚持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而临汾市和安泽县的环保部门在2013年10月9日,得知脱硫液泄漏,部分脱硫液排入蔺河的事件后:a)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b)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c)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行动;d)协调对周边地区污染源的监控工作;e)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确定重点防护区域;f)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随时调整应急方案;g)每天向上级部门报告环境污染事件的进展情况。通过积极努力,避免了一场大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未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结语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6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

0引言

对于建设项目而言,混凝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公路工程也不例外,其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施工的所有流程中,因此采取合适的质量检测方法来确保其质量十分重要。本文从混凝土的质量检测要点着手展开论述,分析了其检测依据,并介绍了三种应用较为普遍的质量检测方法。

1混凝土质量检测要点

1.1混凝土质量等级

①少数漏筋。若是柱梁的非纵向钢筋存在漏筋,规定其长度不得大于10cm;若是在地基或墙板处的非纵向钢筋存在漏筋,规定其长度不可大于20cm。②少数蜂窝。若是梁柱存在蜂窝,则外表面积不得大于500cm2;若是在地基或墙板处存在蜂窝,则不得大于1000cm2。③少数孔洞。若是梁柱存在孔洞,面积不可超过10cm2;地基和墙板处的孔洞面积应低于100cm2。④少数夹渣。通常而言,夹渣层深度与梁柱夹渣层长度不可超过5cm,地基与墙板的不得大于20cm。

1.2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质量是否过关是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标准的基础,因此,也要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测。例如在重庆丰都至忠县高速公路施工中,为保证公路施工质量,会在现场施工前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检测,检测工作由试验室负责,检测对象主要为此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到的砼、砂浆、钢筋等原材料做充分合理的检测,以此确保施工所用的原材料都是质量合格的。并且,对原材料入场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试验室首先会对其质保证明以及外观质量进行审核验证,再根据相关规范进行抽检。而对于一些质量情况存在较大波动的原材料(例如碎石、机制砂等等),一方面要从源头处入手进行质量控制,前往砂石生产厂做实地考察,对其生产工艺提出合理意见,从而促进工艺有所改进,也使得生产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增加这类材料的入场抽检频率,使抽检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2检测依据

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基准期、设计目标可靠指标以及路面材料性能、结构尺寸参数等都应当达到工程项目施工的有关标准。其中,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通常被划分成三个等级(高、中、低),而变异水平等级设计参数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需满足下述要求。

3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常用方法

3.1回弹仪测定水泥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

3.1.1原理及适用范围

回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混凝土表面硬度和抗压强度间的关系来得出混凝土的具体抗压强度的一种质量检测方法,且检测过程中不会对混凝土造成损坏。此方法大多应用于检测新建和已建结构混凝土的强度,检测范围为10~60MPa。其所具备的优点有,技术发展成熟、操作方法便捷简单、测试速度快、无损性以及检测费用不高等,但是此检测方法会受到结构表面的情况干扰,例如在测量混凝土不同浇筑面或是测量面存在潮湿、风化以及碳化时都会使得测试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3.1.2试验方法

3.1.2.1试验仪器

示值系统为数字式混凝土回弹仪,其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40℃,并且要按照相关规范定期检修保养。

3.1.2.2一般规定

任何一个结构或是构件测区数量不可低于10个;若是某一构件存在方向尺寸低于4.5m并且另一方向尺寸低于0.3m的情况,那么可以适量减少测区数,不过不可低于5个;临近两个测区之间间隔的距离不能大于2m,测区距离构件端部或是施工缝边缘的间距应保持在0.2~0.5m的范围内;测区需要设置在使回弹仪位于水平方面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若是此要求无法满足,则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面,检测混凝土浇筑的侧、表以及底面;测区应当选取设置在构件的两个对称的可测量浇筑面上,但也可以设置在一个可测面上,要保证其分布均匀,不能存在过度密集的情况;在构件的关键部位必须要设置测区,并且要注意离预埋件的距离;测区面积以低于0.04m2最佳;检测面应当是混凝表面,而且要保证其干净、平整,不能存在浮浆、污垢、蜂窝或是涂层等等,否则应当使用砂轮对其做清洁处理;对于一些会因弹击而出现颤动的薄壁或小型构件,在开始检测之前需要进行固定。

3.1.2.3回弹值测量

首先,在进行检测时,应当使回弹仪的轴线始终保持垂直于检测面,然后对其慢慢增压,并读数,再迅速复位;其次,测量点应当均匀地分布于测区之中,临近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可超过20mm,测量点与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应当大于30mm,测量点不可设置在气孔或是外露的石头上,每个测点都只能弹击一次。

3.2超声回弹综合技术检测法

3.2.1原理及适用范围

使用回弹法进行混凝土质量检测主要作用是得知混凝土表面的质量水平,但超声波则能够对混凝土的内部质量进行检测,而超声回弹综合技术则是融合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点,解决了只用一种方法时的检测结果片面的问题,使得检测准确度更高。此项综合技术具有技术成熟、无损性检测等特点,通常比较适合用于有相对应的两个测试面的混凝土结构。

3.2.2现场测试

3.2.2.1抽样

①单个构件检测。每个构件上应至少设置10个测区;②按批抽样检测。抽样数量不得低于同批次构件的十分之三,而且至少要有10件,每个构件上的至少要设置10个测试区,且同批次检测的构件间生产工艺、材料和性质等级应大致相同;③小构件。若是构件的长度未大于2m,则适量减少测区数,但是不得低于3个。

3.2.2.2测区要求

①测区需设置在构件混凝土浇筑方向的侧面;②测区应当均匀地分布,临近两测区之间的距离以2m以内最佳;③测区应当远离钢筋密集区和预埋件,测区尺寸为200×200mm;④要保证测试面为干净、平整、干燥的状态,不能存在浮浆、接缝、污垢或是涂层等等,否则应当使用砂轮对其进行打磨处理,并在打磨完成后擦拭干净残余的粉屑。

3.2.2.3测试顺序

所有测区都先做回弹测试,其后再做超声测试。不同测区中的回弹值和超声声速值,在计算阶段不能随意混用。

3.2.2.4回弹值测量

应按《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的要求,对构件上每一测区的两个相对测试面各弹击8点,每一测点的回弹值测读精确至1.0。

3.2.2.5声速值测量

①测试点。超声测试点与回弹测试共用相同测区,每个相对测试面上需设置3个测点,而且发射与接收换能器的轴线应为相同轴线;测试点处要平整、清洁,从而确保换能器可以充分地接触混凝土;测试点要远离同声传播方向平行的钢筋,否则可能存在短路的风险;②声波耦合。超声测试点上要先涂上声波耦合剂,在进行测试时,换能器把耦合剂挤压出再贴合在混凝土表面上,使得形成良好的耦合;③声时测读。超声测试时,声时值需要精确到0.1μs,声速值要精确到0.01km/s,超声测距的测量误差不可大于±1%。

3.3钻芯法

3.3.1原理及特点

钻芯法属于一种半破损的检测方法,其通过在混凝土结构物上钻芯取样,然后用压力试验机对其进行检测,从而获得混凝土强度情况。此方法具有测量结果直观且准确的优点,但是会对混凝土结构带来部分损坏。3.3.2试验步骤

3.3.2.1仪器设备

试验机、锯石机、磨石机、卡尺和钢尺等。

3.3.2.2试验步骤规定

①对混凝土芯样按照长径比不低于1的尺寸要求进行截取,测得的截取长径比为2的试样抗压轻度则为轴心抗压强度。其中,抗压和劈裂抗拉试验都需要安排3个试件作为一组;②把试件的两端使用磨石机处理平整,确保其端面平整度误差小于直径的10%,两个端面要同中轴线保持垂直,然后作为试件的承压面。试件四侧不得存在鼓胀、缩颈等缺陷;③用来进行劈裂抗拉试验的试件,还需要对其承受荷载的两个相对母线处做磨平处理,最终所得的磨平面宽度要在15mm左右,用来放置劈裂垫条;④在试件侧面选取多个位置来测量其长度,长度结果精确至1mm,将两个测量值的平均值定为试件长度。在试件中部测量两次直径,其中第二次测量方向要与上一次呈垂直关系,将测量解决精确至1mm,然后计算出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将此平均值作为试件直径;⑤在开始试验之前,要先将试件放于标准养护室内进行一周的养护,其后再进行相关试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论公路工程使用的是混凝土砖结构,还是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建设中都和混凝土存在密切联系,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也需建立在混凝土质量合格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要将混凝土质量检测工作落实到位,使得我国公里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TGD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S].

[2]JTTTF50—2011,公路桥涵混凝土施工规范条文[S].

[3]CECS02-2005,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S].

[4]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S].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7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建筑工程;优化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物质上的需求随之增加,对于所居住的房屋的要求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所以人们对于住房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基础上,施工方就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为了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也需要将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提升起来。然而,目前我国的施工现场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虽然一直在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还需要我们针对那些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优化,以保障施工过程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安全,以此助力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

一、优化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建筑工程的土建施工现场来说,优化好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至关重要。这是由于施工委托方会在进行正式施工之前严肃要求施工方对施工现场实施高效有序的管理制度,并且严格监控施工现场。以保证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安全有序的进行土建施工工作,以免发生不良意外。以下几点详细说明了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的重要性。首先,优化好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通过合理的人力物力以及物资分配,实现工程土建成本的降低,有效控制整个工程的成本,提高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其次,做好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有助于实现工程的质量管理,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再次,优化好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有助于实现环境生态效益。建筑工程在生产中免不了产生水源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环境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对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施工方需要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对于施工的时间和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管理控制,并做好施工过后的环境善后工作,能有效避免对周边居民造成困扰。最后,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因为“安全”、“质量”、“效率”是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所以通过对以上三点要求的把控有助于提升效率、保障施工安全,促进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效力和力度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所有管理工作的前提,因为施工现场处处都有可能发生安全隐患,而许多工人又没有很高的安全意识。所以在施工现场提高安全管理的效力和力度,以保证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员工有充分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为了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施工现场的管理层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交流会或者对工作人员举行定期培训,通过这些形式为员工讲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将会产生的价值,以及将会面对的安全隐患以及危险时刻的逃离办法等,由此做好危机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同时还可以建立起全面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帮助员工提升安全意识,并坚决反对违法施工,确保生产安全合法。

(二)制定全面的施工现场管理系统,实现责任到个人

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大量的工作人员、机械设备以及建筑材料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对于工程的实施又是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施工现场的全面管理效率,保障施工的顺利开展,在施工进行的时候,必须建立起一套全面完整的施工现场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把整个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分配,将不同的施工组成方面分配到相应的管理人员身上,并明确好每个管理人员的责任,实现责任到个人。这样一来,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出现突发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源头所在,并迅速的解决问题,不至于慌乱和浪费时间,以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有效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

当前我国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出现了一项新困难,就是目前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少有长期雇佣的建筑工人;而且有些工程所涉及到的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品类和数量繁多,管理起来很容易出错。由于当前我国网络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计算机网络科技水平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种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产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也有着很广阔的应用范围,因此,在现场管理工作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人员、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的高效管理和调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性与准确性能保证现场管理的秩序化和高效化,还能避免出错。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土建施工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优化好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不仅是为了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为了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施工现场资源的优化安排。同时,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也是对施工过程的有效监督,能够促进施工的规范化以及高效化,还能清除掉许多安全隐患,在制度上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因此,我们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并实施好现场管理工作,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现场管理体系,以提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成效,为建筑工程事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丁玉容.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J].江西建材,2018,(04):224.

突发公共事件范文8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态度改变理论;医患关系;医护工作者

1态度改变理论与医患关系契合

1.1态度改变理论

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而产生量变或质变,引起态度发生了改变且与原有态度大不相同的过程叫态度改变。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德提出了标准的态度改变模型,如图1所示。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4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引起被说服对象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按照态度改变理论,外部刺激带来的信息与说服对象原有态度之间发生冲突时,说服对象往往为维持其态度而产生反驳,当反驳作用小于外部刺激时则产生说服作用,说服对象的态度会因此有所改变,如果反驳作用大于外部刺激,则说服对象依然选择自己原有的态度。

1.2态度改变理论与和谐医患关系之间的契合点

和谐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1]。“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服务的需求大幅增长,传统碎片化的服务提供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2]。尤其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设备设施落后、全科医生短缺且水平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和接受上级医院转诊率低的现实困境[3],导致卫生服务短板明显,医患关系局部不和谐依然存在[4]。伴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提升、新闻媒体负面舆论的影响等,医患纠纷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医患关系紧张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医患关系和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5]。研究表明,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3个最主要原因是媒体舆论的负面报道、患者期望太高和现行医疗体制不合理;而患方则认为是挂号难、排队久、流程繁琐、看病太贵和部分医生水平不高[6]。医患彼此信任、尊重、有效沟通、医疗技术水平都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7]。由此可见,医患双方理解的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并不相同,患者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对医护工作现有的认知上,且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态度。根据国家医保局统计,2020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人均就诊5.0次,比上年减少1.4次;住院率为15.9%,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虽然就诊次数较上年有所下降,但由于疫情突发,公众与医护工作者的接触机会反而增多,通过加强舆情引导,发挥舆情正面作用等,改善社会心理环境,强化心理干预,减轻负面心理反应[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作为有效的外部刺激可能会引起公众对医护工作者态度改变,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9]。因此,开展公众对医护工作者态度的调查,运用态度改变理论研究疫情引起的公众对医患关系态度的变化,探究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2调查对象

选取2020年8-12月南京市鼓楼区、建邺区、浦口区等行政区域60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516份,有效率为86.0%。

3调查方法

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选项计分法,每个题目有“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太同意”及“不同意”5个答案,正向题目以5、4、3、2、1分数计分,反向题目则以1、2、3、4、5分数计分。

4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非常敬佩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医护工作者”一题中,调查对象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频率最高,为67.8%和29.7%。其余正向态度改变问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显示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平”“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您未来在就医过程中会对医护工作者多一份尊敬和理解”和“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后,您对医生的信任度大大增加”等“非常同意”和“同意”的频率之和均超过了80.0%,表明公众对疫情中医护工作者的积极表现比较认同。“您觉得应该提高医护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一题中5个量级的频率分别为33.4%、43.2%、19.2%、2.3%和1.9%。表明公众对以钟南山、李兰娟为代表的权威医护人员有非常高的认可度,对医护工作者的态度有了较好改变。根据态度改变理论,公众在接收到医护工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抗击疫情等外部刺激后产生一系列的主动思考,这些思考对公众产生了说服作用,从而引起了公众对医患关系的重新思考。见表1。

5分析